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2024-09-06

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精选6篇)

1.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篇一

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作用?

[摘要]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目前在建立信用体系过程中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机构主体不独立等主要问题,因此应采取强化信用观念、加快征信服务和征信行业立法等措施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

[关键词]信用 信用经济 信用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作用

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信用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体系是指包括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价、信用保证以及信用制度、信用管理在内的以社会为主体的信用系统;狭义的信用体系是指以独立中介机构为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人及企业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信用状况等证明资料的社会化的信用系统。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也就是信用经济。信用体系可以比做市场经济的神经,是经济交易主体的纽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它的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健全,有较强信誉且公平的征信服务在全国普及时,才能保证以信用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创立信用体系有利于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2、建立信用体系有助于防范信用风险。

3、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4、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是我国适应入世后对外交流的需要。

二、我国信用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信用制度与信用体系,经济单位以及个人间的经济联系是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所体现的政府信用加以维系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政府信用向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转变阶段,现正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阶段(陈洪隽,2001)。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因而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反观我国信用经济兴起的历程,信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社会信用观念比较淡薄。

2、我国信用机构的主体不独立。

3、信用服务活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与约束。

4、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不规范。

5、缺乏一支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高素质服务队伍。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对策

信用体系的建立包括三大要素:立法、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建立信用体系的物质基础是完整的动态企业资信调查数据库、个人资信数据库、社会资产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依赖三大数据库进行工作的征信服务的成熟(林钧跃,1999)。针对我国信用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信用体系建立的三大要素,我认为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

1、强化信用观念,提高全民族信用意识。

2、健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规范运作,为信用体系的建立保驾护航。

3、加快征信服务和征信行业立法,为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法律

环境。

4、建立我国信用体系的惩罚机制。建立信用体系惩罚机制的主要目的之一让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或个人无法生存于市场。

5、加强信用评级的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

估方法,指标标准。

6、协调政府部门和银行的信息,建立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管理网络体

系。

7、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篇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作为我国沿海未来发展的新一极, 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到, 完善和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信用担保体系是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广大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制度上的一些研究成果, 对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作进一步分析, 对建立和完善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增长,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建立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始于1992年, 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今已初具行业规模, 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可以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早在十几年前就有许多学者对此论题进行研究, 贾凡在《我国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研究》中提到,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信用担保结构相对单一、资金规模小;同时他也提出一些改善对策和措施, 对信用担保体系要有着缜密的安排和计划、要有完善的补偿机制等。

(二) 国外研究动态

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为市场竞争增强了活力, 但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弱, 中小企业很难获取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加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不完善等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制度, 其中德国和美国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美国有中央直接参与管理, 政府出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比如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机构承担责任比例为80%, 日本和德国为50%~80%。有了担保机构的担保和保证, 许多商业银行和个人都比较放心地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借鉴德国和美国的经验, 完善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对促进、保护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北部湾经济区中小型企业的现状

中小企业是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中小企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较为显著的地位, 而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在构成广西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上具有主体力量的地位, 其工业产量和销售收入对广西经济增长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正是这些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 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就业问题, 许多下岗工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获得就业机会, 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水平得以增长,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了整个广西的经济发展。

毋庸置疑, 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发展并不平衡, 有些中心城市并没有较好地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我国中小型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信用平台作为融资的支撑。而我国目前的状况就是中小型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北部湾经济区中小型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四、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合理的担保机构

就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担保机构来看, 缺乏一个合理的担保机构来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信用担保体制不完善, 比如许多人想开公司, 需要筹集资金, 因为没有一个较好的融资平台, 吸引不了投资者。企业要生存, 想发展就更难上加难。导致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小企业融资难, 没有一个好的信用担保体系来支撑公司融资。虽说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都加大对北部湾经济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力度, 但是所建立起来的担保体系还是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 主要是因为所建立的担保体系不够完善, 不够合理有效。当然这其中也存在许多因素, 比如担保机构承担责任的比率较低, 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二) 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较为淡薄

