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本读后感

2024-12-15

语文读本读后感(共14篇)

1.语文读本读后感 篇一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读本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呐喊》是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可以说它是中国的名着,也是世界的名着,书中收集了许多我们所熟悉、津津乐道的文章,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藤野先生》一文是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即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所看到和听到当时一幕幕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景象为背景,文中较大篇幅叙写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如何的一丝不苟和对先生的欣赏,只是在鲁迅先生看来:学医只能医治身体上的疾病,而思想精神上的疾病不是医学所能拯救的。文章从一个侧面描述了鲁迅先生强烈爱国意识的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文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依旧振聋发聩。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这篇文章遗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个“精神胜利法”的渊源,读者想必也能理解“自欺欺人”是如何的要不得!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高中语文读本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情感读本读后感范文

2.《科学读本》读后感范文

3.《科学读本》读后感

4.《新语文读本》读后感

5.关于教师人文读本的读后感

6.文化研究读本读后感

7.《老舍读本》读后感

8.冰心读本读后感

9.论语读本读后感3篇

2.语文读本读后感 篇二

“读本”是在教师指导下供学生课外阅读的优秀文本, 它内容丰富, 视野开阔, 文质兼美, 具有“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意义, 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能否充分认识到使用“读本”的重要性, 能否充分使用好“读本”, 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是否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和如何看待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意义重大。

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许多老师只注重教材, 对“读本”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在如何看待和使用“读本”问题上认识模糊:有的敷衍了事, 有的听任学生想读不读。究其原因, 一是先前的《教学大纲》没有规定必须上“读本”中的内容;二是教材没有具体要求, 只说“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且缺乏相应的教师参考书。

其实, “读本”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可以让学生延伸对教材中重要课文的理解, 也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素养, 还对语文基础知识作了较详细的归纳小结, 是语文教材的必要补充。因此, 需要教师深刻领会“读本”的编写意图,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认真研究它, 形式多样地灵活处理, 使“读本”的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在十来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直尝试利用“读本”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堂上比较阅读, 分析异同, 提高教学效率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两篇或两组文章放在一起, 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 抓住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选题选材、布局谋篇、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分别比较、对照和鉴别, 从而发现异同, 把握特点, 总结方法, 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读本”与教材是配套使用的, 编排体例与教材基本一致, 其延伸性的作品内容和教材相关, 它的每篇文章都有简短的内容提要或课后思考。因而,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 我都要要求学生对课本与“读本”作总体浏览, 从“读本”中找到与教材相对应的篇目, 让学生心中有数。而在具体的教学时, 我将教科书上的课文与“读本”的有关篇目同时阅读, 在比较中辨异同, 见高低, 进行有计划的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五六两个单元内容是先秦历史散文, 而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一, 无论在历史背景的理解上还是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于是, 我指导学生筛选“读本”上与之对应的文章, 选出《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浅易文言文界说》作预习研读, 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有利于学生开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 可谓事半功倍。

第二册教材的小说单元选编了孙犁的《荷花淀》,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是“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品, 我教学时将之与“读本”上“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作比较阅读, 分析归纳出两种文学流派的不同创作风格。使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 也学习了不同流派的创作手法, 扩大了文学视野, 丰富了文学底蕴。

教学第三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 让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石评梅的《痛哭和珍》,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比较分析在面对同一题材时作者不同的感情表现和语言表达的不同风格, 这对学生以后的写作大有裨益。

执教第三册作文第二单元《议论要有条有理》这篇知识短文时, 我引导学生阅读“读本”中的《先觉者与群众》、《国民性批判》、《永远的巴尔扎克》等文章, 从中寻找各篇文章所采用的或总分式、或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正反对照式等论证结构, 进而让学生深刻领会议论文的思路一定要清晰明朗, 才能议论透彻,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堂上的比较阅读, 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更全面,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而我的语文教学时效性也得到了加强。

2.课下自主阅读, 大胆质疑, 教师定期检查

新课程理念主张: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强调课内外的沟通”。实践证明,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语文教师如果积极倡导课外阅读, 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就快, 语文的教学时效性就高,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读本”中大量的文章还是放到课外去读, 向课外延伸。

在阅读时间安排上, 我每周晚自习的最后一节课都作为学生的自读时间, 同学们选择“读本”上的一篇文章, 先自学, 再小组讨论学习, 要求他们针对文中某一个点 (主题、选材、组材、语言等) 发表各自的见解, 学生可探讨, 可争论, 在比较、沟通、析疑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另外, 在学生课下自主阅读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光读书不做笔记, 效果远远赶不上边读边记, 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指导课外阅读时, 教师应首先做好写读书笔记的相关指导, 从积累词语、品味语言、获取信息、感悟主题、讨论内容等方面入手, 教给学生以方法。

然后规定学生在“读本”上勾、圈、点、画, 做好记录。学生或摘录一些重要词语;或分析文中的关键语段;或注明重要引文的出处;或补充对作者生平、重要作品及风格的认识了解;或写出对文章思想情感内容、艺术手法的大胆质疑等等。这样, 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一段时间后, 教师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每十天上交一次, 老师检查时要指出成绩, 找出不足。最后, 再安排一节课的时间, 在班上组织各种形式的阅读交流会, 相互借鉴, 资源共享, 共同提高。这样的检查方式能够较好地掌握学生阅读文章的情况, 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下一步的阅读。

在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同时, 我还向学生介绍“读本”选文的出处, 推荐当代的优秀文学刊物, 如《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收获》、《当代》、《十月》、《中篇小说选刊》、《散文》、《译林》等等, 将学生引入层次较高的文学殿堂。

3.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语文读本 篇三

【关键词】 跨文本 衔接运用 整合迁移 提升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11-01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然而在现实中,考试内容基本不涉及读本,多数教师并不在指导学生阅读读本上花费太多时间,甚至根本不给予时间阅读,而把这些本属于读本的阅读用于考试复习,某些学校甚至不订阅读本。那么读本究竟有没有用?它对于语文学习有什么样的帮助呢?我们又该如何强化读本的作用?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再如,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通过比较课本与读本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表现,我们可以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五、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

4.中国读本读后感 篇四

翻开那泛着清香的书页,我兴致勃勃地看起了《中国读本》这本书。

《中国读本》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十分精彩,我才看了几页,就对它爱不释手了。

这本书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一共有十二个章节,详尽地介绍了中华民族这个幅员辽阔的家园,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对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在明清之际开始落后,遭受外国列强的浸侮。到了二十世纪,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才得到了解放。读了这本书,使我对中国这个大家庭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和优良的文化遗产而骄傲,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自豪。

