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术

2024-11-16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术(共8篇)

1.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术 篇一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术道德规范

第一条

为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防止学术腐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我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在内蒙古财经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的专职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以及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名义发表作品的其他人员,包括在内蒙古财经大学学习和工作的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兼职人员等(以下统称科研人员)。

第三条 科研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应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应遵守下述学术规范:

(一)进行学术研究,应首先检索有关文献,做好充分的背景分析和查新工作,全面了解他人的已有成果,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二)在作品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注明出处;被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中转引第三人的成果,应注明转引出处。参照而未引用他人成果,或受别人成果的启发而未直接使用他人成果,也应做出说明并列出参考文献。凡只通过中文译文而引用的外文文献,须注明中文译文的出处,不得直接注明引自外文文献。完全没有阅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入参考文献。

(三)文字表达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力避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或校对错误。

(四)合作作品应按照对科学研究成果所作贡献大小的原则确定署名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任何合作作品在发表前均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并签字认可,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成果主持人应对作品整体内容负责。

(五)图书出版时,应正确标识作者的创作性质,即准确界定“著”、“编著”、“主编”、“参编”、“译”、“校”、“注”、“资料汇编”等不同创作类型。

(六)汇编、出版有他人文章的文集、论文集等,须事先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和取得相关的授权文件,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付报酬。

(七)学术成果应通过合规渠道发表、发布。对应经而未经学术界内部严谨论证的重大科研成果,不应向媒体公布。

(八)在对他人或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价、介绍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对成果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和表述。

第四条 科研人员不得有下列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一)在研究过程中为得出某种符合自己主观愿望的结论而捏造、虚构、篡改实验数据、统计资料或实验结果。

(二)在公开发表的作品中,不加注明使用或抄袭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或者剽窃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

(三)在填报个人学术情况报表时,不如实填报学术经历,提供虚假学术成果,伪造不实的专家鉴定、证书及其他学术能力证明材料。

(四)未参加实际研究或者论著写作而在相关作品上,或未经他人同意将合作研究的成果仅以个人署名发表,或通过不正当手段偷换署名或改动署名顺序。

(五)为增加个人学术成果数量而一稿多投,或恶意将内容无实质差别的成果改头换面作为多项成果发布。

(六)通过媒体故意夸大渲染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且造成不良影响。

(七)在参与各种推荐、评审、评奖、职称评定等学术评定活动时,收受参评人礼物或故意对他人进行虚假评价而影响评审结果。

(八)为了替个人或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应经而未经学校或其他学术机构组织论证的重大科研成果。

(九)违反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或学校有关保密的规定,将应保密学术事项对外泄露。

(十)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五条 学校鼓励科研人员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以探索真理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提倡学术研究中的自律,防止学术腐败;提倡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避免低水平重复、平庸之作,杜绝违法之作;提倡积累深厚、基础扎实的研究工作,反对急功近利、虚假浮躁的不良学术风气;提倡科学研究中的团队与合作精神,力避文人相轻、自私自利;提倡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利,反对沽名钓誉、互相吹捧、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第六条 科研人员违反上述规范的,除担负应负的法律责任外,学校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帮助和相应的行政处分。对未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一般违规者,由所在单位和科研处给予口头提醒和批评;屡教不改者,由学校提出通报批评。对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严重违规者,由学校视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七条 对可能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科研人员,负责联合学校有关部门对其具体行为进行调查,并公布调查及处理结果。

第八条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科研处负责解释。

内蒙古财经大学科研处 2012年12月20日

2.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术 篇二

高校是学术人才的汇聚地, 也肩负着培养学术人才的重任。就目前大家所达成的共识来看, 普通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应该包括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 学术研究是其根本和基础, 因为, 只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开展自由的学术研究, 才能做到以科学的精神、先进的文化、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 才能以一流的成果、一流的人才服务社会。

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 高校似乎越来越不以学术为本了, 学术似乎也越来越功利化了, 大学、学术似乎都越来越偏离或迷失自己的方向了。不仅部分教师不以学术研究为己任, 只把教职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 作为自己在社会兼职中可以讨价还价的资本;而且, 部分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也不把学术研究作为自己学业的目标, 他们只把大学生活看成“镀金”的过程, 作为日后“升官发财之阶梯”。

2 大学生学习观的现状与变革

2.1 学习观概念

学习观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现象和经验所持有的直觉、潜在的认识, 已有的研究表明, 学习观作为一种内隐的元认知知识,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归纳起来, 学习观主要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策略选择、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学业成绩等诸多学习要素。

大学生学习观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习的看法、观点, 它随着学生认识、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它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

2.2 大学生学习观倾向与比较

当代大学生学习观的几种倾向:1) 学习动机存在功利化倾向;2)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动力不足;3) 学习方式较单一, 学习效果不佳;4) 学习主动性不足, 创新性不强;5) 知行脱节, 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6) 对外部环境有过多的依赖;7) 师生联系不够紧密, 缺少互动。

我们以美国为例, 两国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确实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 他们过多地依赖体制、学校、老师和家长。这使得他们失去了个人自由的基础。也正是由于独立意识的缺乏, 中国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得比较被动。一位外教曾经把中美大学生的差异概括地总结几点:对学习的态度, 中国学生是You come to teach, 而美国学生是I come to learn;对学习的责任, 中国学生是The teacher is responsible, 而美国的学生是The student is responsible;在学习方法上, 中国学生的学习是Based on facts, 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Based on findings。这些差异也正是我们此次观察研究的结果。

2.3 当前大学生学术素养现状

1) 大学生学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全民阅读的能力都很低下, 《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就有报道:问及我国国民不读书的原因时回答“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的比例高达34.48%。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才选择看看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文本, 而且在阅读过程中, 也不太注意材料的取舍和对自己有利的阅读方法的选择。

2) 高校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美国, 对本科生进行学术素养的培养, 已成为许多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大一学开设术研讨课程, 并己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生向大学学术角色的过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培养的课程, 只是在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检索课中涉及到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 但并没有更近一步的学术素养培养方面的内容, 而且很多高校的信息检索课程都是选修课, 而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是少之又少, 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2.4 当前大学生学术素养主要影响因素

1) 社会因素的影响。2002年, 学术界闹得沸沸扬扬的“王铭铭教授抄袭事件”之后, 中国学术界人士痛定思痛, 开始了理性而深刻地思索。可是, 时间已过去10年了, 我国的学术之风没有变得纯净证明了反而出现了更令人担忧的现象, 即这场学术歪风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席卷了我国的整个学术界乃至高等院校, 甚至国内首屈一指的著名学府也被牵扯其中。

2) 当前高校教育的问题。在今天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网络通讯之下, 大学生学术素养如此欠缺的原因, 笔者认为除了受一些学术歪风的不良影响之外, 还在于当代的大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严重滞后, 远离了社会生活, 与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没有很好地实质性的对接。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 有其自身的学术性和职业特征, 大学本科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应该也是一种学术活动。

3) 学生个人的问题。由于高校连年扩招, 大部分大学生的整体水平明显下降, 各方面素质比较低, 有些本科生的学术素养并不足以独立完成一片像样的毕业论文, 甚至连平时的学术小论文作业都很难合格,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3 培养大学生学术素养的具体措施

3.1 确立学术本位, 认同学术道德。

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 要强化学术本位确实是很难做到的, 即便是学术单位也同样如此。权力本位和金钱本位影响至大, 学术边缘化, 泡沫化, 浮躁、浮夸、浮肿已成为了一种时代疾病。但我们不能因为难做就放弃追求学术本位, 对于高校来说, 学术是天职, 我们的高校一定要认识到学术的重要性, 学术本位的重要性。

