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计算发展

2024-06-23

中国云计算发展(共9篇)

1.中国云计算发展 篇一

中国[云计算]大会迄今已有八年历史,是中国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年度云计算技术、产业、应用盛会,也是国内外云计算[大数据](/tag/969/)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政、产、学、研、用、融多方融合的高端大会。

第八届中国云计算大会预计超过14000人次,将承续前七届大会的成功经验,采用全体大会、专题论坛、展览展示等形式,突出行业应用,推动云计算大数据落地生根;聚焦

技术创新,同步国内外创新成果,持续打造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产业和应用等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

参加第八届中国云计算大会,您将加入成为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中国大数据专家委员会与ZD至顶网共同组织成立的中国云计算研习会

(以下简称研习会),享受如下特权:

与云计算、大数据专家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机会

享受研习会提供的与云计算、大数据生态伙伴商业对接机会

优先参与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中国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免费活动研习会提供的专属学习资料

免费加入中国云计算大会社交圈,结识人脉

规格高,规模大

第八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三天参会者预计超过14000人次,参会人数多,展览规模大,主管部委重视,演讲嘉宾权威,国际参与度高,听众地域分布广,是关注云计算大数据的政府机构、产业同行、[科研]院所、学术机构、最终用户等各方面专家分享知识、启发思路、交流经验、洽谈合作的最好平台。

权威专家,跨国资源

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中国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的20位院士和近230位著名专家将负责大会内容策划、专题设置、演讲嘉宾邀请等工作。组委会还充分利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创新专委会(WFEO-CEIT)、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欧洲云联盟(EuroCloud)、IEEE等国际机构资源,邀请多位国际知名云计算大数据专家进行演讲。

内容实用,主题前瞻

主题涵盖IaaS、PaaS、SaaS平台的`构建与应用,计算安全和自动化[运维]的设计与维护,海量数据深度挖掘的最佳实践,同时邀请业界专家探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

注重应用,鼓励创新

随着云技术的成熟,云平台、云服务已经在政府和企业中落地实践。大会将广邀海内外顶级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云计算生态系统建设与发展,邀请运营商、BAT、科研机构、开源厂商、行业用户、先进社区分享落地实践经验。会议还将设立“云计算大数据创新创业论坛”,和投资机构、两创企业共同探讨云计算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和创新机遇。

2.中国云计算发展 篇二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其影响至今尚未消除。世界各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困境, 积极致力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占领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其中, 云计算产业同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概念一起迅速成为全球各界的关注焦点。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能够节约用户数据中心建设费用、计算机软硬件购置费用, 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信息的高度共享, 因而, 云计算产业被视为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革命性变革之一。

目前, 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预计在2015年之后将进入成熟期, 云计算模式将会被广大用户接受[1], 未来市场非常广阔。中国各级政府、电信基础运营商和云计算应用开发商纷纷向云计算产业进军, 以便在新一轮技术发展浪潮中抓住战略机遇, 占据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基于此, 本文在对云计算、云计算产业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 进行了云计算价值链与服务模式介绍, 归纳与总结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主要制约因素, 并为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云计算与云计算产业相关概念

(一) 云计算的定义

尽管云计算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有一段时间, 不少国际IT企业如IBM、Google、Amazon等也纷纷从各种角度诠释云计算。但云计算至今尚未出现确切的定义。

维基百科 (Wikipedia) 认为,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新方式, 通过互联网上的异构、自治的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按需即取的计算。中国赛迪顾问认为, 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 (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 ,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眼中是随时可以获取、按需使用, 随时可以扩展、按使用付费的。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云计算是一种信息技术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计算机软硬件与数据处理等功能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在网络上进行流通,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所需的相应资源;同时云计算也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 云服务提供商将资源进行整合, 为用户提供按需的服务形式。

(二) 云计算产业

业界专家对云计算产业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现有研究只是形成了对云计算产业的产生路径、基本特征和范围形成了一些基本看法。

关于云计算产业产生的路径, 祝小云 (2011) 认为, 云计算产业由传统的IT产业、通信产业、广电传媒和互联网产业相互融合产生[2]。云计算产业对传统产业技术和资源实现了整合, 因而具有具有资源整合性和垄断行的特征。

笔者认为, 云计算产业是传统的计算机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结合的产物, 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 提供云服务, 具有强大的汇集整合资源能力, 为社会各个部门提供软硬件资源与信息处理能力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 是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云计算产业价值链条与服务模式

(一) 云计算产业的价值链

一般认为, 云计算产业价值链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运设施提供商、云平台提供商、云应用开发商、云服务运营商以及云系统集成商云计算产业价值链如图 (见图1) 。由此可以出云计算产业价值链涵盖了诸多传统IT产业, 包括从芯片、服务器、PC、网络设备、存储等硬件设备, 到平台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厂商, 到IT服务运营和外包服务商, 再到电信运营商, 最后面向政府、企业、个人用户。

(二) 云计算产业服务模式

根据目前国内外云计算发展实践, 云计算产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服务模式, 即Iaa S模式、Paa S模式以及Saa S模式。其中:

1. Iaa S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为用户提供基础性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获得相对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服务, 其典型代表产品是亚马逊的AWS (Elastic Compute Cloud) 。

2. Paa S (P1atform-as-a-Service) :平台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 以Saa 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软件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基础架构之上建设新的应用, 或者扩展已有的应用, 同时却不必购买开发、质量控制或生产服务器。其典型代表产品有Salesforce.com的Force.com、Google的App Engine和微软的Azure (微软云计算平台) 。

3. Saa S (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服务模式。该模式面向用户提供简单的软件应用服务以及用户交互接口等, 如同一种软件分布模式, 是最成熟的云计算模式。其典型产品有Salesforce.com、Net Suite、Google的Gmail和SPSCommerce.net等。

三种云计算产业服务模式由低到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从不同层次上为用户提供资源服务 (见图2) 。

尽管Paa S、Iaa S和Saa S模式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尽相同, 但是其核心经济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采用外包的方式, 减轻企业负担, 降低管理、维护服务器硬件、网络硬件、基础架构软件和/或应用软件的人力成本。从更高的层次上看, 它们都试图去解决同一个商业问题——用尽可能少甚至是零的资本支出, 获得功能、扩展能力、服务和商业价值。当某种云计算的模式获得了成功, 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就会进一步模糊, 成功的Saa S或Iaa S服务可以很容易地延伸到平台领域[3]。

三、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一) 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中国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计世资讯提供了一种包含搜索引擎与网络游戏的口径较宽的统计数据, 认为2009年云计算应用的市场规模已达403.5亿元, 比2008年的315.2亿元增长了28%。另外, 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结果, 2009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为92.23亿元, 比2008年增长26.85%。根据赛迪顾问2012年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 初步估计2012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为606.78亿元, 相对于2009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92.2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87.4%。由此可可见, 中国云计算产业正处于市场起飞期,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二) 云计算服务模式相对单一

云计算服务分为硬件层的基础架构云 (Iaa S) 、平台云 (Pas S) 和软件应用云 (Saa S) 三个层次, 从长期来看, 在云计算的产值中应该呈现均衡发展的格局。但是, 中国目前云计算产业服务模式比较单一, 大多数的云计算服务主要以Pas S和Saa S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在Iaa S层则主要依赖于技术实力强劲的IBM、谷歌等国际公司。计世资讯的研究提供了云计算应用的细分市场结构, 其中, 以软件即服务 (Saa S) 为代表的云应用服务所占市场比例最大, 是目前云计算服务的主要方式。2009年, Saa S在云计算服务中所占比例为87.8%, 平台即服务 (Paa S) 所占比例为11.8%, 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所占比例为0.4%[4]。这表明, 中国云计算基础设施与基础服务领域非常薄弱, 对国外企业的过度依赖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

(三) 云计算产业布局缺乏统一考虑

尽管云计算服务在中国尚未真正全面普及, 但是国内地方政府对云计算产业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各地纷纷建立云计算中心, 投入相当高, 动辄是几千万或者是上亿元;初步统计, 中国正有超过20个城市将云计算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例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很多省市都结合自身特色, 推出了各自的云计算发展战略。这种一哄而上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局面已经严重偏离了云计算的本质。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云计算中心吗?这些云计算中心真的能够高效地为我们提供服务吗?大多数的云计算中心建设项目不但未能对已经过剩的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和高效利用, 反而演化成为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从而造成更大规模的IT资源浪费。

