弘扬和培养名族精神(精选11篇)
1.弘扬和培养名族精神 篇一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揭阳市真理中学
许洪珊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时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课时的内容。从教材编写的位置和目的来看,这部分知识是在讲了中华文化之后,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可以说是进一步深入,并对第六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既属于知识课型,又可以从中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认识到当今时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五课的重点内容。
2、学情分析:
(1)学生在通过学习第五课第一课时,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对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的伟大意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同时,在 现代社会中,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3、整体思路:
依据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本课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从校园文化生活资源入手,围绕“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基本内容开展活动,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播放视频资料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知道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懂得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在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如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感受民族精神巨大力量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
(2)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是由它在本节课的地位决定的。只有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撑性作用,才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对我们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激励青年一代肩负使命,传承民族精神,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决定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由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理论性强,较抽象,距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现实生活水平较远,使其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三)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学习方法主要为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归纳法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 设疑激趣
1、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展示系列图片(2010年校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节目图片)
2、教师设疑
(1)请说出这些节目的名称?
(2)这些节目虽然内容不同,但围绕哪一个共同的主题而展开?
(3)长征精神是否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4)这里涉及的精神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中华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个课时内容属于知识课型,较为抽象,通过创设情景,从上一课时知识的基础上进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点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为下个内容做好准备。
环节二:思考探究 民族精神我知晓
1、通过鲁迅关于“中国的脊梁”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民族精神内涵。
3、学生例举所知道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和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内容。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材料,谈谈英雄的故事,加深认识和理解。(注意可以先从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谈。)
4、让学生欣赏《神舟七号发射》的视频,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从中感悟民族精神。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永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5、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具体表现的相关信息。教师通过图片按照历史时间的线索来加以展示和简要说明。
设计意图: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举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本重点的认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完成教学目标,又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感悟民族精神的同时,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表现,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科在德育教育上的主要作用,寓情于景,顺理成章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环节三:寻找英雄 感悟民族精神
1、观看视频《汶川地震》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
(1)同学们,看来这段视频后,你最想说点什么?(2)有人说:中华民族越挫越勇,你是怎么认为的?
(3)是什么让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信念越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这种精神又有什么作用?
3、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4、设计导思:如果各个时期缺乏民族精神我们的社会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学生讨论反思,由此强化对教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认知。
5、我的感受:从视频中寻找英雄,并由学生谈谈自身是否具备民族精神所要求的品质。
设计意图: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问题理论性强,较抽象,通过视频资料的视觉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从身边发生的事情来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材料,通过设置逐渐深入本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并通过反思来强化对教材知识的认知,通过体会让学生由人及己,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为下个内容学习做铺垫。
环节四:学以致用 为民族精神添光彩
1、联系实际,说说学校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己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中可以做些什么?
3、学生完成“我为民族精神添光彩”倡议书内容。
设计意图: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将责任教育、民族精神的传承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
环节五:畅所欲言 巩固新课
1、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点评讲解。
2、学生提出存在的疑问,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3、布置作业:提出希望:用实际行动去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用爱国之心去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教学反思:
1、知理统一。本课涉及的内容都是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的,这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能不能通过学习,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就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课时内容多,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而生成知识就非常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环节都非常的紧凑,因而事先一些活动的设计意图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做一定必要的准备。同时,知识的学习是教学的重头戏,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不能忽视,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特点,因而如何设置情境、设置问题就非常的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和参与,从而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2、重视能力培养。本课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以“分析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并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能够善于分析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3、不足之处。时间仓促,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民族精神内涵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方面内容教学实现效果比较好,但是在落实理论联系实践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还是不够,本课略显理论化。
2.弘扬和培养名族精神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
2015年, 我国共有在校大学生4018.1万 (含当年毕业生) 。从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情况看,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成功的企业家, 还是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其中曾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数量和比例都在不断增长, 这些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以自己的智慧与才干, 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何做好在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使他们能够在走出校门以后, 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国家稳定的坚实栋梁, 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1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华民族饱受战乱之苦, 更是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因此,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始终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在这一过程中, 曾经先后涌现出无数光辉的典范, 形成了多种崇高的民族精神, 如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的长征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以及所有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雷锋精神”等。正是在这些崇高精神的指引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 取得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辉煌成就, 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概况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正是对所有这些精神最全面、最恰当的表述。
