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拍摄提案

2024-07-13

专题拍摄提案(精选6篇)

1.专题拍摄提案 篇一

专题片拍摄心得

都说拍个片子很愉快,是个简单的事儿,但是真正接手拍片子的时候才知道是挺有难度的,虽然带上了前期需要准备的一切,但是在真正开始拍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些不知所措,有些突发情况逼迫你不得不改变一下你的计划,临时想尽一切办法去改良一些东西来迅速的解决情况。其实这一次的拍片子的过程,总体还是很快乐的,我们一组的人爬上高高的山坡,顺着泥泞的小路走在深山里,寻找一切可以吸引我们眼球的景物,寻找一切可以值得拍摄的东西。很久不曾走过三个小时的山路,虽然最后累得要死,也失去了徒步下山的勇气,不过闻着山里清新的空气,看着一片绿油油的竹林,可我的心情顿时轻快起来,肉体带来的沉重感逐渐被精神上的放松和宁静所替代,有时候走走这样的路可能会更舒服些。

都说拍片子团队精神最重要,经过了这么一次我突然发现,其实剧本可以不是很好但是团队却一定要是最合拍的,分歧的意见,不同的出力点都会直接影响拍摄,即使你有一个哈的剧本,也未必会拍出好的东西,我庆幸自己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小团队,比较能干的一群“狐朋狗友”们,虽然天气的恶劣带给了我们比较大的麻烦,但是我们都用心的在做一个自己心里最好的片子,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也同样努力着,珍惜自己的拍摄成果!

2.专题拍摄提案 篇二

1. 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

1.1 专题片的选题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万事都有其应遵循的准则, 要想制作一部让人们产生极具视听效果的专题片, 那么应该按照“扬长避短、小现象反映大问题”的原则, 综合考虑制作要求、条件、资源和制作周期等客观因素来进行专题片的选题。

1.2 专题片的选型

专题片的类型分为讲授型、图解型、戏剧型和综合型四种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 讲解型专题片的花销预算和成本相对于其他类型来说比较低, 这是其优势所在, 但是这种类型呈现出来的拍摄画面不足以吸引大众的眼球;而一般的专题片所涉及的拍摄内容和制片要求, 成品一般都不会采用图解型或戏剧型;如果制作人员水平有限, 经费不够充足, 综合型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如今, 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综合型是当下专题片最常选择的表达形式。

1.3 专题片的选材

所谓专题片的选材即为构思文字稿本的素材, 通常从外景拍摄的材料、演播室录制过程中的解说词、现有的视听资料、档案资料几方面来获得我们想要素材。好的素材应立足于尊重真实、捕捉细节、重视过程上。需要注意的是解说词在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不仅可以概括画面、补充画面, 更能起到一个强化画面的效果。假设一个专题片没有解说词的存在, 就会让观众不能完全领会其拍摄的内容, 这岂不是事倍功半了吗?

1.4 专题片的文字稿本

文字稿本不仅是创作电视专题片的基础, 而且是编写分镜头稿本的依据, 所以它是影响拍摄作品的质量的关键。文字稿本应包括目的任务、长度、一般格式 (涉及到拍摄画面和解说词的相互配合) 。

2. 专题片拍摄过程中技巧的巧妙应用

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果准备就绪以后, 就进入到实际的拍摄过程中。电视专题片不同于电视纪录片, 也就是对于专题片的制作来说, 不仅要注重真实性, 拍摄所呈现的画面效果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只有这样的专题片才能把客观的真理既生动又唯美地展现出来, 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 还可以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达到这最终的目的, 拍摄技巧的应用就不得不在此一提了。

2.1 拍摄过程中光线的巧妙运用

专题片的拍摄要想产生生动的画面, 巧妙地运用光线这一辅助手段是通常采用的做法, 而这种方法也是判断一部专题片是否有成熟的艺术感的指标。在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 导演可以灵活地或综合利用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以及轮廓光进行专题片的拍摄。通常情况下, 采用顺光光线所拍摄的画面明暗反差的效果不是很大, 画面的柔和性较强, 所要呈现的拍摄物的固有色彩跃然纸上;采用侧光光线照明所拍摄的作品, 明暗反差的效果极强, 所形成的画面具有相当棒的立体形状和质感, 这种光线拍摄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会给人以清新多姿、立体丰富的感觉;采用逆光光线进行拍摄, 所呈现出的影像的明暗程度有很大跨越性的波动范围, 离镜头距离较近的拍摄物色调偏暖, 离镜头距离较远的拍摄物色调偏冷, 这对于被拍物的轮廓形态的呈现有极好的表现张力, 拍摄对象的立体感也就完美地呈现出来了。一部优秀的专题片通常会根据镜头的需要而综合地采用各种光线进行拍摄, 从而呈现出最具表现力的一部专题片。

