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宗教信仰(共15篇)(共15篇)
1.彝族的宗教信仰 篇一
从彝族格言感知彝族的性格和智慧
吉布呷呷
吉布阿且
唐波
关键字:彝族格言
性格
智慧
人们常说“谚语是智慧的结晶”。谚语并非出自某个人,也并不是在某个时候突然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被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词句。同时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谚语,更是与该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在我们彝族人们的生活之中也存在着丰富的谚语。从谚语可以看到彝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从谚语中可以看到彝族人民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也可以看出彝族崇尚沉默的民族性和注重实物的客观性。了解彝族格言,对探索彝族的精神气质、文化背景以及他们与环境、地理的关系,都有积极的意义。
民间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的真理和哲理,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有特点的民间文学体裁。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还有深刻的科学性、哲理性和教训意味。谚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都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彝族谚语可分为农业谚语、生活谚语、气象谚语等。在彝族人的生活中,谚语是我们彝族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以使语言活泼风趣,也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谚语,彝语称为“尔比尔吉,有谚语格言”的含意。它与宏篇巨著史诗相反,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中最精致、小巧的形式,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文学体裁。谚语,为世代彝族劳动人民所创造,是他们在生活、生产和阶级斗争中得出来的知识和经 验的判断性的简短结论。它以极其浓缩的、凝炼的艺术语句,概括了彝族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和认识。它包含着足以教导、规诫人们的精辟深湛的哲理,向彝族劳动人民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它指导彝族人们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别,并在鼓舞坚强的斗争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而且继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彝族人民斗争的武器,特殊的课本,行动的指南。彝族谚语内容纷繁,题旨广泛,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谚语,是彝族劳动人民阶级斗争经验的血泪结晶,渗透着人民的自豪感与对剥削阶级的仇恨,反映了阶级斗争的情景,显示了彝族劳动群众对世态人情深刻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谚语是人们从社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精髓,也是人们思想、文化、生活的提炼。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也离不开教育活动,任何时候,教育与生产劳动都是相伴而行的。谚语,千百年来一直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广泛流传。它是彝族人传授生产生活常识、教育劝诫子孙、启迪思想、增长智慧的知识;它采用彝族独特的五言或七言诗体,句式整齐,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铿锵,旋律和谐,富有诗韵,通俗易懂,易记易诵,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它多采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内容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包括了时政、事理、修养、社交、生活、自然、经济等方面,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教育启迪功能;它想象丰富,词语精炼,音韵铿锵,旋律和谐,句式整齐,吟咏上口,易于理解,又易于记诵,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彝族地区,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会说出许多自已所熟悉的谚语。朋友聚会、婚丧嫁娶,调解纠纷时,当事人也常运用他们最熟悉、最生动、最具体的谚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彝族谚语在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总结起来,彝族谚语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一、彝族谚语直接为它的创造者——彝族人民群众服务。它是彝族人民行动 的指南,生活的力量。它与彝族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对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作用、风俗习俗等影响极深,特别是对彝族人民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彝族谚语给彝族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同时彝族教育给彝族谚语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我们从以下这些谚语中可以看出彝族的为人和教育方式,如:“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耳要多闻,目要多睹,心要多想,知识各方面比其他人懂的多”;“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不懂事老也不懂事,力量小再年轻也力量小”;“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虎贵在于皮,人贵在于面”;“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天臊别人面,一生没有面”;“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天弃朋友,十天无朋友”;“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人缺德,大伙失德。”;“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人是一生,钱是一天。”;“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心有余而力不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年底要过年,月底要过火把节”;“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人勤就行,桶不漏就行,牲畜有盐就行”;“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话要思考再说,饭要量力而吃”;“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文明礼貌哪里都找得到朋友,勤俭能干哪里都找得到钱”。
二、它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依据,辨别是非的准绳,扶持正义,谴责邪恶,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有力武器。
彝族谚语蕴含的哲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处。哲理类谚语主要通过观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哲理性强,寓义深远,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劝诫人们要善观察、找规律、勤思考、强实践、重学习,而不要违背事物的自然规律,愚蠢行事。如:“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人都要死,猪都要烧。”;“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人有三种,马有三层鞍”;“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恨铁不成钢”;“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暖和的是太阳,太阳挂的高”;“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爱的 是父母,父母爱永存”;“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开开心心水可以当做酒喝,快快乐乐圆根可以当做肉吃。”;“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树开不要信斯衣阿格,草开不要信衣子阿扎。”
三、彝族谚语集中了干百年来彝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包含着无数劳动和斗争的宝贵精神。彝族谚语使人知理,有助于彝族人民的德育发展。品德类谚语主要通过悉心观察农时、农事和日常生活,告诫人们要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勤劳致富,诚实守信,以德为先,“知”“行”结合,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人们用正确的观点处事做人。“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天不做,十天没吃的。”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山顶有雾雨要来,路边狗叫客要来,空中有云风要来。”;“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好柴在山上,没有一根不被烧,好水在山沟,都经过石头的磨练,好草在平坝,没有不被羊吃的。”
彝族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彝族人民以自己勤劳勇敢、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生动的谚语。这是彝族语言中的精华,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万树有果树受累,万物有舌会多语”;“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会缝就好穿,会说就好听,会牵就耕得直”;“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家团结哪儿去都凝聚力强”;“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家要富有三把锄头,一家要穷有三个烟斗”;“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不要轻视小的,小的要长大;不要重视大的,大的要变老。”
谚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富于韵律和简洁的语言形式中,浓缩和凝结着富含思想性的人生哲学,也可以作为人民日常生活的指针和方向。因此,从一个民族的谚语中其民族性格的侧面也被反应出来。作为彝语的教学研究者,语言本身的学习虽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也语言相关的彝族文化、彝族性格、历史等的考察都是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环节。
