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4-10-19

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一

说明文即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说明文历来又是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因此,在教学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现将针对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兴趣培养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成功大门的最为有效的一把钥匙。”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的《核舟记》(这篇文章比三四单元的说明文先讲授)时,我便提前一个星期找了两位画画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和平时比较爱动手制作的同学,提前让他们明确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梳理了文章的大意,要求其在周六时画一幅《苏轼泛赤壁》的图画,并制作一个“核舟”的模型。这样,在教授课文时,这幅图画和核舟模型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让学生快速地了解了核舟的特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背诵课文,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学习说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说明文的要点

在阅读一篇说明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猜想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等,对说明对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细读文章,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然后将自己猜想的与细读后的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点易于进行梳理与分析了。比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先让学生思考怎样介绍我们的教室,比如可以采用哪些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征进行介绍等。在学生对教室的介绍有了初步感知后,再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故宫”有总体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起枯燥的说明文时,也会觉得很有兴趣。

三、知识与技能结合法

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便可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我采取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说明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感觉我有些过于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说明文,怕学生不能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每当提问问题学生无动于衷时,我便代替了学生,枯燥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些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对每篇文章都满堂灌。既想把说明文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想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能够自主地对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由于对学生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2.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二

一、遵循阅读规律,强化文体意识

1. 感言辨体是阅读的第一要著

说明文必须讲文体知识。阅读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感言辨体是读文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下面的阅读无从谈起。刘勰曰:“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表明阅读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内容。明代陈洪漠指出:“文莫大于辨体。”他认为辨体是读文的第一要著。一篇文章总要以某种体裁样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阅读一篇合体的文章时,通常要从语体、文体两方面去辨识。文体,即文章构成的一种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读物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特点。所有文体都有它们的法则,都有它们的个性特征,如戏剧的冲突性、说明文的客观实在性等。这些文体法则和特征制约着阅读的目标和效应,影响着阅读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时,第一要著必须感言辨体,必须把握文体的性质,必须强化文体意识,弄清了文体才能更好地继续阅读,因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文体知识不仅不能够淡化,反而一定要讲。

2. 文体统辖作品形式的全局

古代文论家一向重视文体法则对阅读的指导作用,南朝刘勰强调“将阅文情”、“以观位体”。明代徐师曾说:“夫文章有体哉,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他认为阅读不可“率意为之”,必须遵循文体的制度法式。由此可知,文体统辖作品形式的全局,对其具有制约作用。具体地讲,文体制约着阅读方法。对于一篇合体的说明文的阅读,就要搞清楚它说明的对象的特征或事理,就要弄清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理解语言的准确性。文体制约着文章的结构。一篇合体的说明文有着较为固定的结构模式,即总—分或总—分—总。文体限制着表达方式,一篇合体的说明文运用的主要是说明的表达方式。文体还规范着语言。一篇合体的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科学、严谨。

如果感觉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千篇一律地讲这些文体知识太枯燥乏味,就抛开这些另辟蹊径,想用文学的标准学习说明文或者用文学的标准批评说明文,这是阅读悖体,是不可取的。因为文体决定了它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说明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说明文体的法则为指导,脱离了说明文体理论指导的阅读教学是不成功的阅读教学,是不伦不类的阅读教学。在观摩课上,有的教师讲说明文,整节课都没有说明文“标签性”的只言片语,感觉这不是在教说明文。还有的教师挑出语言优美的句段大肆赏析,花很长时间又是读又是说,感觉这是在上文学欣赏课,没有把它们放在说明文这个大语境中去品析。众所周知,不同的文体,赏析语言的角度是不同的,不遵照文体的特点去赏析语言,这会对学生造成一种误导。如果说明文不讲“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这些标签性的东西,岂不失去了讲说明文的意义?

强化文体意识,目的是要我们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时遵循文体法则,让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规范,为自己阅读所必需,最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法则,达到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并非让文体法则成为束缚阅读的框框,也并非每篇说明文都必选照分段—写段意—文章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品析语言的科学性这样的程序来进行,这样就又把说明文阅读教学程式化、模式化了。每一类文体都有其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并非模式化,应将文体知识放在教学当中,不着痕迹。歌德说的好:“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能手,只有法则给我们自由。”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教师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创新教法,真正做到教无定法。

