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2024-07-22

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其对策(13篇)

1.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篇一

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之浅见

叙永县职业高中:廖 蓉

【摘要】

文明礼仪就是“內修尊重,外塑形象”。由于社会的原因,目前中职学生中很大比例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文明礼仪的缺失,然而,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是任何一个职业工作者都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我们职教工作者要潜心去教导他们“识礼、学礼、用礼、有礼”,致力于培养他们的礼仪意识、礼仪习惯,让他们成为社会需求的技能、修养皆备的合格技术人才。【关键词】

中职生 文明礼仪 养成教育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文明礼仪,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文明礼仪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它是人类优良素质的表现,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学生应受的基础教育。就当前的中职生而言,他们个性活泼,追求自我,同时又处于人生的青春塑形期,极易冲动、敏感,存在有文明礼仪观念淡薄,良好行为习惯缺失的现象,这给他们今后步入社会设下重重障碍。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更为迫切的要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先生指出:“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的教育,更是人的素质的教育”,国际上对我国职教的评价是“偏重于质”,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育他们注重自身修养,掌握现代文明礼仪,做个讲文明、有修养的新一代合格公民,就成为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病要索源。中职生这个群体缺乏文明礼仪现象为什么显得如此突出呢?众所周知,他们大多来自初中阶段的“落伍者”、“双差生”、“问题学生”,曾经被学校和教师“边缘化”。进入中职学校又认为是无奈的选择,是没有多少出息的道路,被家庭和社会看低,这使得他们对未来悲观失望,学习缺乏信心,所以他们中有的人才会在学校表现出:出口成脏,考试作弊,追逐打闹;玩手机成瘾;缺乏节约意识和卫生意识;沉迷赌博;损坏公共财物,目无尊长,追求新奇等现象,这些表现都是缺乏礼貌和没有教养的行为。试想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的内心会发生怎样大的畸变呢?就我们学校的职高生而言超过80%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成长中随意性是很强的,当他们在受到不良风气和恶习影响的时候并没有人扶他们一把,而是听之任之,长此以往,一些不文明习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俗话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要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谈何容易。但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明白我们的学生还处在塑形期,我们还来得及替他们“修枝剪叶”,只要我们辛勤的付出,他们同样可以长成“根红苗正”的栋梁之才。那我们该如何做到呢?

第一 文明礼仪教育要走进课堂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课堂是教育的第一阵地,在我国现阶段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忽略了文明礼仪教育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是任何一个职业工作者都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 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上, 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它可以带给学生美好的心灵体验,培养他们由外向内地从行为的优雅到内心的高贵,学会自爱、懂得爱人,渗透关爱和树立自信。我相信礼仪教育的推广也必定会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普遍开设礼仪课程, 而不只是针对服务性的专业,每一个孩子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孩子都需要“塑形”,需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借助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礼仪教育的系统学习和训练, 让文明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 达到丰富他们的思想道德内涵, 又教会了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所以, 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学这把尖刀插入课堂。同时我认为开课第一周教师不应该讲解书上的章节内容,而是要先树学生的“正”气。学校本是一个传播文明、培育文明、展示文明的园地。按照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荣辱观、廉耻心,是当下礼仪教育的核心。有了羞耻感,才会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有了正确的荣辱观,才会明辨善恶,严谨自律。教育他们懂得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是一种非语言的文字。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微小的手势,都代表着一种潜在的语言。一个得体的姿态,都可以传递出许多丰富的内容和含义,同时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和文化内涵。使他们知晓“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培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待人的好品德。遵从“真、善、美”是应该拥有的修养,“假、恶、丑”是必须摒弃的毒瘤。这样才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扫除心理障碍。

第二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特别是礼仪教师要做好以身示范作用。

我认为教师在塑造学生心灵和人格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职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 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对他们有着榜样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行为要注意规范,按照礼仪的标准行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将礼仪美与心灵美有机结合,为学生做个好榜样。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认可,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只有他们欣赏到你身上的“美”和“正”,他才能向着你的方向前行。

第三 学校要把对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首先,学校要组织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面面墙壁会说话,一木一草能育人”。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礼仪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健康心理,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推动学校的文明礼仪建设发展。

其次,学校德育部门要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仪表上要求做到“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扣”,使之形象符合学校的氛围和学生的身份。同时利用学生中的榜样做好教育,标兵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他们更具直观感和说服力,让学生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

另外,中职学校的礼仪教育还应该走进每一个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要求礼仪教师分板块教学:“穿着礼仪”、“行走礼仪”、“ 尊师重孝礼仪”、“上课礼仪”“课间礼仪”“ 同学礼仪”“升旗礼仪”、“寝室礼仪”、“食堂礼仪”、“实训室礼仪” 等,一一地进行规范化指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习惯,让校园里“处处是礼貌语,个个是文明人”。

最后,让学生将礼仪之风带入家庭,带入社会。为陌生人带一次路,得到一声“谢谢”;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听到一声“真乖”;领着行动方便的爷爷奶奶赶一回集,收获一句“孝顺的孩子”;参加一次家庭的收割活动,体会劳动的快乐和父母的艰辛,让他们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肯定和赞赏,从而更好地坚定自己的信念,确立下正确的荣辱观,这肯定会促进对礼仪教育的延伸。

总之,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人是感情动物,教育工作者只要以温暖的胸怀对待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用行动去引导,用心去感化,将教师礼仪规范与学生礼仪规范融为一体,则功到自然成。让“身居礼仪之邦,皆为礼仪之民”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吧!

2.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篇二

一、中等职校学生礼仪缺失及原因分析

我们教育过程与社会的调查反馈都反映出当前中职毕业生基本社会礼仪、职业交往礼仪的严重缺失,反映出中等职校礼仪教育的缺失或是不完整,这将严重影响中职毕业生的未来发展。

当前,部分职业学校除了在相关专业根据课程要求开设职业礼仪课程外,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一些基本的礼仪教育活动,但就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这两大目标而言,我们的礼仪教育还存在着问题,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 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礼仪教育未能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实践中,中等职校开展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学生行为的专项活动,如我校每学期开展“行为习惯训练月”活动等,这些活动对于匡正学生不文明行为,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等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但从礼仪教育的角度看,这些活动仅仅是起到“纠偏”作用,离礼仪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着很大差距。通过德育管理的渗透进行零星的文明礼仪教育,在实践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当代中职生礼仪教育缺失问题。

2. 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极为薄弱。一方面,当前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学生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家庭教育不力是造成当前包括中职生在内的青少年学生礼仪缺失问题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小皇帝”的家庭氛围中,子女是长辈关注的焦点和家庭的绝对中心,造成独生子女特有的娇气、任性、自我中心的倾向,与礼仪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在教育实践中,家长又往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放弃自身所应承担的教育角色和责任,在品行道德上,对于礼仪修养重视不够,还有一些家长本身礼仪修养不高,不能以身示范,更是直接导致了学生养成不文明的行为习惯。

3. 全社会范围内对礼仪规范的遵守普遍不够,对学校礼仪教育形成不良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各种场合对人们的礼仪要求越来越高,讲究文明礼仪日益成为一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生活中各种不遵循礼仪规范,不尊重社会公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影视媒体中也充斥着大量的不文明信息,甚至一些成年人对一些礼仪行为还进行讥笑,许多陈规陋习一时也难以改变,这些对于中职生形成正确的礼仪观念、践行礼仪规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阻碍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推进。

二、构建中职礼仪教育的体系

结合实际,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在培养总目标的指引下,确定合理的礼仪教育目标和礼仪教育内容。

