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2024-07-06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共12篇)

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一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号——企业文化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第三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可能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造成企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

(四)忽视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第二章文化的建设

第四条企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第五条企业应当培育体现企业特色的发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及团队协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作和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当重视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

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价值,确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企业文化规范,使其构成员工行为守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条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

企业应当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

第八条企业文化建设应当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员工行为方式,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全面提升员工的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第三章企业文化的评估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企业文化评估制度,明确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落实评估责任制,避免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第十条企业文化评估,应当重点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履行情况、全体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的认同感、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各方文化的融合度,以及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重视企业文化的评估结果,巩固和发扬文化建设成果,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站在战略高度精辟指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作用。企业有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它就会重视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赢得客户、打响品牌,终成“百年老店”;反之,企业缺乏优秀的文化,它就像一个没有个性和创业激情的人,终将在市场竞争中湮没沉沦,失去竞争力,为市场所唾弃。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实现过程中的灵魂和支柱作用,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单独立项加以规范。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兰德公司研究表明,世界500强之所以强,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关键在于以文化力致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企业要实现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一点精神,要有理想和追求。因为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他才能活出精彩,活得有价值。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具备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了这种现代企业精神,才能将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他们尽最大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有了这种现代企业精神,才能让企业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困难情况下不致被击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倒;才能让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现代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为企业文化。从这上意义讲,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

(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是企业竞争中最具有长远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通常认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关键技术、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的激励机制等。所有这些特征中,几乎都与企业文化有关。我国中医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北京同仁堂,之所以历经300多年而不衰,不可否认的是其拥有“核心技术”,但同样重要的在于历代同仁堂人前赴后续、不懈追求,始终恪守和培育“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心,存心有天知”的文化传承。为此,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有力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抓手,表现形式往往是系列规章制度及其落实。这些规章制度连同其他管理规范,甚至包括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要真正落实到位,都必须努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化。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不能统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思想和意志,就不能激发其潜力和热情,就不能培育对企业的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卓越的执行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强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致力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如何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首先,要注重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体现了企业核心团队的精神,往往也是企业家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它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哪一种行为是企业所崇尚的,鼓励大家去做的;哪一种行为是企业反对的,大家不应该去做的。正像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他的价值观所决定的那样,一个企业的行为取向也是由企业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这种价值观和理念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核心,凝聚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大家的行为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比如,迪斯尼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健康而富有创造力”,简短而内涵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始于核心价值观的精心培育,终于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延续和创新。这是成功企业不变的法则。为此,应当注重以下方面:一要着力挖掘自身文化。要注意从企业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挖掘整理出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资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源,在企业精神提炼、理念概括、实践方式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形成既具有时代特征又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二要着力博采众长。要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开放、学习、兼容、整合的态度,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自成一家的方针,广泛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吸取世界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中的先进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三要根据塑造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的实际行动。

其次,要重点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品牌通常是指能够给企业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其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品牌与企业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是企业的“脸面”或“标识”。品牌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无不重视其产品或劳务品牌的建设。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主创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源于主业且能够让消费者长久认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彰显强大竞争优势的品牌。

第三,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信守的重要原则。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办企业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努力为全体员工搭建发展平台,提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供发展机会,挖掘创造潜能,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尊重全体员工的首创精神,在统一领导下,有步骤地发动全体员工广泛参与,从基层文化抓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员共建。努力使全体员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责任。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过程中,领导是关键。俗话说,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久而久之,这群绵羊就会变成“狮子”。要建设好企业文化,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规划、狠抓落实,才能取得实效。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出思想、谋思路、定对策,确定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提出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企业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与此同时,企业要深入调研、制定规划,认真梳理整合各项工作任务,分清轻重缓急,扎实推进。要着力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企业文化规范,通过梳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员工日常行为和工作行为进行细化,逐步形成企业文化规范,以理念引导员工的思维,以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成长、共生死,真正实现“人企合一”,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三、如何解决并购重组中的文化整合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享有“世界上最安全汽车”美誉的瑞典豪华品牌沃尔沃轿车,堪称“蛇吞象”故事的现代版。由此,人们自然会想起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它们之间不乏相同点。回顾收购后5年多走过的历程,在肯定收购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同时,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并不讳言联想曾经走过的弯路,经验之谈中包括:对境外并购交易中文化融合的难度,估计多高都不算过分,并由此发出感叹:“文化磨合决定收购的成败!”当初评估收购风险时,柳传志认为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市场流失、员工流失、文化磨合和业务整合。其中,文化磨合是他最为担心的。收购后维持上至最高管理层、下至销售人员不变,只是迈出文化磨合的第一步。在收购后的日常管理中,两国复杂的国情和两个企业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还是给联想集团带来了种种不和谐的尴尬。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并购尤其是境外并购过程中,应当重视并购相关风险,尤其应防止忽视企业间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确保并购重组成功。

根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的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并购失败风险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即企业并购交易开始前可研阶段和并购完成后整合阶段;而在约三成的失败案例中,风险均发生在并购前可研阶段。因此,企业在并购前,应当重视对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并将评估的重点放在并购双方在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能否相互融合等方面。企业并购完成后是否会发生文化冲突,应当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企业并购完成后,应当特别注重文化整合。一要在组织架构设计环节考虑文化整合因素。如果企业并购采用的是吸收合并方式,则必然会遇到各参与并购企业员工“合并”工作的情况。为防止文化冲突,既要在治理结构层面上强调融合,也要在内部机设置层级上体现“一家人”的思想,务必防止吸收合并方员工与被吸收合并方员工“分拨”现象。如果企业并购采用的控股合并方式,则应在根据公司法组建企业集团时体现文化整合。要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化。要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标识规范集团文化,保持集团内部文化的统一性,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树立集团的整体形象。同时允许子公司企业在统一性指导下培育和创造特色文化,为下属企业留有展示个性的空间。二要在并购交易完成后企业运行中,进行深度的文化整合。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整合方式:以并购方的文化进行整合;以并购方的文化为主体、吸收被并购方文化中优秀的一面进行整合;以并购双方的文化为基础创建全新的优秀的文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其过程相对都会较长。境外并购尤其如此。不变的原则是,应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文化融合,减少文化冲突,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促进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再造,确保企业并购真正成功。

四、如何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形成并用以指导领导和全体员工行为后,应当保持相对稳定,防止朝令夕改。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的发展战略可能发生改变,企业文化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第一,要着力构建企业文化评估体系。企业文化评估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当定期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及取得的进展和实际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着力关注以下主要内容: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履行情况;全体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与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各方文化的融合度;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等。在此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注重评估指标的导向性。要突出关键指标,确保评估指标的可操作性。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要根据评估内容和指标功能,量身定制不同的评估标准。三是,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既要引导企业通过对照评估标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不断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兼顾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借助专业机构力量,提升文化评估专业水平和公信力。

第二,要着力根据综合评估结果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持续动力。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评估结果的利用,既要巩固和发扬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又要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企业文化缺失,研究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此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调整以及企业内外部政治、经济、技术、资源等因素的变化,着力在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品牌建设、企业形象等方面持续推动企业文化创新。其中,要特别注意通过不断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和跨越。来自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企业的软环境,不仅事关企业形象,而且事关人心向背;不仅事关当前,而且事关长远。在复杂多变的后危机时期,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同时存在。为抢抓这一重要机遇,企业尤其应当重视企业文化软环境建设,让持续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走跨越发展之路。

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二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合理采购, 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规范采购行为, 防范采购风险,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采购, 是指购买物资 (或接受劳务) 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企业采购业务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 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 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 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 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二) 供应商选择不当, 采购方式不合理, 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 授权审批不规范, 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 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三) 采购验收不规范, 付款审核不严, 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第四条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 全面梳理采购业务流程, 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 统筹安排采购计划, 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 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采购业务, 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第二章购买

第五条企业的采购业务应当集中, 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 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 降低采购成本, 堵塞管理漏洞。企业应当对办理采购业务的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重要和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 应当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 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

企业除小额零星物资或服务外, 不得安排同一机构办理采购业务全过程。

第六条企业应当建立采购申请制度, 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 确定归口管理部门, 授予相应的请购权, 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门的请购部门, 对需求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进行审核, 并进行归类汇总, 统筹安排企业的采购计划。

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 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 并根据市场变化提出合理采购申请。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 应先履行预算调整程序, 由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后, 再行办理请购手续。

第七条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 确定合格供应商清单, 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 对供应商提供物资或劳务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

进行实时管理和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企业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调查。

第八条企业应当根据市场情况和采购计划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大宗采购应当采用招标方式, 合理确定招投标的范围、标准、实施程序和评标规则;一般物资或劳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询价或定向采购的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小额零星物资或劳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直接购买等方式。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采购物资定价机制, 采取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谈判采购、询比价采购等多种方式合理确定采购价格, 最大限度地减小市场变化对企业采购价格的影响。

