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材料题(精选8篇)
1.科学发展观材料题 篇一
科学发展观知识题库
一、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2、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C)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改革开放
C.发展
D.体制创新
3、留党查看是党的纪律处分的一种。《党章》对党员留党查看时间作了具体的规定,其最长不超过几年?(C)
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4、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的?(B)
A、七届一次全会 B、七届二次全会 C、七届三次全会 D、七届四次全会
5、当前,中央提出从严治党的方针,这一方针包括下列哪项内容?(C)
A、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讲党性 B、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原则,严格监督
C、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D、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
6、《党内监督条例》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把一些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或责任、权利固定了下来。请问,这些监督主体有几种?(C)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什么?(D)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以执政兴国作为第一要务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请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A、B)
A、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C、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D、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9、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基础是什么?(A)
A、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B、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C、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
10、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B)
A、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B、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理论联系实际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1、现阶段,我国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什么?(C)
A、解放思想 B、发展经济
C、稳定
D、反对腐败
12、《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纪念谁的追悼会上的讲话?(A)
A、张思德
B、白求恩
C、刘胡兰
D、雷锋 13、1935年1月召开的什么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14、党不断推进(A),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义指导新的实践。A.理论创新
B.自主创新
C.制度创新
15、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几年?(A)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1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A.人本主义
B.以人为本
C.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17、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B)。A.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C)。A.“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B.“建设们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C)。A.全体党员的利益
B.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科学发展观,是立足(C)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A、人口多,底子薄
B、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C)A、统筹兼顾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2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B)A、发展
B、统筹兼顾 C、全面协调可持续
2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A)。A、实践性
B、科学性
C、可持续性
11、科学发展观的(B)是全面协调可持续。A.根本要求
B.基本要求
C.重点要求
24、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B)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25、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发展,以(A)为中心。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人的全面发展
26、(C)、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A、改革开放
B、求真务实
C、科学发展
27、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C)。A.社会和谐
B.解放思想
C.快速发展
2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C)。A、改革开放
B、组织建设
C、党的建设
29、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C)。A、发展战略
B、发展道路
C、发展观
3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B)。A、行动指南
B、重大战略思想
C、重大指导方针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A)。A、思想基础
B、理论基础
C、政治基础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
A.最新成果
B.最新运用
C.最新理论
33、坚持(C),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A、科学发展观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4、(A)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A.改善人民生活 B.促进共同富裕 C.消除贫富差距
35、(A)是科学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A、人民群众
B、领导干部 C、知识分子
36、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A、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7、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章(修正案)决议,将(A)写入党章。A、科学发展观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A)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B、解放思想
C、改革开放
3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A)是内在统一的。
A、社会和谐
B、解放思想
C、改革创新
40、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C)
A、加快文化建设
B、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C、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1、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关键是(B)。
A、保护生态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节约能源
4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A)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
A、发展的办法
B、改革的办法
C、化解矛盾的办法
4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B)能力。
A、科学执政
B、可持续发展
C、节能减排
4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C)的关系。
A、精神文明建设
B、改造自然
C、人口、资源、生态环境
45、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C)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A、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B、查办大案要案
C、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46、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C)的第一要务。
A、科教兴国
B、科学发展
C、执政兴国
4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键抉择是(B)。A.社会和谐
B.改革开放
C.市场经济
48、(A)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A、党的基本路线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四项基本原则
49、(B)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改革开放
50、(C)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与时俱进
B、解放思想
C、改革开放
51、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A)。
A、密切联系群众
B、理论联系实际
C、独立自主
52、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B)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
A、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方面,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B)提出来。
A.国家硬实力
B.国家软实力
C.社会发展推动力
5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B)。
A.加强教育
B.改善民生
C.反腐倡廉
5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C)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A.政治建设
B.文化建设
C.经济建设
5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逐步提高(B)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A.政府收入
B.居民收入
C.企业收入
57、宣传工作的“三贴近”是指(C)。
A.贴近创新理论、贴近百姓生活、贴近困难群众
B.贴近我国国情、贴近改革开放、贴近群众生活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58、要完善面向所有团难群众的(B)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 难。A.技能培训
B.就业援助
C.就业指南
59、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B)。A.统筹兼顾、科学谋划
B.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C.科学谋划、总揽全局
60、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A)的分配制度。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并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1、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求我们(A)。
A.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更好地处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B.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必考虑外部的风险和挑战
C.把从战略高度运筹大国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
62、我们党处理国际事务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立场是(A)。
A.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B.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
C.运用统筹兼顾方法,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
63、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B)阶段。
A.低级
B.中级
C.中高级
64、(B),从根本上决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限度。
A.生产力的落后状况
B.技术的落后状况
C.民主建设的落后状况
6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A.民生问题
B.缩小贫富差距 C.建设先进文化
66、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C),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A.有所减少
B.大幅减少
C.全部取消 67、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要“创造条件让更多 群众拥有(C)收入”。A.灰色
B.劳动
C.财产性
6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B)。A.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69、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B)。A.组织建议
B.思想建设
C.作风建设
7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C)。A.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下确路线 B.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C.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二、填空题
1、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的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改善人民生活)。
4、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5、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9、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12、科教兴国战略形成的理论依据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当前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4、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
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18、(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19、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实现发展的(持续性),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防止发展不能永续。
20、科学发展观认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21、“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意思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2、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最高理想和根本宗旨的集中概括。
24、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是(人的发展状态)。
25、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函包括(全面满足人的需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挥人的才能)。
26、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归人民共享)。
27、(就业)是民生之本。
28、(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2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30、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31、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3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
33、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其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
36、宣传工作的“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8、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39、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稳定)是前提。40、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思想建设)。
41、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中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最富有实践效应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经济特区)。
42、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4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民生问题)。
44、(加强法制建设)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保障。
45、(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阀”。
46、(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7、加强教育工作,应该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4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着力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49、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以(经济科技)为主。
50、宣传思想工作要把(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
5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52、营造创新氛围主要是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
53、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求真务实)。
54、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
55、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来开展。
56、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 和 基本要求)。
57、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坚持的主要原则是(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64、干部选拔任用应当坚持什么(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
三、判断题
1、党员的党龄,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正确答案:党章第1章第7条,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3、《党内监督条例》自2004年10月1日起实行。(╳)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四十七条规定: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4年12月31日。
5、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必须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6、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三条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
7、留党察看处分的最长期限不超过三年。(╳)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留党察看处分的最长期限不超过二年。
8、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中国公民的普通一员。(╳)正确答案:党章第四章第26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9、《党章》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正确答案:和其它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
10、预备党员预备期满,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但时间不能超过两年。(╳)正确答案:延长预备期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1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称为中央局。(√)
12、十六大报告指出,党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
13、《党章》规定,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如遇紧急情况,必须由个人作出决定时,事后要迅速向党组织报告。(√)
14、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他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外,都由选举产生。(╳)正确答案:除他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16、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正确答案: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7、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正确答案: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18、《党章》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为3年或5年。(╳)正确答案:每届任期为3至5年20、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四、简答题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4、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答: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5、全面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7、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什么?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创新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0、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我国目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什么?
答: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为什么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我们党执政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什么样的转变?
答: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
答: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和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什么?
答: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16、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7、为什么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答: 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是什么?
答: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1、我国目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实现哪五大转变? 答: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是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2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6、公平正义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27、民主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8、怎样理解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性?
答: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来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9、怎样理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内在统一性? 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坚持求真务实,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30、为什么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
答: 因为这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
31、毛泽东告戒全党“两个务必”的内容是什么?
答: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2、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什么?
