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10-0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共13篇)(共13篇)

1.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一

一、开启诗

师:早安,亲爱的孩子们

生:早安,亲爱的王老师

师:整个早晨,我一直看着你们,

生:整个早晨,我们一直看着你。

师: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变作七彩的朗诵,嚼成书本的芳香。

生: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变作粉笔的舞蹈,嚼成知识的芳香。

二、诵读复习诗《不应当只记得》:

1、师:孩子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帮助你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在悲观中寻求快乐。请心怀感恩地读:《不应当只记得》吧!

2、是啊,我们不应当只记得自己看到的,还应当记住我们看不到的。今天我们晨诵的新诗是钱万成写的《朋友》。

(齐读题目)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谁先来说一说你对朋友的理解?(什么是朋友,朋友之间应该怎么样?)那么在诗人钱万成的眼中,朋友是怎样的呢?

(看幻灯片)

朋友

朋友不是人和影子

一个总是

要做另一个的随从

朋友不是两只鞋子

一只破了

另一只也会出洞

朋友是一群小马

放开四蹄

就想较一较脚力

朋友是一片小树

齐心合力

就能够抵挡风雨

朋友是两面镜子

站在一起

谁也不隐瞒谁的缺点

朋友是两颗星星

相携相伴

永远坦荡永远真诚

三、自由朗读新诗

2.诵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己,自由的大声朗读,

1.放开声音,大声的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把诗歌读通读准。

谁想为大家读一读?

其余的学生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重点指导朗读

(2)师生对读(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读这首诗,这样吧!我们一人一段轮着读,第一段老师先读)

(3)男女生赛读。

(5)男女生轮读

四、感悟诗歌内涵

师:“在诗人钱万成的眼中,朋友是什么?

生:是小马。一片小树、两面镜子、两颗星星。

接着追问:“那么,在他眼中的朋友不是什么?”

生:不是影子,不是鞋子。”

师:“这怎么理解呢?

师:“人和影子能离开吗?”“人到哪里,影子到哪里。”:“人和影子是怎么在一起的?你的鞋子通常是怎么坏掉的?”

(这样他们明白了,人到哪里,影子就到哪里,没有自己。鞋子通常是一块儿坏的。这样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判断,比如他犯了错误,我也跟着去犯错误,不要因为对方而迷失自我。”)

我想说到这儿同学们又对朋友深有了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把诗读一遍。幻灯片:(男女生对读)

五、拓展

1、这首诗使你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吗?“你的朋友是谁,你们是影子朋友?鞋子朋友?还是小树朋友?镜子朋友?星星朋友?”

可同桌讨论后再回答。

2、谈起自己的朋友,同学们都很兴奋,都有好多的话要说,“想不想把这首诗歌送给你最要好的朋友?”同学们,你认为你和你朋友之间属于哪种,请选择适合的一小节或两小节送给他。(出示格式,学生自己练习送诗6—7人)

3、给好朋友送诗

4、给班级送诗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相处近六年了,在这六年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仿编了这首小诗,送给在座的每个同学,我们一起合作把这首诗读一读。

朋友

朋友不是人和影子

一个总是

要做另一个的随从

朋友不是两只鞋子

一只破了

另一只也会出洞

亲爱的同学们啊,

你们就是一群小马

放开四蹄

就想较一较脚力

亲爱的同学们啊,

你们就是一片小树

齐心合力

就能够抵挡风雨

六(4)班的同学们啊,

你们都是彼此的一面镜子

站在一起

谁也不隐瞒谁的缺点

六(4)班的同学们啊

你们就像是天上的星星

要相携相伴

永远坦荡永远真诚

如果你们有了悲伤

我会和你们一起掉眼泪

如果你们有了欢乐

我会和你们一起来庆贺

亲爱的孩子们啊

朋友就是要把关怀放在心里

把关注藏在心底

同学们关于朋友,你一定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一定还有独特的诗行,让我们也做小诗人,把你的独一无二想法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吧。

2.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二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 (一) ”的综合练习课, 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 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 (减9) ”“捉迷藏 (减8) ”“快乐小鸭 (减7、减6) ”“开会了 (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缺多少, 也是减6、7、8、9的综合) ”“跳伞表演 (巩固减6、减7, 迁移至减2~5) ”“美丽的田园 (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一 (单元练习) ”“做个减法表 (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 ”八个章节, 新教材断课清晰, 练习同步配套, 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 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 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 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 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 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 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 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 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 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 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 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 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 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图1) 。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 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 “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 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 (图2) 。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 (生活中的规律) ”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 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 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 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 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 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 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 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 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 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 后面有5只, 一共有几只”, 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 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 用力过猛, 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 要引导好学生读图, 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 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 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 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图3) 。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 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 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 (图4)

