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精选18篇)
1.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一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基础情况,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让学生与课本人物、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2.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二
我认为, 造成政治教学“这里黎明静悄悄”, 出现“老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的现象, 除了“大气候”影响, 诸如“普九”后学生普遍厌学, 社会上对政治教学的传统偏见等因素之外, 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政治教学本身, 在于陈旧的教育观念、呆板的教学模式、空洞的说教、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试想, 这能不窒息政治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吗?又怎能吸引富有激情、充满幻想的学生呢?决定学生对政治课是否产生兴趣的最主要因素在于教师教学本身。因此, 要走出政治课的低谷, 出路在于把握时代脉搏, 改革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课堂效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问卷调查显示, 95%的学生最喜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 最讨厌动辄训人、盛气凌人的老师。师生关系乃鱼水关系, 而非猫鼠关系, 学生不是待灌的容器, 而是等待滋润的花蕾, 很难想象僵化的师生关系会有成功而有效的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走向学生, 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不仅不会失去教师的尊严和威信, 反而体现了人民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宽容心态。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爱些什么, 不仅是我们教学的良好素材, 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将政治课的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般地浸润他们的心田。其次要让微笑贯穿课堂45分钟, 即使课前心情沮丧, 也要将笑容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真诚而自然的微笑将会缩短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将会感化学生, 将会使你的讲课内容具有出人意料的说服力。
二、加强时事教育, 把握时代的脉搏, 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该通过时事教育课, 用体现在时事中的党和政府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政策充实修正相应的教材基础理论。这样做, 一是有利于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可以保证教材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三是可以增强政治课的活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时事内容覆盖面广, 伸缩性强, 许多内容与教材联系密切, 因此时事教育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不能停留在国内外大事的简单罗列和拼凑, 更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 把两者统一起来, 同时时政教育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在时事学习中把握热点问题、重点问题,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拓宽教学渠道, 提高课堂效率。
1. 有效地导入新课, 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课伊始, 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新课前, 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结合教材的特点, 精心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方法, 使学生一开始就抓住教材的重点, 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
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一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好的开头有先声夺人、启发诱导之功能, 那么, 精妙的结尾就应具有耐人寻味、课断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这一问题时, 通过讲解, 学生虽然在理论上记住了一些观点, 但并未全信, 有些甚至还在嘀咕:“多党制有何不好。”在这种情况下, 我以学生熟知的“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一典故作结局, 效果大大不同。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是因为我国不具备西方多党制的“土壤、水分和气候”, “水土异也”, 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如果硬要移植过来, 就会变成“枳”, 又“苦”又“涩”, 我们的人民就只能吃“苦”尝“涩”。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典故加以引申、论证, 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疲劳, 而且能坚定学生的信念, 深化所学知识, 使尾声再掀高潮。
3. 拓宽教学渠道, 采用丰富多彩的立体型教学形式, 强调师生共同活动,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 激发学生的兴趣。
(1) 演讲式。我在教学“三个代表, 砥柱中流”时采用这一形式,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素材, 特别是建党90周年以来中华大地所发生的历史性伟大变化, 结合课本预习, 说明各个时期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素材。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自学, 我补充所叙述“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基本观点, 组织学生交流访谈, 撰写演讲材,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评比。
(2) 答辩式。一般在一个单元结束后搞一次单元小结, 让学生就单元复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或模糊认识或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向老师提出咨询。老师答复时, 学生可以就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也可以反问学生中带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师生双方通过平等讨论, 畅所欲言, 沟通思想, 从而就某一个问题达成正确认识, 澄清模糊认识, 纠正错误认识。
(3) 调查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才能永葆青春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社会,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而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经过努力, 学生对政治课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45分钟完全可以由过去的煎熬变成对知识美的享受, 同时有助于学生自觉形成“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良好政治素质。
3.拓宽德育渠道 提高德育实效 篇三
大力开展主题活动。学校在不同时期,根据各年级段情况确定不同主题,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式的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一是开展好校内重大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艺术教育、环境教育等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二是抓好主题班会。在正副班主任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并逐步实现主题班会的系列化。如近一年来,学校结合课题“小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己、感恩生命、感恩自然等主题入手,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中体验、在学习中体验、在社会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坚持行为规范落实。为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位,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坚持完善“雏鹰争章”活动的检查评比制度,在四到六年级中组建了一支特色执勤队伍,让成员按指定时间执勤,每天负责对各班的早读、两操、卫生、纪律等方面进行检查。重点强化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做到日查与抽查、全面检查与主题性检查相结合,并及时向各班主任反馈检查情况。
营建多元校园文化。学校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教育内涵的蓄养。校园一刊(《海珠拾贝》)、一台(星级小舞台)、一窗(橱窗)、一栏(班级宣传栏)、两站(海珠记者站和红领巾广播站)的开设,构建了学生精神文明教育的新时空。学校每年组织开展科技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元旦游园会、五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训练营和六年级小学毕业典礼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成为学校的亮丽风景,形成了学校的节日文化。
推进班级特色建设。近年来,班主任们根据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和《学生团体辅导游戏手册》,组织开展团体辅导游戏,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多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运用团体游戏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培养了学生意志品质与团体精神,融洽了师生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学校鼓励班主任开展个性化办班的尝试,形成富有特色的班级和班主任风格,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每学期开展班级特色标牌的设计、班容布置、班刊评比,实施班级成长记录袋等活动,使班级成为最有文化和教育内容的场所。学生们在良好班级氛围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自我教育中提高、成长。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广东广州510620)
4.回归语文课本,提高教学实效 篇四
回归语文课本,提高教学实效
朱先容 电话:***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
【摘要】: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于是不少师生都认为语文课多上少上、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课堂上,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而经过严格审定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本文笔者从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夯实语文基础;立足教材,巧用课后练习,提升阅读技巧;储备素材,发展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三方面探讨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方法。【关键词】:回归 语文课本 提高 教学实效
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于是不少师生都认为语文课多上少上、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语文教师片面追求高分,轻视教材,课堂上,用大量的课外阅读代替对课本的解读;为了赶时间,只重视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轻视甚至放弃课内文章的教学。因此,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而经过严格审定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这种轻视教材,忽视课本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注定会事半功倍。
虽然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它高于教材,但它又源于教材。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了语文教材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纵观近几年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命题也越来越重视与语文课本的接轨。课本上可直接作为考题的有现代汉语语音、字形、词语和古汉语实词、虚词、句式及名句名篇、文学常识与作家作品等语文基础知识。高考名句默写,均选自课本,特别是课本里名篇佳作中语言简练,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的句子,成为默写的常考内容。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现象均来自课本,实乃“熟悉的陌生人”。诗歌鉴赏的意象、情感内容、表达技巧也大都隐含在语文教材之中。语言的仿写内容也与课本作家作品等文化内涵紧密联系,甚至作文的素材选用和主题表达也与课本密不可分。所有这些都在启示我们,高考语文的“影子”就在教材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注重语文知识的梳理、积累、挖掘和灵活运用,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大致分成记忆型和应用型,几乎覆盖所有考题。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为方便记忆,必须总结其规律,梳理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1、语音、字形、词语、文学常识、名句默写的分册梳理,将语言文字运用与语音、字形、词语、病句、修辞等考点相结合,落实到教材中。例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考点,学生学起来抽象而枯燥,我在教学中选取了课文鲁迅的《祝福》,采用小组讨论式将知识讲解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合作探究中有效解决了作文中乱用标点符号的问题。