2.2 拍摄专题片过程中广角镜头与微距拍摄技巧的应用

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 采用广角镜头、微距镜头所呈现出的画面效果是不同的。所谓广角镜头的拍摄, 就是可以利用较大角度的拍摄使在较短的拍摄距离内可以进行较大面积的事物的拍摄, 同时又可以使前后事物的层次感清晰地表达出来, 画面的空间纵深感极强;所谓微距拍摄, 就是可以利用此技巧放大微观世界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具有化普通场景拍摄为戏剧性场面的转变, 同时, 也有虚化拍摄背景的功能, 通常要表现拍摄物的具体细节通常会使用该拍摄技巧。实际上, 不管采用广角拍摄还是微距拍摄的专题片所呈现的画面效果都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看到的景象, 所以, 利用此拍摄技巧能使观众产生别有一番品味的新意和美感。此外, 在拍摄专题片的过程中, 合理使用长镜头也能为专题片的拍摄效果增色不少。众所周知, 长镜头是当下纪实题材的电视作品最常使用的一种拍摄手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把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的动作或事件完整地表现出来。长镜头所表达的平时质朴让观众体会到了现实和真实的存在, 这无疑拉近了观众与专题片的距离。

2.3 专题片拍摄过程中不常规的拍摄方式的应用

现如今, 专题片最常采用的不常规的拍摄方式有仰拍、俯拍、顶拍和航拍等方式, 这些拍摄技巧产生的艺术效果往往与其他的拍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所呈现的视觉冲击力当然不在话下。大家对于仰拍、俯拍、顶拍都较为了解, 那什么是航拍呢?由于近些年影视作品的制作技术的快速进步, 越来越多的专题片开始使用航拍的拍摄技巧。所谓航拍, 就是在空中获得一个特别的视角对地面的拍摄对象进行多点拍摄, 这也就获得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视角, 极强的画面感给观众带来不同凡响的视觉冲击力。■

参考文献

[1]谢伟:《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 《新闻知识》, 2010.5

[2]刘洋:《论电视专题片的元素》, 《新闻爱好者》, 2008.6

3.如何拍摄一组摄影专题 篇三

如何寻找拍摄题材是做好专题摄影的基础。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珊·桑塔格就曾感叹:“自1839年摄影术面世,此后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拍摄过,或看起来如此”。这的确是个坏消息,但又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仅靠题材本身已经难以吸引读者,真正吸引读者的在于视觉背后──作品只有达到了文化现象、社会问题的层面,有人文价值和普世精神,才会取得共鸣。

好的摄影题材还应具备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三种价值当然是可以叠加的,一组作品的价值越丰富、越有层次,就越可能成功。

选材的首要原则是“就近”。认识世界是从拒绝它的表象开始的,但拒绝事物的表象肯定是从熟悉这个表象开始的。你对一个事物、一个现象越熟悉,你就越有可能深刻认识它。舍近求远,兵家大忌。“近”有两重含义:一是相对于远的物理距离,二是内心的贴近和了解。我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拍自我居住地20公里以内,很多题材我曾几十次、上百次地来到现场。事实证明,只有“就近”更加适合我往复、深入的拍摄和思考。

正如只有动作的爱情片不是好电影一样,只有技巧技术的照片也绝不是好作品。作品的情感动机必须发自内心地诚恳,这绝非技巧能替代。《一个人的城市》是我对城市老年人孤独晚景的惋惜,《我们的民工兄弟》是对进城民工非市民待遇的怜悯,《单位》是对体制弊端的鞭笞,《百年好合》中人和自然、物质的和谐关系,都是打动我的核心内容,只有彻底打动了自己,才可能通过照片将这种情感传递和表达。

