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2024-11-2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16篇)

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一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与教学手段及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又能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 音乐素质 兴趣 音乐教学 教育 审美能力

前言

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里,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听觉艺术。所以“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登台了。再者,“音乐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感情。” 所以说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点滴和同行们交流与分享:

一、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二、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 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三、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是互助平等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在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必须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在这个基础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比较容易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世界窗口,从而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音乐创作、一起创编填词、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

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是中国人》、《红旗颂》、《红旗飘飘》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申奥成功的时刻,全国上下人民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五、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文学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教授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借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借助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温故了这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乐曲《阳关三叠》的同时,配上王维的诗歌《渭城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采用对比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感受,这种做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在音乐教学中,要达到情境交融,美在其中,是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情境交融,美在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真正的意境,这个义务也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法》作/译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给老师的的建议》[苏] 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 译

《上好课应知应会》李广

杨宏丽 编著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二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流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而后形成较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高校英语教育的基础阶段,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通过各门基础课程 (口语课、听力课、语法课等等) 继续培养学生的四项基本技能的同时, 还应通过大量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单科的“经院式”、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顺利实现这一转变, 教师必须妥善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 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

笔者在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主要是通过阅读技巧的学习及大量的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较忽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很难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笔者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开展以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从而提高学生素质的指导思想, 加大了综合性练习。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能力是书面交际中通过文字积极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包括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

许多学生不明确学英语的宗旨和目的, 好象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 甚至把课外阅读看成是浪费时间, 得不偿失, 不愿花时间。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养成默读习惯。许多学生在阅读时, 习惯于发出每个词的读音。有的学生虽没有读出声来, 但内心还是在自言自语、一词一句地有意念地读, 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 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 避免嘴唇的嚅动或低声朗读, 以免分散注意力, 减慢阅读速度;扩大视幅, 减少回视。有的学生往往用手指点着逐词阅读, 有时还来回数次往返阅读, 唯恐遗漏什么, 影响了阅读速度和连贯理解。为提高效率, 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 迅速地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 以避免频频回视、重读等不良现象。

三、指点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笔者一方面教给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泛读、略读、跳读、细读) , 一方面在扩大学生阅读量, 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 着重提高阅读效率, 反复训练理解技巧。例如:要弄清所给材料“写什么”, 把握其基本内容。第二步理清文章段落层次, 摸准作者的行文思路。如何理解和阐述支持中心思想的事实和细节, 如何从字里行间去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进行梳理归纳, 如何进行逻辑推断, 如何理解人物性格, 如何辨认图形。学生只有熟悉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辨析, 才能真正提高有效阅读率。

四、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文章, 掌握信息。阅读技巧也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涵的信息方法。阅读方法不同, 每个人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句子、段落上, 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 不应过份在意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与否。即使遇到较难理解的句子, 也不必着急, 要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 等读完全段或全文之后, 我们往往会发现前面遇到的许多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就阅读理解四个字而言, 重点在理解上, 为了保证准确理解, 对文章出现的重点句或难句, 要适当讲解, 阅读过程中, 要求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句, 力求准确理解, 掌握主要意思。

五、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练习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上, 结合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复述、辩论、概括等联系来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时就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又时让学生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获得完整、清晰的故事内容相对来说是较容易的, 但要复述、评价并辩论、概括却是很难得, 开始时学生的口语表达并不令人满意;或句子结构错误或前后不衔接、或时态错误等, 但通过综合训练他们的词语丰富了, 语言流畅了, 错误减少了, 表达能力提高了。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并在阅读课上进行综合性练习, 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外, 还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学目标各不相同的阅读课与口语课、听力课以及综合英语课等结合了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经过长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训练, 学生的英语阅读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都提高了, 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摘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通过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并且设计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练习, 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技巧,综合性练习,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刘英.高校教学科研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7

3.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三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

古人说“歌以明志,乐以载德”。优美高尚的音乐旋律蕴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能够塑造美好心灵。音乐教育能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特别是一些历史歌曲、红色歌曲、民族歌曲等,其中蕴藏着民族的优秀文化、革命的优良传统、社会的优美风尚,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很好的作用。如《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等爱国歌曲,不仅使学生得到演唱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形成坚强、活泼的性格。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诵读歌词中渗透德育,让学生体味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良好品行;注重在反复吟唱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感悟优美旋律所表达的美好情操;注重在音乐表演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把高尚的道德情感转化为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注重在历史传承中渗透德育,让音乐家的动人故事代代相传。

提高教学技能、拓展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音乐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唱歌能同时作用于左右脑,让学生能全面、合理地使用左右大脑的功能,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增长,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

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大脑神经系统就越能得到锻炼,大脑越灵活、聪慧。在演唱乐曲活动或有趣的欣赏中,人的精神、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通过欣赏教学,学生鉴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能力加强,扩大了音乐视野,学会了仔细聆听、认真分析,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从中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包括世界各国的文化、民俗风情、自然科学与生活情况等。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爱的教育,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在心境放松的情形下学习音乐。如:在讲授《相亲相爱一家人》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启发学生将对爱的奉献的理解,教师可以预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具,如以5.12汶川地震为背景的教育视频、各时期的抗震救灾的资料、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片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歌曲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关怀,避免教师语言上的直白:“这儿力度要强些,那儿力度要弱些”和机械地“这儿重一些,动作美一点”的要求。让学生边唱边想象,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从而反作用于学习的过程,激发唱歌的兴趣,让他们兴趣盎然,情趣饱满地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去。还可以利用音乐带领全班学生创编一段舞蹈,忘我地投入,消除了师生的隔阂,学生都乐此不疲,课堂气氛活跃、浓郁。这些都是通过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音乐课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导向等作用,在以往的音乐评价中,教师往往通过学生唱一首歌,吹一首乐曲来给学生评分。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评价可以从音乐课程价值和目标实现为起点,构建立体的音乐评价标准。评价的时候可以从教师、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三个方面出发,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等多种方式。不仅针对唱歌或者乐器演奏时的表现,还可以重视过程化的管理,如平时的学习态度,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参与的态度是否积极等,应该重在过程的考核,把过程考评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从而让考核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學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特殊能力,作为教师,应该用辩证的发展观点看待学生,应多纵向地和学生的过去比。因此,注重参与评价的准备过程,比注重评价的结果更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音乐课改的过程,使我们看到了音乐的特殊功能,音乐能让学生天真烂漫,活泼愉快地成长,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一颗美好的心灵。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一路小学

编校:宋娟娟

4.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四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英语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实施它的主渠道是课堂,那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经过多年教学尤其近三年来对新教材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认为把“多目标层次”这一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及英语整体性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教学中的“多目标层次”

高中新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发展写作技能,培养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在身心发展中有着共同特点,但又存在着个体差异。针对我校多年来学生写作能力悬殊性大这一实际情况,在新生入高一后经测试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为优等生约占全级人数20%;B:为中等生约占40%;C:学困生占40%,这样学生找准了位置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及作业布置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使不同层次学生写作素质都有所提高。