同时,这本书还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国家落后就要受人欺负,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受人尊敬。中国这么一个文明古国,在近代由于闭关自守,生产力落后,先后受到八国联军得欺负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浸略,全国人民吃尽了苦头。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使战士们打败了浸略者,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5.国学读本读后感 篇五

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学校:开阳县冯三镇中心小学

班级:六年级(1)班

学生姓名:黄佳琴

指导老师:陆万峰

记得初次接触《朱子家训》是在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开学不久,得到这本书,我便聚精会神地读起来,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其中有一句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一粥一饭,我们应想到它来之不易;对半根丝线,我们也要常念着它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上必须简朴节约。读后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去年暑假的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外公外婆忙得不亦乐乎,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一大早,便开始准备丰富的午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桌丰盛的午餐终于做好了,看得我垂涎欲滴,客人们赞叹不已。

在一片赞叹声中客人们津津有味地享受着盛宴,不久便散去。我就开始帮外婆收拾碗筷,我正要把一些剩菜剩饭倒进垃圾桶时,却被外婆看见了,严肃地对我说:“小艺,怎么这么浪费,这些饭菜还可以吃的嘛!真不知道可惜。”是呀,外婆们是从旧中国长大的,经历过艰苦的生活,才知道生活的不易。可是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又怎会体会到父母们的艰辛。外婆的话,顿时让我面红耳赤,羞愧万分。此情此景,回想起那件事,我终于体会到古人们的优良品德,而我却不知节俭。是的,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还有一次,我洗衣服的时候,把水管开着,就去和伙伴们做游戏去了,玩累了才想起水管的水还开着,我急匆匆地跑回家。哇,眼前的一幕让我霎时惊呆了,家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我赶紧把水龙头关了,趁大人不在家,三下五除二便把家里的水打扫干净了,我忐忑不安地继续洗衣服。下午,妈妈回到家,看到家里一尘不染,直夸我真勤快,这件事就算在我的愧疚之中掩盖过去了。

月底爸爸去交水费回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个月怎么会用那么多水呢?”我在一旁故作镇静:“爸爸,一点点水费,没啥关系,就别往心里去了!”可心里却不是滋味。

6.《慈善读本》读后感 篇六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慈善读本》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慈善读本》读后感1

你知道“爱”这个字读起来为什么这么沁人心脾呢?因为它饱含了人间之真情,就在我翻开《慈善读本》的时候,就深深的被故事里的动人情景吸引了。

《比天使更美的女人》是其中一篇文章,很久以前,黑人是受白人歧视的,但有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她不这么觉得,她放弃了她的大好前途选择去了一个落后的黑人小镇,准备在那里发展,度过余生,为的就是能让黑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从而反对这种不公平的看法。

但就在她来到黑人小镇的第二天早晨,就被一群黑人孩子们残忍杀害了,他们不知道,这个美丽的女孩是站在他们这边的,是他们的朋友。痛失爱女的母亲并没有痛恨杀害她女儿的黑人孩子们,她决定去那个黑人小镇看看,她站在女儿被害的地方想了许久,她忽然明白了什么,这些黑人孩子们因为生活贫寒,没钱上学,所以不懂知识,缺乏良好的教育,他们才会使用暴力。于是,她花了大量的时光和资金来给这些孩子们一个好的环境,教他们学知识,让他们能过上白种人能过上的日子,她还开了一个慈善基金会,讲述了这个社会对待黑人们是多么不公平,希望更多人可以帮助他们。

这个拥有天使心灵般的女人,为黑人孩子们用爱塑造了一堵坚韧的墙。给了黑人孩子一个简单、平凡却温暖的家,她的爱是多么伟大。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不管富贵,还是贫穷,不管是关爱还是被爱,都是幸福的,开心的,快乐的。因为他们有爱的保护。在这个的世界里,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只有活在爱的世界里,你才会健康成长,无忧无虑的成长。其实爱布满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只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挖掘,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它钻石般的美丽。

慈善是纯洁的,它是一颗心灵的种子;慈善是美丽的,它在万罐蜂蜜里最甜,它是万道金光中最闪耀的,慈善拥有着一切力量,它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撒满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不要让爱和慈善在我们手中枯萎,要让它们在我们手中传扬。

人类依赖着爱与慈善生存,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失去它们。从今天起,让我们以爱作为人生的路标,以慈善作为灵魂的养料,学会用它们来装点自己的人生,让人生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慈善读本》读后感2

读着学校发的《慈善读本》,如同接受心灵的洗礼,带给我那么多的感动 尤其当读到第二单元时,“关注他们”这一课题展示了一幅幅震撼心灵的图片,不得不让我为之动容。这些图片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地学习着:一场春雨过后,教室里一片泥泞,可同学们依然认真读着书;没有板凳,孩子们站着坚持上学;在露天教室里,孩子们迎着风雪埋头读书;丧失父亲的小刚因付不起学费,当了两年的旁听生,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真正走进课堂:为了赚学费,一个瘦弱的小女孩要背着满满一筐蔬菜翻过两座山,她今年刚刚八岁:一个7岁的孩子,因父亲死于矿难,家中断了经济来源,交不起学费,只好上山砍柴……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知道,在同一片蓝天下,除了无忧无虑的我们,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为了生计、为了上学在艰辛地度过每一天,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没有想到那些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上课的同龄人呢?当我们用着崭新的课桌椅,有没有想到那些没有板凳只能站着上课的同龄人呢?当我们开小差不认真学习时,有没有想过那些渴望上学却上不起学的同龄人呢?当我们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投入父母温暖的怀抱时,有没有想过那些失去亲人的同龄人呢?当我们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时,有没有想过那些挑柴荷担的瘦小身躯,翻山越岭,只为挣点学费的同龄人呢?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但我们不能一味抱怨,要明白世上还有比我们更坎坷的人,幸福在于满足,不知足的人永远不会快乐。每当听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我就会想到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太阳纵有万丈光芒,也有照不到的角落;人类的科技再发达,也抵挡不了灾难和死亡,我们要关心他人,奉献爱心、世界需要慈善,生活才能变得更美好。

《慈善读本》这本书讲解了“慈善”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浅。在生活中,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懂得与他人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去。

《慈善读本》这本书集中了编委会的集体智慧,更是社会关心慈善的结晶!