2 当前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
2.1 信息社会背景下多种思潮并存
当前全球正处于信息化浪潮之中, 过量的信息充斥网络, 能够为人们轻易获取。对于大学生而言, 信息社会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可以说,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 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正因如此, 大学生也是党和国家思想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支力量。从近年来网络舆论和思潮的表现上看, 国内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形势相当严峻, 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消极负面的思潮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 使他们从思想上站在了国家和社会的对立面, 盲目崇拜所谓的西式民主,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持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必须加大思想教育力度, 抵制种种不良思想的泛滥。
2.2 民族差异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本文所称民族差异, 包括国内各民族间思想文化差异和国际间的思想文化差异。当前国内的大学生们能够十分方便的接触到外界社会, 跨省乃至跨国旅游、求学的人数成倍增加, 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对本国和本民族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网络舆论的全球化, 任何民族与国家间、个体与个体间的矛盾冲突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造成舆论问题。近年来国际上各种中国游客在外国作出不文明行为的新闻报道, 就使我国在国际舆论中一度陷入被动局面。因此, 教育学生认清文化差异、约束自身行为、展现大国风采, 既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
2.3 社会形势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 国际经济形势持续走低, 外部需求大幅减少, 同时, 由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正处于关键阶段, 导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 国内经济需要面对需求不振、就业形势更加恶化的局面。对数千万在校大学生而言, 经济形势低迷意味着就业更加困难, 且工作待遇难以有效增长。对党和国家而言, 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很有可能进入一个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高发期, 如何培养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择业观、认清形势、把握大局, 减少社会冲突, 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3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教育路径初探
3.1 占领舆论阵地, 引领主流思潮
党和国家政府宣传部门要牢牢掌控舆论阵地。 (1) 坚持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以更加灵活的手段、更加新颖的方式, 通过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 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报道, 尤其是对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准确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 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改变过去对“主旋律”宣传报道的刻板形象, 以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2) 鼓励各种非官方团体或个人开展民族精神思想宣传, 充分发挥他们来自民间、了解民间的长处, 吸引那些对官方宣传怀有抵触心理的大学生, 在保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 放手鼓励这些团体和个人在网络上、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3) 要严厉打击各种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 对利用网络散布反党反动信息、制造并传播谣言、串通联络制造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和个人予以严厉打击, 绝不手软;对境外渗透势力利用网络招募间谍、笼络反党反社会人员、以及煽动叛乱和地方独立的, 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 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
3.2 紧跟时代步伐, 培养具有大国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
今天的中国正逐步迎来一个全新的国际身份, 即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自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人民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苦难岁月。毋庸置疑的是, 长期积贫积弱的现实, 以及党和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一些严重错误, 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造成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千百年累积形成的大国风范和民族自尊几近消亡,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中国的国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今天, 国内仍有相当数量的人, 依然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因此, 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 我们必须重拾全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培养大学生从思想认识和接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的现实, 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走向国际舞台时, 始终保持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做一个文明、自尊的中国人。
3.3 加强就业指导, 回归民族传统劳动精神
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必然存在的客观实际, 党和国家在加快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 应当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 以国家政策、就业形势、具体事例共同引领在校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 转变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应当留在城市、大学生就应当成为都市白领的错误观念, 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 只要勤劳刻苦, 无论在哪里都能取得成绩;国家要为实现“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创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和分配制度, 让大学生放的下身段、干的出成绩, 在全社会所有行业中, 都能够发挥自身价值。
4 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 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坚定和弘扬民族精神, 是有效团结大学生队伍、凝聚大学生力量的重要手段, 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坚持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 以符合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形式开展教育, 创造对大学生而言更加友善的社会环境, 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身价值, 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爱萍.当代大学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
[2]王博.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 2014.
[3]王瑞洁.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4.
[4]杨微.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J].Theory Research, 2012 (29) :251~252.
[5]罗晶.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论城市精神及其塑造和弘扬 篇三
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和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精神,并成为生成和支撑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当一个城市不满足于普通的物质繁荣或成就,而是想到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的时候,我们就说它有了一种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今中外历史悠久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精神,即便是历史很短的城市也是如此。随着城市岁月的磨砺、城市人群的交替更迭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赋予城市人性精神,形成了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使城市鲜活灵动起来。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基本特征的体现,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升华。总之,城市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时代风貌和价值追求的总概括,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优美的城市都是该城市的精与气、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统一。良好的城市精神作为城市人文环境的首要构件,是该城市自古至今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凝聚和结晶,是包含该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以及正在凝结和发展着的城市的内在气质、价值观念、市民心理、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的抽象和总结。应该说,城市精神是一个内涵深刻的概念,是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的思想内核和精神支柱。
