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共13篇)(共13篇)
1.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篇一
1总则
1.1 为保证生物制品生产、检定和科研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实验动物和动物试验的科学管理。
1.2 本规程所指的实验动物是指来源清楚或遗传背景明确,符合微生物控制指标要求,用于生物制品生产、检定及科研的动物。
1.3 本规程包括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试验两部分。实行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认证制度。各单位实验动物部门应根据本规程和具体条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执行。实验动物设施
2.1 选址: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对建筑物的要求。此外,应从实验动物卫生防疫的角度充分考虑。周围无家畜、家禽及其他动物饲养场,选择无可能成为中间宿主的昆虫滋生或可以控制滋生的区域。尽量选择无空气污染及噪音干扰的区域。
2.2 实验动物设施分实验动物生产和实验动物试验两类,动物生产和动物试验设施应严格分开。
2.3 应根据实验动物的品种、品系及微生物控制的级别,建造相应的实验动物设施。以防不同品种动物相互干扰,不同品系动物发生遗传污染,以及不同级别动物发生微生物等污染。
2.4 应有足够数量的试验动物饲养间,以利于不同品种、品系,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试验目的的动物试验能隔离饲养。
2.5 进行有感染性和放射性等生物危害性试验的动物饲养间,应该与一般性试验的动物房严格分开,且有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生物有害物质的外泄和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危害。
2.6 设施的建筑要求
2.6.1 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对建筑物设计、建造的的一般要求,但要充分考虑实验动物设施的特殊性。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孤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下水设计合理,保证水流通畅。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饲养室应有良好的气密性。走廊应有足够宽度、门宽不应小于900mm,送排风应能控制,符合所饲养动物的微生物控制级别要求。应有二路电力供应及备用发电设备,以保证通风设备正常运行。
2.6.2 实验动物设施内应有明显的区域划分。
2.6.2.1 动物饲养区域:动物生产、繁殖、试验期饲养观察。
2.6.2.2 动物试验操作区域:与动物饲养间相邻或相近处,设置与试验种类相应的实验操作室。
2.6.2.3 动物受领、检疫区域:新搬入动物进行检查、检疫。
2.6.2.4 物品搬入、贮存区域:饲料、垫料等消耗性物品、笼器具的搬入及贮存区域。
2.6.2.5 事务管理区域:记录及各种事务管理、更衣、卫生间和浴室等。
2.6.2.6 废弃物处理区域:垃圾、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前的暂存区域。
2.6.2.7 洗刷、消毒、灭菌区域:笼架具的洗涮消毒、饲料、垫料等物品的消毒灭菌。
2.6.2.8 机房区域:空调机房、配电室等设备设置区域。
2.6.2.9 其他区域:走廊、门厅、楼梯、电梯等区域。
2.7 实验动物饲养室的环境条件
根据对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要求的不同,饲养室的环境条件分为四类。
2.7.1 开放系统:适用于饲养普通级实验动物。
2.7.2 亚屏障系统:适用于饲养清洁级实验动物。
2.7.3 屏障系统:适用于饲养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实验动物。
2.7.4 隔离系统:适用于饲养SPF级及无菌(GF)级实验动物。
2.8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标准:按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标准》表1执行。3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3.1 实验动物生产种群应遗传背景明确、微生物控制符合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质量标准》。生物制品生产、检定及科研用大、小鼠的质量应达到清洁级以上标准。为保证动物质量,应定期进行微持物学、病理学、遗传学的监测。不符合标准的应及时更新种群。
3.2 根据生物制品生产、检定和科研的需要,选育、生产不同品种、品系,符合微生物控制要求的实验动物。
3.3 根据动物的品种,品系及微生物等级的不同,严格分开饲养,严格按各自的饲养操作细则加强管理。
3.4 实验动物生产应有能准确反映生产过程和动物繁殖生产能力的各种台帐、笼卡,并认真填写。
3.5 动物试验前应给予一定的适应期,以适应新的饲养环境。患病动物或试验期患病的动物,原则上不作治疗。啮齿类小动物应及时淘汰处理。犬、猴等中型动物在确认治疗不影响试验结果的前提下才能治疗,并应记录治疗所用药剂、方法等。
3.6 在同一动物试验室,使用同种、同品系的实验动物进行不同的试验时,应有明显的区别。动物的饲养架或笼子上应标明试验名称、试验期、动物只数、试验负责人等。同笼动物必要时采取适当的办法区别标记,如刺耳、耳标、烙印、涂色等。进行活菌、活病毒试验的动物应与其他试验动物严格分开。
3.7 垫料要吸水性好,无害并消毒或灭菌后使用。定期换笼、换垫料、保持笼架具清洁卫生、干燥等。
3.8 应定期喂料给水。动物的饲料、水应符合各种动物的营养需要。不能有影响动物健康及动物试验结果的病原体、化学有害物等的污染。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必须饲喂蔬菜、水果等新鲜饲料时,应保证质量,有防止病原体和毒物污染的措施。饲料的营养水平应符合《医学实验动物全价营养饲料标准》。饮用水须符合城市饮水卫生标准。根据饲喂动物微生物控制等级,应采用相应的消毒、灭菌措施。
3.9 实验动物设施内应进行定期和临时的消毒杀虫。防止传播媒介的滋生。消毒杀虫剂不应对动物健康和动物试验带来不良影响。实验动物的供应和使用
4.1 根据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科研所需的动物规格、遗传及微生物等级要求,供应具有动物质量合格证的动物。
4.2 动物运输应使用符合动物生理及微生物控制级别要求的运输工具。实验动物的检疫和传染病的控制
5.1 实验动物的疾病防治,应以卫生的饲养管理及严格的检疫为原则,以预防为主。原则上不得采取疫苗免疫接种,免疫后的动物不得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检定和科研。
5.2 凡引入实验动物时,必须按检疫制度进行隔离检疫。
5.3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及物品出入动物繁育室。
5.4 应建立防疫消毒制度,加强动物饲养室内及院落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消灭蚊蝇、野鼠等可能的传染源、传播媒介。
5.5 废弃或淘汰动物应及时处理,尸体及其他废弃物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5.6 发生疫情应及时隔离封锁,查明病因,采取措施,慎重处理,必要时全部销毁。
已污染的及可能被污染的动物、环境和物品亦应彻底消毒,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5.7 邻近地区发生疫情时,必须严格封锁,并加强防疫消毒措施。实验动物工作人员
6.1 从事实验动物生产及试验期动物饲养管理的人员,应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并获得上岗证,应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干部。
6.2 从事动物试验的试验人员,应具备实验动物的有关知识,掌握所用动物的特性、习性、饲养管理要点等。
6.3 实验动物工作者应身体健康,每年体检一次,发现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者,应积极治疗,妥善安排。
6.4 实验动物工作人员作业时必须穿戴工作衣、帽、换工作鞋。且不同微生物等级控制的动物房应穿戴相应的工作衣、帽、鞋。凡进行对人有危害的动物试验,如人畜共患病、传染病、放射性、致癌性、致死性的试验,必须有切实可靠的防护措施。
2.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篇二
1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体系
《标准》明确了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总体原则, 提出了实验动物机构的组织结构、职业健康安全责任人、员工参与、人员配置及职责、人员培训、方针目标的制定及管理要素等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应依据机构的复杂程度、活动性质和存在风险, 与机构的总体管理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1.1 职业健康安全责任
机构或其母体组织的法人应对职业健康安全承担最终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 用人单位 (机构) 是职业健康安全的责任主体, 并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和安全生产承担责任。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和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令第47号) 等法规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3]。
1.2 管理人员职责
机构应任命最高管理层中的成员, 承担特定的职业健康安全职责, 无论其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职责, 都应明确界定如下作用和权限:确保建立、实施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向最高管理者提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绩效报告, 以供评审, 并为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依据。最高管理者中的被任命者 (比如大型机构中的董事会或执委员会成员) , 在保留责任的同时, 可将其负责一些任务委派给下属的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层中的被任命者身份应对机构内部的所有工作的人员公开[1,3,4]。
1.3 员工参与
《标准》强调了“员工参与”的上下协商管理方式[1]。机构应建立机制, 保证员工自由选举至少1名员工代表参与机构职业健康安全的事务, 以充分体现民主, 保障员工权益, 并易于获取机构第一线的资讯。一个真正成功的体系运行, 最终依靠的是所有员工的共同参与, 其工作影响着自己同事以及下属的健康和安全。员工不仅仅是贯彻和落实管理者制定的方针和目标, 还应积极参与, 从实际工作的角度识别周围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控制措施等, 对职业健康安全事务发表意见, 自下而上的反馈给管理层。组织应明确所有员工对机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参与绩效改进的作用、职责和权限[3,4]。应告知机构所有员工关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代表的身份, 以及参与事务的安排。员工代表参与的事务包括:适当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适当参与事件调查;参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和评审;对影响其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更进行协商;对职业健康安全事务发表意见。
