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精选12篇)
1.大学新生心理问题 篇一
新生适应常见问题(大学新生专题)
案例1:当“喂食式”变为“放养式”……
对于小周来说,初进大学后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高中时,老师都“盯”得很紧,还不时地有这个测验那个考试,不想努力都难。但是进了大学,作业不常布置了,老师也很少主动来关心自己的学习,连上课地点也不固定了。面对这么“宽松”的学习方式,小周有些手足无措。
心理老师对你说:高中是一个小范围的群体,同学们上下课都在一间教室,课程都由学校安排好了,平时又有老师和家长两方面的督促,所以学习基本上是被动式的。大学则全然不同,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老师不再施加压力,特别是文科的课程,课业一般比较轻松。成绩的好坏就全靠个人平时的学习态度是否自觉了。建议新生在确定所学课程后,为自己制订一个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确切的学习目标,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探索最佳的学习时段,并坚持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平时有问题主动请教老师。
此外,大学里很多课程是学生自己选的,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同学,上课的课表也各有不同。所以要尽量安排好时间不要跑错了教室。大学里的一些基础课程教学一般都在阶梯教室里进行的,建议“抢占”前10排的座位,这样听课效率会高一些。
案例2:平时不努力,考试“抱佛脚”
大学的学习强度和压力,与高中时比起来明显松了很多。新生小马就充分“享受”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上课经常睡觉、开小差,下了课没有作业时就决不温习。到了期末考试,小马才紧张起来,熬了几个通宵,“游题海”,狂背书,变成了熊猫眼。
心理老师对你说:有些同学进了大学会完全放松。平时基本不学习,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突击”,容易影响健康,而且虽然考试最后通过了,但是成绩大多不理想,毕竟“一口不能吃出个胖子”。学习还是要讲究“细水长流”,临时“抱佛脚”对于知识的掌握毕竟不扎实,考试成绩欠佳不说,靠临时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难以吸收而且特别容易忘却。应该说,大学学业比起高中还是比较轻松,有了十几年读书的经验,只是少了家长老师的督促,只要能够克服自身的惰性,坚持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相信可以学业放松两不误。
案例3:我不喜欢学校的课程安排……
我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很有计划的人,当初也是觉得现在的学校和自己的理想吻合才填的。可如今看了课表却发现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比如我认为实践操作应当尽早开始,可课程安排却要到大三大四,想先行一步吧又觉得缺少专业的指导,想跟着学校走又觉得太晚了,我该怎么办呢?——新生小王
心理老师对你说:入学的第一、二年,学校都会先安排公共必修课程,专业课往往安排得比较靠后。大学的课程安排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育人目标来制定的,本来就不可能适合每个人。如果你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妨先向学长学姐要一张课程表,看看感兴趣的课程是不是和自己的上课时间安排冲突,如果不冲突的话就可以去旁听。大学的课堂是开放的,年级的区分并不是非常明显。
案例4:突然多了那么多时间,我都不知道怎么过了……
有些同学习惯了高中时每天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上了大学,时间一下子宽裕很多,反而觉得不知所措、无所事事,每天上完课之后如何处理大段的空余时间成了他们最头痛的问题。
心理老师对你说:大学学习的课程多,课时少,每天的上课密度也不一样,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天仅有1、2节课的情况。大量的空余时间决定了自主学习是大学里主要的学习方式:
1、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想从事什么职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必须了解这一行业或成为这一类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资质,在了解这些的前提下,你的自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和目的性。
2、根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主要是指选择大学阶段阅读的书目和适合的课程,可以参照与自己的理想相近院校的课程安排,看看除了本校的原有课程安排外,还需要补充哪些课程。
3、落实你的学习计划 计划制定完毕后的第一站应该是图书馆,在那里找到需要的书目后要精读。除了多去图书馆外,经常和老师交流,那样可以得到实际的指导。对于松江大学园区内的大学生来说,能方便跨校听课是很有利的一面。
案例5:我发现下了课,老师连面都碰不到了……
我发现大学老师不像中学老师那样一直在办公室里,我有问题也很难及时找到人解答,让我自己去找,我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没事去找老师干什么,高中时候都是老师主动找我们,盯着我们,可是不找老师,很多问题又得不到解答,着实让我非常为难——新生雨新
心理老师对你说:大学和高中不同,老师往往都有自己的研究或其他工作,一般课后就很难找到人,所以如果你有问题,最好一下课就“抓”住老师。如果还有更多的话想要交流,可以问老师要手机或电话,或先约好时间再去办公室交流。
另外,课前的准备工作绝对不是无用功,只是准备的方向需要改变一下。同以往的教师相比,大学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长期理论研究的心得体会,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也更愿意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独到的见地。因此,如果课前没有足够的准备,那老师的讲课就会显得高深莫测不着边际。
案例6:“充电”也烦恼
刚进大学就听说有同学在课外补东补西,一点不输给高三的时候,我也在考虑是不是也要充电?否则毕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本本肯定不如别人过硬,可是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培训,我该如何选择呢?——新生蕾蕾
心理老师对你说:许多大学生在校外培训班充电,希望能够在就业时占据优势。然而这其中存在不少误区。如果想给自己加些竞争的筹码当然无可厚非,然而有些同学报名只是打发时间,有些可能是因为父母要求勉强来读,也有可能是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在读所以也想来见识一下,这样做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并不可取。
因此,报名前不可太随意也不可以太功利。那么在众多课程中该如何选择呢,用老套的话说:先选择需要的。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可以选择与专业方向相反的课程,比如文科可以选择计算机的课程来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读一门第二外语。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在校外的培训充其量只是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一定要注意适量,切不可影响自己本专业的学习。
案例7:同在屋檐下的烦恼
对那些从未住过宿舍的同学来说,处理好和舍友之间的关系也算一个不小挑战。毕竟,时下有许多同学没有兄弟姐妹,很难体会到突然间多了好几个朝夕相处的“兄弟”或“姐妹”的感觉。中学时只需念好书就行,生活琐事一切由父母包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怎么办?