二、城市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座城市的精神是社会风气、城市面貌、市民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生动展现,它是城市之魂,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城市不应仅注重它的文明的外壳,即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还应该有自己的灵魂,也就是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一是城市精神是在城市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贯穿于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特征。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二是城市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该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精神基础。城市精神根植于民族精神,服务于国家精神,是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凝聚点和闪光点,是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城市发展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城市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种特有的时代精神,都需要铸造一种能够反映那个时代主题和时代要求的时代精神。
四是城市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精神。城市呼唤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呼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改善的入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
五是城市精神是张扬城市个性的异质性特征。城市精神是城市特色(个性)的鲜明体现。如果说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品牌,那么这一品牌就包含着一种特色。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独特的城市个性,体现着一座城市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总之,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持续传承的必然结果,它就像一个张开宇盖的巨树,汲取着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养分,在城市精神的树干之上,延伸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军事等精神的枝,蔓延出产业、行业、企业、民风、民俗、民习等精神的杈,繁衍出万象千态竞相纷呈的精神叶片,竞相开放的精神花朵、竞相芬芳的精神果实。
三、城市精神的基本功能
城市精神对一个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它是一种人文资源形态,是一种软环境,是一种地缘优势。一个城市有没有城市精神和怎样的城市精神,关系着这个城市的进步和发展。每个兴盛的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城市的兴起和成长,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城市精神引领、催生和滋润着城市发展。城市精神可以说是城市兴盛的秘密武器。城市精神有五大功能:
一是动力功能。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内核,从更深层次塑造城市形象。它是城市风气在精神层面的积淀与升华,又对城市风气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为城市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环境支持。城市精神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其原因在于,城市精神是一种心理能源,它把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融为一体,产生出一股强劲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物质因素或经济杠杆所难以取得的。
二是导向功能。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是城市发展与提升的灵魂。
三是凝聚功能。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它对于凝聚人心和凝聚人气,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精神的凝聚性是通过集中人们智慧而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城市语言”,使之成为城市意识形态的标志、城市最高目标的象征、城市文化的核心、群体行动的指南。
四是融合功能。城市精神是城市千百万群众在创造性的、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培育和生长起来的,它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精神,人民群众是塑造城市精神的主体。使人们在行动中自觉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维护城市的名声和信誉,从而增强人们的团结精神,有利于整体能动性的释放和发挥。
五是约束功能。城市精神是以共同追求的宗旨、信念、价值观、道德标准形成人们行为的规范,表现为市风、民风、民俗,是一种不成文的规范,对每个市民的思想意识都起着心里约束作用,通过这种心理约束进而可以起到对行为的自我控制作用。
四、城市精神的塑造和弘扬
城市精神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自我期许,也是一个城市的内涵。一个城市能否成为一个伟大的城市,不在其面积与人口,而在其内涵。古代的雅典,按今天的城市规模标准来看怎么也不过是个小城市,但它特有的精神内涵却使它成为民主和哲学的摇篮。中世纪和近代的威尼斯与佛罗伦萨,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等城市,但它们孕育了影响深远的商业精神和人文精神,使得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现实的需求来看,一个城市有什么样的精神,决定着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众所周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城市精神不是一经提出就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能。它从提出、形成到成熟或被广大干部和群众理解、接受、认可和遵从,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力、导向力、激励力和规范力,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塑造和熔炼过程。
(一)科学把握城市精神的提炼原则
一是前瞻性原则。城市精神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不可脱离实际,又应比现存状态有明显提升,有明确的目标感,有可以追求和努力的空间。这种前瞻性所关注的不仅有城市本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城市所在的区域位置、作用,以及时代潮流、文化走向等因素,并具有一种广阔的全球化的视野。二是本土化原则。城市精神不是空中楼阁,不能脱离该城市的历史遗传和地域特色,更不能脱离目前的城市现状,而应该是构筑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和出新,若全盘摒弃原有的地域精神痕迹,也就丧失了其本身的特色,所谓城市精神也就变得“千城一貌”,毫无意义。三是以人为本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目标。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人作为主体,把提高人、发展人作为根本目的。四是柔性原则。文化的魅力在于以柔克刚,城市精神以柔软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改造人。与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相反,城市精神原则应该属于软文化的范畴,应该遵循一种柔性的原则,更多通过内心情感的调动、环境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感染以及榜样的力量等文化的手段而达至。
(二)强调化育城市精神
对于培育与塑造城市精神,用“化育”这个传统词汇更贴切。城市精神要靠先天的积淀,也需要后天的化育。城市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人民生活的提高,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扬弃、不断化育的。
(三)大力加强城市公民意识的培育
公民意识最核心内容就是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这是所有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因为相比较于农村,城市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要远比乡村生活更加频繁和复杂,城市人的眼光与视野也应该更为宽广与豁达,城市生活的约束和规则也更为明确和严格。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即要有大张旗鼓的讨论和宣传,以强化广大市民的社会责任感。现代公民意识的养成应该是城市精神培育中的核心,也是城市文明导引人类发展的基础。城市的灵魂需要点睛之笔,人文知识分子用知识和人格,用智慧和操守捍卫社会价值和道德底线,用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为城市精神增添华彩。唯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滋养起来的城市精神,才会逐渐建构起多元、和谐、自由、独立的公民社会,此乃城市精神文化重建的最终指归与使命。
(四)加快城市法治化的步伐
城市精神包含着深厚的法治内涵。城市精神很难催生自己所需的动力来迎合城市社会的发展。而随着城市向现代化路径的迈进,对于法治的各种需求也就相应地扩张起来。其中诸如正当权利、平等地位、民主身份等市场经济中利益前置条件,又是驱动城市精神塑造所必需的。也就是说,当城市社会在利益多重的情况下,城市法治化正是催生城市精神动力的中介。人们出于对利益追求的需要,必然提出实现利益的权利主张。当法治的绝对权威确认权利的正当性,使其处于法律的保护之下时,利益追求就转化为精神动力了。
(五)强化城市精神的时空意识
城市精神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孕育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界定和确证城市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坐标。时间表现为一个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发展着的流变态势,因此,对于城市精神的塑造,就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传统精神、现代精神和未来精神。因此,塑造城市精神需要五种眼光或五种意识,这就是向过去看的眼光(历史传统意识)、看现在的眼光(现代意识)、展望未来的眼光(未来意识)以及向上看和向下看即上看天下看地的眼光(空间意识)。一句话,需要系统的全面的整体的眼光和意识。
(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一个城市要形成一种文化表达。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密切相关。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历史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集合体,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生活的印记,是人类知识进步与创新的表现。城市精神是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城市精神的背景是文化,城市精神应该说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着这个城市的个性,哪怕是些细微的个性。城市精神的构建离不开对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的参照与考量。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升华,是城市文化主流意识的凝炼,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融的结果。
(七)加强城市形象建设
塑造城市精神,展示城市形象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地区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对于当今社会的城市形象塑造,必须考虑到城市“人”的最本质的持续的需求,使每一个城市对居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生存的空间,而更是一个人性得以复苏和生息的乐土与梦境。如此一来,“诗意地栖居”便不仅是完美城市形象的绝妙写照,也应该是当代国际范畴的城市化建设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007(10):4-5.
