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亮点(共12篇)(共12篇)
1.语文教学的亮点 篇一
创新―阅读教学的亮点
阅读是学生凭借原有经验,对文本材料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不同的,这要求教师广开言路,让学生创造性地领悟、消化和吸取作为范文的语言材料,最终达到“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的境界。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一些尝试:
一、质疑――创新的破冰之舟
疑是学之端,思之始。陶行知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使他们逐步由不敢问到想问,从不会问到善问。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借助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新活动。在分析周瑜斗智失败的原因时,一位同学突然举手说:“老师,我看课题还不如改为《草船骗箭》呢!因为箭是诸葛亮使用欺骗的手段从曹操那里骗到的。”不少同学也随之附和:“对对,应该把‘借’改成‘骗’。”我一听,不禁愕然,但随即我又镇定下来。我首先肯定这个问题有意思,有价值,值得探讨,然后我又反问道:“究竟使用‘骗’字,还是用‘借’字?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后再讨论。”几分钟后,同学们陆续举手了。一个学生说:“从诸葛亮的军士们喊的‘谢曹丞相赐箭’这句话可以看出,骗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所以还是用原题好。”另一名同学是个三国迷,他说:“我认为是借箭,因为到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不是把箭还给曹操了吗?这就叫‘有借有还’嘛!”笔者趁势把问题引向深入:“同学们的思维真灵活!再想想,如果把题目改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会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个个举着小手争着发言。一名同学说:“本文是为了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如果改用‘骗’字,作者就站到曹操的立场上了。”当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对于那些提出问题质量较低的同学,教师要小心扶持,热情帮助,不能冷言相讥,一棒打死。
二、想象――创新的源头活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创新只能纸上谈兵;没有想象,创新只能固步尘封。想象是创新的双翼,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情景交融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在头脑中放放电影,用笔在纸上画画。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让学生读出荷花的美,想出荷花的美,画出荷花的美,将抽象的文字以可感知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留有想象“空白”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想象之门,尽享想象的乐趣。如《雪儿》一课,写了一个小女孩照顾一只受伤的白鸽,并把它放回蓝天的故事。这只白鸽是怎么受伤的,课文没作说明。笔者讲授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测白鸽受伤的几种可能。同学们有的认为白鸽是被一个顽皮的小孩用弹弓打伤的;有的认为白鸽是在风雨中送信时,不小心被雷电击伤了翅膀;还有的认为白鸽是在飞行时遇到了凶猛的老鹰,被老鹰的利爪抓折了翅膀„„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必须张扬学生好奇的天性,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三、求异――创新的燃灯火种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求异性。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是过于求同。求同过多,易使学生形成“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思维定势。美国创造学家伊区指出:我们如果在找到第一个正确答案后,就不再寻找其他替代的正确答案的倾向,是万分不幸的。因为往往第二、第三或第十个正确答案,才是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创新方法。如果把创新比作一盏明灯的话,求异则是点燃它的火种。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并善于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答案。
四、激励――创新的阳光雨露
第多斯惠指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的自身潜能发挥80?――90?。激励是促使创新这棵幼苗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一点智慧火花,都要给予呵护和鼓励。我班的王茜同学有个雅号――活解字,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次,我正在讲“垂”字,这个字特别难记,每次默写,总有近一半的同学写错。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呢?有几个同学用拆字法来记,可不尽人意。这时王茜同学眼睛一转,说:“我看‘艹’有点像个哑铃,它上面是个‘千’字,下面是个‘士’字,可不可以这样说,一个大力士举起千斤重的哑铃。”同学们听了,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也拍手叫绝:“真棒!你真是一个‘活解字’啊。”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她总能想出一些新奇的解字方法。如“畏”字,学生默写时,很容易多加一撇或写成“田”字下面是个“衣”字。她想了个绝招,说:“一个种田人,他长年累月地劳动,衣领被磨破了,一条衣袖也被磨掉了,多么辛苦呀!”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因为我坚信杨振宁博士这样一句话:大胆地进行猜测和联想,哪怕十个主意全错也没有关系。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多给学生激励鼓舞,培养他们的质疑、想象和求异的能力,才能使阅读课堂灵气飞扬、生机盎然。
(责任编辑史玉英)
2.语文教学的亮点 篇二
一、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流动的过程,而兴趣又是情感的煽情激发产生的,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煽情导入是这一节课必不可缺少的。对于情感导入,无论是激发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去探究,产生的求知欲望就十分强烈。一般来说,煽情导入,因材因人而异,可以一个故事、笑话、情景、几个问题、一则新闻等作为导语,或开门见山,或破题导入,或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兴趣。
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感悟课文,而是先播放课件《忏悔录》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十分孝敬的儿子辛苦在外,最大的愿望是让体弱多病的父亲过上幸福的日子,但结果却让父亲连吐了七口血,为什么呢?原来他为了更多更快地赚钱,竟然去偷车,结果身陷囹圄。最后儿子叹出了一句话:“不义之财再多,得不到亲情的怜惜;再多的钱,都比不上能依偎在亲人身边相守的日子。”看了这个画面,同学们感慨万分,唏嘘嗟叹,入情入境。我又趁势动情谈起我父亲早年为我姐弟三人的读书东奔西忙,压弯了脊背的情景,当我吟起《老父亲》“……假如生命能有轮回,就让我给你捶捶不再挺拔”,情绪激动,潸然泪下,此情此刻,学生们深深感动,有的低声抽泣。然后我抓住情感流露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与亲人相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许多同学纷纷举手,畅所欲言,情感真挚,不用说学生很快地将情感融入新课文角色之中。
二、纵横比较,启发学生省悟,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大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昂首前进”。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致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致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慎独能力,使学生自省自悟,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汲取各种高雅优质的养料,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产生正面的核心价值,自我提升品德修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开发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纵横比较,触类旁通,发散拓展,或结合社会现实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思省悟,理解文章揭示的社会本质或底蕴。
例如,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忍不拔、身残志坚的精神品格,我引用媒体报道的两个社会现实事例与海伦·凯勒形成正反比较:一位是因车祸被截肢的女孩,以顽强的意志,自学完成高中学业,考上北京大学;另一位是躯体健全,大学成绩优异,甚至因种种奖励而被免试留校的学生,别人忙于写毕业论文,忙于找工作,他却闲了下来,在无聊的时间里尝试赌钱,结果债台高筑,走上抢劫的犯罪道路,埋葬了花样年华。通过正反对比,学生陷入深思——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社会价值观应该怎样?从而对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精神由衷敬意,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三、创设探究氛围,注重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其实,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探究性,也是师生共同质疑探索的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低年级学生发言越热烈,高年级的学生发言越少越沉闷。这种现象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违背。因此,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在双向交流,或生生互动,各抒己见的探究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优生更能发挥特长优势,后进生不会因观点错误而受到冷嘲热讽产生“恐惧”,每个学生切实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社戏》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文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含意,我先放映雷州乡村孩子看雷州戏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在看戏时,小朋友神情、举止以及心理活动等,同学们顿时议论开了。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我”与小伙子们在鲁庄看戏的过程、心理活动以及偷豆时的心理,然后提问,大家是否看过戏、偷过豆吗?你的感受与“迅哥儿”有什么不同?请举手发言。生1:我看过雷州戏,与小伙伴偷挖农户的番薯与迅哥儿的情形基本一样;生2:我看过雷州戏,但我没有偷东西,只是我与弟弟缠着妈妈要买豆腐脑喝,结果给妈妈骂了一通,拧了耳朵。
……
同学们各抒己见,乡土气味浓郁,幼稚的脸上写满得意的情形,气氛十分活跃。在愉悦情境中,他们掌握了知识,理解了原文句子的含意,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利用名著典故诗词,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
一般来说,中外古典名著、典故、诗词、历史故事大多是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是各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外古典名著都是进步的思想、完美的艺术和感人趣味的故事的有机结合体,诸如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战争与和平》等;那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大都是音韵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具有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揭示深奥哲理等作用,诸如我国的唐宋诗词、鲁迅的杂文、印度泰戈尔散文诗、俄罗斯高尔基诗歌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从所教的课文出发,适当地外延,适时地选用一些中外名著、典故、诗词、名言警句等为沉闷的课堂增设亮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的人文画意,甚至补充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不足,起到画龙点睛、温故知新的作用。
