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2024-07-31

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共15篇)(共15篇)

1.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篇一

关键词:复合材料工艺技术,项目化教学,两个渗透,考核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 其成为高职院校竞相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它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即他们更适合从具体工作任务和生产相结合的过程中来综合学习知识技能态度等, 从而激发兴趣, 而传统的学科化教学只会让他们感到厌倦, 因此项目课程是高职课程的本质属性。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吸引力在于直接回答学知识有什么用, 有现实的效果,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我院2008年实施了大范围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在此氛围下, 我对所担任的复合材料技术与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理论设计和实践, 本文将具体谈谈此过程中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项目选取

选取什么样的项目是首先遇到的一个关键性难题, 事关改革的成败。为此, 首先应该熟悉培养方案, 从工作岗位的调研入手, 分析其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归纳出诸多工作项目, 然后考虑课程项目必须具备的几项要素: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覆盖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从中筛选出教学项目。并按照项目的难易确定所需课时的多少, 按照工作逻辑安排项目的先后顺序, 按照条件的许可准备原材料和仪器设备。笔者为此曾在常州天马集团、常州玻璃钢造船厂等大型复合材料生产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调研, 对其产品和生产过程进行详细考察和分析。最终确定以冷却塔主要部件的制作与组装为一大项目, 具体有布水器制作、除水器制作、输水管道制作、填料托架制作、风筒制作、外壳制作、风机叶片制作、积水槽制作等子项目。冷却塔是玻璃钢用量较多的大型产品, 具有项目的典型性, 其部件生产涵盖了手糊、拉挤、模压、缠绕、注塑等主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 因而具有全面性。产品要根据用户的需要而定制, 没有固定的样式, 需要设计, 因而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同时, 这几大工艺的材料和设备分落在复合材料实训中心、高分子加工实训中心、东区实训中心, 所以具有可行性。另外, 考虑到无机玻璃钢的兴起和迅猛发展, 增设了与第一大项目配套的风管制作作为第二大项目。

二、教学过程与步骤设计

一般认为, 一个完整单元项目的实施步骤可分为回顾、引入、操作、总结、点评、答疑等六部分, 如何设计这六部分的具体内容以体现小步快进, 循序渐进,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确实是一个难题。考虑到本项目都是部件的生产, 所以, 每一产品的制作从形式上完全可以套用, 只是具体内容不同。笔者先设定一个大的框架流程:

情景设立, 项目任务布置、解释→学生准备, 资料查阅, 计划制订→讨论修改完善→确定方案→学生开始实施→提醒、指导、示范、问题解答→方案修正与重做→成果评价→知识归纳、拓展→最后的成果 (方案制订和具体产品)

其中, 学生实施步骤又细分如下:明确分任务要求→组内分工→编制工艺流程图→安排分发仪器用具→模具工制作模具→计算糊制层数和每次原材料用量→配料工配制大小料→裁剪工裁取玻璃布和玻璃毡→糊制工开始手糊制作→组员变换身份进行第二第三次的糊制过程→脱模和进行表面处理→知识归纳→舰艇模型工艺品制作→性能检测, 改进报告→进行合同标的正式验收→新项目布置表面装饰性板材的制作。最终的成果———经过检验合格的制作成品。通过这样细致的划分, 能够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只要多准备一些可能的问题设计实训过程即可。关键是要放手让学生去做, 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做的过程中将“够用”的知识牵连出来。同时, 一些常规的教学手段在项目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使用, 例如板书、投影、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形象化的语言等。在手糊外壳教学中, 我用板书写上安全警示:钴酮同放易炸、配对错误无效等, 让学生每次进出试验室都看到;拼接示意时, 我用实物木板进行对接和搭接演示, 粘度计测量判断时用水、煤油、蓖麻油、蜜糖浆比做四个级别的粘度代表, 用武装到牙齿说明安全防护的程度。从效果看, 这样形象化的教学,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6+2”原则

“6+2”原则指工学结合, 职业活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六项和两个渗透 (即德育外语渗透、核心能力渗透) , 是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主要内容, 也是检验课程改革成败的标准。前四项已经有前述, 这里只说下学生主体和两个渗透。学生主体体现在时间的控制上, 老师决不能喧宾夺主, 围绕着学生的主体活动, 老师要不断变化身份, 可以是提醒者、指点者、参与讨论者、问题解答者、示范者、评价者、协调者、监督者等等。两个渗透, 一般在完整的训练设计过程中会自然体现。如外壳制作项目, 事先有计划草案, 要查阅资料, 这可以培养自学和信息处理能力。关键词和专业术语的掌握体现了外语渗透, 各糊制班组的确定预示着分工合作与交流,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醒同学要关注安全生产, 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则可培养环保意识, 选择树脂原料逐层计量则体现经济成本和节约的职业道德素质, 事先的充分准备、当场答疑和示范体现了工作效率, 而利用边角料做饰品可以促进创新力等。

四、考核设计

项目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 综合采用口试、笔试、作业、考勤、答问、操作等方式, 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权重。 (1) 项目操作过程和结果的权重。 (2) 自评、互评 (组内互评, 组间互评) 、师评、企业第三方评价 (对部分项目, 有校企合作的) 的权重。 (3) 各子项目的权重。 (4) 课内项目和课外拓展项目的权重。考核得分必须在全程跟踪中, 通过讨论、观察、批阅、提问、检测, 及时纪录后综合给出, 并且及时反馈学生。

五、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就是该课程的特色教材, 与传统教材相比, 需要通过以下方式不断更新。 (1) 通过查阅新的文献, 追踪最新的科技进展, 对实践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予以关注和利用。 (2) 从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 纪录问题, 扩充知识。 (3) 经常深入企业实践, 获得更合适的项目。 (4) 随着教学的深入, 加大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力度。

六、结束语

项目化教学设计是工作过程的理想化平移, 其设计过程是大体可行的。真正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需要各种软硬件的支撑和保证, 像校企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学院的奖励激励政策、同事间合作、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课程改革理念的跟进、信心确立、自我知识技能的完善、仪器设备及网络资金等。“善学者究其理, 善行者知其难。”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和老师既要善学又要善行, 而难处往往在于很多现有的设备被当做摆设, 应付评估, 与企业的联系合作流于形式, 实训基地利用率, 设备开出率低。教师想改变现状, 但现有的评价机制和政策不支持。这些情况的改变要一个过程, 需要领导的魄力、政策的确立和氛围的形成。随着我院大范围课程改革的深入, 这一过程的时间将变得越来越短。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 2006 (6) .

[2]洪霄, 付彬.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6) .

2.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篇二

【关键词】立体构成 时装饰品 工艺课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愈发凸显,现今市场中时装饰品由于其多种多样、材质丰富、易于搭配的特点非常受大众的欢迎。而一个时装饰品是否受欢迎最关键的就是其外形的设计,所以在时装饰品的制作中,立体构成是非常重要的。

一、立体构成课程的要求

在现代艺术工艺设计中,立体构成是一门很关键的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对空间组成与立体形态的规律进行研究。其主要作用就是使人们通过艺术的合理造型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官上的愉悦。具体来说,立体构成就是对材质的如何搭配等进行探究,通过适当的造型与规划创造性地设计出有美感的造型。与此同时,立体构成对各种三维模型也要求真实可见的,需要从多个方面对造型进行考量,而这就势必对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涉及,和不同材料的质量、密度、颜色和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立体构成对时装饰品材料和工艺课程的意义

对于当今中职学校的服装设计教育者来说,立体构成这一专业基础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而由于网络在现今社会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生群体大多数已经习惯了在电脑面前进行学习与娱乐,其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都习惯于用平面思维进行思考,而对空间的立体思维能力较弱。立体构成则会有效地对学生的创造力与空间想象力进行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时装饰品材料与工艺有很强的实践性,其通过对各种材料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后,通过时装饰品的制作方法,对各种材料采取适当的制作方式,从而得到最终的作品。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成良好的三维空间思维与设计习惯。相反,如果仅仅停留于课程要求而不注重实际,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计划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出现一些设计上的雷同化和制作上的低俗化。而如果能正确的将立体构成理念应用在实际饰品制作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在时装饰品材料与工艺课程中充分利用立体构成理论,辅以动手的方式对造型和工艺运用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将有助于对工艺造型设计的透彻理解,从而为以后的设计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流行服装饰品材料和工艺课程中立体构成的应用

1. 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对单种材料进行练习。在开始的课程学习中,重要在于立体构成中的点、面、线、体积与空间等不同元素进行掌握,并且对于不同元素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合适工艺与器具进行设计处理。现在常用的饰品材料中,金属是一种常见的材料,也是较为重要的材料。金属材料的造型较为丰富,并且可以很好的凸显出立体构成中的要素。金属材料的相关种类及其丰富,且具有多种特性,在课程中主要选用一些基础金属,如黄铜、紫铜、纯锡及锌合金等。木料来自于树木,树木的生长过程中,生长方式各不相同。木料的选择上,一般可以分为软木和硬木两种,在饰品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的考虑木材的本身情况,并尽可能的选择一些生长结构致密的木材,比如黄杨木、檀木等。在色调方面,不同的木材之间也有非常大的差距,在对于饰品的后期上色工序时,要在保证上色质量的基础上,保护饰品的表面。同金属为材料进行比较来说,木材偏向于对“面与体”的表现,而同金属偏冷的心理感受相比,木材有更温暖的质感。石材主要是价值较低的天然半成品宝石,山石与软玉等等,通过石材为主材的造型,并且在制作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出制作材料与其他材料不同的区别。而在学习过程中,要更多的通过对提高对石材制作的技术水平,从而更好的制作出具有良好空间感的造型。第二,对多种材料结合制作的练习。在对单一材料进行学习与了解后,要对金属、石材与木材这三种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搭配。然后将其通过合适的方式融入到一件服装作品中,要注意不同材料间结合的质感和造型,及不同材料间整合方式的处理。在实际的材料融合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各种材料的主次关系和地位,通过适当的对比方式,使作品展现出更强的表现力,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饰品材料和服装材料之间的协调,从而使作品的整体造型能够更加的和谐与统一。

