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验课教案

2024-09-08

大学实验课教案(精选14篇)

1.大学实验课教案 篇一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1.掌握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和移测显微镜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2.根据仪器的精度和有效数字的定义,正确记录原始数据。

3.掌握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并用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移测显微镜、滚珠、圆管、毛细管、铝块。

实验原理:

1. 游标卡尺

普通测长度的尺子其准确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其分度值(即仪器能准确鉴别的最小量值)较大。例如米尺的分度值为1mm 而不能更小,否则,刻度线太密将无法区分。为此,在主尺上装一个能够沿主尺滑动的带有刻度的副尺,称为游标,这样的装置称为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的结构如图1 所示。主尺 D 是一根钢制的毫米分度尺,主尺头上附有钳口 A 和刀口A′,游标E 上附有钳口 B、刀口 B′ 和尾尺 C ,可沿主尺滑动。螺丝F可将游标固定在主尺上,当钳口AB密接时,则刀口 A′B′对齐,尾尺C和主尺尾部也对齐,主尺上的0线与游标上的0线重合。

图1 游标卡尺

钳口AB用来测物体的长度及外径,刀口 A′B′用来测物体的内径,而尾尺C则用来测物体的深度。它们的读数值,都是表示游标的0线与主尺的0线之间的距离。

游标卡尺的规格有多种,其精密程度各不相同,但不论哪一种,它的原理和读数方法都是一样的。常用游标尺的设计,在游标尺上刻有m个分格,游标上m个分格的总长,正好与主尺上(m–1)个分格的总长相等,如果用 y 表示主尺上最小分格的长度,x 表示游标上每一小格的长度,则

(m–1)y = mx 所以,主尺与游标上每个分格长度的差值是

y?x?

y

m

这个量就是游标卡尺的分度值。通常主尺最小分格y都为1mm,因此,游标的分格数越多,分度值就越小,卡尺的精密度就越高。

常用的游标卡尺的分度值有0.1mm 、0.05mm、0.02mm三种。

利用游标卡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把物体放于钳口之间,游标右移。游标0线对准主尺上某一位置,毫米以上整数部分l0可以从主尺上直接读出,毫米以下部分△l从副尺上读出。

2. 螺旋测微计

螺旋测微计(千分尺)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长度测量仪器,多用于测量小球和金属丝的直径或平板厚度。常用的一种螺旋测微计测量范围0~25mm,分度值0.01mm。螺旋测微计的结构如图2 所示,主要部分是在固定套管上有一个微动螺杆,螺距0.5mm,因此,当螺杆旋转一周时,它沿轴线方向前进或后退0.5mm , 此距离在固定套管的标尺(即主尺) 上显示为一个分格。螺旋杆是和 螺旋柄相连,柄上附有沿圆周的 刻度(微分筒),即副尺,共有 50 个等分格。当微分简上的刻 度转过一分格时,螺旋杆沿轴线

前进或后退的距离为:

0.5mm

0.01m格图2 螺旋测微计 50格

因此,螺旋测微计的分度值是0.01mm。

读数时,从固定标尺(主尺)上读出整格数(每格0.5mm),0.5mm 以下的读数则由微分筒(副尺)上的刻度读出,可估测到0.001mm位上。

3.移测显微镜

移测显微镜是将测微螺旋和显微镜组合起来用于精确测量微小长度的专用显微镜,图3是实验室常用的移测显微镜之一。测微鼓轮A的周边上刻有100个分格,鼓轮旋转一周,显微镜筒水平移动1mm,每转一分格,显微镜筒将移动0.01mm,它的量程一般是50mm .水平移动的距离(毫米数)由水平标尺上读出,小于1mm的数,由测微鼓轮读出,两者之和就是此时移测显微镜的位置坐标值。图3(b)是移测显微镜的螺旋测微装置,它包括标尺、读数准线E1和E2、测微鼓轮A。

移测显微镜使用方法:

(1)调整目镜C,看清十字叉丝;

(2)将待测物安放在测量工作台上,转动反光镜H,以得到适当亮(转 载于:wWw.cnboThwiN.cOM 博 威范文 网:大学物理长度测量实验报告)度的视场;

(3)旋动调焦手轮D,使镜筒B下降到接近物体的表面,然后逐渐上升,看清待测物; (4)转动测微鼓轮A,使叉丝交点和被测物上的一点(或一条线)对准,记下读数,继续转动鼓轮,使叉丝交点对准另一点,再记下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即为所测两点间的长度。

实验内容:

1、用螺旋测微计测滚珠的直径。用螺旋测微计测滚珠的`直径10次。

2、用游标卡尺测圆管的体积。

用游标尺测圆管外径、内径和高,各6次。

3、 测铝块的体积。

测铝块长、宽和高,各6次

图3 移测显微镜

实验数据记录:

1、用螺旋测微计测滚珠的直径

2、用游标卡尺测圆管的体积

3测铝块的体积

2.大学实验课教案 篇二

1. 平时成绩的评定

平时实验成绩,即根据学生在一个学年的大学物理实验课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实验能力所给出的评定。可以从几个方面综合考查。

1.1 预习情况

预习是实验课上课之前学生必做的功课。要求学生通过研读教材、查阅资料等环节,知晓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过程、具体步骤、绘制数据记录表格等,并要求学生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是顺利完成实验的前提。教师应在上课前检查预习报告,但根据教学经验,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将教材中的内容依次抄好作为预习报告,之前并没有用心去领会其内容,没有达到预习要求。为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切实达到预习目的,可以在实验之前以提问的形式抽查预习情况,并给出相应的预习成绩。这既能让所有学生在操作前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又能使得预习成绩趋于合理,促使学生做好预习。对于预习比较深入,对相关内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可适当加分予以鼓励。

1.2 课堂操作情况

课堂操作是实验过程的核心,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成绩占的比例可以大一些。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重点注意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规范性,实验方法是否符合要求,实验数据是否合理正确。观察学生对实验中发生的一些问题是否能积极主动地解决,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能否深入思考。也可以在指导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验所涉及的问题来考查学生。如果教师不能在一次课中准确地考查所有学生,可分批次分别进行考查。

1.3 实验报告情况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可以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否规范准确,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误差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同时重点考查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否确切合理,实验结论是否正确完整,是否能较准确地分析出通过数据或实验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考查学生实验总结是否全面,是否有独到见解。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认真地批阅实验报告,正确判断通过实验报告所反映出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此给出合理的实验报告成绩。

2. 考试成绩的评定

在两个学期的期末,可以分别进行笔试和操作能力的考试。笔试可以闭卷方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的理解,对于常规仪器的认识,对于误差理论的掌握,等等,可考查学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结果、理解相关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后一个学期期末,可以实际操作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所选内容最好是设计性实验内容,可以给出实验题目、要求,给出可供选用的仪器,给出部分资料或不给资料,主要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法,自行选用合适的仪器设备,整个实验过程独立操作,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并做出实验报告。这种形式的考试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所占总成绩比例可以稍大一些。

3. 综合评定成绩

通过平时情况和考试情况的多方面考查,就可以综合给出学生的总评成绩。鉴于平时实验比较多,教师考查比较细致、全面,这部分成绩可以相应占稍大比例。同时,在平时实验考核中也可以加入其他一些考核指标。例如,在学生合作完成实验的情况下,可考查学生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再如,环境卫生也可以算一项考核指标,可以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和责任心等。综合成绩中各项考核内容所占比例可参阅表1。

4. 结语

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考核评定,相对理论课来说要繁琐复杂得多,它既不能以一份试卷来代替,又不能单纯以一次实验操作考试作为最终成绩,这种片面的做法会影响教学效果。大学物理实验课最终的成绩评定,应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教师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使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考核起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

摘要:在大学物理实验课考核中, 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 从多角度全方位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情况, 使所给出的实验课成绩更加合理公正,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做到“以考促教, 以考促学”。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课,考核方法,细分量化,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刘义, 孙文斌等.大学物理实验量化平时考核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11, (1) :122-123.

[2]梁海生, 倪新蕾等.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5) :18-21.