1. 确定合理的礼仪教育目标。

礼仪以生活为基础,为人们提供思想观点正确而富有实效的礼仪规范、方法技巧和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以尊重、自律、平等、友善、谦恭、关爱、适度等为核心精神。中职生应掌握必备的礼仪知识和技能,在各种社交场合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具备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礼仪知识和技能;具备强烈的礼仪意识和情感,逐渐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择和树立理想人格作为自己修养的楷模;养成遵守和坚持礼仪的习惯,真正达到知行合一,使遵守礼仪行为成为日常习惯。

2. 确定合理的礼仪教育内容。

中职礼仪教育的内容,不是指专业教学意义上的社会职业礼仪,而是符合中职生能力的礼仪课程,具有通用性、普遍性、时代性等特征。课程内容是在中职生律己、待人处事、公共场合等方面最需要、最常用、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因此,不难得出中职生礼仪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架:一是基于古今中外礼仪的基本概况和礼仪的核心精神,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礼仪认知和礼仪情感,使其树立学礼仪的信念。二是基于学生的身份,传授恰当的仪容仪表、得体的仪态和语言礼仪知识。三是基于学生的校园生活的礼仪。学生在校活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礼仪,如与老师、同学相处,课堂、食堂、图书馆等各种场所,升国旗、集会、接待来宾等活动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营造和谐校园。四是基于家庭生活的礼仪,与长辈、亲友、邻里之间,培养家庭责任感。五是基于中职生可能参与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礼仪,如宴会礼仪。六是基于中职生未来面对的职业活动方面的一般礼仪,帮助他们适应职场、适应社会、适应未来,促进终身发展。

三、中职礼仪教育的实施措施

礼仪教育的实施一定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达到知行合一。具体实施可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从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日常礼仪习惯养成三方面来进行。

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礼仪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礼仪技能;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精神,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奠定理论基础,但特别要指出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有别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靠照本宣科、“满堂灌”、死记硬背达不成教学目标。教学中,学生参与式、互动式效果会更好,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自己观察、揣摩、小组模拟、矫正等手段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礼仪知识和技能,以行为导向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2. 专题教育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学有局限性,可通过专题教育活动来强化教学效果。常用的礼仪教育活动有礼仪知识竞赛、礼仪风采大赛、礼仪伴我行、文明礼仪主题班会等,专题活动可让学生系统了解礼仪知识,体验礼仪的核心精神,牢牢掌握一些礼仪技能。我校近几年每年举行“文明礼仪训练月”活动,很好地推进了校园文明建设,学生的礼仪水平提高较快,校园呈现出和谐友好的氛围,社会反响好。

3. 日常礼仪习惯养成。

把礼仪规范细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细化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细化到班级考核中,细化到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中。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得礼仪规范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自然习惯。我校每学期组织“文明礼仪百分赛”活动,长期训练学生的礼仪行为,成立专门的“文明礼仪督查队”,不断矫正其不符合礼仪的行为,全过程进行礼仪培训,把课堂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礼仪教育目标和内容内化成学生的道德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建坤.现代礼仪教程.2000.

3.对中职生礼仪教育的思考 篇三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育德为先,面对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甚理想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如何扎实有效地做好他们的德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学礼、懂礼、守礼、行礼,是提升交际能力,帮助建立良好、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要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当代中职生礼仪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

1. 道德观念意识淡薄,礼仪知识肤浅

目前,在中职学校里不少中职生道德观念淡薄,日常行为不文明,有的语言低俗,举止粗鲁;有的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有的诚信意识差,失约、失责现象时常发生,对于大多数学生,存在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以及许多与礼仪修养、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小至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会尊重师长等,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等看成是有个性,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集体观念淡薄、小偷小摸、赌博斗殴、考试作弊、随便旷课等,大至行为放浪,甚至触犯法律。

2. 心理素质差,礼仪交际能力弱

作为在校中职生,许多学生还未经历过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事情虽小,但他们没有足够的处理能力,会缩头缩脚,不敢与人交际,但一旦进入社会他们就会发现这些行为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影响他们的形象,甚至会影响他们以后在职场上的命运。

开展中职礼仪教育的多种途径——

1. 开设礼仪课程,把礼仪素质教育引入课堂

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中职课程体系中,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开设《中职生礼仪规范教程》《礼仪礼节》《商务礼仪》等课程,对中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让学生懂得基本的处世之道,学会在不同的环境调适自己,了解自身蕴藏的积极因素,正确面对自身的弱点,保持良好的心境。

2. 强化师资培训,以身作则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

3. 举办各种礼仪讲座,开展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中职生的三个“自我”,即: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中职生的风范。如:学校成立礼仪队,让他们积极承担校内外各种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在大家面前展示礼仪的魅力;学校团委、学生会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介绍名人礼貌处世、严谨修身的轶事,开展“明礼诚信”活动等。

在礼仪交往中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即教养,教养即素质。正如一位礼仪专家所说的:“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所以,中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与他个人素质有关。孔子教育后人说:“不知礼,无以立。”当代中职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就应从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开始,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武邑县职教中心)

4.中职生礼仪课心得体会 篇四

作为一名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而更多的情感交流。现在的大学生都远离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别人处在平等位置,以前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已经不存在.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成功走上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以,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因此我们之间建立真挚深厚的友情.

事实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烦恼,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使产生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我自己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总之,学习社交礼仪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以上是以个人角度来看的。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部分。凡是较大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学习社交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纵观当今社会,社交礼仪无所不在,因为其对我们真的是很重要,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大学生礼仪课心得二:大学生学习礼仪课程心得体会(1100字)

这个学期很幸运地“捡到”这门公选课,每个星期一晚上我们几十个幸运儿就聚在这个小小教室里面,一点一点走进礼仪这门艺术里面。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现代人,不能不学礼仪。现代人,不可不接受礼仪教育。于是,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踏上社会,穿梭于各种社交活动的大学生来说,这样一门课程是很有意义的。

经过一学期的社交礼仪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了许多。非常感谢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栽培。还特意邀请音乐学院的师姐来给我们女生上一门难能可贵的化妆实践课,让我们更深切体会到在适当的场合化一个符合自己特点的妆容着实为女性的美丽打开翅膀。每一次的课堂并不是生硬的站与坐、讲与记――授课老师站在台上滔滔不绝,听课学生坐在台下认真做笔记,生动活泼的课堂即时训练,各富创意的小组展示,这才更能让所学到的融会贯通,运用得当。灵动的课堂让这学期的公选有了活力,带着欢乐的回忆也积淀着收获。

通过形象礼仪的学习我学着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在一切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而必要的距离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修养,如何吃西餐才不致失礼,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更使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礼仪的核心是给人舒适和尊重,比如桌位要有主次,介绍要有先后,穿衣要分场合,送礼要有讲究……让他人感到舒适,感到被尊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而更多的情感交流。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成功走上社会的需要。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建立起真挚深厚的友情。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总之,学习礼仪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学会礼仪,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的大学生。学的是知识,实践还得靠我们自己,生活中处处留心,多注意,把学到的礼仪融入到生活中,变成自己的才能真正助我们腾飞。

5.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篇五

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

2016年1月

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李云

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申报的《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于2015年9月经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批准为2015立项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15-ZJXH-13247)。为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现由本人把课题组的研究设想向大家做汇报,敬请各位专家审议和批评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生是国家以后生产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中职生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的质量优劣,所以他们的成长必须要受到很好的呵护和教育。

中职生处于人生的青年、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迅速变化的阶段。在生理上,身体各项官能发育逐渐完全,这就出现了许多因身体突变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困惑;在心理上,情感与思维方式和童年大不相同,出现了诸如叛逆、矛盾的心理。有一些中职生出现问题羞于向家长或老师等请教,日积月累,造成了心理疾病。

从实际情况看,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近年来,市内外中职生违法犯罪或自杀、自残案例的增加,说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足够的重视。

