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3篇)
1.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 篇一
档案事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存史求真、服务中心的历史使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推动档案工作不断适应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新要求,适应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要求,使档案工作在开拓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更好地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一、抓住重点,力求突破,推动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实现档案工作与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紧紧抓住档案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狠抓落实,力求突破,努力推动全市档案工作上档次、上水平。
(一)要着力抓好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基础设施是开展档案工作的重要平台,是保管档案、利用档案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馆舍狭小,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满足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工作要求的情况还十分突出。特别是今年部分部门和单位办公场所调整后,一些单位的档案保管条件更加窘迫,档案的安全保管存在严重隐患。对此,各部门、各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予以解决。在档案馆舍建设方面,目前市档案馆新馆建设正在做前期准备,希望市档案局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配合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各区县也要高度重视档案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形式,尽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共性、文化性、富有现代气息的档案馆舍,并及时增添和更新先进的档案仪器设施,更好地满足档案安全保管与公共服务的需要。
(二)要着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是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物质基础。搞好档案资源建设,既是档案局、档案馆的重要职责,也是各部门、各单位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方面,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对档案资源建设进行系统规划,按照国家、省档案局的要求,尽早启动档案馆接收范围的调整工作,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型载体档案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全部纳入接收、征集范围,及时收集进馆。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单位都要重视抓好各自的档案资源建设。要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的要求,确保各类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准确,为今后查考利用奠定良好基础。完整、及时地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是各部门、各单位的应尽义务,在目前库容饱和、实体档案难以进馆的情况下,要按照市两办的通知要求,及时向档案馆移交电子档案,保证国家档案资源的完整与安全。同时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两办通知要求,及时向同级档案馆报送政府公开信息,方便群众利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大力支持档案部门开展的档案资源建设活动,为他们直接参加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档案收集工作创造条件。
(三)要着力强化档案服务能力建设。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档案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一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好务。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认真做好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企业的档案工作,加强重点项目、重大建设工程的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的齐全准确,努力为“保增长、调结构”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是要为政务公开服好务。要积极适应政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需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建设,切实完善政府公开信息的报送、利用等各项规章制度,帮助群众了解掌握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架起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三是要为改善民生服好务。要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工作优势,采用现代化手段,对保存在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涉民档案实体或档案信息进行科学整合,努力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方面,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档案服务。四是要为文化发展服好务。要深入挖掘档案馆(室)藏资源,通过举办展览以及编辑史料、拍摄影视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先进文化,大力弘扬时代精神。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收集和拍摄有关资料和声像档案,为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积累丰厚资源。
二、加强领导,努力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切实加强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结合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把档案事业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整体布局,纳入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规划,纳入目标管理和责任制考核。要切实解决好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问题,各级领导要做到常议、常抓、真管、真抓,积极听取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的情况汇报,尽可能的对档案事业给予财力、物力和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帮助档案部门解决好各种实际困难。要大力支持档案部门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支持档案部门依法规范和指导各类档案事务,推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
二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档案信息化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是档案工作实现历史与未来有机链接的战略之举。要努力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工程,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地方信息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把公开、高效、全面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与加快政务公开、推动依法行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档案信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要着力加强各级数字档案馆和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扩大档案信息的利用范围,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丰富档案信息的利用手段。
三要进一步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努力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开展业务培训等方法,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档案工作者,为他们的成长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要重视加强对档案干部的教育培养,把档案干部队伍中的优秀人才使用好、选拔好。广大档案工作者要以解放军档案馆刘义权同志为榜样,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档案工作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要牢记肩负的重要使命,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全市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努力为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 篇二
1934年,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与巩固,陇东解放区的人民教育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宣传动员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培养革命干部、建设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实现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陇东革命根据地各类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1.小学教育——创办新型学校和改造私学并举
1932年2月,刘志丹、谢子长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正宁县三嘉塬树起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革命旗帜后,为了使广大劳苦大众不仅从政治上翻身,同时也在文化教育上得到解放,便开始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正宁县五顷塬村创办了回民小学。虽然这所学校存在的时间很短,又无固定的教师和教室,但它作为陇东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的萌芽而载入史册。
