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葬礼》读后感(精选8篇)
1.《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篇一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穆斯林葬礼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1禁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终于翻开《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过去的和现在的,两条主线并行描述,到最终汇合,揭开所有的谜底,感叹作者的巧妙构思,令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乏精美文句,光是读这些文字就已然享受了,更别说情节扣人心弦,果然是本好书呀。
再说说剧中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所以看的过程,心情略显沉重。
最大的悲剧人物是碧儿,她是所有角色中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严格恪守着穆斯林的教规。早年丧父,为了家业,嫁给了父亲的徒弟韩子奇,碧儿不懂爱情,她认为教规最大,祖业最大,但是现实生活却跟她开了天大的玩笑。因为时事的变迁,韩子奇娶了玉儿,并生下了新月,新月生活在她的身边,时刻提醒着她曾经的痛苦,但又不能恨新月,毕竟是胞妹的孩子,有着同样的血脉,既爱又恨,复杂的情感,令新月对这个妈妈时常琢磨不定。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却原来嫁给了一个汉人。她最在意的儿子天星,因为她的从中作梗,拆散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鸳鸯,非但没有得到儿子的爱,却只有儿子的怨恨。胞妹玉儿,因为她的不宽容,远走他乡,唯一的亲人从此天涯两隔。祖业“奇珍斋”因她的猜忌,葬送在她的手里——她不仅自己不幸,也给别人制造了很多不幸,她是故事情节的起因,一切因她展开。玉儿的远走他乡;天星没有娶到真爱;当年管家老侯受冤致死,老侯的子孙得以抄家,抄走了韩子奇的毕生收藏,致韩子奇抱憾离开人世;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随着新月的离去成为最大的遗憾,令人唏嘘不止。
韩子奇,天生对玉有着不解之缘,他的人生追求是玉。生活所迫,他误打误撞,跟随了穆斯林教徒吐罗耶定,本以为人生所求,就是前往麦加朝觐,但是自从他在“奇珍斋”见到美轮美奂的玉器,他突然意识到,玉才是他的追求,他的生命。他为玉生,为玉死,只可叹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新月,是书中的亮点,她是爱情的结晶,本来也将有一段浪漫动人的爱情,但是从她的出生,注定了悲剧的角色,即使有着清新可人的形象,聪慧敏捷的头脑和善良温柔的性情,也没能抵抗命运的安排。
玉儿,是所有角色中最让人感到轻松的,比碧儿有文化、更多情,比韩子奇更勇敢,比新月能抗争。她不随波逐流,努力把握命运,虽然在感情上,屡受打击,但是她没有灰心放弃,反而更加勇敢地追求真爱,自爱、自尊、自立让她活得比其他角色更充实、更成功!虽然她也经历了早年丧父、中年无奈抛夫别女、晚年痛失爱女,但是她努力了,应该没有遗憾了。
这本书围绕穆斯林和玉展开故事情节,所有人物因对这两个方面的追求或悲或喜,诸多的悲剧令我怀疑,是怪对信仰太执着?还是怪世态动荡,个人太渺小,相对国家的命运,根本无力挣脱。
我能理解穆斯林教徒一生倾其所有,只为到麦加朝觐,哪怕乞讨着一路走过去,以成就其人生的辉煌时刻。他们内心只有安拉,在外人看,也许他们穷困潦倒,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富有。对信仰绝对的虔诚,内心是平静的、祥和的、坦然的。
大多数的人是游离于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所以造成许多精神上的苦痛,除了吐罗耶定,其他角色都是悲情的。信仰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精神上的困扰。
个人认为,人活着只为“体验”和“体现”。“体验”是指,虽然人的结局都是一样,但是活的过程千差万别,体验越多,过程越精彩,才不枉此生;“体现”是指个人价值的体现,“体验”是自己的事,但是人毕竟是有思想、有精神的,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助人,影响环境、改变环境,造福更多的人,不图流芳千古,只为造福子孙,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种“体现”可大可小,依个人的能力,尽力而为。
人生不过如此!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2由于我有一次性买多本书的习惯,这本书被搁在床头那摞高高的书里盖灰尘,直到那天睡觉时做梦,手一伸碰倒了那摞书,那高高的书堆一下子砸了下来,把我砸了个七晕八素,而那本书也跌到了我跟前,清醒过来后我随手翻了起来。
这是描写回族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浮沉,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故事的开头是一个花甲妇人,手提一盒蛋糕,脚步匆匆的往一座北京四合院走去,路上的风景是她所熟悉的,引起了她对往事的感慨,到了四合院门前,她又犹豫了,手抬起了又放下,始终不敢去碰那门钱上被岁月所腐蚀成黑色的铜环,一扇门,隔着两个世界。
韩子奇是一个孤儿,机缘巧合被北京一家琢玉匠人梁亦清收做徒弟,梁亦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梁君壁和小女儿梁冰玉,后来梁亦清因劳累而瘁死,韩子奇为继承师傅的家业,不惜忍屈受辱,投入到死对头蒲寿昌门下,专心学习玉器行的经营经验,三年后重回梁家,娶梁君壁为妻,并在英国商人亨特的帮助下,重振师傅的家业奇珍斋,十年后,奇珍斋名冠北京玉器行,与此同时,“七七卢沟桥“事变,一场为期八年的血战在北京展开,韩子奇被迫带着费尽半生心血收集来的奇珍异宝和师妹梁冰玉远渡英国,而在英国,希特勒对伦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战争中,孤苦无依的韩子奇和梁冰玉结合在一起,并有了一个女儿韩新月,战争过后,韩子奇带着梁冰玉和女儿回到了故土,梁冰玉不知该如何面对胞姐,选择了离开,三岁的韩新月留在了北京,称梁君壁为“妈妈”。长大后的韩新月美丽而聪慧,考上了北京清华大学,而一直固守传统观念的梁君壁很讨厌她,却又不得不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在大学,韩新月爱上了年轻的老师楚雁潮,却在一次意外中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休学,住院,失望,绝望,求死,这一路都是楚雁潮在默默的支持她,鼓励她,让她一次次的振作起来,但人类的力量毕竟有限,美丽的少女最终撒手人寰,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这是第一本让我感觉把“爱情”这个抽象词表达得那么真实的书,当新月卧病在床,知道自己的病已经不是现代医学可以力所能及的时候,她请求楚雁潮放弃自己,任自己自生自灭,楚雁潮愤怒了,他向新月解释:“爱是什么?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炭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越深,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
如此真挚的情感,让我不得不感动,老天怎么如此残忍,去伤害一个被众人寄予厚望的生命,她这么美丽,这么优秀,她是韩子奇暮年时活在世上唯一的希冀,她是哥哥韩天星用心爱护的妹妹,她是楚雁潮最看好的外语人才,可是就是这么美好的一个女子,偏偏成了当代落后医学的牺牲品,当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持着断断续续的呼吸,就为了见楚雁潮最后一面,但她最终没能如愿,在用尽力气直呼喊出一个“楚”字后,离开了这个曾经让她辉煌精彩的活了十九年的世界······
这里又顺带了另一段悲剧爱情,主角是她的哥哥韩天星和她高中时的挚友陈淑彦,韩天星爱上了和他同在一家工厂工作的朴实女孩容桂芳,可是他的母亲梁君壁看不起容桂芳的家世,用离间计离间了他和容桂芳,两个相爱的人因为误会咫尺天涯,在新月病重的情况下,韩天星娶了陈淑彦,没有爱情的婚姻,却也为韩家延续了香火。
最后一章“玉别”,以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落幕,韩家遭遇了巨变,倾覆了韩子奇“政府公务人员”的地位,抄家,赶人,韩子奇在打击中死去,怀着对女儿的思念,怀着没能见上梁冰玉最后一面的遗憾,死不瞑目。!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3这本书我看了不到半个月吧,每天都会看一点,要么早上提前一个小时,或者中午午休微信阅读,还有晚上收拾好睡前阅读,半个月不到利用零碎时间看完。
其实在看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很悲伤的小说,甚至有点矫情。但是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很强的故事逻辑性,让我还是深深陷入到小说中,仿佛置身其中,深切地感受到小说各位人物的喜悦与悲伤。看到新月跟楚老师甜甜的爱情,我也觉得很幸福,甚至有点羡慕新月,羡慕她有那么好的老师,还有那么爱他的爸爸与哥哥,羡慕她有那么好的成绩和性格。记得新月去世的时候,陈淑彦说:“新月,你这辈子活得值啊。”
的确,新月的生命之光虽然只有19年的长度,但是她这19年获得了很多别人企盼不到的幸福与幸运。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它有限的长度。“有的人20多岁就死了,只不过到70多岁才埋”这句话也在说明着,生命的意义跟价值并不是以长度来衡量的,并且它跟长短毫无关联。还有生命的人,应该珍惜好岁月,认真积极得过好每一天,赋予生命最大的意义,给社会与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个人,无非就是她/他思想的产物。我们可能会比较少去思考“活着有什么意义?”这种问题,如果我们每天的日子都很平淡无奇,又并不无趣,那么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直至生命终结。但是当我们遇到人生中一些波折甚至灾难的时候,我们就免不了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命题,且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回答。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认真回答。我认为,即使不遇到灾难,多思考一下,也受益。
从韩子奇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事业的波澜起伏,这个事业是很典型的,因为它于他而言是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宝贵。人生无常,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或一家人所能掌控得了的。韩子奇最初忍辱负重,给害死师傅的仇人做徒弟,默默学习成长了三年,结果重振“奇珍斋”,为师傅报仇,甚至一跃成为“玉王”,名利双收。但是后来,日本鬼子侵犯中国,国家有难,民间个人的生意环境也不免受挫,韩子奇为了保护他视为生命的古董宝玉不被战争毁灭,不惜抛妻弃子远赴英国。却没料到,他远在英国的那段岁月中,奇珍斋已经被毁灭了。而毁灭的元凶,又正是他以前的仇人。
所以说人生无常,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卷土重来是常有之事。不过韩子奇他这一辈子的确也干了不少大事。比起人生的平淡无奇,用尽全力去争取一下,为其增添几笔色彩,不是更有意义吗?