答: 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3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答: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35、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
答: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又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3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内涵是什么?
答: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7、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着重从哪几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答: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第六,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3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39、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40、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
答:正确的政绩观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政绩的重要内容,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4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实现哪五大转变?
答: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作风。
4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做到哪三个结合?
答: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来。
43、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答: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44、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我市实现新崛起、再创新辉煌的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45、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总要求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富民强市新崛起。
46、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四项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
48、什么是以人为本的“人”?
答: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49、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5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分别是什么? 答:关键是科技,核心是人才,基础是教育。51、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答: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52、当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点是什么? 答: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54、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哪两大历史性转折?
答: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53、我国三农问题指什么? 答:农业、农村、农民 55、为什么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56、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什么?
答: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57、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是要把哪些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
58、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实现哪五大转变? 答: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是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2.科学发展观材料题 篇二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三大技术 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材料科学与工程使其它两个关键技术得已实现。在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各国在教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材料科学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政策。培养大批适应材料产业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宽口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1 材料科学与工程 (M SE) 的学科发展
“材料科学”这个名词于1957年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前苏联人造卫星首先上天, 美国朝野为之震惊, 认为自己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先进材料的研究应用不够, 于是在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十余个材料研究中心, 采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与实验方法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取得重要成果。从此, “材料科学”这个概念开始为人们所使用。
1.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从细分走向综合
材料学科的发展过程遵循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也是从细分走向综合。各门材料学科通过相互交叉、渗透、移植, 由细分最终走向具有共同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全材料科学[1]。
20世纪40年代以前, 基础科学和工程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如图1所示, 在20世纪20年代固体物理和材料工程两学科是分离的, 到40年代两学科才有交叉。从6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材料科学, 到了70年代, 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的学科内涵大部分重叠, 材料科学兼备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属性, 故“ 材料科学与工程” (MSE) 作为一个大学科逐步为科技界和教育界所接受。
美国西北大学M. E. F ine 教授等人首先于上世纪60 年代初提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 (MSE) 这一大学科概念。
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国内外高校均没有明确完整的MSE教育。此时, 材料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分属冶金、化工或机械等专业。从60 年代初起, 欧美等国家高校中冶金、机械或化工等与材料有关的系或相关的专业及学科开始改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材料工学系”。至80 年代中后期, 欧美等国大部分高校已完成此项工作。这种教育符合材料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表1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材料学科专业由“地质与采矿工程”演变到“材料科学与工程” (MSE) 的情况。表1反映的学科设置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与学科的发展趋势, 具有典型意义。
至2007年, 美国有86所大学设有材料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材料学科教育的中心。
近年来, 美国与欧洲在材料教育方面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把材料科学与工程看作是一门学科。在大学不再需要专门的材料主题。这些材料不再是冶金、陶瓷或电子材料学, 而统称为材料, 材料教育涉及的范围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半导体以及其他所有类型的材料。
1.2 我国高等学校 (MSE) 专业设置逐步与世界接轨
中国的材料科学教育起始于采矿和矿冶等学科, 有上百年的历史。其特点是, 教学内容包括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内容, 是一种不划分专业、宽领域培养模式[2]。
解放初期, 我国高等教育承袭了原苏联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 由宽领域培养模式改为窄专业培养模式, 材料科学技术人才被分割在十几个专业培养, 分属于冶金、机械、化工等系内。仅金属材料就被细分为冶金物理化学、金属材料热处理、铸造、焊接、压力加工、金属腐蚀与防护、粉末冶金、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专业。建国后至1966 年“十年动乱”开始为止, 我国材料学科教育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规模有很大发展。由于吸收了当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苏联科学技术知识和教学内容, 又由于当时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 高校学生从招生到分配均由国家同一计划安排, 按原苏联模式培养的学生多能在对口行业 (或工种) 工作, 能较快适应岗位等原因, 专业划分过细且不合理, 学生知识面狭窄、专业门户太强等弊端尚未明显暴露。
正当材料技术迅速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领域形成, 欧、美诸国纷纷进行MSE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我国的材料学科发展却受到“十年动乱”冲击而处于停止状态, 从而拉大了与当代M SE 教育的距离。
自1978 年起, 我国逐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在加速发展材料科学技术工作的同时, 随着对欧、美诸国M SE 教育改革的了解, 也开始了M SE 教育改革的进程。面对国际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 面对高新技术发展对MSE 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 面对国外M SE 教育的改革, 我国教育模式与内容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清醒认识。
1998年, 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 将材料类专业合并为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六个专业, 同时在引导性专业目录中提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该专业有宽广的面向“所有材料”及材料四要素 (或五要素) 的整体特点。
我国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大体是从两类学校中通过不同的起点而发展。一类是在工科院校中通过冶金与机械, 或金属、非金属、高分子三大类材料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所依存的专业而建立的学科, 如工科院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等, 这种类型的学科侧重于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探求新材料的性能评价与使用。另一类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在追踪科技前沿的基础上, 由物理学与化学孕育并分化形成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新学科, 建立了材料科学系或研究所, 其特点是材料学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结合。这两类不同起点的材料学科在前进中经过自我完善而相互靠近, 理工结合, 并逐渐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目前, 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重点院校相继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 (或相近名称) 学院 ( 系) , 十几年来参与改革的院校逐渐增多。此期间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有: 在原设置专业的基础上扩充内容 (如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教学中补充非金属工程材料的内容, 增加功能材料内容等) ; 试办新专业, 如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物理 (侧重于功能材料) 、热加工专业等。总体体现了逐步打破原专业设置界限, 加强专业 (二、三级学科) 间的渗透与联系及更新教学内容的思路。
截止2003年7月, 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的全国普通高校有217所, 占高校总数的34%。几乎全国所有设有材料专业的院校均已程度不同地参与了MSE 教育改革, 并且开始出现了力图根本突破原教育模式的新思路新方案。
2 材料学科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2.1 “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差异与相互联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通常“科学”是研究“为什么”的问题;而“工程”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为材料工程指明方向, 为更好的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发挥现有材料的潜力、发展新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可以在“怎样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 材料是面向实际、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是一门应用科学, 研究与发展材料的目的在于应用, 材料必须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才能制备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材料来, 通过批量生产才能成为工程材料。材料工程为材料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 材料工程和技术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显然,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着眼点的不同或者说是各自强调的中心不同, 并没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与基础十分宽广。 以“材料制备与加工”、“组织结构与成分”、“性能”及“应用表现”等4要素及其关系构成的“材料学科共同基础知识”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是当代MSE 教育的一个主要共同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数学、力学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 以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 是一个理工综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 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学, 恰如一座桥梁将许多基础科学的研究结论与工程应用连接起来。