例如,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我适时讲了安徒生另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学生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情绪高涨,上课的疲惫与沉闷一扫而光,同时又让学生经受了一次“爱”的教育,沐浴了一次“爱”的洗礼,享受了文学名著的魅力。讲胡适《我的母亲》,我引用《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的典故;讲《斑羚飞渡》,我引用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名言“彩虹总在风雨后”……
可见,利用名著典故诗词教学,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可最大限度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视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涉猎课外书籍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构建了高效的课内外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数学课堂的教学亮点 篇三
1.语言亮点。课堂上教师所用的语言应尽量做到精练,充分利用语言的层次性来创造教学亮点。如在讲解比较枯燥的公式定理或者证明题时,尤其是在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半梦半醒的状态下听课时,可能早就对教师一成不变的语速、语调没有了反应,如果在这时能够适当地穿插不一样的语音,便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以牢骚的口气说“这个公式怎么这么长啊,我胳膊都快写酸了”;或者以非常无奈而又不失幽默的口气说“我真的好羡慕你们,在下面听课不累嗓子,而且时不时可以见缝插针式地趴一下”,相信这时没有听课的学生会瞬间集中注意力,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这就是语言亮点发挥的作用。
2.突发亮点。课堂上不会永远的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突发问题,但谁又知道这是否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一次在讲相遇追击问题的时候,由于临时准备的多媒体发生了故障而无法使用,整节课的引入几乎处于瘫痪。这时候我灵机一动,迅速找两名学生到台前现场演绎对立相遇与不同起点的同向追击,学生觉得很新奇,加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节课由于这个突发事件,将原本由多媒体展示的死板引例,轉换为比较灵活的课堂演绎的方式,这就是课堂突发亮点发挥的作用。教师应善于利用这种突发事件,迅速反应,借助以往的教学经验找到适合的突破口,将它顺理成章地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又一亮点。
3.错误亮点。在课堂上学生总是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这是无法回避或遮掩的。有的老师会采取马上纠正、立刻制止错误的方法,但这样就浪费了错误的价值。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时候,在探究改变平行四边形形状是否影响面积的时候,学生的猜测只能有两种:改变和不改变。如果直接否定错误的答案,无疑是斩断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但如果让学生抱着自主探究的态度去发现错误、否定错误,就会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那么这种错误便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亮点。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有时更是创新的火花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启正确之门的一把备用钥匙。
只要教师能充分地在数学课堂上创造亮点、发现亮点、利用亮点,让原本多变、多思维、多方法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多样,那么,亮点便会成为数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篇四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朱熹曾经指出:“凡读书„„只要是多读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了,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去提高教学效果,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这朗读的时候,发现琅琅的书声背后仍存在着如下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朗读目标缺失;朗读对象单一;朗读缺乏情境。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朗读要分层次,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其中一句史诗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朗读要赋予学生读的权利。首先,要激发兴趣,全面参与。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不可否认,在班级中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针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其次,要提高朗读地位。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的读起来,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朗读要创设情境。一是老师的情感渲染很重要。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譬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戴望舒的《我用我残缺的手掌》,两文中无不饱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愤慨之情。在课堂上,我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祖国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屈辱,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神中流露出愤怒之情,我知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已经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中,激情澎湃,与其说学生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二是需要迁移意象、触发联想。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要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深情,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并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特别在教现代诗歌及古诗词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明确了作品的情感,使自己比较容易走入到作品中,读起来自然情动辞发。
5.浅谈课堂教学亮点的创设 篇五
——以《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为例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优课”的标准是什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作者对“优课”标准的认识:一堂好课它的精彩必定来自教学亮点,而教学亮点的创设则来自课前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调整与创生。
[关键词]: 教学亮点 预设 调整 创生
作为教师,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怎样教出一流的“优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样才算得上一堂好课?这一问题,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说法。2006学年,我参加了市优质课评比活动,此次参评让我对于“优课”的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触。常言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上课也一样。如果说沉闷、枯燥、平铺直叙是一堂差课的共性,好课各有各的精彩。那么我以为一堂好课它的精彩必定来自教学亮点:它可能是教师刻意设置的一个活动体验,也可能是课堂意外生成的一段精彩问答„„正是这些教学亮点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认知与情感交融成一片的良好学习境界,使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新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也正是这些教学亮点让我们的课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令人意犹味尽、回味无穷。作为一个历史与社会教师,该如何创设课堂教学的亮点,生成教学高潮呢?笔者在此想以2006学年参评的优质课《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预设的“亮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策划才能出好戏,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学亮点都是预设带来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亮点,来自教师备课时的教学创意。教学创意,是指与其他教师上课相比所没有的创新点:独到教研见解,新颖的活动体验,生动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灵感的体现,用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你想得出”,它应该是出人意外又引人其中的。教学创意的优劣往往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标尺。教学创意在预设时一般可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礼乐文明的确立》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主要特征的起始课,阐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教材层次清楚,内容简洁明了。教学目标很明确:要求学生认识礼乐文明制度的基本内涵;礼乐文明制度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备课过程中,我首先确定了教学中我亟需克服的几个问题:
1、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师生关系融洽有一个过程;
2、尽管学生对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有较大的兴趣,但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这类抽象概念,对八年级学
生来讲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运用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是教学的重点。
3、如何通过一节课来渗透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去学习探究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是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在课前作了如下设计:
预设一:想象导入 师:上课之前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没有去过杭州的“宋城”?(生„„)“宋城”有一句非常有诱惑力的“广告语”──借我一天,还你千年。确实,到了宋城,那里的建筑布局,工作人员的服饰都逼真得让人觉得似乎倒转光阴,回到了宋代,真有“今夕不知何年”的感觉。那么大家愿意借我一节课,还你千年前的文明吗?(设计意图: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不熟悉,想借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预设二:视频导入
师:现在请大家来看一段录像——《封神榜》。请同学们思考:它讲述的是我国哪一段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设计意图:借助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历史背景,迅速理清基本历史发展线索,从而导入分封制的教学。)
预设三:“命运选择”小游戏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简单讲述分封制和宗法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纸条,由四大组推选代表各选一张纸条来选择四种不同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之后由教师作为错坠时空的现代记者对之采访,谈谈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看法。事先预设问题如下:(问天子、诸侯)
1、你今天的身份和地位是怎么得来的?是你自己的努力吗?
