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精选18篇)
1.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一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题目: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能力课堂教学观兴趣评价
摘要:本文从美术教学过程出发,探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具体做法,并进一步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摘要------(200字)
引言------(500字)
一、鼓励质疑,培养多项思维能力(800字)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2000字)
1.巧设课堂环境,营造教学氛围
2.巧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的审美情趣融入生活实践,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2000字)
四、展现创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2500字)1.激发创造的兴趣
2.启发创造思维
3.发挥创造力,实现创造
五、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发展(2500字)
1.以尊重、宽容、积极保护的心态来进行评价
2.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性
五、结论(500字)--
六、参考文献(150字)----------------------------
2.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二
一、明确创新精神、创造、个性特征三个概念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同时创新精神又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美术课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个性特征是指不同的人与不同的问题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自不同的方式与特点。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创新与发明都有创新性的成果,这就是创新思维。有人在社会活动与工作中表现的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创新思维能力较弱。相反,能力一般的人,说不定是一个创新力很强的人,说明创新思维与能力有关,但不完全是能力问题,实际上创新思维是一种特殊能力,而这种特殊能力,也与人的个性特征密不可分,个性特征因知识的增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面对美术,培养创造能力要从培养与之特征有关的个性特征入手,不然,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分析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及其缺陷,从学生学、教师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当学生时曾想让老师教创造,当老师时又要教学生创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中,哪些是不可能甚至是会妨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因素。基于以上理解,有两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是会妨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第一种错误的观念是:将创造力等同知识或技能的学习。照本宣科的教学只能是给学生灌输一堆知识,与开发智力并不等同,更不等同于培养创造性,而且创造力不等同于智力,智力亦不同于吸收知识,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洞察力,预感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氛围,我们常看到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象力越贫乏越苍白。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来开发想象力,使学生一开始就愿意参与愿意动脑。第二个错误的观念是:创造性可以被传授。传授往往是重复性的行为,实际上凡是被他人重复的行为一定不具有创造性。所谓“创”就是要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学生的创造能力常常取决于教师对创造才能的识别。教师只有尽早地准确地发现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才可以因材施教。对于学美术的学生,常常是“标新立异”、“离经叛道”的外表下潜伏着创造才能。他们总是不按照惯例来作画,而教师总是对此看不惯,或者会干涉,甚至会粗暴地制止学生的做法,从而使学生与创造力潜能失之交臂。这类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不少教师要求学生画的和自己所习惯的形式一样,甚至与自己的风格一样,这种“标准化”的培养并非真正的严格要求。由此可见只有教师自己处在“创造才能标尺”之上营造适当的氛围,才可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才能。
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讲,应当是师生相互合作积极参与,由原来的灌输式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把学生的思维自然的转变成“我想画”“我要画”“我一定能完成好”。然后可以把个人作品组合成完整的合作品,既可相互学习,又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课堂气氛和谐,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将创造力的培养具体化
作为学生,我们要求他们不模仿、不抄袭、勤思考、设计大胆创新、不与人雷同,这便是他们创造能力的基本体现。我国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表现得并不突出,而显得含混不清,因此美术教育大多是纯技术性教育,而缺乏多功能影响,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标准,同时也对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创造力上显得软弱无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要提高美术教育在创造力教育中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将创造力的培养具体化。
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感兴趣的东西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可。因此,只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利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解决总结疑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造性的思维来。
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能力
也就是说,既要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要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而重点是抓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一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考、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二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三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考。如:在教同学们画线一课中,问大家:“这可以组成什么?”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有讲大海、草原、高山的,有讲斑马线、汽车、梯田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教师应树立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作用不一定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场地、氛围,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努力具备多元文化知识结构和一专多能的能力。
4. 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造能力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如:风景写生、材料收集,学生画展、参观博物馆、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在讲授基本画法、做法后,带领学生去教室外采摘树叶、小草、拣石头,学生们在兴趣中进行了创造性学习。
四、在实施美术教育创新过程中的两大重要因素
1. 科学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十分重要:教师应摒弃一些旧的,与时代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淡化评估模式的单一性、支配性、权威性。人们把美术称之为“无错误科学”,谁守纪律,谁的作业整洁,还有标准化学绩测量,这些标准固然有其可依据处,但是还存有很大的弊端。创造性才能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才能开花结果。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独立性等。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
2. 教师的作用
在美术教育中实施创造性教育应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能力的双重责任,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3.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三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任务之一。美术课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对美术创作的观点、态度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一切立足于教,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很少想到学生的学习应当如何进行,如何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时代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要把考虑问题的立足点改变过来,从考虑我怎么教,转到考虑怎么能让学生学习得更好。
二、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大胆想象
美术教学要注重在如何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的进行创作。如在辅导学生进行科幻绘画创作时。我很谦虚很诚恳地跟学生说:“世界发明大师爱迪生在少年时期就是一个‘幻想大王’,常被人取笑,但他却凭着幻想激起的热情去潜心探索,一生有三百多项创造发明。为人类幸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学们。快快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把你脑子里的奇思妙想与大家说一说,画一画吧。”学生受到鼓励,思如潮涌:“我想把学校建在空中,一下课,拿起望远镜,就可以看到很多景物…--”“我想捕鱼不用出海,这样就没有危险了”。“哈哈哈……”大家都笑这个同学,而我却说:“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也很有生活意义,请你说得更详细、更具体一些好吗?”“去年我们村有几个人出海捕鱼遇难了,失去了父母的孩子连书费都交不起……如果在船上装上一些电子眼,把收集到的鱼群信息通过电子网络反馈到家里的电脑,人在家中遥控渔船就可以了……”同学们先是笑,接着静静地听着,有的还默默地流了泪,因为他们大多都是渔民的孩子。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下,这位同学的《我要捕鱼不出海》在2003年全国第十八届科幻绘画大赛中获二等奖。
三、让学生从创造中获得精神愉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兴趣的培养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人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比如在人教版第14册“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中我根据本校位居北海银滩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情况。让学生组建自己的旅行社。结果什么“海之魂旅游团”、“青春之歌旅行社”、“足欢旅行社”、“梦之都旅行社”等等都出现了,学生们从策划到竞标、旅游服务、资源管理、游客管理、导游形象等方面大做文章、各抒己见。如“北海银滩一日游”的策划书里有沙滩排球、足球赛、十里沙滩跑马竞赛、海边露营篝火晚会、优秀导游竞选、海贝手工展销等五花八门的活动。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在接下去的几节课“旗帜和标志设计”、“旅游帽和文化衫”中,人人动手动脑,从设计、制作到表演,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课堂上充满了创作的热情。
四、通过室外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让学生到室外作业,选择良好的环境,能引起学生思绪无限,引导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认真观察、取景,努力去表现完美。例如。第13、14册的“手绘线描图象”课,学生到室外画他们所见、所闻、所想,如画出“你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学校平面图”、“你喜爱的运动器材文化用品”等等。
又如。结合本校临海而居的实际,我每年都组织学生到沙滩进行沙雕比赛。活动中,即使是令科任教师头疼的学生,在沙滩上都表现得特别积极和主动。从铲沙、堆沙到雕刻,都积极参与。平时,这些后进生大多是在教室里动嘴动手不动脑,可到了沙滩上,嘴快手快心更快。往往看似随心所欲,不一会儿却创造出一件件别具一格的作品。另外,我还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贝类手工艺品作坊、商店,鼓励他们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化废为宝。所以我校学生在手工制作方面也大有成绩,沙雕、贝雕、食物雕刻都是我校几年来的校本课程。
五、挖掘、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独特性
