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共13篇)
1.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 篇一
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
实施方案
榆 林 市 第 二 小 学
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十项主题教育”的精神,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以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等为载体,以每天大课节活动、阳光体育为基础,将传统体育引进校园,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规范学生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推进课间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我校体育特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活力校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人人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改理念,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每天能有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自制器材和开发利用体育资源,在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中体现合作、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目标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落实到实处。
2、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我们的口号是“阳光伙伴,阳光下运动”。
4.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现有资源,努力创新,整合出形式多样的大课间、阳光体育、体育社团系列活动,吸引学生强身健体,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传统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用大课间与短课时相结合的形式,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内容。
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4、创新型原则。根据我校的场地较小,学生较多的特点,传统体育活动适宜开展有利于健康的游戏、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短绳、长绳、等项目。
三、领导小组
组 长:张 磊
副组长:各挂年级领导、体育教研组长
成 员:体育教师及各班班主任
四、实施措施
1、制度保障:为使传统体育活动常态化,建立学生检查制、挂年级领导及班主任现场督促制、体育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把大课间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既树立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又可以促进传统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时间保障:每日早上大课间活动、下午阳光体育活动、每周星期五下午的社团活动。
3、人力保障。要求大课间活动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活动的保护者,同时自己也是活动者。这既体现了国家所倡导的全民健身,更有利于构建融洽、和谐、平等师生关系。
4、器材保障。大课间活动器材由学生自备。鼓励体育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健身操、游戏等多种项目。
5、安全保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6、组织保障。建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书记及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体育组、班主任为执行者的强大团队,确保各种各类体育活动有效、有序、安全地开展。
五、活动内容
1、时间:每天早上大课间、下午阳光体育、星期五下午社团活动。
2、地点:校园、操场。
3、对象:所有学生
4、具体活动内容:
A、快乐健身活动:跳绳、跳皮筋、老鹰抓小鸡等 B、娱乐休闲活动: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 C、民族民间活动:各种游戏、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等 D、竞技类体育活动:足球、跳绳、踢毽、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 E、挑战类体育活动:足球颠球计时、乒乓球颠球计时、踢毽子计时、俯卧撑、引体向上、跳绳(一分钟计数)、跳绳(花样)等。以上没有列举的项目也可选项挑战。
2.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以各种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 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体育文化
和谐校园就是指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地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 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以校园为载体, 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 以形成学生、教职工和学校之间的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 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 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1.1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 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而体育文化属于“文化”系列, 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合利用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环境建设, 如高雅的建筑,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二是软环境建设, 如墙面、楼廊、橱窗的环境布置, 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 制度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活动, 等等。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可见,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交叉、融合, 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 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1.2 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 体育是和谐校园的基础组成部分,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发展其他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具有的竞技性、建设性、娱乐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行为和意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文化在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同时, 也营造了好的教育氛围, 增添了学校的活力, 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质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此外, 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可以对校风、学风建设产生显著效果, 不少学校通过体育文化为本校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可见, 充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 我校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田径运动会。
我校每年都举办项目齐全、内容丰富的田径运动会。既有传统的跑、跳、投项目, 又有趣味健身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健美操表演等, 展现全校师生团结奋进, 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2.2 各单项体育比赛。
开展多种单项体育比赛, 如游泳比赛, 跳绳比赛, 拔河比赛, 合唱比赛, 乒乓球比赛, 院系、班级篮球比赛等。各种体育比赛, 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督促作用, 也为其体育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教职工体育比赛。
我校每年组织一些适合教职工的单项和集体项目比赛, 如篮球比赛、排球比赛、象棋比赛、拔河比赛等, 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 提高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
3. 我校合并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我校是2007年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而成的海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两校合并后,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体育教育应该继续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1 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但是, 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我校在两校合并后学生数量有所增加, 现有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最明显的就是篮球、足球场地严重缺乏, 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上体育时往往是很多班在一个场地上, 而且每个班的人数都很多。只有从场馆、设施、器材这些硬件设施上满足了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因此, 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是首要的。
3.2 保持我校原有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比如我校根据海南岛地处热带, 长夏无冬的气候特点, 在1998年就大胆提出“海大学生, 人人学会游泳”的口号, 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游泳必修课, 学习效果良好, 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但是对“游泳特色教学”的教学条件设施、教学方法等, 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以此保证这项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得以不断提升。
3.3 进一步加强我校运动队的建设。
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能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我们应充分发挥运动队刻苦训练的模范作用, 来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生参加锻炼。比如我校在运动队多次在海南省的三大球比赛和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名列前茅。但是近两年来, 有的项目我们大不如以前, 因此, 在招生等方面要多做工作, 使更多体育尖子来海大读书, 为海南争光。近几年来高水平运动队的申请成立组建等都是很好的措施。
3.4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体育社团是在高校领导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有组织成立的、以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课外体育活动小组, 是学生扩展视野、健身娱乐、交友的理想天地。它是实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积极开展课余体育社团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不少知识,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扶持, 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方面提供场地设施的方便。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能塑造一个学校的形象。学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管理, 积极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条件;同时,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迅速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紧跟学校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 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乔立波, 梁平, 陈国帅.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特征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 2008, (18) :60-61.
[2]曹丽.试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体育世界, 2008, (8) :94-95.
