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精选18篇)
1.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一
数学课改中的几点体会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内容提要:
一、课改的必然性;
二、课改的关键;
三、课改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准备 不够充分。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3.教学活动不只是形式;
4、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必然转变观念取其精华自主学习品德培养
现在学校要求老师们对教学进行课改,每个人都讲新课改,这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老师感到茫然而无从下手,总觉的现在的学生素质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但对于课改不单是学生,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老师自身的变化,观念的改变。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我从去年开始数学教学,我校从2009年10月开始组织教师讨论课改并加以实施,现在正处于探索阶段,外面好的教学模式我们并不能直接拿来用,因为它并不能适应我校当前的教学及学生实际,所以在这里我把这一段时间对课改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改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学生发展,我校实际也要求我们必须探索一条新路来改变当前不容乐观的状况。而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课改的关键
课改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但通过学校领导的指导,同教研组老师的讨论及自己的学习已经认识到自身的问,以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会有大的进步。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束缚。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不能再是像填鸭式,而是对知识自主的探究、渴望、索取,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进行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才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三、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我校教师在学校的组织领导下,对杜郎口、洋思等一类课改先进示范校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不能把他们的课堂直接拿过来为我所用,而是取其精华,能用则用。为了实现新课标,数学课堂教学,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让学生准备好、预习好要讲的内容(在老师的预习题纲指导下)。由于毕竟对这些还不太适应,操作起来也不十分得心应手,所以有写局限性,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进度不能正常进行,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有时课堂纪律难于控制,也耽误一些时间,导致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当然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课程预习及课堂上完成,教师起指导和评价作用。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我们一定要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研究讨论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增强了自信和课堂的主动权,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应该及时的激励或表扬,使其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活动不只是形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转变前提是学生思想的转变。学生教育德育为首,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思想,加强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改变课堂模式,使学生变应付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4、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定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促使教育形势的改革,同时新课标的提出,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这就要求教师观念及传统教学模式随之变化,虽然现在提出了新课堂改革,但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我也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自己能真正走上新课改之路。
2.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二
一、合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 ,而不能“教好”教材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 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学“分类”时,教师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添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有大堆零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课题,渗透分类思想。然后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让学生共同把教室里的杂物,按品种进行分类。每组选取一样后,让每组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进行分类,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明白学习分类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分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再通过让大家齐动手整理教室,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书包,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分类”的方法 ,也养成了整洁爱美的良好习惯。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即自己的见解主张;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能独立探索 、解决问题 ,并能主动 组织和安 排自己的 学习 ,是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表现为“我要学”,改变了传授教育的“要我学”,这就是自动性。自主学习能让学 生积极发 展思考策 略和学习 策略 ,能从学习 中获得积极 的情感体 验 ,是“以参与 求体验 ,以创新求 发展”的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本节课各个自主努力目标,把学生引领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 ,再引导他 们通过独 立思考 ,摒弃错误 ,发现解决新知的办法,实现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这样通过学习实践,让学生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从而增强自主参与意识,能够深刻理解新知,有效掌握新知。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均衡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集体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作基础教育主要学科的小学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必要。
小组合作学习,就学习的分类而言,它不同于个别学习是一种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合作成员的有效参与,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要遵循方便、相容、均匀规范的原则合理分组,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共同探讨,教师点拨,达到学习目标。
四、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所谓自主探究, 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 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准。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3.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三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改革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1-01
当前我国数学课程改革并不局限在课程上,实际涉及了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人们对任何时期的数学教育都不会说“满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数学教育的改革是永恒的。实际上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总结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经验,谈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引起大家关注与思考。
一、成功的经验
1、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课改老师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能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
2、教师能转变自己的角色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在与教师们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大多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考试、进大学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带给他未来生活很多负面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能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3、教师能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能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老师们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又能巧妙地运用了“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如:实验小学史栋萍老师在安排了学生同桌“抓棋子比相差多少”的反馈活动中,当发现快的组比慢的组抓的次数明显多时,老师及时地让学生思考并总结了“游戏的过程中也是要讲究方法”。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目前,我们的教师已经有了让学生动起来的意识和行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对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给人以一种为让学生活动而活动的感觉。如:有的课堂会呈现出:教师和学生都在忙,可忙了半天都看不到数学的影子。这是因为教师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只考虑到要让学生动起来,而没充分考虑动什么、为什么动以及动的效果怎么样等问题。