4.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四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非常强调艺术对培养幼儿创新学习能力的价值,他们认为幼儿艺术活动是创新潜能的最佳载体,它为幼儿创新学习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来讲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思维创造的实践活动,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并能通过“儿童画”这一特殊的语言,展现幼儿的内心世界,奏出创新的主旋律。因此,利用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有效途径。那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这样也就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儿生性好奇、好问、好玩、好动,这是他们或多或少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实践能力的表露。这时,教师只需利用好环境资源对幼儿创新活动的影响和支持,呵护稚嫩的创新幼苗,激发创新灵感,就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如在玩色活动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调和,便可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十分奇妙,孩子们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尝试创造新颜色。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为进一步提高对配色活动的兴趣,教师应及时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宣纸和剪好的各式服装外型,用配置的颜色装饰服装。之后,听,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裙子上的绿色、紫色都是我自己配的。我还能配出别的许多颜色呢。”另一个小朋友大叫“啊!我成魔术师啦!变一一。”幼儿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在不自觉中进行创新。
二、激发想象,促进幼儿创新活动的开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创新都是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新假设开始的,这是创新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幼儿时期正是想象力发生和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且创造性想象的能力也逐步发展起来。幼儿由于缺乏旧知识经验的束缚,想象会更大胆,更富有创新意识。想象力不仅包括幼儿对事物的联想能力,还包括他们对事物的幻想,这两者都是幼儿探索.活动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正如心理学家考伯所述:“正是儿童期的幻想引发,才形成了以后所有创造性活动。”因此,促进幼儿创新教育的开展,想象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未来汽车设计展》中,教师在让幼儿了解了不同汽车的功能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大胆想象设计未来汽车的多种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大胆现象、创造,设计了新型警车(设有跟踪器、监视器、飞行器、潜水器等多种功能)、环保车(设有吸尘器、过漉器、太阳能、空气清新器等多种功能)、游乐车(设有卡通乐园、玩具区、游戏区、太空飞行区、海底世界等多种活动区域)等新型汽车,促进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这次活动后,在讲故事时、泥工活动时、建构活动时,幼儿总能想象、创新出新型的内容(如:房子、汽车、机器人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激发了幼儿的想象,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操作、实践,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例如,我发给幼儿数张彩色纸,想看看他们能用这些彩色纸折出哪些形状。我的这个活动设计启发了孩子们,他们折出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许多几何图形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还充分展开想象,如三角形像雪花,圆形像桌子、饼干„„在几个小朋友带领下,大家开始玩组合图形:有的用椭圆形和正方形组成圆顶房;有的用三角形和长方形组成尖顶房;有的折出了不同形状的鱼;有的拼贴组合成春天的景象,等等。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各种事物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处于特定的问题情景中,从而会激发他们创新的动机和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正是幼儿园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恰好对应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内容,也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操作与实践应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关键。
四、改进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一种乐于思考、乐于探索、大胆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在美术课中,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中心,通过联想、类比等思考方式,使思维向各个方面扩散开来,从而产生新的方法,这就是求异思维。在美术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表现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幼儿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改进教学方法、评价模式,鼓励幼儿标新立异,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学折纸《裤子》、《狗》时,教师先教幼儿折叠好小裤子,接着让四、五个幼儿一组将折好的小裤子和起来进行组合,提出问题“你们能将它们组合成什么呢”?教师留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去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幼儿敢于用别人不曾用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经过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幼儿能够讲出用三条小裤子可以拼接成猎狗:用好多小裤子可以拼接成蜈蚣:许多幼儿还能为自己拼接的物品取出好听的名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惊人力量,选择有意义、积极、正面的语言,如“你真棒”、“真聪明”、“很好”、“行”、“就这样”、“可以试一试”等简明扼要的语言对幼儿发出暗示和鼓励,从而促进幼儿树立“我也能创造”的信念,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内因,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
五、成果展评,体验创新乐趣
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指导
要点中明确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分层主评等形式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对完成质量好的作品给予表扬,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对有进步的幼儿作品给予肯定,对其不足用商量的口吻、建议的方式提出改进意见;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地进行创造,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
5.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五
务川县蕉坝中学
田维义
“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金马著《创新智慧论》P.7)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的忠告绝非危言耸听。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造力,它就会落后挨打。有创造力的民族才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民族的创造力则主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来实现,作为教师则应担负起这种光荣使命。
创造能力是指人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而有价值的才能。它不是单一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用以掌握的信息,重新分类组织转换,敏锐的想象,推测与创新,根据已有的各种信息果断地选择最佳方案。要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儿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以课堂教学作为基地,以课外小组为辅助,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入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选择创作途径,寓教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通过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来开发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之作,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每位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成功的创新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即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而这些因素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活动。他是创造性的基础,可以说创造性是对已有知识重新加工和组织。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
一、创新态度的培养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出现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好奇心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巨大动力。同时《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儿童的好奇欲望值更高。他们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教师要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课堂氛围。不要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其一,鼓励大胆表现,以充足的资料和直观演示,使学生通过参照资料渡过画形难关。有些教师喜欢在黑板上做示范,尤其是一些绘画形式的课,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的思路局限于教师的示范中而很难有所突破。其二,使学生认识不同于他人作品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和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每节课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冥思苦想寻求灵感,引导着学生发现一个个新奇的构思,辅助大家将想法付诸实现,共同分享着他们完成与众不同的作品时的成功所带来的愉悦。其三,善于发现每个美术作品的优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他增强创作欲望和信心。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对于有创新意识的作业当堂给予肯定,作业本上奖励一枚小红花,展示给全班同学让这位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以激励其他同学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思维的激发
课堂辅导为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课堂辅导是一种过程,要突出过程教育,淡化结果教育。罗恩菲德曾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职业中,那么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已经达成。
他们的思维存在着极大的幻想。奇妙的海底、神秘的太空等是他们未来探究的崭新课题;孙悟空的出神入化,阿凡提的机智神勇等是他们时刻想知道的秘密。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没有一个不喜欢听故事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科幻、卡通、神话故事的精彩情节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如《仙女的魔术棒》,课前教师收集多种类的相关图片、关于魔术棒的故事,再配上幽雅的音乐,有美丽画面、有动听音乐、有生动的情节,学生们既欣赏了优美的画面、了解了魔术棒的用途,把学生带入了神秘的童话世界,又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魔术棒。再如,在上《动画城》(美术欣赏)一课时,教师只要把《阿凡提》《宝莲灯》等故事一讲,学生们往往争着讲述。熟悉故事的学生努力想表现自己,不知道的学生想听个究竟,教师再把精彩的画面映出,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被那些小精灵评说得头头是道,欣赏得入木三分,有的学生还上台表演其中的滑稽动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连平常不太发言的学生也想听、说。用这种方法轻松地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是教者轻松,学者愉快。
三、创新技能的形成
传统的技法课主张你这幅画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如果一堂课上下来,没有一个学生画得好,没有一个画得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如今,我们要摆脱这种错误意识,我们应该更明确地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有它特有的优势。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多种形式的启发,满足心理上的好奇,拓宽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经常带学生进行写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动脑筋去思索怎样进行绘画创作,并教给他们学会各种适合孩子们运用的绘画技法:如水墨画,儿童画,吹塑版画……在绘画创作中,寻找最佳的构图及最合适的绘画形式。
例如:《蜡笔水彩》一课,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一幅雨中的照片让学生分析用什么方法更容易表现,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实践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但使学生了解了蜡笔水彩的适用对像和使用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有益于课堂教学。再如,在上《大嘴巴》一课时,在材料选择上教师不必具体要求需要准备的用具,提前让学生看书预习,教师做简单的提示。课堂上营造一种创新技术的气氛,学生自发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根据动物的外形大胆地夸张想象,无拘无束地做。作业展示时欣起了高潮,一个个用纸盒、纸杯作的动物、人物既夸张又生动。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还利用他们的小作品设计了一个小故事演给大家。创新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赋与我们生活瑰丽的色彩。
