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24-10-09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精选13篇)

1.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一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布者:李庆稳 发布时间: 2012-9-14 17:38:25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则一共提出了15条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底蕴的深厚、内涵的丰富、素养的高低,很多时候都取决于课外阅读的多少,而且现在中考规定不考课本中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更可见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伴随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是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就农村初中而言,从教学方面分析原因,作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

2不想读学生阅读兴趣不浓,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再者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在“唯考是举”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往往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呢?

2不会读由于课外阅读很难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

3没得读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落后,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农村个别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即便是有,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两室对图书阅览室的建设,藏书太少,疏于管理,很少时间向学生开放,难得的资源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来自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校学生的主要智力,不应单单投放在获取死的知识上,而主要是为了成为有智慧的人。真正的学校应是积极思维的王国。”而当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语文的情绪。阅读教学教学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2学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是课程建设的主人。然而,目前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形式还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漠视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大多由教师指定,课程建设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精神,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教师功利至上,评价单一乏力。对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呢?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过分强调应试训练,片面追求升学率,围绕考试的指挥棒教与学,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2.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二

一、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初中专业英语教师明显不足。英语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英语教学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系统接受过英语教学法培训的专业教师来实施,而长期以来,中小学专业英语教师匮乏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英语教师补充,但毕竟杯水车薪,补充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2.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虽然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已持续了八年,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研讨和培训不断进行,每年暑期,省里都在组织英语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各市县也都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阳光师训活动,参加培训的教师也能真正感受到培训的重要性,但毕竟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产生的辐射作用和预期相比还有差距。大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不注重学习研究《英语课程标准》,缺乏语言教学理念,认为学习英语的重点应该是单词、句型、语法等所谓的知识点,学习方法就只有死记硬背这一条,课上课下都反复强调语言点的记忆,忽视了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运用英语。

部分专业英语教师不注重自身提高,教学中普遍存在只教、不研的现象,造成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同时,由于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应试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依然顽固,相当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一切教学活动都以考试为中心,为了考试而教,凡是中考不考的一概不教。例如,近年来中考英语大多没有考查语音知识,平时的检测考试可能没有语音题,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干脆就把语音知识教学忽略掉,即使存在这一教学环节,往往也会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结果是遇见了生词,如果教师不领读,学生看着音标也不会读。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后续英语学习无法进行,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费时低效就成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

3 . 中小学英语教学缺乏有效衔接。自从2 0 0 1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各地陆续按要求在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但由于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大量的师资不能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想尽了办法,通过短期培训也培训了一定数量的师资,但这部分由转岗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毕竟水平有限,小学英语教学即使正常进行,也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这种现象往往又会造成学生的过早厌学,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高低悬殊的现象提前到来,本来要到八年级才会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在刚进入初中时便出现了。

4.学生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氛围。农村初中教师普遍工作量重,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备课、上课、批改和辅导上,就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和开展课外英语兴趣小组和校园英语角等活动,不能积极为学生营造必要而有益的英语学习氛围,不能为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学生所有的英语学习就只能在课堂上和试卷上,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由于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变得被动,所接受的只能是死板的、教条的课本知识。

二、解决农村初中英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全县英语教师配备,尽可能做到使现有英语教师充分发挥作用。除了正常的英语教师补充,要尽力避免有限的英语教师过分集中于城区学校,甚至还有英语教师闲置的现象发生,导致一方面是城区或个别不需要英语教师的单位英语教师闲置或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匮乏现象的发生。

2.优化教师结构,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扩大教师培训规模,每年暑假组织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的教师数量可以进一步扩大,培训面可以更广。同时,要积极谋求省内师范院校的支持,充分发挥各外语院校和师范院校英语系的资源优势,尽可能让省内所有院校的外语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初中英语教师的替换轮训,即农村初中学校接受英语系毕业生一学期的实习教学,要尽可能地为农村教师提供进修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全面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

3.要进一步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探索适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为农村初中学校广搭平台,为初中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

4.倡导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在班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课堂上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情境,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营造良好氛围。

3.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农村初中;实验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实验教学硬件设施不足

农村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实验器材不足,也没有配备专业的实验教师,而且实验器材和教学内容相比是滞后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由于经费的限制,很多易损坏的器材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和补充。好多演示实验的器材连一个教师配备一套演示用实验器材都没有,更别说学生分组实验了。

2.学校的管理者缺乏实验理念

学校管理者首先在乎的是安全,安全压倒一切。其次在乎的是分数,素质是虚的,分数是实的。同时,学校也很难从实验教学方面考核教师。有的学校管理者还认为实验教学耽搁正常的教学与学生的训练时间,即使面临检查,也是只做一些面子工程。

3.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有的物理教师观念落后,认为农村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纪律较差,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开展实验教学比讲授要费时费精力,效果还不好,所以只做演示实验。

4.实验仪器准备不充分,无法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有很多精密的仪器需要教师做好调试才能准确、完全地做成实验。不过现实是,一些教师忽视实验操作,认为简单的教学实验不需要做好实验仪器提前准备工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当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不是发现实验仪器不能用,就是缺少相应的仪器,再就是做出来的实验误差太大,跟实验原理得出来的结论完全相悖的现象出现,无法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5.农村初中问题生的比例大

农村中留守儿童比例大,很多都是问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极差,连上课都听不进,课堂纪律都不能遵守,这给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如要开展实验教学,教师要先费劲讲清楚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甚至要整顿好纪律后才能开展实验,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很多物理教师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不做实验。

二、应对策略

物理本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实验怎么行?所以不管是学校的管理者也好,还是物理教师也好,都必须更新观念。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教师如能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农村物理实验教学,还是大有可为的。

1.变换实验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尽量多的实验,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简单的实验中。例如,在讲“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时,可以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喉咙说话;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可以让学生用力击打桌子;讲“摩擦力”时,可以让学生的手在桌面上运动。总之,实验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2.教师自制教具,学生自备器材

只要教师留心,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物理器材。例如,用矿泉水瓶、海绵、鸡蛋、砖头、铁锤等做压强实验,用牛奶盒做做大气压实验,用小药瓶子自制潜水艇,用牙膏皮探究物体的沉浮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能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引导学生使用现有物品、废弃物品进行小制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解决农村学校器材不足的问题。

3.进行虚拟实验,补充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可见度较低、实验器材难找、实验器材有毒等不能做的实验,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来辅助物理实验教学。虚拟实验同样形象生动,又能使学生感觉到新鲜与震撼,还可以反复重复实验中的关键步骤,这样更能增强教学效果。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虚拟实验的副作用。虚拟实验从传授知识与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讲是有利的,但不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反而容易让学生形成弄虚作假的坏习惯。所以我们教师要尽量多地做实际的实验,不能纵容自己的惰性,多媒体课件与视频是永远不能代替物理实验的实际操作的。

4.利用网络,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农村初中生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但现在的经济能力也提高了,大多数的学生拥有了手机,他们对网络的兴趣有增无减,学校也有无线网络,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去学习,去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重视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如果能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例如如何让自己的家、自己的学校、自己的教室更省电,通过计算来证明等,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及综合能力。

总之,农村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教师不能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为借口不做实验,其实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上课不喜欢做实验。我们始终应该坚信,学生天然就有求知的欲望,而實验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途径。