2、你会把你的王位或爵位传给谁?
3、你的兄弟姐妹你将如何处理对待?
4、现在有机会来到现代,你愿意吗?„„(问平民、奴隶)
1、你这样出身的人在周朝能否当上大官?在现代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央领导人?
2、你愿意留在西周吗?原因何在?
3、西周与现代社会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感受,在西周,每个人的命运、地位不是自己决定的,有很大的偶然性。通过教师采访这一情景设置,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游戏问答中来增强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性认识,感受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平等、竞争这一文明的进步。)
预设四:课后拓展
出示问题: 2003年,一位教授在一次讲座上曾说:“德国教师来到会场,都大大方方先往前排和中间坐,中国教师到会场大多只是静悄悄地、小心翼翼地坐在偏僻角落里。”请从礼乐制度等方面解释这一现象。由4~6人小组合作,感受现实生活中礼乐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设计意图: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今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受其影响的影子,通过问题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
礼乐文明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同时借此告诉学生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课后能自觉探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诚然,预设好的教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的展现。但由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它必然要求教学活动能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僵硬的套用教案,不知调整和变通,教师上课就会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紧张地回想事先准备的讲解过程”。这种“按部就班”的“表演”,又何来亮点可言呢?因此,教师对教学亮点的预设不仅要适度(针对教学重难点),而且还要留有空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弹性空间”)。教师的预设,更多是预设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预设学生在各种可能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设的是教师的总体实力,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二、调整和创生的“亮点”
新课程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兴趣爱好各有不同,教学环境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主观可以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整,那么在课堂中会失去很多亮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在调整中创生教学亮点。
在《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中,尽管我自我感觉良好,课前的预设很充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作了很多变动。可我很高兴,因为正是这些变动创生成了教学亮点,打动了学生的心,也打动了评委的心。
变动一:课前几分钟抓紧时间与学生闲聊,无意中得知本周班会课将举行成语故事大赛。我立刻决定变换导入,既节省时间,又能产生我想要的氛围。设问导入:“同学们正在准备周四的成语大赛吧!老师先来助你一臂之力,先来考考你。你知道‘临阵倒戈’这个成语故事吗?”(生„„)“那‘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你知道吗?”因为切合学生实际,所以原本我预设要两个环节完成的任务,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而且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原本相当紧奏的教学时间也有一定的缓解。
变动二:“命运选择”小游戏中,有学生突然提问:“老师,这种礼乐制度既然是为了维护古代等级制度,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为什么我们还要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还为自己是‘礼仪之邦’而沾沾自喜?” 怎么办?我事先没想过这个问题,看着这个男同学骄傲又有点狡猾的笑容,我突然之间有了主意。我知道他是一个调皮又聪明的学生,我首先表扬他爱动脑筋、思维活跃,然后开始设问“同学们认为该不该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我们被誉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全盘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缘故吗?”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讨论非常热烈,我乘机要求男女生作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在辩论
中,我顺势点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并不是照办照抄,全盘吸纳的,在历史长河的演化中,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尊老爱幼、这样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渐渐沉淀下来。殃殃中华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这些良风美俗使炎黄子孙展现着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风采。而西周礼乐制度中那种森严的等级观念早已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渐渐消逝。本来这一知识点应该在新课完成后的小结中提及,但机会来了,我们就不应拘泥于预设的环节,随时调整,不但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知识点得到落实,而且为九年级文化部分的知识作了铺垫。
„„
面对教学中“节外生枝”现象,甚至是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需要教师即兴发挥教育机智,随机调整与创生,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产生出奇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创设出课堂教学的亮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因为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
2、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知识传播技术和渠道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开始在课堂内外广涉新奇的知识和事物。他们对教师敢于大胆发问,有时会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令人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起来,提升自己文化知识的层次。
3、课堂上要以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不同反应、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只急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又将走回教师为主体的老路,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体现,课堂的亮点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了。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课堂教学中,惟有教师课前科学的预设教学亮点,以及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调整创生亮点,我们的课堂上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课堂才能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学生的错误是课堂教学的亮点 篇六
经过不断教学实验,做课老师虽然来自不同的省份,但他们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许多共同之处,正像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评课所说,这次老师们带来的课非常朴实、真实,体现了浓厚的数学课堂的味道,使数学课堂回归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路途。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中,特别注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建立新的知识。同时关注学生多种方式的学习,诸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讲授学习、体验学习及信息技术整合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现数学本质,无论是讲解还是思维训练到位,数学味道特浓。老师们语言简洁干练,交谈亲切,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游戏活动之中。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改变了以往为情境而情境,不单纯是创设生活情境,而是依据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计算到问题,从图片到应用。
针对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吴老师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1、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合理适度可行。要读懂教材,整体把握、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读懂知识背后的东西,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2、学生的错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堂的生成式教学的亮点。教师要宽容的接纳生成、理智的认识生成、机智的筛选生成、有效的运用生成。
吴老师特别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的数据应科学可靠,渗透数学方法要适时,把握好程度。不要为了追求高度而整加难度,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联想自己的教学过程,这些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到底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吴老师给老师们提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是一个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老师,为此我们将会努力做到。
7.让意外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篇七
案例1: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画图”软件的使用,今天老师要求你们画出“我的家”,好吗?
(大约10分钟后有学生完成任务,我通过平台展示学生作品。)
(转播一名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评价。)
生1:我觉得他的家画得五颜六色的,颜色搭配得很好。
生2:他的家很漂亮。
生3:他考虑得很周到,还画了家具呢!我要向他学习。
生4:你的家怎么那么小啊,我想住着一定不舒服。
生5:他的家虽然很小,但处处藏着温暖,处处藏着爱。
师:说得多好啊,真让老师感动!