6.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六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是人类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知识、事物的.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学习和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在通过多种相应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作 者:刘嘉 作者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527200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9(9)分类号:H319.3关键词:英语教学 培养 创造思维能力
7.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七
一、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在思想、意识、观念、情感、能力、精神等方面应具有如下特征:
1、独创性。
即思想活跃、想象丰富、敢于突破权威思想, 敢于弃旧求新、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 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 并将其积极用于教学中。
2、新颖性。
即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探索, 能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创造性的发现、选择教学方法, 有新意。
3、坚定性。
即爱岗、敬业、讲奉献, 具有不折不挠的顽强的毅力和意志。
4、全面性。
即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实践能力都有明显的超人之处。
二、向课堂要质量
作为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我们必须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 实施创新教育进课堂的关键是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创造性原则。
教无定法、贵在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创造地发现、选择教学方法。
2、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制定教学方法时要从学生所处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 通过启发、引导, 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使学生活泼地学习, 积极主动地发展。
3、激励性原则。
必须经常激励和鼓舞学生, 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激发学习热情。
4、启发性原则。
教师可以采用目的启发、直观启发、问题启发、对比启发、想象启发的方法, 利用学生议论等方式达到质疑、解疑的目的。
课堂中孕育着创造, 把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 以全新的教学观念来演绎现代教育教学的崭新思路, 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 实质上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想有所成, 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敢于向传统、向专家挑战, 不能做“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庸人, 这就要给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 才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挥。因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 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 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这种没有压力的氛围, 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随时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推测, 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育者应大度和有涵养。“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能对不同意见横加指责。教育方式要多样性, 可以讨论, 可以教师谈, 可以学生讲, 给学生的思索和创造提供一个宽裕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使其在学习中不拘泥、不守旧, 敢于打破框框, 敢于创新。
2、设置困境, 培养创造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医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遇到的苦难也很多。为此我们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刻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困难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认识上困难的要求, 从而认真地思考所研究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很关键, 要有创造性, 少用事实题, 多用思考题。吸引学生独立运用创造性思维。例如:讲解内科病例时, 先陈述期临床表现, 再给出数个层层推进的选择题, 每道题有三、四个答案, 题目分别是:诊断的最大可能是什么?治疗原则是什么?用什么方剂最恰当?有哪些分析意见等。这样, 即给学生联系了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学科, 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学练结合, 培养创造实践能力
中医内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用于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多让学生获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卫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而卫生知识最缺乏的地方正是农村, 只要引导得好, 现在和将来这些学生都是宣传卫生知识、宣传中医中药的主力军。同时他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医院去进行实习, 真实体验医生的工作环境, 工作方法, 工作技巧。学生们都说这种社会活动贴近实际, 能学以致用。这样通过教学和社会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塑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名优秀的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不应该只把课堂当作传承知识的场所, 更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 碰撞智慧火花, 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互相平等和谐相处是创新教育师生关系的显著特色。为了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和真诚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把这些视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先决条件, 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决定性因素。具体的讲, 教师应“真实”、“接受”和“理解”。塑造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育人情景,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题性发展。
8.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八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57-01
引言
随着课改的实行,我国对教育事业工作更加重视。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学生们本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重要,各个单位对员工的要求更注重于对能力的考验,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中学美术教学是一项抽象的科目,能够有效的对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
一、中学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特点
1.思维仍处于形成发展阶段
中学学生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是属于从儿童期到成人期过度的中间阶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们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在思维上仍然保持一种发展的状态,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对待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能够在生活中观察到微妙的事物,能够长时间的专注去做一件事情,具备了一定了抽象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思维尚未成熟,需要老师们的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尤其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把握住学生们在这个时期所具备的思维特征,对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提升。
2.思维活跃,极具创造性
中学生在这个青春期的萌芽阶段,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他们的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敏感,和成年人相比更加开朗。他们对外界事物更容易接受,对各个方面的新鲜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感。
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利用好学生们对事物的好奇心来对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通过视觉和听觉达到视听结合,以促使他们的生理成长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中学美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
目前,在很多学校看来,美术作为一些非专业知识的教学科目不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关注,所以,美术教学在很多地方学校都不被教育机构所重视,很多学校都是采取其他科目老师来担任美术课程的教学,这样做是非常鲁莽且没有根据的行为。当地教育机构能够重视美术教学在整个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美术课不仅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力的科目,而且还可以缓解学生们在面对高强度学习中产生的学习压力。
2.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产生的多种答案,思考的方向向外散发,找出适合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解答层面上,要培养学生们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在美术创造中,发散性思维具有创意性,能引导学生通过辅助工具获得不同的形象,改变事物的逻辑关系,这样,可能会使学生获得新的创造和发展,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舒服很有益处,发散性思维通过实践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穿造型思维方式,并受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2)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中学学生对美术课程上的一些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当学生们有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就会主动的、积极的、执着的去探索,心理自然也就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产生痴迷的效应,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努力通过课堂上的教育方式来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绘画技巧都会使学生们产生一种想要学习的欲望,学生们在快乐的创作过程中会体会到自身创作的自豪感,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的创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们自己创造事物,并将他们具象在画纸上。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示,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想的进行随意创作,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让他们自由发挥,并根据画出的东西对他们进行点评,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想象意识更有信心。
三、老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老师对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首先,老师自己本身应该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培训,自己要有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认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在课堂上不断的发挥自己,不断的通过自己去改变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有足够的审美能力,审美和美术的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师智能结构的核心部分,它综合体现了美术教室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的必备条件。要让学生们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形成创造性思维,老师的创造性教学组织工作至关重要。
四、结论
在对中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本身的培养和关注,另一个就是对美术老师能力的考验与培训。本文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和美术老师应该具备的教学素养进行探究,希望能对教育机构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雪冬.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5-08-15.