大宗采购等应当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采购价格, 其他商品或劳务的采购, 应当根据市场行情制定最高采购限价, 并对最高采购限价适时调整。

第十条企业应当根据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拟订采购合同, 准确描述合同条款,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按照规定权限签订采购合同。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建设进度和采购物资特性, 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 办理运输、投保等事宜。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 确定检验方式, 由专门的验收机构或验收人员对采购项目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验收, 出具验收证明。涉及大宗和新、特物资采购的, 还应进行专业测试。

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 负责验收的机构或人员应当立即向企业有权管理的相关机构报告, 相关机构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加强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管理, 依据采购合同中确定的主要条款跟踪合同履行情况, 对有可能影响生产或工程进度的异常情况, 应出具书面报告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企业应当做好采购业务各环节的记录, 实行全过程的采购登记制度或信息化管理, 确保采购过程的可追溯性。

第三章付款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 完善付款流程, 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力, 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 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办理付款。

企业在付款过程中, 应当严格审查采购发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发现虚假发票的, 应查明原因, 及时报告处理。

企业应当重视采购付款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 发现异常情况的, 应当拒绝付款, 避免出现资金损失和信用受损。

企业应当合理选择付款方式, 并严格遵循合同规定, 防范付款方式不当带来的法律风险, 保证资金安全。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 应当定期进行追踪核查, 综合分析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情况, 发现有疑问的预付款项, 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对购买、验收、付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 详细记录供应商情况、请购申请、采购合同、采购通知、验收证明、入库凭证、商业票据、款项支付等情况, 确保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

企业应当指定专人通过函证等方式, 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

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事与农业活动有关的企业越来越多。为了规范这类企业的业务核算,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并结合2004年财政部发布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农产品》,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规范农业企业对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生物资产准则既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这是由我国农业企业的特点和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决定的。因此关注这些特别之处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并逐步完善,有利于生物资产准则的实施。

一、生物资产准则试行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要考虑准则试行范围和实际需要准则的主体错位的影响

生物资产准则主要是在上市公司试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监管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对企业来说,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要花费较高的代价。但是我国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而是通过投资、农产品加工、科技研发等形式涉猎农业,真正涉及生物资产核算的农业企业大部分为非上市公司,不需要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因此准则的试行范围与真正需要准则的主体间存在错位。在我国农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公司治理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低、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动力不足等问题的情况下,执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准则的大范围应用,也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但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历史成本是主要的计量模式,但是在实际应用时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模式,即在期末也要对资产价值做出判断并跟账面价值进行比较,这里的价值判断类似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动态计量模式,要求能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并能反映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

1.虽然准则对公允价值的采用有严格的限定,但是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估计价值,作为交易双方自愿协商的结果,没有相关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因此要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2.公允价值是指在熟悉情况的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或多方对资产价值的一致认同,相对来说具有客观性。由于资产的公允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必须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否则公允价值的采用就失去了意义。

3.由于报表的编制时间和实际对外报出的时间存在差异,如我国规定年度报表应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报出,这样如果单纯依靠报表提供的信息,即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不能及时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4.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按新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要在利润表所得税之前单独反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即利得或损失。既然在所得税之前列示,那么就应该考虑该损益对所得税的影响,但是我国税法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未实现损益,如果把它考虑在所得税的计税基础中,特别是对于利得部分,将会导致对未实现损益征税的情况。因此,企业就会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使公允价值失去客观性。

(三)要考虑资产性质划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对于一般资产而言,流动性和非流动性的转化不是很容易,比如说投资虽然容易转化,但是转化损益的核算是不一致的。对于生物资产而言,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转化比较容易,比如说动物资产,是用作销售还是用作产出农产品,很容易中途做出变更。由于这种变更对损益的核算不一致,同时还会影响资产的性质,因此应关注这种转化对企业的影响。

1.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在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没有区分之前,会发生一些共同的成本费用,如饲养成本。如果把全部生物资产作为消耗性资产,则这部分成本类似于工业企业的在产品成本,要作为流动资产核算。如果把全部生物资产作为生产性资产,则这部分成本类似于在建工程成本,要作为长期资产核算。这样,如果生物资产划分不明确,虽然不会影响企业的资产总额,但是将会影响企业资产的性质。

2.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同性质的生物资产在处置时虽然不会影响利润总额,但是会影响利润的构成,从而影响报表分析。如果把生产性生物资产直接出售,则在利润表的利得或损失中进行反映,但是如果把生产性生物资产先转化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然后再出售,则在利润表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进行反映。这样,一种情况作为非正常利润核算,一种情况作为正常利润核算,将会影响企业利润的质量。

二、完善生物资产准则实施的内外环境和相关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降低准则试行成本,加快生物资产准则的实施

虽然由于我国农业企业的特点,目前全面推行生物资产准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是总的说来在采用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模式的情况下试行,成本相对会低一些。对内主要是“试错”成本,即对准则的理解或操作不当造成的对会计信息反复修改的成本,对外主要是由于信息质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损失的成本;对企业自身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自身要发展壮大、改善公司治理等外,根本上还是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生物资产准则已经对生物资产的核算和披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素质和敬业的从业人员很容易掌握其实质,恰当地进行账务处理和对有关变更做出说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完善企业外部环境,加快配套机制的完善,为公允价值的实施创造条件

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公允价值计量为辅的计量模式是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最大的区别。但是,生物资产作为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其价值受自身特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总是处于或增或减的变化过程中,虽然这种变化有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体现出来的。因而对生物资产来说,只有公允价值反映的信息才是相关的信息。但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实施存在一些障碍,因此我们要逐步完善公允价值实施的外部环境和相关机制。

1.加快农业信息市场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弱势产业,主要表现在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这是我国对生物资产核算采用历史成本模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及时提供生物资产价值变动的信息。在这方面,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联通各地的信息网络;二是加快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比较客观的生物资产价值预测信息;三是作为折中,可以在报表附注已经披露了生物资产实物计量信息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个供参考的生物资产价值变化信息库,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也可以解决不同企业采用不同计量模式的信息可比性问题。

2.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公允价值变动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波动性影响,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会使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未来做出不稳定预期,从而对资本市场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在2001年会计准则修订时,曾对非货币性交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在实施过程中给企业留下了很大的利润操作空间,给我国资本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后来不得不改为账面价值核算。但同样也看到在这次准则修订过程中,非货币性交易公允价值计量被恢复,而且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也出现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这说明只要我国的资产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够承受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市场的冲击。

3.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持有利得或损失是否作为所得税的计税基础,税法应尽快给予明确,防止企业利用持有利得或损失调节所得税和利润的现象发生。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四

09:30

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有哪些(多选题)

√多样性 □

√覆盖性 □

√相关性 □

√风险的规律性 □

21:34

项目建议书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多选题)

√项目提出的目的 □

√项目的市场需求 □

√拟建生产规模 □

√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 □

32:28

重大和特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谁审批(单选题)

○全国性工业公司

○全国性专业公司

●国务院

○各省、市、自治区

41:18

工程招标的原则有哪些(多选题)

√符合招投标法的规定 □

√公平、公正、公开 □

√投标单位不得少于3家 □

√合理设定中标条件 □

52:58

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多选题)

√工程项目进度风险 □

√工程项目安全与质量风险 □

√工程项目成本风险 □

□工程项目费用风险

62:40

在工程项目竣工决算阶段,一般要经过工程项目验收、竣工决算、竣工决算审计、竣工结算等环节(判断题)

○正确

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五

1.资产管理中,企业应当建立()制度,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

A.资产评估

B.资产清查

C.资产管理

D.资产备案

答案:B P114《应用指引第8号》第18条“资产管理中,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企业”

2.企业应当强化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严格(),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确保设备安全运转。

A.操作流程

B.岗位责任

C.维护保养

D.大修制度

答案:A P114《应用指引第8号》第14条“企业应当强化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确保设备安全运转。” 3.存货发出记录保管部门需要定期与以下()部门核对。

A.生产部门

B.采购部门

C.财务部门

D.管理部门

答案:C P113《应用指引第8号》第10条“企业仓储部门应当详细记录存货入库、出库及库存情况,做到存货记录与实际库存相符,并定期与财会部门、存货管理部门进行核对。

4.定期对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评估,结合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可持续性,资产使用部门根据需要提出(),与财务部门一起进行预算可行性分析,并且经过管理部门的 审核批准.A.报废方案

B.保养方案

C.大修方案

D.技改方案 答案:D P168《内部控制》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主要控制措施。

5.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全面清查,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及时掌握资产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

A.三年

B.二年

C.每年

D.半年

答案:C P114《应用指引第8号》第18条“资产管理中,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企业”