(二)研究意义

1.农村中职生占比大。农村中职生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开县职教中心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其他中职学校农村学生比例不尽相同,但都在80以上。因此,中职学校对农村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开展有效干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农村中职生有着与城市中职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农村中职生,大多数属于留守学生,从小受到来自家庭的教育、关爱和引导较少,因此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更弱,更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心理,严重干扰他们的学习,造成学习心理障碍,成为其健康成长的阻碍。因此,对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3.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查询,还没有任何研究机构或有识之士对“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开展专门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将填补这一空白。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规律,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些年龄阶段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时期。

2.实验教育学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二)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针对中职学生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以上这些理论成果和政策文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三、核心概念界定

农村中职生:指户籍和居住地均不在城镇的中等职业学校在读的学历教育在校生。心理问题:由于心理问题这个概念比较宽泛,因此,本课题着重研究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如心理障碍、对人恐怖症、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问题。

教育对策: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实际情况而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经查询,与“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相关的研究有267项,其中有专著1本,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有266篇,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供本课题研究借鉴。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是由俞国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2007年6月出版的专著。其中第七章“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有关量表的编制”,围绕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现状、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指导这样一条主线展开,并在最后部分介绍了测量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新工具──中职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情况。虽然只是把中职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没有具体到农村中职生,但是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是值得本课题借鉴的。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思帆教授和重庆三峡水电学校吴川和老师撰写,发表于《职教通讯》2014 第1期的研究论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以重庆三峡水电学校为例”,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得出了五条结论和四个建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研究发现来自农村的中职生的比例达到81.1%,印证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的徐广华在《教育天地》(2014年08期)上发表的论文《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通过对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明显、自卑心理严重、自控能力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提出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加强组织网络建设、注重区分学生问题的根源、开设心理学辅导课、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核工业南昌高级技工学校的周海泉和海柳娟在《管理实践》(2014年32期)上发表的论文《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一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作为高中阶段受教育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中职学生,普遍在学业、自我认识、情绪情感、人际关系、择业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并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北京工贸技师学院机电分院通州校区的杨倩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的李义鹏在《职校科技》(2014年33期)发表的《中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一文,通过对中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学生行为表现中归纳形成心理问题的诱因,通过多个渠道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辽宁建平县职教中心的纪学青在《职业教育》(2015年02期)发表的《浅谈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一文,针对中职生心理问题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戴李和冯兰在《职业教育》(2015年21期)发表的《浅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研究讨论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提出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的王燕在《教育与管理》(2015年21期)发表的《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及教育管理对策》一文,通过剖析当前中职生心理问题,探寻积极有效的教育管理对策,帮助他们形成健康、阳光的青春期心理。

徐州能源工业学校的居晓晔发表的《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一文,探讨了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教育管理策略。

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的王妍发表的《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探析》一文,主要研究了中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亟须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为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的曾琼发表的《中职学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简要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女生主要存在的健康问题,并研究了相关原因,给出了相关对策。

总之,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很多,但是从成长环境角度具体到“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目前还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过专门研究。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本研究的创新

从成长环境角度对中职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是全新的视角。填补“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方面的空白,为更全面解析、并逐步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二)重要假设

1.农村中职生与城市中职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2.当前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当前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不足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2.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3.通过研究,探索出一种适合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模式

(二)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中职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通过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探索农村中职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3、通过实践,探索符合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4、通过实践,建立符合农村中职生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新模式,形成一套

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确定为重庆市内外的在读中职学生,其中以市内中职生为研究重点。本研究拟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来自重庆市内外中职学校的学生共300人,专业包括电子检测及应用、数控专业、计算机应用、动漫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医学护理、畜牧、电子机械等10个专业,覆盖文科、理科。调研对象年龄范围在14—20岁之间,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50人,城市学生,城镇学生,农村学生之间的比例拟定为1:2:7。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主要思路

问题意识视角。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是现实存在的矛盾、困惑、冲突,是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没有解释、理解和说明的现象,是制约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课题适应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需要,聚焦于现实的问题和矛盾,致力于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开展真正脚踏实地、行之有效的研究。

实践凝练意识。实践凝练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经验和理论产生的根本和源泉,是理论产生的生长点。因此,本课题将充分鼓励老师们对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实践中好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升华,使其由感性的、具体的、非理论化的“点”上的做法,经由凝练、提升,概括成能够泛化、迁移、推广的方法论层面上的普适理论。在实践基础上提炼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修正、丰富和完善理论。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课题组将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不同出生地、不同性别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获取的一手数据运用思辨的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了解农村中职生与城市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差异。对老师们针对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进行跟踪访查,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或成功的案例,然后进行研究、提炼。

2.文献法。即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课题组将大量收集阅读与国内外关于中职生心理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借鉴他人研究成果,从中获得启发,分析农村中职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为解决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3.行动研究法。将教学改革实际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课题组将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教育的原则和方案,在本校开展实验,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边执行、边评价、边反思、边修正。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一)课题立项、申报,研究的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9月):酝酿、调查、论证,确定课题的申报,完成申报材料并向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申请立项。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7年10月):学习、培训、调查、测试、辅导、分析、研究、考察、总结、推广。

2015年9—12月,对课题成员进行分工和培训,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作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2016年1—3月,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访谈。对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2016年3月-2016年11月,对调研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分析,撰写“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报告”。归纳出农村中职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方案,撰写课题研究的中期报告。

2016年12月,提炼出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原则,构建起适合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

2017年1月—2017年7月,在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对提出的对策、原则、方案进行试验、验证、修改、完善。

(三)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7年8月—9月):对本项科研的过程成果系统梳理,编辑《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结题资料,上报结题申请书,邀请有关专家、领导进行结题鉴定,召开结题鉴定会和成果交流会。

(四)成果推广阶段(2017年9月以后):将研究成果在重庆市其他中职学校进行推广。

十、预期成果

(一)成果形式:调研报告、论文。

(二)使用去向:在CSSCI上发表系列论文3篇以上,县级以上学术活动交流2次。

(三)预期社会效益:通过课题的研究及实践,使学生变得自信阳光、健康快乐、意志坚强、不惧竞争,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则、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和人格健全的劳动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一)研究组织

建立完善的课题网络,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成立专家顾问组、课题领导组、主研组,并建立完善课题研究责任制。

1.专家顾问组

姜伯成 重庆市教育科学院院长助理

谭绍华重庆市教育科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姜迪辉 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常务副校长 成员:张建川 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务处主任 廖瑞兰 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教科室主任

负责审定该课题的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3.课题主研组 负责人:李云

负责课题的人员组织、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开题报告;负责制定课题研究阶段计划,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定期组织召集课题组全体人员进行课题研究、交流,做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研究任务,保障课题研究落实到位;负责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地向科研管理部门逐级汇报,取得课题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负责向市职教学会秘书处提交结题申请和研究报告;课题结题后还要考虑如何应用和推广研究成果。

主研人员:姜迪辉、张建川、李绪寨、廖瑞兰、韦永胜、李双沅、陈善林 认真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先进经验;负责课题设计,完成报告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认真实施课题研究,负责收集和积累研究资料;参与制订每阶段课题研究计划、研究总结或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报告;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或专题总结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的推广;负责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情况及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根据各位参研人员的特长,进行如下分工:

1.李云: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设计,制定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2.姜迪辉,常务副校长,负责课题领导、协调及经费保障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3.张建川:教务处主任,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4.廖瑞兰:教科室主任,负责成员的培训工作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5.李绪寨:教学督导室主任,负责撰写阶段总结和研究报告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6.韦永胜:信息中心主任,负责联络及外宣工作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7.李双沅:学科带头人,负责案例收集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8.陈善林:课题学术秘书,负责资料收集归档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根据各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课题经费管理制度,结合本课题实际,对本课题经费预算如下:

(一)资料费 800

(二)国内调研差旅费3000

(三)小型会议费500

(四)计算机使用费800

(五)印刷补助费 1500

(六)管理费1000

(七)其他1400 合计 9000 总之,我们承诺, 坚决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学会工作和推动职业教育科研的意见》精神和《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认真做好课题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主要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455页

[2]杨晓明,赵立铭.中职生心理健康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8 259页 [3]祖木热提•吐尔逊.中职生心理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 [J].科学中国人(ISSN:1005-3573)2014 第14期 P255-256 [4]耿晓春,郭爽,张廷艳.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J].才智(ISSN:1673-0208).2011 第20期 P236 [5]杨思帆,吴川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以重庆三峡水电学校为例 [J].职教通讯 2014 第1期 P75-78 [6]彭奇林.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J].教学月刊(ISSN:1671-704X 中学版)2010 第10期 P59-61 [7]张红萍.浅析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J].科教文汇(ISSN:1672-7894下旬刊)2014 第12期 P213-214 [8]王子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 第5期 P125 [9]李智鹏.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误区及对策[J].教师(中)2012 第8期 [10] 李琳.《中职学校矫正单亲家庭学生不良心理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4 第10期 P279 [11]韦代均.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J].心事 2014 第8期 P140 [12]林贝茵.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同伴教育 [J].广西教育•C版职业教育 2010 第7期

6.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篇六

胡新芳《苏州大学》 2011年

本文首先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接着,本文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职生目前的英语学习兴趣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中职生目前英语学习兴趣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不想学,也不会学;然后,论文又针对调查的情况从内外因素两方面剖析了影响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原因。内因包括英语学习需要、策略和自我形象;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和家庭因素。接着,作者借鉴了其余老师的宝贵经验和同事间的相互探讨,再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提出了如何提高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对策。针对学习者自身的对策包括:1)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2)总结英语学习中的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利用课余时间并利用多种方式学习。针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改进对策包括: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2)设计新颖的活动模式以提高课堂参与率;3)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4)适当整合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5)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6)增加情感投入密切师生关系;7)改变评价标准,塑造学生健康人格;8)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大环境。针对学校和家庭的对策包括:1)实行分层次教学进行小班授课;2)改善办学条件;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4)加强家校合作。最后作者将所提出的对策应用到09级会计1班的教学过程中,以验证本文所提对策的实效。实验以09级会计3班为对照班,通过一年的对比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学习成绩显著相关。高水平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条件;而优异的学习成绩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激发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李勇强《东北师范大学》 2011年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他们学习英语很有困难。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所以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如何帮助他们学好英语一直是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长春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个案,首先研究国内外关于激发学习兴趣的理论,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提出激发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旨在为中职英语教学指明道路,对提高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乃至英语学习效果有所帮助。论文除引言外主要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解读国内外关于学习兴趣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调查中等职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提出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第四部分:提出激发中职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几个策略。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张珊《漳州师范学院》 2012年

 影响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分析23-27 5.1 学生内部因素23-24 5.1.1 英语学习基础差23 5.1.2 缺乏正确的英语学习价值观23-24 5.1.3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24 5.2 外部因素24-27 5.2.1 家庭教育氛围不佳24-25 5.2.2 师生关系不和谐25 5.2.3 师资队伍薄弱25 5.2.4 教学设备落后25-26 5.2.5 社会环境因素26-27 第六章 农村初中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27-31 6.1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价值观27 6.2 教师采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27-28

7.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篇七

关键词:农科类中职生,不良择业心态对策

我校是一所地处桂西民族边疆地区农学类学校, 在校学生以农村学生居多。笔者在就业部门工作多年, 通过对这些90后中职农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 发现在他们就业过程呈现出很多不良的心态。

一、农学类中职生择业中的不良就业心态

(一) 向往城市, 不愿意回农村基层工作, 陈旧就业观念制约了自己的择业

在我校报读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山区, 那里交通不便利, 自然条件较差, 农业很落后, 学生的父母大多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农村极为落后的现实, 加上父母等亲戚朋友陈旧就业观念的影响, 使得这些中职农学生认为中专毕业回到农村基层工作, 是一件没有出息的事情。因此, 很多农学类毕业的中职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基层, 很多人为了留在城市宁愿放弃自己的专业而选择别的专业岗位。

(二) 自卑、迷茫、虚荣和攀比的心理影响自己择业的心理

目前,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整体工作环境差、待遇低, 缺乏成就感, 在国家贫困县连片的桂西地区尤为严重, 这使得一部分中职农学生形成低人一等的不良心态, 进而在现实中表现出怨天尤人, 意志消沉, 既不愿意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又害怕竞争, 甚至连用人单位进校招聘都充耳不闻, 一味地“听天由命”。农学类毕业生盲目自卑反映了部分毕业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缺乏理性的理解和对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科学认识, 对自己前途缺乏必要自信。

(三) 缺乏吃苦耐劳、实干的精神

尽管这些90后的农学生生活在农村, 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 亲人的过分溺爱, 他们很多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校期间, 他们中很一大批总是想着如何偷懒, 少做点事, 致使其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他们平时还总是憧憬将来工作多么得轻松, 想象未来是多么得美好, 因而在择业时, 眼高手低现象比较严重。

(四) 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这些来自偏远山区的90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较差, 农学类专业知识相对又较难, 很大一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积极性严重缺乏。虽然学校开设了很多实践实习课, 但他们大多贪玩, 上网就是聊天、玩游戏, 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临近毕业, 就业要不让父母做主, 全权由父母亲戚包办, 要不投机取巧找教师“帮忙”, 要不就消极等着拿毕业证“听天由命”。

二、纠正农学类中职生择业中不良心态的对策

(一) 政府和学校要积极搭建农学类中职生就业平台, 为农学类中职生自信自强创建良好的外部氛围

地方政府要鼓励农学类中职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 创建和完善农学类中职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的环境。学校要和各种农业公司搭建更多校企培训就业一条龙渠道, 拓宽学生参与东盟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实习的领域。

(二) 学校要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

通过传递一些必要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给家长, 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结合学生本人特点和家长需求对家长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 消除家长对学生的就业心态的不良影响。

(三) 坚持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 职业生涯的常规教育与专门规划指导相结合, 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导

首先, 学校应请本校毕业创业成功的学生或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成功人士在学校举行讲座, 讲述他们的奋斗史, 成功经验, 让学生倍受鼓舞, 燃烧起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激情, 同时对自己专业有所了解进而本能地激起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 教师平时在和个别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发现个别学生兴趣爱好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四) 提高农学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 以便在择业中建立自信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因此, 农学类中职生在校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首先, 增加实践环节, 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农学类中职生课程设置在符合教育部规定基础上,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参与中感知社会和生活;适当增加选修课, 如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等, 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加学生的见识,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其次, 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对科技实验操作过程、科学新发现、科技创新的演示,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农业科学的兴趣, 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对农业科学进行探索创新。最后, 走出校园建立训练实习基地, 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样, 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

(五) 利用第二课堂, 发展学生的兴趣, 明确学生择业目标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 首先, 成立专业社团, 开展专业性技能训练。如“畜牧兽医中心”“芒果社”“白毛茶协会”等社团。在专业教师有效指导下,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寓专业知识学习于娱乐活动之中。其次, 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假期组织“三下乡”活动, 带领学生到农村、到生产基地、农业企业进行考察、见习, 培养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之, 通过实践, 既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又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使他们切实地体会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从而更加坚定择业目标。

(六) 就业前, 加强农学类中职生的心理辅导, 使其学会自我调适

学生从顶岗实习到走向社会工作,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一种美好的心境,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 因此, 有的放矢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 教会他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就会使得他们在择业和就业遇到困难时, 不那么容易被打败, 能够迎着困难向前进。

总而言之, 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可以有效地纠正农学类中职生的就业心态, 从而较好地引导农学类中职生的学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欢, 雷萍.中职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几点思考.吉林技术工程学院学报, 2005.