1.4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机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宗旨[4], 并根据机构的规模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性质, 由管理层批准。在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时应注意: (1) 机构应实事求是地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机构所面临的风险, 同时结合机构未来的发展要求, 使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2)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应包括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承诺, 体现机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机构的职业健康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期望组织能持续改进管理, 最大程度减少工作场所内职业危害的发生, 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所以, 机构只有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持续地满足机构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和国家法规的变化。 (3) 机构制定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应承诺遵守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主管部门的要求, 相关的法规要求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起码要求, 也是机构最基本的法律义务。 (4) 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应向相关利益方公开。 (5) 经最高管理层批准。最高管理者是机构执行职责的个人或集体, 具有机构的决策权, 行使独立的职能。方针通过最高管理者批准后, 有助于管理层将职业健康管理纳入全面的管理中, 实现其与机构在运营、质量、环境等方针目标的协调统一。 (6) 保证全体员工的参与、支持和配合是机构建立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 机构应将职业健康安全信息传达到员工, 保证员工参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 并对员工和来访者进行培训, 使他们意识到机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和每个员工的工作环境、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 人人有责, 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是为了保护员工, 包括来访者, 自身的利益[5,6]。
1.5 职业健康安全信息沟通
机构宜建立程序用于机构内不同职能和层次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沟通, 宜将有关其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信息有效传达给包含在管理体系之中或受到管理体系影响的人员 (包括员工、承包者和访问者) , 以便使其在适当时能够积极参与或支持对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预防。在建立工作人员参与的程序时, 机构宜考虑对参与的潜在激励和障碍 (例如:语言和文化水平问题、对报复的恐惧等) 以及保密和隐私问题。协商和沟通的机制是体现机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人人有关、人人有责”的重要方式, 也是提高员工自身意识和责任感, 使员工积极参与机构职业健康安全事务的有效保证。
1.6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机构设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时, 应注意针对内部与职业健康有关的各有关职能和层次, 即: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所述的内容涉及职能和层次, 以及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中辨识出来的、需要通过建立目标予以消除和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所涉及的职能和层次[5,6]。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 同时应充分考虑风险评估的结果和风险控制的效果及可选择的技术方案, 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合理性, 还应考虑财务保障、员工与机构等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机构的运行和经营要求等因素, 保证目标可以被广泛接受。
机构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应可测量、可评估, 不能是泛泛而谈, 应有利于职业健康安全的绩效监测和考核, 针对具体问题并体现在各项指标中。
2 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也是其他管理要素的重要输入信息。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是标识危险源的重要依据, 法规和其他要求中加以规定和限制的设备、物质、活动等, 可能就是机构必须加以重视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风险[7]。
2.1 危险源辨识
机构在识别危险源时, 除考虑自身员工的活动带来的危险源和风险外, 还需考虑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使用外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危险源和风险。危险源辨识宜考虑危险源的不同类型,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等方面[8,9]。除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涉及的危险源外,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还应考虑如下信息来源: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监视测量数据、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协商信息、类似机构已发生事件的报告、机构的设施、过程和活动的信息, 包括:工作场所设计、交通方案 (如人行道、机动车道等) 、现场平面图;工艺流程图和操作手册;危险物质 (原材料、化学品、废物、产品、副产品) 存货清单;设备规范;产品规范、化学品安全说明书 (MSDS) , 毒理学和其他职业健康安全数据[8,9]。
机构在评估工作环境、设备的风险时, 还宜考虑到员工的行为、能力和局限性等因素。存在人机界面时, 诸如易于使用、可能的操作失误、操作员压力和疲劳状况等方面因素也应纳入考虑。
当过程临时更改或出现新的过程时 (包括新增的设备、设施、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 应事先识别可能的危险源并重新评估风险情况[10,11]。
危险源识别不仅适用于设备设施和程序正常运转, 还适用于非常规的活动, 如:周期性、临时性及偶然的、紧急的活动和状况。例如:装置维修清理、公共设施损坏、紧急情况等。
2.2 运行控制
机构运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也是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机构在危险源识别后应根据需要制定对所认定的、须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有关的运行和活动进行控制的计划安排。运行和活动应处于受控状态, 一旦失控, 可能使风险由可允许风险上升为不可允许风险。
机构应根据评价出的不同风险级别采用不同的控制原则。控制措施可分为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 具体如: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标志、警告、个体防护等[8]。应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 从源头消除风险;当不能避免风险源时, 应考虑用低风险的方式 (如采用低毒的物质) 替代高风险的方式, 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针对风险源, 采取通风防护、隔声吸声、机械防护、联锁装置等工程措施控制风险;若上述措施实施后, 仍不能获得理想效果时, 应采用个体防护装备 (如:防护服、防护面罩、防尘防毒口罩、耳塞等) 降低风险。同时, 机构还应根据自身危险源特点, 在工作场所采用相应的职业健康安全警示标识和警告设施, 以及门禁系统、作业许可证和安全规程等管理控制措施。为满足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机构还应注意设施设备的设计符合相关要求, 制定相关的设施设备的管理程序, 应急响应程序, 并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保持相关记录。
3 员工行为规范与培训
《标准》要求实验动物机构根据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从员工的行为角度进行约束, 规避风险。培训应根据不同的职责、能力、文化程度及面临的不同风险设置, 不应以千篇一律的方式[3]。机构还应使所有员工和来访者了解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满足的要求, 明确不应进入的区域或不应从事的活动。
4 职业健康保健服务
《标准》提出了对员工职业健康保健服务的政策和计划要求。机构应根据职业病危害特征、每个岗位的不同特点,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 确定员工健康检查的项目、参数和周期;应选择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机构进行体检;应为每位员工建立并保存职业健康档案 (包括上岗前体检、在岗期间体检和离岗前体检档案等) 。如果存在病原微生物危害的操作, 应为员工提供免疫计划。
5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意识的提高, 实验动物的健康福利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 实验动物机构的另一项职责, 即饲养或使用实验动物的从业人员的相关健康、安全和福利却往往受到了忽视, 一直缺乏明确的要求[12,13]。《标准》首次在对实验动物机构的管理中明确了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要求[14,15], 把我国的职业健康安全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不仅仅限于法律法规中界定的职业病类别, 而是从更广义的角度理解健康和安全, 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这在国家技术标准领域是一项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回归了职业卫生管理的本质, 将对我国不同行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动物实验与雄性动物 篇三
苏克与毕里调查发现,在神经科学领域,平均5.5只雄性动物对应1只雌性动物,其后依次是药理学的5:1,生理学的3.7:1。同时,苏克与毕里还调查了某些特定疾病动物研究使用雌性哺乳动物的比例,再将它与全球女性罹患这些疾病的比例做一比较。
结果令人吃惊。举例说,诊断罹患焦虑与忧郁症的女性是男性的2倍多,但针对焦虑与忧郁症进行研究的动物实验,使用雌性动物的比例不足45%;女性中风的比例也高于男性,然而仅有38%的中风实验使用雌性动物;有些甲状腺疾病发生于女性的概率是男性的7倍~10倍,但仅有52%的动物实验模型使用雌性动物。
较少使用雌性动物,主要是因雌性动物有周期性的生殖荷尔蒙,变量较多,科学家因此认定雌性动物不适合作为基线模型的研究对象。例如,科学家于1923年发表报告,指出母鼠的行为活动,明显因发情期而有所不同,导致惯用雌性动物的实验从此改用雄性。不过,却没有多少证据可以证明,生殖荷尔蒙这项差异足以让雌性动物不适用于模型动物。