2.2 “材料科学家”和“材料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差异
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 工程师创造未来世界。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有一定的联系, 但也有一定的区别。
材料科学的动力来自兴趣 , 要研究各种自然规律 , 研究材料的现象, 探寻内部存在的规律, 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分析 , 所以在科学研究中 , 物质总是越分越小。材料科学从事研究发现, 材料科学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科学论文。
材料工程进行创造发明。材料工程采用的主要方法则是综合, 分析材料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工程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通过综合材料知识、机械知识、电学知识和生物学等知识, 从事工艺设计、进行产品开发。材料工程的成果是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材料科学家”和“材料工程师”工作的重心不同, 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也不同。材料科学家需要集中精力研究单一的科学问题,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实验方案, 尽可能简单明了的揭示所研究现象的关键, 需要等待所有的事实清楚后才下结论。所以材料科学家需要深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基础、需要耐心、细致的试验和具有逻辑的推理能力。材料科学家需要一些实际知识, 但这只是为了使科学家的研究不要脱离实际而已。
材料工程师则不然, 材料工程师需要理论基础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因而需要依据科学和经验, 掌握大量的专业信息, 做出综合的判断, 选择最佳的方案和途径, 工程师需要广阔的知识, 迅速的反应和综合判断能力。
形象地说, 材料工程师侧重于“守法” (规范) , 而材料科学家则侧重于“讲理” (道理) 。工程方案必须有经济判断, 而科学研究成果本身不一定有经济评价。
3 我国高校材料学科人才培养的职能与分层
现代高等教育要履行的三项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按高等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上的差异, 高校可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3]。
现阶段我国大学体系的数量和结构如图2 所示, 从底层逐渐上升到顶层, 依次为1683所普通高校 (主要为教学型大学) , 99 所“211 工程”确立的重点高校 (主要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 34所 “985 工程”建设的大学 (主要为研究型大学) 和2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位于整个大学体系的金字塔顶端。
在217所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中, 有世界一流的大学 (清华大学) , 但主要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应用型大学。
不同类型的大学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1.研究型大学主要是“985”所确定的高校, 以基础理念原创性研究和创新技术研究和为主, 侧重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 或称科学家人才, 也培养少量应用研究型人才;
2.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是211工程所确定的高校, 以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主, 侧重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 或谓工程型人才, 也培养少量的研究型人才。在我国由行业部委管理的以及原来由行业部委管理后划归地方管理的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基本属于这一类型。
3.教学型大学以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主, 也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为主, 但侧重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隶属地方的普通高校基本属于这一类型 (与高等职业学院以技术和技能的应用为主, 侧重培养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能型人才有所区别) 。
现代大学的层次化和多样化, 是由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所决定的。
4 我国材料学科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基本方针与途径
在过去的30多年, 尤其是近10年中, 材料科学的发展异常迅猛, 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 成为高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材料学科得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又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全球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迁移, 为材料的应用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材料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但是, 我国材料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一方面, 伴随着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缺乏具有创新性、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受制于人”。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培养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新材料、新技术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 随着高校扩招后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迅猛增加 (近5年来每年递增20%) , 尖锐的毕业生供需矛盾随之而来, 材料学科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激励的就业机会竞争, 如何使材料学科毕业的学生能比其它学科的学生有更好的更丰富的就业机会, 更好地适应社会, 更好的发展, 这种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4.1 培养创新性和适应性人才是材料学科教育的基本方针
材料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由细分走向综合, 最终形成了由多学科组成的交叉的大材料学科, 培养基础雄厚、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必然的方向;打破以产品和行业设置专业的壁垒, 拓宽专业面, 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大学科来设置专业是必然趋势。而研究生教育则可在此基础上, 向具体的新产品、新技术及各院校已形成的特色研究方向上过渡并深入。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内涵, 以及市场 (社会) 对材料及材料人才需求的实际, 可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成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和材料应用与营销3个专业方向。这是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识从局部、独立, 片面到全面、综合、相互联系的一种升华, 符合人们的认识和教育规律。
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在培养人才的侧重点方面也应该有所差异, 研究型大学应着重于培养“材料科学家”, 也就是研究型大学应在培养开拓型创新人才方面多下功夫, 教学型大学则应着重于培养“材料工程师”, 将培养行业型技术人才作为重点方向。
4.2 通识教育应成为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于通识教育, 斯坦福大学校长亨利希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如果让他为斯坦福写广告牌 , 他将一边写 “理解 DNA , 学习计算机原理 , 探索相对论 , 请进斯坦福”, 另一边他将写 “学习法语和中文 , 读索罗 , 探索艺术, 请进斯坦福” 。
通识教育对于材料学科特别重要。
材料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内外双重性变革, 即内部知识重组与外部领域的交叉融合。一方面, 材料科学的许多规律要借助于理科知识如物理 (尤其是固体物理) 和化学 (尤其是物理化学) ;另一方面材料科学与其它科学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环境科学等的交叉渗透越来越紧密, 以电子、生物、航天和能源为应用对象的材料代表着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材料科学也从过去的单一性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转向以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高性能和高功能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材料科学人才培养面临着极高的要求。材料学科不仅要继续教授学生传统的结构力学性能问题, 而且还要向学生教授应用于微系统、纳系统、生物系统, 以及主要以功能而不是结构为目的装置的共同原理。还要进行材料的结构、性能、工艺、功能等关系的广泛工程研究, 不仅掌握必要的工程科学, 而且需要认识工程实践和社会影响。要教授学生宏观的传统工艺, 也要涉及微观和纳观层次上各种工艺的计算机模拟, 这就要求学生能接受宽广、现代化的教育。
一个材料工程师, 面临的开发新材料, 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合理使用材料, 降低材料成本和减少污染等要求, 也必须将其知识面拓宽到机电、土木、环境和计算机, 以及经济、管理甚至法律领域。材料工程师主要依靠经验而工作的时代已过去, 材料人才的培养应当经过“大材料 (材料的共性、广泛性与多样性) 、大工程 (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系统与工程协同) 、大社会 (自然、环境、社会、伦理) ”的熏陶, 必须树立创新学习、自主学习、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4]。大量既熟悉大材料专业理论又有广博工程知识和人文素养、有竞争力有创新力的材料学科学生培养成才之日, 就是我国材料学科发展赶超国际水平之时。
参考文献
[1]李强, 陈文哲.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高等理科教育[J].2002, (6) :33-40
[2]刘兴江, 王建中, 穆柏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动态.辽宁工学院学报[J].2002, (2) :75-77
[3]侯光明, 晋琳琳, 黄莉.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阶段回顾与分析.高教管理2005, (3) 97-101
3.科学探究类实验题例析 篇三
虽然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但高考试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程性探究实验的各个方面的可能性较小,而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的个别方面,也就是对某个局部进行科学的补充可能性较大.
一、补充完善类实验——一般给出了具体的材料及条件,要求对已有的实验设计进行补充和完善.常让考生补充实验假设、实验原理、实验思路、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或结论.
例1(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已知大麦在萌芽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α-淀粉酶催化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这两只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试验中GA的作用是.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
解析(1)α-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的结构单体是葡萄糖,其水解后生成的二糖由两个葡萄糖组成,所以此二糖为麦芽糖.
(2)试管1和试管2两组进行对比,相互之间的自变量为是否有胚(或有无α-淀粉酶存在),因变量是试管中淀粉的含量.在此实验中淀粉的含量由生成的α-淀粉酶的量决定,α-淀粉酶含量高,则淀粉被水解的多,α-淀粉酶含量低,则淀粉被水解的少,无α-淀粉酶,则淀粉不被水解.检测时,加入碘液后,颜色较深的含淀粉多,颜色较浅的含淀粉少.
(3)以试管5作为空白对照,对比试管2和试管3,仅有试管3中的淀粉被分解,说明试管3有α-淀粉酶产生,而试管2没有淀粉酶产生.由此,可以推断GA溶液在无胚的情况下可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继而促进了淀粉的水解.
(4)观察试管2、3和4, 三者加入的GA呈梯度分布,且当GA含量越多时,试管中的淀粉越少.由此可推测,GA浓度高对α-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
答案:(1)淀粉 麦芽糖 (2)少 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 (3)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 (4)GA浓度高对a-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
例2研究表明,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细胞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对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现以黄花豌豆幼苗切段为实验材料,请设计实验验证乙烯对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抑制作用.
实验工具及材料:黄花豌豆幼苗若干、剪刀、刻度尺、培养皿、烧杯、培养液、五种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其中含最适浓度)、一定浓度梯度的乙烯、清水、滤纸等.