二、“多目标层次”教学实施步骤

1. 高一入学后的五种基本句型训练。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我将五种基本句型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突破口,要求:A层学生扩大五种基本句型训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扩写。如:S+V+O句型,The boy spoke to his teacher学生扩写的句子大致为:The little boy spoke to his teacher. The boy named Tom spoke to his math teacher. The American boy called Tom spoke to his Chinese teacher.对B层学生要求是能正确地英语互译句子,或完成句子,如:S+V+O,He made-_______可让学生自由补充和固定补充、相互结合的办法去完成句子。要求C层学生连词成句并向他们讲清五种基本句型分别是什么?怎么去分析?如何去理解?为联句成文打下良好基础,如:S+V+P、girl、student、the、be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首写字母不大写,不能正确使用be等)要及时纠正。

2. 利用课文句型造句、缩写、改写、训练,进而培训学生写作能力。

①根据英国语言学家L、G、Alexander不要鼓励学生犯错误的观点和英语习得规律,我们必须从词、句入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习语,固定搭配和句型结构等,以提高其遣词造句能力。具体做法是:用投影或小黑板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句型,并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识记理解进而到达熟读句型,然后进行分目标层次训练,以高一上第三单元为例:“have some difficulty in doing……”。要求A层学生写出其否定形式及疑问句,并且自编句子加以说明,要求B层学生默写句型并进行操练,要求C层学生写出句型并仿造句子,各层次目标明确后,教师让各层次学生在黑板上按不同要求写出句子,并给予错误纠正及补充。如学生在写其否定形式只定了……don’t have……difficulty in doing……这时应在黑板进行补充,……have never/no/seldom/little difficulty in doing.

②缩写或改定课文。

缩写或改写课文的能力与阅读理解课文能力密切相关,互相影响,教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经常指导他们找出全文及段落主题句,在缩写时可参考课后练习并将各主题句柔和进去加以修改便达到目的,改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这种练习布置给A层学生去完成。

3. 强化训练阶段。

根据两纲要求让学生多接触各种题材的范文是非常必要的,为高考作适应性训练,具体步骤是范文展示──范文解释──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总结各题材的格式──细读范文(注意其连接词语和句子的使用)。

即使经过两年多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新教材中写作训练和范文学习,在命题作文训练时还应要求学生注意以下问题:①审题是学好文章的前提,注意文章的.题材及表达表达格式;②确定主题及编写提纲;③写初稿然后仔细修改,注意内容是否齐全,关联词语用的是否恰当,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字数是否在要求范围内。④要求学生用英语思维,不要写出“汉语式的英语作文”;⑤让B、C层学生尽可能用简单句表达,A层学生可用主从复合句及非谓语动词与简单句相结的表达方式去完成。在作文批改中,把错误复现率高的句子摘录下来,以投影形式让学生做改错练习,以便让更多学生注意到此类错误的再现,同时将比较优秀作文打印给学生或抄写在黑板上,刺激学生的求胜心与成功欲。

在命题作文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行限时作文,具体办法是在给了材料及要求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列好提纲,抽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写作,然后全班公开批改,这样错误处容易被改掉,并且容易进行比较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其它学生在写作的同时教师应巡回指导,对完成的同学及时批改,或让学生对改。

总之,“多目标层次”写作训练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克服了“望文生畏”的现象,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素质作用的主体性。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勇于用英语去表达,如书信、通知、便条等,与此同时英语其它三个素质方面(听、说、读)也得到提高,它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主要参考书目:

1.肖明广《英语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与实施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2.贺中临《写作训练程序》(《中小学外语教学》第9期)。

5.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五

细节也是一个很需要注意的事情,我们在做无论什么事时,常常会忽略细节,总以为这是小问题。其实这才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问题。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地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并且能在做细的过程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要知道工作中没有小事。点石成金,滴水成河,只有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才能克服万难,取得成功。我们必须相信自己,正视开端。任何大的成功,都是从小事一点一滴累积而来的。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肯做的人。想想你曾经历过的失败,当时的你,真的用尽全力,试过各种办法了吗?困难不会是成功的障碍,只有你自己,才可能是一个最大的绊脚石。我们一定要学会用心做事,尽职尽责。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单位,我们就会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完成工作,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领导乐于雇用的人,一个拥有自己事业的人。其实我们自己对待小事,也要倾注全部热情。倾注全部热情对待每件小事,不去计较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你就会发现,原来每天平凡的生活竟是如此的充实、而又美好。

执行力是贯彻战略意图,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整体战斗力。要提高员工的执行力,首先要积极设法,如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理解力,让员工能准确理解公司领导的意图;制定制度性措施让员工必须坚决执行、落实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指令。

1、通过企业执行力文化的塑造与建立,逐步影响员工,进而提升企业员工执行力。因为在企业文化中蕴含执行力文化,会对员工在执行力方面的改变有着重要和长期作用,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2、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并反馈信息,协调内部资源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员工执行力的提升。因为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得沟通起来方便快捷,避免传递信息不到位或传达错误引发工作出现被动;同时通过及时收集并反馈信息,进而协调内部资源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纠正出现的偏差和错误,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

3、管理人员依据工作目标,制定合理制度与方案,常抓不懈,充分发挥检查、监督与激励作用。因为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做到常抓不懈或缺乏检查、监督和激励措施,容易使得员工感觉没有督促或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等,进而引起员工在工作时会出现懒散甚至捣乱现象。

4、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工作强有力的执行力带头作用。员工执行力的强与弱往往跟直接领导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工作时执行力的带头作用,建立工作雷厉风行的工作习惯(但绝不是莽撞盲打),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模范和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与目标。

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明白你想让员工哪些方面得到提升,是礼仪、专业技能还是严格按公司制度行事,明确目标后在有的放矢,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次,要以身作则,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身体力行。再者,要在内部树立诚信的意识,领导对员工的承诺要做到,这样员工才会真心实意的为公司着想,再就是,加强培训,反复强调。

6.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六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其他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胡屠户也并不全是坏的。“他的这句话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甲学生说:“胡屠户这个人,眼里只有钱,范进没中举时就是‘现世宝’中举了,马上会有钱了,就是‘贤婿老爷’这样的人,还会有好的一面?“乙学生也表示:”胡屠户这个人,只要看他抓银子这一场面,就足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在众多学生都发表完了自已的看法后,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你能说说吗?“那位学生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但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而且常常让全家挨饿,有这么个女婿,当然针对骂他,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得有道理,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其余的同学也投去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

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

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能过上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浓度了以讲读启发情感,朗读激发情感,写作抒发情感。

1、讲读启发情感,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如我在讲鲁迅的作品《故乡》时,开篇设置了一个欲泣欲诉,欲怒欲愤的导语,使学生身不由已地珍惜现在的丰衣足食、窗明几净的生活。开始我让学生描写一下自已父亲的肖像:有的写父亲西装革履,有的写父亲的手机奏着时代的强音,有的写工作,有的写生活。我就此打住,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离我们有七十年有余的闰士是一幅什么样的肖像。开始,大家对父亲的肖像还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整个教室静悄悄,我顺水推舟说“两个时代的父亲肖像上有天壤这别,我们不但对我们的父亲敬爱有加,我们更对闰士的不幸产生了疑惑,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此文,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士才