3.2 加强文化建设, 营造学术氛围。

优良学风是高校的治学之本, 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此外, 优良的学风还对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更是学生将来得以成长成才的基础性保证。

3.3 建设学术队伍, 指导学术追求。

强化学术本位, 最关键的是要建设好学术队伍, 事业之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争。温家宝总理就多次提出一个民族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那么笔者认为, 一所高校也需要一些学术界的“北极星”。在科学研究方面, 学校应将教师们个人的研究方向整合成比较突显的几个大的研究群落, 进行引导和扶植, 培养学术带头人, 以在全国学界形成学校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特色, 获得学术话语权。

4 结束语

总之, 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越来越为现代大学所看重, 近年来就“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么培养”的问题也一直是众多高校工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深切关注的。但笔者认为, 在当前权利本位、金钱本位的形势下, 我们的高校作为世人眼中纯洁的“象牙塔”, 身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 要坚定地树立学术本位观念, 坚决抵制抄袭之风, 反对学术腐败。在关注提高大学生 (下转第219页) (上接第159页) 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 加强大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S

摘要:社会上学术腐败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身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重任的高校, 要坚定地树立学术本位观念, 反对学术腐败;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在努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 加强大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观,学术素养,学术本位

参考文献

[1]童勺素.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 1999 (20) .

[2]蓝江桥.荣誉计划:美国大学个性化教育的一种形式[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7) .

[3]谭淑豪, 周超纲.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3) .

[4]胡弼成.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3) .

[5]刘儒德.论学生学习观的结构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15-20.

3.大学出版与学术创新 篇三

关键词:大学出版;现代大学;学术创新;出版创新

对大学出版战略以及“十二五”发展思路这类“宏大叙事”,我个人无甚新论和高见。这里,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大学出版与学术创新”这个老话题。我始终认同的观点是:出版,经济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大学出版作为文化产业,其贡献在产业之外。我们是赚钱为主,顺便做点文化;还是主要经营文化,顺便赚点钱。顺序颠倒,结果是很不一样的。我谈的问题,在经济与文化中,侧重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中,侧重传统;在务虚与务实中,侧重务虚;在大学与出版中,又侧重大学。

一、从“诺贝尔奖情结”说起

“诺贝尔奖情结”不仅广泛存在于我国的教育界、科技界,也存在于新闻出版界,国人谈及此每每痛心疾首!中国奥运会办了,世博会办了,扬眉吐气。看来办世界杯足球赛实在太难,就特别渴望举全国之力、不惜代价早点拿个诺贝尔奖。每年10月初是诺贝尔奖颁发之期,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照例要发作一次。至于举办者把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先后授给达赖、刘晓波、高行健等人,实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国人共愤。但对于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包括经济学方面的奖项,似乎海内海外并无多大争议。人们普遍相信,中国的国力已经大大地提高了,美中不足的是,迄今尚无一位大陆籍学者获得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不错,是已经有多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2009年又有一位,这证明诺贝尔奖委员会并不歧视华人科学家。这一事实恰恰让人疑惑:何以无一人(不包括抗战时期艰难困苦的西南联大培养的杨振宁、李政道)是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又在大陆从事研究呢?

柳斌杰署长在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蔡翔社长的《大学出版发展战略研究》所写的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几十年来,我国的大学出版社为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们出版了大量学术成果,成就显赫。学术品位成为‘校园内’出版社区别于‘校园外’出版社的最大亮点。然而,在确立发展战略的时候,大学出版社应当以更加深邃的战略眼光,去追求更加高远的宏伟目标。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大陆)的大学出版社,还没有任何一家出版过我国(大陆)的大学及科研机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我认为,由于我国(大陆)的诺贝尔获奖者暂时还没有诞生出来,不仅成为我国大学出版社‘心中永远的痛’,而且也可能成为我国大学出版社层次还不够高、影响还不太大的潜在原因。”①我个人以为:我们的大学出版社将来若能推出自己国家科学家的优秀论著并获得诺贝尔奖,无疑是非常光荣的。但中国科学家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与大学出版社层次如何、影响大小,与出版社有没有推出能获该奖的论著关系并不直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层次之高、海内外影响之大(当时属于亚洲第一、世界前三),出版史家都是熟悉的。至于牛津、剑桥大学获得诺贝尔奖之多,众所周知,但与他们各自的出版社似乎关系也不是太大,尽管这两家大学出版社都很“牛”。出版,特别是图书出版,从本质上看它可能更适合人文社科的东西,或者说,在人文社科方面更能体现出版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从“诺贝尔奖情结”,我们很自然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同样的问题钱老后来又反复问过几次,真是智慧老人!其实,“钱学森之问”提出的问题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存在,或许更为严重。这个“之问”的答案别说是科学巨匠、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就是稍具历史文化常识的人也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是大家或启而不发,或故意让答案“跑偏题”,或有意“顾左右而言他”罢了。

回到出版上,人们总是怀想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这些出版大家渐渐远去且日益模糊的背影。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王建辉董事长在参观张元济纪念馆时题词:“张元济不可追!”后来又有知名出版人写过同题文章公开发表。如今的经济水平、物质财富、科技能力都已大大增强了,各种“硬件”比起张元济的那个时代,真有天壤之别。但一代出版大家今天有几人能望其项背。现在,我们出版界可以涌现房地产大亨、资本运作高手、多种经营能人,甚至是制造股市神话的“故事家”,但就是难以产生真正杰出的出版家。盛世可以修典,但盛世未必能出大家,包括大出版家。

二、现代出版与现代大学共生共荣

提到现代大学,不得不说北京大学;讨论现代出版,也绕不开商务印书馆。二者可以比肩,也有某种深刻的内在联系。回顾它们的历史渊源,也对我们面向“十二五”的大学及大学出版有某些启示。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曾经这样说:“在我的内心深处,优秀的出版社永远是无形的大学和无声的老师(不包括现今音像出版物)。而像商务印书馆这样历史悠久的出版社,对文化的贡献决不下于任何一所著名大学。”②因此之故,有历史学者将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比作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双子星座”。从人际关系的“细部”来考察,二者的共生共荣,相互扶持,可说是现代出版史、教育史上的不朽佳话。

出版家张元济和教育家蔡元培的私交公谊以及共同成就的事业,一直让人感叹和追怀。他们是浙江同乡,又是光绪己丑(1889)乡试同年,壬辰会试同年,又同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若算旧历,二人还是同庚,加上志向相同,可以算“六同”。因为张元济,蔡元培一直是商务印书馆的朋友,关心商务的事业,对其早期的奠基性成就有着重要贡献。他虽然不是商务的股东,却于1934年被选为董事,后来一直连任,参与制定“一·二八”的复兴规划。他虽不是商务花名册上的人,却自愿以商务人“自诩”:他给商务印书馆的人写信,历来用“本馆”而非“贵馆”称商务印书馆。有研究者说,蔡元培是张元济的精神支柱,胡适是王云五的精神支柱,而胡愈之是邹韬奋的精神支柱。我则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说两两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息可能更恰当。