实验步骤:
①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
4.科学发展观材料 篇四
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 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 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 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 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 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被写入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 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 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 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专家们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 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 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 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 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 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 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 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靠 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 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虽 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 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 了我们能够凭借2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 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落实到定量化的指标上,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 美元,这个定量化的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而且,由于我国面临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实现我国的协调发展将 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还是一个要经历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而且随着到 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高峰,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这些事实 表明,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二,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
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 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 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五,坚持“五个统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 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木)、统筹区域发展(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火)、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金),使各方面的发展 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五,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l,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总结
到底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从近来专家和媒体发表的一系列谈话和文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脉络。
l、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现实针对性。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提出,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的不协调、非典的袭击、去年上访人数骤增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三方面背景。科学发展观的五点论断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
5.科学发展观个人剖析材料 篇五
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剖析检查阶段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际效果,根据学习提高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和剖析检查阶段的任务要求,我自觉剖析紧密联系个人实际,认真查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撰写个人自查剖析材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自己不断进步。
结合本人的思想状况、工作实际、具体职责进行深刻反思,深刻剖析、自省自警。汇报如下:
一、学习情况及体会
按照市局和支队“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安排,通过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系统全面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共写心得体会3篇,读书笔记5000多字。深刻的认识到这次在全党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大规模、广泛性、深层次的党内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党的肌体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创新过程。自己经过学习、反思,进一步武装了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对照党政机关先进性标准和党组织的希望和要求,对照党的先模人物,看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确有脸红心热的感觉,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
我本人已经认识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对政治理论钻研的不深、不透。有时只注重与本身业务有关的内容,跟业务无关的涉猎较少,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的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导致对时时处处保持先进思想这根“弦”绷得不够紧,有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
2、全局意识不够强。有时做事情、干工作只从自身业务或主抓业务出发,尽管也按领导要求完成了要做的工作,心理上还是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我主抓放射工作,我就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只看着自己这一块,忽视了对“整体的”这一全局“第一要务”的认识,没有从全局观念出发考虑问题。
3、创新意识不足,有自我满足情绪。有时想着自己参加工作近二十年,拼也拼过,干也干过,立过功也受过奖,从而一度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少了以前那种敢拼敢干、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朝气,工作上放不开手脚。对新知识、热情不够。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4、争先创优精神不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盲目的满足感,总认为工作都做好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很少去思考在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缺少了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工作动力不足。主观上不够努力,一切顺其自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5在无私奉献上做得还不够好,有时在思想深处还掺杂着私心杂念,有一些患得患失的情绪等等。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开展这次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对党员干部来说意义重大,是关系执政兴国的头等大事,对个人来讲,也是一次重要的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的大好机会,是让自己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压力感,增加荣誉感、自豪感,提高发挥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保持先进性的持续性的一次重要机遇。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全面系统学理论,把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深学透,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与时俱进谋发展,开拓创新展形象。
2、振奋精神,再立新功。首先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努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尽自己全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3、从自身做起切实落实工作效果。注意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时时处处把自己的表现与进行对照,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照好镜子,把好尺子,找准差距;工作上牢固树立争一流的思想,对个人要求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干好本职工作,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上级领导放心。
4、在工作方面要以大局为重,在完成上级对自己传达的任务的同时,也要去帮助同事及时的完成任务,并及时的去自觉的接受上级未传达出去的新任务,使单位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摆到第一位,强化宗旨意识,诚心诚意的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科学发展观个人剖析材料(2)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召开2007乡镇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结合本人在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学习的体会,结合部分职工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六查六看”,剖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情况;现将近一个时期本人在思想和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不够解放。面对更快更好的加强小康社会建设,实现新跨越、取得新进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我县争创“四个全国一流”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我平时虽然注重学习大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从中吸取精华充实自己,但由于处在领导岗位上,日常性事务工作多,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来的都是客、要尽地主之谊,所以不能更深层次地静下心来学习,导致对新生事物不能及时掌握,影响了更深层次的解放思想。
2、基层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由于平常对全辖基本情况已大致掌握,指导思想是抓全辖重点。所以,到基层社社调研时间相对较少。自己主观认为先进社自身工作主动。如稍加引导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困难社通过更大力度的支持则所以成为由后进成先进的一面旗帜,所以潜意识对典型社和困难社倾注的精力要相对多一些。这样,就导致对基层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全面掌握。
3、工作抓落实不够细致。虽然平时对工作强调很多,并注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且强调要求严格,但深入第一线的时间不多,开会发文件较多,对执行情况检查督促较少,硬措施不力。纠其原因:一是信用社工作片面性,随意性较大,有些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特别是基层社主任的工作对象是素质差异较大的广大职工,一些工作难以按原计划完成,所以执行奖惩稍有不懂就会挫伤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对镇督查办公室的工作关心不够,如果不是重要工作急办工作亲自过问外,一般性工作检查过问少。
4、与干部职工交心不够广泛。由于自己一味强调工作,加之深入基层社调研不够,这样就与机关干部和职工交心谈的机会较少,就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意愿与想法,不能从他们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就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基层原因在于自己作为党委书记、要协调班子成员的工作,要处理好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要指导全辖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与联社领导成员及中层干部交心时间多一些。
5、对部分工作强调不够充分。近几年来,我镇的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但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作为***,负有一定责任,同时说明我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还有差距。