《慈善读本》读后感3

太阳有落下地平线的时候,但,我相信,爱,是没有地平线的。

——题记

书中的字字句句,都包含着爱,包含着感动。

生于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赋予权力,那是无限的、伟大的。这,就是爱与被爱的权力。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在静谧的教室,处处都洋溢着爱的味道——

在公车上,一位妇女站起来给老人让座,脸上带着甜甜的笑;雨幕中,一位小伙子将手中的伞递给一位手中提着蔬菜的大娘,自己却淋着雨跑开了;在为灾区人民募捐的时候,一位胸前挂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将自己的 压 岁 钱 放 入 了 募 捐 箱,他的`脸上写着“坚定”二字;一位老师在走廊上,手中的一摞作业本不小心散落了,旁边的一些学生手忙脚乱地帮她捡起来……

这些,都是爱的表现。

书中的一个事例令我差点儿落下泪来: 5·12大地震后,地上一片狼藉。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在垮塌下来的房子里发现了一具女性遗体。她的身体已经被压得变形了,但是双膝依然保持跪着的姿势,整个身子向前匍匐着,双臂着地支撑着身体。救援人员确认她已经停止呼吸,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

但是,当救援人员都感到绝望之时,救援队长似乎还在期待什么。他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身子底下,突然喊出令人激动的话语:“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所有人集拢过来,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废墟清理开,看到在女人的身子下,还躺着一个孩子。孩子被包在一条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在母亲身子的庇护下,孩子毫发未损。当救援人员抱出孩子的时候,他还在静静地睡着,仿佛什么事都未发生过。他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天崩地裂,他更不知道,是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随行的医生在包裹孩子的被子中发现了一部手机,手机屏幕上是这位母亲给孩子留下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者,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位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的生命,相信那个孩子,在看到母亲留下的短信后,一定会背负着母亲的生命,背负着母亲的爱与期望,好好地活下去的吧!

我相信,爱,像一轮没有地平线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永远照耀世界,遍布每一个角落!

《慈善读本》读后感4

我读了慈善读本这本书,其中里面有一个故事,我深有感触。

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天生就是哑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有一天因为等了很久妈妈都没回来于是小女孩决定去找妈妈。她走了很远,终于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小女孩以为妈妈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以为这样能令妈妈睡得舒服一点,后来她才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她还发现,妈妈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块年糕。小女孩忽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哭了。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一遍又一遍的用手语作着这首感恩的心,从这里我看出来这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是多么爱她的母亲。当她觉得妈妈死了的时候,发现妈妈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块年糕,看来妈妈是宁愿自己饿死,也要把食物留给女儿吃。

从这里我看出来妈妈也是很爱小女孩的,虽然小女孩不能说话,但也没有抛弃她,而是每天早出晚归,日日辛劳,忍饥挨饿地养育小女孩,终于柔弱的身子再也撑不住了,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读到当小女孩得知妈妈的死时,大哭却出不了声音这一段时,我愣住了,心里一阵绞痛。我忽然明白了:小学生读后感全天下的父母虽然有的富,有的穷,但对孩子的心都一样,就算自己多辛苦他们也无怨无悔,只要自己的孩子能过得更好,就心满意足了。

就像上一次,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的大拇指不小心被门夹到了,手指立刻由红变青,由青变紫,由紫变黑。我的手疼的无知觉,于是我打电话给妈妈。我原本只是想问妈妈要擦什么药。可妈妈接到电话,知道我手受伤了就着急地问我:“怎么又受伤了,那么不小心,痛不痛?快,要马上擦药,我现在就回来,你等着……”就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快速赶回家,显然,妈妈是心疼我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回报父母,懂得感恩父母,懂得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要等失去了以后才来追悔莫及。等他们老了,就轮到我们来照顾他们了。我们要像父母照顾小时候的我们一样:要给他们多一点时间,不要怪罪,不要催促,要多一点耐心……

人人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只要肯对他人付出一点点,就会放出巨大的光和热,它能使冰川融化,它能使万物苏醒,它能使一切都变得非常美好。来吧,不要再犹豫,付出你我真诚地感恩之心,温暖身边的人。

《慈善读本》读后感5

玖了这本【慈善读本】使我心灵受到了洗礼,带给我很多的感动,同时也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观念。没有读【慈善读本】前的我是一个不懂珍惜、不知足的孩子,真的可以用“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来形容都不为过。可是当我读完这些感人的故事后,我才明白这个世界是有那么多不幸的孩子,从而让我不懂珍惜的坏习惯都改变了,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在我的脑子里扎根了。我每天晚上睡觉时我都会想着他们艰难的生活条件,每天都吃不饱、睡不好、又不可以上学,使我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慈善读本】中最让我心疼的地方是第二单元的一爱一心照片,那里有一张照片,拍的就是一个瘦的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躺在地上,远处正有一只硕一大的秃鹰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奄奄一息的小生命,等待这即将到口的“美食”,这时我多么马上到那个地方去拯救这条可伶的小生命。另外我还读了第三单元的一爱一心故事,最让我佩服的是比天使心灵更美的女人,故事中的主人公——琳达,因为她的女儿被黑人孩子杀害了,但她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憎恨黑人,而是去帮助他们,我很佩服琳达她对黑人的关心、关一爱一和宽容,我觉得我们应该像她那样有着对别人的宽容之心,去了解别人,关一爱一他人。

我读完了【慈善读本】,我很敬佩书中介绍的慈善人物:王健林、比尔。盖茨、黄福荣。为什么我会敬佩他们呢?因为他们一爱一帮助人,捐钱给贫困儿童,帮助他人成长。当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像他们的慈善家,虽然有的慈善家捐的钱不多,但是他们有帮助他人的一爱一心。所以我的志愿是:能够捐钱给这些贫困儿童、贫困家庭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到处都有温暖。

【慈善读本】让我懂得珍惜,懂得我们要帮助社会上的贫困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家庭。

《慈善读本》读后感6

以前的我一直生活在养尊处优的大城市,认为什么都该是我的,是与生俱来的。在仔细阅读《慈善读本》后,我发现了,爱和感恩是多么重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还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也需要我的爱。虽然我们有不同的生活,但我们有相同的爱。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这个“爱”字,就会发现它的奇妙和与众不同。“爱”字的下面是一个“友”字。“友”代表什么?它告诉人们要互相关爱,建立友谊。如果人世间处处都有友谊,不就有爱了吗?爱就是在别人有困难时雪中送炭;爱就是感恩;爱就是关心别人。