2、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我在教学中开设“文言天天测”活动,将必修所有文言文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分课制作文言实词知识卡片,强化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3、文体知识、表达技巧知识。
(1)梳理不同文体命题特点: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写人叙事)《荷塘月色》(写景抒情);诗歌《蜀道难》(古诗)《登高》(近体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词)《醉花阴》(婉约词)《沁园春·长沙》(现代诗歌);中外戏剧《雷雨》《哈姆莱特》;新闻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文艺评论、随笔杂文《咬文嚼字》《拿来主义》;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古代人物传记《苏武传》;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论说文《劝学》《师说》;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赤壁赋》;序跋类散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梳理各种文体的特点,篇章结构。(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欲扬先抑。整合必修1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和《语言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课 本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诗经·采薇》的重章叠唱,《荷塘月色》的通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夸张。
(4)小说人物写作技巧:《祝福》的白描,《林黛玉进贾府》的肖像、语言描写、侧面烘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自然环境的烘托,《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概括介绍。
二、立足教材,巧用课后练习,提升阅读技巧。
课本学习是个整体,编者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凭借和依据。是本,是纲。它不仅是帮助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扶手,而且题型设置科学合理,和高考题型有着密切联系。“整体把握”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认识文中人物的,有抓主要内容或重要观点的,有明确主旨或全文情思的;有理清思路(情节、结构)的,有拟小标题的;有从审题切入的,有从文首或文中或文尾引发的,有从写法人手的,等等。“局部深入”这一环节,以“整体把握”为基础和支撑,对课文语言艺术进行品味揣摩,把欣赏评价引向深入;“拓展运用”旨在通过从课内引向课外相关文本的比较阅读,或以读促写。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前三题就依次指向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筛选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等考点。《小狗包弟》第一题“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涉及到现代散文阅读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荷塘月色》练习二对应高考考点“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此人怎样的感情?”“辛词善于用典。在这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什么情思?”“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情怀的?”这些题目的设计关联到高考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的诗歌形象、意境、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观点态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三个练习分别指向高考小说阅读的“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自然环境的作用”三个考点。3 《装在套子里的人》三个课后练习指向小说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小说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由些可以看出,语文高考并不神秘,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本课后练习的规范作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让学生触类旁通,在高考中迁移运用。
三、储备素材,发展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
教材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学生作文的样本。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高中语文课本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品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积累并利用好课本素材,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首先要背诵大量的优美语段和名句名篇。《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段落生动而富有感情,可通过诵读和背诵既可以有效形成语感,又可通过仿写博喻句、通感句训练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滕王阁序》中的警策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排比句式和排比段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而古诗文则为写作提供了鲜活的事例和深刻的警语,这是极佳的写作素材。
其次要提炼教材中经典形象。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或文学形象众多,忠君爱国上下求索的屈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胆识兼备视死如归的荆轲,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坦率宽容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执着坚韧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自矜功伐刚愎自用的悲剧英雄项羽,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容淡静的陶渊明,天真浪漫豪放不羁的风流才子李白,博学多才乐观豁达的大文豪苏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胸怀天下睿智坚韧的政治家诗人毛泽东,懂得感恩用灵魂行走的残疾作家史铁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善美挖掘文本人文内涵,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再次要注意训练“一料多用”的能力。课本素材内涵丰富,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例可以向这些角度思考:①做事要善于抓住矛盾,分清主次;②临危受命,勇于面对困境;③善于认清自我,把握自己的优点。如果能坚持这样的训练,那么课本中的素材就不再是单调僵死的材料,而是经典的鲜活的论据了。
总之,回归课本,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对课本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语文教师必须回归课本,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一、三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月第一版
[2] 张坤.立足课本注重拓展——高考阅卷老师谈高考语文备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11:161-164 [3] 蔡奋琪.回归教材——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2 [4] 刘倩 黄德涛.考纲、试题与文言文[J].中学语文教学2003,03
5.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五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教学评价?都涉及哪些领域?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说起教学评价,人们自然会与测试联系在一起,尽管评价与测试有关联,但评价不等同于测试,它较测试有更广泛的涵义和更多样的功能。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对评价改革的要求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1、教学评价优化教学过程
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测试与评价,似乎已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流程。然而,在重视教学评价的今天,这个流程中的几个要素的位次已发生了变化,测试与评价不再仅仅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检测,而是直接参与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调整。测试与评价对教学的影响程度,与评价结果的“利害”程度相关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要发挥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才能使各项教学活动不偏离新课程的标准,保证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行。与此同时,由于“中考”等因素的影响,与
其它学科相比,地理教学受“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及模式影响很大、近年来,地理学科的中考命题,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强调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具体表现为强调考查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阅读图表能力、联系实际能力、整合信息能力等,这些要求直接影响到初中的地理教学,甚至整个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中重心的偏向。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教学评价的教学导向功能,为全面提高教学实效而努力。
”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多精彩”,这是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评价理念方面最突出的变化。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的是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情绪”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参与”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保证;“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分享体验、感受成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促使评价者和授课者对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能否进行主动探索、自由表达;是否勇于质疑、善于合作;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行为是否自觉;学习环境是否民主、宽松;学习氛围是否和谐、融洽等活动状态和气氛更加关注。在教学评价的引导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能做更深入的挖掘,积极创设利于学生安全、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教学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手段或方法,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用来判定学生
在教育变量上的变化。当然,这些教育变量是教师关注的、被认为是重要的或必要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它们应该包括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学习中的变化。对这些教育变量的评价,并非一次测试与评价可以达到的。不同目的评价,有着不同测试的内容和测试方法与之相对应。因此,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就必须具备驾驭教学评价这种手段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素质全面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评价本身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师可以从教学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尺度和方法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挺高了,那么学生的水平也就提高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使用教学评价的结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要求,使得教学评价由过去只重视一个 “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发展成为定位于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课堂上,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的获得,还要有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并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应在真实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跟进,积极投入,感受真挚的情感和探索体验。超越传统的评价要求,促进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也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应有的知识;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等,都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中对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更高要求。能力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迁移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评价既可以体现于知识和技能型评价的试卷中,也可以超越试卷,形式多样。比如地理小论文的编写。在初一世界地理学习任务完成后,如果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大洲、一个国家、一个岛屿、一个高原等,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这个大洲、国家、岛屿、高原等的介绍文章。”来考查学生,看谁写得最精彩。这样考查,其效果未必比一张笔试试卷逊色。再比如,学生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内容后,让学生自编一张以“人口”为主题的小报,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一定会别有一番收获。