(2)弯曲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标中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是对传统讲授法的全盘否定,就得不管什么内容都得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岂不知:讲授法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无意义的学习,也可能有意义的学习,而探索法也是如此。
(3)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充分,“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组织活动时,往往出现“放得开收不起”和“为收得起却又放不开”的现象。
2、关注弱势群体不够
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自主探索之中,他们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他们敏捷的思维与精彩的发言能博得老师的欢心,能让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靜下心来思考一下,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更有甚者连观众与听众都称不上,他们是随心所欲的“自由人”,可以做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三、引发的思考
1、继续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从上面存在的问题看,有好多是由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理解不透所致。大家要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进行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各校年级组要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不仅备课时要进行讨论研究,而且在上课后更要进行反思、研讨与总结,不仅要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更要寻找到改进的措施与理论依据,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得到同步的发展。
2、有效发挥和利用集体的力量
(1)加强集体备课。拿实验年级的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许多创新之处,在无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发挥群体效应,作好课前调查,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學艺术,不失为一条捷径。学校要求实验教师不受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的限制,时时集备,天天教研,只要有问题,就提出来研讨。老师间的合作、交流能集众人智慧于一体,使教学方式取得个性和共性的最佳统一。
(2)开展研讨活动。开展教研活动是促进新课程理念逐步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之一,除了参加市级、片级教研活动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开展校级教研活动,因为校级教研活动的灵活性最大,它随时随地可以组织进行;也最易形成轻松平等有效的研讨氛围。开展研讨活动,可以选择一个内容,先个人备课,再集体讨论并修改,在此基础上进行上课,课后,可以先让上课教师谈得失感受,再让其他教师轮流或随意发言,最后形成反思修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让下一位老师用修订后的教案来上,再研讨与总结。
3、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因材施教
4.新课改下学案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四
去年9月,服从中心校的安排,我来到下冶二中,第一次接触学案教学,至今已有1年多了。经过1年的摸索实践,我对导学案教学有了略微的粗浅认识,就这1年多的实践谈谈自己对学案教学的感想。
“学案导学”,顾名思义,就是既要着眼于学生主体,又要着眼于教师主体,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走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听、时读、时写、时记、时思、时答,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同时,使用“学案”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学生既学到了基本知识,又学会了如何学习。在课后复习时,学生更可以透过学案,清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学案”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以前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的好与坏只是通过提问几个同学来了解,也不能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不好。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案导学”的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
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教案的整理,在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参详教学目标目的之后,针对相应教材经过分析、加工和整理而完成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以及讲授方法的案例,也就是“备教材”。而学案是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所准备的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问题探索、重难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即“备学生”。学案导学的实施要求教师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备学生”。而使用学案导学基本要按照四个步骤来进行: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生质疑,师生互动;展示交流,教师精讲;总结提升,达标检测。其中有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对目标的制定,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能够达到。目标中一定要向学生展示需要掌握的具体的基础知识,也要告知他们应要达到的基本解题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其次,自主、合作、探究部分一定要切合知识目标。这部分是对一节课基本知识要点式的概括,编写时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注重对知识生成的引导,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从而对课程把握程度、听课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
第三,对重难点内容设计相应的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在练习题的设臵上应具有一定的梯度,不可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还应充分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四,在达标检测部分一定要紧密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设臵,而且要注意题类的多样性,要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既要有大量简单的基础知识检验,又要有一部分中档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设臵坡度,循循善诱,拾级而上。
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质量,有许多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一)、学案质量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了信心,所以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学案,特别是学案的前面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全体老师的参与度。使用学案的老师要真正愿意走进备课老师的思想,才能体会设计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使用,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学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学案的使用中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把学案教学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要使学案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很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解决学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课堂上成真正的学案教学课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5.我在历史课改中的几点体会 篇五
我在历史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大连市71中学 于洋
历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领域的重大任务。
由于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之前,我们进行了集中培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虽然只有几天的课改培训,但我的教学思想已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初中历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国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门基础课,但并不是培养史学专家的。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并不重视学习过程,而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后,历史知识忘光了,就等于白学了三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得到得很少。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口我们西岗区有幸先行一步,最先接触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新版本历史教材。在两个月的.使用过程中,市、区教研员和领导给我们创造各种学习研究的机会,鼓励和支持我们大胆地实验、总结、分析。但由于时间较短,而且我们所进行的一切也都是在试行阶段,在此,我想谈谈将自己在课改中的一些教训、体会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口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第一节课,我信任他们,他们回报我一份惊喜。
这节课,前三十分钟我几乎仍然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十五分钟,又做了几道练习题。还剩十分钟,干什么呢?好吧,书后有活动建议一“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现在的学生最不爱写作文,我无法相信他们在这十分钟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什么来。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我――一个个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钟过去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我写完了。”之后不断地有人举手表示完成。到下课时,全班绝大多数完成了作文,而收上来的作品,令我和班主任老师惊喜。
一个文弱的小女生,想象着自己在遥远的时代,如何被野兽追得到处逃窜,又如何在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猎杀了这头猛兽。这样的想象不正说明这名学生在学习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团结协作的意识了吗?