[2] 冷观.城市精神与城市现代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3(4):27-29,43.
[3] 王忠伟.鞍山城市精神的提炼与升华[J].鞍山社会科学,2008(6):4-9.
[4] 熊月之.上海城市精神述论[J].史林,2003(5):1-12.
[5] 方世南,田芝健.城市精神:城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以苏州城市精神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11.
[6] 张景秋.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规划中的辩证统一[J].规划师,2008(11):10-13.
[7] 王廷信.城市精神、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J].艺术百家,2008(4):1-3.
[8] 王传庆,时美英.关于城市精神的哲学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4.
[9] 朱广黔.对城市精神构建的理性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09(2):34-38.
[10] 肖红缨.试论城市精神[J].江汉论坛,2004(8):126-128.
[11] 蒯大申.社区文化建设与城市精神[J].群文世界,2003(4):4-6.
[12] 金碧华.论城市精神塑造与城市法治化的内在互动关系[J].唐都学刊,2006(2):98-102.
4.弘扬延安精神和南梁精神 篇四
在南梁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后,才使我对南梁革命历史有了较深了解,了解了南梁红色精神,对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陕甘边区红色根据地的创始人产生了更崇高的敬意。对照延安革命历史和延安精神,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南梁革命史和南梁精神,使之成为激励我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开拓前进和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更好地搞好各项工作。
南梁精神就是陕甘边苏区精神,与中央苏区精神及其他苏区精神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和特色;南梁精神与中央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同为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头;南梁精神是老区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研究和弘扬南梁精神对于深入探讨、深刻领会和大力发扬延安精神,推进现代政治文明、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延安时期的火红的战斗岁月和革命运动,孕育了延安精神。概括延安精神,其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对延安精神的实质和主要内容的精辟论述。它集中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传家之宝。
一、面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南梁“奉献精神”,正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和本质。
延安精神集中表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道德情操上,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的提出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长期观察思 考和革命实践的结晶,而使这一思想大放光芒的,则是在革命队伍中,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无数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驱逐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得到了全国人民衷心拥护,坚决支持和无私的援助。“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不变的历史规律。战斗在南梁的陕甘边区革命先辈们正是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关心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才使红色根据地得以持续巩固,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南梁“求实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确立的。毛泽东同志曾说:“延安的同志们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虽然能做到艰苦奋斗,但不能取得胜利;离开了实事求是,所谓革新的创造必然是盲目蛮干。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无法真正做到尊重民权、顺从民意、集中人民的智慧,也不能做到对革命事业真正负责。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达不到既团结同志又纠正缺点的目的。由于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延安精神各个方面,所以是延安
精神的精髓。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正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当时当地的对敌斗争各种复杂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和正确决定,才使革命事业日趋成功。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梁“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标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内容,也是南梁精神的根本特征。为了对付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对延安及其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党发动了大生产运动,自已动手,开发南泥湾,延安时期条件是极其艰苦的,但中国共产党员及其领导者为了大多数人将来都过上好日子,不怕苦,并且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表现了一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早在南梁革命时期,同样为了应对各种反动势力对红色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全面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涌现出了一大批“气死牛”式的劳动模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本质不是安贫乐道,而是为了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不怕劳苦、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需要继承和发扬南梁时期、延安时期的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拼搏、创业精神,只有这样,国家才会更美好,人民才会更幸福。
四、解放思想、创新实干的南梁“开拓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体现。
延安精神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大解放的革命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把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与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相结合的革命精神,也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抛头颅洒鲜血为民牺牲的革命精神。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具有思想大解放的中共重要会议即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南梁革命时期,陕甘边区革命先辈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工作方法,灵活机动的开展对敌斗争、生产自救和干部培训。弘扬这种精神,对当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创建和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南梁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领导干部只有把加强党性修养、树立优良作风与继承和弘扬南梁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人生境界,艰苦创业,勤俭办事,服务发展,才能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情况,在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增强党员干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我们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促进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2、让学生懂得名人、伟人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分不开,“习惯就是素质”和“好习惯成就未来”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编制脚本、选好演讲学生、学生主持人、歌曲
三、活动过程
(活动前播放《好日子》,让大家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主持人女: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
主持人男: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女: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男: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
女:为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男:为了让我们懂得名人、伟人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分不开。
女:为了让我们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中学生。
合:我们初一(2)班特举办“弘扬民族精神 争做文明学生”的主题班会。
女: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画面(播放有关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图片),看完图片之后我想问一下大家的感受。(生答自豪、激动等)s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时间是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
女:是啊,看到这些画面,做为中国人的我们怎能不高兴、激动。我们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高兴,我们为国旗的再一次升起而激动。
男: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我的中国心》(播放)会唱的一起唱
女:“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是啊,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男: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我们是炎黄子孙。
女:我们先进入第一板块“弘扬民族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精神呢?