彝族谚语不但具有完整的形式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在美。富有教育意义的彝族谚语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蕴含着深邃的教育哲理,闪耀着理性的教育光辉。它是彝族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种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是新颖独特的教育认知形式。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这样表现形式的一部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在变化,单位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也随之变化。作为一种语言智慧的谚语也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彝族的谚语也不另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然,由于谚语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在学习与运用时,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此外,由于语言具有相通性,一些谚语和俗语、惯用语、成语相互渗透,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但是,这并不影响谚语本身的使用,相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谚语的表现力已经大大扩张,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同时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彝族谚语的变迁。
2.彝族的宗教信仰 篇二
在攀枝花也存在着一些彝族支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仁和区的迤沙拉理泼 (俚濮) 彝族支系和西区的庄上水田彝族支系。由于彝族支系比较多, 而且各支系的服饰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服饰上将近上百种, 而且每个支系也是各有特色。妇女们一般是上身穿着绣花或镶边的右衽大襟上衣, 戴黑色的包头或者耳环, 领口别有一组银排花。除西昌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以外, 在云南以及其他地区的彝族女性都穿着镶有精致花边裤脚的长裤, 已婚女性的衣襟领口以及袖口上也都有色彩缤纷的花边镶嵌, 尤其是在围腰上的刺绣更是显得异彩丰呈, 鲜艳夺目。水田彝族和理泼 (俚濮) 彝族虽然都在攀枝花, 相距不过一百公里, 但是在服饰和文化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深入到迤沙拉和庄上进行田野调查, 笔者对两个支系的文化和服饰进行了下面的比较研究。
一、攀枝花理泼彝族与水田彝族支系来历与渊源
1. 攀枝花理泼 (俚濮) 彝族的来历
彝族作为历史上古氏族后裔之一,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 黄帝的长子名叫昌意“降居若水”, 次子名叫青阳“降居江水”、若水与江水也就是现在的雅砻江与金沙江。位于金沙江畔的迤沙拉“理泼” (俚濮) 彝族就是其中的支系之一。根据《西南彝志》的记载, 彝族的始祖叫阿普都木。“理泼” (俚濮) 是定居在攀枝花比较早的一个少数民族, 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理泼” (俚濮) 人说彝族语系里面的中部方言, “理泼” (俚濮) 文字据说现在已经失传了。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的迤沙拉村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的理泼 (俚濮) 彝族村, 被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誉为中国理泼 (俚濮) 彝族的第一村。迤沙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彝族村落, 理泼 (俚濮) 彝族的文化非常的厚重, 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风情, 是攀枝花地区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迤沙拉村以其丰厚积淀的理泼 (俚濮) 彝族文化早已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 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有纯朴、传统、原生态的理泼彝族文化的迤沙拉村目前仍然保留了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理泼 (俚濮) 彝族民俗文化风情以及具有明代江南地区的丝竹遗风的谈经古乐、歌谣和节庆活动等。
迤沙拉的彝族同胞, 大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是南京人。在迤沙拉有起、毛、纳、张四大姓。四大姓氏各有自家珍藏的家谱, 追溯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迤沙拉村的四大家族都宣称自己的祖籍是南京。起家的祖先据家谱记载是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的明朝镇守云南的将士, 毛家现已证明与湖南韶山毛泽东有家族关系, 并且已经重新续好家谱。史料证明迤沙拉理泼彝族的祖先的确是“屯兵戍边”和“洪武开滇”等历史史实的经历者和见证者, 他们推进了当时的中原秦淮文化与当地的彝族文化的融合, 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迤沙拉理泼 (俚濮) 彝族文化表现形式, 形成了与道家的洞经音乐和纳西古乐等风格迥异的具有中原丝竹韵味的谈经音乐以及与传统彝族民居区别突出的民居建筑和村落格局等。成为了攀西地区大小凉山彝族支系怀抱中的一支与众不同的奇葩。
2. 攀枝花水田彝族支系渊源
水田彝族的聚居区主要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安宁河流域, 包括西昌市、喜德县、冕宁县的一些平坝地区以及攀枝花的盐边县、米易县、西区的庄上村。“水田彝族”是解放后由国家确定的名称。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称水田彝族为“木黑人”。水田彝族主要是和汉族杂居在一起, 一样的种水田, 一样的着汉装, 精通彝汉两族语言语, 死后用棺材埋葬, 并且按照汉族的辈分和字号取名并有家谱记录。过去的水田彝族基本上不与山区的彝族通婚, 甚至互不往来。关于水田彝族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以前的水田彝族是高山彝族的一支, 后来因为违反了族规遭到驱逐, 被迫从高山地区迁到现在的平坝地区。一种说法是:水田彝族大约在元末明初时期, 因为在普雄一带同当地的黑彝发生战争, 战败后迁到了现在的地方。一种说法是:水田彝族是来自江西 (顺天府) 或 (吉安府) 一带的汉族人与当地彝族的后代, 至今尚有民间的传说在流传。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显示, 水田彝族很可能是唐宋时期生活在云南“白蛮”族。历史上的大小凉山彝族被称之为乌蛮, 而水田彝族则有很多的历史痕迹表明是当时白蛮的一支。据记载水田彝族是唐宋时期驻防建昌、会川一带的南诏大理国军队, 水田彝族在民族习惯、社会风情、婚姻生活、家庭习俗上与《蛮书》上记载的白蛮的很多特点有共通之处。白蛮也就是现在的白族, 可见水田彝族虽然称之为彝族, 更多的去倾向于汉族或者是白族, 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服饰风格上与彝族有着很大的差别。水田人尚白, 彝族尚黑。水田人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彝族, 被四舍五入到彝族中不太合理。
二、攀枝花理泼彝族与水田彝族的服饰比较
1. 理泼 (俚濮) 彝族服饰的特征
攀枝花迤沙拉理泼 (俚濮) 彝族服饰都是纯手工制作, 色彩非常的鲜艳、做工异常精细。其中以“扣花帽”最具有地域特点, 这种帽子一般只有已婚未生育的少妇和少女才能够佩戴。这种帽子的面料一般采用藏青色、深蓝色和黑色等几种布料缝制, 采用各色的花线进行挑苑、滚边和绣花, 然后搭配上银饰品、各种颜色的飘带以及缀上珠子等。从帽子的侧面来看就像一只孔雀静静地趴在地上。中老年的女性则是用帕子裹住头发, 彝族称之为“包头”。迤沙拉理泼 (俚濮) 彝族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银耳环、银项链, 腰里系着花边的围腰, 脚上穿着圆口的绣花鞋。
迤沙拉理泼 (俚濮) 彝族的女子特别善于刺绣, 所以在服装上刺绣成为主要的装饰手法。自古这里就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 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这样的谚语。理泼 (俚濮) 彝族的女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挑花刺绣了, 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要自己准备缝制出嫁的衣服和鞋子。以前, 做一件彝族女子的手绣的服装差不多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样子, 由于理泼 (俚濮) 彝族支系崇红尚黑, 服装的主色是黑色和红色的, 花样的线条和笔画在布料上不容易看的清楚, 一般都是以贴花刺绣为主。
理泼 (俚濮) 彝族刺绣包括除了服饰、围腰、鞋子等之外, 还有包头、枕头、马甲、钱包以及其他各种装饰品, 这些饰品做工精良、工艺精美, 色彩华丽, 有些具有很深的民族寓意, 有着高的实用性、观赏性以及可收藏性。五彩缤纷、色泽艳丽的彝家服饰显示着迤沙拉人深厚的刺绣技巧和艺术水准。各种色彩通过精心的的搭配与衣服的底色有鲜明的对比。理泼 (俚濮) 彝族刺绣不仅在在针法上变化多样, 在图案的配搭上也多有讲究, 在迤沙拉理泼 (俚濮) 彝族绣制小围腰上是最有一些讲究的, 围腰多采用挑花斜绣, 整体形状上像一个“几”字的形状, 围腰的上部一般要绣一朵色彩鲜艳针法紧密的盆花, 围腰的中部一般要绣一大朵色彩艳丽的富贵花卉, 围腰的下部的飘带头尖和面宽采用挑花斜绣, 整体形象艳丽脱俗颇具彝族风情。理泼 (俚濮) 彝族的绣品非常丰富, 在服装以外, 最常见的当然是包、鞋子、鞋垫等饰品。最为值得一提的就是鞋垫了, 当彝族姑娘情窦初开之时, 给心上人送上鞋垫就是最好礼物。当理泼 (俚濮) 女孩子遇上自己喜欢的人, 就会为他缝制、刺绣鞋垫, 作为爱情的信物。
2. 水田彝族服饰特征
水田人服饰式样繁多, 色彩艳丽, 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小领、偏襟短衣, 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 飘逸多姿, 或短不及膝, 婀娜动人。女装头上是大盘头, 青布外面为包头带, 有红、黄、绿、白、黑五色布挑花, 绣上石榴花、桃花、辣椒花、系于包头外, 前额有一块飞蛾式盘头, 绣上飞蛾展翅、蜜蜂采蜜、鹦鹉啄食等, 边沿系彩珠或玛瑙悬吊与鼻子平行, 耳朵上吊耳坠或者玛瑙。衣服大袖筒四角抠去夹衣, 青、红、绿布做面, 红白黄铜长把子纽扣, 衣领钉四颗, 前胸是排子花, 由红、黄、蓝、白、绿带组成, 后脱襟插花, 裤子是骑马裤, 裤脚6~8寸宽, 用不同色四寸宽的布绣上钥匙花装饰裹边。鞋子有鸡冠鞋, 四块鞋、圆口鞋几类, 前后左右绣花, 鞋尖用五色线锁口, 鞋尖往上翘, 形似鸡冠, 故称鸡冠鞋, 袜子为白色布双层袜, 整套装束穿戴起来五彩缤纷, 好似彩蝶飞舞。
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 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 头缠青色包头。上衣主要是青蓝布长衫, 扣子钉在右边, 7~9或9~11颗, 钉单不钉双, 袖子大小为中袖, 腰系三角形青布围肚, 内分数层以作盛装钱币之用。水田彝族服饰, 一般以涡旋纹和几何图案为主, 风格古朴、粗犷。最重要的部位是领子、袖口和裙摆, 因为这几个地方都必须要绣上彝人的标志图纹, 主要有祥云、火焰、彝文和鹰等图案, 带有光明、正义、驱鬼、辟邪、企盼吉祥的寓意, 反映了彝家男儿强烈的性格及大男子主义。
三、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田野调查, 我们可以发现迤沙拉的理泼彝族虽然是凉山彝族地区主要的彝族支系, 但是因为汉族文化的介入在服饰特征上除了保留彝族主要特征以外, 更多的是汉族刺绣文化进行的修饰, 可以说迤沙拉理泼支系的以彝族文化为内在精神崇黑尚武, 以汉族文化为秀美外在修饰, 彝汉文化骨肉合一深度融合的服饰特点。而庄上的水田彝族则是吸收了汉族农耕文化的精华和白族文化的一些内涵, 崇尚白色, 以汉家文化为骨, 以农耕文化为内在精神, 以白族文化为肉, 以彝族文化为表, 虽然表面纹饰上有彝族文化元素, 但是在内在上还是汉族和白族的一些特点在起作用。无论是迤沙拉理泼彝族还是庄上水田彝族, 他们同在攀枝花一个地域, 同是一个民族, 服饰特点上面都有彝族的文化特色, 也都显现出被汉族文化影响的一面, 但是在服饰上却分化出了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这在服装文化领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
摘要:在攀枝花的彝族中存在着很多的支系, 其中迤沙拉理泼 (俚濮) 彝族和庄上水田彝族是非常特殊的两个支系, 他们相距不过百里, 同时受到汉家文化的影响, 同时保留彝族文化的特征, 但是在服饰文化和特征上却又截然不同。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两个支系的服饰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找出其背后的缘由, 以期在后续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把握其中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理泼,水田,服饰,刺绣
参考文献
[1]孔梅, 孔明.探析彝族服饰图纹的文化内蕴J.文教资料, 2007 (7) .