四十岁上下却活得像个木头人呢?“听完我的话,大家迅速研读课文,并对闰士生活的社会进行了详尽的了解,明白了社会黑暗、兵、匪、官绅使闰士命运如此悲惨,由此大家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如今的国家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之情。

2、朗读激发情感,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回延安》一课为例,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热烈而奔放的情怀,充分表现了作者在阔别多年后重回延安的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心。教师在上这课时,要结合信天游文体的特点,认真范读,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圣地的崇敬、向往之情,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另外,教师强调学生课外要反复朗读,咬文嚼字,学会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情感,做好充分准备后,举行诗朗诵比赛,通过朗诵把作者的细腻情感理解透彻。

3、写作抒发情感。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写日记、作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亲情和友情是两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但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而且能从习作中感情亲情,理解父母,识别友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有一次训练时,我出了个作文题目《我的父亲》。然后,我给大家读了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一杯薄薄的思念》,这是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我看到同学眼里滴下了晶莹的泪珠。趁热打铁,又给大家读了一篇《谁能读懂我心中的痛悔》一文,内容是文中的我不能谅解父亲的力家出走,后来我被蛇咬伤,父亲背我走了几里路,到家后父亲用嘴用我吮吸毒汁时,我的声断喝葬送了父亲的生命,父亲去世的那一天也是文中的我泪流成河的那一天。一石激起千层浪,几篇典型的回忆亲情的文章在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在亲情的感化下,下笔如有神。有学生在作文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老师不让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作文前的那一番讲演,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为我们所作的一切是应该的,无须不安,无须报答,然而现在我明白了。有同学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就在我沉迷于生日的期待中时,一句朴实而古老的话惊醒了我,”孩儿的生日,娘的苦日“。我的心如揣了只小兔,往昔的岁月历历在目;每次过生日,妈妈的碗里连鸡蛋皮也曾有过,每次吃蛋糕,妈妈部是吃一点就推脱说不好吃便端给了狼吞虎咽的我。每次催她买衣服的钱都给我„„想着想着,我觉汗颜,我太自私,太不懂事了,近十三年来。我享受了很多,可妈妈却为此而背着沉重的负荷,望着已生华发的妈妈,我有说不出的内疚,突然,一个想法闪现在我的脑海,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我也要为妈妈备一份礼物„„”通过这次作文训练,同学们养成了正确的亲情观,人生观。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培养心理素质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状况,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比如在考试过后,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可以布置一篇“谈成功”的文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再比如《孟子二章》

这一课教学完成以后,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篇“怎样才能成才”类的作文,通过作文,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已的看法,教师从中加以引导,及时加以疏导,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才才观,引导他们成才。

四、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摇篮有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

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例如,课文《岳阳楼记》,主要表现了作者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体现了范仲淹身处逆境,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我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他做这篇记的目的是什么?他自已当时的处境怎样?从中看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从而让学生领司到他的那种身处逆境而不消沉,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已的学习实际思考:学习上的失败怎么看待?如果你现在身处逆境,你会怎么办?以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逆境,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

其次,有目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电影、电视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长篇巨制的,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为的意志。电影、电视能给人以视听的感受,因此,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看、收看电影、电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近期中央台播出的一档栏目“生存大挑战”,要求参赛选手在种种困难条件下完成任务,达到生存的目的。这需要选手们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看,并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在班上组织一场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靠情感来推动,要激发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成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为此,我设计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课堂,每天有意识地设计一个有关意志培养的题目,通过第一位同学的上台演讲,既达到语文教学中锻

炼学生口才的训练要求,又是对学生意志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锻炼„„

当然,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和发展平是有差别的,加上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大,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7.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七

一、在“减负”中发挥组织优势

小队活动在“减负”中发挥了组织的优势, 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 很受队员们的欢迎。

1. 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寓教于乐, 乐中求知, 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一种艺术。“乐”, 即快乐, 在学习中寻求快乐。只有快乐, 才会乐意, 才会轻松、愉悦, 才会自主地学习。乐意学了, 才会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如笔者结合上《品德与社会》课, 采用了饶有兴趣的小队活动———排演课本剧。即当一课内容学完后, 为巩固内容并加以运用, 让他们以课本内容为主要素材, 进行合理的想象和适当的艺术加工, 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收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课本与实际生活内容有机结合, 同时, 根据课本内容提供的信息、情节, 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为在表演时取得惟妙惟肖的效果, 学生往往在准备时主动地、乐意地刻苦钻研所学内容,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在活动中陶冶情操

如何在队员中培养情操,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三下《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社区———我的大“家”》时, 除让学生了解一些社区设施以及自己社区的生产、经济、文化、科技、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及取得的建设新成就外, 还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社区的自然景色、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基础上, 从不同角度把家乡社区的变化和美景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出来, 形象具体而生动地体现学生的爱国之心, 爱家乡之情。

3. 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和意志

队员们平时在校内外、课内外的生活与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的跳绳是他们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游戏活动, 它设备简单, 不受场地限制, 是校内外课余活动的好项目。小队与小队之间开展一分钟跳绳比赛, 促进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育, 培养他们的弹跳力、灵敏度和协调性, 锻炼队员们的意志力, 也能为队员们进行体育达标奠定基础。如“我来做个小导游”“场地接力障碍赛”等活动, 同样能收到锻炼人的身体、意志的功效。

二、在自我教育中提高队员素养

教育是少先队活动的灵魂, 活动是对队员们教育的具体形式的体现。小队中每个队员都是参与者, 通过活动, 经历了自己出主意、自己做准备、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作决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等过程, 能够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性。

1. 小队活动与个人兴趣爱好结合, 培养主人翁意识

每个队员各有所爱。有的爱体育运动, 有的爱唱歌、画画, 有的爱写作……根据队员们不同的兴趣爱好, 分类建立几个小队, 队员们分别给自己的小队命名为“博览小队”“星火小队”“洁净小队”“健美小队”“文明小队”等等, 他们各自制订了活动计划和制度。活动中, 队员们在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 也为别人服务。如“博览小队”的队员, 不但自己爱读课外书, 还把好书介绍给别的小队, 带领其他小队队员走进知识的宝库。又如“勤学小队”的队员经常督促个别学习不够自觉、作业拖拉的队员, 把帮助别人当做是自己的乐事。主人翁精神得到发扬光大, 也极大地发展了队员们的自主性。

2. 小队活动与班级集体管理结合,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把中队工作分成若干块管理内容, 每个小队分管一块, 并建立值日轮流制, 使中队 (班) 里的事, 事事有人管, 每个队员也人人有事做, 各种规章制度得到充分的落实, 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如让“文明小队”的队员管理全班同学在活动和交往中的言行举止, 促使全班同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不浪费粮食的节约意识。让“健美小队”的队员管理“两操”“体育活动课”和排队集会等纪律, 培养他们严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中队整体的生活表现与小队分块管理的有机结合, 使队员们在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在管理中加强自理, 在自理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小队活动与社区公共活动结合, 培养法制意识

