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1.高中政治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
从事高中政治教育几年以来,我立足于一线教育岗位,积极努力,扎实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把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与心得体会写出来,请领导与同仁们指正。
一、教学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
二、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们理解课堂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亦步亦趋,不仅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即使有,学生也不敢提,在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那“一桶水”的知识倒入学生的杯子中,希望能给学生“一杯水”,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杯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拥有一片海洋。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作业方式上的发生了变化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时间久了,学生难免感到厌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经常布置一些要求走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题目,上网搜集资料的探究题,每当有这样的作业,学生都会欢呼,可见他们对这种作业的喜受,对书上记忆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求他们记住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四、考查学生上发生了变化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不能一样齐”。一个班级,总有一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比别的学生差一些的孩子。我们一直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我们一直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是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不承认差异,不承认不同,我们往往认为考90分的学生就是比89分的学生强。走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对学生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都给以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不再恨铁不成钢,因为我们知道,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学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考查学生,当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东西。
当然,在一年的课改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从教师本身而言,要真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乃至颠覆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走上讲台到今天,已经根深蒂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走回头路的现象,当然,现在处于改革的探索中,失误也是难免的。
从时间上来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困难,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和材料,往往需要花好几课的时间,学生时间上的冲突对新课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上好了一堂课却砸掉了另一堂课。
从最终的检查来说,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高考依然压在那儿,即使高一学生现在不高考,但毕竟还有统考,平时的实践中也不只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气氛活跃的课堂往往在考试中考砸了,因此,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新课改的前景还是堪忧的。
从评价老师的机制来说,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的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新课改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尽管如此,一年所课改的实践,我觉得还是得比失多,最起码我们努力过了,实践过了,尽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尽管这行脚印可能歪歪斜斜,但毕竟我们是在探索着,前行着,希望在以后的课改实践中克服更多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成绩。
2.高中政治教学心得体会 篇二
哥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如果把政治课比作树, 那么, 社会生活便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水分。脱离社会生活的政治课理论教学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 只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政治课才会生命之树常青。为此, 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三个方面入手使政治课这棵树枝繁叶茂:第一, 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紧跟时代脉搏。在政治课上, 我给学生设立了“七嘴八舌”报新闻这一栏目, 每节课都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播报他们搜集的新闻, 并引导学生对一些新闻事件做简要的评析, 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 利用每周一次的晚自习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 提高学习政治课的兴趣。第三, 对于理科生, 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制作搜集一些优秀的课件,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为学业考试打基础。
二、倡导合作精神, 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如下: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但是不应是主体, 学习的主体, 是学生, 这个主体资格应该获得充分的尊重,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题以问题为主线, 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着这些问题, 去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放弃传统的教授方式, 在教学中,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 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 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方法, 主要是利用多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例如,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对难点的讲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政治教学的难点大多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政治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知识很多而且比较抽象, 综合性较强, 逻辑较严密。因此, 在教学难点的讲授时, 如果教师只用语言来表述分析, 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懂, 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形成有意注意, 还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困难为容易, 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
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研究性课题活动的评价, 选用灵活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乐在其中。具体来说,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是既要重视结果评价, 也要重视过程评价;既注重对学生参与程度和应用、综合能力的评价, 也重视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教师应克服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克服“少数”, 侧重全体性评价。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 涉及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身体健康等方面, 对于少数尖子, 教师不能过多地围绕他们转, 对于少数差生, 教师也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因此,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 教师既要有统一的要求, 又要有不同的评价尺度, 应设立一种对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二是克服片面性, 坚持全面性。素质教育不只是为高考做准备, 也不只是为就业做准备, 而是为人生做准备。因此, 在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教育, 不光传授给学生政治知识, 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 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立足实践,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更新观念, 学习研究, 与新课改同行, 教学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政治课是一门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高中政治课相对于初中的政治课所面临的困难要多得多, 对于文科生来说, 它虽然是高考学科, 学生比较重视, 但是《生活与哲学》模块大多数学生觉得抽象难懂, 《政治生活》模块大部分学生对其关注度不够, 总觉得这部分内容和高中生的生活有距离。对理科生来说, 它不是高考学科, 学业考试开卷, 因此学生不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不断去研究寻找突破口,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3.对高中政治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三
关键词:政治; 学习兴趣; 民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28-001
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己明显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要不断的转变理念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創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学生兴趣的激发
1.精彩的开始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应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直奔中心,并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老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活思维,则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2.巧妙的提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都是问号”。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
3.丰富的融合
政治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其他学科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譬如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先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追逐》,然后讲述她们在很短时间所取得的成绩,并适时提问为什么女子十二乐坊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创造如此辉煌的奇迹?她们的发展过程体现她们是如何创新的?