能力评价可以更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但评价的主观性往往更加突出一些,但只要正确对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在能力评价的实施中,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使得评价更公开、公正,并且可以做到让同学们在评价中发现问题、向他人学习、自我完善,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一种更好形式的学习、提高过程。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一个过程性的积累,以便于总体上把握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发展、变化轨迹,及时调整学生的发展方向,改进和完善学习方式,扬长避短。这样,可以使学习成为一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5、教学评价与实践、生活
实践、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方式,也表明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遇到的问题。例如,我曾经给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周边生态环境调查实践,参与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积极性较高。在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知识与方法的指导后,他们开始了自主的学习过程。他们查阅了有关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制定了学习计划,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虽然同学们交上来的不是什么高质量的论文,但反映了他们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地理学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
现。
6.改革创新,提高体育教学实效 篇六
【摘 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强调增加师生互动的内容,更追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只采取单一方法教学,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难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实施进行创新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调节课堂气氛,从而优化了体育课的教学,提高了体育教学实效。
【关键字】创新 灵活 有效
由于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奇缺,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农村学校很多是兼职的体育教师,因此很大程度上农村体育仍以“放羊”的形式存在,体育课就是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下课就集队,没有引导和有效管理,导致学生误以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课堂教学没有实效,不能达到《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能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信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目前这种现状下,思索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无疑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要有创新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念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而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们可以放手去开发、选择一些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设施,场地情况安排适合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让学生感兴趣,并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低年段的体育最好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教法应该直观,多以兴趣培养,体验快乐为主,适当开展田径:各种方式的走,急促地走和拍手叉腰抬手走等;跳类:立定跳远(小青蛙学本领),双腿跳(小白兔跳、家兔野兔)、单腿向前跳等。中年段内容要选择有一定技术含量,且具有趣味性又富有健身性和教育性,能够让学生的体质得到锻炼又能展示自我为主;高年段内容要选择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和合作的项目为主,特别是竞技运动项目,如:校园足球。而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根据教学需要和目标来设计:可以是主题式单元教学的设计,也可以是以教材的形式单元式设计,更可以是以单个技术动作的课时计划进行教学。同时,我们还要开发校本资源,选择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和游戏编入教材,让教学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安排、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使用合理的、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体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教学实施要灵活多样
现有体育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示范讲解动作、学生反复练习、教师检查动作等为主要形式,如果长期一成不变,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难以体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学生如何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呢,就更谈不上全面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了。他们不愿意每节课都一成不变,他们需要新颖的教学方法,实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如教加速跑时,如果不利用多样竞争形式而直接叫学生分组跑,学生跑两次就厌烦了,就叫苦叫累了。因此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加速跑可以先让学生运用胸前贴报纸加速跑,也可以分组比赛贴纸跑。通过有趣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还从中得到了锻炼。在这之后再把快速跑的动作要领加以规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发出笑声,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2.方法选择要切合实际
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学生性别的不同也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在教六年级接力跑时,可以让学生分为男女两组进行“圆圈接力跑”,男的在外圈、女的在内圈。这样男女同学一起比赛,一起竞争,教学气氛就很浓厚。通过设置差别教学,条件好的学生由于适当限制了他的优势、或者加大难度,学生才会有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课堂学习才不会感觉无聊乏味,教学也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3.游戏应用要恰到好处
游戏是体育运动的组成部分,由于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起来生动活泼、竞争性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游戏教学,引入竞争提高实效。
例如在教学400米跑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沿着跑道强迫练习,学生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借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如:用几个醒目的标志物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使六个点连成长方形,把学生分成六个组,分别站在六个点上,要求学生按照几何图形进行跑的练习。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要求在跑步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把自己跑过的几个点连成各种图形,让大家自己考虑,然后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并给一定的自主时间进行自我检查,使学生找出可行的跑步练习路线。经过学生的思考和实践,他们跑出了几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在跑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加强了难度,增强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些形式多样教学活动,学生置身于玩和学之中,不知不觉的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启发和锻炼了学生思维,这样真正做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长跑充满趣味。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会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
单位:南安市苏内小学
姓名:杨春常
7.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实效 篇七
一、情境创设应结合音乐教学内容, 突出德育功能
传统的音乐教学, 过于注重学生唱、听, 对其潜在的德育价值重视不足。我尝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并改变了以往那种柔声细语式的讲授方式, 以突出音乐的德育功能。如, 教学《只怕不抵抗》一歌时, 我以黑红色为主色调在教室中布置出庄严、肃穆的场景, 并通过激昂的语言、有力的手势, 联系歌曲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让他们知道奋起抵抗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在那个硝烟弥漫、灾难深重的旧中国, 可恨的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 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怎能容忍侵略者的暴行?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奋起反抗———大人们拿起武器奔向战场;孩子们也行动起来了, 在村头、在山岗到处都有儿童团的身影。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们不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而且情绪十分激动, 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这首歌曲。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如果总是运用“音乐王国”、“问题情境”等表述, 学生就会“烦”了。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以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 在教《如今家乡山连山》这首老歌时, 由于教授对象是现代城市里的孩子, 该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呢?首先, 我出示了几幅兰州城市美景的图片, 然后, 与学生展开对话。我问:在这首歌中, 为表达丰收的喜悦, 农村的孩子把成堆的谷垛比作家乡起伏的山峦, 那城市里的“山山水水”又在哪儿呢?学生答:城市中一栋栋高耸的现代建筑就是连绵的“山峦”, 宽阔的道路、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则将一座座城市紧紧连接在一起。最后, 我告诉学生:农村的孩子看见山绿了、水清了、庄稼丰收了, 城市的孩子看见楼更高了、马路更宽了, 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丰硕成果, 都值得我们歌唱。这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但让他们感到新颖、有趣, 而且激起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理, 使他们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多样化