每逢节假日, 队员们总要到家庭所在地的社区参加社区活动。社区活动丰富了队员们的日常生活, 拓宽了活动的范围, 也使法制教育占有一席之地。如他们出黑板报, 贴标语宣传赌博的危害性, 劝阻自己的家人不参与赌博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讲述吸毒害人的故事, 在街头巷尾排队呼口号宣传禁毒的意义, 到个体商家活动场所宣传“依法纳税”的重要性, 跟随派出所民警体验巡警执行任务的艰苦生活……所有这一切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大人们, 也是队员们自己。

三、在“实践创新”中发展队员能力

少先队的活动要使队员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和锻炼。有实践才有创新, 队员们在小队活动中用新眼光观察问题, 用新视角提出问题, 用新思路分析问题, 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1. 环保行动, 献计出力

在“我们的地球”“这里是我家, 环保靠大家”等系列环保社会大活动中, 各小队纷纷出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有的小队组织队员们拿着扫帚、抹布, 清扫街道、农贸市场, 擦拭墙上、电线杆上的不法广告纸;有的队员考察河水污染情况并拍摄了照片, 积极向队员们发出倡议:从现在做起, 为拯救“母亲河”做一件实事, 出一份力量, 尽一点责任, 献一片爱心;有的小队挨家挨户收集废电池;有的小队在放学路上捡废纸;有的小队还自制“环保袋”, 到农贸市场去分发, 目的是让大家保护环境的整洁;有的小队在绿化带的树上挂上“请爱护花草树木”的牌子。少先队员既发挥了创造潜能, 又为社会、学校、同学办了实事, 收到了“教育自己、教育别人”的实效。

2. 敬老爱老, 从我做起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队员们从小也树立了这样的意识。在老师的提议下, 中队举行了“尊老爱老,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系列队活动, 发动全体队员以实际行动尊敬老人, 有的小队到敬老院去慰问老人。他们要么用自己省下来的零用钱给老人们买些糖果, 要么带了扫把、畚箕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搞环境卫生, 要么给他们露一手, 表演几只小品、器乐演奏或歌曲演唱, 给老人们带去一片欢笑。有一个小队还给老人们包馄饨吃, 创造能力和奉献爱心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3. 动手动脑, 科学武装

各小队分科收集各种科技信息, 整理编制成小报, 张贴在宣传栏里供其他队员阅读, 了解现代科学知识, 以小队为单位动手制作一些小科学模型、小手工工艺品、日常小用品或玩具进行展览, 队员们相互参观、相互学习和提高, 从而树立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在科技节活动周中, 各小队分头准备, 开展演讲科普小故事活动, 由此激发了队员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所有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体现了各小队的创新精神。

四、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当今时代, 是一个竞争和合作并存的时代。小队活动有更多的机会让队员们在相互协作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它不是把眼光停留在个别小能人身上, 而是要调动所有队员的积极性, 做到人人参加活动, 个个受到教育;人尽其才, 各得其所。

1.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小队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乘上了同一条船, 只有大家进步, 才是真正的小队进步。因此, 学优生总会主动地去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也会因不敢拖小队的后腿而乐意及时请教学优生。如在中队“优秀作文展评”中, 那些优秀生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自己写得完美外, 还帮助写作较差的同学出点子修改, 督促他们一同进步。

2. 能者为师, 取长补短

少先队活动, 应注意开拓教育领域, 促进队员全面发展。“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对小队活动而言力度最大。如在“校园歌曲演唱会”中, 各小队从选择演唱的歌曲内容到准备, 再到相互教唱, 歌声充满了整个校园。又如在班报的编写过程中, 除了排版、画插图除一些特长生负责外, 文字抄写工作其他队员就抢着干了, 步调一致, 配合默契, 造就了新时期少先队员的协作风貌。

8.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八

深化教育改革,开展教育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差生尽快得到转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看看学生入学分班时的摸底考试成绩,全班48名学生,在级部内的ABC三个等级的比例为11:16:21,优劣差距太大,特别是后进生的人数相对较多。看到学生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想一定要让学生尽快的提高成绩。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教方案,尽快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有效地尝试,精心分组,合作探究,巧排座次,互帮互学,才能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教会学习、培养能力。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有变以讲授为主的教的过程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主体性教育。

教学中,我们积极运用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帮学学习小组,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精心分组、巧排座次。1、精心分组。先召开班级课任教师会,征求教师的意见。然后召开学生座谈会,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将全班48名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分为A、B、C三个等级,且各占三分之一:A1、A2、……A16;B1、B2、……B16;C1、C2、……C16。

设立帮学小组。学习小组设置的人数一般以6人为宜,每组都含有ABC类学生,既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又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且小组的整体水平相近,有利于开展小组间合作学习。让最“优生”帮最“差生”,次“优生”帮次“差生”,使差生得到最快的转化。具体分组如下所示:

一组:A1、B1、C1、A16、B16、C16;

二组:A2、B2、C2、A15、B15、C15;

……

八组:A8、B8、C8、A9、B9、C9。

(注: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立小组,既可设立2人或3人组成的小小组,也可设立一排学生组成的大组,还可设立复合式学习小组,只要对教学工作有利就行。我们仅以6人小组为例说明。)

2、巧排座次

安排座次有学问。要按照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排座(兼顾学生个子高低)。恰当的排列小组成员的座次对开展合作探究,实现帮学活动,全面提高学习质量至关重要。

经过细致地分析研究,我们主要归纳出以下的三种座次形式:环型式、放射式、内聚式。学生互助帮学小组的座次排列如图所示,图中ABC字母表示不同层次的学生,箭头表示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帮教方向。

学生座次排列示意图

图1、环型式合作小组:相邻两排学生按ABC等次交错排座,B类学生居中,主要有利于前后帮学。

图2、放射式合作小组:A类学生居中,由里向外呈放射状,有利于实现前后左右方向的帮学。

图3、内聚式合作小组:C类学生居中,两侧AB类学生均可向中间的C类学生帮学。

安排上述座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达到三种理想的效果:一可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有明确的针对性,实现同级提升;二能实现帮教学习,A教B、B教C(或A教C),以“优生”教“差生”;三可实现转化过程,使C类学生向B类转变,B类学生向A类转变,让学生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在班级学生分组排座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尽量让优生与差生的交错排列,便于开展帮学活动。要注意培养BC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这是提高班级整体素质的关键所在。

三、挑选组长,找好帮手。小组长必须由学生选出(切忌教师指派),防止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影响组长的威信和合作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后,组内学生可定期轮流当组长,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成长。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B、C类学生的管理能力,帮助他们的树立学习自信心,有助于实现向优等生的转化。

组长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有力助手,主要负责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课后检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以及检测学情,将帮学活动落到实处。组长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让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过程进一步得到完善。教师对组长的工作勤指导,提高组长的管理水平。

四、多方激励,效果显著。建立学生成长动态评价机制,分层次评价学生,主要看学生比以前进步多少,只要学生有进步就给予表扬。我们在班级中开展了“我的短期学习目标”“我与先进缩短距离”等形式的演说,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全班学生,大家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比速度,比效果,比创新。还用评进步快的学生,评优秀学习小组,评优秀小组长等形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的热情,具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动力和勇往直前的干劲。