6.对于重大固定资产处置,应当考虑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采取()或联签制度。A.董事长审批

B.总经理审批

C.财务部门审批

D.集体审议 答案:D “三重一大”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7.属于无形资产风险的是无形资产()。

A.缺乏核心技术

B.积压或短缺

C.使用效能低下

D.维护不当

答案:A 《应用指引第8号》第3条: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8.财务部门组织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需定期进行清查,明确(),确保实物与卡、财务账表相符。

A.资产权属

B.制度

C.清查方法

D.清查措施

答案:A 财务部门组织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需定期进行清查,明确资产权属,确保实物与卡、财务账表相符

9.企业购或者以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取得的文件证明是()A.政府的批准

B.已经缴纳土地使用税证明 C.发票

D.土地使用权有效证明文件

答案:D P115《应用指引第8号》第20条“企业购或者以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取得应当取得土地使用权有效证明文件。” 10.下列不属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是()。

A.固定资产授权批准制度

B.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制度

C.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制度

D.固定资产的保险

答案:B 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制度不属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多选

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指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A.产品

B.存货

C.固定资产

D.无形资产

答案:BCD P112《应用指引第8号》第2条“本指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需要从()土地使用权等进行梳理。A.专利权

B.非专利技术

C.商标权

D.特许权

E、房屋建筑物

答案:ABCD P115《应用指引第8号》第19条“企业应当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3.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工作规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等相关内容,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

A.盘点周期

B.盘点流程

C.盘点方法

D.盘点制度

答案:ABC P165《内部控制》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盘点方法等相关内容

4.固定资产业务流程,通常可以分为()和淘汰处置等环节。A.取得

B.验收移交

C.日常维护

D.更新改造

答案:ABCD P166《内部控制》固定资产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资产取得、资产验收、登记造册、资产投保、运行维护、定期评估、更新改造、以及淘汰处置等。

5.无形资产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无形资产的()处置与转移等环节。A.取得

B.验收并落实权属

C.自用或授权其他单位使用

D.安全防范

E、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

答案:ABCDE P169《内部控制》无形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无形资产的取得与验收、资产的使用与保护、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无形资产处置等。6.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主要包括()。

A.请购与审批

B.采购与验收、付款 C.保管与相关会计记录

D.发出的申请与审批

答案:ABCD 存货的请购与审批,审批与执行;存货的采购与验收、付款;存货的保管与相关会计记录;存货发出的申请与审批,申请与会计记录;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申请与会计记录。7.以下几种固定资产处置方式中正确的是()

A.固定资产的处置应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其他部门或人员办理。B.固定资产处置价格应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审批后确定。

C.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处置,应当考虑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D.对于重大固定资产的处置,应当采取集体合议审批制度,并建立集体审批记录机制。答案:BCD A选项违背了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8.无形资产业务应关注以下()风险。

A.无形资产业务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B.无形资产购买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成本支出。C.无形资产使用和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损失和浪费。D.无形资产处置决策和执行不当,可能导致企业权益受损。

答案:ABCD

P169-170《内部控制》无形资产的风险点及控制措施。9.下列选项中,发出时需要经过特别授权的物资有()

A.办公用品

B.贵重商品

C.设备

D.大批存货

E、危险品

答案:BDE P113《应用指引第8号》第9条“企业应当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大批存货、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应当实行特别授权。” 10.无形资产的更新方面要注意()方面

A.注意定期评估

B.加大投入

C.不断创新

D.进行品牌建设 答案:ABC P170《内部控制》无形资产处置。

判断

1.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存货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清查、销售处置等是其共有的环节。

答案:√ 《应用指引第8号》第5条

2.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答案:× 《应用指引第8号》第3条

3.企业代销、代管、代修、受托加工的存货,虽不归企业所有,也应纳入企业存货管理范畴。答案:√ 《应用指引第8号》第8条

4.存货在不同仓库之间流动时不必办理出入库手续。答案:× 《应用指引第8号》第8条

5.企业应当规范固定资产抵押管理,确定固定资产抵押程序和审批权限等。答案:√ 《应用指引第8号》第17条

6.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可以每年做一次也可以两年一次,最多不超过两年。答案:× 《应用指引第8号》第18条

7.存货盘点清查一方面是要核对实物的数量,是否与相关记录相符、账实相符;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实物的质量,是否有明显的损坏。答案:√ 《应用指引第8号》第12条

8.对于重大固定资产项目的投保,应当考虑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保险人,防范固定资产投保舞弊。答案:√ 《应用指引第8号》第4条

9.由存货实物管理的人员根据盘点情况清查存货盘盈、盘亏产生的原因,并编制存货盘点报告。答案:× 《应用指引第8号》第6、12条

10.存货的保管与相关记录工作可以由同一个人员担任。答案:× 《应用指引第8号》第6条

简答

1.资产管理的总体要求有哪些? 答:资产管理的总体要求包括:

(1)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

(2)查找管理薄弱环节。

(3)重视投保。

2.企业资产管理至少应当关注哪些风险? 答:企业资产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1)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

(2)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

(3)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3.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定期对存货进行,应当重点关注哪些事项? 答:企业应重点关注:

(1)存货在不同仓库之间流动时应当办理出入库手续。

(2)应当按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贮存,并健全防火、防洪、防盗、防潮、防病虫害和防变质等管理规范。

(3)加强生产现场的材料、周转材料、半成品等物资的管理,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

(4)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应单独存放和记录,避免与本单位存货混淆。

(5)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存货的保险投保,保证存货安全,合理降低存货意外损失风险。4.固定资产在运行维护环节的主要风险及其主要管控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操作不当、失修或维护不到位,可能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产品残次率高或资源浪费,甚至发生生产事故,生产停顿。

主要措施:

第一,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和保养,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维护和安全防范制度,将资产日常维护流程体制化、程序化、标准化,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风 险,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及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运行管理档案,并据以制定合理的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并经主管领导审批。固定资产管理需分类管理:(1)固定资产的简单维护,可以由操作人员或内部技术人员完成;(2)尚在保修期内的固定资产,一旦发生故障,应及时联系厂商维修或退换货;(3)对于固定资产大修须由内部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必要时聘请外部技术人员或专业机构完成。大修完成后经验收合格的才能投入运行。

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六

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是影响企业内部环境的关键因素,它所包括的雇佣、培训、评价、考核、晋升、奖惩等业务向员工传达着有关诚信、道德行为和胜任能力的期望水平方面的信息,这些业务都与公司员工密切相关,而员工正是公司中执行内部控制的主体。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顺利实施,并保证其实施的质量。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任)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1)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2)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

(3)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

第一节 关键内部控制

一、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

企业招聘是保证员工素质的第一环节。企业人事部门应严格审查应聘人员的专业技术等因素,以便保证其能满足具体的工作要求。招聘人员可以通过资格审查、初选、面试、测试以及甄选等方式评估应聘人员的技术情况和掌握的技能,以及调查其过去有无不诚实行为和渎职情况的发生。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完善人力资源引进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按照计划、制度和程序组织人力资源引进工作。

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重点关注选聘对象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

企业选拔高级管理人员和聘用中层及以下员工,应当切实做到因事设岗、以岗选人,避免因人设事或设岗,确保选聘人员能够胜任岗位职责要求。企业选聘人员应当实行岗位回避制度。企业确定选聘人员后,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

企业对于在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掌握或涉及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的工作岗位,应当与该岗位员工签订有关岗位保密协议,明确保密义务。企业应当建立选聘人员试用期和岗前培训制度,对试用人员进行严格考察,促进选聘员工全面了解岗位职责,掌握岗位基本技能,适应工作要求。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者,应当及时解除劳动关系。

同时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不断提升员工的服务效能。

二、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

(一)人力资源的使用

员工素质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员工的素质控制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则是保证和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确保员工队伍处于持续优化状态。

企业应当制定各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轮岗周期、轮岗方式等,形成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持续流动,全面提升员工素质。

(二)人力资源的退出

员工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申请时,企业应当根据劳动合同协议的规定,要求其提前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交辞职报告,并按规定办理有关离职交接手续。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员工退出(辞职、解除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员工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企业对考核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应当及时暂停其工作,安排再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安排转岗培训;仍不能满足岗位职责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解除劳动合同。

企业应当与退出员工依法约定保守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国家机密和竞业限制的期限,确保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的安全。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工作交接或离任审计。

三、薪酬及激励政策

(一)薪酬政策

制定与人力资源考核相挂钩的薪酬制度,规范分配行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及员工自身的发展。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时,应体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和对人力资源的保护作用,注重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应有利于保持和吸引优秀的人才。

(二)激励政策

激励是控制员工素质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动力,激发他们努力工作,更好地去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更好地履行其工作职责。