4.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四

从实施新一轮课改以来,各个学校都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培训。力争使教师尽快适应新一轮课改的需要。但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仍然没有跳出陈旧的老套式。对于本轮课程改革,任何一项目标都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更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转变得了的。它除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个人素质等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因而,致力于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同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很难设想,用应试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是否能让教师产生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因此,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办!下面就其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

笔者纵观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在这里指的是对教师个人的备、讲、练、批、辅、考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对教师教学工作量化检查的制度,这是进行过程性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天天面对的日常工作和检查的内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都对此制定了具体要求和检评办法,下面分别浅析存在的问题:

研究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便依靠制度管理强制推进。抹杀了教师的主动地位,其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这样,造成了被检查与检查者的对立,致使学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缺失,导致教师能动性的丧失与教研创新精神的淡化。教师教学工作就成了追求考试高分,参加教研活动仅是为了不受制度的处罚,而不是主观的需要。如:备课则要求书写认真与否,环节完备与否以及量的要求;上课是否讲普通话,学生是否发言积极,教学效果是否好,回答问题正确率是否高,作业次数是否达标和是否有批有改,每个单元是否进行考测、讲评小结;教师相互间听课要达多少节次,组织教师业务学习要达多少次,组织教研活动要有多少次等都写进了教学管理制度中,且与津贴、评优、推先等利益挂钩。显然,过分依赖制度管理,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需要。

从各校教学常规管理的进程中看,仍停留于形式的多,没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为:

备课:备课是教师对教材的重新加工处理,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情的分析,教学预案的制定,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学校在教学工作月查记载中记录的是:备课认真,备课环节完备,按进度备课,详案(或略案)等。从课堂中了解的情况看(随机听课):一是个别教师上课不带教案,说教案放在家里没带来;二是个别教师仍有抄《备课教案》书的现象;三是个别教师还有课后补教案以应付检查的现象;四是教师用书保存完好,没有一点阅后勾画的痕迹,更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问题;五是教案上体现用教具和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非常少。

上课: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因为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但就我镇对课堂教学的检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上课赋分主要是依据县教研室对教师的课堂评定要求笼统地给分评定;二是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没有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三是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教师讲的多,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少。

作业: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作业不分层次,学生没有选择作业的权利;二是为应付学校及上级检查,只注重次数,不注重作业训练的面和量,更谈不上作业训练的梯度;三是作业形式单一,基本上都是巩固性的书面作业,缺乏一些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作业;四是能够让学生当堂完成书面练习性作业的教师较少,大部分都是让学生

在课后完成,挤占了学生自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听评课:每学期规定每位教师听评课的节数,其本意应该说是好的,可以促使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相学习,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但在具体实施时却不尽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是没有研究的主题(或者说是目标)使听评课漫无目的、流于形式;二是没有形成促使执教者和听课者提高水平的运行机制,只当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三是检查的滞后性和形式化,不可避免地造成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为此导致个别教师利用他人的《教案》编写听课记录的现象。

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尽管每学期的业务学习达到次以上,在检查时要检查规定的笔记,每月一次集体备课,每期要开展三次以上的教研活动。这些是否成了教师自觉的需要,是否成为指导和帮助教师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需要。因此,如何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三者有机整合起来,使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今后教学管理工作中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那种认为进行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就是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思想是远远落后的,搞课题研究绝不是搞花架子,业务学习也好,校本培训也罢,集体备课也罢,不只看有无次数,而是要通过这些手段和过程,解决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通过教研活动要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目前学校还远远没有形成学习与研究的良好氛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还只是停留在制度上的,自上而下的要求上,没有形成教师自觉的行为。没有形成教师主动地、自觉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运行机制,教师有效参与低。

教师教研活动的效率、效益低。主要原因是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要么泛泛而谈,要么无目的地学习几篇文章,要么就是漫无边际空谈,教研活动一定要有问题要有研究,要形成对问题的解决策略,哪怕一个学期解决一个问题,对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都有好处。

一、在制度的组织实施上存在的问题:

还存在见分不见人,见章不见人的现象。好象在实施这些制度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赋分,缺乏制度的实施者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指导。

制度的实施都是学校的管理者,实施的对象就是被管理者,使两者处于一种对立状态,都是自上而下的行为,或者是一种权力行为,与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相背离,也与我们对教师实行民主化教学的要求不相符。建立民主的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已是大势所趋。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不是目的,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所在。为此,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在坚持原教学常规检查(月查)基础上,一是改变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将教师被动接受检查改为主动参与,变领导只作检查为带头参与。具体做法是:

、备课:每位教师每月提交一份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要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相对比的评价肯定其进步,将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上课: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探讨课并交一份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参加交流、评比、评选要求同备课。每位教师的汇报课或探讨课,由教研组负责同志主持,上课者要说课,听课教师参加评议并记录,确定等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一起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听评课:每位教师每学期提交两份听课评课报告,由参与听课的主管同志签字后参

加交流、评比,操作方法同备课。、作业:每期举行一次学生作业展评活动,作业必须包括实践类、活动类、探究类作业,具体评定方法同备课。、综合评定:每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将所有能反映一个学期以来教师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所有案头材料和各种形式的备课、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说课稿、作业布批、理论学习等进行集中检评,具体操作同备课。二是评定结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兑现奖惩。第三进入教师业务档案记载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第四建立警示制度,即对某项目连续两次被评为差等的,要给予黄牌警示,限期整改提高,连续三次为差等的,要以教学事故给予处理。

(二)改革和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要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一是每个教研组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除按常规要求进行正常活动外,还要有问题意识,即要有专题,每个学期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至二个问题。二是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每次活动时,每位教师都要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观点等进行记录,每个学期在期中、期末分别对本组内的所有教师依据提出的价值点的多少进行质性评价。操作同备课。、创新校本培训方法。一是每学期初要针对上期教师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拟定本期校本培训内容及方法的计划,在培训时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切忌无计划的学习培训。二是学用结合,整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研究、有教学实践,真正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实施水平的操作体系任何一项制度都主要靠管理人去实施,管理者的水平决定了制度实施的质量。因此建立一支素质棒、效率高的管理者队伍,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上级教研部门要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对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培训方式和激励机制,其内容应包括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及考核细则等。每期末进行考核评价,将评价情况及时反馈,同时存入个人档案。

二是学校要规定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外,每月应对所分工负责的对象谈一次话,听取教师的意见。能当场解决的要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限定时间予以答复。同时注意留心事关全校发展的问题,同时交流对该教师工作的看法并提供帮助和指导;业务副校长每学期要与全体任课教师要有一次正式谈话,校长一年内与全体教职工要有一次正式谈话。

三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每学期(或学年)应至少面向全体教职工做一两次学术报告,要体现自己的学术水平,理论修养。内容可以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也可以是对理论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好观点,经验的介绍,但严禁抄袭。四是改革业务学习(或校本培训)组织形式,可以由以下三个板块构成:第一为提升修养板块。内容可以是艺术鉴赏,如听名曲,赏名画,析名著等,也可以是师德学习,每次由一位骨干教师主讲,用时不超过分钟。第二为教育论坛板块。通过对教育实践中难点热点问题的探讨,交流思想,展示自我,促进提高,每次安排位教师书面发言(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的学术报告也在这个时间),其他教师可以自由提问或发表看法,同时一般不超过分钟。第三为校务工作板块。总结、安排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般用时也不超过分钟。