过去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想,没有商务印书馆,中国的现代大学也可能还要多摸索若干年。中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要从蔡元培主政时期的北京大学算起的,而蔡元培出掌北大,主要是按照德国大学模式改造旧北大成新北大,这与他两度留学欧洲(主要是德、法)大有关系。商务则是帮助蔡元培完成留学梦想的最有力支持者。1907年,获得半工半读机会的蔡元培留学德国,经费还差不少,商务印书馆与蔡元培约定,通过为商务编书,给予一定报酬,实际是每月100个大洋,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蔡元培决定再次出国,商务给他预支稿费每月约200大洋,同时还帮助他留在国内的妻小,使其得以安心求学,数年后顺利归国。1919年“五四”运动后,北洋政府被迫请蔡元培重主北大,不知他的行踪,催请电报无处可发,只能发到商务印书馆,请商务转交,由此可见交谊之一斑。蔡元培一生廉洁,无恒产、无积蓄。他去世时还是中央研究院院长,治丧事宜却是由商务印书馆料理的,可见其与商务关系之深。我想,商务成就了蔡元培,而蔡元培的思想,特别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商务印书馆,也无疑是有某种影响的。

nlc202309011347

三、大学的学术创新是大学出版创新的基础

在出版社编辑活动中,是选题策划更重要,还是审稿加工更值得重视,历来是有争议的。我以为,对于大众出版来说,特别是一些普及之作、文化快餐乃至跟风产品,策划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专业的学术出版领域,编辑的工作主要是“价值判断”和“规范化”,对策划的作用不可随意拔高和过分倚重。周振甫对钱锺书《谈艺录》《管锥编》的编辑贡献固然值得称颂,但这些著作的学术价值主要还是来自作者的创造。学者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乃至能拿出什么样的成果,与策划者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优秀的学术成果来自优秀的学人,特别是学术大师,而学者最重要的东西是学术的精神,是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与创新的精神。

因此之故,出版学专家们格外青睐学术精神、大学精神。不可否认,我们曾经有过真正的学术精神、大学精神。1929年,陈寅恪先生为现代学术大师王国维撰写纪念碑铭文,其中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三光,是日、月、星。这样的评价当然完全适合于陈寅恪先生自己,而这段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明何以今天的大陆学者不能拿到诺贝尔奖之类的大奖。

香港著名教育专家金耀基曾说:“学术的独立自由应该是大学的‘最高的原则’,只有在这个原则的坚持与维护下,大学才能致力于真理的探索,才能在辨难析理的过程中将错误、独断的假知识减少至最低程度,而有可能一砖一石的建立起‘知识的金庙’来。”③前面提及的蔡元培先生之所以深受尊崇,让人景仰,就在于他奠定了北京大学乃至中国大学数十年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确立了大学之为大学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并且付诸实践。抗日战争中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战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其环境之恶劣与成绩之显著,形成极为鲜明的反差;它的“破破烂烂却精神抖擞”也与我们今天日渐富裕、奢华,也日渐世俗化的大学形成巨大反差,以至让今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些名家大师几乎是在饥寒交迫中创造出传世之作、培养出栋梁之才,原因何在?当年执教西南联大的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所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的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答案。他说:西南联大“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正因此故,一个已经消逝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学,还能如此吸引那么多知识者的目光。它的魅力远不止于“艰苦创业”和“人才辈出”。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在我看来,谈论联大的意义,对今日中国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启示。大学的使命,除了传播知识,更为永恒的命题在于探索、思考,以及挑战各种成见。”④试想,倘若我们今天的大学出版社背靠西南联大这样一所大师云集、英才辈出、思想活跃、成果迭出的大学,何愁没有出版创新?我们讲大学出版社为大学服务,恐怕主要也在于坚定地支持这种探索、思考和创新。

四、大学出版与学术的创新需要自由的空气和宽松的环境

大学出版的创新、大学学术的创新看似大学及其出版社的事,其实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一个国家要想其科学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家取得创造性成就,就得创造一种制度环境,让科学家们能独立地、自由地思考、研究。在学术文化创新上,可以说是“制度决定成败”。众多的基金,大量的投入,无穷无尽的各种“工程”,最终都解决不了学术创新、科技创新的难题。

2010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北京大学一位学生关于如何理解“钱学森之问”时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激,也是很大的鞭策。温家宝强调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个人认为,“钱学森之问”的解决有三个层面:专家学者个体,大学与专业研究院所,国家——党和政府。套用老话讲,党和政府的政策与制度设计才是“纲”,其他两个层级都只是“目”。能否有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环境,能否真正按教育规律办学,按科学规律研究,主要取决于“纲”,而不是“目”——“纲举则目张”。

有学者针对前苏联说过一段话,似乎就是针对当下中国说的:苏联向科研机构拨了大量资金,但唯有当这些资金“流入独立的科学观点控制的渠道”,即由自治的科学共同体掌握、使用,才能对科学研究产生积极作用。否则,这些补助的分配伴以建立政府指导的企图,它们施加的影响便只能是破坏性的。当代中国投入到大学、研究机构包括出版社的经费越来越多,堪称庞大,但它们大多数是由行政权力主导分配的,因而其作用也是相当不确定,至少是十分有限的。倘若思想的自由、学术的包容还是宏观一点的困惑,而现行的学术GDP崇拜、有百害无一利的量化考核、按数字搞学术及教育上的“梁山水泊排座次”,更是从学术评价机制上彻底断了学术与文化创新的“后路”。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最近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强调重质,重创新,重同行评价。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这一“意见”,学者反响积极,而一些科研管理者反应则比较冷淡。实际上,不合理、不科学的量化考核体系造就了一个利益集团,甚至形成了一个利益链。一种新的机制的建立,是对既有利益集团、利益链的一种冲击。

如何办大学、如何办大学出版,现在是不是可以允许有略带自由的思考、略显个性化的选择、稍微多样化的模式?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秉持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版人?我觉得出版社与大学在文化品格上有相近、相通之处。章开沅先生2007年从牛津大学访问归来后,发表了《泰晤士河源头的思考——从“牛津现象”谈起》一文。他说:“牛津的特点是政治上偏于保守,文化上善于守旧。”“牛津就是这样悠然自得地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巨变,旧貌并未完全换新颜,却又不紧不慢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许多学科仍然处在世界前沿,人才与成果之盛有目共睹,遑论诺贝尔奖获得者之绵延。”⑤在章先生看来,现代与传统并非截然两分,创新与守旧本应相生共存,否则创新便必然会流于浅薄的时髦,甚至流于单纯的形式创新乃至话语创新。出版的创新与守旧也当作如是观。

无独有偶,美国的耶鲁大学也是以保守的文化品格著称。王英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也介绍了耶鲁保守文化品格的形成,剖析了该校保守的管理、保守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而引申的“大学保守文化品格的合理性”。作者在文末坦陈心曲,发人深思:“当我们沉下白日躁动之心,秉烛夜读耶鲁大学的发展史时,我们就会被耶鲁清新的文化品格,深厚的文化积淀所打动:它几百年来不为躁动的社会变迁所动,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社会职责,如同人类社会漫漫路上的一盏明灯,星光闪烁,为世人所瞩目。它在静谧中发展,在稳定中前进,以其保守的文化品格营造出一所循序渐进的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型人才和重大科研新发现如清泉从中汩汩流出,永不干涸,永不浑浊。”⑥

