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文化设计特质(精选8篇)
1.小学校园文化设计特质 篇一
分析大学校园特质
“在这里可以获得最新最酷的资讯,随时随地发布你身边的新鲜事”。这是新浪网微博首要 句富有吸引力的介绍。微博凭借其惊人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已经成为各大网络热捧的宠儿。微博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新的影响。微博客整合了用户的时间碎片,通过140个字符让用户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和动态,由此大受学生群体的青睐。微博在大学校园里呈现出的特质分以下六个方面。
1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及应用推动大学微博用户群体的增长
微博无疑是目前国内最为受欢迎的SNS网站之一,现在每天都有超过2500万条的新浪微博内容,其中有38%都是来自于移动终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手机等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前景。而对于学生群体来说 手机使用是如此的广泛,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手机网络具有的时代特质揭示了其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传播特质。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掌上上网设备等移动终端使用使得微博应用方便快捷、极具个性化。
早在2010年根据易观智库Enfodesk 最新发布的《2010 年第2 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市场季度监测》上的数据显示:手机网民71.2%集中于10~29 岁的青少年群体;学生群体在手机网民中所占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群体,35%左右的手机网民为学生;在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在校大学生比例最高,有85.7%的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对于课程繁 忙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自习,使用电脑上网的机会相对少一些。由于手机上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接触互联网的方式,所以微博一出现便深受大学生的喜欢和追捧,迅速成为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和联络感情的一个便捷平台。微博本身具有的新媒体特性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从众心理相契合
“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句新浪微博略带调侃意味的宣传语,道出了微博客在网络传播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价值。与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等产品相比,微博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或特点。
一、单一简洁的基础功能:在信息泛滥的数字化时代,浮躁的社会和忙碌的生活让人们越来越难以停下脚步。WEB2.0时代第一个典型代表博客写作都显得过于正式和繁琐,而微博客所推崇的随时随地、自由自在的风格,正是给这一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二、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基于“单一性”特征和140个字符的限制,微博客所生产、传播的信息,也具有碎片化特征:微博客的内容多数是个人琐碎的生活细节,或新闻、事态的滚动进展,每一条单独的内容,都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甚至出现“口水化”的趋势。奇妙的是,尽管信息已经高度碎片化,但是它们能自发组织、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也能够记录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所有的点滴,以至于整体看下来,似乎是一部由俳句组成的个人史。
三、开放性:强大的第三方应用反过来又增强了微博原有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
四、整合性:基于开放性特征,微博客能够整合各类工具,表现出强大的兼容性。
四、实时性:微博可成为“实时网络”,指的是发生在网上的实时社交活动。
五、跟随性:如果把一个微博客看作一份报纸,则其跟随者的多少,可以看作这份报纸的订阅用户。微博客报纸所发布的信息,被自动发送到跟随者的报箱中,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实现这份报纸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与订阅用户的交流。这一特征,为粉丝圈、品牌圈的建立创造了高效的传播平台,也将是微博客核心商业价值之一。作为一种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微博客新颖传播特性吸引众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大家口头相授,口碑传播的快速传染,就如同当初博客的流行一般,快速的病毒式传播让这种形式获得了快速的地毯式扩张。微博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主流表述方式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追捧。3.微博为大学生提供等价平等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名人博客还是草根博客都更趋贴近人们的生活