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 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 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如, 在教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配乐《春晓》一课时, 由于小学多个学科都有关于春天的课文, 小学各个年级段都有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才能取得别样的教学效果呢?我根据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先以“春天的歌春天的诗”为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 让学生们唱一唱、读一读, 而后我又组织他们进行拉歌比赛, 当其中任何一组接不上时, 及时导入要学习的歌曲。最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美的语言的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受,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 不同的音乐教师授课却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 有的教师上课生动感人, 吸引学生, 而有的教师上课却平平淡淡, 学生没什么兴趣, 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美的语言的运用。
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魅力的。在音乐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美的语言的运用。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精辟凝练、环环紧扣、富于逻辑, 不但能够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畅游音乐的海洋。反之,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 削弱其艺术魅力,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8.讲究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实效 篇八
一、合理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因此,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遵循输出与输入并重的互动原则。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输入,则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单纯的知识容器,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每一单元不同模块之间,基本上都以某一主题为主线,意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例如Module 9 Unit 3在“Word Power”部分介绍了很多与颜色有关的词汇习语,而在Task这一板块中则设计了“京剧脸谱”的任务目标,让学生通过听、说、读、问、记录等方式,来理解颜色色彩的英文表达方式,以及人物性格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用颜色描述人物性格的能力。由此可见,这两个板块都是围绕同一主题而展开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两部分整合起来实施教学。
二、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将Prereading和Reading两部分调整到Warming up前,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事先了解文章内容,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这一部分的学习与讨论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如利用直观教具、形象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来创设情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些英语词汇,虽然有同样的中文意义,但是其用法和具体含义却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辅助说明,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词含义和用法。此外,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语法教学是服务于考试的,因此,在语法教学中片面强调语法规则的讲解与练习,使得课堂变得沉闷、乏味、了然无趣,导致学生学习了语法却不能灵活运用。实际上,语法知识是为英语交际而服务的,人们的交流交际都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所以,要求英语教师注重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促使学生在英语语境中提高对语法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教师可以让几位学生上台表演,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学生A对学生B说:Will you come here to attend Christina’s wedding next Saturday?学生C问学生B:What did she/he say?然后由学生B回答学生C的问题:He/She asked me if/whether I would go there to attend Christina’s wedding the next Saturday. 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所发生的语法变化有:come变为go,here变为there,next Saturday变为the next Saturday,这一语言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情境造成的,因此,学生只有处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才能切身体会语法规则的使用奥妙。
四、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学生自身知识、技能的深化与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合作中形成争取的思维意识,提高英语语感。作为英语教师,要注重通过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拓展思维、施展才华,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技能,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意识,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其次,教师要关注合作探究时学生的表达过程,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引导,以纠正学生不良的表达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应用习惯;最后,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第七模块第二单元“Fit for life”中的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时,教师可以围绕合作探究进行安排。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完成“Reading A”中的问题。其次,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What are the two medicines in the article?②When was ASA first made from other chemicals?③What illnesses can penicillin be used to treat?最后,要求学生自主写作一篇短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对高中英语教学中三种教学方式的尝试和研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9.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九
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但是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这个问题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反思片断一]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方式,提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这一理念与方式可以说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因为,学生的自主既是学习的根本,也是教学的目标,但是,学生自主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才能达到有效学习,才能逐步做到“自主”。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要达到“促进”的功效,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否则,任由学生“自主”,学生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但更要培养了优化意识。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但又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
[反思片断二]
合作学习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多种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全面,常常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标签。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做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有人会开小差?如果教师明确合作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担负明确具体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完成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质量的高低,这样一来,案例中“开小差”的现象会大大减少;学习较差的同学更多是成了陪衬和观众。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我认为,合作学习并不是绝对的,一堂课是否安排合作学习,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而且小组学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首先,要有充分的理由,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再次,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强调先独立思考,再发言交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最后,要有明确的小组分工,让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处理好小组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反思片断三]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从经验中学习,强调操作与探究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获得个性化经验和学习乐趣都很有意义。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将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为活动而活动,为感性和兴趣而活动。表面上课堂很热闹,实质上却往往忽视了数学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情绪高度兴奋,难以平静。这样的教学设计背离了数
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在课堂活跃热闹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却停留在肤浅的状态中。由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不仅要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丰富感性与体验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从情景中产生、感受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不断从表象中获得质的提升。因此,情境创设与操作活动的安排要服从教学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的活劫不应当仅仅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该是内在的、深层的,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处于积极的思考之中。
[反思片断四]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10.参与式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 篇十
一、主动参与式语文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
1、主动参与式语文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要求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同时,教育部也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的课程标准,所有的课程标准中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对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要求。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参与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和体现
现代课程理念十分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目前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都在致力于增进教学的效果,都在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现代的课堂应该是民主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和个人意义,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密切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倡创新思维,建立及时的反馈,建造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桥梁,达到思维共振。主动参与式教学主要就是围绕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运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思考,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一个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主动参与式教学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之外均为客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学习对象通过自主地加工、整合、融入