因此, 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来发展云计算产业, 需要从国家层面上统筹协调、统一考虑, 参考各地实际需求来布局, 避免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浪费。

(四) 公有云难以“落地”

公有云是云计算服务的一种形式, 在美国和世界很多地区已经大范围普及, 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公有云在中国一直难以“落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户接受程度。根据埃森哲公司对100多位IT高级管理人员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企业已开始探索使用云计算, 但在态度方面依然谨慎, 目前更倾向于创建私有云, 而不是使用公有云服务, 只有不到20%的受访企业在使用公有云服务, 构建和运行私有云平台的比例要更高, 愿意把核心应用委托给云服务商的用户极少[4]。另一方面, 则是发展环境不成熟。机房基础设施、网络环境以及政策管制等都是公有云发展的绊脚石, 国际上成熟的云服务比如亚马逊AWS, 微软Azure和Rackspace等移植到中国困难重重;国内土生土长的阿里云和盛大云等, 不仅面临政策上的限制, 也面临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

四、制约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 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影响云计算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 也是云计算服务用户所关注的首要问题。云计算安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户层面的数据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计算系统问题造成的数据丢失、黑客攻击隐私泄密, 以及竞争对手通过非法手段窃取商业秘密等。另一方面是国家方面的数据安全问题。公有云计算环境下可能导致有关国家经济、军事、政府部门的敏感数据以及科研成果失窃, 从而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安全。云计算中的数据对于数据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云计算用户是保密的, 但是对于提供云计算的商业机构而言确实毫无秘密可言。面对这些潜在危险, 商业机构和政府机构选择云计算服务、特别是国外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时, 考虑到安全问题不得不放弃云计算服务。

(二) 标准问题

标准问题是云计算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表现在国际统一标准的缺位。虽然目前云计算在国际上已成为标准化工作热点之一, 但多个标准化组织互有交叉和重复, 云计算标准还处于草案规划阶段, 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云计算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国内云计算的标准工作刚刚启动, 还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际相比较严重滞后, 在标准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总体来说, 云计算服务标准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一致的标准才能使得云计算的应用更加广泛。

(三) 人才问题

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中的人才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软硬件人才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二是质量结构不合理, 缺乏多层次、复合型、交叉型、国际化的综合人才。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大学生们缺乏创新的基本思维方式, 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其次是人才竞争问题。对于关键核心技术人才, 国际大公司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 优秀的毕业生首选外企工作, 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云计算企业人才短缺困境。

(四) 网络带宽问题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络的应用, 网络的是否流畅直接决定了云计算服务的质量。足够高的、可靠的、低成本的、容易获取的带宽资源, 是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和国际上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较中国互联网带宽差距较大, 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报告, “网民使用的实际宽带下载速率, 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 超半数用户上网平均速度达不到标定速度”, “使用4M宽带的用户中, 平均速度在400KB/s以下的占91.2%;使用2M宽带平均速度在200KB/s以下的占83.5%;使用1M宽带在100KB/s以下的则占67.6%”。云计算环境下, 数据交互大幅度增多, 互联网流量呈几何式增长, 会给本来就发展滞后的互联网进一步增加服务中断、网络延迟等问题, 从而严重制约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五) 资金问题

云计算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高技术产业, 传统的融资渠道难以满足云计算企业的资金需求, 必须依靠风险资本的运作来推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可事实上, 中国目前扶持高技术企业技术转化的环境还不成熟。在美国, 一项创新技术很容易获得风险投资顺利地实现商业化;但是在中国, 同样的技术却难以获得风险投资。资金问题也将会严重制约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云计算产业相关概念界定以及云计算产业价值链和服务模式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了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现状, 认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但是存在服务模式单一、布局相对缺乏统筹考虑、公有云客户发展滞后等问题, 而安全问题、标准问题、人才问题、网络带宽问题以及资金问题是制约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关键因素。

(二) 对策建议

1. 关于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首先, 政府要积极制定云计算产业发展政策, 构建宽松的发展环境。例如制定相对宽松的政策和标准, 细化云安全、云可靠性和市场准入机制。其次, 提高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质量, 尤其要提高中国宽带网络的速度和可用性, 做好最基本的云计算产业发展保障工作。再次, 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推动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例如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以及云计算产业的相关项目;政府率先应用云服务, 支持诸如“政务云”、“公共服务云”的建设, 起到行业表率和带动作用。最后, 做好国际对接工作, 构建宽松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国际环境。例如, 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上云计算相关产业政策和标准的起草, 确保中国具有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政策与标准;鼓励中国企业和国际领先企业交流、合作, 吸取国际云计算应用和服务的成功经验, 避免中国企业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

2. 关于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首先, 云计算企业要致力于云计算理念普及, 提高用户云计算接受程度。云计算企业可以借助于各种技术论坛、产业峰会、高峰对话等活动, 向潜在客户展示先进技术理念, 可靠、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不断扩大企业在中国云计算应用领域的影响力, 培育潜在市场。其次, 中国云计算产业要形成云计算产业战略联盟, 壮大中国云计算产业实力。云计算产业企业可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形式, 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例如, 为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策略、规划及政策建议, 积极维护联盟的合法权益, 引领行业自律发展等。最后, 积极开展云计算国际合作与交流, 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中国云计算产业还在发展初期, 成功的云计算应用案例还不多, 经验与技术的等方面都不成熟。可以借鉴国外政府、交通、教育、物流、制造、流通等各个行业的云计算成功应用案例, 为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房秉毅, 张云勇, 程莹, 等.云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J].电信科学, 2010, (8A) :1-5.

[2]祝小云.从云计算产业链探讨中国云计算商业模式[J].经济视角, 2011, (9) :61-64.

[3]耿建光, 徐宝新.关于云计算的认识及其产业应对建议[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0, (20) :28-31.

3.中国云计算发展 篇三

近日,“中国云”产业发展国家级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近期将会对外公布。借此消息,云计算概念股大涨了一番。据悉,未来三年中国云计算产业链的产值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云计算将成为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

云计算再掀一轮热潮。然而,云计算在中国热炒已有两年时间。两年内,云计算的发展更多的是政府在摇旗呐喊,民间的反响并不热烈。像美国云计算已在医疗、教育等领域惠及大众的情况,在中国依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值此“中国云”产业规划即将公布,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政府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上,走对方向了吗?

中国云计算的大跃进

2010年,中国政府云计算产业的大跃进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受中央政策的指导和资金扶持,这一年云计算产业园在中国遍地开花。2010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明确了国家发展云计算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由政府推动的云计算产业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之前9月,北京市经信委发布了《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将云计算专用的芯片和软件平台、云计算服务产品、云计算解决方案、云计算网络产品、云计算终端产品等5大领域列为北京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重点。由宽带资本和北京市经信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道在北京亦庄投资建设的北京云计算基地成为了“祥云工程”的第一个示范基地。之后,由北京市和中科院合作的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也在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里开土动工,计划在2013年上半年建成投用。

同年8月,闸北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作为上海首个市云计算产业基地正式挂牌,上海“云海计划”正式启动。该产业基地由市北高新园区和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共同打造。

2010年10月26日,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在杨浦区揭牌。杨浦区将为创新基地投入2亿元作为产业扶持资金和产业投资资金。

2011年10月22日,上海云海数据中心正式揭牌,落户浦东洋山保税港区。

2011年8月3日,深圳市云计算产学研联盟宣布成立,推动深圳云计算发展的“鲲云计划”也正式启动。

2011年10月20日,杭州市首个云计算产业园——位于西湖区转塘科技经济园区的杭州云计算产业园正式开园。

除了这五个先行试点城市之外,其他城市也都纷纷上马云计算产业项目。

2010年11月18日,“中国云谷”启动仪式暨绿色金融数据中心高峰论坛在哈尔滨市召开,标志着旨在打造“中国云谷”的哈南国际数据城建设正式启动。2012年4月24日,南京云计算产业基地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2012年5月10日,投资额超百亿的中国电信云计算产业园落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还有武汉的黄鹤白云计划,重庆的云端计划,西安的双云计划云镇计划,广州天云计划等等。