第二节 实务案例讲解

【案例2.3-1】公司员工激励案例

在摩托罗拉,薪水的标准从职位入手,但同一个职位可能会有差距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业绩不同。有些特殊职位的人,可能要从国外招聘,薪水同国际市场挂钩。摩托罗拉的工资水平在市场中处于中间档次。

摩托罗拉的薪水大部分是基本工资,占的百分比很大,还有年终奖金。

摩托罗拉意识到固定工资存在缺陷,2000年摩托罗拉的工资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一些可变动的工资,并将以前每年一次的奖金改为季度发放。以前奖金与全球市场挂钩,2000年以一个国家的业绩为奖金考核依据。

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薪酬不满,向人力资源部提出来,摩托罗拉会进行市场调查,如果真的比市场平均水平低,摩托罗拉会普调工资。成都的员工曾经反映说工资低,人力资源部就通过调查市场,发现情况的确如此,然后给员工调工资。

在摩托罗拉刚刚开始工作时,学历上的差别会在工资中体现出来,例如研究生和本科生会有差别。工作后,本科生工资比研究生高是非常有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员工可能经过几年涨工资,基数变得很大,那么应届毕业生的涨幅就会比老员工高。对有创造性的人摩托罗拉会破格调级。

【案例分析】

摩托罗拉原来是采用的固定工资的制度,这样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多付出得到的并不会更多,少付出也不会因此减少收入,长期以来,工作效率低下,创新意识缺乏。摩托罗拉意识到这种情况,采取了更加灵活的薪金制度,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做到薪酬安排与员工贡献相协调,劳有所获,多劳多得。短期上,满足了员工生存的需要;长期上,满足了员工的发展需要。

7.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 篇七

答: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在对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资产进行初始确认时, 应当对被购买方拥有的但在其财务报表中未确认的无形资产进行充分辨认和合理判断,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 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 源于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

(二) 能够从被购买方中

分离或者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或与相关合同、资产和负债一起, 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交换。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其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二、企业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相关业务, 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是指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及其他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合约, 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 信用保

护买方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 由信用保护卖方就约定的标的债务向信用保护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 是指由标的实体以外的机构创设, 为凭证持有人就标的债务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可交易流通的有价凭证。

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应当根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合同条款,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判断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否属于财务担保合同, 并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 属于财务担保合同

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除融资性担保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第八条的规定处理外, 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有关财务担保合同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中, 信用保护买方支付的信用保护费用和信用保护卖方取得的信用保护收入, 应当在财务担保合同期间内按照合理的基础进行摊销, 计入各期损益。

(二) 不属于财务担保合

同的其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 将其归类为衍生工具进行会计处理。

财务担保合同, 是指当特定债务人到期不能按照最初或修改后的债务工具条款偿付时, 要求签发人向蒙受损失的合同持有人赔付特定金额的合同。

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相关业务的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 应当根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分类, 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或《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进行列报。

三、企业采用附追索权方

式出售金融资产, 或将持有的金融资产背书转让, 是否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答:企业对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的金融资产, 或将持有的金融资产背书转让, 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 确定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企业已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 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 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 应当继续判断企业是否对该资产保留了控制, 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代付业务, 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委托行 (发起行、开证行) 与受托行 (代付行) 签订的代付业务协议条款判断同业代付交易的实质, 按照融资资金的提供方不同以及代付本金和利息的偿还责任不同, 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 如果委托行承担合同义务在约定还款日无条件向受托行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 委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将相关交易作为对申请人发放贷款处理, 受托行应当将相关交易作为向委托行拆出资金处理。

(二) 如果申请人承担合同义务向受托行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 (无论还款是否通过委托行) , 委托行仅在申请人到期未能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的情况下, 才向受托行无条件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的, 对于相关交易中的担保部分, 委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财务担保合同的规定处理;对于相关交易中的代理责任部分, 委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一收入》处理。受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将相关交易作为对申请人发放贷款处理。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和其他相关准则的规定, 对同业代付业务涉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贷款承诺、担保、代理责任等相关信息进行列报。同业代付业务产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得随意抵销。

本条解释既适用于信用证项下的同业代付业务:也适用于保理项下的同业代付业务。

五、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 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的, 应当按照《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09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2009]16号) 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财会[2010]15号) 的规定对每一项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的各项交易属于一揽子交易的, 应当将各项交易作为一项处置子公司并丧失控制权的交易进行会计处理;但是, 在丧失控制权之前每一次处置价款与处置投资对应的享有该子公司净资产份额的差额,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 在丧失控制权时一并转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损益。

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的各项交易的条款、条件以及经济影响符合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 通常表明应将多次交易事项作为一揽子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1) 这些交易是同时或者在考虑了彼此影响的情况下订立的; (2) 这些交易整体才能达成一项完整的商业结果; (3) 一项交易的发生取决于其他至少一项交易的发生; (4) 一项交易单独看是不经济的, 但是和其他交易一并考虑时是经济的。

六、企业接受非控股股东

(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 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的, 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接受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 通常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是, 企业接受非控股股东 (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 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 经济实质表明属于非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 应当将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

企业发生破产重整, 其非控股股东因执行人民法院批准的破产重整计划, 通过让渡所持有的该企业部分股份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 企业应将非控股股东所让渡股份按照其在让渡之日的公允价值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 减少所豁免债务的账面价值, 并将让渡股份公允价值与被豁免的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控股股东按照破产重整计划让渡了所持有的部分该企业股权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 该企业也按此原则处理。

七、本解释自2013年1月1日施行, 不要求追溯调整。

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八

2012年11月5日发布,2013年1月1日施行

一、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应如何确认取得的被购买方拥有的但在其财务报表中未确认的无形资产?

答: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在对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资产进行初始确认时,应当对被购买方拥有的但在其财务报表中未确认的无形资产进行充分辨认和合理判断,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源于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

(二)能够从被购买方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与相关合同、资产和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交换。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其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二、企业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相关业务,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指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及其他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信用保护买方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由信用保护卖方就约定的标的债务向信用保护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是指由标的实体以外的机构创设,为凭证持有人就标的债务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可交易流通的有价凭证。

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应当根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合同条款,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断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否属于财务担保合同,并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除融资性担保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第八条的规定处理外,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有关财务担保合同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中,信用保护买方支付的信用保护费用和信用保护卖方取得的信用保护收入,应当在财务担保合同期间内按照合理的基础进行摊销,计入各期损益。

(二)不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其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其归类为

1衍生工具进行会计处理。

财务担保合同,是指当特定债务人到期不能按照最初或修改后的债务工具条款偿付时,要求签发人向蒙受损失的合同持有人赔付特定金额的合同。

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相关业务的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应当根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分类,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或《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进行列报。

三、企业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或将持有的金融资产背书转让,是否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答:企业对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的金融资产,或将持有的金融资产背书转让,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确定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企业已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应当继续判断企业是否对该资产保留了控制,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委托行(发起行、开证行)与受托行(代付行)签订的代付业务协议条款判断同业代付交易的实质,按照融资资金的提供方不同以及代付本金和利息的偿还责任不同,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如果委托行承担合同义务在约定还款日无条件向受托行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委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相关交易作为对申请人发放贷款处理,受托行应当将相关交易作为向委托行拆出资金处理。

(二)如果申请人承担合同义务向受托行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无论还款是否通过委托行),委托行仅在申请人到期未能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的情况下,才向受托行无条件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的,对于相关交易中的担保部分,委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财务担保合同的规定处理;对于相关交易中的代理责任部分,委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处理。受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相关交易作为对申请人发放贷款处理。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和其他相关准则的规定,对同业代付业务涉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贷款承诺、担保、代理责任等相关信息进行列报。同业代付业务产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得随意抵销。

本条解释既适用于信用证项下的同业代付业务,也适用于保理项下的同业代付业务。

五、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 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的,应当按照《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09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2009]16号)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财会[2010]15号)的规定对每一项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的各项交易属于一揽子交易的,应当将各项交易作为一项处置子公司并丧失控制权的交易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在丧失控制权之前每一次处置价款与处置投资对应的享有该子公司净资产份额的差额,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在丧失控制权时一并转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损益。

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的各项交易的条款、条件以及经济影响符合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通常表明应将多次交易事项作为一揽子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1)这些交易是同时或者在考虑了彼此影响的情况下订立的;

(2)这些交易整体才能达成一项完整的商业结果;

(3)一项交易的发生取决于其他至少一项交易的发生;

(4)一项交易单独看是不经济的,但是和其他交易一并考虑时是经济的。

六、企业接受非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的,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接受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通常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是,企业接受非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经济实质表明属于非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当将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企业发生破产重整,其非控股股东因执行人民法院批准的破产重整计划,通过让渡所持有的该企业部分股份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企业应将非控股股东所让渡股份按照其在让渡之日的公允价值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减少所豁免债务的账面价值,并将让渡股份公允价值与被豁免的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控股股东按照破产重整计划让渡了所持有的部分该企业股权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该企业也按此原则处理。

