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共11篇)(共11篇)
1.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 篇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
文/萧 敏
摘 要: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主要就是为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建设、服务、管理、生产的第一线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性人才。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素质也是越来越重视,它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技术培养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成为现在高职院校必须要求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思想道德;高职院校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如何进入社会并且能很好地被社会所接收,除了自身的技术技能之外,还应该要更加重视自身的职业素质。在各个领域中,那些实际动手能力强,业务技术知识过硬,以及职业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能够得到这些事业单位的重视。现在的高职院校主要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是在重视对学生技能培训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一、对于职业素质的简单介绍
职业素质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活动的适应能力以及了解的一种综合表现。主要就是表现为职业的个性、能力、兴趣以及情况等各方面。对于职业素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一般有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受教育的程度以及个人本身的一些实际的情况等,这些都会对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产生影响。一个人本身职业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能否顺利就业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就。对于那些职业素质越高的人他们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一些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职业心理素质不好
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就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他相应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些心理品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心理素质都不好,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有的学生是因为在自己高考的时候没有发挥好,最终就只能就读高职院校,所以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还是对于自己缺乏信心,没有很强的进取心,还有就是缺乏坚强的意志力。还有些学生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那些和学习相关的事情都不能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在生活中也会因为一些同学之间的小事而大发脾气,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发,从而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2.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这方面还不能令用人单位非常的满意。作为一个现在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思想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而且自己本身的道德标准应该是要符合本身的健康发展的,而且还应该符合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缺乏最基本的诚信度,()还对于教师缺少必要的尊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现在在课堂上经常睡觉、吃东西对教师没有基本的尊重,有的学生甚至在学期完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教师叫什么名字。还有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相应的信念和理想。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还有的学生就是对于集体的观念不是很强,缺少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3.缺乏良好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就是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在环境和学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和自己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一些观念和思想。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目标和发展等都没有仔细考虑过,很大一部分人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了的,还有的学生则是不想做些比较基层的工作,有比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并没有在实际中表现出来,只是一些空想。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措施
面对现在的发展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成为现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主要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种。
1.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相关职业兴趣加强有意识的培养
在现在的高职院校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之后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很多学生在进校选择专业的时候都是比较盲目的或者是一时的热情导致的,所以就导致了这些学生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一点都不了解,这样就会使得他们在学习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能维持很久,就更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来形成相应的职业兴趣。而在一个人成功的过程中,职业兴趣有着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让一个人身体内的潜能被完全激发出来,让这个人专心地做某一方面的事情,并且一直努力地做下去。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工作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职业愿望得到一定的实现,从而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为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职业兴趣,除了一般的讲座还有就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看看哪种职业是比较有前途的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亲身去接触到这个社会,让自己亲身去体验这些工作中的成就感以及乐趣。
2.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全程化培训和教育
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全程化的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培训和教育部门应该要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情况来分阶段地进行培训和教育。那么,对于那些刚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就可以相应地安排一些专业的认识、企业的参观还有就是一些以我的理想等一些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兴趣和让他们明白自己上大学的真正目的,从而来培养学生规范的意识;而对于那些二年级的学生就可以进行一些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探索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个社团积极地开展各种活动,来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还有就是一些吃苦耐劳的品质进行培养;而对于那些三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即将要面对残酷的就业问题,所以,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技能,还有就是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也要进行相应的.拓展培训,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讲解一些国家在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法律,对于一些求职的技巧也应该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求职和就业。
3.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基础知识方面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管选择的专业和以后的职业是什么,前提都是必须要打好基础的知识。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职业结构和社会行业的调整和变化的速度相应也是很快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不可能就是一种,所以面对这些变化,学生就必须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有后续发力的实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最主要的场所,教师也应该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转变之前的教学理念,从基础知识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4.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教学课时,学校应该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破之前那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术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5.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团体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机构,相关的部门领导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团体的相关活动,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通过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一些调查和对比数据可以发现,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因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具备扎实的时间能力、务实的态度以及创新和发展的精神,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从而适应现代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2.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 篇二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相关概念解析
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职业心理品质。职业素质的内涵分为广义概念范畴和狭义概念范畴。广义概念范畴的内涵应包括能力和品性;狭义概念的内涵则专指职业品质和性格[1]。本文职业素质内涵用的是狭义概念。
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养成”, 它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方法途径上, 具有实践性、反复性、渗透性、综合性、自主性等特点。养成教育在方法途径上的特殊性, 决定了养成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合“养成”。养成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辅以日常教育管理、熏陶、渗透、疏导、训练等教育手段, 长期反复实践, 在“知、情、意、行、能”等方面进行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方法。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就是以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为目标, 通过以“养成”为主要形式的多种教育手段, 培养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
养成教育模式:养成教育模式是以养成教育理念为指导, 对养成教育过程的系统设计与实践, 包括目标、方法、途径、内容、评价等要素在内的养成教育实施体系。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养成教育的理念、目标, 内容、途径方法、评价五个方面。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职业素质教育还未引起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足够重视。从教育模式的角度看, 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 以知识技能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偏颇。近几年来, 各高
职院校旅游专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向, 倡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各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但是, 不少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把“以能力为本位”片面地理解为以“知识技能”为本位, 无论是人才培养体系还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都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片面地认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 人为地把学生的课程教学与养成教育隔离开来, 形成两套独立分隔的教育体系。这样势必影响“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成效。
2. 过于笼统的“口号式”教育目标。
有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仅仅把“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作为宣传口号, 缺乏体现“高素质”内涵和旅游行业特性的具体目标。职业素质一般包含职业社会素质和职业方法素质, 职业社会素质是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素质要求, 而职业方法素质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 不同的行业对职业方法素质要求的侧重点不同。目前,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一般都局限于职业社会素质的教育, 对职业方法素质的教育深入不够。