6、领导作风和执政能力不够高度。自己能够认真学习和执行《党内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努力做到基层站所和各村领导调整、机关干部安排、人事调动和重大工程项目确定都召开党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充分发挥每位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性。但也一定程度存在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的不好的问题。党内民主生活会开得比较少,质量不高,班子成员之间缺乏针锋相对的思想交锋,没有真正做到坦诚相见,解决实质性问题。有时安排工作过于超前,工作标准过高,甚至个别时批评同志不注意场合,不讲究方法,致使个别同志有想法,接受不了。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通过认真反思,认为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不高,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从而导致政治敏锐性不强,思想不解放,工作缺乏创新精神。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学习不够。到***任***工作以来,平时忙于工作,忙于事务,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有时侧重了对上级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学习,而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掌握一些基本观点,而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因而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解得不深不透,特别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把握得不准。反映在思想上,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和矛盾,不能自如地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判断和解决这些矛盾。由于理论学习不够,思想不解放,改革意识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求稳怕乱,很难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二)坚持职工路线自觉性不强。来到***工作后,客观上创造了深入职工,联系职工,同职工打成一片的有利条件,但由于职工意识淡薄,借口上面工作繁多,逐渐滋生了脱离职工、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作风。有时想问题、办事情不从职工的利益出发,只想着对上级负责。由于深入职工、深入实际不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也就不能及时研究出有效的对策和办法,更好地开展工作。由于职工观念淡薄,在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主动精神不强,办法不多,魄力不大。
(三)自身素质有差距
当前,改革和发展已到关键时刻,面对这种紧迫的形势,我在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知识、领导能力等方面与所担负的领导责任还不完全适应,对有些问题考虑不深不细、缺乏战略眼光。
(四)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自己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出现的不廉洁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不够,没有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放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性高度来认识。只忙于工作和事务性应酬,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缺乏深入细致的领会。总认为自己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与新闻曝光的大案、要案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自身还是很廉洁的,因此放松了对自身的约束,出现了一些不廉洁的行为。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近一时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同志们的帮助,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深刻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思想认识升到了新层次;责任意识得到了新增强;自身建设找到了新水准;奋斗方向确立了新目标。今后工作中,我要努力当好六个表率:
1、树立发展的理念,做解放思想的表率。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着眼于大思路、大视野、大举措来推动全辖各项工作的大发展。要努力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要开动脑筋,着力研究适应**发展形势的新方法、新举措;要立足资源,瞄准市场,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大力发展***;要跳出***求发展,加快****;要带头转变观念,带头开拓创新,克服求稳和保守思想,看准的事就大胆试、大胆闯,带出一个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好班子。
2、树立楷模的理念,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坚持严以律已,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规定,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约束自己,非份之想不想,非份之财不取、非理之事不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倾听职工呼声、关心职工疾苦、踏踏实实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做敢于负责的模范,做善于团结的模范,做联系职工的模范,做廉洁奉公的模范,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办事,努力为班子做出榜样。
3、树立奉献的理念,做永葆先进本色的表率。做为***,在一个班子中是旗帜、是方向,自己要时刻意识到肩上沉甸甸责任,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继续保持旺盛的工作斗志,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心系职工,献身事业,不畏压力,勇挑重担,切实肩负起***的神圣使命。在工作中不求名利、不求得失、不计报酬。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4、树立自强的理念,做转变作风的表率。今后工作中,我要把职工对我的殷切期望做为自己干好工作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哈下腰、使足劲,脚踏实地、埋头若干,从职工最不满意的事抓起,从职工最希望办的事做起,努力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无论是经济工作,还是党建和精神文明工作,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用一流的干劲、一流的作风、一流业绩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厚爱。
5、树立求真的理念,做实事求是的表率。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职工的法宝,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坚持带头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凡是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办好、办实,在实践中,把上级需要同***的实际紧密结合进来,把全辖职工的利益同党和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把职工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决不能以牺牲职工利益为代价换取自己一时的政绩。
6、树立科学的理念,做领导艺术的表率。领导是一门艺术,领导是一门学问,做为班长,我一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发挥一班人的作用同关心爱护班子成员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感情。在工作中认真自觉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遇事多同班子成员商量,发挥好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经常沟通思想,沟通感情,密切关系,增进团结,注意调动全体班子成员的积极性,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好班子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党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政班子成为全辖职工的坚强领导核心。
学习科学发展观自我剖析材料(3)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回想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经历,对照毛主席的话语,使我反思自己的工作,仔细查摆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一、缺乏全局意识,有本位主义思想
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对于学校的其它工作总觉得应是各司其职,各管一摊,不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就漠不关心,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只 4 想自己拥有一个平静而单纯的生活环境,惰性心理十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私的本位主义思想。
二、工作缺乏主动性,思想僵化保守,创新意识不强
对于学校交给的工作,我能够认真贯彻执行,但从没有积极主动地想一些更好的办法,思想僵化教条,考虑问题“怕”字当头,怕出问题,怕找麻烦,怕主观愿望与结果相悖,事事求稳妥,工作方法陈旧,遇到问题绕开,为人做事庸庸碌碌,没有新的起色。
三、工作不深入,不能和学生很好地沟通
由于思想观念的陈腐,我对学生的许多言行看不惯,不能理解。学校提倡“带着感情做好学生工作”,我虽然注意到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予以关心,但真正从思想感情上还存在隔膜和代沟,感觉学生对自己也是敬而远之,这种距离感也影响了思想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甘居中游,没有进取心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盲目的满足感,总认为只要服从学校的安排,尽力把课上好,班内没什么闪失,没什么差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从来没有向那些业绩突出、进取心强的同志看齐,主观上不够努力,一切顺其自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究其实,这是一种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惰性思想在作怪,影响了工作的质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自己工作种存在的思想问题的一个剖析,正是这些保守、落后的观念的存在,使得工作中缺乏一种锐气,从而流于形式,流于平庸。为扭转这个局面,我将从以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6.科学发展观个人剖析材料 篇六
审计局 姜延明
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全局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听辅导报告,观看录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等形式,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使我对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有了更深刻系统的理解,触动很大,认真总结思考自己的工作实际与科学发展的要求,深刻地认识到尚存在一些差距与不足,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真正履行好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职能,发挥好科学审计,服务大局的作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沿用惯性的思维模式,创新的意识不够强 与其它专业相比,审计还是一个比较年青的学科。而以往的审计自上而下对它的定位是“查错防弊”,重点放要“合规合法”上,加之审计手段的落后,局限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又更多地沿用这些惯性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对我国乃至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转型阶段的工作性质和任务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拍,出现滞后的阶段差。特别是近几年来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和审计的权威性的逐步提高,地方党委、人大、政府领导及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审计在化解 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干部管理,加强权利制约,预防职务犯罪,监督好国家资产和财政资金合规合法、有效安全运行等方面发挥好监督评价作用和“免疫”功能,对审计的倚重程度也越来越高。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时代的呼唤,领导和群众的重托,显然,继续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已不合时宜,也很难改变“被动型”审计局面。因此,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好审计的监督,保障和服务作用。
(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欠缺 做为一把手,很重要的任务是掌握情况,科学决策。而掌握情况又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局长一方面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做到合理确定全年的审计重点,只有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部位把握的准确,投放审计的力量安排的科学合理,才能将有限的审计力量使用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了解审计人员在开展每一项审计业务时进展情况,及时根据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相应调整审计的主攻方向和审计重点,合理分布审计力量和时间,才能有利于达到审计的目的。而自已往往忙于日常的会议和一般的行政事务之中,挤时间随时深入到审计第一线了解情况,指挥审计的时间很少;听取汇报的多,看报告的时候多,掌握第一手情况就明显欠缺,这样决策就难免脱离实际,采 取的措施也难免出现偏颇。