一个顽皮的男生,在文中描写了他是怎样细心地挑选石材,怎样费力地敲打、砍砸出了他所需要的石刀,和这把刀割开了坚韧的兽皮,吃到鲜美的肉。没有上课的认真,他能再现这一真实的历史场景吗?
而当一名学生的作品发表在“历史园地”后,马上有学生在旁边写到――“北京人还不会人工取火”。因为那个学生描绘了他如何钻木取火的过程。
新颖独特并且真实再现历史的作品还有许多。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学生在文学想象和与作文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给其他学科提供练兵机会口这一节课学
6.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六
几 点 看 法
贵州盘县第一中学 瞿春晖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要以人为本,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整合课程资源,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才能不断高中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综合素质 课程资源 语言感染力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生活化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高中政治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应运而生,要求不断提高高中政治教育效果。就提高高中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主要谈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师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准确理解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政治教育中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职业道德素质。高中政治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学生、奉献社会。在教学中要为人师表,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3、业务素质。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即扎实精深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媒介,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是课程实现教 1 育目的的重要条件,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也难以取得实际的教育效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人文关怀价值实现,同样需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新课程教材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材观是教学之源、学生之本、考试之据,在“教教科书”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教师看来,“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成了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和操作要领。《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功能。在教学活动中,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学生是永远的中心,学生是学的主要矛盾。一切围绕学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为中心进行。这要求我们应该有新型的教材观。作为现代型的教师,应该由“教教科书”走向“用教科书教书”,围绕学生的终身发展、幸福生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三、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即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的教育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
四、增强教学语言感染力
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领悟的深浅与否,课程内容表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而在教师的言谈身教中,语言水平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教师的言教中,用文字的相对较少,而运用口语的地方则相对较多,教师口语是否生动娴熟,是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深刻的启迪,人文境界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哲学》课程中讲到“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转化”新问题时,我说“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常说,天底下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可这一次我们班上却出现了一个希奇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兄弟姐妹也没有达到这样相近的程度呀。你们能帮我解答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先是满有喜好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摘要:“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顺势引导,“抄”就是矛盾转化的条 件;“抄”就是学生的学习毛病。教师的适时举例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又在和谐的气氛中融洽了师生关系。在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中,这是积极营造良好政治课堂教学氛围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更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和桥梁。
五、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和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比如,讲到经济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一早中晚菜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从而揭示价值规律;也可直接从学校门口的小摊小贩讲到个体经济的存在形式;还可带领学生考察当地外资利用情况,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了解„„学习生活和哲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辨析平时所熟知的民谚和寓言,如“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解剖麻雀”、“堰苗助长”、“量体裁衣”等,以此来阐释哲学的真谛„„讲述政治生活时,可联系的社会热点新问题更多摘要:“审计风暴”、“民告官”、“联合国机构改革”、“朝核新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四周的人和社会。又如摘要:以上在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选择了班级同学中亲身经历的的场景《买衣服**》,适当地把学生引入现实的学习场景,亲历日常生活的真实情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和感悟。常能够收到囿于书本之中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以上类似真实生活情景的运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政治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篇七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 提出了新要求, 高中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高中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数学教学历程, 从中总结经验, 发现不足, 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建立起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观。