以上的这一系列项目,都围绕着同一个思路展开,那就是以行政资源来推动云计算的IT基础设施建设,再用建好的产业园区来招商引资,抓住云计算这项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商机。这种全国各地齐上马的态势,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了前两年的物联网产业园风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是“云计算”概念的发祥地,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之后随着Google、Amazon、IBM、Microsoft等大型IT公司的积极推动,云计算的市场发展极为迅速。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维维克·昆德拉为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后,云计算已经提上了美国政府的议事日程。美国联邦政府的云计算发展计划分为下面三个步骤:开通联邦app s.gov官方网站(2009年9月15曰已开通),整合商业、社交媒体、生产力应用与云端IT服务;建立联邦云计算示范工程。2010年,云计算已在美国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中广泛使用;联邦政府大规模采购云计算服务(2012年往后)。

各级部门所执行的行动主要是评估并制定云计算标准,开发云计算方案,与云计算提供商签订采购合同并在政府机构内部推广云计算的应用。

可以看出美国联邦政府并无意主导云计算的发展方向,其出发点主要是采用更好的技术来降低自身IT成本,具体举措是通过创造市场需求政府采购的方式来刺激云计算产业发展,通过将政府IT系统安全性要求、性能要求等写入采购合同来规范云服务内容,督促云服务质量的提高。至于IT基础设施的建设就都交给各家提供商自行解决,通过市场手段来推动其发展。

相较于美国,欧洲属于云计算应用市场的跟随者,欧盟各国对于推广云计算的行动计划也略有不同。英国在境内设立了私人政府云计算基础设施G-Cloud,并对外提供云服务。

德国大力支持云计算的发展,努力消除云计算应用中遇到的技术、组织和法律问题,并通过云计算示范项目来挖掘创新和市场潜力,营造有利于云计算发展的创新环境,参与国际发展和标准的制定。

最后我们再看看邻国日本的云计算发展情况。日本政府推出了“有效利用IT、创造云计算新产业”的发展战略。政策要点涵盖:通过云计算技术,提升数据中心的节能环保指标及稳定性;逐步放松对异地数据存储、服务外包的管制;在充分考虑个人信息匿名化与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完善信息使用与传播的规章制度;制定数字化教材等电子出版物的可重复使用制度;基于海量数据实时处理,开创新的市场需求领域,构建相应的业务平台。

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政府政策可以看出,他们都在积极地制定标准和完善制度,都在积极地发觉市场需求,却并不像中国政府这样在IT基础建设上投入这么大的精力。

中国政府应做好定位

云计算的本质是一种标准化的IT能力,将软件、应用平台、基础设施整合建立起来一个系统,通过Internet技术以按需和自助的方式提供服务。它是一种计算资源的整合模式,以提高IT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利用网络来进行计算资源的整合,以此降低企业的信息化成本,提高信息化水平。因此,云计算的发展必然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改善IT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政府还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维护一个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以及积极打造云计算的示范项目,发掘更多的市场需求。

4.云计算及其历史与发展 篇四

引言:IT技术行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虽然这一转折仍处于早期,但它将最终改变我们获取信息、分享内容和互相沟通的方式。这一全新的浪潮将由一种 全新的计算模式所驱动:企业或个人将不再需要在电脑中安装大量套装软件,而是通过Web浏览器接入到一种大范围的、按需定制的服务——我们称之为“云服务”。当这种转变日趋加速时,IT行业将会在引领用户体验方面发生根本性质的飞跃。

一、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台湾译作云端运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新方式,通过互联网上异构、自治的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按需即取的计算。由于资源是在互联网上,而在计算机流程图中,互联网常以一个云状图案来表示,因此可以形象地类比为云,‘云’同时也是对底层基础设施的一种抽象概念。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许多跨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公司如IBM、Yahoo和Google等正在使用云计算的概念兜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云计算的资源是动态易扩展而且虚拟化的,通过互联网提供。终端用户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直接进行控制,只关注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以及如何通过网络来得到相应的服务。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服务通常提供通用的通过浏览器访问的在线商业应用,软件和数据可存储在数据中心。

互联网上的云计算服务特征具有和自然界的云、水循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云是一个相当贴切的比喻。通常云计算服务应该具备以下几条特征:基于虚拟化技术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实现动态的、可伸缩的扩展;按需提供资源、按使用量付费;通过互联网提供、面向海量信息处理;用户可以方便地参与。

二、发展历史及现状

云计算是个热度很高的新名词。由于它是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其成熟度较高,又有大公司推动,发展极为迅速。Amazon、Google、IBM、微 软和Yahoo等大公司是云计算的先行者。云计算领域的众多成功公司还包括Salesforce、Facebook、Youtube、Myspace等。

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美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这项计划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并为这些

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持(包括数百台个人计算机及BladeCenter与System x服务器,这些计算平台将提供1600个处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开放源代码平台)。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开发各项以大规模计算为基础的研究计划。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尔宣布一项涵盖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的联合研究计划,推出云计算研究测试床,推进云计算。该计划要与合作伙伴建立6个数据中心作为研究试验平台,每个数据中心配置1400个至4000个处理器。这些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Steinbuch计算中心、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香宾分校、英特尔研究院、惠普实验室和雅虎。”。

2008年8月,IBM宣布将投资约4亿美元用于其设在北卡罗来纳州和日本东京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改造。IBM计划在2009年在10个国家投资3亿美元建13个云计算中心。

微软紧跟云计算步伐,于2008年10月推出了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Azure(译为“蓝天”)是继Windows取代DOS之后,微软的又一次颠覆性转型——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云计算平台,让 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蓝天”上。微软拥有全世界数以亿计的Windows用户桌面和浏览器,现在它将它们连接到“蓝天”上。Azure的底层 是微软全球基础服务系统,由遍布全球的第四代数据中心构成。为他人提供计算机硬件定制制造”。

Amazon使用弹性计算云(EC2)和简单存储服务(S3)为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收费 的服务项目包括存储服务器、带宽、CPU资源以及月租费。月租费与电话月租费类似,存储服务器、带宽按容量收费,CPU根据时长(小时)运算量收费。Amazon把云计算做成一个大生意没有花太长的时间:不到两年时间,Amazon上的注册开发人员达44万人,还有为数众多的企业级用户。有第三方统计 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Amazon与云计算相关的业务收入已达1亿美元。云计算是Amazon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Google当数最大的云计算的使用者。Google搜索引擎就建立在分布在200多个地点、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支撑之上,这些设施的数量正在迅猛增长。Google地球、地图、Gmail、Docs等也同样使用了这些基础设施。采用 Google Docs之类的应用,用户数据会保存在互联网上的某个位置,可以通过任何一个与互联网相连的系统十分便利地访问这些数据。目前,Google已经允许第三 方在Google的云计算中通过Google App Engine运行大型并行应用程序。Google值得称颂的是它不保守。它早已以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其云计算三大法宝:GFS、MapReduce和 BigTable,并在美国、中国等高校开设如何进行云计算编程的课程。

在我国,云计算发展也非常迅猛。2008年5月10日,IBM在中国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建 立的中国第一个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2008年6月24日,IBM在北京IBM中国创新中心成立了第二家中国的云计算中心——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 心;2008年11月28日,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签约,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将在东莞松山湖投资2亿元建立云计算平台;2008年12月30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子公司阿里软件与江苏省南京市政府正式签订了2009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于2009年初在南京建立国 内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首期投资额将达上亿元人民币;世纪互联推出了CloudEx产品线,包括完整的互联网主机服务“CloudEx Computing Service”, 基

于在线存储虚拟化的“CloudEx Storage Service”,供个人及企业进行互联网云端备份的数据保全服务等等系列互联网云计算服务;中国移动研究院做云计算的探索起步较早,已经完成了云计算中 心试验。中移动董事长兼CEO王建宙认为云计算和互联网的移动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三、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区别