①为国而忘家的爱国精神例如:(学生参与同学演讲<<长征>>)播放有关为国而忘家的典型人物图片)
②与民忧乐的济世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与民忧乐的人物典型图片播放有关为国而忘家的典型人物图片)
三、联系实际:
男:有一个农夫和驴子的故事,有谁知道?能给大家讲讲一讲吗?
这再一次证明:奇迹总是在厄运中出现的。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
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 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 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去!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泥沙」;然
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本来看似要活埋驴子的举动,由于驴子处理厄境的态度不同,实际上却帮助了它,这也是改变命运的要素之一。
如果我们以肯定、沉着稳重的态度面对困境,助力往往就潜藏在困境中。一切都决定 于我们自己,学习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迈向理想。我们应该不断地建立信心、希望和无条件的爱,这些都是帮助我们从生命中的枯井脱困并找到自己的工具。
请牢记以下五个快乐的小秘诀:
1.不要存有憎恨的念头2.不要让忧虑沾染你的心3.简单地生活4.多分享5.少欲求
3、用一句话说说今后你将如何面对遇到的困难。
名言:在你坚持不下去时,坚持下去!
四、主持人现场个别采访:
女:你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把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同学甲: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落实到身边小事中,比如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必须做到服装整齐,纪律严明,态度严肃,坚决杜绝交头接耳,左晃又晃,因为这些都表示你对国旗的不尊重,一个不能尊重国旗的人是无从谈爱国的。以上是我的观点?(掌声)男:还有谁想谈?
同学乙:我认为作为学生,如果我们真的爱国,就应该好好学习,因为只有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同学丙:我赞成学习很重要的观点,但同时我认为品德也很重要,正所谓“德才兼备”嘛,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小事中注意自己道德品质的培养,比如说在校园里行走要稳健,在楼里行走要慢步轻声,礼让右行。课上,坐要坐正,站要站直,这是对老师的一种礼貌与尊重;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交谈时用礼貌语言,行为举止文明,杜绝出口成脏,以丑为美的现象。
同学丁:我认为弘扬民族精神还应该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同学之间不比吃穿,只比学习,而且要及时关灯,节约用水,为节约国家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女:大家的发言很真挚,也很踊跃,但时间有限,我们没来得及发言的同学我们课下继续交流,同时也希望各位同学能牢记我们刚才所说的话,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认真实践!
男: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女: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男: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
女:生活中难免有艰辛坎坷,但是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哪怕只有一抔土,一滴水,也要顽强地坚持,根深深地扎下,执著追寻着阳光,像树一样成长,长成祖国的栋梁。
男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蒸蒸日上。
合:我们坚信,我们的祖国明天会更好。
播放歌曲《明天会更好》,主持带动全班合唱。
10、主题班会完满结束。
五、教师反馈
提起国家,提起中国我们每个人都热血沸腾,每个学生都会为做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班会过程中再配合着影像资料,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有效果。
六、学生反思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确感到骄傲和自豪,但由于成长在优越的环境里,长期养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一时还是很难逆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及这次班会的帮助,能让我很快成长起来。
“民族精神”这个词语,他包含了许许多多深刻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国的憧景,理想。它象征着中国卓越的精神,代表着中国人民对民族精神的追求这作为动力推动着中华人民把民族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民族精神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命的强大支柱。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和壮大,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用自己的生命铸造了新中国,他们那种不怕死,不怕苦,坚贞不屈的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吗?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同舟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鼓励下,终于战胜恶魔,在一次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做了最好的注释,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力向前,永不停息的不竭的力量源泉。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要继承这伟大的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我们必须早立志,立大志,换句话就是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把理想的追求化为每一天的具体行动,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刻苦学习,勤于实践,独立思考,乐于创新,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磨练勇敢顽强的意志。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好少年,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像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英雄一样,为民族争光,为祖国增辉,让我们向着美好未来前进吧,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
四、弘扬民族精神班会总结
6.弘扬和培养名族精神 篇六
活动总结
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在全区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宾阳县教育系统开展“弘扬广西精神、南宁精神,提炼并弘扬宾阳精神”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校开展学习践行广西精神、南宁精神,提炼并弘扬宾阳精神一系列活动,现将我校开展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确立了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践行和大力弘扬广西精神、南宁精神,提炼并弘扬宾阳精神,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南宁文化软实力,提升对外吸引力,增强对内凝聚力,激发起广大师生热爱宾阳、建设宾阳的无限热情,形成推动富民强县新跨越的强大力量。
二、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学习践行广西精神、南宁精神,提炼并弘扬宾阳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县“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祖国发展我成长等活动,践行、弘扬广西精神、南宁精神”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人员和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组
长:黄树强
副组长:韦海生 韦如瑞
成员:叶 晗
毛天悦
黄定贤
韦柱先
杨 达
彭 忠
唐华喜
韦禄解
黄海东
李海兰 职责:
1.拟定活动方案并组织落实;
2.结合活动要求制定出各活动阶段具体工作计划; 3.落实专人、做好典型材料和工作亮点的收集工作; 4.搜集各阶段开展活动的材料报活动办。
二、确定了活动目标。
围绕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的战略目标,立足推进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任务要求,促进大讨论活动的进一步进行,着力弘扬“‘广西精神’、‘南宁精神’,提炼并弘扬宾阳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把进一步解放思想作为今后工作新的切入点和新的推动力,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形成勇于创新、敢想敢干的良好氛围,为加快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积极开展学习践行广西精神、南宁精神,提炼并弘扬宾阳精神一系列活动。
1.全面开展践行“广西精神”、“南宁精神”主题教育。
学校领导和党员干部争做践行广西精神--“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南宁精神--“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表率,广大师生员工争做“广西精神”、“南宁精神”的践行者和宣传员,党员教师和班主任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在家访中,主动宣传和实践“广西精神”、“南宁精神”。
2.把弘扬精神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通过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广西精神”、“南宁精神”的内涵、历史特质、民族特质、人文特质和时代特征,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广西精神”、“南宁精神”的认同感、自豪感。
3.通过多种形式践行、弘扬广西精神和南宁精神。在学校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我与宾阳共奋进”、“祖国发展我成长”等活动,以宣传普及、实践体验、实地寻访等形式组织师生践行、弘扬广西精神和南宁精神。
4.认真做好学校精神的凝炼工作。在弘扬“广西精神”、“南宁精神”活动中,进一步总结我校师生员工在推进教育事业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学校在校训校风学风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本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凝炼本学校精神,以“精神”凝聚人、鼓舞人、号召人、团结人,使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在团结和谐、创新争先的良好氛围中共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形成教育战线赶超跨越的强大精神动力。