相反,2005年的一项综合分析发现,不同品种的母鼠,对疼痛的感觉与公鼠并无不同。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母鼠的发情期会导致研究结果失真的说法值得再商榷。此外,数百项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雌性动物是有效且可靠的实验。在研究人类疾病如癫痫与多发性硬化症时,由于这些疾病的症状会受卵巢类固醇影响,因此使用雌性动物是必须且适当的。
苏克与毕里认为,为修正动物研究偏见,科学界必须严厉强制执行若干措施,不能再采取自愿制度。仅使用雄性或雌性动物的研究报告作者,于报告的篇名中必须注明使用动物的性别,引导研究人员寻求性别平衡。此外,计划的经费赞助者,应拒绝未能说明动物性别的申请,多支持将性别考虑在内,根据性别分析资料的计划。
苏克与毕里也希望,这项改变有助于让动物研究性别平等成为固定模式。总部设于华盛顿的“性别差异研究”组织,以及新面世的期刊《性别差异生物学》,均是令人鼓舞的改善迹象。
话虽如此,以老鼠从事关节炎研究的道斯仍然认为使用何种性别动物,应视情况而定,有些实验偏用某种性别动物,自有其正当理由,与性别偏见无涉。道斯指出,在他们的研究中,公、母鼠均有诱发关节炎的能力,但以公鼠的效果较为显著,主要是因为公鼠不受荷尔蒙周期影响。
从事免疫学研究的海格拉斯也说,免疫学报告常省略性别不提,是因为众所周知,免疫学研究多以母鼠为主,只要老鼠的性别能够辨别,公鼠即会遭到淘汰。
海格拉斯说,这个决定与实务操作有关。将公鼠关于一笼,常因压力反应而开始打架,甚至离奇死亡,使用公鼠反而增加变量。
其次,将老鼠头下脚上进行腹腔注射时,老鼠会大量撒尿。母鼠的尿液会随研究人员的手顺流而下,公鼠则会向外激射,喷得研究人员一身。海格拉斯说,免疫学研究多使用母鼠,与解剖学有关,并非性别偏见。
针对道斯与海格拉斯的说法,苏克认为,正是因为母鼠会受性染色体与性类固醇影响,关节炎的研究更应将母鼠考虑在内。而唯有将公鼠与母鼠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才能将公鼠的研究结果应用于女性身上。
4.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篇四
(2009年3月17日 国质检动函[2009]112号)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424号,以下简称《条例》)等相关规定,依法开展进出境动物检疫实验室活动,保障业务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现就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局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一要认真组织深入学习《条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2005年农业部令第52号)、《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品运输包装规范》(2005年农业部第503号公告)、《关于运输动物菌毒种、样品、病料等有关事宜的通知》(民航明传电报[2008]4487号)等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牢固树立生物安全意识。二要切实落实各局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的工作,明确生物安全管理的各方面责任。三要结合本局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制定和完善具体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和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切实加强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实验活动报告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要对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2003年农业部第302号公告)、《出入境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技术要求》(SN/T2024-2007)、《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SN/T2025-2007)等要求,对本单位动物检疫实验室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自查,对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薄弱环节立即采取相应的纠正和改进措施。在通过ISO/IEC 17025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并将生物安全级别的认可纳入到实验室评审中,获得CNAS生物安全二级或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认可证书。根据总局有关实验室规划建设P3实验室的有关局,应按照目前P3实验室的建设要求,抓紧时间建设或改建并完成验收认可工作,以满足当前动物检疫和科研等工作需要。其他单位如因工作需要新建BSL—3实验室,必须先报总局实验室和业务主管部门审批。
三、各实验室在开展动物检疫工作时,应认真对照《检验检疫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见附件),确定相关实验室活动要求,并在规定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内开展检验检疫活动。在工作中开展涉及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须遵照《条例》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的要求办理有关报备手续。
四、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株的保藏管理工作。各局要对照要求,对本单位动物检疫实验室保存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进行清理检查,未经批准,不得私自保藏病原微生物菌(毒)株。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
五、在检验检疫工作中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样品采集、包装、运输应当符合规定要求,要详细记录样品来源、采集过程和采集方法,建立相应档案。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的运输,严格按照《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品运输包装规范》和《关于运输动物菌毒种、样品、病料等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包装、运输,应事先报总局审批,并由总局报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六、加强动物检验检疫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只有经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从事相关实验室活动。
七、总局将在2009年底对各局动物检疫实验室进行检查,没有获得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资质的,不得从事相关实验室活动。
附件:
检验检疫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
备注:
1.《检验检疫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制定原则。
1.1全面采纳农业部《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中的124种病原微生物及其规定生物安全要求;
1.2采纳卫生部颁发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的19种病原微生物及其规定的生物安全要求;
1.3补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中的12种病原微生物,并确定了这12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要求;
1.4补充了OIE所列疾病和国际贸易中的其他重要疾病31种,并确定了这12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要求;
1.5补充了检疫条款、双边协议中规定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中的生物安全要求。
2.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总局动植司,以便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更新和完善。
3.实验活动所需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释义:
a.病原分离培养:是指实验材料中未知病原微生物的选择性培养增殖,以及用培养物进行的相关实验活动。
b.动物感染实验:是指用活的病原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感染动物的实验活动。
c.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实验:是指用未经培养增殖的感染性材料进行的抗原检测、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理化分析等实验活动。
d.灭活材料的实验:是指活的病原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后进行的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检测、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理化分析等实验活动。
e.进出境样品检测:是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采集的无临床症状动物及其动物产品样品进行的检测,是未经培养增殖的进出境样品,其他实验按本细则中相应的实验活动要求执行。
f.运输包装要求:通过民航运输动物病原微生物和病料的,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要求分类包装,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UN2900和UN3373。若表中未注明“仅培养物”,则包括涉及该病原的所有材料;对于注明“仅培养物”的感染性物质,则病原培养物按表中规定的要求包装,其他标本按UN3373要求进行包装;未确诊的动物病料按UN3373要求进行包装。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动物病原微生物和病料的,按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农业部公告第503号)进行包装。
5.实验中学安全管理制度 篇五
一、安全稳定工作指导思想:
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安全管理办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安全稳定工作的方针和通知,维护学校安全秩序,预防违法犯罪和安全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使学校的教学秩序安全、稳定、顺利地进行。
二、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与责任:
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月杭(校长)
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李萍(主任)梁维泉(政教处副主任)安全领导小组成员:赵春刚(教务副主任)于洁梅(教务副主任)曲娟(教务副主任)崔秀梅(教务副主任)周广领(办公室副主任)及全体班主任
学校安全管理办公室设在学校政教处,安全管理办公室主任:梁维泉
安全稳定管理员:刘国权(兼职)
学校行政领导人(校长)是我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政教处副主任梁维泉同志具体分管此项工作,学校安全小组中层领导为各级部、各处室安全管理员,具体负责学校治保、防盗、饮食卫生、学校设施设备和师生安全防范工作。全体班主任主要负责本班学生安
