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成果奖(精选13篇)
1.优秀教学成果奖 篇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奖励办法
北航教字〔2010〕18号
为奖励在我校教学工作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优秀教学成果的内涵
优秀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可操作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包括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具体是指:
1、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课程、教材、实验实践教学等的改革和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成果;
2、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开展教学评估,加强专业(学科)、师资队伍和学风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
3、结合我校特点,推广、应用已有的国内外先进教学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显著效果的成果。
二、奖励
1、等级
优秀教学成果奖是我校在教学工作方面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奖励,设校级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特别突出的可授予特等奖。
2、周期
学校将在每两年组织一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3、奖励
学校向获得校教学成果奖的单位或个人将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获得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者,记入本人考核档案,作为职称评定、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
凡属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者,评审委员会有权撤消其奖励,收回证书及奖金,并根据情节予以处理。
三、申报
1、申报条件
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成果应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具有明确的思路和创新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质量等方面有改革、有创新、有突破,并具有明显效果;
(2)申报一等奖、二等奖的成果应达到国内同类成果的先进水平,三等奖应达到校内先进水平;
(3)至少经过两个运行周期或者两年的实践检验;(4)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易于推广和被他人学习、借鉴;
(5)近两年内获优秀班主任、优秀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等单项教学奖励的最高等级获得者,以及在部、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指导学生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经学校认可,可获得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也可不受单位名额限制,申报高于三等奖的奖励,申报条件与审批标准同申报校教学成果奖的其它项目;
(6)已经获得过各等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成果,须在原基础上有明显提高,才能再次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
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的个人或单位主要成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规章制度,为人师表,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2)在截止申报时的两年内必须在教学一线或者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并完成规定的工作量;
(3)每项成果的完成者个人或者单位主要成员一般不超过5人。
2、申报程序
申报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单位和个人,须由各学院组织专家对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的项目进行审查,经学院院长签署意见后,在学校下达的限额内向校评审委员会推荐。
两个以上(含两个)单位或个人完成的成果,通过第一主要完成单位或第一主要完成人申请。
推荐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须提交以下材料: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申报书》(一式三份);(2)成果总结(一式三份);(3)其他相关材料(一份);
(4)申报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项目,需有两位具有正高级职称以上的同行专家推荐,并提交专家推荐意见(一份);
(5)以上有关材料的电子版。
四、评审
1、优秀教学成果奖(教材、讲义)、优秀班主任、优秀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依据相关条例单独组织评审。
2、评审组织
针对每届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情况,学校聘请同行专家成立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会按照本科和研究生各分为2-3个评审组。
教务处与研究生院培养处是评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其职责是:
(1)定期启动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发布有关通知,接收各学院推荐成果的申请材料;
(2)对推荐成果进行材料审查:核查申报书及相关材料,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核实,要求其推荐单位作出说明;
(3)组织召开评审启动会;(4)评审过程中负责联络与协调;
(5)组织召开审定会,负责投票结果的统计和核对;(6)协助人事处师资科组织召开颁奖大会。
3、评审程序
(1)启动:由教务处与研究生院培养处组织全体评审委员召开评审启动会,介绍申报成果的总体情况,安排评奖日程及分组情况,将申报材料发送给各评审组。
(2)小组评议:各评审组由组长和副组长组织,负责本组成果的初评工作。通过专家审阅、小组讨论、申请人答辩等方式,了解申报成果的具体情况,产生小组评议结果,并将投票结果和排序向评审委员会汇报。
(3)评审委员会评议:由教务处与研究生院组织全体评审委员对全部项目进行评议、投票表决。根据情况,评审委员会可以通过组织公开答辩的方式对申报特等和一等奖的成果进行评审。
(4)投票: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由参加会议的评审委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推荐特等奖的成果,须有参加投票成员的十分之九以上同意方可认定;推荐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成果,须有参加投票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认定;推荐三等奖的成果,须有参加投票成员的半数以上同意方可认定。
(5)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项目须报校长批准,获三等奖的项目须报主管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副校长批准。
五、评审结果的公布与争议
评审委员会初评结果将张榜予以公布,公布后两周为公示期,对评审结果有疑义的项目,可以提出申诉或复议要求,由评审委员会领导小组决定是否进行复议或重新评审。公示期结束后,评审结果送校领导审阅批准,正式公布。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奖励条例》同时废止。
2.优秀教学成果奖 篇二
为了贯彻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依据甘肃省政府的《关于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励试行办法》, 从1996年开始, 甘肃省每两年进行一次全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工作, 旨在促进全省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通过对过去7届评奖工作中申报的成果材料、研究领域、获奖情况、获奖成果类别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了一点结论, 试图反映全省基础教育科研的基本现状。
一、过去7届评奖情况分析
1.从申报的成果材料来看:第七届申报的成果材料与第一届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 表现为既规范又比较完整, 而且专著类成果明显增加, 公开发表的论文增多, 教育研究项目、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比例加大, 成果的整体质量有很大的提升。但各市 (州) 却有一定的差距, 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所申报的教育科研成果材料丰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民族地区, 申报的成果材料单薄、不完整, 有的仅仅是一份工作总结或领导讲话, 不属于教育科研成果评奖范围。
2.从研究领域来看:研究成果覆盖面广, 基础理论研究总体上是不断深入, 基础教育学科研究每届都有新作面世, 信息技术教育等新兴学科更加茁壮成长。在应用研究方面, 更是广泛涉及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终身教育, 从宏观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到微观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
3.从获奖人员情况来看:从参评成果和获奖成果主持人员构成看, 教育科研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研究人员, 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人员和基层中小学校长、教师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以2008年为例, 基层教师占获奖人员的91%。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教育科研越来越被各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广大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明显增强。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他们在工作中研究, 在研究中工作, 在教学中反思, 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 使“课改”步入良性轨道, 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4.从各市 (州) 获奖情况来看:全省所有市 (州) 都有成果参评, 获奖成果覆盖全省14个市 (州) 。但是各市 (州) 获奖比例不均衡。一二等奖获得者大多都来自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 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民族地区, 获奖成果较少。
5.从获奖类别看:获奖成果中基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的教育教学研究、实验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类成果由第一届的23.5%增加到第六届的61.2%。教师自觉地把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 在承担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之路, 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市 (州) 之间、县 (区) 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科研发展不均衡, 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 由于地理位置、交通设施、信息交流、教育基础等方面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 教师教育科研工作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原因与当地经济、教育发展有关, 也与各级教育部门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及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当然, 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原因与各市 (州) 是否积极组织参与成果评奖活动也有关系, 这从另一层面也说明各市 (州) 对基础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 即教师是否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 是否有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以及学校、教师是否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教师是否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等有直接关系。
2.部分地区和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地区和学校对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缺乏足够认识, 不了解教育科学研究对改变教师行为和教育质量的效能和作用, 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的观念尚未形成;一部分教师不能自觉探索、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 不善于接受新思想, 不注意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理论;部分领导追求短期效应, 对教育科研领导不力, 重视不够, 对组织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 有些学校和教师的课题落实不到位, 只注重课题的立项, 不重视踏踏实实搞研究, 存在重申报、轻研究的现象。在申请到教育科研课题后, 不是认真按要求组织实施和研究, 而是束之高阁, 仅仅成为一些学校的装饰品, 或是到了上级要考核、验收时才敷衍了事。
