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高中2009年高考录取光荣榜(共4篇)(共4篇)
1.鹤壁高中2009年高考录取光荣榜 篇一
2021年河南鹤壁市成人高考报名入口
成人高考同普通高考一样,是选拔人才的国家考试,只是由于本身的学习特征需要,才在学习形式等环节上有所差别,进行了一定区分。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河南鹤壁市成人高考报名入口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河南鹤壁市成人高考报名入口
河南教育考试院http:///cz/
报名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
(3)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
(4)报考高中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高起本)或高中起点升专科(以下简称高起专)的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本科结业证书或以上毕业证书的人员。
(5)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相应专业学历;或者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
②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
③报考医学门类其它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④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
(6)户籍在我省的考生一般应选择在本人户籍所在地进行信息确认。若在异地报名的,须持所在报名县(市、区)公安部门办理的《河南省居住证》,凭二代居民身份证在报名所在地的信息确认点进行信息确认。非免试的考生须在信息确认点所在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参加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严禁考生跨省(市、区)重复报考。
(7)退役军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复员干部)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职(专科)毕业证的,可申请免试就读我省成人高校专升本。
(8)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贫困县)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以下简称“下基层”)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人员,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职(专科)毕业证、相关项目考核合格证的,可申请免试就读我省成人高校专升本。
(9)在我省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其成绩(体育类、艺术类考生含专业加试成绩)达到我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而未被录取的考生(取消录取资格的考生除外)即“资格生”,今年报考成人高校免于统考(艺术类、体育类资格生免加试)直接参加相应层次成招录取。在进行网上报名时,报考科类必须与去年相同。根据教育部要求,2020年在我省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其成绩达到我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而未被录取的考生,从2021年起不再享受资格生照顾政策,须重新报名参加考试。
(10)对已取得国民教育系列毕业证书者,可免试到我省成人高校相应层次学习即“二学历”考生,必须参加我省成人高校招生网上报名,并按本人网上预约时间和选定的信息确认点进行确认。已取得专科学历者只能报我省成人高校专科层次,已取得本科学历或以上学历者可报我省成人高校专升本或专科层次。
2.鹤壁高中2009年高考录取光荣榜 篇二
例1 (2009年海南省) 近地人造卫星1和2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分别为T1和T2.设在卫星1、卫星2各自所在的高度上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分别为g1、g2, 则 ()
解析:近地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时, 重力提供向心力
所以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例2 (2009年四川省) 据报道, 2009年4月29日, 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天文观测机构发现一颗与太阳系其他行星逆向运行的小行星, 代号为2009HC 82.该小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39年, 直径2~3km, 其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呈155°的倾角.假定该小行星与地球均以太阳为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小行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速度大小的比值为 ()
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K (恒量) .
由于线速度, 所以线速度
所以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例3 (2009年浙江省) 在讨论地球潮汐成因时, 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与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可视为圆轨道.已知太阳质量约为月球的2.7×107倍,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约为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径的400倍.关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上相同质量海水的引力,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引力远大于月球引力
(B) 太阳引力与月球引力相差不大
(C) 月球对不同区域海水的吸引力大小相等
(D) 月球对不同区域海水的吸引力大小有差异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 太阳与月球对相同质量海水的引力之比=1.6875×102, 所以 (A) 对;
月球与不同区域海水的距离不同, 故吸引力大小有差异, (D) 对.
所以正确答案为 (A) 、 (D) 选项.
三、计算中心天体的密度
例4 (2009年全国Ⅰ) 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4.7倍, 质量是地球的25倍.已知某一近地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约为1.4小时, 引力常量G=6.67×10-11N·m 2/kg2, 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约为 ()
(A) 1.8×103kg/m 3
(B) 5.6×103kg/m 3
(C) 1.1×104kg/m 3
(D) 2.9×104kg/m 3
解析:设该星球和地球的质量、半径、体积分别是M1和M2, R1和R2, V1和V2.