3.小实验,大学问 篇三

关键词:高中 化学 实验

高考化学实验已经慢慢开始作为高考的必备高考科目,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重视。如何做好高考化学实验呢,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如何取得好的成绩呢。我们今天就把高中化学实验中常见的问题予以总结。

一、首先是实验装置方面的应对

对于实验装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和应答。

1、反应装置部分需要主要的问题:主要从选用的仪器是否符合试剂的状态,是块状固体或是粉末状固体;溶液试剂的浓度和试剂用量;是否恰当选用的仪器能否加热;选用的仪器的装配是否恰当等方面考虑。

2、除杂部分,主要从选用试剂是否恰当;浓度是否恰当;连接的顺序是否正确;进出导气管的长短是否正确。

3、收集装置部分;应从收集的方式是否恰当,采用排液法收集气体时所选液体和浓度是否恰当;选用收集的气体是否符合实际要求;是否构成了一个全封闭系统,有否产生爆炸的危险。例如,收集NH3应采用向下排气法且不宜采用排水法收集;收集Cl2若采用排液法应选饱和食盐水而不宜选其它饱和氯化物溶液;而收集NO应采用排水法而不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若收集的气体又需作其它实验所用时,可以采用一种可压缩容器收集,如软质塑料瓶,橡皮气球等。

4、尾气处理部分,应从方法是否恰当;是否会产生倒吸。例如,处理Cl2应选浓NaOH溶液,处理HCl应连一个倒放的漏斗,处理NO2应选浓NaOH溶液,而处理CO一般采用燃烧。

二、试剂保存方面如何经行应对

1、外界条件方面的影响

2、选用试剂瓶的材质:应从玻璃质、塑料质、陶质、金属质等方面。

3、其它特殊仪器的考虑:不能用容量瓶保存溶液。胶头滴瓶保存试液时,不能保存,能与橡胶反应且易挥发的物质。例如:不能用胶头滴瓶保存浓溴水、浓HNO3等。

4、试剂的危险性也应考虑: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试剂应专人、专橱保管。

三、物质的分离应对

物质的分离是一个十分广阔的范围,且根据要求含有不同等级。作为中学要求,只需考虑选择恰当的方法和力争达到纯度较高就可以了。

可根据分离的是固液混合物,固固混合物还是液液混合物等,应采用的有过滤、渗析、蒸发、分液、分馏等不同方法。值得提醒同学们的是:过滤若需晶体一定应用适量蒸馏水洗涤2—3次;若需滤液一定要经过再过滤至滤液澄清。若采用加热法分离固固混合物,要从需要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考虑,应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且必要时应回收分离物。用分液法分离液体时,有时与萃取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些要注意萃取剂的正确选用,分液时的正确操作。常被忽略的还有,有时应反复操作才能萃取彻底,必要时还应考虑萃取剂的回收再利用。

四、物质的鉴别应对

严格地说应分为鉴别和区别两类,不过中学阶段一般都是以区别为主,只有少数属于鉴别。

这类题目审题时首先看清要求,是只允许使用一种试剂还是可以任意选用;是不用其它试剂,还是可以用其它试剂;是用一种条件,还是可以用多种条件。

例如:鉴别Na2S、Na2SO3、Na2SiO3只允许使用一种试剂,这里只是阴离子不同,当然一般可从产生沉淀和放出气体去考虑,若加入一种常见沉淀剂AgNO3或BaCl2便难于区分,所以应加一种提供较多H+的酸性溶液,但又不能加强氧化性的酸,因其中Na2S和Na2SO3又具有强还原性,所以,可以采用加稀盐酸或稀H2SO4进行鉴别。

五、跨学科实验应对

主要是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实验,例如有关电解电镀的实验,有关控温和冷凝方面的实验;有关分子极性方面的实验,有关胶体的特性的实验等。

这些实验,注意电极的连接和划分,准确区分电子流动的方向就可以确定电极产物,当然必须同时结合化学知识才可能不出差错。在化学中常常考虑的是电子流动的方向,而物理中却一般是考虑电流方向。控温严格时可采用专门的物理仪器,而可在—定量范围内变动的也可以采用化学中的水浴、油浴、砂浴进行控温。若采用冷凝器降温,一定要使最后分离的被冷却物接触到降温源的最低温度部分。

六、定量实验的应对

定量实验近年来考查比例有所增大,它既可以考查有关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可以考查学生的求实精神。在这方面同学们不仅应注意仪器的正确清洗、称量试剂的正确操作,还应作好记录,且应重复几次求平均值。至于如何判定误差的大小这并不是难事,只要注意误差的产生是使有效成分增多或无效成分减少便是偏高,反之便是偏小。

例如:配制溶液時,若砝码有污染,溶解液未降至室温时定容,定容时俯视读数等都会使配制浓度高于应配浓度;若物品和砝码盘颠倒了,溶解未升至室温,未洗涤烧杯内壁,定容时采用仰视读数等便会便配制浓度低于应配浓度。

七、实验设计的应对

在实验设计方面主要考查、实验的可行性即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反应所需条件是否能够达到;实验的有效率,即原材料取得的难易,实验中有效物质的分离难易和产率的高低。实验副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即是否尽量少或不产生污染源或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处理了污染物。

遇到这类题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题目的要求,看在原料上是否有限制,包括原料的选择和转换,还要看在方法上是否有限制。因此一般要选择易得价廉的原材料;条件尽可能低易达到;注意有效成份的净化分离容易,尽可能做到原料的综合利用;必须考虑有害成分的处理。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县第一中学)

4.实验课教案 篇四

课题

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时

1课时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懂得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习惯。让学生知道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二)重点难点: 密度知识的应用和自编习题的训练。

(三)教具、学具:铁丝、天平、刻度尺、铅笔、瓶、烧杯、量筒、水

(四)教学过程:

1、由生活、生产实际引入密度可用来鉴别物质、求质量、算体积、选用不同密度的材料,科学研究中还能通过测密度发现新物质,100多年前,瑞利通过测气体密度发现了氩气。

2、密度公式的变形

m基本公式:ρ=

表示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v变形公式:m=P V

表示 物体的质量等于它的密度乘它的体积;

V=m

表示 物体的体积等于它的质量除以它的密度。

3、例题分析:

课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质量的计算;

4、实验思考:

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内容,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 ② 启发学生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器材; ③ 由学生进行实验,然后交流评价。

5、自编习题:

要求:注意文字叙述和数据要符合实际,语句通顺。

6、作业:

① p117作业5第1题

5.会计基础实验课教案[推荐] 篇五

第7.8课时

实训课题

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实训目的

运用所学知识,审核原始凭证,正确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序时账和明细账。实训准备

学生准备:红黑笔各一支、教材一本;小夹子、浆糊、尺子、小剪刀。

教师准备:收款凭证10张、付款凭证20张、转账凭证30张。重点

记账凭证的编制 难点:

序时账和明细账的登记 教法:

讲练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出示PPT

复习记账凭证、账簿的登记规则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教师精讲,PPT演示 记账凭证的登记规则:

(一)如何选择记帐凭证

●应借科目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选择收款凭证。●应贷科目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选择付款凭证。●应借应贷科目不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选择转帐凭证。

●应借应贷科目同时涉及“现金”、“银行存款”应选择 付款凭证。二)账务处理程序: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核对答案,)P5第一笔经济业务: 1.审核原始凭证 2.编制付款凭证

3.逐日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帐,结出余额,打上记账标记。第二笔: 1.编制记账凭证 2.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 3登记原材料、应缴税费明细账 4.打上记账标记。

学生继续完成3-11笔业务。学生相互纠错,教师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指名学生谈学习体会。

四、作业

6.凸透镜实验实验创新教案 篇六

一、实验课题名称:凸透镜成像实验改进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黄泥中学 彭姿桃

三、正文

1、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探究凸透镜成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章第二节的内容,凸透镜成像是初中物理光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经历从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体验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避免对于规律的死记硬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做好此实验是光学教学的关键。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如下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物理八年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一)光源不足

(1)使用蜡烛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学生能轻易观察到是上下相反倒立的,但却不能发现所成的实像也是左右相反的特点。(2)由于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不断变短,因此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而在光屏上找不到像时就必须重新调整三者的高度,这样就会干扰学生的思维。

(3)烛焰易受空气流动晃动而大小不稳定,对光屏上像的清晰度及位置产生影响,这样就不便确定最清晰像的位置,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4)由于此实验要在密闭的暗室中进行,空气与室外流通不畅,蜡烛在燃烧时发出浓烈的气味并使实验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人感觉不适。

(5)蜡烛一般是靠蜡泪粘在托盘上,很容易发生倾斜,有可能读出的物距并不是烛焰到凸透镜光心的真实距离,造成实验误差;如果不慎还容易烫伤学生等,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刻度尺的不足

常见光具座上的刻度尺,一般是从左往右依次变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物距、像距时往往要经过计算,而不少学生忘记计算,直接记下刻度尺上的刻度,这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分析、规律的总结。

(三)光屏不足

.以往光屏上成像的大小是用目测,如果成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可以辨别出来.但当物体位于两倍焦距上成等大的实像时,学生往往认为是缩小的。因为像比物要暗,从而造成变小的错觉,这种情况下靠目测的方法将得不出正确结论。

3、实验创新之处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有以下优点:

(1)学生探究时,该光源操作方便、不会受气流的影响,使光屏上所成像位置更容易找准,像更加清晰、稳定,物距、像距也容易测量,减小了实验误差

(2)由于该光源显示“F”,从光屏上所成的像可以直观观察到像的上下、左右都是相反的,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轻松纠正了片面的认为凸透镜成实像时只是上下倒立的错误观点,很容易地突破了一个认知难点。(3)在实验探究中,学生能很方便地观察到u=2f时成等大实像和u=f时不能成像的情况,也方便比较实像与物体的大小,实验效果很明显。