5.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五

湖南永州市第九中学 徐建军 425006 摘要:生物实验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实验教学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实验室和学生实验的管理、定期对生物教师进行培训以及采取稳步推进的实验教学方法等改正实验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问题 策略 实验习惯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学会收集、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多数生物教师认为开展实验教学有较大的难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实验教学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怎样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广大生物教师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实验教学很难开展这是大多数生物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物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药品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没有资金更新和维修不能使用,在实验室中只是一种摆设,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城市中学虽然实验仪器能正常使用,但班额过大,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1.2 大多数学校对生物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 有按新课程标准安排足够的课时,例如:七年级生物每周应安排3课时,而大多数学校因师资问题只开了2课时,这样就是生物基础知识教学还不能按时完成,更谈不上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实验教学了,通常在实验教学时还要进行生物知识教学,使学生在实验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思考、发现问题,实验时只是在老师支配下按步操作,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1.3 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初中毕业生物会考中没有专门组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能力的考核,脱离了实验操作的实验考试内容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学生只要记住了实验内容就能得高分,这也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了误解:做实验不如背实验,组织在这种想法支配下的学生去做实验,当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1.4 教师在教学中准备不够充分,忽视了实验教学中的技能训练与知识传授的差别。实验教学时,按教材内容讲得很认真细致,但没有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样一开始做实验就出现了问题,课堂纪律一下子就变得闹哄哄的,一会儿这边举手呼喊,一会儿那边一位学生又惊叫着让老师过来帮助解决操作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只得让学生停下来,继续听老师进行有关实验内容的指导,这也是实验教学难的原因之一。

2、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为了促进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实现新课改提出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按照新课程实验教学的 2 要求准备足够的仪器设备、药品、生物实验材料,这是保证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实验管理员和生物科教师还应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多渠道采集一些本地常见的动、植物标本,以补充实验材料的不足,这样可减少实验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总之科学、规范地管理好实验室,有利于降低实验成本,是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2.2 加强对各学校生物任科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这是组织实验教学的关键。由于各种原因,各校生物专业的教师数量很少,许多农村中学没有一位生物专业毕业的教师,因此学校只能安排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生物科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师往往缺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课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上级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有关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预见能力。

2.3 加强对学生实验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实验前将学生分组编号,固定座位,每组选一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学生任组长,每学期开始时对各组长进行实验常规培训,组长负责本组与实验有关的一切事宜,实验中由组长组织同伴认真完成实验,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实验后由组长带领本组同学整理实验桌,清洁用具,检查仪器并负责将仪器损坏,丢失情况报告老师,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务实的教学策略稳步推进实验教学,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4.1 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重视模仿性实验教学。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是实验能正常进行的前提。因此重视示范性实验教学同样是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没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示范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如《显微镜的使用》一课,先讲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再让学生单独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学会使用显微镜了,用示范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

2.4.2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上述能力上比起课堂教学来说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把教学回归到生物学家探索新知识的原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制订实验探究计划,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注意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疑,以激发学生思维。有时候,生物实验不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实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样虽 4 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学生对实验的领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往三支试管加入碘液后都变蓝色,说明实验失败,之后我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失败可能与馒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温水中放置时间的长短有关,讨论之后有的同学还设计了馒头的变化与温度有的关的一组实验,使实验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4.3 联系当地实际开展课外实验,重视实验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除了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要尽心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外,还应该联系当地实际延伸创新空间,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氛围。如在学生了解了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后,课后进一步探究“不同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维生素C的作用及特性。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较薄弱的一个教学环节,相信只要全体生物教师共同探索,一定会找到一条适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冯莉琴 2006,三维一体理念在生物学实验准备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6)37-38。

6.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六

作者姓名:黄月谏

单 位:云安县前锋中学

职 称:教 师

参评学科:英 语

通讯地址:云浮市云安县前锋中学

邮 编:527529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ziyue323@163.com

浅谈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黄月谏

(前锋中学,广东 邮编527529)

【摘要】近年来,信息化教育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南北。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在发达的地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可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资源、师资等方面的原因,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也促使着我们不懈地为克服这些困难和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课程整合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领域,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前所未有的变革,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空前的。纵观历史的发展,不难发现,主要的原因在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人们去改变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也引领着各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技术等闪亮登场于现代教育的大舞台。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相对匮 2 乏等等,使得农村地区的教育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距。信息技术在推进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虽然已有初步的成效,但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仍需努力改进。

二、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意义

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就已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如今,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日新月异,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日趋强烈。而在国力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教育必定也要与时俱进。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早在2000年10月,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就已经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2012年3月份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年)》里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一 个重要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和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经常被提及。但是,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最优化。”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整合作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意义

英语作为中小学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一门变化中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但在农村地区,英语教学的资源,师资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仅仅利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知识。对初中的学生来讲,他们要获得更好的方法和资源,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就需要使英语与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根据中学英语教 学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在教育技术理论和《新课标》等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来促使中学英语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互联网丰富强大的资源共享优势,使信息技术恰当、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整合中的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发达的大城市都能做到这一点,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其教学的主要手段。因为,随着信息化教育的飞速发展,发达城市的教育环境大多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信息化教学所替代,并大量地吸纳通信媒体和技术,使得教育环境充满了信息技术的力量,日趋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大多数学校都能配备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网络教室等等,有的学校甚至每个课室都能配备联网的计算机设备、投影、幻灯等的信息化设备。这对整个信息化教育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支持作用,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定,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和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比较明显的质的飞跃。

但是,笔者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农村地区 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信息化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有一定的困难,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初中英语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如以下诸方面:

(一)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备,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不成气候。

早在 2000年10月25日~26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就已经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如今,该决定已基本见成效。但是,到如今,笔者所在的县,几乎每所乡镇中学都只有一个多媒体功能场室,上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用到的电脑室(微机室)也只有一到两个,小学有微机室的学校更加是屈指可数。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一千多学生的农村乡镇中学,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电脑室(电脑总数60台,但能用的只有30台左右),更不要说微格教室和语言实验室了。三个年级的级组室都没有配备计算机,现在在使用的教室也没有一个配备有计算机和投影仪。信息基础设施明显不完备,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还不成气候。

(二)(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偏低

1、信息素养偏低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它是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但是,在农村中学,大多数的 英语教师还存在着比较落后的思想,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教育还很遥远,认为获取信息对学科教学起不了作用,即使用心地去获取信息也“无用武之地”;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认为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取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多,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还不如“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本教科书”的成效。

2、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偏低

在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教师只占少数,一般都只是会简单的打字和排版,有的甚至连打字和排版都不会,更有甚者(年纪较大的老教师)连电脑都不会开。一个很实在的原因是农村相对落后、待遇普遍偏低,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年轻的毕业生,因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落后、很难为英语这一学科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后盾。这些都导致了教师团队的平均年龄偏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如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科组共有九人,全日制英语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的只有一人,最近四年新添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只有一人。其中,通过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一级水平考核的只有两个,通过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二级水平考核一个也没有。即使通过了的,也不过是获得“一纸证书”而已,很难有实践的机会,更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多数英语教师都不会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如上评优课等确实需要用到时,就“请”其他同事帮忙),而能够熟练制作英语教学软件的教师只有2-3人。