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九

一般认为,企业就是创造利润的,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社会责任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这种观点和定位有失偏颇。企业创造利润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固然重要,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尤其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如果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而不履行社会责任,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也要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企业的光荣使命。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从实现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单独规定了社会责任指引,旨在促进企业发展中不能忘记履行社会责任。

一、企业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本指引所称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根据本指引对社会责任的描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至少具有如下意义:

(一)企业创造利润或财富与履行社会责任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企业创造利润或财富,要依法纳税、向股东分红,并向管理者和员工发放年薪或工资,企业创造的利润或财富越多,上缴税收和分红就越多,年薪和工资也就随之升高,从而为国家、股东和员工作出贡献,同时促进客户发展,等等。这在本质上也属于履行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安全生产,提升产品质量,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和保护员工权益,属于企业直接为社会相关方面作出贡献。两者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反之,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利润或财富而不履行社会责任,就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归根到底是要求提升发展质量问题。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如果企业做不到安全生产,事故频繁,人员伤亡,必然是欲速则不达甚至关闭;如果企业产品质量低劣,损害消费者利益,很快将失去市场,或者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定会导致停产;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逐利润,这就违背了企业发展宗旨;如果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这是犯罪行为。

以浪费资源为代价追求速度和效益,必然危及子孙后代,如此等等。

由此可见,企业在制定和实现发展战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否则,企业必然短命。企业只有重视和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持续长远发展的目标。

(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打造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举措企业形象是指企业的社会认同度,包括国内认同度和国际认同度。社会认同度高的企业必然是优质企业。企业如何提升社会认同度呢?有的企业通过广告宣传,有的企业通过

包装手段,形式有多种多样。但是,这都不能持久,真正提升企业形象取决于履行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切实做到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第一,环境保护符合国家质量标准,避免掠夺性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就业等等,从发展质量上下功夫,苦练内功,重视内涵,在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或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优质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在此基础上的企业形象必然被社会广泛认可。

二、企业应当履行哪些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 —社会责任》规定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这是就一般企业而言,特殊行业的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不完全相同。

(一)安全生产企业如何实现安全生产,社会责任指引规定了以下方面:一是建章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近年来,国家立法部门相继制定了《安全生产法》等近30部关于安全生产的专门法律和行政法规,企业应当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建章建制的关键是落实到位。近年来的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原因并不是没有建章建制,而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无视规章制度。人为因素往往是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这是值得深思的。如果将国家和企业制定的一系列涉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就能够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是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和经常性维护管理。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投入列为首位,“磨刀不误砍柴功”,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是不足取的。

企业一定要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将员工的生命安全视为头等大事,加大安全生产的技术更新,保证投入安全生产所需的资金、人力、财物及时和足额到位。企业还应组织开展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到安全生产。

三是开展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实行特殊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培训教育,让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他们防范灾害的技能和水平。培训教育应当经常化、制度化,做到警钟长鸣,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对于特殊作业人员和特殊资质要求的生产岗位,因工作接触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危险性较大,容易发生事故,必须依法实行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

四是建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警和报告机制。企业必须要建立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建立专门的应急指挥部门,配备专业队伍和必要的专业器材等,在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做到临危不乱,按照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尽快消除事故产生的影响,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不得迟报、谎报和瞒报。安全生产必须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长久发展的生命线。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结合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企业至少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产品质量的危害不言而喻,一害自己,二害他人,“损人不利已”。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企业产品特点,制定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生产设备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原料组成、产品规格、售后服务等,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二是严格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从原材料进厂,一直到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和流程,都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作保证。企业应当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检验,严禁未经检验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如果每个企业都能把好市场准入关口,严防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不仅对企业自身有利,而且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三是加强产品售后服务。企业售后服务不仅是一种经营,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是企业与客户、消费者沟通、联系的一个纽带。企业通过优质的售后服务,促进与客户、消费者的关系更加紧密,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产品信誉,扩大产品影响,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企业应当把售后服务作为企业采取有效竞争策略、提高产品服务增值的重要手段,重视和加强售后服务,创新售后服务方法,力争做到件件有结果、有分析、有整改、有考核。

对有缺陷的产品,应当采取及时召回、实行“三包”等,赢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赖和支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社会责任指引从以下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企业要在快速增长中破解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必须转变发展方式,重视生态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对环保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技术支持,不断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实现清洁生产。加强对废气、废水、废渣的自行回收、利用和处臵等综合治理,推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对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着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企业发展离不开能源和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资源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推动替代技术和发展替代产品、可再生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才能有效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三是建立完善监测考核体系,强化日常监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只有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监测考核体系,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严格监督,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保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企业要加强日常监控,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发生紧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机

制,同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及时上报,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促进就业促进员工就业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保障就业、稳定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宠大的人口数量,国民经济还相对薄弱,要让尽可能多的劳动者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就要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这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中国的企业家身上不能只流淌着金钱和利润的血液,更应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应该做超越资本运营者的更高层次的企业家。

为此,配套指引对企业促进充分就业作出了明确规定。

企业作为就业工作的最大载体,应当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各方人士,为国家和社会分担困难,促进充分就业。在各级政府培训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和素质、鼓励企业扩大就业方面给予税收等优惠待遇同时,企业应结合实际需要,转变陈旧或功利的用人观念,在满足自身发展的情况下,公开招聘、公平竞争、公正录用,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建筑企业、服务型企业、商业零售企业、劳动服务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当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不能因民族、种类、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要保证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五)保护员工合法权益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既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企业应当尊重员工,关爱员工,维护员工权益,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稳定和共同发展。为此,社会责任指引作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建立完善科学的员工培训和晋升机制。培训的目的是让员工得到尽快发展。企业应当保证晋升对每个人的公平、公正,每个人主宰自己的命运,适应快、能力强的人能迅速掌握各阶段的技能,自然能得到更快的晋升。不同员工个性化的培训,保持员工及时获得必要的知识储备,才能通过公平竞争和优越的机会吸引大批有能力的员工为企业真诚服务。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薪酬增长机制。薪酬的高低,无疑是吸引和争夺人才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企业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结合内外部因素和员工自身表现等,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正常增长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敬业精神和工作绩效。员工工资等薪酬应当及时发放,员工各类社会保险应当及时足额缴纳,不得无故拖欠和克扣。企业应当重视和关注,积极缩小高管薪酬与员工的收入差距,促进企业高管人员与员工的薪酬有机协调统一。

三是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快节奏,导致员工身心高度紧张,承受过重的职业压力,很多员工处于亚健康状态。企业应当关心员工身体健康,保障员工充分的休息休假权利,广泛开展娱乐休闲活动。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建设,通过企业内部员工热线、信访接待、内部媒体、员工建议箱等渠道,保证员工与企业上层的信息畅通,帮助员工减压,不断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要加强对职业病的预防、控制和消除,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

律法规,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对劳动者进行体检,建立职业健康档案等,预防、控制和有效消除职业危害,确保员工身心健康。

(六)重视产学研用结合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产学研用结合工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支撑了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促进企业重视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社会责任指引作出了明确规定。

企业应当重视产学研用结合,牢固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这个核心,把产学研用结合的基点放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积极开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联合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实行优势互补,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要重视和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和交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引导技术创新要素聚集到企业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来,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同时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确保企业发展中亟需人才不断得到补充。

(七)支持慈善事业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慈善文化传承,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帮残助医、支教助学等慈善爱心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企业支持社会慈善爱心活动,对于组织调动社会资源、调节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因此,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企业重视支持慈善事业,扶助社会弱势群体。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通过捐赠等慈善公益事业,企业能够达到无与伦比的广告效应,既能享受税收优惠,又能提升企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认可度与赞誉度,提高市场占有率。著名的王老吉饮料公司2007年销售收入是46亿元,2008年捐赠汶川地震灾区后,全年销售收入实现96亿元,1亿元的捐赠换来了50亿元的收入。“仰承福泽,报效桑梓”。企业在关注公司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奉献爱心和善举,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把参与慈善活动作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市场,将慈善行为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不断增强自身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三、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企业重视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既是为企业前途、命运负责,也是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负责。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履行社会责任,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责任的履行。

(一)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意识和态度。企业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把履行社会责任提上企业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和部署社会责任工作,加强社会责任全员培训和普及教育,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二)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预算安排,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让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社会等各方面知晓自己在社会责任领域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增强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使企业由外而内地深入审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全面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