我正在得意今天的安排时,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大声说:“你们看,小琴的画多难看啊!”学生们都围了过去,那个学生接着说:“小琴的画整个画面没有其他颜色,只有黑色,房子是黑的,家具是黑的,门和窗还画上了铁条。”我一愣,但马上镇定地走到小琴身边,柔声对她说:“你能让老师看看你的画吗?”小琴显得很紧张,但按住显示屏的手还是慢慢放开了。我一看,真的!整幅画以黑色为主,全然没有家的温馨。
“你的家为什么全变成了黑色?为什么把门和窗子都画上了铁条?”此时,小女孩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掉,哽咽着说:“妈妈不要我了,爸爸每天都把我关在家里,不准我找妈妈。”说完,放声大哭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十分沉闷,我真诚地对小琴说:“好孩子,老师知道你父母离婚后一直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然而你又非常想你的妈妈,可爸爸又不让你见妈妈,老师知道你心里非常着急,就像被关在笼中的小鸟一样,渴望自由、渴望亲情。但是你一直很坚强,你心里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妈妈能够回到你的身边,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会祝福你,帮助你的,每一位同学都会和你交朋友,让你从此不再孤独、不再寂寞。老师建议你画出你未来的家,好吗?”其他同学都表示以后再也不笑话小琴了,非常乐意和小琴做好朋友。小琴终于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她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重新创作了一幅画《我的新家》,得到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这时,我提议说:“因为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生活快乐,学习进步,健康成长,对吗?为了表达我,还有全班同学对你的关心,老师建议把这张画打印出来并贴在教室《爱心园地》里,时刻提醒同学们,好吗?”小女孩含着泪点点头,全班同学都说好。我当即把小女孩的画打印出来并交给班长,让班长课后把这张画贴在教室的《爱心园地》里。我们欣喜地看到,那小女孩露出了甜甜的笑。在座的全班学生无不动容,把掌声送给了这位可怜但坚强的小女孩,是她,让学生们明白,只有充满爱的小屋,才是最美丽的;是她,让同学们明白,失去亲情并不孤单,还有充满爱的校园;是她,让我们所有的老师知道,课堂中的意外,也能成为亮点。
案例2:
在教学《五彩童年》时,由于我只重视学生对图片合成方法的掌握,没有强调相片的肖像权问题,结果在练习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有一个学生进到学校网站下载了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照片,进行了图片组合,并写上了一句话:瞧,xx和xx多恩爱呀!其他同学告诉我后,我后悔得不得了,怎么就忘记强调相片所有权问题呢!于是,我首先肯定这位学生:操作能力强,能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内容和方法,如图片的下载、组合,会使用多个工具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明辨是非。
要求学生做到:一是思想要健康文明,尊重他人,不搬弄是非;二是未经主人允许不得随便使用他人照片,甚至作侮辱性的修改,否则就侵犯了他人隐私、肖像权,是违法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三是小学生要团结,就像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相亲相爱、和谐相处。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法制观念,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规范,课堂也因此而精彩。
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所以,作为教师特别要把握每一节信息技术的德育目标,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一生。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生成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具有现场性、创造性、发展性。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活气息的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而失去生成的课堂,不可能展现教学的精彩。相反,我们只有关注课堂即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将它作为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运用我们的教育机智,使信息技术课堂焕发精彩的生命活力。所以正确对待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需要树立两个必要的教学意识———课堂资源意识和尊重学生的意识。
一、课堂资源意识
树立课堂资源意识就是相信学生在教学过程能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即将课堂教学中“暴出”的意外情况,看成是能利用的教学契机。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突发的“节外生枝”,乍看似乎完全属毫无用处的奇思怪想,但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它、研究它时,却会发现这些“节外生枝”中也不乏极具教学价值的课堂资源,这或许就是成就整个精彩课堂的亮点。因此,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意外”时,不管是什么观点、看法、内容,教师都要树立“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的意识。唯有如此,教师才会去正确对待、巧妙处理,换回精彩的收获。
如 《画我的家》这课中,两位学生对作品评价的不同看法,这个看似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意图完全背离的体验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而这个资源在教师的教学机智下被及时地捕捉到,并得到充分利用,最后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为实在,终于让学生真切体会美的作品、有创意的作品。
二、尊重学生的意识
8.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亮点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亮点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并不断被运用到教学中,使各学科领域的教学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新气象。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放开手脚,不断创新;学生的内在潜能被挖掘,求知欲被唤醒,想象力被激发,素质教育成果显著。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始终走在各学科的前列,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呈现出了以下亮点。
一、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教学保守封闭,缺少活力,没有创造性,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把学生当容器,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已经被教改的浪涛淹没。在教学改革中,新课程要求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导演”,而是围绕学生学习转的“服务员”。同时,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也不再是学生和教师,而是可以“请进来”的学者、专家、师傅、劳模、家长,观摩课堂教学,交流学习经验,谈体会心得。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完善自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走出去”,学习、考察他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通过资源共享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多媒体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如在教学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时,我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爱好,结合教材内容,利于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丰富的背景资料,有趣的三国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诸葛亮忠于蜀汉政权,真诚报答刘备父子的光辉形象,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能够更容易地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由课堂走向生活
传统的教育重视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局限于书本,缺少课外读物,知识面狭窄限制了学生的眼界。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课题内容的学习,也要重视课外学习,因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有灵性、有情感的,它是辽阔的、生机勃勃的草原,是排云直上、斗志冲天的雄鹰,是满怀深情流向大海的小溪。学习语文,就要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品味人生,所以语文不再是单一的课堂学习,课外学习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到书店、图书馆去浏览、学习课文读物,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把知识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读《三国演义》了解有关故事情节,进而感悟诸葛亮的“智”,学习他的“忠”,体会他那“神秘莫测之机,天人感应之玄”的神秘,欣赏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潇洒与豪情;学习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李商隐虽然孤苦凄冷,远离家乡,却十分思念家人的游子情怀;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激发学生想象力,体会西北塞外苍茫辽阔、气势雄伟的壮观景象。此外,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辨别假、丑、恶,学会感悟生活,品味人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写作,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改变作文难现状。