(三)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过细
局长的另一条任务是抓班子带队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好党内外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心同德实现目标是共产党的传家之宝。而我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上往往注重在会议上集中学习,号召和提要求的时候多,个别的谈心、交流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时间用的少。在工作中往往有急躁的情绪,批评人不太注意方法,有时让人难以理解,这样都不利于上下级之间及时了解对方的意愿与想法。今后要注意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担负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任务。
(四)工作抓落实不够到位
审计是行政执法,为了规范执审者的行为,上级审计机关和我们自己都出台了一套执业操作程序和行为规章制度。有时由于强调工作任务忙,时间紧,没能完全按照程序化的步骤去落实,有的走了捷径,容易出现失去制约,增加了一些随意性,不利于必要的责任落实与追究。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把问题找准,将原因找对,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存在以上问题,认真分析其根源,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上的原因,从主观上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学习不够全面系统近几年来,虽然也注意加强了理论学习,但真正做到刻苦认真、自觉尚有差距,有时学习时只是从字面上弄懂,缺乏认真的思考,没能深刻掌握其思想精髓和丰富内涵,特别是指导实践的深刻价值。往往出现学和用脱节,没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有时由于工作中,只注重忙于审计业务,自觉学习的时间少,没能合理的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出现理论知识跟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因而认识问题、处理工作仍然沿用惯性思维,观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缺乏创新意识。
(二)缺乏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精神
审计是对行政执法的再监督,这种监督是一种高层次的监督。它直接面对监督的不是普通民众,而是面对属于上层建筑机构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执法者;掌握审批权的职能部门和具有执政权力的领导者。对这些执法者、执政者行使再监督是有一定难度的。没有良好的大局观和执法如山的法制观念;没有敢于揭露问题的气魄和敢于碰硬的无私无畏精神,是难执法到位的。特别是现代审计要求多发现体制上、制度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往往要触动部门利益乃至领导者最敏感的神经,工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和压力。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感到自己的精神准备明显不足,时有犹豫和畏难的情绪。
(三)对现代的审计知识和审计技能不够精通 1983年以来,从国务院到县级人民政府相继增设成立了审计部门,经过二十多年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审计机关的功能、作用、机构设置及工作方法都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正处于由“被动型”向“智能型”转变的时期。即,一是从注重审计项目数量向提高审计质量转变;二是从注重微观个体项目审计向服务宏观决策转变;三是从注重审计处罚向促进审计整改转变;四是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促进效益审计转变;五是从传统手工审计向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这种转变已经带来并将继续推动审计体制、机制、工作方法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特别是目前提出的绩效评价审计、动态跟踪审计、宏观制度、机制、管理建设作用审计、计算机应用审计等都是一些全新的课题,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要求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前行,需要运用在过去的书本中找不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我们必须从零开始。我明显的感到新知识的不足,老知识的不合时宜,必须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时代要求。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树立科学审计的理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根据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要求,我们必须对审计机关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即一是预防功能,感知风险,发出警报;二是揭露功能,发现问题、揭示隐患;三是 抵御功能,依法处理、纠正违规违纪;四是建设功能,为完善管理制度、机制服务。这样的功能与重托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完成好必须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不辱使命。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在思想上增强五种意识:即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二)抓班子带队伍,增强自身“免疫力”
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自身做起,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带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审计队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审计人是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方方面面的干扰和诱惑,要做到公平、公正执法,必须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方能做到刚正无私地执审。因此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开展理想信念、执审为民、廉洁从审、爱岗敬业等提高政治素质的教育。
(三)加强业务知识更新,打造出一支业务精良的审计队伍
根据“智能型”审计业务的需要,要担负起新时期审计任务,必须努力培育出一批精通业务的“高手”;善于突破疑难问题的“强手”;具有对宏观经济进行逻辑思维、判断的“行家能手”,以迎接新任务的挑战。要加强市场经济框架下审计知识更新,要善于学习运用先进地区和国外的审计技术和经验,特别要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学习与应 用,运用计算机的数据筛选和智能分析,增强审计对问题的筛查能力和效益分析能力,提高审计执法的水平。
(四)建立健全审计操作规程和审计责任制约机制,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它贯彻审计工作每一个环节。从审计计划开始,到审计实施,到数据的核实,直至报告的汇总撰写,报告的审查,与被审单位见面,审计决定的落实,最后到后续的整改,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关系审计质量的水平。因此,要在原有规章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形成一套比较严密的质量制约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考核、追究、奖惩制度,将每一个措施落到实处,还要建立廉洁从审的规定,以保证执法公平公正。
7.科学发展观材料题 篇七
一、撷取经典实验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自然学科, 科学新教材中设置的实验不乏有被教师称之为经典的实验, 如奥斯特实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植物向光性实验等。这些经典实验,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实验思想、研究方法、重要结论等。因此, 撷取经典实验, 可以很好考查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例1 (2010·杭州中考) 小明在进行“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时, 器材有:6伏蓄电池、电流表 (0~0.6A, 0~3A) 、电压表 (0~3V, 0~15V) 、滑动变阻器 (50Ω, 1.5A) 、额定电压为2.5伏的小灯泡 (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8欧) 、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 如图1是尚未连接完整的电路, 请完成电路的连接。
(2) 实验测得数据如表1, 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瓦;小明求出了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 发现灯泡电阻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是______;产生这一规律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解析】“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是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电能的利用》 (浙教版, 下同) 中的学生分组实验。它也称为“伏安法测小灯泡功率实验”, 是初中科学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本实验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两个方面:1.对电路的连接:电流表要与小灯泡串联, 电压表要与小灯泡并联, 并注意量程的选择及正负接线柱的正确接法。2.对数据的分析: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即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P额=U额I额=2.5V×0.30A=0.75W;比较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 发现灯泡的电阻是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其原因是灯泡电压增大时, 通过灯泡的电流也增大, 这样灯泡电功率增大, 温度升高。
答案: (1) 电路连接如图2。 (2) 0.75W;电阻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灯泡的电压增大, 电功率增大, 温度升高。
二、臻善课本探究
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突出科学探究, 科学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探究活动, 但其中的一些探究活动, 由于教材篇幅、学生基础以及知识的循序渐进要求等原因, 探究方案并不尽善尽美, 有些只探究一个因素、有些只在一种药品下探究、有些缺少探究主要环节等。因此, 臻善课本探究, 可在学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中考查学生知识迁移、方案设计和问题分析的能力。
例2 (2010·金华中考) 为了探究pH是不是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3支洁净的试管, 编上号。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1%淀粉液。
步骤二: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不同的盐酸溶液3毫升, 使1~3号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3.0, 4.5, 6.0。
步骤三: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相同的稀释唾液 (唾液浓度满足本实验的要求) , 摇匀后, 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3分钟。
步骤四: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 然后摇匀。
步骤五:观察并对比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结果预期与结论:
(1) 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相同, 则pH_________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 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不相同, 则pH________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3支试管都要选择37℃并且恒温?___________。
【解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是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中的探究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 教材中只安排“探究温度可能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方案, 要求学生模仿设计探究除温度之外的影响因素, 如PH、酶的浓度等, 而本题正是该探究活动的臻善部分。它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二个方面:1.对结果的预期与结论:题中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滴入1滴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来间接体现的, 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相同, 说明pH对酶的催化作用没有影响, 反之就有影响。2.控制变量法:当探究pH是否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时, 需保持温度等其他变量相同, 所以3支试管都要恒温, 而选择37℃是由于此温度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在该温度下, 反应速度快, 可缩短反应时间。
答案: (1) (1) 不是, (2) 是; (2) 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恒温可以排除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或其他合理答案) 。
三、拓展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科学新教材中, 有些习题是探究型的, 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发展实验技能技巧。因此, 筛选教材课后探究型习题, 拓展其探究内容, 可以有效的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思想和分析论证能力。