[2]何军峰, 黄红球.农科毕业生的不良择业心态及纠正.高等农业教育, 2001 (11) .

8.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篇八

关键词:礼仪教育教学   必要性  实施措施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67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培养内外兼修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专业课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在社会公众面前显示自身的职业特点,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这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职生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基本礼仪素养不高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不成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鉴别力较差;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大部分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喜欢、家长没办法、同学瞧不起的所谓的“问题学生”。由于缺少真诚的关爱,学生变得自卑、敏感、偏激,内心不稳定,学习无动力,不求上进,无所适从,常用一些自以为是的行为方式去表现自己或掩饰自己,希望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在中职学校中,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教育,尤其是对学生基本礼仪素养的教育,会使学生形成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基本礼仪教育不够重视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基本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一个人最直接接收到的启蒙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家长往往单纯追求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孩子基本素质、礼仪修养和意志品性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忽视了礼仪规范,礼仪素养不高。

二、加强礼仪教育,学风建设,营造崇尚礼仪的良好氛围

(一)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成长方向,培养责任意识,端正学习礼仪的态度

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必须引导学生明确成长方向,除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外,还应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而礼仪教育教学可以通过个人行为礼仪、社会交往礼仪、职场礼仪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等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礼仪运用的基本原则就是人们之间以礼相待、相互尊重。礼仪课堂更应该体现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能够保障师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中突出礼仪课的实践性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氛围机械、呆板,学生的灵动性和表现欲被扼杀。而礼仪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决定了教师不能只进行理论讲授,还应为学生创设更多表现的机会。如在走姿礼仪训练时,可配合轻松高雅或节奏明快的音乐,来一场走秀,让学生尽情展示,释放个性。实践表明,这是一节学生非常喜欢的课。每个学生通过走姿展示,互相评比,再经教师的点拨、示范,能够让学生知道仪态礼仪对于一个人形象气质提升的重要性。

(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礼仪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能够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如在学习礼仪的含义和原则时,我们可先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学,再给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对照学习目标,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然后检查自学结果,分析任务的完成情况;再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班级讨论予以解决,通过教师引导、点拨、讲解得到解决;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归纳小结,达到本节课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目标。

2.采用模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模拟教学是模拟某一事件过程的教学方法,属于角色扮演的一种形式,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礼仪教学中的模拟面试、模拟颁奖仪式、模拟签字仪式、模拟介绍他人、模拟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礼仪等,可分小组完成,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师可事先提出模拟的要求和原则,在学生模拟过程中巡回指导、点拨。待模拟结束后,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讨论及总结,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礼仪知识的感性认知,体验角色的情感和心理活动,领悟角色内涵。

3.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现实情况的能力。这种教学法将学生置于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能够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在引入案例时我们不要一次性展示全部案例内容,可先让学生了解案例的背景和提出的难题,先启发学生思考。在案例讨论阶段要探讨的问题有:案例中的哪些信息最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整体评价?最后总结评价,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由教师总结,说明案例中的关键点,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指出案例给学生的启示或提出新的问题。

(三)不同专业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有所侧重,突出专业特点

礼仪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岗位群的要求,除礼仪基础知识和个人礼仪外,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联系专业特点,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强化训练,满足不同行业需要。如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应侧重服务礼仪,尤其不能忽视服务礼貌用语的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应侧重教师礼仪、保育员礼仪等。

(四)学生考核评价应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

9.中职生上网情况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九

中职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中职生自身生理年龄和心理状况,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社会监管不到位。

一、中职生往往自律性较差,对自己的未来又缺少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因此学习动力较小。而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恰恰弥补中职生心灵上的空虚。

中职生应为自己的为做明确的规划,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严于律己。

二、家庭教育缺失。大量调查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中职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的重要原因,绝大部分网瘾少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极少甚至是不存在,孩子从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转而寄托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

家长大多对孩子沉溺于网络深恶痛绝,面对孩子沉溺网络现象应少些批评,多些教育、多些关爱。绝不是仅仅给予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需要关注的是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与孩子做朋友。

三、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调查表明,自认为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越高。

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积极的定位,从心理上增加自信心。

四、随着互联网的的普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丰富的信息对中职生不成熟的价值观是很大的挑战,很容易误入歧途。

10.中职生教育篇 篇十

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再忙也不要忘记给孩子以关爱。家长要采取各种方式切实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要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惑;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学习上的困难,并给予帮助。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评价 ,要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对有微小进步进行各种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其他职业教育如职高等对生源的分流,特别是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中专学校的生源少且质量明显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在:对做人的基本准则缺乏了解,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差,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能力不足,对前途无信心,缺乏理想等。而面对如此教育对象,作为教育实施者的中专教师,很多人在思想上和方法上认识不足,往往有徒叹奈何之感。这就对我们如何实现中专培养目标,不断发展中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显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根据对目前中专学校教育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搞好目前中专学生的教育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客观面对现实,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多年来,中专学校,特别是一些部属中专学校均为计划招生。由于当时大学毕业生数量明显不足,各单位需要而且愿意接受中专生作为中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和培养,这就使得当时的中专生好就业且能就好业。从而也能够吸引大批成绩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到中专来。但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机会也有经济能力,继续进入高中继而进入大学学习;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急增,也由于许多单位在人才使用上的拔高现象,使得各行业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减少;加之中等专业毕业生定向分配制度的取消,极大地降低了中专对学生的吸引力,造成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许多中专教师对目前的状况没有足够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而任然试图用原来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结果是付出努力,但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客观分析学生情况,明确现阶段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牢固树立新时代教育观,并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面对客观现实,正确理解和对待目前的生源状况。不论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还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论是学生自愿的,还是家长代替选择的,不能进入高中的大批初中毕业生,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都是必然,也是合理的。作为中专学校,幻想能够招收大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是不切

实际的。接受不能进入高中学习的毕业生已成了必然。同时也是中专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必需。教师必须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应认真调整自己的心态,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对待这些学生。

其次,应明确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根据目前国家的整体教育部署,中专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其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综合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这个目标既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中专教育能够达到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与过去的培养目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实现这个目标,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第三,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师德。“身教重于言教”,青年学生大多有“向师性”,教师的师德素质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故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本职,刻苦钻研业务知识,锐意进取,敬业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品德去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则必须拥有“一桶水”。故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形成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导应以主体为中心,为主体服务。强化服务观念,可以使教师有的放矢、更多地帮助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特点,更多地帮助学生;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地鼓励学生,变消极为积极;教学上积极地从身入手,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客观分析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格中专生

如前所述,大部分进入中专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加之受社会中专生就业状况不好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厌学情况严重;也有一些学生在中专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不能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放任自流,不思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虽有一定的学习欲望,但学习能力不足。学校和老师必须针对各种情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树立信心,客服自身不足,提高学习积极性,顺利完成学业。

1.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就业观。

目前,中专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而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差距认识不足,不能正确为自己定位。因此,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加大对学生的前途理想教育。要告诉学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并非将来就没有前途。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毋庸置疑,高学历、高学位在就业选择上,以及以

后的发展上要占有很多优势,但市场需求毕竟是有层次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产业的不断调整,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更需一大批务实,能干,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现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的建筑,钢铁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制药等行业中,技术工人等专业人员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都很紧缺,近期的市场需求信息也明确的告诉我们一些紧俏的中等专业学生备受欢迎;另一方面,中专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充实自己,任然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但是,同时也要明确告诉学生,任何目标的现实都需要面对客观现实,承认差距,然后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原因,并以此为动力,抓住来之不易的中等专业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挖掘潜力,培养能力,面对人生舞台,一步一步走上新的台阶。