我们经过认真扎实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提高了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入学时,我们班级ABC三个等级的学生在级部中的比例为11:16:21,学期中为16:18:14,到学期末就成了19:17:12。班级的优等生人数增加,后进生的转化效果十分明显。

2、融洽了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给每一位学生营造了锻炼的机会,特别是提高了BC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了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学生深感老师的教诲,培养了感恩意识。

3、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实行分组合作学习,教师敢于放手,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讨论、探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了學生的集体观念。教师教学中用不同方式激励学生,让学生间、小组间互相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互帮互学,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形成了浓厚的班级合作学习氛围。

9.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10.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十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五大途径:

一、精心指导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二、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简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的有效方式;

四、续写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善用课外读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在素质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技巧的学习,能力的学习,情感态度习惯的学习四大板块,缺一而不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表明了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直是笔者努力的方向。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探讨,本人认为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指导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强调的是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经验告诉我们,好的自学习惯一经养成,一个人会终生受用不尽。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就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每上一篇新课文前,我都会出示几道深浅度不同的预习题纲,供不同的预习题纲,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如《蛇与庄稼》的预习题纲如下:

1、用自己的话说说蛇与庄稼有什么关系?

2、什么叫简单联系?什么叫复杂联系?(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3、现实生活中那些事物之间是简单联系?那些事物之间是复杂联系?举例说明。

有了布置,就要有检查,每节课新授前学生通读课文的时间,就是我检查的时间,检查过后及时地表扬。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二、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传统教学理念里的语文教学,只要把文章提及的知识重点,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并随机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就算达到了授课的目的。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浅层次的,我们更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理解能力的训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艇的作用时,可适时提出一个问题:人们还利用威尼斯的小艇去干什么?这时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答案:去购物,去上班,去访亲探友……这样,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艇对于水乡威尼斯的重要性。

三、简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的有效方式。

简述课文,简单来说,就是把课文的梗概描述出来,要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每学完一篇新课文,我都会在总结课文,指点学生体会内容的详细之后,给学生一个小组学习发言的时间,让他们在组上简述课文,然后推出组上最好的代表,在班上发言,并让全班同学评议发言的优劣以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大部分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续写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智能型、创业型、开拓型的人才,靠继承前人的经验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续写文章,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之后,布置了一篇日记让学生续写《狐狸和乌鸦》。我想学生肯定是写狐狸下次一定不会受骗吧,可结果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一个学生续写的故事让我很惊讶,他续写的故事中,乌鸦找来一片薄薄的石头,画成肉的样子,引诱狐狸来到自己所站的树下,在狐狸再次用同样的话语谝它时,假装回答,口里的石头掉到狐狸的头上,狐狸被砸死了,这次是狐狸被骗了。你看这样的续写,不正闪烁着创新的浪花吗?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有着许多这样的课文,让我们有充分的训练素材,例如《狼和小羊》《凡卡》《穷人》等。

五、善用课外读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生作文中,往往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内容很简略,很空泛。要扭转这种现象,除了在课文教学上经常渗入写法指导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以增广见闻,积累好词佳句及写作材料。我就曾经采用了这种方法,引导全班同学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写作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习作练习,题目叫做“我发现了……”这篇习作一直是历届学生完成的不太好的一篇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平时很多学生没有养成仔细观察,发现问题一定要追究答案的习惯,因此感到没有发现,所以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来了个对症下药:习作练习前两个星期,我把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提到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选读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当学生们的这次写作展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禁欣慰地笑了。这次写作他们完成得非常漂亮,选材各不相同,内容言之有物,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1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十一

评价,是指对事物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习的评价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学生在学科知识、使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对高中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或高中新课程实施各年段或教学计划做出结论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课程评价中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基于此,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多把尺子衡量学生;(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3)关注教学的长期效果。

考试是一种正式的、系统化的获得学生行为信息的方法,通常采用纸笔形式。考试结果通常作为衡量学生在相同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成绩的标准。考试,作为课程评价的手段之一,是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尽管当今考试受到社会各方的指责,但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学生整体学习行为评价中的作用,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可替代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考试是评价的主

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要将统一性与选拔性相结合,在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高等学校选拔方式的改革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办法。”从以上《通知》可以看出,提倡新的评价方法并不是否定已有的评价方法,如纸笔测验的作用,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应避免在评价方法改革中出现赶时髦和形式化的现象。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不能局限于鉴定、选拔的功能,而应突出和强调考试的基本功能——教育功能。中小学学科考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的教育性,即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发现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不足,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有利于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

二、提高历史考试测量行为在学生整体学习评价中有效性的方法

1.积极促进考试内容和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全面实现考试测量目标

考试测量是有目的的,是实现考试测量目标的手段。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考试测量目标以往是、今后也应该是教学目标和高考考试测量目标二者的结合。当前,在考试测量目标问题上,需要注意的是,全面把握和实现考试测量目标。一方面,在减少考试频率的同时,拓展每次考试的内容,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更要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通过考试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不能将考试形式单纯囿于笔试范畴,配合采用学生自测、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等多种方式。在非毕业、升学的考试中,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

进行分层考试等。

2.正确处理教材与考试测量的关系,在历史考试中尽可能地引用史料进行命题

历史教材版本多,课标本身允许不同表述,专题题目设计大,弹性大,取材、判断、结论差异大。过去“以本为本”,能从教材找到出处、原话(题目、答案),现在行不通了。训练学生一定要跳出所使用教材的束缚,改变教材观(现在的教材是读本,是工具,有一些符合课标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但弹性很大),突出最基础的史实,培养学生能力。两者关系:(1)教材提供了考试测量最基本的知识(识记层面),没有教材,学生基本知识是无法掌握的;(2)通过教材的学习,为考试测量提供了一个背景;(3)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

实践证明,历史考试中引入历史资料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使学生把已知和未知、史和论、学和用结合起来,促进了知识的活化;二是思维活动扩大,有利于显示和区分能力层次;三是把学生的平时学习成果和考试临场发挥结合起来,削弱了对课本和教师的依赖,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自身的水平。

3.要对考试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和指导

教师既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考试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考试找出自己的缺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调整学习目标,完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如,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考试结果建立错题题库,并不断对错题进行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是怎样改正的?解题过程是否正确无误,表述是否符合逻辑,语言是否流畅?如果适当改变试题的设问和角度,问题将会出现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和过去做过的题有什么联系?等。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对考试的期望不仅仅在于能得高分,而是通过考试实现自我纠错、自主反馈和自行提高。

12.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质 篇十二

注重汉字书写能力的训练。文字是记录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字写得正确, 工整, 美观能增强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符合规范和标准, 往往反应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素养及精神风貌。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 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等都有重大历史意义。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 一个使用汉字的人, 应该写一手好字, 以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村, 能写一手漂亮的字, 往往被认为是有文化的表现。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文字。它不仅要求书写迅速、规范, 而且力求书写工整、美观, 甚至要求具有欣赏价值。学生不管是在校学习, 还是今后走向社会, 他们在工作、学习、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方面都离不开写字。所以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书写能力, 对农村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现在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 许多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求职打工就更显得十分重要。