5.认真学习韦曰坚同志先进事迹、促进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教职工在县委宣传部及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以观看电影、撰写赞颂“中国好人”诗文等形式开展学习“中国好人”韦曰坚同志先进事迹,并结合宾阳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切实落实好弘扬“广西精神、南宁精神,提炼并弘扬宾阳精神”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通过活动,学校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学习践行和弘扬广西精神和南宁精神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经过要精心规划,统筹安排,把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结合起来,与加强我县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群体,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展开主题宣传教育,使广西精神和南宁精神真正进学校,入耳、入脑、入心,真正化作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争创先锋示范,推动富民强县新跨越的良好局面。
7.弘扬和培养名族精神 篇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她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历经五千多年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但是, 现阶段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外国的坚船厉炮摧毁了清王朝的妄自尊大, 从此西方文明被广泛地传入中国, 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更是掀起了反传统文化一轮又一轮的高潮。相比之下, 传统文化的失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危害性,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纪成教授要建立国学院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担忧而提出的。
第二, 对民族精神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 高校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学校陆续制订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 并采取了实际行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 民族精神教育一直游离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外。说明高校对民族精神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第三,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形式问题。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应作为一门课程, 按照课程的要求来组织教与学;另一种认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没必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 而是应分散到各学科中去, 在各个知识点进行渗透。事实上, 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教育, 对民族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语文、历史和思政课上, 在应试教育模式里, 历史课是分科后才得到重视的, 思政课的主要点不是民族精神, 而语文课侧重于与考试相关的字词句章, 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被支离破碎成一个个的考点, 很难在骨子里形成民族精神的涵养。因此, 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非常有限, 而对民族精神的认识更是少而又少。
第四, 师资力量问题。目前, 高校教师的主力军年龄大约在30—50岁, 主要是在50—70年代出生。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期望这些教师有很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是不现实的, 当然, 我承认有些学者专家确实有很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但是整体的民族文化功底毕竟有限, 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正如纪宝成教授所说, 国学近百年实际上是个衰微的过程, 我国的文脉出现了断裂。
第五, 教育资源问题。充斥各个书店的文学书籍鲜有涉及传统文化的, 充斥影音市场的唱片影碟鲜有涉及民族文化的, 各类教材著作鲜有专论民族精神的, 网络上提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容是微乎其微, 如此等等, 都让我们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汗颜。西方文化的势如破竹, 和传统文化的没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二、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第一、利用两课教学,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高校,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任然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第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结合民族文化特点, 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 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供良好的民族文化环境。
第三、利用重大事件和辉煌志就等活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大事件往往是激发全民族奋起抗争的有利时机, 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有效的载体。
第四、加强历史教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育国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前提。现在的大学生, “不知秦汉, 何论魏晋”, 对祖国历史知之甚少。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曾说到, 现在有一些大学生, ABC即英文很好, 美元、英镑也分得很清楚, 就是不懂得长江与黄河, 即中国的历史文化。
第五、加强网络建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信息网络化是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之一。网络信息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访谈中, 100%的同学都表示上过网, 只是上网的频繁程度不同。
参考文献
[1]徐柏才、李从浩:《在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6) P130—133。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P132。
[3]杜文海:《如何在高校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3-9, P82。
8.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现实意义;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115-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未来。正因为如此,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拥有丰富知识的大学生人才的培育,强调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加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塑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支撑和促进民族繁荣兴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气质、心理情感、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时代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优秀成分的结晶,从而成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精神,不仅具有一般民族精神的共性,同时又带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最科学、最准确的表述与概括。
第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它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
第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团结统一。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指为了实现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为了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而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顾全大局、维护统一的团结协作精神。
第三,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各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上。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善于和勇于与毗邻异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
第四,中华民族精神的品质——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由于对于勤劳、勇敢有独到的理解并身体力行,所以中国人民能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出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山杰出的贡献。
第五,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等,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它激励中国人民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2]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1、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必然选择
全球化的浪潮,使现代文明的视域已经不仅仅是商品生产和贸易往来,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活受到来自全世界各个地域的影响和冲击,于是伴随着文化交流带来的文化渗透,就势必对民族文化产生冲击,对各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产生难以预计的冲击,厘定固有民族的优秀因子,汲取其他民族的合理因素,并凝聚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形态,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跻身世界伟大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