我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 最大的感受是相辅相成的三个改变, 即:教师的角色改变了, 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 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 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适当加入他们喜欢的活动, 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 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 从而增强探究的欲望。如学习了指数函数, 我引入了一则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指数爆炸的威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797年, 当拿破仑参观卢森堡小学时, 赠送了一束价值3个金路易的玫瑰花, 并许诺说, 只要法兰西共和国存在一天, 他将每年送一束价值相等的玫瑰花, 以作两国友谊的象征。此后, 由于战争, 拿破仑忘却了这一诺言。1894年, 卢森堡王国郑重向法兰西共和国提出了“玫瑰花悬案”, 要求法国政府在拿破仑的声誉和1375596法郎的债款中, 两者选其一。这笔高达百万法郎的巨款, 就是3个金路易的本金, 以5%的年利率, 在97年的指数效应下的产物。这一历史公案使法国政府陷入极为难堪的局面, 因为只要法兰西共和国继续存在, 此案将永无了结的一天。
二、提高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 教师中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 并非只有学优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 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 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 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 教师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想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 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机特别重要, 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重要部分。
1. 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 进行独立思考, 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
2. 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 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 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 启发学生思维探究, 逐步解疑。
3. 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争辩, 陈述矛盾, 各抒己见。
4. 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
5.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和参考书提出疑问。
6. 组织学生互相批改作业, 发现问题, 改正错误。
四、评价要利于学生成长
8.浅谈新课改中的几点感受 篇八
一、课改意识对课改实施的影响
实施新课改,首先要有一定的课改意识。也就是说,课改意识的确立大大促进了课改的实施。所谓课改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论,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长期受传统课与教学论影响,在新课改实施中,曾经一度出现了用教学论角度去解释课改实施中的问题,给课改实践带来许多困惑。比如,在对新课改目标的理解上,常常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希望在一堂课上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欠缺了学科特点及课型特色,目标欠具体,内容重点、难点不清楚,把理想的课程目标当成标签,使教学陷入困境。在课程实施中树立起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放到一个“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去认识,去处理好教学中各种矛盾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另外,教师只有确立了课改程意识,才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不再是课程方案计划的忠实执行者,不再把教材看作是“圣经”一般,也就获得了一种教育的觉醒,给自己一个全新的视野,不再把课改看成是静止的、完全预设的、不能变动的要素,认识到课程在预设之外还有创造与重建,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利用教材,而且还要开发大量的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
二、课改实施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老式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新课改突出强调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开展活动性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这为课程实施以及让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然而在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片面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把自主变成自刘,有的课堂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自己选,喜欢怎么学就怎么学,课堂乱哄哄,有了活动但缺乏真正的体验;二是在摒弃了“满堂灌”的做法之后,换成了“满堂问”,问题缺乏启发性,缺乏思考深度,不少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忽视课程内容的需要,忽视教学任务与学生学习的需要,不顾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加区别地一律把“探究”“讨论”“互动”派上用场,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课程实施中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弱化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影响了课程实施的实际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实,人类的学习方式有许多,各类学习方式无优劣之分,它们之间互为补充,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运用什么学习方式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与要求而定的,而且在学习中经常是综合运用的。只有灵活地、有效地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老师驾驭课程实施的能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很多好的课程理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落实。另外,我们需要从课程层面去理解与运用学习方式,不同形态的课程在选择学习方式时是会有所侧重。比如,经验性的课或习题课常常侧重于自主探究、实践体验;而对于新授课较难的部分,接受形式仍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能够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为这首先应该从课程角度去选择需要,如果就从教学(甚至只从一节课)层面去理解和操作,会使我们的教师陷入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