差异化思维挑选题材,是成功的捷径。利用自己的经历、知识积累、思维方式、驾驭图像的能力的差异选择题材,是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重要途径。差异化思维并不排斥题材上与他人重复,关键的是建立个人化的视角与独特的影像阐释。 同样一块牛肉,在川菜厨师手里就是水煮牛肉,在藏族牧民的帐篷外就成了风干肉,如果进了麦当劳就变成了巨无霸汉堡……食客们在意的并非牛肉,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不同的厨师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物产风物和食客们的需要所烹制出的个性鲜明的菜肴和迥异的口味儿。

拍摄前列个“愿望清单”

完成了选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主题和切入点。成功的摄影专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一个主题下不遗余力地采集影像,以此作为主题的论据。主题的切入点则一定要小,要具体。按武侠小说的说法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进入到拍摄阶段。先别忙着拿相机,拍摄阶段的第一个任务是“做功课”、列“愿望清单”。美国摄影家尤金·史密斯就十分重视拍摄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拍摄助产护士,他先去修了助产的课程,并拿到了护士证书。拍摄《梦街匹兹堡》,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做调查,阅读这个城市的地理、历史书籍。因此他会说:“我照片的秘密在于实际体验之前,我已经拥有理解事物如何运作的能力”。在网络时代,可获得的资料更为丰富,方法更加便捷,但翔实的案头工作和调查,研究话题、理清拍摄思路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样做也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专题摄影进程中常见的“拍摄十年,离题万里”的尴尬。

“愿望清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包含了概括想法甚至是故事所设想各种画面细节的思维导图。 “愿望清单”能帮助作者把任务“细节化”,便于拍摄任务的开展。

深入是做好摄影专题的必要条件,照片只是摄影师和世界深入交往的副产品。深入的一方面是“纵向挖掘,以深度取胜”,另一方面就是“横向上不断开辟,积少成多,以规模取胜”。主题挖掘能力和拍摄思维上的深入则是更高层次的深入。 在一个层面反复拉锯,摄影手段单一,情感单薄肤浅,拍摄思维上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入──这是一个优秀摄影专题的大敌。

像病人接受大夫一样接受你

摄影师总能与被摄者建立起可贵的信任,让对方了解你为什么拍摄,从不讨厌到接受,再到喜欢和习惯与你打交道。在拍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对方,发现如突然加快动作、转身背向镜头、低头等规避相机的身体语言信号时,则一定要中断拍摄。“偷拍”的思路绝不可能长久 ,只有在相处过程中以诚相待,信守诚信才能让被摄者放下戒备 “像病人接受大夫一样接受你” 。

在拍摄过程中,录音、做好拍摄笔记甚至拍摄日记是积累资料的好习惯。对于摄影器材,我主张有预见性的准备:一个直角取景器可以帮助摄影师在狭小的汽车里安全且舒适地拍摄司机的正面像;一根闪灯连线则可以帮助摄影师从热靴灯的阴影和反光中解放出来;微距镜头会带来全新的观察距离和画面;标准灰板则能帮助应对极端的色温……

总之,让自己在拍摄过程中舒服点儿是一门艺术。

后期编辑需要忘掉自己

有了网络展示平台,摄影师可以自己做编辑、自己排版,但这意味着必须学习更多的技能和技巧。

首先,学会摆脱摄影师的角色,不带个人倾向、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照片。因为在拍摄之后,图片的外部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它远离摄影师的记忆,且越来越依赖于展示环境。编辑工作首先要根据既定的主题来选择相应的照片。选出那些能够证明主题的照片,果断地、毫不犹豫地去掉那些干扰性的照片,哪怕它们看起来很漂亮——对于摄影师——这确实是非常困难的。拍摄时面对的是单张照片,而读者想要的是最终的形态。所有照片都将处于一个序列之中。任何情况下,给照片排序的基本目标是清楚、直接地讲述整个故事,这是编辑任务的原点。

几千年来,讲故事的最佳方式一直在被不断地探索和分析,这种“概要、发展——高潮、结局”三段式的套路深藏在我们的基因中,实际上也是生活本身的结构。在编辑时,“3+1”的基本叙事结构:开篇、主体、结尾+高潮。开篇,开篇很重要,必须吸引读者注意力,让人们愿意继续阅读。主体,就是要说的故事本身的发展。结尾,让故事完整。高潮,在图片故事中就是视觉感染力最强的那张图片。