3.别把校园体育简化为校园足球 篇三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王东副市长“不能太功利、不赞成加分”的态度,在舆论场中备受肯定。其实,王东所言只是常识,发展校园足球不能太功利,发展校园篮球、乒乓球……同样不能太功利。急功近利,就可能违背规律,结果往往欲速而不达。
中国是世界上足球迷最多的国家,但整体足球水平较为落后。推动足球改革,即去行政化、促青少年、谋世界杯,无疑振奋人心。发展校园足球,让更多青少年热爱足球、享受足球,可夯实足球人才根基,对中国足球水平提高大有裨益。但前提必须是,遵循校园教学规律和足球发展规律。
校园足球重要,其他球类同样重要,校园体育包罗万象,如果将校园体育简化为校园足球,不仅是对足球改革的误解和误导,也将伤害其他运动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一些有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的学校,如果为了发展足球而放弃优势更是得不偿失。而对于那些不喜欢足球的孩子,强令他们踢球,更可能压制了他们原有的天赋。由此,发展校园足球的同时,也要给其他运动留下空间。
其实,即便在足球王国巴西,足球也并非是校园体育的绝对主宰。新华社曾报道,在巴西学校的体育课上,足球只是和篮球、游泳、排球等并列的项目,学校不会刻意让孩子选择足球。巴西女排、男篮就和足球一样,都是世界强队。无独有偶,阿根廷不仅足球厉害,男篮同样是世界劲旅。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也提出,发展和振兴足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这段话传递出了两个信号:一是发展校园足球,绝不只是为了取得好名次,更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二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同时,不可压制其他运动,否则何来体育强国梦?体育强国梦,一定是包括多种球类,包含田径,包括游泳、跳水等等诸多项目,否则只能称为足球梦。
王副市长的表态可以看作是一次及时的提醒。功利足球、政绩足球要不得,球事离不了求实,要一步一步来;同时,也要保证其他运动的生存空间,不能一刀切。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压制了其他运动发展,足球发展了也不足喜;如果各种运动都有美好前景,谁又敢说没实现体育强国梦?
(来源:《京华时报》)
4.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依托古城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基于古城风土人情和学校特色相融合的学校课程活动教育,以此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二、课程设计的创意
(一)开发校本课程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古城风土人情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能营造校园良好的研究氛围,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以古城风土人情教育特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三、课程目标设计
(一)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目标
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总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古城的风土人情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承德: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脑去思索;用手去创作。使学生认识古城、熟悉古城、喜爱古城、保护古镇城。从而增强古城后人的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具体目标有:
1、了解承德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感受丰富的水乡文化,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探索家乡风俗的意识和实际行动。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在不断的探究性学习中,批判地继承古城民俗的优良传统,体现立志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
3、培养自信乐观的生活意识,不断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渐认识本土文化资源的丰厚,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 3 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四、校本课程研究内容和范围
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主要指千年古城——包括独特的家乡风光,幽静的自然环境;也包括淳朴的民风,底蕴深厚的文化。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主要内容具体是:
第一类环境文化
(一)民间艺术-----承德轮花
(二)人间社火-----主要有杂戏、杂耍、武术表演。
(三)名胜古迹——避暑山庄、外八庙等。第二类民俗文化
(一)概述——地理环境、名优特产。
(二)历史故事——慈禧太后
(三)风俗习惯——祭神、祭祖、婚嫁等。
(四)古庙会——庙会习俗、庙会上的拴娃娃、庙会音乐 第三类传承文化
(一)泥塑艺术——泥塑制作的过程、怎样制作成泥塑的技艺以及制作的技巧。
第四类 生态文化
(一)关注环境、关注环保——针对身边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队活动、黑板报、知识竞赛、社区活动等)。
(二)关注古城旅游事业——由学校少先队带领“雏鹰导游团”同学,利用节假日为游客做小向导;积极发动学生为古镇旅游出谋划策。
五、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古城浚县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1、教师开发课程的过程
(1)认真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资料,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
(2)收集有关古城浚县文化方面的资料:古城自然环境、古城的名胜古迹、古城丰厚的文化、古城的人文风情、古城风俗习惯。
(3)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确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古城的风土人情”。古城的资源我们要好好利用,编写教材时我们一是将用学生的习作来介绍古城,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二是我们充分利用古城的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在教材编写时融入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如摄影、小导游、环保小卫士等。教材使用对象:中学。
2、学生开发课程的过程(1)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宣传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对古城风土人情有初步的认识。
(2)发动学生收集有关古城文化方面的资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理。
(3)成立学校研究杨桥古城文化活动兴趣小组,将古城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范围。
(二)课程的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2、成立编委会。
古城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走进古城—浚县》
3、课程开发的规划
① 准备阶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收集资料。② 拟定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③使用编写的教材,并征集意见。
④完善、修改校本教材,并正式定稿。
4、制定计划,确保课时。
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将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了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每2周安排一课时,时间确定在周三下午的第三节课,要求课程活动与班队活动相结合,由班主任老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
5、探索课程评价机制。(1)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 ①对教师的备课笔记、教学研究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②对教师实施过程的中动态生成性资源及其创新行为进行激励评价③对教师完成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办法①教师自我评价。②学生民主测评。(2)学生的评价
评价内容①学生参与活动。②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况③情感体验情况。④获得成果的情况,包括收集信息的数量、质量、创造性成果。
评价办法①学生自评互评。②教师对学生评价,采用书面知识和实践活动成果相结合③家长助评,采用“家长助评表”,让学生家长根据各项内容对子女各方面表现进行星级评定,最后对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或意见。
六、课程开发的初步成效和发展预想
1、构建校本课程。在充分挖掘古城资源基础上,学校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大胆实践、探索,以“环境文化、民俗文化、传承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基本形成,并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内容和评价方法。
2、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以“传承优秀古城文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四位教师都参与了古城文化教育活动方案教材的编写任务,每位教师都承担了方案实践指导任务,“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教师的指导能力也在朝科学化方向发展。
3、开阔学生视野,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的活动带来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
1、它充分引导学生 与社会、社区接触,学生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各种能力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每逢节假日,小导游们活跃在古城的景点、街头,带领游客领略水乡的风貌神韵。他们用真诚的态度、生动的语言骄傲地向游客介绍古镇的景点和风土人情,述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2、小记者的作品也充分展示了古城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同时学校也准备出版了全部由学生作品汇集的《走进古城—浚县》一书。学校“小记者”、“小导游”队伍的发展,更是增强了宣传的古城文化的力度。
4、发展预想:规范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把校本课程融入办学目标和工作思路,要让我们的校本课程能成为学校的亮点、品牌,得到学校每个人,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赞赏,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我们必须得规范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在“古城风土人情”上做足文章,让它能健康有序地成长。同时我们也期望得到各界、各部门更多的重视扶持,以求得更多的“古城人”共同关注我们的家园——古城的发展。
5.落实校园体育活动方案 篇五
利川市柏杨渡小学落实校园体育工作方案
本网讯(通讯员 覃安树)为确保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近日,柏杨渡小学召开会议,落实校园体育工作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付必武为组长,全体班子成员和班主任为成员的校园体育工作小组。在会上,教导室主任覃安树同志宣读了《州教育局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他要求,班主任教师要组织、督促班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和专业指导;严格规范学生在校文化课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要向社会主动公布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工作方案、基本要求和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媒体和家长的监督。付校长强调了校园体育活动的意义,细化了相关教师的职责,并做了具体的工作安排: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不得搞形式、搞过场;二是确实保障校园体育活动的时间;三是每天每班有专门负责的老师,确保学生安全;四是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增加校园体育活动项目;五是加强对校园体育活动的督导检查。同时还强调,学校要将各班组织开展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情况作为班主任及相关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业绩考评、评优表模挂钩。