云计算和网格计算本没有任何关系,至于云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效用计算等等概念,读者可以以此类推。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用户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 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

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使任意其他的服务。

云计算不是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一种付费模式,不是一种IT技术,不是一类IT产品,不是一种付费模式,不是SOA,不是虚拟化或虚拟化软件,不是简单地将购买变为租赁,不是分布式计算,不是高性能计算,不是网格计算,不是软件即服务(SaaS)。

网格计算是指分布式计算中两类比较广泛使用的子类型。一类是,在分布式的计算资源支持下作为服 务被提供的在线计算或存储。另一类是,一个松散连接的计算机网络构成的一个虚拟超级计算机,可以用来执行大规模任务。该技术通常 被用来通过志愿者计算解决计算敏感型的科研、数学、学术问题,也被商业公司用来进行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所需的后 台数据处理、经济预测、地震分析等。

网格计算强调资源共享,任何人都可以做为请求者使用其它节点的资源,任何人都需要贡献一定资源 给其他节点。网格计算强调将工作量转移到远程的可用计算资源上。云计算强调专有,任何人都可以获取自己的专有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是 由少数团体提供的,用户不需要贡献自己的资源。在云计算中,计算资源被转换形式去适应工作负载,它支持网格类型应用,也支持非网格环境,比如运行传 统或 Web2.0 应用的三层网络架构。网格计算侧重并行的计算集中性需求,并且难以自动扩展。云计算侧重事务性应 用,大量的单独的请求,可以实现自动或半自动的扩展。

网格的构建大多为完成某一个特定的任务需要,或者支持挑战性的应用。这也是会有生物网格、地理 网格、国家教育网格等各种不同的网格项目出现的原因。而云计算一般来说都是为了通用应用而设计的。云计算一开始就支持广泛企业计算、Web应用,普适性更 强。网格计算的主要思路是聚合分布的松散耦合资源。而云计算的IT资源相对集中,以Intenet的形式提供底层资源的获得和使用。

在对待异构性方面,二者理念上有所不同。网格计算用中间件屏蔽异构系统,力图使用户面向同样的 环境,把困难留在中间件,让中间件完成任务。

而云计算,不同的服务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异构型,所有传统的方法在这里都可以应用。有的提供基础设施,类似传统 的服务器,用户选择操作系统和应用环境,有的则屏蔽了操作系统、基础设施和系统软件的差异,比如Paas服务。

简言之,云计算和网格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网格计算一直在发展,只是它和云计算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网格计算作为一种面向特殊应用的解决方案将会继续在某些领域存在,而云计算作为一场IT变革,则会深刻影响整个IT产业和人类社会。

四、总结

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空间,也为我们完成各类应用提供了几乎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

个人电脑或 其他电子设备不可能提供无限量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但在“云”的另一端,由数千台、数万台甚至更多服务器组成的庞大的集群却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一点。个人和单个设备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云计算的潜力却几乎是无限的。当你把最常用的数据和最重要的功能都放在“云”上时,我们相信,你对电脑、应用软件乃至网络的 认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改变。

5.云计算与IT产业发展 篇五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和微型化也在不断地进步,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已不在仅仅限于上网、计算和聊天了,而是更大更复杂化的计算,就是正在发展的云计算。也就是说,我们迎来了以云计算为核心的第三次IT技术革命,而这次革命,无疑会给市场带来潜在的巨大商机。任何专注并持续于云计算领域的创新性企业都将伴随着这场潮流获得长足发展。文章将大概讲述云计算和IT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况。

关键字:云计算;IT发展;计算机;信息化

一、云计算在全球及我国的发展

当前,云计算服务已经成为全球ICT领域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据Gartner 预测,2012 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会达到1 072 亿美元,虽然整体上相对规模仍然较小,仅约占IT市场总额的2.9%,但其25.3%的增长率远高于ICT产业6%~7%的整体增长率水平,并大大高于ICT产业的其他领域。

从国际上看,公共云服务正在逐步渗透到政府及传统行业应用中。根据Gartner 的调查,金融业、制造业、通信业、政府以及零售业已经成为国际上公共云服务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五个行业。而从我国云计算在各行业的应用情况来看,政府以及能源、电力、医药等行业的大型企业仍倾向于建设私有云,云服务主要的客户还是来自于互联网领域。

从我国看,2012 年我国公共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估计为35 亿元人民币左右。私有云市场由于与一般IT采购投资很难区分,因此也难以做出准确估算。根据计算,201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总量在210亿元人民币左右,从总量上来看在国内IT市场中占比约为2.1%。从数据上来看,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还相当小,对整体ICT产业的贡献还十分有限,因此当前不应对云计算过分夸大。但就增长率来看,国内云计算市场由于基数小,增速的确很快。就公共云服务来说,其市场规模较2011 年增长了70%以上,因此云计算整体市场前景还是十分看好的。

其实,我国以政府数据提供为主的云计算服务正在全市范围内快速推进,通过服务外包和采购培育本地市场需求,引导和推动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时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整合城市资源和计算资源,打造面向应用的城市公共大数据平台,推动大数据产业基础软件的发展。

二、我国IT 产业发展环境

我国IT 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0 —2000年IT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4 % ,是GDP年增长速度的3倍多,2002年IT产业工业总产值17800 亿元,在全球排名位列第三,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IT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就IT的发展环境做如下叙述。

1.政策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国家经济、国防等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一直十分重视IT 产业的发展, 制定出台了许多产业政策。为了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2000、2002 年国务院出台了18 号文件和47 号文件, 鼓励移动通信设备、软件、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为了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特别是软件出口,相关部门都制定了具体的优惠幅度较大的政策措施。

2.人力资源条件。

我国人力资源不仅具有总体成本低的优势, 而且人力资源结构也日趋合理,拥有大量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集成人才。据统计,我国拥有IT 产业中高级人才58 万。近年来, 随着我国IT 产业的高速发展, 各高校都开设或增开与之相关的学科,许多高校还直接参与IT 产业研发课题,为IT 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3.市场环境。

在生产过程中, 和传统产业不同, 基本不受最佳生产规模的限制, 扩大化生产可以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不断摊薄, 企业可以减低成本, 提高利润;另一方面, 信息产业具有网络外部性, 随着用户增多,信息交流的范围和内容将不断扩大,平均承担的费用将下降, 所有用户将从用户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大价值。因此, 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为IT 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

三、对我国云计算以及IT产业发展的展望

云计算服务正式纳入了政府采购的目录,体现了政府对于支持和拉动我国云计算发展的积极态度。我国政府的IT投资每年超过500 亿元人民币,如果这部分投资的相当部分转移至云计算,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极大拉动国内云计算市场及相关产业。

政府带头采用云计算服务也是目前各国政府的通行做法,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了拉动本国云计算(主要是公共云服务)市场,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性措施。但相对于美、欧、日、韩等国为政府采购云计算服务所建立的组织机构、标准规范、制度流程,我国在政府采购云服务相关的配套措施上还亟待完善。

在我国,政府采购云计算服务还面临着观念和习惯上的挑战。国际上服务已经占到IT支出的50%以上,而我国IT投资中硬件投资仍占80%以上,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引进新的建设和服务模式。目前,浪潮、曙光等企业在一些地方所尝试的BT(Build-Transfer)或BO(Build-Operate)模式可能成为新的模式与方向。

云计算引发的IT设备定制化趋势已经被不断证实,定制服务器已经占全球服务器市场的10%以上;在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定制服务器、存储产品,乃至网络交换机。这意味着至少在互联网和公共云服务领域,IT制造企业的品牌优势将被不断削弱,而定制化设计能力、低成本制造能力将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也给国内具备较好设计能力、但缺乏品牌优势的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未来几年将是我国云计算发展的关键阶段,从产业自身到政府政策都需要逐步成熟和完善,这其中一定会遇到与现有习惯、制度、环境的冲突,需要相关各方积极适应新环境,探索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健.深圳IT产业发展报告

[2]李楠.我国IT 产业发展模式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4 年第2 期

6.中国云计算发展 篇六

By King & Wood Mallesons on November 18, 2013 Posted in compliance, Mergers & Acquisitions

作者:汪蕊 邱少林 金杜律师事务所公司并购部

引言

云计算在过去几年中已成为热议话题之一。然而,尽管云计算所吸引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它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类型。譬如当人们在通过Gmail发送电子邮件或在社交网站上存储照片时,都是在使用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服务在中国近年的发展快速而迅猛。中国公有云服务2012年的市场规模相比2011年增长了73%,而2013年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3亿元人民币。[1] 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增长引起了众多外国服务提供商的极大兴趣。2013年5月,微软公司宣布该公司将在中国增加数千名雇员以作为对中国云计算市场长期投资的一部分。[2]与此同时,由于外商投资中国云计算产业受到一定限制,外国企业也因有限的市场参与度而对其短期和长期的投资回报存在顾虑。[3] 本文主要讨论希望在中国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外国公司在电信监管方面可能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第I部分将解释“云计算”的含义以及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本文的第II部分阐述了对外国公司在中国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监管框架。第III部分将就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放开”的近况探讨现今中国对外国云计算服务监管政策的走向。

I.何为“云计算”?