当然, 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 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 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 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 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 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 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 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 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 初步发展概括能力, 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 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 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 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 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 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师不能急躁应对, 也不要随便拔高, 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 (图5) 。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 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 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 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 明确“谁和谁比”、式子中“谁在前, 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 (图6) 。

总而言之, 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 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 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 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三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4.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

1.呈现超市中蔬菜摆放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中,你们知道如何把物体分类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想法,比如,超市中将蔬菜分类摆放,自己将书本分类摆放等。

2.呈现本节课研究的物体实物或照片,让学生回顾它们的名称后,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我们怎样给物体分类?”学生可能会说根据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分,可能会说将物体分为几堆,也可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来分。

二、探索活动:给物体分类

1.回顾描述物体的各种特征,提出问题:“我们探究了物体的哪 些特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各种特征,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特征分类。

2.指导学生阅读“探索”中的图文部分,根据学生提出的不明白之处,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解答或针对性地讲解。

3.提出问题:“你可以选择哪种特征,如何分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情况,教师作修正性讲解,然后示范记录方式——先带领学生给这些物体贴纸条并编上序号,再将同一类物体的编号圈起来。4.先让每位学生选择1-2种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小组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分类的结果;还可以让一位学生把自己分类的结果呈现给同桌观察,让同桌猜一猜“这是根据什么特征分类的”。5.分发材料,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要求先自己选择特征进行分类,记录后,再进行小组内的相互交流。

三、研讨活动:探讨分类的方法

1.实验后,先让学生说一说 “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教师把他们提到的特征呈现在班级记录表中。2.接着,根据学生提到的分类特征进一步追问,比如 “都是用轻重来分类,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吗”,学生可能表达不同的分类结果,教师把它们呈现在黑板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引导学生意识到,要得到一致的分类结果,我们还需要对“轻、重”作出具体的规定。教师还可以针对其它特征组织学生讨论类似的话题,比如透明、颜色、软硬等。

5.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

1.向学生呈现实物——食盐、红糖、小石子,提出问题:“把它们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可能会说,“食盐(红糖)化掉了,小石子不会”。

2.接着,提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食盐放入水中看不见了,它们去哪了?”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活动: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1.“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方法,然后让他们阅读“探究”部分的操作要求。

2.指导学生向全班演示操作,注意如何用小勺取物体、如何搅拌、如何观察等,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操作的方法。

3.示范观察记录方式,在黑板上画简图和记录关键词,比如记录糖放入水中后的情况:糖变小——看不见;水变红,透明。强调观察到没有变化与观察到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在表中。4.分发材料,分小组探究。教师要注意巡视和指导: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是否合作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5.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将实验材料收好,并放到指定的位置。

三、研讨活动: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1.先组织学生汇报:“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别描述 3 种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过程中提问“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边梳理学生回答的结果,边用图和关键词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2.再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它们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学生如果说出“红糖或食盐放入水中,搅拌后,就看不见了, 但是小石子仍然能被看见”时,教师可以借机说明,红糖或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6.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六

学习

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交换率。

3、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学习

重点 培养动手能力,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今天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起去采松果,松鼠妈妈说:“我已经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数了数说:“哦!我采了4个松果”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

⒉师:我们今天主要解决“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和“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这两个问题,你们自己想解决哪个就解决哪个?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⒈师;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果的过程。想一想怎么算?xkb1.com

⒉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采松果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该怎么算了吗?

师问:你是怎样想的?

⒊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只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4、师:谁能解决“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三、从生活中体验

⒈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

摆一摆:小红摆25根小棒再放4根,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小明有25根小棒拿走4根。还剩多少根?

2练一练:

师引导学生逐题解答:

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

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

同桌说说。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列出算式:25+4=29、4+25=29

同桌的同学交流演示。

指名学生列式:25-4=21

指名学生说一说。

请同学列式。

前两题要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列出算式、口答问题。

第三题学生口算

板书设计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教学反思

7.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七

一、玩中主动思考,生疑而问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课始,先让同学们玩个记忆王游戏,边玩边想这个游戏中藏了什么数学奥妙?

师:屏幕呈现两组数据,你们能在5秒钟之内把他们记住吗?