3. 零散片面的教育内容。
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就是旅游专业职业素质的构成。由于对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分析研究得不够全面深入, 容易造成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序性。系统性是指旅游专业职业素质的构成体系, 缺乏系统性就是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构成不完整;层次性是指旅游专业职业素质的构成是有核心职业素质和一般职业素质、职业社会素质和职业方法素质等层次区分;有序性是指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内容安排的时空及形式上的有序序列。许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往往任意选用几门文化素质选修课应付素质教育要求, 不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和改造, 没有把职业素质教育重点列入日常的养成教育中。
4. 传统单一的教育途径方法。
从教育的途径上看, 现阶段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缺少更多更有效的教育新载体。虽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这些模式多为“技能培养”所专用, 真正以“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知之甚少;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 仍以“理论”型教育模式为主, 采用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教育方法。虽然在校园内有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课余活动, 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践, 可是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思想品德。尽管职业素质教育需要思想品德的内容, 但不能完全取代职业素质教育。
5. 以偏概全的考核评价。
一种情况是把对职业素质认知的考核评价作为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另一种是把对品德品行的考核评价作为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考核评价缺少由学校、企业多方多类评价主体参与, 运用多种科学评价手段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养成教育模式
1.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素质本位。
职业素质教育理念是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原点和核心, 它决定着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类型和内容, 决定着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运行模式等。当今我国高职教育倡导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特别在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上尤为突出, 能力本位课程的发展模式已经是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主流。但是也有不少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马庆发在《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中指出:“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的培养, 以及忽略了作为社会人所必备的更广泛的知识、理解。他提出的“人格本位”的新课程模式的基本内涵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 其次才是能力发展。姜大源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看作是以能力培养为本的高职教育必须强调的三个方面, 其实质也是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另一方面, 旅游业特殊的行业特点, 决定了职业素质不仅是旅游企业的第一质量要求, 更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必备要求。素质蕴涵知识、能力, 具有更高的层次和内涵。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必将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接受。
2.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目标和内容———培养旅游专业职业素质。
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泛指旅游行业或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共性要求。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旅游行业的行业特性, 决定了其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隐性方面的素质要求上, 即在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方面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是旅游专业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笔者认为, 根据旅游行业的特点, 旅游专业职业素质由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即突出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以服务与责任意识为核心的职业意识, 以塑造职业形象、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为目标的职业行为, 以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急处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为内容的职业核心能力。
3.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五位一体”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施体系。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时间、空间与内容的三维概念模型。从时间上看, 一般跨度为学生在校的3年, 有的甚至要延伸到学生毕业后的近几年, 主要是出于成效反馈的需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从空间上看, 涉及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与活动的各个角落, 有学校、家庭、旅游企业与社会, 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 学习区域、活动区域与生活区域等之分。每个空间根据其教育功能和特性的不同, 赋予了不同的时间与内容、特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和特定的教育主体。从内容上看, 如何把旅游专业职业素质的各个构成要素系统有序地设计在时空二维体内并制定相应的机制, 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构建的关键所在。“五位一体”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施体系是基于三维概念模型的由五个不同载体构成的实施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动态体系结构, 分为组织结构和机制结构两部分。五个载体分别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 (含隐性课程) 体系、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文化模式、基于校内旅游公司制工学交替的学生职业素质日常训练与养成、课程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基于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职业素质体验与养成。每一种载体都以养成教育的不同途径、不同方法、不同机制承载着职业素质的不同内容, 它们的有机融合, 构成了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系。
4.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考核评价———“三点一线”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素质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进行动态的管理, 不断地调整、完善, 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它具有判断、诊断反馈、预测、导向的功能。“三点一线”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三点”是指考核评价的三个手段:认知测试、行为考察、实验测试;“一线”是突出考核评价的过程性: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为主线, 贯穿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全过程。
5.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
教育教学一体化养成教育模式实施的最大保障就是建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体制机制, 形成“三全”育人的育人氛围。
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养成教育模式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一个总的体系构架, 如何进一步充实完善这一模式, 如何在这一模式下扎实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 还有许多更加深入细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朱海岳,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 浙江宁波315100;方黛春,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院长助理、助理研究员, 浙江宁波315100)
参考文献
[1]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0) .
[2]柳国强, 刘春魁.论养成教育的基础理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05) .
[3]李逸凡, 邹宏秋.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 2010 (02) .
[4]程华宁, 庞力萍.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之新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05) .
[5]赵希勇, 王锦.旅游企业人才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06) .
3.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 篇三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对高职院校而言,结合其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大类: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称,人文素质教育即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及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相对稳定的品格、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发展性、基础性的特点。人文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东西,一旦形成,便会以较为固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表现出来,并为每位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使之建立继续发展的坚实丰厚的生长点。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可以把它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艺术审美素质教育和表达、交际素质教育等三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主要是指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心理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的法制观念,健全的人格特征,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等内容要求。对于高职院校尤其要突出的一点即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十分重要。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不能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定位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牢固,眼高手低,工作中缺乏责任感。不少用人单位感叹,现在的学生技术水平提高了,责任心却下降了。
2.艺术、审美素质教育。教育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能够发现、感受和创造美,在潜意识里建立美与完美的概念。审美集中体现在艺术中,因而美育的主要手段是艺术教育。艺术、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生命的本能需要,审美能促进情感的发育、表达、交流、控制与升华,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构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审美素质的提高不仅能陶冶人的情趣,还有助于提高人的创造力,审美能锻炼人的想象力,激发人创造的激情。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审美素质,工作中追求至善至美,有助于他们从工匠成长为技能大师。所以艺术审美素质教育也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表达、交际素质教育。人有社会性,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表达、交际素质教育是人与人交往,处理各种关系的基础。缺少这种素质很难在今天开放度越来越高的社会立足。高职生要适应就业双向选择的需要,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面对招工面试,一些学生很紧张,词不达意,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就不佳。更不要说像金融、工商、旅游、管理等专业,直接以人为服务对象,更注重应聘者的表达、交际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分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艺术、审美素质教育是沟通情感的桥梁,表达、交际素质教育是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的前提和基础,它们共同构筑起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大厦之基。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相互关系
技能是指人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反复训练形成的能顺利实施某种活动的行为方式,职业技能培养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高职教育的特征: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二是以职业为本位。这两点都要以一定的职业技能为铺垫。所以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职业属性的客观要求,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主体,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文素质教育可有可无?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是怎样的关系?