近几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上交所、深交所、中国银行业协会等政府和行业组织相继出台政策文件,要求和建议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越来越多的企业争做“优秀企业公民”,积极主动地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我国已有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582份,是2008年169份的3。5倍,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涉及到电力、电信、钢铁、石油、化工、纺织、金融、交通、零售等领域,国有企业占到80%。但目前企业发布的责任报告信息非常有限,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存在欠缺,覆盖面不高,难以发挥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的作用,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一是认真执行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行业组织的要求。企业应当根据政府监管部门、社会行业组织的要求,积极主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执行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企业,应当单独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条件尚不成熟的企业,在披露自我评价报告中,应当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作为内部环境自我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是社会责任报告应当覆盖企业已履行的所有社会责任。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面对的是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因此,要求社会责任报告覆盖面广,至少涵盖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慈善捐赠等内容。

三是社会责任报告应当经过独立第三方外部评价。企业对外公布社会责任报告,应当内容真实完整,实事求是。可请独立第三方出具意见,或聘请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验并出具审验声明或报告,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客观、公允,同时通过信函调查等方式,听取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股东、债权人、客户、员工等利益相关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查漏补缺,持续改进。

责任引领未来,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路刚刚启航,任重道远。

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十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5〕5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储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现将修订后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提高对企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并购贷款投向,大力推动化解产能过剩,助力技术升级,积极促进有竞争优势的境内企业“走出去”,助推企业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持续强化并购贷款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并购贷款风险管理,在全面分析并购交易各项风险的基础上,做好并购贷款风险评估工作,审慎确定并购贷款条件,加大贷后管理力度,切实保障并购贷款安全。

中国银监会

2015年2月10日

(此件发至银监分局与相关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国银行分行)

—1—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经营行为,提高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商业银行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支持力度,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维护银行业合法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并购,是指境内并购方企业通过受让现有股权、认购新增股权,或收购资产、承接债务等方式以实现合并或实际控制已设立并持续经营的目标企业或资产的交易行为。

并购可由并购方通过其专门设立的无其他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以下称子公司)进行。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或其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和费用的贷款。

第五条 开办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控机制;

(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

(三)其他各项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四)有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

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前,应当制定并购贷款业务流程和内

—2—

控制度,并向监管机构报告。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后,如发生不能持续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情况,应当停止办理新的并购贷款业务。

第六条

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应当遵循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并购贷款业务发展策略,充分考虑国家产业、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明确发展并购贷款业务的目标、客户范围、风险承受限额及其主要风险特征,合理满足企业兼并重组融资需求。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管理强度高于其他贷款种类的原则建立相应的并购贷款管理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确保业务流程、内控制度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购贷款的风险。

商业银行应按照监管要求建立并购贷款统计制度,做好并购贷款的统计、汇总、分析等工作。

第九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发现商业银行不符合业务开办条件或违反本指引有关规定,不能有效控制并购贷款风险的,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采取责令商业银行暂停并购贷款业务等监管措施。

第二章 风险评估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在全面分析战略风险、法律与合规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与并购有关的各项风险的基础上评估并购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涉及跨境交易的,还应分析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和资金过境风险等。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评估战略风险,应从并购双方行业前景、市

—3—

场结构、经营战略、管理团队、企业文化和股东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并购双方的产业相关度和战略相关性,以及可能形成的协同效应;

(二)并购双方从战略、管理、技术和市场整合等方面取得额外回报的机会;

(三)并购后的预期战略成效及企业价值增长的动力来源;

(四)并购后新的管理团队实现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

(五)并购的投机性及相应风险控制对策;

(六)协同效应未能实现时,并购方可能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或退出策略。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评估法律与合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分析以下内容:

(一)并购交易各方是否具备并购交易主体资格;

(二)并购交易是否按有关规定已经或即将获得批准,并履行必要的登记、公告等手续;

(三)法律法规对并购交易的资金来源是否有限制性规定;

(四)担保的法律结构是否合法有效并履行了必要的法定程序;

(五)借款人对还款现金流的控制是否合法合规;

(六)贷款人权利能否获得有效的法律保障;

(七)与并购、并购融资法律结构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合规性。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评估整合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分析并购双方是否有能力通过以下方面的整合实现协同效应:

(一)发展战略整合;

(二)组织整合;

(三)资产整合;

—4—

(四)业务整合;

(五)人力资源及文化整合。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评估经营及财务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分析以下内容:

(一)并购后企业经营的主要风险,如行业发展和市场份额是否能保持稳定或增长趋势,公司治理是否有效,管理团队是否稳定并且具有足够能力,技术是否成熟并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财务管理是否有效等;

(二)并购双方的未来现金流及其稳定程度;

(三)并购股权(或资产)定价高于目标企业股权(或资产)合理估值的风险;

(四)并购双方的分红策略及其对并购贷款还款来源造成的影响;

(五)并购中使用的债务融资工具及其对并购贷款还款来源造成的影响;

(六)汇率和利率等因素变动对并购贷款还款来源造成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当综合考虑上述风险因素,根据并购双方经营和财务状况、并购融资方式和金额等情况,合理测算并购贷款还款来源,审慎确定并购贷款所支持的并购项目的财务杠杆率,确保并购的资金来源中含有合理比例的权益性资金,防范高杠杆并购融资带来的风险。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在全面分析与并购有关的各项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审慎的财务模型,测算并购双方未来财务数据,以及对并购贷款风险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财务杠杆和偿债能力指标。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在财务模型测算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不利情形对并购贷款风险的影响。

不利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一)并购双方的经营业绩(包括现金流)在还款期内未能保持稳定或增长趋势;

—5—

(二)并购双方的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团队不稳定或不能胜任;

(三)并购后并购方与目标企业未能产生协同效应;

(四)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存在关联关系,尤其是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情形。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在全面评估并购贷款风险的基础上,确认并购交易的真实性,综合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资金来源是否充足,还款来源与还款计划是否匹配,借款人是否能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贷款利息和本金等,并提出并购贷款质量下滑时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或退出策略,形成贷款评审报告。

第三章 风险管理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一级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0%。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本行并购贷款业务发展策略,分别按单一借款人、集团客户、行业类别、国家或地区对并购贷款集中度建立相应的限额控制体系,并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一级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

第二十一条

并购交易价款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60%。第二十二条

并购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具有与本行并购贷款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熟悉并购相关法律、财务、行业等知识的专业人员。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在内部组织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对本指引第十一条到第十七条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形成书面报告。

—6—

前款所称专业团队的负责人应有3年以上并购从业经验,成员可包括但不限于并购专家、信贷专家、行业专家、法律专家和财务专家等。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在并购贷款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主要业务环节以及内部控制体系中加强专业化的管理与控制。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受理的并购贷款申请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并购方依法合规经营,信用状况良好,没有信贷违约、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良记录;

(二)并购交易合法合规,涉及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反垄断、国有资产转让等事项的,应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取得有关方面的批准和履行相关手续;

(三)并购方与目标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产业相关度或战略相关性,并购方通过并购能够获得目标企业的研发能力、关键技术与工艺、商标、特许权、供应或分销网络等战略性资源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可根据并购交易的复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有关调查并在风险评估时使用该中介机构的调查报告。

有前款所述情形的,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并通过书面合同明确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存在关联关系的,商业银行应当加强贷前调查,了解和掌握并购交易的经济动机、并购双方整合的可行性、协同效应的可能性等相关情况,核实并购交易的真实性以及并购交易价格的合理性,防范关联企业之间利用虚假并购交易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行为。

—7—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原则上应要求借款人提供充足的能够覆盖并购贷款风险的担保,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抵押、股权质押、第三方保证,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形式的担保。以目标企业股权质押时,商业银行应采用更为审慎的方法评估其股权价值和确定质押率。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并购贷款风险评估结果,审慎确定借款合同中贷款金额、期限、利率、分期还款计划、担保方式等基本条款的内容。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保护贷款人利益的关键条款,包括但不限于:

(一)对借款人或并购后企业重要财务指标的约束性条款;

(二)对借款人特定情形下获得的额外现金流用于提前还款的强制性条款;

(三)对借款人或并购后企业的主要或专用账户的监控条款;

(四)确保贷款人对重大事项知情权或认可权的借款人承诺条款。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通过本指引第三十一条所述的关键条款约定在并购双方出现以下情形时可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重要股东的变化;

(二)经营战略的重大变化;

(三)重大投资项目变化;

(四)营运成本的异常变化;

(五)品牌、客户、市场渠道等的重大不利变化;

(六)产生新的重大债务或对外担保;

(七)重大资产出售;

(八)分红策略的重大变化;

(九)担保人的担保能力或抵质押物发生重大变化;

(十)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其他重大事项。

—8—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提款条件以及与贷款支付使用相关的条款,提款条件应至少包括并购方自筹资金已足额到位和并购合规性条件已满足等内容。