二、明确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当讲则讲

无论哪一类文体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对选文内容进行表达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和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因此对于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科学知识,比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时,教师提出“什么叫物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就被视为教学目标不明确,语文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语文不姓“语”了,进行批驳。这种观点不禁令人生疑:语文姓“语”不错,试问什么知识才是姓“语”的?什么内容才是说明文可讲的?光讲语言手段和方式就算是语文课了?这岂不是只讲形式,不讲内容,有失偏颇吗?有些说明文就是讲科学知识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科学知识,如果课堂上单讲语言手段和方式,不讲科学知识,这节课上得就没有深度,学生就没有学到知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让学生欣赏第一自然段用语优美、生动、形象的同时,要让学生懂得物候知识。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写种种物候现象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的精妙,将原本深奥难懂的物候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这不就既讲出了语文的味道,还学到了科学知识吗?再如《奇妙的克隆》一文,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两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2.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明白克隆的发展历程,才会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为此研究付出的艰辛以及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从而培养科学精神观。由以上两个例子可知,说明文教学中讲一些科学知识并非就是在上科学知识课,学习语言手段和学习科学知识不是相悖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紧紧围绕着课标,符合课标的要求。

说明文是真实地反映整个客观事物的,属于科学认识,获得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信息。说明文中的科学知识是一定要讲的,但讲不好也许真成了科学知识课,究竟怎么讲才算是讲出语文的味道呢?那就是要将科学知识放在教学当中。换句话说,就是以科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科学知识化在语言的训练当中不着痕迹。

3.如何改进说明文阅读教学 篇三

关键词 說明文;阅读;引导兴趣

一、合理导入,引导兴趣

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大赛,所有参赛老师都在这方面颇下了一番功夫,或运用图片,或运用故事,或运用音乐,都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这些教师导课时,都紧扣文本内容,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一开课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荆州市沙市区第九中学赵春云老师执教《楚人的图腾》开课时,给同学们展示2008年荆州市奥运圣火起跑仪式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图片中“凤”的元素,再配以老师的激情解说,激起了学生探求答案的热情。黄石市铁山区第一中学陈建老师在执教《汉字之美》时就巧妙的引用了《太平广记》里的一则故事,引发了学生对汉字之美探寻的欲望。

二、抓住文本,找寻规律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然而文章千变万化,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点示一些方法,探寻一点规律。此次大赛所有执教老师都突出了这一点,如武汉市七一中学邓均老师在执教《椅子改变中国文化》一文时,用抓文中的过渡句,教给学生理清结构的方法;用抓文中带有标志性的中心句,去粗取精,抓关键词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的方法……襄樊市三十五中周晓岚老师在执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时,就让学生在找——读——品的过程中,感受了说明文中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妙处,用删除比较法,让学生领悟到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荆州市沙市区第九中学赵春芸老师在执教《楚人的图腾》一文时,抓住文中生动性语言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品味,进而让学生学到了品味语言的方法。

三、找准对象,学习方法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通过这次观摩,我以为要弄清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首先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如《生物入侵者》一文中“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这句话,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其说明对象,单就这句话,我们只能看到此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们也就只能看到这个句子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里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且知道了使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进而让学生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依据文本,学习语言

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人教社孟苓荃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明文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从这次大赛中,我感受到,说明文语言教学,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此次大赛的各位教师在语言教学这一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如赵春芸老师在执教《楚人的图腾》一文时,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宜昌市第九中学潘灯老师在执教《说“帘”》时,则是让学生反复揣摩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文句,并展开想象,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诗意美及帘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她们都是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重点,而不是笼统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4.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四

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对我们教语文的老师来说,会感到非常的枯燥无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感到无聊,激发不起学习兴趣。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的比重还是不轻的。其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的第三、四单元就安排了10篇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那么,应该怎样去教学生阅读说明文呢?

一、激趣导入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我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可以引导事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我们上课也一样。在上每一篇新课的时候,我们老师一定要精心准备,认真思考,怎样来导入新课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下面是一段说明性的广告词,你能说出它的妙处吗?

这人呐,一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得补钙,过去一天三遍的吃,麻烦!

现在有了新钙中钙高钙片,它含钙量高,一片顶过去五片,方便!

高钙片,水果味,效果不错还实惠,一口气儿上五楼,都不觉得累!

就这么一则短短的广告词,却形象生动的说明了新钙中钙的特点与作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们老师上新课的时候,也可以设计像这样形象生动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上《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就可以这样来导入: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闪雷鸣、燕子低飞、腊梅花开……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天亮起床、秋天到了、要下雨了、要下雷雨、现在是冬天……)不错,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现象,能让我们知道大自然的秘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中它还会告诉我们很多大自然的现象,想了解大自然,感受它的神奇,我们就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吧!(板书课题)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而且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想了解、探究文章中到底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现象,隐藏了怎样的秘密的欲望。

二、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那么,说明文有没有所谓的说明文的要素?我们暂且不管它有没有说明文的要素,但是,我们在阅读说明文的时候一定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如能做到这样,那么一篇说明文可以说基本掌握了。