二、政治课堂的多彩
1.个性差异,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家庭情况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在设计问题和练习方面,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差异,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和练习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共同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或练习。第一层次一般是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知识点。第二层次主要是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问题或练习。第三层次要重点体现思考性、开放性、创新性方面的要求,设计一些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让优生进行思考、练习。
2.关注时政热点,讲求时代性
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带领学生了解生活,关注国内外事件,并能够运用所学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现象和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能够从现象本身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传授之中,才会生动。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会有气氛。
例如在讲“市场经济的缺陷”时可以播放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这样学生从时事热点的直观感知中明确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追问,探究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3.增设新课型,培养思维实践能力
我们在政治课中增设了新的课型,每两周举办辩论会。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则不如无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首先在学生中征集辩题,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最终确定辩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从主持人到辩手到记时员到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做最后的点评。我们的辩题有英雄失意是否应归罪于红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国式过马路”缘由国民素质还是制度问题等,理不辩不明,经过辩论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协作精神得到了加强。学生自由辩论,各抒己见,辩论内容只要不违反原则,一律予以肯定。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锻炼。辩论法的采用为学生的自由思维和充分想象创造了条件。在辩论课上,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平等、信任、尊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探索、畅所欲言,使学生思维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则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还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这科产生兴趣。这样,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观点的束缚,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了,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扩展了学习的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更加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只有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敢于突破陈规、打破思维定式,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建构学生成长所需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才能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05(22)
[2]闫玉东.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N]文化时报,2007
4.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四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任务。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高考导向和影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十分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首要目标,而道德、理想、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了附属的东西。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中学德育工作是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新的时期教改的必由之路,它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让德育内容潜入学生的心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德育内容丰富多彩、俯首可拾,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去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赏“人民币”上的图案,讲解道: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了_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的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学生学习完这一内容,除了了解经济常识的道理,还深深地感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定要有强大的信用体系”,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的德育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讨论法等,把教材中的思想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高二《哲学常识》第七课讲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可运用讨论法就“人性自私论”展开辩论,通过暴露不同的道德观点,刺激学生的认知意识冲突,使他们的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育智不忘育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将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有机统一起来,使思想道德理论融入学生的心中。要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思想道德知识,用生动的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洗礼
1、现实的榜样对于德育教育有无穷的力量,最能打动学生心灵也是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在教学中,可使用电影、电视等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高三《政治常识》第三课讲解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时候,我选播了电影《孔繁森》片段,电影中孔繁森的光辉事迹,形象鲜明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同时,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也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典范,让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思想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
2、实践是面对面的德育教育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如学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节内容之前,为了让城镇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我把调查我国的“三农”现状作为寒假作业,请高一全体学生利用春节,调查身边的农民,了解农村,从中真实地体会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分析该如何发展农业。高一年级上交的560多份调查报告中,380多名同学有第一手资料,占全体的67.9%;其中有50%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次调查,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农村的现状。与一些贫困地区相比,城镇的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许许多多的好机会,要更加珍惜周围的一切。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报效国家的责任感。