对于地球的近地卫星有
所以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四、星体表面上的物体, 万有引力和重力近似相等
例5 (2009年江苏省) 英国《新科学家 (NewScientist) 》杂志评选出了2008年度世界8项科学之最, 在XTEJ1650—500双星系统中发现的最小黑洞位列其中, 若某黑洞半径R约45km, 质量M和半径R的关系满足 (其中c为光速, G为引力常量) , 则该黑洞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数量级为 ()
(A) 108m/s2 (B) 1010m/s2
(C) 1012m/s2 (D) 1014m/s2
解析:可以认为黑洞表面物体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将代入上式得:
所以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五、关于卫星的发射
例6 (2009年广东省) 发射人造卫星是将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场一般选择在尽可能靠近赤道的地方, 如图1所示, 这样选址的优点是, 在赤道附近 ()
(A) 地球的引力较大
(B) 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
(C) 重力加速度较大
(D) 地球自转角速度较大
解析:若将地球视为一个球体, 则在地球上各处的引力大小相同, (A) 选项错;在地球上各处的角速度相同, (D) 选项错;在地球的表面附近, 赤道的半径较大, 由公式v=wr可知, 半径越大, 线速度越大, (B) 选项正确;在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最小选项错
所以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六、考查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例7 (2009年宁夏) 地球和木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可以看作是圆形的.已知木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轨道半径的5.2倍, 则木星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线速度之比约为 ()
(A) 0.19 (B) 0.44
(C) 2.3 (D) 5.2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得:
所以木星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线速度之比:
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例8 (2009年广东省) 宇宙飞船在半径为R1的轨道上运行, 变轨后的半径为R2, R1﹥R2.宇宙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则变轨后宇宙飞船的 ()
(A) 线速度变小 (B) 角速度变小
(C) 周期变大 (D) 向心加速度变大
解析: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当R减小时, 可知v增大, w增大, a增大, T减小, 所以选项 (A) 、 (B) 、 (C) 错, (D) 对.
所以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例9 (2009年安徽省) 2009年2月11日, 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和美国的“铱—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5km处发生碰撞.这是历史首次发生的完整在轨卫星碰撞事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碎片可能会影响太空环境.假定有甲、乙两块碎片, 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都是圆甲的运行速率比乙的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的运行周期一定比乙的长
(B) 甲距地面的高度一定比乙的高
(C) 甲的向心力一定比乙的小
(D) 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的大
解析: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由于v甲﹥v乙, 所以甲离地面的高度小于乙离地面的高度, 甲的周期小于乙的周期, 甲的向心加速度比乙的大.由于甲、乙质量未知, 所受向心力大小无法判断.
所以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例10 (2009年福建省)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在环绕月球运行过程中, 设探测器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 运行速率为v, 当探测器在飞越月球上一些环形山中的质量密集区上空时 ()
(A) r、v都将略为减小
(B) r、v都将保持不变
(C) r将略为减小, v将略为增大
(D) r将略为增大, v将略为减小
解析: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知, 当到达质量密集区时, 万有引力增大, 半径将减小, 速度增大.
所以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例11 (2009年重庆市) 据报道, “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绕月飞行器的圆形工作轨道距月球表面分别约为200km和100km, 运行速度分别为 () v1和v2.那么, v1和v2的比值为 (月球半径取1700km) ()
解析: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所以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七、对第一宇宙速度的考查
例12 (2009年广东省) 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B)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
(C) 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质量无关
(D) 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半径无关
解析:地球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所以选项 (A) 对, (B) 错.
因此选项 (C) 、 (D) 都错.
所以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例13 (2009年北京) 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1) 推导第一宇宙速度v1的表达式.
(2) 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运行轨道距离地面高度为h, 求卫星的运行周期T.
解析: (1) 设卫星的质量为m, 地球的质量为M, 地球表面处物体质量为m′.
在地球表面附近满足:
卫星做近地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于它受到的万有引力
将 (1) 式代入 (2) 式得v1=gR
(2) 考虑 (1) 式, 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 (4) 式联立解得
八、有关天体运动的综合性问题
例14 (2009年山东省)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 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并实现了航天员首次出舱.飞船先沿椭圆轨道飞行, 后在远地点343千米处点火加速, 由椭圆轨道变成高度为343千米的圆轨道, 在此圆轨道上飞船运行周期约为90分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飞船变轨前后的机械能相等
(B) 飞船在圆轨道上时航天员出舱前后都处于失重状态
(C) 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动的角速度大于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
(D) 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变轨后沿圆轨道运动的加速度
解析:由于变轨过程中需点火加速, 所以变轨后飞船的机械能增大, 选项 (A) 错误.宇航员出舱前后均与飞船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提供了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因此出舱前后航天员都处于失重状态, 选项 (B) 正确.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为90分钟, 而同步卫星的周期为24小时, 所以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的角速度大于同步卫星的角速度, 选项 (C) 正确.只要在同一点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即加速度相同, 选项 (D) 错误.