例3 (2010·温州中考) 检测发现许多蔬菜中含有亚硝酸盐, 当亚硝酸盐达到一定量时, 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生活中, 蔬菜有室温贮存和低温贮存两种方式。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在贮存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某兴趣小组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蔬菜存放过程中, 亚硝酸盐的含量一直升高。
假设二:蔬菜存放相同时间, 冰箱贮存比室温贮存产生的亚硝酸盐要少。
他们选用新鲜的黄瓜、番茄、青椒三种蔬菜分别采用室温贮存、冰箱贮存进行研究。通过实验, 获得数据整理如表2。
(1) 有同学分析表中数据, 认为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一, 他的依据是:_________。
(2) 实验结果支持假设二。查阅资料得知, 蔬菜中的硝酸盐通过代谢作用可转化为亚硝酸盐。请你利用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 对“蔬菜存放相同时间, 冰箱贮存比室温贮存产生的亚硝酸盐要少”这一现象作出一种解释:_________。
(3) 结合本实验结果, 对于新鲜的黄瓜、番茄、青椒, 就亚硝酸盐含量而言, 你认为何时食用比较合适?_____。
【解析】有关亚硝酸盐的知识是在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的课后习题中出现, 该题介绍了工业用盐———亚硝酸盐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剧毒, 要求学生查看它与食盐的熔点, 并设计方案鉴别它们。本题源于“习题又高于习题”, 进一步探究“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在贮存过程中是如何变化?”它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两个方面:1.对数据的分析:比较三种蔬菜在两种温度下的数据发现这些蔬菜亚硝酸盐含量第一天最少, 而且在贮存过程中其含量变化是波动的。2.对现象的解释:酶是新陈代谢中的一种重要物质, 它的活性受温度等影响, 在相同时间内冰箱贮存温度较低, 蔬菜中的酶活性较弱, 代谢产生的亚硝酸盐较少。
答案: (1) 三种蔬菜在贮存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呈波动变化; (2) 温度较低时, 酶的活性较弱, 代谢产生的亚硝酸盐较少; (3) 当天食用 (或其他合理答案) 。
四、整合教材实验
科学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整合, 科学新教材以文本的形式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对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知识进行了整合。但是由于主题不同或知识的层次性要求, 有些相关联的内容或实验却独立开来了。因此, 整合教材实验, 将零散、独立的教材实验进行拆装、重组, 设计成综合实验, 可以有效的考查学生实验装置评估、创新应用和科学解释的能力。
例4 (2010·金华中考) 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 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 (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 , 他们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 目的是测量有关数据, 推算该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请根据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 由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 为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 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________。
(2) 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 该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 如何改进?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
(3) 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 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实验将双氧水 (H2O2溶液) 、塑料、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等的性质设计成综合实验, 实验装置是在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中的“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装置”的基础上组装了洗 (吸) 气装置和加热装置等。它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二个方面:1.药品的作用:浓硫酸吸收水分, 氢氧化钠溶液和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气体。2.装置的改进:为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 需用浓硫酸和碱性溶液除去氧气中混有的CO2和水蒸气, 并且C装置须盛浓硫酸, 否则氧气中仍会混有水蒸气, 而为了推算出该塑料C、H两种元素的含量, 需测量出其燃烧产物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 为排除干扰、减小误差, 装置F应在装置E前面, 以免带进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蒸气, 而装置G则是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装置E。
答案: (1) 浓硫酸; (2) 对调装置E、F的位置;水蒸气的吸收应在通溶液之前或若按原装置, 前者会把水蒸气带给后者; (3) 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吸收装置或吸收空气中进入的CO2。
五、提供关联资料
科学课程的实施, 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 科学新教材仅仅是学生最熟悉也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介绍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知识, 可以弥补教材知识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 提供关联资料, 衍生探究内容, 在更丰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中充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综合知识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例5 (2010·湖州中考) 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 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步骤1: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4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只橡皮塞, 其中有一根铜丝穿过, 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备用。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 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 观察到广口瓶内的水面上升体积约占瓶内水面上方空间的1/5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 更换橡皮塞, 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 发出红光, 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明显上升。
(1) 步骤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 在步骤3中“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明显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_______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瓶外气压。
(3) 根据上述实验和你所学的知识, 请写出镁在空气中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解析】在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中学生仅学习到“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的知识。本题提供了与之关联的知识———“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 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完善“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知识结构。本实验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三个方面:1.明确实验目的:本实验是验证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 所以步骤2中燃烧足量的红磷目的是除去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 获得实验所需要的氮气环境。2.解释现象原因:步骤2中广口瓶内的水面上升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MgO, 使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同理, 步骤3镁继续在该广口瓶内燃烧, 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明显上升, 说明瓶内气压再次小于瓶外气压, 同时也说明镁能与氮气反应并生成固体。3.归纳知识:镁在空气中点燃, 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的同时又与空气中氮气反应。
答案: (1) 除去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 (2) 小于; (3)
六、关注“STS”
科学课程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即STS思想, 科学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科学技术, 而且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关注“STS”, 遴选探究题材, 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问题与试题有机地融合起来, 可以考查学生社会决策的意识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例6 (2010·嘉兴中考) 目前, 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调查发现, 我国儿童血铅水平较发达国家儿童高, 血铅增高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负面影响。威胁儿童的铅污染有四大来源:汽车尾气污染;家居装饰用品污染;玩具和学习用品污染;食品污染, 如爆米花、松花蛋等都含有铅。
血铅含量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 将质量2.0~2.5千克的20只家兔分为两组:
A组:用含1.83%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每3天皮下注射1次, 10mg/kg剂量, 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B组:用含3.6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每3天皮下注射1次, 10mg/kg剂量, 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实验结果见表3:
(1) 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血铅含量对家兔的______含量有何影响?
(2) 上述实验还缺少对照组, 请你帮助设置一个对照实验__________。
(3) 比较A、B两组的数据, 简要叙述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
(4) 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 提一条防止儿童铅污染的合理建议:__________。
【解析】本题题材源自生活、科技, 涉及安全、健康, 融合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它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四个方面:1.明确探究问题:从实验所测的数据 (血红蛋白含量) 可知,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铅的量, 应变量是血红蛋白含量, 所以, 探究的问题是血铅含量对家兔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2.完善实验方案:本实验缺少了空白对照组, 即与不注射醋酸铅的家兔对照, 否则不能肯定是自身原因还是注射铅的原因导致血红蛋白含量的下降。3.对数据的分析:比较A、B两组的数据发现, 血铅含量越高, 家兔血红蛋白含量越少。4.初步的决策:防止儿童铅污染的建议可从题目情景中得到启示。
答案: (1) 血红蛋白; (2) 将10只家兔用 (不含醋酸铅的) 5%葡萄糖溶液, 每3天皮下注射1次, 10mg/kg剂量, 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3) 家兔血铅含量越高, 血红蛋白含量越少; (4) 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或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或不吃少吃含铅食品或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等。
参考文献
8.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达标训练题 篇八
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正在逐渐消失
不能把冰看作是固态水的简单累积。冰不仅储有大量的水,还是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的重要因素。举个例子:南极洲被冰层覆盖的表面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到了冬季则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南极大陆的永久冰层厚度超过3000米,其余都是冰山或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其体积大小在一年中随着四季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结冰或融冰过程中,可使大量热量发生转换。此外,白色的两极地表会产生镜面效应,反射太阳光,极大地影响着到达地球的辐射。无论是南极还是北极,都对地球气候的过去和未来起着关键作用。
水是少数可在相当小的温度区间里改变形态的物质。这是因为水分子间的连接方式既脆弱又灵活。其他物质的分子在温度下降时逐渐集中,但水在降温到4摄氏度的情况下密度即为最大。一个有趣的现象由此产生:水在固态时密度比液态时小,这就是为什么冰总能漂浮在水面上。水的这一特性使地球上的水生生物即使在冰川期冰层覆盖江河湖海时仍能存活下来。