1、首先,应弄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即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有时候说明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课文说明的对象,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题目即说明的对象。然后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带着这样的思想去阅读分析说明文,才能正确把握其说明特征。比如《中国石拱桥》先谈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了鲜明的印象。这一点《苏州园林》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前面两篇都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说明事物)的说明文,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事理性(说明事理)的说明文。文章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2、其次,应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不论是说明事物还是说明事理的说明文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介绍,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说明文大多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大多采用逻辑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有主有次第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3、应弄清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幕状貌等。恰当的说明方法能将深奥的复杂的知识通俗化简单化,将抽象的理性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被说明的事物。因此,我们如果善于识别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其作用,就更有助于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辨识说明方法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寻找显著的语言标志。如:“例如”就是举例子的标志,“像”(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看作是打比方的标志,等等。

4、品味说明文的语言。在阅读中,我们要用准确、简明、周密这把尺子来衡量说明文的优劣。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的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用简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如:《中国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句话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到处都有”,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只是说明石拱桥在我国比较广泛。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周密的特点。还有列举的时间、数据,以及某些程度的限制,有些可十分确切肯定,有些则只能表示一种估计。但无论哪一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条:符合实际。如《中国石拱桥》说到“旅人桥”时,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枯寂、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另外为了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还要注意词语运用的顺序。比如《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与“技术”的顺序就不可以颠倒,否则就不足以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匠心了,苏州园林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对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的粗浅看法和见解。不过在实际中我们在阅读和学习说明文的时候,如果能按上述步骤来教和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就很容易把握说明文的脉络、大意,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

5.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五

【考点透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中考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得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章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说明文阅读是信息社会基础阅读的主要内容之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综合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说明文阅读是信息社会基础阅读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综合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真题,巩固知识

[2015•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18分)

康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注】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5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 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 方

面。

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7.从第四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8.第五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分)9.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6分)

5.【解析】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理解能力的考查。在文章①—④段中,除了讲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外,还有颜色上的相同之处,如枯叶蝶落地时,其体色如同枯叶,螽斯其体色如同虎甲,很难辨认,故第一空应填“体色”;从第②段内容可以看出,螽斯除了具有外形、体色和枯叶蝶相同外,还重点强调了“行为”,故第二空应为“行为”。【答案】体色(或“颜色”)行为(共2分。每空1 分)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并对其作用的分析。就划线句来说,用螽斯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与虎甲进行比较,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突出二者特点的角度考虑;以螽斯为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结合说明对象“拟态”分析。【答案】示例一:举例子。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示例二: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共3分。说明方法1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7.【解析】本题是对主要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从第④段中“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可知拟态具有“相似性”;从“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可知其具有“普遍性”。【答案】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共3分。“相似性”2分,“普遍性”1分。意思对即可)8.【解析】本题是对安排说明顺序原因的探究。可根据第④段结尾的“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一句中的“原因和机制”分析第⑤段先说明“拟态原因”后说明“拟态机制”的原因。【答案】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拟态的作用可由第④段中“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以及第⑥段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等语句概括出。【答案】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2016•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5分)

海洋中的精灵——海天使

王冬梅

①科学家虽然1774年就在北极冰海中发现了它的踪迹,但至今仍摸不清它的来历,它就是海天使。西方科学家以掌管历史的希腊女神Clio,为它建立全新的科、属的分类,并以它作为代表性物种。因为它修长的外形跟蛞蝓(ku y,一种软体动物)相像,便以海蜗牛作为其种名。

②海天使简单的外形与透明的身体,使它常被误认为水母类生物,但它其实属于贝类大家族。这种贝类都有双翼,因此统称为翼足类。它们终其一生都在大洋中随水流四处漂游。海天使刚孵出时,身体还带有硬壳,不过大约3天后就会将壳永久丢弃,变成无壳贝类。海天使虽然身长不过1~3厘米,最大也不超过7厘米,但靠着间歇性的摆动双翼,居然能在比其身躯大好几千倍的水层,上上下下来回移动。上升的时候,它总能保持如天使般优雅的姿态,缓缓由深海游到冰层下。

③海天使的名字主要来自其身体两侧的一对翅膀,这让它看起来就像翱翔在空中的天使,再加上它体内有个红色的心形消化器官,十分甜美可爱。但是,它其实是凶狠的掠食者。发育期的它,喜欢捕食微小的浮游藻类;长大后却个性突变,成为凶狠的掠食者。海天使攻击时,会从头部伸出3对触手,先紧紧抓住猎物硬壳,将猎物的壳口朝向自己,再伸出带刺的吻,勾住猎物身体吞入腹中,只留下空壳。④科学家发现,海天使在每年食物丰盛的温暖春季,除了摄取大量脂肪外,还会从其他物质中自行合成脂肪,以便用于繁殖或作为储备粮食,以度过食物缺乏的冬季。【A】更神奇的是,它还能缩小自己的身躯,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以减低体内能量的消耗。【B】当弹尽粮绝时,海天使还能消化身体里与生存不相关的部分组织,以求保存最后一线生机,等待春天降临时重生。【C】海天使饱食一顿后,可以忍饥长达200多天。这种能屈能伸的求生能力,就是海天使族群在南北极海域可以生生不息的超能力!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2月下期,有删改)12.说说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13.第④段画线的【A】【B】【C】三个句子顺序错乱,请重新调整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只填字母),并简要说说调整的理由。(3分)【答案】