3.彝族的宗教信仰 篇三
【关键词】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彝文化
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是以彝族生活为背景,表现彝族风土人情的系列油画作品,是四川众多画家表现彝族风情、弘扬彝族文化的作品,在表现技法、审美倾向、表现内容方面各有不同,但作品和彝族文化紧密相联,具有独特的美,在中国油画史上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主要代表画家有高小华、何多苓、程丛林、庞茂琨、莫也、李东鸣等,他们在20世纪80~90年代创作了大批彝族风情的油画作品,画家们到凉山实地调查,探寻造就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独特美的渊源。画家们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表现技法表现彝族风情,除了表现凉山的自然风景,更多的是表现彝族人的生活面貌,运用写实手法深入细致的刻画彝族人的生活场景、服装、头饰、漆器、建筑等,具象的表现了彝族风情。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主要代表作品有:何多苓的油画作品-《秋天的风景》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彝族姑娘内心的期盼;《行走的女人与跳跃的狼》深入的刻画出穿着漂亮彝族服饰的彝族姑娘优美的动态,意向的传达出人物的心境。程丛林油画作品《彝院》、《彝人的房子》和《暮归》充分展现了彝族人的建筑、服饰、环境美;《盛装的女人》则表现了彝族姑娘的美和漂亮彝族服饰;《手中抱鸡的三个女人》《喂牛食》《远望三寨》《拾柴女》则表现了彝族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送葬的人们》和《迎亲的人们》则采用高两米、长六十四米的画幅,描绘对生命的迎送,诠释山里彝族人的生存状态,暗示生死轮回的人生哲学,以日月等作为符号贯穿画面中,营造出彝族人生活领域的神秘宗教色彩,以布拖雪原为主要背景,展现了布拖彝人以其乐观豪爽的性格,坦然的面对艰苦的环境中所面临的喜和悲。《迎亲的人们》中画家用灰色调表现的彝族人喜悦场面,新娘的服装与迎亲的人们没有太大的区别,与迎亲的人们形成呼应,画家描绘了一头正在给小牛犊喂奶的大花牛意蕴生命孕育的开始,画面中没有烟花爆竹,没有大红大绿热烈的喜庆场面,唯有冬日里用围巾裹着面颊或披着厚厚披毡、查尔瓦的人们在迎亲。在《送葬人群》画面中,有一象征彝族文化符号的毕摩形象是一个鹰化了的人,由此折射出彝族人的鹰文化的深层内涵。高小华《彝人油画选》是画家表现凉山彝族的油画专辑,从各方面反映彝族人的生活面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组布拖人物头像,他用非常深入的刻画,细腻的表现手法,表现彝族人不同的发型、装饰,传神的表现了彝族的气质、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画家的心灵深处融入这块古老的土地而描绘出的原汁原味的阿都彝族人,能从画家作品中领略到对布拖彝族人深切描绘,准确的捕捉到布拖彝族人生动的面容。在《屠夫》《兰花烟》《诗人》等作品中,把布拖人那种沧桑与凝重表现的淋漓尽致,深深吸引了众多美术界的画家不断来到凉山写生、创作。此外,高小华还画有很多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娘,充分表现彝族人的服饰和审美。庞茂琨的《苹果熟了》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稳定的构图,厚重的油画色彩表现出凉山的彝族人和凉山强烈的阳光。李东鸣的油画不仅表现了大凉山的自然和社会本身所具备着粗犷与力量的特征,更通过对形象的提炼和处理强化这种力量感,绘画显然超越了民族风情画的狭窄套路而具有更为深邃的内涵,而是在自然中去发掘力量与崇高。女画家莫也的《春露》《牵牛花》《母与子》则从女性的角度表现彝族女性的美,她早期的作品色彩含蓄协调,后期的作品色彩斑斓。所有作品全面的表现了彝族服饰、建筑、用具、生活等,一贯擅长以灰色来表现的油画作品中穿插着黑、黄、红色为基调的彝族美术元素,展现出彝族美术特点和彝族风情油画的审美诉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凉山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独特的彝族文化造就了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和彝族人民的心理结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体现了彝族人的独特审美倾向、审美追求,也是表现艺术家对彝族文化的浓厚情感和追求方式。目前有关于民族化油画的笼统研究,如《民族化油画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取向》(马涛,《前沿》2011年第12期);有关于地域文化与油画的关系研究,还尚无任何学者把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当作一个整体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油画这项源于西方优美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各种文化艺术相互激荡的当代环境中, 彝族风情油画在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油画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在世界美术占有一席之地, 并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油画语言方面有很大贡献,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艺术伟大复兴的需要。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艺术性强、成果丰富,是中国当代油画的一个亮点,同时也填补了当代彝族美术研究上的一个空白。比较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与其他民族的油画作品及国外的油画作品,彝族风情油画不同的审美诉求和彝族美术特点突出,体现出彝族人对火、水、虎、葫芦花、马樱花等崇拜,这是彝族美术的内在因素,外在的表现在服饰、漆器、建筑、首饰等方面。图案很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拜,对先人的尊敬,对生活的感恩等,体现出彝族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朴素的自然观,以独特的形象传达出彝族美术的魅力。彝族美术是把生活中的物象经过简化、变形、换色等手段,使抽象概念图解化、符号化,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彝族美术抓住本质特征进行变化,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图案造型淳朴、粗犷、吉祥,寓意性强;彝族美术也具有节奏与韵律、重复与连续、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等构成形式,与现代设计观念不谋而合。色彩以黑色为基调,配以浓丽、鲜艳的色块,既有对比强烈也有协调而庄重,黑、红、黄是彝族特有配色基调,红色是因为彝族崇拜火,同时代表生存神圣、温暖延续的含义;黄色是彝族的认为母系源于黄水,也是日月文化的象征,是和解、生命、丰收;和谐黑色是彝族高贵的象征,代表“尊”,在色彩配置上具有彝族人特有的审美倾向。
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是当代中国油画史上一批具有独特魅力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是四川画家深入彝家人的生活,受到凉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彝族文化这种美的启迪、润泽、触发灵感后的内在表达和外在表现。此类油画作品不仅包括对客观物象质感的模仿和再现,还包括对画面效果的总体情绪的描述与表现,在视觉上唤起观众的思想、感情、意识的共鸣,造就作品艺术价值的是艺术家情感的,这种作品往往超越再现客观对象的功能局限而将绘画情感融入画面。彝族题材的油画能够表现彝族发展历史、展现彝族文化传统、凸现彝族文明。通常,彝族油画作品展现的历史图景越宽,就越具历史的代表性,也就越能影响该民族的文化发展。判断油画作品的文化价值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精神价值;二是语言价值;三是市场价值;四是收藏价值。这四方面是互相影响的。以彝族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油画作品,承载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突出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的展出,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凉山,了解彝族文化,对于弘扬彝族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彝族题材的油画能够表现彝族发展历史、展现彝族文化传统、凸现彝族文明。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以独特的形式记录和展现了凉山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情。这些作品频繁出现在全国各种类型的美展上,人们被这些油画作品中独特的彝族风情感染,被彝族美术的色彩、造型、装饰性、表现性而吸引,被作品画面中传达出的彝族独特的审美取向所震撼,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在拍卖会上频频拍出高价。这些在20世纪80—90年代因为画彝族风情油画成名的四川画家,现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画家,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艺术,填补彝族美术研究上的一个空白,完善彝族美术研究,促进彝族美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作品整理成册,并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有利于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频繁出现在全国各种类型的美展上,人们被这些油画作品中独特的彝族风情感染,被彝族美术的色彩、造型、装饰性、表现性而吸引,被作品画面中传达出的彝族独特的审美取向所震撼,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它激发了当代画家蜂拥而至,到凉山体验生活、写生创作,对于弘扬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的画面、图案、色彩等元素可运用到凉山彝族旅游产品开发中,提升凉山彝族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当代四川彝族风情油画作品与彝族文化相互促进,在多元化状态下共同发展。