一.平等的交流氛围。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这说的是微博的平等性。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组织,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一个账号,一个文字框,一个提交发言的按钮,“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在于每位网民自己手中。就像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大学生群体更加看中这一平等的交流的方式。在微博中,很多因害羞、内向等心理原因而难以倾述的情感、生活等问题得以在这里提出,并得到交流和理解。在倾述之后,也许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因为有了宣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在微博中,由于用户身份的相对真实,可以给倾述者一种真实感与安全感,而不用担心无端招致匿名论坛上的那种冷嘲热讽。在微博上,大家也可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当下的时事热点就某一问题开展热烈讨论。这样讨论是开放式的,互相之间形成平等的讨论氛围,大学生们在微博上不必受到身份等的束缚,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二.用户草根化。对于“微博”而言,加入的门槛非常低,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用户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描述自己的心情,抒发自己的感情,人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与“博客”相比,“微博”是彻彻底底的草根化。
三.名人微博的亲民性。新浪微博上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省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1亿,你就是CCTV。,与其发展博客的轨迹类似,都是主打的名人牌。无论是“粉丝王”姚晨,还是“再见,谷歌”的李开复,明星通过微博简单的记录自己的动态,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和转发,获得非常好的宣传效果。而作为普通用户,希望可以通过关注明星主页和对明星微博的评论,获得一个近距离接触明星的渠道。而微博就是这样一种平台。4.微博上具有海量的信息,满足大学生的探求欲
在微博上,人民不仅记录文字,更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记录当下的感受。由于微博的简短和登录的方便快捷,人们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上传信息,这样保证了微博内容的丰富性。
另外,各种形式的组织机构微博、专题微博的出现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例如为丰富气象服务信息传播途径,让更多人了解气象、关注气象、认识气象,气象局开通了“省市气象之声”微博。在2011年自主招生政策的发布过程中,高校官方微博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被众高考生和家长关注外,微博上公布的信息也频频被媒体引用。微博让“每日新闻”变成了“每秒新闻”这是任何一家传统信息媒体都无法企及的。
微博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微博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交流,它具有“一对一”的人际传播的特点,同时它也可以进行“一对多”的交流,并且通过转载、复制等形式实现瞬间的海量复制。通过传统媒体,一条新闻从发生到传播,中间总是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在微博上,几乎可是实现事件与传播的同步。一些国家已将微博作为政治舆论的工具,一些企业也把微博列入企业品牌及产品宣传之列。甚至有很多重大新闻事件是第一时间由微博传播的。以Twitter为例,每5秒钟就能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消息达80条。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逝世当天,其猝逝的报道未获得证实之前,已有大批歌迷赶到他就医的洛杉矶加州大学医院。他们的消来源就是Twitter。,微博已经成为一个比传统媒体更迅速地提供信息的信息传播载体。在微博,每个用户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微博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生产基地。这些信息中,有很多是关于身边的突发性事件的。仅在2009年2月的数据显示,Twitter下行流量中的9.6%流向了新闻和媒体类网站。甚至传统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京报、经济观察报、湖南卫视等都成了微博客用户。
5.大学生通过微博参与媒介事件彰显其单纯 理想 有活力,热血的青春个性
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新事物总是有着极大地热情, 大学生活宽松,他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渴望交流,渴望受到关注和肯定。不管是网络论坛、聊天工具,还是手机、微博,都活跃着大学生的身影
大学生通过“微博问政”的方式来表现其社会理想。由于微博良好的互动性。除了通过微博快速发布信息外, 用户还可以在微博精简的操作界面上快速发布评论和感想。在微博中, 博主与网民之间的对话如同面对面一样, 互动性极强。代表委员通过微博晒提案议案、晒关注话题、与网民互动, 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亮点。在微博上,可以方便快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对于社会管理和国家发展的见解和看法。大学校园里,精英荟萃,也更容易产生新的观点和认识。微博无疑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交流,展现所思想,彰显青春活力创造了便利条件。
微博:围观的力量。2010年,微博以突然的方式爆发。从年初的抗旱救灾,到后来的江西拆迁女微博直播强拆谈判,又如河北大学校园发生了一起导致一死一伤的恶性交通事故,肇事者李启铭在遭到该校学生的围堵之后大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这一次,微博的介入有了新的形式——除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和推动,微博网友的愤怒渐渐转化为消解严肃的黑色幽默:围绕“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成为另一种面目的微博抗争。-—当门户网站的全民微博与中国社会前进中的困惑相遇,迸发出的,竟然是如此不容忽视的推动力。知屋漏者在雨下,知政失者在网络。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若说围观是通向公共话题的第一步,那么,微博就是将“围观”迅速变成一种社会普遍姿态的力量。而我们长久以来所谈论的民主政治、良性社会,不正是始于人们表达自身存在并关注公共事件的意愿,正发轫于公民的见证与记录。
