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兴起(精选8篇)
1.校本教研的兴起 篇一
关于开展“校本培训先进学校、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
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已成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为了总结学校、教研组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中的有效做法,促进我县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经研究决定,教培中心在近期将开展2008年校本培训先进学校、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条件
1、校领导有较强的“校本培训”意识,校长主持或参与了校本培训的工作研究。
2、有健全的校本培训组织机构、有较稳定的开展校本培训辅导人员和完善的校本培训实施与考评制度。
3、能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开展校本培训,开发和形成了校本培训课程或有专题培训系列教材及由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培训的学习材料。
4、专任教师校本培训参与率在90%以上(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考核合格率在80%以上。
5、校本培训工作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青年教师及提高骨干教师等方面成效较为显著;推出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的典型事例;在展示教师校本培训成效或总结推广校本培训经验等方面有独到的做法,在区(片)或县域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较高。
6、有规范、完整的校本培训档案资料。
二、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条件
1、教研组组织管理到位,活动条件(含活动经费)有保障,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和研究制度。
2、全组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主动有热情,教研风气浓,团队协作意识强;教研组长工作务实、创新,引领作用发挥好,在本组内威信较高。
3、教研组工作有明确规划,内容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有序正常,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要求、定主题,活动情况记载完整及时;各种档案及资料齐全。
4、校本教研的重点突出,能根据学科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研究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校本教研的形式多样,研究过程真实有效。
5、教研组内理论学习、教学常规工作的研讨与检查、教师间的观课议课、集体备课与资源共享、定期教学质量分析等常规教研活动实效性强。
6、教研组成员认真参加各级研培活动,不随意缺席或迟到早退;有1/4以上教师在校级或上一级教研活动中承担了公开课、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等任务。
7、全组人员能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优质远教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学科课堂教学水平较高,学科教学成绩在本县内进入同类学校前1/2;音、体、美学科教研组教师注重发展学生特长,组织学生在县、市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8、近三年来,组内教师在市县级优质课评选或论文评选中获得过等次奖,或在市级及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了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等,或者主持、参与过市县级及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三、评选办法
1、各学校在总结近三年校本培训经验的基础上自愿申报参加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
2、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的评选,各校要根据评选条件,在做好校级评选的基础上,按比例推荐上报(12个教学班及以下推荐1个教研组,12个教学班以上推荐2~3个教研组)。
3、申报参评的学校、教研组分别填写申报表(附后),加盖学校公章,于2008年12月15日前交教培中心办公室。
4、教培中心组织评审小组,通过审查上报材料、查阅档案资料、座谈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蒲江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2008年10月25日
表一: 蒲江县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申报表
申报学校(公章):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主要业绩:
经验特色:
蒲江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表二: 蒲江县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申报表
学校 教研组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主要业绩:
经验特色:
学校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蒲江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2.校本教研的兴起 篇二
一、以蹲点教研活动为载体,打造一批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为了促进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005年开始,我们制订了全市初中《“一带一蹲点式”教研实施方案》,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实施方案确定以5年为一个周期,教研人员深入全市初级中学,每所学校蹲点教研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开展以学校为教研活动中心,采取教研员深入教研组,与教师结成“一带一蹲点”帮扶对子活动。教研员首先要做好结伴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工作,改变课改后仍然存在的“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的倾向,经过几年的努力,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二是开始关注学习“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三是有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四是能正确把握所教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其次,教研员与结对教师一起备课、研课,观课后要与教师一起议课,面对面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指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做好教后反思,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通过教师的课程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并发挥其在学科教研中的带头和辐射引领作用。桃山林业局中学的蒋守玲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翠峦区三中的历史教师张桂霞,教学成绩突出,辐射作用明显,被区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教英语学科的陈昭、王凤刚、郝立新老师现已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伊春区第五中学的于为老师、上甘岭区中学的王艳双老师、铁力市第五中学的魏宝玲老师、友好区第一中学的张宏峰老师、带岭区第一中学的陈桂华老师等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级名师,引领各校学科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历史学科多名骨干教师在教研员带领下,研究编制学科测试方案、2010年伊春市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试题样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历史学科的考试版本,编写的《资源与评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分析不可或缺的复习资料。