事实上,大学与社会经济组织的区别,就突出体现在“保守”这一独立的品质上,大学的魅力来自于保守基础上的丰厚积淀和创新。“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跟着社会同凉热;大学必须经常给社会提供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一定都是社会所想要的,而往往是社会所需要的,这才叫“引领”。大学要服务社会,但需要保持某种距离,要有“张力”。大学与生俱来地具有保守性,也可以说保守性是大学的遗传特征。英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阿什比曾经深刻地说过,任何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的重要使命就是储存、传递和创造人类文明。大学的这一使命赋予了大学保守的文化品格。大学要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就要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大学的保守性,才会使得大学在稳定中发展。认识大学的保守文化,小心呵护它,才会按规律办事,才会对大学的变革发展持以正确合理的期待。

nlc202309011347

大家熟知的周国平先生曾这样写道:“人们常常叹息,中国为何产生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大科学家等等。据我看,原因很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对纯粹的精神性事业的不重视、不支持。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在我们的氛围中,这样的创造者不易产生,即便产生了也是孤单的,很容易夭折。”⑦中国人民大学前任校长纪宝成大声呼吁:“别让实用主义遮蔽大学精神。”⑧其实,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出版界,这种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现在是绝对占上风的。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对文化的创造与传承,似乎不再那么重要。如果说在极左时代对出版的冲击主要来自政治,现在则还来自市场化、商业化、功利化。在出版界,老商务也成为出版人崇奉的一个似乎不可企及的梦想。其实,假如我们允许甚至鼓励在淡定中坚守、在稳健中创新,出版业或许有更美好的未来。

记得柳斌杰署长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要大力培育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研工作是探索规律、发现真理的工作,第一需要的是科学精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先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历史反复证明,没有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真正的科研,也就没有推陈出新的创造能力,没有继往开来的时代进步。我曾给研究所的同志多次讲过,科研要坚持科学性、独立性原则,不要看着眼色、顺着上级说话,要说真实的话,有根据的话,别人不爱听而有真知灼见的话。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的精神,倡导批判的精神,尊重科学结论,崇尚理性质疑,不迷信,不盲从,独立思考,敢于负责。”⑨

窃以为,以上所言算是不看眼色的一点实话、真话,或者像“白头宫女说玄宗”的一点闲话。无论如何,大学不能没有理想、失却精神,大学出版也不能没有精神的追求和文化的梦想。

(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军2011年11月17日在宁波“大学出版论坛”上的演讲,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

注释:

① 柳斌杰.大学出版发展战略研究·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 章开沅.文化的商务——王云五专题研究·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③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14.

④ 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7.

⑤ 章开沅.章开沅演讲访谈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8、109.

⑥ 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 教育研究.2003(3).

⑦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N].文汇报. 2002-12-01.

⑧ 纪宝成.别让实用主义遮蔽大学精神[N].人民日报.2010-10- 27.

⑨ 柳斌杰署长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1-27.

4.浙江大学学术规范考试 篇四

1、[判断题] 本条例只适用于全日制研究生,对于已经取得学位人员在校期间的学术行为无约束力。(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2、[判断题] 浙江大学工学类研究生在进行学术活动时,必须严格遵照“坚持诚实守信,注重学术创新,倡导团队协作”的道德规范。(分值2.0)你的答案:正确

3、[判断题]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文件于发文次年起生效。(分值2.0)

你的答案:错误

4、[判断题] 开除学籍的研究生,其善后问题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处理。由学校发给学习证明。(分值2.0)你的答案:正确

5、[判断题] 对未经规定程序进行验证或者鉴定的研究成果,不得随意冠以“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或者“重大科技成果”等夸大性用于进行宣传。(分 值2.0)

你的答案:正确

6、[判断题] 对于科研成果,可以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7、[判断题] 研究生如果在研究中做出主要贡献获得署名权,导师为通讯作者。研究生在文中所负责部分,其导师不负责任。(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8、[判断题] 作为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可以无偿使用浙江大学的成果。(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9、[判断题] 为了论文的需要,在发表论文时可以适当涉及一些应保密的学术事项。(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10、[判断题] 论文撰写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中若引用他人的论点或数据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引用合作者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时,则无须说明。(分值2.0)

你的答案:错误

11、[判断题] 合作成果应按照参与者所作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没有例外。(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12、[判断题] 学校在对研究生做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其本人或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分值2.0)你的答案:正确

13、[判断题] 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分值2.0)你的答案:正确

14、[判断题] 在学位论文或公开发表的作品中,如果使用他人(包括指导教师、授课教师)的成果,要加以注明。(分值2.0)你的答案:正确

15、[判断题] 对于已获得学位人员,如果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要递交校学位委员会讨论,但学位一般不会被撤销。(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16、[判断题] 在进行学术活动中,可以把集体研究中自己注意的研究发现或研究成果加以保留,作为个人的成果发表。(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17、[判断题] 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分值2.0)

你的答案:正确

18、[判断题] 对正式立项调查的事项,调查小组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向学院提交调查报告和认定结论。(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19、[判断题] 文献综述的顺序要合理,只能按时间顺序进行综述。(分值 2.0)你的答案:错误

20、[判断题]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包括五个学术规范文件。(分值2.0)

你的答案:错误

21、[判断题] 对于研究成果,不可以一稿多投,但可以修改后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期刊上发表。(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22、[判断题] 不得填报和提供虚假的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不得伪造、变造专家鉴定意见、证书或其他学术能力的材料,确保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分值2.0)

你的答案:正确

23、[判断题] 学校对违纪研究生作出的处分,应予以保密。而且,所有涉及人员不得泄露调查和处理情况。(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24、[判断题] 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归属研究生个人和浙江大学共同所有。(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25、[判断题] 对于论文和专著类成果,引用他人的成果不应构成本人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或者核心部分。(分值2.0)你的答案:正确

26、[判断题] 研究生管理处或学位办公室在接到涉嫌学术失范的举报、投诉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对举报正式立项调查,一般不受理匿名举报。(分值2.0)你的答案:正确

27、[判断题] 硕士论文应表明作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28、[判断题] 对于科研结果,不能夸大其学术价值,但在经济或社会效益上可以进行适当夸大。(分值2.0)你的答案:错误

29、[判断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精神,制定了《浙江大学工学类研究生学术规范》。(分值2.0)你的答案:正确

30、[单选题] 本条例不适用于___________。(分值2.0)A 浙江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B 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研究生 C 浙江大学已经取得学位人员在校期间的学术失范行为的处理 D 浙江大学已经取得学位人员在公司期间的失范行为的处理 你的答案: D

31、[单选题] 研究生管理处或学位办公室对相关材料进行审定后,起草处分、处理文件,主管校领导签发。对已获学位人员给以撤消学位的处理,需经__________讨论决定。(分值2.0)A 研究生管理处 B 校学位委员会 C 校长办公室 D 研究生院 你的答案: B

32、[单选题]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___________等国家法律制定的。(分值2.0)A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你的答案: C

33、[单选题] 学位论文中,国外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必须在译文后用________注明原文。(分值2.0)A 圆括号 B 方括号 C 破折号 D 冒号

你的答案: A

34、[单选题]

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文字资料超过______个字符而未注明出处者,可视为抄袭行为。

(分值2.0)A 100

B 250

C 300

D 500 你的答案: B

35、[单选题] 硕士学位论文篇幅一般为_____字。(分值2.0)A 1~2万 B 2~3万 C 3~5万 D 大于5万 你的答案: B

36、[单选题] 应该及时公开在浙江大学完成的或主要利用学校资源做出的发明创造(包括有可能获得专利的发明),这些发明的所有权归_______。(分值2.0)A 发明者 B 导师 C 学校 D 国家

你的答案: C

37、[单选题] 学术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______为主要尺度。(分值2.0)A 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 B 社会效益 C 学术价值 D 经济效益 你的答案: A

38、[单选题] 学校对违纪研究生作出的处分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在_________予以公布。(分值2.0)A 媒体上 B 校内

C 学院范围内 D 本专业内 你的答案: B

39、[单选题] 真实记录的原始实验数据,_________全部移交给导师或导师指定的专人保存。(分值2.0)A 实验完成后 B 论文发表后 C 毕业离校时 D 不用