(4)此实验无需在暗室中进行,光线充足,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5)实验探究中学生记录的物距、像距准确,为分析数据和总结规律做好了准备。改进后的装置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重复使用等特点。

4、实验器材 实验需要器材:刻“F”的黑纸片,强光手电筒,凸透镜,光具座(刻度尺的零刻线在中央),画上线条的光屏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教材是用蜡烛做光源,蜡焰所成的实像学生能观察到是上下相反倒立的,但却不能发现所成的实像也是左右相反的特点,而且蜡烛燃烧不断变短,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影响实验效果,又因蜡烛火焰在u=2F时,光屏上出现的像感觉上是缩小的,而不是等大的,学生只是半信半疑。若不用蜡烛做光源,而是将刻有“F”的黑色卡纸(如图甲)蒙在手电筒(如图乙)做光源;不用常见光具座上的刻度尺,而用零刻线在中间的刻度尺;不用普能的光屏而用画上线条的光屏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就如下图所示装置,操作步骤按教材上的步骤进行,能

6、实验过程

7、实验效果

7.大学实验课教案 篇七

1 望远镜的使用用途

望远镜是顾名思义是一种用来观察远处物体光学仪器, 望远镜通常呈筒状的形式, 人们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 再经过一个放大的目镜放大成像的光学仪器。这样就可以望见远处的物体了, 望远镜就是利用了扩大视角的原理。望远镜的用途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来观察天体的运动, 人类借助望远镜观察了很多天体, 甚至于更遥远的太空。望远镜实现了人类千里眼的梦想, 望远镜的使用现在越来越普及, 它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例如医学的研究, 还有就是军事的潜望镜、瞄准镜等也都采用了望远镜的原理。所以, 望远镜对社会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它也推进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2 望远镜构成

简易天文望远镜由物镜、物镜镜筒、目镜、目镜镜筒几部分。中央比边缘薄的是凹透镜, 用来近视;中央比边缘厚的是凸透镜, 用来远视。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它由一个凹透镜 (目镜) 和一个凸透镜 (物镜) 组成。其优点是结构简单, 能直接成正像。它是最早的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由于两者之间有一个实像, 可方便的安装分划板, 并且性能比伽利略望远镜优良, 所以目前军用小型天文等专业级的望远镜都采用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发明的反射望远镜, 其物镜是凹面反射镜, 没有色差, 而且将凹面制成旋转抛物面即可消除球差。反射望远镜镜筒较短, 而且易于制造更大的口径, 所以, 现代大型天文望远镜几乎都使用牛顿望远镜。

3 望远镜成像原理

望远镜之所以能看见很远的物体, 主要是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以牛顿望远镜为例, 当远方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过物镜后, 在物镜焦点外距焦点很近的地方, 得到天体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前焦点和物镜的后焦点是重合在一起的, 所以实像位于目镜和它的焦点之间离焦点很近的地方。再经过目镜成像为一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样, 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见天体上的物体了。

4 望远镜的制作发明过程

望远镜最早出现在17世纪初, 当时荷兰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 在无意中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 通过透镜发现远处的学校的大门好像变大拉近了许多。这样就发现了望远镜的制作秘密。

5 设计简易天文望远镜

5.1 开始时, 选择物镜和目镜, 将物镜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 物镜是由透镜组成的, 物体将会被清楚地放大。

目镜就是把透镜插在目镜筒顶部的镜头, 目镜可以把物镜成倍地分辨、和放大物体的像。我们通常为物镜测定焦距, 首先是让物镜对着太阳光, 当太阳光照射时找来一张白纸, 前后移动物镜让她在白纸上清晰的成像就可以了。用直尺测出镜片到白纸的距离, 这个距离就是镜片的焦距。在选择凸透镜时选择一个焦距大的一个焦距小的, 焦距较大的就是用来做物镜, 焦距较小的透镜用来做作目镜, 然后分开他们前后的移动就可以从目镜中看见合适的放大图象。

5.2 设计镜筒时。

为了便于调节焦距的大小, 我们把镜筒做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物镜的镜筒, 一部分是目镜的镜筒。

5.3 物镜镜筒的制作。

当我们使用物镜镜筒时, 一定希望可以更加的美观大方, 使用起来方便。所以, 我们要这样设计物镜镜筒。首先, 选择可以折叠利于粘合的制卡做物镜的镜筒不但美观还使用。把物镜调好焦距后, 粘合在新制作的筒状的镜筒上, 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物镜的镜筒了, 为了达到目的, 还可以前后的调动, 这样利于观察物体时使用。

5.4 目镜镜筒的制作。

用一个普通的圆管来做芯柱。目镜镜筒的制作和物镜的一样可以照着上面的步骤自行制作。

5.5 镜片的安装。

我们分别安装物镜的镜片和目镜的镜片, 安装时一定要细心, 大小可以自行的调节, 安装好后一架简易的望远镜就做成了。

结束语

在大学物理课上我们学习的手工制作望远镜就简单的制作完成了, 在制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几个事项, 明白它成像的原理。这样就可以自己制作简易的望远镜了。

摘要:在大学物理课上, 我们学习过简易望远镜制作的原理, 这里简单的分析了望远镜的功能结构和成像的原理。使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制作简易的望远镜, 明白它的制作原理和成像的原理, 用简单的望远镜来发现生活中忽略的细节美。许多业余爱好者喜欢制作自己的望远镜。一些人喜欢花时间打磨反射镜或透镜, 切削镜筒, 安装光学元件以及制作支架。使用自己亲手制造的仪器会给人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

关键词:望远镜,使用,制作,用途

参考文献

[1]侯如松.普通物理实验[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8.大学实验课教案 篇八

关键词:单片机;实验板;汽车电子

1.引言

本设计由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资助,旨在开发一款能够满足本科汽车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使用的单片机控制实验板。根据教学经验,通过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本设计重点在实验板上完成四个汽车电子控制实验,分别是汽车转向灯控制、直流电机的旋转控制、汽车车轮测速、车内温度检测。

2.实验板的设计思路

本设计根据教学需要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汽车转向灯的控制实验:用两个按键模拟左右转向灯的开关,用两个LED模拟对应的左右转向灯,通过按键操作实现转向灯控制。

(2)汽车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实验:直流电机的两个引脚与两个继电器相连,通过正转、反转、关闭按键来控制直流电机的正反转工作。

(3)汽车车轮转速检测实验:通过一对红外发射接收管作为转速传感器,当旋转物体在接收和发射管之间转动时,通过遮挡与否来测定转速,并显示在数码管中。

(4)车内温度传感器的实验:采用一个DS18B20温度传感器,模拟车内温度傳感器的应用。

3.实验板的硬件设计

3.1 单片机

本实验板单片机采用STC89系列,为了方便验证实验效果,采用在线程序下载的设计,通过通用的下载模块连接到单片机P3.0和P3.1脚,可直接将编写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单片机的晶振选用12M,电源电路由5V电源供电,通过一个开关S4控制整个实验板的启动和关闭。如图1所示为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3.2 按键与显示模块

本实验板使用三个按键以满足设计要求,三个按键可用于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与关闭控制,同时其中两个按键还可用于转向灯控制实验,分别接在单片机的P1.2-1.4口,具体定义可由编程完成。显示模块有两个,分别为两个LED和四个数码管来实现其功能,LED用以模拟转向灯,接在单片机P1.0和P1.1口;数码管显示车轮转速和温度检测的结果,其位选和段选通过两个74LS573连接到单片机的P0口。如图2为显示与按键模块。

3.3 继电器与红外模块

实验板通过两个继电器控制电机的正反旋转。工作时,由按键控制继电器的接通和断开,当一个开关按下后,其中一个继电器接通电源,另一个继电器接地,电机向一个方向旋转;当另一个开关按下后,则之前接电源的继电器接地,而之前接地的继电器接电源,电机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当按下关闭按键时,两个继电器都闭合到接地,电机停止转动。电机的旋转接一个有间隙的圆盘,圆盘置于红外发射和接收管之间,当圆盘中的间隙经过红外发射端时,红外传感器有信号接收,否则则无,依次来进行直流电机的测速。红外模块设计有四个引脚,分别为电源、接地和数据输出口DO,AO口不使用。下图3为继电器和红外模块。

x3.4 温度传感器模块

为了模拟汽车内的温度检测功能,本实验板采用DS18B20来模拟车内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对其进行单片机控制,以检测出外界的温度,并将温度数值显示在数码管当中。图4为温度传感器的接线图,其数据输出口与单片机的P1.5口相连。

4 总结

汽车单片机技术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课程,本实验板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满足课程中的教学需要。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为今后的课程设计和汽车电子设计等活动提供了支持。

参考文献

[1] 安晓莉.AT89S51单片机开发板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09,17(9),121-123.