说到爱情,韩子奇说他跟冰玉之间是爱情,是单纯却又浓烈的爱情;而他跟君璧之间有深厚的感情,这个感情也割舍不得,但却不是爱情,他类似于亲情,是理所应当的感情。韩子奇和梁冰玉从英国回来之后,韩子奇却再也离不开家,离不开梁君璧了,当然他并不是离不开梁君璧这个人,而是梁君璧身上承载了很多的社会属性的东西,比方说世俗的眼光,宗教信仰等等。他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离开了。所以梁冰玉选择了一个人离开。对于爱情,我还是更倾向于梁冰玉这样,敢爱敢恨,独立洒脱。而后韩子奇跟梁君璧在一起生活的这些年,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美好的感情存在,只不过是住在一个屋檐下分居不言的两个陌生人罢了。而这样过着余生,值得吗?深情,不痴情,我想这才是最好的爱情态度。独立、自重才是过好自己这一生的基本要求。
以上就是我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关于“生命”“事业”“爱情”的思考。当然,韩新月是一个很完美的人设,还有楚雁潮也是。有人说作者创造这样的人设过于完美了,但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是小说嘛,没说非得跟生活一样。艺术本就是源于生活,但最终还是要高于生活的。我喜欢这两个角色,喜欢他们对事业孜孜不倦的热情与付出,喜欢他们身上散发的自信与从容,喜欢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我喜欢并决心追求的,他们给我增添了动力,也促进了我对燕园、未名湖深深的向往。希望今年能去好好地逛一次,北大这个从未见过但仿佛已经见过好多回的地方。
合上〈〈穆斯林的葬礼〉〉的最后一页,我被一种强烈的压抑和悲痛的情绪包围着,哽咽着喉,久久默然。这是一个穆斯林家族的故事,诉说着一个玉器世家命运的变迁,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因玉而兴衰,因玉而离合,沧海桑田的变迁,交织着世间人情的美丑,人性善恶的矛盾。梁亦清与韩子奇的师徒之情,梁君壁与梁冰玉的姐妹恩仇,韩子奇与梁氏姐妹的感情,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生死恋情,让人唏嘘不已。人世伦理的冲突和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终随着一幕葬礼而归于沉寂,恩恩怨怨终随着一杯黄土而消散在风中。
作家霍达的笔触是凝重深厚的,〈〈穆斯林的葬礼〉〉,单是读题目,就让我有种厚重的感觉。相比于生,还有什么比葬礼上的决别让人的心情沉痛?梁亦清的死,如黄河水咆哮汹涌的悲壮,如大斧雕塑的铿锵,如殷红的血喷勃出绽放如玫瑰的凄美。梁亦清,一个为玉而生、因玉而死的穆斯林,灵魂只在水磨机上而灵动,生命只因玉而绽放。郑和的宝船于扬帆时折断了,他的生命亦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淋漓悲壮,令人震憾。
韩新月,一个如月光般纯静的女孩,雪莲般的纯洁,却成了父母感情纠葛的牺牲品。那么幽静,那么清澈,那么美丽的灵魂,却无情地滑落在命运的深渊。豆蔻年华之际,遭遇着病魔的摧残已经够残酷了,还无情地遭遇着亲人的扼杀和摧残。她与楚雁潮之间的生死恋情,让人唏嘘,她的死让人心痛不止。韩新月,一块无瑕的白玉,她的死,凄美得让人心碎,缠绵得让人泪水磅礴。她是那么地爱着她的老师,爱情是她生命中唯一灿烂的明灯,在生命终际,她盼望着天明,盼望着天明能见心爱的人一眼,但天亮了,她却永远地闭上了眼。一枝玉兰颓然从枝间掉落,让人心碎而惋痛。韩新月是不幸的,短暂的生命历经磨难,韩新月也是幸运的,在与楚雁潮的生死恋情里,一份如此深沉厚重的爱,几人能拥有?在葬礼上,看到楚雁潮为新月试坑,入坑,那片痴情,那翻深情,陈淑彦一句:新月,你活得值啊!或许诠释了新月的短暂的一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生死相许。新月是幸运的,她带着心爱的人的爱离开,所有的后痛都留给了楚雁潮。多年以后,当新月的母亲在寻访女儿的墓地时,一个神情凄楚的中年男子在忘情地拉着小提琴,一曲《梁祝》,如泣如诉,如梦如烟,月色缥缈,孤雁盘旋。。。令读者泪眼婆娑,柔肠百转。
韩子奇,一个在玉的长河里起伏跌宕的生命,一生的辉煌与失意皆因玉,一生的爱恨情愁只因玉,玉是他生命的支柱,甚至高过于生命。我一直认为韩子奇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在梁亦清死后,他是那么义无反顾地忍辱负重重振奇珍斋而发扬广大,他放不下妻儿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园,他因对妻儿的歉疚而半生阴郁。韩子奇是善良的人,恰恰是他的善良伤害了妻子,伤害了儿女,伤害了真心相爱的人,也伤害了他自己。他的悲剧,更在于人性弱点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一代玉王陨落了,念着清真言,紧握着两支微弱的烛火,走向他的真主,愿他的灵魂在主那里得到宽恕与安宁。
梁君璧(韩太太)亦是个悲剧人物,从父亲的死,到丈夫因玉而去国外,十年辛苦地等待,、、再见时却是最亲的丈夫与妹妹给了她最伤痛的一刀,于是那种纠葛与怨恨无形地加载在无故的新月身上。不能说韩太太是恶毒的人,只是人性的劣根性伤了别人,也伤了她自己,包括她最爱的儿子韩天星。她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死,女儿的死,丈夫的死,三次穆斯林的葬礼,漂洗着她的灵魂。虽然作者未提及她的死,但我想,当她走向她心中的真主之时,她的心灵一定也是清澈的。
《穆斯林的葬礼》,让人流泪的不止是不可握及的命运,不止是生死相交的爱情,更多是是一种缺憾,一种人在现实生活的挣扎与无奈,一种残缺的美让人为之的惋痛。
圆满只是一种希冀,而残缺却是生活本来的面目。读罢《穆斯林的葬礼》,仰望星空,唏嘘感慨,而只愿一弯新月,在初秋的夜晚,在空中,依然清澈圣洁,让人性,让爱情。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520xx年,82岁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娶了 28岁的翁帆,一时间,这一组“老少配”“爷孙恋”被淹没在“老牛吃嫩草”“吃年轻饭,攀枝附叶”舆论的巨浪中。28岁的翁帆被推向了风斗浪尖。
在前段引入这个话题,其实我想说:爱情中,比流言更可怕的是偏见。而在偏见中,爱从未停止呼喊。而这一对曾饱受争议的夫妻,却携手共同度过了 14年。杨振宁曾表态过:“我不管别人对我们有什么看法,但我只想和你在安静的午后看看书。”
今日读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深有感触,收获颇丰。此前我对于穆斯林仅仅留有清真教、小圆帽的印象,但之后我对于这个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甚至于是关于爱的理解。
全书是分为玉和月两部分,整本书是以一个玉器世家的兴衰灭亡来吟唱出几代人的人生诗歌。刘白羽这样说到:“这是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是的,那是一部写出了浩荡人生的作品!韩子奇、梁冰玉、梁君璧、韩新月、楚雁潮等人物的刻画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无一不生动可刻画了民国时期封建人们的生活。
这部“人生”实在太过庞大,而我只能就事而论罢了,任取一瓢谈谈爱。
韩子奇为了护玉跟随亨特先生来到了英国,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妻妹竟然偷偷跟随他,来到这个离家万里的异乡。在英国的日子几人过得还算安稳,但好运不长,英国后来被德国轰炸。在废墟中的病床上,病恹恹的冰玉终于对韩子奇说出了爱意,韩子奇也终于知道他真正的爱人是眼前人。
“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这句维也纳鬼魂的呐喊,应该是这对人对爱最大的宣言。梁冰玉不顾世俗,不惧骂名毅然爱自己的姐夫,这与民国时期女子思想恪守妇道、视名誉胜于生命是相悖的。而韩子奇,一个受封建传统思想教育的匠人,又如何能放下家中的妻子接受眼前的真爱呢?在我看来,梁冰玉此举真真正正是一个女子强大的表现。这样矛盾的爱情的产生,其外在原因是梁冰玉接受了先进的,前卫的知识,而更重要的应该是两个人的内心。
他们的心中燃烧着的是对爱的渴望,他们对爱的呐喊是决意与封建不同的抗争。我们不管什么时候的人,都有权利生活,都要爱的权利!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简爱等等不都是吗?