2.需要注意的重点与难点。时装饰品材料和工艺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对制作工艺和工具设备的恰当运用,对特定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辅以立体构成造型的设计原理,来做出三维化的饰品造型。而如果想做好饰品的设计工作,则需要对多种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操作,从而探索出更好的材料造型表达方式。

总之,时装饰品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非常关注的视觉范畴。在流行饰品的设计上,要对现有材料和工艺进行不断的创新,提高整体饰品的造型设计水平。在设计中,应充分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将立体构成与工艺进行完美的结合。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时刻对各种方式进行反复的实验,用一定的规划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逐步提高自身扎实的空间造型能力与动手能力,从而为以后的专题设计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英.传统元素在流行饰品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3).

3.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篇三

都说时光如梭,转眼2013-2014年最新的工作又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本学期按照高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严格按照其计划进度进行教学,保障教学时间,目前基本已结束教学大纲要求,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本人努力工作,认真学习,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带了艺术设计ZK1201《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家具设计设计实训》,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视频演示范例和理论讲解的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在讲解实例的同时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这门课程牵涉到的工艺特别多,学生凭理论性记忆相对容易混淆,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完成课本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够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家具设计实训》这门课的实训条件不够,没有专门的实训教室,学生到后期只有做方案和效果图来完成实训任务,如果实训条件允许,我希望学生不仅能做方案效果图,而且还要完成家具实例,做出能够真正使用的家具来。

在教学中,恪尽职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投身于学校其他工作。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

但一学期以来,我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也不免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更进一步地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先进党员学习,克服不足,争取早日在各个方面更上一层楼。

4.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篇四

适用专业:

制药工程

课程代码:

7403580

学时:

2周学分:

编写单位:

生物工程学院 编写人:

李玲 审核人:

何宇新 审批人:

何宇新

批准时间:2011年 05 月 30 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制药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了《制药机械与设备》课程基础上,为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设计能力而设置的一个实践性、总结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所要求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符合GMP要求的整体工程理念,从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以及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几个方面树立下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设备计算和选型、车间布置设计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制药厂(车间)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组织形式

课程设计采用集中安排,集中讲解,分组定点完成,指导教师每天定点指导,适当集中的组织形式。

三、课程设计步骤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以复方氨基酸输液作为设计对象,对产品生产工艺、车间布局等进行设计,对设备进行选型和台数计算。其设计步骤如下:

1、查阅资料

2、制定产品方案

3、产品处方设计及投料量计算

4、产品工艺流程设计

5、设备选型与计算

6、车间工艺物料流程设计

7、设备工艺流程设计

8、产品车间布局设计

四、课程设计要点

根据给定的产品生产规模,完成产品的相关设计,包括以下几点:

1、根据产量和成品率计算投料量;

2、根据产量和生产规模选择设备型号并计算设备数量,设备选择应包括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主要技术参数、配套电机、外形尺寸、重量、主要材质;

3、拟定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详细阐述工艺要点,绘制产品工艺流程框图,尽量考虑采用能使物料和能量有高利用率的连续过程,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4、绘制设备工艺流程图;

5、根据车间内物料组成和物料量的变化,绘制车间工艺物料流程图;

6、根据GMP要求对产品生产车间进行设计并绘制生产车间布局图,包括确定车间各工序的洁净等级,生产工序、生产辅助力设施的平面布置,设备的平面布置,通道系统、物料运输设计。

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资料查询

2天

课程设计方案设计

1天

课程设计内容撰写及图纸绘制

5天 提交设计及答辩

2天

六、主要技术的案例分析

以年产1.97×106瓶复方氨基酸输液的投料量计算及设备选择为例进行说明:

产品的年产量为1.97×106瓶,成品规格:250ml/瓶,过滤操作损耗0.2%,灌封操作损耗0.9%,灭菌操作损耗0.3%,灯检不合格率为0.1%。每年生产200天,生产10个月,7,8月停产,每月生产20天,每天1个班(8小时),每个工作日内注射液清洗、灌装、封口生产设备工作时间为3h,灭菌设备工作时间为4h,工作周期为2h,灯检设备工作时间2h,贴签设备工作时间3h。

1、投料量计算

(1)年实际投料量的计算: 年理论产量为1.97×106瓶,生产工艺流程中损耗量为0.2%+0.9%+0.3%+0.1%=1.5% 故实际投料量为: 1.97×106 ÷(1-1.5%)=2×106 瓶。

(2)班产量计算:根据所提供的条件,每年生产200天,生产10个月,7,8月停产,每月生产20天,每天1个班(8小时)。故班产量为:2×106 瓶÷200=1×104瓶

(3)班投料量的计算:根据任务书中所提供的处方,选择其中部分组分进行举例。

L-赖氨酸盐酸盐的投料量计算:1000mL复方氨基酸输液中含L-赖氨酸盐酸盐19.2g 班产量为1×104瓶,共计2.5×106 mL。

故L-赖氨酸盐酸盐的投料量为:2.5×106÷1000×19.2=4.8kg 亚硫酸氢钠的投料量计算: 1000mL复方氨基酸输液中含亚硫酸氢钠0.5g 班产量为1×104瓶,共计2.5×106 mL。

故亚硫酸氢钠的投料量为:2.5×106÷1000×0.5=1.25kg

2、设备选型及计算:

以灭菌设备的选型及台数计算为例:(1)灭菌设备型号选择:

选择灭菌设备型号规格:MSRS 2880 主要技术参数:

生产能力:2880瓶/柜 有效容积(m3): 8.4 柜室长度(mm):3300 蒸汽消量(kg/柜): 720 蒸汽压力(MPa):0.4 压缩气耗量(m3):24 电功率(kw):15 设计压力(Mpa):0.25 设计温度(℃):150 重量(kg): 10464 主要材质:不锈钢

外形尺寸L×W×H :3800×3200×2400(2)灭菌设备台数计算:

已知灭菌设备工作时间为4h,工作周期为2h,即灭菌设备每班工作2次,每次灭菌时间为2小时。

故上述灭菌设备每班能灭菌的输液量为2×2880瓶=5760瓶 每班生产量为1×104瓶,则所需的灭菌设备的台数为: 1×104÷5760=1.736台 故上述灭菌设备应选2台。

七、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成绩评定标准 项目

分值

优秀

(100≥x≥90)良好

(90>x≥80)中等

(80>x≥70)

及格

(70>x≥60)

不及格(x<60)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科学作风严谨,严格保证设计时间并按任务书中规定的进度开展各项工作

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科学作风良好,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学习态度尚好,遵守组织纪律,基本保证设计时间,按期完成各项工作

学习态度尚可,能遵守组织纪律,能按期完成任务

学习马虎,纪律涣散,工作作风不严谨,不能保证设计时间和进度

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

设计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实验数据准确,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强、引用合理、调查调研非常合理、可信

设计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实验数据比较准确,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引用、调查调研比较合理、可信

设计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基本正确,实验数据比较准确,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主要文献引用、调查调研比较可信

设计基本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无大错,实验数据无大错

设计不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有原则错误,实验数据不可靠,实际动手能力差,文献引用、调查调研有较大的问题

创新

有重大改进或独特见解,有一定实用价值

有较大改进或新颖的见解,实用性尚可

有一定改进或新的见解

有一定见解

观念陈旧

论文(计算书、图纸)撰写质量

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文字流畅,完全符合规范化要求,书写工整或用计算机打印成文;图纸非常工整、清晰

结构合理,符合逻辑,文章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文字流畅,符合规范化要求,书写工整或用计算机打印成文;图纸工整、清晰

结构合理,层次较为分明,文理通顺,基本达到规范化要求,书写比较工整;图纸比较工整、清晰

结构基本合理,逻辑基本清楚,文字尚通顺,勉强达到规范化要求;图纸比较工整

内容空泛,结构混乱,文字表达不清,错别字较多,达不到规范化要求;图纸不工整或不清晰

八、推荐参考资料

1、《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张绪峤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2、《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张洪斌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中国制药装备大全》张日华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4、《药剂学》,屠锡德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篇五

《药物化学》课程为沈阳药科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药物化学学科199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药物化学》课程于2001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2004年被评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

《药物化学》肩负着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重任,以往我国新药研究与开发,主要以仿制为主,因此本课程主要以化学为基础。鉴于我国在知识产权上的国际化,我国的新药研究与开发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本课程教学组根据学科发展和国际药学人才培养的趋势,重点开展与新药发现和研究的过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其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由于《药物化学》课程也是学习药物分析、药理学和药物制剂等课程的化学基础。因此学生对药物化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起到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于2001年就药物化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立项,并进行深入地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