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即使客体主体化。教学过程的开放,使学生学习主动思考,获得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形成了思维能力,丰富和发展了兴趣爱好,从而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同时在开放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这样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他们就不会迷信权威、书本和教师,就能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对一些伪科学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并勇敢探索。
三、主动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师仅仅以传输知识为己任,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在主动参与式教学中的角色,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授课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参与氛围。
(一)设置适宜情境,创设主动参与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因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安排教学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交流、表演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要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更多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轻易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
(三)优化教学形式,创造主动参与机会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
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使自己在整个环节中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默契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给学生营造了主动参与氛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给他们创造展现个性的机会,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采用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评价是端正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积极、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行为。例如,可以积极鼓励创新,正面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客观公正、热情诚恳地对待学生,使学生体验评价的严肃性,以及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张扬个性,因人施评,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评点结合,鼓励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五)重视小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11.加强方法教学 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篇十一
一、教会学生自读
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学生按照提纲预习教材内容,思考预习题目,既可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新旧知识联系,发现疑点,解决一般问题,增强听课和笔记的针对性,又可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掌握读书、自学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而规范的读书习惯和深钻、多思、善问的学习品质,提高阅读理解、综合概括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主要通过提问、学生讲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预习读书、思考已解决的问题可少讲或不讲;教师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精讲基本的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分析历史现象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准确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1.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相对简单,掌握较易。同时,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2.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和专题知识归类,按专题把教材中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系统化。二是引导学生作好专题总结,即在把握专题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评价,把零散的认识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三是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会学生运用史料
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也就是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通过一些言论评价的实例,归纳出解决言论评价问题的基本方法:先判断言论的正误,再说出判断的依据,最后分析反面人物言论的虚伪性、反动性或正面人物言论的科学性、深刻性,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及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2.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十二
关键词:识字,写字,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从平时的随堂听课与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 我们的许多教师对“识字教学”的内涵认识存在着偏差。往往把“识字教学”视为课堂甚至课堂中的一个环节加以落实, 狭隘的理解必然导致局限的教学行为, 势必导致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 识字任务完成不了,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等现象。笔者认为:识字教学实质上应包括学生课前 (预习) 与初读课文时的自主识字,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集中识字教学时的学习, 学生学习文本过程中的再认识, 课堂生字书写时的再巩固, 课外学生自主识字的拓展等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有这样的认识, 将识字教学有机地落实在以上环节之中, 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时间紧, 任务重, 形式单一, 效率低的问题。
由于低段语文老师缺乏应有的识字教学的意识, 结果使有的老师认为在阅读教学前, 必须先进行识字教学, 为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内容扫清障碍。这样的错误认识, 导致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教学现象:一是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 集中出现全文的生字开展生字词教学, 再进行阅读教学。二是有些教师甚至完全将识字与阅读隔离开来, 第一课时集中识字, 第二课时集中阅读。人为地将识字与阅读分离开来, 使识字与阅读成了两张皮, 从而大大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真正将识字教学落实在初读课文阶段
在许多的随堂课、公开课中, 不管是观课者还是做课者, 似乎都将学生初读课文阶段作为一种形式, 而未真正达到初读阶段的学习目标。不管是哪位老师, 在这一环节都会出示类似于这样的要求: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或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读准字音, 把课文读通读顺。这里的想办法其实包括:借助拼音、字典、同桌、老师等。但我们在观课与上课的过程中似乎都未能真正落实到位, 甚至于连初读的时间都不能保证便匆匆走过场。
因此,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要舍得花时间, 切不可走形式主义, 并利用这样的阶段全面加强学生自主识字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 建议我们的老师不要向学生布置任何操作性的任务, 比如要求学生用笔圈画出生字词, 标出自然段序号等。虽然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讲, 有一部分孩子初读时会有些困难, 但让孩子凭着自己的能力, 按照自己的速度阅读, 实际上既是一次自主认字的绝好机会, 又是一次复习巩固拼音, 借助拼音识字的好时机。如果在初读时班里的学生真正用嘴巴去拼了, 动手去查了, 扭头去问了, 那也意味着孩子具有了自主识字的意识和能力, 而且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老师不断去强化, 去引导, 使之成为习惯。当学生再读课文时, 教师可以再布置一些要求, 这样层层递进的做法, 既体现了教学的真实性, 更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二、真正将识字教学统一到阅读教学过程之中
平时, 我们经常提及阅读教学中生字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笔者认为应该因文而异:假如有些课文情节变化比较明显,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梳理课文内容后, 根据文本的情节变化出示字词;假如有些课文生字比较分散, 不好逐一呈现时, 可以以生字词的形式集中呈现, 以词带字;假如有些课文的生字恰好集中在一些重点、难点段落和语句中, 教师可以结合在引导孩子读通、读正确这些语句、段落时进行;假如有的课文配有情境图, 教师也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等形式来呈现。
在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的基础上, 阅读教学时老师依然应该关注识字, 这是将识字教学有效化解提高效率的做法。因为很多单个汉字本身没有实际意义, 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产生价值和意义, 而且字义的教学更离不开阅读文本的语言环境。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文本具体的语境感知、理解和掌握生字词, 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并通过字、词、句、文之间的联系, 建立起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从而达到寓识字于阅读中, 在阅读中达到进一步识字的目的。
同时,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学生与生字的见面机会越多, 就越能增强孩子对生字的记忆。在阅读教学中, 让孩子充分诵读、品味、咀嚼汉字依存的书面语言, 实际上就是提高了汉字出现的频率。增加了学生与生字见面的机会, 从而达到识记汉字音、形、义的目的。
三、重视课堂书写指导环节的有效落实
在平时的随堂课中, 有许多老师因为完不成教学任务, 经常将生字书写作为课外作业完成。而且为追求效果, 布置了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 由于缺乏监督与指导, 极易造成学生随便应付习惯的养成, 导致写字质量的下降。因此我们应该保证课堂中的书写时间, 课堂上除了做好识字复习巩固外, 在识字教学中还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让书写不再变成孩子额外的负担, 追求优质高效的效果。并务必重视、落实好以下环节:
1. 保证写字时间
保证课堂孩子书写的时间, 是孩子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提高书写质量的保证。在每一节课堂中老师要实实在在地完成教授生字的任务, 同时又要确保每节课有5至8分钟的写字时间, 让孩子在课堂上规规范范、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写字。
2. 明确写字要求
正确的写字姿势, 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调理身心、促进健康。我们不难从低年级的课堂中发现, 孩子写字姿势的准确率不会超过50%。大多数孩子在写字的前几分钟能坚持, 但到后来就坐不住了。
因此, 广大教师需要特别重视一年级孩子书写习惯的养成, 务必达到班级学生书写工具准备不充分时不开写;班级学生心不静、身不正时不开写;老师书写要求不明确时不开写。同时, 我们老师尤其要关注对孩子正确握笔姿势、写字姿势的指导, 要注重孩子学习看帖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把握生字的间架结构, 掌握基本笔画、偏旁部首, 打好写字的基础。
3. 重视教师示范
示范是写字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 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学生动笔之前, 通过教师的示范 (一次示范) , 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字、笔画等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 进而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使静态的范字动态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从一年级开始, 教师要尤其重视笔画的书写指导, 教师一开始让学生练习书写笔画时, 一定得重视书写技巧。学生开始学写第一个笔画时, 教学时间应放长一些, 直至学生掌握书写方法。只有这样, 学生学习其他笔画时才能触类旁通。
4. 加强巡视指导