基金项目:
4.难忘的彝族年作文 篇四
磨西彝族也有本民族的彝族年,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之间。
大年初一的日子由各村各户制定,一般过三天,节日期间彝族男女老少穿上新彝装,初一不出门,吃团年饭,以辞旧迎新;初二祭祖,走亲拜年;初三举行娱乐活动。
彝年期间,家家户户宰牛杀猪、杀羊,备上酒,炖好砣砣肉,与前来拜年的其他民族朋友或党政领导共庆丰收。
5.彝族火把节的资料 篇五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
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
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看到这情景,体古孜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火把节是云南民族村除泼水节以外的品牌大型节庆活动。每年火把节期间,景区都会推出一些别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在保留“祭火、巡游、斗牛、火把打跳以及激情火把狂欢”等原有活动的基础上,今年火把节还特别邀请了彝族哑巴表演队、白族唢呐乐队、斗羊队等,进一步丰富和营造“精彩火把节、经典火把节、欢乐火把节”三个时间段。同时还新推出了“火把节选美、纳西族东巴祭火、火把跳赛”等项目。
除了阵容强大的少数民族拦门敬酒迎宾和彝族花腰歌舞、三道红、大三弦等乐器伴奏外,还有刺激好看的牛王争霸,斗羊比赛,激情热闹的彝族祭火仪式,将民间民俗的味道彻底还原,让游客感受多个少数民族的激情四射,体验独具特色的狂欢盛事。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彻夜不息。
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选俊男靓女。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评委由民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公正。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条件是:头发浓黑、眉毛浓、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长、皮肤细腻红润,身材匀称(不能太瘦)、言谈举止得体、人品好、勤劳等多种条件。俊男的条件又不同: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言行要有风度,头梳英雄结,佩带英雄带和宝剑,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牵骏马。如今,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节都要进行的比赛。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
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因此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喻示压住魔鬼,保全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6.彝族的火把节的作文 篇六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严重,但天神不体百姓疾苦,仍派差役到凡间收粮逼债。人们将天神派来的恶差杀死后,天神怀恨在心,放出天虫祸害人间。天是彝族的人们在农历6月24日用火把焚烧害虫,战胜了天神,并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在每年有农历6月24日,彝族都要过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了。彝族有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节日里人们从方圆百里的地方赶来,聚在一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斗牛、赛马、赛歌、选美、摔跤等庆祝活动。火把节的夜晚还要进行火把游行和举办篝火晚会。
彝族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在火把节上,姑娘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色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坎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美不胜收的彩霞。这下,人们就要从众多的姑娘中评出三位打扮美丽、仪态丰采和道德品行最好的姑娘。她们会成为小伙子心仪的目标和姑娘们心中的偶像。
斗牛、赛马、摔跤都是小伙子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他们不光在马背上表演技巧,还跟对手比赛,一翻上马,策马直追,追到对手为胜。摔跤时只限男性,将对手摔倒在地即为胜利。斗牛时,人们会拼命大喊,为公牛加油。
到了晚上,人们高举火把,年轻的女孩唱起了“朵洛荷”。排着队伍走向田野、村庄。漫山遍野,“火龙”在之中飞舞,歌声在空中飘扬。空中闪烁着亮丽的烟火,人们的脸上满是笑容,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火把节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和遍地的火光中过去了……
7.彝族民俗文化的景观再现 篇七
(一) 对传统文化挖掘不深
在彝族文化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没落现象。人们在关注彝族物质形态的同时却没有关注到意识形态的文化遗存。对传统彝族文化研究不够深入, 难以从深层次去挖掘彝族文化的实质, 表现在:1.只关注彝族建筑形象而忽略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2.只了解到彝族的工艺美术类型却不了解其采用的题材和更深层次的自然崇拜。3.熟悉彝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却无法将其应用到景观规划中去。
(二) 景观趋同、缺乏特色
在彝族景观规划中, 由于设计师对于彝族传统文化缺少了解, 使得景观建筑缺乏彝族自身的乡土特色, 一味的模仿著名旅游地区的建筑和装饰, 忽略了彝族本身粗犷豪放的个性, 造成了景观建筑形象的趋同。
(三) 景观丧失趣味性
当游客在彝族景区游览时, 大多只能观看到当地物质层面的文化, 却没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当地民俗中去, 游客依然不了解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大多彝族景观设计并未使游人与彝族传统习俗有更多的互动,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专门提供与民俗主题活动相匹配的空间, 忽略了彝族嫁娶、饮食等真正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
二、“批判的地域主义”对景观创作的启示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在抵抗现代文化全球泛滥的同时对地域文化自身的再创造。它抵抗全球化但又吸收其合理的技术和思想, 立足于自身传统但又对之采取“陌生化”的处理。弗兰普顿在《现代建筑及其批判的现实》和《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抵抗建筑学的六要点》中进一步阐述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的观点。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思想理念对于景观创作也有很大的启示。
(一) 重视场所文化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承认现实生活、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强调文脉、历史和文化以及对环境的敏感程度, 旨在创造出使人感到有亲和力和熟悉的“地方”环境, 它采用特殊的地方设计要素, 反对普遍通用的设计规范。
(二) 强调触觉感知
“批判的地域主义”观念认为, 人对环境的体验并不限于视觉, 触觉对环境的创造也相当的重要, 同时也反对信息代替经验的倾向。在景观设计中对材料的选择应该引起重视。地方材料的选用是当地人多年经验的选择, 是符合当地人生活习惯的。因此, 应从深层次挖掘应用地方性材料来迎合使用者的触觉感知。
(三) 反映地方特点
“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尊重地方特点的设计思想, 努力在文化的间隙中成长兴盛, 这些间隙能在各个方面避免雷同现象的极度蔓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 因此“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思想理念十分符合我国的地域文化建设现状, 故逐渐为我国所接受。它指引我们在景观创作中应从趋同的全球文化转变到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上来。
三、以彝族“传统文化”为导向的环境景观设计
我们要根据彝族风俗习惯选择出比较适合在景观规划中体现彝族民俗文化的元素, 对其进行分析, 提炼出在彝族景观设计中通用的原则和方法。
(来源:网络)
(一) 以彝族民俗文化为主题
民俗, 从来都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它所包含的层面是极其丰富的, 既有物质的因素, 也有精神的因素。物质的因素是表层的, 精神的因素则是深层的。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风俗。彝族的民俗习惯内容十分丰富, 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 民间文学和艺术的传承等。
1. 节日庆典与体育竞技
彝族人居住地比较分散, 自然条件差异也比较大, 因此节日地域特征就比较强。有的节日多流传在某一地区, 有的则为全民族共同庆贺的节日。彝族节日大体上可以分为农事节日、社交游乐性节日、纪念性节日、祭祀性节日和庆贺性节日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为彝族的火把节 (见图1) 。
彝族民间传统的各种体育竞技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乡土气息。彝族竞技项目展现了彝族的历史、伦理道德等内容, 同时也表现了彝族的尚武精神。彝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摔跤、设计、磨秋、赛马等 (见图2)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设计的元素。
2. 工艺美术与色彩纹样