1.将以化学为主的课程体系转为以化学和生物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药物化学课的授课对象涵盖了沈阳药科大学的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层次,由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其药物化学课的讲授内容也应有所区别。于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为各个专业制订了不同的教学大纲,围绕着教学大纲,针对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材选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以及授课人员的选配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药物化学I”的教学对象为药学类各专业本科生,为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讲述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稳定性、代谢途径、构效关系以及药物结构修饰的基本知识和新药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以研究者在新药研究中的思路和理论为思路的出发点和归属,通过反复多次有关新药创新的教育,使学生创新药物研究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药物化学实验课以典型药物的性质实验和合成实验为主,使学生掌握药物合成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从事药学各专业的研究奠定药物化学的工作基础。

“药物化学II”的教学对象为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为该专业的专业课。基于该专业学生的化学类课程基础比较深厚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的结合,特别是详细阐述生物学知识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述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创新性药物的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侧重于讲授主要药物的结构、作用机理、合成路线与方法、药物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寻找新药的基本理论与途径等,同时要对新药研究和开发的国内外最新理论和进展有所了解。在实验课教学注重中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从基本的化工原料出发,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药物。并且为该专业学生开设30学时的创新性的综合药物化学试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药物设计和开发能力,为将来从事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和药物的工艺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药物化学III”为外语药学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创新性研究人才,我们选用国外近期出版的原版教材为主,辅以中文版教材。授课教师选聘近期从国外留学归来,外语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教师担任,课堂教学采用外语讲授、外文板书为主。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讲述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稳定性与代谢途径、构效关系以及对药物改造基本知识,特别是以研究者在新药研究中的思路和理论为思路的出发点和归属,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使学生创新药物研究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外文期刊的同时,获取大量新的知识。

“药物化学IV” 为药学理科基地班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根据“培养具有宽厚的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深造的潜能和独立从事药学基础研究的高级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为该专业的药物化学课选派了业务能力强、外语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时刻围绕着培养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将来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这一基本思路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介绍药物作用的化学基础、设计新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各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以及现有临床应用的药物、新药研究的动向、最新理论和技术,着

重讲解药物的衍化过程、特别是研究者在新药研究中的思路和理论为考虑的出发点和归属,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使学生创新药物研究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充实,其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药学基地班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乐于投身药物化学的专业的研究中。在教学过程中,将新药研究的理论和国内外创新药物的研究实例结合在一起加以讲解,一方面通过讲解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加以总结和概括。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式课堂讨论,培养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验课通过对典型药物的合成实验掌握药物化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开设了多个开放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对实验课内容安排上做了较大的调整,由过去的认知性试验改为认识性试验加创新实验。将原有的40学时的认知性实验,调整到30学时,为其开设 “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的设计” 开放性实验,学生根据所学的药物结构与活性的知识,从查阅文献开始,自行设计药物、制备工艺路线、质量检验方法和药理活性评价方法,效果与反映很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药物化学V” 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为专业基础课,教学重点与难点主要放在各类典型药物的结构、性质、稳定性与代谢途径、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基本知识等。为在医药市场经营中奠定药物化学的基础。

以往的药物化学考试多以药物的化学命名、药物化学结构、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合成路线及问答题为主,虽然多为主观题,但基本上属于死记硬背性,试题缺少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特别是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我们保留少数对学生的基本药物结构掌握的试题,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药物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判断给出药物结构应有的药效,使学生对于药物化学的重点内容构效关系有了深刻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考核学生创新能力,我们设计新的试题类型,依据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给出相关的条件,让学生设计出药物的化学结构,考核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的药学人才

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外,还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介绍药物化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对药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注重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前沿,使学生及时了解药物化学领域新思想、新发现及新的技术增长点等。

3.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外,特别注重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方案的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

4.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领域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精神。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大大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为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几年来我们积极提高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编写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影响和知名度,现已经完成出版教材和著作有17部:主编的有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化学制药工艺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医药伦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药物化学》(科学出版社)、国家执业资格药师考试应试习题集《药物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丛书药学专业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参编教材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药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卫生部第四轮规划教材《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成人专科规划教材《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第五轮规划教材《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执业资格药师考试应试指南《药物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药物化学应试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药物化学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化学原理,方法和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职业医师职称药剂师考试习题集《药物化学》部分和职业医师职称药剂士考试习题

集《药物化学》部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4.本科生参与国家课题研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条件

本科生在毕业实习阶段参加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几种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学生在本科阶段进入高水平课题的研究工作,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为其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研究成果

1.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新药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其思路不断的扩展和深入,特别是我们在考试中增加的药物设计问题,学生们取得成绩越来越高,其设计合理性和创新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立志创新药物研究,药物化学学科每年招收研究生达80余名报考药物化学研究生的学生越来越多,尽管药物化学学科每年招收研究生达80余名,但仍有大量符合录取标准的学生不能被录取,且考取药物化学研究生的总分数数次在我校名列第一,不仅要学理科基地班和外语药学办和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考取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而且药剂专业和管理专业的学生考取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逐年增多,同时,一些优秀毕业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军事科学医学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协和药物研究所的国内著名药物研究机构中的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

国内的药物研究机构和大型医药企业每年招收大量的具有药物化学背景的学生,现在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学科地位在全国药学教育中不断提高,良好的课程体系受到同行的好评并起到示范作用

我们立项的药物化学课程改革体系,受到了国内同行们的关注,我们多次与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的同行们讨论药物化学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我们的思路和做法得到同横门的赞誉。同时,我们的成果也在许多医药院校产生示范作用,吉林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等院校先后派人来我教研室进修和取经,每年前来进修教师约有8~10名。

主要措施保障

1.加强组织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了确保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加强了教学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检查教学工作的进行情况,讨论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每周进行教学组的集体备课,按照教学大纲讨论授课内容及实验课的具体操作内容,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将教研、改革成果及时总结发表论文。任课教师在开课前,根据大纲和授课对象制定好授课计划,由教研室工作会议讨论及室主任审定后,发给上课学生。由教研室秘书负责管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学文件、各学期的教学进度表、教学总结材料、考试试卷,教师完成工作量情况以及教学研究论文等业务档案。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必须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中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药物化学教研室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常抓不懈。有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措施具体,队伍稳定。每年制定一次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主要采取措施如下:

1.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50岁以下教师在3~5年内必须取得博士学位。

2.注重在教学培养中青年教师。坚持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进行传帮带。每个青年教师都由一位老教师负责具体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坚持进行试讲制度,除了参加教学工作外,还要求他们必须听2~3轮老教师的课和助课后,才能上讲台。并且教研室主任常以听课的方式,检查他们的教学情况,对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随时指出,促使其成长进步。几年中所有的青年教师都掌握教学技巧和规律,较好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得到了学生和督导的好评。

3.坚持教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药物化学教研室为学校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本科、专科等层次学生讲授药物化学课程,每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率为100%。

2.加强师德风范教育,坚持教书育人

教师除具备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始终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师中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的教育,并坚持以

老带新,用老教师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中青年教师,在教研室内,形成了人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先后有十余人次荣获学校和教育部、省、市级的各种嘉奖。

3.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我们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原则,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并将科研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中。近5年来,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课题十余项,横向合作课题数十项。

4.坚持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6.工艺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篇六

关键词:工艺实验课,课程设计,实践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社会上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的综合型人才, 所以我们应该把实验教学提升到实践科学的高度来认识、探索、研究和实施, 研究实践方法, 强化实践过程,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工艺实验就是这样一类专业实验, 实验项目的提出结合科研方向, 以工程训练的方式完成实验项目。这类实验不同于一般的测试实验, 它需要多个工艺过程才能完成, 包括方案的提出, 方案的论证, 各工艺过程的完成, 性能的测试等, 每一个过程都相当于一个单一的小实验, 有目的、内容、原理、步骤等, 所以多工艺实验项目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思维、综合能力, 不仅理论性很强, 技术性和实践性更强。[3]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电子器件制备工艺》就是这样一门课程。

二、课程组织方式

工艺实验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实验, 完成它需要较长时间, 所以以课程设计方式组织实验, 教学形式以学生自主进行特定项目为主, 教师参与指导并审核:学生自主完成方案的提出和论证, 完成论证报告, 指导教师审核, 在理论可行的情况下, 按照预约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各工艺过程, 最后测试器件或材料性能。学生可以自行决定实验时间, 在给定的期限内完成全部实验工艺。在电子器件制备工艺课程设计中, 我们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研究条件, 学生自行设计方案, 自行完成实验,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发展。[3]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电子器件制备工艺课程内容, 注重加强各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综合[4], 满足学生宽口径训练的要求, 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兴趣方向的题目类型来完成。选择了兴趣方向以后, 就进入自行完成实验的阶段。

整个课程的内容包括:资料的查询—方案的制定—方案的论证及审核—工艺过程—性能测试。

1. 资料的查询及方案制定。

选题后, 学生要查阅资料, 理解题目, 消化和整理资料, 写出本实验项目的设计报告, 并从理论上论证实验方案及结果。实验方案确定后, 在进入实验操作之前, 需要指导教师审核设计方案, 以可行性和理论正确性为原则。这一步很重要, 如果方案制定正确, 整个项目就等于完成了一半, 以后的实验过程就会很顺利, 在工艺操作过程不出错的情况下, 基本能得出好的结论。

