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阅读答案

2025-01-21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阅读答案(共2篇)

1.《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阅读答案 篇一

刘亮程《最初的铁匠》阅读答案

①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成家一年多了,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卸在街边叫卖。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

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

④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儿子吐尔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睛东张西望。

⑤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的没事看打镰刀的。天冷了还是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就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袖筒赶路去了。

⑥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一坐大半天。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铁匠炉前,用的豁豁牙牙,木把也松动了。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己打的`。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修一把旧镰刀一两块钱,也有耍赖皮不给钱的,丢下一句好话就走了,三五年不见面,直到镰刀再次用坏。

⑦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每一代的印记都有所不同,一样的月牙形指甲印,在家族的每一个铁匠手里排出不同的形式。没有具体的图谱记载每一代祖先打出的印记是怎样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变化,过去几代人数百年后,肯定会有一个后代打在镰刀弯臂上的印记与某个祖先的完全一致,冥冥中他们叠合在一起。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⑧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工活,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那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架一个打铁炉,掌握火候,把一块铁打成镰刀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打铁人常年累月,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那种心理。通过一把镰刀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到头来真正失传的是这些东西。

⑨吐尔洪·吐迪家的铁匠铺,还会一年一年敲打下去。打到他跟父亲一样的年岁还有几十年时间呢,到那时不知生活变成什么样子。他是否会像父亲一样,虽然自己当初不愿学打铁,却又硬逼着儿子去学这门累人的笨重手艺。在这段漫长的铁匠生涯中,一个人的想法或许会渐渐地变得跟祖先一样古老。不管过去多少年,社会怎样变革,我们总会在一生的某个时期,跟远在时光那头的祖先们,想到一起。

⑩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那片田野还会一年一年地生长麦子,每家每户的一小畦麦地,还要用镰刀去收割。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1)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④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①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投入、专注、胸有成竹的特点;同时,比喻也暗合他的工作,十分巧妙。

②“扔进”“烧红”“修刃”“淬火”,一系列动词使用精练、连贯,生动地再现了吐迪家修旧镰刀的过程,表现了吐迪家打铁技艺的纯熟。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段文字描写了吐迪家铁匠铺的环境,这里既是打铁、买卖的地方,也是人们休闲、歇脚、取暖的地方,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②为下文做铺垫,烘托了本文的主题。

(3)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渐渐过时、褪色、被人淡忘。②但是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专注、精细、慢调、有人情味的特点永远不会消失。

(4)文章结尾说“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你认为吐尔洪会不会把祖传的打铁的手艺再往下传?试作探究。(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会。①吐迪家是一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世家,不会轻易让它失传。②田野里的麦子需要镰刀收割,吐迪家的镰刀最受欢迎。③一代一代的打铁人通过一把镰刀获得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④这种传统手工业和生活方式具有永恒的魅力。

(2)不会。①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②吐尔洪要他的孩子好好上学,坚决不让他长大后再打铁。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打铁手艺渐渐淘汰。④文章的题目是“最后的铁匠”。

2.《温暖的硬币》阅读答案 篇二

②我知道,女儿体会不到拥有一枚硬币的快乐。

③在以前,二分钱就可以买到奶油冰棍,冬天能买一纸筒葵花子。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我记得一个冬天,大姨给了我二分钱,我紧紧攥在手心,舍不得花。后来在妹妹一再央求下,我才下决心要买点葵花子。我攥着硬币徘徊了很久,当拿出硬币时,它已带着我手心的温度,是温暖的。葵花子真好吃!我和妹妹一颗一颗品,葵花子仁到了嘴巴里,嘴里的香味满满的。我们的欢喜,也是满满的。

④还有一次,我手里攥着五分钱的硬币跑,不小心摔了一跤,硬币摔出手。我站起来,顾不得身上的泥土,赶紧四下找,可周围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找到。我急坏了,五分钱的硬币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我回家把妈妈也叫来帮我找。母女俩弯着腰,像找一枚绣花针一样仔细。后来,妈妈在路旁的柴草堆里找到了,我高兴得跳起来,急忙把硬币紧紧攥在手心里。那种失而复得的惊喜,来自于一枚小小的硬币。

⑤有一年过年,当兵的三叔回来了。他给了我一块钱的压岁钱。我让三叔把纸币换成硬币给我,三叔笑着说傻丫头,还不都是一样的,难道换成硬币钱就多了?对我来说,不一样。硬币握在手里踏实,而且还能焐出温度来。每一枚硬币,从我手里花出去的时候,都是温暖的。它们像一个个被我焐热的好梦,飘到不同的`地方,留下了久久的快乐。

⑥时光流逝,转眼之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的零花钱,可以大把大把数。硬币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很多人不喜欢硬币,嫌装在口袋里太麻烦。但是,我对硬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每每看到硬币,就像看到老友一样亲切。

⑦我觉得,硬币都是有温度的。岁月的长河里,一枚枚硬币,就像一朵花,让孩子们单调的世界缤纷起来。它让我们懂得了珍惜,也学会了知足。

⑧可是,我的女儿却无法体会到了。现在的孩子们,丢失的难道仅仅是一枚硬币的快乐?

(摘自《中国老年报》)

1.本文回忆了关于硬币的哪几件事?(3分)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3分)

3.试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4.如何理解第⑧段的深刻含义?(4分)

5.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3分)

6.如何理解标题中温暖的含义?(4分)

上一篇:应急培训及演练(各情况汇总)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思想汇报:树立共产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