你的答案: B 40、[单选题] 对于研究生涉嫌学术失范行为的处理,应当坚持程序正当、证据充分等方针,以及______的原则。(分值2.0)A 处理为主、教育为辅 B 一切从严 C 一切从宽 D 公平公正 你的答案: D

41、[单选题] __________负责受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研究生以及已经取得学位人员在校期间的学术失范问题的举报、投诉和处理。(分值2.0)

A 研究生招生办 B 学位办公室 C 学校办公室 D 研究生管理处 你的答案: B

42、[单选题] 关于印发《浙江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的通知编号是浙大研【2008】___________号。(分值2.0)A 20 B 21 C 22 D 23 你的答案: C

43、[单选题] 出现学术失范行为后,对正式立项调查的事项,由研究生管理处或学位办公室通知被举报人所在的学院,学院应在______个工作日内组成不少于3人的调查小组对投诉的事实进行调查和认定。(分值2.0)A 5 B 7 C 10 D 15 你的答案: A

44、[单选题] 任何成果均应在发表前经所有署名人_______,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分值2.0)A 修改 B 同意 C 审阅 D 签名

你的答案: C

45、[单选题] 违纪人员对复议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_____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学位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分值2.0)A 7 B 10 C 15 D 30 你的答案: C

46、[单选题]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的制定目的是为了:弘扬______精神,营造严谨踏实的学风,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分值2.0)A 求是 B 创新 C 求实创新 D 求是创新 你的答案: D

47、[单选题] ___________制定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分值2.0)A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B 浙江大学学工部

C 浙江大学党委办公室 D 浙江大学教务处 你的答案: A

48、[单选题] 研究生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发表,完成单位应署名浙江大学,在申报或发表时必须征得_________同意。(分值2.0)A 研究生院 B 所在学院 C 导师

D 所有署名人 你的答案: C

49、[单选题] 博士论文一般不少于_______万字。(分值2.0)A 2 B 3 C 5 D 10 你的答案: C 50、[单选题]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于_________生效实行。(分值2.0)

5.大学活动学术讲座策划书 篇五

一、讲座主题:

中国汽车的现状与未来期许

二、讲座目的:

1、增进学生对于本专业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2、开阔学生视野,近距离接触科技尖端技术

3、使学生了解现今中国汽车产业现状,明确中国汽车产业的不足及汽院学生的使命。

三、主办单位:学生会秘书部

四、讲座对象:全体汽车工程学院学生

五、讲座时间:2011年11月初(具体时间待定)

六、讲座地点:待定

七、讲座人数:400(暂定)

八、讲座安排:

1、宣传:展板、条幅、飞信(班长通知)

2、讲座形式:专家主题演讲以及与学生互动交流

九、工作人员安排

主持人:负责开场白结束语,引导活动流程(1人)

学生代表:审核学生们的问题纸条,与专家互动(3人)

另设四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各司其职,具体如下:

后勤组:主要负责布置会场,收尾。(4人)

现场组:主要负责引导老师与学生就坐,维持会场秩序。(8人)

联络组:主要负责联络学生,签到,确认当天到场人的人数。(2人)

宣传组:主要负责制作ppt,监督海报及条幅制作和到位(4人)

各组人手不足时,可要求其他组支援。

十、主要流程:

主持人在讲座在即将开始时,提醒教师和学生将手机调为静音或关机状态。

主持人宣布讲座正式开始,同时介绍今天到场的来宾和教师。

主持人结合ppt介绍主讲人、嘉宾以及讲座的主题与目的,将话题交给今天做报告的专家。专家做报告。(时间约90分钟)

专家与学生互动(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或困惑写在纸条上上交,由学生代表审核向专家提问)主持人总结,并结束今天的讲座。

主持人请嘉宾和老师先离场。

主持人组织学生离场(现场组协助)。

后勤组负责好收尾工作。

十一、经费:

10瓶矿泉水共15元横幅25元

十二、补充注意点:

1、布置场地:保证卫生状况,黑板的布置,准备三张桌子摆在靠近专家的地方

2、调试好电脑,投影仪,麦克风

3、现场工作人员维持好现场纪律,尤其注意收纸条的时候

4、邀请学生会干部、导员和其他教授担任嘉宾(此事需要大家的努力)

5、联系女生部出派礼仪(现场组负责)

6.中南大学学术实践报告(最终版) 篇六

寻踪古楹联,传承汉文化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202班 学号:1505120510

姓名:董伟

寻踪古楹联,传承汉文化

成都: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公园)

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全家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这座茅屋被称为“成都草堂”。草堂屡次经历战火,现有的建筑大都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所兴建。1954年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1985年改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草堂大门额匾上刻有郭沫若手书的“杜甫草堂”四字。杜甫草堂分为大雅堂、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展览区。大雅堂展览大幅壁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以及屈原、陶渊明、李白、王维、苏东坡、李清照、陆游等十二位诗人的雕像。

一、楹联内容

1.杜甫草堂正门: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2.诗史堂楹柱长联: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3.大廨临水楹联: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4.柴门对联:

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二、楹联图

三、楹联创作来源

1.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之二,1964年由马公愚补书。

2.“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上联为沈寿榕出,下联为彭毓崧对,二人同为清四川总督丁保桢的幕僚。

3.《客至》这该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4.一位仰慕杜甫诗名的人来拜访他,夸奖他的文章天下闻名。杜甫写了《宾至》诗描述当时的心情:“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明人何宇度对这两句谦虚之辞略作修改,写成一副对联挂在了成都草堂:“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这副对联在四川梓州杜甫纪念馆(又称“蜀中第二草堂”)“千秋诗圣”牌坊上也有记录。注:“柴门”原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院门,因其简朴低矮而得名,“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野老》)颇有些隐居田园的意味。

四、楹联含义

1.“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对联用典自然巧妙,咏诸葛亮与杜甫浑然一体,不露痕迹,堪称佳制。水是草堂之魂,它为园林带来生意,使诗笔饱含柔情,它让所有前来前来瞻拜诗圣的人们接受精神的洗礼。

2.“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道出了后人颂扬杜甫像诸葛亮一样英名永垂天地,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凭吊先贤的感情。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4、“柴门”楹联明人何宇度尽管只改动了杜甫原诗的两个字,对联的意思却变成了赞誉之辞:先生的大作称得上光芒万丈,确实可以震动海内,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

五、考究途径

我通过假期的旅游,进行了实地观赏,拜访了杜甫故居“杜甫草堂”。通过对草堂故居楹联的阅读与抄写,询问草堂导游的方式了解了草堂文化以及草堂楹联传承的中国汉文化,中国历史唐朝文化。后来通过翻阅史书以及网上查阅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了楹联的含义及意义。更深一层得知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个人理解与体会

杜甫草堂显出的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树成荫,啼声满园,尽管已过去几百年之时日,当年的那份美景,似乎仍不曾变更过。只不过,时过境迁,变的只是那踱步于溪边之人而已。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溪、桥、木、竹、屋,融为一体,如同一幅画,静静地悬挂在我们的眼前。偶尔飘落的几片树叶,落在溪中,点起一道水波,缓缓发散,画面似乎动了,似乎,又没有动,仍是那么幽静的美景,不曾变过什么。陶醉在景色中,不由得叹服于杜甫选址之精,寻得了如此诗意的一片花园。所以才有这么多千古名篇。

然而剥开表面的那层和谐,我看到的,是藏在这幅画卷中,深深的悲凉。杜甫来到草堂的背景就是避“安史之乱”,然而我们知道杜甫是一个满腹大志的人。可见其中必有悲凉的氛围。

溪畔的竹群,已经长得参天般高了。竹,当年那坐在你旁边的人。他静静看着溪水流动,忽而站立起来,脸上写满了悲愤与决心,忽而沉重地哀叹一声,又缓缓坐下,眼中满是苍凉与悲哀。或许那时的你还不理解吧,那份深深的苦痛,那份孤独与彷徨。一股悲愤迎面扑来。大唐,难道已经转入衰亡了吗?人民食不果腹,流离失所,哪有那所谓太平盛世之安宁!