“云计算”目前仍是一个从科学和技术角度均未能形成统一定义的概念。[4] 尽管如此,业界对云计算所拥有的五项基本特征已基本达成共识:(1)按需自助服务–用户可在任何时间点自行订购并按其要求获取云计算服务;(2)广泛的网络接入–计算能力可通过广泛分布的网络接入终端(如电话、平板电脑、计算机)来获得;(3)资源池化–计算资源被积聚;(4)快速灵活–计算能力可“按需”(有时是自动的)提供和释放;(5)服务可计量–云系统能控制、追踪和优化资源使用。[5]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对“云计算”所作的定义包含了上述五项特征并对其进行了较好的诠释[6]。根据NIST的定义,云计算被界定为“一个可以实现通过网络便捷和按需访问可配置计算资源(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等)共享池的模型,并且上述计算资源可在管理成本或服务提供商介入最小化的情况下被快速地提供和释放。”[7]例如,在获取“软件即云计算服务”的情形下,客户可根据其自身的管理、运营和销售方面的需求,向云服务商订制使用(如通过网络浏览器)相关商业应用软件的服务。这些应用软件被存储于“云端”并由云服务商运营。由于客户无需购买应用软件或对运行应用软件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进行管理,这种服务能够节约客户在本地维护和支持方面的资源。

三种主要的服务模式

如图1所示,云计算包括三种主要服务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软件即服务”(SaaS)。每一种服务模式可被单独执行,也可与其他服务模式共同实施。在IaaS这一最基本的云服务模式中,用户可通过网络接入获取包括处理能力、存储和网络等在内的虚拟计算资源(如Dropbox)。[8] PaaS提供商所提供的计算平台通常会包括一套具有开发和部署能力的环境(如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执行环境、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器)。Google App Engine就是PaaS的一个典型例子。目前,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完善商业应用软件的SaaS已成为云计算服务中最为成熟的模式[9](如Google Docs)。

II.中国对云计算服务的电信监管

是否存在“云计算服务”许可证?

现阶段,中国并没有直接规制云计算服务的特别法律。然而,由于云计算服务旨在协助云用户通过实时的网络环境(如互联网)来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电信条例》”)[10]以及其他相关的法规将会适用于对云计算服务的管理。此外,由于大多数云计算服务是通过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如互联网)提供,这些服务将很有可能被认定为《电信条例》项下的增值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11]

总体而言,《信息产业部关于重新调整<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的通告》(“《2003年分类目录》”)[12]将电信服务划分为若干具体的服务类别,且每一类别都需要获得相应的服务许可证。然而,由于云计算在中国电信行业尚属相对较新的概念,其并未作为特定的服务类别被纳入《2003年分类目录》中。尽管如此,若某一云计算服务的特征落入《2003年分类目录》项下现有的服务类别,服务提供商即应为运营该等服务获得相应的一项或多项许可证。例如,若云计算服务涉及IDC业务,则需要获取IDC业务许可证。

对于未落入《2003年分类目录》项下具体服务类别的云计算服务,将适用不同的规则。理论上说,服务提供商仅需在将相关服务进行商业化运营之前向工信部的省级分支机构办理备案手续即可。[13] 然而,根据我们匿名咨询工信部所获的反馈,目前实践中并没有适用于上述备案手续的具体程序[14],且仅有少数公司在工信部实际完成了备案手续。并且,上述已完成备案手续的案例信息尚未向公众开放。

对外商投资云计算服务提供的限制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时曾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入世议定书》附件9(《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第二条最惠国豁免清单》)(“《附件9》”)中做出关于开放电信服务的承诺。据此,外国服务提供商仅被允许向中国用户提供《附件9》中所承诺的电信服务(除非中国政府决定扩大外资在其它服务类别的进入范围)。[15] 而为向中国用户提供列于《附件9》中的服务,外国服务提供商必须首先在中国建立商业存在。此外,无论所涉服务类别是否已向外方开放,外国服务提供商不能以跨境方式向中国提供电信服务。

在此情况下,若外国公司希望在中国提供云计算服务,其必须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产业指导目录》”)[16]、《电信条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外资电信企业规定》”)[17]和其它相关规定的要求,在中国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外资电信企业”)。目前,外方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外资电信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总额不得超过49%,在增值电信业务类外资电信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总额不得超过50%。[18]

设立从事增值电信业务的外资电信企业的实质性要求包括:(1)公司结构应为中外合资企业[19];(2)外方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50%[20];(3)注册资本应至少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若该企业希望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服务);以及(4)外国投资者应具有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良好业绩和运营经验[21]。企业申请设立的过程需要遵循一系列程序。首先,中方主要投资者(“中方主要投资者”)应从工信部或其省级分支机构取得《外商投资经营电信业务审定意见书》——这相当于中国政府从行业监管角度给予了同意。其次,中方主要投资者应从商务部或其省级分支机构取得《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第三步是由中方主要投资者向工信部申请相应的电信服务许可证。最后,拟设立的外资电信企业应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地方分支机构办理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的取得意味着外资电信企业在中国法律项下正式成立。外资电信企业必须在经批准的经营范围内提供电信服务。

实践中,在中国设立外资电信企业却相对受限。例如,自《2003年分类目录》出台至今,仅有28家左右的外资电信企业在中国取得了电信业务许可证。[22] 并且,由于互联网审查政策的收紧,外资电信企业从中国政府取得ICP许可证愈加困难。

III.中国云计算服务监管政策的新趋势

对《2003年分类目录》的修订

鉴于云计算产业的快速进步以及该产业对国家间在信息时代进行全球性竞争所具有的重要性,中国付出了诸多努力推动产业的发展。为此,中国政府于2012年特别制定了一个专项五年计划来发展云计算技术。[23] 此外,云计算服务及相关设备也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4]项下的两种核心类别。

与此同时,工信部也在加强对云计算产业的监管。例如,工信部于2013年5月25日发布了《2003年分类目录》的修订版本(“《2013年分类目录草案》”),向公众征求意见[25]。与《2003年分类目录》相比,《2013年分类目录草案》项下的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均分别增加了一些新的服务类别。虽然《2013年分类目录草案》并未包括所谓的“云计算服务”类别,但它却在增值电信业务部分增加了一项被称为“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业务”的新的服务类别。根据《2013年分类目录草案》,“互联网资源协同服务”是指“利用架设在数据中心之上的设备和资源,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协作共享等方式,为用户提供的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存储、互联网应用开发环境、互联网应用部署和运行管理等服务。”政府在分类目录中增加这一服务类别以及诸如“内容分发网络业务”等其他相关服务类别很可能是为了规范或促进云计算的发展进程。

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否会打破对外商投资的限制?