2、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党作为伟大民族的领袖,有责任和义务在繁杂的国际环境中,带领国民进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人才的培育。[3]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3、民族精神培育有利于促进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百年强国梦想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不仅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的遏制和排挤,还要解决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国内问题和全球变暖、国际恐怖主义等国际问题,这注定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必然充满艰辛。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民心、整合民力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梦想,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昂扬的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三、大学生民族精神观的现状分析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他们富有理想和梦想,敢于拼搏。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和碰撞。因此,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民族意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精神浓厚,但表现不深刻、不具体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民族精神最深刻的体现。青年大学生总体上都是爱国的,拥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和干涉我国内政的活动,憎恨一切歧视和欺凌中华民族的行为。这种热情弥足珍贵,但有一部分同学采取抵制行为却有失理性。[4]在当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选择论坛对话或发表文章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歪曲事实、分裂中国的做法和言论予以还击,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2、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了解不够
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比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这些都是直接影响他们成长的重要因素。相反,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则比较薄弱,民族精神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比较淡薄。
3、个人主义强烈,缺乏奉献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处世理念都是促使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同样崇尚这些民族气节。然而,他们在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影响下,大部分人持“先己后人”、“以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态度,缺乏奉献精神。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社会各界对人才的挑选更加的严格和苛刻,于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势必会面对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由于经验的不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制,使得他们容易在面对挫折时选择退缩,从而更加害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实社会。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注意到类似的问题,呼吁高校要加大对学生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教育和心理疏导。[5]
四、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进行民族精神培育,首先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加强大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学校可以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民族文化宣传普及教育,通过出版读物、媒体宣传等各种形式,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6]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通过抢占网络阵地,发挥网络优势宣传民族精神
互联网站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的不间断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有所提高,思想认识更加深刻,让民族精神通过网络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利用这些网站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培养民族精神,为大学生营造一个高尚的精神家园。
3、建设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
育人先育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因此,要不断提升教育者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意识和自觉性,要激发他们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热情,更要提升他们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对民族精神教育人才队伍的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着先进文化思想,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先锋,他们的价值取向将引导整个民族意识的方向。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新生事物十分敏感,但是他们的政治理论基础又相对薄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问题同益突出。因此,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进行创新研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C]//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2:10.
[2]杨叔子,等.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9:118-119.
[3]黄启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4]罗文东.坚持不懈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N].光明日报, 2006-11-12.
[5]黄钊.弘扬“尚中贵和”的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
[6]刘献君.现实挑战与路径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究[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9:291-192.
9.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篇九
大队辅导员:杜静
一、活动主题:铭记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二、活动口号:铭记历史,强我中华
三、活动理念
根据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的通知》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我校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队员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广大少年儿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发奋学习,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活动目的1、以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此项工作将作为本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重点工作。
2、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全体少先队员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3、与我们本地实际相结合,以具体实在的体验教育活 1
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立志做弘扬民族精神的小小实践者。
五、活动内容
⑴开好第一次校会:向全校学生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
⑵搞好第一次升国旗仪式。
⑶唱好第一首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⑷开好第一次队会。
2、庆祝教师节活动“四个一”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⑴给老师写一封慰问信
⑵给老师说一句祝福语
⑶给老师送一片心意
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3、观看两部爱国影片、阅读两本爱国书籍、三——六年级写一篇观后感。
通过宣传、学习、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良好行为展自我,继续抓好“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活动。
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以良好的行为展示自己,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通过评
选“行为规范小天使”,开展“我做一天行为规范示范员”、“校园中美的寻访”、调研等活动,以“规范在行为、规范在语言、规范在学校”三方面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队员们由“他律”到“自律”,自觉地把友善、微笑待人、遵守行为规范等道德目标付诸实践。寻找素材收集资料,从中挖掘感受体现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和时代风尚。
通过访问、座谈、讨论、交流等方式,畅想小康,畅想未来,从小立志做民族传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富强中心校
10.弘扬和培养名族精神 篇十
艰苦奋斗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是什么?它的答案有很多?
对于我,一名普通的体彩工作者来说不铺张浪费,勤俭节约、拼搏向上、敢于挑战、快乐健康不就是一种艰苦奋斗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吗?