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新事物总是有着极大地热情,他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渴望交流,渴望受到关注和肯定。不管是网络论坛、聊天工具,还是手机、微博,都活跃着大学生的身影。他们一方面是这些新媒体的最早用户,另一方面他们也推动着这些媒体的发展。关注微博,其实就是关注社会。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跟名人交流。微博,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解到很多信息。但是大学生也要利用好微博,切莫片面的让热血冲**了心智。在微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生产大量的信息,因此把关人的地位实质上被削弱,甚至缺失,因而会造成信息的泛滥和信息的污染。因此我们要客观谨慎地对待问题。
2.小学校园文化设计特质 篇二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维,特质
一、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区别
文化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 含有某种程度智慧财富产权与传达出象征意义的文化商品与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在某一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创意产业, 在经济、科技领域也被称为未来性产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含有多元性、丰富性。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对于文化、贸易及全球化的问题态度与解答, 则认为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 可以是不同形式表现, 透过产业流程与全球分销去复制、推广其创意。因此文化产业包括书本、杂志、新闻报纸、音乐录音、电影及影带、多媒体产品以及其他创造出的新产业, 构成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
创意产业是艺术相关产品经过重新设计, 再加上创造力的活动。文化商品逐渐转向商业化, 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特色。英国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拥有产品原有的个别创意、技术、才能, 在产生或开发智慧财富时,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行业。我国国家发展计划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产业类别有文化艺术核心事业、设计产业、创意支援与周边创意产业。细分产业类别有静止艺术之创作与发表, 如表演 (音乐、戏剧、舞蹈) 、视觉艺术 (绘画、雕塑、装置等) 、传统民俗艺术等。设计产业以核心艺术为基础之应用艺术类型, 如流行音乐、服装设计、广告与平面设计、影像与广播制作、游戏软件设计等。创意支援周边创造产业, 支援上述产业之相关部分, 如展览设施经营、策展专业、展演经济、活动规划、出版行销、广告企业、流行文化包装等。
台湾是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很好的代表性地区。台湾文化的特质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创意与文化累计, 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与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文化的创意牵涉人群文化活动中起始的、更新的、高瞻远瞩的和开拓性的理念, 这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推力, 即使各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差异很大, 但文化的成长仍需要归功于创意能力。
二、设计思维特质与相互关系
康德曾经说过: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 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 认为知识必须来自经验, 而关键在于认知的主观性, 因为人的主观条件决定了能够认知的对象, 认为知识是通过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能力而被人们掌握。
在感性中, 直观实际上是先于经验的纯形式, 物件是由直观才能被我们接受, 尽管直观是不含任何经验成分的纯粹的形式, 却又是直觉的根据, 而感官具有直接感受性, 本身不作判断, 所以不会出错, 因为当物件被直观时没有真假对错的问题。
知性也可以称为悟性。通常会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与纯粹知性的物件有关, 说明其先天的概念的客观效力, 而使得人能理解。第二则为纯粹知性的本身, 就是可能性与所依据的认知能力为主观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 知性既是认识的客观依据又是主观的认识能力, 所以要使物件符合知性的设定能够成立, 就在于要解决主观的知性能力。如何客观又有效地解决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康得认为只有从概念上使物件成为可能, 从这一维度出发才可能找到经验的依据。而概念或范畴又是人的思维能力, 是心从其自身产生表象的能力, 不是一般概念, 不含任何经验的纯粹概念才是思维的根据。此外, 知性的另一种作用和功能即先天的想象力, 知性的范畴仅属于规则的能力, 仅是认识的条件或可能性, 因而还必须研究一种将事物归属于规则之下的特殊能力, 此能力即判断力。
在理性阶段, 理念这个术语来自柏拉图, 一方面指否定现实变化真实性, 而从理性的思辨性上认可理念的存在, 因此, 理念被认为是超经验的, 认识就是通过现象达到理念的认识。由于理性的思辨性, 知性的所有原理在经验范围内有客观的有效性。康德以不同程度的意义来使用理性, 理性包含着感性、知性和狭义上的理性, 他认为“经验观念”训练了一种重要的调节功能, 如世界的观念、因果相关的现象, 不断地刺激我们发展广泛的科学解释。