3.课题研究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目前,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还有待提高, 一些研究者仅止于“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 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精品成果还不多;课题研究大多层次低, 缺乏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课题研究经不起理论推敲, 实验设计、数据统计漏洞较大;一些研究者积累和利用课题研究材料的意识和能力薄弱, 使课题研究档案的实用价值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一部分教师不能正确选择适合实际的课题。有的教师选择的课题过大、过高;有的选题则过低、范围过小, 使课题不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少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知识, 不能规范、科学地进行教育课题研究。
4.一些地方还未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不少学校领导忙于行政工作, 无暇顾及教育科研工作;二是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负担较重,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科研工作, 这是制约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学校缺乏必要的研究资料。由于种种原因, 不少学校没有各种必需的教育科研资料, 使许多教师无法了解到国内外教育科研的最新发展动态, 在选择课题和撰写论文时出现撞车现象, 造成重复选题, 研究的课题以及撰写的论文没有大的突破。
三、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科研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成效的一个基本保障条件。教育科研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 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越来越具有“第一生产力”的功能。为此,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首先要解决教育科研在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中的定位问题, 真正把“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观念落实到各项教育工作中去, 切实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 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大事抓紧、抓好。
2.基层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教育科研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把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立足点, 把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教育科研的着眼点, 把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教育科研的切入点, 把提倡教师改革创新作为教育科研的生长点, 大力提倡“校本研究”。
3.健全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机构和网络。要落实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机构要合理分工, 加强协作, 形成一个完善的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与服务网络, 所有学校都应逐步设立科研室, 专门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4.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科研规范化管理, 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课题的规范化管理, 在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过程、鉴定评价、推广应用等环节进行全面严格、实时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重点加强对过程的跟踪检查和督导评估, 加大优秀成果的扶持奖励、推广应用力度。要鼓励校长和教师通过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教育教学特色,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3.优秀教学成果奖 篇三
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全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是做好艺术科学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经过九年的悉心建设,重点课题立项和优秀成果奖评选已发展成为我省文化工作的著名品牌,在国内各省市中居于领先地位,深受全省各文化艺术单位、大中专院校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欢迎。2010#是“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文化发展重要一年。按照厅党组部署,艺术科学工作要围绕艺术繁荣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文化建设的大局,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科技支撑。从今年开始,我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将加大创新力度。以筹办中国十艺节、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文化体制改革三个重点工作为中心,切实加强对文化领域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和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推动我省艺术科学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加强资源整合创新,更好地为十艺节、文化产业振兴和文化体制改革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10年度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和2010年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凡有志子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的单位、个人均可参加申报。申报学科包括:文化综合研究、文化产业研究、艺术理论研究、戏曲戏剧研究、音乐研究、舞蹈研究、电影广电与新媒体艺术研究、美术与设计艺术研究、文物考古研究、文化艺术管理研究等。有关内容请参考《全省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全省艺术科学研究2010—2015年度重大课题指南》(请登录省文化厅网站或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网站查阅,文化厅网址:WWW.sdwht.gov.cn,协会网址:www.sd-whkj.org)。
二、优秀成果奖分为专著类、教材类、研究报告与论文类(含中等艺术教育论文)三大类别。
三、申报重点课题和优秀成果奖者,请填写《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报书》、《全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书》一武二份。申报优秀成果奖的,需报送研究成果二套;成果发表在报刊的,同时附报刊原件。申报截止时间为2010年4月30日。
联系电话:0531-82387476
联系人:张钢王辉
报送地址:济南市文化东路57号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
(省电影学校内)
邮编:250014
山东省文化厅
4.优秀教学成果奖 篇四
高职素质拓展教育丛书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由宿迁高等师范学校申报的《高职素质拓展教育丛书(教材)》荣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经过学校领导研究,拟委托江苏省教育厅对我校的获奖项目内容进行宣传推广。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我校的教学成果:
一、高职素质拓展教育丛书开发的背景
2005年5月,我省一批历史长久的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主要目的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小学师资,属于高等职业类教育。然而,由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运行历史不长以及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办学多样性和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等特点,因而在教材建设上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
首先是缺乏教材缺乏系统性。高师这种办学模式形成以后,没有适合高师的统一的必修课教材。目前,所有高师的前三年使用的基本都是普通高中各科使用的教材,后两年专科段使用的教材有的是师范专科学校的教材,有的是高职院校的教材。而普通高中教育与高师教育分属两个类别不同的教育体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培养目标均有本质的差异。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和高职院校的学生与高师的学生在生源质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与高中学生和师专、高职院校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无疑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其次是现行的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实践(实验、实训)性,与技能考核标准难以衔接,这已成为制约高师人才培养的瓶颈。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与理论教材开发相比,开发实践类教材需要更大的创新、更多的投入和更具针对性的内容,这对教师和高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再者是教材建设的立体化程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媒介已经成为传播知识、传授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而成为教材建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目前这些手段虽然在计算机类教材中应用比较广泛,但在其专业的教材中的应用还相对薄弱,教材建设的立体化程度有待不断加强。
还有就是,选修课教材不统一,不丰富,也没有特色。现行的各专业教学大纲中,尽管也列出了一些选修课,但是这些选修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是照搬
了其他学校的教学大纲,而且选修课教材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同时缺乏区域特色,缺乏文理渗透性,缺乏欣赏性、可读性和实践性。
针对高师教材的现状,要想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培养学生的素质,开发并丰富适合高师的教材资源,提高高师教材的建设水平,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于是,我们就把编写、出版高职素质拓展教育丛书纳入了我们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
二、高职素质拓展教育丛书的基本定位
根据我们学校现行课程建设的特点和要求,我们认为高职素质拓展教育丛书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要求:
一是主导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环节,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思想性。要融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构建开放兼容的教材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是科学性。要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智慧结晶,并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及时更新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确保教材严谨准确。
四是创新性。要突出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潜能,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五是特色性。丛书要有学校特色。要先以学校特色来进行丛书开发,促使学校特色鲜明化、独特化。要基于学校,更发展于学校,又更促使学校特色化发展。也就是说,丛书的开发,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必须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丛书还要有地方特色。首先要明确学校是在地方中的个体。这句话有两个含义,其一:学校在地方中,地方的经济、文化、自然和人文等环境必然为所在其中的学校染上地方特色。其二:学校是个体,学校虽具有地方特色,但这并不是学校的主要个性和特色,更不是学校特色的全部。学校本身便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像地方中的商场、金融、机关一样;另外,学校中的人(包括:校长、教师、学生)是决定其特色的主要因素和主体。因此,丛书反映地方特色只是体现学校特色的一个方面(也可以说这是体现学校的地方特色),这样做可以的,但不能将学校特色与地方特色划为等号。