1934年春,在刘志丹、习仲勋等陇东早期革命领导人的倡导下,合水县太白葫芦河龚家沟门罗家洼村利用当地的古庙办起了“列宁小学”,由共产党员殷云山担任教员,招收贫苦农民子女20余人,进行识字教育。
学校成立不到一年,因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军事“围剿”而被迫停办,这是党组织在陇东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所名副其实的新型学校。1934年11月,南梁陕甘边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又在华池县转咀子村创办了一所列宁小学,委派苏维埃政府秘书霍建德任校长,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长高敏珍、张景文先后任教员,学生达40多人。当时,列宁小学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师生上课住宿均在窑洞,教室里没有桌凳,没有黑板、纸张,甚至连粉笔也没有。师生们自己动手泥土台、搭木版代替桌凳,以锅底灰代替墨汁涂在石板上作黑板,以土块作粉笔,手拿木棍在地上写字,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教学。
此后,各县、乡相继办起了列宁小学和初级小学,到1937年上半年,根据地内小学已发展到258所。
陇东革命根据地的各所小学,从创办开始就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的教育方针,除统一使用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写的小学课本外,还根据当地革命斗争和生产生活的新内容自编补充教材。为了密切学校与群众的关系,依靠群众力量办学,各小学还建立了校董会,动员学生家长资助,解决经费困难问题。这一时期根据地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开始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度,人民掌握教育,男女一律平等,工农及其子女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事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革命人生观教育,培养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教育必须适应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的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办学。
抗日战争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贯彻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制定的“一切为了战争,一切文化教育均应适应战争的需要”的“国防教育”方针,大力兴办学校,开展普及教育,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并以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新一代,小学教育保持了稳定的发展。
到1940年底,陇东革命根据地的8个县(当时设有曲子县)共有小学299所(其中完全小学14所),在校学生7238人。1942年,陇东革命根据地各县贯彻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学校要走向正规化,精简合并不合格的学校,重视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全区小学数和在校学生数大幅度下降。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全边区文教大会,提出要认真总结经验,充分肯定成绩,开展大规模的群众办教育运动,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坚持办学形式多样化,全区的小学数量又有了恢复和发展。据1946年的统计,全区共有小学217所,比1942年增加142所,增加近2倍。
在大力发展新型学校的同时,陇东革命根据地各县还积极改造各类私学,以满足工农子女上学读书的需要。在当时的根据地内,由于公办学校相对较少,因而存在相当数量的私学。这些私学多数由年龄较大的旧文人教学,给学生教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等旧书,教学方法以让学生念口诀、死记硬背为主,且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十分严重。
1944年边区文教大会后,陇东革命根据地各县贯彻边区政府“提高教员认识,提高教育质量,以公立小学为核心,团结私学,改造私学”的方针,总结过去改造私学的经验,有计划、有领导地通过公立小学的骨干带领作用,加速对私学的改造。各县教育部门经常派教育干部深入私学了解情况,帮助私学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公私学校相互参观学习,并提出了改造私学的具体办法:不教旧书,改教边区政府编写的教材,增加珠算、应用文教学;废除“溜口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禁止打骂、体罚学生,采取奖励、批评、竞赛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参加生产劳动。通过改造,多数私学采用新课本,基本上纠正了打骂、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绝大多数学生乐意上学,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2.中学教育——普通教育与干部教育并举
1940年以前,陇东革命根据地还没有一所普通中等学校。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应陇东分区的要求决定创办一所陇东中学,并由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委派陆为公、孙萍前往庆阳县(现庆城县)筹办。陆为公、孙萍到庆阳后在陇东分区领导的支持下,按照边区政府“少花钱,多办事,要想尽一切办法,能在半年开学”的指示精神,利用庆城南街一座旧文庙,一边建校舍,一边动员招收学生,终于在经费仅为2000元的困难条件下,用5个多月时间完成了陇东中学的筹建工作。当年9月1日,陇东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学校亲笔题写了“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的题词和“陇东中学”校名,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也分别为学校题词祝贺。当地党政军领导马文瑞、王维舟、马锡五等还亲临会场祝贺。
创办初期的陇东中学是一所包括师范班在内的普通初级中学,受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直接领导,办学宗旨是“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中共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兼任校长,赵长远为专职副校长,陆为公为教导主任兼总务主任,有11名教职工,首届招生122名,学生均来自陇东革命根据地各县区,按文化程度编为师范班、中学班、预备班(文化补习),学制1年。1940年11月,根据边区政府提高国民教育质量的指示,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了整顿,确定教育宗旨为“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小学师资和地方干部”,学制改为2年,对教学内容作了重新安排。
1941年9月,学校教职工发展到28人,学生增加到247人,有7个教学班,其中包括新文字训练班、妇女训练班各1个。1942年秋,改学制为3年。1943年3月进行精简整编,取消了预备班,同年5月,接收了陇东地方干部班第12期学员,改称为陇东中学地方干部训练班,学制2年。当时,学校有5个教学班,其中师范、中学各2个班,地方干部班1个班。1944年,根据边区政府决定,将陇东中学改为地方行政干部学校,取消师范班,只设中学班和地方干部班,学制3年。1946年,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全校教职工达到37人,有教学班7个,学生330人。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庆阳城,学校受到严重破坏,师生转移到华池县城壕、二将川一带。陇东分区决定保留陇东中学建制,停止上课,全体师生参加了解放战争和土改工作。同年9月,形势好转,学校在二将川复课,当时有教学班3个,学生74人,教职工24人。1948年3月,陇东中学奉上级指示停办,改为陇东分区党校。
陇东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在陇东革命根据地创立的第一所完全新型的中等学校。从开办之日起,这所学校就遵循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培养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其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有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阶级教育和民族教育、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观点的教育、劳动观点和实践观点的教育、中国革命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政策和工作方法的教育。
思想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联系实际,有的放矢;依靠群众,人人动手;耐心细致,重在转化;从严要求,一丝不苟;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这个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特点突出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如开设《政治常识》课,讲授经济政治常识、抗日战争与三民主义常识、组织生活与工作方法常识等;开设《边区建设》课,讲授边区史地、边区政策、边区组织。1946年后《政治常识》和《边区建设》合并为《公民》课,讲授解放区、中国及世界政治概况、党的基本政策与基本工作方法。开设的《国文》课也主要是从《边区群众报》上选择的一些工作经验介绍、革命英雄故事和实用公文等。这种把思想政治工作融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的做法,对树立学生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勤俭办学是陇东中学坚持的办学原则之一。在大生产运动中,师生共同奋斗,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喂猪打柴,修建校舍,自制教学用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1945年刘泽如校长办理接替手续时,学校尚有余粮182.4石,有大牲畜11头,猪羊74头(只)。参加劳动,勤俭办学,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当时的物质困难,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实践观点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陇东中学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1942年7月,以首届陇东中学毕业学生为主的陇东学生观光团一行53入,赴延安参观学习,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毛泽东还给观光团的师生们讲了话。这年寒假,学校选拔了42名学生组成地方工作组,深入乡村,宣传抗日,帮助扫盲,破除迷信,并向群众学习。