(三)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比较少

1、英语备课注重手写版教案,忽略计算机备课。

在农村初中学校,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备课还是“习惯”用手写版的教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类似的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应付”学校的业务检查。像笔者所在的学校,每个月要进行一次小检查,每个学期要进行一次总的大检查。如果一个学期有二十二周,那备课本上至少要有二十周的备课量,按七年级和九年级每周六节英语课来算,那一个学期至少得有一百二十节的备课量(当然,国家规定的假期不算在内,如果遇上国家规定的假期放假,那总的备课数就减掉相对应的课时数),备课本也要用掉两三个。这就使得很多老师把备课的重点的都放在“手写”上,而忽视了利用计算机来搜集对上课有实质性意义的信息和资料。另外一个制约着老师用计算机来备课的原因是前面所提到的——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备。像笔者所在的学校,担任英语教学的有八个老师,而课程编排上很多老师是同时有课的,可是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迫使很多老师不得不放弃用多媒体来教学,久而久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家的用多媒体来授课的技能退化,也打击了大家用计算机来备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2、英语授课多用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多媒体授课

在农村中学,不少的英语老师至今上课还沿用“录音机+教科书+粉笔”这样的落后的授课方式。英语教学还是注重语法的讲解和题海战术,作业的布臵也只是简单的抄、写、背。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中,多媒体教学本来是一种很有用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对于有些老师来说,它是一种“累赘”,因为准备课 件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一些老师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门面工程”,为了整合而整合,如要上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才采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而平时就几乎不用或很少使用。

(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英语的能力偏低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初中学校正逐渐普及,但由于学校的硬 件设施跟不上,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过少,而家庭中拥有计算机的更是少数。这使得很多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偏低,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学习的维度。如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与教材配套的学习光盘发给学生回去自学,可往往光盘就会变成他们“玩飞碟”的工具;给他们学习的网址,布臵回去听某段听力或观看某段学习视频或电影,上课检查时却个个直摇头;作业布臵他们发英文E-mail,却几乎个个拿着作业本来交……种种情形的出现,究其原由,都是没有电脑或不会操作电脑。

英语作为一门活生生的语言,需要不断地在英语的环境中实践。可农村初中学生面临的信息技术缺失这一现实却不得不“活生生”地逼着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脱离英语的实践。

五、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对策

在信息化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今这个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无论是在发达的城市,还是在较落后的农村,对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是必然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加强政府的干预,鼓励区域帮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农 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治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因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信息化教育建设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并做到专项专用,完善农村中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坚实的硬件设备作后盾;多鼓励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起与较落后农村地区学校的信息技术帮扶;多鼓励企业和热心人士关注和支持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使党的十八大被关注的教育公平的春风能吹遍每个角落。

(二)加强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实用的培训

要推进信息化教育,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对教师的培训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在眉睫。目前农村学校也有相关的技能培训,可是大多数都只是流于形式,通过网上学习的居多,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学校也没有专职的培训人员,这就使得很多连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会的教师“无师,也不能自通”,或干脆“请”他人帮助完成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是城市与农村一刀切,并没有联系农村教育的现状,很有一种培训完了却“空空如也”的感觉。所以,笔者认为,各地区应根据当地英语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当地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来开设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真真正正地学到对农村初中英语教育有用的实实在在的信息技能。

(三)走出去,请进来,加强英语教师对新教材的培训

英语是一门每天都在变化着的语言学科,教材的编排也年年更新,而且越来越注重“听、说、读、写”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所以,加强较 落后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师对新教材的培训,才能使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也与时俱进,不再用旧的英语学习方法来教育现代的学生。各地方教育局可以多请有农村英语教育经验的名师来对农村英语教师进行新教材培训,也可以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农村英语教师到发达地区的学校进行英语听课、学习交流等。另外,顶岗实习也是一个发达地区和较落后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互补的可行方法。

六、结束语

信息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信息技术是为信息化教育服务的,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虽然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发达地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笔者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各英语教师不甘落后,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在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以及努力下,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会在十八大这股春风的吹拂下,迎来一个别样的春天的!

参考文献:

7.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一、信息技术教学缺乏配套设施

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 需要硬件设施做支撑, 但是这些硬件设施的配置,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农村学校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但也拿不出太多的钱来添置设备, 从而出现了几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的情况。然而计算机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的设施, 没有足够的计算机, 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只能是空谈。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是素质教育, 提倡学生各方面发展, 但是社会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 主观上看的还是学生的学习。现在有的农村学校虽然能开设信息技术课, 但也只是作为一种选修课, 使得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即使有些学生想学, 他们也会担心影响主学科的学习而选择放弃。这给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带来了困难。

三、非专业教师信息技术素质不高

有的学校为了使信息技术进入课程安排, 选择了只是精通计算机操作的非专业教师来完成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这些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很强, 但在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方面还比较薄弱, 还有些教师把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上成打字课、绘图课, 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甚至有的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的就靠一张嘴巴讲, 在黑板上写出操作步骤和方法。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学习内容, 时间长了也觉得没有兴趣。所以我们应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

不同的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 以至于学生在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所用的时间也存在差异。例如, 一些学生可能只用几分钟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 剩余时间就自己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甚至有的学生还走出座位“帮助”别的同学,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些学生可能直到下课也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这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计划以及增大了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

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 我们必须结合现有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 及时更新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 调整教学方法, 使我们农村的学生更早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和日新月异的网络知识, 这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研究。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能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应对世界变化, 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 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并且能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培养新型人才。

8.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学生没有兴趣,逐渐失去动力

农村的教师资源较为匮乏,尤其是农村小学不能按质按量地进行英语教学,基础差,导致从开始对英语的认识就产生误解,给初中英语的教学造成极大阻碍。英语学习的困难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并逐渐失去动力,乃至最后放弃英语的学习。

2.家庭教育严重不足

由于农村家庭家长的教育水平一般都较低,对英语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难以在英语学习上对学生产生一定帮助。由于农活的繁忙、外出打工等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心不够,导致学生产生懈怠。

3.学生对教师存在排斥心理

农村的孩子很多都是惧怕教师的,觉得教师高高在上。对于严厉的教师虽然表面上学生会很听从教师,但是心理上往往有排斥心理,这也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英语。

4.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方法单调

农村中学由于资金问题设备陈旧,难以进行现代化教学,对于英语这种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形成了很大的限制。有些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只注重记忆,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实际运用。

二、解决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教师要将英语包装成一个新鲜的事物,不仅要关注单词的记忆和文章的背诵,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调动。例如,鉴于农村学生认识面较小,可以对他们进行西方文化的讲述,吸引他们的兴趣。

2.提前备课,逐步深化。教师要对将要讲解的内容有深入详细的了解,保证课程的连续性。充分利用好课上时间,在进行授课时逐步深化。例如,教学主题为meeting的课文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模拟一个聚会,再讲解礼仪等方面的内容,逐步引入课文所讲内容,以theme—background—conversation—summarize这一流程进行,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

3.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针对家庭教育的缺乏,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与学生做朋友。在生活上对学生关心,学习上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想要的教学模式,并进行更好的改进。