感性与理性层次。从认知的角度看, 认知的整体性或具体性涉及感知、直觉、理性等能力之间的互动。以知觉而言, 它通常被归纳在感性领域, 理性往往也掺杂其中。直觉可以区分为感性和理性, 也可以指向事物的内在规则和本质联系, 即在理性的层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在现实的认识与探索过程中, 感性层面的直观与理性的直观通常相互关联。感性与理性在审美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是个体存在与普遍本质的统一。就审美机制而言, 审美过程中存在感性与理性的互动, 交织着想象、直觉和理性等作用。艺术创作及鉴赏活动对美的发现或美感的萌芽常常是在顿然之间完成, 需要借助灵感、直觉等形式。事实上, 直觉的形成往往是以主题的整个意识结构为前提和背景, 此点同样体现于想象于理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感性与知性层次, 康德指出, 审美领域中的判断力包含两种因素的作用, 即想象力与知性想象力, 作用在于直观及直观的组合, 知性则表现了这种组合的统一性。想象力的自由连接不能离开知性或广义理性的制约, 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不能完全与知性相分离。知性根据纯粹概念和范畴进一步综合了感觉直观的材料, 因此, 知性的概念或范畴功能就是去综合各种感觉。综上所述, 感性、知性、理性三层次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感性、知性、理性分别作为设计思维背景意涵归属, 感性意涵是透过外在事物刺激接受到事物的各种现象, 透过直观的纯形式而产生, 包含美学、诠释学、符号学等理论背景;知性意涵运用概念掌握感性所提供的材料, 概念或范畴又是人的思维能力, 包含经验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背景;理性意涵是运用推理进行逻辑思维, 具有实践性、思辨性。所有原理在经验范围内才形成客观有效性, 包含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背景。从设计思维特质中, 三个层面形成人类主观的认知能力, 直观的感性层面由主观受到现象的刺激后, 运用范畴和概念掌握感性材料进入知性层面, 再经过逻辑思考进入理性层次, 理性层面再回到物体本身, 而形成经验的过程, 此种思维经验过程, 以感性与理性、理性与知性、感性与知性三个层面所包含的设计思维理论背景来探究彼此之间相互关系。
三、结语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觉艺术领域中, 设计思维特质的层次包含感性、知性、理性三次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设计思维特质, 而感性层次的理论背景主要包含美学、符号学、诠释学;知性层次的理论背景主要包含经验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理性层次的理论背景主要包含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现今, 艺术性与设计性已经很难区分, 而艺术在后现代里, 趋向造型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3.小学校园文化设计特质 篇三
关键词:现代广告设计;传统竹文化;审美特质
现代广告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对于广告设计而言,其通常可以利用较多载体进行精神的展现,确保可以传达给观众明确的表达。而传统竹文化那种风骨的展现,对于现代广告设计而言,便是最好的载体,无论是形体表现,还是精神承载,竹都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广告设计的要求。所以本文讨论的便是竹文化在广告设计之中的审美特质,希望带来经验。
1 传统竹文化
传统竹文化也就是劳动人民在不断的生活和经验中,发现竹子的形态特征非常符合人的品质。例如,虚怀若谷等,其深刻内涵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成為一种精神象征。当看见竹的时候,人们脑海里自然浮现出其优秀品质,这是一种精神特质,也是一种审美象征,同样将竹文化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之中,很好地将两者进行了结合。
竹自身形态较为挺拔,四季皆清脆,凌霜傲雨,受到中华人民喜爱,逐渐成了一种文化象征。在竹子的使用过程中,中国是最开始利用竹子进行作业的国家,同样在时代的变化之中,无数文豪争先恐后地对竹子进行赞扬,使竹子在中华人民心中的地位更高。可以说竹子伴随了中华文化的变迁,历代从诗到词,从曲到赋,不乏赞颂竹子的精品之作,这种文化的常伴久随,使得竹子自身的含义越来越深厚。没有一种植物可以像中华民族的竹一样成为精神象征,而且中华人民从心内发自肺腑地喜爱竹子,这种喜爱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而是长此以往的,对于精神世界的象征等成为竹文化。
2 广告设计中关于竹文化的应用
竹文化自身承载的便是一种态度,其更多的代表了君子之风,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竹子往往承载了很多精神象征,对于现代广告设计而言,这种外物可以进行展现,而且内在可以作为精神承载的象征物是广告之中的设计原本,可以更好地根据竹文化的相关审美观念进行良好塑造。
首先,通过广告设计人员精心的设计,竹子可以作为一种形象代言进而形成完整的设计概念。例如,进行茶叶广告设计,可以很好地利用白衣如雪,树立竹林之中,淡饮清茶。这种塑造很好地利用了竹子的清雅特质,竹子自身便成了最佳的背景,对于这种背景而言很好地衬托了整个广告的气质。
其次,竹子可以通过内在含义的表达进而形成主题表达抑或是进行衬托作用,竹不一定作为直接的表达形式,不过可以让观看者对于其含义进行自我猜测,俗话说一千个人心理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国人心中便有一千种竹,竹通过自身的深刻含义可以很好地预示一些含义,并且不够简单直接,较为含蓄的表达,很好地帮助现代广告设计进行多层含义的挖掘,帮助现代广告进行多层次含义的展现。
最后,通过竹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在广告中作为主体,便可以象征很多意义。竹是一种文化载体,这种文化载体便代表一种精神,往往代表了民族,俗话说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只有在广告设计中充分表达民族的精神,才可以很好地帮助现代广告更好地走向世界。
3 传统竹文化影响下广告设计的审美特征
竹文化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之中,很好地展现了民族风采,而且其自身具有的美学性能,很好地为广告设计加分,帮助广告设计具有双种意义的美学。
3.1 人文美学
从中庸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含蓄之美,历史的传承代代相传,传承到今天,往往传统含义得到了极大的升华,随着神和型两种的体现,很好地借助了竹这种表现形式。竹更代表了一种精神,虚心傲骨,虽然性美,但绝对不因为美妙身姿而沾沾自喜,反而是傲立挺拔,文人骚客尽皆歌颂其型资。竹在生活之中是一种器皿,但是上升到人文精神,某种程度上,竹是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所以将竹应用于广告设计之中,应该充分考虑竹的象征意义,然后利用其完美的身姿进行展现,这种应用很好地表现了人文之美,表达了民族精神,表达了文化传承。