1946年6月,西峰发生国民党军队打伤庆阳师范师生的“六一六”惨案,陇东中学师生闻讯致电声援庆阳师范学生,并捐款8500元慰问。1947年5月,陇东中学又组织了30多人的随军工作队,辗转于陕北及环县、华池、合水一带,为部队动员筹集粮食、担架,协助运送伤员。每年节日和假期,师生都要帮助群众扫除文盲,讲究卫生,举办社火,参加大生产运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封建教育长期关门办学、与群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使学校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成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陇东中学在战争年代坚持办学8年多时间,共培养出毕业生(不含中途调出参加工作者)523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许多人后来还成长为党政军高级干部。陇东中学不仅在陇东老区的教育史上,而且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 篇三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谱写了安徽改革发展新篇章。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是“七五”以来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先后跨过7个千亿元台阶,今年有望突破1.2万亿元,居全国位次比“十五”末提高1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9万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2005年的60.8%提高到66%左右。
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五年新建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55家,其中国家级22家。涌现出奇瑞、江汽、、淮南矿业等一批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预计今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比2005年提高0.7个百分点;获得授权专利15000项左右,增长6.5倍。
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42%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和29%,分别比2005年提高3.8和6个百分点;冶金、水泥、化工等原材料行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京东方六代线顺利投产,芜湖、中建材合肥光电产业基地、合肥彩虹蓝光LED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陆续开工。
三、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深入推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启动实施,粮食连续5年增产,今年产量达到616.1亿斤,创历史新高,比2005年增产95亿斤。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预计今年比重达到55%左右,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8座大型水库、81座中型水库和164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淠史杭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了33座共18万千瓦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6.5万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5万户,共解决了12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坚持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先后跨过9个千亿元台阶,预计今年达到1.18万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万亿元,相当于“十五”的4.6倍,年均增长35%以上。
五、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省属企业由43户调整到3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及“十一五”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规划任务基本完成。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40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省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和广电传媒五大文化产业集团顺利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30%以上快速增长。
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引进汇丰、东亚、兴业、民生等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外资银行零的突破。徽商银行成功实现增资扩股。先后组建农村银行43家、村镇银行15家、小额贷款公司201家。新增上市公司21家,总数达到66家,资本市场融资额1564亿元,均位居中部地区第2位。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全面推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公益性方向回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得到国务院医改办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普遍欢迎。
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共撤并乡镇584个、行政村5000个,精简乡镇机构14899个。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对农民需要办理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一线实”办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有序展开。
六、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层面战略规划,为加速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先后制定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意见,江南、江北两个产业集中区启动建设,抢滩效应逐步显现,较好地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目标。五年累计到位省外资金1.8万亿元,年均增长55%;到位外商直接投资170亿美元,年均增长50%。截至目前,共有51家世界500强境外企业落户我省。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迈出实质性步伐。达成了《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若干事项》,全面参与长三角重点合作专题。经过努力,我省被列入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范围,合肥和马鞍山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
七、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发展协调性得到改善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43%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坚持中心城市带动,合肥城市首位度达到22%以上,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芜湖、马鞍山、铜陵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安庆、阜阳、蚌埠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功能进一步完善。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后批准马鞍山、芜湖等六市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八、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将主要指标分解下达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关停小火电机组305.5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炼钢、水泥产能670万吨、1362万吨和2940万吨,新增燃煤机组脱硫设施496万千瓦,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大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步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有望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有10个单位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101个省级试点,淮北、铜陵获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九、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四年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40亿元,惠及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低收入群体“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左右。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800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形成了以铜陵、合肥为代表的典型经验;普通高校100所,在校生达到145万人,高等教育“双百工程”目标如期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比2005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616所,在校生96.7万人。省、市、县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推荐阅读:
国家档案保管10-13
国家综合档案馆10-22
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08-10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09-13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热点:2016年全国取消档案管理费 浙江将建个人电子档案08-11
2015国家台州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建公务员诚信档案是制度的完善07-01
论档案学与档案事业11-08
档案学事业概论笔记-第五章档案学10-13
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10-20
发展党员档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