在写前示范以后, 有些学生肯定还是掌握不好正确的书写要领。这时, 教师就得在课堂中加强巡视, 进行个别辅导, 这是一种极为有效地补充。由于是面对面, 甚至是手把手的指导, 学生对老师的示范 (二次示范) , 往往观察的比较清楚, 能较快地纠正自己的书写错误, 有效掌握正确的书写动作和书写要领。
5. 强化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孩子在书写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闪光点进行及时表扬激励, 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写字积极性。同时, 我们要在这一环节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对书写端正、整洁及坐姿和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 并让大家看, 让身边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二是要特别重视教师的矫正示范 (三次示范) , 在学生书写生字出现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时, 这时老师的范写比首次范写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这时的范写更具针对性, 同时老师在示范后要着重关注孩子的自我矫正,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矫正示范过程, 在此基础上学生重新练写, 其效果更佳。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开放性的学科, 识字不应只局限于课堂, 要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
针对低年级学生好胜心, 荣誉感极强,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认可的这一心理特点, 采取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识字的方法, 势必会有效激发学生课外的学习兴趣, 拓展他们自主识字的空间。如:小学生对儿童食品情有独钟, 教师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对食品包装纸上的字进行识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家中看电视及阅读书籍中识字;在辨认多种电器、家具中识字。这些识记过程既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提高识字量, 又可以有效促进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
13.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十三
科学设计“学案”,提高中学政治教学实效作者/ 林松波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给我们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应用这一思想,更加科学设计“学案”,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根据知识产生过程来设计“学案”
从宏观层面思考,高中思想政治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这一概括性的表述比较准确地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符合我国社会的实际,也符合高中学生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的实际。这明确告诉我们,高中政治课的内容是由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中学生身心、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生活中,高中学生应该做一名正确认识自我的人,做一名有责任、有自尊心的人,做一名认识中国国情、热爱祖国的人,这些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由自己到他人,由个人到国家民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层次间,逻辑联系紧密。这就是高中政治课知识产生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把握这个过程,那就是“做”――在实践中反思与体验。
这就确定了“学案”设计的思路:案例――反思与体验――提升与领悟。这种设计,把学生的亲身实践、学科知识的学习、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行动等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根据学习目的与目标来设计“学案”
从微观层面来说,具体一节课的学案设计,也要注意凸显学习的实效性。
1.明确学习目标,初步感知教材知识
每一课都有它的学习目的与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标是根据学习目的决定的。如高一年级“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课的学习目标,就是要认识中国为何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因而,“学习目标”是:(1)掌握世贸组织的作用和基本原则、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及其意义;(2)明确“引进来”要注意什么问题、“走出去”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性;(3)学会辩证看待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4)理解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然性。
对于学习目的与目标,课程标准作了严格规定。(政治教学论文 )教师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以及思想政治课的现实性出发,既要体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又要符合认知规律和利于能力的培养,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学习活动,明确了学习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2.学生依案自学,体验自主思考魅力
心理学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结论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运用质疑而导其思。
在学案的“自学指导”里,教师把本框题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教材的逻辑体系以问题的形式罗列出来。它的设置要求教师要提前总揽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注意问题的序列性、系统性和可思考性。只有这样,“自学指导”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前的自学路径,也才能成为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
如在学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其“自学指导”是:(1)世贸组织有什么作用?它有哪些基本原则?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2)加人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3)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的?这一格局的形成有什么意义?(4)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应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5)什么是“走出去”战略?我国为什么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我国企业应如何走出去?(6)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什么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怎样?
学生对照“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自主学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这期间,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粗浅的、感性的了解,他们有的会对自己自学过程中读不懂、不理解的字句进行质疑,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3.完成分层训练,深化巩固学习成果
分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要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对能力要求低的问题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材料分析题”、“探究题”等,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如笔者在高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
(1)3月28日,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这一举措( )
A.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体现
B.是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有利于我国在世界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D.表明我国商品生产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2)辨析: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互排斥的。
(3)近年来,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新的贸易壁垒形式,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请你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学生完成上述习题后,教师要当堂进行评讲,并对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指导,如果当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或想法写在作业本上,课下交给老师批改后再进行个别辅导。
三、根据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来设计“学案”
学案是供学生学的,因而,学案的设计,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更不能只是体现教师的意志,要调动学生“做”,促进学生参与学案设计,达到师生相互释疑,共享探究交流乐趣的新境界。
1.教学相长,共享探究交流乐趣。
知识源于生活。现实中有很多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突出重难点知识的事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他们喜闻乐见、有所感悟的新材料,充实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如笔者在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框题时,以新疆乌鲁木齐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为例,要求学生围绕这一事件,通过媒体、报刊、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耳闻目睹“三股势力”的暴行,自觉养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行为习惯,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高度。
另外,教材里所设置的各个活动框中的内容、“专家点评”、“名人名言”、“相关链接”等栏目,是对正文疑难问题和相关概念、术语的运用、解析与拓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小栏目,有选择地把这些材料所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以扩展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我让学生分析课本97页虚框中的“我国利用外资情况”的一组图片,在学案里设置了两个探讨问题:
(1)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这些材料反映的情况,请你为我国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言献策。
学生在探究、讨论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使学生在新旧知识融合重组和内化中,获得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分析分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挑细拣,演绎知识内在联系。
教师在学案设计中,也要体现主导与指导作用,要注意在学案的适当所在进行精要讲解,演绎知识内在联系。
经过课前的自学与探讨,部分学生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困惑”进行释析。怎么办呢?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平台,直观地展示该节课所讲内容的“知识结构示意图”,然后联系生活,有意识地穿插结合本地实际的时政要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典型案例,充实课堂,明辨知识,精讲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易错易混点;通过分析、探讨,变抽象为形象,化晦涩为通俗,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辨析过程中,学会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而加深对教材整体内容的把握和对知识的整合。
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框中,我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如下:
学生根据老师的精要讲解,再回味自己对课本知识的预习,并在学案上作适当的记录,就可以使本节课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外到内,清楚细致完整地加以把握了。
总之,用学案导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重在培养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教师巧妙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知识的掌握融入到听、思、做的活动中,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灌”进的,而是通过思考“悟”出来的,是通过活动“生产”出来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14.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十四
薛 萍