1.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在特征、目标、内容、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首先,职业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工具性。职业技能与职业连在一起,体现了专业性。职业、专业不同,要求不同。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技能培养的实用性,它能直接适应某一岗位,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人文素质则表现出人性、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人文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人的意志、人的情感,人的心灵。如文学用文字描绘心灵,绘画通过神态体现人的心灵,音乐通过节奏撼动人的心灵。但相对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人文素质教育的时效性差,从表面上或短时间内很难起明显的作用。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其目的在于形成高品位的思想、文化、艺术等素养。职业技能培养是培养一定职业技能技巧的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同学顺利就业,较快地胜任某项工作。再次,在教育的实施与操作上也是有差异的。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积累、潜移默化,其操作与评价较为复杂;而职业技能教育的实施与评价操作性较强,效果很直观,可以通过各种职业技能测试来评价。素质教育不仅重基础,更重发展,技能虽要求一定的基础性,如专业基础,但其侧重的是操作方法的训练。
2.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人文素质是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人文素质渗透在职业技能素质之中。一定的人文知识是学习职业技能的文化基础,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崇高思想是学习职业技能的内在动力;对艺术和审美的至上追求是职业技能不断创新的源泉;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是职业技能的灵魂。比如,产品设计,其技术性很强,什么样的产品才会受到欢迎,就要研究顾客的心理需求,设计要体现人性化,以人为本,而学习人文知识能从更为深广的层面上去了解人的需求,从而开发出成功的产品。其次,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教育的终极目标。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没走出“掌握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好工作,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的误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是一个有明确生活目标,有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在终极目标上对人文价值的关怀与追求,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魅力所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培养人的品性,而不在于给人一个职业。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以一个和谐的人格。
职业技能需要人文为其提供精神指导,人文教育也需要职业技能为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其内在的精髓,没有人文精神的技术是得不到长远发展的,是无生命力的技术,人文可缓解职业技能对人性的漠视和扭曲,使技术达到人性化;而缺乏职业技能的纯人文工作者,是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没有生存能力的,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
三、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
人文素质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标从现实的层面讲是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人才,从理想的层面来讲则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目前中国发展状况而言,教育的现实目标还居主导地位,职业化的教育致力于把人培养为有用的工具,这样做虽有利于个体生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个体的生存理想而言,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不是机器般的生存,才是他们的内在需求。
人文教育的功能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人文思维方法和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全面的真正的人。忽视人文教育,就忽视了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这对个人、对民族都将带来很大的危害。杨叔子先生指出:“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
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之一。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完整的学校教育,不能把自己看成为短期职业培训机构,将自己禁锢在一种或几种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更要重视职业适应、创新能力的背景性知识——人文素质的陶冶与培养。真正决定学生踏上社会后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是他们的人格,是他们的人文素质。
4.对学生流失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反思 篇四
本学期我担负了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新生报名时有三十五人,等到正式开学我发现少了八人,经过调查才知道这八个学生去城里的学校上学了。现在孩子少,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发展。很多农村家长认为在素质教育方面,农村和城市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为了能让孩子受到好的素质教育,去城里的学校上学,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在城里买房子,有些家长为此欠了很多债务必。因此,在我们农村的学校,学生流失(转学情况)很严重。这种情况,很是值得我们深思。
摘要:教育现状/素质教育/杜绝流失方法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结构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困难重重。
(一)传授知识方面,农村学校主要依靠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更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信息技术手段
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升学、考试中与城市学生竞争,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背会这些知识。
(二)师资方面,农村和城市也有很大差距。现在的教师,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任教的,都是正规师范学院毕业,教育局统考选拔并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的。原则上说知识能力等方面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任教过程中,他们所处的环境使得他们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差距。农村学校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都没有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或设备,从而造成这些学科或者不开,或者简单应付。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进修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也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农村中小学“端坐静听”仍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控制下的“注入式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反复读书、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转学率居高不下。
(三)城乡教育管理上的差距也不小。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很普遍,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学生发展的好坏和学校有着密切联系,家长只管挣钱就好。他们既不参与学校管理,也不参与孩子的学习,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目前,他们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仍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成绩好说明学校教育得好,否则就是学校的教育不好,同时他们对学校也有了选择的余地,当家长们看到农村中小学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生玩得时间长了,学习成绩不如以前扎实了,心里很着急。大多认为是学校的原因,所以转学也是必然的了。
二、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
近几年来,农村中小学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开全课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每周五天制,不布置书面作业等等。表面看来是为了学生好,但实际了并不适合农村学生的发展。原因有这么几点:
(一)学生上学晚,放学早,自制能力差。回家以后很少有学生看看课外书或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一下特长,又或者自学一下新知识,做到温故知新,大多都无事可做,要么骑着自行车在街上疯跑,要么在家里长时间地看电视。家长起早贪黑地忙地里的活,根本无瑕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使得孩子荒废了学业,成绩越来越差。
(二)根据上级要求,课程开设虽全,但因为没有专业教师任教,学生也不能受到真正的素质教育。比如说:音乐课学生只会唱歌不会认谱,美术课学生只是信手涂鸦,根本不会画画的真正手法,体育课能让学生去操场上放松一下心情却得不到好的体育锻炼。
(三)由于上级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使得学生在家不怕父母,在校不怕老师,在家父母管不了,只有交给老师管教,但老师的苦口婆心却感化不了学生的心。很多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老师们都感觉黔驴技穷,到了需要外援的地步了。
三、杜绝学生外流的方法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各种宣传、典型示范、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使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使得家校密切配合,共同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二)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新要求。因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教师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自信地站在学生面前,和学生共同感受素质教育的美好。
5.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 篇五
信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与进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它的权力”。事实也证明了在当今社会谁驾驭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对此更给予了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加大信息能力培养力度: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于2000年1月批准并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目前,已在美国、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2001年11月,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核心委员会颁布的《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从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对医学毕业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标准,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世界各国都已充分认识到了信息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形式纷纷将其纳人到本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素质?高校培养的人才究竟要达到怎样的信息水准或应该具备怎样的信息素质呢?又怎样来达到这种水准或素质呢?