重视口语训练教学。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口语交际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一代, 不仅要努力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和见解, 而且要有能够在别人面前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还要有能满腔热情地去说服别人的口才,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是最简便、最快捷、最廉价的信息传递手段, 比文字表达更灵活、更及时、更直接, 因而更行之有效, 应用更广泛。用明确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也是青年外出求职必备的素质。中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口语交际教学的探讨, 充分调动学生对口语交际训练学习的兴趣, 加大课堂演练力度, 让学生了解, 掌握口语交际的一般技巧, 力求使学生在大庭众之中敢说, 能说, 会说, 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重视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现代社会的人,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常常需要写一些简明、通俗、实用的文字。比如, 写一份请帖, 拟一副对联, 给亲友写一封信, 财物来往中立个字据, 工作中订个计划, 写个总结, 学习中写篇笔记, 为单位集体写个材料等等, 这些都是在交际中会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章———应用文。它的写作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 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前进, 科学技术的进步, 法制观念的加强, 应用文的种类日益增多, 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 中学作文教学, 应在学生熟练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写作的基础上加强常见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训练, 力求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类应用文的行款格式, 行文做到语言简朴、用词准确、表达明确, 能规范地撰写所学过的种类应用文。

1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十三

摘要: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音韵之妙、意境之美, 又可促进学生有效地内化语言。这对于推进课改,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朗读水平;小学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学习者必须要能心悟其情, 并能以声传情。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 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 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所以,语文教学, 语言应当是本体,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 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 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等方面,那是舍本逐末。而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品味语言, 培养语感, 才是当前语文课的根本, 而朗读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二三学段中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得紧紧围绕着这句话。本文就是以此为切入点,谈谈如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朗读首在“实”

朗读的首要要求就是学生能够正确无误地朗读课文。在这方面,教师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共性要求。这就要求在朗读教学中要明确正确朗读课文的要求:

(一)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

首先,就当前的小学教育状况,大城市的小学教学已经基本普及了普通话教 1

学,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是有部分教师用方言给孩子们上课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其次,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声地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打开口腔,更容易纠正他的发音;最后,要求学生读的时候不要急,一个一个字地读好,要吐字清楚,不能含在喉咙。

(二)读准字音, 做到语音正确

正音的问题是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基础,在朗读时, 如果语音不规范、不纯正, 口齿不清楚, 不利索,往往会发生音变, 或者变成另外的词,或者变成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词,若是要读“南瓜”,但是学生n、l不分,就会读成“lán guā”,那么听众就会产生异议, 将词语理解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

1、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方言和普通话会有相似之处,有些当地方言与普通话属于基本音一样,但语调不同,这类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留意,适时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2、轻声。在朗读教学时要经常加以辨析和指导, 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字的读音规律。如小学阶段会出现的“衣服”、“玻璃”、“玫瑰”等这些轻声词语就要要求学生读准。

3、儿化音。这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关键的一步,儿化音的读法就需要教师时时训练,让学生知道儿化音读音的规律,小学阶段常出现的就有“哪儿nǎr”“大伙儿dàhuǒr”“泪珠儿lèizhūr”等,把儿化音读准会让朗读更好听。

4、多音字。多音字的读音就要求学生要看词语的组合,来辨别它的正确读音,这方面教师可在课文讲解中加强,使学生知道这些字在不同组词下的不同读音。

(三)语句完整,句读清楚

语句完整就要求不读破句,不丢字、不倒字、不添字。这个方面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习惯和聆听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有耐心,一旦发现学生有丢字、倒字、添字的想象一定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朗读时保证文章语句完整的习惯。

另一方面,字音正确、句读清楚是再现作品的基础。句读表达不清楚, 朗读也就很难正确再现作品内容,甚至还会颠倒原来作品的意思。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朗读前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不能在该停的地方不停,不该停的地方却停。

朗读的“实”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下功夫,时时训练,日积月累,让学生的朗读达到“实”的要求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二、朗读次在“畅 ”

当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的时候,第二梯度的要求也就是流畅地朗读课文。

(一)避免几个朗读误区

1、有口无心地读

这种朗读缺乏目的性,不切合实际。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用任务型的教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才会有效果。

2、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地读

这在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就在跟学生说清楚,是又流利又准确地朗读,不是只求速度而不求质量,这是学生朗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

3、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地读

这是部分老师没有深入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造成的,课堂上盲目要求读的形式多样化,在一节课中齐读、指名读、默读、轻声读都一一顾及, 却不管是否有这个必要,朗读的形式设计一定要因课文不同而设计。

(二)变换朗读形式,激发兴趣

1、集体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虽有营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 但也是“滥竿充数” 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所以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组读。可全班分为几个大组,进行分组接读。

3、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4、竞赛式朗读。小学生都喜欢竞赛,而且很有好胜的心理,利用竞赛式朗读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可以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个人同个人之间比赛。

5、表演式朗读。一种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如《狼和小羊》这类有鲜明人物性格的文章就可用这种形式。另一种是动作式表演朗读,如《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类动作型描写的文章就可用这种形式。

6、配乐朗读。这种朗读主要是通过合适的音乐来渲染气氛,以情感情。像《桂林水平》这类写景的优美文章就适合配乐朗读,更能感染学生投入到当中。

以上的这些朗读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用的文章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 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优化朗读教学。不用形式的朗读其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朗读贵在“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之为“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美读如赋予作品以生命, 以美读通情, 以美读传情, 以美读激情, 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 与作者感情共鸣, 心灵相通, 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这才是朗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方法指导地把握一个过程,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理解文章、把握基调——以声传情、再现文章。

(一)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朗读技巧

朗读之所以会那么美就是因为文字的组合发音会给人一种抑扬顿挫之美。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感知语言,教师多引导学生,文章中哪些地方该停顿(/)、升调(↑)、降调(↓)、快速(→)、慢速(„)、重音(▲)、轻音(△)等。

(二)理解文章、把握基调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三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整篇课文的基调来进行朗读。

1、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

这方面也需要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分析课文所蕴含的是什么感情,作者想要传达的又是什么感情。如:《一只贝》蕴含的就是作者对这只可怜又可敬的贝的敬佩之情,学生只有自己把自己融入其中,敬佩这只贝,才会用声音传达出敬佩之情。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想象

学生对于有些感情的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如《枫桥夜泊》这首诗,体会

作者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夜晚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他在想什么呢?把自己融入其中,面对同样宁静的江面。静静体会,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想像、体会,只有学生体会了,学生才会读出感情,读出作者当时的惆怅。

(三)以声传情、再现文章

朗读训练不但要读出文本固有的轻重缓急,把握朗读基调,复活形象,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根据文中的语句细细的品味意蕴,全身心地投入!与作者诚恳地交流,贴近读物所反映的生活,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感悟的沟通,喜则笑、哀则哭、羞则面红耳赤、惧则手足颤抖、将文中的情感读出来,让书声带出情感。情感如山中清泉静静地流淌,同时,朗读又是情、文、声三者不断碰撞,发现和融合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探寻,发现和调整,体会作者写作时的精神状态。悟得作者表现在文中的神气,唤起与节奏相伴的情绪,用最合适的声音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文中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读的初始,一般会以五言诗的相对固定的节奏来处理停顿“低头/思/故乡”,但反复朗读感悟,读成“低头/思/故/乡”,更能表现思乡情深无处诉说的情感!