2010年1月10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薛 萍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基本包括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训课三大模块。从课时量上计算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这些任务基本上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所以说,课堂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们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方法及习惯等,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充分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好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因此,在备课中做到:
1.备教材:(分粗备、一般备、详备)对所教课程的思想性、知识结构、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难点要基本掌握(粗备);其次,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及重、难点的掌握(一般备);再次,对于每课时的具体授课内容要(详备),即弄清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与关键,掌握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与完善。还要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科学的、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2.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往届学生之间的差异。
3.备方法:教学方法的选取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与成败,因此,合理的选取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又分为①讲述法②讲解法③讲演④讲读法。在讲授 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设疑问难,通过教具、问题情境、表情姿势、音调音速提高课堂授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达到艺术性讲授的水平。
(2)谈话法(问题法)是教师根据内容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它有四个基本环节发问、候答、叫答、理答。(3)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其特点是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这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5)演示法:通过直观教具,示范性操作,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6)参观法:校外观察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
(7)实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知识的方法。(8)练习法:在教师指导下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艺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取是根据授课内容、学生基础、学校条件、自身的知识技能储备而定。
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如任务驱动法、模块教学法等,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且无定法、贵在得法。
4.备时间:依据授课内容、重点、难点划分课时内的时间,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5.准备材料:挂图、教具、课件等。
6.板书设计:要体现较完善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简练。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和“五大原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1.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
①课的引入: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情景引入、复习引入、案例引入、任务描述等。引入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状态是否活跃。
②.课的讲授:把握内容正确、严密、逻辑性强;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且凝炼;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气氛活跃。
③小结:学生归纳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④巩固练习: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⑤布置作业:量要合理,具有针对性。(上机课的作业、实训报告的书写问题。)
2.课堂教学的五大原则。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 性进行育人。)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③因材施教的原则;(个体差异,有的放矢。)④循序渐进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⑤直观性原则;(实物、图像、实验、影像资料等。)
三、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发展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核心。
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的作用:传递人类社会文化成果;促进经济发展;塑造学生心灵;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树立自身专业发展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1.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2.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工作能力: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进行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了解学生、教学设计、思想教育、组织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3.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自我反思、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效果。
15.发挥导向功能提高教学实效 篇十五
1.铺垫内容。一般叙事性、说明性课文可以采用从内容入手的导入表述方法,课始交流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交代背景,拓宽视野,为学习课文的内容作铺垫。《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介绍埃及金字塔形状及其建筑历史的说明文,在导入表述时,可以从与金字塔相关的知识入手,如世界七大奇迹、金字塔在世界的影响、金字塔的作用等,从而激起学生对金字塔、对课文的兴趣,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2.蕴蓄情感。许多课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导入表述时可以从学生相关的经历入手,蕴蓄情感,为深入学习做好情感准备。《月光启蒙》回忆了作者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导入表述时可以从对母亲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帮助,让学生内心涌起无限感激之情,为学习课文蕴蓄情感。
3.提示学法。如果学生已经学过同类型课文,可以从复习同类型课文进行导入表述、提示学法,如《最大的麦穗》和《山谷中的谜底》都是通过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揭示一个道理的,可以互为提示。
16.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政治教学实效 篇十六
一、扎实备课,使教学内容熟知于心
课备得扎实不扎实,直接决定本节课的效果好不好。俗话说:“熟能生巧。”没有对教学内容的熟知于心,我们就讲不好课。我认为,备课环节要体现一个“想”。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至少看三遍,然后就要多想,怎样导入,怎样突破重难点,怎样安排教学时间,怎样把本课时的觉悟目标体现出来,怎样布置作业,要结合学情,结合考纲,结合往年的高考题,使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觉悟目标、趣味性、实效性达到一个恰当合理的结合,课前就在大脑中形成一个逻辑紧密的框架和线索,一步一步完成各知识点的讲解,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正把课上好。
二、导入要精彩,体现出强烈的时政性
合理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强烈愿望。我们要根据课时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愿望。常用的有复习式、对话提问式、故事式、诗歌朗诵式、播放音乐式、名言古语讲解式、试题讲解式、材料了解式等,不管采取何种导入方式,都要结合当前形势,体现出强烈的时政性,要多用身边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重难点处,我们要多用现实的、身边的、真实的事例或典型的高考例题,达到此效果。要用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人格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形成有趣合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状态,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特别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要在学生答不对问题的情况下批评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几个高潮,但不能过多。在一些知识点正面讲贫乏无趣的情况下,要从反面寻找突破口,慢慢引导,在自然中引出正确的观点。
四、多设疑问,诱思导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重难点多设有质量的疑问,可以多叫几个学生,针对不同的答案,展开合理的评价,也可以就此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形成集体评价。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学。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有质量的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记不要处处设疑,导致学生感觉上的疲劳,影响教学的实效。
五、结尾要高度概括,引出课时的觉悟目标
结尾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特殊的意义,要形成高度概括又简单的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一目了然,凸显本课时的重难点,同时便于学生记忆。要合理地引出本课时的觉悟目标,不是透过各种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就是导出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今后为人处世有帮助的内容,从而才能达到政治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六、作业布置少而巧,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练习,可以大大巩固已学知识,而且可以温故而知新,对于下节课堂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作业的实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后一道关口。枯燥的作业只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甚至可能会造成抄袭作业的不良后果,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应在作业的布置上开动脑筋。构思巧妙的作业应该既涵盖本节所学知识点,凸显本节课的重难点,更要联系实际。随堂作业应侧重于对本节知识的巩固练习,而课后作业则应以时政资料为背景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
17.浅析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方法 篇十七
摘要:高中语文是高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高中语文也迫切需要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这篇论文将从三个方面:重视多媒体的应用,分层次合作学习,拓展延伸知识面浅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效方法。关键词:提高,高中语文,实效
现如今,随着国家教育的改革,全国高喊保护汉文化,努力学习汉语言的浪潮,高考考试制度也随着变动,高考考试中语文的分值升高,成为各科的领头者。在应试教育制度下,高考是鲤鱼跃龙门的门槛,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之前,高中语文课堂几乎丧失了语文该有的生机,反而死气沉沉,毫无乐趣。改革不仅促使学生家长重视语文,而且也迫切需要教师们实施相应的对策。站在三尺讲台教书的高中语文教师,大多是有着丰富教龄的前辈,改革的步伐太快,以至于很多教师难以追赶上,只能继续用自己几十年积累下的教学方法教授。语文课堂仍然一切照旧,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时代在进步,学校正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若是远远落后,只能被历史的潮流无情的淘汰。那么,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该有所行动了。之前也有前辈们谈到语文改革的方法,但大多数紧紧围绕一个方面谈,并没有全面详细的论述。所以本文将从重视多媒体的应用,分层次合作学习,拓展延伸知识面这三个方面详细分析能够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方法。