1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海天使个子小,但运动能力强的特点。(很善于运动)13.【C】【A】【B】(1分)(排序错误即不给分)【C】说的是海天使可以忍受饥饿的时间,【A】说的是能量不够时,海天使能缩小身教躯,减低能耗,【B】说的是弹尽粮绝时,海天使居然能消化自身组织求生。这样调整,就按逻辑顺序逐步深入地说明了海天使求生能力之强。(2分)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布置作业:同步导练

五、教学反思

6.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六

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在新课标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就要求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所以,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之外,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的精神。

第一,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文章有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就有了想读,读懂读透的欲望,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

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

第二,培养学生具备一种求真的精神。

说明文阅读,离不开求真求实的精神。如果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了意义。在这里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即和其他学科相联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为例,首先,分析所教文章与哪些学科相关联。此文讲的是物候学的知识,这显然与地理学科联系密切。其次,应该明确地找到与之相关的联系点,即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知识点有多少个。《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涉及的地理知识点有经度、纬度、海拔、气候带的分布等。

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求真的精神,就要考虑把这两个学科整合起来。首先,师生齐准备。教师和学生课前都要先了解什么是纬度、经度和海拔,它们有何作用。这些可以留作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去完成。其次,把握时机。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地理知识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以及相关教具课上使用的时机,这是关键。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在分析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时,可让学生默读该文段后复述纬度对物候现象有何影响。若学生没有讲出其中的要点,即为时机的出现,这时让学生回顾纬度、气候带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得知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再通过观察中国政区图,找到文中所提到的北京和南京,标出它们所在的大概纬度,依据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就会发现,纬度低的地方比纬度高的地方在同一时刻气温要高,也就理解了南京的桃花比北京开得早的原因,进而理解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同样,在理解经度、高下因素对物候现象的影响时,学生就可以自己借助地理知识来完成。

三、借助媒体,提高效率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的原形,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比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为了向学生直观地展示物候现象,我下载了5个视频: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杏花、桃花开化,布谷鸟唱歌的情景;

3、北京和南京桃花开花时间的不同;

4、内地与海边的同样植物开花结果的不同;

5、高山与丘陵植物开花结果的不同。教学时,先单独放映这5个视频,并进行讲解,邂逅按顺序连续放映,形成完整印象。学生看到了物候的变化,理解物候学的重要性,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愉快。

7.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英语教学,职业教育,药品说明书

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和高中段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 引发了高中的增容和私立高中的崛起, 使目前的中职教育陷入了困境, 生源情况和学生素质堪忧。作为中职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困难, 尤其是英语教学, 因此我们应尽快适应形势, 调整自己的思路, 尽快地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职业教育”的导向就是“职业”, “职业”是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结合“职业”教学活动, 使学生学习的“职业”导向更明确化, 满足今后的社会就业对学生的要求。

广州医药职业学校作为广州地区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医药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训单位, 每年向大、中型医药企业输送各类医药专业毕业生。近年来随着全国中职学校教育目标贯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调整, 学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展开了, 配合学校学分制和选修课的推行, 结合“要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有计划地对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医药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学生在未来就业工作岗位上专业英语的运用, 进行必要的教学准备, 并为此开展了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其中, 模拟药店、医药专业英语知识竞赛、药品说明书的制作、药品英语介绍……这都是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下面就以“药品说明书的阅读和制作”英语教学活动为例介绍。

英语教学活动——“药品说明书的阅读与制作”英语特色课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活动目标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认识到医药职业英语阅读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和基本运用情况, 了解有代表性的药品英语说明书的常见形式, 阅读中能寻找和发现药品英文说明资料中的关键词和信息点, 并进行正确的翻译。从教学活动中能培养爱岗敬业, 服务顾客的情感, 并能增强运用专业英语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我校学生每年约有300~400人左右在广州市区各大中药店和药仓参加毕业实习, 实习岗位为仓管员和售货员为主, 在这类工作岗位上, 医药专业英语的使用通常出现在阅读英文药品说明文字资料和为外籍顾客提供服务的工作需要上。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药品 (包括进口药和出口药) 都按规定配备了关于药品的性能、用法、成分、保存方法……等方面的英文说明, 能否看懂和用好这类英文信息, 将成为他们职业上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