三、新课程实施中我的一点感悟
最近数学学习空间几何,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感和平面基础知识。而男生的空间思维明显优于女生,所以女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在我把一些基本定理告诉学生后,我就让学生试着讲题,起初我挑学生,而且多挑男生,效果还行,就是效率太低,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而且很零散。同类型的题目刚讲过再遇到,学生又有疑问。于是我把学生划组,每组保证有男有女。课上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15分钟组内讨论,并且推荐一人上台讲题。同时组内讨论时还要把同类型的题目归类总结,由一人执笔写出。若归类总结简单易懂,由讲题之人直接念出。若不易,随后再贴到教室后墙让学生慢慢消化。这样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也没人睡觉了,个个兴致勃勃,争得面红耳赤。效率高了,学生也记得清了,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由最初的只男生参与到后来的抢着讲题,归纳总结,也达到了举一反三功效。待到晚上辅导时,再针对某些接受较差的个别解决。所以我感觉我们得有课改的理念,平常中逐步尝试,完善,总结经验。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把老师的主导作用放在合适的时间。把“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衡量老师的一个标准,才能对课改实施进行价值判断,这才是一条有意义的课改实施取向标准。
新课改实施,更多的时间要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我们争分夺秒地找些多余的东西灌给学生,侵占学生的时间。我们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我们不要再做一个纯粹的教书匠了,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工程师。
9.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九
石公桥中心小学王耀群
我教小学数学二十多年了,认真回顾一下,有这样几点体会,把它写出来和大家共同切磋,期望得到大家同仁的批评指正,使今后的教学工作,得以不断提高。
一、传统数学教学中的精华必须继承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数学方面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传统的东西,然而自我上学到现在见于数学教材中的传统数学,实在微乎其微,诸如鸡兔同笼、和尚分馍、流水、行程等这类算题,我都是从课本以外的书籍里看到的。我看到这些东西以后,不禁有一种亲切感,随之产生浓夺取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给历届学生都补充过这类算题,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类算题,也都很感兴趣。从教学效果检查,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说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也有颇大的收效。我想,这些传统的东西,大概是符合于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吧!要不然怎么会有多数人都对之感兴趣呢?所以,我认为今后对传统数学中的精华部分,还是应该继承,决不应该一概摒弃。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传统教育的苦读(苦学)、苦练,也应该适当继承。学语文,古人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数学,古人说:“熟能生巧”。绝对有道理,所以,学习数学提倡刻苦钻研、苦练多练(练
习作题),虽不能作为唯一的方法,起码应该视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尽管现在社会有电子计算机、电脑等,而多学多练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加深理解,加深记忆和培养良好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要做到苦学苦练,得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小学生要给以一定程度的严格管束,使他们不随心所欲荒废时光,这也是传统教育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彻底摒弃民族传统文化,等于割断民族的历史。我们过去的做法是否有些过分;也可能我个人的看法不正确吧!
二、思想品德教育要灵活而恰当,不能勉强和牵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其它学科一样,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不能时刻放松。但因为数学不是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所以,思想品德教育的贯彻必须灵活而恰当,所谓灵活而恰当,是对教师的要求原则。既然要求灵活,就不能墨守成规,死搬硬套,或照抄别人,亦步亦趋;既然要求恰当,就不能牵强附会,勉强造作,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贯彻呢?具体的方法也不好归纳,概括说来,就是要求我们教者在平时教学中,针对具体学科内容、具体教学环境、具体学生情况,利用条件、抓住机会,自然地、无形地(不是故意做作)贯彻正面教育。譬如,在做练习题时过分强调“我军消灭了八千敌军,击落了九架敌机”;或在编题时故意编出“某工厂提前四个月完成了生产任务”。这些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费了时间,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不免有牵强和生硬的味道。与其搞这些
名堂,勿宁抓住某些学生学习不虚心,考试或做作业弄虚作假的情况,认真地指出,善意地批评,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谦虚、诚实的品行;勿宁利用传统数学的精华算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意识;勿宁通过课堂教学,贯彻数学课本中本来存在的科学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照这样长期坚持,熏陶锻炼,耳濡目染,习惯成性。可能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仍是今后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灵活而恰当地贯彻,有待于我们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三、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教学活动要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但决不排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教学活动的主体。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要进行很大的改革,即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过程形成一套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完整体系。而“让学生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当是新的教学体系的精髓。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以“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思想。
学生能进行准确的计算固然必要,而由教师通过设计、启发、诱导,调动起学生本人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真正起来,才是教者重要的使命。早先,我在教学中多以灌输知