彝族绘画和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种类繁多。绘画有岩画、传统绘画、木刻画、现代民间绘画等, 雕塑则有金属雕塑、泥塑、石雕、木雕等。彝族人喜欢红、黄、黑这三种色彩。红色象征勇敢热情, 黄色代表光明美丽, 而黑色则是为了显示尊贵庄重 (见图3) 。题材都源自于对自然的感悟、宗教的信仰和生活的体会。飞禽走兽、植物花鸟、生活用具和自然神像等都经常被作为绘画的对象。
3. 文物保护与自然崇拜
任何一件文物, 都是一定时代的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以需要保护的文物作为一种景观设计的元素, 不仅可以更好的弘扬彝族文化, 还可以把彝族一些即将消失的文物发掘重现, 还原不同时期彝族人的生活状态。例如其中的犁、锄、弓、弩、火枪等都可以作为小品的选择对象 (见图4) 。
彝族人对自然界有着特殊的理解和情感, 尽管各地区的彝族支系有着不同的自然崇拜, 但大部分的彝族人都有对火、山体、植物的崇拜。彝族人对火这种自然元素尤为崇拜, 节日有专门祭祀火的“火把节”。植物中的竹子、松树、葫芦和马缨花则常作为崇拜的对象。
(二) 以景观规划构成元素为立足点
景观规划从美学的角度可以将构成景观的元素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点”元素更多地体现在空间设施上。“线”元素主要有园林道路的造型、起伏及地面铺设的变化。“面”元素主要是空间立面的变化。
1. 空间地面
彝族地面铺装应强调体现彝族的文化和个性。在铺装风格雷同的今天, 应选取彝族中适用于铺装的、个性化较强的材料来体现彝族民俗特性和民俗风貌。如何使周围环境与铺装相协调是首要问题。首先在材料选择时必须选用彝族地区常见的材料。其次在色彩和图案等方面, 彝族人有很多本族专有的图案和色彩可供选择。
2. 空间立面
空间立面一般是由建筑立面的延展为主。在彝族景观规划中, 建筑立面的控制应以彝族建筑原型瓦草房、土掌房和垛木房为主, 结合现代的建筑工艺来反映彝族地区粗犷的乡土气息。彝族土掌房形制的建筑立面, 尽管使用了现代的工艺技术和表现手法, 但依然能够表现出彝族人原始农耕文化的生活气息和原汁原味的彝族风情 (见图5) 。
3. 空间设施
环境设施是景观中不可少的内容, 它们对美化城镇环境和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实用性还是观赏性设施, 都应体现彝族独有的民俗特征。比如在色彩上可以运用红、黑、黄, 在雕塑选择上以体现彝族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英雄人物、图腾崇拜等为题材。还有其它比如体育竞技项目和需要保护的彝族文物都可以作为广场小品的题材。同时, 对于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设施的设计, 设计者要不失时机地向使用者传达出人文的关怀,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为表现彝族所崇拜的虎的图腾柱 (见图6) 。
(三) 以营造彝族文化氛围为目的
环境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人。因此, 景观创作也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当地居民的参与。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为了更好地营造彝族民族氛围, 可使传统民俗活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元素。例如在周围都是彝族建筑的环境中发扬彝族的婚嫁、对歌、毕摩文化等, 就会形成彝族建筑为底、游客为图并担当主角的画卷模式, 使更多的游人在民俗文化视觉审美的组合过程中, 亲身体验别具一格的彝族文化。
四、结语
对彝族来说, 彝族民俗文化是经历了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洗礼的。如果我们的设计失去了地方文化根基, 无论设计如何遵循美学原则, 也只能是冷漠和不具亲和力的。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利用彝族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 将其转化为设计者的表述语言, 对其进行加工和完善, 最终作为一种实体或虚体形态呈现给世人, 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彝族人民的认知和认同感, 也可以弘扬彝族传统文化, 同时设计者也能起到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增添一份力量。
摘要:传统文化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想理念, 更多地给我们指出了一些创作法则。本文以彝族地区环境景观创作为例, 分析和研究彝族民俗文化的特点, 借鉴“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思想理念, 提出在景观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并探索出彝族环境景观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白兴发.彝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陈曦.云南26个民族的经典节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张志云.浅析小城镇景观规划与设计.小城镇建设.2005/7
[4].陈开森.浅析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阂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
[5].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
8.彝族少女的成人礼 篇八
举行“换裙”仪式后,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耍朋友、谈恋爱了。“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15~17岁之间,多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
“换裙”这天,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富户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穷户最少也要杀鸡泡酒,招待亲邻。一大早,男女宾客便纷纷登门,送礼祝贺。 按照当地俗规,举行“换裙”仪式时,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
“换裙”仪式因地区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是请一位成年女性坐在果树下抽打一只小猪,待猪死后,将死猪在“换裙”少女的头上连续转几匝,以此来驱除邪恶。然后为姑娘挂上耳坠,梳成双辩,再换新裙。有的地方则先假设一物为夫方,如树木或磨子,然后把少女打扮成一位花枝招展的“假新娘”,由一位成年妇女背着,围绕假设之物走三圈,即算结婚。
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有的地方仅由妇女们说些逗笑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有的地方则一直在歌声和笑声中进行。先由为首的姑娘用歌声挑逗、审问“换裙”的少女,问她喜欢谁?是喜欢好吃懒做的人,还是勤劳勇敢的人?是喜欢诚实忠厚的人,还是喜欢投机耍滑的人?面对审问和戏弄,“换裙”少女一般不开腔回答, 只是低着头羞涩低坐着,规规矩矩地接受一切审问。
所有审问的内容一概由坐在少女身边的一位姑娘越俎代庖,一一作答。最后,为首的姑娘总是独唱这样一首歌:要戴銀牌要亲手系,要戴珠链要亲友串,要找知心人要亲自选。唱完、闹完之后,便请一位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面来,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抹光,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情窦初开、秀丽端庄。再佩上艳丽的耳珠,珠光闪烁,更有含羞藏娇、妩媚动人的神态。最后换上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拖地长裙,走动起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充满了青春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这是最美好的时刻,在场的妇女或姑娘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或幸福的向往之中,从而使“沙拉洛”达到高潮。
9.彝族火把节给朋友的贺词 篇九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彝族火把节给朋友的贺词,欢迎阅读。
火把节给朋友的祝福
水火不相容,水火也无情;水深火热形苦难,水火相济似真情;心心相印两个人,水火相加无灾情;无水无火无法过,有水有火快乐活。祝火把节快乐!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水火不相容,烟断火绝种;相生相刻很重要,世间万物活得好;人生本就一场戏,戏中谁也离不成。祝火把节快乐!
彝族美女多,都来放把火;欢欢乐乐过节日,事业兴隆爱情火;庆祝事业上层楼,祝你爱情甜蜜多;只愿生活美如意,幸福快乐红似火。
轻轻的我来了,给你稍去一把火;轻轻的你火了,兴旺发达钱很多;轻轻的给你一个幸福的祝福,祝福你事业发达,爱情美满。
火把节到了,美丽的身影在轻轻起舞;漂亮的MM给你带去祝福,一祝,爱情美满甜如蜜;二祝,事业飞黄腾达;三祝,工作顺利;四祝,幸福快乐这一生。
烈日当空照,生活无限好;夏季焰热受不了,只能用水浇;火把节节高,爱情真烦恼;无情无爱又无恨,活在世上最顶层。火把节来临的日子,祝福你节日快乐!高考加油祝福语
生命在于运动,幸福愿于和协;快乐无处不在,祝福随身携带;焰火向上而冲,美丽心中在动;节日幸福围绕,开心就是今朝。祝火把节快乐!
收到短信不要急,认真对待才是真;不回短信非朋友,回了短信是真心;敞开心扉对别人,收获超出你预期。在火把节到来的时刻,祝福你幸福快乐一生。
面子是工程,它需要包装;追求面子就是追求虚伪,需要付出代价;弄得好,里子还在,弄不好,烟断火绝。人生差不多就好,别一味瞎追求。祝火把节快乐!
我不是你的香火兄弟,也没有与你八拜之交;但在我心中你比香火兄弟还亲,比结拜兄弟还好;火把节,很无聊。送上祝福让你火一把。
人生最火的是拥有最甜蜜的爱情,拥有最幸福的家庭,拥有最满意的事业;祝福你从火把节这天开始,你爱情永远甜甜蜜蜜,你家庭永远各协幸福,你事业永远辉煌腾达。
一份真挚的心,轻轻来到你的身边;一份美丽的情,在你身上转不停;一声轻轻的问候,表述着心中无数的思念;只愿开心围着你,只愿快乐每一天。祝火把节幸福。
拐弯抹脚的讲话,会让人觉得很累;实事求是的做事,会让人觉得放心;做一个有用而实干的人,是这个社会最缺的人;我们都要努力,希望早日成为哪种人。祝火把节快乐。安慰朋友的短信
我们火急火了的来到这个世上,又火急火了的参与了学习与工作,然而又火急火了的结婚生子,最后火急火了的离开这个世界;人生就是这样,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火一把;祝火把节快乐!