四、联系时政热点,以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实现思想道德上的升华
时政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德育的焦点。它新颖、快捷,最扣学生的眼球和心弦,教师切莫错失教育良机。在《反分裂国家法》高票通过之际,我给学生全面分析两岸关系后,学生由衷地为这一部法律高兴,他们说:“一个国家法制的健全对促进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分裂国家法》就是这样一部适时出台的法律,它可以遏制台独势力的扩展。但是,仅仅靠一部法律还是不够的,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换来国家的和平统一。”
中美发生纺织品、服装贸易等磨擦,我抓住时机给学生介绍“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结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学习汇率知识,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热点、点评时政;还给学生拓展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平价购买力”等理论,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和支持中国的汇率制度,从内心渴望祖国强大。
_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高中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讲哲学人生观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我校的实际,针对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教育,用科学的荣辱观理论武装他们,用先进人物在科学荣辱观指导下表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引导他们,用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他们。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优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的人还看了:
1.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5.高中政治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前不久笔者在硕士研究生复试上,听了达州职业学院一位思政老师的公开课。课堂上在分组讨论的环节,该老师就某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组里先后讲了五次,课后评议时就这一教学行为不同的复试老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复试老师们的争论情况:
一派老师认为,同一个问题有五个组的学生不懂,说明这个问题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对着大家讲,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受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老师负担。
另一派老师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处理的时候在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第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历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则。由于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思考探究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他们发现问题的时间是不可能一致的,这样即使是共性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有的学生发现得早、有的学生发现得迟的现象。如果当第一组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时,教师就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无疑是剥夺了其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而如果等到最后一组提出问题时老师再去解决,对第一组、第二组的学生来说就可能因为时间过去已久而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第二,由于不同组的学生知识构成不同,理解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这样他们需要老师讲解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情况下,有的组老师刚讲两三句话,学生就“哦”的一声现出了兴奋的表情,而有的组老师讲了两分钟却仍有学生表情凝重,目光游移。在此情况下,如果老师面对着大家讲,那么是多讲一些还是少讲一些?讲多了对某些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讲少了对某些学生来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只有分开讲这一矛盾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否则不是浪费这一部分学生时间,就是浪费影响那一部分发展。第三,分别讲解有助于在双向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在不同的学生那里,同一个问题不一定是由同一原因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基础不好,有的是因为阅读困难,还有的是因为思
维障碍等等,分别讲解有利于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做无用功。面对集体讲解则不可能面面俱到,会使教学失去针对性。第四,分别讲解有问有答有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分别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可能会更辛苦一些,但只要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老师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通过讨论,绝大多数老师认为,本节课评议时大家讨论的话题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方式问题,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过去我们都强调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并不够深刻。今天我们认识到,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导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强加给学生然后再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讲什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讲什么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事先确定的,它的目的在于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讲什么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掌控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要求我们教什么,更需要关注学生需要我们讲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学生发言的权利,不能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讲,某堂课因为某某学生节外生枝,教学任务未完成。在这里,这些教师对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是模糊的,他们以为教案上预设的东西讲完了就叫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就不是。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叫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预设的问题全部讲完了,但仍学生的问题没解决,则教师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算完成了。因为教学的任务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解决,学生发展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教学任务当然没有完成。