爱是感恩。在《慈善读本》中我看到了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记住,我爱你》,《感恩的心》等等。在《记住,我爱你》之中,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活下去,宁愿自己被砸死。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她为了让我吃得好,天天费尽心思为我准备美味;我得了病,她为了治疗我的病,日夜操劳为我看病,嘱咐我吃药;她见我伤心,好像比我还难过……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要好好爱他们。爱就是感恩。我要好好报答父母,多给父母捶捶腿:爸爸上班回来后给他倒杯茶;别让他们太操心……这就是爱。

爱是帮助。我在《慈善读本》中看到这样一幅图片:在充满泥泞、乱七八糟的教室里,没有椅子,没有鞋穿,孩子们在狂风怒号中专心致志地上着课;我还看到一个偏远山村里的个哑巴女孩,举着一块牌子,写着:我想上学。这样的事情不计其数地散布在世界的角落。看到这些触人心底的图片,我感慨万分,心想:这是一群多么求知若渴的孩子,不是不去上学,而是在糟糕的环境中学习。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类似的事情,我们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或许就能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在漂亮舒适的环境里学习;我们废旧的生活用品或许就能让贫穷的人家得到基本的清洁……面对这样一群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我们也应该贡献出一些爱。爱是帮助。

全世界的人民,不论是谁,都应该有爱,因为爱是生命的源泉。我们有不同的生活,但我们有相同的爱!

《慈善读本》读后感7

今天,我阅读了一本叫《慈善读本》,让我感悟最深的一则故事就是《我的天职就是爱》。

这则故事讲的是一位瘦弱矮小的老妇人特蕾莎姆姆把自己的钱全部投入到了资助贫困人治病和学习当中。虽然她很穷,但是她却有一种力量一直指导着她前进,那就是——爱心,她曾经去过一个贫民村教小孩们读书,一开始,只有一个小孩听她教书,因为其他人的父母都不给自己的孩子去听特蕾莎姆姆教书,怕她把自己的小孩拐去。可是特蕾莎姆姆毫不泄气,每天都来贫民村教书。终于,她的付出把贫民村的人感动了。他们都让自己的小孩去听特蕾莎姆姆教书。听特蕾莎姆姆教书的小孩子逐渐壮大起来了,第一天有十来个小孩子,第二天有二十来个小孩,几天过去后,听特蕾莎姆姆教书的小孩子竟然达到了四十多个,特蕾莎姆姆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有一位家长还捐了一块小黑板给特蕾莎姆姆教课用,还有一位家长捐了一个大木箱给特蕾莎姆姆当椅子坐。特蕾莎不仅教会了小孩们读书、写字、算术,还教会了贫民村的妇人们一些生活常识,例如,刷牙、剪指甲、洗手。她最后还说:就算再贫穷也应该尽量讲究卫生。

读了这本书,还让我知道了一些同龄人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有很多跟我一样大的小孩读不到书,非常渴望读书,把读书当作朋友。而我却把读书当作一个个敌人,逐个击破,跟他们相比我非常惭愧。

看了这本书,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慈善的名言,如,美德,能把善良的人们团结起来。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等等。

爱是一位无言的精灵,有一颗美丽而善良的心。我们都是爱的种子,等待春风来吹醒、甘露来滋润。我希望:如果全世界的人们建立一个慈善机构,一起去扶助一些重病患者,贫困村的贫民和孤儿,那该多美好呀!

《慈善读本》读后感8

只要献出一点一爱一,生命因你而一精一彩。一爱一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一爱一有很多方式。亲人朋友的一爱一,陌生人无私奉献的一爱一……没有一爱一就没有这个和谐的家园,也没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一个生命的成长获得过多少一爱一吗。一爱一是一种循环,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分享和交流,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这本书中有一个小故事名叫做【记住,我一爱一你】,这是一个生命诞生感人的故事。5、12汶川地震后,盛传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场大地震后,大地一片狼藉。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在垮下来的房子下发现一具女一性一遗体,而她死亡的姿势,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臂支撑着身一体。她死了。救援人员绝望时,队长发现女人身一体下有一个孩子包在一条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孩子毫发无伤,静静地睡着。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他根本不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孩子的包裹里发现一部手机,上面写着;亲一爱一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记住我一爱一你。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一爱一从哪里来,一爱一从你父母那里来,一爱一和你的的生命一起来。一爱一是生命的源泉,是关怀和一爱一护让我们感到温馨和希望的家园。

一些和我们同样大的孩子,因为家中没钱,因为家人的去世,他们只能放下学习。为了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我国在1981年设立了救助失学儿童专项基金。基金会成立以来。获得了很多一爱一心人士的捐赠,至今以帮助了1200万儿童圆上上学梦。这是陌生人的一爱一,我们不曾相识,但我们共有一颗心,那就是一爱一心。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句话;一爱一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是呀!一爱一是一位无言的一精一灵,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我们是一爱一的种一子,等待春风来吹醒,甘露来滋润。

《慈善读本》读后感9

读了这本《慈善读本》使我心灵受到了洗礼,带给我很多的感动,同时也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观念。没有读《慈善读本》前的我是一个不懂珍惜、不知足的孩子,真的可以用“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来形容都不为过。可是当我读完这些感人的故事后,我才明白这个世界是有那么多不幸的孩子,从而让我不懂珍惜的坏习惯都改变了,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在我的脑子里扎根了。我每天晚上睡觉时我都会想着他们艰难的生活条件,每天都吃不饱、睡不好、又不可以上学,使我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慈善读本》中最让我心疼的地方是第二单元的爱心照片,那里有一张照片,拍的就是一个瘦的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躺在地上,远处正有一只硕大的xx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奄奄一息的小生命,等待这即将到口的“美食”,这时我多么马上到那个地方去拯救这条可伶的小生命。另外我还读了第三单元的爱心故事,最让我佩服的是比天使心灵更美的女人,故事中的主人公——琳达,因为她的女儿被黑人孩子杀害了,但她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憎恨黑人,而是去帮助他们,我很佩服琳达她对黑人的关心、关爱和宽容,我觉得我们应该像她那样有着对别人的宽容之心,去了解别人,关爱他人。