中小企业本身也存在问题, 自身信用机制不完善, 信用环境没有得到改善。目前, 愿意加入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并不多, 同时也不愿意成为担保机构的会员。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在结构的构成上、经营的能力上也存在问题。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壮大, 除了需要考虑外在因素以外, 其内在因素也很重要, 内在因素处理得好, 那么在同行之间的地位就会有所提升。从广西壮族自治区2008年至2013年的个人存款及增长速度统计数据来看, 在这期间, 个人在银行的存款逐年增长, 同时也说明大部分居民宁愿把资金存到银行而不是把资金投资到企业中。这样一来, 广西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就会缩小, 导致中小企业筹集不到资金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居民宁愿把剩余资金存到银行而不愿意把钱投资到企业中,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较为淡薄, 参与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的积极性不高。

(三) 中小企业自身的内部岗位分工不明确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不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是导致中小企业会计治理工作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岗位分工是现代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和存在的主要基础, 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 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监督的机制, 其核心问题是要有合理的岗位分工。一些中小企业内部岗位中的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出纳同时也兼管费用单据的审核工作等。企业出现岗位分工权限不清, 各岗位职工不知道自己都有哪些职能、权利, 经常会出现“这不在我的权限范围内, 你去找其他人问问”这种相互推诿的现象。

(四) 企业内部风险意识淡薄

大部分企业对风险的认识通常是指遭受损失、失败或者伤害等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但是从利益的角度来看,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 某一事件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程度。风险的种类很多, 从公司本身的角度分类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每个公司都会面临的风险, 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是任何商业活动都有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企业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为风险存在不确定性, 所以作为企业只有做好防范风险的措施, 尽可能降低风险, 企业的获利机会才会更大。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并存的, 企业一定要对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原因分析

(一) 企业自身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定的制衡关系, 是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 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控制制度, 是一种权利安排, 其目标是保证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权利的背离。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某一个股东权利过大的现象, 这也是阻碍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原因。由于存在着这种某一个股东权利过大的现象, 限制了其他股东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最终使得整个企业管理不善。

(二) 企业文化相对落后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将企业家的经营理念、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风格巧妙地融会在制度建设、行为管理和员工的人格塑造上, 它能使企业与员工之间达成关于企业发展的共识, 使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动的依据。

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规模都是相对较小的, 职员工也相对较少, 员工的素质普遍不高, 经营结构相对单一, 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偏低。企业不重视国家的法律法规, 执行不力, 时常出现一些违法的事件。同时企业对创新文化认识不到位, 没有一个长期的企业规划和理念, 就算企业盈利也只是一个短期的目标。

(三) 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

北部湾经济区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接触过于简单, 在更新软件、计算机操作方面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更新与升级, 导致企业许多部门的工作效率没有得到提升。此外, 有的企业又太依赖网络的简单化, 许多需要人工操作的岗位并没有落实好。

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建立的时间不长, 不像国有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因此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在资金和人才方面都有所缺失。企业缺乏一些复合型人才, 中小企业没有像大型企业那样建立自己的一个工作团队。

六、建立和完善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机制

(一) 加强和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治理结构

一个好的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搭建信用机构与中小企业联系交流的合作平台, 认识在融资方面自身因素的积极作用, 集社会之力壮大信用机构规模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 加强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

落实国务院文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政策, 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 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风险。一个企业有文化, 职工的精神追求有提高, 那么整个企业在同业当中的信誉就好, 在社会的地位就会有所提升。

(三) 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的分工要明确, 岗位职责要明确, 财务岗位的分工要落实到位, 建立一套符合担保行业的工作考核制度, 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一些奖惩制度要有文件说明, 明文规定出来, 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 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

摘要:纵观世界各国,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成为各国扶持中小企业的通行做法。文章通过借鉴国内外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对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在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机制。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方晓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缺陷与发展对策[J].当代财经, 2004, (9) .