六是渗透性。丛书要注重文理渗透。要让丛书基于学科又要超越学科,注意学科和专业的渗透,让文科学生懂得理科知识,让理科学生了解文科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职素质拓展教育丛书开发的组织与实施
早在2006年初,学校就制定了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把开发校本教材作为上述三项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平台。围绕丛书的开发,我们做了如下具体的工作:
1.健全管理机构,加强丛书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丛书开发管理体制,是提高丛书开发整体水平的领导保证。2006年下半年,学校成立了丛书编审委员会,由学校主管校长任编审委员会主任,常务副校长和分管校长任副主任,教务处和科研处的主要负责人,各系部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委员。特别是在丛书开发初期,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发挥引导和把关作用,丛书开发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编审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1)制定校本教材建设规划和各项管理制度。2)审批确立校本教材的选题立项、主编与副主编人选、经费资助,负责出版学校确定编写的校本教材。3)组织评审、鉴定校本教材,提出校本教材建设的原则性意见和建议。4)代表学校联系教材出版事宜。
2.制定详细计划,确保丛书开发的分步实施
2006年底至2007年初,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的全体成员经过周密调研和反复酝酿,一致认为:校本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彰显区域特色,一定要贴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一定要满足师生的教学诉求,一定要有利于师生的专业成长,一定要有创新点,一定要能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于是,编审委员会制订了两步走的校本教材开发计划:一是2009年9月之前出版
面做出成效,才能开发出真正具有高职特点、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教材。
4.设立丛书开发专项经费,为丛书开发提供资金保证
要提高丛书的编写质量,需要参与编写的教师开展资料收集以及调研论证工作。如果没有充分的经费保证,不仅会影响项目研究的正常开展,而且会降低丛书的编写质量。在丛书编写的过程中,学校对编写工作所需要的费用给予全额报销;帮助办理和解决了丛书出版所需要的一切手续和费用,并且又根据学校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在丛书出版后,对丛书的主编给予奖励。学校领导在政策和机制上的支持是确保丛书编写出版的重要保证。
5.加强过程管理,保证丛书质量
(1)严把编写内容质量关。对于已经确定编写的丛书,学校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成果等及时纳入编写的丛书之中,力争使出版的丛书内容新、数据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
(2)严把出版工作质量关。学校非常重视丛书的出版质量,以扩大出版丛书的影响力和使用范围。
(3)严把编写队伍质量关。提高丛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丛书编写委员会配合丛书主编在全校范围内遴选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流丛书编写队伍,由高水平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主编。并尽可能与兄弟学校保持联系和合作,借鉴兄弟学校的教材编写经验。
(4)严把过程管理关。编审委员会根据丛书编写进度安排,定期召开丛书编写工作交流会和通气会,对丛书编写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责成整改。
6.加大丛书的推广和应用
学校积极联系国内、省内有影响的出版社印刷、出版丛书。经过招标,系列丛书分别由南京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这十本教材已经被列为我校相关专业的选修教材(《走近项羽》、《文学名著导读》、《解读<红楼梦>》中文系学生使用,《英语课外阅读文选》、《幼儿英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系学生使用,《高中化学创新实验课程》数理系学生使用,《合唱与指挥教程》艺术系学生使用,《中外著名教育家选讲》、《普通话训练与考核教程》、《大学生礼仪教程》全校学生使用。通过一年多的使用和检验,我校师生对该套丛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四、高职素质拓展教育丛书的创新之处与实践意义
(一)创新之处
1.补白。我省的13所高等师范学校是2005年5月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而成
的。升格以后,没有统一的教材。前三年使用的是现行的高中各科教材,后两年使用的是高职院校部分教材,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教材体系。该丛书(校本教材)的出版,不仅是对我校现行的主流教材的补充,也弥补了我校校本教材建设的不足,填补了我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空白,在全省高师中更属少见,起到了率先、领先、争先的作用。
2.特色。出版这套丛书的定位是想解决学校部分系部的选修课教材缺乏问题,因此,丛书的内容几乎覆盖了大文大理(包括:汉语、历史、文学、化学、英语、教育史、音乐、社会等),实现了文理渗透(文科学生有机会了解理科知识,理科学生有机会欣赏文科知识),达到了知识和技能的融合(知识性内容贯穿与始终,技能训练象“课外阅读”、“文学欣赏”、“普通话训练”、“合唱指挥”、“礼仪习俗”、“化学实验”等非常实用)。象《走近项羽》的编写,更是体现了项羽故乡宿迁的历史与文化特色。
(二)实践意义
1.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人。在日常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开发该套丛书,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提升教师的素质。其次,该套丛书取之于师,用之于生,它不仅能方便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让教师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体会进行系统整理进而提炼出自己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模式和特色,为成为“全能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奠定基础,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提供服务和支撑。再者,丛书的开发还有助于推介教师的研究成果,实现教学、科研的资源与成果共享。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促进教科研队伍建设,培养科研骨干与领军人物,打造名师团队。
2.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角度来说,课本范围乃至课程范畴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此外,社会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当代师范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该套丛书是一线教师立足于当前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根据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紧密结合目前社会对新型高师学生的需求情况所编写的,它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及实际需要,方便学生解决自己在现阶段学习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教育要发展,学校要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实施教材建设和教材改革,挖掘地方课程和校本教材资源,不断探索优质的教育途径,势在必行。
丛书开发遵循“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理念,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而校本教材的内容直接来源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以使素质教育的各种教育理念在我校的教学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更好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4.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丛书摒弃了旧传统、旧体系中的弊端,开创了新体系及新方法的教材编写形式,为以后打造精品教材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了支撑性平台和服务。
附: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高职素质拓展教育丛书简介:
5.优秀教学成果奖 篇五
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初级中学,市直各学校,新文学校:
为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省教科院组织的教育教学论文成果2011年下半年评选活动又已开始。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根据《通知》精神,下半年参评论文于12月20日前送交市教科所理论研究室(711室),市教科所统一报送省教科院。请各单位按通知要求,认真组织,积极参加。
浏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于开展2011年“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教科院(所、中心),各县市区教研室(教科所),各有关学校:
为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全省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加速教育强省建设进程,经研究,决定开展2011年“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对象与成果范围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人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均可提交参评成果。具体范围为:
1、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研究成果。关于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制度、地方性教育法规政策、教育管理体制与办学体制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2、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研究成果。有关高教、基教、职教、幼教、特教、成教,以及民办教育、电化教育、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3、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研究成果。关于地方和学校发展战略、学校管理、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校本教研、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学校与社区的研究。
4、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关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教材教法、学法指导、学科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经验、班主任工作等的研究。
二、参评成果形式与要求
1、参评成果形式包括:论文、调研报告、课题报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说课稿、教育教学随笔等。
2、要求论点鲜明,文字精练,理论联系实际。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每篇以2500~7000字为宜。
3、每单位参评成果,高等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超过20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不超过10篇,完全小学、中心幼儿园等不超过5篇,初小、村小、教学点等不超过2篇。
4、每篇收参评费60元。参评成果不退,请自留副本。
5、参评成果文题下依次标明邮编、单位名称、姓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手机)和详细地址等,用A4纸小4号字打印。
6、自由参评成果由单位领导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后邮寄,除特殊情况外,须同时通过E-mail发送电子文本至:Abcd410005@163.com。
7、上半年收稿日期自即日起至2011年5月2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评审日期为2011年6月2日至6月8日。下半年收
稿日期至2011年12月1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评审日期为2011年12月15日至12月20日。
三、组织与评奖办法
1、参评成果主要由市州教科院(所、中心)组织报送。
2、成果评审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分别占参评成果的比例约为15%、25%、35%),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颁发获奖证书和获奖名册。
3、获奖成果报送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发至各市州教科院(所、中心)和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供评职晋级、评先评优使用。
参评成果和参评费请邮寄(邮 汇): 410005长沙市教育街11号湖南省教育厅西院368信箱丁瑛(收)