2. 工艺的进行。

在进入实际工艺操作之前, 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工艺的原理、意义和目的, 并且要了解各工艺的注意事项, 以免出现设备的损坏、实验的失败等现象。在各个实验工艺进行过程中, 学生应该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 实验教师也会要求学生严肃对待, 发现问题要及时讨论, 并提出解决方案, 力求使实验出色完成。经过整个工艺实验过程,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了, 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了, 创新能力和研究思维得到了很好锻炼, 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5]

四、实验教材的制定

工艺实验课程的实验教材内容, 主要从实验过程入手, 讲解各工艺过程的目的和意义, 以及该工艺所需设备的操作注意事项。尽量能详细地讲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五、工艺实验的组织实施

第一次接触多工艺实验项目的同学, 一般要先参观实验室, 然后进行实验预约 (设备预约) , 做好准备后进入实验室 (进行各工艺过程) 。

1. 参观实验室。

实践教学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多工艺实验也不例外, 但它与传统的专业测试实验又不同, 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实验前对即将要接触的各环节 (如设备、流程、注意事项等) 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提前熟悉实验室, 对实验设备有感性认识, 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就有心理准备, 才能做到实验时有的放矢。参观实验室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入实验室, 实验教师针对具体事项进行讲解, 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这个环节可以大大减少实验中破坏性事件 (如损坏设备等) 的发生概率。

2. 实验预约。

实验预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工艺实验的预约不同于一般实验, 主要是针对设备的预约。由于实验学生人数多, 设备有限, 在实验进行期间, 所有设备全天开放, 而进行实验的学生要分时分段进入实验室。为了更好地安排实验时间, 我们设计了一个预约表格 (表1) , 学生可以根据表格提示预约。

3. 实验过程参与情况跟踪。

在工艺实验中, 由于以团队形式进行, 团队成员中就存在自觉与不自觉、主动与不主动的问题, 我们采用了实验环节的登记制度, 保证每个同学参与到每个环节, 就保证了让每个参与的同学都了解各工艺过程的意义和作用, 也为成绩的评定提供参考。表2是小组完成工艺实验流程登记表。上述措施既保证了每个同学各个工艺过程都要参加, 同时对每个同学来说也保证了项目研究的完整性。

六、实验评价体系的制订

工艺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我们制定了特定的成绩评价体系。

传统的成绩评定体系, 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 对实验结果的判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般是根据实验团队的实验结果判断实验团队的总体成绩, 而无法对实验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做出具体评价。对于工艺实验这一类型的项目来说, 团队多、周期长、环节多、课外工作量大, 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准确评价团队中的每一个体。由于缺乏其他的评价主体, 团队中学生个人的实验情况未得到充分考察, 教师无法公平、公正地衡量每位学生在实验团队中的贡献, 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严重影响课程效果。[6]为了解决传统成绩评定的弊端, 我们在成绩评定中增加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环节, 让学生自我评价, 内容包括实验态度、资料检索、创新性、团队合作情况等, 并让学生对所在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自评互评综合形成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再结合实验结果的老师评定, 形成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成绩评定方式的改变, 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融入实验, 成为实验课程真正的主人, 端正实验态度, 避免“被动实验”的消极情绪。

七、结论

工艺实践课程的开设, 增强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学生对于完成一个项目的思路有了明确的认识, 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 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方法的改进, 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工艺过程的合理监控和评价内容的制定, 对团队中学生个体的创新性发挥, 论文的撰写水平, 实验的积极主动性等方面都有一定

参考文献

[1]朱军, 毛晓桦, 殷埝生.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8) :176-178.

[2]黎双飞, 王娟.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探索[J].实验室研究, 2010, 29 (4) :66-69.

[3]陆松年, 潘理, 龚玲.电子信息累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设计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 2011, 30 (8) :147-149.

[4]王春兴.电子信息专业实验课成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8) :136-138.

[5]刘新年, 赵彦钊.综合型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5, 85 (3) :15-17.

7.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篇七

关 键 词:工艺文化遗产 材料 工艺 创新设计

传统手工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创意、材料处理和技艺在其鼎盛时期都有明显的先进性,形成引领风尚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民族和国界。究其根源,创新始终是其产生和发展中的一个主题。在今天,推崇创新、强调文化艺术对推动经济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兴的理念和实践,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当代性的产物与工艺文化遗产在创新性上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因此,工艺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创新实践具有极大可行性和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操作上,文化遗产的材料与工艺可以成为重要的着眼点,在创新设计中成为构思的重点。

一.材料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思考

1.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的结合

传统工艺多采用一些纯天然的材质进行手工制作,不管是编扎工艺所用的草、竹、藤,还是雕刻工艺所用的玉石、原木。但从大的生态环境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环境和基础,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将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一方面能保存传统工艺的特质,另一方面又能够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

工艺文化体现的是每个年代所特有的生活艺术与生活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需求在不断变化,在材料上使工艺产品形成新的活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将当代的需求和审美,通过新材料的介入加以体现,从而丰富工艺产品的形式乃至功能,并最终赋予其创新的特色,是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段。

2.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结合

传统工艺多依赖于手工制作,由此诞生的产品极富创造者本身的个性和生活领悟,有着明显创作者烙印,因而每一件传统工艺产品都独一无二。这对身边充斥着大工业生产的同质化产品的现代人来说弥足珍贵。然而手工制作带来的劣势也一样明显,制作过程耗时久、废品率较高、从业人员和生产规模受限、自我改造开发能力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传统工艺的进一步流通与发展壮大。

基于传统工艺的劣势,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之上,融入新型工艺,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技艺耗时长、废品率高等缺陷,还可以提升工艺的灵活性,进行创新创造。同时,结合现代科技,可以根据原理科学地改变传统工艺流程和制作手段,对原有工艺流程进行优化,促进传统工艺品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活力。

二.“融”系列产品设计分析

“融”字有熔化、溶解和融会、融合两种不同的含义。“融”系列产品正是秉承 “融古·融今”这一创作宗旨,以江南丰富的工艺文化遗产为基础,对缂丝、刺绣、紫砂工艺、玉雕、漆器等工艺门类的材料与技艺展开研究,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材料与技艺的挖掘,结合市场研究,进行系列产品的创新设计。其目的是形成既能服务现代生活,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新的设计产品,。

“融”系列产品针对了传统工艺产品创新乏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技艺传承青黄不接的现状,提出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产品创新设计思路。这一研究和设计研发实践将深入挖掘传统工艺遗产中凝聚的创造力和智慧,将似乎离现代生活很遥远的技艺与材料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当中,重现其价值与魅力。从而把中华灿烂的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生活需求完美结合起来,设计制作出既拥有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又能服务于现代生活、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产品。

1.家具陈设

在众多的中式家具中,明代家具素以简约、流畅著称,我们借鉴明式家具线条,设计了一组木质托盘(图1)。托盘主体材质选用了榉木。榉木的木材结构细而匀,径纹理清晰美观,整体材质硬且重,强度高,具有很好的耐腐、耐久性。根据这些材料特性,托盘的的设计整体造型中部平滑,两端微微翘起,呈现灵巧纤长的外观。在制作中,整块材料顺应着纹路走势从整木中切割出来,再进行磨光、上漆、上蜡等工序。最终产品纹理美观,结实耐用且线条顺滑。榉木木质平整,光泽温润,结合灵动考究的线条,给人灵巧含蓄、一气呵成的视觉享受。

榉木打磨之后,摩擦力较小,不能满足托盘的功能需求。因此在托盘的正中镶嵌入一块拉丝磨砂不锈钢板,在增加了摩擦力的同时,减小了木料与托盘承载物之间的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磨砂钢板为哑光材质,和传统材料及技艺结合在一起,在增强了实用性的同时,也为产品注入了现代气息,满足了人们功能和审美的双重需求。

明式家具是中式家具的代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贴近现代人简约时尚的生活理念。在越来越拥挤的城市,随着人们平均住宅面积的减小,过分占据空间、体型笨重的明代家具显然不能走入大部分人们的生活。根据这一现状,借鉴了折叠椅的原理,对官帽椅进行改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中式折叠椅(图2)。

在传统家具的制造过程中,榫卯结构用于各个部件的连接,根据做法不同,相应的应用范围也不同,是家具形体构造的“关节”。在工艺上这款椅子运用了燕尾榫、格肩榫、长短榫等用于搭脑、靠背板、后腿(上截)、等部分的连接。折叠椅的下半部分,结合现代工艺,将原来相互平行的前腿(下截)和后腿(下截)改为相互交叉式。后腿(下截)部分固定于椅身,前腿(下截)可活动地固定在和后腿(下截)的交叉的部分,使得前腿(下截)角度可改变调整,使产品可折叠收纳,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性。

除了产品占据空间较大之外,缺乏现代感也是很多人拒绝传统家具的原因之一。此款中式折叠椅在明式官帽椅的基础之上,对线条和造型部分进行了简化,以直线线条为主,除去了牙条、牙头和扶手部分。搭脑中部较为平滑,两端结合现代审美,保留了官帽椅的特性。靠背板参照了人体工程学数据,呈平滑的S形,简约大气并满足现代人对舒适感的需求。

nlc202309041036

2.缂丝用品

缂丝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在4000多年的演变中,集中国丝质工艺品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本系列均采用了缂丝面料,在设计、材质、技艺上进行了创新,给缂丝这一古老而优秀的技艺注入活力,绽放出新的魅力和光彩。