二是何时讲?许多教师都知道应该讲在学生不懂时,但我们只考虑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如果是讲在学生不懂时,那么是讲在全体学生不懂时还是应该讲在部分学生不懂时?是讲在多数学生不懂时还是只要有学生不懂时就讲?是讲在优生不懂时还是讲在差生不懂时?是讲在一有学生发现问题时还是讲在所有学生都发现问题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什么,什么时候讲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需要往往被忽视,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什么时候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而不能根据教师的主观感觉来决定。换一句话说就是,早发现的问题早解决,迟发现的问题迟解决,真正做到愤时启,悱时发。要做到这一点,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只能是,把大量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去解决,充分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教师只讲关键点,只讲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是谁来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发现问题后谁来解决?当然是教师。但是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谁来解决就大有研究的价值。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具备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整理信息研究问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应当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时,教师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在合作中发展。尤其是在讨论课中,教师更应该发挥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基础好的学生带着基础差的学生学,使差生的水平得到提高,使优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是如何讲?传统的方法是,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就立即根据自己的判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缺少互动,教师只知道学生中存在什么问题,却不知道学生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因而解决起来往往缺乏针对性。所以要解决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是引着学生直奔结论而去,而是应该奔着学生产生问题的源头而去,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
根据这些原因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暴露问题的时间,创设学生暴露问题的条件。那么怎样创设这个条件呢?还是合作!否则一个教师解决不了几十个学生的问题。把学生的问题放到小组中去解决,在小组解决不了时教师再去协助,这样才能确保讲得具体,讲得实在,讲得具有针对性。
最后给谁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对着所有同学讲?或者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不要讲给所有同学听?这个矛盾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答案只能是肯定的,这一定会使许多同学的时间浪费在对他们来说无谓的问题上。而如果是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和学两方面的情况作出具体安排。对多数学生有意义的就对着多数学生讲,对少数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就对着少数学生讲,其他同学可安排讨论自己的问题或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使得惑者解其惑,需者得其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讨论结束时,所有听课老师一致对授课老师上述课堂处理方法表示感谢,因为正是他的这一大胆也是辛苦的重复劳动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它不仅让我们去思考教师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东西教给学生,而且使我们深化了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贯彻新课标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复试结束后,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一是学习思考了“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为: 1.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
⑴预习思考,自主探究。⑵师生联动,合作探究。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⑷科学训练,巩固提高。
6.高中政治新课改心得 篇六
孝义三中高一政治组 辛秀娟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将近一学期的具体实践,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也给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要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高中政治新课改给人最直观、最强烈的冲击就是教材的全面一新。高中的政治教材从过去的五本必修,转变为四本必修和六本选修,表面上看必修的教材数量上减少了,但是内容上却增加了一个过去所没有的文化生活的模块,而且增加的选修内容也都是全新的领域。
过去用旧教材的时候,在教师备课阶段我们也在反复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由于受教材内容的制约,我们只能是在教教材。现在进行新课改,首先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容变少了,深度增加了;学生能够自读了,深入理解却困难了;形式更新了,内容更是与时俱进。因此,这也就让我们政治教师需要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先要转变对教材的认识,把它真正的看作一种帮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其次在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案上就要花好几倍的时间,而且在教材的把握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课改中,教材是根本,学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所以,一份好的学案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学案导学”开展教学工作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人。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不是“新”就好用,关键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结合现有的条件。长期的“灌输式”到突然的“探究式”学生往往很难一下接受,所以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就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我们政治组在学案的设计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在制作过程中,对课本重难点的设计上花费很大功夫,在练习的筛选上也是精挑细选,尽量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并且在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对课本的熟悉方面也想尽办法,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中获益匪浅。
三、重新认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在这次课改过程中,最初我们的课堂模式是讨论+学生展示+学生点拨,其中老师讲得很少,基本都是学生在探讨。实践了一段时间,证明效果不佳,学生重难点知识吃不透,讨论后还是很茫然。而且政治的重难点学生没有时间巩固,学生对课本一无所知,之后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作了一个调整,上课10分钟复习旧知识、研究新知识,学生展示成果,中间穿插重难点的点拨,最后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讲什么、讲多少非常重要。关键要讲规律方法、讲重难点、讲易混易错点,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在“讲什么”上老师首先要把握准确,这需要我们下大功夫,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
在这次课改中,我也有很多困惑:
7.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新体会 篇七
一、教师要转变教材观
长期以来, 我们总是固守“教材即知识”、“课本即根本”的陈旧观念, 习惯把教材视为学科知识的载体, 教材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 排除有争议的问题, 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 师生视教材为“圣明”, 不敢越雷池半步。从教师具体教学内容、讲授顺序、列举实例、练习作业到最后考试出题, 大多以教材为准, 教师的教即为钻研教材内容, 传递教材信息的过程, 而学生的学也是围绕教材感知、理解、记忆。教学从教材出发, 最后回归教材, 加之各种参考书、试题集、练习册、竞赛题等作为教材的补充、延伸, 充斥教学的各个环节, 导致教学过程的封闭、僵化、死板, 师生论为课本的附庸、教材的奴仆, 被动地围绕教材转, 教师“教死书”, 学生“死读书”, 完全失去应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教学中, 作为其两大重要环节的教与学始终相辅相成, 始终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和发展进程, 与其相对应的教法和学法的探究在任何情况下自然都尤为值得关注。此次实行的新课改, 目的在于通过课程的改革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其所学的知识更具实效性、实用性, 并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 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 一些教师盲目地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 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 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 有的问题讨论难度较大, 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 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 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 但该讲的未讲清楚, 该听的未听清楚, 对课堂难以驾驭, 教学任务难完成,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 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的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 是否具有实效性。若是哗众取宠,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养成。