1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最早提出的,主要描述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他们具有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多年时间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素质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对其所下的定义也逐渐趋于一致。目前较有影响、人们引述较多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IA)信息素质委员会所下的定义。该委员会1989年1月10日在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最终报告中,对信息素质作了这样的描述:“作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而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对什么是信息素质作了如下定义:即“信息素质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且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该定义明确了信息素质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即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信息意识反映一个人的信息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使人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及信息的价值,使人能够定义并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能够识别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的类型和形式;信息技能反映一个人能够有效地检索所需信息,组织和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及其来源,把所选择的信息融人自身的知识基础和价值系统中,并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一个具体任务的能力;信息伦理反映了一个人对与信息利用相关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经济问题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合理合法检索、利用、发布信息的道德品质。
可见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对信息素质的定义与ALA的定义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一定义虽然很简短,却把握住了信息素质这一概念的本质,因此也得到了大多数人和组织的认同与广泛采用。
2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构成要素
既然信息素质是一种能力,那么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能力呢,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种信息能力:
明确需求信息的能力。明确信息需求能力是指能明确信息需求的内容与范围。具体包括:能够明确了解信息需求;能够识别各种类型和格式的信息源;能够评价获得信息的成本与效益;能够重新评价所需信息与范围等内容。
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高效信息获取能力是指能高效获取所需信息。具体包括:能够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或信息检索系统获取所需信息;能够构建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能够利用联机检索终端或采用不同的方法检索所需信息;能够在必要时调整检索策略、能够提取、记录和管理信息以及信息源等内容。
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评价能力是指能客观、审慎地评价信息与信息源,利用知识基础和价值系统选择适当的信息。具体包括:能够从获取的信息中提炼信息主题;能够采用有关标准评价信息及信息源;能够综合信息要点形成新的概念;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而确定信息的增加值;能够确定新的知识对个人价值体系的影响,并使其融合于个人的价值体系中;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了解自己是否能表达所获取的信息;能够决定是否修订初始的查询方式等内容。
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能力是指作为个人或作为群体一员,能有效利用信息实现特定的目标。具体包括:能够运用新的和以前的信息开发新的产品或项目;能够调整开发产品或项目过程;能够有效地将开发的产品或项目情况与他人沟通等内容。
信息道德的约束能力。信息道德约束能力是指能够理解有关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因素,获得和使用信息时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具体包括:能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道德、法律、经济和社会问题;能够在存取使用信息资源时遵守法律法规和信息资源提供的规定以及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能够对引用的成果表示致谢等内容。
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是指保障信息有效性的能力。具体是指能够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的能力。所谓保密性是指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是指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人篡改;可用性是指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可控性是指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要具备上述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首先要具有信息安全的防护意识,其次是要具备信息安全防护的技术,并在信息道德的约束下,做好自身、他人及公用信息的安全防护工作。
以上就是信息素质的构成要素,或者说一个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标准。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人们必备的一种素质,面向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也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3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信息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创造者和未来的人才。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构成之一,是其掌握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对于提高他们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1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表现在敢于突破原有的旧框框,重新思考、重新探索,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突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另辟路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信息的不断刺激。信息的日积月累、触类旁通、产生灵感,就可以进发出智慧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种。这既是创新活动的开始,也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辩证思维过程对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3.2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要学会生存的本领,无疑应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要具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敏锐地捕捉所需信息,主动、有效地检索和吸收信息的能力。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就是赋予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获取知识,并能以灵活的方法突破学科界限,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信息的获取、分析、研究、利用,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或有所突破,为进行新的创造活动作知识储备。
3.3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创新观念的需要
良好的信息素质不仅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高超的信息能力,而且还要求具备高尚的信息道德。一般来说,信息道德是对人们的信息活动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充满渴望,也富于创新精神,但却往往忽视了应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应承担的责任。有的学生苦攻技术,并以身份攻击他人网站、破坏系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有的学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传播别有用心的谣言,造成人心不安、社会混乱;有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毒、贩毒和传播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等。诸多现象表明:在大学生中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刻不容缓。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更要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规范,利用创新能力为社会服务,为人类谋福利的道德观念。
3.4是大学生创新实践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国民信息素质的需要
信息素质的核心在于消化、吸收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科研方向与项目进行创新实践:通过主动地寻找、发现和捕捉最新、最具价值的信息,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在充分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据有关研究,人们从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获得知识的5%一10%,其余90%一95%的知识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终生要求,而信息素质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因此,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目前,我国公民的信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文献中报道:美国国民的信息水平总指数为71.76,日本为69.97,中国仅为6.17。而我国当前大学生淡薄的信息意识、较差的信息能力、较低的信息安全防护技能以及不容乐观的信息道德等现状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4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养成教育途径
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种以利用学习资源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手段、以实现终身学习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个人、教育机构或是社会单方面来完成,而是需要通过大学生自身、院校和社会等多种途径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最终目标。
4.1院校途径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国中小学已经把有关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了课程体系,这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中小学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限于其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及接受能力,还只能是一些最基本的以操作应用为目的“信息扫盲”式教育。因此,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还是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完成。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在校教育也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高校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主阵地,在校教育也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984年2月,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发了“教高(84)004号”《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文件,文件明确指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不仅有助于当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件下发后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并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课程也在不断的深化,内容也在不断的拓展,已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与能力的基础性课程。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高等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需进一步加强与提高的地方:一是必须尽快出台相应的评估标准。尽管我国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目前我国仍然没有制定一个成熟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估标准和方法,理论研究也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对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而美国于2001年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已在许多国家推广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国内高校必须加快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估体系的制定,将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与学业成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检验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二是必须加快课程标准建设。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来实现,但其内容大多偏重于诸如文献类型、检索语言、检索工具、检索方法、各类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等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信息知识、信息法律、信息经济、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介绍。显然,继续将它作为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其自学研究能力的一门课程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尽早启动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标准建设,并纳入到高校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从顶层设计给予重视;三是必须大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大学生信息素质在校教育应该主要依托院校图书馆来实施,但就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图书馆而言,其完成教学的软硬件基本条件距达到信息素质在校教育的目标尚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师资匮乏、教材陈旧、资源局限、实验条件简陋等等。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还必须大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要加大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培养力度,要编写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信息素质教育专用教材,同时还要加大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并创建优越的信息素质实验教学条件。唯有如此才能达成大学生信息素质在校教育的目标。