[2]郑皓华,刘古月.装饰图形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5-09-15.
[3]颜晓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14-02-25.
9.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篇九
城关小学赵作慧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其四,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从而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
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注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2)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3)鼓励学生向有创
造性的人学习。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尝试的欲望极强,让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讲一些爱迪生、居里夫人、达尔文等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0.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十
摘 要:色彩感知属于视觉感知的一部分,除了色彩感知,视觉感知的对象还包括形体、结构、造型、空间等等,但是色彩感知在视觉感知里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知能力,是与基本功训练并重的一项根本任务。
关键词:美术教学 色彩感知
色彩知识属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世界的美大多表现在丰富的色彩视觉上,在美术教学中,绚烂的色彩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媒介,色彩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心理世界。正确地利用色彩,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多变,而且能帮助学生感知多彩的世界。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知能力,是与基本功训练并重的一项根本任务。
一、利用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感知色彩的魅力
感觉和知觉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渠道。一般来说,小学生是通过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来获取各种信息,感知世界。感官刺激给低龄段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尤为重要,强烈的色彩能激起儿童感知的兴趣,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感受色彩,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1、看――感知色彩的魅力
在教学三年级《橙色的画 》时,我先让学生看各种橙色调的摄影作品,如金色的秋天、丰收的田野、夕阳西下的景色等。再让学生看相关的绘画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高加明的《打菜籽》等。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作品中的色彩,寻找不同的暖色,少许的冷色搭配,橙色的各种变化,体味各种不同色彩的感受。在有过体验之后,再上《色彩的感觉》一课时,引导学生看到青色感到酸,看到粉色感到甜,看到红色感到喜庆热闹,看到蓝色感到寒冷等,从而让学生在看中感受到色彩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2、听――感悟色彩的魅力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蓝色多瑙河 》,指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展开想象,并让学生观看节奏缓慢、旋律流畅的音乐呈现出的一幅幅色彩协调、对比柔和的画面,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然后欣赏第二段乐曲,如《斗牛曲》,着重让学生感受乐曲中的热情、奔放,教师用言语、身体语言促使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动起来,学生体验着乐曲的旋律激扬,热情洋溢,同时展现画面,感受着此时的色彩搭配中所体现的强烈对比,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在听中感悟色彩的魅力。、读――体味色彩的魅力
在上《四季歌》时,我采用读诗的方法引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同学们朗诵《咏柳》这首诗的时候,我在画纸上用彩笔随手画出绿色的柳树。然后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诗句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画面里还需要画些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是春天。画面上还应该画上燕子,画上不同颜色的花,还有绿色的草坪。我边听同学们的发言边把他们说的内容画在纸上,用手中的彩色画笔画出一幅春天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画面。读诗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并让学生体味到色彩的魅力。
4、演――享受色彩的魅力
表演是直接的、视觉的,每个孩子都有表演与展现自我的欲望,通过表演可以传达美术色彩的信息,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作品的情感再现。在教学一年级《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时,我让学生用彩纸来装扮自己,让他们认为用什么颜色能代表春天就用什么颜色的彩纸来装扮。学生们兴致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让自己表演。于是,分小组推荐人员上台表演;学生们跟随音乐、走着模特步进行表演;而台下的学生当评委给每组表演的学生打分,并评出最佳表演奖,对获奖的学生发贴画进行奖励。通过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色彩就在我们身边,直接享受色彩的魅力。
二、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色彩的一些基础知识,如色相、明度、纯度对比,三原色和三间色,小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美术活动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1、变――从绘画软件中认知色彩
教师讲解色彩知识,一般都是用水粉颜料来演示色彩的调和变化,但是,由于水粉颜料的颜色不纯正,多次调和以后颜色的色相、纯度、饱和度都有所下降,绘制出来的色彩不够准确。比如用红和蓝水粉颜料调合后得到的紫色就变成紫灰色,颜色很暗不纯正。如果采用电脑绘画软件就不一样了,电脑中呈现的色彩非常纯净和漂亮,而且用电脑绘制的色轮图比手工绘制的色轮图更快、更有效。
再如,在讲色彩的明度变化时,教师很难让学生把五彩的颜色想象成明暗效果。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戴墨镜来欣赏彩色图片,结合绘画软件演示,并且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PHOTOSHOP里“去色”效果,把各种颜色转变成黑白灰,寻找规律,如明亮的黄色接近白色、深的紫色接近黑色等,从而培养学生色彩的感知能力。
2、玩――从游戏中感知色彩
在讲解近似色和对比色时,我采用“找朋友”的方法。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再让学生进行辨识,通过对比找出这几种颜色相似之处后,拿出色板,让学生找这几种颜色的相邻伙伴,先让学生在纸片上涂出自己喜欢的―种颜色,根据纸片上的色彩“找朋友”。如教师提供的红色,提问:哪些颜色与红色可以成为“朋友”?把它找出来,贴到红色周围。
依次类推,让学生感知色相接近的颜色组成的类似色画面。而针对没有被选出的颜色,让学生说说不配成“朋友”的理由,从而又让学生明白红色与绿色、橙色与蓝色等是对比色,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知色彩。
3、找――从生活中觉知色彩
有一次上课,我看到有些女孩子的衣服色泽鲜艳,色彩和谐,甚是好看。因此,在上课前,我有意识地叫嚷:呀!某某同学的衣服真好看,黄色和蓝色,色彩对比鲜艳又不刺眼,和你的快乐活泼的性格很相配。这个同学的衣服也很美,紫色的条纹里还有星星点点淡紫色、粉红色、白色,和你文静的性格真相配。在我故作声张中,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被吸引来了,都象模象样地欣赏起来,并纷纷去寻找自己和同学衣服上的不同颜色和搭配效果。
趁此机会,我设计水粉画《漂亮的衣服》,引导孩子以组画形式,用已学的色彩搭配的知识去表现,如色彩强烈对比的效果和色彩淡雅的效果是如何安排色彩的。同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五彩的颜色,讨论不同性格的人适合哪些颜色,冷色调、暖色调、类似色、对比色可运用在哪些装饰里等等。通过用心设计活动,安排合适的课程,让孩子们认识到了生活中也有色彩,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色彩,并能够用色彩去装扮生活,装扮自己,通过把色彩进行生活化,提高了审美和创造能力。
4、品――从名画欣赏中评知色彩
美术欣赏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德国教育家斯克沃兹1965年在实验研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艺术品味和创造性受周围环境中的艺术作品的影响。
名画作品的色彩丰富多样,并且完美。中国画如吴作人的《小金鱼》、韩美林的《熊猫图》、齐白石的《虾》等,色彩灿烂,沉着协调;西洋画如梵高的《向日葵》、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毕加索的《照镜子的女人》等,色彩鲜艳,无拘无束。在欣赏名画时,我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色彩知识,品评作品的色彩方向,结合自己的体验,体验和感知色彩美,从名画欣赏中评知色彩。
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增强的关键期,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感受新鲜事物,去发现、体验、感知色彩的美,引导他们多看、多听、多想、多讲、多找、多品、多练,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11.培养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能力 篇十一
(一) 兴趣激发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 沟通情感法。
(1)、缩短师生距离。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缩短与孩子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教师要及时给予孩子们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三) 指导学法,赋予动手参与能力。
(1)、加强技法训练。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
(2)、拓展想象空间。“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四) 创造条件,提供动手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1)、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
(2)、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
(3)、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
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自发自主得动手操作,提高动手参与能力,让他们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12.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十二