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韩新月和楚雁潮两人的爱。到如今,我依旧叹息那份过早凋谢的唯美爱情,虽只是昙花一现,但却满地残香。这两人的爱应是从初识的误会便开始悄悄吐芽吧,然后美好地发展着,生长着……也许之后他们应该会幸福的一起过日子,可爱并不是如此一厢情愿啊。楚雁潮与韩新月父母表明对新月的爱意时,却被狠狠拒绝,分明指出“你的身份是新月的老师”;当楚雁潮与家人说出自己爱的人韩新月是心脏病人时,其母逼其与韩新月早点断绝关系;甚至于被学生班长郑晓京指责“师生恋”……他们遭遇的竟然是所有亲人的偏见!是啊,在那时学生和老师相爱是不可以的,是不合规矩的。但这又如何?他们是相爱的,所以他们一起在偏见中相互鼓励相互照顾。
度过了艰难应该有个好结局吧?我是如此期望的。但作者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留情,她让爱到高潮之后突然直坠落谷底,以悲剧结尾,一切都没有办法挽回。双亲的反对没有阻挡他们;楚氏汉人的身份也挡不住他们;但他们却阻挡不了死亡的脚步,最后韩新月在等待天明中死去……也许我应该释怀,并不是每一段度过艰难的爱情都能有个幸福的结局,并不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些都是作者的伟大之处啊,这样痛彻人心的悲剧结尾让我久久叹息、久久回味、久久思考。结局之前,这对人从未停止对爱的呼喊,他们倔强,他们深爱。而结局之后,在韩新月的坟墓上,楚雁潮依然孤独地奏着小提琴的“梁祝”。
爱应该如此:面对偏见,爱需要呐喊,需要在争取中强大,不管结局是化作连理枝亦或是粉身碎骨。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6暑期期间读了《穆斯林的葬礼》一书,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它独树一帜地采用了今昔对比的结构,让两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情节并列出现、分别叙述。一条是“月”(从第三代韩新月说起),一条是“玉”(从第一代梁亦清说起),它们犹如两条河流相融交汇,把奇珍斋几代的盛衰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们偶尔从他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并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一个寻常的北京的清晨,离开多年的冰玉归来寻找“博雅”宅的故人,她伸手叩响大门上的铜环,也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往昔。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有把他的命、他的心、他的灵魂都放在玉上的艺人——梁亦清;有专注、认真、悟性很高、责任感强的学徒,后来成为一代玉王却又散尽一切的——韩子奇;有一对曾经相依为命,却被命运捉弄嫁给了那个叫“奇哥哥”、让她们特别有依靠感的同一个男人,想见却不能见的亲姐妹——梁君璧、梁冰玉;有两个同父、母亲是亲姐妹的兄妹:一个情感浓烈笃厚却特别内敛,一个冰雪聪明却不幸早逝的——韩天星、韩新月。故事就是以这一家三代人的变迁、悲欢离合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选择、无奈。
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了一个静谧庄严而又伟大的玉的世界,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新月、天星,以及蒲寿昌、亨特先生等所有人都围绕着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这条玉的长河是他们活动的背景,是他们的来处,又是他们的去处,是他们的生活,又是他们的生命。在这条长河里,每一个人因为性格不同、观念不同、行为方式不同,都上演了各自的生活,都展现了他们的个性,都是其命运的创造者。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枷锁,每个人都无法同历史抗衡。
如果不是战争,韩子奇和梁冰玉就不会离乡背井来到英国;如果不是战争让国内的亲人音讯全无,却在一个暗黑的圣诞节收到蒲寿昌冒充的“家信”告诉他:奇珍斋倒闭,君璧和天星已经离家,是死是活不得而知,让他万念俱灰,那就不会有悲剧地和冰玉的结合以及后来的新月的悲剧;如果不是战争,真诚热情地爱着冰玉的奥利佛,就不会在轰炸伦敦的中死去。
本是幸福的家,却因战争东西两隔,跨越了近半个地球。北平,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中沦陷了;伦敦,在希特勒的轰炸下几乎变成了废墟,在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下,韩子奇玉梁冰玉恋爱了,这是抚平伤痛的安慰,然而这又是不尽人伦的,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不经令我深思、究竟谁是对的?
在战争时,他们渴望和平,渴望与亲人见面;战争结束了,他们的梦想成真了,散在天涯的一家人又走到了一起,日子却没法过了。这到底是福还是祸,是对还是错?时代带来的战争使韩子奇与梁冰玉结合在一起,时代带来的差异使姐姐仍是一个旧时代的家庭主妇,而妹妹已然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是历史长河进程中必经的痛苦,它让我想到了朱自清,在洋务派的学堂里受新式教育,却和封建遗老的父亲一生都没能达成和解,从而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背影》,最亲的人之间隔着最遥远的距离;让我想起了萧红,深受到五四运动追求独立新思潮影响的她,一次出走一生出走,31岁客死他乡,留下生命中最温暖的《呼兰河传》。这不正是现实版的“冰玉”吗?
透过这本书,细细思考:每个人的命运如涓流入海最终会汇成人类的历史长河,而历史的滚滚长河又是那么无情,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做任何停留、改变。在晶莹的“玉河”中,在动荡的社会巨变中,谁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谁又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起自己生命的浪花。
趟过这条晶莹的玉河,我分明看见,这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个人的不幸。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7看书的时候总在想,作者写这本书是想表达什么呢,觉得自己看了好久都没想明白。后来终于发现,作者不是想表达什么,他是在塑造人物,塑造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各有特点,各自特点决定各自命运的角色。所以让你无法评判每个人物你是如何看待的,评价他所做出的事情的。而看到后记明白,作者真的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而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清晰的。
作者塑造角色,读者理解角色。
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人的经历也会决定命运。
韩子奇一辈子,是为了玉而活着的。从他决定不再去朝圣,决定留下来研习玉开始,他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因为爱玉,他会忍辱负重在蒲寿昌那里当学徒,偷艺,然后自己回来兴办奇珍斋;因为爱玉,他想方设法收集各种珍稀玉器,了解他们的故事,成为名噪一时的玉王;因为爱玉,他抛下妻儿和家庭,带着玉器珍宝远走海外,在海外也不离开这些玉器自己逃命;因为爱玉,他忍心抛弃他的爱情,不忍放弃他的玉名,让冰玉自己远走,枯留自己的名声与不能见人的珍宝;到最后,因为爱玉,变成了爱名声,爱脸面,从精明果断变成了犹疑不决胆小懦弱的韩子奇。欲望和爱好是人前进的动力,可当他变成执念,就会成为人的禁锢,让你牵制于此,然后放弃一切,不知值不值得。
梁君壁是为了生活活着的。父亲早逝,留下老母和幼妹,生活逼迫她成为只知道财米油盐的人,没有文化,她不懂什么是爱情,她只知道一个穆斯林传统应该遵循的东西,她的形象,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而她本身的性格刚硬,会因为韩子奇投奔蒲寿昌而放下狠话,会独自撑起家门养大幼妹,会在韩子奇不在的十年里守住奇珍斋,性格使她逼走老侯,会在知道冰玉和韩子奇有女后,无法容忍赶走胞妹;会在天星和新月的婚事上如此强硬从中干涉。一开始,看到韩太太,就会让人觉得不喜欢她。开始从头看来,她又没什么错,是性格,是命运,虽然她对新月一直很难有母亲般的爱和关怀,很是强硬很是漠然,但我相信在新月的葬礼上,她做的一切都是真诚的。
梁冰玉是为自己活着的。作为受过教育,度过北大的女性,心中有着和那个旧社会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的女性意识,会想要有自己的事业和价值,不是依附于别人而存在,会想要追求爱情,可是她又是像处事未深的小姑娘一样,看不懂爱情中的骗局,看不懂爱的男人的心。受过爱的打击以后,在远离故土,身边只有从小扶持陪伴大的师兄来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愫。他们的爱情没错,是阴差阳错。她告诉女儿,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能失落自己。这其中有很强很明显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是这些让她离开这个家,去活出自己的模样。
新月和楚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人物。他们有对事业共同的追求,互相爱慕,彼此扶持,互相理解。可是他们也是苦命的一对,真的就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楚老师的深情,新月生命的短暂。我希望把对他们的喜爱留在我心里。
天星是很善良的哥哥,知晓秘密却一直保护妹妹,知道自己的爱情被母亲破坏,痛苦折磨着他,可是想到家中无辜的妻子,他又一次选择了沉默。他的沉默不同于韩子奇的沉默,他保护了家庭,他的形象就是那个时候纯朴,善良,勤劳,却身负重担的工人形象。
淑彦是个好妻子,好朋友,她对新月的好,对家庭的付出,她也像每个女孩子一样渴望爱情。
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物,蒲寿昌,老侯,梁亦清,亨特,新月的同学们。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的,动人的,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写完这长长的文字,我也更明白了,霍达说的,他只是想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这个让人泪流满面,感叹唏嘘的故事。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8“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涓涓、如细雨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是《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处,带着凄美,带着哀伤。
幸得这本书是在今年的六月,我的恩师在高考之后馈赠与我的,她美丽、温柔、善良,如春风般微笑着将她最喜欢的一本书送给了我,看着书的名字,我不禁将思绪沉浸于那个战争年代里穆斯林的世界。
我畅漾在这本书的世界里,跟随着穆斯林的脚步感受着身为教徒的他生活如此圣洁。在入夜微凉的盛夏雨夜里,我用心的聆听这50万字带来的哀伤,深夜星光璀璨,我存在于月与玉编制的意境里,让双眼去欣赏那奇特的建筑,让内心去沐浴那古老的民风,让左耳去聆听那钟摆撞击时的沉闷声响,让全身去感受这里凄美的`一切。此刻我悄悄落笔,生怕打扰了那月光下刚刚合眼的猫头鹰,生怕不小心打碎这夏夜轻盈却也沉重的梦。
在这本独具匠心的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情感,尖端的笔锋向读者展现了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使读者领悟出这50多万字所阐述的内容之深刻,我目睹了一场场悲剧的发生,感受着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发生出的激烈碰撞,感受着爱情与生命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的无奈与辛酸。故事情节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如山峦般突兀曲折,也如海洋般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的笔调下,却能发现故事铺叙的细腻、流畅,亦如山涧的清泉,在落日的余晖下细水长流,让人醉梦其中,流连忘返。