心理老师对你说:在一个宿舍生活,“主动最重要”。比如打水的时候主动代给别人打;一个宿舍的同学来的有早有晚,早来的同学就把全宿舍的被子都抱到户外晒个遍,又把床铺铺好,这样刚下火车的同学一到学校就能上床休息。晚到的同学也不闲着,看到舍友大扫除弄脏的衣服没来得及洗就抱到水房洗干净。每个人都这样做,宿舍姐妹间的感情越来越好。许多同学都愿意为宿舍、为别人做点什么,可要么抹不开面子、要么不知道该怎么做,关键是谁先主动,谁先开好一个头儿。
在宿舍里,一个听收音机、一个在睡觉;一个和老乡煲电话粥,另一个却在看小说;大家来自不同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宿舍里的不合拍本属正常,可如果强求别人和自己一致或是对别人的“干扰”一点都不能容忍,冲突就难免发生。当然,每个人在多些宽容的同时更要学会体谅、照顾别人。
案例8:社团活动,莫“贪多嚼不烂”
小红刚进校的时候,非常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她们宿舍甚至集体出动,所有纳新的社团组织逐个报名,接下来走马灯似的去面试。小红她们还因为报名若干却最终没被选上受到“打击”,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由于报名参加的社团太多,小红越来越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了……
心理老师对你说:参加社团不要盲目,可选一到两项,最多也不能超过三项,而且最好先了解清楚某个社团组织到底是做什么的,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相符。有些同学参加了某个社团后不久就开始后悔,但碍于面子等又不能退出。参加活动太多的同学中有不少在期末考试中都有科目亮了红灯。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酌情选择社团活动,把学习、工作、娱乐、生活协调好。
此外,在社团报名入选失败的时候,千万用不着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多数时候,只是因为你的能力和这个社团的要求不符合,不妨直接询问自己入选失败的原因,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逐步提高。
2.大学新生心理问题 篇二
新学期开始, 在众人的羡慕中这些所谓的“90后”走进了这座象牙塔。然而, 这里是知识的圣殿, 却非梦想的乐园;这里, 机会和挑战并存, 成功与失败同在;在这座象牙塔里他们得到的会很多, 可是缺乏的也很多, 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他们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而且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而“90后”大学新生受到的压力很大, 心理问题也就表现的十分明显。
1、信心不足盲目自卑
大学新生走进这座象牙塔, 刚刚摆脱高中牢笼似的学习, 遇到的人来自五湖四海, 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别人各个方面的优势。经常把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 碰到一点挫折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加之由于有些学生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他们在学习、谈吐、文体才能、衣着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 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容易形成自卑、嫉妒、孤僻等心理问题。
2、承受心理压力能力较弱
“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 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 思维方向堪比成年人, 他们的见解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他们亲情观相对淡溥, 甚至显得有些孤僻。他们渴望找到可以倾诉自己真实感情的知音。但“千金易求, 知音难觅”, 此时个别性格内向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烦闷不安, 对未来感到迷茫, 也就造成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极度下降。
3、人际关系细节处理不当导致心理紧张
上高中的时候, 只要学习好就行, 交没交到好朋友对于中学生来说无关紧要。但是进入大学之后, 与同宿舍的人处理好关系, 交几个知心朋友, 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些学生性格很外向, 很主动, 但是在交朋友时缺乏方法, 可能会伤害朋友、同学。不少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吃过苦头,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往往并不是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 而是这些“细节”。
二、大学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令人担忧的, 为尽快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我们对“90后”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主攻方向, 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1、社会压力给阅历少的学生带来心理烦恼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竞争日益加剧, 竞争无处不在、与影随行, 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是过五关、斩六将, 一路竞争的结果。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 缺乏社会信仰标准, 自我观念不牢, 内心产生困惑、焦虑、抑郁。加之其社会阅历浅, 辨别是非能力有限, 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加之黄色暴力影片、电视、游戏等带来的不良社会文化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2、学校不重视埋下新生心理隐患
对于学生来说,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某些方面的原因成为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大学新生刚踏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大学环境的适应是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部分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重视矫正工作, 忽视了发展功能, 重视解决问题, 但是忽视了预防功能, 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灭火器”, 加上大学新生对大学环境的失望、转专业不感兴趣、校园不良文化的影响、人际交往不适应、学习压力很大, 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埋下了隐患。
3、家庭教育不当导致新生难以适应校园生活
“90后”大学新生多是独身子女, 在家长、亲戚中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 面对复杂多变的新生活, 感到的是无助和迷惑不解。许多父母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对孩子的过分呵护, 充当孩子的“保护伞”, 对孩子个性及其心理的发展不重视,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前途过分关注, 望子成龙, 只想督促孩子学习, 对其能力、兴趣、缺乏理解, 可能造成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 严重时甚至影响集体生活。这些都是造成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人的心理素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 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新生来说学校是他们现在生活的重要场所, 我们要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得大学新生尽快解决心理问题适应大学生活。
1、教师广泛深入学生, 接触了解学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对于大学新生, 教师的角色在逐渐改变, 教师已不仅是学生的严师, 也是益友, 更是他们最信赖的对象, 对于刚离开父母的他们来说, 老师的关心无疑是黑暗中一缕光明。以朋友身份经常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和关心他们, 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帮助学生在新环境里找到自我位置和自我价值, 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进行指导, 并引导学生养成自我修正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2、组织各种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学生建立友谊的重要桥梁, 快速使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培养出他们对新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 使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整个大学生活中, 好多活动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但往往这种凝聚力只在几个人之间。老师的作用是将小股的力量变成集体凝聚力, 让每个学生都融到集体中来, 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 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为学生走向社会, 与社会接轨打好基础。
3、开展团体辅导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形式, 被很多高校广泛采用。在专门设计的团体情景中, 大家可以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共同分享曾经的回航和进步、面对曾经的挫折和无奈, 真诚交流内心的想法, 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带给更多的学生, 使学生在广泛的心理活动教育中获取个人潜能的激活, 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也使学生明确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积极寻找咨询机构的帮助, 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 拓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条件才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健全其人格, 使他们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要有效利用现今的资源, 更好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 需要所有有志于此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闵卫国, 钱素华.论大学新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能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13-18.