3.2 哲理美学
随着现代媒体模式的改变,视觉体验成了人们的主要观感,这种观感方式改变了现代广告设计的初衷。现代广告的要求便是短暂而又精炼,在有限的表达空间中表达出想要表达的含义。所以,竹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应该言简意赅。由于视觉成了人们的主要体验,这就需要在广告设计中尽量强化场景和空间的设计。让观看者有一种熟悉感,进而引发现代消费者的联想,成功地使他们接受广告,对于现代广告而言有着巨大作用。将竹文化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之中,很好地帮助广告拓展了精神层次,使得展现出伦理与哲学之美,对于传统精神进行了很好的宣传,这也是新时期广告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广告是一种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这是一种精神,精神象征我们岂敢忘却?作为广告设计人员,应该清楚广告这种新闻传媒的主要载体,其中的精神考量应该非常重要,不仅是对于产品的宣传,更可以帮助现代人建立自我的生活模式。在广告设计中加入竹文化,便是一种哲学上的辨证主义,很好地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中当然会有很多糟粕思想,这种糟粕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但是竹这种坚韧挺拔的特性在任何时期都应该得到发扬,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期,竹这种象征意义极强的事物都帮助人们建立起了强大的自信心,所谓君子,所谓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竹这种有君子之风的植物简直羡煞了世人。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这种事物代表了坚贞不屈,在震惊世界的四川地震中,通过三个竹组成了川字,预示着在灾难面前,仍应坚定不动摇,面对困难百折不挠,这种精神不仅仅是现代设计中所具备的,更是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人民是时候来看看自我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走得太快,好像丢掉了很多东西,忘记了很多东西。但是请不要忘了,正是这个民族的坚韧,才可以走到如此辉煌的今天,即使新的时期很多东西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请不要抛弃传统文化,那正是我们国家得以建立的根本。作为文化精神的载体,竹文化体现的便是中华民族的特征,任何时候我们都将君子之风作为主要作用。将竹文化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之中,同样可以利用竹自身的形态之美,青竹翠绿,苍竹豪迈,有句诗说的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自身的姿态便十分优美,这种复合现代审美学的植物很符合现代广告设计的特质,视觉决定一切,联想发挥奇效。
4 总结
现代广告设计中引入了多种元素,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竹文化应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之中进行了分析,竹文化本身便是民族拥有的特色文化,将其应用于广告设计之中,虽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这种设计独具匠心。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广大的广告设计人员带来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丹.探析现代广告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卷宗,2015(6):529.
[2] 刘晓清.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综合方法探析[J].中国包装工业,2014(24):32-33.
4.荆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新特质简论 篇四
刘纪兴
2007年第2期 ——文化建设
荆楚文化的内容可概括为:神农炎帝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江城武汉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这些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开发价值。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从静态的空间角度看,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域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从动态的发展时序看,不仅包括古代,而且还应包括近现代、当代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将荆楚文化的优秀精华和丰富内涵与建设和谐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荆楚文化更鲜明地体现当代湖北的发展特色和风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荆楚文化的主要内容
经过分析和归纳,笔者认为,荆楚文化的内容可概括为8大系列:
——神农炎帝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神农炎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神农炎帝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完成了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尤其是神农架作为当今地球中纬度地区惟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区,具有比其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素有“天然动物园”、“物种基因库”之称,是最富特色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