14.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 篇十四

图们第二高级中学 王宝石

关键词:物理 教学 学习兴趣 内容摘要: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是比较关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对物理的学习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阐述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内容: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科技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物理学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培养爱迪生式的大发明家,必须从小事做起。

首先,我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作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学完“静电感应”后,学生完成了“简易静电吸尘器制作”和“简易验电器制作”;在学完了“动量守恒定律”后,学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 在学完电路知识后,学生完成了“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和“多用电表组装”; 学完了“透镜成像”后,学生完成了“照片的拍摄与冲洗”;学完了“声波”知识后,学生完成了“普通开水壶报警器设计与安装”;学完“磁场”后,学生完成了“指南针制作”等等。

其次,我引导学生对身边观察到的和课本上遇到的物理现象作理论和实践上的思考,写出了一篇篇嫩稚而又不失科学的小论文。学了“向心力”知识后,学生写出了《汽车拐弯安全谈》;学了“动量定理后”,学生写出了《汽车制造中的舒适问题》;学了“超重和失重”知识后,学生写出了《在宇宙飞船中的生活起居》;学了“圆周运动”后,学生写出了《地球形状为什么是椭球体》;学了“振动和波”后,学生写出了《房屋建筑中的防震设计》等。

再次,我结合现代前沿科学和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科学幻想。他们在查阅了我提供的有关资料后,写出了一篇篇发人深思的科幻小论文。如《月地索道与来来太空旅游》、《未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超导现象与电力革命》、《反物质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碰撞》、《环保生物电池》等等。

任何一种创造发明和重大发现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于蓝就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知识。没有蓝,青就变成无源之水,胜于蓝就是较前高也一筹。因此就要求不能受原条条框框的束缚,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就要大胆遐想,善于提出问题。物理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循规蹈距,书上写什么,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记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即使全优,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充其量他只能出色地重复别人的过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鼓励学生浮想联翩,能发现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勤鼓励,不管提问题学生程度的高低,也不管所提问题的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励。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瞎想出来的问题,对于钻牛角尖的问题要耐心疏导。将他们的思维逐步纳入正确轨道。对那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应要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教师对回答不出的问题有责任刻苦攻坚,给学生以答复。例如:有的学生学过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扒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却后者却能改变?还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

有的学生学过简单机械后就问教师:是不是越省力的简单机械它的机械效率就越高?有的学生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就问:电流表为什么不能并联到被测电路的两端?电压表为什么不能串联到被测电路中?如果电压表串联到被测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有什么现象?能不能达到测量的目的?总之“启发”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重浪花。使他们获得书本上并没有写进去许多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15.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十五

一、县级供电企业员工现状

1. 职工文化起点低、基础差。

县级供电企业的员工多是内部子弟、复转军人, 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 电力企业注重劳动定员方面工作, 对员工入口、员工素质严格把控, 企业招聘人员数量逐年下降。很多供电一线的员工只有一些基本的操作技术, 缺乏系统的供电知识的学习。随着电力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很多员工对智能化、数字化系统不会操作,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业务能力素质的提高。

2. 无法实现有效培训。

电力企业经常组织员工培训, 很多员工对培训的内容难以理解, 很难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来, 导致员工的技术水平仍得不到提高。电力企业的培训包括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内部培训是企业部门自行组织的学习, 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师资选拔及考核制度上, 有一定的形式主义, 最终员工技术得不到真正提高。在外部培训中, 由于员工文化素质较低, 很多新的技术知识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

3.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一方面, 生产一线的员工年龄偏大, 人员紧缺。由于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工作时间不固定等, 很多年轻人员不愿意到一线工作。另一方面, 管理岗位的人数偏多, 大多为女同志, 工作轻松, 安于现状。虽然近年来企业开始招聘高校毕业生, 但数量有限, 大部分岗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导致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途径

1. 加强员工素质提升, 引进专业人才。

针对县级电力企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 企业可以从两方面提高员工素质。一方面, 加强本企业员工自我提高的意识。供电企业老员工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 认识到知识在更新, 技术也要不断提高, 企业员工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 学习与供电企业相关的新知识, 让自身适应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电力设备不断更新, 对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企业要增加人才引进的数量。

2. 有针对性培训, 加强实践。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 保证培训高效进行。在企业的内部培训环节, 企业要根据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训, 避免培训形式化。在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中, 要选择有经验且有理论知识的员工进行培训, 培训结束时一定要进行考核, 考核通过才能过关。在企业外部培训中, 要考虑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 选择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后, 按照培训制度进行考核, 以员工技术应用能力, 完成培训情况作为依据。在培训中, 对于30岁左右的员工, 要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培训对象, 从根本上提高素质。对文化素质较弱的, 加强用电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 由易到难, 结合实际工作, 加强培训。针对新招的大学生, 要从基础抓起, 从用电安全到技术问题, 循序渐进。在培训中, 要加强实际操作, 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参与实践, 最后让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 加强与实践的联系, 通过工作总结、技术总结等完善自我的知识, 为供电企业储备综合性人才。在企业培训工作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根据员工特点, 因材施教。鼓励员工主动要求学习, 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完善人才配置机制, 实现奖惩制度。

针对企业人才分配不合理的情况, 企业要合理对人才进行分配。企业要鼓励员工在本岗位尽职尽责, 对供电企业一线人员工作进行调整, 让大多数员工参与到一线工作中, 了解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对于某些部门人员过多, 企业根据员工的职责进行合理分配, 根据员工特点, 安排到适合的岗位。在人员分配中, 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在各岗位中, 建立奖惩机制, 首先, 实施人才战略, 根据本企业发展的需要, 制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对专业人才, 提供发展平台, 加强实践。对管理方面的人才, 要提高他们的企业竞争意识, 改变固步自封的现状, 促进创新。由于管理人才对企业的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也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 从本部门人员素质出发, 不断学习, 从而加强企业整体素质。在企业发展中, 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激励作用。对于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 进行奖励, 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满足员工发展的需要;对于在岗位中尽职尽责, 并且努力提高自身技术和知识的员工, 企业要树立榜样的作用, 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表扬和奖励。通过优化人才分配, 实行奖惩制度, 更加积极提高整体素质。

三、结语

企业在发展中要重视员工的素质培养, 意识到本企业员工的现状和问题, 采用合理的方法改善, 通过对人才的选择和培养, 加强企业人才竞争力。在企业人才的合理分配中, 要发挥每个员工的长处,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在有效的奖惩制度中, 激励员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天, 罗静.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66 (08) :27-28.

[2]张日华.县级供电企业做好培训工作的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3, 34 (05) :23-24.