对广州市区主要涉外药店或药仓的医药职校毕业生英语运用情况进行调查 (主要采用电话调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到:

1. 在上九路、北京路和东山的健民药店, 涉外药品销售中专业英语运用的主要用途 (按常用程度大小顺序排列) 是:1) 销售用语。2) 适应症状介绍。3) 使用方法介绍。4) 批发和订购用语。5) 电话接听。6) 进口药说明书。

2. 在同德围、凰岗、白云山药厂和健民药店药仓, 医药单位人员进口药品英语说明书阅读情况中显示, 中级仓管员要求是全文阅读, 仓管员要求会贮存须知。

从此可了解到医药专业英语的主要应用于进口药品英语说明和销售英语。进口药品英语说明书阅读无论在药店或药厂中都尤为重要。

三、教学活动构思说明

我校学生在未来就业中, 普遍都在药店和药仓从事销售和仓储工作, 有接待外宾和阅读英文药品说明书的机会,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大部分药品都与国际规定接轨, 配备了英文说明书。工作中能否看懂和利用好这些现成的英文资料和信息, 出色地完成专业工作, 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已成为我校学生就业必不可少的技能。为了令学生学得更实用和灵活, 本人在教学活动上, 主要提高学生在专业英语快速阅读中, 搜索和寻找主要信息的能力。希望能通过有效的阅读, 迅速了解药品的名称、成分、功效等至少八项信息, 从而基本上对该药品得到较全面的了解, 以满足工作上的需要。

本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从读到写的技能, 会阅读并看懂有代表性的常见药品英文说明书, 能归纳出英文说明书中的重要信息点, 并翻译成中文, 最后制作成药品中文说明书。

本教学活动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 提倡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和领会能力水平, 摒弃繁、难部分, 体现其重要和主干部分,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着重学生的参与, 有自主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步骤

1. 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至少一种有代表性的药品英文说明书, 尽量做到多样不重复。

2. 模拟药店视频引入, 多媒体显示各种有代表性的进口药品英文说明书, 阅读后师生共同找出信息点及其共同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其一般常见形式。

3. 进一步掌握更多必备替换的词汇与句型。

4. 展示学生上交的英文说明书, 指导学生标出八大信息点, 翻译成中文, 再利用以上信息自行设计出一份对应的中文药品说明书, 完成本教学活动内容。

五、教学活动反思与评价

8.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八

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少走许多弯路。科技文阅读也是如此。掌握了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篇章的速度,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篇章,提高高考答题的准确性,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科技文的信心。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提纲法、结构法、表格法、数据法和提问法等。

1提纲法

提纲法就是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成提纲的形式,换句话说,就是抓住内容要点,用简练的词语把文章归纳概括出来。提纲法具有直观性、概括性、条理性三个特点,是阅读科技文章时常用的方法。以人教版Module 6 Unit 4 Global Warming的Reading为例,这是一篇主要讲述地球温度上升的现象和原因的科技文章。在处理完生词、词组和分析句子结构和分清句子类型,为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扫清障碍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列出提纲,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采取pair work 或者 group work等形式。(如果学生基础较差,那么老师可以把事先完成的提纲模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填空。)

如下:

进行Graph2—carbon dioxide content in the atmosphere(1957-1997)的描述。

以提纲、列表的方式把文章内容归纳出来,无疑简化了文章,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有的放矢,轻松多了。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2结构法

结构法即语义结构图策略。一般来说科技说明文章都有一个核心概念,学生通读全文后,从文章中提取出最具概括性的概念,然后寻找出和此核心概念相对应的、有着密切关系的二级概念、三级概念等。设计语义结构图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章内在的语义关系,识别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对文章结构和意义的把握能力。例如人教版Module3 Unit 4的课文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生命的起源。学生根据文章标题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本文的核心概念Life Began。通过阅读全文,结合插图和各段落的中心句,就可以找到文章的二级概念:Earth development 和Life development,然后可以得到三级概念、四级概念等,绘制出下图:

通过设计语义结构图,学生了解了整篇文章的构造,迅速提取了各级概念,并逐渐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内在语义关系。

3图表法

顾名思义,图表法就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图表的形式列举出来。图表的作用在于提纲挈领地陈列事物,以便一目了然。人教版Module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篇文章阐述了英语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根据时间、地点、特征和原因可以制定一个表格,学生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意味着理解了这篇课文。当然,图表法适用于脉络比较清晰的文章。