——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西周之初,楚国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于丹阳(今鄂西北一带),又建都于郢(今湖北荆州江陵)。之后,又两次迁都。在800多年的历史中,楚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髹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启迪和教育作用。
——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三国时期魏、蜀、吴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据统计,《三国演义》120回中有72回的故事是在湖北发生或与湖北密切相关。古隆中、赤壁、长坂坡、水镜庄、荆州江陵、襄阳城、夷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文化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该地区扼长江三峡之咽喉,控渝川湘黔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已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范围。
——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自宋代以降,武当山一直受到皇家的崇祀。明成祖朱棣曾将武当山封为“五岳”之上,使其成为“天下第一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以及钟祥明显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其举世无双的水电能源、高峡平湖的壮观气势、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长江三峡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江城武汉文化。汉口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它主要包括以古琴台、琴断口、钟子期墓、集贤村、月湖等为载体的知音文化,以黄鹤楼、晴川阁、红楼、起义门、铁门关、江汉关等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近代汉阳兵工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武钢、长飞光纤、神龙汽车等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谦祥益等汉正街的老字号和现代的武商、中商、中百、汉商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教文化,以长江、汉江、龟山、蛇山、磨山、木兰山、汤逊湖、东湖等自然山水和风景名胜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汉口、武昌新老火车站、武汉长江上的几座大桥和两江的轮船码头、驳岸港口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老通城、大中华、筱陶园、四季美等老字号餐饮企业和艳阳天、湖锦、三
五、小蓝鲸、福盛、醉江月等新字号餐饮企业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茂记、冰川、太和、劲松等汉派服装为代表的服饰文化等。
——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上述8大文化系列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湖北的重要的文化基础,也是发展湖北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荆楚文化的创新特质
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5个方面的创新特质 ——“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与中原诸侯国不同,楚君熊绎受西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并不是因为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完全是靠以楚君为首领的楚民族开拓进取、不断奋斗的结果。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正是这种压迫和歧视激发了楚人“筚路蓝缕”、敢于胜利的创业精神。从熊渠立其三子为王到楚武王自立为王的100多年间,楚国在反抗周王朝的压迫和歧视中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独立自强、逐步发展壮大的强国之路。楚武王之后进一步开疆拓土,威镇中原,楚庄王时成为列国臣服的霸主。今天,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大力弘扬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交叉地带,其地域文化带有明显的混合特征。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荆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例如,古代楚国在民族政策上奉行“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方针,在统一江淮广大地区众多诸侯小国和少数民族部落的过程中,实行团结安抚政策,因而“甚得江汉间民和”。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楚人乐于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并积极引进。如楚国的青铜铸造和冶炼技术等,都是在充分吸收其他地区文化长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楚庄王的名言。楚庄王依靠这种精神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其德言嘉行是“春秋五霸”中惟一受到孔子多次称赞的。屈原、宋玉首创的辞赋,开汉赋之先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创新的重要里程牌,其流风余韵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影响着荆楚地区的社会文化,使这一地区在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中往往领先起步,首着先鞭。清代晚期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时,曾为奥略楼撰写了一幅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张之洞在湖北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练新军、兴学校、办实业,使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也直接反映了荆楚文化所蕴含的“敢为天下先”之冲天豪情和惊世骇俗的创新精神。