全教育和安全活动组织。同时建立学校法人代表(校长)与岗位责任状制度,每年签订一次平安责任状。
三、安全教育宣传:
1、建立安全教育月制度(每学期开学头一个月、放假前一个月)。利用会议、广播、视频、板报大力宣传安全教育和“校细则”规定。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坚持每周班主任会、班会安全教育渗透;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坚持每学期至少一次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会,发放“明白纸”,做好培训题,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2、通过班会、体育活动课形象生动地上好法纪、交通、防火、饮食卫生、安全、自护自理、火灾逃生演练等教育课。
3、建立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4、对学习上有困难,尤其是品行上有偏差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教育,作好防范工作。
5、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四、建立安全、保卫制度
1.门卫制度:执行门卫规则,特别要做好:
(1)外客来访要查问,要登记,严禁无关人员进校。学生进出校门佩戴校卡;家长探视学生要与班主任联系,批准后可入校。
(2)严格执行办公楼、教学楼等地关门时间。
(3)实行24小时值班、校内巡逻制度。
2.值日、值班制度:
(1)每天由学校一位领导轮流值日,检查、督促值周老师、管理员和值周班级工作。建立值班领导和值班教师晚上住宿制,加强住宿生晚上就寝管理,做好值班记录。
(2)建立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领导、教师、保安护校队,加强值班。
(3)大潮汛、台风天以政教处为主建立防汛抗台突击队,加强日夜值班。
3.住宿生管理:
按学校公寓及寄宿生有关管理常规和管理制度,管理好学生生活与安全,特别要做到:
(1)未经学校同意不得留家长和亲友在学生宿舍过夜。
(2)非寄宿生(特别是校外人员)未经许可不准擅自到宿舍。
(3)寄宿生离校(特别是夜间离校),必须向班主任老师、管理员老师办理请假、登记手读,并通知家长。
(4)寄宿生名单每学期备案留底。
(5)学生宿舍楼由值班领导、值班教师、管理员进行24小时日夜值班。
4.建立和健全学校计算机网络,电教电器安全管理制度,特别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到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检查要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2)禁止汽油、煤气等易燃、易爆进入机房。
(3)配制好足够的消防器材,并有效有用。
(4)做好网络的安全保密工作,杜绝黄色网站,密切注意网络病毒。
5.建立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安全制度:
(1)授课期间杜绝不让学生上课。
(2)建立体育安全行为守则,禁止体育课放“羊”式。
(3)严格执行大型集体活动审批制。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做到考察、计划、安全措施的落实,成立临时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4)建立健全学生一日在校安全守则。坚持教师每节、班主任每日点名制。
6.食堂
食堂要严格执行食堂管理制度,特别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严把食品质量关,不采购、不销售腐败、变质、发霉过期食品,杜绝“三无”产品进入食堂。
(2)切实做好卫生工作,严格餐具消毒,炊事人员经过体检合格才能上岗。
(3)设立兼职安全消防员,在下班前认真检查火、水、电、煤气,特别是油锅炉,做到专人负责,安全使用。
(4)严把副食品质量关,不采购、不销售腐败、变质、发霉过期食品,杜绝“三无”产品进入食堂。
7.建立和健全医务、卫生安全工作管理。
(1)建立对食堂饮食卫生的安全监督和指导
(2)大力进行饮食卫生和健康卫生的宣传
(3)杜绝学生在校外非法摊点购物、饮食
(4)联合城管、公安清理校外非法饮食摊点及扰乱学校安全非法设施。
8、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应对不法侵害。
每学期至少请交通部门进行一次交通安全教育讲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和行为规范。每学期与家长签订一次《交通安全协议书》;每学期至少请消防部门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进行一次火灾逃生演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提高防火意识和逃生自救的能力;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到江河湖海、水库等地方戏水、游泳、溜冰的安全卫生教育。
9、制定火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学校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
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
6.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篇六
一、为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制订本管
理制度。
二、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实验室管理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实验操作流程,防止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室内的一切电源、火源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进行安全
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四、实验室内不准私拉电线,如工作需要,事先上报有关部门批准。
五、实验室内严禁存放的易燃、易爆物品,严禁烟火。
六、实验室必须按要求配备消防器材。消防器材要放置在明显的、便于取用的位置,指定专人管理。
七、实验室内严禁存放个人物品。
八、实验室内不准举办一切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九、实验仪器设备必须有专人管理,使用实验仪器设备必须实验室
管理员同意。
十、实验结束后,实验员应将仪器设备电源关闭、切断气源和水源,清理和整理各种试剂及化学药品。
十一、实验室管理员下班前要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电(气、水)
源等情况进行检查,确认无问题后,关好实验室门、窗。
十二、进行长时间的实验项目,上下班时要和值班保安交接,并向
7.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篇七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为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相关人员和公众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而采取的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建立规范的微生物操作技术和方法的综合措施[1]。因此,构建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迫在眉睫。
1 目前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
1. 1 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
在校的大学生渴望在实验室培养自己的操作能力,然而却没有接受到系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对所从事的实验缺乏安全意识及防护技能。尤其是大一、大二刚开始进入实验室的学生,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无菌观念不强,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常常不按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一些实验教师管理意识淡漠,粗枝大叶,不进行正常的维护工作,对实验产生的垃圾不正当处理而直接外弃,造成环境污染,这些都增加了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概率。此外,实验室也缺少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对实验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生物安全知识的普及,外来工作人员的管理等。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无论实验室硬件设施如何高级,都难以保障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近年来出现的实验室感染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1]。
1. 2 实验室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高校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该类实验室以实验教学为主要目的,同一实验室内交替进行多种实验项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划分不明,部分学生实验室缺少相应的防护设备及生物废弃物的处理装置等,仅限于做实验而已。实验室内设备拥挤,一些需要分开放置的仪器设备不能分开摆放[2]。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实验室布局不够合理,容易形成交叉感染,存在着生物安全隐患。
1. 3 人员流动性强
近些年来,随着辽宁医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因用房紧张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承担全校畜牧兽医学院、高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医疗学院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动植物检疫3 个专业的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强,学生往往是结束一个实验室的课程后,就要进入另一实验室进行其他的实验项目,而病原微生物随着人员的携带和气溶胶的流动,会在不同实验室之间传播,增加了与易感人群接触并引发感染的可能。
1. 4 实验废弃物的处理措施不完善
动物医学实验室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尽管近几年学校对实验室的废弃物加强了监管,但仍存在不少隐患。比如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实验动物排泄物的消毒处理、解剖后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医疗垃圾的回收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欠缺。不正确的处理方法,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外泄,引发生物安全事件。
2 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对策
2. 1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在学校内部应明确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实验室安全思想,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 加强安全教育,从思想上意识到生物实验的风险性。