我读完了《慈善读本》,我很敬佩书中介绍的慈善人物:王健林、比尔。盖茨、黄福荣。为什么我会敬佩他们呢?因为他们爱帮助人,捐钱给贫困儿童,帮助他人成长。当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像他们的慈善家,虽然有的慈善家捐的钱不多,但是他们有帮助他人的爱心。所以我的志愿是:能够捐钱给这些贫困儿童、贫困家庭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到处都有温暖。

7.语文读本读后感 篇七

一.《语文读本》的编排特征

(一) 专题导语的启迪作用

高中《语文读本》是学生自读的语文课外教材, 以拓展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所以在专题的编排设计上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及启迪。简短的导语给予学生有益的阅读建议及对专题的感悟与思考。以苏教版《语文读本》为例, 其中“和平, 人们在期待”的专题导语以一段简短的文字对该专题进行概括, 将专题中的文章题目嵌入其中, 最终表达对战争中人性的思考。学生通过阅读专题导语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 促进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从而获得阅读体验并素材积累。

(二) 阅读选文内容的丰富性

高中《语文课本》的编排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所以在其编排过程中的文章数量要比语文课本的数量多。除了数量较多之外, 《语文读本》的选材也很丰富, 古今佳作, 涉及领域极广。文学作品语言生动, 写法风格各异。体裁也涉猎诗歌、小说、书信等各种领域。

(三) 编排方式的助读作用

高中《语文读本》是高中生课外语文教材, 主要依靠自身的自觉性进行学习。为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所选文章的理解, 激发其自觉阅读的兴趣, 《语文读本》在专题的最后加入了“感悟与思考”的版块, 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了培养与训练。

二.《语文读本》的自身价值

(一) 《语文读本》彰显自身特性

1.贴近新课标教学目标

在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中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其中对于高中语文的课程要求除语文课本的学习外应阅读课外文学名著, 保证数量不少于150万字。因为高考制度的严格要求, 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 很少能够自由支配。学生通过对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激发语文学习的成绩, 培养其语文素养, 同时也是提高阅读量的一种必然选择。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的编写以教师课堂教学及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 并且与语文课本的内容紧密相连,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在拓展学生知识及阅读范围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课外文学学习的机会。

2.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

高中《语文读本》的文章数量远比语文课本课文的数量多, 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课余时间大多都在做练习题中度过, 所以很少有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 而高中《语文读本》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源,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 高中语文课本在选取文学作品时不免选择篇幅较长的。而语文课本不能将其全文展现, 所以只节选全文中较为精彩的部分, 使学生不能全面的进行文学作品的赏读并理解。但高中《语文读本》的内容编排正好与语文课本内容相互补充。例如苏教版《语文读本》中对语文课本的《我与地坛》进行了文章内容的补充。由于语文课本中的作品篇幅不长, 只选取了全文的前两部分,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全面。通过《语文读本》的补充, 让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整体写作脉络, 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二) 《语文读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学生的迁移能力是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并将其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主要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为目的。语文课本与《语文读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的关系。学生在高中语文课本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将所收获的知识迁移到《语文读本》上。语文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很容易在《语文读本》中找到, 这对于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对于提高自身知识及个人修养的主要方式还是自学。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人们需要掌握的知识信息越来越多, 所以自学能力对于个人来说极为重要。高中《语文读本》为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资源, 而有效利用这一资源, 主动自觉的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读本》的内容选材十分广泛与丰富, 是一种专业的阅读教材。苏教版的《语文读本》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大量阅读的平台, 涉及领域宽泛, 体裁多样, 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同样跌宕起伏, 形象新颖生动。学生通过对《语文读本》的阅读开阔了视野, 提升了思维能力, 加上文学熏陶, 使学生大量积累素材的同时, 提高了其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语文读本》应用现状

(一) 学生不重视《语文读本》的作用

高中生对于《语文读本》的态度比较冷淡, 大部分学生未读过《语文读本》, 即使读过也没有全部阅读。所以, 《语文读本》中的优秀文章并没有被学生有效的利用, 更没有体现其自身价值。

(二) 教师对《语文读本》的不重视

高中《语文读本》虽然说是一本课外阅读教材, 但学生的阅读情况与教师的指导有一定关系。许多教师对学生《语文读本》的阅读情况并未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指导, 所以导致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 《语文读本》自身存在编排缺陷

《语文读本》的编排虽然进行了多次修改, 但始终不能迎合高中生的阅读喜好, 这是《语文读本》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所以, 应根据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对高中《语文读本》进行一定的修改。

四.高中《语文读本》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语文读本》编制缺陷

高中《语文读本》作为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属于课外自学教材, 所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苏教版《语文读本》中的课下注释偏少, 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到位, 尤其一些文言文类文学作品, 学生因为不懂古汉语且课下注释少, 学生便失去了对文章深入理解的兴趣。其次, 对于《语文读本》中选取文章的资料链接内容并未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读, 资料链接这一版块没有体现其价值。此外, 《语文读本》往往不能为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目标。苏教版《语文读本》中的文学作品阅读并未对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目标, 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没有明确的方向, 从中只能获取些许情感感悟而并非实际的语文知识收获。并且其中的“感悟与思考”版块设置简略, 思考问题简单, 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对学生思维拓展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明显效果。

(二) 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中《语文读本》是一种课外的阅读教材, 与学生的高考内容联系并不大, 所以许多学生包括教师与家长都认为《语文读本》对学生的高考学习并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 只会浪费时间。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对《语文读本》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 导致高中《语文读本》的使用效果不理想。

(三) 媒体技术的冲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些新兴的电子媒体不断产生, 这对于纸质版的《语文读本》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视、网络等媒体快速进入学生的视线, 尤其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使学生沉迷其中, 对《语文读本》弃之不顾。网络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导致高中《语文读本》的使用不如人意。

五.苏教版《语文读本》的价值利用

(一) 采用悬疑方式吸引学生

对于高中《语文读本》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时间过少, 所以学生对于其阅读激情并不高, 而教师有效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老人与海》一课, 教师在课上可以通过对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提问, 引领学生对作者海明威的日常生活进行想象与探究。对于海明威这一作家在《语文读本》中有所记录并详细介绍。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对海明威的情况产生兴趣, 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心阅读《语文读本》, 这种利用悬疑的方式是促进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的有效方法。

(二) 对代表性文章进行点评

学生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点评。高中《语文读本》中有许多精彩的典型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小组内的阅读讨论,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手法进行详细的讨论并对其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进行评价与分析。这种课堂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 亲身体验并感知其中所蕴涵的真谛。