第一组:345345345345……

第二组:654354364365……

师:看完了这两组数据,你记住了哪一组?是什么?

师:玩这个游戏,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345345是有规律的、重复的很好记,而第二组没有规律很难记。

师:345345345345……这样的数以345为一组不断重复出现。

数字记忆游戏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孩子们在游戏、对比中发现规律、便于记忆,学生能够在玩中学,自主感知,提出初步的学习主题。

二、紧扣生活情境,“问”上核心

教材中呈现的主情境图是蒙古族同胞们正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有序地观察会场图,你有怎样的发现呢?和同桌说一说。

生1:灯笼是一个大一个小。

师:能说得更加完整吗?比如,灯笼是按一个大一个小的规律排列的。

师:谁也像这样说说其他物品的排列规律。

生1:彩旗的颜色是按两面红一面蓝的规律排列的。

生2:气球是按两黄一红排列的。

生3:柱子是两圈黄一圈红色进行排列的。

对于这些规律孩子们能够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说出来,进行迁移举一反三。因此进一步设问:“对于这些物品的排列规律,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孩子们便不自主地展开提问。生:我发现他们的排列都是有重复规律的,他们的排列一样,有的不一样,老师,我们可以把它们重复的现象进行分类吗?这样以“一”得“多”,也就是以一个问题中辐射到多个问题,孩子们能够从排列规律中,自主寻找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三、有效设计问题,“问”有所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先看灯笼,师:你能不能想办法把灯笼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10秒的时间记录在纸上,写好就举手,看谁写得最快!这时学生被逼急了,就发问:“这不可能,除了不画图,我可以寻找到更快的方法。”孩子们便开始动笔跃跃欲试。有的孩子想到了圆形、有的想到了用打钩、打钗等,这时候学生的方法便反应到用画圆、符号等来替代,从而在实际操作中享受多样创造数学的体验,也让孩子逼有所问。反馈时有的学生用大圆圈表示大灯笼、小圆圈表示小灯笼。有的以打节奏的方式,大声表示大灯笼,小声表示小灯笼。还有的用动作表示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接着教师让学生对比画图、数字、文字、符号这4种表达方式,设下疑虑。师:“此时你在思考什么呢?”有的学生问“哪一种表示更快、简洁”呢?也有的学生问“同一个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吗?等等。让学生体会在多种感官的体会下,感知同一个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用怎样的方式更简洁。这个环节孩子都能举一反三、寻找最适合、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此环节还可以重组教材,设置反面教材,可以出示一些没有规律的灯笼,让孩子思考:看到这些灯笼,你想做什么?生:我想重新排列,让他们有规律地排列,人们看得更加清楚。师:如果想让灯笼有规律变化,你应该怎样创造?

四、及时解疑,“问”有所寻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解疑则是思维提升、创新的过程。

师:如果接着继续摆花盆,会怎样呢?其他规律如果也继续下去,下一个应是什么?再下一个呢?你能像老师这样试着问一问同桌吗?

师:通过说一说,说得完吗?你想告诉同学们什么呢?

生1: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表示说不完呢(省略号)为什么呢?

师:用省略号更加简洁,同时重复现象至少出现两组才能配上省略号,当我们发现不断重复的规律后,你又在思考什么呢?

生2:我想知道灯笼的规律,第25个应该是什么颜色?

师:除了用数数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

生3: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先找出几个一组,算算有几组,剩下的几个,从头数起,想想排在第几。

此环节教师提供多种观察、思考、语言表达的时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大胆推断下一个会是什么,引发学生“说不完”,生发用什么办法来表示,进而理解省略号的作用,全方位地体会不断重复的奥妙,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引发思考,甚至拓展到更远、更深的数学问题。

五、开阔数学视野,“问”活课堂

教材中,除了对主情境图中重复现象的观察、分析外,我还让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的重复现象。课堂上这个环节最为激动,孩子们收集了很多数学信息,当学生提到时钟的24时是重复的现象时,我赶紧展示钟面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思考:“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一个数字一个空格,一直重复的规律。

生2:我发现时间不停地转,白天12小时和晚上12小时不停地交换进行。

师:是呀,时间就是这么一圈一圈地转动着。除了时间还有别的规律吗?

生3:每个星期也是这样的规律。

师:怎样说呢?