首先,在学校层面上,应定期进行有关安全法规和安全制度的培训,使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培训对象应包括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实验人员和全体学生,培训内容应全面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3]、《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消毒技术规范》、实验室安全规章等相关文件,使广大师生树立明确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
其次,从实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每门实验课程的第一堂实验课应被明确告知该实验室潜在生物危害,同时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及个人防护措施,并进行示例和示范。在每次实验教学中,都要强调并随时提示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提高操作的规范性,以避免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风险。
2. 2 改善实验室布局,建立标准化实验室
合理的实验室布局和安全的仪器设备是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保证实验教学安全的基本条件[4]。为避免因学生流动而造成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叉污染,应打破按专业划分实验室的传统做法,从生物安全的角度考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验室功能将动物医学实验室整合为几个实验教学平台,严格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区和区之间设置隔离或缓冲。按实验项目的类型,将显微观察类、分析类、动物解剖类、外科手术类、动物饲养及感染类等实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实验教学平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学生流动而造成的实验室之间的污染,大大降低生物安全风险。
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更新或改造实验室,建立标准化实验室。作为一个标准化实验室,不仅要求具有完善的实验操作系统设备,而且更应具有生物安全及防护设施等。为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培养箱、通风过滤系统、高压蒸气灭菌器以及防护消毒等设施[5],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转与否关系到实验室的安全。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当发现仪器损坏或故障时,要迅速进行修理或更新,以保证实验室防护措施良好,避免不应有的风险发生。
2. 3 加强管理,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2. 3. 1 实验室无菌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学习,使师生充分认识每个实验项目中所涉及的实验材料、实验动物的潜在生物危害,明确安全隐患的来源。实验操作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禁止大声喧哗、打闹,并严格遵守实验室无菌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实验污染物要放入指定容器,学生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时,应用已准备好的消毒水洗手。
2. 3. 2 消毒制度实验室的消毒措施分日常预防性消毒和实验后的紧急消毒。日常应坚持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实验室、走廊的全面喷洒消毒,实验室配备紫外灯,在一天的实验课结束、人员离开实验室后进行照射杀菌30 min。每一次实验课结束后应立即对实验台面、桌面、地面等做一次彻底的清理和消毒。用过的器具应采用消毒液浸泡或高压灭菌两种方法进行消毒。学生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洗手,然后再离开实验室。
2. 3. 3 应急预案由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常常是隐形的,从来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在加强管理并将风险降到最低的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各种暴露和风险后的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应急预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实验室人员和广大师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在发生生物危害时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和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另外,应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要求,制定相应的疫情上报制度,并及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2. 4 加强实验动物的检疫和实验废弃物的管理
2. 4. 1 实验动物的检疫动物医学实验室作为一个利用动物的教学实验室,应有完善的检验检疫体系。目前,我国实验用大动物以普通级为主,大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的,所以对于马、牛、羊、猪、犬等大动物的引进,在实行产地检疫的同时,还实行严格的自检制度,由专人负责,购进可用于简单、快速诊断的试剂和诊断液,对主要的人畜共患病进行检疫,隔离饲养观察后再用于实验教学。
8.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篇八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安全管理 安全事故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3-01
近年来,高校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2013年,上海某大学发生剧毒化学危险品投毒事件,造成一名研究生中毒死亡;2015年12月,清华大学何添楼学生在做实验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一名博士后死亡;今年9月,东华大学3名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引发爆炸,导致1名学生受轻微擦伤,2名学生进一步检查治疗。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国家财产,危害了他人的生命。所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尤为重要。
一、常见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1.安全制度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安全制度不完善,只有常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对有毒物质的排放,“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均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长期以往,导致实验室有毒物质污染严重,给学生及实验人员带来严重危害[1]。
2.监管不当、制度形式化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多由校办、保卫处、设备管理处、实验中心等多个部门同时管理,从而导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管理责任不明确,责任相互推诿等现象,而且管理者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只能停留在管理层面,不能对实验室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专业的处理,增加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风险[2]。
3.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当
实验室安全事故很多都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主管领导大多重视科研成果,忽视实验安全问题,认为实验安全问题就是定期召开会议,定制度、搞个培训,就可万事大吉,同时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安全问题也没有重视,常大意或违规操作[3,4],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没有掌握实验安全常规知识,对安全问题淡漠疏忽大意,这些都是引发实验事故的因素。
4.潜在安全隐患
实验室由于环境的特殊,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例如:⑴实验仪器多,线路复杂,有的线路老化,导致超电荷工作易引发火灾;⑵有毒物质及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不当,造成环境污染;⑶实验动物的抓取方法不正确,导致被动物抓伤、咬伤、可能引发伤口发炎或感染实验病毒;⑷实验动物尸体处理不当,导致细菌疾病的传播,后果不可想象;⑸实验室危化品的使用和保存,有些化学物品燃点低,如保存不当会引发自然;⑹实验室面积不足,安全操作空间不够,物品摆放紧凑,造成安全隐患[5,6]。
二、安全管理的对策
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要制定科学、完善、可行的规章管理制度,包括健全的岗位安全责任制;有毒污染物排放制度;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等[7]。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管理。
2.加强监管、领导责任制
学校的各管理部门要有明确的管理职能,并逐级签署安全责任书,上到校级领导,下到实验技术人员及每个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同学,责任明确到个人,确实的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8,9],实验室安全管理者要是从事实验及科研的专业人员,了解各实验项目及实验室内存在的危险,具有事故的应激及处理能力。
3.强化安全意识、开设实验室安全课程
实验室应开设实验安全课程,每个做实验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针对不同实验项目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安全知识教育,如何防火、防爆、防生物性机械性损伤,并要求学生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防止意外发生。
4.开展安全事故演练,提高应变能力
实验室要针对火灾、爆炸、生物污染、机械性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安全事故,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进行事故演练,提高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以便安全事故发生时,降低财产损失,减少人员伤亡[10]。
三、结语
实验室安全问题无小事,它不仅涉及实验成果和财产的损失,更加威胁人的生命,造成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实验室管理者与实验技术人员要共同努力,消除安全隐患,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义全,鲍洪刚,宋世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J].科学与技术,2012,10(1):173-175.