9.大学实验课教案 篇九

集体备课教案(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一)教学内容:

1、实验设计概论

2、实验设计讲座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安排:

集中讲授,实验设计概论(约100分钟)→ 实验设计讲座(约100分钟)→ 学生讨论、提问、教师答疑(约25分钟)。

实验设计概论

§1 概述

﹡机能实验学是一门什么课程?基础医学范畴?

机能实验学是融合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实验内容为一体的新型课程,是实验 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手段?

人体实验:有一定局限性

动物实验:主要是应用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正常机体机能代谢规律、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药物作用和机制的主要手段。﹡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基础性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及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设计性实验:掌握基本的科研工作方法。§2 设计性实验

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以学生为主,导师带教,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开题设计、实施实验、观察记录、论文答辩等,即 创设“发现情景”,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未知世界。﹡实验设计目的

1、充分认识实验在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2、培养创新能力

3、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 ﹡实验设计三个基本要素

1、处理因素:

2、受试对象:

3、实验效应:

如:观察巯甲丙脯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疗效(动脉血压变化是实验效应)﹡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对照原则:可使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有一个科学对比。

空白对照 标准对照 处理对照 自身对照

2、重复原则

3、随机原则 ﹡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1、准备工作:广泛收集阅读资料;设想立题方向。

2、选题(立题):

3、设计实验方案:

4、可行性分析和预实验:

5、正式实验:

6、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7、完成论文 ﹡选题前的准备工作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说:主要查阅文献、提出问题的创新点、国内外有关动态、注意别人如何建立假说、技 术路线、综述、立工作假说。

3、占有充分资料

第一 初步选定一个研究方向或题目 第二 整理资料,理出资料之间的关系 第一手资料 原文; 第二手资料 综述; 第三手资料 教科书及现场调查 ﹡应用文献资料

文献是知识的宝库,汇集和保存了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它在实践上的传递,实现了时

代与人之间的文化集成和发展,它在实践上的传播,促进了当代人的信息,技术交流与共享,加速了社会的进步.文献记载着研究成果,从事研究的人和时间,使后人了解某一研究的起源,发展,在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加速科研工作的进程 ﹡文献检索的作用

Ⅰ “桥梁”作用:文献检索是连接文献生产者与文献需求之间的桥梁,也是当代人继承前人的知识进行创新的桥梁

Ⅱ “钥匙”作用:文献信息是知识的宝库,检索工具就是启动科学研究工作的钥匙.Ⅲ 节约作用

Ⅳ 导向作用 ﹡文献与情报资料的搜集

文献与资料种类与来源:

书籍-----教科书、论著、专著

报纸----快、新

期刊-----发行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数量大、影响面广、反应当前最高研究水平

专利文献---含有极为丰富的技术研究用的资料

科技报告和政府出版物---涉及尖端科技的最新课题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情报

学位论文---有一定的独创性见解

学术会议文献 第三 提出假说

从实验观察的事实出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对所探索的问题提出初步的、推断性的、带有 假定意义的理论解释。符合实际、具备条件 第四 着手设计一个能证实假说的实验 选 题 : •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 • 针对教材内容 简单易行

情况明、起点高、新意强、思路好

﹡设计性选题参考方向:

1、对原有实验方法的改进。

2、建立一种新的动物模型及评价该模型的指标。

3、探讨体液因子的作用。

4、研究某种药物的作用机制。

5、治疗某种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新方法。

选题的原则: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第一 需要性原则

1.考虑课题的价值----科学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 2.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的的关系

3.正确处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关系 第二 创造性原则

1.选择应用技术研究课题,要考虑课题能否成为新发明或技术革新根据的可能性 2.对于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要考虑所选课题能否导致重大发现和理论创新的可能性。

3.以新的观点、新的角度、新的水平、新的方法等选择一些继承发展、革新,创造性的研究课题 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新 第三 科学性原则

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研究的课题的选择和确立,都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根据。第四 可行性原则

1.正确评价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以及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及个人的兴趣 2.正确评价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3.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 第五 效益性原则

* 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 * 科技本身的效益 * 生态效益

﹡选题常出现的问题: 贪大求全 题目选得过大 手段方法定的过高,甚至脱离现实和客观条件 ﹡实验设计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与总体设计(实验设计书)• • • • • • • • 课题名称 立题依据 采用的材料方法 研究指标 进度安排 预期结果 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符合现有条件:常用的药品试剂、实验对象、仪器设备 ﹡实验与观察

预实验:预实验是保证正式实验成功的重要环节,以较少的受试对象,对实验标本进行观察,对主要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初步演示,调控处理因素的强弱,确定药物剂量等。

正式实验:严格按照预实验确定的步骤和条件进行。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       • • • • • 统计分析

按照统计学设计要求,对收集资料进行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排除偶然,发现必然。

根据局部样本结果,引出普遍结论。

对所得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总结结论,撰写论文。论文答辩 论文题目 研究目的 立题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及对象、标本来源、病理诊断、试剂及其来源、仪器、切片、方法、设立对照、结果﹡完成论文与答辩

如1:研究鼻咽癌与EB病毒的关系

判定、统计学分析、实验步骤、工作计划、经费预算、质量控制、科研假设及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最后写出论文。

如1:研究肝癌的形态学改变

由学生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论文题目、研究目的、立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对象、标本来源、病理诊断、试剂及其来源、仪器、切片、方法、设立对照、结果判定、统计学分析、实验步骤、工作计划、经费预算、质量控制、科研假设及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最后写出论文。

实验设计讲座

1.设计性实验定义及开设目的

所谓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系统、独立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的实验,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设计性实验的特点(1)实验技能的综合性(2)实验操作的独立性(3)实验过程的研究性

3.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图示)(1)选题:目前,由教师选 本学期开设6个设计性实验:

①.证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伴随环境温度而变 ②.艳山姜的促胃肠动力作用 ③.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④.乙醇的毒性研究与时辰关系 ⑤失血性休克病理模型的复制 ⑥高钾血症病理模型的复制(2)查阅相关文献,总结文献资料

查阅文献目的:了解前人工作,了解研究进展状况。文献类型:实验教材,工具书,国内外期刊

查阅方法:实验教材,《药理学实验》等,看目录期刊,查近10年的文献,一般用关键词查 校园网中文电子期刊(CNKI)及英文EBSCO查阅简介:登陆校园网,点击“图书馆”

阅读整理文献:总结研究进展状况,为自己设计路线提供思路。(3)根据实际,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要求:方案必须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尽量选择试剂易得,节省动物、操作简易的方案。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

受试对象:受试对象是指接受实验的动物或人,亦称实验对象,研究对象或观察对象。

处理因素: 就是为了不同的研究目的,加给研究对象以理、化的或生物的各种条件被称为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所显示出的结果被称为效应。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机化的原则 :消除或减少组间的人为误差。对照的原则:消除和减少实验误差。

重复的原则: 保证科研成果可靠性的重要措施。(4)制定实验实施方案 按所设计的方案,制定实施细则(a)(b)列出所需动物、试剂,实验仪器;

按照设计的需要,计算动物、试剂等使用量;

(d)制定自己的“实验指导”,如,试剂规格?动物种属?实验方法?分组?结果判断?数据处理。实验实施细则要达到进实验室后依靠它,就可顺利实验的地步。方案一般需经过教师认可。(5)实验实施方案论证(设计书、PPT报告)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1.陈述方案: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实验方案,注意突出自己方案的优势和创新点;2.讨论:大家对该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讨论,指出该方案存在的问题和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3.总结:指导老师对陈述的方案和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方案的修改意见;4.修改:每组根据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修改自己的方案,并经指导老师同意后,最终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6)实施实验: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实验室实施实验。(7)总结实验结果,写出报告。

报告内容应含有300字左右的文献总结及你选择设计方案的根据。组织对设计性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设计性实验交流报告的PPT: 4.本学期设计性实验要求 时间 任务

9.28 实验设计概论 选题和查阅文献师生讨论 10.28 上交设计书和PPT报告 11.9 开题报告

11.30 上交修改设计书,制定实验实施方案 12.7 实验设计验证 12.20 上交实验研究论文 机能实验学实验设计项目申请书

一、立论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方案

三、所需的仪器、器械、药品试剂、动物等

四、预期结果与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六、教师评议

实验论文报告要点

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部分:

1、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2、实验设计;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分析讨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 • • 采用列表或绘图展示实验数据。

分析讨论应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有关进展进行。

研究论文的书写

一、题目

题目应包括被试因素、受试对象、试验效应及变化特点等。力求准确概括论文的性质、内容以及创新之处,关键词汇使用要恰当。• • • • • • • • 题目字数一般为20~30个字或100个英文印刷符号以内。摘要可置于论文的开始,构成研究论文的一部分。