4.借农村建设的契机完善农村教育设备

硬件是农村中学的短板,要对其进行完善。例如,建设语音教室,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增强英语的趣味性、改善教学方法,使农村初中生英语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缩小城乡差距,消除教育的不平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王笃勤.初中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九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影响着党的整体形象。要防止党的机体不变质,保持党的形象,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成为了首要问题。笔者感到,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个别村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认识不到位。党员年龄老化严重的村党组织,他们不能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长远上考虑问题,认为发不发展年轻党员工作无关紧要,把现有的党员教育管理好就行,工作出发点不科学;受“培养了苗子、顶了自己位臵”思想的影响,有的村党组织不积极发展“双带”能力强的人选,工作出发点不端正。

二是区域内各村党组织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全镇看,虽然近几年解决了个别村党组织不发展党员的问题,但从各村党组织发展党员实际看,有的村党组织缺少发展党员科学规划,有时出现集中发展、突击发展现象;有的村投入力量不足,有时一名老党员要同时培养十几名入党积极分子,这在入党积极分子谋业、创业的行业和时间、地域差异状态下,使得培养工作的连续性差,培养质量不高。

三是个别村党组织成员业务不熟悉。受多数党员外出谋业的限制,个别村党组织在确定发展对象时,采取支委“碰头”、征求少数人意见等形式进行确定,随意取消了召开支部大会的环节。此外,有的村党组织在培养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中也有不规范现象,如培养和考察等材料内容简单等等。四是部分年轻有为、“双带”能力较强的人对入党不积极。受个别党员不履行党员义务、不主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做党分配的工作、不积极缴纳党费等现象的影响,使得一些年轻有为、“双带”能力较强的人对加入党组织一事产生失望和困惑,如果党组织不积极引导他们入党,他们就不会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要破解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一要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纯正思想、端正态度。二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在有“双带”能力和潜力的青年中发展党员的责任和意识,培养和吸收优秀青年入党。只有这样,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才可能有一个大的改观,开创新的局面。

二是制定规划,加强对源头的培养。每个村党组织每年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定重点发展对象、发展新党员的数量上,要保持一定的常数,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并在工作中,一要拓宽选人渠道。努力在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纪人、外出务工中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军人和大学生、“两新”组织中的优秀分子中做好引导和发展工作;二要改进育人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把等待入党积极分子自然成熟,变自动上门教育促使其尽快成熟。三要抓好教育与管理。选好介绍人,定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及发展对象学习,做好谈心和跟踪考察工作,了解他们思想进步程度,保证他们在思想上入党。

三是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发展党员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务工作者素质的高低。要进一步加大对 基层党务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建立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培训等制度,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强化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水平。

四是落实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一要明确责任,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并把发展党员工作与支部评先和年终考评奖罚相结合,对两年内没有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不评先选优,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全面落实。二要落实检查、汇报制度,做到支部每季度向党委汇报一次,发现并解决问题。三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做法。全面推行票决、预审、公示制、责任追究等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进行,既保证质量,又确保“入口”畅通,使党的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浅谈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选调生基层工作有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我作为一名来自陕南的基层选调生,为了找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和思考。

陕西省城固县二里镇位于县内南部山区,全镇辖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 83个,总人口20377人。盛产山药、茶叶、香菇、中药材,是城固山药种植基地。镇内农贸、商贸市场设施齐全,辐射周边8个乡镇,是城固县南部山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全镇共有基层党组织26个,党员704人。近年来,我们按照“抓基层打基础,抓根本管长远,抓创新促发展,抓落实求实效”的思路,在抓好“三级联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村干部零负债制、新农村建设顾问制等活动,建立完善了党务公开、村级组织规范管理、基层党建“双述双评”等制度,使我镇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遇到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影响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逐渐增多。据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统计,2008年我镇外出务工人员达4800人(次),创造经济效益达1800万元。大批青壮年农民工外出,使村党支部周围失去了一个先进的群体,村党支部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外出的党员长年不与党支部联系,很少参加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有的常年不交纳党费,这直接造成村干部队伍的不稳定和后继乏人。

2、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目前,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技能培训,致富办法少,观念比较陈旧,发展思路不清晰,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影响力逐渐呈弱化趋势。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党员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自身能力弱。我镇704名党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5.3%,35岁以下的仅占15%,并且这部分党员大部分都在外务工经商。另一方面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党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难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自己还需别人扶持。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奉行好人主义,对不合格党员以不伤害感情为标准,以不违法为底线,听之任之,致使党员队伍的先进性退化,难以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农村基层组织运行经费不足,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省、市、县的转移支付,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法满足村级事务的开支。加之原农村集体负债较大,仅靠转移支付这一项,连正常开支都还不够,而且每年还要偿还一部分欠款,使村级财务运转艰难。他们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工作最具体、最直接,长期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稍有疏忽,就会遭到群众的非议,甚至谩骂。而农村工作又是复杂的,每完成一件工作都要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制约,如修路架桥、五保户、残疾人的供养等等,都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要干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资金作保障,没有资金作保障,再好的设想也是一句空话。收入少由于工作压力大,条件艰巨,工资又不是很高,群众又不能理解,影响了一部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4、村干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现行的选举办法规定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任期为三年,少数村干部形成“头年熟悉村上情况,次年进入工作状态,第三年为选举拉选票”的恶性循环,任期的短暂使一批想有所作为的村干部不得不疲于应付频繁的选举工作。由于目前乡镇也仅仅只能根据个村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来约束少数不作为的村干部,致使部分村干部在短暂的任期内一心想着如何能在村上落到“油水”,随之出现了诸如低价变卖村集体山林、土地、房屋财产等违法行为,导致村集体经济的严重流失甚至负债,出现无法解决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的情况。

在这种形势下,要解决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开创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加快农村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一是抓好党员发展。严格执行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把农村个体私营业主里的优秀分子和农村乡土人才纳入组织发展视野,加强对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了解,做好在务工返乡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尤其是要认真实施好“五三0”工程和“双培双带”工程,加快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力度,推进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从更本上得到解决。二是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阵地,通过近期开展的农民教育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政策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文化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不间断地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度化、长期化、持久化。三是抓好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抓好“设岗定责”、“双示范”、“双培双带”等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充分发挥先进性作用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同时,把好“入口”,疏通“出口”,继续抓好民主评议党员,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等工作,纯洁党员队伍。