[2]温光浩,周勤,程蕾,等.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3]李佳玮,刘志东,郝存江,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50-152.
[4]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7-168.
[5]孙忠,王洪肖,张锡良,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7):11-14.
[6]高淑芹,平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
[7]鲍敏秦.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 :188-190,193.
[8]王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9) 179 -182.
[9]赵志成.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10(1) : 862,920.
[10]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6.
作者简介:
白金萍(1984 —),女,吉林长春,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9.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篇九
为确保实验室相关设备正常运转,相关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及整个实验室安全,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防患于未然,现作如下规定:
1.进入实验室,严格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未经许可不随意或擅自操作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
2.实验室内一律严禁抽烟,吃东西及使用明火(正常实验情况除外).3.操作使用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前,务必阅读了解相关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及使用事项,严格按规定操作,防止不当操作造成人身伤害。
4.实验室电源电路属实验室仪器设备专用,严禁随意更改变或更电路设计功用,连接大功率用电器或挪作他用。防止发生不安全事故。
5.实验室内所设相关气源,水源及相关管线,实验室人员应不定期对室内管线,接头及连接控制阀进行安全检查,防止因管线,接头及连接控制阀功能失效,导致不安全事故发生。如发现相关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及时处置。
6.实验室使用或存储的化学药品及试剂,须做好相应标识并按药品及试剂特性于划定区域按规定条件存储放置。非相关人员严禁随意止取用。
7.实验人员使用相关化学药品及试剂前应详细阅读相关药品及试剂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并在规定指定位置处进行实验,试验后废液应集中收集并作做统一处理,禁止随意倾倒。
8.实验室内设消防设施及消防器材放置划定区域,不得堵塞或占用,实验室相关人员应掌握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并定期检查消防器材使用有效性。
9.实验室钥匙应由专人统一负责掌管,非实验室相关人员不得拥有实验室钥匙,避免实验室物品遗失事件发生。
10.每天实验室相关人员下班离开前,应仔细检查并确认实验室内水.气.电源等情况及门窗,无疏漏后方可离开。
10.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
一、进入实验室要保持安静,自觉遵守纪律,按班级有秩序地入座,不经教师允许不得擅自摆弄教学仪器,药品和模型标本等教学设备。
二、做实验前,要认真检查所有仪器,药品是否完好,齐全,如有缺损应及时向教师报告,予以调整补齐,未经教师宣布开始不得擅自进行实验。
三、实验药品不得入口,取用有毒药品更要小心,不得接触伤口,实验时所产生的有毒或腐蚀性废物,污水等要妥善排出或集中深埋,严格按环保部门规定处理,严禁随地抛弃。
四、实验完毕后,要认真清点整理好教学仪器,药品及其它设备,玻璃仪器要刷洗干净,摆放整齐,经教师或实验教师验收并得到允许后,再放好桌凳关闭门窗,方可离开实验室。
五、要爱护公共财物,小心使用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注意节约药品和水电。
六、实验室内的仪器,药品,模型标本和其他设备未经实验教师许可不准带出实验室。
11.浅谈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室是实施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院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高职院校涉及的专业面广,实验室类型多样,在实验中除了要接触到各类实验设备,还会接触到易燃易爆品、剧毒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其不仅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保护师生人身安全和院校财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
1.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较为健全。近年来,国内发生过多起实验室安全重大事故。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基本明确了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安全工作归口管理部门,制定了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了职责分工。
2.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总体完备。各院校基本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设备安全操作等规章制度和具体实验操作流程,并将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挂上墙。
3.实验室重点对象监管工作加强。高职院校着力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实验仪器设备操作安全管理、实验废弃物管理、实验室消防安全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工作。
4.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形式多样。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与宣传工作。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尚未真正落实。高职院校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人员偏少,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在日常管理中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尚未建立覆盖到每一个实验室使用主体的安全责任体系,没有建立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能归属学校教务部门,基本只负责教学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造成科研实验室处于脱管状态;对实验室安全检查的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不够,对发现的安全隐患没有进行必要的公示与通报,督促整改的手段欠缺、力度不够。
2.部分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较差。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实验室用房紧张的矛盾较为突出:有将办公区设置在实验楼中的现象;有对实验楼的空间随意进行分隔,造成消防通道堵塞,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现象等。
3.危险化化品管理还存在疏漏。不少学校对危险化学品购置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管,未全面建立请购、领用、使用、回收、销毁的全过程记录和控制制度。有些学校没有具体细化工作台账,只有危险化学品出库领用手续,没有申请、购置手续登记等。少数学校未严格实行“五双”管理制度,未按要求配置危险化学品存储柜。
4.危险化学品仓库设置不符合规范。由于现行的危险化学品仓库设置标准使用的是工厂等生产企业的设置标准,并非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危险化学品品种多而量少的特点制定,造成高职院校危险化学品仓库基本不符合设置规范。由于危险化学品仓库设置很难达到规范要求,造成学校不敢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危险化学品仓库集中管理采购、保管、领用、收回的功能弱化,由各实验室自行保管的危险化学品数量不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5.实验试剂与设施使用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实验室的试剂摆放没有按规定分类,极易引发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有些试剂瓶没有标签或标注不全,还有的使用饮料瓶装试剂,不但容易引发错用试剂的后果,而且给一些不明试剂的无害化处理带来难度;有的实验人员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试剂使用后没有及时盖上盖子,使实验室内充满异味,影响学生身体健康,而且对试剂的纯度也产生影响,不利于得到精密的实验结论;一些高温、高压、卷轧等具有危险性的大型仪器旁边没有粘贴操作规程和警示标志,给安全事故防范带来一定隐患;部分烘烤箱内被发现使用纸张和塑料制品,甚至有个别的在烘烤有机溶液,一旦烘烤箱出现故障,超过设定的温度,极易引发火灾事故;部分实验台等用电设备没有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有的实验室内电吹风等发热电器,在使用完毕后没有及时拔掉电源;有的使用明火电炉,甚至临近有机溶液使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部分冷凝设施软管出现老化,容易引发漏水事故。
6.实验室“三废”处置仍需进一步规范。对废液没有按规定进行分类,回收桶没有醒目的标注,没有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督措施防止出现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现象;废气的处置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实验楼没有废气处置设施,通风管道收集实验气体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个别实验室没有将实验固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特别是橡胶手套随同生活垃圾一同处置的现象比较普遍;生物固废灭活、消毒等处置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与落实。