2.1.纺织品

十二生肖为传统造型,如图所示的十二生肖缂丝杯垫的造型卡通化,脱离严肃古板的传统意象,奠定了活泼可爱的基调(图3)。其中,每款杯垫的颜色区域被大致分为大、中、小三部分,按照色彩的色相,进行冷色、暖色、冷色或者暖色、冷色、暖色的调和分布。虽然每款杯垫色彩各异,但从整体上而言,它们都是统一在一个和谐的色调当中,在局部中追求变化,遵从了形式美的法则,活泼且富有层次感。

缂丝工艺严谨繁杂,织造时,一般以真丝为原料,生丝为经,各色熟丝为纬。在杯垫的织造过程中,经过了落经、牵经(穿竹筘)、上经、挑交、打翻头、拉经面、上样、摇线、缂织、 修毛10道工序。梭子上的纬线每在经线中穿过一次,都需用不同型号的拨子反复打紧,从而织造出的面料不仅耐磨,还具有很好的手感和质感。缂丝为传统技艺,给人感觉清新素雅,将图案和材质进行融合,符合此款杯垫的设计初衷。从而产品兼具古典和现代气息,雅致且不失个性。

缂丝笔袋(图4)、筷子袋、卡包、iPad套等产品的灵感来源于海螺的尾部,将螺旋式的构造平面化,简单的线条分割成为这几款产品的特色。遵从简洁大方的设计思路,这几款产品均采用两折或三折式的收纳方法,且用直线划分出不同的区域,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正反面的设计选用对比较强的流行色彩,结合造型特点,在打开与合起的过程当中,两种颜色相互交融,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在材料方面考虑到耐磨性等功能性因素,里料均采用素织缂丝面料,而搭扣部分选用了金属材质,在传统缂丝面料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作为点缀,新颖而不失古典韵味。工艺方面,创新性将“罗”的工艺运用到缂丝技艺当中,结合传统元素葫芦的形状,织造出轻软有稀孔的新型缂丝面料。运用两种不同的面料交融叠加,给这几款产品增添了层次感。

2.2.日用品

在对缂丝材料和技艺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后,我们发明创造了可塑性缂丝面料。其原理即根据产品不同的稳定性的需求,在织造缂丝时,保留原有生丝经线,将纬线替换为不同粗细的金属铜线,运用平纹织造的方法,创造出折叠后能保持基本形态不变的记忆型面料。根据这一面料特性,以花瓣和鸡蛋壳为灵感来源,分别设计出了缂丝托盘(图 5)、缂丝花瓶(图 6)和缂丝烛台等产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古以来荷花便是人们心中崇高圣洁的象征,通过可塑性缂丝面料,一气呵成的荷花花瓣造型的托盘,小巧别致,可放置一些小型物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装饰性。缂丝花瓶同样利用了可塑性面料的特点,进行设计。因为其可塑性,产品成型后,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花卉的形态特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二次塑造,设计出不同的造型,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

缂丝在编织技法上与普通织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采用的是“通经断纬”法,以经丝贯通织物的整个幅面,花纹部分用不同的小梭子进行局部织造。因为是“通经断纬”,所以不同于普通面料的光滑平整,在花纹的织造中,两部分线的中间会出现漏洞区域,如雕刻过遗留的痕迹。在强光线的照射下,光线从漏洞区域穿过,夜间的效果如星光点点,璀璨美丽。根据这一特性,结合可塑性缂丝面料,进行交错编织,得到如图所示的新型改造面料(图7)。

这款面料的效果非常柔和,别具一格,适用性强,可将其运用到灯具和床帘的设计中,发展出缂丝吊灯、缂丝落地灯、缂丝窗帘等一系列产品。产品的外观大多简洁、大方。如图所示的缂丝吊灯整体造型呈斗笠状(图 8),底部为锯齿形的不规则线条。金属材质的吊杆,结合新型缂丝面料,加以现代感的造型,使得整个产品营造出现代、唯美的效果。

努力将工艺文化遗产融入到现代生活,从而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工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材料与技艺的挖掘,使其成为设计创意的灵感来源和重要依托,并结合市场研究进行创新设计是一条极富探索潜力的道路。这种基于传统工艺材料与技艺重新演绎与设计创新,将形成服务现代生活的新的设计产品,并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气质面貌,这将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的设计实践探索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号201210285009) 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中国工艺文化遗产材料与技艺的产品创新设计”(项目号SG31550912)“基于中国工艺文化遗产材料与技艺的产品创新设计”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静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名族传统工艺的应用开发.《民族艺术》,2008年第3期.

[2] 柳宗悦.《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李立新.《设计价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维克多·马格林.《设计问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杭间、郭秋惠.《中国传统工艺》,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8.课程设计体会与总结 篇八

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课程设计。虽然天气很热,但本着学习知识的态度,我们仍然坚持着。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不太适应,看着老师认真的对我们辅导,同学们对学习的热情,所以也感染了我。我们组的题目是弗洛伊德算法,这个题目大家都说很难,但我们组本着试一试的态度,想挑战一下自己,毕竟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是不能选择的,所以我们必须勇于面对!

弗洛伊德算法的主要内容是vi,vj间加入顶点v0,比较(vi,v0,vj)和(vi,vj)的路径长度,取其中较短的路径作为vi到vj的且中间顶点号不大于0的最短路径,在vi,vj间加入顶点v1,取其中较短的路径作为vi到vj的且中间顶点号不大于1的最短路径,在vi,vj间加入顶点v2,取其中较短的路径作为vi到vj的且中间顶点号不大于2的最短路径,等等。依此类推,经过n次比较和修正,得到从vi到vj的最短路径。

在整个过程中,我被分配到的任务是迪杰斯特拉的算法,虽然也有参考样本算法,但是由于基础太薄弱,而且对于这个算法的思想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导致这个环节以失败告终。从这点我认识到基础的重要性,c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要想做好编程这个工作,就必须踏踏实实学好知识垒实自己的功底!而且我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老师说写程序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写程序的,并且是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的,通过这次的实践,我想我以后会尽量做好这方面的。

9.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总结 篇九

课程总结

0923010208 指导老师:庄育飞

这学期学院开设了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UML)这门课,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一些相关书籍的阅读和实践作业的完成,逐步对课程有了由浅及深的认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还是受益匪浅的。

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OO)是一门以实践为主课程,课程中可以分开两块OOA(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OOD(面向对象系统设计)。

OOA(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主要内容: 研究问题域和用户需求,运用面向对象的观点和原则发现问题域中与系统责任有关的对象,以及对象的特征和相互关系.OOA不涉及针对具体实现采取的设计决策和有关细节,独立于具体实现的系统模型。是一个完整确切反映问题域和用户需求的系统模型。OOA的优势:复

用、可扩展、可维护性、弹性。

OOD(面向对象系统设计):以OOA模型为基础,按照实现的要求进行设计决策,包括全局性的决策和局部细节的设计,与具体的实现条件相关。OOD的步骤:细化重组类→细化和实现类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可见性→增加属性,指定属性的类型和可见性→分配职责,定义执行每个职责的方法→对消息驱动的系统,明确消息传递的方式→利用设计模式进行局部设计→画出详细的类图和时序图。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致力于解决传统软件研发过程中由于软件模块化结构化程度不高带来的软件重用性差、软件可维护性差、开发出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等方面问题。面向对象的概念包括:对象、对象的状态和行为、类、类的结构、消息和方法。对象概念将包含对象唯一性、抽象性、继承性、多态性的重要特征。面向对象的要素包含:抽象、封装性、共享性三方面。

在设计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组选择的是迭代器(Iterator)的设计模式研究。完成设计研究后,我对迭代器的设计模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迭代器(Iterator)提供一个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并了解到迭代器设计模式一般在以下三类场合使用较多。

 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内容而无需暴露它的内部表示。

 支持对聚合对象的多种遍历。因为遍历状态是保存在每一个迭代器对象中的。

 为遍历不同的聚合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效果上会有差别。同时还简化了容器的接口。但是在java Collection中为了提高可扩展性,容器还是提供了遍历的接口。

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类集合对象,这类集合对象的内部结构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实现,但是归结起来,无非有两点是需要我们去关心的:一是集合内部的数据存储结构,二是遍历集合内部的数据。面向对象设计原则中有一条是类的单一职责原则,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分解这些职责,用不同的类去承担不同的职责。Iterator模式就是分离了集合对象的遍历行为,抽象出一个迭代器类来负责,这样既可以做到不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又可让外部代码透明的访问集合内部的数据。

在Java Collection的应用中,提供的具体迭代器角色是定义在容器角色中的内部类。这样便保护了容器的封装。但是同时容器也提供了遍历算法接口,你可以扩展自己的迭代器。至于迭代器模式的使用。客户程序要先得到具体容器角色,然后再通过具体容器角色得到具体迭代器角色。这样便可以使用具体迭代器角色来遍历容器了。