[2]崔芳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贾凡.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D].四川大学, 2006.

[4]李平.北部湾经济区对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时代金融, 2011, (27) .

[5]陈柳钦, 孙建平.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缺陷及其创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4, (1) .

[6]陈烈, 沈静.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以北部湾经济圈为例[J].经济地理, 1999, (3) .

3.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篇三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维护市场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力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对我国目前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企业融资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逐步显现出来,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状况成为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职工人数占70%,资产总额占50%,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越来越引人瞩目的力量,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也越来越重视。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国政府于2012年2月确定了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包括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型微型企业。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三重缺陷。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有效地资金补偿机制

政府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担保费收入为辅。大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只有少数地区有民营担保机构。但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规模又小。政府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收取的担保费也很低。由此可见,政府担保机构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也较小,同样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和回流渠道。

(二)缺乏有效地风险分散机制

从担保机构方面来看,在基层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小而且各种要求近乎苛刻的环境下,由于缺少明确的风险责任承担制度规范,担保机构因实力过于弱小而处于谈判上的弱势地位,所以,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有很多担保机构甚至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担保机构不仅集中了过多的贷款风险,而且他们极其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三)缺乏专业性担保人才

目前各地的担保机构人员大多数由政府机关人员组成,专业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担保业的需要。民间资本型担保机构目前业务开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也是缺乏专业人才的管理和运作。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也造成了现有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欠缺。

(四)缺乏市场化运营手段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杠杆”,可以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银行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然而,在现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商业性担保严重缺位,而另一方面,目前已经成形的、占主导地位的很多政府担保机构,在实践中同样也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行政干预突出。有的甚至进行“设租”或“寻租”,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这种长期行为短期化和政治化。

三、构建与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途径与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资金补偿机制

资金补偿机制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常运作的关键环节。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来说,要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保证担保机构有稳定的补充资金,政府可以考虑每年从财政预算拨一定的资金作为基础,可以每隔一定周期由政府将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数用于补充政府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担保机构还可按每年担保费和利息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充,形成风险补偿金,用于弥补担保机构的风险损失。同时,还可以借鉴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吸收社会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捐助资金。对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应给予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其进行资本金内部补偿。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外部补偿主要是通过私募和上市募集资金,应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融资。还应对社会捐助等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二)完善担保机构的结构管理、拓宽资金来源、增强担保能力

担保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领导体制与决策程序,注意控制担保决策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要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要重点防范道德风险,要建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并保持其权限的独立性。要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加强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此外,担保机构应拓展资本金来源,扩大资本金规模,增强担保能力。一是吸引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如城市合作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为股东募集一定规模的资本金;二是引进外资参股,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三是海外上市募集资金;四是可以发行有抵押的担保债券或出售担保债权。

(三)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向担保贷款的参与方直接分散风险,包括担保机构与贷款银行间的比例担保和担保机构的合理反担保条款。与商业银行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合理的担保比例来增强银行的贷款责任,尽量避免全额担保,通过适当的担保比例在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之间合理分担风险,以期建立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共担风险的机制,使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共同承担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风险。

全国范围内设立地方担保和省级与全国性的再担保多层信用补偿机制。地方担保机构直接面对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析评价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再担保机构直接面对担保机构,通过与担保机构签订再担保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担保机构按预定支付再担保费,再担保机构则按照与担保机构的约定比例承担相应的风险。

(四)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常运作的关键环节,对促进信用担保的再循环和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保证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的稳定、健康发展,政府在对担保机构和担保业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的同时,可以考虑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于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该补偿资金实行动态划拨;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可按每年担保费和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充,形成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风险损失。允许并鼓励保险公司介入,按照合理负担的原则,为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提供风险保险。