我们要更新如“死记硬背”、“分数高就是素质高”等这些传统过时的观念。有些观念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 经过千百年实践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只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仍可继续发挥作用。“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并无固定模式, 政治教学更是如此,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立足改革, 教学方法必然更丰富新颖。
2.注重动态过程,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教学评价应坚持“多维度”标准, 从不同视角、层面进行评价。学校应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 科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 切实改变以单纯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的做法, 而要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高中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 可以采取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个人成长记录等更灵活的方式,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 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 搜索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 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给予恰当而合理的评价。
3.勤学善思,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科学性。
对于学习的自主性要求, 高中的每个学科都有所强调, 这是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而政治学科对学生这一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这就要求:在任课老师方面, 课堂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务必精练、充实;学生在课下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及时掌握, 及时消化, 最好是通过平日的自主学习、观察使自我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对于学生政治学科的自主学习, 我认为在高中阶段, 学生应尽量做到关心时事、积极思考、博闻强记和勤做习题四个方面。
对于新闻时事, 有很多学生认为其形式枯燥无味。但我们要知道, 学习政治的目的是分析问题、解释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学完政治经济学原理而不知市场价格涨落原因之所在, 学完国家政治制度知识而无法解释国家政权性质何以体现, 那么, 这类教学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失败的。此外, 从历年来高考命题的特点可看出:每年的高考命题中, 重要题型所涉及内容都是当年的时政热点。所以, 对时政的关心, 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素养的一个捷径。
积极思考及博闻强记都是政治学习所不可或缺的能力要求, 掌握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是进行多角度思考的前提, 是构建知识大厦的根基。思考的广泛和深入程度将影响这一大厦的高度和水平, 二者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朱伶俐.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1 (03) .
[2]刘晓, 刘红.新课改环境下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1 (01) .
8.对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几点体会 篇八
[关键词]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体会
[作者简介]薛灿春,男,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一、教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应该作多元化的评价
作为综合探究课,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不能只用分数评价,因为,仅仅靠分数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科学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表现,重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及科学协作的精神。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或单一的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活动的过程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方案,那怕学生探究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学生在活动中所得到的教训也是非常宝贵的,作为教师也应该肯定。
二、教师对教材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取舍
对教师来说,必须做到充分重视综合探究课,不要流于形式。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对教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取舍。有的内容可在某课某框节开展活动,有的可以在学校规定的研究性活动课中进行。因此,针对政治教材的综合探究课内容理论性强,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又是针对不同素质的全体学生来讲这些特点,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探究的具体内容细化,进行必要灵活取舍。
三、教师根据综合探究课的安排的结构特点,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凡为教育者皆知“教无定法”,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收获。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展示、开展讨论辩论赛、或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等。
四、教师开展综合探究课必须注意重视综合探究课的综合性教学目标,防止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
“综合探究”活动所设计的探究主题,都是每一单元中融知识性、思想性、实效性、综合性为一体的核心内容。因此,为了实现综合性教学目标,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五、教师还应该从教书向育人转变,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以往的教学中,由教师“包办代替”的学习状况很普遍,教师很少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和思考。而探究学习,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可能性和假设的情景与问题,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探讨的空间。教师不是放弃责任,而是更多地准备背景知识和材料,以便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理解知识的内涵,把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思维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上才能尝到有用的甜头,才会产生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升华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些教师把新课标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同“分组讨论”,往往是教师把综合探究课设计和导演好后,才给学生布置合作的任务和要求,其结果是表面上一节课掌声、笑声不断,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课后却对教学内容和目标一片茫然,没有达到知识与情感有效结合。从综合探究课要求目标可知,综合探究课不仅要求学生知识能力提高,而且要求学生思想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只有达到知识与情感有效结合,才能唤起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教师开展综合探究课必须注意不能片面追求综合探究活动的形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的能力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些教师在综合探究课实际实施过程中,把“自主学习”变成为“放任自流”,把综合探究课变成了“学生在台上,老师在台下”的探讨模式,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导致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这种表面上转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上是忽视了师生互动,违背了新课标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的基本理念。导致学生的探究过程缺乏教师科学的指导,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零散,无法构建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9.高中政治教师培训心得 篇九
