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过程(精选10篇)
1.毕业设计过程 篇一
通常我们用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来简要说明教学设计活动的基本过程。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曾经是一个研究热点,提出来的模式不下于百种。这些模式都是对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理论的简化形式,适用的范围会有不同,有些适用于设计和开发课程级的教学系统,有的则适用于设计一个单元或一堂课的教学,有的则适用于媒体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但这些模式大同小异,这里不打算一一列举,只给出一个一般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见图2)。
图2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确定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检验和评价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和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
1.教学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鉴别出教育教学问题、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根源、确定解决相应教育教学问题的约束条件。教学分析又被称为学习需要分析,它首先解决教学设计活动的必要性问题,即确信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次要精确地界定教学问题,这需要依靠学习结果分析。学习者分析不但可以帮助教学设计者确定问题的根源,而且也为下一阶段制定教学解决方案提供非常重要的约束条件。制定教学解决方案的约束条件还包括教师的观念及能力制约、媒体材料的制约。要确定这些约束条件需要进行教师条件分析和媒体条件分析。
学习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所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便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教育教学问题!当然,确定“学习需要” 并不是学习需要分析唯一的任务。教学设计者还要通过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论证教学设计(即后续设计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解决了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以及在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下是否可行的问题。
(1)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期望的状态
主要是指期望学习者达到的能力水平。这种信息可能来源于教学大纲,或者上级教育机构提出的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或者是某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或者以前教学未达到的目标(这种信息主要通过测试或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的方法获得)等等。要精确确定期望的状态,就必须从所期望的状态出发,进行学习结果分析,没有系统地学习结果分析,确定的期望状态将是模糊的。不同的人可能对这种期望状态有不同的理解。
<2>确定现状
主要是指确定学习者能力素质的现状。同样,要想精确界定学习者当前的学习水平也必须首先进行学习结果分析。当前的能力水平也即是教学起点。
无论是确定期望的状态还是学习者的现状,都可以采用测试、编制调查表或问卷、观察和座谈等方法来收集数据。
<3>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我们可以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所列出的“差距”真的构成了教学问题吗?
“差距”是由于教学原因引起的吗?通过改进教学可以消除“差距”吗?
能否不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消除“差距”,如调整教学进度和时间,采用更好的教材?
最后,学习需要分析以下面这种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现状
期望的状态 差距 原因分析
(2)应注意的问题
获取的数据要真实可靠。
如果教学设计活动由一组人共同完成,那么必须保证小组成员对期望值和差距有相同的理解。
要以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以避免模糊描述带来的歧义理解。
2.教学过程设计一 篇二
一、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直线公理 1.设计以下学生活动:
(1)给一个点A,画直线,使直线上有A点.(不出现“经过”这个词,并且不限直线的条数)(2)用一个手指拖起一把尺子.
这个活动可以个人做,也可以小组做.做完后,教师提问:结合我们所学知识,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大家先做思考,不忙于回答.再做以下活动.
(3)给两个点A,B,画直线,使直线上有A和B点.(4)用两个手指拖起一把尺子.
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活动说明了什么?
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让各组出一个代表发言,各抒己见,最好能有些争论.
教师再设计一个问题:把你发现的结果(不用“结论”),用一句比较符合数学语言的话说出来.
学生可能说出“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两个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并指出:你们发现了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只要在文字上再稍加修饰,从语文的角度看,“一个点画直线”通不通,第二句中“可以画一条”那么可以画两条吗?
教师总结:(1)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教师解释:(1)中“经过一点”是指这个点.(2)中的第一句“有”是存在、肯定有的意思.第二句“只有”是唯一的意思.用“有且只有”也表示“存在唯一”.
教师板书: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讲解公理的含义,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得出的、大家公认的真理,也是几何的理论基础.
二、联系实际,加强对公理的认识
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直线公理的应用. 如:在墙上钉挂衣架.挖地基在地上画线.
要求学生能说出,钉挂衣架是要确定一条直线,由直线的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因此只要钉两个钉子,这个挂衣架就会固定住了.而在地基上画线时,先在地上钉两根木桩,就可以拉上一条线,沿线用石灰画上白线.根据直线的公理,在实践中遇到画线的问题时,由两点就能确定直线了. 2.在联系实际时,要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指出衣架、木条等就是一条直线,而两个钉子就是两个点.
三、两条直线的交点
1.使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 每人准备一个图钉和两张纸条,回答以下问题:(1)两条直线有几个交点?