商业银行应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加强对贷款资金的提款和支付管理,做好资金流向监控,防范关联企业借助虚假并购交易套取贷款资金,确保贷款资金不被挪用。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借款人有义务在贷款存续期间定期报送并购双方、担保人的财务报表以及贷款人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在贷款存续期间,应加强贷后检查,及时跟踪并购实施情况,定期评估并购双方未来现金流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定期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计划与还款来源是否匹配,对并购交易或者并购双方出现异常情况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贷款安全。

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存在关联关系的,商业银行应加大贷后管理力度,特别是应确认并购交易得到实际执行以及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真正实施整合。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在贷款存续期间,应密切关注借款合同中关键条款的履行情况。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不低于其他贷款种类的频率和标准对并购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和计提拨备。

第三十八条

并购贷款出现不良时,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贷款清收、保全,以及处置抵质押物、依法接管企业经营权等风险控制措施。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并购贷款业务内部报告的内容、路线和频率,并应至少每年对并购贷款业务的合规性和资产价值变化进行内部检查和独立的内部审计,对其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当出现并购贷款集中度趋高、贷款风险分类趋降等情形时,商业银行应提高

—9—

内部报告、检查和评估的频率。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在并购贷款的不良贷款额或不良率上升时应加强对以下内容的报告、检查和评估:

(一)并购贷款担保的方式、构成和覆盖贷款本息的情况;

(二)针对不良贷款所采取的清收和保全措施;

(三)处置质押股权的情况;

(四)依法接管企业经营权的情况;

(五)并购贷款的呆账核销情况。

第四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贷款支持已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的并购方企业,为维持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而受让或者认购目标企业股权的,适用本指引。

第四十二条

政策性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办并购贷款业务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指引所称并购双方是指并购方与目标企业。第四十四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8〕84号)同时废止。

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十一

化企业名单的通知

津财税政[2010]8号

各区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各区(县)委宣传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精神,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宣部关于转制文化企业名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05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我们确定了天津市转制文化企业名单。按照《通知》要求,名单所列转制文化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相关材料后,可享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4号)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特此通知。

附件:天津市转制文化企业名单

天津市财政局

天津市国家税务局

天津市地方税务局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六日

附件:

天津市转制文化企业名单

1.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2.天津北方网股份有限公司

3.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4.天津市天视阳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5.天津时代天创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6.天津影视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7.天津交广广播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8.天津北方调频新传媒有限公司

9.天津广电默博丰科技有限公司

10.天津易诺思广告有限公司

11.天津北方移动传媒有限公司

12.天津津源影视有限责任公司

13.天津滨海国际影业有限公司

14.天津市电影公司

15.天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16.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17.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

18.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19.新蕾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

20.天津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2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22.天津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23.天津北洋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24.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5.天津市塘沽区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26.天津市汉沽区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27.天津市大港区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28.天津市东丽区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29.天津市西青区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30.天津市津南区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31.天津市北辰区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32.天津市武清区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33.天津市宝坻区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34.天津市蓟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35.天津市宁河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36.天津市静海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37.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38.天津友好演艺发展有限公司

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篇十二

第一讲组织构架

1、组织构架指引着力解决企业应如何进行组织架构和运行。11.18

如何加强组织架构方面的风险管控。核心是防范和化解各种舞弊风险(判断题)(错误)

2、从治理结构层面上,组织构架设计运行的主要风险是什么(A.B.C.D)21.31A、治理结构形同虚设B、缺乏科学决策

C、缺乏执行力D、缺乏良性运行机制

3、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不得在上市公司担任出独立董事外的其他任何职务,但是可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中担任负责人。(正确)30.194、“三重一大”问题主要是指(A、B、C、D)39.3

4A、重大决策B、重大事项C、重大人事任免D、大额资金使用

5、从内部机构层面上是其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从治理结构上是关注董事、监事、经理等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履历情况,关注他们的运行效果。(错误)50.19

第二讲企业发展战略

1、企业在进行战略改变时,要注意什么。(A、B、C)8.5

5A、对手的战略B、市场的变化C、企业目标的变化D、企业员工的意愿

2、战略委员会工作的范围。(A、B、C、D)16.2

4A、对公司产品战略提出建议B、对公司融资方案进行研究

C、对公司营销战略提出建议D、考虑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

3、有助于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有哪些。(A、B、C、D)25.08

A、稀缺资源B、不可模仿资源

C、不可替代资源D、持久的资源

4、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规划,表明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错误)35.075、保证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要做到下面哪几点(A、B、C、D)47.50

A、培养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B、优化调整组织结构

C、整合内外部资源D、相应调整管理方式

6、事后评估是对发展战略实施后效果的评估,是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错误)58.08

第三节人力资源

1、人力资源管理所关注的内容有哪些。(A、B、C)10.2

5A、人员的招聘B、人员的培训C、员工的评价D、员工的家庭

2、企业引进高管人员时,董事要关注那些方面。(A、B、C、D)24.3

3A、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B、是否符合企业当前及长远的需求

C、是否有明确的岗位设定和能力要求D、是否设定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引进方式

3、企业在引进技术人员的时候要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注意招收具有一定技能、能够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员工,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错误)30.344、绩效考评要与薪酬挂钩,切实做到薪酬安排与员工贡献相协调,高管人员可以获得很高的薪酬,但是要与他的实际贡献相匹配。(正确)42.345、不适合于企业战略或者流程的员工退出的形式有哪些。(A、B、C、D)50.18

A、再次创业B、待命停职C、提前退休D、离岗转岗

第四讲社会责任

1、企业创造利润或者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承担社会责任则是政府的事情。(错误)9.48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能给企业带来正面的社会形象。(正确)19.583、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包括哪些内容(A、B、C)29.2

4A、安全生产B、产品质量C、促进就业D、树立企业形象

4、下列各项哪一项不属于企业的售后服务。(C)37.58

A、三包B、保修C、打折D、召回

5、企业承担环保责任有哪些要求(A、B、C、D)50.48

A、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B、开发可再生资源

C、完善考核体系D、加强日常监控

6、企业对于压力过重的员工,应如何缓解其紧张的心里,确保其身心健康。(A、B、C)59.58

A、给予员工充分的休假B、建立内部员工热线

C、加强工会建设D、加强员工的培训

7、企业对外公布社会责任报告,应聘请独立第三方出具意见,或者聘请大中型会计事务所

进行审验并出具审验声明或报告,但是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可以由企业自身出具报告。(错误)70.48

第五节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中的作用有哪些。(A、B、C)12.32A、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B、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C、企业文化建设内部控制提供有效保证D、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2、设计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满足哪些要求。(A、B、C、D)23.58

A、与企业最高目标相结合B、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

C、充分反映企业家价值观D、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结合3、如何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A、B、C、D)32.58

A、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B、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

C、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D、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责任

4、企业实施并购重组后,要进行跨文化的管理,其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及识别文化差异、控制和利用文化差异、防范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进行文化整合,其中核心的步骤是哪一步。(D)45.1

3A、识别文化差异B、控制和利用文化差异

C、防范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D、文化整合5、企业在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及取得的进展和实际效果进行检查评估时只需要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履行情况就可以了。(错误)53.186、企业文化评估体系中,要把握的原则是哪些。(A、B、C)61.08

A、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结合B、定性与定量相结合C、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D、评估高层与员工相结合第六讲资金活动

(一)1、本指引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对资金筹资、投资、运营范围和资金分配活动进行规范。(错误)11.002、资金活动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薄弱环节,因此要做好资金活动的管理,我们要。

(A、B、C)18.31A、对自身业务做科学准确的定位 B、对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等环境做客观、清晰的判断

C、合理处理自身与外界的矛盾D、处理好管理层关系

3、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中,科学决策是核心,制度建设是基础,风险控制点是重

点,业务流程是关键,资金集中管理是方向。(错误)29.254、筹资活动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筹资有何影响。(A、B、C)43.48

A、决定企业能不能顺利筹资生产经营B、决定企业以什么样的筹资资本筹集资金

C、决定企业以什么样的筹资风险筹集资金D、决定企业筹集资金的多少

第六讲资金活动

(二)1、筹资活动中各环节的主要风险控制点包括。(A、B、C、D)12.48

A、提出筹资方案B、筹资方案审批C、实施筹资方案D、筹资后管理

2、境外投资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那些。(A、B、C、D)24.37

A、政治B、金融C、法律D、市场

3、投资于筹资在资金数量、期限、成本与收益上不匹配的风险要求企业通过投资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在保证企业资产适度流动性的前提下最求最大赢利性。(错误)35.534、企业为加强营运资金风险管控,应做好以下工作。(A、B、C、D)46.48