联系人:丁老师(0731-88923209)贵老师(0731-84402972)信息服务:***E-mail: Abcd410005@163.com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
6.优秀教学成果奖 篇六
一等奖
成果名称:C13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汪汉忠 1.资料搜集难度大,学术规范,原创性强。
2.呕心沥血之作,史料丰富,学理性强,有政治意义。
3.历史与理论逻辑系统,在总结百年灾害史的基础上,以灾害和苏北社会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以民国时期为中心,对灾害、社会和现代化三者关系系统研究。
成果名称:C12教育经济学发凡 作者:朱坚强(1)丰富和拓展了教育经济学领域,结构系统完整,资料翔实,对学科发展有推动作用;
(2)视角全面,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3)具有跨学科特征,体例严谨完整,对学科建设与教育工作有较大价值;(4)在长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专著。
二等奖
成果名称:B06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究 作者:布成良
1.属于社会主义研究的一本专著。
2.在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上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3.研究的系统性、可靠性比较突出。
4.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成果鉴定获得优秀,社会影响较大。
成果名称:A01江苏“江海联动”与沿海经济带建设研究 作者:孙月平
1.深入研究江苏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实际应用效果,能指导实际。2.前期、后期成果较多。3.社会反响良好。
成果名称:C14南京大屠杀史料集⑦东京审判 作者:杨夏鸣
1.本书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收录、翻译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有关日军大屠杀审判过程中的大量证据。
2.史料全面确凿,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深远的政治和文化意义,社会反响极强,可以流传。
成果名称:A0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行业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作者:祖 强
1.研究方法有创新。2.获奖等级层次高。3.社会反响良好。2005青年优秀奖评委推荐意见
一等奖
成果名称:Q07全球化背景与市场体制下的当代集体主义价值 作者:李立峰
1.研究方法科学;逻辑严密;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论点有新颖性,论据充分;文章逻辑性强。
3.发表于一类核心期刊,档次高;全文1万字,分量重;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影响大;文章内容质量好。
4.选题的阐明充分、系统、具有说服力;用逻辑内涵与外延的方法,使文章更具可靠性和全面性;提出关于全球化进程中个人本位价值观的悖论,具有理论的创新性;选题具有现实性,对纠正在现实中存在的思想混乱有理论价值;发表层次较高,被复印转载。
二等奖
成果名称:Q05科学规范控制功能获得途径探讨 作者:盛华根
1.一类核心期刊、档次高;份量重;文章质量高。
2.分析全面,结构完整;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控制途径。
3.论点有一定的新颖性;前后逻辑性强;
4.选题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对现阶段科研越轨行为产生的制度根源、社会根源分析全面,视角很新,提出的科研规范获得控制功能途径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理论和实践上有创新。
成果名称:Q01公司价值分析与评价 作者:许卫
1.理论体系合理,论证数据充分,资料丰富;有自己独特的论点。
2.编著知识结构系统完整;引用资料、观点来源交代的清楚;较好的教材。
2005年优秀调研与决策咨询奖评委推荐意见
一等奖
成果名称:D05江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 作者:方建中
1.理论学术价值较高,论证严密;问题复杂,调研难度大,有实际参考价值。2.对策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
3.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新思路和对策,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4.选题好,调查材料丰富,论证充分,对策针对性强。
5.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资料和数据翔实,论证严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
成果名称:D12价格变动对江苏生产和消费影响的定量分析和对策建议
作者:范 金
1.具备符合实际工作的新思路,调研扎实,分析科学合理严密。
2.选题有价值,对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材料系统,研究方法新。
3.选题好,分析深入细致,结论和对策建议有实际价值,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
4.选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理论学术价值,调研具有一定的难度,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5.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资料和数据翔实,模型有创意;有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2005年优秀调研与决策咨询奖评委推荐意见
二等奖
成果名称:D17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 作者:储东涛
1.问题定位准,材料系统,对策有操作性,反响好。2.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选题好,调查深入,材料丰富,论证充分,对策建议现实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创新。
4.选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调研工作及资料收集处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成果名称:D16江苏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模式与行为研究 作者:王 建
1.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调研全面、分析科学,有较大的社会影响。2.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3.选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调研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研究方法较为较为合理,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4.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有较大社会影响。
成果名称:D11江苏对俄科技合作模式选择研究 作者:彭立明
1.选题具有现实性,研究全面而深入;对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参照价值。
2.选题新,系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资料系统,反响好。
3.选题好,调查研究功夫较深,建议被多处采纳,社会反响很大,为党校争了荣誉。
7.优秀教学成果奖 篇七
2 月4 日, 教育部发布《关于2015 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学技术) 奖励的决定》, 决定授予“FJRW理论”等47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授予“哈德雷环流变宽机理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等70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大型互联电网阻尼特性在线分析与控制技术及应用”等20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授予“气固环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25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一种连续螺旋折流板双壳程组合异形管管束换热器”1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 (专利类) 二等奖;授予“基因工程小鼠等相关疾病模型研发与应用”1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授予“中国脑卒中高发成因和精准预防的研究与转化”等4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授予“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应用”等79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2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推广类) 一等奖, 授予“综合康复在汶川大地震伤员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研究”等5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推广类) 二等奖, 授予“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1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科普类) 一等奖, 授予“高速列车技术科普”等3 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科普类) 二等奖;授予许晨阳等8 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
据悉,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学技术) 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作出重要科学发现的个人和单位;技术发明奖 (其中含专利类) , 授予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作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技术发明的个人和单位;科学技术进步奖 (其中含推广类和科普类) 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创造性贡献, 或在科学普及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单位;青年科学奖授予长期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并取得了有一定影响的原创性成果的在校青年教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学技术) 面向全国高等院校, 每年评审一次。
8.优秀教学成果奖 篇八
大赛组委会已经陆续向获奖的个人发出获奖证书,向获得先进组织奖和先进集体奖的单位颁发证书和奖牌。部分获奖文章已经陆续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刊登,获得先进集体奖的学校也已开始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封二、封三和封底加以介绍。
“健康杯”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最后评出一等奖200余名,占来稿总数的1.2%;二等奖1300余名,占来稿总数的7.2%;三等奖2500余名,占来稿总数的15.6%。另外评选出先进集体奖200余个,约占参评单位的8%。
今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将不举办“健康杯”全国性的颁奖活动,各赛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举办地区性的颁奖活动,大赛组委会将对这样的活动予以支持和报道。
11月19日,辽宁省在本溪市举行了“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暨‘健康杯’优秀成果颁奖会”。此次会议有辽宁省教育厅、辽宁教育学院的领导以及辽宁省各地300多名教师代表参加,会议由辽宁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德育部主任吴文菊主持,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浩波到会并做了讲话。大会反映了辽宁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概况,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情况。
“健康杯” 全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成功举办要感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更要感谢广大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大赛组委会收到了部分参赛老师打来的电话和写来的信,其中提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我们将结合这些建议努力将以后的活动越办越好。
9.优秀教学成果奖 篇九
长安大学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名单
(共10篇)
1.《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人文学院史玲芳)
2.《关于太白鹦鸽镇牟家村调研》(汽车学院 李兆凯)
3.《关于青藏高原民居的调研报告》(建筑学院 张占普)
4.《关于界湖镇政府工作的调研报告》(人文学院 王雁南)
5.《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汽车学院 王 磊)
6.《关于延安市子长县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地测学院 黄丽娟)
7.《关于湖南桂阳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资源学院 李华平)