2、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焕发队伍活力。要深入实施“村支书培养计划”,选好配强村支书。要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力度。要进一步优化村级 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的文化年龄结构。要大力扶持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创业,提高带富能力和示范作用。要深化实施“党员目标管理”和“争先创优活动”,使党员职责岗位化、党员活动定期化、党员管理经常化、党员考核制度化。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根据村情,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以打造“一带两园”工程为亮点,狠抓特色产业发展。“一带”即:以我镇境内南沙河流域所涉及的村为主,依托南沙湖旅游开发,建设旅游休闲观光带。以低洼田改造为主,发展水产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依附经济林带建设,形成以水产养殖和经济林木发展一体化的旅游休闲观光带。“两园”即以八角山药基地为辐射,建好山药发展产业园和桑园建设。力争两年内建成陕南无公害山药示范园基地。同时,为配合“东桑西移”工程发展,全镇将桑园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在适合种植的村大力倡导群众种植桑树。在开创亮点的基础上,我们还将优势产业茶叶和中药材生产加工继续巩固,2009年以来共整修改造茶园1200亩,全镇优质茶园已达到2500亩;以元胡、乌药、厚朴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6100亩;以开展“新农村建设顾问制”活动为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劳务经济。结合我镇实施“新农村建设顾问制”创新工程,充分发挥顾问们的“能人”效应,以此来推动招商引资。今年以来,全镇已达成招商引资项目3个,实现引资101万元,主要集中在生猪养殖、免烧砖制造、山药深加工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进行“二次”创业。目前,回乡“二次创业”的兴办企业达11个,吸纳务工人员达100人,投资总额近500万元。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为载体,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 设。按照县上提出的“项目建设攻坚年”要求,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目的。我镇对全镇今后3-5年的项目建设进行了全面摸排,大力实施全镇民生“八大工程”项目建设力度,项目建设包括教育设施、基层卫生院建设、通村道路整修、农村口粮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涉及金额达25035.77万元。镇、村两级通过积极争跑上级配套资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建立有效的村干部监督制约机制。我镇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各村发展情况,建立村级组织考核机制,重点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村干部工作业绩进行考核,通过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来进一步改进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在乡镇范围内形成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同时,在这里建议有关部门将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任期延长至五年,使村干部有充裕的时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施展拳脚,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干部的心理压力。(王恒君)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式下的农村党员发展工作

发展党员工作始终是农村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是保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一项基本性工作,但在新的形式下,农民党员发展难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2003--2005年的三年时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全镇共发展党员不足60人,2006年上半年镇党委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及时召开2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支部书记会议,安排由党委委员带队,查找原因,积极引导、奖惩并举,通过开展座谈会、找老党员谈话、电话联系等方式,向党支部施压,截止2006年底全镇共发展党员80名,是前三年发展党员的总和。2007年第一季度我镇共发展党员18名,全部是农民党员,其中女同志4名,全镇发展党员工作步入正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总结和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农民党员发展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少数党支部对农村党员现状认识不清,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

2、发展党员工作不平衡,工作连续性差。全镇2年以上未发展村18个,其中5年以上未发展有一定的比例,最长的一个支部已经有11年未发展党员,支部书记已经换了几任。这些数据表明我镇农村发展党员不平衡,工作连续性差,也说明了相当部分的农村党支部对发展党员工作的不重视。

3、发展党员数量有所减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数量偏少“三偏”现象突出。2003--2005年三年发展党员总共不到60名,对农村党组织新生力量的补充远远不足。个别村由于多年不发展党员,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老面孔、老资格”,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将逐渐减弱。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现有的农村党员中存在着“三偏”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政策的落实。

4、发展党员业务操作不够熟悉,规范化做法尚有欠缺。主要问题有:少数党支部没有召开支委会、支部大会,采取“碰头”等方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有的支部通过发展党员、党员转正程序不够规范;部分党支部发展新党员入党未经考察,将支部行为变为个人行为;有的将入党申请书深藏家中,视为个人“财产”;个别党组织、培养联系人没有切实负起培养、教育和考察的责任,有的入党申请人自传、思想汇报和教育培 养、考察等方面材料内容简单、不规范等等。

二、原因分析:

1、党组织不够重视,造成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一部分支部没把发展党员工作当回事,认为发展也行,不发展也行。

2、大批农村青年外流,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较为广泛,外出务工经商,打工的较多,他们见识多、眼界宽、有思想,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不少村党支部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是素质较差,缺乏“打拼”精神的青年。

3、人为设臵障碍,造成入党申请人望“党”兴叹。一些党组织之所以多年没发展党员,多数情况都是人为设阻造成的,人为因素成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最大障碍。有的村党支部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妒贤嫉能,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故意压制人才;有的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青年入党,有意提升门坎,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有的宗族势力明争暗斗,不以大局为重,搞个人纷争,相互弹劾,两败俱伤,谁也别想进步;上述“拖、卡、压”等种种现象,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党外,严重堵塞了党员队伍的源头。

4、缺乏相配套的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度,造成错不当罚。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为或工作上的失误,表面上看,其过错和情节都不是很严重,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管,失之于罚。如入党申请人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达五、六年之久不见回音,也不说明原委,这个责任该由谁负责;有的党组织多年未发展党员,支部书记照样可以连任;有的党务知识欠缺,业务操作不规范,时效性不讲究等。这些问题显然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但目前还没 有处罚的制度措施,有的属于软性、潜意识的问题,很难用硬性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使得有关责任人“幸免于”责任追究。

5、跟踪培养没抓紧,造成“入口”不畅。

三、主要对策:

1、从巩固执政党地位的认识高度,切实增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展党员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是关系到党的全部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问题。只有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2、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职责、责任追究、组织领导等内容,明确规定每个村支部每年必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确定重点发展对象,发展新党员的数量,保持一定的常数,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讲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那些多年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提出更具体要求,措施要更明确。要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村支部的工作目标任务,并将与支部评先和年终考评奖罚相结合,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全面落实。

3、抓住源头,着力加强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跟踪培养,切实解决“党源”问题。

4、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立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调训制度,强化业务知识教育,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因情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水平。同时对多年未发展党员的支部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找出原因,进行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努力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促进发展党员工作逐步实现良性循环。从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规范做法上对党支部加以指导,逐步提高党支部的业务能 力,提高发展工作效率。

10.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朗读,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辈证明。

我是一名在农村教了二十多年的老师。在教书生活中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的正确教学法,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在这二十多年的教学中归纳了一些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语文课堂上讲读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老师在学生还未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公开课更是如此,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老师怕耽误上课时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念;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教学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时,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细浪、走泥丸是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读重读。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5.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

农村教师由于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比如,有些老师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本身的朗读水平也不强,又怎能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呢?

6.学生的阅读量少,朗读面窄。

农村小学的孩子由于家庭背景、家长文化层次、课外书籍少等方面的原因,平时的阅读量少,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又不能做到哥哥俱到,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使得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

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书。

反复读课文时学生走人文本的最好方法。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教师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

2.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组织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又有个人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训练效果,从而为了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4.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

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引读、范读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

11.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99-01

新课改实施以来,新教材、新理念给生物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广大的生物教师从事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给农村学校的生物教学,尤其是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和物理、化学一样,生物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教学中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如何破解农村初中生物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是提高农村学校初中生物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实验室装备不足,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教育投入,教育教学条件大为改观,但面临的新问题也日益显著,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缺少足够数量的独立实验室和必配仪器,理化生合用仪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经费紧张,多数学校的生物仪器装备还停留在当年 “普实”的验收标准上,教学设备陈旧、缺乏、老化,与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不配套,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

2、学校对生物课缺乏正确认识,任意缩减课时安排,例如:七年级生物每周应安排3课时,而大多数学校因师资问题只开了2课时,这样就使生物基础知识教学都不能按时完成,根本没有时间组织实验教学,使这门实验科学完全变成了理论科学,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严重偏离了学科特色,实验最多只能做演示实验,结果是教师“纸上谈兵”,学生“不知所云”。