10.彝族的火把节作文怎么写 篇十
城寨白倮人虽属彝族的一个支系,但他们却从来不过彝族传统的节日火把节,而是过一种颇有纪念意义的荞菜节。
据说,白倮人的荞菜节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白倮人的生活十分落后,生产方式也很原始,辛勤劳作一年的果实还填不饱肚子。有一年,一场无情的大火把全寨的房屋、农具和粮食烧了个精光。
正当大家为找不到粮食绝望时,有一个人发现在废墟的地上倒扣着一只碗,翻开一看,碗下竟罩着一些荞籽。白倮人欣喜若狂,以为是祖宗在冥冥之中保佑他们,赐给他们一碗救命的荞籽,于是便捧起荞籽播种到地上,荞芽出土后见风狂长,到四五月份青黄不接时就成熟了,使倮寨度过了灾荒。
于是,白倮人为了感谢祖先和荞籽给他们带来的生命,把每年4月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定为荞菜节。白倮人把荞菜节视同过大年,节日期间,村里杀鸡宰牛,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饭菜祭祀神灵,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汇集到村口龙树下,跳起荞菜舞、铜鼓舞、喜亲舞、竹竿舞等舞蹈。
11.云端上的彝族学校 篇十一
近年来,村里通往乡镇的道路得以拓宽。2012年3月,村里也通上了电,跟外界的接触也多了。很多村民有了手机,但全村只有一處大约两平方米的地方能收到两格手机信号,天气好时,很多村民就挤在一块打电话。
彝族人传统倾向于一个家庭必须要有一个男孩,生育率较高,通常都有三姐弟,有五六个孩子的也不少见,村里随时能看到背着弟弟妹妹的孩童。
四季吉村小是一座建于1970年代的土屋,方正的土木结构,一共有两间。当地孩子多,校舍有限,因而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学。村小三年招生一次,老师把学生从一年级带到三年级,等这些孩子转入乡中心小学接受寄宿制教育,腾出这间教室,才能重新招生。而错过当年招生的适龄孩童只能等待,有些孩子要到10岁、11岁才能念一年级。而更多的孩子则散落在山野间,放牧、砍柴、嬉戏。
2012年9月招生时,一下来了22名孩子,这些孩子坐在仅有16平方米的教室,转身都很困难。到2013年,有8名孩子转到了中心学校。
吉克阿里是这所学校惟一的老师,他2007年毕业于凉山民族师范学校,是该校第一名有专业文凭的代课教师。吉克阿里老师目前代课月工资只有800元,还得自贴每天骑行摩托车的油钱。至于能坚持多久,他也不知道。
目前,有公益机构正在为四季吉村小筹集资金,用于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12.红河南岸彝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篇十二
红河南岸彝族民歌调式以五声调式为主,但有别于我国传统五声调式,它主要以带中立音的五声调式为主,所谓“中立音”,被音乐界内人士称为钢琴夹缝里的音,与全音、半音相比较,也被称为3/4音。由于中立音的存在,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调式风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带中立音的五声徵调式
其音阶为:sol si do re fa sol,该音阶区别于我国传统民族五声徵调式,用“si”和“fa”音代替了“la”和“mi”音,其中“si”就是存在于钢琴夹缝里的音,它随着旋律不同的进行,其音高也会随之进行变化,但它区别于实际音高“si”。整个歌曲围绕sol si do re fa这几个音进行,形成独特的中立五声徵调式。如谱例1.1《来歌赫(玩耍调)》,就是带中立音“si”的五声徵调式。
2、带中立音的五声宫调式
音阶为:do re fa sol si do,由此可以发现:该音阶与我国传统民族五声宫调式是有区别的,传统民族五声宫调式音阶为:do re mi sol la do,而该调式音阶省略了三级和六级音,用四级音“fa”和微降音“si”代替,因此,形成了中立五声宫调式。
3、带中立音的商调式
音阶为:re fa sol si do re,其特点与上面两种调式音阶有相同之处,以“fa”和“si”代替二、五级音“mi”和“la”。如谱例2.3《啯哒赫(踩荞)》片段。
二、旋律
红河彝族民歌在旋律上具有当地独有的特点,除了以当地特有的调式音阶为骨干音以外,还常常运用一些润饰手法对其进行装饰。
1、旋法特征
1)七和弦(sol si re fa)及其分解式进行,贯穿于整个旋律,特别是si—fa—sol的终止式,具有当地民歌的风格意义。
2)缓急(松紧)法旋律型的普遍运用,增添了曲调的韧性、弹性和生动性,尤其是在多人合唱的时候,彼此间你密我疏、你松我紧。
2、旋律润饰手法。
1)下波、颤音的运用。一般运用在歌曲长音的位置,以及在主和弦sol si re(徵调式)三个音上的运用尤为突出。
2)真假声的运用。运用于大跳音程,使得整个歌曲演唱的自如,表现丰富。
3)滑音的运用。当地民歌在演唱中常常在尾音上进行滑音装饰,使其风趣而生动。
三、歌词
歌词直接反映当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当地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红河南岸彝族民歌的歌词均以五言体句式为主,且以白话五言诗为主,衬词,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其运用不仅增添了歌曲的色彩,而且使得当地民歌画上了本民族的音乐符号,具有代表性意义。红河南岸彝族民歌常用的称词有:“衣吙”、“哇塞,塞国”、“嗦嗦”、“瑟”等。
1)“衣吙”指人们在劳作之余运用该词试探周围是否有人,如果有人听到,又以相同的方式回答对方,该词运用于歌曲中,一般在乐曲前运用,具有引子的功能。
2)“哇塞,塞国”一般用于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演唱中,具有链接的意义,如一人唱完后另外一人唱道:“哇塞,塞国”,表示“我要唱了”。
3)“嗦嗦”一般用于酒歌的结尾,一段酒歌唱完后,众人一起高呼“嗦嗦”,表示庆祝,喝彩,使整个场面热闹起来。
四、节奏、节拍
节奏疏密搭配、松紧结合,运用自如。在两个声部的演唱以及器乐合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节拍的运用较为多变,体现出当地民歌自由、不拘束的音乐风格特点。
1、节奏方面[1]:
一类是自由抒情的无板节奏(散板),另一类是律动性有板的节奏。自由抒情的无板节奏(散板)是指强、弱拍不受小节线限制,即强弱规律不明显。这种节奏在当地民歌中常常用到;律动性有板的节奏强是指弱拍按小节线划分,有规律地出现。
2、节拍方面:
单拍子、变化拍子,为常见。多为2/4拍,也有3/4、5/4拍,或是随意增加时指,形成变化拍子。如下图《阿洽阿培嫫》[]就是2/4与3/4的结合。
五、曲体结构
红河南岸彝族民歌曲体结构丰富,但主要以乐段结构为主,单二、单三结构很少,整个音乐结构呈现出简单,便于记忆的特点。
1)乐汇变化重复构成乐段。比如谱例《则洁莫》(撵调)就是由核心乐汇“sol fa re”多次变化重复构成的乐段结构。
2)乐句变化重复构成的乐段。
3)四乐句构成的乐段。
4)不分乐句的结构。采用顶针手法(后一小节抓住前一小节的尾音进行发展),发展全曲,全段不分乐句。
六、结语
红河南岸彝族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极富神韵的中立调式、简练纯美的曲体结构、独具特色歌词、称词的运用,这些都是红河南岸彝族民歌较为典型的特点,有别于我国其他民族民歌乃至世界各国民歌的特点,由于这些特点,从而形成红河南岸彝族民歌独特的音乐风格与魅力。
摘要:红河南岸彝族音乐是红河彝族音乐的一个支系。当地的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史诗歌、山歌、情歌、习俗歌、儿歌等,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爱情婚姻、农耕劳动、道德教育、宗教祭祀等方面。除此之外,其独特的调式、旋律、结构、演唱方式等,使得当地的民歌大放光彩,同时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主要用西方传统的音乐分析方法,从旋律、调式、曲体结构等方面对红河南岸的彝族民歌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河南岸,彝族民歌,音乐形态,音乐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
[2]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
[3]王志敏《红河彝族音乐文化》[J],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2期.