8.《完善区域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关于陕西省子洲县西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经管学院 杨秉承)
9.《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以莱芜农村为例》(信息工程学院 郝雪丽)
10.《西安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报告》(经管学院 张汛)
10.优秀安全成果 篇十
——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校园建设优秀成果汇报材料
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事关师生安全、卫生等突出问题为重点,着力抓好规章制度建设、安全卫生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和师生和谐建设,强化校内日常安全卫生管理,为师生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做到了安全机构和规章制度完善,校园安全卫生设施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师生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和卫生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建校来,无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卫生事故的发生;校园环境优美,秩序井然,以“从小事做起”为载体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曾获得的称号。。。。。。。。。。。。。。。。。。。。。。。。。。。)
一、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精细化
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做到 “四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制度到位、措施到位。
1.认识到位
学校每学期初都要利用教师例会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安全教育理论和本校安全制度,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德育纲要》。特别是有关安全教育的文件精神,及时传达给每位师生及学生家长。使他们明确安全工作目标和职责,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
2.组织到位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和各科室主任、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把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了每个具体责任人;还多次邀请了交警队的领导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国旗下讲话。学校政教处、保卫处、年级组齐抓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人人参与、全员管理的安全教育格局。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也要成立临时性安全小组,强化学生自管意识,使每位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安全员。为了加强学生在校安全管理,校科室主任兼任年级组长,同时每天都有两名中层以上领导和教师值班,检查学校学生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3.制度到位
学校建立健全了各项相关的校园安全工作制度,如《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全员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制度》、《门卫工作规定》、《学生放学护送制度》、《安全十不准》、。注重校园里的安全小节,从细节抓起,如校园内设施存在临时隐患的地方,学校就设置警示标志。
4.措拖到位
为了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采用不同措施加以预防和监督。每学期初,重点学习《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和事故追究制》;签订安全责任书,各科室、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分别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并在教师奖惩制度中规定凡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评优评先一票否决。严格执行《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全员管理制度》,上放学、课间和中午有专门人员值班,包括卫生间都设立了学生自管岗。注重班级量化管理和 2 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文明班集体。
二.安全教育内容做到序列化
1、不论那种常见校园事故的预防,根本的措施在于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月”、晨会、班会、放假前后学生会及团队活动,定期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2、重视防范事故工作;每学期都要组织防震,防火演练,让同学们在演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安全的避难方法。了解安全常识的重要性。
三、“车贴”管理特色化的管理方式以小见大,一点到面。
1、“车贴”管理的必要性。
2、“车贴”方案的实施
3、“车贴”小投入换得全面的校园安全(1)净化校园闲杂人员(2)帮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保护学校财产安全(学生车、老师车、运货车)(4)树立校园安全品牌(5)减轻保卫压力
(6)警校共建,让学生开开心心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与交警中队磋商联系,在学校放学的高峰时间,和学生必经的高峰路段为我校学生开设绿色通达,保证了学生的行车安全。再者邀请交接支队的领导就行车安 3 全与规范为学生们进行主题演讲。学生们掌握了交通常识,不仅能自觉遵守交通削则,而且还能规范其他学生和家长的文明行为。
4.推广“车贴”,让“安全校园”之花开遍港城。
在学校安全管理中,我校由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组织完善,齐抓共管,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被评为“市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但我们也深深知道,安全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校发展、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重要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为师生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11.如何把“教学”转化为“成果”? 篇十一
国家教学成果奖是教育界的最高奖项,分量是很重的。我认为职业教育类的获奖成果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围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做得很突出、有成效,同时成果有理论高度,影响很大,能给别人借鉴,是长时间的一种积累。我觉得本次教学成果奖:1.是江苏职业教育界近年来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和实践的成果反映。2.总体水平较高,实践成果较为丰富,可复制性强,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3.既有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层面的改革成果,更有课堂教学等微观层面的教学改革成果。有学校领导主持的全校性改革成果,也有普通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
问题主要在于,评审材料还需要在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与成果提炼上下功夫。先说成果提炼,我发现有一部分申报材料落选主要是由于没有看清楚相关要求,没有学习文件。比如呈现方式是什么,解决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成效,辐射影响是什么,创新点在哪里,等等。如果不把这几个问题说清楚,这份报告提交上去是没有用的。其实这些要求在文件里(指“填写说明”)都写得很清楚。但是,申报材料中有的写了事迹介绍,有的写了经验总结,有的写了会议交流材料,这些都不是很符合要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申报人对成果的理解不太透,有很多是课题,把课题作为一个支撑的东西,总结性的内容比较多。但实际上成果申报应该围绕问题来做,要预设问题,如目前职业教育界的理论热点是什么,实践难点是什么,围绕这些东西去创新实践和理念,再总结提炼。再说理论创新。有一些申报材料名目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如果说到“研究”,就要有理论来支撑,要有创新的理念,别人没有提出、提到的,我提出来,这就是创新。从这次评审来看,实践层面大家提的成果很多,理论提升的东西比较少。材料要做得能入评委的眼,一看就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侧重,能够切中教育的要害。如果说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你还在研究,就没有创新性。
还有一个材料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问题,这涉及材料的证据链和支撑性。什么叫“证据链”?比如申报报告里提到“在全校进行动员”,那这句话的证据链就包括进行动员时学校发的文及其他相关材料;说“该项成果发表了相关论文”,就要把论文复印件附上来。评委评审的时候,还要看这些内容跟这个申报的成果是否相关。
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可能因为这是第一次评选,大家对此还没有充分认识。等到4年后再次评选,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能否给一线工作者提些建议:如何有效地将自己的“教学”转化为“成果”?
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央和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关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职业教育里面的问题太多了,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就只针对其中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实施、总结,开口很小的,挖得深,挖得透,也是很有价值的。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就选择的热点与难点进行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从理论的高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再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并不断完善;同时注意成果的物化,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成果的物化主要是指研究出来写论文,论文能发表出来表示这个研究成果还是得到一定的认可的,这也是一种检验手段。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是指在改革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工作。比如教学改革,从一开始的方案,到一步一步的修改,一稿两稿三稿,在形成报告的时候,就可以说当时怎么想的,后来怎么想的,最后怎么想的,每种想法的根据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一条主线是可以拎得很清的。申报人在总结提炼的时候也就有了根据。否则人的记忆是很有限的,一个成果总要有好几年的积累,总结的时候是会记不清的。再比如说开发教材,就要把一开始的教学讲义到最后的公开出版教材都保存下来;上课时学生做的作品、作业等,也都有保留的价值。几年积累下来,会总结的人可以从中提炼出非常有说服力的东西。同样的数据报告,编出来、想出来的和真实积累的,评委是能看出来的。有些申报材料写得很好,但答辩通不过,就是实践中有漏洞,或答辩者对成果了解不充分,或材料的真实性有问题。
我想再谈一谈老师们很关心的研究选材和研究动力的问题。全局性的人才模式、教育模式改革与某一个专业、某一门课的改革,在研究取向上不建议偏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条件等进行综合确定。理想的状态就是在校长全面改革的思路指引下,在很多局部开展纵深性的突破。如果全局性的改革你推不动,也可以搞几个模块,弄个几年就有成果出来。经常听到有老师讲很忙很累,没有时间搞课改、搞研究,我认为处于现今这么一个赶超的时代,忙和累是一种常态,其实时间是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来的,小酒少喝点,娱乐少一点,学习一点,研究一点,我的课堂我做主,既不要什么前提条件,也不会有人反对,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只要愿意投入就会有成果。光想闲暇或者舒服,是不可能出成果的。比如我们学校搞了7年的一项教学改革,前3年老师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周日加班搞研究,苦死了,校领导压力也很大。苦过3年,现在老师们都出了成果,论文写出来了,职称评上去了,学生的评价高了,同行的声誉也有了。再问他们,也没人抱怨了。
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可以督促,可以支持,可以要求,要利用各种杠杆调动积极性。中职学校有生存压力,许多校长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在学校的经营和运作上。其实一个学校能不能获教学成果奖,获什么样的教学成果奖,跟一把手搞不搞教学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抓内涵建设,抓教育改革,成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要有顶层设计,领导有了想法,然后组建团队,层层推进,不怕没有教学成果。搞教学改革对管理还有一个额外的福利,就是能够凝心聚力,有效地减少人事摩擦和人际损耗,因为大家都忙于教改,无心计较和追究了。
职教教学成果奖评选之后,如何进一步地推广其价值,增加其效益?