7.实验室安全意识及教育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问题在校级层面虽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在实验操作第一线的广大师生对于安全等保障性问题关注较少,大多数问题主要是由于意识不到位与管理不够精细而引发的;部分学校虽有开展教育宣传培训的制度规程,但具体实施安全预警、应急演练、宣传培训的情况却没有记录可查;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虽已基本在各院校开展,但不少学校尚未推广应用至全体学生,还有的学校实际执行不严格,对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员也允许其进行实验操作;缺少专业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师资力量,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浮于常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落实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认真梳理实验室管理职责,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部门管、有部门查,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专人负责、有专人落实;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底,构建院级、系级及具体实验室管理责任人的三级责任管理体系,层层签订有针对性的责任书,切实增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2.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的专业性。要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院常规安全教育工作体系,有针对性、专业性、经常性地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安全教育宣传氛围,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实验室安全课程建设,让安全教育的受益面更广、专业性更强。试行安全教育学分制。将实验室安全考试准入制度作为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抓手。组织学实验室基层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专业化的培训教育,提高其发现隐患、解决隐患的能力和水平。
3.进一步规范实验室日常管理。通过引进项目管理、精细化管理、开发实验室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模式,有针对性地规范实验室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实验项目安全审核制度,规范实验室化学、生物、辐射、废弃物、仪器设备设施与操作、水电、消防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及实验室内务管理,完善实验室台账资料建设等常规工作。切实抓好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针对存在的问题,逐项制订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
4.安全检查。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排查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其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水电使用、危险化学品、三废处置、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可分为学院、系部及实验室进行抽查、监督和自查。
5.消防演练。为提高全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逃生能力,建议每学年开展火灾逃生演练,使师生通过演练掌握查找消防隐患以及逃生和灭火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闫晗.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3):195-196.
[2]林荣锋,等.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429-431.
[3]叶秉良,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419-422.
[4]谢兰清,等.高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索[J].广西教育,2013(6):81-82.
[5]李五一,等.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6]文永奇,秦华俊.构建以人为本的实验室安全体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16-118.
12.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二
1. 广泛宣传, 正确引导广大动物和动物产品养殖经营者树立自觉报检的意识
宣传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建立动物检疫报检制度必须向全社会特别是养殖者、运输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经纪人、经销人进行广泛宣传, 引导广大动物和动物产品养殖经营者树立自觉报检的意识。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在养殖区张贴标语, 发放“动物和动物产品经营者明白纸”“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经营者明白纸”“动物养殖生产者明白纸”, 也可对规模养殖场下发“报检通知书”等方式, 告知广大养殖生产经营者报检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报检方式、电话等。
二是要加强培训, 对养殖户、动物及动物产品经纪人, 动物产品经营者进行培训, 讲解有关法律知识。要告知并公示管理相对人报检的环节, 促使其依法报检、主动报检。明确其在动物离开饲养地之前, 动物到达肉联厂、定点屠宰场 (厂) 、动物中转场之前, 动物屠宰时, 动物产品离开肉联厂、定点屠宰场之前, 动物离开动物中转场之前, 参赛、参展和演出的动物在启运之前由货主或厂 (场) 负责人在当地的场地交易报检点或驻场检疫室报检;合法捕获的野生动物, 货主必须到捕获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跨省、市、县、乡镇引进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 到达输入地后, 向输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出县回到产地后, 动物及其产品运载工具的承运人要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再次加强车辆的消毒;外县的动物及其产品运载工具到产地收购动物, 必须到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车辆消毒合格后方可承运动物, 严防车辆带毒。严把每一个关键环节, 以确保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
三是要逐步建立动物产品报检登记制度和管理相对人备案制度。对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经营、运输、仓储等的管理相对人, 区乡两级实行管理相对人登记备案制, 记录其一年之内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经营情况, 并作为动物防疫条件审核重要的依据, 具备动物防疫条件的, 纳入动物及产品经营的范畴。
2. 科学布局, 建立方便于民的动物和动物产品报检点
动物和动物产品报检点是受理动物检疫的窗口, 因此, 建立报检制度, 必须科学合理建立报检点。按照有利生产、促进流通、方便群众、便于检疫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原则, 科学设立报检点。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合理规划本辖区的动物和动物产品报检点, 并加强报检点的建设, 组织开展报检点的各项工作。报检点应按照农业部“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使用规范”的规定悬挂标志, 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报检电话。报检点应上墙公示报检程序、报检电话、动物检疫员姓名与证号、检疫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同时, 报检点应建立规范的检疫记录、消毒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证章领用记录等。
3. 严格检疫, 确保染疫动物和动物产品不进入流通环节
建立动物检疫报检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落实动物检疫措施。因此,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派出人员必须严格实施检疫, 这就要求一是要尽快提高检疫人员素质。动物检疫人员的素质到位是动物检疫的基础, 加强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掌握各项检疫措施和程序, 为保证动物卫生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具有敬业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并对检疫结果负责。三是要严格按照动物检疫程序实施检疫。四是要严格检疫处理, 严禁染疫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五是要统一检疫合格标志。制定统一检疫操作规程, 对报检的动物和畜产品凡有检疫合格证明和标志的一律放行;凡未经检疫的一律补检, 检疫合格的加盖或加封检疫标志, 对检出的病害肉一律无害化处理。
4. 强化监督, 促进报检制度的全面落实
13.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篇十三
1目的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防止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保护实验环境的 安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同时包括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管理。3职责
3.1 生物安全委员会。
负责对管理体系文件的审定;负责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的论证及各类实验室生物安 全事故的处置指导、评估和技术咨询;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技术的指导,生物安全重大事项的 3.2单位法人。
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负总责,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批准与颁布,负责生物安 全防护设备、防护用品的保障,负责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资源的保障。3.3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人)
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日常管理与监督检査。3.4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
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应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3.5 人事管理部门。
负责实验室新上岗人员的上岗培训,负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和个人健康档案 的建立,负责实验人员的免疫接种计划的制订和实施。3.6教育培训管理部门。
负责实习进修人员及课题项目合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3.7药械管理部门。