2.采取灵活多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中专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直接影响中专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进校年龄较小,基础知识较差,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均较缺乏,学习能力比较差,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是重要原因。现在,中专生普遍存在旷课、泡吧等厌学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厌学、被动学习过渡到想学、愿学的主动学习?我认为除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外,还可以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注重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校可积极开设第二课堂,由学生根据情况报名参加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可以为就业创造条件。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诱发学生细致的观察、独立的思考,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和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针对现在的毕业生手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均较差,以及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积极进行岗位培训。针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困难,应积极进行岗位培训,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取更多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条件。我校在学生的岗位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工民建及路桥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大多数取得了省劳动厅颁发的测量工、试验工、预算员以及材料员等等级证书,以及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证和英语水平等级证。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为就业创造了条件。并且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报考高等学历教育。如湖北省自学考试以及函授大专课程等。

二是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数是从事现场施工,故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多注重实践性教学,适当压缩不必要的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技能考核。这也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故此应该注重教师的实践锻炼,应定期委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去锻炼。

三是注重考核制度的改革。过去考核学生只注重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多用闭卷方式,学生只要在考试前将老师出的复习题背一背就可通过考试。这种方式一方面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另一方面造成个别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我们考核学生应注重其综合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应将评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口试、开卷笔试和技能考核三个方面结合的方法来评定。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适应能力。

当今学生大部分是独身子女,很多学生平时娇生惯养,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也缺乏集体意识,不能吃苦耐劳。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能要育人,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的是社会化大作业,因此,集体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协作包容、有团队意识,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认清自己的位置,踏踏实实工作,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可塑之才。

许多学生进入中专后,离开父母的约束,进入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就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外界的影响,而自己年龄小,约束力差,许多学生出现逃课、泡吧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例如开展“学习与生存”的研讨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可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如严格考勤制度,对于经常缺课的学生应严肃纪律,在考试和补考时,教师应严格把关,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能收获;要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确为何而学,端正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1.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篇十一

由于当前的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学生文化基础差,整体素质下降,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成绩低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通过采用比格斯学习过程问卷对我市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发现,中职生的学习策略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种学习策略并存,且以深层型策略为主导

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是采取一些应付性的、肤浅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有的是采取一些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也有的学习行为较多遵循教师等人的要求和指导。但令人欣慰的是,其中以深层型学习策略为主,即大多数学生注意钻研学习内容,并且喜欢在某一问题上花费足够的功夫,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感到满意。因而他们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去寻求尽快大量获取知识的手段,即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深层型学习策略性别差异明显

男生的深层型学习策略和成就型学习策略都高于女生,而表面型学习策略低于女生,并且男、女生深层型学习策略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在学习中,男生更多地进行钻研学习,更多地努力思考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喜欢阅读被推荐的读物并做笔记,这可能是因为男生与女生相比具有更强的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而造成的。

三、成就型学习策略年级差异明显

从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年级升高,中职生表面型学习策略减少,而深层型学习策略和成就型学习策略增加。其中成就型策略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进行机械被动学习的学生在减少,进行积极主动学习和自觉接受教师等人的指导的学生在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认知的发展与个体的成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发展,于是,他们能较自觉主动地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策略的掌握与运用同知识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对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的。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他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因此在学习中更能够自觉的掌握和应用学习策略,进行积极主动学习。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时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时采取消极被动、应付的学习方法。为此,作为教育者应注意:

1、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大部分中职生能进行钻研性、探索性的学习,鉴于此,要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有进步,则需要教师给予辅助支持,以避免或减少学生在探索功课时可能遭到的挫折和失败。

(1)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传授学习的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教授课程的内容阶段性地向学生介绍进一步的参考书目和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策略。如在学习起始,为使学生对所学材料进行有意注意,而教给学生选择性注意策略;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牢固记忆,而教给学生组织学习策略和记忆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为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认识,而教给元认知的学习策略。

(2)教给学生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即获得陈述性知识,而且要使其知道如何做,即获得程序性知识。与此同时还必须使其知道什么时候去做,既获得条件性知识。因为一般的学习策略,使用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不了解这些,就可能在应用策略时遭受挫折和失败,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让学生了解各种学习策略的适应范围和使用条件十分必要。

(3)在对学生学习策略统一指导的基础上,应加强分类、分层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认知方式、性别特点进行分类、分层指导。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认知方式。如对于小学生、初中生可侧重于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基本的学习方法指导,而对于高中生应侧重于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指导,提高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学习策略的指导有针对性,增加其实效性。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现有研究表明,机械地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无助于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于新的情境,因为学习方法的运用受动机、学习方法适用范围、学习情景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与学习的调控有关。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对于学习策略的运用及迁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元认知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在理解、思维、知觉、注意、记忆、社会认知及自我指导和自我监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他的自我监控能力,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已有的研究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一般较高,即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学习情景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调控、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虽然他们在有关具体知识方面与许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基本相同,但是,有关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他们却往往比较贫乏而且不善于根据学习材料、学习任务以及个人具体特点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或补救措施,表现出对自己学习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水平低。这表明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元认知水平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如运用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等进行培养。

3、为学习策略的迁移创造条件。

12.中职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十二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组成。中职教育承担着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 促进就业, 改善民生, 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完成其使命, 就必须寻求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共识。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正因为这样的定位, 中职教育一直面临招生和就业两大困境。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不满足于初中毕业就接受职业教育, 而是努力选择接受高等教育, 这就导致了中职院校的招生困难。

对中职招生影响严重的两件大事:一是1996年招生并轨, 国家不再解决中职生的就业问题;二是1999年高校扩招, 高校大幅度的扩大招生规模, 使更多的高中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种情况使中职招生举步维艰。招生困难的根本问题在于就业困难, 由于中职教育的定位, 中职生一般从事的都是“蓝领”职业, 虽然就业率高于高职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 但是近年来由于高考扩招的附带影响, 加上金融危机的纵深推进, 中职生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不容忽视。

二、中职生的就业特点

(一) 就业区域集中化

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中职毕业生的首选,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地方经济发达, 各种企业较多, 就业市场大, 更有利于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 经济发达地区便利的生活设施也是中职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

(二) 就业层次低端化

虽然中职生的就业率高于高职生和本科生, 但是高就业率背后却是低幸福感, 中职生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其很难从事高端工作, 很难拿到理想的薪资。绝大部分中职生从事的是一线生产工, 而很多企业提供的月薪只有1200—1500元左右。根据教育部一项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将近四分之一起薪还不足1000元, 有45%是在1000—1500元, 有24%是在1500—2000元, 2000元以上的不到10%。

(三) 就业单位企业化

中职教育的定位是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等专门人才, 这就决定了中职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业。以2006年为例, 全国共有中职毕业生348.25万人, 其中在各种所有制企业工作的人数255.04万人, 占73.23%。应该看到, 中职生不可能不对大学生热衷的公务员等职位感兴趣, 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 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

(四) 就业稳定性差

中职生由于就业时年纪尚轻, 心理还不够成熟, 再加上所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层次较低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中职生对初次就业的单位忠诚度较低。这就导致了中职生很高的离职率, 就业稳定性差。当中职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 超过九成学生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

三、当前中职生的就业现状

(一) 定位不准, 期望值过高

首先, 就业形势定位不准。很多中职生没有意识到就业环境的恶化, 一线蓝领工作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随着国家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 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求高素质劳动者, 必然带来劳动者需求总量的减少, 与此同时, 下岗失业人员和高考扩招产生的大量高校毕业生也涌入求职队伍, 庞大的求职队伍与有限的工作岗位必然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如果说中职生相对于没有技能的农民工而言尚存优势的话, 那么在面对高职和本科生时, 中职生的优势将消失不见。