生4:今天是星期二,明天是星期三,然后星期四、五、六,最后又回到了星期二。

师:真行,是的,这就是周而复始,一周一周地重复着。

生5: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也是交替重复着。

生6:老师,窗帘上的凹凸是重复现象吗?窗户的开关是重复现象吗?

生7:老师,你今天穿的裙子有很多重重的图案。等等

师:对于这些重复出现的现象,你想接着研究什么呢?

生:我想研究今年是猴年,下一个猴年在什么时候?要怎样计算呢?

此环节课前让孩子调查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学生收集足够多的素材,给这堂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调控了课堂节奏,孩子们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寻找许多重复现象,与同学共同分享数学的乐趣,孩子们的思绪万千,联想丰富,能够把重复的现象由“教材”变通到“生活”,由“静止”到“运动”,由“简单”到“复杂”,在不断地惊喜中“发现”,寻找重复的“美”,孩子们的思考达到极致,调动整个课堂氛围,充分开阔了他们的数学视野,碰撞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8.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八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认识生字14个,巩固练习学过的识字方法

3. 写字6个,重点词语写“家”“看”两字,继续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

认字11个,会写6个,认识多音字“曲”和新偏旁耳刀儿旁。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会家乡的可爱与美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图导入

1. 出示“小山村”图画

2. 提问:(1)这幅图画美丽吗?

(2)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段。提问:通过读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2-4段,提问:各段写词是什么地方?在这里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4.齐读第1-5段。回答:你喜欢小山村吗?齐读最后一段。

三、认读生字

Piàn qīng fěn jiǎo piào xīn

片 清 粉 脚 漂 新

fáng dǐ xiào yóu qū

房 底 校 游 曲

1.看拼音自由读

2.小老师带读

3.带读

四、巩固练习

1.认读词语

山村 山坡 果树林 粉红 雪白 梨花 一座

漂亮 新房子 学校 开满 山脚 门前

公路 一条 伸向 家乡 弯弯曲曲

清澈见底 游来游去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先填空,再读一读

1.清澈____ ____来____去 弯弯____

2.____的桃花 ____的梨花 ____的河水

____的山间公路 _____的新房子

二、学习生字

家:齐读,指名组词,指名板书,讨论怎样书写

林:注意,左边“木”字最后一笔的变化

时:(日)+(寸)=(时)

间:半包围结构:“门”字框

方:“万”字头上加一点

1. 看拼音认读,读准字音

2. 知道书写,讨论记忆。

3. 仿写生字,老师个别指导

三、巩固练习

1.自读课文,齐读课文两遍

2.量词填空

一棵小树 一()新房子 一()小河

一()桃花 一()山 一()公路

3说一说

山坡上有一片果树林

_____有一条____

_____有一 ____

四、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词语

9.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九

学习

目标 1、复习近平面图形与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2、培养学生能独立地对扬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

3、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学习

重点 复习近平面图形与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导入

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看看谁学习得最好。

二、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第一幅图。

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你觉得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测量长度的单位是什么?

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的长度单位吗?

2、出示第2幅图。

根据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出示第三幅图。

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图上的两个小朋友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

4、出示第四幅图。

看着像什么?这些图分别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三、我的成长足迹。 学生活动

他们在测量身高。

测量之前可以先估一估要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有米和厘米。

先小组内交流,说说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然后全班集体交流。

说一说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请学生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用七巧板拼图后交流反馈。

与同伴说一说:我最满意的一次作业……

最有趣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10.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十

心得体会

阳店镇中心小学

王聪珊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说心得体会

非常高兴能有听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解说的机会,这次解说对接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我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聆听这次解说,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是我对聆听本次教材解说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对新课标的理解: 我知道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或得基本语文素养。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又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老子》中说得好,“有无相生”。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学生便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反倒转化成了“无”。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三、注重指导,增强实践,享受成功。学习习惯的养成,仅有说教是不够的,应该紧扣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指导。并在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操练,使学生体验到收获的愉悦,从而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课文或阅读书籍后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远比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来得更有效些。写读后感是非常好的习作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了课文,更易于把读后感写好,这既是写作自信心的培养,同时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写好其他文章的读后感。结合教材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乐于使用工具书,查找相关的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探究使用工具书的基本方法,指导孩子认真阅读工具书,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方法,能随时利用工具书,迅速获取所要查找的资料。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所以一年级语文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使学生愿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1.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十一

1、识记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读中体会春雨的情趣,进而感受春天带给世界万物的勃勃生机。

学情分析:

1、认知特征分析:

(1)一年级小学生喜欢形象、直观、有趣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仍以无意注意为主。

(2)学生想象力丰富,乐于进行口语表达,但语言需要教师和同伴帮助规范。

2、基础分析:

(1)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多数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了合作的意识。

(2)多数学生认识了四、五百字,并初步掌握了听读识字、拼音识字、看上下文猜字等识字方法,并初步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铃铛课件板贴画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游戏:猜猜看

1、猜铃铛。(1)教师介绍游戏名称:猜猜看。同时出示一个装有金属铃铛的茶叶桶,请学生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随意猜测。(2)教师晃动铃铛发出声响。学生根据声音的提示猜出是铃铛。伴随着“丁零当啷”声,教师随机展示铃铛。学生用拟生词来形容铃铛的声音。

2、猜偏旁。教师指出这个铃铛是金属做的,猜铃铛的名字会有什么偏旁?学生凭借前面的积累可以猜到是“金字旁”。教师板书“铃铛”学生认读。教师板书“líng dāng”,学生同时书空。教师指出“铛”单独出现读一声,跟“铃”组成词语读轻声。学生再读,体会轻声。

3、教师在“铃铛”前板书“雨”,学生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见过“雨铃铛”引入儿歌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认准生字、读准字音。

(一)认字

1、学生自由读儿歌。在充足的时间里读书,标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小组合作认生字。

(1)合作前教师指导:在小组里用生字卡片互相教一教,让小组里的每一个人都读准字音。可以小组长领读,可以轮流读,也可以一起读。

(2)合作中教师指导:①随机指导:巡视中,根据个别情况指导合作方法;②跟进式指导:在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后,指导盖住拼音,独立认读)

3、学生小组合作检查生字。

4、挑读易错字。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将自己小组在合作中识字中发现的容易读错的生字,给大家提醒儿。

5、检查反馈。

课件:生字闯关

第一关:你是我的好朋友(房檐上挂着11个小水珠,点击每个小水珠就会出现相应的生字)

游戏规则:每出现一个生字,学生齐读,随机请学生用生字组词或用生字说话。

第二关:火车开动呜呜呜(每节小车箱上都有一个生字,依次点击,依次出现带有生字的小车箱,点击11次,小火车开走。可重复进行。)

游戏规则:学生按顺序依次读生字。

(二)读文

1、同桌互相读课文

要求:同桌互相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一个在读,另一个认真听,读对表杨,读错帮助纠正。

2、指名读,整体感知儿歌。

课件展示:整篇课文。

(1)指名一对同桌读课文。读后其他学生做小评委,听的要求:听听字音读得准不准,句子读得通不通顺,听后评价。

(2)再指名一对同桌读课文。听的要求有两个:①继续做小评委。②边听边想,从儿歌里能看见哪些景物?

(3)学生各抒己见:看到的景物有小燕子房檐水珠(小铃铛)雨丝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贴或板画

三、品读感悟、随文识字,熟读成诵。

(一)自由读书,画出儿歌中表示声音的词语。

1、学生自由读儿歌,在表示声音的词语下面画条横线。(教师边交待要求边板演画线。)

2、生边汇报,教师边出示课件:在沙沙响和丁零当啷两个词下面画横线。

(二)第一句: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

课件:沙沙响,沙沙响,

春雨洒在房檐上。

1、初读。学生齐读句子。

2、随文借图识字“房檐”,了解房檐的位置。

课件:展示春雨洒在房檐上的情景。

(1)学生到屏幕前指一指房檐的位置。找到书上插图中的房檐,同桌互相指、看。

课件:在房檐旁边出示生字“房檐”

(2)学生齐读生字“房檐”

3、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沙沙响,沙沙响,

春雨洒在房檐上。

(1)指名学生读句子。

(2)教师适时评价,还可以将春雨和夏雨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读出春天雨的特点。

(三)第二、三、四句“房檐上挂水珠--丁零当啷”

课件:房檐上挂水珠,

好像串串小铃铛。

丁零当啷……

丁零当啷……

1、初读。

(1)学生看准每个字,齐读。教师评价。

(2)教师读。故意把“串串”读成“一串”,学生评价,找出问题。

2、随文识记“串”,并了解“串串”是指很多串的意思。

课件:一串

串串

(1)指名学生说“一串”和“串串”的不同。

(2)借助相应的情景图进一步体会“一串”和“串串”的不同。

3、指导感情朗读“串串”和“丁零当啷”的多元化理解。

(1)指名学生读。

(2)通过教师、学生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同桌互相读。

(四)第五句“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

课件:它在招呼小燕子,

快快回来盖新房。

1、初读。指名学生读。

2、随文认识“招”,巩固“呼”,了解“招呼”的意思。

课件:招呼

(1)学生同桌互相打招呼;师生互相打招呼。

课件:“招”和“呼”的偏旁分别变红。

(2)教师小结,指出“招”要用手,“呼”要用口。

(3)学生齐读“招呼”