三、语文课堂教学由专制走向民主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一反常态,摒弃原来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定教”,尊重学生个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同时课堂教学也不再是简单机械的问答形式,而是向着多元化、深层次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分组学习等在教学中已蔚然成风。此外,教师还要当好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耐心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师角色,让语文课堂由专制走向民主。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以及所运用的写法和作用时,耐心地引导学生,并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学生能够从文中找出“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与“宠辱皆忘”“把酒临风”的具体表现,并得出“对比”的写法,衬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作用主题。又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对学生做了这样的方法指导:1.从题目着手,提出“百草园、三味书屋”以及“从……到……”展现写作的内容和顺序。2.依據文章的内容可以提出百草园是一个怎样的园子?3.从知识的迁移拓展中随机设计训练,题目可为“可爱的乐园”或“我的母校”。当然方法是灵活多样的,问题的设置也要面向全体,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诸如讨论式、启发式要大力提倡运用,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圆满地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9.教学工作亮点 篇九
一、率先垂范,人文管理。学校要求班子成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深入教学第一线,靠前指挥,以朴素、务实的作风率先垂范影响教师,同时真心实意关心教师,实行情感管理,凸显人文关怀,以亲和力和人性化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
二、推行周末家庭作业审批制度。周五下午各学科组统一由学科组长填写周末作业情况,办公室主任审批后报教导处审批后再布置给学生,有效控制学生周末在家的作业数量和质量。同时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变被动为主动。
三、创新家长会形式,实现家校共育。每个学科组以级部为单位,商讨研究班级学科教学管理经验,录制成视频,达到了优质资源共享。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常规检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科组自查;二是教导处、教科室按照周计划单项督查;三是学校全面的评估,每学期两次,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及时整理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纠正。
建议:教师撰写具有针对性、激励性的作业评语。xx校区亮点:
一、“磨课六环节”校本教研活动如火如荼。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制定了“磨课六环节实施方案”,集体研讨定目标;分散备课展个性;课中观察互帮扶;课后交流勤反思;完善教案再提高;课堂追踪看实效。通过活动开展,达到资源共享。
二、创新作业设置,在书面作业的基础上增设口头作业,实践性作业,五年级的“下水文批改”“大小对号批改方式”,四年级的“作文批改与创新评价”极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三、给每位同学建立专门的家访活动记录本,任课教师运用形式多样的访问形式,采取“上门访、电话访、到校访、网络交流”等形式,加强教师与家长沟通与交流。
四、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青年教师现场观摩了尚海涛等教师的课堂,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效果,为青年教师提供了零距离与名师对话课堂的机会。敦促青年教师自我加压,提出明确要求:一年二年站稳讲台、三年四年独挡一面、五年六年成为骨干的“六年倒排成长计划”。
建议:作业批改教师要心中明确等级评价标准,用好A,B,C,D四个等级。xx小学亮点:
一、教研机构双重设置。成立了由学科骨干教师任组长的学科教研组,每周四下午,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使专业学习常态化。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名师工作室,明确三大任务,即:新教师的课堂引领,骨干教师的课堂研磨及各级教学比赛的推荐准备工作。特别是语文科目进行的师生困惑问题的调查征集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名师工作室的成立,使本校教育教学管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二、教师基本功训练常抓不懈,分类推进,逐项达标。安排美术老师有计划的对年轻教师的三字一画进行指导训练,要求教师每周二下午展示一版粉笔字,每周至少写两页毛笔字,两页钢笔字,画一页简笔画,教导处统一组织评委进行量化评比。
10.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篇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原本在脑海中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标准答案,却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插曲,教师会如何处理呢? 案例1:曾经一节“减数分裂”的公开课,课堂上教师提问:如何区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图像?学生非常配合,纷纷在座位上说了起来,但大多数人说的答案是“有丝分裂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有同源染色体”,面对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错误答案,授课教师直接公布了自己的正确答案。
种现象在日常教学中也比较常见,很多教师认为与其花时间纠正一个个错误认识,不如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答案,这样就能节约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殊不知,对于教师直接给出的答案,学生往往是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退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下降。
案例2:在一节“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公开课中,授课教师借班上课,也许是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这位教师每一次提问后,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他都会说“很好”、“很有道理”、“不错”之类的话。
这种情况可能在一些公开课上会出现得比较多,教师言不由衷的鼓励充斥了整个课堂,名义上是运用赏识教育,进行激励性评价,可实际上这种对学生的错误缺乏具体指导的随意性表扬,学生都不以为然,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案例3:一节“呼吸作用”的常规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有氧呼吸的图解,自己总结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变化,结果连喊两个学生都回答错了。于是这位教师非常气愤,批评学生看图不仔细、上课不认真,再喊到第三个学生时,虽然这位学生总算回答对了,但听得出她的声音在微微颤抖。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似乎难以容忍,动辄呵斥学生。甚至侮辱学生,导致学生非常害怕在教师面前出错。其实,学生在出现错误时,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理解和帮助,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粗暴的批评只会阻碍学生的进步。
可见,面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有些教师视为无物,有些教师视为猛兽,没有变“错”为宝,加以利用。而教师之所以没有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首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正确看待这些“错误”,对学生的“错误”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 2.1“错误”是一种学习常态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动对话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仅仅反映了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某个阶段的水平,并不代表其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也恰恰就是在学生出错、纠错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呈螺旋式上升。同时,也正因为有了学生的“错误”,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
所以,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学习常态。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师完全没必要谈“错”色变,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应该是宽容而不纵容,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脆弱的情感,又要帮助他们找到错误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求真的态度引导学生更正自己的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迅速成长。
2.2“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困惑、错误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就“错误”而言,一方面,这些错误直接反映出了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据此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对教学预设做出及时地调整,将课堂打造成动态流动的课堂;另一方面,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体验,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学生的错误不是教师上课的“绊脚石”,而是学生“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正因为如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说“错”,乐于说“错”。此外,面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凭借其智慧和经验有效地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呢? 3 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3.1以错引入,激发求知