6.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 篇六
实 施 方 案
仁里集镇大张中学
2011年9月26日
为认真落实我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根据齐河县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通过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全民族整体素质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二、工作目标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不折不扣的落实中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制定出富有本校特色的具体实施细则:
(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全面、健康、兴趣、协调发展的需要,科学系统的设计能切实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如:我校在早操、上午课间操和下午课间操中分别注入一些体育项目。我校早操时间是7:00——7:20,上午课间操时间9:35 ——10:05,下午课间操3:35——4:05,每周三下午有一节体育活动选学课,每班每周都有三节体育课,这样算起来,学生每天都有
充足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但是,这不是我校的特色。我校的特色是以学生需要和兴趣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项目的专项学习。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体育教师专项知识,为学生提供有力学习条件。我校现有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以及场地所必需的器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校配备体育教师以及爱好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的兼职教师的参与其中,更为我校的体育运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合理的安排时间。早操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学生跑完操后由班主任配合体育教师将学生分成各种兴趣小组进行统一的专项学习。我校规定星期一时,初三学生利用早操时间进行选项学习,初二初一学生正常跑操;到上午课间操时换成初三和初一学生跑操,而初二学生进行体育选项学习;到下午课间操时,初一学生进行体育选项学习,初二初三跑操。星期二轮换,以此类推。
(四)我校特色体育课堂。我校体育课,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和发展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锻炼强健身体为目标,并结合技能传授和拓展训练促使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如:在体育课上,教师通过组内的比赛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以游戏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以规则来使学生懂得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体育课上,老师通过“群龙取水”等游戏使学生全面发展,懂得团队合作、协调的重要性。培养出社会主义的适应性人才。
我校深入贯彻县教育局工作指示精神,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树立全面发展育人观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口号是——
7.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 篇七
1 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1.1 校园体育具有教育功能, 推动与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潜移默化中可生动、灵活地培育优秀人才。第一,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适时穿插与中国体育巨大成就相关的内容, 讲讲赛场上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 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第二, 通过开展活泼、生动的野外体育教学, 能够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无限风光, 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第三, 在参与集体体育活动过程中, 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性、整体性, 培育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团队意识。通过体育竞赛, 还可培育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精神。同时, 通过科学体育教学与多种体育活动, 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这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1.2 校园体育具有健身性, 奠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可增强神经系统的综合工作能力, 锻炼敏捷思维, 促进身心发育, 增强机体适应能力, 这奠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身体保证。同时, 通过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 可以有效培育学生体育意识, 不但可以增强个人身体健康, 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当前, 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 不少独生子女有较强的依赖性, 自理能力不高, 较为懒惰与自私, 难以吃苦耐劳、心理素质不强等心理, 这样的心理状态难以适应社会。而通过多种体育活动,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种体验与感受,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 感受到失败的难过之感以及同学的帮助安慰, 这样在多种体验结果中, 可增强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让学生树立大局观, 并培养出乐于奉献、坚持不懈、吃苦耐的良好素养。
1.3 校园体育具有凝聚力, 提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向心力
任何一种体育活动, 均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与自身的独特要求。因而, 在参加不同体育活动时, 则需遵循不同规则与要求。如田径运动、篮球比赛等, 远动员在赛场顽强拼搏, 其他学生们则于场下为各自的队友助威加油, 这种自然而然的团队意识与荣誉感把学生们紧紧相连起来, 同时, 在体育活动中运动员也将团队精神与荣誉感展现的淋漓尽致。此外, 通过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 不但可团结学生, 还能够让学生将自身情感升华到对校园、对社会、对祖国的热爱。
1.4 校园体育具有娱乐性, 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趣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体育活动参与及体育比赛的观看过程中, 我们可以放松身心, 劳逸结合。尤其是青年学生, 他们对体育活动有着更强烈的喜爱之情, 通过观看不同体育竞赛, 如欧洲足球联赛、NBA篮球联赛、台球、体操等, 都可获得不同的体育美感, 如队员们的精妙配合、运动员的精彩射门与扣篮, 准确的台球走位等。而在体育项目参与中, 不但可自我展示, 体会成功, 还能给他人带来欢笑、喜悦, 可见, 体育具有的艺术性、娱乐性、竞争性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不少智趣性。
2 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作用的提升策略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体系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其课程趋向于体育大课堂, 利用多种资源, 诸如体育教学、社会性比赛、运动队建设、课外活动等, 为院校体育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第一, 体育教学是主线, 强化体育学习。这需要院校与教师主动探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 突破教学空间, 适当利用现代化手段, 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直观感知, 生动认识。可利用视频、专家讲座等形式, 增强同学们的体育意识, 唤起学生体育热情, 丰富其体育认知。如借助学校周围自然与地理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体育专项训练, 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
第二, 课外活动是载体, 充实学生课余生活。通过参加体育课外活动, 学生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特别是学生自由安排与的体育活动,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强烈, 同时, 还可帮助学生增强组织与协调能力, 为他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帮助学生抵抗外界不良文化影响, 进而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 社会性比赛则是学校对外沟通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比赛过程中, 学生可展现精神风貌与体育素养,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 也是院校综合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展现。同时, 社会性比赛中的对内凝聚力与向心力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2.2 完善校园体育设施, 提高教师素质
在校园体育中, 体育设施是其物质基础, 为了学生体育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与便利条件, 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物质保障, 并为学生展开体育交流与合作构建了良好平台。同时, 现代化体育设施也展现了校园文明, 体现了院校综合实力, 尤其是独特新颖的体育设施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更多的光彩, 所以, 院校应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体育设施。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是重要的指导者与活动组织者,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体育教师应强化自我学习, 促进自我素质的提升, 增强知识水平, 从而深入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另外, 体育教师还需展开专业学习, 如田径老师学习定向越野、健美操老师学习形体健美、瑜伽, 篮球教师学习篮球技能等, 以把握前沿的体育活动内容, 从而为学生提供先进体育活动。
总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体育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对于校园精神的培育、人文气息与人文氛围的营造、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所以, 院校与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文化资源, 坚持以学生为本, 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社会, 全方位接触社会, 从而培育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良好精神品质, 真正实现现代化素质教育内涵,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白宽宽, 韩露.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资讯, 2011, (16) .[1]白宽宽, 韩露.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资讯, 2011, (16) .