——取义成仁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荆楚文化就是这种伟大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以取义成仁为己任,是古代楚国众多贤臣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荆楚文化深厚内涵的重要特征。从古代的孙叔敖、令尹子文、申包胥、屈原、王昭君,到近现代的董必武、闻一多等革命志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昭示出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光添彩。楚国大夫、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著名诗句,一直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发展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唱响,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真理、改造社会、投身实践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提炼和弘扬这种取义成仁的民族精神,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止戈为武”的和谐精神。追求和谐统一,注重以德服人,是荆楚文化创新特质的重要内涵。楚国先祖鬻熊曾被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尊为资政问谋的国师,其治国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以和为贵”,强调执政兴邦“唯由和而可也”。楚庄王一生征战,提倡“止戈为武”,所追求的也是“以德服人”。他认为,进行战争的目的是“禁暴戢兵”、“保大安民”、“和众丰财”(《左传·宣公十二年》),直到他临死之时,仍遗嘱太子及大臣们要为政以德,“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左传·成公二年》)。这种和谐统一的德政思想是对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执政水平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荆楚文化这些基本的创新特质,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优秀文化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进行文化创新和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5.小学校园文化设计特质 篇五
齐鲁文化特质及其演变复杂性的再认识
先秦时期齐鲁文化具有非官方的正统性、崇德尚仁的道德理想、士“志于道”的古典人文精神等特质。秦代的“焚书坑儒”,使齐鲁文化遭受重创。西汉统治者反拨了秦王朝的文化路线,齐鲁文化开始复兴。今古文经之争使齐鲁儒学取得了在学术界的主流文化地位。汉武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之后,董仲舒的良苦用心未能如愿。儒学的影响固然是扩大了,但齐鲁文化的其他内涵却大大萎缩了。此后,齐鲁儒学逐渐脱离自身的区域文化秉性,走进华夏文化的中枢部位。其原因有四:一是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同构性,二是它在外土的普及性,三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强力推行,四是中国文化结构的儒主多辅形态。
作 者:魏建 贾振勇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刊 名:齐鲁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QILU JOURNAL年,卷(期):“”(3)分类号:B21关键词:齐鲁文化 特质 儒家文化 异化 华夏文化
6.小学校园文化设计特质 篇六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部门重视的对象,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下面从两个方面写一下小学校园文化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建设和加强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建设指导,其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宗旨是“服务于全校师生”,其目的是素质拓展,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模式的规范化、校园文化活动领域的拓展,由此来构建一个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体系,使得校园文化朝着多样化、群体化、正规化、艺术化等有方向性的发展。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
1、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主要从绿化美化、人文景观建设、工作学习环境入手 绿化美化:
绿化美化工作主要要针对校园实际情况来实现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的绿化美化。通常都以花坛及小范围景点为主,点面结合的特点使得校园成为工作学习的理想场所。
除了对校园绿化的建设外还要在这基础上再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管制。招专职绿化人员,定期对校园植被进行修剪、养护。人文景观建设:
恰到好处的设置人文景观,主要设置在教室的内外墙壁及专门的文化长廊。设置专门的古诗、名人等牌匾。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求定期更改黑板报、布告栏、宣传橱窗。工作学习环境:
对个个多功能室实行承包制度、同时把平时工作当中的奖项设置一个专门的挂墙、给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文娱活动外部环境。