3.大学新生自信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大学新生;自信;自卑;自由
自信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最为基本的人格特质,它可以激发每个人不断进步、积极进取,自信的有无或强弱从根本上关系着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自信偏低将阻碍个体获得成功,反之则有助于个体获得成功。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以及谈话等方式,笔者重点关注了信阳师范学院大一新生的自信问题,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自信的本质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新生在面临一种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时,最主要的反应就是不自信,但他们同時又很容易陷入另外一种误区,即把自信简单化、表面化,以为能说会道、人际关系好就是自信。这种将自信简单化的做法实质上是对自信本质的忽略或者无知,因此本文第一部分就简单地探讨一下自信的本质所在。
从字源上看,“自”即“自己,己身”,“信”即“信从、信任”,“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有“吾心信其成,则无坚不摧;吾心信其不成,则反掌折枝之易亦不能”的论述,指出了自信的重要性。
关于自信的学术定义,见仁见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当然这也反映了学者研究的重点和方法的不同,以及自信内涵的丰富性。对此,车丽萍在其博士论文《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研究》中作了非常详细的归总和讨论,在此不再赘述,单引用她给自信所下的定义作为问题的答案:“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可见,自信首先是一种人格特征;其次,它是一种指向自我,反观、反思自我的认识或者评价;再次,这种认识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认识或评价。通俗地说,自信就是一种积极肯定自我、积极进取的一种精神力量,要相信自己,不要让自己沉浸在贫困、失意、焦虑、不幸中不能自拔,只有相信自己才会迎来成功。
二、自信的缺失
通过近一个学年的亲密接触,笔者感觉大多数新生面临着自信缺失的问题。例如:大多数新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无法轻松自如地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长远目标的缺失导致自己长期处于一种比较严重的迷茫状态等。缺少自信更为严重的表现就是自卑。
所谓自卑,就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反映,是一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一种复杂情感。自卑心理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类重要心理问题,自卑心理严重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遇事畏缩不前,严重阻碍了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兴趣和激情,使他们变得颓废、消沉、缺乏斗志,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如果在大学阶段没有解决自卑这一心理问题,将会给整个人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的话甚至会丧失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
通过调查发现,自卑心理在大学新生中比较严重,它是自信心缺失的必然后果,而造成自卑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种:一是高矮胖瘦等形体原因;二是学习成绩不好,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三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与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保持正常的交往;四是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孤僻、自闭的心态。当然,从自信的角度来看,这些因素也正是导致大学生新生缺乏自信的基本原因。可以说,自信与自卑是相互交织、轮番出现的。因此,要想拥有积极的大学生活乃至积极的人生,就需要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些自卑,把自卑踩在脚下,昂首挺胸,迎接属于自己的那片自信的天空。
三、自信的重建
病态的自卑是对自己的彻底怀疑甚至是根本上的否定,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卑的学生加以正确的疏导和治疗,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自卑的桎梏,重建自信心,认真过好每一天。针对自信心的缺失和自卑心理的泛滥问题,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采用比较权威的关于自信、自卑等人格个性方面的调查问卷,在新生中间开展全面的自信心理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调查显示,自信问题确实是当前大学新生特别关注的问题。这项调查活动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定期开展下去。
二是充分利用日志、博客等网络途径与学生保持积极有效的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有重点地开展心理辅导。同时,将相关的文章收集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并随时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做法解决了不少学生在专业学习、生活迷茫等方面的困惑或无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效果也比较好。
三是积极开展以公开发言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演讲类活动。鉴于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入学前几乎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缺少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因此笔者在开班会时,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走上讲台,向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四是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克服自卑心理。因此,笔者在各个新生班大力倡导体育活动,先后组织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跳绳、长跑等多项体育赛事,自己也尽可能地参与,与学生同乐。通过锻炼,不少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得到增强,心理压力得以减轻。
五是开展有深度的经典品读活动。传颂千年的中外优秀经典作品,无不包含一种思想的力量,阅读经典最大的好处就是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此,笔者有计划地在新生中开展了经典著作的品读活动,如组织专家教授解读经典作品,通过网络视频观看名家讲座等。
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最终归宿就是达到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自由地思考、自由地生活。如果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自信与自由的这种联系,那么对自信的认识仍然是肤浅的,这也是当下的部分研究者所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自信的归宿
在笔者看来,人们寻找自信、培养自信、挥洒自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获得一种自我创造感,一种真正的自由感。
其实,不仅仅是年轻的学生,整个国民在骨子里都缺少一种自信,一种文化层面上的自信,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中国人对自由的理解上。正如邓晓芒先生所断言的:中国人在本性方面有两大欠缺——自由精神的欠缺和理性精神的欠缺。单说自由精神的欠缺,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禅宗和儒家的自由观都不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真正体现,儒家、道家的自由观“都是把自己消融到作为既成事实的世界(自然、社会、宇宙)中去,以无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以无可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一种自欺的妙法,或如鲁迅所说的‘瞒和骗的艺术”,因此这种“自由”是无法产生“创新人才”的,而只能产生出“奴才”,而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由”,真正的理性是“自由的理性”。
因此,从根本上说,自信是为了自由,是为了培养一种积极自信的精神状态,其实质就是为了人的本然的自由本性,为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为了自信而自信”,而是要“为了自由而自信”,要积极的自信,更要理性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信绝不是自大、自负,它在本质上包含有一种创造的力量,一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自由感。我们的人生并没有现成的模式,每个人的角色必须自己去创造,要想真正承担起人生中的痛苦、失望、苦恼和危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来,就离不开这种饱含自由感的自信精神。只要我们拥有最基本的自信,就能够克服自卑等心理问题,昂首挺胸,坦荡如砥,勇敢迎接挑战,成就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西方精神对我们的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2002,(3).
4.大学新生入学心理准备与心理困惑 篇四
高中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有些学生在竞选班委干部的时候落选了,产生失落的心理。
2.目标失去后导致的迷惘心理
一般来说,小学的时候目标是上中学,中学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对不少同学来说,一旦进了大学,好比船到码头,火车到站,大学梦的实现就意味着理想和目标的失落,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一些学生从小“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大学的管理主要是自我约束,这类学生常常凭自己的兴趣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结果发现自己“应该做的基本都没做,不应该做的倒是做了许多”。
3. 环境生疏造成防范心理
进入大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些口音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的新同学。大学里有个常见的现象:有些同学入校没多久,就想换宿舍,理由是现在的宿舍太吵了,搞得自己没办法睡觉,每天晚上休息不好,结果第二天没有精力听课。
4.盲目乐观造成心理受挫
高考的胜利和对大学的知之甚少,使一些同学盲目乐观;又由于思想准备不足,一旦遇到不如意,就感到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和打击。有些同学因此一蹶不振,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感到前途无望,心灰意冷,甚至有的人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我做什么事都对自己没信心,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出色。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新环境:我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一个自信过头的人,会把他的目标定得越来越高,现实中若有暂时做不到的事,他就订一个更高的目标来证明自己,可是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糟。可是他却被自己的自信迷住了双眼,现实中“眼高手低”,越来越觉得:别人做什么都那么出色,心想事成,可自己做什么事都似乎有劲使不出,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没能力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我们自己,不要盲目乐观。
5.校园文化活动不同引发矛盾心理
相当一部分新生认为学习好则一切都好,除了休息和日常饮食,其他时间都应用来学习。还有一些人认为,不管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不管什么干部都想争当,其结果将是徒劳无益、适得其反。也有些人为人处事好高骛远,不热心于参加宿舍、班级的活动,总希望能在院、系活动中展现自己,不愿意做宿舍长、班干部,一心只想当校、系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等。解决方案: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不健康的心态。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以“学”为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同时也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来获取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真实的参与,成长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学习好的前提下再去参加一定的校园活动,且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要适可而止。另,活动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是锻炼人的一种方式。
6.自控能力差引起的厌学心理
一些同学容易受到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你玩我也玩,你谈恋爱我也谈恋爱;还有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所谓的“搞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即“知识贬值”论的观点;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反正我家里有钱,以后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有些同学的家长自己就是开公司搞企业的,因此认为毕业后在父母的企业安排一个位置就可以了,觉得读书无用而且辛苦,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动力不足。
7. 务实型学习风格带来急于求成心
5.浅谈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 篇五
浅谈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内外界刺激因素将会发生剧烈而复杂的变化,因而在心理上会产生新的矛盾,因此,大学新生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调节心理适应大学生活,加强自我学习,正确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意识.