4.2社会途径
个体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信息流始终贯穿整个网络。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信息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教育的实践性的特点也要求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社会信息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一是社会信息化水平。社会信息化是指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社会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养成,一个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范围、信息环境、硬件设施上都会有优越的条件,自然容易形成较高的信息素质。所以为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不断地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所以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就必须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二是社会公众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更强调人们精神意识层面上文化底蕴、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密切结合。因此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能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说,单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往往收效并不显著,要从全社会考虑,从社会共同发展的角度,提高全体公民的信息素质,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所以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就必须强化社会公众的信息意识;也是公共信息网络。
互联网不仅仅是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接受信息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网络普及程度和发达程度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需要建立完善、健康的公共信息网络,使大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所以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就必须健全公共信息网络;四是要建立就业的信息能力标准。目前国内企事业等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已经比较重视专业素质、外语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评价,但对于人才的信息素质评价尚缺乏足够的意识。而从企事业长远发展角度讲,应该把人才的信息素质评价纳入到选拔过程,这样不仅可以选拔到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促进人才自身的信息素质自我培养的意识,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所以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还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就业的信息能力评价标准。
4.3自身途径
从大学生教育的特征看,除了培养大学生前沿性、实践性的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复合型的知识。而这些复合型的知识需要大学生具有整合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之外,还必须倡导大学生要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方式获得信息素质的提升。因此,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从其自身角度而言,首先要培养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对信息能够有特殊的、敏锐的捕捉力,能够从大量的甚至平常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其次是要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有价值的信息能够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一种习惯性倾向;第三是要增强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判定信息的价值,剔除不良信息;第四是要培养对信息的批判能力: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学会扬弃,把握信息的内核,对信息进行创新。
6.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 篇六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适应于所有专业群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情感等。
根据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本文提出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是学生胜任不同旅游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它在不同旅游专业中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包括以诚信服务为核心的职业态度、以微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形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心理、以现代旅游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等要素。
对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对旅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二、国外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主要的研究观点有:韩国的职业教育界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两个层面,并且强调基础能力教育应始于中小学教育,使这些能力深植于一个人的习惯之中,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基础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等。美国职教界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其知识体系的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和对职业的综合认知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and)教授创建素质体系冰山模型,形象地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部分,即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戴维认为,“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三、国内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及期刊论文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成果很多。当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研究尚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要有:周晓梅(2006)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旅游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店校联合,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韩颖(2009)从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入手,具体分析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构成,导出了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保障入手,分析了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和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实例的形式对构建的步骤、方法进行了说明。
近几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方面成果颇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一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界定。庞文渌(2007)指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盖晓芬(2009)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将职业素质分为显形素质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作为隐形素质,像潜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深层次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谭满益,王磊等(2008)提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韩颖(2009)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根据职业素质获得渠道的不同,职业素质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从构成要素的不同类别,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构成要素识别的难易程度,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
李晓梅(2007)明确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此种提法,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概括,突出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隐性要素,较好地体现了旅游职业特点,但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还存在缺陷,还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索生安(2012)指出了问题存在的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色、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手段单一。文章特别强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除了职业道德、通用的职业能力外,还包括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由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更强调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沟通技巧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余平(2011)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旅游职业认识不到位,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热情;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缺少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还比较欠缺等。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市场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的对策。索生安(2012)提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形象等内容除了依托“两课”、就业指导、旅游礼仪等理论课程接受外,加强实践教学,可划分为团队意识培养实训、旅游礼仪实训、口才与沟通实训等模块实施。庞文渌(2007)具体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朱海岳(2012)针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薄弱和难点问题,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工学并行养成模式”,提出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成和实施对策。盖晓芬(2009)提出通过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成立素质训练中心、强化校园文化感染等平台的构建,着重通过品德优化提升职业道德、专业深化提升职业知识、能力强化提升职业技能、仪表美化提升职业形象、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四)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韩颖(2009)在评价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职业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旅游行业和岗位从业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了行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融合。在评价环节设计上:以旅游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为线设计环环相扣的评价环节,形成贯穿整个学生在校过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环节中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评价体系的职业特点和实用特点。
(五)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途径的理论探讨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切实的职业养成教育,落到实践的落脚点。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制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试行),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该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体系实施细则,主要涵盖了课程体系和集中强化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具体到细节,例如,每个年级的养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是不同的。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侧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三年级侧重在团队建设能力。并且,各学院成立相应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本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的各项工作。
四、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的简评及展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研究很多,但针对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研究,国内外却很少,再具体到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更是少儿又少。现有研究中,大多定位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现状研究及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途径等理论探索,具体落实到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却不多。