首先要从思想上崇尚俭朴。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抛弃“家大业大,浪费点儿没啥”的思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会立足自身情况,加强细节修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小节约展示大作为,小至“一粒水、一粒米、一张纸、一度电”,大至“少开一天车、少住一晚酒店、少坐一次飞机”,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当然,艰苦奋斗不是要继续穿打补丁的衣服和吃糠咽菜,它是要我们在消费过程中不要浪费,要爱惜物力,不贪图安逸、奢侈腐化,别忘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更别忘了“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艰苦奋斗至今仍然是我树立的正确的荣辱观和人生观。
然后要从行动上要做到“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每日坚持体育锻炼既是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也是公司的要求,更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体育锻炼不仅仅让我的体格变得更加强健,也会帮助我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在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状态的保障下,我才有可能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更久地为体育事业服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就是一个最好的写照。我要把运动健身当作自己的一种习惯,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我们每一个体彩工作者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推动体彩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我们要把体育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投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努力把运营公司建设成特色鲜明,全国一流,行业领先的现代化企业,促进公司的科学发展。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同样,一个没有团结友爱的企业,永远是一盘散沙;一个没有敬业奉献的人,永远不会体现社会价值;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人,是不可能成功成才的。
11.弘扬和培养名族精神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弘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73-02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现状与问题
(一)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功利主义盛行,重理工轻人文,培养方案与教育目的脱节,致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民族狭隘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就是妄自菲薄本民族的一切,认为本民族的一切不如别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中国文化断裂,年轻一代缺乏对民族文化深入、系统和本质的了解,由不了解催生不自信,由不自信演变成全盘否定,从而消泯民族精神产生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暂时领先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准,我们暂时还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面临的种种困境,由此带来的中西文化冲突所造成。民族狭隘主义主要表现就是妄自尊大本民族的一切,认为本民族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一切以本民族利益为中心。闭目塞听、故步自封是狭隘民族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本质上讲,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深谙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精髓,因为世界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与精神的形成,无一不是吐故纳新、海纳百川的产物。因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是要不得的。“我们要用新的科学方法,来判断一切,来估价中国文化适合人生的一部分,固然要保存。而无用不适的一部分则要改革,我们要用科学态度,现代的眼光,来分辨何者为精华,而有保存之价值;何者为糟粕,应当予以淘汰。”
(二)从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来看,首先,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文化经典教育的缺失。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方面看,民族文化经典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了民族文化理解上的表层化和民族精神根基的动摇。民族文化经典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然而,在我们大学课堂中大量“概论”性质的教材和讲义充斥于课堂,经典的原貌和精义常常被曲解和断章取义,很多已经被弄得面目全非了。其次,师资力量有限。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需要许多资源的,而师资力量的薄弱,使真正能融会贯通传统文化经典的专家学者稀少。面对西方和现实社会的冲击,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应对的策略?这是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困境。教育制度保障的缺失,文化传承是要靠制度来长期保持和养护的。然而,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民族文化教育,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和长期有效的培养计划,更没有一套制度来保障。从中学到大学,家长和社会都重理轻文,将文科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宣传和企业、政府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忽视了人文科学在精神层面和文化价值层面为社会和个人精神境界提升和思想智慧开启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长期以来,人文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被束缚了。
二、当代大学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要把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纳入学校的建设与教育体系之中。首先,充分发挥课程与教学在大学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主阵地作用。当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复杂的会话”活动,学校课程的宗旨不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学术科目的专家,而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关切自己与他人,关心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公民。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认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最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还应该渗透到除两课教学之外的其他所有的课程教学和专业学习之中。各门课教师都应该结合课程教学充分挖掘民族精神的教育因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文道统一的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二)通过实施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引导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和升华,大量的民族文化经典是它的载体,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是它的精华。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当然离不开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道德传统的土壤。但调查发现,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用来阅读文史哲等书籍的时间很少,对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很少。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并规定学生的应修学分。通过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承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课程,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中国文学经典,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自觉用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来陶铸自己的精神和品格,以奠定自己的文化根基,并在继续发扬的基础上,丰富、创造和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搭建民族精神教育的平台。高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民族精神的教育。首先善于抓住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契机把民族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大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开展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其次要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先进人物和模范的事迹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大学生从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使大学生能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楷模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保证。民族精神的文化性、传承性、社会性、导向性与构建性特征,决定了大学教师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的重要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需要一支以身作则、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师资队伍。“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形成合力,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全面理解把握民族精神内涵的水平,增强教师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实施能力。”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本课程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教师,使他们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中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以推动高校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动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利用的资源。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在教育领域不但继承了传统教育评价载体的特点,而且功能更强,效率也更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娱乐、交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坚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方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立红色资源网站,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教学活动,把民族文化,艺术作品,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结合声像,动画,图片等学生们的喜闻乐见,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把倡导民族精神与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校园网络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彭艳(1982—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龚李利(1986— ),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春生.新文化的旗手:罗家伦传[M].北京: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
【弘扬和培养名族精神】推荐阅读: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08-2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总结08-25
玉龙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09-21
“弘扬法制精神、创建和谐社会”主题班会11-04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07-13
九年级政治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07-16
弘扬革命精神08-23
弘扬航天精神09-07
弘扬体育精神征文07-02
弘扬宪法修改精神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