作 者:汤其好 作者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刊 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16(3)分类号:B844关键词:大学生心理 心理调节 心理问题
6.大学新生适应心理教育讲座内容 篇六
一、引子
案
例
刘X,男, 18岁,大学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一年级新生,身高大约1.68米左右,体型瘦长。既往健康状况为:母亲高龄剖腹产,未足月。幼儿期患过肺炎,高中时又患过心肌炎、胸膜炎, 体质一直较差。在此之前从未进行过心理咨询。小刘家住城市,家境优裕,系家中独子。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医生,对小刘虽然宠爱但要求也还算严格。小刘个性细腻,偏内向,在家里是个听话温顺的孩子。在市重点中学学习,成绩较好,但因高考前三个月突患急性胸膜炎,影响了考试成绩,只达到了专科院校的分数线。经历了高考失利的小刘本打算复读以图来年, 但经老师、亲友的劝说和二个月的心理调整,还是如期到省内一所较好的师范学校的外语系报到上学。
刚入校时小刘心里虽仍存有一些遗憾,随即就被新鲜感和兴奋所代替。美丽的校园、学长们的热情使他对未来三年的大学生活燃起了希望。可是好景不长,寝室里同学陆续来齐了,问题也随之而来。食堂里的伙食不合胃口、浴室和盥洗室是公用的、日常生活要自己打理等等,本来就够让他烦了,而更让他伤脑筋的是处理与五位室友的关系。首先,寝室里狭小的空间就让小刘不舒服, 无法与家里三室二厅相比。从小他有自己的房间, 现在与别人同住,他极不习惯。更何况这五位同学来自省内各地,又都出自较贫困的农民家庭, 穿着打扮都挺有“乡土气息”的。除一名同学普通话还算标准外,其余的说话必须通过猜测和手势才能弄明白。“中国话都说不明白还想学英语?” 这是小刘看不起室友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学的晨读在他看来是不知羞耻的表现——— “那么难听的英语也亏得他们好意思读出来”。虽然这些话他未公开说过,但他也承认这种态度会在言谈举止中不经意地有所表露。另外寝室里每天的话题都是有关体育、农活和女性的,小刘对此既陌生又毫无兴趣,总认为他们低级趣味,属于下里巴人一类。其次,室友们曾趁他不在时,偷偷地从他的抽屉、书包里拿出他的数码相机、文曲星电子词典摆弄或是玩他的电脑,这些东西都是寝室里唯一的。小刘自我评价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但他认为不经允许是不能随意动用他人物品的,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当他恰好碰到并面露愠色时,一位同学的话伤害了他:“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有两个臭钱么!”于是他和那同学大吵一架。
其他同学虽没有卷入争吵,但从此小刘在寝室里感到了孤立。开始几天还能忍受,可是随后发生的一些事情使他彻底地成了孤家寡人:一位室友为了和女生约会体面些,穿了他洗干净还没来得及收的衣服;某黄姓室友开玩笑自诩“皇帝”,说小刘女性化,“封”他为“刘妃”,全寝室一致哄笑赞同;同学买早餐或打电话差几毛钱就不打招呼地翻找他挂在床头的衣兜;甚至连他每天用洗面奶洗脸、九月份要洗热水澡都成了同学的笑柄谈资 „„ 于是,小刘讨厌寝室里的每个人,讨厌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行为举止,他不再与同寝室的人说话,尽可能地远离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独来独往。他常常暗自落泪,后悔来大学报到,屡次产生退学回家的念头,感慨自己是“落了毛的凤凰”,要不是生病又怎么会与“鸡”为伍。两周以来,生活上的无助,情感上的孤独,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促使他接受班主任助理的建议,走进了咨询室。
二、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1.目标不明的空虚感
学生在中学时代,读书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目标,即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一些大学生还未树立起目标,因而内心感到迷茫与彷徨。
2.相形见拙的自卑感
据调查,在不同程度上有自卑感的学生占调查对象人数的61%,主要表现为:
(1)为自己被录取的学校、专业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
(2)为自己来自农村山区而自卑;
(3)为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不如别人而自卑;
(4)由于学习生活的变化而且自卑。
一般说来,能考上大学的同学,在高中是都是学习尖子,很少尝到过失败的滋味。可是一旦进入大学,“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原来的优势心理已不复存在。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自卑感。
3.幻想破裂的失落感
新生在大学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常常会感到目前自己就读的大学与实际想象中的大学差别很大,以前在心中刻画了多年的大学殿堂居然是这个样子,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从而产生了失落感。如在大学新生中不免听到这样的感叹:“我一心想考名牌大学,根本就没想到会到这里来。”“我高考分超出录取分数线几十分,本来可以考个更好的学校,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4.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有一些同学比较内向,内心渴望与人交往却难于开口,于是,索性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就越来越觉得自己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内心孤独。
5.竞争压力的恐惧感
很多大学生刚入校园就闻到了竞争的火药味,校园里的求职、招聘广告铺天盖地,考研、考证、考级热浪弥漫。这种情况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可能是以前所未曾料到的,再加上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的不适应,他们往往感受到焦虑、不安,感到竞争的压力很大而产生莫名的恐慌。
举例:
认知上:案例1:高中以前,李晓一直是老师的宠儿。中考使他从最高点掉了下来。进入高中后,内向的李晓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总担心别人瞧不起他。加上高中学习枯燥单调,他感到难以适应周围的 人和事物。他怀念初中的同学、老师和一切。
新生刚到全新环境时,总爱这样问自己:“别人喜不喜欢我?我有没有吸引力?我还有没有优势?”等等。在这样的自我探询中,有些新生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认知: 在环境适应方面:●还是过去好。●周围没有人喜欢我。●班里的新同学不真诚。●我不是班干部,成绩不再优秀了,不必严格要求自己了。
在学习方面:●我不适应新的学习节奏,我无法跟上新的学习节奏。●学习太苦、太枯燥,没有意思。●我找不到适应新的学习的方法。●我变笨了。●我没有别人有冲劲、有后劲。●我觉得自己成绩差,又不够勤奋,常常会觉得没希望了。●学习有点力不从心,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我不再是学习的料。
情绪上:案例2:吴兰,她每天学习到晚上12点,早上6点起床,中午也不休息。作业太多,学习、工作的压力常常会让她头痛,使她多疑、失眠、心烦,而且自己厌恶自己,认为自己很差,特别是数理化。又身在尖子班,压力很大,有时很压抑。尤其是物理,她很想学好。但一看到物理书就头痛,一上物理课就走神。她常常失眠,常常在夜晚偷偷地哭,感到只有哭才能发泄压力
由于环境变化大,压力大,新生容易出现害怕、嫉妒、焦虑、自卑等情绪表现。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总认为班上其他同学比自己强,很容易自卑、生气、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行为上:案例3:陈放:上高中了,繁重的学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很想在各科都表现自己,希望大家发现自己是一个很优秀、很不错的人,但往往想的和做的不一样,心里有点焦虑。李洁:刚进校时急于表现自己,大量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没有做好时间分配,高一期中考试成绩陡然下降,让她惊讶、伤心不已。新生适应不良在行为上的表现主要有:退缩,过分保护自己,什么活动都不参与,从不主动和其他同学交往。而有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高一生活中,表现为过分积极,什么活动都参加,一天忙得团团转,但似乎什么事情也都没有做好,特别是学习受到很大影响。
三、大一新生怎么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1.接纳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
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各种困难,不逃避现实,不脱离现实,学会在各种环境中随机应变,并且正确看待曾经遭受的挫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是否感觉幸福快乐的关键在于你是如何处理、如何看待其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不可能改变风向,但是可以改变风帆!来到了大学后,虽然现实的校园与理想的校园有差距,但大学新生要学会接纳现实,并明确这一点:在大学里,个人能否有所成就、有所突破主动取决于个人努力程度。
2.主动适应并尽快熟悉掌握新生活的技能。
新生必须首先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新生中,有些为了追求“中学失去的快乐”,开始放纵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不认真,一心沉迷于无聊的游戏中,到了考试临近才醒悟过来,想要依靠考前一个星期的努力力挽狂澜,但那个时候已经晚了。由此看来,大学新生在进入学校时,就应该有正确的长远目标(例如在三年后拿到文凭,获得资格证书等)和短期目标(例如在本学期通过所有课程)。有些新生可能也是有目标的,例如通过自学一两年之内得到文凭;交到很多朋友,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些目标或是好高骛远、或是方向不正确,因此还要学着确立有意义而且切合实际的目标。生活的技能主要指社会交往的技能,学会待人接物,处理好同寝室、同班、同年级同学之间的关系。生活技能还包括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如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3.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规划生涯。
如果一个大学生不愿意留下终生遗憾,那么从你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给自己的生涯做出设计。
4、学会学习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在学习的自主性上,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安排学习活动,自主性很少,大学生则主要靠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范围大;从所学内容来看,中学少而浅,大学多而深;从学习方法来看,中学生自学时间少,大学生自学时间多;从思维方法来看,中学生多表现为模仿、记忆以及对知识的一般理解,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多,深层次理解多。那么究竟应怎样学习?最起码应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此外,要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课外专业书,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想要不劳而获在知识学习上是行不通的。专业课可能很难、很枯燥,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有一份热爱这个专业的精神,并为此付出努力。混日子的生活方式可能在一段时间里轻松愉快,但你在自己的大学生涯里将一无所获。