(五)加快担保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

深化校企合作化解小微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健全机制,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针对小微企业的校企合作制度支持体系,积极发挥校企合作在小微企业人才供应、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模式,建立针对小微企业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在操作层面建立基于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首先,行业组织牵头,联合行业内同类的多家小微企业以“抱团”的形式建立对话与合作。其次,职业院校要从教育公平性的角度,将广泛的小微企业群体作为合作对象,针对小微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征,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开展跨企业的惠及面更广的订单培养,引入企业共性的教学项目。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统筹区域高职教育资源,引导大中型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平台,面向所有的小微企业和高、中职乃至培训机构开放,政府以奖代补或者拨付运行费用等形式给予扶持。

参考文献:

[1]闫屹;黄丹青;境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启示[J];银行家;2007年03期

[2]王传东,王家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10期

[3]陈晓红,刘剑;基于银行贷款下的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04年02期

[4]赵复元;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23期

基金项目:

4.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篇四

一、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新题目

1、内控制度缺乏权威性。保证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有效执行,必须建立有权威、有独立性的内控机构,这是建立信用社科学经营治理机制的需要。现实情况是,制度建立的多,真正执行的少。由于内部稽核职员是在联社的领导下,缺乏独立性,在对实施项目的检查中,面对查出新题目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在具体规范上作一些调整和纠正,很难对责任人作相应处理。

2、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信用社固然按照规定成立了“三会”。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具体规定,但就“三会”制度本身来说大多形同虚设,很多规定在实际操纵中难以执行,决策权、监视权、执行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分离,由此也就很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视制约。

3、制度不落实。从目前信用社发生的各类案件来看,很重要的原因是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违规违章操纵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在业务经营上,偏重于规模发展,对于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落实重视不够。

4、制度建设不规范。一些新业务的治理制度跟不上,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有的制度不完善,和信用社的治理实际脱节。制度制定不系统,信用社在内控制度建设中缺乏同一考虑,影响内控制度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的思路

1、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树立内控机构权威。稽核部分具有独立性、超脱性、权威性和同一性,联社不但要从工作部署上予以明确,而且要从体制、职权、职员配备和治理机制上予以保证,从而树立稽核工作的权威,减少各方面的行政干预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约束和制约机制。按照合作制原则,建立起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在股权设置上,积极改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内部治理上,完善和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视三种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组织形式上形成对法人代表的有效控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决策失误。

3、制度要果断落实到位,堵塞治理漏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就必须把落实各项内控制度作为强化内部治理、防范风险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是要落实责任,真正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以制度落实责任,用制度说话。二是要加强内部治理制度,严格业务工作环节和工作程序的监视检查,查出新题目及时解决。三是要加强考核评价。每一项工作结束后,都要组织相关职员按照预先规定和要求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向有关方面通报情况。

4、加强会计工作控制和治理,严格核算制度和具体操纵。要规范会计操纵规程,实行岗位分工,严禁一人兼岗或独立操纵业务全过程。会计核算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原则,真实反映经营情况,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

5、构建完善的治理监控制度体系。一是对现行的某些内控制度进行调整和修订。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内部责任体系。三是要按照从严治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对于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体系。要制定同一的内控制度,力求内控制度体系具有完整性、同一性,并努力使其规范化、科学化。

5.企业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的探讨 篇五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标准化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标准者得天下”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

侯爱武

陈宪民

企业建立标准体系的目的是保证产品标准的实施和产品质量的稳定,从而使企业能稳定地占领市场,不致因质量波动失去顾客的信誉而丢掉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作为企业管理的突破点。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化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企业标准体系策划准备阶段、企业标准体系文件化阶段、标准体系实施与监督阶段、标准体系的评价、确认和改进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各有不同:

一、企业标准体系策划准备阶段

(一)领导统一认识,作出决策

由于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将涉及到组织内部的方方面面,所以它是一项全面性的工作。因此,首先要让企业的领导学习GB/T15496《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使他们了解企业标准化工作有哪些、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企业领导在建立标准体系中的作用等。

(二)成立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

企业规模较大时,应成立以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为首,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一般企业只要有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成员由有关部门的分管负责人或管理人员组成。