二、以联片教研活动为平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延伸
联片教研是基于伊春市34所初中分布于22个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教研活动。全市每年都要联片组织中考复习策略研讨活动和初中教育质量分析,这是每年教研工作的规定动作。每次活动明确研讨主题,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从教学角度以分学科开展观摩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教学设计,结合课程标准研讨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研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关注学生情况(参与教学活动,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及沟通合作能力);关注教师发展(教师学科素质及教学方法有效性)。从教学效果的角度集中研讨教学方法,几年来先后组织研讨了朗乡林业局中学的“ACDU”(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运用提升)教学法、乌伊岭区中学的“分科分层、学案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法、西林区第一中学的四步三查教学法(学案自学、对学群学、成果展示、回归目标及课堂上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嘉荫县的五步十环节(温故知新、探究释疑、理解巩固、互相提高、总结归纳)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各校在不断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经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打造出来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近三年共开展联片教研18次,有5 625人参与了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是教研员、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校本教研,并已成为各校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大平台。
三、以市级学科名师为引领,推动校本教研活动短时高效
为了实现“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研服务方式,提高教研工作服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组织了教研员、名师下乡活动。从2010年起,市教育局与市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名师送教、互帮互学、提高质量”送教进班活动。下乡送教到校进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基层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为主,将教学实际与校本教研融为一体,采用教研员讲座、名师示范课、教师互动研讨、结对帮扶等形式。送教活动深入全市21个县(市)区(局),使基层教师都经历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课堂教学到深度研讨交流的全过程。比如思想品德学科,在西林区域的活动中先观摩西林区第一中学教师栾泽与辛启明分别展示的《唱响自信之歌》(初一)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三)两节公开课,然后由作课教师自评,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业务副校长、外校业务副校长、市级名师评课,市级教研员总评。针对这两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最后名师伊春区第五中学教师于为作了《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初三)一课的示范教学。送教进班活动一方面通过当地教师的观摩课教学与反思交流,使教师们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及问题所在,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市级名师的示范课教学,让教师进一步看到自己与名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有力地调动起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反思热情,有利于带动全市教学质量的提升。送教活动打破了“教研员”和“教师”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研讨者。这种教研模式为教研员、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送教下乡、专业引领、名师引路是促进薄弱学校教师快速成长有效途径。
四、以教育教学疑难问题为突破口,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
3.校本教研的方式 篇三
提倡“自我反思”,突出校本教研的自主性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追求精神的产物,教师要想获得理想的专业发展,就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积极的追求精神。同时必须认识到,这种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追求精神建立在对自己成长过程的教学行为、结果不断进行审视、分析及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应经常地进行教学反思,关注自己在专业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并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形成一种习惯。在帮助广大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实践中,我们的策略是:
第一,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自我成长设计”活动,引领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设计,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策略,使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第二,举办“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活动,掌握“自我反思”的途径和方法(教后反思、课例反思、案例反思、教学日记、课堂记录、成长自述、对话性日志),并及时予以记载和撰写。
第三,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叙事”性文章,开展“教育叙事”评比活动。撰写“教育叙事”,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教育叙事是由教师“叙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因其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并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因其直接指向学校生活和教师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它很容易成为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驾轻就熟的方式或工具;因其特有的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而成为教师们感兴趣的校本教研方式。因此,我们经常组织“教育叙事”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故事、专业成长故事等。我们发现教师讲述的教育事件和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有了变化,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变成“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反思中,我们要求教师着重反思成功之处、失误之处,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处理等,并提出如何解决、改进的意见、方法、途径。学校应为教师的反思提供研究的条件、激励的措施和适当的评价。实践证明,通过自我反思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即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完善提高),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强化“同伴互助”,增进校本教研的合作性