(2)如果两条直线有两个交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第二个问题让同学通过两张纸条的运动得到答案. 2.教师总结:
(1)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叫做相交,公共点叫做交点.(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如果两条直线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交点,那么这两条直线重合.(教师板书: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四、课堂练习
1.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1)直线m经过点A.
(2)直线AB与直线CD交于O点.(3)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三个交点分别是A,B,C.
(4)点D在直线n上,C点不在直线n上,C点在直线a上,直线n与直线a不相交.
(5)平面上有三个点A,B,C,如图1-5,作直线AB,直线BC,直线AC.
(6)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分类讨论)
五、小结
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经过一个点、两个点各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2.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以有几个?个数不同时,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
3.举出生活中直线公理的应用实例.
4.你对几何语言中的“有且只有”是怎样理解的?
最后教师再总结两点:(1)掌握直线公理的含义.(2)两条直线相交及交点的定义.
六、作业
1.举出一个应用直线公理的实例. 2.举出一个两条直线相交的实例.
3.政治教学过程设计 篇三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下农民处境有所改善的三个方面,以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农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封建社会的进步性,以及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的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当时的影响,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2、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农业。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自编朗颂材料、琵琶《塞上曲》选段、教学题卡若干。
【教学方法】
“三自一导”式,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
4.教学过程设计12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汉语中误读和异读的现象和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2)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过程:
误读——不是这种读法
一、课堂导入,展示病情
以课本上的笑话《翻到死》和一段相声的录音《白字先生》导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体会误读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新课推进,寻找病因
1、问题设计: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事例中的误读现象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
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最常见的,形声字也是数量最多的,在我们读形声字的时候,由于目标字与某个字的字形相近,我们容易把目标字同那个相近字形的字读混淆,造成读字读半边的现象。
如:瞻(zhān)澹(dàn)蟾(chán)赡(shàn)四个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读音却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一类型的字时,一定要注意它们读音的区别。
(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留学生约翰和它的中国朋友在饭店用餐,约翰满是疑惑地问它的朋友,为什么饭店的厕所里总是树立着这样的一块牌子——小心地(de)滑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牌子上的字应该是小心地(dì)滑,约翰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有许多汉字是一字多音,多音字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所以,当我们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语境弄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如畜字,做动词的时候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再如好字,做动词的时候读hào做形容词的时候却读作hǎo。可见,多音字所造成的误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3)方言造成的误读。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哭,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一听,二话不说,纵身跳进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没有找到,只找到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原来,当地人鞋子和孩子均读作háizi。大家看,方言不通,闹出了多么可笑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湖南话的声母nl不分,还有我们霍邱话的声母hf不分等等。
2、强调方法,出具处方。
对于误读现象,应该给学生强调注意以下几点:
勤查字典。对于读不清楚的字,要立即查字典和相关工具书,规范读音。
注重点滴的积累。可以用一些小本子将自己误读过的字词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本迷你小字典。
3、活动设计,对症下药: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挑衅角逐称职泥淖引擎犄角狭隘尴尬旮旯包庇内讧畸形蹉跎刽子手徘徊纨袴内讧 箴言桎梏鞭笞 庇护徜徉 纶巾 联袂 气馁皈依 龋齿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累赘/累积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处境/处所贝壳/地壳哄闹/起哄禁止/情不自禁/睡觉/觉察给予/送给参谋/参差牵强/倔强悄悄/悄然无声提心吊胆/提防学校/校对刹那/刹车臭名远扬/乳臭未干伺机/伺候丢三落四/落枕/降落/落落大方
(3)、读下面的几则绕口令:
①、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②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
三、新课推进:异读——选择正确的读法
(一)问题设置1:什么是异读字?它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
教师明确:
(1)、异读字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有人这么读,有人那么读,这是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的。
(2)、异读字的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的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二)问题设置2:异读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明确:
(1)、由于文(书面语)白(口头语)之间的差异造成异读。
(2)、方言造成的异读。
(3)、由于误读造成的。
(三)问题设置3::异读现象更多地存在于文言文里,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该如何读准字音呢?