书中最恶劣的背景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初战争的硝烟依旧弥漫在这片土地上。在亚洲,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这头初醒的雄狮。而在西欧也同样这般,西线、东线炮火连连,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书上至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间线穿插较长,富有历史感,让读者的大脑格外充实。人物的活动范围甚广,从亚洲到西欧,使全书的人物的感情与真实历史上的时间与大事件融会贯通在一起,让人物更加真实形象更加饱满。我依旧不肯离开,依旧用心感受着穆斯林教徒在残酷的战争中作为生活上的小人物与宗教上的信仰者的血与泪。顿时不禁鼻子一酸,眼泪打湿了这一行行“鲜活”的白纸黑字。
当我合上这本巨著时,不禁的反问自己:“这仅仅是穆斯林的葬礼吗?”不,这更是爱情的葬礼。这一亘古永恒的主题成了贯穿这一故事的线,但作者始终用一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手法,让人深深的陷入这文字当中,我的心情便像落叶随风一样随着情节的起伏时起时落。我不禁想谈起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读过他们的感情,我们总认为他们在一起了,但好像又错过了,这段牵人心弦的感情。从师生到盟友再到灵魂密友,我咀嚼着二人的对白,内心如同又一阵风呼啸而过。为之感动着、愤怒着、伤心着。但却又羡慕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也惋惜着他们对爱的茫然。
或许他们真的不懂这份爱与责任,乃至临近生命的尽头还只是那所谓的好感但却也依附着本能的喜好壮大了这份感情的高尚。
不幸的出身,抑郁的成长,痛苦的爱情,悲壮的离开;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违背了时代的必然,但却是这部小说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为之唏嘘的。
当我在这本书里游荡了一圈又一圈,那美丽而温婉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感然伫立,内心的沉重与悲痛令我久久不能释然。却也在这份虚无缥缈的感情里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想必,这白纸黑字之中早已噙满了泪水。书合上了,是我对这部悲剧的默哀,对这伟大的爱情默哀。或许因为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也有了以脆弱的生命去对抗无奈的命运的勇气。最后奏一曲《梁祝》,为这穆斯林的葬礼祭奠——为这爱情的葬礼祭奠。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9北平的一落规整的四合院前,一棵老槐树鼓着朵朵花苞,它在等着;院里的大影壁前,一架藤萝紫霞蒸腾,它在等着;壁影旁的西厢房前,一株海棠嫩红盈树,它在等着;宅门上的“随珠和璧,明月清风”见证着,“博雅”宅里的一代代兴衰荣辱。祥和的北平,玉器行业悄然兴起,先是出来个“玉魔”,后是“玉王”,仿佛命中注定一样,他们都住在“博雅”宅。这宅子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主人的平安,真切地感受过宅里洋溢的幸福,却终也守护不了人们的命运,眼睁睁地看着这宅里的人一个个的离去,束手无策,仿佛也只能暗暗地感叹:这是命。
你是在两岁的时候,在众人惊恐的目光下闯进“博雅”宅的。你哪里知道自己是父母在严重违背穆斯林教规下诞生的,你哪里知道大姨在你的一声“爸爸”的叫唤下对你产生多大的厌恶,你哪里知道自己竟会模糊了记忆,忘了生母,十八年错把大姨认作妈妈,在冷冷淡淡的母爱下坚强地成长。你是幸运的,因为爸爸和哥哥对你宠爱有加,甚至使你一次次地忘记了对母爱的困惑,你就这样在旁人羡煞的目光下长大了,长成了爸爸心中与玉并重的宝。你如愿考上北大,却不想命运从此和你开起了玩笑。你在一次被检查出患有心脏病,这惊人的消息着实让全家崩溃,让楚老师伤心惋惜不已。还记得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吗?楚老师抱着沉重的留声机奔跑来到你的病房,带来了你痴迷的小提琴演奏《梁祝》。
那是一个悠长徐曼的声音,像舒卷的轻纱拂动,像幽咽的泉水流淌,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一曲散尽,楚老师用炽热的诗句向你表白。啊,你就是这样轻轻的触摸到了圣神的爱情;啊,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子,得到了自己心仪的老师最美好的感情,这爱的力量使你温暖,暖到有勇气赶走冰冷的病魔。你就这样一直在大家美好的谎言中希望着,期待着自己再一次回到那一直为你留着床位的二十七斋,到备斋和楚老师共享翻译的乐趣,从燕园毕业去从事翻译事业。
直到那一天,你无意间翻看了爸爸日夜研究的医书,明白了自己的病情,原来你一直在慢慢地走近死亡。啊,死亡?怎么会呢?你的世界崩塌了,“楚老师,楚老师他在骗我,或许他只是怜悯我才说爱我,或许我不该耽误他的前途……”你胡思乱想中写下段情书,殊不知那对楚老师是怎样的伤害。他看得像头脑被挖空了一样,心快要炸裂开了,踉跄着跑来训斥你,然后自己心疼得要死,反过来安慰你。你怎么可能不折服于他真挚的感情?你怎么可能不感同身受于《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你怎么可能不放手让自己的心永远追随着楚老师,即使这剩下的生命只有一秒。
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又一次被无情地扑灭了,灭得如此彻底,命运恶神像是缠住了你,不肯放过你,致命的打击袭卷而来,不管你根本承受不住。十八年来的困惑揭开了,那个冷漠的人不是你的妈妈,而是你的大姨。你坚守的城墙终于毁于一旦,你倒下了,永远的倒下了。等不到那个心中一直期盼的人,管不了那老槐树,藤萝,海棠,西厢房里的留声机,巴西木,那张你和妈妈唯一的留影,你抛下一切走了,尽管有无穷的不舍,你必须得走了,命运之神来召唤你了,你能不走吗?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这颗心啊,它得停下来呼吸,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不!楚雁潮对韩新月的爱绝没有歇息的时候,来生来世还要再轮回!他愿与她一起长眠于拉赫中!爱之神就是这样毁灭了少女对爱情纯洁的心吗?让她刚刚伸出去触摸爱的手这样惊恐地收回吗?命运之神就是这样对待一位朝气的少女吗?让她在憧憬中放弃梦想,向命运低头吗?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每个人的归宿是注定了的,不管未来怎样,活在当下,不留遗憾,是我们最现实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吧,它或许毁灭了很多,但无疑它创造了更多。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10进入师范读书后,文选老师布置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那时的我是从乡下中学刚考入师范的,中学时代对所谓的文学作品是知之甚少,所以一些文学名著我是非常的陌生。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选读了《穆斯林的葬礼》。
美好的事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这本书也是的,一个那么好的姑娘,一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为了她的长辈犯下的错误(如果可以说是错误的话)付出了那么沉重的代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就这样没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真的爱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无论是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天星和容桂芳,还有他们的长辈们,韩子奇和他的小姨子(也是他的妻子)梁冰玉,读完以后,被书中的细腻的感情实在感动了,其实我这人本来就有点感情丰富,所以很能够理解作者以及书中的人物的心情,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教义;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凡事不能完美,人格的扭曲还有现实的不如意让人有种既想反抗又没有力气的感觉,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人物是韩天星,是条汉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妹妹幸福,即使牺牲掉自己都没有怨言,正因为这样,他和容桂芳分开了,但是他的妹妹真的得到幸福了吗?没有!
家里有韩太太这样的家长,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她,她没有什么文化,刚开始的光景也很凄惨,父亲的惨死,家境的败坏,都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女性,可以想象,在梁子奇转头蒲綬昌的门下时,她恨师兄,但是人还是要过嘛,母亲多病,妹妹尚小,谁也想不出那三年里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是怎样挑起家里的大梁的,但是她的眼光毕竟不长远,可能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吧,但是她还是能了解师兄的意图,甚至忘情地投入他的怀里要嫁给他。因为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环境里,要想生存真是太困难了,当然这也不是利用,是亲情,友情还有一点点爱情的交融吧,但是当她丈夫逃亡英伦的时候,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他,想他,战乱的环境下,几乎每个人都在想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存,XX年,仅凭着一点点思念,她把孩子天星带大成人,但是沉重的打击还是不期而至,她最疼爱的小妹竟然取代了她的位置,这个还是她能接受的,唯独不能接受的是小妹还和自己的男人生了个小女孩,当然就是韩新月了,如果家庭的变故还不是最沉重的,那宗教上的自责就更可怕了。
这部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几乎每条每框都是穆斯林们应该牢记的,可是他的丈夫竟然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不能容忍,一个男人怎么可以有两个女人,而且这两个人还是亲姐妹。梁冰玉走了,但是韩子奇的爱情梦并没有破碎,他还有女儿,这是他们爱情结晶的见证,最大的悲剧来源也许就来自于韩子奇坚持将女儿留下来。想一想,假如当初新月被冰玉的带走,在英国找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韩子奇没有这样做,在他的生命里,玉是最重要的,但是他还想为自己的爱情留下点什么东西,过分的留恋和放不开,然后悲剧就发生了。韩太太也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她爱子奇,放不开他,更恨他,恨得入骨,平时里总是无休止地找碴,但是当韩子奇摔伤以后,又是那样的关心和心疼,她爱自己的儿子天星,因为天星是新月到这个家来以后的唯一依靠了,她恨妹妹,可是妹妹不在身边,就只好朝着他们的女儿发泄了,一家四口人虽不多,加上姑妈也不过五个,但是关系却复杂的像红楼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生着的人总是痛苦的,死了的人也不见得能解脱。
如果新月,子奇,君璧,姑妈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也许霍达本人也不知道了,最后的结尾还是可以安慰一下的,就好像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一样,如果他死了,全世界的读者也不会答应,这本书里,虽然新月死了,雁潮和桂芳的心都死了,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天星和彦淑的后代身上看到了希望,就是青萍和结绿兄妹,他们应该能不受先辈们的错误所牵连,过上幸福的生活吧。
2.《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篇二
一.韩子奇“为玉而生,因情所困,怀愧而死”