3、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初中毕业生物会考中没有专门组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能力的考核,脱离了实验操作的实验就成了不动手的纸上实验,变成了记忆的训练,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就变成了空洞的理论。

4、教育观念陈旧。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是部分教师对待新课改的思维。面对新课改,部分老师不主动参与,不积极研究,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的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不去挖掘新课程中实验教学对初中生物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不去设法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实验的探究,没有利用好农村这块天然资源进行实验的改革,而是把实验作为一种任务,流于形式地去应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课实验教学的开展。

二、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1、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准备足够的仪器设备、药品、实验材料,这是保证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生物教师还应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多渠道采集一些本地常见的动、植物标本,以弥补实验材料的不足,这样可减少实验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加强对各生物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是组织实验教学的关键。由于各种原因,各校生物专业的教师数量很少,许多农村中学没有一位生物专业毕业的教师,因此学校只能安排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生物科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师往往缺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课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上级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有关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预见能力。

3、转变生物实验教学的观念,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上述能力上比起课堂教学来说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把教学回归到生物学家探索新知识的原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订实验探究计划,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

4、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农村中学一般占地面积大,校园内有人工培植的风景林木和奇花异草,校园周围的田野、山林、水库或小河中有充满生命活力的生物。这些都可供师生观察和进行实验材料的采集,也是参观、实习和生产实践的场所,为上好生物课和不断改革生物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开展制作生物标本、观察动植物生活习性、绿化环境等丰富多彩的生物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亲自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新课程的实施给农村中学生物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设了莫大的改革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选择、新的问题,相信只要全体生物教师共同探索,一定会找到一条适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2] 《河南教育》2006年7-8期

[3] 《中学生物教学》2005年1—2期、4期

[4] 《人民教育》2008年1期

12.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二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怎么吹, 也难于从城市吹遍整个农村。因为农村学校仍然坚守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 升学率合格率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家里家外, 校里校外, 都形成了统一思路。尤其是我们地处偏远的农村高中, 除了重视参加体育高考的艺体班, 体育与音乐、美术都视为小三科。很多的重要考试前, 我们的体育课时就会被适当减少, 增加其他主科的课时。如果你有公事或特殊情况缺了课, 学校一般是不会再给你补加的。文化科的新课改还没搞好, 怎么会重视体育新课改呢?想扭转家长、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是很困难的。

二、体育师资缺乏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然而, 大部分农村高中体育师资比较缺乏。

1. 体育教师的人数不够

很多农村高中在实施选项教学前体育教师还勉强够用, 但实施以后, 教师就远远不够了;甚至有的学校勉强实施体育选项教学, 却每位体育教师平均每天四、五节课, 还要组织每天的两操课外活动及兴趣小组活动, 工作量大责任多, 严重影响教学。

2. 专项教师的不足

实行选项教学改革以后, 需要更多的专项特长的教师, 而且对教师的专项素质要求更高。然而农村高中的专项教师远不够,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有好多教师一人要担任几个项目的教学, 学篮球的去教足球, 学武术的去教乒乓球, 不仅难于备课, 且难于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 怎能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3. 教师的业务素质难于满足选项教学要求

实施选项教学改革以后, 对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要求很高, 师资的业务水平是影响选项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可以说它的成败在于教师。现在农村高中的体育教师中, 所有教师都获得了教师资格及相应的学历, 但有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难于满足选项教学改革要求。

三、选项教学报名中存在的问题

1. 男女生比例不一

在我们农村高中, 班级人数多数达到60上下, 各班的男女生比例不一, 报名时女生多的班级不好报;我校大部分班级男生多女生少, 所以在项目设置时为男生设的多, 给女生设的少, 这就造成少数女生多的班级报名时男生人数报不够, 女生人数报不完的现象。

2. 报名过程中的疏忽

报名时体育委员不负责任, 不经学生的同意就自作主张替别人报学生不喜欢的项目, 并且也不通知这部分学生, 造成报名表上报分班后, 项目教师上课考勤时实际人数与报名人数不符, 而且个别上课学生名字和实际上课人对不上;有的班级在报名时, 不能把班里的所有学生分配到每个项目班去, 导致个别学生游离于体育课之外, 造成安全隐患;有的班级把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长期上课的学生不上报, 而且不办理免修手续等。

四、在选项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够

由于我们是农村教师, 选项教学改革的信息来源比较少, 普通教师出去观摩学习的机会又很少, 专家的新课程改革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经过省、市、区各级的辗转, 到了乡镇一级, 所剩无几, 甚至面目全非。我们当然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 (1) 是对某些教学理念不够了解; (2) 是有些新的教学理念难于转化为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 新课程教学出现了水土不服的尴尬局面。

2. 教师对新教材的研究不够

新课程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和结构, 不再是过去根据教材按部就班了;不少教师只是单纯从知识和外观去认识它, 还没理解真正的内涵和实质;由于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不够, 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 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 不太适应, 教学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效果不是很好。教学中应用更多的应该是各个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编出的校本教材。

3. 教学模式不新颖

在农村高中体育教师中, 有部分教师很少与外界交流和借鉴学习, 也很少有区内外同行间的教研活动, 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了解很少。虽然实施了由大班教学到小班的选项教学, 但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上, 换汤没换药;甚至有的教师突然感到不会备课, 不知怎样去上好课, 教师教得吃力, 学生学得乏味,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4. 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未经过专项训练, 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参差不齐。教师把起点放高, 部分专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师把起点放低, 部分专项基础好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没意思, 从而影响了这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基础薄弱, 专项教师教起来也比较费劲。

5. 学生兴趣爱好多

选项教学后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班级, 造成考勤的困难, 一节课往往要花费好长时间检查学生人数;而且课堂上, 有的学生喜欢的项目不止一个, 选项教学后出现同一节体育课个别学生上几个不同项目的现象, 或一学期还没结束中途改项目等, 造成课堂组织混乱。

五、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根据体育选项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学校应保证学生有上课活动练习的场地、设备、器材等课程资源。然而, 现在农村高中这些资源严重缺乏;如:女生喜欢健美操却没有健美操房, 男生喜欢篮球却没有篮球馆, 甚至连简易的乒羽馆也没有, 农村一年中很多时候有风雨雪, 根本无法正常教学, 上球类课时球不够, 场地更不够, 等等。造成这样的原因有: (1) 学校资金不足, 现有设施很难满足; (2) 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 对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不够, 造成课程资源单薄; (3) 目前, 学校学生人数爆满, 教学班人数严重超额等。

六、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

教学评价是选项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举, 目前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评价方式和手段, 虽然也要求从评价内容上做一些改革, 但太理想化, 体系不健全, 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近乎纸上谈兵, 教师操作繁琐或无法操作;而且评价的标准会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同一学校评价会一样, 而到了区、市、省乃至全国, 评价标准就不一样了。另外, 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单从工作表现方面, 还要从对新课标的理解, 是否贯彻实施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及创造性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去评价。评价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离开评价的学习是缺乏动力的学习, 是容易满足的学习。合理的、及时的、客观的、发展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新的课程实施的同时, 应当就有一套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 可是到现在却没有。

对于我们农村高中来说, 选项教学实施中肯定存在诸多问题, 但选项教学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克服种种困难, 解决种种问题, 尽可能创造条件, 寻求对策, 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从而提高选项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秀华.南通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及问题.体育教学.2006.1.