13.浅谈提高彝族学生数学成绩的方法 篇十三
浅谈提高彝族学生数学成绩的方法
安富芬
我所从教的是一所彝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乡村完小。对于农村彝族学生来说,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加上有些学生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有时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致使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彝族地区小学数学成绩,我针对以上诸多学情,一直苦苦思索“怎么样教好彝族学生的小学数学”这个问题。我结合当前的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要着重培养彝族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理解、关爱学生。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其次,要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在学习上克服了大大小小的困难并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二、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倾听能力
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开发智力,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彝族小学生,有相当多的人都不大熟悉普通话,如在课堂上又不认真倾听,其结果往往是课后一问三不知。可见,倾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使学生想听。老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好教学的环节,并设置好鼓励和激励的措施。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把音乐、游戏、情景剧等引入课堂。其次,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使学生会听。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提前到班,督促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要让学生在听课前做到“心静”,全神贯注,要注视老师或同学的眼睛,尽量听懂对方的意思。其三,要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学生学会倾听了还不够,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倾听技能的训练,要经常让学生倾听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后,再让学生复述刚才发言的内容,这样慢慢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而探究的果。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让学生提问,可是学生却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这是因为学生长期被动的学习,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大懂讲普通话,语言上有障碍,羞于表达问题,怕出错,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爱提问的习惯。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
1.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不要老师自己设计一大推问题让学生回答,而没有预留时间给学生提问。
2.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民主、自由、和谐,学生间互相协作的`和谐的教学气氛,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地方。
3.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教师要示范提问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如何提问,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绕有兴趣地热烈地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同时,教师还要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
4.正确对待、处理学生的提问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予以重视,哪怕有些问题“不象样”。一次提问就是孩子的一次尝试,我们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尝试与好奇心。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提供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和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
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每次讲新课前都要让学生在数学自习课上进行预习。二要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议论。每次上新课时,要出示议论提纲,一般提出两三个问题就够了,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自学,议论时掌握重点、难点。三要在复习课上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教师都要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在学生看书温习之前,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并帮助他们通过温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14.彝族风俗习惯 篇十四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花般的民俗习惯。作为其中一员的彝族当然也不例外。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灿烂的风土人情。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彝族的风俗习惯吧!
酒,在彝族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就是“三道酒”。“三道酒”分别是“拦门酒”“祝福酒”“留客酒”。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时请客人喝下离别的最后一杯酒。吹奏“留客调”的同时客人喝掉这杯酒喝掉,才能启程。
“三道酒”在历史发展,世事变迁中仍然没有消失,而是完全深入了彝族风俗之中。时至今日大家去到彝族地区仍能见到这种待客礼仪。
说到酒大家很容易就会想到茶。
可可、咖啡、茶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刺激兴奋的可可,浪漫浓郁的咖啡,自然清新的茶香。中国人民偏爱喝茶。彝族就是我国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彝族在举行婚礼时,要念《寻茶经》;办丧事时,要念《茶的根源》;过年节举行各种祈福仪式时,首先要用茶水献祭祖先和诸神;在诅咒凶邪、招魂唤魂和超度祖灵等大型仪式的安插各式天星图中,都要安插“茶祭坛”和“酒祭坛”,并称祭献的贡品为“之所拉所”,意为茶气酒气。
既然茶如此重要,那么在和之前必经过细致的制作。
平日里我们是冲茶,但彝族不同,他们是烤茶。彝族烤茶的方法颇为讲究,有着许多细致的步骤。因此做出的烤茶自然是色、香、味俱佳。
茶在深层文化中一直保留至今。我们相信在时间的沉淀中彝族的茶文化定会沉淀地愈来愈香醇浓厚。
15.彝族的宗教信仰 篇十五
“都吙”是流传在凉山彝族“所地”地区, 火把节期间女子集体的歌舞形式。彝语“都”即火, 引伸为火把、火把节的含意;“吙”为唱。“都吙”即唱火把节。也有“都格” (“格”即玩, 玩火把节) 、“朵洛吙” (为“都吙”歌唱中的特用衬词, 也引伸为“都吙”的意思) 、“者吙” (“者”为节日, “都者”为火把节, “者吙”即唱火把节的习称) 等不同的地区的不同名称。
都吙舞是凉山保持古老习俗的一种舞蹈。都吙舞是由女子参加表演的集体歌舞, 由一人领唱领舞, 其余舞者尾随朝逆时针方向 (有时则逆顺交替) 边歌边走。领唱一句, 众重复合应一句, 如此重复表演。舞者一手持黄伞, 一手牵着前人的荷包带或前后互牵头巾两端, 形成圆圈缓步而舞。由领舞者在前唱, 其它人齐唱齐舞, 场面非常壮观。
二、“都吙”的生态幅
1. 地理
美丽富饶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 北至大渡河, 南及金沙江, 东达昭通, 西抵甘孜。地处东经100 15----10353, 北纬26 03——29 27之间。面积59, 000平方公里。又17个县 (市) 境内居住着彝、汉、藏、回、傈僳、苗、壮等十几种民族。以彝族为主体, 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分“义诺”、“圣乍”、“所地”三个地区, 也称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地区。三个地区生活习俗方面都呈现出差别。比如, 火把节之有哉“所地”地区才保持了传统的隆重习俗, 有跳都吙等活动。
2. 凉山彝族的历史状况
凉山彝族的族源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谱系记载, 凉山彝族直系祖先为距今两千年前的古侯、曲涅两个大的氏族部落。而古侯、曲涅为彝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六祖武、乍、糯、恒、布、默中的糯、恒两部。古侯距今约有70代, 曲涅约有78代。约2100多年前, 大约西汉时期。凉山彝族从滇东北进入凉山的路线是从那出发, 经云南永善县的井底坝或大屋基渡过金沙江, 沿美姑河而上, 到达凉山中心地带的利美莫姑, 再迁至昭觉竹核, 然后古侯向东, 曲涅向西, 沿着不同的方向, 向大小凉山迁徙, 逐步繁衍发展形成现今的凉山彝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古侯、曲涅的后代, 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继承和发扬了彝族固有的优秀的历
人体结构特征, 更加修身, 尤其是过山瑶族的妇女们, 在讲究舞蹈服装律动感的同时, 也慢慢开始注重人体线条的曲线美。例如过山瑶族的传统下裤, 其档线较长, 腰身宽松, 多余的量通过翻折, 用腰带系紧, 在才肩上, 采用平面结构的样式, 没有按照人体的体型与结构, 重在穿着舒适与方便。上衣为桶状的长袍, 呈“H”形状, 没有任何的省道修身处理。而如今改良过的过山瑶族服饰, 吸收了现代工艺技术, 上衣衣长变短, 衣摆在臀围线附
火把节的历史是十分遥远和古老的。究其实质, 则是反映了彝族先民对于火的原始崇拜,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 火代表太阳, 太阳象征男性。因而火的崇拜又是源于对太阳的崇拜。它们的内涵一致。反映了社会生产从游牧过渡到原始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愿望, 所谓打着火把“照穗”、“照岁”。节日习俗的内容, 也反映出这个古老的历史遗痕。在凉山, “义诺”地区不过此节, 这是因为该支系和该地区主要以水崇拜为特征, 它是源于古代的尚水尚月与火把节尚火尚阳反之。
火把节一般要连续过三天。第一天打牛打羊准备丰盛食物, 晚上打火把游田边地角, 转山坡。第二天为节日高潮, 举行传统的斗牛、斗羊、赛马、摔跤, 妇女们则跳起“都吙”。又的地方还选美。节日持续到晚上, 人们围着篝火继续进行。第三天继续过节, 不过, 活动不如头一天热闹、隆重。
4.“都吙”生存的社会环境
(1) 经济
彝族先民进入凉山时, 其社会已经步入奴隶制。直到解放前的一千六、七百年的漫长历史, 社会一直停留在奴隶制阶段。生产力十分低下。19世纪以前, 腹心地区的彝族主要“以游牧为事”。19世纪起, “无定址”的游牧生活起了变化。主要由于汉人大量进入凉山地区垦荒, 出现了“皆有汉地间杂交错”的情况。农业生产的发展, 使凉山的社会经济逐步向犁耕农业为主畜牧为辅推进。
(2) 政治
凉山奴隶社会在政治上的主要特征。是阶级关系表现为森严的等级制形式。解放前凉
山分为五个等级, 即:兹莫、诺伙、曲诺、安家、呷西。前两个为统治者, 后三个为被统治者。