负责仪器设备的采购、检定和档案管理;负责实验器材、试剂的供应和管理;负责防护用品 供应商的资质评估。3.8后勤管理部门。
负责实验室日常安全、消防安全等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实验设施设备运行的管理和维护等。3.9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负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专业技能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负责落实部门生物安全管理员;负责监督实验室人员按照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开展实验活动;负责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安全管理。
3.10实验人员。
应自觉遵守相关制度,自觉学习和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开展实验活动和 操作仪器设备,有做好个人防护和对他人安全负责的义务。3.11其他部门的职责参照相关规定执行。
4.1培训要求。所有实验操作人员、实验辅助人员、工勤人员必须经过传染病防治知识、生物安全防护 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培训要有计划性和可持续性,并有完整的培 训记录。应对被培训者和培训者进行考核和评估。经考核合格者方有上岗资格,每年至少接 受一次生物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中途发生换岗的,上岗前应再次接受专业技术培训,部 门应做好培训并记录培训情况,资料统一交培训管理部门备案。必要时应对培训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4.2 准入要求。
4.2.1 人员控制。
只有在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人实验室条件要求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在开展涉及有关 病原微生物的工作时,实验室负责人应禁止或限制人员进入实验室。一般情况下,易感人员或 具有免疫缺陷、过敏史或感染后会出现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对 工作人员是否有上述情况,应事先进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容许其进入实验室工作,并负有最终 责任。4.2.2项目准入。
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审批,未经许可不得超范 围开展髙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不得在低于防护要求的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开展实验 活动前实验室应组织相关实验活动项目的风险评估,并经生物安全负责人批准。4.3 安全计划。
实验室必须制订年度安全计划,实验室负责人每年对安全计划至少审核和检査一次,情况 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进行修订。4.4 生物安全自查要求。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情况组织进行自行检査,每月不得少于一 次,检查后应形成书面的检查记录报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备案,并及时整理归档。4.5个体防护要求。
所有实验人员必须经过个人防护的培训,个人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技术标准,使用前应仔细检查,不使用标识不淸、破损的防护用品,按不同级别的防护要求选择适当的个 人防护装备及类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进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必须按照规定要求穿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 等防护用品。个人应根据从事实验活动的性质、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进行相应防护,不得随意降低防 护等级。实验人员不得穿拖鞋、短袖工作服进入实验区域从事实验活动。严禁穿着实验工作 服离开实验室到办公区域和其他公共区域。
从事髙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时应当有2名或以上工作人员同时参加(但 建议不要超过3人),禁止单独一人从事高危险度的实验室检测工作,以防发生意外。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 实验活动。4.6实验准备要求。
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的检验人员在进入前,需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填写实验材 料清单,禁止实验过程中随意频繁出、入实验室,而导致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外场所的污染及可 能带来的安全隐患。4.7实验清单要求。
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的检验人员工作前应准备实验清单,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内容、实 验器材和物品、消毒物品的种类和数量及要求。4.8记录要求。
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的检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自觉按照规 定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改变操作程序,同时做好相关的实验记录,包括记录实验室使 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记录档案保存期不得 少于20年。记录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不得用记号笔、铅笔等不能长久保存的 笔记录。
4.9消毒要求。实验人员完成实验后,在离开实验室之前,要及时清理实验台面,并对实验室台面及空间 采用可靠有效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进行充分的消毒,要求详见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版,确保消毒规范有效。4.10废弃物处理要求。
病原微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严格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单位有关规定进 行规范处置,未经消毒灭菌处理的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器材、设备严禁带出实验室。4.11设施设备要求。
实验室应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 防护水平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实验活动过程中的安全。生物安全柜安装后或每次检修后,应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和专业人员对每一台生物安 全柜的运行性能和高效过滤器完整性进行验证,每年至少—次。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配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有关规定。对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 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测验证。
4.12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要求。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按《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运输管理规定》要求执行,相关材料应报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备案。相关部门应定期及时地将新近分离、采集的有保存价值的菌(毒)种、阳性生物样本每季度 办理一次交存手续,按期交菌(毒)种库、生物样本库统一保存,并做好交接记录。接收部门应 制备菌(毒)种和生物样本清单,并报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备案。科(所)应加强对工作毒种的安全管理,应对工作毒种的去向进行监管,形成过程性记录,定期归档备查。不得以任何形式的个人名义接受、保存和馈赠、交换菌(毒)种和生物样本。4.13责任落实。
单位每年应定期和各实验室负责人签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书,各实验室和实验人 员签定生物安全责任书,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安全责任人和生物安 全监督员,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日常管理工作。4.14外来人员管理。
外来人员需要参观、考察生物安全实验室时,应事先经生物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生物安全 管理部门)批准,持准人证在相关人员陪同下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进入实验室。实习、进修人员应接受实习进修单位的相关培训,考核合格后,签订安全承诺书,在指导 老师陪同或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不得独自从事髙风险检测、研究工作,原则上不给予 门禁授权,确实需要授权的部门应以书面形式报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审批,并以保证其生物安全 为前提。
物业保洁人员禁止进入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PCR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模拟实验 室等专业实验室内部从事保洁活动。确因需要进入的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并在所在部门业务 人员指导下开展工作,所在部门对物业人员的安全负责。外来设备维修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时,应事先办理准人手续,进入实验室工作时应做好个 人防护,并由所在部门派人陪同下进行。严禁营销人员进人实验区。
4.15 门禁管理。实验人员进、出实验室应从更衣通道进入,走廊门禁只授权给所在部门负责人,严格遵照 物流、人流分开,实验废弃物从污物电梯通道拿出实验室。
实验室人员进、出实验室时应随手关门,使实验室门禁处于正常关闭状态,对于二级生物 安全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的门应随时关闭,以免使实验操作区域受到外界影响而导致实验结 果的不确定性或实验室操作区域气流外溢而污染其他区域。4.16实验人员能力评估。
【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动物实验室管理条例08-08
实验动物中心10-21
动物实验岗位职责09-20
动物实验室检测10-31
动物学实验报告格式06-25
动物生物学实验报告12-03
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度06-17
小学实验室安全制度12-09
生物实验室安全与管理06-09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