[2]高胜光.苏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 2006.21.

13.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三

近几年中央多次在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重点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的力度”的战略部署,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无论是从农业贷款投放规模,还是营业网点的设立,支持“三农”发展的重担责无旁贷的落在了信用社的肩上。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支农工作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并需要加以解决。

一、农信社支农信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贷款难主要表现在复杂繁琐贷款手续、较高的贷款条件、较低的贷款额度上。信用社在开办农户贷款、农业项目贷款等“三农”类项目贷款时,采取“惜贷”的态度,以农贷风险大、管理成本高、收益低为由,拒绝农民的合理借款需求。在操作中设置苛刻的贷款程序,有意提高“三农”类贷款项目贷款条件,压缩贷款比例,降低贷款额度。

(二)信用社担保要求与农贷项目中存在的“担保难”之间的矛盾。贷款审慎经营原则要求每一笔贷款都应优先考虑资产的安全性,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措施。由于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其符合《担保法》规定的抵押物少之又少,在信贷工作实际中,形成了需借款的农户无法提供担保、不需借款但具备担保能力的农户不愿提供担保的现象。形成了农民因无法提供担保而转向靠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解决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信用社宁愿不放也不愿降低贷款担保条件而违反行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放。

(三)农贷利率偏高与农户渴望的低利率之间的矛盾。根据人民银行规定,农信社农贷利率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按用途决定是否上浮和浮动比例。目前农信社对小额农户贷款的上浮比例为40%,比其他商业银行高出40%。农业产业生产均是薄利,每年的贷款利息是一笔较大的成本开支,许多农户因为怕背负较高的贷款利息而不敢找信用社借款,影响了农户农业生产的投入,制约了农户发展生产和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

(四)农村社会信用度较差,影响信用社对农业的信贷投入。由于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农业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不稳定,支农贷款风险高,信用社存在普遍的“惧贷”、“惜贷”心理,有富余资金不愿投放。由于金融、法律意识差,甚至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造成信用社的部分贷款被“悬空”,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逐年减慢,交易成本偏高,严重降低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资金的投放力度。赖债现象还在一些农户中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农村信用度存在较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逃废债和躲赖债现象严重;二是有些欠贷农民长期在外打工,由于信用社人员偏少,欠贷户一年偶尔回家一、二次,信贷人员不能及时上门催收,即使找上门贷户说没钱归还,信用社也没办法制约。有的借到小额信用贷款后,只要生产歉收,就以种种理由故意拖欠不还。三是少数加工企业存在严重逃赖债现象,有的以企业效益差为借口,连利息都不愿归还。四是陈欠旧贷款难收,一些农户欠了三、五年以上的贷款由于利息较多一时又还不起,干脆赖债不还,存在长期欠下去的思想。等等这些原因,造成信用社在农户贷款投入上的怕贷、惜贷,影响了支农信贷的投入。

(五)农业贷款风险大、利润低。农业贷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收入微薄,还要支付吃、穿、住、用、行、子女上学、医疗等费用,所剩寥寥无几。如

果遇上天灾人祸,无疑又是雪上加霜。一是信贷需求主体数量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二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三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通讯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四是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土地承包权抵押存在很大的难度,农民缺乏其他的抵押品,又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由于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无力归还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就决定了农业贷款较其他商业性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们又缺少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办法。

(六)农业贷款受政策性因素多。目前,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农业贷款的发放受到行政干预。

(七)信用社经营管理能力较差,历史包袱沉重,发展缓慢,信贷支农资金实力不足。由于信用社的管理几经易手,大量的精力都放在理顺内部管理上,加上缺乏“科学经营和管理、依法治社”的管理理念,违规操作业务,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沉淀,不良资金占比较大,信贷资产循环缓慢,信贷支农空间狭小。

二、改善支农信贷工作的对策

(一)创新信贷服务模式

1.信贷制度的创新。要在做好农村经济调查和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三农”项目贷款制度。一是切实解决跨服务区域办理贷款难问题。对贷款项目能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贷款担保又落实,对单个信用社难以支持的贷款项目,应在县联社统筹协调下,以联合贷款、社团贷款等方式加以解决;二是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其次,应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方式。信用社应联合当地党政、村、组,积极协调和组织本区域内的农户贷款联保小组。三是调整利率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贷利率,小额农贷应不浮或少浮,让农民充分享受利率优惠。四是根据农业生产结构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改变过去一律投放一年期内短期贷款的做法,开展部分中、长期贷款项目。

2.信贷经营项目的创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经营项目必须进行调整和创新,改变不足之处,提高适用性和灵活性,方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变化,满足农村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贷款需求。

3.服务方式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必须改变过去“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应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观念和金融企业服务观念,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观念,“走出信用社去”,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市场特点,经过建立贷款营销管理、贷款客户经理制度、信贷人员激励制等现代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经营效率。

4.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信贷管理中,县级联社应增大对基层社的贷款权限的授权,让基层社在贷款对象、用途、期限、金额上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以增强基层社信贷支农工作动力;改善贷款内部操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建立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职责相分离的信贷审批程序。

5.信用模式的创新。例如以下几种信用模式:

(1)“龙头企业+种植基地+银行授信+财政贴息”的信用模式。此种信贷方式主要是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

(2)“政府+信用社+公司+基地+农户”扶贫贴息小额贷款模式。采取“政府+信用社+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发放的扶贫贴息小额贷款,金额一般在2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由扶贫资金给予贴息补助。

(3)“农户信用协会”信用模式。是为解决规模经营农户的资金需求,创新信贷管理模

式,在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根据农户的资金需求牵头组建农户信用协会,协会会员根据自愿担保的原则,可以为其他会员提供贷款联保,解决会员大额贷款的资金需求。

(4)“银行+信用社”支持“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模式。将支持加工农副产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的银行信贷服务,与支持分散农户生产农副产品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联结成金融服务链条,并充实支付结算和现金服务的内容,形成“银行+信用社”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配套支持“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运营和发展,这就是“银行+信用社”支持“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模式。

(5)“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采取“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龙头,由农村合作协会、农业保单和企业订单提供的担保,实行一站式的信贷审批方式,努力为当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起农村金融贷款平台,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银行增赢。“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主要是为支持农村养殖基础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效应,促进农民增收,因此“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单”一站式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

(二)改善支农投资环境,解决农民贷款供求问题。农村信用社要从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大局出发,紧密联系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健全和完善支农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服务“三农”上来。

(三)建设诚实、守信的良好金融环境,是信用社的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一是由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牵头,当地政府组织经常性开展诚信教育及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和企业主的诚信度,对诚信度高的企业主和农户可由政府授牌表彰,信用社出资给予适当物质奖励,提高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二是司法部门要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力度,各级政府要消除地域利益关系,全力支持金融部门制裁打击逃废债行为。三是要做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信用工程工作,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四)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在信贷资金投向上要体现“三优先”:农户贷款优先、社员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具体说一是要保证农民种植粮棉油的生产费用需要。二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支持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的加工转化,支持农户多种经营。三是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择优支持以本地区资源为依托,产品有销路,还款有保障的,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上一篇:财务会计求职简历范文下一篇:小学生我得到了表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