首先,政府的推动十分重要。有了行政的推手,效果会非常明显。其次,要做好各类宣传工作,领导要高度重视,成果的效用能否最大化都在于领导,这个领导既包括校领导也包括行政上的领导。比如出去介绍经验,领导介绍这个成果,就能扩大其影响。再次,成果完成人要进一步细化实践操作经验。成果申报报告有字数限制,是高度浓缩的,拿过来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遗漏的。比如碰到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等等,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完善,写成一个操作手册之类的东西,就可以进行共享了。成果完成人要在校内、本地区甚至是本行业内积极推广。
有一些落选的成果,也要继续进行研究。落选的内容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瑕疵,那么就要根据这些薄弱点继续进行完善。理论上讲,只要没有获奖的成果都可以继续申报,但一定不要孤陋寡闻,要看看国内其他学校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水平是什么,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实践层面要很严谨,比如说这个教学方法效益明显,那怎么明显,要有对照实验,要有可信的数据。
12.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优秀的成果 篇十二
从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特点看, 可以说, 没有业余时间的利用就没有优秀成果的产生。
因为, 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 形成特长;因为, 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勤奋积累, 突破专题。而这一切, 都需要时间。一蹴而就的成功只能是想像中的故事。
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特点是, 当教师的人自己却缺少时间;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 都消耗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了。所以, 在工作状态中的中小学教师, 成功的机会在8小时之外。
这是一门学问。
有人说, 今天太宝贵了, 如果我们没有了今天, 那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还想这样说, 我们曾经拥有很多“今天”, 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曾经所拥有的很多个“今天”中, 我们却也是什么都没有。
在生命的长河中, 我因知青下放而损失过10多年的时间。似水流年, 无可逆转。一切都晚于人家, 一切都需要时间, 一切都脚步匆忙。
我曾将我的感受写入了我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与学生一起写作的短诗中: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新的美景在向我招手/我欣喜地拥抱我的时光/把两步当作一步走!
为了每个今天的“有”, 我非常珍视业余时间, 有着良好的利用业余时间的习惯。
我将我对时间利用的感受写入了短文《立即》:“立即”, 就是让自己快点做起来。
“立即”, 就是简洁, 就是快速, 就是极有自制力。“立即”因此而给了我们以最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与时间同步的, 还节省了我们最最宝贵的另一种财富:精力。
“立即”应是一种生活习惯, 一种精神状态, 一种立人方式;“立即”带来的是效率;而我们生活中的休憩、娱悦、浪漫, 并不会因此而逊色。
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评价, 我是一个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尽情休息的人。我的绝大部分成果, 都是在休息日、节假日和其他业余时间中创造出来的。
我吝惜时间到了这样的地步:很多个春节都向我在武汉的老爸“请假”, 自己留在荆州读书写作。
在我的生活里, 时间是可以分层次地利用的。
生活中的零碎时间, 我用来思考一些问题, 用来回忆一些事情, 用来回味一些课文内容, 用来回想一些教学设计的细节。就像我在一篇短文中所写到的那样:“我有遐思的艺术。我常常在孤寂的旅途中放飞我的思绪, 让它迎着蒙蒙的细雨, 迎着灿灿的阳光, 随着柔柔的和风飘向远方。”
晚上在家的时间, 常常用来静心地写作。宁静的夜晚, 带给自己的沉思或写作以诗一般的意境。特别是冬天的晚上, 四周一片寂静, 戴着薄薄的手套打字, 键盘清脆的嗒嗒声伴随着飞扬的思绪, 让人不知道时间的悄然流逝。有时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 站起来时双腿已经是“麻木不仁”了。
双休的时间, 长假的时间, 寒暑假时间, 中考命题中的剩余时间, 都是可以用来做“大事”的。2005年中考命题, 我被“关”了24天, 用8天时间完成中考命题的工作, 剩下的时间就是一天又一天的写作:写成了给《学习报》的10篇文章, 给《语文教学通讯》的9篇专栏文章。
于是, 我能够连续20年保持着每年发表论文50篇以上的纪录。
13.优秀教学成果奖 篇十三
一等奖(15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 学科 1 教育发展战略2 教育心理 教育发展战略4 基础教育 5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心理 体育卫生美育8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1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2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国防军事教育姓名 郝克明 林崇德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魏国栋 陈玉琨 莫雷
杨贵仁
杜育红 吴康宁 廖哲勋 田慧生 石中英 刘海峰 雷渊深
单位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
人民教育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体育卫
生与艺术教育司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军事科学院
成果名称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教育评价学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系列实验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
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 课堂教学社会学 课程新论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中国考试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教育发展史 成果
发表出版单位或
形式 适用范围 著作 广东教育出版社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论文 心理学报
研究报告
大中小学校
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南京师大出版社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著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军事科学出版社
国防军事教育 15 国防军事教育
于清吉 向德全
总参军训和兵种部
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类型结构研究
研究报告 研究
军委、各总部 总部机关、军事
空军工程大学 军事教育评价发展研究
报告 院校
二等奖(73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 学科 1 高等教育 比较教育 3 比较教育 4 高等教育 5 教育经济与管理 6 教育心理 德育 8 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心理 10 高等教育 11 高等教育 12 教育心理 13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4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16 教育心理 17 基础教育 姓名
单位
陈洪捷 北京大学 周满生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陈向明 北京大学 王孙禺 清华大学 丁小浩 北京大学 周宗奎 华中师范大学 王健敏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谈松华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方俊明 华东师范大学 徐小洲 浙江大学 周作宇 北京师范大学 张文新 山东师范大学 郑金洲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 柯佑祥 华中科技大学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 张楚廷 湖南师范大学
成果名称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世界教育发展基本特点和规律 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 工程教育与工业竞争力 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
儿童的社会技能 道德学习论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 中国聋人手语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 问题之源与方法之镜——元教育理论探索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 教育文化学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课程与教学哲学
成果形式
发表出版单位
著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著作 清华大学出版社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著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浙江教育出版社著作 广东教育出版社论文 中国特殊教育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论文 心理学报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著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心理学报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 19 高等教育 20 教育心理 21 基础教育 22 教育经济与管理 比较教育 24 职业技术教育 25 教育经济与管理 2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27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28 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础教育 30 德育 31 基础教育 32 德育 33 比较教育 34 教育经济与管理
高等教育 36 高等教育 37 德育 38 德育 39 基础教育 40 成人教育 卢家楣 上海师范大学 陈昌贵 中山大学 蔡笑岳 广州大学 张爱芬
上海市闵行区启智学校
李从松 清华大学 冯增俊 华南师范大学 蒋作斌 中共湖南省益阳市委 曾天山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平原 北京大学 方晓东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红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应俊峰 华东师范大学 安云风 首都师范大学 罗星凯 广西师范大学 谢海光 上海交通大学 陈永明 华东师范大学 马永霞 北京理工大学 杨德广 上海师范大学 赵婷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胡珍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郑永廷 中山大学 华国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蓉
北京农业职业
学习的苦乐关新论 人才回归与使用
西南少数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与教育
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
中国大学贫困生研究 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剖析
中国大学十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 政府主导 多元筹资 制度创新——“九五”期间我国教育经费进展情况分析 研究型课程 性伦理学新论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日本教育——中日比较与展望 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论 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与性教育研究
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差异教学论 成人高等教育学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广东人民出版社 著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著作 湖北人民出版社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著作 湖南人民出版社 著作 广西教育出版社 著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著作 海南出版社
论文 教育发展研究
著作 天津教育出版社 著作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著作 中山大学出版社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作 中国农业大学出41 德育 42 基础教育
体育卫生美育
基础教育 45 比较教育 46 职业技术教育
德育 48 高等教育 49 高等教育 50 高等教育 51 基础教育 52 职业技术教育
基础教育 54 基础教育 55 体育卫生美育
基础教育 57 体育卫生美育
高等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60 教育发展战略
学院
程天权 中国人民大学 郝德永 渤海大学
教育部体育卫廖文科 生与艺术教育
司
张文涛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汪霞 南京大学 邓泽民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
杜时忠 华中师范大学 张尧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 戚业国 华东师范大学 李光树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熊川武 华东师范大学 郭思乐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耀华 福建师范大学 杨荣 上海市实验小学
于可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肖海涛 深圳大学
王军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调研 课程研制方法论
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加大课堂密度促进分层教学的实效性 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 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 德育十论
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 上海高职人才报告 反思性教学 教育走向生本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超越“围墙”——小学开放教育初探
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个体评价标准的研究 大学的理念
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
世纪初我国教育与人才战略研究
版社 研究报告
内部报告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教育部
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 著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 著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中国音乐教育 研究
上海科学普及出
报告 版社
著作 浙江大学出版社 著作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教育部 61 基础教育 62 基础教育 63 基础教育 64 基础教育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张先亮 浙江师范大学 杨明华 王素
上海市大同中学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 走向创新,走向未来——大同中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青少年科普创新在行动中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军队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军队院校教育学
临战及战争时期军队院校教育对策研究 军事创新教育论
军事装备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著作 吉林人民出版社 研究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上海科技教育出
报告 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胡平平安徽省教育厅 刘志辉 国防大学 袁文先 国防大学 李元奎 车先明 陈庆华 方 江 桂剑国 孙大淮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海军司令部军训部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