要求紧扣主题,观点鲜明,简单扼要,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般为100~摘要的写作多采用结构式,包括目的(objective或aim)、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或索引词,可以是单词或短语,列出关键词便于图书索引与读者检索。叙述与主题相关的已知的一般知识开始,进入该主题特定领域研究现状,然后提出本论文要解引言的字数为300~600字,约占全文的1/10。引言不同于摘要,本文的结论不列在引言中。

二、摘要与关键词

300字。

与结论(conclusions)。

三、引言 决的问题。

四、材料与方法

1、受试对象:说明动物的来源、性别、体重、年龄、饲养条件、健康情况。

2、试验材料:所用化学药品、实验仪器(名称、来源、规格、批号等)。

3、被试因素:描述被试因素与受试对象的组合原则,对照设置、被试因素作用的方法、时间与强度等。

4、观察指标与实验步骤:说明观察指标的种类、特点、处理过程和测定方法等,并按实验过程和先后顺序逐一介绍。

5、统计学数据处理:统计量的表示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差异显著性检测方法及其评定标准。

五、结果

1、文字描述

2、以表格或图提供具体数据

表格的制作 一般采用“三线表”,即顶线、标目线和底线三条横线构成栏头、表身。一般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表格应有序号与表题。表底下方可加必要的注释。

图的绘制 一般以柱形图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以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以点图表示双变量之间的关系。

六、讨论 • • 讨论是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证、分析,是论文学术水平的反映。

一般包括对引言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论证与解释;并突出本项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和客观评价研究方法或结果的局限性与不一致性。

七、参考文献 • 选择参考文献一般应遵循有效、易获得以及新而精的原则。

设计性实验

(二)教学内容:设计性实验开题报告 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安排:

1、实验设计概论和实验设计讲座后,全班学生按实验小组进行立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2、4周后学生上交设计性实验申请书、实施方案和PPT报告。

3、指导教师审阅、批改学生上交的材料,并及时把意见反馈给学生。

4、学生修改设计性实验申请书、实施方案和PPT报告。

5、指导教师再阅学生修改后的材料,提前了解相关资料,以便学生开题报告时答疑和评议。

6、开题报告时(再隔4周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实验方案(约15分钟),学和指导教师的提问进行答辩。指导教师填写所负责实验组的实验设计和开题报告的评议表。

设计性实验

(三)教学内容:实验设计验证 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安排:

学生按实验小组对选定的设计方案实施验证。项目负责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课后每组学生完成1份实验设计论文,每位学生1份心得体会。

10.《种子发芽实验》教案 篇十

本单元通过研究动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探索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加深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初步建立“大自然”观。

本单元共7课,大致分为4个部分。

第1~3课“种子发芽实验”“比较种子发芽实验”与“绿豆苗的生长”,围绕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命环境条件。

第4~5课“蚯蚓的选择”和“当环境改变了”,围绕动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对不同季节生物行为变化的分析,认识动物与非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或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环境。

第6课“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探索动植物之间的能量传递,认识动植物互为生长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引导学生在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联系的分析中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池塘模型。

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历过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的观察、认识和研究活动。他们对于生物与环境的联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零散、模糊。在实践研究方面,他们也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因此,本单元通过带领学生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探究技能,发展学生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1.“控制变量”是本单元需要重点学习的科学探究方法。五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从理解实质、确认变量,逐步发展到具体控制,即面对具体的研究问题,能确定要改变的条件(自变量),能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无关变量)。因此,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先尝试精确控制各个变量,设计对比实验,再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完善。

2.“对比实验”是本单元需要重点发展的科学探究思维。在对比实验活动的各个环节,应紧抓该环节的关键点开展指导:假设环节,指导学生对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将呈现什么样的关系进行初步判断并用语言描述;方案设计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方案是否正确和具体;实验操作环节,观察学生的操作与方案是否吻合并予以提示。

第1课 种子发芽实验

(教材P2~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种子发芽实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玻璃皿、绿豆种子、土壤、滴管、水、纸巾、标签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苹果、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从中间切开的苹果剖面。)大家看到苹果中间几颗小小的黑色物体了吗?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预设:苹果的种子。)

2.提问: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条件吗?(预设:需要。)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空气、水、土壤、阳光;……)

3.揭题:大家的想法有些不同,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看来我们需要通过实验研究去寻找答案了。(板书:种子发芽实验)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观察过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对种子发芽的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再通过常见的苹果种子来引发学生思考会更具有针对性,也将学生引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揭示了课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预测绿豆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绿豆种子。)如果想要这些绿豆种子发芽,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些条件中哪些是必需的呢?(预设:水、阳光、土壤和空气。)

2.追问:大家的回答中提到土壤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你们打算如何用实验去验证呢?(预设:将一部分绿豆种子种在土壤里,另一部分不种在土壤里,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3.讲解:看来,我们需要设置两个实验组来进行对比,而且在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像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接下来请大家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对种子发芽的条件猜测也会有所不同。保留学生的不同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兴趣。

探索二:设计并制订实验方案

1.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如何探究土壤是否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2.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确定研究方案,并参考教材P2的实验计划范例写出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讨论两组实验条件的异同,再通过对实验细节的分析,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探索三:实验并持续观察和记录

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玻璃皿、土壤、滴管和水等材料。)完成了实验计划,准备好了实验材料,接下来让我们根据实验计划动手操作起来。

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提醒学生坚持每天观察和记录。

【设计意图】观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持续性观察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拓展:对于种子发芽必需的其他条件,我们可以怎样制订实验计划呢?请大家组内商量选定一个其他条件,讨论并制订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设计对比实验,再以研讨的形式将问题逐一解决,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板书设计

1.1种子发芽实验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土壤、水、空气、温度、阳光……

对比实验:设置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实验,且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教学反思

本课先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进行大胆猜想,再引入对比实验的概念,指导学生对“土壤是否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进行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践,然后对这个实验计划进行充分讨论,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理解。有了前面的充分讨论,最后设计探索其他因素的影响的实验时,学生基本能做到举一反三了。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11.大学化学实验准备工作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化学 实验准备 教学

大学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大学化学实验能够巩固、扩大和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观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一节较高质量的大学化学实验课,其前提需要有较完善的实验准备工作,因此准备工作应引起教学人员的足够重视。笔者是从事实验准备工作及实验教学的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深刻体会到大学化学实验准备工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密切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一、完善的实验准备决定着实验教学的质量

实验准备是实验教学的质量关键之一。如果实验技术人员能够认真、有计划地准备,并且做到准备充分万无一失,将可以保证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大学化学实验”为例,此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通常每学期有六十多个班级学习该门课程,而且集中5~6周完成课程教学,准备人员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而多年来我们准备实验从未出现过教学事故,这与准备过程中每一环节周密计划,妥善安排,而且严格把关密切相关。

以“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这节课为例,实验过程需要使用显色剂。而显色剂不稳定,约一周后不能使用,需要重新配置。这将要求实验技术人员随时关注显色剂,及时更换新配置显色剂,否则第一个周的班级能够正常教学,而此后班级因实验失败影响教学。

实验过程中通常涉及到仪器的使用,比如“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用到酸度计(pH计)、“含Cr3+废液的测定”用到分光光度计,指针读数、旋钮容易出现问题,实验数据不准确。故需要准备人员根据班级数量,准备几台备用仪器,便于及时更换设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还有很多类似的简单细节,如试剂瓶的选用,既要考虑试剂用量,也要考虑使用方便,两者结合好才能达到既节约药品,又不影响实验效果。通常定性实验一般用125mL滴瓶,使用几滴既可有明显现象。药品用量较大时,一般选择500mL广口瓶,不仅减少加药品次数,减少准备人员工作量,实验也能顺利进行。可知实验准备过程中药品、试剂、仪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二、实验准备能够改进教学

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实验能较好的检验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在某些情况下,理论课讲授的大部分是实验原理,而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需要实验来锻炼提高。实验包括较多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容易使实验失败。此外,实验教师思考角度往往从理论到实验,而准备人员则从实验到理论,两者思想的融合将更好地改进教学。

以“氧化还原与电化学”这节课为例,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毒性的药品有CCl4、铬盐等。CCl4在国外很多大学生中学生实验课上是禁用药品,而我国的实验教材中十分普遍,站在教师的角度是设计实验选择萃取效果好的有机溶剂CCl4,现象明显,学生印象深刻,忽略了安全问题。而准备人员看到教材中的CCl4首先想到有毒有害管理管理条例、学生健康、环境保护等。准备人员则反复实验选择CCl4的替代品(萃取效果好,毒性小的藥品)来推动教材的更新。相信随着实验教师与准备人员的努力,国内的实验教材、教学逐步前进,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

三、如何准备实验

如何准备好大学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结合自己一些经验归纳如下,希望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有所帮助。