工作小组是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具体工作机构,一般由企业管理部门牵头,也可以由标准化部门牵头。它的任务是编制工作计划和开展具体的工作,具体工作由如下几部分内容:其一是协调工作,其二是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其三编写具体的标准,包括各种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由于企业的规模不一样和原来的基础不同,所以企业的工作小组的具体工作内容也不一样。例如很多企业由各职能部门编写各类标准,工作小组仅作一些协调工作和标准的最后把关。

(三)编制工作计划

当企业成立工作小组后应根据GB/T15496、GB/T15497、GB/T15498三项国家标准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工作计划。其内容一般包括宣传教育、体系分析、选择结构、编制标准、实施标准、监督检查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及责任分配等内容。责任要到部门,甚至落实到人,并且要有时间要求。这样有工作内容、时间并且及时检查,才能使工作得到落实。

二、企业标准体系文件化阶段

企业标准体系是由企业标准体系表来表达的。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是体现企业标准体系构成的有效办法,实质二者是一回事。区别仅在于:标准体系是就表现的内容而言,而标准体系表是就所表现的形式而言。企业标准体系表一般由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明细表、汇总表和编制说明构成,通过这几部分资料可以了解企业标准的现状、水平、薄弱环节发展方向和重点。企业标准体系表描绘了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和发展蓝图。因此,研究企业标准体系的组成首先研究企业标准体的结构。

(一)调查分析

1、要调查分析企业产品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情况,研究各方面对标准的需求。必要时要进行专题调查,如新产品开发的标准化需求,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标准化调整的需求,企业管理规章纳入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的研究,企业计算机应用的标准化措施等。

2、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标准状况。一是本企业已有的企业标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二是与本企业产品和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三是与本企业产品和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有关的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特别要注意研究有关安全、卫生、环保方面的标准,以及与本企业有关的重要标准的发展信息。

3、研究分析国家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这方面的国际通行惯例。

(二)确定企业标准体系方案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特点之一就是从总体系统出发,设计内部系统。在系统设计时,必须对总体系统进行分解,即把一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然后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因此,研究企业标准体系的组成,首先要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分解,即研究企业标准体系应该由哪些子系统组成或者说应该分成几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如何分成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直至分解到若干单项标准。

早在1986年,国务院71号文件《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企业要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系统。”这是国务院首次提出的企业标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也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文件强调了企业标准体系应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子系统,并强调必须突出以技术标准为主体。GB/T13017推荐的企业标准体系第一种层次结构图也标明企业标准体系至少包含有4个子体系,即综合性基础标准(包括企业标准管理规定、通用基础标准)、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

从企业整体需求出发全面考虑综合研究,确定企业标准体系的总体结构。应注意:结构图的选择要视企业实际情况而定、要充分保证有关技术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贯彻要求、要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工作重点提供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

(三)运用体系分析的结果,确定各类标准子体系

1、根据GB/T15497的要求,查找、编制各类技术标准的个性标准。

技术标准体系是企业组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技术依据。技术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的主体,是根据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及市场需求,为实现规定的工业产品质量确定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标准项目。因此,技术标准体系应包括设计、产品、工艺、检验、安全、职业健康、能源、环境、信息等技术标准。GB/T15497《企业标准护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为了与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相协调,将技术标准体系分为二部分,一部分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技术标准,包括原材料、设计、产品、工艺、设备;检验等技术标准;另一部分是安全、职业健康、能源、环境、信息等技术标准。

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是由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表来表达的。因此,研究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的组成,首先要研究和确定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结构。

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结构一般分为“层次结构”和“序列结构”。层次结构是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标准全局进行分析和合理安排后产生的结构。层次结构是企业生产两个以上产品时,技术标准体系(子体系)的构成形式。一般根据企业生产中所涉及的技术标准编制。