3.鹤壁高中2009年高考录取光荣榜 篇三
一、光电效应考查评析
本部分内容有:光电效应及其规律;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 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尤其是对光电效应规律以及光电效应方程的考察特别重视。
【方法、规律和技巧】有关光电效应的考查往往涉及极限频率、逸出功, 光电效应方程, 极限频率与最大初动能的关系, 光照强度与光电子多少的关系, 所以应正确理解、掌握上述概念、规律以及其中的关系。上海卷第6题、宁夏卷第36 (1) 题以及广东卷第4题均有涉及, 以广东卷第4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1】 (广东卷, 4) 硅光电池是利用光电效应原理制成的器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硅光电池是把光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B.硅光电池中吸收了光子能量的电子都能逸出
C.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
D.任意频率的光照射到硅光电池上都能产生光电效应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硅光电池作为背景材料, 主要考查光电效应的规律;硅光电池是把光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A正确;硅光电池是利用光电效应原理制成的器件, 依据光电效应方程Ek=hv-W=hv-hv0, 可见只有当入射光子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才可能发生光电效应 (即才有光电子逸出) , 故B、D均错;因为硅光电池的一定, 由Ek=hv-W, 可知入射光子的频率越大, 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越大, C错误。
二、能级跃迁考察评析
本部分内容主要有: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定态假说, 跃迁假说, 轨道假说;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公式;氢原子核外的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与其能量相对应;对原子跃迁条件的理解;用玻尔量子理论讨论原子跃迁时释放光子的频率种数。
【方法、规律和技巧】原子在两定态之间跃迁时, 辐射 (或吸收) 一定频率的光子, 光子的能量:hv=E初-E终;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因此波长为λ, 频率为v的光波的量子性 (能量与动量) 关系为:△。全国Ⅰ卷第16题、II卷第18题均有涉及, 以全国II卷第18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2】 (全国II卷, 18) 氢原子的部分能级如图1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在1.62e V到3.11e V之间。由此可推知, 氢原子 () 。
A.从高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了出的光的波长比可见光的短
B.从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均为可见光
D.从n=3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为可见光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波尔的原理理论;根据可知, 从高能级向n=1的能级跃迁的过程中辐射出的最小光子能量为10.20ev, 则, 易得A正确;已知可见光子能量在1.62e V到3.11e V之间, 从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能量3.40ev, 均不在1.62e V到3.11e V之间, B错;据△E=hv, 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频率, 只有能量大于3.11ev的光的频率才比可见光高, 据图易知, 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能量≤3.11ev, C错误;从n=3到n=2的过程中释放的光的能量等于1.89ev, 此值介于1.62到3.11之间, 所以是可见光, D正确。
三、原子核考察评析
本部分内容主要有: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天然放射现象;衰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组成;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重核的裂变与轻核的聚变;核能及其规律。
【方法、规律和技巧】要理解掌握原子核结构、类型 (“四变”, 即衰变、聚变、裂变以及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规律、核能等知识;重点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 C2 (ΔE=Δm C2) ;高考题常与高科技前沿知识相结合, 主要是通过情景的设置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知识综合能力。北京卷第14题、浙江卷第15题、天津卷第6题、上海卷第1题、广东卷第2题、安徽卷第14题、重庆卷第16题、山东卷第38 (1) 题均有涉及, 以北京卷第14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3】 (北京卷, 14) 下列现象中, 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 。
A.粒子散射现象 B.天然放射现象
C.光电效应现象 D.原子发光现象
答案B
解析: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了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核, 并没有涉及到核内部的变化, A错;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核内部发生变化, 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或电子, 从而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 B正确;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逸出, 没有涉及到原子核的变化, C错;原子发光是原子跃迁形成的, 也没有涉及到原子核的变化, D错。
四、拼盘式试题考查评析