(一)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化学化工产品、工艺的不断更新,相应的教学教材随之进步,大学化学实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同样要求准备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淘汰陈旧的思想、仪器,不断更新实验方法,让新思想、器材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推动实验课程的进步。实验准备人员不仅自学更新,也要争取各种机会参加实践培训,不断补充和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准备出与时俱进的实验课程。

(二)认真负责

准备实验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实验态度。从原理、器材、到步骤,每个环节吃透教材,反复实验,做到百分之百成功,检查实验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器材、药品,确保每个环节正确。

教材中常涉及淀粉实验,定性淀粉固体容易变质,配置之前先检查是否出现黄色,若有黄色说明已经变质则更换,白色为淀粉的正常颜色。淀粉的浓度也十分重要,这要根据实际温度选择,温度高低决定配置的淀粉溶液的放置时间,而淀粉浓度也影响其放置时间。1%~2%的淀粉溶液在室温10℃左右存放约3天由澄清变浑浊,但不影响检验I2的存在;0.2%的淀粉溶液在室温10℃左右存放2周仍然澄清,但由于其浓度太低,在I2溶液中需要滴加一滴管淀粉溶液才能出现蓝色,滴加几滴会是黑色。所以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不能仅参照书本配置相应浓度,要根据当地的气温,选择合适的浓度,而且实验过程时刻关注,发现变质及时更换,确保实验成功。

(三)团结协作

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验准备是辅助实验教师协作教学。学生、实验教师、准备人员编制的网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将是一节失败的实验课程。准备人员根据教务处实验课程安排提前与实验教师主动沟通课程内容、与实验教师一起进行预实验,共同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注意细节;实验课程中,准备人员去课堂中了解实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备改进实验准备;若出现意外情况,协助实验教师解决。实验教师、准备人员做到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提高,顺利完成实验教学活动。

以上是结合自己实验准备工作的一些感受,深刻认识到实验准备工作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虽然准备实验工作是一项枯燥、繁琐的工作,而多年来,我们实验室从事大学化学实验准备工作的技术人员均能够将所有的实验教学认真、完善地准备好,圆满完成了所有的实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甘孟瑜,曹渊.大学化学实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82.

12.怎样做好大学物理实验 篇十二

近几年, 大学教育都在强调要重视实验教学, 但在实验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并不是认真地学, 他们不认真做实验、课前不预习、抄袭实验报告、拼凑实验数据等现象较严重。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首先是由我国的国情和体制决定的。近几年由于扩招,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没有学到、学好应该掌握的知识, 却渴求拿到文凭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这样的想法也不能说完全不对, 因为现实就是这样, 真正刻苦钻研学习的学生很少;其次是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 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严重。这些因素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大学物理的实验和学习。

二、怎样才能做好实验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有区别的, 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多年的实验教学中发现, 很多实验现象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必须要到实验室对照实验设备通过实验教师的讲解才能清楚。实验进行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讲解透彻, 否则学生容易操作错误或损坏实验仪器。另外学生来做实验, 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 要有预习报告、懂得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 最重要的是在实验前认真仔细地听实验老师的讲解。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做完实验要检查他们的实验数据, 督促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接下来简略谈谈如何做好电学实验, 要做好电学实验, 必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准备。按实验要求画出合理的线路图, 了解使用仪器的规格、指标和使用情况。

(2) 合理布局。按线路图要求, 把经常要调整的仪器放在易于操作的位置, 把需要读数的仪器放在易于读数的位置。仪器分布要易于连接, 易于检查线路。

(3) 连线。连线要使用回路连接方法。将线路图分为几个回路, 一个回路、一个回路地由高电位开始依次首尾相连, 最后仍回到始点的连接方法, 称为回路连接方法。对于有正负极性的仪器要注意极性的连接, 不能把极性连接错了。

(4) 检查。线路连接好后, 要按线路图检查线路。先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 再检查开关是否打开, 电表、电源极性是否正确, 电表量程是否正确, 电阻箱数值是否正确, 仪器是否处于安全位置等。

(5) 通电。在检查线路和仪器的安全状态都正确后, 用跃接法 (即瞬间接通) 观察线路中各种仪器的反应是否正常, 如:电表指针偏转情况, 有无打火等。

(6) 安全。在实验中, 要改变线路或更换电表时一定要在断开开关后进行。不管线路中有无高压, 要避免用手或身体接触线路中的导体。

(7) 做完实验不能急着拆掉电路, 应分析实验数据是否合理, 交实验指导老师审阅, 老师认可后才能拆掉实验电路。

(8) 整理。实验完毕, 首先断开开关, 关闭电源。然后拆下所有导线并整理好, 将仪器恢复至初态并置于安全状态。最后将仪器和导线放回原处, 将实验桌整理干净。

有的学生做实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不去深究所做的实验有什么意义。做好实验应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据一定要准确, 操作一定要细心。举例来说, 在做用惠斯登电桥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中, 学生首先应明白做此实验的意义, 有目的地去做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要把Rx测准确, 关键是要调整电桥平衡。当电桥平衡时检流计G表中无电流。此时I1-I2=0, 若R1=R2, 则Rx=Rs, 但在操作中, 调整电桥平衡时, 并不一定是R1=R2 (理想情况) 那么Rx≠Rs, Rx=R1/R2×Rs, 需要仔细调节Rs。此外, 做好粗调是这个实验的关键, 粗调时Rn取最大值, 保护检流计不被损坏。在粗调状态下使电桥平衡, 此时还不能计数, 还需提高电桥的灵敏度。将Rn减到最小, 使电路中电流最大, 也即提高电桥电路的灵敏度, 再重新调整电桥平衡, 这时才能计下Rs的值并用倍率计算出Rx。有的学生不注意实验中的这些细节, 往往没有做好细调就着急记录了, 测出的Rx有很大的误差。

13.《2. 实验》教案1 篇十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设计合理的实验收集证据;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实验可以分为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学会实验的控制;知道科学实验一般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和其他一些科学家是如何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个假设的?(收集证据)在科学课上,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它是通过我们自己“制造”的条件,收集事物如何变化的证据。

二、认识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1、认识模拟实验。

(1)谈话:有些实验是对事物如何运动变化的模拟,人们通过实验就知道“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我们通常称为模拟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用会“叫”的水壶模拟火车的汽笛声。

(3)讲述:龙卷风是地球上的所有风中最猛烈的一种,它能将树木拔起,将车辆甚至房屋掀翻。龙卷风是巨大的热气流与冷气流快速碰撞后,从云层一直伸展到地面的猛烈旋转的气体圆柱。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龙卷风的形成,我们通过制造水的旋流来进行模拟。

(4)学生分组实验。

2、认识对比实验。

(1)谈话:有些实验是对比不同条件下事物会如何变化的,通常叫做对比实验。(2)讨论:米虫喜欢呆在哪里?(学生提出两种假设:潮湿的米里、干燥的米里)(3)提问:怎样证明谁的假设是正确呢?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4)学生设计实验。(5)汇报实验方案。

3、研究“蚂蚁是怎样认识回家路的”。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怎样认识回家路的吗?(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

(3)谈话:我们重点来研究蚂蚁是不是凭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的。你们准备怎样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假设呢?

(4)学生讨论。(5)汇报实验方法。(6)学生到室外实验。(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说明同一个假设可以被反复验证。

4、抽动玻璃杯底部纸条的对比实验。

(1)在装满水的玻璃杯底部压一张纸条,第一次慢慢地抽动纸条,第二次迅猛抽动纸条,观察玻璃杯有什么不同现象发生?

(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

(4)提问:实验现象说明什么?(物体有一种特性:原来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的状态)

三、向学生介绍雷迪的故事

1、谈话:对比实验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印度医生雷迪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对比实验。

2、学生阅读故事。

3、提问: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实验获得的结论要么支持假设,要么推翻假设)

4、提问:雷迪在实验中注意控制了哪些条件?

5、学生回答。

四、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

1、谈话(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把糖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溶解)

2、提问:怎样能使糖在水中溶解得快,哪些条件影响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呢?

3、学生进行假设。

4、学生设计实验并汇报实验方案。

5、学生分组实验。

6、提问:在实验中,你们是怎样控制条件的?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的或均等的条件下进行;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

五、研究“乒乓球反弹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1、谈话:同学们,每小组都有乒乓球,请大家玩一玩乒乓球落地的游戏,有什么发现?