技术标准的第一层次是技术基础标准,它是指导制定产品质量形成过程所有技术标准的标准。也就是说,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技术标准都是以基础标准为依据,受基础标准制约。第二层次是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所有技术标准,它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技术标准和其他的技术标准。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技术标准是从设计技术标准到安装交付技术标准,并以质量环为顺序。

序列结构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结构形式,以表示某一单项产品标准配套情况和要求。它是以产品标准为中心,由若干个相对应的方框和标准明细表组成。序列结构是企业生产单一类型的产品时,技术标准体系(子体系)的构成形式,包括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以及能源、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信息等技术标准。

2、根据GB/T15498的要求,编制各类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它是实施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

管理标准体系是为提高管理业务水平、工作效率,保证各项技术标准的贯彻实施,实现科学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所必须的标准项目。企业一般根据管理职能的划分、管理机构及其层次的设置编制。

3、根据GB/T15498的要求,编制各类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是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工作标准是针对生产过程或服务等诸环节中,谁干,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而制定的。能够规范人的行为,优化岗位操作,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工作标准体系是以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岗位工作(作业)为主体,包括为保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实施,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

工作标准体系是对企业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的有关工作,如制造工序、操作(作业)要求等进行分析并确定其标准项目。

(四)绘制标准体系图表和编写编制说明

1、根据所确定的体系方案和子体系结构,绘制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

2、按子体系,分别将标准项目填入明细表。

3、根据明细表填写汇总表。

4、编写编制说明。

(五)审批实施

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完成后,应组织会议讨论审查,修改补充。定稿后由企业领导批准,发布并实施。

三、标准体系实施与监督阶段

企业标准体系的实施应与贯彻、实施标准的工作融为一体,但还要做好以下工作,以促进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

(一)实施标准的基本原则

1、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强制标准,企业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2、推荐性标准,企业一经采用,应严格执行。其他推荐性标准一旦编入企业标准体系,也严格执行。

3、已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应严格执行。企业标准没有强制性和推荐性之分,在企业内部必须执行。

4、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依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二)实施标准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实施标准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贯彻执行标准地活动,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科研、设计、生产、经营管理部门,相互关联、互相制约。标准的实施一般分为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结几个阶段。

1、制定实施标准计划的计划

实施标准的计划主要包括:实施标准的方式、内容、步骤、责任人、起止时间、应达到的要求等。

2、实施标准的准备

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实施标准进行协调;向有关人员宣传解释标准,使每个人知道与他有关的标准有哪些,其内容是什么;进行技术和物资准备。

3、实施标准

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实施除了有其共性要求外,还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由各部门分别在各个环节上组织实施有关标准。

4、检查总结

各项标准实施一段时间后,相关部门或人员应进行自查或互查,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总结优缺点,便于持续改进。

5、信息反馈

标准体系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企业应分层次进行处理,以保证信息的搜集、存储、分析、处理和输出的渠道畅通、方法适宜,宜充分发挥各种信息在标准体系运行种的作用,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文件。

实施信息的来源有:用户反馈意见;测量、检验、试验报告;各种记录、报表中反映的数据;社会调查问卷;员工的建议等。

四、标准体系的评价、确认和改进阶段

(一)标准体系的运行效果

标准体系运行后应获得以下效果:

1、归纳清理企业内部必须执行的标准和常用标准,并按标准性质分层分类排列,达到结果合理、专业配套,检索方便。

2、能及时快速地向设计、工艺、生产管理人员提供既能反映全局,又层次分明的标准资料目录。

3、企业标准体系内考虑老产品质量改进、新产品开发和综合标准化工作需要的待定的标准,对编制企业标准制修订计划起指导性作用。

4、按企业标准化体系划分的子系统,确定专职标准化人员的工作范围,有利于研究本人分管范围内的标准变动和贯彻情况。

5、根据标准体系可系统地了解各级标准概况,分析同类标准之间地差异,找出本企业贯标薄弱环节,提供修订现有企业标准地有关信息,明确今后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主攻方向。