教师明确:
(1)、破音异读:所谓破音异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的方法来体现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的改变。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雨是一个活用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当下雨讲,使用我们要把它读作(yǜ)。
(2)、通假异读:有些异读现象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照本字去读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由于是通假字,通悦,所以,我们要把它读作(yuè)。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就是我们在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称、民族名称、姓氏等等)的时候,由于他们比较固定的用法,所以仍然要异读做古音。比如上面提到的几个词:可汗(kèhán)龟兹(qiūcí)单于(chányú)炮烙(páoluò)吐蕃(tǔbō)
三、课堂延伸
1、有趣的姓氏
咱们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也由很多的姓氏需要异读,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学生思考发言,并用多媒体出示)
解(xiè)仇(qiú)单(shàn)朴(piáo)查(zhā)区(ōu)
召(shào)逢(páng)种(chóng)万俟(mòqí)尉迟(yǜchí)
2、带领学生回顾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异读和破读的现象(可就课堂的情况灵活处理)
3、解决课后的练习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5.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及分析 篇五
杨永根
江苏省姜堰中学
225500 联系电话:*** 邮箱:snynge1971@yahoo.com.cn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是新课改及通用技术学科特点的要求,是“双主教学”理念的体现。在通用技术教学设计中任务是一个系统,任务驱动教学有基本过程及要求。
关键词:任务驱动
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课程中的不同模块、主题及课时的学习任务,选择使用确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1]。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目,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建构相关的新知识,同时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配合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是笔者就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部分内容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案例及分析,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在“设计的一般过程” 中的应用
教材以便携式小板凳设计过程为案例,使学生了解设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工作程序,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但这部分内容,学生一看就懂,容易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和学生交往中发现,学生对现有课桌不太满意,便产生了使学生主动设计课桌的想法。结合本节知识点以新型课桌的设计为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过程简要如下。
创设情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同学的不良坐姿,课桌上杂乱的形象。教师提问: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严谨学习养
成,有些原因是一些同学主观上没重视,也有些原因是课桌设计不合理。根据上节课所学人机关系原理,分析交流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桌还有那些不合理得地方?没有处理好哪些关系?
经过老师引导,特别是老师说有些原因是课桌设计不合理,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主动极参与,踊跃发言。学生甲:没有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高个子男同学做作业时腰要趴的很低,且档板下空间小,腿放不下。学生乙:没有考虑人的静态要求和动态要求,课桌面是上翻式的,打开时要一只手撑着,另一只手取东西,效率低。学生丙:桌面上的文具如笔等容易掉,特别是从桌内取东西时。学生丁:课桌较重,调座位时搬运不方便,且易损坏课桌。
深入引导:同学们能否设计出我们理想的新型课桌呐?当然,在现在条件下不可能给每位一张老师用的办公桌,请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分组交流,提出我们新型课桌的具体设计要求,功能、成本、尺寸等。我将学生交流结论整理如下:①考虑适合不同身高的同学使用。②便于存取学习用品。③欢迎增加一些附属功能。④结构稳定、大小和现有课桌相近、成本适中。
如何才能使学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课桌呢?首先,我通过课件展示各种课桌图片,同时学生相互交流各种场合曾见到或使用过的课桌。接着,讨论刚才各种课桌的优缺点,同学们更喜欢那种。在此基础上简单介绍设计分析的方法,从收集信息开始,然后是设计分析和方案的构思,介绍课桌常见的材料、结构链接的方法、节约成本的途径。
方案的呈现、筛选是设计的重要过程,设计的交流是设计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这也有助于设计的测试、评估及优化。教学中设计活动:首先,小组合作构思出理想的课桌,并由一位有一定绘画水平的同学用草图形式表达,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然后,班级体交流,由小组推一名代表将该组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方案做介绍。
班级体交流是本节课最精彩之处,学生们发言积极,表达大方,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中肯的方案。甚至,有些方案超出老师的想象,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学生提出的方案或建议有:①课桌高低不一,不美观。个子高的同学,可适当降低板凳高度。腿放不下的原因是课桌下层挡板过低,可将下挡板做成阶梯式的,外浅里深。况且现在大多课本是16开的,可竖着放在桌里,取用也方便。②在桌面下加一活动支架,打开桌面时支着,放下桌面时支架折起。③对防止物品从课桌掉下,方法更多,有加防滑纹的,有加档板的,有加文具小机关盒的。此外还有,桌底装轮的,将武侠小说中机关的想法应用到课桌中,科幻读物中前卫设计等等。对学生提出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加以评价,激励
学生的热情,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体验了设计的一般过程。
因为时间关系和实际操作困难,我们没有让学生课堂制作课桌模型或原型,而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方案交给学校总务部门制作。最后,总结出设计的一般过程规律,提出新的任务:不少寄宿生晚上到宿舍还想再看会而书,缺少合适的桌子,请你帮助设计一款。
三、案例评析: 1.创设教学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任务驱动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完成任务。任务完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任务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这两案例设计均从创设情境入手,没有教学情境,任务驱动教学将无从谈起。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答案的多元性[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现有课桌的意见较大,有切身体会。以此为任务,可学生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设计表现图一节”设计游戏,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肢体语言、图像等也是技术语言,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使用技术语言的快乐。2.教学任务的内容