OOA和OOD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OOA与OOD的不可分割性正好说明了OO思想的强大,即软件过程阶段的无缝连接,在交流与沟通中不会产生鸿沟,这是相对结构化思想的好处,因为从功能模块到某块详细控制逻辑设计两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需要分析人员与设计人员的再沟通。

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对面向对象的理念,以及相关方法,设计模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针对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授课内容及方法,我个人觉得对我还是有不少的帮助和 提高。结合自己的工作,虽然与开发接触的比较少,但是在运维过程中,如果能了解开发原理,结合实际的工作,会对一些源代码的分析能力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明显的帮助作用。

庄老师上课经常说一些与课程无关的内容,我已开始并不理解他的作法,后来我慢慢认识到面向对象分析设计的学习就是培养思想的一种过程,这种思维方式还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灵活的运用。目前的阶段,只能说是知道有这样一种设计思想、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至于在何时应该使用、如何去使用,就需要在今后的经验中去累积了。

下面是一些我掌握的基础知识

9种UML图:

类 图:描述类的结构(包括属性以及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象图: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件图:构件及其相互依赖关系

部署图:构件在各节点上的部署

顺(时)序图:强调时间顺序的交互图,用于将系统行为分配给类。一般包含了边界、控制、实体对象

协作图:强调对象协作的交互图,与时序图同构

状态图:类所经历的各种状态,包括状态之间的转换以及触发转变的事件

活动图:对工作流程建模

用例图:与用例文档结合进行需求捕获,测试依据

面向对象设计七个原则:

开-闭 原则、里氏转换原则、依赖倒转原则、接口隔离原则、组合/聚合复用原则、迪米特法则、单一职责

ICONIX开发过程:域模型——用例文档——健壮性分析——健壮图——时序图

设计模式:

1)创建模式: 涉及对象的创建

单例模式, 工厂模式, 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2)结构模式:涉及类和对象的组合

Facede外观模式, 代理模式, 适配器模式, 装饰模式

3)行为模式: 刻画了类和对象交换及分配职责的方式.主要目标是解耦

观察者模式, 命令模式, 模板模式

本学期学了《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本课程我们主要是学习了面向对象的统一建模语言UML,了解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与面向对象技术相关的一些软件开发技术,同时掌握在IBM RSA软件环境下用UML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技术。在《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的上级课程上,我们的实践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得到基本训练,熟练的上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数据库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任何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系统开发的成败和优劣。数据库设计的方法与系统使用的开发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与所应用的数据库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对象模型)有关。目前经常采用E—R(Entity—Relationship)图的方法设计数据库。但E—R图设计数据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能对资料建模,而不能对行为建模。而UML类图的描述能力更强,UML类图是E—R图的扩充。对于关系模型来说,可以用类图描述数据库模式,用类描述数据库表。

UML是应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开发的全程建模语言,可用于业务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等系统开发的各个环节。UML概念设计的基本工作分为两个方面:

· 一是从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所建立的各种类图中抽取持久型类。

· 二是确定持久型类之间的关系,并用类图描述这种关系,从而把类图作为数据

库概念设计的结果。

1.抽取持久型类

持久型类是指类的完整信息需要在数据库中存储的类。在UML中,类可以分为

边界类、实体类和控制类三种类型。

· 接口类和控制类的信息一般不需要长久存储。

· 持久型类只可能是实体类,但并不是所有实体类的信息都需要长久地存储,持久型类只需要从那些信息需要长久存储的实体类中抽取。

2.确定类关系

在比较复杂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并没有建立立足于整个系统的整体类图,而只是建立了一个个针对具体用例的类图。也就是说,所提取的持久型类被分散到各个用例类图当中了。因此,需要对抽取的持久型类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反映这些类关系的类图。

UML数据建模与E—R图有着本质的区别。在E—R图中,应用型数据库系统的重点是数据库结构。概念设计是应用型数据库系统开发的重点和难点。而UML是用于面向对象系统开发的全程建模语言,可用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等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由于UML基于面向对象技术,而要保持方法的一致性,最好选择面向对象数据库。但是,目前的面向对象数据库在实现技术上还不十分成熟,即使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和环境开发应用系统,通常的做法是使用UML进行建模,用关系型数据库储存和管理数据。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了解到uml具有以下特点[1]:

(1)面向对象。uml支持面向对象技术的主要概念,提供了一批基本的模型元素的表示图形和方法,能简洁明了地表达面向对象的各种概念。

(2)可视化,表示能力强。通过uml的模型图能清晰地表示系统的逻辑模型和实现模型。可用于各种复杂系统的建模。

(3)独立于过程。uml是系统建模语言,独立于开发过程。

(4)独立于程序设计语言。用uml建立的软件系统模型可以用Java、vc++、smalltaik等任何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来实现。

(5)易于掌握使用。uml图形结构清晰,建模简洁明了,容易掌握使用。使用uml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可以加速开发进程,提高代码质量,支持动态 的业务需求。uml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系统开发。能促进软件复用,方便地集成已有的系统,并能有效处理开发中的各种风险。

而且uml是一种功能强大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系统分析的建模语言,它采用一整套成熟的建模技术,广泛地适用于各个应用领域。它的各个模型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业务流程,建立更可靠、更完善的系统模型。从而使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问题的描述达到相同的理解,以减少语义差异,保障分析的正确性。

通过对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可以看到,uml作为软件工程中的建模语言,代表了面向对象方法的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国防价值,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支持,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10.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篇十

关键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工艺设计;教学体系

1.引言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环境工程专业的9门核心课之一,由此确立该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1, 2]。该课程具有典型的实践操作性和实用性特点,对环境工程本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已有众多高校学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研究。刘珊等[3]探索了将双语教学引入理论课堂的方式,提出了若干固体废物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的具体教学方法。肖相政等[4]也对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提出了探索与创新思路。黄红丽等[5]尝试将12课时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在有限课时中丰富教学内容和强化教学效果。

而课程设计作为理论课程最重要的实践能力训练方式之一,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结合武汉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固体废物处理工艺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实践和改革研究,对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要点进行优化,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工艺设计主题的比选

根据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主要有收集运输、预处理、物化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资源化利用、填埋处置等章节,其中热处理(焚烧、热解)因为涉及专业较多,如热能工程、电气工程、自动控制、机械工程等,不适宜作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主题。较为适宜作为课程设计主题的有收集运输、好氧堆肥和卫生填埋三项。

(1)收集运输

理论课程中收集运输的主要对象为城市生活垃圾,设计到工艺设计的内容有容器设置数量、集装时间、行程时间、每周工作时间和收集次数等,收集运输的相关计算基于服务区的基础数据(如人口、人均日产量、区域特征等),进而根据区域道路和收集点分布特点确定清运路径[6, 7]。收集运输工艺设计主要基于理论课程知识,知识背景要求相对单一,对CAD制图等技能要求较低。

(2)好氧堆肥

好氧堆肥主要适用于可降解生物质含量较高的固体废物,如农林废弃物、餐厨废弃物等。生活垃圾因成分复杂、产品合格率无法保证等原因,越来越少采用堆肥工艺作为处理方式。但随着我国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带来的环保设施选址难问题,好氧堆肥成为生活垃圾预处理的有效方式之一[8, 9]。好氧堆肥作为小规模试验或实验室研究主题较多,而实际大型工程应用仍较少,不具有普遍性。

(3)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仍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活垃圾处置的主要方式,其具有经济性、操作简便等特点。卫生填埋涉及生物处理、污水处理、CAD制图、流体力学等知识技能[10],所需知识背景均为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程,具备作为课程设计主题的优势。此外,卫生填埋在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方面也应用广泛,熟练掌握卫生填埋的工艺设计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今后的实践能力和就业优势的提高均有帮助。

综上所述,卫生填埋最适宜作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课程工艺设计主题,我校已将卫生填埋作为课程设计主题实施了三年,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3.“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工艺设计教学体系

课程工艺设计以卫生填埋场的工艺设计为主线,要求学生在16课时(1周)内,完成卫生填埋场的总体设计和规模计算、防渗系统的布置、封场系统与堆体整形、渗沥液收集与导排系统、渗沥液处理规模与工艺设计等。

3.1基础资料

课程设计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城市概况、气象资料、地形地质资料等,详见表1。

3.2设计要求

要求学生基于已有资料按照完成一套卫生填埋场的主要工艺设计文件,填埋场的主要功能设施的设计计算要在设计说明书或图纸中得到体现,具体要求见表2。

3.3考核要求

(1)考核方式:

平日考勤、设计报告,加上抽查提问,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重点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评分办法:

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应提交教学大纲和设计任务书所规定完成的相关材料,由指导教师按评分标准进行批阅,并综合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评定学生的成绩。

四、结语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堂工艺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进在学生专业课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近两年毕业生反馈情况,改革后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作用明显,充当了学生在CAD软件熟练运用与环境工程实际工程项目中的重要媒介,让学生的固体废物处理工艺学习中针对性的学习了实际工程设计技巧。为新形势下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相信随着今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工艺设计教学会更加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先,江娟,张芳,张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城市固体废物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科教导刊,9(2015)103-104.

[2]苏小丽,陈云霞,段金华,《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課程教学改革初探,广州化工,40 (2012) 201-202.

[3]刘珊,张小玲,陈爱侠,大学短学时“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专业课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与教学研究,25(2011)87-90.