韩子奇,一个为玉而生的人。相信大多读过《穆斯林的葬礼》的人们,对于韩子奇的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是他对玉的那份痴迷。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韩子奇这个人物本身所散发的那份偏执与韧性的性格特征。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份近乎痴狂的热爱,让他从一个“流浪儿”,成为了一代“玉王”。 。 在他幼年的时候,他随着吐罗耶定巴巴准备一路朝圣到克尔白。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来到了梁亦清的家。当他第一次看见玉的时候,我们透过作者的描述,不难看出他内心的那份喜悦和兴奋。他感觉“他在这人世间走了很久很久,好像就是为了这美妙的瞬间,他感到了从没有体味过的满足, , 兴奋和欢乐。”[1]他捧着梁亦清雕琢的玉碗,仿佛看见了一条玉的长河。于是他便放弃朝圣而留在了梁亦清家里当了学徒。从那一刻起,玉就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的起伏。“事业的追求,并不一定要什么头衔和称号来满足你,你爱上了一种东西,愿意用全部心血去研究它,掌握它,从中得到乐趣, , 并且永远也舍不得丢弃它,这就是事业心。”[2]他为了完成师傅打造的“宝船”,忍辱负重到“汇远斋”去学艺。几年后, 他终于可以独当一面,将玉器梁发扬光大,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玉王”。
韩子奇的一生之中,贯穿了两件重大历史事件 :一个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另一件是文化大革命。随着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逐步展现出,韩子奇这一人物内心的对于爱情与伦理道德的矛盾,以及来自于个体人物面对大社会环境变动的无奈。当韩子奇还沉浸在“玉王”的称赞声中,抗日战争的到来打乱了原本的局面。爱玉如命的他选择了抛妻弃子,远渡重洋去保护自己珍贵的玉石收藏。而梁冰玉执意与他同行,使二人产生爱情火花成为了可能。随着英国伦敦频繁的惨遭轰炸,对于生命的不安感促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身边珍贵的感情。在躲避空袭的地窖里,韩子奇与梁冰玉再也不想忽视对彼此的感情,他们相爱了并且不久后有了爱情的结晶,韩子奇为孩子取名叫韩新月。当战火远去,韩子奇带着梁冰玉和韩新月重新回到了故土,回到了“博雅斋”。面对妻子的歇斯底里的怒骂,现实的问题被摆在了眼前。是遵循世俗选择自己的家庭完整,还是背负骂名勇敢的选择爱情呢?这个看似关于爱情的决择,作者其背后的意义是蕴含着关于人性的自由解放与传统封建的冲突。也就是说,韩子奇最后的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赢走了他作为人本能的“去爱” 的权利。而韩子奇的后半生,因为自己的这个决定活的备受煎熬。一边妥协于世俗的观念,一边又在默默的祭奠自己的爱情。韩子奇的这份纠结,使韩子奇并不完美。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韩子奇这一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的立体和丰满。
“在叙事的发展过程中,性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在叙事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出现,在另一阶段又可能消失或被另外的特征取代。”[3]韩子奇重新回到“博雅斋”的日子里, 他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他从原先的能言善辩,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 , 唯唯诺诺的人。导致他性格的这一转变,主要是出于他对背叛家庭的愧疚。而他妻子利用他的愧疚,对他越发的尖酸刻薄,他只能用自己步步退缩去换取家庭表面的和谐。他白天面对妻子的蛮横与刻薄要表现出来唯命是从的样子,到了夜晚他又无法抑制的思念着梁冰玉。作者通过这样的叙述,使韩子奇这一人物形象更具有多面性,让读者更加印象深刻。同时,通过对于韩子奇爱情悲剧的描述,来侧面烘托出韩子奇内在的人格的弱点, 也为韩子奇后半生不幸的命运埋下了伏笔。韩子奇被爱情与亲情所困,被世俗的评价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所羁绊。他既憧憬那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又没有勇气打破常规,去解放自己。他就像一只困兽一样,在“情”字的牢笼里不断地挣扎。
韩子奇的一生充满着愧疚。他的这份愧疚,使得小说的悲剧性的特征格外的突出,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让人们在韩子奇的愧疚中,去惋惜人生的无常和感叹个体命运的悲哀。他对吐罗耶定和梁亦清是愧疚的。他没有陪着吐罗耶定抵达克尔白,也再没有了他的消息,这个对他有救命之恩的人连回报都没有机会了。为了生存和学艺,他欺骗了吐罗耶定和梁亦清,隐瞒了自己不是“回回”的这件事情,一直到他临去世的时候才说出实情。他对自己的妻子是愧疚的。他曾信誓旦旦要保护好的家庭,由于他自己背叛婚姻的行为, 变得不再有生机。他对梁冰玉是愧疚的。他给了梁冰玉爱情的可能性,却没有保护好他们的爱情,面对世俗的时候,韩子奇牺牲了他们俩的爱情。而韩子奇的这种愧疚感情,在他去世之前显现的最为明显 :“他那痉挛的双手紧紧攥着蜡烛, 怀着忏悔也怀着遗憾,怀着恐惧也怀着希望,战栗着向黑暗中走去……”[4]霍达塑造的韩子奇这一形象,是一个矛盾与冲突的集合体。他一方面向往爱情,因为那是做人的权利 ; 另一方面又不敢挣脱封建礼制的束缚。他一方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又不敢去反抗现实生活的弊端。这样的一个矛盾的性格导致了他一生一边追求,一边失去的悲剧命运。而他的这悲剧是时代的动乱与自身性格的软弱所导致的。一个韩子奇所代表的是无数个试图摆脱命运无果后,变得沉默与妥协的人。他们的不幸,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
二.梁君璧“爱与信仰被悲剧绑架”
她是梁亦清的大女儿,在父亲骤然逝世的时候她顽强的担当起家里的重任 ;她是梁冰玉的姐姐,在幼年时候她对妹妹疼爱有加,但得知妹妹背叛自己时候她的愤怒和绝望让她濒临崩溃 ;她是韩子奇的妻子,她对韩子奇的背叛婚姻的行为有多恨就证明了她对韩子奇有多爱 ;她是韩天星的妈妈, 她的自以为是和一意孤行造就了儿子婚姻的不幸 ;她是韩新月的姨妈,在角色的转化中她把妹妹和丈夫的背叛所引起来的怒火燃烧到了无辜的韩新月的身上,让韩新月的心理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她信仰真主信到极致,可到头来才知道自己嫁给了一个汉族男人。她在背叛的恨意和对亲情的渴望中备受折磨。她,是梁君璧。
梁君璧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她对真主的这份虔诚贯彻小说的始终,成为她较为明显的性格特征。作者也是从她的这样一个性格特点去切入,进而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些身处在旧社会下的妇女对于传统礼教的捍卫,对于家庭的强烈维护, 对于自身的诉求与渴望的忽视以及无法找到切实可行方案的迷茫。以她从九岁开始,早晨做功课晚上做礼拜,全心全意的信仰真主,用心的诵读古兰经。无论是在父亲离世家道中落的时候,还是在韩子奇夺得“玉王”称号,家业兴旺的时候,她都不曾忘记自己作为一个穆斯林应该守得住的戒律和规定。她本以为自己一生虔诚地信仰着真主,是一名合格的穆斯林。但是,到头来自己却嫁给了一个汉族的男子。而 “回回”是不可以跟外族的人通婚的。她犯了穆斯林的规定, 她不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得到真主的原谅。由此,她的信仰便被那悲剧性的命运所绑架了。
她和信仰真主的所有穆斯林一样,本怀着一颗仁慈的心。她见到门口有位逃难的女人,便收留了她。在战乱中的十年的时光里,她饱尝战乱的心酸和动荡。支撑下来的决心, 便是盼望着丈夫和自己的妹妹平安归来,一家人能够再在一起好好地生活。然而战争结束了,他们也平安回来了,但一切变了模样。当看见韩子奇带着梁冰玉以及他们俩爱情的结晶 --- 韩新月,再次回到“博雅斋”的时候,她作为一个穆斯林的仁慈之心被愤怒和绝望一点一点吞噬了。梁君璧不曾想到自己的丈夫背叛了自己的婚姻 , 而破坏了这原本幸福家庭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妹妹。《古兰经》中有这样的戒律 :“真主严禁你们……同时娶两姐妹。”[5]梁君璧是虔诚的信徒,所以她不能容忍自己的丈夫要同妹妹平分。在与妹妹争夺丈夫的这场婚姻保卫战中,她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和封建礼制赢得了保卫战,赶走了自己的妹妹。但是,这一切的挣扎和努力也仅仅是留下的是一个家庭的躯壳而已。在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中,她只能用对待韩子奇强硬的态度和对韩新月的冷漠来去弥补自己心里的创伤。随着内心的伤痛无法平息,她对韩子奇的刻薄变本加厉,甚至将这种霸道的脾气延续给了其他人。梁碧君还将自己内心的抑郁和苦闷,转嫁给妹妹的女儿韩新月的身上。她对韩新月态度极为冷淡,对于她的前途和学业漠不关心。梁君璧在她这种极端的情绪和扭曲了的人格下,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悲剧的深渊。梁君璧,这个看起来阴冷执拗,要掌控一切的女人,其实她才是最悲惨的人。父亲的早逝,丈夫与妹妹的背叛,封建伦理的禁锢,让这个本不想对命运妥协的人,最终的心理与性格出现了扭曲。然而,促使梁君璧的性格发生转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丈夫的背叛与社会的变动。在文学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悲剧往往能给人带来更加深远的艺术影响力。作者将梁君璧塑造成,一个既有虔诚的信仰,又有偏执与冷漠性格,生活在被封建思想笼罩着的旧社会中悲哀的妇女。而读者对于这一形象的感触,则是怜悯与憎恨各自参半。 在这样的一个作者与读者在文学作品的互动中,梁君璧的这一人物形象让人们更加难以忘怀。
三.韩新月“在上一代人的恩怨中陨落”
在中国人的传统印象中,太阳与月亮的意象是相对应的。月亮是象征着阴柔与凄美,而月亮自身的意象是完全适用于韩新月这一人物特征的。韩新月,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结晶。在幼年时,她随着父母一同归国。生母梁冰玉被迫离开“博雅宅”的同时,也带走了韩新月渴望多年的那份母爱。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即使韩子奇对女儿韩新月多加疼爱,但她内心那份对于母爱的疑惑与渴求是她一直的惦念。 随着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梁君璧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梁君璧对于韩新月的冷漠,是源于韩子奇的背叛和梁冰玉的不伦。当得知这一迟到的消息时候,韩新月因为心脏病已经被拖到了生命的尽头。韩新月是不幸的,她受到梁君璧的冷待是无辜的,上一代人的恩怨情仇并不该算在后代人身上。一直到她去世之前,亲生母亲梁冰玉也没能再出现,留给她的只有一张早年时候的与母亲的合影。然而,在这不幸中,她与楚雁潮的爱情似乎是她对于这世界最后的一点残念。一直在她病逝之前,她还在呼唤着楚雁潮的名字。随着韩新月的病逝,在楚雁潮为她奏出的凄美的乐声中,整个《穆斯林的葬礼》也被推入了尾声。作者塑造的韩新月,有着澄澈的心灵。她热爱自己的集体并愿意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努力学习。 她面对爱情所表现出来少女的温柔以及她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不得不让读者对她发出惋惜的声音。父辈的余生永不再见的爱情悲剧本已震撼人心,然而,可悲的命运重新上演在后代身上,韩新月与自己心爱的人最终阴阳两隔。当同样的悲剧重复出现的时候,这种悲情是会让读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因此,韩新月作为悲剧命运的延续者,在文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
3.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三
关键词:穆斯林;梁冰玉韩子奇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09-01
人生的舞台上,喜剧,悲剧,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
——题记