4数据法

数据能清晰地说明一些问题,为了增强说服力,科技说明文中都会包含很多的数据。人教版Module1 Unit 4 Earthquake一文中为了说明唐山大地震的破坏性,列举了很多数字,如

1/3 of the nation felt the earthquake

•A huge crack that was 8 kilometres long and 30 metres wide cut across houses

•In 15 terrible seconds a large city lay in ruins

2/3 of the people died or were injur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The number of people killed or injured reached more than 400,000

All of the city’s hospitals,75% of its factories and buildings and 90% of its homes were gone[LL][HJ1.36mm]

5提问法

提问法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适用于程度不高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但是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诚然,在众多题材中科普文章是最难的,但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相信学生就能很快看懂科技说明文章了,也会慢慢爱看此类文章了。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李得武语义结构图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4)

9.说明文阅读答案 篇九

17.答案要点: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 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恶果;②如果碳排放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评分标准:本小题2分。每个要点1分。

18.答案要点:①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②减碳效果就会非常惊人。

本小题2分。多抄上“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扣1分。

19.①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推进低碳”方面来说明的。

②从“个人可以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方面来说明的。

20.画布上越积越厚无法清除的清漆膜

21.第③段的内容与修复古油画的关系是:化学性质特别活泼的单原子氧,能够腐蚀掉“早期航天器”上高强度的工程塑料涂层外壳。利用这个原理,同样可以将古油画上厚厚的清漆膜腐蚀掉。

22.步骤一:制取足够的单原子氧步骤二:把单原子氧引入放有古油画的真空室步骤三:用真空泵不断抽出生成的气体

16.答案:含水血液中含盐

17.人体在不同时期的含水量人体血液与纯海水的关系人体血液的含盐度

18.答案要点:因为人体含水,血液中含盐,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共4分。“人体含水”1分,“血液中含盐”1分,“必要性”2分)

18.(3分)三聚氰胺的特性、用途、在奶粉和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原因。

19.(4分)要点:①产生三聚氰酸。②形成网络状结晶。③沉淀并堵塞肾小管。

④积累后形成结石。(每个要点1分)

10.说明文阅读教案 篇十

一.知能目标导引 1.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8)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 常识。

2.考点提示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文体,是中考语文试题重要考试内容,常见的考试内容如下:(1)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或说明的事理及原因。(2)说明的顺序的考查。

(3)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4)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语言特点;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5)各种表达方式的辨识及在文中的作用。(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或段意,(7)说明文写法的分析。(8)说明文语段的作用。(9)说明文结构分析。(10>联系实践谈感受。

无论是上述哪方面内容的考查,无一例外地要结合说明文文体特征回答.紧扣说明的对象特征和说明的事理及原因回答。

二.知能要点解析 中考语文试题,如果涉及到说明文考查,题目往往既有对说明内容理解方面的考查,也有对说明语言的理解分析,也包括说明的顺序等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考查。当然,仅有的二篇文章的阅读,不可能涵盖全部的说明文考查点。下面,列举出说明文考查内容的答题技巧:(一)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二)说明的顾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结合顺序还有可能考到文章结构,主要有三种:1①总分式:开篇是总领,中间是分说,最后义是总结。这种结构主要好处是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读者易于理解。②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式;或者是对照式;文中两个部分形成对比,或是用这-部分烘托另一部分。这种结构通常出现在总分式的主体部分,很少单独出现,好处是从多个角度具体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递进式: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形成一层更进一层的形式。这种结构好处是说明逻辑严密,层层推进,条理清晰。(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_______和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_______的特征或_______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將_______比作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评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①准确;②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2.对篇、句、词的评析

对于说明文,分析划线句子作用和其他文体一样,也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句子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具体说明什么;二是句子的语言,准确或者生动的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三是结构作用。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査形式:

①加点字词有何作用?②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③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原则提醒我们,品析说明文语言要注意把准确性放在首位。说明文语言中限制性、修饰性词语是中考命题者十分重视的。有时也会考到生动形象性的词语。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可填入事物特征或事理等方面的内容),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目答题的角度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七)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11.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生;说明文;阅读兴趣;教学模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一册课本中都会安排一到两篇说明文,这些文章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学生自己读几遍就明白了,所以当正式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老师也不敢深入挖掘。这显然不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得至关重要,笔者通过一些浅显的研究,希望能帮助到老师们。