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点、教学模式、方法的交流、碰撞和冲突,无疑是宝贵的。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之间开放、合作、协调、支持、共享的专业对话,以求形成教师间的合作、学习团队,达到经验分享、学术互助、专业共生的目的。
1.加强集体备课,走“集团作战”共同提高之路。我校的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以一个单元为教研内容,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人人修改、注重反思”模式,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都记录下来。我们还尝试一人做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在讨论修改后使用。“集体备课”可使教师走出“单兵作战”的小圈子,走向师师合作的大舞台。这样,既能“优势互补”,又能“博采众长”,还可为教师打开多种教学思路。
2.运用结对帮助。结对帮助以前曾广泛采用过,称为师徒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出“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的新结对理念。结对帮助的双方在自愿基础上签订正式协议,承诺双方互相听课,平等坦诚交流研讨等。通过一段时间后,学校在结对双方认可的时间组织验收小组对双方的成长情况通过自我评价、听课、访谈学生进行评估,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双方,若双方成长明显,学校即予以表彰,重新开展新一轮的结对活动。
3.开展课例研究,提倡“互动交流”,以共享参与之乐。课例研究是新课程校本教研中最受欢迎,且对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举措之一。我们尝试使用了以课例为载体的两种教研活动方式——一课多轮、一课多人。
(1)一课多轮。就是将一课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执教,多采用一课两轮。其操作流程是:教师展示自己的原教学设计——同学科老师根据课改理念评课与自己反思——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新设计教学——在另一平行班展示新的教学设计——同学科老师再一次进行评析与自己反思。教师以原课堂实录、评价与思考、新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的形式形成典型课例研究成果,这样可以促进教师隐性课改理念的显性化。
(2)一课多人。就是同一课由不同教师执教。其操作流程与一课多轮相似,只是原教学与新教学是不同的教师,新教学执教者在观摩原教学后,在充分整合同学科老师评价和自己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和进行展示,又由同学科老师评析和自己反思。形成同伴的原教学实录、评价与思考、自己执教的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的典型课例研究成果。
4.创新联片教研,促进“合作探讨”,共解专业之疑。针对目前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管理难度较大的现状,我们采用了“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即由地域相对集中的几所平行学校进行校际间的联合(处于同一区域,教研需求基本相同、生源状况基本相同)。其主要方式包括:
(1)确定校本教研近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如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等。
(2)构建校际展示交流平台,创造条件让老师们有机会交流。
(3)建立校际联合教研机构——教研联组。
(4)围绕课题研究,“分工协作”,如:我们把分层次教学这个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由联片学校分头研究、实践,及时交流研究成果。
5.建立学校校本教研学习、研究制度,创“互助合作”平台。由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在活动时,每一个教师都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献计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研组对大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主题讨论和研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如遇短时间不能解决且今后还有可能面临的有价值的问题,则形成小课题开展研究。
6.抓开放教学。为打破封闭式教研的格局,使更多的人为教育出谋划策,我校规定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为开放教学周。让学生家长及各界人士走进我们的课堂。请他们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品头论足。学校专门召开了家长会,宣传新课程理念,讲开放教学的意义,请他们参与评课、听课等活动,填写反馈表,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给予了正确的评价。这样的活动对我校教师的触动很大,极大地激发了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学习方式的热情。
注重“专业引领”,体现校本教研的引导性
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引领,可以使校本教研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避免偏离方向和陷入盲目。我们认为,专业引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专家引领;(2)教师中专业能手引领;(3)理论引领。
第一,我们积极与省市教研室及省内有关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请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微格研讨”“角色互换”“咨询答疑”等方式参与并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仅2003年至2004年不到两年的时间中,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指导就达20余次。专家的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的健康、顺利发展。
第二,我们还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充分挖掘学校的人才资源,将学校的骨干教师、领导作为专业引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调教师的自我引领,“能者为师”。两年多来,我校骨干教师积极为全校教师作教学案例分析、课例设计研究、教材解读,上示范研究课,较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
4.校本教研的基本环节 篇四
校本教研的基本环节