凉山彝族社会的等级关系其核心是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 并且占有奴隶的人身。凉山奴隶社会在政治上虽然没有统一的政权, 各个统治者各自为政与分割, 但是, 以父系血缘 (父权制) 为纽带的集团——家支, 起着维护与巩固奴隶制的政权作用。在凉山各等级中, 所有兹莫、诺伙都有家支, 习惯称“黑彝家支”。曲诺和部分安家也有家支, 但分别隶属于各黑彝家支, 习惯上称“白彝家支”。
(3) 婚姻与家庭
凉山彝族社会父权制由于是父权继承权的原因, 在社会或家庭中, 男女不论在政治或经济上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如在经济上, 掌管家庭财产决定权的是男子而不是女子。凉山彝族社会重要的社交活动, 也由男子决定, 不必征求其妻意见。在政治上,
近, 同时在上衣的侧缝收了侧缝省, 在裁剪上收了腰身, 在前后片的衣身处仍然保留传统的平面裁剪样式, 没有省道修身处理, 在大型节日舞蹈中, 随着人体的跳跃与走动, 宽松的上衣产生很美的律动感, 但从侧面看, 又尽显人体线条的曲线美。
参考文献:
[1]张永发.《中国民族服饰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关于决定家支间冤家械斗或调解纠纷的小型集会, 以至举行宗教仪式诅咒仇家等, 妇女一般都没有参加的权利。
综上所述, 凉山彝族是一个被等级血缘制度所固定, 以家支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歌舞艺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上层建筑决定意识形态。这种社会形态特征也反映在文化艺术上。
三、传承条件
1. 社会条件
“都火”的生存与其所在地区社会发展分不开。旧凉山彝族社会具有对内、对外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 既是旧凉山彝族社会经济发展极其落后的产物, 也是其经济发展落后的一大原因。这种封闭性还同旧凉山彝族社会被家支分割统治有密切关系。家支的分割统治和彼此的孤立隔离, 加上时有发生的家支间的相互对立和戒斗, 防碍了先进地区传播其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且还和凉山的特殊地理环境直接相关。由于这样一些原因, 旧凉山时代, 虽然彝族人民与外地有一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但总的来说是相当少的, 越是腹心地带, 越是这样。“都火”的主要流行的所地地区布拖, 谱格正属于腹心地带。社会变化极其缓慢, 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旧凉山彝族人民整体愚昧落后, 无论是什么等级的人都不重视教育。很多著述和常识只和彝族中掌管宗教活动的人发生关系。连许多黑彝族奴隶主都不学习它, 先进的科学文化与技术难以传入和接受, 消亡, 而许多古老落后的东西则被当作珍贵的传统, 代代相传。都火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就这样完整保留下来。
2. 自身条件
(1) 都火的灵活性
都火的灵活性表现在:它能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场地调整自身的表演形式和长度在表演进行中可以随时加人进去跳唱。在时间上没限制, 根据大家的状态来决定, 常常是一支曲调反反复复, 百跳百唱不厌, 乐此不疲。加上唱词都用的是彝语, 不仅贴近了生活, 也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使二者在情感上很容易进行沟通和交流。由此赢得彝族人民的喜爱, 使都火真正成为彝族同胞自己的艺术。
(2) 观众与表演者融为一体。
都火是群众性的活动, 参加者即是表演者。其文化传承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大家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 掌握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 人们在歌舞的进行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即兴创作, 通过共同努力和提炼, 使本民族的歌舞更规范统一, 并在传统的火把节中一代一代传下去。
3. 竞技性为都火提供了良性传承的环境
竟技性是民间歌舞技艺发展的心理动力, 也是民间歌舞的一个特性。每逢农历624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 在所地的各村寨, 妇女门都要跳都火进行比赛。还有每逢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建州纪念日, 在州府西昌都要举行很隆重的庆典。每个县都会把最具代表特点的节目漏一手!如:会理的滴脚舞、越西的披毡舞、盐源的对脚舞、普格的都火。无形中形成了竞争力, 每个县都使出全部的本领。在形式上, 看谁耍的花样多, 舞得潇洒。正是有于民间歌舞的竟技性, 使都火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相互学习和促进, 取长补短, 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使歌舞的技艺得到继承和提高, 丰富和发展。
四、变异与发展
1. 新的文化结构直接影响到审美观念的转变
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彝族的传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型, 即以血缘结构为核心逐渐向血缘与业缘并存, 以业缘结构为核心。人们不再象过去那样依附于氏族家支来生存, 而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财富, 实现人生价值。彝族人民除了和血缘氏族打交道外, 更主要的还与各行各业打交道与汉族打交道。由于市场经济的渗透力远比血缘亲情强大, 因此在新的产业结构中建立起来的业缘结构也将随着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而不断扩大和强化。这样, 使广大彝族人民接触了外界, 开阔了视野。许多先进的理念已源源不断的传入少数民族地区。迫使人们以往所固有的文化理念发生巨大的变化思想意识不断更新。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方式, 认识世界, 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传统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 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 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和普及性, 特别是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 使古老的彝族民间歌舞都火正发生着变化。
2. 人口流动使传统文化不断变迁重构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面对日益迅猛的现代化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以及各种新思想观念的浸透, 彝族的传统价值观念也正面临着新的转型。随着彝区非农产业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的勃兴, 人们的小农经济意识正向市场经济意识转化。以前被围困在家务劳动中的彝族妇女开始走出家庭, 外出打工挣钱。他们也渴望城市的生活。据实地考察, 普格荞窝镇的五户人家中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外地打工或读书, 家中一般只有年幼的和年长的。年轻人一般节假日回老家团聚。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加上习惯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 再也不是用都火来宣泄内心的哀怨, 而是用它来表达美好的生活, 所以歌舞的节奏也不象以前缓慢, 再加上外出生活的人, 生活在现代社会, 比较注重对时尚的追求, 再让她门来跳传统的都火, 都带有强列的时代感。比如:节奏加快, 舞步夸张。
3. 民间歌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都火的主要流行地之一的普格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螺髻山温泉瀑布。雅西高速已通车, 成都到西昌只需五个小时, 西昌到普格一小时的路程。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普格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旅游业和它所传播的思想观念对于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 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它把现代化带给边区民族。在那里, 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 采取文化搭台, 的现象十分普遍, 甚至根据商业需要演变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节日, 民间歌舞自然是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在此, 民间歌舞在旅游景点或节日活动中, 展现风土民情, 渲染节日氛围, 增加活力和参与性, 加强与商客游客的感情交流, 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等,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都火这一民间歌舞与节日民俗紧密相连的, 作为节庆歌舞, 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 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以年为周期, 循环往返, 周而复始。然而旅游景点的民族节日和歌舞表演, 打破了原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 使民间歌舞赖以生存的民俗文化时空发生了变化, 其内容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含义, 成为旅游观赏文化的组成部分。
旅游景点的民间歌舞面对的是广大游客, 经过改编的民间歌舞突出了表演性、观赏性和参与性, 强化了原民舞的风格韵律, 动作变化更为简单丰富优美, 既保持了民间歌舞的“土风”味, 又适应了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精神粮食的需求越加迫切, 旧的民间歌舞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近年来, 州歌舞团和群众艺术馆的老师门, 在原民间歌舞的基础上, 从中加以精选、提炼、整理改编出《达体舞》既保留了原有的动律特点, 又规范发展了动作组合, 其中围成圈圈踏歌而起这一形式和都火相似。在撩脚和踏春组合中, 音乐和韵律也和都火雷同。此舞很快得到群众的认可。
摘要: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节日舞种“都吙”,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相对完美的传统形式。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中, 这种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将何去何从?怎样适应当前城市化进程和信息时代的社会, 并得以生存发展?本文似选取“都吙”的“歌舞生态幅”进行宏观、中观性的探讨, 分析它的传承和变异发展。
关键词:都吙,生态幅,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凉山彝族文史资料专辑》四川省政协委员会, 凉山政协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2].《凉山彝族奴隶研究》凉山彝族奴隶研究编辑组1980
[3].《奴隶们创造历史》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组四川民族出版社1975
【彝族的宗教信仰】推荐阅读:
彝族的传统节日10-22
一个任性的彝族孩子自述诗歌09-26
彝族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11-20
彝族建立祖国60华诞优秀的征文12-03
彝族07-28
彝族民歌 教案12-31
凉山彝族自治州测绘管理办法11-08
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品位与格调11-07
宗教极端的表现形式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