年轻时义愤填膺,那报国之心可比天之大,海之阔,可是,当年的杜甫不受重用,空怀一腔热血,没有改变那时政昏暗局面的能力。杜甫曾下定决心,为了黎明百姓,杜甫要改变唐之命运,当面对现实时,杜甫愤怒地发现,自己连获得一次机会的可能都没有。那种深深的悲哀,刻入骨髓,他做不到。那份悲哀沉淀到现在,留下的,是那无尽的苍凉。连当年的意气风发,都不复存在了。不断在黑暗中挣扎,杜甫迷失在了黑夜之中。整天只能靠写写诗,吟吟诗来消遣日子,他把他的精神写入了千古,而这草堂里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了他的爱国精神。杜甫最终的命运,也因这些东西而不凡。

7.大学学术制度变革原则刍议 篇七

一、经济理性与意识形态相结合

学术制度虽然是关于学术的制度,但同样要遵循制度变革的基本经济规律,那就是在制度变革中具有经济理性,即只有当预期的净收益大于预期的成本时,制度变革才有可能发生。制度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如制度有利于克服外部性,可以帮助克服市场失灵,帮助人们规避经济风险等。制度变革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制度的经济功能。但是,经济功能并不是制度的唯一功能,制度还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行动团体的经济计算并不是制度变迁的唯一动力,价值观、道德规范的权衡也是制度变革的重要动力。制度的经济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是相互补充的,“意识形态努力使个人和团体行为理性化。”[1]如果人们对现有制度持支持和认可态度,那么即使个人可以从制度变迁中获利也不会去改变现有制度;如果对现有制度不满,怀疑它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即使个人在制度变迁中可能遭受损失也会参与制度变迁。这说明意识形态对制度的维持和变迁有很大的影响。

大学学术制度由于其学术特性的缘故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功能,如对科学的“无私利性”的追求。但学术活动在经济学意义上也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学中的“学术人”也是“经济人”,而“经济人”是要追求个人私利的。这二者不是矛盾了吗?其实不然,大学教师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无私地追求真理,但他们在转让自己的专利时也会讨价还价;他们在取得学术荣誉时,也会抱怨自己的工资待遇太低,但我们并未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可以说,“学术人”既是“经济人”,也是“道德人”。在大学学术制度的变革中只有记住这一点,只有将学术制度的经济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结合起来,才可能最终实现制度变革的目的。

二、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

大学学术制度的目的有很多层次,如对国家而言是为提升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学术竞争力服务,为解决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对大学而言是为学校的学术声誉、学术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服务;对某一学科的学术“行会”来说是为了提升本专业或学科的知识增量,开拓新的学术领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本专业或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对大学教师而言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学术素养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增进自己的学术自由等等。这些目的从社会活动的性质来看,又可以分为学术本身的目的、经济的目的、政治的目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等。

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不能忘记大学学术制度的最根本和原初的目的。笔者认为,这个目的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这里的“人”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社会的其他人员,甚至政府官员等。“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的发展既要全面,又要和谐。如既促进人的抽象思维,也促进人的形象思维;既发展人的工具理性,也发展人的目的理性;既磨炼人的科学精神,也塑造人的人文精神;既重视学理,也重视应用,等等。这个根本目的又表现为人类的一些普遍价值追求,如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以及其他的价值追求,如诚信、安全、和平和繁荣等。这些目的也应是统一与和谐的,它们最终也是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

同时,目的与规律相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实现大学学术活动的目的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正如大学学术制度的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性质,大学学术制度的规律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性质。这些规律主要有:学术规律、经济规律、政治规律、道德规律等。在这些规律或法则中,学术法则、利益法则、道德法则是最基本的三条。大学学术制度变革既要为实现以上的各种目的服务,又要遵循以上的各种规律,应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最根本的一点可以总结为:大学学术制度变革应该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同时应该遵循基本的学术法则、利益法则和道德法则。

三、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相配合

制度安排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服务的,但制度安排在实现制度目的时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同时,每一项制度安排都内在地联结着其他制度安排,共同“嵌在”制度结构中,某项制度安排的效率还取决于其他制度安排与它们之间的联结的完善程度[2]。一项制度安排的变迁,有可能引致其他制度安排乃至制度结构的效率发生变化。但是,各项制度安排的这种引致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必有一项或一组制度安排的引致作用最为重要,可以称之为核心制度;其余的制度安排的引致作用相对较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核心制度的控制,可以称为配套制度。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实现制度目的的作用和控制、影响其他制度安排的程度虽然不一样,但在整个制度结构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制度结构的变迁应该是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共同推进、相互配合的制度变迁。如果只有某项制度安排的变迁,而不注意其他相关制度的变迁,则制度变迁能否实现目的,实现目的的效率是很成问题的。

大学学术制度的变革也是一样,只有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相互配合才能很好地实现制度变革的目的。例如,在大学教师配置制度的结构中,如果说教师职务合同聘任制度是一项核心制度的话,则相关的教师人事代理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薪酬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国家对教师和大学的人事自主权的相关保障制度都是配套制度。要改革传统的大学教师聘用制度,就必须同时改革传统的大学教师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工资制度,以及国家的相关人事制度。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知名大学所发起的具有首创精神的某项学术制度的变革,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注意或没能对相关的配套制度进行变革。在制度变革中注意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相互配合,近于我们常说的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即制度变革要统筹兼顾,不能有所偏颇,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四、稳定与变革相协调

稳定和变革是大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特征,也是大学制度的两个相关特征。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杰出教育家赫斯伯格(Hteodore M.Hesburgh)曾经说:“大学是所有社会机构中最保守的机构之一;同时,它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3]国外著名的大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甚至保守性,同时具有适应新的需求和方向的调节能力,这是一种独特的结合。在美国,这种状况不是政府进行周密规划的结果,是大学自然发展所形成的“自发秩序”。国家没有关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划,大学享有相当大的自治权,研究型大学享有的自治权就更大。因此改革是多样和自发的。“大学极力抵制根本的变革,然而它们能够相当容易地增加新的专业并适应不断变化的职能。大规模的制度改革是相当罕见的,但在周边的变化是很大的。”[4]变革的基本模式是简单地给现有的大学、院系、学科增加新的职能,通过这种自然增加来实现变革。这样,就不必严重打乱或改变现有秩序而实现改进,适应环境,而且可以用较低的成本适应新的需求。可见,大学制度的变革所引发的变动最好尊重大学原有的稳定,这样变革所遇到的阻力最小,变革成功的可能性也最大。对于大学改革的领导者而言,大学制度的变革实际上就是要保持大学的动态平衡,这正如阿什比所言,“一所健全的大学总是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断地受到来自教职员的力量与热情的干扰,而大学行政的回转仪就要不断地予以调整。”[5]

大学学术制度的变革也必须是尊重和保持稳定性的变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没有运用彻底颠覆原有体制结构的“休克疗法”,而是进行由外围到核心、保持稳定的“软着陆”式变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我国大学学术制度也不能采取“革命式”的“休克疗法”,而应在尊重原有权力和利益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稳定的渐进式变革。即使是由政府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革,也应注意保持稳定性。