【方法、规律和技巧】将多个知识点综合拼盘在一起进行考查, 是现行高考“近代物理”试题命题特点之一;此部分考题常涉及原子核的变化, 原子的电离, 能级跃迁理论, 光在水中的折射率等与此有关的知识;所以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射线的产生机理;光在水中的折射率;原子的跃迁条件:hv=E初-E终, 仅适用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 对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电离和实物粒子作用而使原子激发的情况, 则不受该条件的限制 (因为原子一旦电离, 原子结构即被破坏, 因而不再遵守有关原子结构的理论) , 至于实物粒子和原子碰撞情况, 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可全部或部分地被原子吸收, 所以只要入射粒子的动能大于或等于原子某两定态能量之差, 也可以使原子受激发而向较高能级跃迁, 尤其注意:在无光子辐射的情况下, 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转化为新核和新粒子的动能, 因此可用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来解决问题。四川卷第18题、江苏卷第12C题、海南卷第19 (I) 题均有涉及, 以四川卷第18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4】 (四川卷, 18) 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2所示, 大量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可见光a, 从n=3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可见光b, 则 ()
A.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会辐射出γ射线
B.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3的能级跃迁时会辐射出紫外线
C.在水中传播时, a光较b光的速度小
D.氢原子在n=2的能级时可吸收任意频率的光而发生电离
答案C。
解析:γ射线的产生机理是原子核受激发、变化产生的, A错;据知, 从n=4的能级向n=3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子能量小于a光子的能量, 不可能为紫外线, B错;从n=4向n=2跃迁时辐射光子的能量△E1=2.55, 从n=3向n=2跃迁时辐射光子的能量, 故可见光a的光子能量大于b, 又据△E=hv, 可得a光子的频率大于b, 则a的折射率大于b, 又, 可得在水中传播时, a光较b光的速度小, C对;欲使在n=2的能级的氢原子发生电离, 吸收的能量一定不小于3.4e V, D错。
摘要:数形结合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而实用的思想及方法, 本文结合高中数学具体题目, 对数形结合的使用进行简单介绍, 为当前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借鉴。
4.鹤壁高中2009年高考录取光荣榜 篇四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试卷 (海南卷) 分为I、II两卷, 共设置试题19道。
1. 题型及分值结构表:
2. 内容及分值分布表:
从以上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试卷的题型及分值结构完全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必考模块内容及分值分布并非均衡, 选考3-1模块中的内容份量较重, 选修3-2内容份量较轻。所占分量基本上与该模块涉及的考点的数量和要求层次正相关, 且基本保持2008年试卷的总体结构。
二、试题基本特点分析
2009年的高考试题, 尽管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但在试题设计及编排上还是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1. 试题突出基础, 注重对学科核心内容的考查
无论是必考内容还是选考内容, 试题都是紧扣基础, 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如模块物理1、2 (力学基础) 中“力的合成与分解”, “共点力的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 “匀速圆周运动”等;必考选修模块3~1和3~2 (电学基础) 中的:“电流的磁效应、磁场”, “电磁感应现象, 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静电场中点电荷的场强、场的迭加、电势差”,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平行板电容器基本概念及充电过程”, “交变电流、理想变压器、远距离输电”、“电功、电功率”, “电表的量程及刻度值的确定”, “正确读取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据”等;选考模块3~3中“分子动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功与热”、“三个气体实验定律”;选修3~4中“全反射现象、临界角”, “波长、频率和周期以及波的图像”;选修3~5中“光子”, “放射性同位素”, “原子核衰变过程中, 质量、动量和能量”等。
显然, 对于这些内容, 教师与学生们都耳熟能详。必考内容自不必多说, 相关知识点的考查, 新课程高考几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就是选考内容也同样如此。除了在试题情境呈现及表现方式上有一些变化外, 在知识点的考查上变化很小。如选修3~4的考查内容, 2007年主要考查简谐横波的振幅、周期、位移、传播速度以及光的全反射;2008年主要考查横波和纵波 (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以及相对论中的质能、质速关系;2009年则基本又接近于2007年的考试内容, 只不过设计的问题情境有些不同而已。
2. 能力元素仍然是学科考查的重点
物理考试说明中强调的各项能力在试题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1) 考查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试卷对知识点的考查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重现, 而是理解基础上的分析和运用。如选择题第1题关于合力的取值区间判断, 就是基于对力的矢量性及其合成法则的理解;题3中的共点力平衡问题, 是基于对牛顿运动3大定律的理解;题5的平行板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场、电势问题解决是基于对电容器中电场与电势的关系的理解;题7中的变力做功问题是基于对F-t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以及功的概念的理解;题8中同向运动物体的追赶问题是基于对匀加速直线运动以及图象的物理意义的理解;题12的钳形电流表的读数及量程问题则是基于对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交变电流、电表的量程、刻度值的理解, 等等。尽管这些试题对概念的要求相对简单, 但都凸显了选拔性考试对考生理解能力的基本要求;