关键词:美术教学,研究难点,创造力培养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 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当人类逐渐步人知识经济、网络社会、新技术和信息不断涌现的时代, 创造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大家所共识。小学美术学科的教育毋容置疑是体现创造力培养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话题。“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是所有美术教师都关心的问题。在小学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既是当下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值得教师们去研究的教学难点。
一、关于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不甘守旧, 不断产生新思想, 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在小学美术活动中, 学生绘画过程中的创造力可表现在每个年龄阶段不同的层次。
1.涂鸦期 (1.5岁~3岁) 。“涂鸦期”的儿童画虽不能画出具体形象, 但已有明显表达的意图, 表现儿童希望凭借绘画与别人交流思想的意图。
2.象征期或表象符号期 (3岁~5岁) 。“象征期”的儿童画最主要的特点是简化, 缺乏细节的描绘。他们用一些象征符号 (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表现对象的特征。随着儿童认识的提高, 画中的细节也逐渐增多, 形象也逐渐复杂。
3.主观感觉表现期 (5岁~9岁) 。“主观感觉表现期”的儿童思维中的形象性仍占主要地位, 但他们在知觉现实的同时, 也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及主观感受。
4.视觉写实期 (9岁~13岁) 。“视觉写实期”的儿童开始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现实生活。同时, 随着思维逻辑性的发展及认识能力的提高, 对要求绘画形象的逼真性、对形象的大小比例等有了有意识的注意。
二、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小学美术创造力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
1.美术知识与技能。在美术创作中, 主要是已经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审美经验及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的策略和方法。
2.创造性思维。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记忆表象;表象的运作就是想象和思维。美术创作需要运用丰富的表象进行构思、构图、调整和完善等思考。
3.创造人格。即发现的意识、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或创造的精神等。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创造力构成要素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 这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侧重, 但不可分割;有层次, 但没有先后。在技能学习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 在创造中也有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意志的培养。当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并且对教学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许多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会显得自然且有独创性。
分层教学在美术中的应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以独特的学习方式, 享受美术课堂的乐趣。因此, 我们应实施主体性教育, 分析学生的实际, 适当运用教育方法, 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情境,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每个孩子都有着天生的角色扮演欲望, 一旦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某个角色当中,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孩子小组合作学习, 会更加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有效的激励评价办法。我们知道学生的绘画能力有所差异, 尤其是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学生的差异有所不同。为此, 我在教学中通常运用这些方法: (1) 在课堂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作品, 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好的发展, 提高其绘画能力; (2) 选择不同层次学生的作品自我评价,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请全班一起讨论; (4) 教师鼓励性评价。
三、小学美术教师要有创造力
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每个教师自己必须在美术和教学两方面都更有创造力。为此, 要注重如下方面能力的培养:
其一是形成优秀的创造型人才个性和强大的创造动机。其中的关键要素是:教师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强烈的好奇心、喜迎变化的性格、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进行创造的价值追求, 并能经常自觉地将这些品质转化为直接的创造动机。
其二是掌握相关的专业素养知识。即一般美术创作构思、构图、造型和表现等技能技巧, 并了解不同艺术流派的创作思想和方法, 能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初步接触不同的艺术流派及形式进行有目的的创作。
13.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十三
题目:
《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单位:漳平附 小 作者:罗语心
联系电话:*** 字数:3220
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常说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但是,越向高年段前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却每况愈下,除了无法一蹴而就的教育体制外,美术学科也没有发挥它该有的功能。美育在这一程度上是起了很大的先导性作用的。因为在美术课堂上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美术老师是打开这扇门的媒介。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小王子》中,小王子和飞行员见面时,让飞行员画的那只羊,就是对儿童思维的诠释,有趣,敢思,创造。
那么,应该要从哪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首先,观察与感性。少儿一进入艺术殿堂就必须培养其敏锐的感觉,用眼睛去观察与测量。无论是构图还是比例都只能凭自己的感官,绝不允许观察时用工具在实物上量,表现时又用尺在纸上量。否则,我们将犯下大错,促使学生走入歧途。例如教孩子们画树叶或者粉笔盒时,其椭圆形的宽扁程度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比例都必须先用眼睛去观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目测,在画面上表现也只是能凭感觉去指挥手。从前,每当我新接手一个班就发现有大部分的同学把一些工具带进美术课堂。尽管我每次在课堂间隙强调、阻止、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但总感到力不从心,有时要花一学期甚至一年时间才能奏效。所以,启蒙老师的思维方式,传道方法对学生素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遵循系统性原则,自始至终教孩子们建立独立的感性语言,无论是学哪一种艺术形式都要严格培养独立观察的习惯,训练感觉的能力。一旦学生步入正轨,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其次,理解与理性。我们提到感性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理性的分析,知觉与感觉是紧密相联的,用感知的形式去认识事物才是完整的。例如孩子的画一片树叶,第一感树叶是椭圆形,第二感树叶有个尖尖的形状,第三感才发现树叶有个蒂把与叶筋。孩子们对树叶形象的理解已基本准确了,再进行描绘便渗入了理性的成份,至于表现的准确与差异是不能强示的,正因为有了差异,学生的作品才会呈现千姿百态,艺术本身就是求异的。如果我们随便让学生把树叶放在纸下描红或在纸上套画,造型是准确了并且千篇一律,但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却被“拐仗”所代替,天真的儿童就会培养成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体系。
最后,技能与思维。有创造力并不是意味着你要忽视技能的重要性,相反的,知识越丰富,技能越熟练,人的视野也越开阔,创造思维也越活跃,作品也越成熟。在《指纹画》一课教学中,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班不讲具体的知识,只要求学生 自己动手创作;另一个班在讲了圆印法、斜印法、侧印法后,再进行创作。结果,前一个班学生的作品虽有创 造性表现但随意性强,由于没有技法指导,画面杂乱。而另一个班学生的作品既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因有技法的交融和灵活运用,而使画面美观、耐看。通过这一课的对比教学,我体会到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创作活动的一项基础,在体现创造思维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的效果,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抓住每个环节,用语言和行动来引导和塑造。
第一是启发儿童自愿学习。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说理性的科目,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儿童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迫性。用“童心”去想儿童所想,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让儿童头脑中有鲜明清晰的形象,“呼之欲出”,使儿童产生内心的创作冲动。就好比《蜻蜓飞飞》这一课,先让学生了解它的结构,在创设情境,它会飞到哪里去?使单纯的蜻蜓造型课变成了想象的敲砖石,打开了学生思维创造的大门。美术教学多在活动中、游戏中去进行,让儿童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通过行动去体验、去玩、去摸、去听……用现实的刺激促使儿童的想象运动起来,经过他们的头脑加工,创造性地外化于画面上。儿童们经过启发,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当听到老师说现在开始画时,他们就全神贯注地画起来,没有淘气的,也没有说话的,全班鸦雀无声,只听见笔在纸上作画的唰唰声。