五、变革与开放并行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组织的“改革”总是与“开放”联系在一起,二者几乎总是并行的,常被合称为“改革开放”。任何组织的制度在变革的同时应该加强开放性。在知识经济和学科日益交叉融合的“大科学”时代,大学学术活动必须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走向国际,保持适当的开放性。大学学术制度在变革的同时也应当保持开放的姿态。大学应该成为具有自由、多样化、开放精神的大“社区”[6];大学应该成为具有开放性和合作精神的“柔性大学”(Flexi-university)[7]。大学学术应该打破学科界限,树立合作与开放的观念。大学学术和大学学术制度变革的开放性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在大学层次上,研究应当向教学开放。“大学独特的结构使它适合承担的角色是在研究中进行教学或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进行那种和教室和讲座不分离的研究。”[8]大学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区别在于它既进行学术研究,也培养人才,而且这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其中,研究型大学虽然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但教学的职能仍然很重要。研究型大学中的教学除了本科生教学,还有分量很重的研究生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的教学与科研结合主要是指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以科研为基础进行,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教育的最佳途径。“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毫无置疑地与研究联系在一起”[9],科研对教学的开放和统一应当成为变革大学学术制度的一条重要原则。

其次,在国家或社会的层面,大学学术应当向社会或市场开放。在现代社会,大学学术虽然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对政治干预和社会控制具有天然的排斥倾向,但在科技发展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大学学术不可能再呆在“象牙塔”中,相反,“大学须深涉世事”(University must indeed be in the Thick of Things)[8];大学学术要有“为科学而科学”的品格,要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但大学学术不能完全自外于社会,保持距离并不意味着隔绝,大学学术不能对社会事务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在遵循学术逻辑的前提下,大学学术对社会的合作与开放完全可以增进大学学术的自由。增进大学学术对社会或市场的开放性,政府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政府应该通过目标设定、设定绩效标准、投标合同、对结果的评估等“从远处掌舵”[11],为大学学术创建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应当建立一个良性的大学学术市场竞争机制。应当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构建一个“学术—工业—政府”紧密结合的“三重螺旋”(Triple Helix)[11]或“大学—工业—政府—社会”紧密结合的“四重螺旋”[13]。

最后,在国际层面上,大学学术应该向国际社会开放。学术交流是学术界的生命线[11]。大学学术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性。可以通过加强大学教师的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发展和利用好各种学术国际化的载体和平台,增强大学学术向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开放。但是,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一样,目前的国际学术秩序是一个西方世界占据绝对优势的极度不均衡的学术秩序。我们在向西方世界进行学术的开放、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崇洋,避免被“学术殖民”。但是,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于世界知识系统之外。”[4]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学术的国际化是我们必须作出的选择,开放和合作是我们必须采取的姿态。我们应该在保持主体性、独立性的前提下融入国际知识网络,向国外学习,但同时要争取改变不利于自身的国际学术秩序。

参考文献

[1][美]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4.

[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科斯,等(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83.

[3][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03.

[4][15][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93.184.186.

[5][英]阿什比(腾大春,腾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99.

[6]Bernard E.Whitley,Jr.,and Patricia Keith-Spiegel.Academic Dishonesty:an Educator's Guide[M].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2,p146-147.

[7]David Famham.Managing Academic Staff in Changing University System: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Comparisons[M].Suffolk:St Edmundsbury Press Ltd,1999,p343.

[8][10]Robert A.Nisbet.The Degradation of Academic Dogma[M]. 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1997,p178.p188.

[9][美]杰恩,等(柳御林,等译)研发组织管理:用好天才团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31.

[11][12][14]Tony Becher and Paul R.Trowler.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I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 of Disciplines [M].Buchingham:Edmundsbury Press,2001,p11.8.104.

8.大学学术道德建设的三大路径分析 篇八

大学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有学者认为,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在于一系列学术制度的供给不足,如同行评价制度的扭曲、异议制度不完善、监督和惩罚机制缺位等等。而笔者认为,研究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大学的组织特性,与西方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组织特性在于:受政府集中控制,自主性差;大学内部崇尚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方式。基于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行之有效的学术制度(如同行评价制度),在中国却形同虚设。因此,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在于大学定位的不合理,大学不是定位为学术组织,而是政府的行政附庸。定位偏差的大学组织缺失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精神;还有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缺陷等。[1]所以,治理学术道德失范,重建大学学术道德,要从以下三条路径下手。

一、遵循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之原则,把大学定位为学术组织并协调两种关系是根本之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5)中指出:“坚持学校自治和学术自由是高等院校正常运转和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要重建大学学术道德,首先必须遵循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之原则,把大学定位为学术组织。在此基础上,在外要协调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在内要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

(一)协调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大学的发展要有和谐的外部环境。随着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先的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单一关系,已经分化为政府、市场、社会和学校四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关系。按照目前正在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念的观点,学术失范与政府的过分干预关切极大。因此,学术道德建设首先要协调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而此对关系中,关键是政府的自觉和果断。政府要始终把大学作为社会的学术组织加以建设和管理,建议将大学与行政机关区别开来,取消大学按行政级别分类的制度,要尊重并维护大学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使大学按照学术组织自身的逻辑运行。

政府要改变过去那种事无巨细包办一切的管理方式,而是“通过统筹协调、监督评估、方针指导、提供服务等方式,对大学依法实行宏观管理”。[2]下放办学自主权,将具体的学术事务交给学术人去处理,在学术事务中,要淡化政府的行为,如在学术评价与学术奖励中,要根除“官尘暴”对学术界的干扰。在学术道德规范的制定上,应该尊重并以学术界的共同标准为主,政府主要通过立法、监督、检查等方式来行使其权力。

(二)协调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受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当前大学管理的范式正趋向于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和市场优先的战略选择。因而,当今大学管理的改革中,“效率”成为主流话语,顺应大学的变革,行政人员的管理作用格外突显,而学术人员的地位却江河日下。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处于行政部门的附属地位,大学的建制也是行政部门的翻版;缺乏学术自由和自主办学的传统,学术权力本就弱于行政权力。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鼓吹下,简单地适用新公共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组织结构改革,所引发的一个连带结果是愈益强化了大学组织的行政权力,日渐削弱了其学术权力,产生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甚至使大学演变成单独承担经济发展责任的类似于企业性质的机构,进而不自觉地使大学组织在权力运行模式上滑入官僚化的陷阱。

潘懋元先生认为,“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3]学术道德失范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此,所以要调整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保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在学校事务,尤其是学术性事务的决策管理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过分依赖行政权力进行决策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决策管理中的作用。[4]英国教育家阿什比说过,“每个大学能否健康发展就在于校内由哪些人主持。”[5]既然把大学定位为学术组织,就要按照学术的内在逻辑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学术事务要依据学术规律而不是以行政手段,要以民主协商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处理。

二、改革完善各种学术制度,使之合理有效是必需之路径

(一)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对如何开展学术的评价工作,博耶曾提出四条原则:

第一,学者的品质。这条原则应优先于评价的程序和标准,因为它是学者职业特征的表现。虽然品质是难以测定的东西,但仍应作为专业绩效的核心被评价。

第二,绩效标准。其中又分为六个小的标准,即知识、明确的目标、适当的方法和程序、创造性使用资源、有效交流、重要的成果。

第三,学术证明。博耶认为由于学术多种多样,学术证据也要多样。可以是自我评估,可以是同行评估,也可以是学生评估,还可以是委托人或在专业服务中共事的人作为评估人。

第四,过程的可靠性。要保证过程是公正的,保证做出决定的人是可以信任的。

具体到制度建设上,建立科学、合理、公正、易行的评价体系是学术评价制度的保证。

1.建立有效可行的同行评价制度,加强同行评价的力度

这就涉及专家的遴选和对专家的监督问题,所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专家遴选和监督制度:其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专家首先要是同行,只有同行才能对本领域的发展状况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其二,专家必须有较好的学识和研究能力。如美国学界认为同行专家“应该不是政府部门的雇员,他们必须要有从事科研工作的丰富经验,并且在研究工作中卓有成效”。专家不一定要比被评价者学识渊博,只要他们有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就行;其三,评审专家要有较好的道德素养,不得任人唯亲,不能嫉妒他人的研究成果;其四,应规范专家遴选程序。目前一种可行的方法是由国家建立专家数据库,在学术评审活动中,专家通过数据库根据评审需要随机进行选择,这样可以保证所选专家符合同行评议的标准,避免专家遴选过程中的种种失范行为。

2.改革只注重量化的评价方式

学术评价对数量的过分追求,助长了重量不重质的倾向,带来了学术上的急功近利现象,从而产生大量的平庸之作。这种评价标准压制了学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削弱了学者的批判力和创造力。创造性的研究和基础性的研究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过度量化不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现。中山大学在改革评价方式方面做了某些尝试,将业绩考核和岗位津贴相结合,即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若干最优秀的学者发给特殊津贴,这些学者可以在若干年内不参加业绩考核,使之潜心学术,这种方式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出。

3.建立同行评议与科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学术评审制度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国际较为流行的是科研方法计量评价,是将科学计量学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这是将“发表科学论著的数量和引证次数,根据不同的评价要求采取对应的细化指标,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求得分值,用以衡量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科学贡献和学术水平达到的程度。”依此评价一篇论文可有两个指标依据:论著在一定时间内被引用的次数;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某刊物前两年所发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次数,与该刊物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用的论文总数之比)。

4.淡化政府评价的功能

政府评奖活动已经成为了助长学术腐败的温床,成为亦官亦学人士的“交易所”。更重要的是,一些政府评奖活动难免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而政府行为是功利化的,于是受政府评奖活动影响的学术活动也就越来越趋向功利化,使学术丧失品位、丧失本分。因此,要规范政府评奖活动,淡化学术评价中政府的功能,还学术评价以学术的标准。

5.建立匿名评审制度

匿名评审制度分为“单盲”和“双盲”。所谓“单盲”评审即评审专家知道被评审人是谁,而被评审人不知道评审专家是谁,我国多采用这种方式。以此类推,“双盲”就是评审专家与被评审者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谁,国外多采用这种方式。匿名评审可以排除人情关系、个人好恶等非学术因素对评审专家的干扰,保证评审结果的公正合理。

(二)完善学术奖励制度

1.建立学术查新和查假制度

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术查新查假制度,将学术的垃圾、伪作、赝品排除学术奖励系统之外,保持学术界的纯洁,保障学术奖励的基础不发生变异。并遵照所制定的制度办事,不能以个人好恶随意更改。

2.完善异议制度

包括奖前异议和奖后异议。奖前异议就是对所要参与评奖的学术成果进行资格认证,这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来进行;奖后异议是参与评奖的学术成果获奖后还要接受社会的二次审查。这两项制度对于保障奖励的含金量,保证奖励制度对学术人员起到激励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监督和惩罚制度

休谟曾提出一条著名的“无赖”原则:在制度设计时,必须设想每个人都是无赖。单靠学界的自我调控是难以有效地防止学术道德失范的,在制度方面,必须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网络。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监察长制度的建立就是为监督处理学术研究中的不端科学行为,它在国会的支持下可以独立行使其职能。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设立的“研究诚实事务办公室”制度,也从外部法律制度上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监督处置,这确实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中国目前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监察制度和机构,大量被揭示的不端行为往往因为惩戒制度和执行机制的缺失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裁,所以中国科学院完成的《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的报告建议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尽快建立专门的监察委员会或办公室,建立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察网络,它包括政府科研投入资助监察机制、大学和研究机构监察机制和科学团体监察机制等。同时,《报告》建议国务院建立具有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力的利益冲突公示监督制度,并将当事人是否履行公示利益冲突的义务列入学术信誉评价体系。

(四)加强学术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给

1.明晰学术法律规范

学术法律制度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并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学术制度”。知识产权法是学术法律制度的充分体现。所谓知识产权法是指为“调整智力成果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对知识产权法的有关重要条目应做出明晰的规定。法律规范不明晰,语言晦涩,一方面容易造成歧义,另一方面使某些人有漏洞可钻。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作法,如对如何是“剽窃”、“抄袭”做了相当详细的界定,并附有相应的例子说明。

2.加大违约成本

知识产权法应加大对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即加大制度的违约成本。制度实施机制健全与否,主要不是取决于机构和人员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制度“违约成本”的大小。违约成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违反制度的行为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的大小,二是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的惩罚措施的严厉程度。学术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屡禁不止其根源就在于违约者的支付成本太小,所以要加大成本,对违反者课以重罚,严重的处以刑事惩罚。

3.学术法律制度体系应增加监督制度和惩罚制度

首先,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执行机构来监督受理学术违规行为;其次,各高校要建立学术法律监督和查处的专门机构,负责本学校的学术违规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工作,及与本地区法院和检察院相应机构的协调工作,在对学术违规人员进行处罚时,学校应该采取回避原则;最后,政府法律部门和高校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接受社会的监督,查处群众举报的案例。

三、加强学术人自身的修养,使之严格自律是必要之路径

(一)增强社会责任感

钟敬文先生曾说过,“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即使去除罩在他们头上耀眼的光环,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一小部分特殊的人群。他们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尤其人文知识分子,更是浮躁社会的清醒者、批判者。然而在现实语境中,在这种新的社会风气下,他们随波逐流,社会责任心淡薄,不但对社会的反思力度和批判深度降低,甚至出现一些不正当的学术行为。诚然,在目前社会大环境下,经济原则渗透一切领域,但这不应该成为知识分子道德泯灭的借口,他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履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二)建立学界自律制度,塑造“科学的精神气质”

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人们愈是经常、愈是反复地加以思考,就愈是能感受到它们给人们所灌注的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种内心的道德法则就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而是人类内心的一种信念。借鉴墨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一说,笔者认为对于学术人来说,这种内在的道德约束,即“科学的精神气质”具有三大原则:

1.崇真原则

崇真是“科学的精神气质”的第一原则。崇真就不能弄虚作假伪造实验数据,就不能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就不能违反其它一切学术道德。

2.平等原则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否是权威的研究成果,都要接受同行、社会质疑与考察,谴责打击压制别人的“学阀”主义。

3.双重价值原则

追求真理,谋求合理的回报,协调两种价值观,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知识经济时代,效益优先,功利至上,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尤其自然科学领域,科学知识越来越走向实用,科学的功利价值观越发彰显。作为学者首先应该是科学知识的受益者,学者不再是不敢言利的所谓圣人,他们可以将追逐物质财富作为人生的目的,但不应该是唯一目的,还要追求科学的真理这一价值原则,以促进人类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1]贾万刚.审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三大根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7(4):5.

[2]陶爱珠,赵文华,徐祖广,刘念才,董育常.加快建设中国现代大学制度[J].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01(2).

[3]潘懋元.大方向与可行性[N].中国青年报,2003-06-26.

[4]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2-183.

[5]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2.

[6][8][9][11][12]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2004.162,167,163,48,160.

[7]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93.

上一篇:记寒假里的一件事下一篇:一次难忘的经历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