[2]郑涛.论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 2010, (42) .[2]郑涛.论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 2010, (42) .
8.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 篇八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原则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和积极的,但却不能随意夸大其在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的教学手段,实施快乐体育,必须贯彻以下原则:
1.锻炼性原则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手段的一种,它必须具备体育的健身功能,通过游戏能达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根据参加体育游戏者年龄、性别以及实际活动能力等特点来确定相应的运动负荷量、动作难度和活动方式。如以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穿越、搬运、躲闪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动作作为素材的体育游戏。总之,要饶有兴趣,富有吸引力,简单易行,做到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锻炼效果。
2.教育性原则
体育游戏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及辅助手段,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而且还应具有思想教育的价值。如: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设计分队竞赛的游戏形式,如“冲破火力网”“营救队友”;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可选用有一定动作难度的“障碍跑接力”游戏;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游戏的同时,留有一定的余地,千方百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力。
3.安全性原则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但决不能忽视游戏过程的安全问题,必须在游戏动作的设计、组织,教法、规则的制定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上,保证游戏安全进行。
二、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由过去的顺从型变为积极参与型,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以教师的教学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教师的“乐教”促进学生的“乐学”“乐练”与“会学”“会练”,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享受学之乐、练之乐、苦之乐、争之乐、玩之乐。为此,在体育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以下几点要特别加以注意:
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体育课中选用的游戏,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只有根据参加者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以及身体素质水平,并紧密结合课的内容和任务,有的放矢的创编体育游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切勿超出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发生不必要的伤害事故。
2.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要求
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是实施游戏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场地要平整无杂物,距建筑物要有一定距离,地面的标记;界线要鲜明,组距要合理;器材、教具要简单实用,投掷器材要放置在划定区域内。有些准备工作,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游戏者去完成,如事先规划场地,自制小沙包等。在场地器材布置完毕后,最好由教师亲自试作几次,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游戏中的适当分组
体育游戏的选用,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各项能力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游戏中的分组应根据游戏者的健康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情况大致均等的原则,进行分组,尽量保证分组后,各组实力也大致均等。同时还应考虑游戏的性质、学生的情况、人数的多少以及游戏时间的长短等因素。
4.游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体育游戏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由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转变为合作者;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通过共同参与的方法,结合讲评、点评、引导,让学生毫不拘束地参与到游戏中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5.游戏的结束和总结
一般来说,提前或延迟结束游戏,效果都不好,而应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阶段结束,或当学生较满足,还有余兴,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在游戏结束前,教师应预先提出结束时间。游戏后要进行总结,公正地评定游戏的结果,并指出各队在遵守纪律、执行规则、运用技术和战术以及发挥集体力量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有表扬、有批评、有鼓励,使学生们通过体育游戏受到教育,学得知识,提高技能。
9.小学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方案 篇九
一、指导思想
以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办发〔2007〕7号)文件精神和2011年9月14日下午教育部召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重要意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活动主题
健康第一 快乐至上
三、组织领导
南寺头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
组长:左宗全
副组长:左志国 钟淑华 张嗣立
组员: 杨媛 杨文俊 何立欣 杨丽 杨举
杨健 张冬霞 王红丽 刘恩惠 马辉
吴学莲 李艳丽 毛万鹏
四、活动原则
1、全员参与性原则:没有特殊情况,任何老师和学生都得参与,坚决不得留学生在教室或办公室做其他事情。
2、每天一小时原则:每天上午第二节的体操、眼保健大课间、体育课及下午第四节学校组织的阳光大课堂体育活动累计每人每天在校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在60分钟左右。
3、课内外结合原则:做好家长宣传工作,采用家校联动方式,使全体教师、学生、家长行动起来,参与到这一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4、安全性原则:各班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因素,场地因素,制定出相适宜的活动计划,在选用器材时注意安全,在带班活动时,带班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五、统筹安排各项体育工作
1.学校在每天上午第二节的体操、眼保健大课间、体育课及下午第四节学校组织的阳光大课堂体育活动。
2.开展经常性课余体育训练和多样性的学生体育竞赛,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
3.校内校外相结合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倡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家
庭体育作业是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延续和补充,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五、工作责任
1.学校分管领导对体育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保障措施到位、资金投入到位。
2.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学生体育竞赛计划、体育师资的培养培训计划,指导学校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3.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负指导责任。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教师要加强儿童体育,配合学校开展体育工作,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
4.校长是学校体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建立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省、市对学校体育各项规定,确保体育课、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得到落实。
5.学校分管领导、分管部门、体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各司其责,履职到位;各相关部门、各任课教师要积极支持和关心学校体育的开展。
六、加强学校体育管理
1.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加强体育课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体育锻炼课是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有效途径,必须做到有组织形式、有人管,并认真落实。
2.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健身操、舞蹈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将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3.大课间、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泛开展。
4.继续坚持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做到小型多样、定期开展与经常性相结合。