(三) 进行迁移阅读

苏教版《语文读本》的选文是独立的, 但与语文课本内容却相互补充。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课本内容对《语文读本》进行一定的延伸,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对《语文读本》进行合理的阅读。通过语文课本与《语文读本》的对比, 使学生学会思维的发散, 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及广度, 同时也是对学生阅读思考能力的培养。

本文以苏教版《语文读本》为例, 通过对高中《语文读本》价值与应用现状的详细分析, 总结出具体的价值利用方法。苏教版《语文读本》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对其予以一定的重视。对于《语文读本》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应充分学习并运用, 实现《语文读本》的自身价值。

摘要:高中《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 其中所记录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 不仅与高中基础语文课本的内容相关联, 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拓展阅读训练。所以, 高中《语文读本》对教师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价值。由于教学课程的编排较为紧凑, 所以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未对《语文读本》的重要性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以苏教版的《语文读本》为例, 对《语文读本》的特征和作用及其应用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总结出高中《语文课本》的自身价值及有效应用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本》,价值,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峰.谈谈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的价值及有效利用[J].文学教育 (中) , 2013 (2) .

[2]王合娟.高中《语文读本》有效应用研究——以苏教版为例[D].聊城大学, 2013.

8.语文读本读后感 篇八

但是据我了解,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对《语文读本》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疲于应付繁重的课本教学任务,更无心对《读本》阅读进行较为细致有序的阅读指导,许多学生放着一本好书不用,到处找书借书读,的确可惜。本人在两年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读本》的教学魅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人的几点做法和感受与大家交流。

首先:仔细了解《读本》的特点。

《读本》有别于一般课外读物,是语文教科书的延伸,是按照新的高中课程而编写的。《读本》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它应与教科书同步使用,纵观已经使用的五本《读本》,可概括出《读本》选文有如下特点。(1)有些是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延伸的文章(2)有些是与课文同类的拓展性文章。(3)有些是课文作者的其它经典作品。(4)有些是富有文采和鉴赏性的文章。(5)有些是指导写作或学习方法的知识性文章。(6)有些是课文的删节和补充部分,因此,它比其他课外读物更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和作者写作背景的理解,也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另外每篇选文具有导读提示,或提出问题或指出思路或提出重点或概括文章特色,更有利于学生自学的重点和方向的把握。

其次:做好《读本》的导学设计。

要让《读本》充分发挥阅读训练的作用,必须做好两件事。第一,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当他们产生兴趣的时候,阅读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第二,建立必要的阅读规范和反馈调控机制,把阅读过程的无序变为有序,目标的抽象变为具体,效率的低效变为高效。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我结合自己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开展的实验,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索和体会。

(一)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主要推荐下面三种:

1.语文课中增强点击《读本》的频率。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谈到鲁迅与白莽的关系时,我就朗诵了鲁迅评价白莽诗歌的那段著名的比喻:“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都无从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许多同学听了之后眼睛一亮,这“一亮”中既有对这段优美的文字及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饱满激情的欣赏,也有“鲁迅一向很吝啬褒扬的文字,却何以给白莽这个年轻的诗人那么高评价”的疑问,有些同学甚至拿起笔要求我用记录速度再朗诵一遍,以便他们能够记下来,我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这段话就在《读本》中。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恰当地点击《读本》中的精彩片段,并给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暗示,就可以把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迁移到《读本》的阅读中来,学生也就会因为需要而主动进入《读本》世界。

2.给《读本》编写导语。我们尝试师生合作给《读本》每一篇课文编一段导语,尽量体现零距离、新视角。

《西安这座城》的导语:“有位外国朋友问我:中国哪一个城市最能代表中国历史?我告诉他是西安;三毛生前有人问她,大陆作家中最欣赏谁?她说是贾平凹。让我们看看三毛最欣赏的作家笔下最具有历史魅力的城市是怎样一个世界。”贾平凹,西安,单是看看作者和题目也许就让读者感到分量,但是我们的中学生朋友并不一定这么看,他们可能更欣赏三毛和金庸,那么好,这段导语就从三毛说起。

3.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对于那些阅读积累比较雄厚的学生来说略嫌浅薄的话,你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大的发挥才能的空间。除了让他们给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写导语外,我们每周还开设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在阅读交流课上给他们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

(二)建立阅读规范。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过程与方法却不能千篇一律,因为学生的阅读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如何找到规律与个性的结合点,应该是我们建立阅读规范的突破口。

《读本》是略读教材,略读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走马观花、读而无获”。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与学生合作设计了一种阅读笔记。把阅读要求作为一个底线拉出来,使阅读目标具体化,适合学生操作;同时为了照顾到学生的阅读个性,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几点提示:

1.《读本》的文章不必每篇都读,可以放弃20%;

2.笔记里的内容不必每点都写,可以放弃20%;

3.在速读的基础上完成,每天所用的时间20分钟左右;

4.每周有一节阅读讨论课,大家交流阅读体会,互相分享发现的乐趣。

最后:掌握《读本》使用的方式和技巧。

我认为教师应当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见缝插针地适时融入《读本》的有关内容。引起学生对《读本》的足够重视,自觉地在课余时间多读,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

结合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对《读本》中的文章或精彩片段进行朗读,以此训练学生的语感。在平常的训练中提高感知文学的能力,因为所选的文章中许多都是佳作,凝具了作家的心血与智慧。如一册《雨的近想》、 二册《与妻书》、三册《雨巷》《教之雀》、四册《散曲选》、五册《秋叶》等等。学生若能在高中将其中几百篇文章细读,其语文涵养定有较大的提高。

2.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时间。

请学生将演讲对象定在《读本》选文范围里,每人限三分钟时间将最大信息量表达出来。起初,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写对文章的读后感或写精彩语断的分析或改写文章形式:如散文、记叙文的编写、扩写、续写,或仿写精彩语句,或用文中的几个好词,连词造句,或现场提问考大家等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地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展示学生阅读风采,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个学期下来,几每个学生都能上台三四次,我时常能听到同学们自己的仿照句、独到的观点,睿智的发问,活泼的语言。我心中不由地觉得《读本》帮了同学们大忙了。