[4]肖相政,简放陵,刘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1(2014) 39-41.

[5]黄红丽,罗琳,周惜时,秦普丰,魏建宏,王寒,魏祥东,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实验科学与技术,12(2014)94-96.

[6]姜薇薇,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收运系统选址与路线优化研究,in,曲阜师范大学,2014.

[7]孙凤海,李汉楠,徐玉梅,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管理模式的优化设计,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2011)942-946.

[8]杨列,刘婷,陈思,张俊,熊辉,胡骏嵩,陈朱蕾,生活垃圾机械-生物预处理工艺优化,环境工程,29 (2011) 89-93.

[9]杨列,陈朱蕾,唐素琴,龙思杰,胡骏嵩,生物预处理过程中有机质与水分对垃圾热值影响研究,环境卫生工程,22 (2014) 19-21.

[10]陈朱蕾,薛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实用技术指南——标准应用·设计计算·案例精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3.

11.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篇十一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是培养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人员和机床专用夹具设计人员必须的技能课程。

课程的培养目标为:以培养工艺编制员和夹具设计员为根本目标, 即培养工艺装备设计人员, 根据工艺装备设计人员的职业岗位职责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要求, 让学生全面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编制和工艺装备设计人员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具备从事机械制造工艺编制和工艺装备设计的职业能力。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培养要求见表1。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 课程设计理念

“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课程总的设计理念是:学用一致, 工学一体,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实现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质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科体系转化为工作体系, 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 教师主体转化为学生主体。

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整个思路见图1所示, 具体有以下几点:

(1) 以就业市场调研为基础, 以职业为导向对课程进行设计。根据市场调研的岗位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而不是仅仅是一本教材。课程组通过对就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广泛调研, 通过调研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 课程组发现机械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对零件加工工艺编制、工装的选用与设计, 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2)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装备制造业为背景设计教学载体, 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是以工艺编制、夹具设计为核心。

(3) 以真实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领域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同时进行校企合作, 达到校企融合, 使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和教学实施的全过程。

三、课程教学改革

1. 教学资源的建设

编制《机械制造工艺、夹具的资源库》, 其内容涵盖:机械制造工艺三维动画仿真多媒体课件, 机械制造工艺、夹具学习指导, 机械制造工艺、夹具习题集,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电子讲稿,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试题库,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指导书。此外, 还要进行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以及夹具三维仿真装配及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设施的开发, 以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在课程的零件载体选取方面, 结合生产实习环节中常见的零件进行考察分析, 遴选出结构典型、难度适中的零件进行《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题目的扩充和更新。尽量做到设计选题新颖、难度适中, 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要求。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源于真实的企业实际, 教学内容能够呈现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选取的工作任务为制造业中最典型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选取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即计划、实施和工作成果的检查与评价, 易于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此外, 还参考机械加工通用工种职业资格中、高等级的国家职业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得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根据上述要求, 将经过筛选的教学内容重构后划分为“确定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设计典型零件的专用夹具、分解专用夹具中的非标零件”等7项学习 (典型工作) 任务;7个学习项目构成两大学习情景, 即工艺编制学习情景及专用夹具学习情景。课程以典型轴类零件、套筒类零件、齿轮类零件、拨叉类零件等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这些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典型零件, 经过教学化处理, 以体现学习内容的工学结合特征, 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工作的桥梁。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 是一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课程。根据该课程和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取工学结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生产过程导向、理论联系实际, 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同时将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使学生牢固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技能点。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加大讲解力度、重点突出板书、工程样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段,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针对具体工作任务展开, 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 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通过多媒体教学, 更加贴合实际, 并大量使用教具,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教学资源, 改善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效果。

4. 实践教学建设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 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查阅资料、制图、计算能力、设计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加强与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和内容, 探索在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 及时编写《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指导书》, 重视工艺实习、夹具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机制工艺编制”实践教学环节, 创造条件, 增加工艺实习的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参观学习, 亲手编制工艺, 真正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的生产实际知识, 巩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在现实的生产环境中, 了解典型零件制造的生产过程, 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进而开阔眼界, 增长才干。

在“专用机床夹具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工厂的生产实际, 让同学们真题真做。首先,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构思机床夹具设计方案, 然后与企业的夹具实物进行比较, 并邀请相关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讲评, 同学们经过反复论证及技术经济分析, 最终确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教、做、学”一体化教学方式, 启迪了同学们的思维方式, 培养同学们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使同学们具有就业面宽、工作适应性强的特点, 增强了社会适应性与就业竞争力。

5. 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

将成绩评定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考评上, 突出评定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和专业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置疑、小组答辩的方式, 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课程设计给予合理的肯定和评定。

同时, 课程设计还结合阶段性的成果考核及过程性的成果考核, 即阶段性成果考核按照任务单元进行。课程单元明确了学生每个训练项目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及相应的考核标准, 每个情景任务单元结束后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过程性考核更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水平, 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阶段性的成果考核主要以自评互评等方式完成。自评即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由学生结合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找出不足进行改善, 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互评是以小组为单位, 由小组成员给出评定成绩, 课程结束前再由教师进行分组答辩。指导老师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答辩成绩给出最终成绩。在新的成绩评定机制激励下, 同学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设计任务。

通过上述的改革思路、改革方案, 促使学生一方面更好地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巩固与扩大学生的工艺知识、结构设计知识。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衔接, 培养了学生从事工艺编制与夹具设计岗位工作的职业素养,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了专业适应面,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文章从目前高职院校“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专业课存在的问题入手, 从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铁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12, (3) .

[2]王新荣, 王俊发.“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9) .

[3]孙波, 李福援.“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5) .

[4]郑德星, 阳程.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2, (8) .

12.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篇十二

通过2周的施工组织实训,让我对自己一个深入了解,知识面不宽,基础知识大大的欠缺,不断的上网查资料和翻阅相关书籍来完成本次实训任务,并使自己得到一个很好的补充,让自己对于本专业--工程管理其中一个重点培训能进行现场管理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有了很大的期望,感谢学校给我们学生这次机会,通过实训接受教育并增加现场施工的经验,让我们学生在一个模拟的工地环境中得到体会与感悟,相信这点能为我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实训是独立完成,培养了个人独立思考的意识,不但让我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了实际性的认识,也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在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同时,已经达到了进一步加深,当然,在这段时间中,不仅仅是一种对自己专业得到实践的过程,也是让我跟班里同学接触,交谈较多的一次,也就是让我认识到了关于人与事的社会经验,同时也达到了此次实训的目的,通过这次实训,增强了自己对专业的热情,通过这次实训,才知道建筑行业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职业。也让我很明白,将来在这个行业工作,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同时,也相信本次实训不仅仅是给我个人对于本学期建筑施工这门课的一种测试,也对我们班上每位同学的测试,让我们不断在实训中发现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我反省到,我是否适合我以后的职位是否走建筑这行业,是否真正把握住施工这门课的真正涵义与真正价值呢?实训中,好多的缺点与错误指向于我,让我深深的反悔自己的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同时也让我醒悟到建筑这块你不学习不行,你不实际更不行!

实训是给我们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中感觉老师讲的很明白,可是真正动起手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不断翻阅课本,寻找知识点,才能够做得出,所以,作为一名学生,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这样的一个平台,给我们任务,去做,去感受实训。虽然只有两周的时间,但这两周来让我学会了不少东西,相信这对我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13.印刷工艺2008年精品课程总结 篇十三

自我院开始建院以来,印刷工艺就是广告装潢专业的主干课程,随着学科的发展、我院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加,印刷工艺的教学已不在是纯理论授课方式,改变成为在作中学的实践加理论特色课程。主要围绕印刷的几个分支学科进行实践授课,印刷工艺分支学科:丝网印刷、平版胶印、活字印刷、雕版印刷、石板印刷、拓石、制墨技术、印前图像处理等。经过对这些分支学科的实践教学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枯燥的理论课感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这门技术。

经过多年的努力,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本课程在2008年被评为广告装潢专业精品课程。

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按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要求,已建设成印刷工艺精品课程网站,包括课程介绍,教师团队、教学资源(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教学教案、电子课件、实践教学、模拟试题等)均已上网。

二、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及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学院非常重视印刷工艺师资建设。

截至2009年3月,本教研室有印刷工艺教师3名,职称结构:助教3名,学历结构:学士3名。年龄结构: 20-30岁3人。学缘结构:3位老师毕业于国内2所名牌大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内容:针对学科发展超前于教材更新的状况,鼓励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向学生引进学科及自己新的研究结果,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更新知识。同时针对每一版教材改版,调整授课计划,统一上课内容与秩序。

2、教学方法:针对印刷工艺学习知识点多而分散,叙述性、记忆性强的特点,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改进与积累,创建了“印刷工艺流程教学法”教学新模式。改变了传统印刷工艺的教学及教材按独立板块结构来描述相关内容,没有清晰明确的引导性思路,内容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等缺点,“印刷工艺流程教学法”是按印刷工艺具体流程的先后来安排教授内容及编写教材,将印刷的所有内容有机整合进入印刷工艺流程中,犹如一条线,把零散的珠子都串了起来,使印刷学的内容有了清晰的思路,沿着印刷的制备流程,非常容易掌握,学习印刷工艺不再是死背硬记,而是生动有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及教学质量。