(1),陈述问题.研究始于问题.开展校本教研之初,教师首先应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并结合理论学习向同伴或专业人员陈述你所发现的问题.问题陈述出来后,通过集体研讨,相互启发,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2),制订方案.校本教研不同于专业的纯理论研究,在制订方案时重在考虑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策略步骤要心中有数,认真,仔细地规划设计.(3),寻求合作.相互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方案制订好以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寻求合作.合作对象既可以是同行教师,也可以是专业人员.通过合作,一来可以得到他们的配合,支持,二来如果他们也在关心同样的问题时,彼此可以共同探讨,共享成果.(4),采取行动.实施过程中要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研究资料,以证明你确实已经开始努力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停留于一纸方案.研究资料可以包括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学生作业,学生考卷,活动照片,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日记等等.(5),评价效果.行动结束以后,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而不是急于公布研究成果.效果不是预设的,不能刻意选择特定材料往预先期望的效果靠拢.效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成的,留有许多讨论的空间,应该允许不同的人对效果发表不同的意见,重视并尊重,接纳并包容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你的观点,结论才会更让人接受,研究成效也才会更让人认可.(6),发表成果.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最终也需要发表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接受人们的审视.校本教研通常是叙述一个故事,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通常就是故事的主角之一,因此必须善于口头陈述,善于“讲故事”,善于用广大教师所熟知,简洁明了而又合乎专业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与诠释研究的历程和结果,这有利于对话和讨论,有利于成果分享,也是提笔写作的基础.一旦提笔写作,校本教研也更多地提倡以叙事方式写作鲜活的个案研究报告,而不必一律写成规范,严格的学术论文.校本教研不等同于以往的教研活动.以前学校一级的这种教研活动虽然存在,但往往缺少基本的制度规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的时候会出现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脱离自身实际的倾向,或流于形式走过场,收不到的效果.校本教研首先要把教研作为一项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因为它是以单个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其次,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把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三,提倡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专业引领是使校本教研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力量.离开了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往往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运作,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校本教研甚至会出现机械化,形式化和平庸化的危险.第四,强调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校本教研比传统教研进一步加强教师集体之间的合作式研究,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和协调支持,在共同体验成功和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超越年级和学科。
5.区域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 篇五
一、清醒地反思以往的教研工作。
我们带领主管教学的校长认真分析多年来学校教研的得与失,统一思想。我们认为:教研在学校广泛存在,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校本教研并不是创生,而是针对多年来学校教研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新课程的不适应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新课程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研体系和制度。各校对学校教研工作进行了反思,我们教研室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我们进行了分析看到多年来学校教研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
教研的内容是教学管理者在学期初制定教研的计划安排,往往是管理者自己的想法,游离于教学实际;教研的形式单一,讲座式、导读式较多,每个老师发言的机会很少;教研资源匮乏,多是文本或者课例,一人主讲多人听,教师参与少;教师的需求关注不多,教研活动不能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教师们需要的支持和帮助等等;学校独立工作多,较少和其他学校沟通,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学校要求老师们每个学期也写不少总结,但是真正具有反思性的并不多,教师的交流停留在夸赞多,中肯的意见少,老师学习读书范围很窄,读的最多的是教学设计;学校领导对本校的特色缺乏思考等等。
我们带领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主任充分认识改进学校教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了学校改进教研工作,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制定校本教研研究的目标
根据分析和学习思考,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教研事业的发展有以下功能:
校本教研能引领学校建设学习型组织,使学习真正成为教师生活的第一需要,教师们在读书活动中,丰富思想和精神、获得教育技能,为学校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师反思、同伴互助以及教研员和教育专家的介入能在学校形成民主、开放、人文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校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文化;
随着对教学中的问题的研讨和教师教学技术的改进,能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教师能在研究中不断地对照自己已有的经验审视自己的教育(-雪风网
6.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体会 篇六
本学期,我校高段语文组积极开展了集体备课,在教研组长组织下开展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时,我们主要讨论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大家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群体中,各抒己见,从中使我学到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个人素质也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获益菲浅。下面就谈谈集体备课以来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集人精华,节省时间。
过去是一个人独立思考,参考各种教学资料,有时为了一个问题而要找多种书报还不一定能找到,备一节课都要花很多时间,要备完整册的教学内容就得花费老师的所有的课余时间,还有哪有精力去学习好的教法呢?。而现在,是大家合起来,共同来完成同一项任务,这样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别人好的教法,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去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
二、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仅靠一本教材和几本教参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课堂教学的需要了。我们将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的一些教学信息进行整合,为大家共享,弥补了书本材料的不足,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扬长避短,提高质量。