第二是鼓励儿童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地学习。美术教学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活动的环境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学会利用幼儿自我为中心、“泛灵论”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 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特别是用拟人等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就像画他们自己一样。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讲《我和马儿在一起》中,讲到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它可以在海里大施身手也可以飞到天上去腾云驾雾,所以它的身上长着翅膀和鳍,看到我画的长着翅膀和鳍的马儿,学生们忍不住笑了出来,不过,没关系,我知道接下来的课堂练习,我一定会看到千奇百怪的马儿,也达到了我训练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对孩子们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与坏,教师都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我把鼓励儿童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这样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是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作品。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他们树立信心的关键环节。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如控制能力比较差的一名小朋友,画画时总是有头无尾,好好的画一上色就涂得乱七八糟。当他经过努力受到同伴表扬,又得到老师给他盖上的一个表扬图章时,他今后的创造欲望一定会加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评价作品还是一个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过程。每次画完画,我就把全班儿童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儿童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尽量让儿童人人参与,积极发看表法有时我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我从来不给儿童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我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我们还可以经常让儿童搞集体创作。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保持儿童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14.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十四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潼川第三幼儿园:张燕
摘要: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其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应是不容忽视,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不断地去引导开发,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一、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幼儿创作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必须从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入手,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语言和符号,它是幼儿利用线条、形体、色彩等相结合来反映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从而表达幼儿内心的思想与情感。幼儿天生就喜欢绘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直接去满足他们的欲望,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幼儿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尝试新的创作。这时我们就要为幼儿创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场所,时刻注意对幼儿进行绘画兴趣的培养,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1、提供各种材料,丰富幼儿认知经验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我们要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观察、欣赏,只有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才能让幼儿有所创新。同一样东西,不同的幼儿会画出不同的效果。让幼儿学习使用各种绘画工具,通过实践,让幼儿明白,相同的东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会画出不一样的效果来。不但可以让幼儿从小了解各种绘画工具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我们在上有趣的《脸谱》时,先让幼儿用水彩笔在纸上画脸谱,让幼儿掌握脸谱的绘画技巧时,尝试创作。再让幼儿用胶泥在石膏板上制作脸谱,幼儿可以把脸谱做得更真,更形象,幼儿有了绘画的经验,他们在制作时也就能大胆的进行创新。最后,让幼儿用油彩直接在自己脸上画脸谱,幼儿对画脸谱更有了新奇感,通过幼儿亲身体验,他们知道怎样才会让脸谱更好看。不难发现,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所画的脸谱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2、提供幼儿创造与想象的环境
良好的创作环境是影响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幼儿园和家庭都要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幼儿创造过程必须依靠外界环境的刺激,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孩子创造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想、多说。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又开阔幼儿的眼界,从而为幼儿的创造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例如:利用春游活动,带领孩子到野外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观察花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当他们用小树叶拼成小鱼、乌龟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每个作品都表现着他们的想力和创造力。我们还可以将幼儿的画贴在活动室内,创办一个幼儿画廊,让幼儿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学会评价别人的作品。在视觉上给幼儿艺术美的体验,让幼儿能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是简单的教会幼儿画一些简笔画,而是有目的、有选择地启发幼儿,帮助幼儿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来,从而提高幼儿绘画水平,实现幼儿自我发展。
3、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在美术活动中,老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但激起了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让孩子更喜欢美术活动,在幼儿大胆的描述自己的美术作品的同量,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们在画《龟兔第二次赛跑》时,不是教直接教幼儿怎么画,而是给幼儿讲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因为小兔偷懒,就输给了乌龟,如果他们再重新比赛一次,它们会在那儿比赛,谁会赢呢?孩子们都争着回答。让幼儿自己来编故事的结果,并将故事画出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呈现在了我的眼前。不管孩子画得好不好,他们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扬,等孩子们都画好了时,我让孩子们拿着自己画的画,站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画的故事内容,并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这样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锻炼了孩子的胆量。
二、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
我们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作力,作为教师,在绘画中,必须为幼儿提供条件,让幼儿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允许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情感,允许他们大胆的想象,按自己的理解去画,不要束缚幼儿的思维。幼儿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想象,不但可以从外形上进行想象,而且还可以从色彩、线条上进行想象,幼儿的作品,不像我们成人的作品那么规则,他们对事物的特征掌握得不够准确,也正是这些不规则的画体现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作力。有一次,幼儿画《美丽的秋天》我在课前让幼儿的家长带着幼儿去户外看书了秋天的景色。有的画满了黄黄的树叶,有的画的却是满树的红果子,有的画的是长青树,还有的画的是秋天盛开的菊花。让幼儿独立思考,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他们就能画出一些生动有趣的画。在成人的眼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固定不变的,如人的头发是黑色、太阳是红色、天空是蓝色。我们会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自然规律,是不需要去改变的。而在孩子的眼里,他们并不觉得这些是固定的色彩,他们有时会把头发画成蓝色的,会把天空画成彩色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孩子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画,就否定孩子的作法,那可是大错而特错的。老师在指导孩子时,不要总是说孩子这样不对,你又错了之类的话,而要用很欣赏的眼光去问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画。有一次,我在美术活动课上教孩子画《在海边》,孩子们画的都大同小异,惟独有一个孩子画着深蓝色的大卷着波浪。我当时还以为他是没有听清楚要求,并要求他重新画一张。但后来我才明白,原来这个孩子画的是《海啸》时的海边,那个时候就只能看到席卷而来的海水。
三、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潜能
1、因材施教,及时评价
在我们美术活动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绘画特征,在幼儿刚刚会进行涂鸦之作时,给他们一张纸、一只笔,他们就会涂涂画画,对于孩子的乱涂乱画,我们不要随便责备,而是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幼儿拿着笔一圈一圈地画着,而他们搞不清楚自己画的是什么时,老师要适时加以指导。例如:“宝宝,你画得线团真好看你画得真好看,再多画一点就更好看了!”孩子听到赞扬后就会越画越起劲。孩子完全把画画当成了自己喜欢的游戏,这些看起来一点也不像的画,但却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而我们可以在这种特殊的绘画游戏中逐步培养幼儿的个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绘画也慢慢从涂鸦期发展到形象期,由浅入深,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这时教师就要按照各年龄的幼儿的绘画特点进行施教,幼儿的绘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我们对每个幼儿的要求要有区别的对待,对于能力较差的幼儿,要适当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就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信心也就会越来越高。在活动中,当孩子没有达到你所预想的结果时,老师千万不要着急,而是耐心的给孩子指导。不同的孩子对同一事物都会作出不同的认识。比如,你给孩子一个圆,孩子就却能说出很多的答案:线团、烧饼、太阳、气球、桔子、棒棒糖。只要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孩子的绘画水平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2、用心欣赏幼儿的作品