同时,编辑还需要掌握主题和视觉表达的关系,也就是韵律和节奏。韵律:是指序列中图像的多样化,这种变化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一组照片中,意味着故事的峰谷交替,导致读者注意力、情绪的峰谷交替。节奏:从摄影专题的角度而言,就是把关键的图片留在正确的位置。这样做就是要依靠节奏或者说形成了节奏。

一组好的照片要注重两个脉络,一是主题上的,二是视觉上的,两者都要有起伏,形成双W结构。一个主题脉络,不仅要形成内在的逻辑性,而且要有内在的意义上的起伏感。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尾,这是意义的呈现。如果是一个大专题,那就是N个W, N个起伏。

目前,用洗练的语言把如何拍摄一组摄影报道这件事儿说清楚的论述并不多。《摄影者如何做成一个摄影工程 》(孙京涛)、 《怎样去做一个摄影专题?》(李楠)、 《一个话题的视觉形态及影像采集方法(提纲)》(刘树勇) 这三篇文字对我的教益是最大的,希望对所有致力于专题拍摄的人也有所借鉴。

4.企业专题片的五大拍摄手法 篇四

既然拍摄专题片就需要了解企业拍摄专题片的优势,什么是成功的专题片如果可以辨别就需要知道企业宣传片和专题片成功的四个要素。

1、镜头运动最忌乱

电视与动画、照片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镜头的运动。对镜头运动的主要要求就是平、稳、匀和定位,通过镜头的运动构成新的画面,表达新的信息。

2、色彩还原要真

在电视专题片中,彩色还原的好坏是衡量电视专题片质量的标准之一。在拍摄过程中,影响彩色还原的因素很多,室内、室外,清晨、黄昏,日光、灯光频繁变化,这就要求摄制人员工作细心,这里只说几种基本作法:

(1)标准寻像监视器与摄像机的外部调整(2)混合光源情况下、保证彩色还原的措施(3)电视片的基调要符合科学需要。

3、特技效果忌过滥

如今,非线形编辑在电视制作上的广泛应用,但是,特技如果运用得当,独具匠心,无疑可以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观众的记忆。如果过多的滥用特技效果,不按需要,只图新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随意加上特技,其结果只会使观众对电视片产生厌恶感和不信任感。

4、后期编辑忌“跳”

一个专题片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一条贯穿前后的主线,在后期编辑中应该按照方案脚本剪辑,切忌乱跳。

5、音乐效果声要有新意

5.专题拍摄提案 篇五

“执行难”一直困扰着人民法院的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解决“执行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人民法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案件存在“执行难”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广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执行工作环境。结合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把有关执行工作的法律纳入普法内容,尤其要将义务协助执行以及妨害执行的法律责任列为重点加以宣传教育。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听证会等形式,开展多种执行宣传活动,报道强制执行的典型案例,公示申请执行人和被申请执行人名单,推进执行工作的社会化,加大社会各界对法院执行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被执行人自觉履行债务。

二、建立信息网络促进执行。加强人民法院与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以及基层组织的协作,建立和完善人民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以利于执行人员随时掌握被执行人的情况。对被执行人或执行财产难找的案件,法院在其执行措施穷尽后,可在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的情况下,在商定的范围内发布悬赏令,实行“悬赏执行”。

三、强化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对依法暂缓或中止执行的,应对被执行人的收入、财产、外出活动等,实行定时申报制度,以利于法院选择时机继续执行。对拒不履行债务者,可发出限制高消费的公告或通知书,凡查明有违反者,予以严厉处置。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或抗拒执行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6.专题拍摄提案 篇六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三网融合的背景下, 电视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电视台借助新技术手段, 在节目策划和拍摄上, 其效果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专题策划和拍摄过程中, 如何把握专题的特点, 突出专题反映的社会现象, 就需要对专题节目进行深入探究, 从其内涵出发, 以保证专题策划和拍摄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本文分析了电视台文化类专题策划和拍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改进提出了笔者的观点和建议。

二、电视台文化类专题策划和拍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选题策划对主旨把握不当

电视台在进行文化类专题策划和拍摄过程中, 对文化类专题内涵的把握, 直接影响节目效果。但是在选题过程中, 由于策划对文化类专题的主旨把握不当, 从而弱化了专题内容, 不能够很好地把握专题策划的深度, 从而影响了节目的效果。[1]同时, 在策划文化类专题节目的过程中, 缺乏对群众的了解, 使文化类专题节目的政治性较强, 从而背离了群众需要, 导致节目收视率下降。