3.在课后提供学习《读本》的空间。

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重,课本、练习册、各种参考资料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语文教师应当在精选课本练习的同时,划出空出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做读本作业,本人的具体做法如下:1.新学年的第一堂语文课就布置《读本》作业的具体要求。2.每周上交两至三篇《读本》作业。3.起初由教师指导出题,到了一定程度由学生针对相应文体自由地完成每篇500字以上的作业,出题的形式有以下一些:积累词汇、连词仿句、摘录名言、分析佳句、品味特色、试拟板书、改写文章、读后感悟、文言归纳、对比阅读、默写片段、自行设疑等,这些形式多角度地将阅读教学的要点溶入读本作业中,它既是课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深化和提高。4.每月定期展示一次优秀的读本作业,对较有特色和创意的作业挂在后面黑板上作为典范展示,这不但对作者本人是一个激励,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作业榜样。

9.《慈善读本》读后感 篇九

这本书中有一个小故事名叫做《记住,我爱你》,这是一个生命诞生感人的故事。512汶川地震后,盛传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场大地震后,大地一片狼藉。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在垮下来的房子下发现一具女性遗体,而她死亡的姿势,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臂支撑着身体。她死了。救援人员绝望时,队长发现女人身体下有一个孩子包在一条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孩子毫发无伤,静静地睡着。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他根本不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孩子的包裹里发现一部手机,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记住我爱你。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爱从哪里来,爱从你父母那里来,爱和你的的生命一起来。爱是生命的源泉,是关怀和爱护让我们感到温馨和希望的家园。

一些和我们同样大的孩子,因为家中没钱,因为家人的去世,他们只能放下学习。为了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我国在1981年设立了救助失学儿童专项基金。基金会成立以来。获得了很多爱心人士的捐赠,至今以帮助了1200万儿童圆上上学梦。这是陌生人的爱,我们不曾相识,但我们共有一颗心,那就是爱心。

10.《老舍读本》读后感 篇十

故事《小白鼠》里的那句,“雪白的.毛儿、长长的尾巴、长得非常好看,可大黄猫几口便把小白鼠吃尽,连那条美丽的尾巴也没剩下”。这就是小白鼠的一生,在惋惜之余也启示了我思考,故事似乎告诉我:遇事不能脱离实际,过于骄傲,不然只会乐极生悲。

还有《在乡下》里的经典,对我触动最深。“看那一大行不大顺眼的书,便可以跟他们辩论一番,这样书仿佛就与人成了可以说话的朋友,而不是书架上的摆设了”。所以书就是你不想看,你也可以和它谈谈心。

11.语文读本读后感 篇十一

一、读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运用读本中的资料。既可以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弥补教材的某些缺失,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1.通过读本资料同课文的对比,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利用《语文读本》同教科书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不但能增加初中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与把握课本和读本文章的意义。

例如: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作者展现了对北大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对于普通初中学生来说却是十分抽象而遥远的。因此,我们将语文读本中王海桐的文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篇文章拿来,同《十三岁的际遇》进行对比,从而很容易的发现两篇文章的不同,并让学生深刻记忆和把握。

具体的对比如下:在《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中,田晓菲回忆了自己同北大的渊源关系,“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侧重于自己北大两年的生活和学习,从而表达出对北大的热爱与称赞,也描绘出即将离开北大的依依不舍,以及离开北大后对今后生活的渴望。而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中,王海桐只用很少篇幅写了几句对北大的向往,通篇文章主要写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从幼儿园到高考的求学过程中,面对压力、竞争等所做的多方面的努力,所产生的疑惑以及思考。正应了作者那句“注定我永久的挣扎和反抗”,作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向直抒胸臆,从而给我们勾勒出一个为了求学北大而努力进取的学子形象。

经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到我国高等学府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从而为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刻苦求学的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更加明白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学习,以及今后会面临怎样的坎坷之路。

2.发挥读本对教科书的补充功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语文读本》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补充资料,也是辅助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重要工具。通过将教材与其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语文读本》中的很多文章是对以教材所选课文的进一步拓展和适当延伸,它完全可作为语文教材的一种补充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语文教师决不能将《语文读本》拒绝在课堂之外,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师的教学设计,弥合“教材”和“读本”之间的鸿沟,打通两者的壁垒,充分发挥语文读本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七年级上册的《三峡》,郦道元用16个字对三峡的秋景进行了描绘:“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声,哀转久绝”。这种描绘方式在我国现代叙事手法中,几近绝迹,所以无论景色描述或是用词习惯,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都十分困难。这就需要用现代白话文文章进一步对三峡进行描述,从而让学生能够简单而轻松的理解三峡景色。《语文读本》七年级上册方纪的《三峡之秋》和八年级上册萧乾的《初冬过三峡》都可以作为对教科书中《三峡》景色描绘的补充材料。

在《三峡之秋》和《初冬过三峡》这两篇文章中,《三峡之秋》主要描绘了在中秋三峡不同的秋景,从而将三峡的风光以色彩鲜明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初冬过三峡》,则是萧乾初冬经过三峡,亲身所见、所闻。他主要渲染了三峡的云彩、山峰和水势,通过这些见闻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气象万千的初冬三峡景观,同时也赞扬了人民征服自然的勇气和谋求生存的本领。

经过这两篇语文读本文章的补充,在让学生感受到三峡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想象感受到三峡各种季节的美丽风光。

二、读本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让学生自行对《语文读本》进行阅读,就是将自主的课外阅读权交还给了学生,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读本文章的阅读,使其自行地对教科书课文进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课程标准”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做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可以促使教学时两者相辅相承,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读。

当然,这种让学生去自己阅读、自行学习的方式,也并不是对学生完全的放任自流。我们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或进行问题指导等。例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了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及时的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学生提点和指导。对于那些较为重大或普遍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单独辅导和组织集体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最后当学生进行完自行阅读和理解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情况进行检查,一直到学生们把所读的文章读通、读懂为止。

此外,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鼓励他们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分析课文,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正确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对比的能力,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向这一目标努力,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而且也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也从本质上发生着转变,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更加趋向于辅导和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也就促使了目前《语文读本》的出现,它的出现不仅巩固了学生在教科书中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还拓宽了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初中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24000)

12.语文读本读后感 篇十二

《语文读本》的出版说明中写道:“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 课文数量不能多, 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 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 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 扩大视野, 增加积累。这套《语文读本》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编写的。”鉴于此, 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确定了高中《语文读本》的自读指导原则, 即:得法于课内, 运用于课外。

的确, 既不能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 又要让学生自主去读《语文读本》, 这是一个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阅读矛盾,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两年多来, 笔者积累了《语文读本》的以下几种自读指导方法。