5、学会交往
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人,也应先表扬后批评或者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与人交谈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讲话,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种对他人的尊重,无形中就会满足对方自尊心的需求,赢得对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大学生还应把握交往的度。人际交往上的“度”是指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所需要把握的方向、深度、广度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交友一定要有原则,谁该深交,谁该浅交,谁该拒交,要做到心中有数。大学生交友的广度也应适当。圈子太窄,疏远了可交的益友,有碍正常交往;范围太大,必将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学习。
6、放弃逆反心理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与师长闹别扭的理由,可以找出千万条理由解释自己对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责任心或没有动力,也可以指责老师上课没有热情,讲课单调乏味,课程一成不变,缺乏生动的例子等等。但是大学是个需要自主自强的地方,考试不会因为你厌恶它而不实行,老师也不会因为你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作风,指望别人依自己的喜好妥协是不现实的事,因为你不再是自己儿童世界的中心。因此要从心理上慢慢成长起来,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着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通过行动上的努力而不是通过找各种理由给自己一份交待。
7、充份利用资源
新生在开学初就应该熟悉和了解学校里的各种辅助设施,例如图书馆,多功能厅等,它们可以成为你课余的主要活动和学习场所。学校里还有各种社团、学生组织,新生要抓紧时机选择合适自己的参加,这对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及将来找工作都会有帮助。此外要学会向上一届的师兄师姐请教,例如自考的学习方法、周边生活环境等,他们可以教给你很多实用的小窍门。在遇到重要问题时,不仅要利用室友、同学、朋友这些资源,还应学会向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提问和听取意见,他们掌握了更多也更准确的信息。
8、学会自我调节
每个大学新生,在升学喜悦之外,要接受这样的现实: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
大学生活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来决定未来。谁都可能成功,谁都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重要的是,现在,你该对你自己负责了。
面对难题,可以向老师请教,也可以与同学探讨,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而不是单纯地依赖别人告诉你做什么和怎么做。
面对挫折,可以伸出求援的手,可以自己咬紧牙关独立解决,可以把一切愁苦留给自己,把欢笑留给别人也可以向朋友倾诉,寻求理解…
7.大学新生“磨合期”问题刍议 篇七
第一, 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高中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各科教师的严格监督与跟踪之下进行的。教师严格按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教学, 不得超纲。学生则严格按老师的指导亦步亦趋, 从课堂听讲到自习巩固、家庭作业无不在老师的指令与掌控之下。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几乎统统由老师制定, 学习过程则由老师密切跟踪。这样很容易使许多学生养成过分依赖老师的习惯。大学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等方面与中学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在课堂教学方面, 大学教师一般不严格按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知识框架讲授, 知识的发挥、延伸性较强, 且往往结合教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加以拓展。一堂课的信息量远远高于中学。在讲课方式上, 中学注重于趣味性和生动性, 大学则更注重科学性和严谨性。许多学生开始很不适应大学授讲方式, 有的记笔记则把老师的每一句话几乎一字不落地写下, 课堂上拼命的记, 一堂课下来精神高度紧张, 手酸臂乏, 犹如体罚。不仅课堂知识掌握不好, 课后再看笔记, 密密麻麻, 又多又乱, 自己都不知所云。所以几堂课下来, 干脆不记了。有的同学则根本不记笔记, 堂课上信马由缰, 课下看教材则走马观花, 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大学课堂作业和课下作业量远远少于中学,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由于外界给予的学习压力大大减轻和指令性学习任务的减少, 许多学生不知怎样利用课外时间。即使到了图书馆,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 茫然无措, 不知该读哪些书。有的同学干脆一头扎进言情或武侠小说里。在电子阅览室不是查资料而是用更多的时间聊天、玩游戏。总之, 由于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 许多新生听课时懵懵懂懂, 课下则无所事事, 学习无计划、无动机、无兴趣等等。
第二, 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中学生是在教师和家长的严格监督之下。在学校, 老师几乎是全程跟踪, 从上课至自习, 从课间至课外活动, 都有老师的身影。回家后, 家长甚至更严, 从督促家庭作业到孩子的生活, 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在日常生活中, 有的学生则养成了对老师和家长的过分依赖感。大学则相对自由得多, 一下子好像“没人管了”, 自由增多了, 反倒不适应了。比如, 有的学生自律性较差, 我行我素, 悠闲散漫。上课迟到, 甚至逃课。有的则无所事事, 由着性子一味地玩, 泡网吧, 玩游戏, 毫无节制。有的自理能力太差, 不会料理日常生活。有的为了打发无聊的“空闲”时间, 把抽烟、喝酒、追星、侃大山、甚至到社会上乱交友作为时尚, 由于自身的幼稚、单纯, 加之涉世太浅, 极易染上不良习气。在个人问题上, 中学基本上禁止谈恋爱, 学生甚至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考虑这一问题。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中, 谈恋爱的同学为数不少。有的同学由于在个人感情问题上处理不当, 往往陷入困惑与迷惘。比如, 有的学生一进校就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 由于社会阅历浅, 思想单纯, 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 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 往往重外表, 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 往往重形式, 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 往往重过程, 轻结果;重享乐, 轻责任。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 加之他们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 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 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 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 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 恋爱的成功率很低。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 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的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 缺乏责任感。某些学生则陷入单相思的痛苦境地, 处于空虚、烦恼, 甚至绝望之中。有的同学由于失恋而陷入悲伤、痛苦、忧郁、焦虑之中。以上这些情况都极易导致心理问题。
可见, 大学生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一个“磨合”阶段, 这就需要有责任心的大学教师都行动起来, 共同分担指导、关爱、引领、劝勉学生的责任, 使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许多学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全程跟踪指导, 这对引领学生顺利渡过“磨合期”十分有利。针对“磨合期”产生的问题, 不论是辅导员还是导师, 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工作。
第一,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性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与学生经常保持接触, 建立多种交流渠道, 及时帮助学生系统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在学习方式上, 指导学生尽快适应自主性学习模式, 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化的学习计划。在学习方法指导上, 要从细节入手, 诸如怎样记课堂笔记、查阅资料、阅读书目等。在生活上更要无微不至, 因为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依赖性, 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自主性生活, 表现为想家、迷茫、散漫、拖沓等现象, 这就更需要老师的关爱、理解和劝导。老师要不时地了解学生具体的身心状况、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同学生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 取得学生的信赖, 鼓励学生增强信心, 挑战自我, 安全度过“磨合期”。