(二) 对资源利用和人才把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文化类专题节目在策划和拍摄过程中, 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较高, 需要其能够把握文化类专题节目的特点, 能够以“文化类”作为节目策划和拍摄的出发点。但是由于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 不能做到精益求精, 从而限制了文化类专题节目策划和拍摄的效果。[2]

(三) 节目拍摄和策划的方式较为单一、落后

电视台在进行文化类专题节目策划和拍摄过程中, 并未认识到文化类专题节目的特征, 在策划方式和拍摄方式选择方面, 依旧以传统的拍摄方式为主, 这就导致文化类专题节目的特点无法体现, 从而使节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同质化问题。在对节目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缺乏创新意识, 并且宣传形式较为单一, 并未对当下三网融合的发展特征进行较好的把握, 从而限制了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率。[3]

三、电视台文化类专题的策划和拍摄的对策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升电视台文化类专题的收视率, 在进行策划和拍摄过程中, 要把握文化类专题节目的特点, 并能够使文化类专题节目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从而吸引观众观看节目, 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促进电视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电视台在文化类专题节目策划和拍摄过程中, 要注重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 把握策划角度和主旨

文化类专题节目在发展过程中, 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如何把握文化本质的东西, 是吸引大众眼球的关键。在策划和拍摄过程中, 就需要把握文化类专题节目的主旨, 通过科学、合理的选题, 使观众对这一节目产生兴趣, 进而实现观众与电视台的互动, 对节目进行深入探究。例如, 在策划风俗类文化专题节目的过程中, 要对风俗的来源和风俗的具体形式进行表述, 从而使观众能够对风俗文化有一个较好的认知。在具体拍摄过程中, 可以截取风俗文化的各个方面, 主要以生活常态为主, 这样在丰富文化类专题节目内容的同时, 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其内涵, 也才能够博得观众的注意。在策划专题节目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节目的深度, 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且从生活实际角度出发, 把握专题的核心, 以提升收视率。[4]

(二) 切实、有效地利用相关资源

在策划和拍摄文化类专题的过程中, 要注重整合资源, 从而保证在策划文化类专题的过程中能够突出“新颖、创新”的东西。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 要注重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能够反映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只有大众生活中的东西, 才是大众关注的东西, 将这些东西搬上荧屏, 才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对此, 电视台文化专题节目要杜绝“虚无缥缈”的东西, 注重对文化生活的把握, 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拍摄过程中, 相关拍摄人员要具有专业化水平, 并能够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 对文化类节目进行较好的包装, 在国家政策的大环境下, 使文化类专题节目具有看点。

(三) 文化类专题策划和拍摄要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也是事物能够长久存在的关键。文化类专题节目在发展过程中, 必须要坚持创新发展观, 改进传统的策划和拍摄模式, 突出新意, 只有这样, 才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化传媒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 呈现出一种“全民直播”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 电视台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电视台在进行文化专题节目策划和拍摄过程中, 要创新方式, 通过设置故事化的情景, 使节目具有较强的代入感, 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同时, 在文化类专题节目策划和拍摄过程中, 要注重与观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促进节目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电视台在发展文化类专题节目的过程中, 在策划和拍摄时, 要注重贴近生活, 能够发展生活类的文化, 使文化类专题节目能够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提升电视台的收视率, 又能够使其播放的文化类专题节目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促进这一节目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电视台在文化类专题策划以及拍摄过程中, 要注重把握专题类节目的特点, 注重发掘文化类专题的价值, 从而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 提升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台在文化专题策划以及拍摄过程中, 需要对文化类专题进行深入挖掘, 对其进行详细报道, 并且以多元化的拍摄方式, 更好地提升人们对这一节目的认知, 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文化类专题,策划,拍摄

参考文献

[1]杨尚鸿.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160-164.

[2]顾戈.地方电视台以文化节目树立品牌形象策略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82-86.

[3]袁博.县级电视台专题节目的策划和拍摄[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3) :149.

上一篇:太仓港汛期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下一篇:中国梦征文:中国梦需要奏出平凡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