2、学生活动并交流发现。

3、提问:乒乓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4、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情况。

(学生可能会提出:乒乓球反弹高度与用力大小有关;与地面的软硬程度有关;与乒乓球的高度有关;与空中有无障碍物有关„„)

5、谈话:怎么证明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6、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并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7、学生汇报方案。

8、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9、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14.实验教案 篇十四

[实验目的](1)了解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

(2)熟悉示波器面板上各旋钮的作用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3)用示波器测量信号的幅值、频率和同频率正弦信号的相位关系;

一、示波器的组成 1.1 荧光屏

荧光屏是示波管的显示部分。屏上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各有多条刻度线,指示出信号波形的电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水平方向指示时间,垂直方向指示电压。水平方向分为10格,垂直方向分为8格,每格又分为5份。垂直方向标有0%,10%,90%,100%等标志,水平方向标有10%,90%标志,供测直流电平、交流信号幅度、延迟时间等参数使用。根据被测信号在屏幕上占的格数乘以适当的比例常数(V/DIV,TIME/DIV)能得出电压值与时间值。1.2示波管和电源系统

1.电源(Power)示波器主电源开关。当此开关按下时,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接通。

2.辉度(Intensity)旋转此旋钮能改变光点和扫描线的亮度。观察低频信号时可小些,高频信号时大些。一般不应太亮,以保护荧光屏。

3.聚焦(Focus)

聚焦旋钮调节电子束截面大小,将扫描线聚焦成最清晰状态。4.标尺亮度(Illuminance)此旋钮调节荧光屏后面的照明灯亮度。正常室内光线下,照明灯暗一些好。室内光线不足的环境中,可适当调亮照明灯。1.3 垂直偏转因数和水平偏转因数

(1)垂直偏转因数选择(VOLTS/DIV)和微调

在单位输入信号作用下,光点在屏幕上偏移的距离称为偏移灵敏度,这一定义对X轴和Y轴都适用。灵敏度的倒数称为偏转因数。垂直灵敏度的单位是为cm/V,cm/mV或者DIV/mV,DIV/V,垂直偏转因数的单位是V/cm,mV/cm或者V/DIV,mV/DIV。实际上因习惯用法和测量电压读数的方便,有时也把偏转因数当灵敏度。

双踪示波器中每个通道各有一个垂直偏转因数选择波段开关。一般按1,2,5方式从 5mV/DIV到5V/DIV分为10档。波段开关指示的值代表荧光屏上垂直方向一格的电压值。例如波段开关置于1V/DIV档时,如果屏幕上信号光点移动一格,则代表输入信号电压变化1V。

每个波段开关上往往还有一个小旋钮,微调每档垂直偏转因数。将它沿顺时针方向旋到底,处于“校准”位置,此时垂直偏转因数值与波段开关所指示的值一致。逆时针旋转此旋钮,能够微调垂直偏转因数。垂直偏转因数微调后,会造成与波段开关的指示值不一致,这点应引起注意。许多示波器具有垂直扩展功能,当微调旋钮被拉出时,垂直灵敏度扩大若干倍(偏转因数缩小若干倍)。例如,如果波段开关指示的偏转因数是1V/DIV,采用×5扩展状态时,垂直偏转因数是0.2V/DIV。

在做数字电路实验时,在屏幕上被测信号的垂直移动距离与+5V信号的垂直移动距离之比常被用于判断被测信号的电压值。(2)时基选择(TIME/DIV)和微调

时基选择和微调的使用方法与垂直偏转因数选择和微调类似。时基选择也通过一个波段开关实现,按1、2、5方式把时基分为若干档。波段开关的指示值代表光点在水平方向移动一个格的时间值。例如在1μS/DIV档,光点在屏上移动一格代表时间值1μS。

“微调”旋钮用于时基校准和微调。沿顺时针方向旋到底处于校准位置时,屏幕上显示的时基值与波段开关所示的标称值一致。逆时针旋转旋钮,则对时基微调。旋钮拔出后处于扫描扩展状态。通常为×10扩展,即水平灵敏度扩大10倍,时基缩小到1/10。例如在2μS/DIV档,扫描扩展状态下荧光屏上水平一格代表的时间值等于2μS×(1/10)=0.2μS。TDS实验台上有10MHz、1MHz、500kHz、100kHz的时钟信号,由石英晶体振荡器和分频器产生,准确度很高,可用来校准示波器的时基。

示波器的标准信号源CAL,专门用于校准示波器的时基和垂直偏转因数。例如COS5041型示波器标准信号源提供一个VP-P=2V,f=1kHz的方波信号。

示波器前面板上的位移(Position)旋钮调节信号波形在荧光屏上的位置。旋转水平位移旋钮(标有水平双向箭头)左右移动信号波形,旋转垂直位移旋钮(标有垂直双向箭头)上下移动信号波形。1.4 输入通道和输入耦合选择

(1)输入通道选择

输入通道至少有三种选择方式:通道1(CH1)、通道2(CH2)、双通道(DUAL)。选择通道1时,示波器仅显示通道1的信号。选择通道2时,示波器仅显示通道2的信号。选择双通道时,示波器同时显示通道1信号和通道2信号。测试信号时,首先要将示波器的地与被测电路的地连接在一起。根据输入通道的选择,将示波器探头插到相应通道插座上,示波器探头上的地与被测电路的地连接在一起,示波器探头接触被测点。示波器探头上有一双位开关。此开关拨到“×1”位置时,被测信号无衰减送到示波器,从荧光屏上读出的电压值是信号的实际电压值。此开关拨到“×10“位置时,被测信号衰减为1/10,然后送往示波器,从荧光屏上读出的电压值乘以10才是信号的实际电压值。(2)输入耦合方式

输入耦合方式有三种选择:交流(AC)、地(GND)、直流(DC)。当选择“地”时,扫描线显示出“示波器地”在荧光屏上的位置。直流耦合用于测定信号直流绝对值和观测极低频信号。交流耦合用于观测交流和含有直流成分的交流信号。在数字电路实验中,一般选择“直流”方式,以便观测信号的绝对电压值。1.5 触发

被测信号从Y轴输入后,一部分送到示波管的Y轴偏转板上,驱动光点在荧光屏上按比例沿垂直方向移动;另一部分分流到x轴偏转系统产生触发脉冲,触发扫描发生器,产生重复的锯齿波电压加到示波管的X偏转板上,使光点沿水平方向移动,两者合一,光点在荧光屏上描绘出的图形就是被测信号图形。由此可知,正确的触发方式直接影响到示波器的有效操作。为了在荧光屏上得到稳定的、清晰的信号波形,掌握基本的触发功能及其操作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触发源(Source)选择

要使屏幕上显示稳定的波形,则需将被测信号本身或者与被测信号有一定时间关系的触发信号加到触发电路。触发源选择确定触发信号由何处供给。通常有三种触发源:内触发(INT)、电源触发(LINE)、外触发EXT)。

内触发使用被测信号作为触发信号,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触发方式。由于触发信号本身是被测信号的一部分,在屏幕上可以显示出非常稳定的波形。双踪示波器中通道1或者通道2都可以选作触发信号。

电源触发使用交流电源频率信号作为触发信号。这种方法在测量与交流电源频率有关的信号时是有效的。特别在测量音频电路、闸流管的低电平交流噪音时更为有效。

外触发使用外加信号作为触发信号,外加信号从外触发输入端输入。外触发信号与被测信号间应具有周期性的关系。由于被测信号没有用作触发信号,所以何时开始扫描与被测信号无关。

正确选择触发信号对波形显示的稳定、清晰有很大关系。例如在数字电路的测量中,对一个简单的周期信号而言,选择内触发可能好一些,而对于一个具有复杂周期的信号,且存在一个与它有周期关系的信号时,选用外触发可能更好。(2)触发耦合(Coupling)方式选择

触发信号到触发电路的耦合方式有多种,目的是为了触发信号的稳定、可靠。这里介绍常用的几种。

AC耦合又称电容耦合。它只允许用触发信号的交流分量触发,触发信号的直流分量被隔断。通常在不考虑DC分量时使用这种耦合方式,以形成稳定触发。但是如果触发信号的频率小于10Hz,会造成触发困难。

直流耦合(DC)不隔断触发信号的直流分量。当触发信号的频率较低或者触发信号的占空比很大时,使用直流耦合较好。

低频抑制(LFR)触发时触发信号经过高通滤波器加到触发电路,触发信号的低频成分被抑制;高频抑制(HFR)触发时,触发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加到触发电路,触发信号的高频成分被抑制。此外还有用于电视维修的电视同步(TV)触发。这些触发耦合方式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需在使用中去体会。

(3)触发电平(Level)和触发极性(Slope)

触发电平调节又叫同步调节,它使得扫描与被测信号同步。电平调节旋钮调节触发信号的触发电平。一旦触发信号超过由旋钮设定的触发电平时,扫描即被触发。顺时针旋转旋钮,触发电平上升;逆时针旋转旋钮,触发电平下降。当电平旋钮调到电平锁定位置时,触发电平自动保持在触发信号的幅度之内,不需要电平调节就能产生一个稳定的触发。当信号波形复杂,用电平旋钮不能稳定触发时,用释抑(Hold Off)旋钮调节波形的释抑时间(扫描暂停时间),能使扫描与波形稳定同步。