第二, 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要定期、定量和多样性。导师每周要对学生进行分别辅导至少一次, 有时也可2-3名学生为一组同时进行辅导。辅导以面对面辅导为主, 同时穿插电话联系、手机短信、E-mail和QQ等多种灵活、快捷、方便交流方式, 及时勾通。师生座谈地点或在办公室、或在导师的家里;采用轻松、自由、平等的谈话形式;或学生提问题, 导师答疑, 或导师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辩论;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相互论学、教学相长。导师可深入学生宿舍, 师生围坐床头, 促膝而谈, 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导师亦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校外考察、郊游等活动, 与学生打成一片, 增进师生感情, 形成默契的导学关系。
第三,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师的学术修养、人格品质对学生来讲时时刻刻都是一种熏陶, 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导师在品行、心理成长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关系、呵护和指导, 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导师除身体力行,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之外, 还要主动找学生谈心,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善于进行换位思考, 以心交心, 取得学生的信赖, 相互成为知己, 倾听学生的心声, 找出学生的心理病根。然后“若烹小鲜”, 细工慢火, 给学生以耐心地疏导, 帮助学生逐步从空虚、烦恼、悲伤、痛苦、忧郁、焦虑等情绪中解脱出来, 使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建康生活、全面发展。
以上三点, 相辅相成,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 跟上大学的生活节奏, 接受挑战, 超赿自我, 顺利度过“磨合期”。
摘要:由于当前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存在的客观差异, 大学新生入校后普遍面临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型, 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 才能适应大学生活。“磨合期”对学生来说即是对适应能力的锻炼, 也是对心理承受力的一种考验。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 “磨合期”较长, 且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就需要老师的关爱与诱导, 帮助这些学生安全度过“磨合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磨合,适应
参考文献
[1]金春峰.中外课程改革比较[M].北京:中国社科院出版社, 2001.
[2]王湛.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3]陈家宽.大学教育与科学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8.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对策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1.生活上的不适应
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群体,入学之后反映最多的就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入学前在生活上对父母有不同程度的依赖,自理能力不足,当面对和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陌生的环境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扰,出现孤独、厌倦、抵触等不良情绪。
2.学习上的不适应
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到大学自主学习的转变,是大学新生最难跨越的坎。很多新生面对大学课堂上巨大的信息量往往无所适从,课后也缺少有效的自习,特别是有些新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无心向学、逃课、作弊等现象,以致荒废学业。
3.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大学既是象牙塔,也是社会的缩影,既为新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际平台,也要求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包容与忍让。新生的交际问题主要体现为宿舍矛盾。新生来自五湖四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教育背景存在差异,在交往中难免产生摩擦与不愉快,而且部分新生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行为偏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成因
1.独立人格尚未形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绝大部分新生已年满18周岁,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很多新生心智尚未成熟,对家庭依赖性较强,而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能力较弱,同时缺乏控制情绪、调整心态的能力,这是造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因。
2.自我认识存在偏差
大学新生自我認识偏差主要表现为自负、自卑两方面。自负的学生优越感强烈,高估自己,对他人要求苛刻、求全责备,听不进他人意见。相反,自卑的学生表现出对自我没有认同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新生融入大学生活。
3.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新生入学前对大学抱有美好的憧憬,但往往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中的环境与期待不一致时,不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去接纳,因此产生厌恶甚至对抗的心理。有的学生因学校不理想而心生排斥,有的学生则因对生活环境不满意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人际交往、学业等各方面的不适应。
三、解决大学生适应问题的对策
1.查阅新生档案,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全面了解新生情况是对新生进行适应指导的前提。在学生还未报到之前,通过查阅和整理学生档案资料来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高中阶段的表现,而且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等有关情况,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做到尽早了解、提前制订方案,以便学生到校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及时开展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依托心理咨询中心等专业机构对心理普查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建立个人心理档案,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爱,对有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并长期跟踪;举办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讲座,介绍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使新生能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保护;通过团体训练、个别咨询和辅导等途径,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自助辅导;对有心理问题的高危学生采取必要的干预防范措施。
3.组织新生参观、熟悉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新生在高校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包括校园硬环境和校园软环境两大方面。对于校园硬环境可通过组织参观的方式进行。让新生尽早熟悉与其学习、生活有关的校园地理环境,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饭堂、医院、运动场所、银行、商店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校园软环境包括校风、校史、办学理念等反映一所高校内在品质的要素。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大学校风和传统精神的体现,通过举办校史校风展示会,专业介绍会等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校情、教学科研实力、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前景等,帮助新生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开展各种入学教育,促使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跟高中有巨大差异,新生之所以产生多种不适应,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重视培养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使他们及时了解在大学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开展校规校纪教育,使新生了解大学生行为准则、学籍管理规定、学习纪律、违纪处分条例、考试纪律、学生奖惩制度等,认识大学生应承担和履行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和义务,从而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树立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5.引导新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管理,融入大学生活
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摸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加强其对学分制管理相关规定的理解和认识,使新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新角色适应新起点、新生活。对于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问题,可以安排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引路人,通过朋辈互助,同龄人间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形成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减少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
作者简介:
游彦,男,生于1984年8月,广东省汕头市(籍贯),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科学出版社.