“任务”在词典中解释为:负担的责任或交派的工作。这里的“任务”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的具体形式可以是:问题讨论、探究实验、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甚至应用练习等多种教学活动。任务是载体,任务中所蕴含的知识是目标,关键在巧妙设计,变外驱为内驱。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讨论现有课桌不符合“人机关系”的地放,提出新型课桌方案等,这些任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及使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任务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便携式小板凳设计过程的案例本身就是任务的设计,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将“任务”简化为老师让学生完成的教学活动,也不能将“任务”狭隘理解为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凡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均可设计成“任务”。因此,任务是一个教学设计系统。对教材的处理,源于教材又不照搬教材,关键是体验教材的理念,案例可重新组织。3.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做到难易得当,突出知识的整体框架,不拘泥局部细节,而使教学过程钻牛角尖。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重点是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课桌的设计仅是载体,让学生在实际任务中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不必要对课桌设计的细节做太多的要求。教师不应将所有任务一次全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否则学生会产生厌恶情绪。即使是一项大的任务,如新型课桌的设计,也应参照课本设计的一般要求,层层推进。4.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加强信息的反馈,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如在“设计表现图”一节,据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对绘画感兴趣,问题是对立体图形绘制缺乏相应的认识和练习,所以我设计师生多人比赛徒手画立体椅子,在此基础上介绍立体图形的基本表现手法。同时交流与反馈有利于及时确当的教学评价的实施,评价是以有利于肯定和激励为主,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怪异设想不能简单否定,更不能冷嘲热讽,及时确当的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有利于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把所学会的知识系统化。参考文献:
6.毕业设计过程 篇六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记录册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记录册题 学目: 号: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41123 304101123 学生姓名: 王晋 届 专 讲师 别: 届 业: 地理科学选题编 题编号: 题编二级学院,系: 城市与旅游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 柳文龙太原师范学院教务处制1说明1.教师和学生应认真填写相应内容,签名齐全. 2.装订顺序为:开题报告,修改(指导,实验)情况记录,学 生工作总结及自我评价,形式审核表,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价表, 答辩评议表,成绩评定表. 3.本记录册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的主要存档材料,与论 文正文一起由各二级学院,系保存至学生毕业后两年.2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中文题目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英文题目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secondary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多媒体技术特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他是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 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经过特定的软硬件获取, 制作, 编辑和存储等处理后, 以单独或合成的形态表达出来的技术和方法. 这种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 但是它最令人振奋的是在教学中的应用.它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应用于 地理教学之中的,我国则是临近十年的事情,由于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 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因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 迎. 2010 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 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 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 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以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 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开 题 报 告 内 容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1 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概述及意义分析. 2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以新绛中学为 调研对象. 3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应用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三,研究步骤与进度 研究步骤与进度研究步骤:1 查阅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2 写开题报告 3 撰写论文并修改 4 论文定稿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研究措施:上网收集资料,图书查阅资料,教师指导3四,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方法 研究技术路线与主要方法 年 12 月底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及研究内容 2010 年 1 月初到 3 月中旬查找并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2010 年 3 月 22 日论文开题,交论文开题报告 2010 年 4 月初完成论文初稿 2010 年 4 月底完成论文二稿 2010 年 5 月初完成毕业论文正稿及答辩 ppt五,主要参考文献 开 题 报 告 内 容[1] 赵树然, 王艳荣.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教 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06) [2] 陈欣, 陈阳.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的应用和发展[J]. 河北理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04) [3] 何昊. 地理无纸化教学的实践――浅谈我的地理教学[J]. 广西师范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S1) [4] 夏耘. 谈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 文献 , ,(01) [5] 顾丽云. 地理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J]. 