其次, 能力定位不准确, 期望过高。很多中职学生不能客观评价自己, 对自己的技能估计过高,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一线工作人员, 具有一定的技能, 但是毕竟技能有限, 大部分属于低端的基本技能, 有很多工作岗位必须经过培训才能胜任。而且技工类的职业是需要很强的实践经验的, 只有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才能获得精湛的技能, 才能获得丰厚的待遇。很多刚毕业的中职生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 择业时期望过高, 难遇理想职业。

(二) 中职生就业观念落后

首先, 从众就业观。从众就业观是指个体在选择职业时, 由于受到群体或舆论的压力, 不由自主地趋向于和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中职生由于年龄较小, 心理还不完全成熟, 加上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依赖性强, 独立意识差, 容易冲动, 因此, 不能很好地给自己定位, 更没有能力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结果, 在求职时盲目地随大流, 人云亦云, 不顾客观实际, 忽略了择业最为重要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因素。还有部分同学发现别的同学签约了, 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随意找家单位把自己签了, 结果入职时才发现“人职不匹”。

其次, 终身就业观。终身就业观是指学生一次就业就是终身就业,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学生就业时就必须要考虑很多因素, 比如发展前景, 福利待遇, 上升空间等相关因素。在这么多条件的束缚下, 毕业生必然变得谨小慎微, 要么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错过机遇;要么就是先签一个单位, 遇到好的再毁约。

最后, 攀比就业观。攀比就业观是指就业时因存在攀比心理而不考虑个人的具体情况, 盲目签约的现象。攀比就业主要发生在那些嫉妒心强, 爱慕虚荣的学生身上。一旦发现身边有同学签约了,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他们也会很快签约, 而根本不去考虑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是否与职位相匹配等问题。攀比就业观还容易导致大家都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 结果好单位竞争激烈, 差单位门庭冷落。

(三) 中职生自身素质欠缺

首先, 文化素质欠缺。文化素质是中职生成长成才的基础, 良好的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做人、做事。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首先就是文化素质的培养, 然而, 当今很多中职生文化素质欠缺, 接人待物没有礼貌, 语言表达能力弱, 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种文化欠缺必然导致中职生道德情感淡漠, 团队精神欠缺, 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滋长, 而这些都是和中职教育目标相悖的。

其次, 专业技能素质欠缺。中职生在文化素质的接收和运用方面都远低于其他学生, 因此, 其就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但是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再加上师资力量和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缺乏, 导致很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特别是对数控机床、计算机和电子等专业来说, 实践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理论。

(四) 结构性失业增加就业压力

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因知识、技能和观念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中国以前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大多数企业技术含量低, 生存能力弱, 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 密集型产业受到强烈的冲击, 企业只有通过裁员和消减招工人数来降低成本。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与这些密集型产业挂钩, 以保证中职生的就业率。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势必要进行产业升级, 这样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缺乏, 招不到能够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 企业必须裁掉不能适应产业需要的人员, 而中职院校又不可能及时作出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因此, 结构性失业加剧了中职生的就业压力。

(五) 中职生缺乏必备的求职技能

与其说中职生缺乏求职技巧, 倒不如说中职生根本就不懂的运用求职技巧。求职技巧之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主要原因是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人一直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觉得只要学好书本知识, 掌握该会的技能就可以了, 无须理会所谓的求职技巧。学校举办的求职技巧课, 也只是流于形式, 主要通过讲座和授课方式向学生传授求职技巧, 但是一方面受师资力量的限制, 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自己对求职技能都很陌生, 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另一方面, 由于只是口耳相传, 缺乏必需的实战演练, 因此, 很难取得成效。求职面试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事情, 如果不懂得应有的求职技巧, 的确会让学生摸不着北。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社会, 求职者必需要掌握“自我推销”的艺术, 否则空有一身能耐, 也只能负剑空叹了。

(六) 中职生就业缺乏劳动保障

中职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是指保证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 立足就业岗位, 在专业生产中良性、持续发展职业人生的效能保障运作措施。要想长效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不能仅仅依靠用人单位和就业者自己去履行职责, 必须要劳动监督部门、政府部门和中职学校等方联合起来才能确保就业长效机制良性运行。当前中职生的就业现状是中职生直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 而严峻的就业形势, 使本就处于就业弱势地位的中职生往往受到不公正的劳动待遇。据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 中职毕业生的劳动关系主要以事实劳动关系为主, 其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率不到15%, 即使除去试用期的毕业生, 仍有58.62%的学生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四、中职生就业对策

(一) 准确定位, 脚踏实地

首先, 认清自己。中职生要想准确定位自己, 必须先认清自己, 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就中职教育而言, 中职生的优势在于较其他普通院校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有一定的技能, 对用人单位的薪酬要求不高, 但劣势在于文化水平有限, 所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低端;就中职生个人而言, 必须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以及将来想从事的职业等等。

其次, 脚踏实地, 从基础做起。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 特别是低端产业的劳动力竞争更为激烈, 中职生必须摆正心态, 抢抓机遇, 遇到合适的岗位就要积极争取, 要牢固树立在岗位上学习、历练、发展的思想,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初级劳动者。中职生就业时最忌讳的就是好高骛远, 不切实际, 觉得只有到大城市、大公司才是就业, 但是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初级劳动者, 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够走上高端岗位, 所以中职生一定要善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 做好立足基层, 服务基层的思想准备, 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努力进取, 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 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适应社会需要

首先, 合适的就业观。中职生在就业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准确定位, 选择一个自己愿意从事的职业, 这样才能将社会利益和个人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同时选择这样的职业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励自己为之奋斗, 也更有发展空间, 所以在择业时, 一定不能盲目跟风, 攀比斗气, 而应该立足于现实, 量体裁衣,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人职匹配的职业。

其次, 多次就业观。中职毕业生普遍年龄偏小, 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人生的起步阶段, 所以不可能实现一次就业终身就业, 何况如今社会瞬息万变, 多次就业在所难免。中职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很难一次觅到优秀的职业, 但是随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技能的提升, 中职生可以选择自己更为理想的职业, 也就是要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的观念。

最后, 创业就业观。创业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就业, 因为它不仅创造了职业, 满足了求职者自己的需求, 而且向别人提供工作岗位, 满足了他人的需求。在条件允许下, 中职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占有的资源, 把握好创业的时机, 关键是要有创业的决心和为之奋斗的激情。

(三) 提升文化知识, 强化技能, 增强竞争力

首先, 提升文化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知识薄弱, 也正因如此他们才选择上中职学校, 学习一技之长。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是学校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也是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第二课堂、诗歌鉴赏、口语表达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文化课程的比重, 不能只重视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

其次, 强化技能。过硬的技能是中职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证, 因为技能是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中职学校可以在提升学生技能上下功夫, 改进设备, 引进师资。实践出真知,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和技能娴熟的老师从旁指导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 同时可以聘请企业、工厂里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 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 又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技能接近实际需要, 从而为就业打好基础。

(四) 积极转型, 主动调整, 培养新型人才

产业升级和经济危机虽然会造成暂时的就业危机, 但是通过分析发现, 每次产业升级和经济危机过后经济都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 这必然导致巨大的就业市场。落后的产业模式在激烈的竞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要么进行产业升级, 要么破产倒闭, 中国以前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中职学校在经历就业危机的同时也要看到机遇, 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导致对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对失业人员的再培训, 而这都必须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中职学校想要抓住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解决中职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就必须转变办学思路,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育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把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结合起来, 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种技能, 从事简单的机器操作, 而且自身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五)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求职能力