七、加强检查与监督
1.学校将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具体人员,明确有关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学校学期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随意停开、少开和挤占体育课时、拖堂、不能依法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部门负责人、教师,不能评优、评先。
3.学校体育部门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展经常性的指导培训和监督检查。
4.学校将加强自身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做到任务分工,责任到人,责任追究,奖惩兑现。对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教师担任体育锻炼课、课余体育训练、广播操操、体育竞赛等工作奖合理计算工作量。
5.为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情况,学校将进行定期与不定期专项检查,对工作开展好的班级及教师,将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认真落实、敷衍了事、随意停开体育课和不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教师,第一次实行戒免谈话,如仍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将视为其年终考核不合格。
八、活动措施
(一)开足开齐体育课,提高课堂教学质
完善体育课时保障机制,落实好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设置的规定。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和学校教学周数,保证总的体育课时数。在体育教学方面,学校
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细化各年级体育教学目标。要求有详细的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并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的现象。室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课前准备好所需体育器材和划好场地,不准私自离开课堂做与体育教学无关的事。体育教师要按照教案,有组织的上好体育课,杜绝放羊式教学现象。要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做好体育教学评比工作。为保障体育教学质量,学校要保证对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按照最新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购置必要的体育器材,保证体育教学不受影响。
(二)保质保量上好课间操
课间操是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
1、时间安排
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学校统一安排课间操时间,活动时间为30分钟之间(包括眼保健操时间),除天气原因等特殊情况,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课间操时间,并要做好记录。
2、课间操以全校集中统一的方式组织开展。
3、活动组织
(1)课间操要体现全员参与意识。学校的广大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进去,为学生做表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建立教师出勤考核制度,做好记录。
(2)课间操要保证质量。各学校要对课间操实行考评制度,要把课间操质量纳入到班级的评比当中,定期进行检查评比。
(三)、广泛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
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班级必须安排补足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并将大课间活动排入课表,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当中,保证大课间活动时间。结合我校友会实际,1—2年级每周要至少安排1节大课间体育活动,3—5年级每周至少安排1节大课间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1、时间安排
每天下午由学校对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自行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
2、活动内容及形式
(1)活动内容以学生们喜欢、易操作、锻炼效果好、体现年龄特点、适应季节变化为基本要求。活动设计要与音乐、美术、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锻炼,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要充分考虑本学校的体育设施及场地的情况。
(2)活动形式上,采取以班级和体育兴趣小组为单位划分活动区分组进行。要切实保证活动过程的安全,搞好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最后,要保证全员参与,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活动组织
(1)要切实保证活动安全进行,安全是健康的前提,多活动准备工作及退场等环节中,可能涉及的安全方面的工作考虑到,处理好,责任落实到人。
(2)搞好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的协调,做到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使活动科学合理,环环相扣。
(3)在活动设计上要力求适用、新颖、独特、趣味性和艺术性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愉悦心情来缓解学习压力。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要搞形式化。要体现全员参与,让学生真正玩起来、动起来,从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心健康的目的。
4、开展好每天60分钟的体育锻炼活动,发挥好每天两次的眼保健操时间。
5、当天没有在操场上或是因为天气原因不能在操场上活动的学生由班主任或体育老师组织开展室内体育活动。
十、活动器材
活动器材采用学生自带和学校购置两种兼顾措施。
九、活动保障
1、体育组在每学期第一周同各班主任协商,共同制定出本学期各年级的活动计划,上报教导处。
2、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重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
3、每位教师按要求下到各个班,做好表率作用,组织引导好学生参加好活动,参加情况记入考核中。
10.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 篇十
张戈庄小学
我校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要求,落实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对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我校实际特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方面,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使我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发展和体育运动规律。
2、全面性原则。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
3、自愿与引导相结合原则。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发动,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和自主活动权。
4、安全第一原则。要加强安全教育,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活动主题
“我运动、我健康”
四、实施对象
全体学生
五、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安排:
1、夏天、秋天每天大课间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眼保健操、校园集体舞、学生根据爱好活动。
冬天、春天每天大课间由体育教师组织全校师生进行跑操,全校师生参与。
2、体育课: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每课时40分钟);
3、大课间:凡是没有体育课当天,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我校具体安排每周一、周五第七节作为活动时间,全校全生参与(每课时40分钟),周三、周四为社团活动,包括体育兴趣小组、体育专项训练等。
4、节假日期间要求学生自觉坚持长跑。
六、活动内容安排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校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课程化。
我校以体育、艺术“2+1+1项目”活动为载体,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跳绳、篮球等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校本。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组织全校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与“体育、艺术2+1项目”相结合,从而促进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运动,形成“我运动、我健康”的校园主旋律。通过肢体活动的方式,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其活动内容应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我校特色,同时,所开展的各种运动项目应达到一定的运动密度和强度,真正起到运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课间内容:篮球、跳绳、踢毽子、羽毛球等;
2、体育课内容:按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3、课余体育活动内容: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锻炼身体、达标争优”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篮球、踢毽子、跳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掷实心球、立定跳远、短跑、中长跑等各种达标活动,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竞赛及“阳光体育活动”;