6、企业标准化体系是应用计算机辅助标准化管理,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的基础;也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标准数据库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基础。

(二)企业标准体系的评价活动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标准体系的评价活动,以确定建立和实施的企业标准体系所涉及的各项标准及相关联的各种标准化活动,对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实现科学、有序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价活动包括:自我评价(内部评价)和经标准化主管部门认可的评价机构的确认(外部评价),或在质量体系认证时的评价(社会公正评价)等。

(三)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修改或修订

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有大的变化时,应及时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修改或修订。例如产品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需要制定新标准、修订已有标准;为实施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需对相关标准进行修订或制定新标准;企业组织管理体制调整改革需要修订有关标准和制定新标准。为此,要建立对企业标准体系管理、调整和完善的办法。

(四)制定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完善标准体系

GB/T19273《企业标准体系 评价与改进》规定了企业标准化体系评价的条件、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同时还对评价、确认结果的处置以及持续改进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对标准体系的评价、确认,企业可以发现和找出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各项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通过制定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达到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的目的。

6.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篇六

这里的“有效”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按照iso9000:20xx《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主体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显然,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80个成员国和19个国际或地方组织的专家,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在我国,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更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得到改善。换句话讲,这类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怎样才能提高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呢?简单归纳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质量理念支持;缺乏监督考核制度支持;企业的执行力度低。现分别对以上三点进行如下分析和探讨: 1.质量理念树立 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相信企业管理者都有非常的认知度。关键是,有的企业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将这句话的思想贯彻到实际管理和经营过程中,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的要求,体系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以顾客为中心,首先企业应当想办法识别顾客的需求,并且通过策划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的标准,并保证在转化过程没有将顾客的需求错误理解;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企业应当及时跟踪,并做出反馈,满足顾客的期望,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这些工作显然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所有的人员对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自己与企业、自己与顾客的关系形成一种共识,并且把这种共识指导具体工作并达到工作目标。影响质量理念的树立有几个关键问题,这些将直接影响和保证体系实施的有效性: 一是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是决定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企业的发展取决于领导,如领导层有远见卓识,志在谋求长远发展必然要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这就是引入iso9001标准前提所在。领导有这样的理念必然要在企业营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强化员工质量意识的氛围,就会用心动脑去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就会去策划企业运作过程的细节管理。所以企业领导的观念、意识、作用是体系运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当然可以通过制定企业文件、质量方针,并不断地给员工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质量理念。二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在做任何工作时,都要清楚自己的客户是谁,树立工作就是为客户服务的质量理念。这里的客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外部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代理商、销售商等;在企业内部,根据工作流程的划分,上下道工序间、前后流程间、部门间也应是客户关系。但要树立这种质量理念,不是朝夕之间的事,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企业质量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整个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源战略的构建,提高各层次人员的质量意识、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以及适应本职工作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对员工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员工从单纯过程完成提高到过程质量的完成;员工在企业文化指导下,从职业人转化为企业人;员工要树立和坚守公司的质量方针。2.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考核体制 一个完善的监督考核体制能促进质量管理体系良好的运行。目前诸多成功的企业普遍采用“目标管理”手段,并将目标管理与监督考核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将企业的方针目标逐层分解(从部门、科室、车间和班组到个人)并建立监督考核体制。部门的质量目标应依据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结合本部门业务的特点来确定部门质量目标项目,目标值应依据历史业绩、公司质量目标值,结合目前经营、技术、生产等现状综合确定。考核体制要充分体现出部门、科室、车间、班组、个人在工作方面的效率以及能力而建立激励机制,这样可以激起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员工日常工作的潜力,以促进个人与公司的共同发展。建立基于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尤其是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去考量的考核激励机制,努力对员工的工作业绩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以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认同度。同时,要建立监督制度,任何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进行监督就不能成为最好的制度,而监督目的应是协调和完善制度的执行。

上一篇:教师节贺词领导下一篇:我成长的烦恼六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