若《2013年分类目录草案》获准通过,且获批版本仍包含上文提到的两项与云计算服务相关的服务类别,则新目录有可能会使外国服务提供商在中国市场的服务范围得以扩大。但中国政府实践中是否会放松在电信产业(特别是云计算产业)对外国服务提供商的严格限制仍存在不确定性。

例如,IDC是被广泛用于云计算服务的最基本的IT基础设施之一。IDC业务是《2003年分类目录》中现有的服务类别,且在《2013年分类目录草案》中仍继续被作为一项服务类别予以保留。为打击日益猖獗的网络淫秽色情活动,中国政府于2008年暂停了工信部对IDC业务许可证的发放。[26] 许可证暂停发放的命令在当时同等适用中国和外国服务提供商。

上述禁令持续了约五年时间,直至2012年底被《工信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通告》(“《IDC/ISP通告》”)[27]解禁。但禁令的放开却只惠及国内和来自香港或澳门的投资者,外国公司(包括来自台湾的公司)仍被禁止投资中国IDC产业。[28]而上海自由贸易区新出台的政策对外商投资IDC产业的限制甚至更加严格。[29] 因此,尽管《IDC/ISP通告》被期待发挥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作用[30],但外国投资者对云计算产业的参与仍将受限。

与中国伙伴合作

外商投资云计算服务领域在现阶段的机会仍非常有限。为此,一些外国服务提供商决定通过与已取得电信业务许可证的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来立足中国市场。例如,为了在中国提供其云平台Windows Azure,微软与上海市政府及世纪互联(中国的一个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于2012年签署了一份三方协议。[31] 中国用户将使用Windows Azure平台来运行存储于Windows Azure数据中心(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公司程序、网站及应用软件。[32]虽然微软与世纪互联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细节安排并未向公众披露[33],但由于上海市政府是参与合作安排的一方,此次合作因规避对外国服务提供商的现行限制性规定受到质疑的可能性不大。[34] IV.结论

中国云计算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外国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但由于电信(特别是互联网)领域在中国一直处于被严格管制的状态,在中国提供(或希望向中国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外国公司在电信监管的合规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云计算产业的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感谢戈易帛、Rebecca Brust和杨先德(2013年6月至9月在本组实习)的帮助

7.中国云计算发展 篇七

关键词:云计算,云安全,措施,三到位原则

1 概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交换的日益频繁,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云安全”是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最新体现,它融合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未知病毒行为判断等新兴技术和概念,通过海量的网状客户端对网络中各种行为的异常状况进行探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病毒等不良程序的最新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服务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解决方案依次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以解决不安全问题。“云安全”是中国信息安全界根据自身现状总结出来的概念,在国际云计算领域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2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一种崭新的服务模式。其实质是在分布式计算、网络计算、并行计算等模式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新型的共享基础框架的方法。它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主要是解决近十年来互联网急速发展,导致的存储困难、计算机资源大量消耗、工厂产业人员和硬件成本不断提高、数据中心空间日益匮乏等问题。

原始的互联网系统与服务设计已经不能解决上述的种种问题,而急需新的解决方案。

2.1 云计算定义

“云计算”目前尚没有确切统一的术语定义,但这种服务模式发展很快,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云计算”这种服务模式其实质正像“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主编Nick在新书中所评价的那样,他认为:云计算对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就像电力网络对电力应用产生的作用一样。因此,电力网络改进了公司的运行,每个家庭用户从此可以享受便宜的能源,而不必自己家里发电。同样,云计算也可以比喻为自来水公司的供水服务。每个用户可享受自来水服务,而不必用户自己承担挖水井、修水塔并管理水的安全,只要付水费即可获得自来水的服务一样。因此,云计算这种服务方式,从目前对于用户来讲是一种高级、便捷的服务方式。它是用户外部的数据中心,即用户委托第三方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新型计算模式。“云”就是软硬件基础设施。

2.2 云计算模式

云计算服务模式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国内也有很好的发展势头。比如:

1)2008年5月,IBM在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云计算中心。

2)2008年6月,IBM在北京成立IBM云计算中心,称其为“兰云”。

3)阿里巴巴2009年初在南京建立国内第一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

4)中国移动等业务大公司也纷纷提出相应的云计算发展方案。

2.3 云计算的优越性

一些学者总结了云计算在运行中显示的优越性:

1)在云计算时代,用户只需在浏览器中键入提供云计算的网络服务公司的地址,并找到提供相应服务的功能菜单,就可以体验最新的操作系统、最新的流行软件,以及用相应的软件来打开相应格式的文档,客户端的操作系统没有任何限制,唯一的条件就是能够上网。

2)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连接互联网就可以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

3)云计算可以提供无限多的空间、无限强大的计算。利用云计算,无论你身在何处,只须拥有一台终端接入Internet就可以得到所有你想得到的服务,比如订酒店、查地图、进行大型应用程序的开发等。

3 云安全

云计算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一样,其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云安全”,虽然“云计算”这种服务模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其安全问题又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3.1 云安全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3.1.1 云计算网络本身可能存在故障

比如:1)2009年2月Google Gmai中断服务长达4小时;

2)微软的Azure停止运行约22小时;

3)2008年,亚马逊公司S3服务曾断网6小时。

以上几例的中断服务就是明显的网络自身云安全隐患。

3.1.2 云计算服务上如何保证用户存储在云中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这种保证取决于云计算服务商的主观的和客观的保证。当然所有云计算客户都希望服务商能保证用户存储在云中的数据是安全的。不会泄密(尤其是敏感数据信息),同时用户的帐户也是绝对安全的,不会被盗用。这些都是云计算服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说服务上的主观因素导致云安全问题是因为不同的服务上有其不同的诚信度。据“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近日披露:谷歌、微软等网络巨头掌握了大量网民的个人信息。很多网络公司出于商业目的,利用这些信息赚钱,不仅侵犯了个人及企业的隐私权,甚至会给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说云安全在排除云计算服务商其主观因素造成云安全隐患外,还有其客观原因,那就是“云计算”安全策略或技术没落实到位所造成的,都应引起重视。因为这些“云安全”隐患都动摇了客户对于云计算服务的信心,这也实际上是制约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此要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消除安全隐患,以改变对客户的吸引力,发挥“云计算”的优势。

3.2 云安全措施

3.2.1 云计算中确保信息安全的具体方法

1)加密文件

使用加密技术对文件进行加密,同时使用对应密钥进行解密。哪怕数据传到很远的数据中心,加密都可以保护数据。很多程序软件都提供足够强大的加密功能,只要用户习惯并使用安全的密钥,相应的敏感信息将很难被访问。

2)加密电子邮件

为了确保邮件的安全,可以使用Hushmail之类的程序,它们可以自动加密所收发的所有邮件,确保邮件安全。

3)寻找值得信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寻找值得信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以及服务商,杜绝用户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造成社会危害。

4)关注隐私性

几乎所有关于互联网应用的隐私政策里都有漏洞,以便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共享数据。用户需要做出判断,以便确定是否将隐私数据保存在云计算环境中。

5)合理使用过滤器

使用Vontu、Wedsense和Vericept等公司提出了的安全系统,可以监视用户网络数据是否离开了正常网络,可以自动阻止敏感数据流向非法地址。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这种工具将会越来越多,合理利用这些工具将会有利于用户数据的安全保护。

3.2.2 云安全措施三到位原则

治理云安全的措施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要坚持三到位原则,再辅以以上提到的强有力的云安全管理软件及设备,就能做到真正的云安全。

1)相关的行政管理到位

尽管“云计算”服务上的诚信至关重要,但诚信毕竟不是标准也不是法律依据,所以云计算服务上必须将自己的经营理念纳入到国家、政府或相关行业部门管理的大目标之下。政府以及相关行业部门的管理法规及标准又是引导和督促相关云计算服务商守法经营、安全经营,保证“云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相关的行政管理到位至关重要。

2)云计算服务商要以云安全为己任

建立完善的安全解决方案,探求云安全技术并将云计算的安全服务落实到位。云计算服务商要采用防火墙措施,杜绝非法访问,进行网络内容与行为监控审批等进行入侵防御、反病毒部署、使用杀毒软件保证其内部的机器不被感染;并用入侵监测和防御设备或者分权分级管理防止黑客入侵和内部数据泄密。

3)云计算使用客户要把云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云计算客户要对自己的数据信息文件采用加密技术,并管理好账户防止被恶意截获或读取。此外还要注意考虑云计算王的商业模式并选择信誉好的云计算服务商。总值云计算客户一定要把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这样加之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云计算服务上诚信至上并将云安全策略和技术落到实处,一定会使云计算服务有安全保障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4 结束语

云计算是继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种巨变云,云安全是为了发展云计算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同时由于安全性和隐私性受到质疑,云安全也成为了制约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因素。安全不只是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间点需要做的事情,而是需要持续的长期的进行,用户必须勤于云技术管理和定期审查云的安全性,才能使用安全的云,云计算服务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诠释“云计算”服务+“云安全”=“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炜,钟卫连.浅谈云计算的网络安全问题[J].中国科科技信息,2008(23):108-111.