记不得是多久前,当友人向我推荐这本书时,只是觉得它像摆在图书馆书架上等待我触摸的,毫无特殊喜爱的书籍中的一本。今天偶然在室友书架上翻出此书,读后欲罢不能,不能说每个字都仔细阅读,但总算对得起娟丽文字,几番情绪,深切愁思。
《穆斯林的葬礼》讲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者霍达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法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梁亦清、韩子奇、梁冰玉、新月、楚雁潮、、、、、、曲终掩卷,荡气回肠,百感交集。
本书分别采用“月”、“玉”两个意象为两条主线索,将情节交错展现在读者眼前。以“月”为代表的人物主要是韩新月、楚雁潮。以“玉”为代表的人物主要是韩子奇、梁冰玉、梁君壁。所有的悲欢离合,伤感忧思都发生在一个叫“博雅”的宅子里。
文章开篇就以倒叙的手法把书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梁冰玉引出来。“清晨,她走来了,走在这里,她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面对着这个苦苦寻找的世界,是那么熟悉,仿佛岁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发生。不,岁月永远不会倒流。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隔绝的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她是韩太太的妹妹,和韩子奇从小一块长大,她充满热情、叛逆,单纯、活泼,对爱情执着,是新女性的代表,为了爱情,她可以抛却一切世俗观念,毅然和自己的姐夫走在了一起。她理智、勇敢,当不得不面临选择时,她选择了退后。正如她在给女儿新月的信中所写“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地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去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看完本书莫名其妙的钦佩梁冰玉,她是活的最洒脱的,不过她也是活的最寂寞的。她像极了《雷雨》中的繁漪,在命运面前他们从不低头,他们渴望真正的爱情,蔑视封建世俗伦理反人欲。在一个人的舞台也要开出最美的花来。
新月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她善良,可爱,聪明,美丽。她如一轮皎洁的明月倾泻在最黑暗的角落,抚慰每一颗需要爱的灵魂。她年轻好学,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在燕园里放飞自己纯洁的梦想,她遇到了对自己一见钟情,默默守护她的老师楚雁潮,她在未名湖畔和自己的老师谈论理想,海阔天空。但是她也是小说最悲剧的人物。刚满十八岁她就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博雅宅”内隐藏了她最想知道的身世之谜。故事的最后,当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精神和身体一起崩塌,这个单纯的女孩怀着最后的爱离开了她的爱人,她的亲人。她与楚雁潮的爱没有惊涛骇浪,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却如同娟娟溪流流淌在读者心里。特殊的爱,自有它的表达方式。此后,一个孤独的幽灵,一只无伴无依的孤雁,雁归有时,潮来有讯,唯独明月不在升起。她很像曹禺先生《雷雨》中的四凤,单纯善良,在人生的路上从没做过亏心事,却都在青春年华时被残酷的命运带走,留给读者一片叹息和哗然。
韩子奇,小说的主人公,经名易卜拉欣。跟随吐罗耶定通往穆斯林的圣地麦加,却在冥冥之中成为一代“玉魔”。在玉的长河中无法自拔,他因玉而重生,也因玉毁了一生。梁亦清收他做徒弟后,“奇珍斋”在他手上起死回生,他把师父留下来的祖业越做越大,成为震惊中外的“玉王”。抗战爆发,他为了不让自己一生挚爱的玉器落入他人之手,选择了抛家弃子,逃亡英国。而这一切正是整部小说的悲剧之源。她的小师妹梁冰玉正承受着爱情的苦,瞒着所有人踏上了与韩子奇同样的路。在英国,他们寄住在亨特家,二战爆发,希特勒横扫欧洲,英国也难逃其难。两人在战乱中暗生情愫,不,或许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相互爱慕。梁冰玉是韩子奇心中永远单纯,活泼的师妹;韩子奇同样是梁冰玉如同父亲般抚养自己的奇哥哥。而这一切却诞生了一颗苦涩的果实韩新月。小说最后,韩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因玉被打倒,又因玉成为文物保护区。可以说韩子奇的一生一直在信仰之中挣扎,他本该是穆斯林的忠实教徒,却被虚幻的凡世蒙蔽了双眼,在奇石美玉中度过了一生。小说中的韩子奇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同样是迷恋尘世,被玉纠缠的一生。
楚雁潮,他是北大的高材生,畢业后应导师恳求留校成为一名教师。他年轻有为,生命勃发,朝气十足。他对自己的学生一见钟情,勇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当导师弥留之际,他背诵着那首《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时,楚雁潮永远是那个才华横溢,令导师自豪的学生。当韩新月因为自己残缺的身体,认为自己的灵魂不配和他在一起时,他鼓励新月“你是一个人,人是大自然最光辉的杰作,地球上最顽强的生命!不要低估它,不要放弃它,要珍惜属于我们只有依稀的宝贵生命!如果看不到明天,今天也就毫不意义;牢牢地抓住今天,明天才能属于你!”他不仅是她的老师,知己,心中最温暖的地方,更是新月一生中最可靠的依赖。在未名湖畔,他们如知己般的谈论自己的理想,清风明月为伴,草树虫鸣为音,在书房,他们一起谈论鲁迅的《故事新编》。这样的日子是如此美好短暂,最后留给我们的场景却是,一个孤独的身影,一座无名的墓碑,再加一首哀怨忧伤的《梁祝》。生活确如幻影,需化蝶重生共守。
我爱这本小说,爱里面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先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实验!
——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
4.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四
已经很久没能静下心来好好看完一本书了,也已经很久没有哪一本能让我有如痴如醉,魂牵梦萦的感觉了。疫情宅家期间,我邂逅了一本名为《穆斯林的葬礼》的书,这本书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与其它我所喜欢的书不同,这本书的结局其实带着几分悲情的色彩――新月因为心脏病离开她爱得深沉的那个人,离开了她还没到达的远方;韩子奇最终还是没能守护住自己用尽一生去保护的珍品。但正如书中所说“即使人的一生中全是悲剧也是幸运的。”他们的幸运在于这一路上他们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他们有梦想亦有信仰。
其实最初我听到《穆斯林的葬礼》这个书名时,并不感兴趣,因为感觉穆斯林离我很遥远,而且有事这么不吉利的字眼“葬礼”。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这种想法就在我脑海里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为奇珍斋的地方,那里的景犹如仙境,那里的玉都洁白无瑕,那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旅程开始的第一站。
也许有很多人会为《穆斯林的葬礼》中凄美的爱情而沉沦;或许有很多人会被它巧妙的叙述方式所折服;可我却对它所展现出的坚不可摧的信仰而着迷。可能看完书的你们会觉得韩子奇太懦弱,碧儿太不近人情。但懦弱如韩子奇,会在奇珍斋遭遇危险时挺身而出;冷血如碧儿,却也曾温婉贤惠,苦苦撑着奇珍斋等了韩子奇十年。如果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人改变自己,我想这必是信仰。韩子奇对玉的传承是他的信仰,这信仰会让他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碧儿作为一个穆斯林,她的信仰是对真主的信仰,面对丈夫的背叛,这信仰战胜了亲情,使碧儿成了一个控制欲强,甚至在我们看来有点心理扭曲的人。可也就是这信仰,在亲人离去时,陪着她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个真正的人,可以不相信任何宗教,但必须要有信仰。于新月而言,信仰是一盏灯,照亮她前行的路,点亮她的希望,这是她对生命的信仰。信仰于玉儿而言,是追求自由,追求平等,她用青春换来成长和坚强。在这本书中,作者塑造的都是小人物,可这些小人物都有自己最无法割舍的信仰。那是对宗教的崇尚,对技艺的传承,亦或是对生命的、对自我的追求。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大城市中的小人物,但依就感受着信仰的力量。
总会有一天,家人会离去,朋友会走散,爱人会分别。走到最后,回头看,一路陪你的只有你心中的信仰。
命已天注定,福乃自己求。若你无法改变命运,你就请你怀揣你的信仰,一路向前。
5.《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五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介绍一个回族家庭三代人的命运起浮,六十年间的兴衰。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让我知道原来在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类似于不食人间烟火的民族。虽然穆斯林文化是我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可是作者却把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刻画的像从艺术画廊里走出来似的,十分鲜活。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她是通过两个时间点的交错穿叉,横空穿越,最后推向同一时间点,走向作品高潮部分。
本书分为“玉”篇和“月”篇,“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而“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玉”篇顾名思义就是玉与之主人公韩子奇牵制一生的故事。韩子奇——一位爱玉如命的人,他的爱玉之情似乎胜过所有,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艰辛创业,迫于现实而对感情的妥协,一生对玉的执着最后都化为灰烬。正如他一无所有的到来,最后一无所有的离去。
白手起家的韩子奇肩负着发扬玉的使命,而师妹君璧因为需要一个依靠,要求嫁给他,而他为了更好的让这个家继续生活,又因其师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同意了。他们互相帮助各取所需,直至把生意做大,后来生活慢慢变得富裕起来。当子奇三十二岁时,与君璧结婚,十年三次怀胎都流产夭折,而这一次君壁为他生了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这对他来说可是一大喜事,这个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般,降落到他的家里,所以取名为天星,他与君璧之间或许有爱情,或许又没有,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亲情吧。
直到战乱,才把一切推向该有的变化。韩子奇,为了保护“玉”远离灾难,远离国家跟随好友亨特来到英国,而在那时,他的小师妹冰玉正遭受着感情的打击,悲痛欲绝的她想要离开学校,逃离这里发生的一切,于是偷偷地跟着韩子奇上了远离家乡的船。而君璧誓死不离开,还愚昧的信仰真主能帮助她躲过战乱。而冰玉以为自己再也不会爱上任何人,可是,命运弄人,她却爱上了自己的师哥韩子奇,并生下了一个女孩,名叫新月。
受了高等教育的梁冰玉,大胆地追求自由和爱情,脱离信仰与现实的枷锁。对于此事,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对不起姐姐梁君璧,她认为她与师哥才是真正的爱情。我想,因为爱,谁都没有错。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彻底扭曲了梁君璧,使她从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固执、心中充满了恨与报复的女子。是的,她恨妹妹抢走了原本属于她的一切,所以她赶走了冰玉,而韩子奇和女儿新月却留了下来,梁冰玉走了,但是韩子奇的爱情梦并没有破碎,他还有女儿,这是他与冰玉爱情的结晶,而最大的悲剧来源,也许就是来自于韩子奇坚持将女儿留在身边。假如,当初新月被冰玉带走应该会很幸福的吧。但是韩子琪没有这样做,在他的生命里玉是最重要的,但是他还是想为自己的爱情留下点什么东西。过分的留恋和放不开,造就了悲剧的发生。