一、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自然而然就会认真学习课文知识。并且这种学习是快乐,他不是被迫在学习,在这种自主状态下的学习可想而知效率是最高的。因此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都论证了这一观点。卢梭认为:“的确,一个主要的动机,就是孩子当前的兴趣,这是确实的,并且是有效的。”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皮亚杰更强调兴趣的动力性,在他看来,“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足以使工作具有兴趣,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我国心理学家也指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从古至今,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家都用他们的研究证明了兴趣的推动作用。我们发现,在学校中,有些学生在某些科目上有自己的特长,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科目很感兴趣,是主动学习的结果。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可以反映出兴趣这种内在动力的推动作用。学生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这个兴趣就成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就会使他们产生“希望掌握”“自主探索”“不断研究”的现象和行为。因此,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激发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不仅注重以上三个教学目标,而且还充分发掘说明文中的兴趣目标,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将兴趣的积极作用推向最高限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强烈的参与性,使他们的注意力专注于说明文教学过程,使他们由原来的被迫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该模式较传统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而言,不仅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而且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兴趣目标的实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文的性质和内容合理安排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高的积极性,时刻保持高涨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兴趣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关系到本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其他目标的实现。(1)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知识指一种收获,一种结果;技能则是知识的运用。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收获的知识也就更多了。同时,学生对课文产生的兴趣还会激发他不断地寻根究底,学生会在课外主动地了解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这些内化了的知识也就更容易在生活中运用。(2)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具体经过,一旦调动了情趣,他们会竭尽所能,不仅集中注意力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还会采用自己的方法来广收信息。(3)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小学生对课文中的说明对象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必然能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必然对说明对象产生向往、热爱之情,这种情感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指完成教学目标所展开的步骤和过程,也称为该模式的进程和阶段。一般说来教学模式是相对固定的,它的操作程序也是相对固定的,但这并不代表它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存在都有它特有的固定的操作程序。

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初步设想为:(1)激情导入。薛法根说,判断一堂课的好坏,只要看导入部分就知道了。有趣的开场,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下面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定作用。(2)明确课文主要探讨的问题。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好处,激发他们学习、研究该问题的兴趣。(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新知识的学习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随机应变、灵活多样、充满新鲜感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其要有多样,要有乐趣、要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的参与性。(4)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要更正观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问题的解决要靠学生。(5)奖励机制:这个机制不是说一定要给学生奖品,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让他有兴趣去深入探究。

四、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以兴趣为导向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是:首先,要把兴趣作为目标,使兴趣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力图采用该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实现两方面的兴趣发展:一是遵循有趣—兴趣—志趣的发展轨迹,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以兴趣为依托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掌握与兴趣对象相关的各种能力,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学习,让学生对说明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其次,将兴趣作为手段,旨在通过该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课本知识,主动追求其他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宗林.西洋三千年教育文献精华[M].北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如何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篇十二

一、导入激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于说明文, 教师更应精心导入, 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愉悦的情绪走进课堂。

(1) 语言。在教《苏州园林》时, 我用罗曼·罗兰的话引入:生活中不是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然后边展示图片, 边进行串讲:沙漠中的驼铃美在粗犷, 草原中雪山美在清新, 月色下的湖泊美在静谧, 北京的故宫美在气势, 那么苏州园林美在哪呢?这样, 以生动精练的语言, 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欲望。

(2) 猜想。在教《被压扁的沙子》时, 我让学生看题目进行猜想:这篇课文, 你认为会写些啥?在学生回答了“介绍沙子为什么被压扁, 或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子”之后, 我就让大家在文章中去找寻答案, 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学世界。这样,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了, 从题目去猜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对学生更有启迪。

(3) 故事。在教《奇妙的克隆》时, 我先出示了图片“绵羊多利”, 然后告诉大家这只羊非同一般, 它的出世, 曾经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之后问学生知道这是一只什么羊吗?它为什么能引起全球的关注?这样一讲,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就集中到《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上来了, 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必然高涨。

(4) 图像。在教《恐龙无处不在》时, 我先安排了一段恐龙的录像画面, 然后提问: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 你打算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 就让大家走进文本, 看看科学家又会在哪方面进行研究, 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巧设问题, 造成悬念,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

万事开头难, 好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点燃了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它为学好说明文奠定了基础。

二、内容识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 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 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的主观能动性。

(1) 利用教材。在教《奇妙的克隆》时, 抓住“克隆”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术语, 先让学生自由阅读“多利羊克隆”这部分内容, 接着让学生把文字转化为图表, 并解说多利羊产生的过程, 体会“奇妙”所在。再让学生展开“可不可以克隆人?”的辩论, 看到学生余兴未消, 又布置了“假如我能克隆”的小作文, 让学生展开想像。

(2) 挖掘教材。在教《落日的幻觉》时, 落日变大原因文中未作探及, 在以前学过的《两小儿辩日》中也未作出解释, 我就抓住这一知识点进行挖掘, 让学生进行探究, 探讨落日变大的原因。学生一下子未打开思路, 我又出示了两幅图片:姚明与刘翔比身高, 水杯中的筷子。经过一番讨论, 得出了结论。最后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小作文。从批改的情况来看, 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把握,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比较恰到好处, 效果非常好。