16.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篇十六

一、 在“减负”中发挥组织优势

小队活动在“减负”中发挥了组织的优势,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很受队员们的欢迎。

1. 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寓教于乐,乐中求知,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一种艺术。“乐”,即快乐,在学习中寻求快乐。只有快乐,才会乐意,才会轻松、愉悦,才会自主地学习。乐意学了,才会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如笔者结合上《品德与社会》课,采用了饶有兴趣的小队活动——排演课本剧。即当一课内容学完后,为巩固内容并加以运用,让他们以课本内容为主要素材,进行合理的想象和适当的艺术加工,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收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课本与实际生活内容有机结合,同时,根据课本内容提供的信息、情节,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为在表演时取得惟妙惟肖的效果,学生往往在准备时主动地、乐意地刻苦钻研所学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在活动中陶冶情操

如何在队员中培养情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三下《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社区——我的大“家”》时,除让学生了解一些社区设施以及自己社区的生产、经济、文化、科技、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及取得的建设新成就外,还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社区的自然景色、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把家乡社区的变化和美景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出来,形象具体而生动地体现学生的爱国之心,爱家乡之情。

3. 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和意志

队员们平时在校内外、课内外的生活与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的跳绳是他们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游戏活动,它设备简单,不受场地限制,是校内外课余活动的好项目。小队与小队之间开展一分钟跳绳比赛,促进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育,培养他们的弹跳力、灵敏度和协调性,锻炼队员们的意志力,也能为队员们进行体育达标奠定基础。如“我来做个小导游”“场地接力障碍赛”等活动,同样能收到锻炼人的身体、意志的功效。

二、 在自我教育中提高队员素养

教育是少先队活动的灵魂,活动是对队员们教育的具体形式的体现。小队中每个队员都是参与者,通过活动,经历了自己出主意、自己做准备、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作决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等过程,能够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性。

1. 小队活动与个人兴趣爱好结合,培养主人翁意识

每个队员各有所爱。有的爱体育运动,有的爱唱歌、画画,有的爱写作……根据队员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分类建立几个小队,队员们分别给自己的小队命名为“博览小队”“星火小队”“洁净小队”“健美小队”“文明小队”等等,他们各自制订了活动计划和制度。活动中,队员们在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也为别人服务。如“博览小队”的队员,不但自己爱读课外书,还把好书介绍给别的小队,带领其他小队队员走进知识的宝库。又如“勤学小队”的队员经常督促个别学习不够自觉、作业拖拉的队员,把帮助别人当做是自己的乐事。主人翁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也极大地发展了队员们的自主性。

2. 小队活动与班级集体管理结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把中队工作分成若干块管理内容,每个小队分管一块,并建立值日轮流制,使中队(班)里的事,事事有人管,每个队员也人人有事做,各种规章制度得到充分的落实,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如让“文明小队”的队员管理全班同学在活动和交往中的言行举止,促使全班同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不浪费粮食的节约意识。让“健美小队”的队员管理“两操”“体育活动课”和排队集会等纪律,培养他们严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中队整体的生活表现与小队分块管理的有机结合,使队员们在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管理中加强自理,在自理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小队活动与社区公共活动结合,培养法制意识

每逢节假日,队员们总要到家庭所在地的社区参加社区活动。社区活动丰富了队员们的日常生活,拓宽了活动的范围,也使法制教育占有一席之地。如他们出黑板报,贴标语宣传赌博的危害性,劝阻自己的家人不参与赌博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讲述吸毒害人的故事,在街头巷尾排队呼口号宣传禁毒的意义,到个体商家活动场所宣传“依法纳税”的重要性,跟随派出所民警体验巡警执行任务的艰苦生活……所有这一切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大人们,也是队员们自己。

三、 在“实践创新”中发展队员能力

少先队的活动要使队员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和锻炼。有实践才有创新,队员们在小队活动中用新眼光观察问题,用新视角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1. 环保行动,献计出力

在“我们的地球”“这里是我家,环保靠大家”等系列环保社会大活动中,各小队纷纷出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有的小队组织队员们拿着扫帚、抹布,清扫街道、农贸市场,擦拭墙上、电线杆上的不法广告纸;有的队员考察河水污染情况并拍摄了照片,积极向队员们发出倡议:从现在做起,为拯救“母亲河”做一件实事,出一份力量,尽一点责任,献一片爱心;有的小队挨家挨户收集废电池;有的小队在放学路上捡废纸;有的小队还自制“环保袋”,到农贸市场去分发,目的是让大家保护环境的整洁;有的小队在绿化带的树上挂上“请爱护花草树木”的牌子。少先队员既发挥了创造潜能,又为社会、学校、同学办了实事,收到了“教育自己、教育别人”的实效。

2. 敬老爱老,从我做起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队员们从小也树立了这样的意识。在老师的提议下,中队举行了“尊老爱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系列队活动,发动全体队员以实际行动尊敬老人,有的小队到敬老院去慰问老人。他们要么用自己省下来的零用钱给老人们买些糖果,要么带了扫把、畚箕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搞环境卫生,要么给他们露一手,表演几只小品、器乐演奏或歌曲演唱,给老人们带去一片欢笑。有一个小队还给老人们包馄饨吃,创造能力和奉献爱心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3. 动手动脑,科学武装

各小队分科收集各种科技信息,整理编制成小报,张贴在宣传栏里供其他队员阅读,了解现代科学知识,以小队为单位动手制作一些小科学模型、小手工工艺品、日常小用品或玩具进行展览,队员们相互参观、相互学习和提高,从而树立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在科技节活动周中,各小队分头准备,开展演讲科普小故事活动,由此激发了队员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所有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体现了各小队的创新精神。

四、 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和合作并存的时代。小队活动有更多的机会让队员们在相互协作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它不是把眼光停留在个别小能人身上,而是要调动所有队员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参加活动,个个受到教育;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1. 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小队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乘上了同一条船,只有大家进步,才是真正的小队进步。因此,学优生总会主动地去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也会因不敢拖小队的后腿而乐意及时请教学优生。如在中队“优秀作文展评”中,那些优秀生真是忙得不亦乐乎,除了自己写得完美外,还帮助写作较差的同学出点子修改,督促他们一同进步。

2. 能者为师,取长补短

少先队活动,应注意开拓教育领域,促进队员全面发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小队活动而言力度最大。如在“校园歌曲演唱会”中,各小队从选择演唱的歌曲内容到准备,再到相互教唱,歌声充满了整个校园。又如在班报的编写过程中,除了排版、画插图除一些特长生负责外,文字抄写工作其他队员就抢着干了,步调一致,配合默契,造就了新时期少先队员的协作风貌。

具有吸引力的队活动是少先队生命力的具体体现。队活动形式越新颖活泼,它的生命力就越强;队活动越丰富多彩,它的号召力就越大;队活动越有影响,它就越能教育广大少先队员;队活动越有价值,它就越能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队活动越有教育意义,它就越能团结广大少年儿童,号召他们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少先队活动本身是一门“教育的综合性艺术”,作为中队辅导员只有不断实践、探索,才能使小队活动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灵活,立意更新颖,才能使每个队员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发展。

上一篇:《一百以内数的认识》经典教案下一篇:卫生院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