8月,命运眷顾般,我成为了XX高中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学校为了帮助新老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适应教育教学工作,8月28日展开了为期1天的培训。上午,校长XXX从“回顾、坚守、展望”三个方面做了总结并提出希望;德育校长XXX则指出了提高师德的重要性、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增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要求;下午教导主任XXX解读了《宁乡七中教学常规工作》,使我们对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运行有了初步了解,高三年级主任XXX以及英语老师XXX两位优秀的教师代表,分享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榜样,比如XX和XX老师等。各位前辈的分享为我们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拓宽了学习视野,更新了教学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铭记光辉历史,继往开来。
作为新老师首先要了解学校,培养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建校到现在的九十载沧海桑田,九十载春华秋实,不少XXX为此付出了心血,谱写出XXXX的灿烂篇章。作为新老师的我,倍感自豪,更应该努力辛勤付出,积极向前辈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塑造良好师德师风,提高业务素质,再创新辉煌。
二、以德育人,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权社会文明的楷模。为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一要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爱岗敬业。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不应斤斤计较,发扬“红烛”精神,甘做“人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二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恒心、责任心,从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切不可刺伤学生自尊心。发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友善地对待学生,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赞美,多一点信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三、终身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方向。认真钻研学科知识,丰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遵守教学常规,吃透教材,认真备课,积极听课,与各位老师相互切磋教学心得,做好教学反思,从而得到不断提高。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前提下,多花心思,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教育界和学科的新动态,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变。
以上几点心得仅是冰山一角,非常感谢前辈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我们充电,这次学习我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会谨记前辈的悉心指导,不断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10.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十
本次新课标的结构变为六个部分,分别是: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
五、学业质量;
六、实施建议;
其中,紧扣时代主题的课程内容是本次课标看点之一。党的十九大后,在之前修订基础上,结合各学科性质和学生年龄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主要新充实和强化了五个方面。一是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四是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五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感悟和弘扬劳模精神。
其次,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是本次课标另外一个看点。新课标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每个核心素养要素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贯彻“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每个素养要素都存在于每个课程模块的内容之中。每个课程模块的内容都包含全部素养要素的相关意义。课程模块的内容本身并不具有划分素养水平的意义。
看点三: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既秉持“活动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包括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关切、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等;又坚持“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本位,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等。活动型的课程塑造,不意味着改变其学科课程的属性,也不意味着赋予其活动课程的内涵,实质上是课程类型的创新。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关键在于“议题”的确定。所谓“议题”,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它与课程内容浑然一体,并贯穿教学全程,从而使“活动”设计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
11.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时事政治的探讨 篇十一
时事政治在高考过程中是一个重要题材,主要包括了国内的重要新闻、国家的相关的政策和会议,以及国外发生的和我国非常密切的重要新闻和活动,他们的时间都是发生在一年内的。因此时事政治反映了当前国内和国外的政治趋势,反映了社会的各种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学引入时事政治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补充。必须对时事政治教学重视起来。
一、高中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的重要意义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相关的内容非常的抽象,理论性的内容非常多,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乏味和枯燥,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时事政治和生活非常的密切,能够和学生拉近关系,学生很乐意对身边新闻进行讨论,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非常高涨,同时时事政治和思想教材关联密切。学生通过教材能够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并进行论述。
因为时事政治和大家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过程中乐趣非常多,因此学习的动力也比较大。教师可以借助讲解国内外发生的时事政治新闻,向一直在学校的学生讲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这样起到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的作用,使学习的效率大大提升。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引入时事政治教学的形式是在上课前将国内外发生的热点新闻介绍给学生,这样就变成了一种新闻播报,而不能将时事政治在课堂中进行穿插,以免影响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2.目前高中学习非常繁重,时间非常紧张,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时事政治;即使有条件获取时事政治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也会把时间用在高考分值比例高的课程上,所以学生不会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时事政治上,课余时间了解时事政治不是很现实。