新课程(教师版) , 2006,(01) [6] 郭向芳. 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 卷) , ,(11) [7] 陈永光. 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研究[J]. 成功(教育) , 2008,(05) [8] 王启红. 试论地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J]. 太原城市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 ,(S4) [9] 谢秀茹. 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探讨[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10] 徐平德, 吴纯渊.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新疆 教育学院学报 , 2006,(04) [11] 朱斌. 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 河南教育(基教版) , 2007,(Z1) [12] 田丹. 浅谈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 刊) , 2008,(07)指 导 教 师 意 见 教 研 室 意 见论文大纲的结构较合理,思路比较清晰,论证问题充分,所提 的建议具有实践意义.指导教师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论文结构合理,内容充实,实践性较强,所提问题具有针对性,是 一篇不错论文教研室主任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签名4年月日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指导,实验) 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指导,实验)情况记录 本科毕业论文时 间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教师签名 教师签名2010.4.10格式不正确,结构不合理2010.4.25重点不突出,内容仍需改进2010.5.5调查结果有误,调查内容不明确2010.5.26内容繁杂,应删除一些内容2010.6.1PPT 应加入表格等内容5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工作总结及自我评价 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总结,掌握了查 阅资料的一般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 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与老师的交流, 使得论文的研究有了深度.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解决了以下问题:详细分析了多媒体技术的含义以及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其中重点分析了它对教学效果的 作用.重点从教学方法上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对地理教学方面的促进作用,如 正确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从地理教学的过程方 面论述了地理教学过程是学生特殊的认知过程, 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和促进人才与文化双重建构的师生交往过程,是相互渗透并动态生成的 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多媒体技术对此具有促进作用.从《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上重点分析的多媒体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以及多 媒体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教学误区.最后提 出建议.尽管如此,论文中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如问卷调查设计不够全面, 未能如实反映学生对多媒体使用的真实情况,提出的建议不够详细,与教学 方法的结合不紧密等. 通过这次的论文写作,使我感受颇深.首先,我觉得写好一篇论文并非 容易之事, 尤其是在收集资料, 问卷调查等发面要经过复杂的整理分析过程. 其次,论文的写作离不开指导教师的辛勤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使自 己的论文写作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最后,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使我对多媒体的应用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是他指点了我的论文写作的结构.工 作 总 结学生签名: 学生签名年月日6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审核表 本科项封面完整准确 封面完整准确 文稿为 A4 打印稿 文字编排格式规范统一 有中文摘要(含 3~5 个中文关键词) 有中文摘要( 个中文关键词) 有外文摘要(含 3~5 个外文关键词) 有外文摘要( ~ 文关键词) 文摘要目是√ √ √ √ √ √ √ √ √ √ √ √否无形 式 审 查 内 容正文标题完整规范 正文标题完整规范 标题 正文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正文无错别字或病句 正文无错别字或病句 图表设计与绘制规范 正文字数理科和艺术类专业不少于 5000 字 正文字数理科和艺术类专业不少于 其他文科类专业不少于 8000 字 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数量(理科, 篇以上, 篇以上) 参考文献数量(理科,艺术类 15 篇以上,文科 20 篇以上) 参考文献含两篇外文资料 参考文献序号在文中有标注 特殊专业毕业设计的软件附光盘等载体√ √ √指导教师 审查意见形式审查( 形式审查( 合格 指导教师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填合格或不合格) 填合格或不合格)年 月 日相应的空格里打要求和项目.7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价表 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价表 本科毕业论文 和评阅教师指 导 教 师 评 语王晋同学的《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通过问卷调查 的方式对该校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的调查研究,得到了调研结果并得出了多媒体 教学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在新课标下教学手段的变化.提出了对多媒 体教学的正确认识及在使用过程中的误区,最后提出了正确的建议. 该同学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能虚心接受老师的 建议,反复修改论文,并且研究中能广泛运用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表明该同 学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该论文研究方法可行,写作规范,结构合理,语言表达准确,结论正确, 总之,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规范要求,是一篇较为优秀的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8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 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价表 续) ( 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本科 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价表评 阅 教 师 评 语该同学选择证能力( 论证能力(文)满 分 30 10 30 30 100 年评 分答辩小组组长签字: 答辩小组组长签字:11月日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太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本科毕业论文总分= 毕 业 论 文 总分=答辩评分 设计) (设计) 成绩及等级 等级: 等级: 构成 主任 答 辩 委 员 会 姓 名 ×40%+指导教师评分 40% ×60%= 60% 分职 称系(教研室) 教研室)委员答 辩 委 员 会 意 见主任签字: 主任签字:年月日12
7.《过程设备设计》教学大纲 篇七
课程名称:过程设备设计
英文名称: Process Equipment Design 学分: 4.5