对所有内室设施进行全面的检修检修或升级。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不同的检查评比活动。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等的评选活动。
2、文化氛围的建设 做好宣传:
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
校园网站、黑板报、宣传橱窗、校报等要充分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在已有的宣传阵地为基础上再加以扩大,结合学校所开展的活动,把文明校园建设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具有特色的以展示为主体的文化活动项目。比如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重在参与,从而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7.课堂教学文化特质解读 篇七
2.科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体现现代课程的教学理念、反映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课堂是科学的基本标准和底线。“科学”就是师生努力将课堂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生活世界, 成为彼此间生命交往的过程;“科学”就是尊重教学认识方式的特殊性及规律, 是师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科学”就是拓展生命的厚度, 润泽学生的生命, 丰富其色彩,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人成为人”。
3.创新。创新的主旨是创出具有特色、风格和气派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创新既要“崇洋”又要“媚己”, 不能隔断历史的传承。如何遵循教学认识方式的规律, 将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引导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思路、过程有机结合,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体现学科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特性。
4.厚德。厚德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厚德”是建构和功能性的, 不是喊口号、贴标语, 更不是“说教”。只有以自主、合作方式体验和交流情感, 以探究、敢于批判和独立思考的态度学习, 重视生活体验, 起于问题归于应用的课堂才是道德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道德目标和规范融入课堂教学, 融入师生共同营造的“生活世界”中, 从而升华道德的功能。
5.民主。民主的要义是协调, 是师生课堂权利的分享, 是尊重多元、多样的诉求。“民主”更深刻、更有实质意义的体现是“责权”统一, 课堂教学要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 是“赋权增能”, 将学习的主权赋予学生, 在“再发现、再创造”中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是师生作为责任主体对教和学负责;是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和安全感, 开放心态, 彰显个性, 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师生学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共识、共享、共进。
6.自由。自由的核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钳制教与学的创造性。自由是真正体现师生持续的交往, 是基于学生学习权利的需求以及学生认识方式的规律, 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7.平等。平等是追求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同。平等首先是人格的平等, 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主体彼此间在尊重差异下的平等交往;平等的核心是为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提供公平的教育教学条件和机会。
8.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篇八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拿今天的北京来说,北京的人来自四面八方,美食也海纳百川,仅南方菜系就有川菜、粤菜、淮扬菜、上海菜等,还有西餐馆、日韩料理。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里,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在东汉时期自印度传来,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势力很大;老子、庄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有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有你无我、水火不容,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在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因为儒家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如果不是它的包容,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寻找机会发挥治国的才能。若此路不通,道家、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可以说“中华”就是个大包容的概念,“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由于思想的包容,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小学校园文化设计特质】推荐阅读:
黄圩小学 爱护校园环境 共建和谐校园08-17
校园秋色小学作文07-14
唐店小学校园07-16
小学校园安全人防09-27
描写校园的小学生作文:我的校园06-27
小学校园安全知识宣传06-13
小学校园安全知识教育06-16
小学校园各种预案汇集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