一、重视多媒体的应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每天持续不断地更新。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很早就开始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检验,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产生。第一,多媒体仅仅只是课本的翻版,毫无新意。多媒体是讲解课本内容的辅助工具,不是课本的复印本。课堂的导入千篇一律,课堂的内容课本上都有,课堂的练习也是匆匆一练。那么,多媒体就仅仅体现了放大课本的作用,对学生来讲,课本上能够看见的知识,再搬到银幕上,又有什么意义呢?第二,多媒体仅仅是说课的原版,照着幻灯片一页页的念。多媒体只是一个工具,一种手段,而不是完成可以依赖的。只是照着幻灯片念,学生只会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怎么可能真正吸收知识呢?第三,继续因循守旧,从来不利用多媒体。排斥新的高科技教学工具,而不愿意更换教学方式,是很多前辈中常见的现象。除了觉得麻烦,另外就是不放心,认为使用多媒体并不能让学生深刻了解所学的知识。可是现在的高中生都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四,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得语文课堂变得过分热闹,毫无秩序可言。学生们一上语文课就看电影,放视频,听音乐等等,会认为语文更加没有价值,就是娱乐休闲的把玩物。这对于本来就不是很重视语文的学生来讲,更是造成消极的影响。虽然多媒体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在教学中却是至关重要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顺利讲解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加友好相处;有利于增加语文课堂的生动性。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到底该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呢?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多媒体应用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教学手段是为了给教学目的所服务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必须设定的,而且应该适时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不能偷懒,简单的从网上下载他人作品,应该结合本班的具体学习情况,适当加大难度或者反之。最后,教师应该生动形象的讲解课件,不能一味的照搬课件,应该与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互动。
所以说,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不能全面排斥,也不能全面依赖,应该正确对待高新技术产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该学会创新,既生动有趣还能教会学生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的真正价值。
二、分层次合作学习
新可变改革一再地提倡合作学习,高中的语文课堂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求适合语文本学科的合作学习方式。班级里学生们,良莠不齐,各有所长,各有所爱,应该将其分层次组合。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将班级分成各个小组的方式,早已不常见,但是小组的设立并没有达到如期的教学目标,更多的久而久之成了一种摆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人热爱语文,有人厌恶语文,而且每个人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别,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但这样并不是说是让教师不平等对待各个阶段的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不仅仅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还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团队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也可以让教师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分层次合作学习。每个层次,每个小组是单独的个体,但并不意味着各自发展,而是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尤其是相对要优秀的学生组合与相对要差一些的学生组合。那么,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要合理安排组合,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感受。小组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与争吵,同一颗树上都不能找到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是具有一定成熟意识的和高中生呢?那么,教师的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如何巧妙的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当遇到意见不和时,不能一味地争吵,丝毫不愿忍让,告诉学生要尊重他人不同的意见,虽然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他人说话的权利。教师要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促进每一个组合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知识。
所以,在已有的小组建立上创新,促进小组自身的发展,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
三、拓展延伸知识面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如果仅仅从课本上汲取营养,那么只会干渴不堪。语文的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服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汉文化,自主学习汉文化,自觉维护汉文化,为汉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的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功利性突出,无论谈到什么知识都是与高考相关的,似乎与高考无关的知识就是浪费时间,就是无用。学以致用,但并不表明学了没用就是无关紧要的知识。就好比生活常识,考试中几乎很少涉及,那难道懂得了就没有任何意义吗?拓展延伸语文的知识面,不仅能够使学生拓展知识面,更好地了解文化;也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对语文产生敬畏的情感。只有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才能够虔诚的认真的学习。但是,拓展延伸也不是说为拓展而拓展,毫无目的,毫无要求的拓展。教科书里面的知识虽然是有限的,但却是教育研究者精心挑选符合高中生发展需要的文章,都是大家的名作。那么,教师要实施拓展延伸首先应该以课本为主,从课本出发,最后还是要回到课本上。其次,拓展延伸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只顾着自己讲解。虽然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已经进一步提高了,但毕竟有着一定的限制。最后,拓展延伸不能与教学目标本末倒置。虽然不能已高考为最重要的目标,但是不能忽视高考,还是需要为高考做准备。所以,拓展延伸是高中语文课堂所必须的的一种方式,但是必须重视高考,重视课本,考虑学生承受能力,围绕课本进行有目的有范围的拓展。
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靠积累逐渐推动的过程,不能心急,更不能遇到困难就想着放弃。想让学生学好语文的人,不仅仅有教师家长,还有学生本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最需要做得事情就是提高语文的课堂的时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更好的语文学习氛围。紧跟时代的步伐,语文教师需要认真学习多媒体的应用,使之合理使用。首先要正确对待多媒体,不排斥不依赖;其次创新课件内容;最后生动形象讲解,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分层次合作学习是目前为止,各个学科都一致认同的方式。教师需要做好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不能打击学生们的自尊心,要学会以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组织教育学生在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语文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包罗万象,拓展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在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延伸,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有目的的进行。这些方法,虽然不能满足每节语文课堂的需求,但是确是实施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参考书:
18.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篇十八
(四年级组)
听了韦教师的课,她那清晰的教学环节,娴熟的教学技巧,独特的教学设计令我们四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受益匪浅。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仔细品味韦老师这节课,我发现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将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精神熏陶融为一体,教与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的确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好课。我认为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双边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发挥师生双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这节课,韦老师能依据学情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关注学法指导,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开课时,先进行复习导入“提灯女神”指的是谁?接着了解南丁格尔的家庭背景,让学生找出南丁格尔遭家人反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态度,接下来过度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自读课文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南丁格尔的那些行为令你感动?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的读书活动,然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的人格魅力,最后韦老师总结学法以及文章的写法,这样的教学反馈,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交流与提升。
二、品词析句,凸显浓浓的语文味。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让学生体会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境中,这就是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韦老师紧紧围绕落实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如:在理清课文文脉络时,用了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南丁格尔的几件事:霍乱时,照顾病人;战争时,照顾伤员,回国后,创办学校;品读第六自然段时,抓住“常常”“一间病房一间病房”等重点词语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精神,练习用“不是…..就是……”、“不仅……还……”说话,练习有感情朗读,等等,这些环节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巩固提升,循序渐进,重视语文技能训练
整节课都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新知。对新进行的语文技能训练又能在已有的能力铺垫下,循序渐进,进行落实。今天所授的这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英国的富家小姐,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不容易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很难理解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在教学中,韦老师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亲近课文中的人物,理解文章,能力形成既成台阶前进,又呈螺旋上升,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韦老师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如教师问:“课文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等问题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的思维,然后在理解中,让学生感悟、练习说话,重视语文技能训练,使能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不足之处:感情朗读训练不到位。虽然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了读的训练,但教学中设计的容量太大,所以读了,但没有读出味,没有读出情。另外,朗读的形式也欠缺多样化,课堂上的几次朗读都是齐读,学生自然兴趣也不高。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推荐阅读:
拓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视野07-12
研讨备课常规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10-31
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10-09
用宽容之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12-21
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12-03
提高小学平面图形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06-24
浅谈如何提高思品课堂的教学实效01-16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06-13
拓宽发展思路 提升服务水平(更新)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