一次集体备课的讨论,就是教师间的一次思想碰撞,一次碰撞就会有一次的提升,就会有一次的收获。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之间改变过去“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备课方式,大家群策群力,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展现出来,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在互动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集体备课让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风格备同一堂课,从中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学期我们在开放周前,我们教研组都组织教师们认真备课,并按集体备好的课结合自己班的实际,分别安排在一、二、三节课上,让到我校听课的老师听到同一课题,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上课,课后积极进行了评课活动。这期间,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使我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我想这样可以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当然,在教研活动中,我认为集体备课也不能流于形式,变成“过场主义”。教研组长应积极安排和组织本组教研活动,各成员也应积极响应教研组长号召,认真遵守教研组长的安排,积极参加到教研组长组织的活动中去。
集体备课不等于统一教案。集体备课,更注重的是教师个性化的劳动,它要求教师从过去不分轻重缓急备整册教材,转变为现在集中精力,深入钻研,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不是第一次的备课好了,等你拿到教案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你的备课也完成了。因为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课时教案也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在大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设计。否则,将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再次,在每次集体备课时,我觉得还应该回馈一下前次集体备课的主题,反馈一下实际的教学效果。这样,及时研讨再及时回馈形成完整的教学流程,这样才能有好的收获。
听名师讲课的心得体会
新圩中心校 全泳芳
本学期,我有幸到县里听了名教师的课,其中有五位全国优秀教师展示了自己各具特色的示范课,名师不愧为名师,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置身于课堂教学中,他们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课教师们连声赞叹。感慨之余,我不仅扪心自问:我们该向名师学什么?我们与名师的差距何在?今后该如何构建语文新课堂?现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关注孩子,调动自己的各种表情、语言来引导孩子、鼓励孩子,注重评价。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生动的语言:没关系,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通过看看,听听,生活中就会学习;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你真了不起„„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
纵观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快乐学习弥漫着课堂,快乐氛围浸润着课堂,师生关系和谐,犹如心灵相息。孩子们在享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着朗读的快乐与愉悦。孩子们乐学,爱学,始终在享受着一种快乐的体验。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名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他们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文本中最值得推敲的语段、句子、词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眼)进行反复揉读,利用关键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连缀成篇。如一位老师执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紧紧抓住“静静”“呆呆”等词语,步步引导
学生理解鱼是怎样游到人的心理的。另一位老师紧紧抓住“严肃、和颜悦色”,步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体会《画杨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上课的教师没有刻意去运用多媒体,没有过度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而是带领着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品词读句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课堂上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对话氛围,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思维空间,让学生品读词语的含义、探究原因,体会课文中蕴含中的深层情感,以及作者意和读者意的关系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理解、分析能力。名师们的执教生动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理。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过程,学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正在于此。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几位老师在教学中极力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如在读“《鱼游到纸上》一文时,要学生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要用朗读来体会,用教师范读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更想用肢体语言来配合朗读,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7.校本教研效率的研究 篇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对学校发展来说也是新的挑战。而校本教研正是以学校为研究阵地,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实践性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必由之路, 是未来教师职业的基本活动方式。
一、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化
校本教研是教师理念到行为的转化, 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往往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由此, 校本教研是一项巨大而持久的工作, 如果没有相关的制度做保证, 工作是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
1.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1) 教师的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学习, 以发散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 并以自学为主。
(2) 集中学习时间安排在周二下午, 学习四十五分钟。
(3) 集中学习时间实行点名制, 无特殊情况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 并且学习参加情况纳入年终考核。
(4) 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 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1) 树立实施“科研兴校”意识, 把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始校本教研列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2) 健全学校科研组织, 根据科研兴校的要求, 建立健全学校科研室, 各教研组共同负责学校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普及, 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指导。