3、感情朗读。

课件:它在招呼小燕子,

快快回来盖新房

(1)师生共同表演。教师表演“小燕子”,学生表演“雨铃铛”,并用自己的语言招呼小燕子。从中体会“雨铃铛”的热情。

(2)学生感情齐读句子。

四、回归整体,背诵积累。

课件:展示全文

(一)整体美读全文

1、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边读边想象,加上动作表演读。

2、指名配乐读。

3、学生集体配乐表演读。

(二)背诵积累

课件:雨铃铛

沙沙响,_______,

_______洒在房檐上。

______________水珠,

_______串串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招呼_______,

_______盖_________。

1、学生借助生字提示自由背诵儿歌。

2、指名配乐背诵。

3、能够背诵的学生集体配乐背诵。

五、课内拓展,课外延伸

1、儿歌再创。

课件:配乐呈现春雨里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

(1)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边欣赏边仿照儿歌里的语言,描述见到的情景。

课件:沙沙响,沙沙响。

春雨洒在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指名学生自编儿歌。

2、分层次布置作业

背诵儿歌(或表演背诵)仿照儿歌自编搜集有关春雨的诗歌读一读

12.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十二

一、描一描,写一写

1、认读:“坐、直、先、落”。

2、这四个字是什么结构?

3、观察它们在格中的位置。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描一瞄、写一写。

二、读一读,抄写音节,组词语。

1、自己轻声读读、想想,看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2、全班齐读,注意区分前后鼻韵母的读音。

3、开火车为这些字组词。

4、抄写音节。

三、观察下面的字。

1、出示题中的字。

2、引导观察四个汉字。区分这2个偏旁有什么不同。

3、小结。(记口诀:3笔折文儿,4笔反文旁)

4、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字是带有这2个偏旁的?

四、选词造句

1、读读词语。

2、出世课文中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读。

3、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在小组中交流。

4、各小组选出好的句子在全班交流。

5、选一个最满意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观察星空,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1、分小组交流讨论。

2、各小组整理讨论结果选代表全班交流。

二、全班同学一起办板报:灿烂的星空

1、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讨论:什么是灿烂的星空?你认为板报可以布置哪些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分小组整理收集资料;各小组在版面上自己的区域布置板报。

4、欣赏,评出优胜小组。

三、读一读

1、布置自读。

2、合作学习。

(1)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合作解决。

(2)在组长的带领下互读诗歌,讨论怎么样才能够读得比较好。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还有疑问的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2)说说读过之后自己想到了什么。

(3)分小组表演朗读。

4、全班一起表演朗读。

二、语文课上有许多是我活动是我喜欢的

1、想想自己喜欢哪些学习项目,做上记号,如果还有别的项,可以自己补充。

2、想想,说说:哪些项目你不大喜欢?为什么不大喜欢?对于不大喜欢的可以怎么办?可以怎样解决困难呢?

教学后记:

1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十三

学  习

目  标  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正确计算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

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的过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  习

重  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口算:

35+50    64-4    37-30     6+72

70-20    38+20   58-5      4+44

二、你能算出温差是多少吗?

北京:5--15度      北就的温差是多少?

上海:10--18度     上海的温差是多少?

三、比较方法:可以先算出得数后再进行比较,也可以根据左右两式关系直接比较 。

四、26页第四题。

1、你喜欢哪两种玩具?需要多少元?

2、说说50元可以买哪两种玩具?

五、游戏:信鸽送信。

六、图画应用题。

26页第6题,7题。

总结:说说本节课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学 生 活 动

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并理解“温差”的意思?

想计算出这一天的温差即:用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汇报。

完成教材26页第三题。

看图,说一说你在书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在小组内练习用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信箱,让学生自己写算式,向信箱内投。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自己知道了哪能些信息,再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板书设计

练习二

一班 二班

20人 23人

一班比二班少几个人23-20=3(个)

二班比一班多几个?23-20=3(个)

上一篇:月份设备管理总结下一篇:接力赛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