在美术活动中,很多老师都把临摹看成是评价幼儿美术活动的依据,而忽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更好地贯彻《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综合艺术,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不是要求每个幼儿都要和老师画的一模要样,而是要教会幼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同时再加入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绘画作品。在指导幼儿作品时,不要总是责备幼儿画得不好。不管幼儿会不会画,也不管幼儿画得好不好,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多鼓励幼儿,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不要让幼儿的创造被扼杀在摇篮里。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幅画,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了绿色,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这样画,他告诉我,因为夏天来了天气太热,我把太阳变成绿色的,就不会热了。我当时表扬了这个孩子。果然,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喜欢在绘画中加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
四、紧密联系生活,拓宽幼儿创作思路
1、美术教学和日常观察精密结合。
幼儿绘画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该多为幼儿提供直接接触生活的机会,提高幼儿感官认识,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受各种不同的事物,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幼儿只有做到心中有画,才能运用自己已有的记忆和想象作画。如;我们在画《盘子》的饰画时,出果直接给幼儿观看范例之后就让幼儿去装饰,幼儿只会去模仿老师的去画,甚至有些孩子还会说不会画,而不敢动笔。如果让孩子先回忆一下自己见过那么东西是圆的,再让幼儿欣赏很多圆形的图片之后再去装饰,幼儿就会自由自在地画其所爱,很轻松的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绘制出来。
2、美术活动和游戏紧密结合。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如果幼儿能在游戏中把美术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运用美术技巧,制作出玩具和游戏材料时,那么既丰富了游戏的物质材料,又提高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如我在玩《多足虫》游戏时,给幼儿提丰富的材料,让幼儿给自己设计一游戏道具,这时没有一个孩子说不会,而且都很积极的投入到制作活动中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幼儿,就一件物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并进行合理的想象。教师要对观察细致、想象大胆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为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5.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十五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地哄孩子玩。学生对于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批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要让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动物。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得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爸爸是他最熟悉的,画得更为形象;要求画动物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获得进步。只有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 改革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教法简单化,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致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比如在初一人物的课程中,就可以用贴的方法,把人的躯体分成各个部份,把手臂、腿,做成几种动作,根据要求,贴出人体的形态,使他们在游戏中了解人体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掌握人体的比例关系。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地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就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教师本身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时间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色彩效果差,图片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地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创造能力。比如在欣赏课上,学生不清楚油画、水彩、雕塑的创作过程,我们就可以用视频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老师的负担。
3. 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如:初一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当然一个班也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能力做不同类型的作业,做到遍地开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 放手让学生自己开设新课程,自主地学。
只有感兴趣,学生才愿意学,才学得更好。所以,要让他们提出要求,放手自己找资料,自己组织教学。比如有学生提出要画漫画和卡通画,那么就让他们找相关的知识,当然老师也可以帮他们找,让在这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演示,老师再帮他们作补充作总结。这样才能切合学生实际,才能使学生更愿意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6.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美术课;学生;创造性思维;主体地位;想象力
一、突出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律的照葫芦画瓢,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注:《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术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俞可.在想象中潜行.艺术当代.2007年1期,2007.26.
[2]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常銳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17.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十七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全面铺开,教育创新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教材中去,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到全面发展,进而能从课本里走出来,脱离那种死记硬背的常规模式,使课堂中、书本里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方法,这本身也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特点。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方便人们对空间认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地图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郑樵就提出“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相对于文字而言,地图能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更加深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理解。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比如说地理名称、景观以及其联系等地理事实材料,都可以通过地图来表达。这些地理的基础知识,在地图上看来是直观、生动和具体。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是受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所影响的,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内容,才能更有效的形成地理观念,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如地理规律、成因、基本原理等。这样,才会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才能使学生更容易、也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图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所以也成为各种考试命题理想的切入点。在地理学科的“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中,第四项规定:考生应能够“熟练判断各种比例尺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分布区,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可见,地图是地理考试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校八年级432名学生中,只有13.2%能够分清部分地图,仅5.7%会读图;而不知地图为何物的竟有62.7%。清楚知道地图三要素的只有18.6%,能有计划有步骤分析地图的仅有4.17%。可以看出,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差。及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已十分必要。
三、培养读图能力的原则读图能力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地理、提高地理成绩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我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在地理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大课题。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以下几项原则:
(一)识图读图用图意识——培养能力的基础读图、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重视地理图像,在学习和练习中认真读图、用图。但现在有很多学生却“有图不用”,“用图不会”。例如:从左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城市各类土地地租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是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但是就会有学生给出“交通通通达度”、“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距离和交通通达度”等答案。就读图识图而言,最关键一点是能识图。归纳地来讲,地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区域图”,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域的图形。这类图又可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分为区域地形图、气候图、洋流图、资源图、农业地域图、工业分布图、交通图等。读区域图,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珠江三角洲地图等。
2、“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这类图都遵循“等值线原理”即:凸向高(指数值)处反而低。(如山谷、低压槽、寒流等),凸向低处(指数值)反而高。(如山脊、高压脊、暖流等)。