(3) 领导带头承担科研课题, 撰写科研论文,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每周四下午业务学习时间,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从整体上研究学生的素质目标体系, 并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具体化, 研究学生各科课堂结构的优化, 构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佳环境和途径, 以促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素质能力的形成。
(4) 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各学科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法与学法, 进行教法和学法的同步改革,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 科研课题要体现研究对象、范围, 展现研究目的、意义等, 反映科研人员和实验人员的科学的思维过程。
(6) 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要经过四个步骤。
(1) 调查研究; (2) 课题论证; (3) 制定方案; (4) 组织实施, 进行实验。
3. 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1) 学校领导要重视培训工作, 并有专人抓师训工作。
(2) 对此项工作要提高认识, 理解掌握有关政策, 并能按省、市、县各级部门师训方案、计划、规定、制度执行。
(3) 做到“三个积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积极进行自我学习、培训。做到:认真记笔记;参加研讨会;发表看法, 解答问题, 写出感受, 最后用到实践中去。
(4) 各位教师根据中心课题设立专项课题, 并把课题计划, 完成时间报中心教研室, 学校给予一定的保障措施, 中心室定期检查指导。
(5) 领导带头承担科研工作, 起示范作用, 并定期召开研讨会, 专题讲座, 使科研成果从实际出发, 有指导作用, 上档次, 出水平。
4. 外出学习汇报制度
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后, 要完成“三个一”:填一份《外出学习信息反馈表》、上一堂“取经汇报课”、作一次学习体会发言, 以充分发挥外出学习的辐射作用。让更多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 互相切磋, 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5. 师徒结对制度
年轻教师与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 并要求开展师徒结对“八个一”活动:徒弟每周上一节汇报课, 徒弟每周将备课本交审核一次, 师傅每两周上一节课给徒弟听, 徒弟每月上交一篇小结, 徒弟每期承担一节校级公开课, 徒弟每期承担一个微型课题, 徒弟每期撰写一篇论文, 徒弟每期参加一次案例分析活动。
6. 教学评优制度
教学评优活动不再主要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每学年按教龄对不同层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三杯”竞赛:三年以下工龄的“创新杯”、四至八年工龄的“示范杯”、八年以上工龄以上的“模范杯”。同时, 为了充分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 凡是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优活动, 学校都相应进行自下而上的评比推选活动。
二、校本教研方法多样化
1. 反思式培训方法
即培训中, 注意引导教师不断地对各种观念、资料、现象、行为进行价值判断, 并进行优劣的比较选择或提出改进意见, 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者模式化运用。
2. 对话和研讨的培训方法
即把信息传授转变为通过对话、研讨的方式, 让教师用理论知识对已有的认知和实践作对照分析和评价, 促使教师与教师, 与授课者之间产生相互的有益启发。
3. 案例教学
案例是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对实际情境的描述,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材料。有意识地选择典型教学案例, 通过研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不但花时少、功效大, 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 倡导“做”中学。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把先前的知识和新信息的具体情景结合起来, 形成问题, 然后找到系统解决问题的办法, 形成一种与行为有关的知识。
5. 写作体会
写作的目的是使学习内容和实践经验建立联系, 以提高反思的能力。其形式有:写日志, 让教师对日常事件进行反思;写个案研究;写学习档案。通过写作, 促使教师教学和思想观念的改变。
6. 参与学习
参与学习主要是指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并承担一定的义务。能为教师创造活动、合作、解决问题和执行真实任务的机会。
三、校本教研策略和谐化
1. 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同行
以校本教研为切入点, 引导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实践, 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完善, 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讲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新教材实验研究为抓手, 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探求未来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以活动开展为载体, 创设民主、平等、安全的教学环境,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 个体反思与群体研讨同行
进行的校本培训均采取:“个体学习———群体交流研讨———个体反刍内化”的形式。这样的过程实际也是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过程。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在教师群中形成一个互助的团体, 积极领悟、合作交流。在交流中探索、成长, 实现在思维上互补、智慧上交融、工作上合作,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科课程的建设者。
3. 引领示范与整体发展同行
8.校本教研的管理策略 篇八
关键词:校本教研;管理策略;基础;平台;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教研方式的种种弊端便逐一暴露出来: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教、学、研脱节等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急切地呼唤着教研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之下,校本教研应運而生,并迅速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校本教研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内驱力缺乏,形式化、浅层化现象严重等诸多的问题。事实表明,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笔者以为,校本教研的管理应围绕着提高校本教研的参与面和参与度,着力在校本教研的推进、指导、规范与服务保障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夯实两个基础
要确保校本教研务实有效、持续规范地开展,就必须夯实两个基础:一是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内驱力;二是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障,二者不可偏废。