7.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职 养成教育 重要性
"十一五"期间,高职高专教育被明确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基于"高职院校是最后的选择"的心态进入校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对自己的前途不甚乐观,毕业后企业认可度不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养成教育的缺陷,为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过程。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所以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优秀品质。可见,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良好习惯是高职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
(2)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高职生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关乎着整个社会道德水平。高职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高职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普遍的学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的原因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我们德育工作调子很高,但脱离学生实际;有的教育活动只重形式,不求实效;还有我们对养成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等。
(4)抓好高职生的养成教育能從根本上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如今有些高职生自我表现意识强烈,注重权利和权力,轻视义务和责任,自律能力欠缺,道德法制观念弱,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多年来养成教育的缺失。
(5)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就业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高职院校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国家政策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为此服务。当前有的高职生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律能力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加强高职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第四届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表彰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育用,无德无才弃之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趋向于有偿教育,产生了许多道德误区,如用等价交换取代奉献精神,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用竞争取代协作,用物质追求取代精神追求等。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群体-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负面影响,一些学生在心理调节方面与现实存在种种偏差,导致心理错位与扭曲, 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的现象。显然,高职院校实施养成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对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8.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 演讲能与口才 社会需求 竞争
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当今社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不会“说话”,到了面试时,连自我介绍都说不清楚。普遍存在不愿与家人说明真实境遇的现象,与外界的交流最终变成单靠互联网,并在虚拟的世界中宣泄情绪。更有些人工作多年,工作表现卖力,由于不会“讲话”,很难成为领导层。甚至于有些人成为了领导层并不能服众,不能更好的带动自己的团队,因为自己不具备领袖的气质。在高职院校里,口才训练的方式和途径很多,我们最熟悉的演讲,就是训练口才最好的方法,并且也是个人综合能力的展示。高职院校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辩论会、演讲、大学生报告团、大学生论坛等等。在训练过程中应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恐惧、增强自信、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学生的涵养及气质,塑造好的形象。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演讲能力与领袖气质的现状
在多次调查和资料显示中,大学生口才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心理素质普遍欠佳、不自信,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弱;举止礼仪拘谨不得体,个人形象欠佳;知识面积累有待充实,思维混乱,表达不顺畅等等。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领袖气质无明显差别,作为班级干部或学校学生干部,口才表达和领袖气质急需培养。
二.当前社会对大学生演讲能力与领袖气质的需要
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演讲能力培训与领袖气质养成的分析研究的课题资料很多,但是细化到生活境遇和社会态度方面的比较少。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内向,不敢说话,不会说话,但是很难迈出自己这一步,主动积极去演讲,去说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具有卓越的口才能力的人拥有更强的说服力,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使主体更适应于社会的需要。从社会层面上讲,当代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其主体之间有充分的交流,而口才则是信息化社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口才能使交流更加有效率,促进社会分工合作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为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三.演讲能力与领袖气质对高职毕业生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紧密相联,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最受观注的问题之一,在当前工作竞争压力日增的情况下,高职业院校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相对偏弱的群体,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积极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高校中就业群体比较弱的高职院校,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保障,我们应该把大学生演讲力与领袖气质的培养放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毕业前具备优秀的口才演讲能力,具备一定的领袖气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应有的帮助。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演讲能与领袖气质养成的方式
耶鲁大学从不认为领袖是天生的,耶鲁强调领袖是可以培养的,耶鲁培养的学生以他们的实践出色地做到了这点,他们通过领导艺术、科学发明、思想智慧和艺术创造等丰富了美国和世界生活。所以我们不要说学生不具备领袖气质,而应在校期间对他们进行培养。在高职院校里,口才训练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而我们最熟悉的演讲就是训练口才最好的方法之一,并且也是个人综合能力的展示。学校的社会活动,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高职院校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辩论会、演讲、大学生报告团、大学生论坛等等。在这些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恐惧、增强自信、调整心态、加强训练,积极面对。让自己的演讲能力与领袖气质同时得到提升。
总之,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即为就业,所以我们要以服务学生就为为宗旨,提高的演讲能力与领袖气质养成。把学生的演讲能力和领袖气质的培养放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校期间便可以达到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演讲能力与领袖气质。
9.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 篇九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高职专业教学渗透既是课程自身的积极建构以及课程实施策略的改进与提升的必然, 同时更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鉴于高职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本身的复杂性, 我们对这一渗透模式理应具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向、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我们认为, 高职专业教学渗透模式的实施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 专业渗透与专业教学
专业课程渗透是指依据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学科教学中, 从学科特点出发, 抓住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结合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策略, 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教育服务。可见, 学科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都是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服务的。就整体功能而言, 从心理素质教育角度看, 学科渗透的实现, 有利于拓宽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功能, 从而把心理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做到“以教育心”;从学科教学角度看, 学科渗透的实现, 有利于拓宽学科教学的功能, 促进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做到“以心促教”;从素质教育角度看, 学科渗透有利于解决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分离状态, 结束学科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目标长期缺失的问题, 有利于素质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 学科渗透是学科教学功能的拓展, 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逻辑性的深入。
(二) 不同性质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教育实施要认识到不同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的不同, 其渗透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渗透实施时, 我们要注意把握各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各学科间的差异性, 找准某学科的最佳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内容, 比如社会科学类学科、可以较多地直接取用教材内容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而自然科学类学科则可以更多地从教学过程中发掘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就具体学科而言, 语文学科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分散性、潜在性和濡染性等特点, 所以渗透学生人格等方面的内容就比较恰当;数学学科以其独具的思维性、逻辑性等内在性质成为培养学生元认知等的强势学科。
(三) 学科渗透与专题训练、咨询辅导的协同
学科渗透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不但有一石二鸟之效, 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但是这种方式有其自身的弱点: (1) 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和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等课程的专业知识, 内化整个渗透思想; (2) 学科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是按照学科自身内在逻辑性而编排的, 其中所蕴涵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具有分散与潜在性, 这非但不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序列性相符合, 而且学科渗透自身的特征又注定了其难以从整体上严格地按照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3) 学科渗透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 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所以, 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中, 我们需要学科渗透与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的协同, 三者的综合运用更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与提高。
二、严格把关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选择
学科渗透作为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内容选择理应依据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主线进行综合安排, 根据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从总体和局部综合建构学科渗透的内容体系, 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渗透培养。
(一) 广泛性和多样性
学科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素材, 从这种意义上而言, 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 涉及学习、生活、人际、个性以及社会性等诸多内容。具体到一门学科, 甚至一个单元、一节课, 所涉及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往往也是多种多样、多侧面、多维度的。因此,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内容, 善于把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二) 分散性
学科教学是以各门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为主线编排的, 其主要遵循学科逻辑, 反映的主要是知识序列。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则是一种心理逻辑, 学科渗透难以完全符合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序列, 由此注定了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分散的特性。这成为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最大“瓶颈”, 致使学科渗透显得凌乱, 有失系统性。
三、注重高职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