要想找到合适的职业, 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 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中职学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部门, 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 所以收效甚微, 再加上激烈的生源大战, 很多中职学校十分重视招生工作, 但却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殊不知, 良好的就业是学校招生的根本, 是学校得以发展壮大的前提。中职学校应该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他们明确奋斗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 提升综合素质。职业指导课不仅要传授学生如何选择职业、获得职业, 收集、处理招聘信息的方法, 更要传授学生如何应对面试, 赢得信任, 推销自己的技能。特别是面试环节的训练, 可以通过开展模拟面试来找出不足, 提升技巧。还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领导者, 或者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来学校开展讲座, 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六) 建立劳动监督机制

首先,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法律监督是最为有效的监督方式, 只有有法可依, 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才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中职毕业生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特别是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时,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 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 只能忍气吞声。这就要求政府机关在立法方面为给予保护, 完善、健全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劳动诉讼等方面的相关法律。

其次, 充分发挥工会职能。工会是保护职工利益的群体组织, 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的工会组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职工遇到不公正待遇时, 工会难以替职工讨回公道, 甚至有的工会已经沦为企业主的附属机构了。工会职能的弱化导致职工对工会的不信任, 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政府机构和工会组织应该大力扶持工会工作, 使其具有独立性, 从而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后, 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团监督、公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要想彻底改变中职生的职业环境, 单靠政府机关和企业工会是远远不够的, 这需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全力配合, 形成联动机制。同时, 中职生自己也要提升素质, 提高觉悟, 强化自身修养, 养成自我监督的习惯, 这样必然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小结

中职生的就业现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本质还是提升中职生自身的素质, 使中职生能够适应现阶段的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 从而使中职生从就业难, 就业质量差的窘境中走出来。中职学校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 调整思路, 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素养, 全面提升中职生的素质。当然, 中职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单靠学校、社会、政府和学生某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可能解决好的, 必须各方共同努力, 才能帮助中职生走出就业困境。

参考文献

[1]孙岳玲, 龚安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培养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0) .

[2]周学斌.论中职生就业现状及误区[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2) .

[3]中职生高就业率背后的低幸福感为了啥[N].工人日报, 2010-12-23.

[4]中职生就业形势分析[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07a321aa76e58fafab00383.html.

[5]朱兴宏, 程勇.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准备[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1 (24) .

[6]戴林东.中等职校毕业生低就业质量形成原因及高质量就业保障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 2009 (1) .

[7]孟素芳.对中职学生就业前途的思考[J].市场研究, 2010 (9) .

[8]何东燕.试论提高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J].就业, 2011 (4) .

[9]刘晓.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中职学生就业:挑战与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

13.中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篇十三

■梁 刚

【摘要】安徽省在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中为中职生就业创造了大量的岗位。中职生顶岗实习是现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特定过程。学生实习的过程,也是促进他们心理成熟、角色转换的过程。要研究中职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现状;全面掌握学生实习过程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中专生在实习中遇到各种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因素顺利完成实习,从而转变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关键词】中职生 顶岗实习心理问题 对策

安徽第一个“国字号”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初编完成,皖江 10 市组团对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中部崛起大势已起。如今,京东方、海尔、格力、美的、蒙牛一家家国内名企相继落户,加上本地企业江淮、奇瑞、海螺、美菱、佳通等,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中职生也希望到这些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但实际情况是各企业都存在员工流动性较大问题,即一定程度的企业“用工荒”。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少中职生在实习期间因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在实习岗位上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因素影响实习绩效。富士康的“十一跳”的警示、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都要求我们重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分析。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中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初、中级技能人才,这要求中职教育更贴近企业,但现在的学校教育多数缺乏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这使怎样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工作使-中职学生在心理上适应就业的要求,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注重营造校内企业管理环境,克服影响实习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在走上实习岗位的同时就迈出“零距离就业”的第一步。在我省的奇瑞汽车、海螺型材、美菱集团等企业调查走访显示,不少中职生在就业以后,普遍存在着很多心理问题,影响着整个实习过程。

一、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

2004 年至今,我校安排机电专业 05、06、07、08、09 级五届的 730 多名同学,在二年级或三年级时陆续到校外实习基地———合肥美菱集团、芜湖奇瑞汽车、中达电子(台资)、海螺型材等企业进行“准就业”的顶岗实习。学校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派遣学生工作处和就业办公室老师对实习过程进行了管理,在实习企业建立了学生班委会,定期深入企业展开访谈,听取他们在实习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总结出几点当前我省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

题因素。

一是不能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习生到企业实习,就要认同职业的行为模式,遵守厂规厂纪,自己逐步达到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我校实习基地奇瑞汽车、美菱集团等公司均对员工采取 3Q 管理和考核,企业的管理纪律和操作规程很严格,按时上班,经常加班,每天的工作时间 10 小时左右。经过调查,企业岗位的要求与实习生的自身心理和能力存在着差异,由学生的角色向员工的角色转化普遍较慢,大部分实习生需要经过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少部分学生由于不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而被迫中断实习,当了“逃工”,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实习阶段的绩效。

二是缺乏责任心,自制能力较差。据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存在缺陷。因此,他们在生产流水线实习时,只是将其配件简单组装,完成一道工序了事,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大量次品、废品、重新返工的现象。个别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经不起社会上的诱惑,个别人沉迷于网络,甚至成瘾,导致个人意志消沉,实习时出现迟到、甚至打架、旷工等违纪现象。中职生个人素质存在缺陷,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实习绩效。

三是个人心理素质较差。中专生正处于心理、个性、品质易型期,心理上还不成熟,个人心理的承受能力还不强,心理素质还不高。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对企业、社会估计过高,对一切环境理想化,对企业的管理文化了解不够。实习后,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受到管理人员批评时,上夜班疲惫时,就会对自己的选择发生动摇,心灰意冷,尤其是和领导、同事不协调而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退缩心理,实习中出现不能虚心接受领导、同事的建议和批评,对人冷僻、淡漠等现象。不少同学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原因而中断甚至放弃实习,影响着实习生心理素质提高。

四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能拥有较多的成功机遇。实习生的实习过程很重要的是要学会生存,增强参与社会的竞争意识,学会共事。据调查:一部分实习生缺乏与人交谈,不知道如何同领导、同事相处,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一旦有矛盾,就可能要发生争吵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不少实习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世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耐挫能力较差,同样影响着实习生实习进程。

二、影响中职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因素对策

近几年,我校根据国务院、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与企业共同携手,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加强实习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经过试行,逐步使中职生从学业阶段向职业社会的过渡,逐步达到在企业“零距离”就业的要求

1、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距离”实习就业心理氛围

中职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因此,中职生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的由学生角色转化为企业员工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对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感受到企业各种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的实习生产氛围,推进中职生的心理意识企业化过程,为就业打好基础。

2、加强实习前就业指导,使中职生有充分心理准备

学校根据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教育的内容包括:

(1)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明确人生的意义。(2)在实习前,简要介绍实习企业的环境、特点,观看实习企业的录像,并介绍企业的概况、文化、工作特点、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3)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强调实习过程中集体的团队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中职生法制观念。(4)学习实习企业的安全规程和技术操作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防范工作差错的有效途径。

同时我校还安排上一届已实习过的优秀毕业生和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交流,现身说法,介绍实习中的注意事项及实习成功的经验。运用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案例,对实习生进行强化教育,让他们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3、及时的加强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受知识、技能、环境、经验、阅历的限制,部分中职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更为薄弱。大部分中职生在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班组长难以沟通,害怕难与带教师傅、同事建立良好关系。因此,应及时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强化教育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学会同领导、同事、同学如何相处、如何协调,虚心接受企业的每一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和批评,逐渐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生的心理状况,及时的给予辅导。

结语

上一篇:命题作文的审题与扣题下一篇:银保项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