极性开关用来选择触发信号的极性。拨在“+”位置上时,在信号

增加的方向上,当触发信号超过触发电平时就产生触发。拨在“-”位置上时,在信号减少的方向上,当触发信号超过触发电平时就产生触发。触发极性和触发电平共同决定触发信号的触发点。1.6 扫描方式(SweepMode)

扫描有自动(Auto)、常态(Norm)和单次(Single)三种扫描方式。

自动:当无触发信号输入,或者触发信号频率低于50Hz时,扫描为自激方式。

常态:当无触发信号输入时,扫描处于准备状态,没有扫描线。触发信号到来后,触发扫描。

单次:单次按钮类似复位开关。单次扫描方式下,按单次按钮时扫描电路复位,此时准备好(Ready)灯亮。触发信号到来后产生一次扫描。单次扫描结束后,准备灯灭。单次扫描用于观测非周期信号或者单次瞬变信号,往往需要对波形拍照。

二、示波器的技术指标和前面板介绍 2.1示波器的技术指标

2.2示波器前面板介绍

CRT:7-电源

主电源开关,当此开关开启时,发光二极管6发亮; 1-亮度

调节光迹或亮点的亮度; 3-聚焦

调节光迹或亮点的清晰度;

4-轨迹旋转 半固定的电位器用来调整水平轨迹与刻度线的平行; 30-滤波片

使波形显示效果更舒适。垂直轴:

17-CH1(X)输入:Y1通道输入端,在X-Y模式下,作为X轴输入端。

18-CH2(Y)输入:Y2通道输入端,在X-Y模式下,作为Y轴输入端。28,33-CH1 和CH2的DC BAL:用于两个通道的衰减器平衡调试 15,16-AC-GND-DC:旋转垂直轴输入信号的输入方式。

AC:交流耦合;

GND:垂直放大器的输入接地,输入端断开; DC:直流耦合;

11,12-垂直衰减开关:调节垂直偏转灵敏度从1mV/div~1V/div分12档。

13,14-垂直微调:微调比≥2.5:1,在校正位置时,灵敏度校正为标示值。8,9-垂直位移:调节光迹在屏幕上的垂直位置。10-垂直方式:选择CH1 与CH2放大器的工作方式;

CH1 与CH2:通道1或者通道2单独显示 DUAL:两个通道同时显示

ADD:显示两个通道的代数和CH1 +CH2。按下CH2 INV 35按钮,为代数差CH1-CH2。

32-ALT/CHOP:在双踪显示时,放开此键,通道1与通道2交替显示(通常用于扫描速度较快的情况);当此键按下时,通道1与通道2同时断续显示(通常用于扫描速度较慢的情况)

35-CH2 INV:通道2的信号反相,当此键按下时,通道2的信号以及通道2的触发信号同时反相。触发:

20-外触发输入端子:用于外部处理信号,当使用该功能时,触发源选

择开关应设置在EXT的位置上。

21-触发源选择:选择内(INT)或外(EXT)触发

CH1:当垂直方式选择开关10设定在DUAL或ADD状态下,选择通道1作为内部触发信号源。

CH2:当垂直方式选择开关10设定在DUAL或ADD状态下,选择通道2作为内部触发信号源。

LINE:选择交流电源作为触发信号。

EXT:外部触发信号接于20作为触发信号源。

TRIG ALT 22:当垂直方式选择开关10设定在DUAL或ADD状态下,而且触发源开关21选在通道1或者通道2上,按下此键时,则以交替选择通道1和通道2作为内触发信号源。

23-极性:触发信号的极性选择。“+”上升沿触发,“-”下降沿触发。24-触发电平:显示一个同步稳定的波形,并设定一个波形的起始点,向“+”(顺时针)旋转触发电平增大,向“-”(逆时针)旋转触发电平减小。

27-触发方式:选择触发方式

AUTO:自动 当没有触发信号输入时扫描在自动模式下。NORM:常态 当没有触发信号时,踪迹在待命状态(并不显示)。TV-V:电视场 适用于观察一场的电视信号。

TV-H:电视场行 适用于观察一行的电视信号。(仅当同步信号为负脉冲时,方可同步电视场和电视行)

24-触发电平锁定:将触发电平旋转24向逆时针方向转到底且听到咔

哒一声后,触发电平被锁定在一个固定电平上,这时改变扫描速度或信号幅度时,不再需要调节触发电平,即可获得同步信号。时基:

26-水平扫描速度开关:扫描速度可以分为19档,从0.2uS/div到0.2S/div。(当设置到X-Y位置时该开关不起作用。)

25-水平微调:微调水平扫描时间,使扫描时间被校正到与面板上TIME/DIV指示一致。TIME/DIV扫描速度可连续变化,当顺时针旋转到底为校正位置。整个延时可达2.5倍甚至更多。29-水平位移:调节光迹在屏幕上的水平位置。31-扫描扩展开关:按下时扫描速度扩展10倍。其它:

5-CAL:提供幅度为2Vp-p频率为1KHz的方波信号,用于校正10:1探头的补偿电容器和检测示波器垂直与水平的偏转因数。19-GND:示波器机箱的接地端子。

三、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AC-DC按钮置AC位置;亮度旋钮适当。打开电源开关,指示灯亮。调整亮度、聚焦旋钮,使光点最小,调整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旋钮;将光点调到屏幕中央,注意不要让光点长时间停留在某一固定位置,以免灼伤屏幕。预热几分钟示波器就可使用了。

1、如何读出被测信号的幅度值

被测信号的幅度值等于被测信号在垂直方向所占的格数与伏/DIV选择开关(垂直幅度)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

幅度值=伏/DIV选择开关的挡位×被测信号所占格数 例如:图1-1中是:伏/DIV选择开关置于0.5V/DIV,扫描时间选择开关(扫描速度)置于0.5ms/DIV,测试探头置于1:1时,测得的某一振荡信号的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波形的峰值在垂直方向上占4格,根据以上公式,可知该信号的幅度值为

0.5 V/DIV ×4格=2V 若测试探头置于10:1,则被测信号的幅度值应乘以10,即2V×10=20V。

图1-1 正弦波信号

2、如何读出被测信号的周期和频率

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的周期和频率,用波形在X轴上所占的格数来表示。被测信号一个完整的波形所占的格数与扫描时间开关的挡位的乘积,就是该波形的周期T。周期的倒数就是频率(f)。用公式表示就是:

周期(T)=扫描时间选择开关的挡位×被测信号一个周期在水平方向上所占的格数,频率(f)=1/T。

例如:图1-1,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测信号在一个周期内占用4个格,所以被测信号的周期为 0.5ms×4=2ms

频率为f=1/T=1/2ms=1/0.002s=500Hz

3、电压的测量(1)直流电压的测量

置输人耦合开关于“DC”位置,扫描时间选择开关可置任意挡,被测信号直接从Y轴输人,若扫描线原在中间,则正电压输人后,扫描线上移,负电压输人后,扫描线下移,扫描线偏移的格数乘以伏/DIV选择开关的挡位,即可计算出输人信号的直流电压值。

例如:图1-1是输人耦合开关置于“AC”位置所测得的信号,若将输人藕合开关置于“DC”后,被测信号波形向上平移了3个格,则根据以上可知:被测点的直流电压为3*0.5V/DIV=1.5V,若使用的是10:1探头,则被测信号的波形幅度为3 * 0.5V/DIVX 10=15V(2)交流电压的测量

置输人藕合开关于“AC”位置,将交流信号从Y轴输人,就能测量信号波形峰一峰间或某两点间的电压幅值。从屏幕上读出波形峰一峰间所占的格数,将它乘以伏/DIV选择开关的挡位,即可计算出被测信号的交流电压值。

(3)频率和周期的测量

置输人祸合开关于“AC,位置,观察屏幕上信号波形的一个周期内在水平方向上所占的格数,则信号的周期为扫描时间选择开关的挡位与格数的乘积,信号的频率为周期的倒数。

4、示波器使用中的一些技巧

(1)测试前,应首先估算被测信号的幅度大小,若不明确,应将

示波器的伏/DIV选择开关置于最大挡,避免因电压过大因损坏示波器。

(2)示波器工作时,周围不要放一些大功率的变压器,否则,测出的波形会有重影和噪波干扰。

(3)示波器可作为高内阻的电流电压表使用。大家都知道,电压表的输人阻抗越高越好,电流表的输人阻抗越小越好,用阻抗高的电压表测量才会更准确,对电路的工作状态不会造成影响。液晶彩显电路中有一些高内阻电路,若用普通万用表测电压,由于万用表内阻较低,测量结果会不准确,而且还可能会影响被测电路的正常工作,而示波器的输入阻抗比起万用表要高得多,使用示波器直流输人方式,先将示波器输入接地,确定好示波器的零基线,就能方便地测量被测信号的直流电压。

上一篇:出租车司机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工作业绩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