[2]尹国定,卫红云.计算:实现概念计算的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502-506.

[3]薛质.信息安全技术基础和安全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李虹,李昊.可信云安全的关键技术与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吕茜,张树军.云计算技术探讨[J].计算机安全,2011(2).

8.把握中国云计算产业的机会 篇八

田溯宁堪称中国内地云计算的“布道者”,不仅穿梭于各大部委、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种机构,宣讲云计算对于国家、产业和行业的价值和机遇,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同时还积极投身其中,投资多家云计算相关企业并以云基地的形式聚集云计算资源和力量,助推云计算相关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而张明正则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云计算“鼓手”,为云计算的发展放弃了半退休状态的休闲生活,重新忙碌于推动中国台湾地区的云计算产业发展。

作为IT界的老兵,两位都曾经投身并经历过PC、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同样有过硅谷工作经历,对于PC和互联网时代硅谷的技术和产业“霸权”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中国台湾的IT产业,在PC和互联网时代都只是硅谷的“低价打工者”和“简单模仿者”,没有自己的技术和产业话语权。

云计算作为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对于具备了相当经济和产业基础的中国,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中国的手机用户数、网民数量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中国的PC销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也意味着中国IT用户数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无论是数据生产还是数据消费量都领先于其他国家。

田溯宁认为,云计算就是为解决数据问题而生的,中国的数据比别的国家多,中国云计算市场自然比别的国家大,这就是中国云计算的产业机会。而在张明正总结的技术、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这三大云计算要素中,用户体验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本地化特征,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对于中国用户体验的把握能力,赢得云计算产业机会。

以云基地、曙光、浪潮、华为等牵头的中国云产业正在积极进行云计算相关技术的积累、中国的多个城市和各大行业也都在积极探索云计算商业模式,更有田溯宁、张明正等大批的产业精英饱含热情地投身其中,这些都为云计算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现在更需要做的是研究和把握用户需求和体验,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价值云应用,让云落地,产生价值。

9.中国云计算发展 篇九

总第14期 12月15日

刊首语

云计算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麦卡锡就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的理念,这成为云计算思想的起源。在20世纪80年代网格计算、90年代公用计算,21世纪初虚拟化技术、SOA、SaaS应用的支撑下,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使用和交付模式逐渐为学界和产业界所认知。而云计算概念的兴起,始于金融危机之中。金融危机的发生挤压了众多企业的IT预算,各企业的CIO迫切想找到一种降低IT成本同时保证服务质量的IT支撑模式,云计算正是这样一种可以充分利用IT资源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云计算应用开始兴起。

在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市场仍然处于波动时期,充满了不确定性,企业迫切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适应能力、建立持续的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型,云计算具备可靠性高、数据处理量巨大、灵活可扩展以及设备利用率高等优势,特别适合大型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采用云计算,不仅可以推动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也可以帮助企业将数据转换为服务,提升服务价值,实现信息神经网络融合。借助云计算,大型企业可以用较低的投入、较快的速度来创建自由的数据资源和知识资源,快速满足组织变更、业务扩展和创新升级的需求。

本期新研究围绕“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战略研究”这一主题,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企业云计算应用的概况。其次,介绍了中国企业云计算应用重点领域。从应用概述、典型场景、体系架构三个维度阐述了制造行业、电力行业、电信行业、物流行业、建筑行业以及文化行业云计算技术应用的情况。再次,对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模式和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赛迪对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实施步骤和建设策略给予建议。2

目录

本期主题: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战略研究...................................................................4

一、企业云应用概述...............................................................................................................4

(一)企业云定义................................................................................4

(二)企业云发展环境........................................................................5

(三)企业云应用价值........................................................................6

二、企业云发展现状...............................................................................................................7

(一)企业云发展历程........................................................................7

(二)企业云应用概况........................................................................8

三、企业云体系架构.............................................................................................................10

(一)企业云体系架构......................................................................10

(二)企业基础云IaaS.....................................................................10

(三)企业平台云PaaS.....................................................................11

(四)企业应用云SaaS.....................................................................12

四、企业云应用重点领域.....................................................................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生产制造——制造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电力能源——电力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电信运营——电信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物流零售——物流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建筑施工——视频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文化教育——搜索云..............................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企业云应用模式与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企业云计算的应用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企业云计算的建设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企业云计算的实施步骤..........................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企业实践云计算的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全球重点国家云计算应用及发展经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美国:云计算应用成熟,业务增长迅猛.................................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日本:服务模式灵活,面向企业纵深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欧洲:电信运营商积极推动,挖掘特色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期主题:中国企业云计算技术应用战略研究

一、企业云应用概述

(一)企业云定义

企业云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快速适应组织和业务结构灵活变更,满足企业扩张、创新升级需求的高扩展性、高可用性平台技术框架。企业云主要有三种部署,包括的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

相对于传统IT,企业云是一种颠覆性的IT革命,是一种基于大量网络资源的计算模式,是一种“随时获取,按需使用”的服务交付和商业模式。

图1 企业云概念模型示意图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企业云主要由云计算平台和云服务应用两个层面组成。企业可以将基础设施包括传统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运维都部署在一个平台上;在此之上,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部署不同的应用,形成个性化的云服务。

企业云是组件分布和资源集中的高度对立与统一,即存储的分布式和数据的大集中、计算的分布式和技术的高度集成、软件的分布式和应用的大集中、业务的分布式和服务的统一、组织机构的分布式和管控的大集中。

企业云本质上是在技术层面“构建了统一的企业底层IT技术架构”。具体而言,企业云可以把企业的IT资源整合为服务,以供企业自己或其他企业共享使

用,从而提高了企业IT资源的利用率。企业云应用使企业业务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竞争力。

(二)企业云发展环境

政治层面:

 经济转型:中国经济由出口型向内需型经济转型,如何满足企业用户日益增长并不断个性化的需求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 产业升级:“两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国家对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支持。

经济层面:

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甚至于危机全球化,其基础就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 市场的波动:企业经营过程中市场竞争环境、客户需求变化、与外部的联系日趋复杂多样,企业迫切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中保持适应能力,建立持续的创新能力,随时满足市场新机遇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成本结构,实现快速决策。

 成本的压力:企业发展面临着高成本的瓶颈,这些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生产成本、协作成本、环境成本等,企业越来越需要提升管控力度,促进管理、经营的精细化。

社会层面:

 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网民数在“十一五”期间几乎翻了两番,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三分之一,手机上网用户则在2010年6月时达到2.77亿。

 环境保护: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电子污染加剧,IT是否绿色,已经成为企业构建IT环境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 企业组织:企业架构更为扁平,企业关系松散耦合,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将无缝贯穿所有关联方。

技术层面:

 虚拟化技术的成熟:芯片和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硬件能力激增;虚拟化技术使得这些硬件资源可以被有效地细粒度分割和管理,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软硬件资源成为可能。

 SOA架构的广泛应用:面向服务架构使得开放式的数据模型和通信标准越来越广泛地为企业使用,为云中资源与服务组织方式提供可行的方案。 SaaS模式的流行:云计算以服务的形式向最终用户交付应用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所接受。

 Web2.0的发展:Web2.0的流行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通过创新的用户体验为云计算培育了使用群。