(2) 考查分析综合能力。作为能力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题也突出了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首先, 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题 (题14) 、计算题 (15、16两题) , 以及模块选做题 (17、18、19) 等理所当然地关注了该能力。如题15是力与运动的综合问题, 需要对具体问题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加以分析和解决;题16是电磁场的综合问题, 涉及到磁场及其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匀速圆周运动方面的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类平抛运动”的规律以及“函数”加以分析、计算得出结论。选择题也同样有所体现, 如:第3题的“平衡”问题;题4的电流磁效应、电磁感应问题;题7的变力做功问题;题8的“追赶”问题;题10的静电场的合成问题;题12的“钳型电流表”在环境变化情况下的使用问题……等等, 都是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分析综合基础上的问题解决。需要考生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找出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及条件, 结合简化的物理模型使用加以解决。
(3) 考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新课程高考3年来, 试题始终关注对考生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今年也不例外。题7的F-图像的理解和运用;题8中图象的运用;题10关于场强叠加过程中正、余弦函数以及极限概念的运用;题16中分析“磁场区域”时涉及的“函数及其图像”等等;这些试题对数学工具的运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能力的考查目的显而易见。
(4) 考查实验与探究的能力。2009年的实验题中, 题13是常见的长度测量仪器的读数, 题14是“利用两个电流表和测量干电池电动势E和内阻r”。不难发现, 试题保持了对考生基本实验技能 (如仪器读数、连接电路) 考查, 而且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及数据处理 (图像法) , 考查重点考查考生运用原理的方法以及处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命题者在设计14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数据的误差范围) 时, 不但关注了数据处理结果, 同时也渗透了对考生处理数据过程中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考查。不能想象, 一个随意描制数据曲线, 不根据曲线特征及其提供的数据求解的考生, 能够正确得出评分参考所要求的答案。该题对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螺旋测微仪的读数连续两年都在考试之列, 对习惯于凭经验猜题、押题的复习陋习, 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3. 更加关注试题难度的梯度。
在试卷设计方面, 今年的试题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关注了考点难度的把握。单选题不但总体适度降低了要求, 而且从易到难, 难度梯度非常清晰。单选题中“合力的取值范围”问题设计、“安培力的作用方向”问题设计、物体的“平衡问题”设计、“电磁感应”问题设计……, 应该说都是日常练习中很普通的。多项选择题在选项的设计上也关注了考生的实际, 构建了“得分不难、得满分不容易”的赋分机理。填空题、计算题和模块选做题也是易难相间, 避免一个问题障碍影响全题解答的“掐脖子”现象出现。同时也提醒广大考生, 不要轻易整体放弃所谓“压轴题”的解答, 将能做的做好, 该拿的分拿到。
三、考后反思
1、试题存在的不足
从考试过程和考生答卷的基本情况分析看来, 2009年高考试题 (海南卷) 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 试题的运算量较大, 影响了考生的发挥。表现比较明显的就是多项选择题和选做题。四个多选题中3个运算量较大, 计算题由于运算步骤较多, 每个步骤甚至还“摊”不上1分。尽管运算本身并不难, 但鉴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和现在学生大量使用计算器, 运算能力普遍下降, 在90分钟内完成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因为时间的紧张影响考生考试的情绪, 最终影响考试结果。
(2) 试题的文字量较大, 读题耗时多。其实, 新课程几年来的高考都有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基于考试内容较多的缘故, 试卷设置了19道试题, 阅读量大都在3500字左右;另一方面, 考试时间的限制, 90分钟的时间, 光阅读完全卷内容就需要花费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于物理这样不能靠死记硬背, 需要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学科, 用来思考和分析的时间显得捉襟见肘;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 就是语言的习惯问题, 导致我省不少考生的读题能力相对偏低。综合这几方面的因素, 影响显而易见。
2、对教学的建议
(1) 面向大多数学生, 实事求是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
(2)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夯实必考内容的基础
(3) 重视实验教学, 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 的联系
【鹤壁高中2009年高考录取光荣榜】推荐阅读:
鹤壁初中英语作文08-06
我的美丽城市鹤壁范文08-03
鹤壁市山城区小学06-15
鹤壁市建设局考试试卷08-23
高中数学高考题目分析07-08
高中学生如何准备高考07-19
江苏三年内高中录取10-01
高中历史高考备考策略10-03
明天就要高考了高中作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