著作 国防大学出版社 著作 国防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总参谋部
著作 国防大学出版社 研究
总参军训和军种
报告 部
研究海军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海军
报告 军队指挥院校跨世纪教员队伍建设研究 军校创造性教学方法研究 关于调整改革院校和训练机构体制编制的建议
著作 军队指挥院校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军队院校 总参谋部 库桂生 国防大学
三等奖(197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 学科 姓名
单位
成果名称
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 创造性研究手册
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 情绪智力——当前我国情绪和情感研究中的谬误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 超常与普通儿童元记忆知识发展的实验研究 儿童心理辅导
成果形式
发表出版单位 教育心理 2 教育心理 3 教育心理 4 教育心理 5 教育心理 6 教育心理 7 教育心理 郭秀艳 华东师范大学 张庆林 西南大学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 王晓均 深圳大学 王沛 桑标
西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四川教育出版社 著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 著作 甘肃教育出版社 论文 心理科学 著作 安徽大学出版社 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 8 教育心理 9 教育心理 10 教育心理 11 教育心理 12 教育心理 13 教育信息技术 14 教育信息技术 民族教育 1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18 教育信息技术 成人教育 20 基础教育 21 成人教育 22 比较教育 23 高等教育 24 基础教育 25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基础教育 27 民族教育 28 基础教育 29 高等教育 方平首都师范大学 张明
东北师范大学
李伟健 浙江师范大学 才让措 青海师范大学 李宏翰 广西师范大学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 张舒予 南京师范大学 胡春梅
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
刘复兴 北京师范大学 刘莉莉 华东师范大学 丁新 华南师范大学 孙绿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张维忠 浙江师范大学 黄健
华东师范大学
吴遵民 华东师范大学 谢安邦 华东师范大学 马云鹏 东北师范大学 陶天麟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何金娣 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 李黎明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 高耀明 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心理综合量表的特点及中国城市修订版常模的研制 学习困难学生视空间工作记忆提取能力的多指标分析 目标定向与进步反馈对优差生写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青海同仁地区藏族小学生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预期记忆的老化研究:理论与实验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 视觉文化概论 民族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若干专题研究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 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
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 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目标、对策与措施
近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其启示 云南教育史
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云南少数民族特殊人群的教育问题研究 学前课程价值论 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
量表 首都师范大学 论文 心理科学 论文 心理科学杂志 研究报告
中国藏学
著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江苏人民出版社 著作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作 吉林人民出版社 论文 中国远程教育 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报告 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研究论文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云南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上海远东出版社 论文
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采用
著作 江苏教育出版社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民族教育
基础教育 33 成人教育 34 基础教育 35 基础教育
民族教育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教育信息技术
高等教育 42 德育 43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4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48 高等教育 49 教育信息技术 50 教育信息技术 毛亚庆 北京师范大学
吴晓蓉 西南大学
湖南省隆回县陈富昌 金石桥镇教育
办
余凤英 长江大学 吴子健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
刘志军 河南大学
刘玉彬 大连民族学院 黄书光 华东师范大学 张德祥 辽宁省教育厅
范文曜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张少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杨志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詹万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董泽芳 华中师范大学 方展画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炳照 北京师范大学 石亚军 中国政法大学 张继如 内蒙古大学 祝智庭 华东师范大学 符美瑜
贵州省教育学会
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
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
教育,在仪式中进行——摩梭人成年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7省市14所三级医院护理队伍的需求调查与相应对策 学生创新力培养序研究 课堂评价论
语码转换理论在民族高等院
校多层次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
高等教育社会学
以学科费用及绩效评估为基础的高水平大学拨款模式设计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引论 扩招后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现状、问题与今后的对策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意向调查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比较研究
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
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向成熟的思考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
LOGO技术用于西部中学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研究
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湖南省教育厅
论文 中华护理杂志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大连民族学院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教育部
著作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教育部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著作 山东教育出版社 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 著作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研究报告
实验学校 51 德育 52 德育
高等教育 54 基础教育 55 高等教育 56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58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基础教育 60 基础教育 61 基础教育 62 职业技术教育 63 教育信息技术
高等教育 65 基础教育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68 德育 69 基础教育 70 教育信息技术
高等教育 孙来斌 武汉大学 戴钢书 电子科技大学
李福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张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 牛征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袁韶莹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 霍益萍 华东师范大学 乔际平首都师范大学 李希贵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 马叔平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游泽清 天津师范大学 林金辉 厦门大学 王敏勤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坤庆 华中师范大学 胡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 刘守旗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朱德全 西南大学 李艺
南京师范大学
章仁彪 同济大学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 德育环境研究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 历史学习方略
当前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状况调查
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 吉林省高等教育史 当代教育学
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 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育质量
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语文实验室计划
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
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 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
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
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 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 教育实验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模型建构
“全球化”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论纲
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著作 人民出版社
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著作 天津教育出版社 著作 时代文艺出版社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作 广西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北京教育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江苏教育出版社 著作 重庆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论文 教育改革与管理 72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73 教育经济与管理
高等教育 75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基础教育 77 基础教育 78 高等教育 79 基础教育 8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基础教育
教育发展战略 83 教育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 85 教育经济与管理 8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87 教育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 89 基础教育 90 教育经济与管理 91 教育信息技术 92 职业技术教育 冯建军 南京师范大学 朱家存 安徽师范大学 李岚
南华大学
刘世民 四川师范大学 张熊飞 陕西师范大学 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 林汉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江东霞
上海市长宁区实验小学
卜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 宋秋前 浙江海洋学院
刘大为 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司 胡瑞文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掌然 武汉大学 赖德胜 北京师范大学 张人杰 广州大学 李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 袭普良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孙绵涛 沈阳师范大学 林福宗 清华大学 马必学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当代主体教育论 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 面向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研究 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 经济管理类博士培养新模式探索
创造型集体培育与形成的研究
课程理念探析——历史,现在与未来
教学缺失与矫治策略
西部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做大、做强、做活”上海教育 推动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 思维训练
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学教育与教师 教学过程设计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教学的再创造——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创造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国家教育政策体系的探讨
网上教学行为与教学系统设计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研究
著作 江苏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论文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著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陕西人民出版社 著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著作 贵州人民出版社 研究
咨询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教报告 育部
研究咨询上海市教委
报告
著作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广东人民出版社 著作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同心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论文 Behavior&Information Technology
研究报告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93 教育心理 94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基础教育 96 基础教育 97 基础教育 98 德育 99 基础教育 100 德育
基础教育 102 基础教育 103 基础教育 104 德育 105 基础教育 106 体育卫生美育
基础教育 108 基础教育 109 基础教育