“为了老师,依靠老师”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没有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所谓的专业引领也只能是“徒劳”。因此,作为校本教研的管理者,首先要做好引导工作,千方百计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内驱力。在当前形势下,既要让教师切实认识校本教研的意义,尤其是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又要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认同感,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现实矛盾,以唤起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校本教研的内在需要和动机。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要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长效机制,仅凭教师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章立制,使之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规定性行为。完善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校本培训制度、自主学习与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课题管理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等等。这些制度,既有利于推动校本教研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又能使校本教研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不可或缺。需要注意的是,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的拟订应与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相结合,以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同时,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以保证制度的认同度。
二、打造三级平台
打造协调统一的学校教研室、学科教研组、教师个体三级校本教研平台,有利于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大核心要素的统一和整合,使它们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学校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管理与服务的平台。其主要任务是:推进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组织拟订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规划并组织校本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各种竞赛、展示活动;加强对外联系,为本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寻求专业引领;进行课题研究的管理与指导,规划和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指导和督促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进行考核与评价;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寻求资金支持和其他保障服务。
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互助与交流平台。其基本任务是:加强引导,调动组内成员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组内团结,培育对话、协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同伴互助,构建发展共同体;组织本组教师开展业务学习与专题研讨,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团队;组织开展组内的公开课、研讨课,落实集体备课、经验交流、说课、观课、评课等常规教研活动;组织本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执行学校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等。
教师个体是校本教研的实践与反思的平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应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洪流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三、构建基本模式
华而不实的形式化、敷衍应付的浅层化是校本教研的大敌,因此,校本教研的管理应特别注重活动过程的规范,在“实”上下功夫。在当前,构建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并对其操作程序进行必要的规范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专题培训模式:专题培训是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引领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目的的全员培训活动。其操作程序为:需求调查—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方案—实施培训—考核评价。
主题研讨模式:收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难,梳理形成教研组的“问题菜单”,然后从中选择某个问题作为研究主体,布置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研修学习,最后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主题研讨模式的操作程序为:建立问题菜单—确立研究主题—教师自主研修—集体研讨交流—教学实践检验—总结提高。
自修反思模式: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建构自修反思模式,旨在引导教师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以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积累实践经验,实现专业成长。自修反思模式操作程序为:确定学习内容—开展自主学习—对照反思提高。实践证明,要把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落到实处,进行任务驱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教学反思等。
集体备课模式: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其操作程序为:确立课题—独立备课(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课堂实施—反思交流—修改完善—资料保存。
课例研讨模式:利用教研组内有老师参加合格课、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等机会,组织以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为重点的集体研讨活动。其操作程序为:确定课题—主讲人备课—组内说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教学设计—主讲人上课—反思与评课。
课题研究模式:课题研究模式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一种校本教研模式。其基本程序为: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课题的来源可以由各研究小组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筛选产生,也可以是学校承担的研究课题分解产生的子课题。
校本教研的内容丰富多彩,其操作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一位校本教研的管理者,都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构建与实际需要相符合的校本教研模式,以推动校本教研向纵深迈进。
参考文献:
[1]毛小明.浅谈校本教研内动力的激活[J].教师之友.2005(1):20-21.
[2]吕吉.论校本教研管理的有效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2008(6):87-89.
【校本教研的兴起】推荐阅读: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小学校本教研总结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10-03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检查制度07-07
校本教研工作的规章制度11-14
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先进集体事迹材料07-16
校本教研课程总结06-10
学校校本教研方案06-16
校本教研培训题目07-10
学习网络校本教研的心得体会08-19
校本教研活动开展06-28
石桥二小校本教研总结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