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特别当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时,出错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在上课开始阶段巧设“误区”,让学生从“错误”中启航,一路探索,在与错误的不断碰撞中获取新知、增长才干。例如:教师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课的教学时,一开始与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如花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展问题探讨:如果你不幸流落到一个荒岛上,身边只有一只母鸡和一些玉米,你会“先吃鸡,再吃玉米”,还是“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呢?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第二种生存策略,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鼓励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等到学生课堂上掌握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后,自然会豁然开朗,于是学生兴奋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体验成功的快乐。
可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能让学生产生认知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知识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最终自己改正错误。这种教学方式比教师直接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更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效果自然也好得多。
3.2将错就错,内化知识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突然冒出一个错误答案时,教师有时也可以打破常规,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根据错误答案巧妙改编题目,使错误答案变为正确答案,从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加深理解,教师给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控制其合成的DNA分子中至少有多少个碱基?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500个”。立即就引来一片反对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题目并说出正确,答案,刚才答错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说:“你能把这道题改编一下,让你的答案成为正确答案吗?”听说让他改编题目,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积极地思考起来,最后还想出了两种改法:一种是把题目中的“DNA”改成“mRNA”,还有一种是把“DNA”改成“DNA的模板链”。回答完毕,全班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
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可以利用的“错误”,将错就错,鼓励学生通过自行修改题目从而保留“错误”答案。用这种方式处理学生的“错误”,一方面可以保护出错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独特的变式训练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错误”中内化知识。
3.3诱错纠错,攻坚克难
教师非但不能惧怕学生犯错,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引诱”学生出错。课前教师不妨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提前预见,并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诱使学生犯错,充分暴露其知识漏洞和思维偏差。然后教师对症下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历来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中教师故意这样问学生:“二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多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那么单倍体的体细胞中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呢?”不出所料,多数学生都认为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暴露出学生对单倍体的来源理解得不够透彻。然后,教就引导学生从单倍体的概念中分析出单倍体的来源,并组织学生讨论二倍体、四倍体、八倍体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各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通过这些过程,最后水到渠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是不确定的。
所以,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认知中的易错点,创设问题情景,诱使学生出错。待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己改正错误,让学生在出错、纠错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4以错为媒,激发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而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错误”。这时候教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如果能够将“错误”资源化,使之成为探究活动的“生长点”。课堂就会因为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记得有一次,学生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材中要求将滤纸条减去两角,结果笔者发现有一桌粗心的学生忘了剪角就直接做起了实验,直到看了邻桌同学的操作,方才意识到自己发生了错误,赶紧把滤纸条从层析液中拿了出来。教师指出:“想知道为什么滤纸条要减去两角吗?”“想知道答案就自己探究吧!”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点燃,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取6张滤纸条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剪角,一组不剪,其余操作均相同,最后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现象差异自己分析出了滤纸条减角的原因。
由此可见,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以错为媒,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11.语文试题评讲课的“亮点”打造 篇十一
一、在“难题”上打造
一套考试题,其难易程度的表现要比课文更鲜明更突出,这里的“难题”,就应该是评讲着力打造的对象,打造的目的是化难为易。“难题”的认定虽然因人而异,但相对而言,最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探究题”普遍认为是比较难的,因为它的设置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答案不唯一,运用角度多,覆盖材料广,具有思辨性和发散性,语文能力较弱的同学,常常“望题兴叹”。评讲时,可根据题意指向,从不同方面进行打造:①角度:正面、反面,主观、客观;②范围:社会、家庭、学校;③跨度:纵向时间、横向空间;④内容:人物、情感、态度、影响;⑤形式:构思、结构、手法、修辞、语言;⑥层面:原因、过程、结果、表象、深层。但针对某道探究题来说,这些方面不一定都要涉及,命题指向何方,就向何方打造。
例如,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第12题第(4)小题:“谢思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对于这道探究题的评讲,可从“对象”和“内容”上打造,打造的层次有:①明确人物是“谢思德”,内容是“诚”。②“诚”体现在:对祖国,对事业,对亲人。这些文中都有关键词句,可以直接拿来揉为答案。这样打造,将问题分解,使难度变易,尽管涉及全文材料,但主人公“诚”的角度和表现,便逐渐明朗化和清晰化,难题也就不难了。
二、在“重题”上打造
“重题”就是指重点试题,重点的体现通常为分值多、阅读量大、费时长。据此可知,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三部分当是考查重点,也是评讲时打造亮度的重点,它们分别占有分值85%,阅读量90%,解答时间90%,它们是三驾马车,构成了每套试题的主体。对于这种重点板块试题,评讲时就要投入重兵,包括多时间、多角度、多活动、多精力,形成包围圈,用足攻击力。如果将这三块重题打造到位了,就打造了全卷150分的130分左右。
例如,2012年江苏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四道主观题,共20分,选文属于小说,学生模拟后评讲打造的层次有:①四题涉及小说的要素为人物(第12题,6分)、情节(第14题,6分)、环境(第11、13题,8分);②四题涉及材料位置有:11题(全文),12题(第四段),13题(结尾),14题(全文);③四题涉及考点有:11题(整合信息),12题(鉴赏形象),13题(语句含意),14题(发掘内涵);④四题之间的联系有:11题与14题有联系,14题题干”舒缓“二字启示了第11题,12题与14题有联系,都涉及人物特点和性格,11题与13题有联系,都与环境有关。通过这样四个层次的评讲打造,将小说全文与试题整体梳理得一清二楚,使“重题”被打造得亮丽生辉,扫清了答题障碍,产生了很好的评讲效果。
三、在“错题”上打造
每次模拟考试,学生的答案总会有致错的现象,这说明同学们还没有认知和掌握这道错题。这里所说的打造“错题”,主要是指全班同学错率最高甚至全错的一道乃至几道试题,在评讲时就要对其进行反复打造,重槌敲击,直至攻克为止。攻克的标志是同学们明确了答题角度、规律、方法、步骤等,知道如何应对,如何变通。这样打造,错题就会发出亮色,就达到了评讲的目的,学生今后遇到类似题型时,就不会再错了。
四、在“好题”上打造
“好题”就是指设置得十分精美的题目,其特点是考查知识恰当,命制角度巧妙,检测意图明确,拟设形式新颖,难易程度适中,选拔功能明显,受评耐评,深得社会广泛赞誉。应该说,每一套正规的考试题都会有若干好题出现,高考真题中,好题更是不胜枚举。对于这种好题,本来就已经赏心悦目,再通过评讲打造,就会更加流光溢彩。例如,2012年湖北省高考语文第22题:
“欣赏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鲜明生动;③字数不超过40字。”
这道好题,好就好在图文并茂,诗文并举,虚实并呈,雅俗并赏。学生模拟考试后可以这样打造:①让题诗和配文的同学各展风采,比较特长,显示优劣;②让题诗和配文的同学各换体裁当场重新创作片段,突破难点,挑战自我;③将学生中的一般作品进行修饰加工,侧重从“鲜明、生动”上来运作,这也是题意要求,增加色彩,提升文质。可见,在好题上打造的过程,就是认知和提升的过程,既可以让同学们懂得好题的检测价值,又使他们在评讲中获得真知灼见,好题也就在这反复打造中亮丽多彩。