一、师生共读, 开启心智

教师必须比学生先一步阅读《语文读本》, 有条件的话, 最好在开学一两周内全部读完, 做到运筹帷幄。在课堂上, 教师在讲授课文知识点的同时, 要有意识地涉及《语文读本》。如在教完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后, 便从孔子教育弟子的不同角度出发, 诱导学生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并当堂拓展讨论, 学生兴趣浓厚。又如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是节选的,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的文章,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久而久之, 就会逐渐开启学生的心智, 提高其阅读品味。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与鉴赏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需要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鉴赏。但是由于应试考试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对于与高考无关的内容并不重视, 读本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本学生课下的读物而已, 课上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并且对于课下阅读也不给学生建议和指导。这种教学态度和方法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致使学生的阅读空间越来越小, 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逐渐消失。例如阅读文言文, 如果教师按照教材中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 或者干脆不闻不问, 学生自然难以有所收获, 甚至感到百无聊赖。如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一文, 教师可以以课后的习题为切入点, 让学生根据问题评价庄公是仁慈和忍让, 还是老谋深算, 工于心计?这样学生必然会带着疑问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文, 从中找出符合自己观点的内容, 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二、课余落实, 形式多样

在课余时间, 原则上要求学生每人每天自由看一篇《语文读本》中的文章, 并通过多种途径, 展示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后的成果。

(一) 演讲、写作

课前三分钟演讲, 可以让学生自由评价《语文读本》涉及的人物、事情等, 特别是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和容易接受的, 如《十八岁出门远行》《垓下之围》等, 也可以在每周随笔、读书笔记中, 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 整理、摘抄

在《语文读本》的文章中, 有许多词语、句子、语段等可以作为课文的补充, 积累此类词句, 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量,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美好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如《与陈伯之书》中的:“暮春三月, 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此外, 要求学生阅读时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名言警句、优美语段摘录下来或将阅读感受写成心得体会, 每周至少一篇。

(三) 比较、鉴赏

课外要求学生把相似的几篇文章, 自行进行比较。如同样写北京大学的文章,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增进相互了解, 加强友好合作》与《永远的校园》就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杜鹃枝上杜鹃啼》与《螳螂》, 也可以比较写作手法的异同;《茶花淀》与《小二黑结婚》可以体会艺术风格的不同;《守财奴》和《死魂灵》也可以比较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手法以及两个吝啬鬼的异同, 加深学生理解。

三、阶段测试, 反馈总结

对《语文读本》学习的真正落实还得依靠阶段测试这根指挥棒。在平时单元测试中, 课外阅读可以从《语文读本》中精选, 让学生学有所用, 及时对每阶段的《语文读本》阅读有反馈, 有总结。但教师要认真研究, 无论是题型的设计, 还是材料的处理都要精心考虑。尽量在不额外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 努力把握好“得法于课内, 运用于课外”的自读原则。

13.家长读本读后感 篇十三

注重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 ,家庭与学校之间双向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它可以促进学校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在家庭中应该怎样教育孩子,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培养孩子的良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模仿。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某个方面的兴趣时,我们做父母的都不能干涉压抑,应该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事趁机培养,进行引导教育,创造环境和条件进行强化,并进行培养提高,使孩子逐步走向成功。这样会出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时期,孩子可塑性强,好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在学习调查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紧密联系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凡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学习习惯也不好。很多事实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习惯,却贻害无穷。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虚心求教的良好习惯,就会为他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孩子上课前预习、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做作业、早睡早起等,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避免注意力分散,使思想专注于学习活动之中。

四、培养孩子优秀的品德

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家长要处处为孩子做出好榜样,教育子女讲文明、讲礼貌、爱父母、尊敬长辈,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勤劳俭朴,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教育孩子诚实正直、真诚待人,和同学团结友爱、友好相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与生存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大主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孩子学会节约、避免浪费和生活上盲目追求高消费;支持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教育孩子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

六、培养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是学生在家中完成的作业,是孩子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孩子在做家庭作业时,家长应该关心和指导,绝对不可漠不关心,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1、认真复习,巩固新知;2、仔细审题,独立完成;3、细心检查,及时改错。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孩子建立一个错题本,随时可以再复习。

七、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设计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以求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设条件,引导他们更好地在玩中学习,玩中进步,玩中发展。还可以适当地给孩子报一些他比较喜欢的辅导班,比如:画画、弹琴、唱歌、跳舞等。

14.《中共党史读本》读后感 篇十四

最近在读一本《中共党史读本》,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记录了我党一直把思想文化作战摆在重要的位置重要战略思路,把民族魂、民族精神作为各个时期的领导人不断强调的问题,让我感慨颇深,《中共党史读本》读后感。首先没有思想的坚固堡垒,任何作战行动都付诸空流,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不断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确实是其他政党难以做到的一点。今天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也很好的继承了这一良好传统,我觉得能够有幸在党组织下参加这样的活动,更要懂得珍惜,作为一名普通的预备党员,我想,我也是在创造历史,我也是在继往开来。其次,我深刻地体会到我党的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得来的,读后感《《中共党史读本》读后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反动,在混乱的年代为人民开路。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刘伯承等一批元帅运筹帷幄,在无数个不眠夜的灯下统领大军为百姓作战。工农红军从1928年起,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结合了不怕死不敌人的爱国战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顾一切只为胜利。最难忘的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横渡金沙;铁索桥再险,同样可以征服;饥寒交迫再苦,同样可以忍受。是的,我们牺牲了很多战士,可是我们最终以一支部队的名义克服天险,走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路程上,只要回首长征就点燃了一种精神,照亮了一个民族,我觉得,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长征将会是一首精神之歌,不断唱响耳畔。我们的历史也有创伤,那惨烈的日军30万人南京大屠杀至今仍是我们心头无法抹去的阴影。1937年日本的侵华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们惨无人道的行径毫无天理。可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反而拍案而起,在全国范围内与日本鬼子斗争到底。在艰苦的环境下,在被动的局面下,我们党充分集中才智,密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历经8年终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这当中,多少优秀的爱国爱党人士牺牲,多少无辜的善良百姓受害,可是,中国共产党挑起了责任,强忍悲痛,义无反顾。在党过去的不到百年的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常提及。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我们确实无法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现今,历史已经被我们改写,在新时期,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证明,我们的经济同样可以焕然一新。有理由相信,我党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长远战略为计,以远大目标为航,在今后的100年谱写更加辉煌的奇迹.

上一篇:赢在大学下一篇:罗江镇汨东小学庆“六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