体育卫生美育 111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德育 113 高等教育 吴增强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胡淑云 北京教育学院 封莉蓉 宋庆龄幼儿园
张曼玲 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
李培湘 西华师范大学 毕世响 福建师范大学 和学新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郭成
沈阳师范大学 温恒福 哈尔滨师范大学
谢宏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汪潮
浙江教育学院
沈壮海 武汉大学 曹中平湖南师范大学 顾荣芳 南京师范大学 王秀兰 天津市红桥区实验小学 王在勇
山东省滨州市教学研究室
钱源伟 上海师范大学
邓宗琦 华中师范大学 刘晓东 南京师范大学 扈中平华南师范大学 周其凤 北京大学
当代青年心理辅导 九品官人法考论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宋庆龄幼儿园质的案例研究
新世纪中小学校长培养的创新实践研究
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研究 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生活道德教育
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应用
大学校园文化的嬗变和构建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实施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技术
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 中国传统德教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 主动教育理论构建 农村地区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
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儿童精神哲学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
著作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著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研究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著作 四川人民出版社 著作 吉林人民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研究报告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著作 杭州大学出版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江苏教育出版社 著作 天津人民出版社 著作 山东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研究报告
北京大学 114 基础教育 115 高等教育 116 高等教育 117 职业技术教育 118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19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121 高等教育 122 高等教育 123 高等教育 124 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础教育 126 教育信息技术 127 教育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 129 教育经济与管理 130 教育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 132 高等教育 133 高等教育 134 教育经济陶文中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赵祖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胡成功 长江大学 周明星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姜乐仁 华中师范大学张东娇 北京师范大学邬大光 厦门大学 张慧洁 复旦大学 何仁龙 华东理工大学刘俊学 湖南工学院 吴开俊 广州大学 徐承博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 夏旭 南方医科大学张武升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阎亚林 西北政法大学曲绍卫 北京科技大学景民
甘肃省教育培训中心
滕利荣 吉林大学 刘海波 华东师范大学董云川 云南大学 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高校德育评估概论 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与问题
职业教育学通论
启发式教学新探——从小学
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开始的研究报告
教育沟通论
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国际经验与我国的道路选择
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概述 基础性 实践性 国际性——
转型期课程目标的发展倾向及其启示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论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两基”的影响
发达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纲领及实践研究 生物医学搜索引擎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教育创新论
论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行政化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 教育特区——贫困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
创建实验教学精品实验室的实践与思考
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
SARS对高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教育组织范式论
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
著作 浙江人民出版社 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 著作 天津人民出版社
著作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著作 山西教育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吉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论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著作 湖南人民出版社 论文 教育与经济 研究报告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著作 甘肃人民出版社 论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论文 教育发展研究 论文 教育发展研究 著作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与管理 135 教育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14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142 教育经济与管理
高等教育 145 基础教育 146 德育 147 德育
教育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151 基础教育 152 高等教育
153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54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吴远香 中国传媒大学 胡有清 南京大学
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
冯惠敏 武汉大学
王国荣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金林祥 华东师范大学 张进辅 西南大学 杨颖秀 东北师范大学 林茂全
大连轻工业学院
王斌华 华东师范大学 林庭芳 西南大学 刘慧 沈阳师范大学 中央教育科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研究所
罗选民 清华大学
尚元明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龚春燕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赵亚平大连大学
郝文武 陕西师范大学 胡劲松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主动适应需求的机制研究
文科理论教学论
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
话”——从知识、科学、信仰和人的角度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现状调查
与分析报告及通识课程设计方案
工读交替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
中国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
开放与变革中的高等教育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两课”教学法专题研究 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 21世纪中国教育展望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及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
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 高等教育——理念重塑、流程再造与高素质人才培养 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
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
著作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著作 南京大学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研究报告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著作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辽宁省民族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山东教育出版社
论文 翻译季刊 著作 苏州大学出版社
著作 科技文献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论文 教育研究
155 教育发展战略 156 职业技术教育
157 基础教育 158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59 德育 160 成人教育 161 教育经济与管理
162 基础教育 163 体育卫生美育
164 基础教育 165 高等教育 16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67 体育卫生美育 168 教育发展战略 169 教育经济与管理
170 基础教育 171 基础教育
172 体育卫生美育 173 体育卫生美育
174 德育 苏竣 清华大学 刘俊卿
辽宁教育研究院
恽昭世 上海师范大学 马啸风 首都师范大学
钱焕琦 南京师范大学
何非 辽宁省教育研究院
张学敏 西南大学 马芯兰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季浏
华东师范大学
邱才训 广州市教育局 王根顺 兰州大学 周浩波 辽宁省教育厅 周爱光 华南师范大学 孙卫国 四川大学 祁型雨 沈阳师范大学 袁征 洛阳大学 徐崇文
上海市学习指导研究所
于景春 云南艺术学院 施永 东北师范大学 栾传大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高等院校教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盲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中国师范教育史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理性思考与实际演练
辽宁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布局的科学化研究 论贫困地区教育投资体制的问题与改革——教育投资宏观调控与教育成本补偿体制建构研究
小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生物教学设计导论 高等理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 教育哲学 竞技运动异化论
我国西南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 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 小学素质教育论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
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
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论文 课程.教材.教法 著作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文 辽宁民族出版社
论文 中国教育学刊
著作 北京科技出版社 著作 湖北教育出版社 著作 新世纪出版社 著作 兰州大学出版社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著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四川大学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河南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上海三联书店
论文 民族艺术研究
著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 175 教育经济与管理 刘力 浙江大学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 教育时机论
量子教育学:100年前量子爆破的现代回声
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论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76 基础教育 177 基础教育 178 基础教育 胡志刚 福建师范大学 陈建翔 北京师范大学 刘晶波
南京师范大学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9 高等教育
180 国防军事教育 181 国防军事教育 182 国防军事教育 183 国防军事教育 184 国防军事教育 185 国防军事教育 186 国防军事教育 187 国防军事教育 188 国防军事教育 189 国防军事教育 190 国防军事教育 191 国防军事教育 192 国防军事教育 193 国防军事教育 194 国防军事教育 195 国防军事教育 196 国防军事教育 朱樑 第二军医大学
库桂生 国防大学 苑士军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董会瑜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杨洪江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杨世平西安通信学院 耿福荣 炮兵指挥学院 马金海 炮兵指挥学院 任富兴 炮兵学院 苏怀东
工程兵指挥学院
戚世权 电子工程学院 韩向前 南京政治学院 袁健康 汽车管理学院 韩福辰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杜 辉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李志恒
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
籍长国 空军航空大学 朱平
第二炮兵青州士官学校
儿园看到了什么? 医学计算机化题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关于调整改革院校和训练机构体制编制的建议 国家领土主权意识教育论 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 新时期军队领导干部教育概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军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世纪中国军校民族精神教育论
“自控式教育”研究 军事创新教育论 论工程兵科技练兵 构建新型信息战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军校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军队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分析与应用研究
21世纪的军校人才培养模式 军事飞行教育概论 创新教育对策研究与应用探索
士官教学法 研究报告 全军医学院
软件 研究报告
总参谋部 著作 海潮出版社 著作 军事科学出版社 著作 军事科学出版社 研究
报告
军队院校
著作 炮兵院校 著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著作 解放军出版社 著作 解放军出版社 著作 解放军出版社 著作 四川教育出版社 著作 军事科学出版社 著作
兵器工业出版社、军队院校
著作 军事科学院出版社 著作 蓝天出版社 著作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优秀教学成果奖】推荐阅读:
优秀qc小组成果10-08
创新创效优秀成果申报表08-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申报材料---毕10-23
教学优秀论文08-04
荷花教学反思优秀10-20
教育教学成果奖10-16
优秀教师教学获奖论文06-29
优秀班会课教学实录06-29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07-03
诗教学设计优秀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