4、小手牵大手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每学期有计划到村居开展体育活动,如今学期组织学生亲子活动,活动内容是花式跳绳比赛等,让村民跟子女一起自觉进行体育活动;
七、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工作。为了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实施方案”,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马金东
副组长:赵建美
组员:乔建昌孙德祥
(二)明确工作责任制,确保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不折不扣的施行。
教导处、体育组、总务处、卫生室等部门负责人是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责任人。教导处负责体育课活动时间的安排落实;体育组负责活动内容、场地器材的安排和方案的制定;总务处负责活动器材设施的添置和维修管理等保障工作;卫生室负责活动的医务监督、保护。
体育教师是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直接责任人,体育课教学、体育活动由体育教师按照有关要求负责组织落实。早操、眼保健操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教师、音乐教师负责指导。
八、突发性伤害事件处理办法
1、伤情发生后,在场教师必须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处理,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伤害严重必须立即通知学校领导,并及时送医院观察治疗或打120急救。
2、及时通知家长或监护人,妥善做好沟通、安慰工作。
3、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作好有关记录并保护现场,采集有关证据,以利于对事故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
4、重大的伤害事故要及时上报教育局。
九、雨天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应急方案
为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制定了晴天和雨天两套体育艺术活动的具体方案,在晴天尽可能克服场地狭小的限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花式跳绳活动。进入秋季阴雨天气增多,整天窝在教室里不利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户外活动又无法开展,学校安排以下措施。
1、通过学校教学视频让学生在教室里跟着视频一起做桌椅操。
2、在教室里有序安全地做虎卧撑、仰卧起坐。
3、在教室里有序、安静地下象棋、围棋、过独木桥、吹鸡毛、头顶气球、写字接力、指部位等。(以上活动供各班参考和选用,具体安排由班主任自行组织。)
4、要求活动过程每班必须有二个教师组织开展。
十、有关要求
1、确保我学校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加大对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经费投入。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保证开展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设
施的需要,切实保证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加强督导和检查。教导处和体育组加强监督和落实检查。体育组、大队部组织学生开展广播操评比,每天检查班级广播操和眼保健操,每月评比广播操、眼保健操优秀班级,学期结束进行班级奖励。
3、切实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从活动计划的安排、活动器材设施的检修、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过程的组织管理及医务监督等各方面要严格把关,防范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如大课间、晨跑等,每班安排两个老师进行监管,确保活动有序、顺利进行。
十一、监督电话
为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落到实处,我们愿意接受社会监督。
潍坊市监督电话:8793215
高密市监督电话:2323282
11.让阳光体育进校园 篇十一
摘 要: 拉拉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集娱乐、健身、表演于一体,可视性很强,且由于本身活力四射,青春动感,在体院深得学生喜爱。
关键词: 拉拉操 体育院校 新兴项目
拉拉操是团体运动,以音乐为背景,结合不同舞蹈、口号及特技等,在不同队服、团体队形的变换下,利用喇叭、彩球等烘托气氛的物品,在遵守出场时间、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为团体加油助威的群体性运动。其以技巧性、高难度的动作和协同性在大学校园广为流传。在高校推行阳光体育进校园活动的背景下,拉拉操运动进一步为学生接受和热爱。
1.拉拉操的起源及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概述
拉拉操起源于美国,盛行于欧美,2000年以后逐渐传入中国等亚洲国家,其中美国、澳大利亚为开展拉拉操项目最好的国家,人民大众多参与其中,拥有众多民间团体、协会,而拉拉操被中国大众熟知是基于NBA赛场上活力四射的感染力。20年代的拉拉操,参与者以男性居多,在日后逐渐发展中,女性也加入拉拉操的团体活动中。
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源于中国体操协会的大力支持,举办了四川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州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中国大学生拉拉操舞蹈比赛,这项极具规模的赛事让拉拉操一时间成为高校大学生体育项目的新宠。其中以在广州体育学院举办的拉拉操表演水平最高,教练员、裁判员、参与的各高校代表队员在这一次比赛中对拉拉操的认识都有进一步的提高。
2.拉拉操在体育院校的发展成为必然
自2000年在中国体操协会的倡导下,我国举办第一届拉拉操比赛以来,拉拉操运动迅速在高校传播开来。2002年四川大学举办的“西部阳光杯”大学生体操比赛,比赛项分为竞技健美操、大众健美操、体育拉拉操等项目,共有24支队伍200多名参赛人员。此后拉拉操运动在高校迅速开展,至2004年,参赛人数和参赛水平都达到最高。
纵观拉拉操比赛的参赛队员,依然以体育院校和有健美操基础的学生为主要群体。体院在拉拉操比赛中承担了大部分表演任务,其他院校也是选拔有健美操基础的学生训练组成。拉拉操有舞蹈技巧型、动作柔美型、团队表现型等,要求参赛人员舞蹈动作敏捷,托举中力量平衡,通常动作完成需要三五分钟,此间需要不断变换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因此需要锻炼体力和耐力,同时要求技巧缺一不可,而体育院校的学生对此却是信手拈来,为体育院校开展拉拉操运动提供广阔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高等体育院校开展拉拉操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校是青春活力大学生的聚集地,拉拉操本身需要纪律性、青春活力的参与者,因此拉拉操在高校的迅速传播并非偶然。其次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速度快,领悟能力高,加之高校每年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体育赛事,使拉拉操在高校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而高等体育院校在体育教学项目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拉拉操项目,更为推动拉拉操运动的积极开展提供了最便捷的发展场地。体育院校开展拉拉操不仅起到了在体育专业课程中锻炼的意义,同时将凝聚师生的团队意识,使可视性、观赏性的拉拉操运动发扬光大。
3.拉拉操运动在体育院校开展的价值性和可行性
(1)拉拉操运动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同精神。
拉拉操是在一系列口号、音乐、动作、图案等表现下完成,渲染现场气氛浓烈,高校体育文化的奠定需要的正是这样具有团队凝聚力、校园文化和健康文化相结合的生动明快的校园气氛。
拉拉操团队以9人~12人为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成了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尤其托举和抛接等更不能出任何差错,在这样默契的团队合作中,队员体会到的是团队的力量,是对伙伴的信任,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队员间积极信任、乐观开朗。研究表明,拉拉操这项被称为“欢笑运动”的竞技,给学生带来的是高度的自信和欢快的心理。拉拉操始终以微笑面对观众,对有效防止校园抑郁症等不良心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2)拉拉操项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愉悦自身,愉悦大众。
拉拉操是青春文化的代言词,是激动向上、激情四射的表演,表演者面带笑容,动感十足,再配以激励的音乐,现场气氛热烈又欢快,现代拉拉操是舞台艺术、服饰相结合,无论是表演者本身,还是观看人员,在这样热烈的气氛感染下,都会感受到愉悦的心情,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学历压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现场服装、道具、壮观的表演让观看者有一种彻底放松、心灵解放的通透感觉。目前,观看拉拉操成了越来越多美国市民的习惯,在拉拉操锦标赛那天,许多人会放下手上的工作,专程观看比赛,他们可以忘记心中的烦恼,精神上得到鼓舞,陶冶情操。我国在拉拉操的进一步普及下,在高校拉拉操团队的带领下会有更多人参与其中。
(3)拉拉操运动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我国拉拉操以呐喊助威、表演为表现力,可以起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在各个高校比赛中,拉拉操的出场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如在开学典礼、校庆、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拉拉操极具感染力的口号和活力四射的表演,烘托了现场气氛,也使在场师生友谊更融洽,拉拉操将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到新的层次。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在拉拉操口号中加入积极向上的动力,将学风、校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喊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学生接受程度更高。拉拉操以奋斗、合作、拼搏、进取的精神宣传校园文化,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拉拉操在高校的迅速传播体现了拉拉操在高校的吸引力,体育院校具有体育专业技能的优势,拉拉操的发展在体院院校的发展将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任晓凤,李格.刘永松啦啦操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山西体育科技,2008(4).