从小在这个家长大的新月非常不理解“妈妈”对她的冷漠与忽视,所以她决定填报远一点的大学,离这个家远一点。此时的新月,心中有对未来的万千憧憬在涌动,她的梦,在飞。一切的美好才刚刚开始。可是,她却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心脏二尖瓣闭锁不全像一把利刃狠狠的刺穿了那个飘散在阳光下炫彩夺目的泡沫一样,刺穿了她所有的梦,无论她怎样的反抗与挣扎,任她哭喊,任她有多么的眷恋着这个世界,和爱着的那个人。
终于,这般美丽的生命消失了。她在无限的期盼与执着的等待中,永远地沉睡了。我读之此处,泪如雨下,心中百感交集。我感叹她的悲苦,为她的死感到十分悲伤。才18岁的生命,花一般的年纪。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地走向终点。她与自己的老师相爱了,那个大她六七岁的男人,但是却给了她短暂生命极致美的男人,我又感觉她的一生也算值了,真的值了,虽然她没有得到很多,可是她却拥有着这世间最美最永恒的爱情。楚雁潮不仅是她的老师,更是一个痴爱她,为她疯狂的男人。要不是因为她生命垂危,要不是因为她的颓废,他怎么舍得过早地表白?他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希望她能活得更加美好,在他的眼里,她是那么的优秀,他相信她的人生一定会花团锦簇。然而一切来得太突然了,他有什么理由,去顾及世俗与道德,况且这些和她比起来,轻不可言。他唯一想的,便是如何挽救她,不惜一切代价。
就像他对她说的:“我扶着你,背着你,就算拖着你,我也要勇敢地朝前走,走出阿拉斯加,我们会有美好明天。”是他,燃起了新月生命的火苗,她勇敢地与他一起与病魔作斗争,因为他,她对未来依然憧憬。
可是梁君壁却用穆斯林的教规去拆散他们,告诉她回族不能与身为汉族的楚雁潮在一起,或许要不是因为这个,新月也许不会那么快倒下,哪怕她是一个多么坚强的女孩,也经不起这样的打击,要知道楚雁潮是她唯一活下去的生命之源。
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来,这是她的宿命。没有真主的许可,任何人也不会死亡。人的寿命是注定的,我们都属于真主,还要归还于真主。
新月离开他了,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楚雁潮心碎了,绝望了,疯狂了。他不顾所有的吻上了她的脸,她的眼睛,她的嘴唇!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吻,也是最后一次;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带着生命,却带不走他们之间的爱情。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地树影旁,一位脸色沉郁,神情凄凄,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站在新月墓前,缓缓地拉出轻柔婉转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文中曾描述新月跟楚老师的小别,他走了,一步三回首,把自己的心留下来,把新月的心带走了。但最后新月走了,不仅带走了楚老师的心,把他的灵魂也带走了。人生难得一知己,但得一知己却足矣。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6.关于《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六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身飘渺;天地之间,久久的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古燕盘旋……”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曾经风度翩翩的北大老师楚雁潮,在因先天性心脏病而早早离开人世的北大学生韩新月的墓前,拉起了她的学生同时更是他永不离弃的爱人韩新月生前最渴望听到的那一曲小提琴版《梁祝》,而此时的他早已两鬓斑白……这首年轻时因羞涩而从未在爱人面前展示过的曲子,此刻却是那般的动听,仿佛一切的爱都得到了永恒,它超越了种族;超越了伦理;超越了时间;更超越了生死……暮年的老人拿着小提琴站在早已亡故的爱人目前,在夕阳的映照下,如怨如慕,如梦如烟。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全书以两个时代的穿插交错来贯穿整条故事线,并引导读者揭开层层的铺垫和疑团,环环相扣,引人深入。韩新月的父亲韩子奇的人生是那样的起落跌宕,充满传奇。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生命历程,仿佛在诉说一部悲剧,但又好像在教人“了然”和“放下”。韩子奇的一生追逐名利,牺牲了亲情,爱情,信仰,以及一世虚名。临终之际才明白自己是那样的怕死,不敢见到真主。由于追逐名利钱财而抛弃了信仰的他,没有做到一个穆斯林真正该做到的,每日的“五功”,把斋朝见,对穷人乐善好施,不与人争强好胜,……他统统没有做到。在告别生命之际,他只能怀着忏悔也怀着遗憾,怀着恐惧也怀着希望,战栗着向死亡走去。
韩新月的一生是那样短暂,可得到了父亲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的百人送葬和的真主的宽恕;得到了韩太太一生也不可获取的知识与梦想;得到了哥哥内心渴望却从不嫉妒的父爱;更得到了母亲飞蛾扑火却永远也得不到的爱情……或许这些“得到”,是她付出了生命短暂的代价,可她那悲惨得让人心疼的身世与命运还不够来偿还吗?……哦!兴许这将是保留到下一世的“奖赏”吧!
7.《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篇七
一、情节设置
作者在《葬礼》的《后记》中提到:“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 (1) 如此就表明绝非刻意为之。梁君璧与韩新月疏离的母女关系就是作者无意精心设置而读者欲罢不能的一个悬念, 直到新月死前才揭开谜底。相比母女裂痕更隐晦的是第一版中韩子奇汉族身份的秘密, 真可谓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
第一版中, 韩子奇的出场、语言和行为等诸多叙述都有意模糊民族和信仰界限。最初对韩子奇的介绍, 只说他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既是孤儿, 又如何确定他是回族的后代, 对于族别界限严明的穆斯林来说, 如此明显的疏忽是不合情理的。对待八月十五的兔儿爷, 韩子奇劝师傅不会有人把它当神, 可见他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信仰自觉。韩子奇在以妹夫的标准考察奥力佛时对民族和信仰界限的忽略, 也说明韩子奇的穆斯林特质不是由内而外的。另外, 在韩太太以不与“卡斐尔”结亲而拒绝楚雁潮时, 文中提到韩子奇与汉族的楚雁潮同样困惑于如此界限, 这个困惑使他痛苦。一个年近六十的穆斯林, 对这样的界限即使不赞同也应司空见惯, 为之困惑和痛苦实在不合常理。这一情节表面上是为楚韩爱情寻找出口, 实际上更是韩子奇困境中的自我救赎。第一版中这些精心埋设的伏笔, 都在韩子奇汉族孤儿身份揭示后落到实处。这种以读者阅读中的不确定形成悬念的方式, 使情节发展更摇曳生姿。第二版忽视这些细节而局部改变韩子奇的族别, 使得读者的不确定悬置不决, 见矢发而不见矢落。
《葬礼》第二版中, 作者在韩子奇临死前写道, 他带着“永不可饶恕的深重罪孽……栖栖惶惶地走向末日” (2) 。韩子奇坦白自己恐惧, 只是因为没有像其他穆斯林一样朝觐天房和完成“五功”。虽然梁君璧认为还有娶两姐妹的事情, 但是从独白看, 韩子奇对冰玉的爱, 更多的是愧疚和遗憾, 而不是违背真主的恐惧。《古兰经》说道:“ (同娶两姐妹) 但以往的不受罚。” (3) “谁在不义之后悔罪自新, 真主必赦宥谁。” (4) 由此看来, 韩子奇身为穆斯林, 对信仰不够虔诚并没有达到不可饶恕的地步, 不足以引起前文铺垫中那么深重的罪恶感。如此简单地修改其族别, 反而使前部铺垫显得头重脚轻、小题大做。梁亦清、姑妈、新月都是穆斯林, 她们去世时只是带着对人世的牵挂。只有韩子奇在临死之前担心因信仰不够虔诚而遭受惩罚, 这样的情节若只是为了总结韩子奇的一生, 则大可不必让他栖栖惶惶地走向末日。参照第一版, 韩子奇第二版的族别重置, 使其临死前的心理描写不够细致准确。
二、悲剧意蕴
霍达在《咀嚼悲剧》一文中提到, 她自己是一个偏爱悲剧的作家, 因为“有价值的东西, 真善美的东西, 当众被打得粉碎, 却能给人以灵魂的震颤, 激发人的良知” (5) 。《葬礼》中的人物都经历了人生中各样的悲剧, 尤其是纯真善良的新月在最美的年华里香消玉殒, 致使在读者含着眼泪要求新月复活时, 作者解释那是命运使然, 自己也无力改变。小说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人物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 作者也不能随意改变。
韩子奇作为小说中的核心悲剧人物, 承担巨大的悲剧意蕴。他在世事的变迁中失去了为之奋斗一生的玉器事业, 遭遇了无法与爱人相守白头的命运, 还不得不经受爱女早逝的痛苦。这些悲剧足以令读者为之扼腕叹息, 然而, 这远不及第一版中他临死前对隐藏汉族身份的忏悔和背离信仰的恐惧中所隐含的悲情。《古兰经》说:“你们中谁背叛正教, 至死还不信道, 谁的善功在今世和后世完全无效。这等人是火狱的居民, 他们将永居其中。” (6) 作为汉族孤儿的韩子奇一生都背负谎言, 临死前对真主惩罚的恐惧, 并非突然出现, 而是已经困扰了他一生, 这才是他平日敬拜真主不够虔诚和路过苏伊士运河却没有朝觐天房的原因。韩子奇的悲剧在此达到高潮, 也具有了特殊的悲剧意蕴。第二版修改后, 在对矛盾冲突的简单化解过程中, 削减了韩子奇这一形象的悲剧意蕴, 这与作者尊重“命运使然”的说法相背离。
韩子奇的回族身份不仅削减了韩子奇的悲剧意蕴, 还冲释了梁君璧身上所蕴含的悲剧意蕴。刘白羽认为梁君璧是“作者塑造得丰满的一个典型形象……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 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 (7) 。作为小说中的第二大悲剧人物, 梁君璧一无所求, 委身的丈夫对她没有爱情, 一手带大的亲妹妹和自己的丈夫有了孩子, 亲生儿子错失爱情而隐忍的怨恨, 新月对母爱的失望, 都使梁君璧成为悲剧的核心。第二版中韩子奇穆斯林身份的改变, 使梁君璧对自身行为的被迫否定的悲情消于无形, 这极大地削减了梁君璧具有的悲剧意蕴, 直接影响了小说整体的悲剧感染力。
三、思想深度
小说《序曲》写道:“由于历史上难以避免的融合, 回回民族当中也糅进了一些汉人。” (8) 这申明了作家的基本立场。这不仅是《葬礼》的主题思想之一, 还是第一版《玉别》一章韩子奇汉族身份最终揭秘的合理性依据。
第二版中韩子奇的回族身份不仅改变了自己身上的汉族血统, 还除去了韩新月和韩天星身上的那一半汉族血统, 以及天星那一双儿女的汉族血统。三代人都变成了纯正的回族穆斯林, 这不只如前所述导致小说情节紊乱和悲剧意蕴的削减, 更重要的是使小说原先的主题淡化了。
霍达在《我为什么写作》中提到, 《葬礼》中写了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的撞击与融合, 并指出这种撞击和融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按照第二版韩子奇只是一个不够虔诚的穆斯林, 那么第一版中他作为当了一辈子汉人, 在文化融合上的意义就消失了。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 就只能表现在梁冰玉和韩新月与汉族青年的恋爱上。梁冰玉和杨琛的爱情没有结果, 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也没有结果。这份碰撞的痛苦不仅在程度上远远不及韩子奇汉族身份隐含的悲情, 而且不值得作家如此评价《葬礼》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无论是从血统融合, 还是从文化融合的层面上来看, 韩子奇的汉族身份都承担重要的作用。第二版将其身份从汉族改为回族, 确实消解了小说在民族融合方面的寄予。
就两个版本的比较来看, 第二版《葬礼》中韩子奇身份的变化, 即从汉族孤儿到回族穆斯林的族别重置, 使小说在情节设置、悲剧意蕴和思想深度三个方面相对逊色于原版。
摘要:在2012年出版的第二版《穆斯林的葬礼》中, 韩子奇最终的民族归属由汉族孤儿变为回族穆斯林。作为一部涉及回族风俗历史与宗教信仰的小说, 核心人物韩子奇民族归属的改变势必影响小说的整体布局。本文从情节设置、悲剧意蕴和思想深度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霍达,民族归属,韩子奇
参考文献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2]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3]宋涛.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汉两族文化异同[J].现代语文, 2006. (11) :44-45.