[2]赵明.浅析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1(6).
[3]王芳,孙绪柱.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J].科技信息,2011(25).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9.大学新生心理问题 篇九
01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又是独立生活,要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首先,思想上要独立。不要再妄想父母或他人的帮助,清楚明白地告诉自己要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次,充分熟悉校园环境,接受了这个环境就是在适应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第三,学会利用校园里的资源,比如图书馆、体育场、专题讲座……让它们成为自我成长的助力。
02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大学与高中学习大不同
变化一:内容多了
变化二:老师管得少了
变化三:讲课快了
变化四:教室、同学不固定了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学习方法
“放羊式”的大学学习方式可能会让很多新生一时间无法适应,其实从现在开始,就要自己管自己。
①学习要自主
大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是“引路人”,自学是大学学习的主要特征,大学课堂学的是“知识的精要”,不仅上课所学的要靠你的自觉性去消化吸收,整个的知识体系也要靠自己去补充完善。
② 制订学习计划
制订一个学习计划,以月或周为单位(便于执行),列明具体的科目和计划学习的内容。
03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环境
(1)大学宿舍
大学室友是最有可能成为挚友的人,因此我们需要善待室友,学会尊重、宽容、忍让、关心。
处理好与室友的关系,请记住以下三个建议:
1. 宿舍是大家的,你和室友就像家人,相互迁、宽容、接纳就很重要。
2. 学会尊重别人,不探究别人的隐私。
3. 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因为小事和室友闹矛盾不值得。
(2)自己的班级
大学的班级虽然没有固定的教室,但大学同学的情谊却可以无比坚固。
①重视新生见面会
班级新生见面会上,同学们的自我介绍要用心听,记住每位同学的样子和名字,这是一种礼貌和尊重,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
②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班级活动就是班级大融合的最佳途径, 当需要你为班级出力的时候,例如校运会、班级文艺演出等,一定要挺身而出,千万不要因为怕苦怕累,作为班级的一员,对班级要有一种责任感。
04适应新的角色定位
确立自己在班级、院系、学校的新角色。成绩的好坏,一直是中学生评价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标准,但在大学里,评价标准比较多元化,除了学习外,还有品德、文体、社团、班级服务等多方面的评价。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要适应在校、院系的新角色,而且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发展自己。
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解决方案:接纳现实,提高自身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再找到一些新的目标指引自己前进,例如大学四年之后的职业生涯。
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 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给学生们上一堂正儿八经的情感管理课,甚至是有关性教育的都可以,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培养成熟且科学的恋爱观。
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解决方案: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学校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对于一些性格特别内向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教育工作者可进行咨询,通过一些活动或训练班的形式使这些同学最终可以融入大学这个集体中。
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解决方案:首先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自主和能动意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其次就是要变换学习方法,培养自学的学习方法。最后就是注意把握好学习的计划和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意志引发的心理问题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方设法阻止学生的一切业余爱好。上大学后,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多才多艺的同学,在活动中脱颖而出,而受家长压制的学生,除学习外,没有一技之长,很自卑。有的家长强迫学生念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以至于上学后,对大学没感情,对学习没兴趣,甚至有的想退学。
10.积极迎接大学新生活心理班会总结 篇十
2012年10月23号星期二晚上7点至8点,12级经济1202班在南湖新二—204教室举办了以“积极迎接大学新生活”为主题的心理班会。在班会上主持人阐述了大学生在适应新生活是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迷惘的情绪。同学们参加班会的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整个班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7点整,班长致开场白,同时宣布班会开始。
主持人开始演讲
同学们在场下积极思考,认真听讲
在班会中,同学们积极上台表演,踊跃参加
主持人提问“读大学,究竟应该读什么?”