[2]张庆如.啦啦操运动发展演进及特征表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
12.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 篇十二
1. 体育文化之于社会的地位。
2008北京奥运潮水般地在中国大地上退去, 留下了辉煌的金牌成绩和“无与伦比”的赞赏, 以及非常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但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发言人却说“我们只是体育大国, 并非体育强国”。难道这是在体现我们的谦恭之礼么?应该可以看到我们的金牌分布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 在奖牌大项田径比赛中, 在世界第一运动足球运动中, 在众多体现团队合作的项目中, 我们甚至连前四名都无法染指。我们的体育文化实在薄弱, 对于体育接待礼仪、观赏礼仪、运动项目的门道甚至在奥运之前需要普及型的宣传都有欠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 一种精神, 一种生活, 渗透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之中。进入新世纪后, 体育文化作为人们生活的必然需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并赋予了崇高的使命, 体育文化的普及、提升发展, 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旺。体育在美国, 恰如米勒?莱特所言:“它是美国人生活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元素以致事实上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与体育无关……美国是一个由体育迷和体育参与者所组成的国家……”应该笃信无论从体育非常发达的美国还是当今体育生活的最大盛宴———奥运会都可以看到对于体育文化的器重, 都可以看到体育文化之于一个国家的人们、之于一个全球级别的体育盛宴都是多么的重要。
2. 体育文化之特性与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沉淀和国力兴衰的体现。一国文化如果具有了领导地位, 就可以看出其国力的强盛和它对于别国的影响。一旦某个国家实力强盛, 那么它的文化会通过强迫的渗透, 慢慢融入别的国家, 最终那些国家的人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强国的文化和习俗, 并贯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体育文化作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无国界文化更是一种强劲的通用的软实力。体育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活动所产生的文化互动现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影响着人的价值观, 通过价值观发挥着某种作用。体育文化具有群体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塑造着群族文化原型的精神价值, 体现着民族的特质和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体育文化的创造与积累, 使体育文化层面愈来愈厚, 也使体育文化的价值更能显现出来, 进而形成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沉积的过程结果;也不是简单就能改变和影响的, 成为一种文化就会形成一种力量。除非经历大的变迁和强有力的长时间的侵袭才能有所改变。那么相对稳定性也体现了培养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体育文化的价值只有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中才能被人认识、理解, 才能构建人的价值意识。加强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文化的养成教育对体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传播不能忽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需求和动机, 只有将人的经验、知识、意志、兴趣、价值观念等认知系统在对体育文化传播的价值进行判断和选择时起的主导作用考虑在内, 才能充分体现体育文化信息的价值和意义。
二、推广体育欣赏, 促进软实力的形成
1. 体育欣赏的重要性。
体育欣赏是一个情感和生活经验交融的过程, 体育欣赏的过程是由外至内、由浅至深、由耳目到心灵、由有限到无限的过程, 在体育欣赏的实践过程中, 包含着大量与美有关的问题。当人类根据自身的目的和需要, 通过体育活动去塑造自己的身心和自己的形象时, 他就会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自己, 并表现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采取美的行动, 参与美的活动, 积淀美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 是以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问题, 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国民整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相对来说, 大学生具有更好的接受能力和与时代相符合的世界观, 在大学阶段培养起体育欣赏能力对今后的体育参与本身和体育商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软实力上弥补我国现代体育发展较晚的硬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欣赏是指观赏者这一主体对体育运动的具体形象这一客观存在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体育欣赏教学是通过体育欣赏这种形式将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具有欣赏体育内在魅力和体育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文化的能力, 使欣赏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技能, 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反过来再促进体育欣赏的水平提高, 如此反复, 体育文化软实力将得到大大的发展与强化。
2. 体育欣赏的现状。
目前, 在国外高校学生体育欣赏文化传播发展得比较成熟, 研究也比较全面, 尤为突出的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我国2008奥运之后“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设定、《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都为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和良好的软环境。但是,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坚力量的高校中, 体育欣赏教育的发展并不乐观, 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欣赏的能力良莠不齐, 总体水平层次有待提高。在物质文明的和精神文明日益增长的今天, 体育运动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崇尚的文化活动, 它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文明性、不断进取性、娱乐性集中地体现在体育比赛之中。体育欣赏已是人们大力追寻的高尚精神文明之一, 是不可忽视的。学校体育通常将教学定位在“休闲”为主的次要位置, 目的只限于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作为课余的放松活动。而现实所需要的教学形式不能被这种惯性思维所束缚, 更需要转战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阵地。各高校通常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简单地提供一些有限的体育欣赏机会。这种形式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对体育欣赏的需求, 不能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的需求。根据资料显示有65.8%的大学生对体育欣赏有了解, 而对体育体育欣赏有兴趣的学生占到了受调查学生的9成之多。在是否有必要开展体育欣赏这门课程的调查中, 赞成者也超越了一半, 因此将体育欣赏设为高校课程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调查得知, 学生对于体育欣赏的期冀并不仅仅限于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 还有开阔视野、提高整体素质, 了解世界体育的大环境下我国体育发展处于如何一个现状, 从而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怀, 从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自身的人格。在如今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欣赏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是都仅仅限于机械地欣赏某次大型比赛、某明星的经典比赛镜头、某著名的赛事等, 缺乏相配套的又适合当今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体育欣赏通用教材。这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教学工作各司其政的状态, 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3. 体育欣赏发展的途径。