高职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在于把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自然融合, 采取适度有效的策略, 创设互动情境, 鼓励学生多参与, 从而达到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一) 自然融洽策略
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本质的特点就在于渗透的自然性、融合性、濡染性, 它应与整个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是浑然一体、自然融合的。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 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学科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教育。有些教师似乎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 这显然走进了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误区。学科渗透贵在自然、贴切, 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 是有机融合的。
(二) 灵活多变策略
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是一门教育科学, 更是一种育人的艺术, 其教学实施“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遵循。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向、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各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向、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而且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偶发事件则更需要教师能够采取灵活的方式巧妙地加以解决。虽然有可能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没有任何的联系, 但学科教学渗透实施过程中却不能置之不理、随意放过, 更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简单处理, 肆意压制。而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加以处理, 将其转化为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活“教材”。老师就应该及时灵活地采取措施让学生情绪迅速稳定下来, 并适时给予学生一些克制、调整自己情绪的策略与方法。
(三) 创设互动情境策略
互动式情境的创设是学科教学的必需, 更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色。从心理素质教育的角度看, 学科渗透教学通过创设互动式情境, 激活学生心理活动, 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进而促进学生的行动需求, 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人际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 有效的教学必须通过在情境中的交际互动使用来实现。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探究等手段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收和练习, 在不断构建知识和提高学科能力的同时, 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 鼓励参与活动策略
学科渗透中鼓励参与活动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外部行为操作, 如在课堂中的具体行为实践活动。二是学生的内部心智操作, 如内心的思考、体验、感受、反思等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活动是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是心理的本源。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产生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是活动与交往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表明, 主动参与活动是心理素质培养发展的前提, 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自我、探究原因、寻求方法、反思体验, 形成思想、观念、能力。具体的活动形式有角色扮演、登台表演、游戏、分组竞赛、合作学习等。
综上可知, 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科渗透成功实施的前提, 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和知识掌握的心理过程是学科渗透的心理基础, 知识教学是学科渗透的支架, 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科渗透有效性的保证”。因此, 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学生心理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同时要辅以知识教学, 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互动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 篇十
(一) 什么是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个很大的概念, 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笔者认为, 职业素质至少应包括基础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三个大方面。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 基础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基础知识、智商和情商等。
这里又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基础。一个人没有强健的体魄是无法满足任何岗位需求的, 也更谈不上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同时, 一个心理健全的劳动者才能够为社会贡献正能量, 才能够为组织创造财富, 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也会使其勇敢面对并不断克服困难。此外, 广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也必然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智商与情商表现为聪明的头脑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些作为职业成功的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2. 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
毋庸置疑, 端正的职业态度将会有助于职业成功。职业操守是职业在思想层面上对劳动者的约束, 它来源于全体从业者共同的价值观, 是职业文化的凝结。因此, 笔者将职场上人们用来定义优秀职业人的关键词赋予给职业道德这个范畴, 具体包括: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合作、执行、超越、进取、开放、阳光等。
3. 职业知识与技能。
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没有精湛的职业技能, 就无法把一件事情做好, 更不可能成为“状元”。
4. 职业习惯。
职业习惯就是劳动者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固化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严格来讲, 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意味着劳动者职业道德的形成, 是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
综上所述, 职业素质就是建立在劳动者自身素质基础上, 通过对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使用, 在职业文化的影响下, 形成的职业习惯, 并通过劳动者对待工作、对待组织、对待竞争对手、对待学习、对待团队的态度升华为劳动者的职业观, 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当行业中所有的劳动者都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 就会形成良好的职业文化。
(二) 企业对人才的定义是具有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
2013年初, 笔者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一个调查中发现, 在“您认为我们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一题中, 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选择了“职业素质”。问及原因, 企业的答案是:“学校不可能教会学生全部的职业技能, 学生到岗后, 企业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相对于知识和技能, 企业更看重职业素质。”用更朴素的观点来看, 就是企业认为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岗位强化培训来获得, 但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素质不够, 比如缺乏职业道德, 那么技能越高的人, 其隐含的危险也就越大。
(三) 职业素质培养是校企合作的基石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分析不难看出, 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上, 企业更看重后者, 这也恰恰表明了企业对待校企合作的基本态度——希望学校把人才的基础打好, 培育良好的职业素质, 这才是校企合作的基石。脱离了这个基石, 校企合作要么是有局限性的、短时的, 要么是高职院校一厢情愿的。
二、建设有利于职业素质养成的校园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冰山理论”认为, 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冰山, 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 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代表大学生的形象、知识、行为和技能等方面, 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质, 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 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代表的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 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质。这部分隐性职业素质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质。显性职业素质和隐性职业素质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质。因此,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 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质为基础, 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质。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呢?笔者认为,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高职院校同样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当我们认识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须以“培养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宗旨时, 就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 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并发挥着巨大作用。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有很多论述和研究, 我们在这里不去谈具体的文化建设, 而是要从校园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之间的关系入手, 来阐述高职院校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如何建设这样的文化。具体如下。
(一) 将学生的课余时间交给职业素质训练
当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依然遵循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式——由大学生参与的刊物、讲座、社团、科学、文化、体育等活动。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大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建立在“培养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理论上的校园文化更应该有别于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 把时间充分交给职业素质训练, 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条件, 开展面向学生群体乃至社会、社区的生产经营活动, 如餐饮、连锁、物流等专业可以开设门店面向学生和社区提供服务, 机械加工等专业可以与中小企业合作代工, 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财会等专业可以成立企业对外承揽业务, 营销专业学生可以代理品牌等, 在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体会职业素质的内涵。
除了在校园中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外, 还应该为学生走出校门, 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比如, 取消晚自习, 减轻课业负担, 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设立社会实践考评机制并纳入学生整体成绩考评体系。对于参与本专业社会实践的同学, 凭借用人单位出具的证明, 可以获得加分。这样, 学生就不会躲在寝室中上网、在自习教室中睡觉了。
(二) 采用以行业标准对师生进行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以其实际动手能力来衡量其学习成果的, 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评价体系上进行改革。由于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 因此, 一方面应改进学生的评价体系, 围绕职业素质要求, 设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度量标准;另一方面, 由于来自企业的教师有时并没有相应的职称, 对这类教师的考核, 包括其薪水待遇, 应采用职业素质培养能力标准, 而不是现在一刀切的职称标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教师的潜能, 调动其积极性, 全身心地投身于人才培养。此外, 高职院校还应该与用人单位一起, 设定专门针对职业素质中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或职业精神方面的考核标准。学生们带着知识技能鉴定成绩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或职业精神考核成绩走向工作岗位, 必然会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 学生自身也会迅速转换角色, 迅速成长起来。
(三) 建立师徒制与师父负责制
职业教育的前身就是师徒制。这种师父带徒弟, 手手教授、口口相传的初级职业教育形式现在看来并不落后。受到师父的职业道德与高超技能的影响, 通过师父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地学习, 学生更容易用较短的时间在职业素质上取得进步。所以笔者认为, 师徒制在今天看来依然不失为职业素质养成的最佳手段。当我们确立了师徒制后, 更重要的是不要纸上谈兵, 要让师父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教授学生, 学生在师父的指点和带领下以职场人的身份参与到项目中, 项目的成本、进度、人员、物资等全部由师父决定。要真正做好这一点, 高职院校还必须承担起市场开发的职能, 与行业广泛接触, 争取来自企业的真实订单。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 如果项目运作得当, 学校还可以因此而得到一部分收入。