8.《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篇八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宗教精神;穆斯林;藏传佛教
引言: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三代人的沉浮曲折命运和凄美爱情。小说通过塑造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血肉丰满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来表现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他们对各自理想的勇敢追寻和执着坚守,他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艰难迫生,他们辛酸的爱情之路。
本书体现出了众多穆斯林的宗教观念,如宽容、仁慈怜悯、互助、主张人权等等。同样,宗教精神往往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占有各自重要的地位,堆砌了文本之外的丰富意义。
1.《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宗教观念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等。伊斯兰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有六大信仰之说,具体为: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小说中提及较多且侧重体现出的便是经典《古兰经》和真主安拉。
从文本中反映出伊斯兰的宗教精神有三。第一:团结。伊斯兰教希望团结,要求“穆斯林四海皆兄弟”。无论种族,语言,肤色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皈依伊斯兰,相互之间都以兄弟相称。第二:宽容。伊斯兰教的宽容精神体现在“坚持内心的正信下”,对人类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做出违背一般教理的事情给予宽容,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做出指导。伊斯兰教的宽容也同样是一条“中庸之道”,是不走极端的宽容,从而使人类的世俗生活具有了宗教信仰的意义。第三、理想主义。穆斯林教徒们有着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寻求人的独立与平等,并相信人权。
1.1.团结
小说的第一章《玉魔》中,有一段文字描写了吐罗耶定与梁亦清初次见面的场景:
这时,那老者朝他微微躬身,右手抚胸,道了一声:“按赛俩目而来坤!”
梁亦清一惊,慌忙答礼,也是右手抚胸,微微躬身:“吾而来坤闷赛俩目!”
他们说的是什么?对于穆斯林来说,这是完全不必翻译的,前者是:“求真主赐给您安宁!”后者是:“求真主也踢安宁给您!”这是穆斯林见面时的相互祝福,表示具有共同的血统和信仰。
“噢,朵斯提,请坐,您请坐!”他所说的“朵斯提”,其含义也只有和他有着共同信仰的人才明白,那就是“朋友”、“同胞”、“兄弟”,一切穆斯林,四海之内皆兄弟。
文字的最后一句“四海之内皆兄弟”充分体现出穆斯林们的团结与亲切,在同一种信仰之下的共同扶持。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有着共同的语言,无论他们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都能凭借这熟悉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同胞。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包括回族在内的十个民族,回回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他们基本上使用汉语和汉字,但是其中经常夹杂某些不肯割舍的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正是数量之少让教徒之间更加团结。
1.2.宽容
小说的第十五章《玉别》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了韩子奇死前与妻子梁君璧的对话和心理:
“他爸,过去的事儿就别再提了。老话儿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啊,一輩子灰星儿没有,谁也做不到,羊脂玉上还保不齐有点儿渣呢。在真主的眼里,咱们都是他的儿女,哪有老家儿不心疼孩子的?孩子有什么过失,自个儿知道错了,改了,真主也就原谅了。再者说,真主的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也记着你的好处呢!”
在韩子奇临终前,妻子原谅了他与梁冰玉的往事,这种宽容可以从人性上去解释,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选择原谅,宽容临终者的过失。而作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对待婚姻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将信仰和世俗生活相结合的务实精神,《圣训经》中指出夫妻双方要原谅对方的缺点,即要以深爱、仁慈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对方。它的宽容精神以及对人性采取的务实态度,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指导和安慰,而且给世俗生活以新的神圣意义。
1.3.理想主义
小说中共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其中母女梁冰玉、韩新月体现出了极强的理想主义,她们向往人格的独立,有着独特坚定的思想,超越落后时代局限的锋芒。《玉劫》一章中,玉儿大胆说出过自己对真正爱情的期待:
“爱情又不是买卖,没有讨价还价。如果世间还有真正的爱情,那应该是一尘不染的圣物,是人和人心灵的相互感应,它像无线电波一样在空中自由地飘荡,寻觅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音。”
她追求理想的爱情,尽管被现实挫伤。因为骨子里存在深厚的穆斯林的宗教精神,她执着而又坚定。韩新月同样如此,追求灵魂的平等,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求知的渴望,是在悲惨年代里的理想主义者。比如,在刚进校时,她因是穆斯林被其他同学瞧不起,于是她抒发心中愤懑说过:人的灵魂是平等的!
2.其它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宗教观念
世界宗教多种多样,不同的宗教广泛地影响着生活、制度、政治等方面,当然,在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宗教色彩。
2.1.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其代表作品之一为阿来的《尘埃落定》。长期以来,佛教同藏族文学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故事情节、结构处理等关系密切,形成了藏族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尘埃落定》是一曲藏族封建土司制度走向毁灭的独特而又美丽的挽歌,也表达出了佛教方面的精神与观念。
nlc202309090002
2.1.1.“一切皆苦”。佛法的四谛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由痛苦走向涅槃。《尘埃落定》写出了人生的无常与虚幻,读《尘埃落定》如同咀嚼人生的苦难,这正对应着佛教的“人生皆苦,一切皆苦”、“生本不乐”的虚无人生观。小说中描述了多种“苦”:人生的残缺,作品中的主人公傻子少爷——这个永远处于童蒙状态下的人,偏偏土司醉酒时有了他,使他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不会笑的傻子,这是“生之苦”;土司少爷的身份使得同龄的伙伴不能和他玩耍,因为他是一个傻子,下人们背后对着他的影子吐口水,这是“怨憎会苦”;傻子眼见麦其土司和土司太太等亲人的死去,这是“爱别离苦”;傻子因得不到塔娜而悲伤,得到塔娜人后却因塔娜的不忠更加悲伤等等,这是“求不得苦”;就连死亡,傻子也无法选择,只能命定地倒在了仇家的刀下,这是“死之苦”。
2.1.2. 庄严仪式感。在第四章中有一段关于喇嘛对抗对手的描写:
乌云刚出现在南方天边,门巴喇嘛就戴上了巨大的武士头盔,像戏剧里一个角色一样登场亮相,背上插满了三角形的、圆形的令旗。火枪一排排射向天空。但是,我们的神巫们口里诵出了那么多咒语,我们的祭坛上有那么多供品,还有那么多看起来像玩具,却对神灵和魔鬼都非常有效的武器。
藏传佛教注重仪式感,体现出了该宗教深厚的发展历史。
2.2. 汉族的宗教
汉族的宗教主要由儒教、佛教、道教组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仁”的意思是爱人,即对别人怀善意和宽容。礼是维护家族、社会、国家的各种等级关系,使之和谐巩固制度和观念。由于信奉儒家学说,造成了汉族在常态下具有温和、宽容、敬让、讲究礼节的民族性格。道教是讲究以长生为乐,追求长生不死。佛教則是汉族人信仰的又一部分宗教。汉族的宗教实质上是一种生活化的宗教。
主要体现的文学作品有许地山的,其中体现出了众多佛教元素, 贾平凹的《废都》,它是中国传统宗教的延续。佛教文化起源于古印度,在两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并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作品中给清虚庵,孕璜寺蒙上了一层薄薄的佛教面纱,贾平凹从佛的角度、神鬼的角度等等来看待生活并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在作品中。里面朱月清的母亲,她是个阴阳不分,人鬼相通的文化意象符号。
总结:不管是伊斯兰教,藏族的藏传佛教还是汉人生活化的宗教,它们都是一种信仰,只是宗教精神的表现方式不同。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这些宗教精神通过人物形象体现和折射,各具特色,各有自己独特的风采,体现出了各个宗教的非凡魅力。
参考文献
[1] 邝琰. 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D].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2] 杨经建. 伊斯兰文化与中国西部文学[J]. 人文杂志. 2003(02)[3] 张琼. 穆斯林的圣洁诗篇[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推荐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心得09-07
《穆斯林的葬礼》优秀读后感800字11-16
初三的穆斯里的葬礼读后感07-15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06-30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人物12-01
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08-05
城市化进程中穆斯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