3.目前高中很多学生不具备完善的知识系统,在学习时事政治的时候,不能及时联系到相关的知识点,对时事政治的评论也做不到非常的客观、全面,因此教师在讲解新内容、复习旧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融合时事政治方面的内容。而且,很多教师自身储备不足,不能及时地关注突发的时事政治新闻,不能很好地将政治教学知识点同时事政治进行融合。
三、高中政治教学如何更好地将时事政治发挥作用
1.高中政治教师既要对相关教学知识做到掌握,也要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更多的时事政治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关于时事政治非常多的素材,在讲课过程中,才能更加顺畅地和学生交流时事政治内容,体会更深层的价值。让学生能够通过时事政治与课程内容相互连接,做到为课程内容的铺垫,对教材的补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
2.时事政治学习主要让学生能够提升对政治的敏感度,能够让学生融合知识点,掌握高考题型,所以不能忽略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时事政治的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从课本上找到依据,从一个时事政治的知识点可以渗透政治的不同方面,有经济、社会、人文等,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主动承担寻找答案的责任,在学生自行讨论,或全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其有充分的认识,这样就不再是把时事政治灌输给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也会有应对高考题型的能力。
3.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进行与学生互动,举办一些政治问答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比赛,也可以定期让学生组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团结合作,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教师需要提升自己对时事热点的分析,把握重点内容,让时事政治活动井然有序,充分利用政治课的时间。政治课的学习方式必须与时事政治紧密相连,但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论怎样,我们要学会把握时事政治,让政治课不再是通过书本枯燥教课,课堂上的知识点犹如钥匙,时事政治锁,只有利用这枚钥匙,就可以解决现实中的许多问题。
由此得知,时事政治与政治教学密切相关,是政治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现有的政治知识,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资源,让学生独立思考政治学习的知识点,让政治知识走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政治学习充满激情。让学生有能力对政治活动进行客观上的判别,并能够进行知识化的总结。
参考文献:
[1]姜艳艳.关于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6).
[2]许军国.结合热点与回归教材,时事政治教育的有效尝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
[3]陶孝忠.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园,2014(26).
[4]杨文淑.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方法[J].学园,2013(29).
12.高中政治教学小议 篇十二
很多同学认为高中政治没有初中政治好学, 这是为什么?怎样学好高中政治?相对于初中政治来说, 高中政治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 每一年级都是一个学科, 因此相对增加了一些难度, 但如果你肯下工夫, 并方法得当的话, 逐渐也会觉得一样好学。我认为, 首先是要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 “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 进行活学活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 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 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就是经济, 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 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 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 充满兴趣, 主动地去感知政治、研究政治, 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 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正因为政治着重能力的培养, 但又作为高考的一个课目, 因此我们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 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 二者合而为一。其次, 要提高阅读速读。也许现在要求同学们“一目十行”实在太难了。但是我今天一行, 明天二行……这样, 就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了, 特别在高三的学习中, 此能力会立大功的。
最后, 我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做笔记。不仅记板书, 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 而要留有余地, 供今后补充, 做到在学习中既动脑又动手。
结合实际来看, 在日常的作业和考试中, 论述题往往是同学们回答的难点。
其实, 首先要做的关键工作是审清题目, 包括审清材料和审清问题设问的角度, 对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要求。比如, 利用文字表述的题型, 在认真仔细全面地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 对材料要进行归纳和思考, 要审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提取出有效的信息, 并注意几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运用表格、图形 (包括漫画) 表述的题型, 一定要全面地把握所给信息, 包括阅读表格的标题、表格内的内容、下面所给的注解, 都包含有效信息;其次, 对所给信息要进行比较, 包括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审清题目设问的角度也非常关键, 尤其是以前见过的熟悉材料、熟悉情境, 更要特别加以注意。题目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 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 对有些类型的题来说, 审题非常重要。因为某些考题答案的要点, 就隐藏在材料的表述中, 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材料, 体会其中的含义, 就可能获取答案的基本要点;其次, 在审题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要圈定一个范围, 从现象上看考的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重热点问题, 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考的知识是哪一个或哪几个;三是思考清楚是从哪个角度考的, 填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全面。第二要有重点。第三要具体:勾画在书本上。凡是勾了的就背, 不勾的就不背, 就这样把范围缩小, 提高了学习效率。第四要灵活有创新。第五要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 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13.高中政治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三
第二,要深入基层一线,与体育各专业老师多交流,打造出运动队思政教育品牌;
第三,要多与同行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第四,要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大格局思政队伍;
14.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篇十四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范文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政治教学也逐渐的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以及提高,就必须及时的开展教学反思,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先进性。本文以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的重点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加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措施。