学时: 72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8 教学对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化工原理,弹性力学,专业英语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目的旨在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的工程实践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从事过程设备设计和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
教学要求: 熟悉并掌握过程设备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工程实践,能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过程设备的设计。从材料、设备的结构、温度、制造质量、安装、操作维护等方面对过程设备的工程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教学内容: Introductory Remarks(1学时)Chapter 1 Pressure Vessel Introduction(1学时)1.1 Gross Structure 1.2 Pressure Vessel Classification 1.3 Pressure Vessel Codes and Standards 基本要求: 压力容器分类方法,总体结构,国内外规范和标准及其比较 重点:按技术管理的分类, GB150,ASME 难点:正确理解按技术管理的分类方法
Chapter 2 Stress Analysis of Pressure Vessels(14学时)
2.1 Stress Analysis of Revolution Shells
2.1.1 Stress in Thin Walled Cylinders
2.1.2 Membrane Theory
2.1.3 Basic Equations
2.1.4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Shell Theory
2.1.5 Discontinuity Analysis
2.2 Analysis of Thick Walled Cylinder
2.2.1 Elastic Stresses
2.2.2 Elastic-Plastic Stress
2.2.3 Yield Pressure and Bursting Pressure
2.3 Stress Analysis of Flat Plate
2.3.1 Introduction
2.3.2 Bending Differential Equation
2.3.3 Stresses in Circular Plate
2.3.4 Stress of Symmetrically Loaded Circular Plate with a Circular Central Hole
2.4 Stability Analysis of Shells
2.4.1 Introduction
2.4.2 Bucking Analysis of Thin Wall Cylinder under External Pressure
2.4.3 Critical Pressure of Other Revolution Shells
2.5 Typical Local Stresses 基本要求:回转壳的应力分析,二种基本理论,无力矩理论的基本方程,无力矩理论的应用,厚壁圆筒的弹性应力和弹塑性应力,屈服压力,爆破呀力,圆平板的应力计算及其应力分布,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临界压力,局部应力分析的几种方法,降低局部应力的措施.重点: 回转壳的应力分析, 无力矩理论的基本方程, 厚壁圆筒的弹性应力, 临界压力, 难点: 回转壳的应力分析, 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弹塑性应力.Chapter 3 Pressure Vessel 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Effected by Environment and Time(6学时)
3.1 Pressure Vessel Materials
3.1.1 Pressure Vessel Steels
3.1.2 Nonferrous Metal and Nonmetal
3.2 Pressure Vessel Steel Properties Effected by Fabrication
3.2.1 Plastic Deformation
3.2.2 Welding
3.2.3 Heat Treatment
3.3 Pressure Vessel Steel Properties Effected by Environment
3.3.1 Temperature
3.3.2 Medium
3.3.3 Loading Speed
3.4 Selection of Pressure Vessel Materials
3.4.1 Basic Requirement
3.4.2 Selection 基本要求:压力容器常用钢材,环境的影响,制造的影响,压力容器材料的选用 重点: 压力容器常用钢材,各种环境的影响,材料的正确选用 难点: 压力容器常用钢材的正确选用
Chapter 4 Design of Pressure Vessels(14学时)
4.1 Introduction
4.2 Design Criterions
4.3 Design by Rules
4.3.1 Introduction
4.3.2 Cylinder Design
4.3.3 Head Design
4.3.4 Sealing Device Design
4.3.5 Opening and Reinforcement
4.3.6 Support and Manhole(Handhole)
4.3.7 Safety Relieving Device
4,3,8 Welded Structure Design
4.3.9 Pressure Test
4.4 Design by Analysis
4.4.1 Introduction
4.4.2 Stress Categories
4.4.3 Computation of Stress Intensities
4.4.4 Stress Intensity Limiting
4.4.5 Application of Design by Analysis
4.5 Fatigue Analysis
4.6 Development of 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 基本要求:设计文件,设计准则,圆筒设计,封头设计,密封装置设计,开孔和开孔补强设计,常用支座,安全泄放装置,焊接结构,压力试验,应力分类,应力强度计算及限制,低循环疲劳曲线,平均应力影响.重点:圆筒和封头设计,密封机理,性能参数,高压密封结构,补强计算,焊接接头分类,应力分类,应力强度.难点:设计参数确定,夹套容器设计,双锥环受力分析,应力分类,应力强度
Chapter 5 Storage Equipment(5学时)
5.1 Introduction
5.2 Horizontal Storage Tank
5.2.1 Basic Structure
5.2.2 Design Calculation
5.3 Spherical Storage Tank
5.3.1 Tank Body
5.3.2 Support
5.3.3 Manhole and Nozzle
5.3.4 Accessories 基本要求:鞍式支座的位置和数量,力学模型,内力分析,几种应力,球形储罐的罐体,支座
重点:鞍式支座的结构和确定,扁塌现象.难点:卧式容器的力学模型
Chapter 6 Heat Exchanger(8学时)
6.1 Introduction
6.2 Shell-and-Tube Heal Exchangers
6.2.1 Basic Types
6.2.2 Shell-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6.2.3 Tubesheet Design
6.2.4 Expansion Joint Design
6.2.5 Tubes Vibration and Protection
6.3 Waste Heat Boiler
6.4 Forced Heat Transfer 基本要求:换热设备分类,管壳式换热器分类及选型,管程结构,壳程结构,管板设计思路,膨胀节,管束振动和防止,传热强化技术
重点: 管壳式换热器分类,换热管,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管束分程,壳程结构,管束振动,传热强化技术.难点: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危险工况的确定
Chapter 7 Tower(10学时)
7.1 Introduction
7.2 Packed Tower
7.2.1 Packing
7.2.2 Internals of Packed Tower
7.3 Plate Column
7.3.1 Classification
7.3.2 Structure
7.3.3 Construction of Tray
7.4 Accessories
7.4.1 Forth Remover
7.4.2 Skirt Support
7.4.3 Boom
7.5 Strength Design of Tower
7.5.1 Natural Vibration Period
7.5.2 Loading Analysis
7.5.3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Cylinder
7.5.4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Skirt
7.6 Vibration of Tower