(三)企业云应用价值

随着云技术的发展,IT的关键目标转为催化企业业务转型、创新和高效运营。云计算以其高度的可扩展性、灵活的可配置性和易部署、易使用的特点得到了巨大的关注。企业云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2 企业云计算的应用价值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 绿色环保,虚拟化提高资源利用率。云计算采用绿色IT技术,节能环保,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并具备负载平衡能力,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 安全可靠,分布式储存提高可靠性。云计算采用数据中心级的防火墙、安全策略和专业维护,具有高可靠性;云计算采用数据冗余存储和容错容灾策略,实现高可靠性和高扩展性。

 降低成本,一体化管理提高运维效率。云计算采用的自动化管理软件,对各个应用软件和运行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从而减少人力管理;云计算采用一体化管理,促使管理简单化,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资源整合,按需即取实现业务动态扩展。云计算从信息资源“整合”入手,有效集中管理各类资源;资源像云一样自由扩展,适应业务的变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效率及质量。

 业务支撑,流程优化实现管理精细化。云计算将企业管理模式与标准管控流程快速的固化在系统功能之中,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并向企业管理决策层实时传递与展现管控动态信息,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科学化。

 协同创新,敏捷IT架构增强竞争能力。云计算采用敏捷IT架构满足多变需求,提供扩展性能力满足业务创新;云计算采用开放式的全价值链协同创新模式,使企业以更高效的协作、参与换取最大的利润空间。

二、企业云发展现状

(一)企业云发展历程

赛迪顾问根据对大量云计算应用案例的研究,认为企业云的形态会不断演化,其发展历程如下图所示:

图3 企业云形态的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第一阶段,以传统架构为主,采用专用硬件和专用软件,各应用系统建设相对独立,难以伸缩,管理成本高。

第二阶段,以标准化应用为主,利用标准化的软、硬件设备,使用网格计算进行共享与整合,根据需要伸缩,提高了利用率和效率。

第三阶段,以虚拟化技术为主体,以“共享平台”方式,实现用户单位内部硬件资源、技术平台资源以及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第四阶段,以混合云应用为主体,以“双向结合”方式,打破公共、私有应用界限,实现社会IT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二)企业云应用概况

1、国外企业云应用概况

云计算系统部署数量在发达国家正在逐渐增加。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增长减缓的经济形势并不利于传统预置式软件模式的发展。目前15%~20%的独立软件商已经着手开始进入SaaS领域,这一数字会在12~24个月后发生显著性的增加。美国电信公司重点开展了云计算服务战略,例如Verizon和AT&T,特别擅于提供云服务包,Verizon就将自己的语音和数据计划与微软、谷歌和Intuit 8

等的软件和服务打包提供给中小企业。

欧洲企业对云计算服务的信赖正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将传统的IT基础设施迁移到云平台中,60%以上的欧洲企业将在未来两年内使用云计算服务。传统的软件公司开始提供基于云的服务,如德国的软件巨头SAP已经为中小企业提供SaaS服务,包括E—Sourcing(供应商选择)、CRM和费用管理,计划开展包括旅行和采购开销的管理和控制等服务。

2、国内企业云应用概况

对于国内企业云的应用,目前正处于从了解到尝试应用的阶段发展。国内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实现云的应用:

第一种:自建私有云,此种方式主要以集团型企业为主。以“IaaS、PaaS”为代表的云应用技术正成为了集团企业内部IT资源整合的重要“武器”。例如:中国化工集团在集团总部搭建了基于IaaS的数据中心平台后,建立起以SOA架构为基础的PaaS平台;中国五矿集团搭建以EAI集成为PaaS平台基础,实现了多个系统的有效整合应用,实现了集团内部各类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发掘利用。

第二种:使用第三方服务,此种方式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自己投资建设IT基础架构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刚好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目前,主要的国内SaaS厂商包括用友、八百客、阿里云等,其中八百客注册帐户总数量超过50万,正式用户超过10000家。

第三种:使用园区公共云,此种方式以园区所驻企业为主。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各地园区积极发展云计算产业,或通过建设园区统一的云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云服务。上海北高新园区于2010年率先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立了上海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并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云”;齐鲁软件园借助山东省云计算平台,充分发挥集约效应,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服务。

三、企业云体系架构

(一)企业云体系架构

云架构通过虚拟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方式有机地整合了云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通过网络将云中的服务交付给用户。按照目前业内专家的共识,典型的企业云分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应用层SaaS。

图4 典型的企业云架构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基础设施层是经过虚拟化后的硬件资源和相关管理功能的集合。云的硬件资源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

平台层介于基础设施层和应用层之间,它是具有通用性和可复用性的软件资源的集合,为云应用提供开发、运行、管理和监控的环境。

应用层是应用软件的集合,这些应用构建在基础设施层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层提供的环境之上,通过网络交付给用户。

(二)企业基础云IaaS 企业基础云是通过虚拟化技术对物理资源进行抽象,并且实现资源管理优化和负载均衡,从而向外部提供动态、灵活的基础设施层服务。企业基础云的总体 10

架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物理层、虚拟化部署、虚拟化管理及基础设施云服务。

在虚拟化部署层,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被整合成虚拟的资源池。虚拟化集成管理层能够完成数据管理、资源监控、负载管理、资源部署和安全管理等功能,同时通过调用虚拟化平台提供的接口管理虚拟的硬件资源。基础设施云服务层提供的服务与虚拟化集成层提供的功能相对应,是用户获得基础设施层资源的接口。

图5 企业基础云总体架构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企业基础云实现网络云、存储云和计算云等的管理。网络云允许企业不必建设自己的物理专用网络,而是通过VPN等方式在公共网络上建立虚拟专用网。存储云允许企业可以不建立自己的容灾中心,而把数据备份到云运营商中。计算云为企业提供一套虚拟的计算空间,企业可以自己定制CPU数量,操作系统(比如Linux),内存和硬盘空间,然后在此虚拟平台上运行自己需要的应用程序。对于集团企业,也可以在内部采用这种模式为新建立的下属企业或部门提供这种服务,这样新成立的业务单元就不需要匆忙购置设备,同时也节省了运营成本。

(三)企业平台云PaaS 企业平台云是一个以软件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开放的、聚合各种能力和资源的云服务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云的应用在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

需求。企业平台云的总体架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资源层、管理层、能力层和应用层。

资源层以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为管理对象,是具有通用性和可复用性的软件资源的集合。管理层采取海量存储和并行计算技术,使用每个应用的不同用户的数据都被隔离起来。能力层为企业提供软件集成开发、测试和部署环境,并为用户提供所需的运营环境。应用层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集合,是用户获得平台层服务的接口。

图6 企业平台云总体架构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企业平台云在国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政府部门或第三方机构提供一个面向行业的平台,比如园区的软件开发测试云、动漫渲染云,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某类特定的公共服务;另外一种是针对集团企业的私有云,IT部门通过将各种核心应用整合成一个面向服务的平台,从而为各个下属公司的新应用提供一个应用快速上线的基础,使以往复杂的各级系统搭建、维护和更新可以按需即用、随需应变的方式获得,使业务流程的弹性化构建成为可能。

(四)企业应用云SaaS 企业应用云是运行在平台云上的应用的集合,每一个应用都对应一个业务需

求,实现一组特定的业务逻辑,并且通过与用户交互提供服务。企业应用云的总体架构可分为四个层次:管理层、服务层、表示层和终端用户。

管理层基于虚拟化和分布式的软、硬件架构,将各个管理模块尽量集约化的同时却不丧失灵活性。服务层为企业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创新功能,为用户简化IT流程。云应用种类繁多,既可以是受众庞大的标准应用,如邮件、OA等;也可以是定制的服务应用,如CRM、ERP等;也可以高级应用,比如BI。表示层提供应用的接口,交付的不仅是一组服务集合,并且要求这些功能协调的、方便的、完全统一的应用。

图7 企业应用云总体架构

资料来源:赛迪信息

2011,11 企业应用云这种更为开放的架构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使得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敏捷管理”成为可能。SaaS模式使得中小企业有机会不再局限于价值链的某一个环节,实现开放式的全价值链甚至全价值网的协同创新。对于集团企业,应用云使得企业不同层面实现端到端的信息交互和流程对接,在灵活性和可管理性中保持一个平衡,也容易实现集团企业的一体化管控。

上一篇:小学课堂情景教学研究下一篇:电气工程专业APS审核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