3、教学手段:鼓励老师制作及采用包括电子课件、视屏、动画、图片在内的多媒体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增强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大力提倡实践化教学模式,提高在工作室授课量,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制作动手操作,真正做到学生在学中做老师在做中教的教学模式。

4、教学形式:采用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进行专题演讲为辅的互动式学习,这种学生进行演讲、老师进行点评的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解决了一些大家感兴趣又困惑地问题,通过演讲也使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能力、演讲水平得到了锻炼,同时体会到老师上课的艰辛,使课堂纪律得到明显改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5、实践教学:除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外,本课程长期开展设计性实践,即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设计实践印刷方案,方案经老师审阅合理后进行实践印刷操作,写出报告,老师根据实践操作、结果及报告评出优胜者。设计性实践增强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也进一步得到锻炼。

6、第二课堂 :同时我教研室将本课程教学延伸至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主要教授印刷中孔板印刷(丝网印刷)。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使印刷和设计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学生还可以亲自设计图案印在自己的衣物上,印在不同的材质上。印刷工艺课第二课堂的宗旨是要使学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以后到社会上能够大显身手。

7、考试改革:采用理论、实践相分离的考核方法,即实践成绩加理论考试成绩等于最后考试成绩,使考试内容更具客观性、公平性。

四、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独创教学法收到良好效果:“印刷工艺流程教学法”在国内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已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收到师生及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2、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学习气氛。电子课件、视屏、动画、图片等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

3、多层次立体化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厂见习、设计性实践、第二课堂等形式,既加强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了知识面,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符合新形势下印刷人才的培养模式。

五、教学改革与科研效果

1、教改项目:

①、丝网印刷学习网站,2008 ②、印刷工艺实验教学改革----印刷流程教学,2008 ③、印刷教学改革,2008

2、教改论文:

董聪: 传统手工丝网印刷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的应用,《当代学术研究》,2008.1 董聪:高校教学传统手工丝网印刷印前处理教学方法,《教育交流》,2008.10 姜大勇:浅谈印刷教育,《中国教学纵横杂志》2008,1(6):95-96

3、教改成果:

、董聪2008年3月丝网版画作品《北京印象》江西省首届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作品年展获铜奖。

、姜大勇2008年6月丝网版画作品《天籁》江西省青年作品展获优秀奖。

14.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总结 篇十四

作为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塑料成型模具设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展。在本人长期从事《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模块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传统课程教学及存在问题

1.1 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根据教材或确定的内容系统地在课堂上讲授,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组织教学,并按一定的教学法(含已有的教学经验)讲课,目的是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和较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1.2 存在的问题

以上教学方法看似很有逻辑性,但整个看来教学的整个过程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好坏,理解的程度教师只有在课程设计时才能了解,而且学生学习很被动,必须完全接受老师的灌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考试的时候也只是应付过关,不能把握课程中的精髓。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校材料成型专业本科学生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开设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在这一学期学生的任务非常艰巨,压力很大,上课往往出现到课率不高,上课不积极等,若上课仍采取按部就班的方法上课,往往会上课学生不积极,影响老师情绪,教学效果极差。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模块一体化教学,体现专业特色,使学生主动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模块一体化的内容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教学、塑料件加工认识实验、模具拆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内容,按计划应上理论课,在讲授一定理论之后,进行相应实验,理论完全结束后进行课程设计。采用的模块一体化的具体教学安排是:开课前,将最后每个学生要做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发给大家,给出设计零件的工程图及设计要求。另外给出设计塑料模具的设计步骤。(1)分析塑件(包括工艺性和塑料类型);(2)成型方法的选择;(3)注射机的选择;(4)塑料模具整体结构的确定;(5)成型工艺条件的确定;(6)模具各零部件的设计;(7)设备的校核;(8)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在以后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学习,不但能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而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实验教学实验能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不能只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安排试验,比如在开课前学生对塑料模具了解很少,可以进行认识实验观看塑料件生产的设备和模具,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进行理论讲解,更容易理解,在以后的理论教学中,使实验室平时有开放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实验。

2.4 讨论式教学“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充分说明了集体的力量,由于本课程中在模具结构章节中,有大量的结构图,若老师满堂灌输,而且图形结构复杂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每个零件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思维疲劳,影响教学效果。

2.5 多媒体教学《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图形较多,若采用传统的模型和挂图,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不能达到动态的效果,比如上面提到的模具结构的问题可以将典型的结构做成FLASH动画,利用视频讲结构动作过程动态的展现出来,最后将学生的讨论进行动态化的归纳,另外理论课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做成动画,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2.6 成绩评定办法针对学生以往考试只在最后突击的特点,将成绩评定改成不只重视最后的理论考试,采取各个方面并重的评定方法。

2.6.1 注重平时成绩(1)平时上课情况:到课、发言。将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量化记录下来,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2)作业情况。每个章节留出课后习题的一部分作为课后作业,以便学生复习和总结,记录下来,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

2.6.2 实验成绩:各个实验成绩的总和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记录下来他们的操作情况、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结合实验报告的成绩,得出实验的成绩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

2.6.3 合理分配期终考试内容期末考试试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用闭卷,时间为120分钟,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图形分析题主,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考察基本知识的归纳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上三个部分在课程成绩中所占分值为平时成绩占20%,实验占10%,期末考试占70%。

3 课程教学改革前后学生成绩分布的比较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而且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已完全不成问题,下面就几个方面教学改革前后进行比较。

4 结束语

从教学改革成绩看,教学效果明显,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模式进行。另外随着实验室设备的到位,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设计阶段做成的模具结合《模具制造工艺》实验由自己动手加工出来,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从实践中提高专业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罗星海.谈教研论文的写作.交通职业教育,2008(6).

15.纳米材料课程设计与教学探索 篇十五

关键词 纳米材料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no-materials"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Exploration

LI Hongping, CHEN Beibei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Abstract Nano-material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involving a number of areas materials,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so on. Emerge and flourish nanotechnology nano-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 and on the "nano-materials" teaching activities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with it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determine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selec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students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nano-materials; course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chanism

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了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学术会议,正式把纳米材料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公布于世,从而纳米材料科学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学科诞生。①本文结合纳米材料课程的特点、重要性以及教学经验,拟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评价机制的确定三个方面对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本科生进行纳米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课程特点概述

相比于其它发展相对成熟的课程,纳米材料是一门前瞻性、创新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涵盖范围广、知识点复杂、概念抽象以及知识更新快的特点。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纳米材料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纳米材料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的领域众多,再加上知识更新速度快,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知识点内容的更新速度,所以采用单一的教材、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纳米材料这门课程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因此,根据该课程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对于完成纳米材料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内容的安排

纳米材料课程涵盖了纳米科技的整个领域,它的内容多、范围广、更新快等特点,且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将整个纳米材料领域讲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同时要结合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以点带面,合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因此,笔者从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基础与前沿的兼顾、新旧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考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如下:(1)纳米材料的概念:从纳米材料的新奇特性开始,引入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分类方法,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引入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基本效应:该部分内容是理解纳米材料特殊性质的基础,也是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在讲述过程中,结合纳米材料应用实例(如: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特性的原因及相关应用等),加深学生对纳米材料特性的理解和掌握。(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表征手段: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气相法中重点讲述物理气相法和化学气相法的原理及特点。液相法中重点講述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的原理及应用条件等。在固相法中重点讲述机械粉碎法和固相反应法的特点。纳米材料的主要分析测试手段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等,重点讲述测试仪器的原理、优缺点及使用范围,让学生掌握纳米材料的分析表征的主要方法。(4)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及应用领域:回忆前面纳米材料结构和基本效应的学习,引出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以微观结构—特殊效应—特殊功能—应用领域为思路,使学生认识纳米材料的重要性,同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深入掌握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5)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根据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国际最新研究热点。

3 教学方法的选取

(1)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通过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述纳米材料基本理论知识时,可以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为什么具有自清洁功能?美丽的紫铜在尺寸小到一定程度为什么会变为黑色?通过这种情景设置启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对于其中的难点再予以解释。另外,针对纳米材料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的优点,将大量的课程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2)加强师生交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内容,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学生根据课程要求以及兴趣,自主查阅文献资料,通过PPT形式与大家进行课堂交流。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遇到的疑点、难点,加以详细讲解。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能力。(3)科研工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科研工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参与一定科研项目,是一个双赢举措。对于学生来讲,不仅可以加深课堂上对于纳米材料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③笔者把自己科研工作中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球、纳米管等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通过多媒体形式与学生分享。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表征以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让学生了解影响二氧化钛形貌的因素、光催化特性的原理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方法,熟悉电镜样品的制样过程和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纳米材料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4 评价机制的确定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具体如下:(1)考核方式:让学生查阅资料、做PPT,介绍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相关应用,在PPT汇报的同时,撰写综述。(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及上课表现)占20%,学生做PPT及演讲情况占40%,综述占40%。这种灵活的考核评价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不同于闭卷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纳米材料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使学生了解纳米科技前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 结束语

纳米科学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础,对纳米材料的学习,是适应未来社会对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结合纳米材料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评价体制的确定三方面对高等院校材料类本科专业进行纳米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和模式有助于加强师生交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纳米材料相关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释

① 陈敬中.纳米材料科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② 张立德.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上天的蚂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中班组植树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