A、强化资金运算管理B、保证资金整体平衡C、灵活调度资金D、加大资金管控力度

第七讲采购业务

1、收受回馈,中饱私囊是指运输部门为了中饱私囊,在运输途中转移材料,而对公司上报

谎称损耗(错误)11.072、物品采购、存储、使用人同时担任帐务的记录工作,付款审批人和付款人同时办理需求

供应厂商与采购谈价业务,在企业中不应该出现这种不相容职务未予分离的情况。(正确)20.213、企业请购风险有哪些。(A、B、C)31.31A、缺乏采购申请制度B、请购未经适当审批C、请购是超越授权的审批

D、根据采购计划和实际需要进行采购申请

4、如何以最优“性价比”采购到需要的物质。(A、B、C、D)40.1

1A、健全采购定价机制

B、研究重要物资的市场构成与价格变动确定采购执行价格或参考价格

C、对有些物资采用招标、联合谈判等公开、竞争方式签订框架协议

D、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定期对重要物资进行分析

5、管理供应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风险有运输方式不合理,忽视运输过程保险风险,可能导致采购物资损失或无法保证供应等。(正确)49.436、采购指引强调企业应当建立采购业务后评估制度,应当对哪些方面进行评估分析。(A、B、C、D)

A、采购价格B、采购质量C、采购渠道D、采购成本62.26

第八讲资产管理

(一)1、资产具有哪些特点。(A、B、C、D)11.26

A、种类繁多B、形态各异C、价值易变动D、无形资产难以确认和计量

2、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持续发展能力。(错误)20.213、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其存货业务流程的共有环节有哪些。(A、B)31.1

1A、验收入库B、仓储保管C、生产加工D、销售发出

4、盘点清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盘点清查制度不完善、计划不可行,可能导致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查清存货真实状况。(正确)42.18

第八讲资产管理

(二)1、固定资产取得时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登记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真、帐实不符。(错误)10.402、固定资产升级改造的主要管控措施包括管理部门需对技改方案实施过程适时监控、加强管理,有

条件企业建立技改专项资金并定期或不定期审计。(正确)21.513、无形资产处置环节的主要风险:无形资产内含的技术未能及时升级换代,导致技术落后或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错误)34.52第九讲销售业务

1、以下哪些属于企业销售业务流程的内容。(A、B、C、D)9.20

A、销售计划管理B、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C、销售定价D、会计系统控制

2、以下哪些属于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A、B、C、D)16.50

A、现有客户管理的不足,可能导致客户丢失

B、潜在市场需求开发不够,可能导致客户丢失或市场拓展不利

C、客户档案的不健全,可能导致客户选择不当

D、缺乏合理的资信评估,可能导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

3、收款环节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A、B、C、D)28.20

A、企业信用管理不到位导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

B、结算方式选择不当导致销售款不能收回

C、票据管理不善导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

D、收款过程中存在舞弊,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

4、企业对核销的坏帐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帐销案存;已核销的坏帐又回收时应及时入帐,防止形成帐外资金。(正确)41.51第十讲研究与开发

1、研究开发内涵中“三新”是指什么。(A、B、C)11.5

5A、新技术B、新工艺C、新产品D、新想法

2、对立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的专家小组成员包括。(A、B、C)24.51A、技术专家B、管理专家C、财务专家D、审计专家

3、企业对核心研发人员的管理,要建立研发项目核心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同时还要建立与研发人员业绩挂钩的业绩考核体系。(正确)33.344、企业研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B)43.2

3A、贡献社会B、转化为经济效益C、申请专利D、打跨对手

第十一讲工程项目

1、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有哪些。(A、B、C、D)9.32A、多样性B、覆盖性C、相关性D、风险的规律性

2、项目建议书包含的内容有哪些。(A、B、C、D)21.3

4A、项目提出的目的B、项目的市场需求C、拟建生产规模D、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

3、重大和特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谁审批。(C)32.28

A、全国性工业公司B、全国性专业公司C、国务院D、各省、市、自治区

4、工程招标的原则有哪些。(A、B、C、D)41.19

A、符合招投标法的规定B、公平、公正、公开

C、投标单位不得少于3家D、合理设定中标条件

5、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A、B、C)52.59

A、工程项目进度风险B、工程项目安全与质量风险

C、工程项目成本风险D、工程项目费用风险

6、在工程项目竣工决算阶段,一般要经过工程验收、竣工决算、竣工决算审计、竣工结算等环节。(错误)62.00

第十二讲担保业务

1、公司担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B、C、D)9.28

A、担保风险观念淡薄B、担保行为不规范

C、没有制定或遵守担保政策D、没有严格按照担保业务流程执行担保业务

2、企业作为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常用的方式有保证和抵押。(错误)20.493、企业不得提供担保的担保申请人有哪些。(A、B、C、D)30.4

5A、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B、资不抵债、经营风险较大的C、进入破产清算的D、存在经济纠纷,面临诉讼可能承担较大赔偿主责任的4、对特殊担保控制要求包括对子公司担保业务的统一监控,为关联方提供担保和对外境外企业进行担保。(正确)40.39

第十三讲业务外包

1、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相关的外包业务,主要有哪些。(A、B、C、D)10.37

A、研发B、可行性研究C、委托加工D、客户服务

2、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内容,在外包中,要权衡利弊,避免核心业务外包。(正确)18.543、企业选择外包承包方的标准有哪些。(A、B、C)31.0

3A、外包承包方信誉B、外包承包方以往的业绩

C、外包承包方财务是否稳定D、外包承包方与本企业主管的关系

4、企业在与承包方签定合同时,需要考虑一些特殊事情,如承包方方面的风险,外包业务的质量 标准等,并且在质量控制的时候要以监督、检查为主。(错误)40.185、合同执行完后的验收,要注意哪几点。(A、B、C、D)52.2

5A、明确外包验收工作的重要性B、优化外包工作流程

C、管好用好外包产品验收依据D、管好外包产品检验人员

第十四讲财务报告

1、由于委托关系中的背逆矛盾,企业对外部提供的财务报告,就会出现哪些风险。(A、B、C、D)

A、编制财务报告违反相关法规的,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声誉受损

B、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会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

C、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可能干扰市场秩序

D、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可能导致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

2、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财务报告的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等相关 工作,并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错误)

3、以下关于资产负债表编制有要求说法错误的是。(D)

A、企业选择各项资产计价方法应前后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B、企业不得提前、推迟或不确认负债

C、严禁虚增或虚减负债

D、所有者权益由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构成4、以下哪些属于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A、B、C、D)

A、资产分布、负债水平

B、所有者权益结构

C、净资产的增减变化

D、各项收入、费用的构成及增减变动情况

第十五讲全面预算

1、预算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有哪些(A.B.C)

A、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职务B、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职务

C、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职务D、预算考核与预算编制职务

2、以预算期间可能发生的多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分别确定与之相应的费用数额而编制的,能使用多种业务量水平的费用预算,我们称之为滚动预算。(错误)

3、企业董事会审核全面预算草案时,应注意哪些方面:(A.C.D)33.39

A、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B、预算的多少

C、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协调D、与生产经营计划相协调

4、企业应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程序、预算委员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预算审计,审计的方式有全面审计和专项审计。(错误)43.335、在什么情况下企业可进行预算调整(A.B.C)53.51A、国家法规发生重大变化B、重大自然灾害C、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D、管理者的个人意愿

第十六讲合同管理

1、合同管理中应关注的主要风险。(A、B、C)09.0

3A、合同订立的风险B、合同履行的风险C、合同纠纷的风险D、合同解除的风险

2、下列哪项合同应归口工程管理部门负责。(C)18.58

A、审计业务合同B、运输合同C、建筑部门合同D、产成品销售合同

3、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依合同约定的标的、质量、数量,有适当主题在适当的期限、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原则。(错误)31.444、在合同纠纷处理的过程中,单位或个人在未经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审核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向合同对方当事人作出实质性答复或承诺。(错误)44.28

第十七讲内部信息传递

1、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按沟通的方向分,可分为。(A、B、C)11.19

A、向上沟通B、向下沟通C、水平沟通D、自上而下

2、全面预算在反映企业未来期间经营状况和成果时需要编制的报表有哪些,(A、B、D)22.2

5A、预计损益表B、预计现金流量表

C、预计所有这权益变动表D、预计资产负债表

3、“企业应当关注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外部信息,并通过内部报告传递到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层,以便采取对应策略。”很好的说明了企业外部信息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正确)30.544、审计委员会在对举报投诉进行调查处理时,其调查结论要交与(C)处理46.29

A、高层管理人员B、会计主管C、审计委员会D、审计委员

第十八讲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安全保障机制有哪些。(A、B、C、)11.37

A、对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机制B、数据的备份和恢复

C、清楚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异常任务D、系统杀毒

2、开发信息系统可采用的方式有哪些(ABCD)20.39

A、自行开发B、合作开发C、外购软件D、委托开发

上一篇:活着读书心得500字下一篇:告别一月迎接二月的心情说说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