识为主;近年来,我不仅认识了“学生作教学活动的主体”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初步成绩。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大致有以下几种具体做法:一是多设计些活动课,让学生在离开教师的情况下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二是课堂讲授或练习,要敢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理解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让学生居于理解和运算的主体地位。三是教师只做不同程度的启发、诱导。例如做“把两个周长都是6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这个题,教师只画出两个三边是蓝线、相邻的边是红线的正方形为止。等到中上等学生做出以后,再提示一句“可先考虑两个正方形的边各是多长?”必要时提示一句“我为什么用蓝、红两种线条画边?”这样进行,肯定比你讲得透透彻彻、一点空隙不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是容易做到的,但如能做到其教学效果将会非常突出。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当今社会电子计算机和电脑的广泛应用,各种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果数学教学还是保残守缺、故步自封于手工业、机械工业时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适应的,作为奠定人类智慧基础的小学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适应的。显得尤其重要,尽管是初步能力的培养。
10.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十
内容提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教学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方式上的改变,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的。
关键词:情境,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方法。
过去,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创设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
1.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能否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用“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一天,孙悟空把 1
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师傅和师弟吃,他先把一块饼分给师傅唐僧。师傅说:“悟空,先给我半块吧,那半块留下来,免得路上挨饿。”悟空就把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师傅1份。猪八戒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孙悟空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猪八戒2份。沙僧一看,急着说:“师兄,每天都是我挑行李,我最辛苦,我要3份。”孙悟空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沙僧3份。猪八戒看见了,气得大叫:“师兄偏心!我要4份!”当学生们被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小朋友,你知道谁分得最多吗?孙悟空这样分公平吗?猪八戒要4块,孙悟空该怎样分呢?”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精神愉悦,又较好地激发了认知冲突,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一举多得。
2.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把圆分为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然后再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
通过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
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如《百分数应用》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中打折、购物返钱、买几赠几的商场促销方式,进行对比练习,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后,一一写下。这些数有些乱,怎样把这些数整理整理?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纷纷说:一位数为一类,两位数为一类,三位数为一类……;或者整十数为一类,不整十数为一类,整百数为一类,不整百数为一类……;单数为一类,双数为一类……虽然孩子的分类有些笼统,有些幼稚,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对于学生来说,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甚至是创造,如果老师不放手,不让学生去讨论、去合作学习,就不可能得出如此丰富的分类结果。我肯定了他们的分类,接着问:谁知道40、56和100是由什么数组成的?是整十数还是不整十数?学生纷纷说:“40是由4个十组成的,还可以说是由40个一组成的,是整十数。56是由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是不整十数。100是由十个十组成的,是整百数。”问:“300是由什么数组成的?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一说:“300是由300个一组成的。”生二说:“300是由30个十组成的。”生三说:“300是由3个一百组成的。”真不简单。我说:一百一百地数,3个一百是三百。那么8个一百是多少?一个学生举手说是八百。又问:“一千是几个百组成的?”同桌数一数、说一说:“一百、二百、三百、四百……八百、九百、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300、800是整百数吗?一千又是整百数吗?一千是几位数?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个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并使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巧妙运用激励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时时刻刻存在,在评价学生时,鼓励性语言要公正而不失偏颇。学生有了进步,教师要不失时机,进生鼓励表扬,当学生不能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不要紧,仔细想一想,你能回答出来的。”通过这样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勤于思考,一定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有意识地使用鼓励性语言,融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受益匪浅,教师的威信、可亲可敬的形象就会植入学生的心田。
五、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课型,由于各自的风格不同,习惯不同,教法也不相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偏重直观操作学习法,高年级偏重于知识迁移学习法及尝试学习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扩大容量、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屏幕上光、色、形的变化,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从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入手,通过教师引发性的谈话,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可通过“年、月、日,同学们平时听说过吗?老师有几个问题不明白,谁能从这张月历上给我一个正确的答呢?”的谈话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月历和思考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情况?③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哪个月是28天?④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⑤每年都是365天吗?(出示闰年月历)这一年有多少天?⑥根据一年的不同天数,年可分为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⑦为什么四年中就有一个闰年呢?让学生眼看、脑想、手算,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取知识,感到成功的喜悦。寻找、发现、认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愿学、爱学,才能在较短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11.新课改中美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一