地球两极的冰山有着自己完整的生态系统,各种各样的生物就在这里栖息繁衍。浮游植物的觉醒是一切的开端。在光线适宜的条件下,浮游植物在冰面以下大肆扩散,加速冰面融化,进而产生降雨。雨中的有机物质被甲壳纲动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充分吸收。随后,他们又成为企鹅、海豹以及鲸的食物。大型食肉动物虎鲸、北极熊等是这条食物链的最后一环。生活在这个冰世界里的动物是如何取得液态水饮用的呢?原来它们吃下冰块,用腭部将其融化成宝贵的液态水,海豹就是这样生存的。在寒冷的高山上,从冷杉到地衣,不少植物能在抵御了第一阵寒气的袭击后进入深度冬眠状态,直到气候条件再次变得适宜。许多动植物得以在严寒中存活是因为冰雪本身能起到保护层的作用,使动植物与外部极端环境相隔绝。事实上,气候突变对动植物来说才是致命的敌人。
2004年秋,250多位科学家聚集到冰岛首都,共同宣布了一个事实:北极、南极以及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冰川的冰都在逐渐减少。极地冰面融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依赖于冰层生活的浮游植物会随之消失,食物链会破坏,北极熊等动物将濒临灭绝。此外,洋流会因海水温度上升而改变,海水将吞噬一个个文明国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动这项研究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到了全球总排放量的30%以上,正是这些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把冰看作是同态水的简单累积”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地球两极及其他某些地方,冰面巨大,冰层深厚,储有大量水资源。
B.结冰或融冰过程中,大量热量发生转换,有助于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
C.两极地表呈现白色,能产生镜面效应,极大地影响阳光到达地球的辐射。
D.南北两极冰层无论存在与否,都对未来地球气候起着关键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冰储有大量的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的重要保证。
B.许多动植物能够适应严寒环境,但气候突变却会给生物带来灾难。
C.极地冰面融化将破坏极地生物链,那里从浮游植物到哺乳动物都可能灭绝。
D.极地冰面融化和海水温度上升,将改变洋流,淹没低海拔大陆。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南极以及其他冰川都在逐渐缩小,这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结果。
B.极地冰层融化,地球将因失去镜面效应,接受更多阳光辐射而进一步变暖。
C.极地浮游植物既依靠冰层保护,又加速冰面融化,保护极地需遏制浮游植物滋生。
D.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应率先承担保护冰层的重任。
二、閱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4—6题。
最新考古证实:
中国人祖先或起源于长江三峡
我国科学家在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一颗牙齿化石,经过年代测定,距今204万年,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这项研究结果改写了科学界先前对人类演化史的认识。
在此之前,史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单一起源于东非大裂谷,而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而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东亚型人”则是几十万年前才来到中国的。而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为首的科研人员历时20多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则推翻了这一著名论断。
1985年,黄万波等人在重庆龙骨坡发现了一段左侧下牙床和一个内侧门齿,经过北京大学考古系陈铁梅等人用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牙齿化石时间为204万年。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东亚型人”,其发祥地位于长江三峡地区的重庆巫山龙骨坡。自此,人类的起源历史可以上溯到204万年以前,这论证了“东亚人起源于长江三峡”的学说。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写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中国最早的人类。”如今这一说法在科学家的研究下有待修改,因为在巫山龙骨坡发现的“巫山人”在204万年以前,比元谋人还早了30万年。
这不但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而且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往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这说明204万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而龙骨坡文化则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第一篇。
从1984年开始,黄万波等人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多达五处的人类化石遗址,其时代涵盖了200万年至5000年前。“如果把我国采集到的古人类化石汇集到一起,就会发现长江流域发现的人类化石地点最多,占了总数的86%,而长江流域以外的一些地点,如北京人、蓝田人等,其原籍也不在北方,而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暖和生活半径的扩大,一支越过秦岭抵达蓝田,另一支则沿着东部平原迁移到了华北的北京,成为了‘北京人’。”
黄万波告诉记者,过去学界普遍认为“东亚型人”是几十万年前变成“人”之后才从非洲来到东亚的,而“巫山人”的发现则至少说明早在200万年前甚至更远,东亚就来了一批“猿人”,“因为那时‘猿’的特征还比较明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从‘猿’变成‘人’这一重大转变是在中国大地上完成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人类单纯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这项结论证明北非型人和东亚型人各为古猿的一支,各自演化成为现代人,从而改变了人类走出非洲后迁徙的模式,改写了科学界对人类演化史的定论,进一步支持“人类多地起源”的学说。
4.下列有关巫山龙骨坡牙齿化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在重庆龙骨坡发现的一个内侧门齿化石。
B.经过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牙齿化石时间为204万年。
C.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D.这颗化石的发现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往前推进了100多万年。
5.下列关于巫山龙骨坡牙齿化石研究结果及
其影响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一项是
A.这项研究表明“东亚型人”发祥于长江三峡地区的重庆巫山龙骨坡。
B.这项研究推翻了人类起源与东非大裂谷的论断。
C.这项研究将改变中国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的说法。
D.龙骨坡文化掀开了中国史前文化的新篇章。
6.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龙骨坡化石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我国人类的祖先是元谋人,他们是起源与东非大裂谷的古人类中的一个分支。
B.“巫山人”的发现表明在200多万年以前的中华大地上就有了“猿人”的足迹,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转变。
C.中国的古人类化石遗址中有86%都集中在长江流域,这表明蓝田人和北京人的原籍不在北方,而是由长江流域迁移过去的。
D.东亚型人和北非型人是在相同的时间在地球上不同地方起源的古人类,这可以用来否定“人类单纯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三、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9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首次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IPCC新发布的这份综合报告总结了IPCC三个工作组今年相继发布的三份报告,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证据、对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遏制气候变化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报告对各国决策者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它将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首次将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海洋酸化问题提上日程,成为全球应着重关注的一个焦点。报告中指出,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类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破坏海洋的整个生命系统,并使得气候变化更加严重。
报告详细分析了海水酸化的过程以及带来的影响,指出海水酸性导致海洋生物不断灭绝,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报告中分析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已经使海平面的酸性增加了三成,并且在本世纪末时海洋的酸性将会继续增加两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这种碳酸不断酸化天然的碱性海水,同时不断吞噬海洋中原本丰富的碳酸钙,例如珊瑚等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其中许多生物链底部的浮游生物因此丧失了栖息地,导致生物链上端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没有了食物供应。
随着海水的酸性越来越高,海洋生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全球数十亿人民的蛋白质来源也开始受限。调查显示,海平面附近的酸性最高,而海平面正是海洋生物比较集中的地方。英国首要科学团体皇家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达到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即便二氧化碳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
位于德国基尔的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Ulf Riebesell说道,如果全球气候状况不能够得到迅速改善的话,海洋环境将会恶化至近2000万年来的最糟糕状况。他联想起了6500万年前彗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时的情形,撞击导致大量硫酸钙进入大气,形成硫酸,从而致使珊瑚以及几乎所有贝类生物的灭绝。大约200万年过后,珊瑚才逐渐开始在地球上再次出现。而大约还需要2000万年,那些贝类生物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科学家发现,自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人类所排放二氧化碳的一半,(5万亿吨)。这一点目前帮助减缓了全球变暖,否则如果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气之中的话,气候变暖将会比现在迅速的多。但这种帮助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随着海水进一步酸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不断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将会滞留在空气之中,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已经有调查显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消失,酸化的海水已經无法继续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阿基姆一施泰纳表示:“该报告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海洋环境的变化。海洋气候的变化将会改变海洋里的生命,降低海洋的产量,同时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7.下列关于海洋酸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一直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现在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B.海洋酸化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C.海洋酸化将破坏海洋生物食物链,进而破坏整个海洋生物系统。
D.海平面附近的海洋酸化程度最高,这对于海洋生物系统的破坏作用非常明显。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是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这份报告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了科学依据。
B.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通过分析预测:在本世纪末时海洋的酸性将会增加至最初的五倍。
C.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是导致海水酸性增强以及鱼类等生物链上端的海洋生物失去食物供应的直接原因。
D.海洋酸化是海洋生物生存变得异常艰难,这也将直接影响到数十亿人的生活。
9.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洋酸化的直接后果包括:许多海洋生物物种灭绝,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B.由于人类的存在,海洋酸化是必然的。但如果人类能够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海洋酸化的程度将得到减缓。
C.因为天然的海水是碱性的,它吸收了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后人类所排放二氧化碳的一半,所以减缓了全球气候变暖。
D.海水如果变成酸性,就再也无法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这将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所以会导致气候变暖加剧。
[上期“达标强训”答案]
【科学发展观材料题】推荐阅读:
2019年最新践行科学发展观自我剖析材料06-1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科学的演变09-03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07-01
落实科学发展观09-29
学习科学发展观演讲稿:坚定科学发展信念历练挑战危机能力10-06
安全发展科学发展07-04
科学发展观工作汇报09-24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07-16
科学发展观论文3000字07-29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