五、在“新题”上打造
“新题”就是指那些具有独创性的新鲜试题,通常很少见到,独树一帜。新题具有多种功能,在命题领域往往引领着发展潮流,吸引众人眼球,提升命题档次,有利于考查选拔。因此,在高考命题时,专家们都会绞尽脑汁创设新题。新题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二者的巧妙结合上,是主观与客观、外在与内在的完美统一。这种试题,解答是一种快乐,评讲是一种享受。例如,2012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道作文题十分新颖,不仅图文并茂,彼此说明,外在悦目,内在丰蕴,主观有倾向,客观有实情,而且所用的导语富有诗情画意,富有书志、激励、启迪和感染效果。根据学生写作情况,评讲时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打造:①请自我感觉写得较好的同学当堂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我评判,意在张扬创作成果;②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文章与材料中对应的某句话,以说明扣题程度,意在明确材料作文真谛;③请每个同学将自己的文章主题归纳为两个字,看与命题者所供材料中的某个词语是否重合或相近,若有,主题就吻合,没有,主题就偏离,意在增强概括能力和主题认知水平。通过这样全方位打造,使这道作文命题的亮度显得格外耀眼。
六、在“规律”上打造
命题也好,做题也好,评题也好,都是有规可循的,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应该是评讲试卷的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某种规律,才可以上升为解题能力,一旦某种能力形成了,完成某道试题解答也就不难了。因此,教师在评讲时,不能就题论题、就知识讲知识、就正误讲正误,要通过便捷高效途径,给学生传达一定的应试规律。掌握了规律,犹如掌握了杠杆原理,复习答题不仅会省力许多,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正确率,降低难度,加快速度。如我们在每次模拟考试后进行作文评讲时,不必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多管齐下,也无须从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环节面面俱到,可就某一关键点、某一重要处进行规律性的打造,让学生在具体实在的评讲中提升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让某种规律熠熠生辉。
例如,在评讲作文时,自然要讲到“发展”等级和“创新”因子,可以一边讲得失,一边给学生提供使文章升值的有关途径:①揭示本质,因果缜密,使内容深刻警醒;②多种多样,多彩多姿,使材料丰富充盈;③构思新巧,个性盎然,使创新机制独特;④修辞纷呈,文采飞扬,使语言美不胜收;⑤情理相济,画龙点睛,使表达综合多样;⑥清新洒脱,摇曳多姿,使行文自然流畅;⑦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使体裁鹤立鸡群;⑧哲理横生,富有意蕴,使涵咏悠远深长;⑨想象神奇,虚实并呈,使内容瑰丽多彩;⑩小巧翻新,别有洞天,使切点出人意料。这十种创新方法,可以概括“发展”等级的全貌。这样评讲,以规律揭示和总结为特征,以评讲实例为印证,打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七、在“活动”上打造
现在的试题“评讲”课,一般表现为教师主讲,学生倾听。也就是说,缺少学生活动,没有拓展延伸,最多只是分析一下对错原因。实际上,没有活动就没有活水,评讲课更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机会,因为被评的对象是学生和试卷,将来进考场的也是学生和试卷,现在的评讲是为了将来的应考,通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有利于巩固对复习评讲内容的记忆,有利于群策群力解决疑难问题。
例如,在模拟2012年北京卷的作文题写作之后,评讲时进行如下几个层面的打造:①分组讨论,所供材料涉及的关键词语有哪几个,结果形成共识为三个:“巡视”、“敬礼”、“回响”;②分人对照,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定位,看是否对应了关键词语,结果是直接或间接对应者达3/4;③发散思考,关键词语对写作有何意义,结果获得一致意见是:关键词语是立意、构思、达情、创新所遵从的主要信息点,是不伤题、不跑题的重要依据,是快速成文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打造,不仅评判了写作得失,通晓了材料作文的写作真谛,更主要的是明确了抓住关键词语对写作的永恒价值,这是极其可贵的。
八、在“练题”上打造
试题评讲就是总结学生练的得失情况,同时也要通过当堂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巩固所考成果,打造评讲亮点。训练是为评讲服务的,评讲是为再次应试铺垫的。这里所说的训练,并非指放手让学生做复习资料,而是指教师在评讲某种题型之后,将自己在课前精心编拟的同类精题、好题、新题及时发给学生,当场“练题”,跟进实战,快速完成,体验考点内容,印证考查实例,形成综合比较,获得应试经验,巩固评讲成果。
九、在“题干”上打造
“题干”就是指每道试题的指令语,是题意的集中体现。客观题是由题干和选支构成的,主观题的题干是考查的问题。考生在做题时,关注最多的往往是选支和解答,老师在试后评讲时也一般只重视选支或答案,这种“师生同病”导致了评讲效率的低下。要使评讲上档次,必须在“题干”上反复打造,使之闪闪发光,以明确命题所指,掌握答题角度。打造题干就是将题干涉及的所有信息点,都弄得一清二楚,不遗漏一点,不放过每一个关键词语。
例如,2012年广东卷第10题第(1)小题,题干是这样的:“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以此为评讲范例,可以这样打造:“颔联”即第二联,即三四句,明确考查范围;“写景”即表达方式,明确考查角度;“多种”说明不止一种,但只要抓住“一种”,明确考查对象;“表现手法”,涉及概念很多,包括对比、映衬、渲染、烘托、讽刺、幽默、反语、夸张等,明确考查要点;“简要”是简明扼要,不必详实鉴赏,明确表述要求。通过这样五个方面的打造认知,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摸错门路和方向,提高了评讲成效。
十、在“关系”上打造
高考语文试题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表现最充分最频繁的是题与文、题干与题支的关系。这种客观事实摆在那里,可并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无论教师讲题还是学生做题,往往没有认真梳理和认知其间关系类型及意义,于是学生答题如盲人摸象,教师讲题如空中楼阁。作为评讲试题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失误,是对复习无所用心的表现。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关系上来评讲试题和指导学生,特别是有关阅读题。评讲时,先定位关系,再指出正误,接着分析原因,最后确定方法。学生如果在考场上都这样做了,就会大大提高答题效率和速度。
以上十个方面,构成了试题评讲课如何打造“亮点”的主要内容,在阐述过程中,评讲与指导融汇,复习与应试并举,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要我们有这种意识,又创造性地这样做了,就会大大提高评讲课的教学与复习效率。
12.例谈课堂教学中亮点的寻找与设计 篇十二
新课导入显现亮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新课导入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设计得好, 就会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聚焦学生注意力。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开门见山”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
如在《魔术棒的使用》一课中, 我采用“汉乐府”的形式导入新课。乐府诗《江南》是一首可唱的采莲诗, 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写,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 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这首诗歌因其歌词朗朗上口、和声优美动人、音调回旋反复, 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学生。接着, 我展示了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制作的一幅画, 并问学生:古人为这首诗配了曲, 老师想为这首诗配图, 但只完成了一部分, 请大家想想, 图中还缺少了什么?就这样, 学生在美丽的风景、优美的歌声中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动力去学习和探究新的知识;反之, 如果新课导入阶段没有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会影响新课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素材设计展显亮点
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发生兴趣。”这里的材料即教学素材。素材的选择可以来自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也可以来自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 还可以是带有趣味性、创意性的材料……
如宁波市的黄书博老师在《动作补间动画》一课中, 采用与物理课中的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相结合的方法设计教学素材, 通过在光滑平面上小球的运动动画的制作, 来揭示动作补间动画特点, 该课在2013年宁波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任务1:模拟小球沿斜面B—C做匀速直线运动过程 (运用了“牛顿第一定律”) 。
任务2:模拟小球沿斜面A—B滚落的运动过程 (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 。
素材的选择应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 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进行选材;其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他们意识到素材的“实用性”;再次要体现素材的层次性, 在难度上要逐渐递增, 以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最后教学素材的选择要能实现知识点的整合。总之, 素材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学”。
重难点突破彰显亮点
教学重点通常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是学生比较难接受、难理解的知识点。课堂教学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就需要很好地解决“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一堂课的亮点也往往隐藏在教师对这两个常规问题的处理上。
例如, 《图层的初步应用》一课的难点在图层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上, 处理的方法如下:准备好三张玻璃纸, 在玻璃纸上分别画上白色的鸭子、黄色的鸭子 (位置和大小与白色鸭子一致) 、蓝色的小河;然后设计三个问题来说明图层的三个特点:透明性、独立性、顺序性。三个问题设计如下:
1.图层如同玻璃纸, 玻璃纸有什么特点?图层有什么特点?