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完成自身的教学活动之后,及时的对自身的教学进行主动性的、探究性的教学总结,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更客观的了解到自身教学的优、缺点,更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教学的完善,从而形成动态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适应于教学的要求,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够有不断的进步,因为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及时的延续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保障教学的质量、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在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应该是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教学。
一、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重点(一)对教学态度进行反思
在冗长的教育生涯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在不自觉中产生变化,这是因为对教师对自身职业产生了倦怠性。正是因为这样,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及时的对自身教学的态度进行反思,因为教师的教学态度不仅仅会影响教学的开展,更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只有不断的对自身教学态度进行反思,才能够端正自身的位置,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二)对教学组织进行反思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直接的关系到教学的进度、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简单的来说,高中政治教学能不能够顺利的完成,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组织。正是因为这样,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教学组织能力的反思,否则教学就会脱离原有的轨道,甚至阻碍教学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发展。(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15.浅谈高中政治教学 篇十五
一、政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活动很好地开展的保证。如果学生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就说明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不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 学生拥有的学习兴趣越大, 说明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越大, 教学活动也将会更好地开展。所以, 有趣的事例、形象的语言、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政治教学课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 可以让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 要通过比较, 寻找异同, 善于找出事物内在的联系。比较法的运用, 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启发, 使学生更好地弄清那些相关联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从而更准确地加以运用。例如, 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国内和国外的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弄清楚哪些传统文化是比较优秀的, 即不仅能让我们继承和发挥, 而且是值得外国人学习的, 以及弄清哪些属于封建糟粕, 应该是在当代被摒弃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 抓住政治学科自身所拥有的特点, 认识到政治学科的个性, 找到真正适合政治教学的方法。然而, 许多教学活动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学过程中, 政治老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真正地把握政治学科的特点, 并且注重学生学习的知识的统一, 使政治教学的教育实效性得到提高。不仅如此, 政治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形成自励、自制的好习惯。
二、在政治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1)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 教师的幽默语言不但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 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对多媒体和网络这些现代的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效果。网络资源是个不可忽略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 交换各自的教学心得。此外, 多媒体的适当运用也能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 让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与形象。这样, 不但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并且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了教学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 学生也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所以在政治的教学过程中, 政治老师应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列举出现实的生活材料,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 而且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得到提高。在课堂的教学中, 只有通过学生的充分参与, 才能够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智慧,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的作用, 才能为学生以后的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的任务, 根据自身的教学方式与原则, 开展生动的课堂活动, 让活动来引出学习的问题, 让问题启发学生去探究和发现,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设疑引思”。设疑引思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政治老师不能只是单纯地把问题带进课堂, 然后把答案机械性地留下。所以, 只有认识到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才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
(3)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 把课本当作主要的载体, 使政治教学能够围绕教学大纲, 变得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要科学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的编写往往以生活的逻辑为主线,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 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社会生活的主题中阐述理论观点。这样学科知识变得生活化, 更加贴近了学生, 也贴近了生活和实际,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让政治的教学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不仅如此,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法是以凸显观点和关注过程为特点, 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很好地利用教材可以让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教材的运用。
综上所述, 政治教学本身就是需要教师认真学习的课程,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不断地总结教学方法, 我想每个教师应该都可以在政治教学中找到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以及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的特点。本文还介绍了作者本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如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等。
关键词:政治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材
参考文献
[1]李立科.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 2005 (22) .
【高中政治教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10-02
教学案例范文高中政治11-03
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学论文08-03
高中的政治教学提问探讨论文10-27
不言代价与回报精选高中政治教案教学设计06-18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08-09
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11-02
浅谈建构主义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