(1) 分类式教学模式。体育课堂:在学生参与体育的过程中, 通过规则、通过技术的学习领会体育欣赏的要领。体育课外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最好途径。由于其所惯有的轻松环境和游戏模式, 能较好地树立起学生的自信, 体现个人价值与团队合作精神, 真正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 成为学生学习体育欣赏的内在动力。鼓励观看各类体育赛事:加大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观看体育比赛的力度, 多提供集体观摩机会, 现场安排指导老师, 及时讲解, 和学生讨论, 使学生接受体育信息, 并重视知识的积累, 结合平时的教学、训练、比赛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举办各项活动:积极举办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和参与社会体育文化活动, 为学生切身体会体育赛事与一般活动的不同提供机会, 为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的魅力和竞争性, 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启发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以及树立高度的道德责任感等竞争, 从而使体育精神、体育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心底, 使当代大学生从体育欣赏中终身受益。 (2) 提高审美水平模式。众多的美学知识和音乐、艺术欣赏等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为体育欣赏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只是一些极其深奥抽象的美学观点如音乐、艺术欣赏与体育欣赏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要从中找到适合学生的一些原理和成功经验, 不可盲目地全部拿来用。把美学观点和音乐欣赏的通感运用到体育欣赏的活动中去, 以提高体育之外的审美享受, 丰富体育文化的底蕴。 (3) 主客观相协调, 尊重认知规律模式。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能否将体育欣赏发展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欣赏以及体育活动中是尤为重要的。从客观层面去影响学生的主观兴趣取向, 为学生自发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契机, 加以良好的引导, 让学生树立起由体育欣赏而带来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学校的客观硬件实力改善学生思想软实力, 做到主观与客观相协调, 更好地发展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欣赏学习。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项体育运动, 在欣赏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形成“兴趣—尝试—有学习愿望—锻炼身体—想成为运动员—展示自我—终身体育”的良性循环, 增强他们的体育意识, 激发他们学习体育技能, 达到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
摘要:体育文化是发展繁荣体育运动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软实力, 要打造全民健身的理念, 塑造终身体育意识, 必须在当今体育的中坚力量——高校大学生中大力推广体育欣赏教学活动。体育欣赏教学的大力推广对于体育知识的积累、体育意识的养成、体育行为的发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体育欣赏推广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的水平、体育文化的层次。因此要大力推广体育欣赏, 以此来构筑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体育欣赏,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和立新, 张铁玲.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战略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报, 2008, (8) :1026—1027.
[2]Jay J Coakley.社会中的体育运动[M].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编译组, 译.2003:1-2.
[3]梁良.从众[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7:100.
[4]吴小坤.体育传播与社会价值重构[J].体育科研, 2007, (6) .
[5]高志远.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学会体育欣赏开始[J].武夷学院学报, 2008, 10 (27) :92-95.
[6]蒋令红.论体育欣赏的美学原理与审美心理要素[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7) :85-86.
13.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 篇十三
古城子学校小学部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方面,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结合本校实际,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程表,促进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全体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实施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运动负荷的变化规律,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地恰当地安排大课间活动内容及活动量,保证时间,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
2、全员性原则
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互相激励,做
到人人锻炼,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小学生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在普及与提高基础上的良性、持久发展的局面。
3、安全性原则
严格器材、场地管理,落实安全职责。既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也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出必要的安全制度。高度重视,以预防为主,做到器材保护与人员保护相结合,避免事故的发生。对于一些身体情况特殊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心,锻炼强度要因人而异,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4、教育性原则。
此项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寓学于乐、寓练于乐。
5、创造性原则。
经常进行同样的活动,学生会厌烦,会失去兴趣,其锻炼价值也会降低。只有不断地翻新,不断地发展,活动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自编自创各种趣味体育活动,集思广益,自制器材,不断丰富活动内容。
四、工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分工负责
组长:李德广
负责小学部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总体工作。
副组长:郭铁叶娟
负责组织监督体育课、活动课及大课间活动。
成员:
体育教师、各班班主任
负责组织实施体育课、活动课及课间活动的开展。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局的相关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基本目标,把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主要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班主任协助督促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协助体育教师组织好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学校、老师、家长要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体魄。
3、加强管理开足课时
按照规定开足开全体育课时,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在下午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同时,结合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组织学生做好国编操、校编操和踢毽子、跳绳等体育活动,并保证上午和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各项活动要统一安排进课程表和作息时间。
4、加强投入保证质量
努力改善体育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标准,努力改善小学体育场地
不足、体育器材不足的现状,因地制宜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项目,做到人人有项目,结合“2+1”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户外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以专职教师为核心,带动体育爱好者一起参加训练和活动,形成全员活动的局面。
5、注重考核专项检查
学校将此项活动作为考核体育教师、班主任及相关负责人的工作业绩之一,定期检查活动效果,课外活动与踢毽子、跳绳和体质检测项目结合起来,体育课、活动课、课间都要动起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明显好转的班级,对教师要进行表彰奖励;对于组织不到位,活动开展不好班级,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及时整改。
五、检查评比
对校园体育活动进行校级检查评比,学校政教处对体育课外活动每天进行巡查,并作好巡查记录。
评比制度及办法:
(1)、评比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参与
(2)、评分标准:(按100分制)
①学生满勤参与(5分):
A、无故缺席,每人扣1分。
B、事假每人扣0.2分。
C、迟到、早退每人次扣0.5分。
D、病假:不扣分,需有校医证明,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准假证明。
②集合队伍,快 静 齐(5分):不快、不静、不齐各扣2分。③活动安排,组织有序(10分):学生活动混乱扣5分。
④精神饱满,着装整齐(5分):每件扣1分,每套扣2分。
⑤人人活动,场面热烈(10分):加满10分。
⑥内容新颖,师生参与(35分):
活动内容老套趣味性不高,调不起学生兴趣扣10分。教师不参与扣2分。⑦器材落实,分配合理(40分):
没有活动器材扣20分。缺少活动道具扣10分。器材分配不当扣5分。
(3)、评比时间:2012年3月起每周抽查一次,最后累计积分评选出活动优秀班级。
(4)、评比地点:操场指定区域。
(5)、评分人员:学校领导及全体科任。
(6)、奖励办法:分年级,奖各年级段前两名。
六、有关要求
1、加强督导和检查.学校把落实每天l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纳入各班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督导检查。
【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09-09
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总结08-31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11-06
体育传统项目工作计划09-07
体育伦理与传统武德的契合论文09-05
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实践09-27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07-04
传统文化进校园演07-26
传统文化进校园论文08-28
传统美德进校园主题班会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