7.6.1 Vibration induced by Wind
7.6.2 Prevention of Vibration 基本要求:塔设备选型,填料分类,塔内件结构,板式塔分类,板式塔结构,塔盘结构,塔设备附件,塔强度计算,固有周期,载荷分析,筒体强度校核,稳定性校核,风的诱导振动,卡曼旋涡,塔设备的防振
重点:填料塔结构,塔盘结构,塔设备载荷分析, 卡曼涡街 难点: 风的诱导振动机理, 载荷分析,筒体强度校核
Chapter 8 Reactors(5学时)
8.1 Introduction
8.1.1 Classification
8.1.2 Characteristics
8.2 Mechanical Agitated Reactor
8.2.1 Basic Structure
8.2.2 Agitated Vessel
8.2.3 Agitator Impeller
8.2.4 Shaft Design
8.2.5 Sealing Device
8.2.6 Gearing
8.3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Agitated Reactors 基本要求:反应器分类,机械式搅拌反应器的结构,搅拌器,搅拌容器,夹套结构,流动特性,搅拌器选型,影响搅拌功率的因素,搅拌轴的力学模型,填料密封,机械密封,传动装置.重点: 搅拌器的分类及选用,密封装置,流动类型 难点: 搅拌器的选型
实验教学
1.内压薄壁容器应力测定(3学时)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内压薄壁容器在内压作用下薄膜应力的分布规律(2)验证薄壁容器筒体应力计算的理论公式
(3)掌握用电阻应变仪测定应力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的过程和方法 本实验的具体操作为重点,故而需3学时。2.高压容器内外壁应力测定(2学时)实验目的及要求:(1)测定高压容器筒体在内压作用下,内、外壁面的应力,并与理论公式比较(2)了解高压液压下电阻应变测量的基本方法,如电阻片的保护,内壁的引线及压力效应的校正等
本实验以内壁液压下应力测量技术为重点 3.厚壁筒体的爆破及测试实验(2学时)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了解厚壁容器加载,塑性变形,应变硬化,最后大变形破坏的全过程(2)测量厚壁圆筒的爆破压力,并与各种失效理论的结果进行比较(3)了解大应变及数据采集的技术 4.外压薄壁圆筒形容器失稳试验(1学时)实验目的及要求:(1)观察薄壁圆筒形容器在外压作用下失稳的形态(2)测定圆筒形容器的临界压力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具体实验的内容、方法详见实验指导书
8.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做到 篇八
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划分成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本要求,新教育理念要求将过去重视传授学生知识的做法转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具体的知识,空谈能力的培养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实现的。传授学生知识与培养学生的技能是互相联系的,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灵活把握。过程与方法是中级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层次要求,要求教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自然的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去,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态度,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那么中学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做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就中学英语教学过程的设计略谈一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通过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构建新知 过程设计应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和师生、生生互动 4 活动的设计要有目的性、体现活动和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又留有课堂生成的空间 过程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逐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体现内化过程,实现从语言输入(input)到语言输出(output)的转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促成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将新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语境中 过程(环节、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内容和话题要为学生所熟悉、形式要为学生所接受)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各个环节设计应做到层层推进,由presentation到practice到production.9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指路人,学生是实践者,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的任务:
1、创设语言情境,为学生使用语言创造机会
2、组织学生参与语言活动
3、进行教学评价 学生的任务:
1、参与教学活动
2、在活动中认知语言知识,在语境中练习、使用语言
3、在练习、使用语言中实现与他人的合作、探究
9.毕业设计过程 篇九
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但是,可以从各种理论模式中抽取出一些基本组成部分,见下表,如: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可以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如图所示。从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中还可以进一步抽取出以下四个最基本的环节(或要素):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各种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构架上建立的。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序号 模式的共同特征要素 1 2 3 4 5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的阐明 学习者分析 学习策略的制定
模式中出现的用词
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分析、确定目的 内容的详细说明,教学分析,任务分析
目标的详细说明,陈述目标,确定目标,缩写行为目标
教学对象分析、预测,学习者寝能力评定 安排教学活动,说明方法,策略的确定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教学资源选择,媒体决策,教学材料开发
试验原形,分析结果,形成评价,总结性评价,行7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为评价,反馈分析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描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前端分析阶段、学习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设计教学方案阶段和评价与修改方案阶段。