同学们积极思考回答
在班会中,穿插一个小游戏。
我班付子晴同学上台跳舞,把班会推向高潮
主持人寄语,在大学中我们要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调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22-02
近几年,从马加爵的杀人案,到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再到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惨不忍睹的恶性事件频发,“感谢室友当年不杀之恩”成为流行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作为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对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专业的大一新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测试,调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合理建議。
一、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013年9月,内蒙古财经大学对旅游专业新生开展了心理普查,普查结果显示,6%的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其中2%的学生有轻生的倾向;4%的学生显示为UPI,即存在焦虑、神经症等问题。经过与其班级同学及本人的谈话,了解到这6%的学生普遍存在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学习成绩较差的问题。
笔者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以旅游专业五个新生班级207人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开展了心理测试,发现其他学生也在人际关系、压力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学习习惯、恋爱观念、心理承受能力、网络依赖度7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见图1)。
二、测试结果
通过以上测试,可以看出,在旅游专业的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占较大比例,有37.8%的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而且,人际关系的处理、压力承受能力、不良学习习惯是困扰当今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而在这五个新生班级中,蒙语授课班的学生由于居住环境与现在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语言障碍的因素,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差于汉语授课班学生;三本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比较优越,在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要优于其他两个班级的学生。
三、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自身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智力的发展,大学生在大学这个阶段出现一个自我意识分化、冲突的过程,这个过程带来了很多矛盾斗争,主要表现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独立意识和依附心理的冲突、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方面,这些冲突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纵容等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导致这代青年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压力承受能力差、独立性差、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等习性,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3.环境原因。大学新生带着梦想与希冀,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身边没有父母的悉心照顾,没有高中老师的学习指导,一切似乎都成了未知数,当初的新奇、兴奋、荣耀逐渐消退,焦虑、受挫、担忧、混乱相继而来,一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就会遭遇一系列心理问题。
四、关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思考
1.甄别内容,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实效。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问题,都是因为不懂得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危机。
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从实际出发,系统讲授一些专业知识,解决学生的热点心理问题,诸如人际关系的维系、压力和不良情绪的疏导、正确恋爱观的培养等。针对课程内容可能枯燥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方法中,应该尝试使用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采取系列讲座以及实践课程的形式,由学生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学习。比如,大一时举办适应性讲座,帮助学生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大四时举办面试前的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针对女生可以开设女性心理健康讲座,倡导她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提高教学效果的针对性。
2.周密准备,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大学生心理普查对于筛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普查可以及时地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便于学校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心理普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测验结果。
高校在开展新生心理普查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协调好时间、做好场地安排等工作,确保机器不会临时出现故障[1]。同时,可利用新生入学讲座等渠道,宣传心理普查的重要性,提高大家对心理普查的重视,端正学生的态度,保证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心理普查,避免胡乱填写或提供虚假信息的现象,确保普查取得实效。最好安排班主任、辅导员现场监督,维持纪律,督促学生认真、独立完成心理普查。
3.注重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首先应拥有一支有较高的心理学水平与心理咨询知识素养的教师队伍。笔者执教的内蒙古财经大学备有心理放松椅、沙盘模拟器具等设备,但是心理咨询室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半路出家”,不了解这些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对于心理障碍的具体甄别、团体心理辅导等具体实施办法也是略知一二。学校应该组织集体培训、集体授课,在以上两个方面加快心理咨询专业化和标准化进程,提高咨询人员的整体素质。
4.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朋辈心理委员的作用。班级的朋辈心理委员因为年龄相仿、生活阅历相似,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有他独特的优势[2]。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制定不同内容的培训计划,提高心理委员的专业知识素养。
此外,为了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巩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心理委员可以在班级里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心理班会。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一些班级中存在的不明显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心理委员能够通过班会这一平台,对相关的心理知识进行普及,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讲解,使得大家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更加正确、全面的认识。
5.创新形式,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開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演出、板报、校报、广播、网站以及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健康成长[3]。定期地举办户外集体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能够增强同学们的适应能力,使同学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同学们感受到爱和友谊,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6.明确重点,建立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查只代表新生入学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会随着时间推移、经验积累而变化[1]。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应只停留在新生入学阶段,各院系的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等应多关注周围学生的发展变化,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及时更新记录在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档案管理机制,并指定专业人员负责,确保当事人的心理和利益不受到伤害。
7.拓宽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建议学校提供经费和政策的支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譬如在图书馆设立心理放松室,采用阅读疗法,使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读书,缓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另外,还可以开展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方便、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为了培养更加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系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芳,朱易,邱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建档工作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137.
[2]陈佳薇.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90.
[3]王琴.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学生管理工作[J].才智,2012(26):239.
12.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研究 篇十二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步入大学的殿堂,新生们将要面对的是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新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同学们将会在作息时间、气候差异和饮食习惯等方面感到诸多的不适应;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个人生活方面均由父母操办,自理能力较为欠缺,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家就是“主人翁”,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新生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以致处于焦躁、苦闷和无聊的状态。大学是集体生活,对大学新生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还有饮食、气候和语言环境的差异,新生多少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出现情绪低落、怅然若失、回家心切等状况。
(2)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大学课堂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节奏快且抽象和概括性强,老师课堂所讲授内容点到为止,将上课的重心放在介绍所在专业的前沿问题。大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是全面开放的,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形式开展的;对于新生而言,大多已经适应中学时期的上课模式,不懂得安排课余时间,自学能力差,学习效率不高。集中表现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存在厌学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求学上进的欲望,焦虑,缺乏自信心,注意力不易集中,兴趣容易转移,长期把注意力花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等。
(3)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如果我们把大学比作一个小社会,那么大学生将作为一个准社会人步入其中。我国的中学阶段实行的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少会去考虑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进入大学后难以尽快融新的环境。面对种种不适,新生会感到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协调,从而有压抑、孤独的烦恼。在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缺乏适应性。因此,学生自我封闭意识增强,与人交往谨慎,甚至感觉情感和思想得不到有效的沟通和表达,进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产生压抑、孤寂、烦闷等心理。
(4)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大都对人生充满未知和幻想。当他们在高考的战场上获胜,走进神圣的象牙塔时,整个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不知所措,出现困惑。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存在短暂的不适甚至“迷惘”是正常的,若是一味的“迷惘”下去,就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毕业。使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的对策
大学新生在入校后,内心会产生一些转变,有的朝着积极方面发展,有的朝消极方面发展。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处在转型期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力,如果我们忽视教育的引导作用,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及存在原因,找出相应对策,使新生尽快渡过适应期,从而保证新生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
(1)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重视入学教育,为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明方向。学生干部学生接触较多、给学生印象很深和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是大学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学生干部在指引大学新生尽快转换角色、适应生活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干部首先要做好新生的报名接待工作,把爱心、关心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主动接触、了解新生,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为其以后的各方面教育和引导打下基础;还应该加强与新生家长的联系,这样学校和家长能协调配合对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增强实效性;另外,应该选拔可信、可靠的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组建一支团结、拼搏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学生干部不仅要协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而且还得起到模范作用,影响其他同学。
(2)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介绍课,增强新生专业认同感。以学习经验交流会,教学名师专业介绍会等形式增进新生专业认同感。此外,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进行专业思想讨论,鼓励新生积极讨论和交流,通过社团活动、校园实践、科研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储备雄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大学新生学习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多大学新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他们的思想认识出发。可通过开设大学新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的专题讲座,来帮助他们给自己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理论基础;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新生积极参加,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能增进新生与新生,新生与老生之间的交往,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班会、晚会、郊游等形式增加班级凝聚力,促使新生尽快融入集体,尽快适应集体。
(4)关注特殊群体,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在新生中普及心理学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调整。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生摆脱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给他们提供一些倾诉烦恼的机会。关心关注特殊群体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生活,解决学习、生活、交友和自我发展方面的困惑。
总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是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是维护高校校园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起点。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问题,尽快研究和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存在的新问题,合理的指导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为新生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和美好憧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大学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而言是新旅程的起点,也是重大的转折点。从中学升入大学,生活的环境、学习的方式方法、理想与现实、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无助,将会给大学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炎根,储争流.如何培养一个高效学习者[N].中国教育报,2006-2-24(3).
[2]田澜,肖方明,陶文萍.关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4(1).
[3]黄卫明,周炎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校医,2007.21(1).
[4]王晓莹.探析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28-129.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推荐阅读:
华南理工大学新生常见问题集总07-12
大学新生开学演讲09-15
大学新生演讲稿06-19
中南大学新生必备06-27
大一新生如何进入大学06-30
大学新生军训生活感想07-03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讲稿07-20
北京语言大学致新生08-05
武汉科技大学新生指南08-20
大学新生必备品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