2.前层玻璃纸上画的“鸭子”被擦除时, 后层玻璃纸上的“小河”会不会被擦除?图层有什么特点?
3.交换两只“鸭子”所在玻璃纸的位置, 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鸭子”?图层又有什么特点?
接着又在“图层调板”中设计三个问题来验证图层的三个特点, 三个问题设计如下:
1. 擦“树”时, “荒漠”没被擦掉, 体现了图层的什么特点?
2.调换“树”与“荒漠”所在图层的位置后, “树”就不见了, 体现了图层的什么特点?
3.“荒漠”擦掉时, “树”会露出来, 体现了图层的什么特点?
用形象的实物与虚拟的图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图层的概念及特点,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执教市级公开课《宽幅照的拼接》时, 我将该课的重难点落实在“调色”上。因为自动匹配后, 两张图片的颜色还存在细微的差异, 手动调整这些差异是很困难的事, 而宽幅照拼接的第二步“自动拼接”相对简单, 第三步“裁剪图片”又在第四课就学过, 所以重难点只能落实到“调色”这一环节上。如何在“调色”环节设计亮点?我采用评选“谁是最细心的人”方式进行切入, 先以小组推评的方式推出每组最细心的学生, 将他们的参数记在黑板上, 然后开始逐一验证, 经过“匹配颜色”、“输入参数”、“自动拼接”三步后, 宽幅照初步形成, 色差没调好的照片此时会有很明显的拼接痕迹。据此, 由全班学生作评委, 对他们进行星级评比, 根据星星的数量, 评出了我班最细心的学生。
通过这样的比赛, 既让学生们掌握了调色和拼接的知识点, 又培养了学生细心、耐心的意志品格。
“突出重点”是为了让学生深刻地学;“突破难点”是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学。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对原有的知识进行类比、归纳, 实现知识的迁移, 也可以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通过对知识和问题的探究等方法来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 让学生在轻松而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得深刻。
课堂生成探究亮点
课堂教学并不总是依照我们设计的路线进行的, 有时迂回曲折, 超出设计者的想象;有时甚至会朝相反的方向进行, 这时该怎么办呢?是直接把正确的方法或答案告知学生, 还是让学生继续探究错误呢?心理学家盖耶告诉我们:“谁不考虑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 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我在《图层的初步应用》一课的第五个环节“合并图层”也遇到这样的问题, 并在错误的尝试中使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能由一棵树变出一片树林吗?
学生尝试探究。
注释:发现部分学生用之前所学“复制图层”的方法复制出多棵树和影子, 然后将树和影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片树林。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方法, 我期望能在错误的探究中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中来。
教师展示一件用错误的方法制作的作品, 表扬其探究精神后, 接着问学生甲:树林中的树有大小之别, 你能改变其中一棵树的大小吗?
学生甲演示。
师:操作过程中, 你碰到的最麻烦的问题是什么?
生甲:树和影子的形状需要分别调整。
师:为什么要分别调整?怎样实现二者的联动?
生甲:因为树和影子位于不同的图层上, 复制前先把它们合并到一起。
师:怎样合并图层呢?
注释:至此, 学生终于从错误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我心中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地。
学生尝试探究、查阅资料。
学生乙演示合并图层的方法。
教师再次展示学生作品, 问:“作品存在哪些问题?”
生丙:树上长树、影子挡树。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问题生成之后需要解决之道, 更需要我们加以利用和引导。学生也只有在经历了对错误问题的深刻认识之后, 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课堂结尾呈现亮点
课堂结尾指教学活动将要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的教学活动。课堂结尾是一门艺术, 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 因文而异, 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灵活地选择形式,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 从而达到“课虽终, 趣不尽;言已尽, 意无穷”的境界。
例如, 宁波市张利波老师在《构图与图片裁剪》一课结束时, 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回顾, 将杂而散的知识点用导图的方式组织起来, 条理分明、结构清晰, 再结合“自定义动画”, 使知识回放更有层次感和条理性。
一节好课的结尾应该是下一节课好的开端;一节好课的结尾也应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引起学生思索;一节好课的结尾更应该言简意赅, 画龙点睛。好的开头, 引人入胜, 妙的结尾, 画龙点睛, 课堂结尾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也可以启迪学生进行深度发散思考。
教学反思寻找亮点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每堂课总会有不尽人意的、亟待改进的地方, 表现在教学用语、教法上, 也可能表现在课后小结、学生练习等方面。通过独自深入的思考, 或与人讨论中改进问题, 并把改进的结果应用于教学, 在教学中进行印证, 在印证中进一步改进, 在反复的实践中寻找教学的亮点, 打造完美的课堂。
例如, 《宽幅照的拼接》一课的第二个环节的设计是“尝试拼接”, 原先的设计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图层”知识对组成校门的三张图片进行拼接, 然后根据拼接产生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最后找出解决方法。试教时发现这样的设计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拼接时间过长, 基本超过一分钟, 二是拼接效果不佳,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我在课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后改用“师生竞赛”的方法得以解决, 方法如下:“在屏幕上展现倒计时的数字, 在45秒内让学生尝试拼接, 如果能拼出来, 就进行演示和表扬, 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假如老师也来拼接的话, 需要几秒呢?’学生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嘴里数着1——2——3……老师居然只要2.5秒……”
于是, 课堂的学习氛围一下活跃起来, 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例如, 《宽幅照的拼接》拓展练习阶段原先设计了两个练习, 第一题的难度系数较小, 第二题的难度系数较大, 通过难度系数的递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试教时发现在这个阶段学生只能完成第一题, 第二题形同虚设, 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思后对原有的素材进行重新处理:降低第二题的难度系数, 使两题的难度趋于一致, 再次试教时, 对学生进行分组竞赛, 即前两组学生做第一题, 后两组学生做第二题, 在团队之间开展分组竞赛, 比一比哪一队做得又快又好?
修改后既解决了原先存在的问题,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需要教师持续地提高自身的眼界, 在名师的课堂中、在专家的引领中、在优秀的案例中、在反复的实践中, 汲取养料, 通过自身的努力, 在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的亮点】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11-06
语文主题学习亮点汇报 将军墓10-14
教学教研工作亮点09-28
课堂教学特色及亮点07-21
如何打造课堂教学亮点09-01
教育教学工作亮点回眸11-06
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课的本真06-29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10-25
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06-22
《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