(一)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是美国学者哈利斯(Harless,J.)在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现在前端分析已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需要分析就是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等方法,找出学习者的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就是在确定好总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借助于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学习者要实现总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或形成什么态度。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出学习者所需学习的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并能确定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以后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好基础。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获得成功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很好的分析,以学习者的特征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学习教学内容之前所具有的初始能力,并确定教学的起点。其中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那些会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主要侧重于对学习者整体情况的分析。学习风格分析主要侧重于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一些个体差异,要了解不同学习者在信息接受加工方面的不同方式;了解他们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了解他们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了解他们的焦虑水平等某些个性意识倾向性差异;了解他们的生理类型的差异,等等。
(二)学习目标的阐明和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
通过前端分析确定了总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并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基本确定了教与学的内容的框架。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这就需要阐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并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学习目标的阐明就是要以总的教学目标为指导,以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为基础,按一定的目标编写原则,如加涅、布卢姆等的分类学,把对学习者的要求转化为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并使这些目标形成相应的目标体系,为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要编写相应的测试题以便将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阶段
教学策略的制定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当地的条件等,来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媒体。教学顺序的确定就是要确定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要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示范一模仿法等不同方法的选择,来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传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授课、小组讨论和个别化自学三种形式,各种形式各有所长,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各种教学媒体具有各自的特点,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媒体特性以及实际条件等方面,运用一定的媒体选择模型进行适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对象等来确定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存在着能适用于所有目标、内容、对象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阶段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工作,就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然后实施。最后要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即进行教学评价。包括:(1)确定判断质量的标准;(2)收集有关信息;(3)使用标准来决定质量。具体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阶段,就是要依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方法,分析学习者对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的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议,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修改。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的四个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这里应强调说明的是,我们人为地把教学设计过程分成诸多要素,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发展和掌握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技术。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出发,保证“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间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另外,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涉及的如环境、学习者、教师、信息、媒体等各个要素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我们应在学习借鉴别人模式的同时,要充分掌握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根据不同的情况要求,决定设计从何着手、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发自己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设计工作。
10.设备设计过程的划分 篇十
(1)初步设计,又称方案设计,它是决定设备概念质量的基础。初步设计的任务是:进行设备总体方案的构思;确定设备的原理、结构、总体布局和系统配置;提出设备性能、精度和寿命方面的总体质量指标以及设备外观及装饰要求等内容。
初步设计要编制技术任务书,它是技术设计和工作图设计的依据。初步设计完成以后,要进行设计评审,其主要任务是评审初步设计满足用户或市场对设备适用性需要的程度。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设计评审。对于复杂设备,有时进行多次初步设计评审,
(2)技术设计,要完成设备原理、结构、系统、参数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比较、计算、验证、复核、优化工作。技术设计与工作图设计是把设备概念质量转化为设备规范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旦出了纰漏,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导致设备开发设计的全面失败。技术设计完成之后,要进行设计评审,认真地进行复核和评价工作。
(3)工作图设计,是将设备概念质量转化为设备规范质量的关键步骤。在这一程序中要完成设备装配图、部件图、零件图的设计,还要完成包装图、安装基础图的设计,同时也要完成外购配套件、标准件、材料等各种明细表编制。除此之外,要进行设备质量特性重要性分级。总之,工作图设计要完成开发设备的全套图样和技术文件。
【毕业设计过程】推荐阅读:
4-9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材料目录10-12
毕业论文过程检查范文11-17
毕业班过程性考核方案06-16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题目09-01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0-04
教学设计的意义过程03-17
幼儿园活动过程的设计06-09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过程)02-02
毕业生求职签约过程值得注意的小常识07-14
教学过程设计小组讨论记录表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