从内容中去识趣, 让学生去探索, 说明文的教学也能做到轻松愉快。

三、活动出趣

如果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良策。

教学《故宫博物馆》时, 让学生自读课文, 然后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图表, 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 再以导游的身份把故宫博物馆讲解出来, 并让学生评选最佳导游。

学习《说屏》的时候, 请同学设计屏, 推销屏。要求学生在介绍时, 抓住重点, 把握顺序。这种方法, 无形之中把说明文的知识活化在里面, 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口头说明文的练习。

这样, 化单调枯燥的说明文学习寓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新的兴趣, 对学习说明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媒体调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给教师提出一个要求: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多媒体教学满足了这一要求。在说明文中运用多媒体, 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苏州园林》时, 学习“每个景点如何体现图画美”这一点后, 媒体展示了“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 让学生在享受了语言大餐后, 再进行视觉美餐的享受, 学生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中, 领略了我国园林的建筑美, 对文本有了直观的感受。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时, 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即解释大陆漂移学说, 用媒体展示了“2.25亿年前”、“2亿年前”、“5千万年前”、“现在”的大陆的样子, 并让那些灵动的恐龙自己来回答“它们是怎么到了南极的”。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搭建一把通向理解之门的梯子, 使得他们攀上知识的高峰。

大量的实践证明, 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具有重要的作用。巧妙运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多改变自己, 少埋怨环境》一文中说得好:比较有效、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埋怨环境不好, 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 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 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育, 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 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 先适应环境, 才能改变环境。从这样的认识出发, 面对现实, 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13.说明文阅读答案 篇十三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几十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1.根据文意,下列说话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3分)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3. 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5分)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是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御风飞行阅读答案:

1.C

2.BD

3.(1)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

(2)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

(3)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

【解析】

1.根据题意,我们先找到选项信息所对应的原文相关信息。原文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可以支撑AB两个选项的内容。 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这句的信息可以支撑D选项。而原文中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这一信息,是在分析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的特性,没有联系翅膀,也就是C项的信息,它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

2.A项,依据原文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这一信息,理解恰当。B项依据原文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这一信息,很明显选项中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表述不当。C项,依据原文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这一信息,理解恰当。

D项,依据原文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这一信息,选项表述为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很显然原文不包括碳水化合物,选项表述不合原文意思。E项,依据原文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的信息,金斑蝶作为代表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选项表述能体现原文的意思。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

3.本题着重考查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在文中筛选并归纳苍蝇飞行的特点信息并不难,但是要找好比较点,也就是苍蝇和鹏鸟的不同点,这样才能做到要点全面而准确。对比鹏鸟的翱翔,文中涉及苍蝇飞行的特点,应该从速度、升力、推力几个方面去筛选归纳。

14.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篇十四

学习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教 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文是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功能等或阐明事理的文章。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

A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B、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点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也叫文艺性说明文)。

3、阅读说明文要抓住几个方面?

A、指说明文对象及其特点。B、理清说明的顺序。C、掌握说明的主要方法。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4、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什么是事物的特点?

事物的特点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本质属性。

5、指出《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A、《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B、《核舟记》:核舟:体积小、雕刻内容多、技艺巧。

6、我们学习过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每种还有哪些小类?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说明。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是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如《核舟记》:头—舱---尾---背。《故宫博物院》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说明一件物品的 制作过程。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在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如《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具体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注意:①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②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等。③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7、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2)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3)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 人分为:男人、女人。

(4)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6)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7)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10)配图表:使说明更简明直观。注意:

1.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2.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前后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

8、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A、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B、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

C、配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地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

D、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E、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

F、打比方:能够想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G、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H、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二、复习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1、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体现在修饰、限制性的语言运用,同义词的选择上。

2、方法:(1)、修饰、限制性的语言:用删除法,去掉有什么不好?(2)、同义词的选择:用置换法,换了有什么不好? 典型试题: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方法:1表态:不能删。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解词或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就成了„不符合实际。

4、Ⅹ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事例解析:

例①:“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一句中“大约”一词有何作用?

【“大约”表示估计,更切合实际的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总建筑面积,“大约”一词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②:分析“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几乎”表示程度,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例③: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句中的“极少”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极少”一词表范围,说明使用彩绘很少。如果删去,就表示全部,不符合实际。“极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试试你的身手

1、分别指出下列各文段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1)、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2)、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子木版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帛书„„()

(3)、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4.5(4)亿吨氯化钠;有63.7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2、分别指出下列各文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当推河北省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2)、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桥长23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3)、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智。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4)、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5)、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愈强。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6)、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上一篇:田忌赛马续写作文下一篇: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