3、“统计图”,包括柱状统计图(有纵向的和横向的)、折线统计图、扇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三角状统计图等。这类图表读图的关键,是要读懂、读通坐标的含义,尤其是要注意坐标轴上数字的单位。
4、“变式图”,就是从教材中的图演变而来。这类图形虽然看上去没有见过,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寻根导源”,并非无从读起。如:光照变式图、地球公转变式图、气候类型变式图等。
(二)提取地理信息——读图目的这是读图的根本原则。地图里有许多信息,哪些才是我们要提取的呢?因此要明确任务,引导读图。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方法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如学习中国地理(包括省区、地形区等)的地形时,要求学生画轮廓图、地形简图、河流形状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右图——地形简图。
(四)在教学中培养读图能力的实施步骤根据学科和学生实际,作者认为提高地图读图能力,可以在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如下:(现以初中一学期为例,高中可适当缩短前三阶段的时间)第一阶段(第一到七周):主要是识图和记图,初步了解析图。可以利用课本和地理图册里丰富的地图来进行。学生识图有一定的基础,但各种地图的区别还比较模糊,要更正过来(建议在第三或四周开一个专题课程)。记图是一个量上的问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只能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所以要落实到每一节地理教学课堂中。初步了解析图能缓解单纯记图的枯燥,又能培养析图的基础,有利于提高记图的质量。第二阶段(第五到十二周):记图和析图,初步会绘图。通过讨论,我们认为,析图能力主要是学会析图的步骤。通过用四周时间,让学生熟练析图的基本步骤:①、看标题;②、看图例;③、看分布;④、总结规律。
1、看标题。标题是地图的重要部分,它说明了这幅地图主要要表达的地理信息。看明白了标题,析图已完成了一大半。
2、看图例。每一幅地图都有图例,但不同类型的地图所要用到的图形符号不尽相同(但很多图例又可以通用),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看清楚图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上学期的期末考试的第五大题,很多学生就因为没有看清图例,把草地看成了水稻。
3、看分布。指看图例在图中的分布,哪里有什么,某种地理事物分布在哪里等。
4、总结规律。总结各种图例(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分布规律,哪里多,哪里少,沿什么方向,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间有没有内部的联系,不同地区分布的不同事物是什么等等。总结规律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本阶段中还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还要在以后很长时间里不断提高。每节课的地图分析都严格按照上述四个步骤进行。第三阶段(第十到十六周、长期):熟练析图步骤,学会绘制一般地理简图。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析图的四个步骤,直到所有学生能熟练析图的步骤。同时教师通过板画简图,初步教会学生绘图的基础。第四阶段(长期):结合现有的资源,设计一些问题并由浅入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学会运用地图得出有用的地理信息。比如在一幅珠三角地图上找出珠三角包括的范围,肇庆是否在珠三角范围内,运用地图说明某地的位置特征,优势等,或者根据地图试布局工业、农业等。
18.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十八
“强大的美国来自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来自美国畅销书、轰动全美的权威报告《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中的一句宣言式的总结。
因为文化和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造成很多中国人拘泥于传统,甚至顽固不化,不接受新生事物。而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很多新事物不断涌现,尤其是艺术,美术,如果没有一个爱想象,喜欢创新的头脑,观察变化和新事物的眼睛,是不能创作出好的,震撼人心的作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抱着开放的心态,敞开心胸,到处走走看看,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国家不断强大起来,不仅仅是艺术,其他各个方面都一样。而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和希望,怎样正确开发和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件非常具体、重要、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美术教师的任务。
正处于青春年少的中学生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除了他们天生的信马由缰的自由想象,学校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学美术课相比其他科目更适合并具有专业性。我们可以通过美术课的设计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创作出各类作品,创造出无限可能与未来。
美术课应该怎么做,才能打开学生思路,展开丰富想象,从而创造出作品呢?
一、开阔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各种艺术作品,绘画,书法,音乐,电影等等,见识多了,想象的空间就大,学习的机会也多。有条件外出写生,看画展,参加各种活动效果更好。过后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观点,不定主题,不做限制。学生通过深入大自然,观察自然界的山川、树木、动植物造型和色彩的变化,更直观地感知世界,感知美,从中得到启发,可以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独特的、有感情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可以开阔眼界,学习他人的优点长处,自己不断学习积累,加入自己的思想,重新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
二、绘画课上加大创作课的比例,尽量少临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按照常理作出规定,比如树木花草就是绿色红色,云就是白的,天就是蓝的,太阳、苹果就是圆的。美国一个美术老师因为告诉学生圆形是太阳遭到学生家长的起诉,家长声称老师严重破坏和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圆形可以代表很多东西,比如满月,比如圆形盘子,比如球类,不仅仅是太阳。案件最终结果是学生家长胜诉。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保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统一的认识,有很专业的手段,学生眼中的太阳不一定都是圆形。
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想象展开创作。我们将会看到有很多新奇的独特的带着学生想法的作品。中学生虽然绘画技巧不够娴熟,但我们可以着意培养他们在内容、题材、色彩上的独创性,比如中学生科幻获奖作品《未来建筑师》,《网瘾处理器》、《太空高速列车》、《近视治疗仪》,创作者都是通过中学生关心的问题和符合他们年龄特色的题材展开丰富的想象,画面构图的处理有独特想法,富于科幻感,色彩鲜艳,有冲击力,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作品。由学生作品可以看出指导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下了很大功夫。
三、加强手工课包括简单雕塑、折纸、泥塑等的训练。
让学生凭自己想象创作作品,形式上可以采取先讨论,然后动手制作,最后同学之间互相点评的方式。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加快思考创作,提高了对美术课的兴趣。国外的艺术教育形式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德国经常把美术课堂变成手工作坊,学生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好的作品甚至可以销售,让学生从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四、定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相互探讨创作思路的形成过程、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
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想象力的演讲比赛、针对观点的`辩论赛、针对作品的大奖赛。好的作品可以推荐参加更高更大范围的比赛,手工作品可以校内拍卖,创造更浓的艺术氛围,提高师生对艺术的兴趣。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及绘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看看学生们眼中的好作品是什么样的!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们多交流,我们才能观察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贴近学生,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要尽量多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学生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 ;学生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的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在教学形式上也可以改革,把音乐引进美术课,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播放各种音乐,乡村,爵士,摇滚,歌曲,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先谈感受体会,再创作画面,或者先创作画面,再谈创作灵感思路,最后集中讨论,评比。这样听着音乐创作出的作品一定会有旋律感、流动感、跃动感,就像梵·高的作品一样。要把学生带到教室外。建议把美术课排成连续两节的大课,让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和创作。一学期至少给艺术教育留出一天或者更多的时间外出写生,参观艺术展出、博物馆、美术馆。在实践中体验和思考。在外出写生采风的过程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春夏秋冬的变化,提高自己对生活、对艺术、对美的感受力,激发原始激情,从而创作出美的、富有感情的作品。
参观名人名家作品可以使学生看到高水平的作品,提高他们的眼光,并从作品中获得灵感,得到启迪,学会一些绘画技法。优秀艺术家的事迹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激励学生刻苦努力,树立理想,实现梦想。
美术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审美修养,利用假期和各种机会多出去走走看看,深入大自然,深入生活,不断学习先进的经验,研究教法,才能有能力带领学生完成优秀的作品,启迪他们的艺术创作力,为学生做出表率。提升个人魅力,从着装到举止谈吐,再到美术作品的水平都要有一个全面的提高,如果学生因为喜欢美术老师而喜欢美术课,喜欢艺术,也是对美术老师的褒扬,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指导和教授他们在美术、艺术的大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推荐阅读: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09-27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3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2-0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06-09
浅谈民间美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07-27
浅谈多媒体在美术课堂教学示范中的作用08-18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创造力08-12
美术课堂中有效示范教学的重要性08-04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12-07
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