不久前, 笔者在澳大利亚的Illawarra TAFE学院考察时, 看到他们的学生一周只有1-2天的理论课程, 其余的时间都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事生产活动, 并没有大量有组织的学生活动。相反, 我们看到在校园内的车间里, 老师带领学生正在完成度假村的木屋建设, 在这里木工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如何建设木屋, 室内装修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内部装修, 建筑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混凝土地基和楼体的建造, 油漆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为木屋涂上颜色, 最终的成品能否获得客户的认可, 学校是否能够盈利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在学习和劳动的结合中, 在徒弟与师父的交流中, 学生既学到了技能又养成了过硬的职业素质。这给了我们不小的启示。
(四) 以校办企业为依托服务社会
职业教育有别于学历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学生以学习技能为主。技能不同于知识, 需要不断动手练习。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不断为学生创造练习技能的机会。此外, 如何能够确保学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技能是当下最先进的呢?笔者认为, 高等职业院校创办或参与创办企业, 以教师为骨干、以学生为主力, 参与行业竞争, 是将二者结合的最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 既可以检验学院的教学成果, 又可以为学院降低教学成本, 为学生搭建最接近市场的实践平台, 一举三得。这样, 前面提到的三点就有了扎实的根基。
(五) 广泛深入、形式多样地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使得高职院校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行业企业, 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当一个高职院校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 企业的知识、技能、信息、经验都会随着这种合作关系外溢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当合作企业越来愈多, 作为信息中心的高职院校就会容纳和吸收越来越多的职业素质要求, 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也就会越来越深刻, 长久下去, 就会形成与行业要求相一致的职业氛围, 进而建立起完全与职业要求相吻合的校园文化。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 如企业宣讲、企业参观、订单培养、委托培养、顶岗实习、“企中校”和“校中企”等, 也可以采取校企联合成立实体对外经营或培训。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以解决就业和输送廉价劳动力为目的的肤浅的校企合作。
三、校企合作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当我们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根本任务并认识到如何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后, 就需要来考虑如何让二者自然地发生反应了。目前, 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笔者认为, 建立在“培养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这一基础上, 高职院校与企业应携起手来, 共同为这一目标努力。具体来说, 可以采用如下手段。
(一) 制度保障
在校企合作与校园文化对接的过程中, 一定要通过制度为这种职业氛围提供保障。一方面, 企业派驻能工巧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 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部, 由学校一把手直接领导开展工作, 负责开发校企合作资源、制定相关制度、对学生和企业进行走访调研等等。此外,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使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企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占有明显比例。
(二) “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
“请进来”就是将行业的能工巧匠请进课堂, 让他们将先进的行业信息和经验、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带给学生, 发挥大师的经验优势, 还可以聘请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走进课堂;“走出去”就是将教师送到企业培训或挂职, 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后, 返回学校传授给学生, 发挥教师的学术优势。学生则可以通过参观企业、参加求职面试、顶岗实习等机会走出校园, 了解行业。此外, 还可以通过邀请毕业生返回母校作报告、与在校生座谈等活动来促进学生们的职业素质养成。目前, 这个做法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这里不再赘述。但笔者认为, 应当将师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作为衡量“请进来”与“走出去”成果的重要指标, 进行考核。这样, 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才会水到渠成。
(三)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企业文化以效率和利益为重, 以产品为核心, 通过执行生产计划、实施生产、严格监督和考核等方式来体现, 强调现实的经济效益, 强调控制和权威, 通过明确的奖惩加以保障;校园文化以知识技能传授为基础, 以知识为核心, 通过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引导思考、质疑和解答问题等方式来体现, 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 强调民主和平等, 保障方式虽要求遵循一定的制度, 但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激励来实现。校园文化中揉进企业文化的内容, 会使校企合作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更加接近企业的特色, 使学生能够预先体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于经济、效益、监督与考核的真实氛围, 认识自己将来所面临的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储备。
(四) 校企携手共建职场文化
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 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 因此, 在校企合作与校园文化的对接上我们更应该携起手来, 共同建设职场文化。当前一个很好的实例就是通过职业教育集团来进一步强化和推动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 高校必须努力建设一个基本真实的企业环境, 并由企业派出讲师、安排企业参观、组织培训宣讲、定制培养等机会向学生灌输职场文化, 同时, 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企业参观、名师授课、顶岗实习等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素质。这样的双线培养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过硬的职场素质, 将来在毕业后经过简单的企业培训就迅速融入企业, 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与校园文化的无缝对接。
四、结束语
我们知道, 文化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因此, 当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努力, 建设一个有利于职业素质养成的校园文化, 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便不仅仅是课堂与书本, 更多的是社会实践, 是基于职业的各种真实环境和考验, 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 进而尽快融入社会并迅速成长起来。
校企合作与校园文化对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仅仅是冰山一角。笔者认为, 要办好职业教育, 关键在于为行业和企业培养他们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 广大高职院校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职业人的校园文化, 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真正满足社会需求。
摘要:根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数据, 2013年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约为700万, 本科就业率约为38%, 专科就业率约为25%左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却无人可用的窘境?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职业素质培养是校企合作的基石”为基本观点, 试图找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提供借鉴, 同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从而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企合作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11.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 篇十一
高校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其基本素质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审美修养素质,包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明晰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审美修养素质应当作为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学生审美修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通过高校美术教育来实现。
一、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作用
1. 美术教育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优势。
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拓展视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高其他素质有着相当的优势和重要性。
美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优美的造型,厚重而深刻的内涵,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周围的人。美术教育更为学生提供了美的熏陶、丰富的审美感受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主要途径是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学生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人基本素质的养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倾注心血的作品,实质上正是自身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是一种素质的养成教育。
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塑造其人格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二、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途径
1.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
美术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拨动人的心弦,使人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一些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只注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应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有责任感,追求真善美。
2. 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素质,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的重要因素,它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培养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所以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审美规律,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提供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强化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
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审美情趣培养,是以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成熟的完美人格的塑造的目的。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学习内容。正如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内容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作的大忌,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还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翻训练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只是一味模仿,则很容易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训练阶段的习作变得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会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学生的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一刀切”。
4. 鼓励艺术表现,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造。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这句至理名言带给人们太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不论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使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
在专业训练中教师更要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因此,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把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激发出来,尽力营造一种气氛或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以自由释放。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展现艺术才华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结语
【解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养成关系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教材与人员素质培养论文10-16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07-05
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论文07-31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7-20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07-06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10-29
高职院校思政课师生关系调查报告07-24
解析高职辅导员工作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