下面以湖南湘版美术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三课《自画像》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美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烘托情境,增强游戏的气氛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营造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利导于行。一堂美术课可以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一段悠扬的音乐,也可以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都是老师创作的美丽情境,而这些情境正是学生创新灵感的源泉。所以我在美术课中,经常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愉悦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调动学生创作的热情。
《自画像》一课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全班的集体照片,提出“找找谁是我们班的智慧小能手、劳动小能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自然进入角色,使之在嬉笑声中寻找自己、欣赏自己,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小能手,让他们在观看中为自己感到自豪。一张全班照,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精神上受到鼓舞,从而唤起学生学习《自画像》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美术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开启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在教学中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学生课堂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如果他们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那么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
《自画像》一课中,我用单个同学的照片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出示三张班里最有特点的学生照片,请学生进行对比,找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从脸型、发型、五官等进行观察。例如:有一位男生的脸比较胖,眼睛很大;另一位男生比较瘦,眼睛小;还有一位女生扎了两个长辫子,这些都是特征。学生看到是自己的同学,一下子就睁大了眼睛,认真对比起来。有的说:“那个比较胖的男孩,鼻子很大,嘴很小。”有的学生觉得那个女生的牙齿也比较大。说到这,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学生们在笑声中对比,在对比中总结,在总结中学习,然后用自己带来的镜子观察自己,很快就找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科学有效的观察能力,这当然是学生获取知识和灵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会观察便不会表现。
三、表现自我,展示个性
儿童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绘画对儿童来说,作用并不在于艺术如何独特、思想如何深刻,也不在于画技如何娴熟,而在于表现手法上的个性,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独创精神的成熟。
怎样才能让二年级的学生在《自画像》中很快地掌握人物的画法,表现出富有自己个性的自画像呢?我以自己的自画像为例,指导学生如何画自己。课前,我特意将头发扎在了一边,请学生找找我的特点,学生一眼就能找到我发型的这个特点,然后请学生将我的五官特点一一说出来:眼睛大、鼻子宽、嘴小、耳朵大、脸上还有小雀斑,学生边说我边画,不知不觉中我很快就完成了自画像。当学生看到老师能这么快就画出自己,明白自画像不是很难,从而为他们画《自画像》树立了自信心。然后我告诉学生,画五官的时候要注意:眼睛在头顶与下巴的中间;鼻子在眼睛与下巴的中间;嘴在鼻子到下巴的中间,这样就能很快画出自己的自画像了。其实,只要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抓住自己的主要特征来表现,很快就能画出自己的自画像。
虽然学生画的自画像并不是非常相像,甚至还有些稚嫩,但是他们在美术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对美的事物有了新的感知和领悟,并在画中注入了自己的热情和个性。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理解、表达、表现、思考等一系列实践体验,感觉到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更新美术作业评价观,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美术教学评价坚持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及其成果有信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向。我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评价的体验和愉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
我将学生画好的《自画像》以全班福的形式展示出来,把学生的《自画像》粘贴在准备好的空白纸上,与前面出示的全班福照片相对照,一张张稚嫩的画像,展示了学生对美的向往。然后请学生们从全班福的画像中找出自己的同学,每位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很快画得有特点的作品就被认了出来。我问学生们:你们是怎样找到同学的啊?他们得意地笑着说:“因为他们画出了自己的外貌特征,所以一下子就被我们找到了!”看着他们那股自豪的劲儿,我也感到非常欣慰。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体验到了学习美术的乐趣,感受到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激励。
我在《自画像》一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这节课中的主角,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的目光、多一些真诚的赞许,使学生多一份自信,进而增强创造的热情、启迪创造的智慧。让学生愿意参与、敢于表现、懂得欣赏,同时我也感受到,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节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和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引起学生对美术课的关注和激情,只有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
12.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二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要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从而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中学地理研究的对象,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影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新课程中常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有关联的, 且生动、形象、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利用易记歌谣、谚语、顺口溜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 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既可帮助学生记忆,又可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运用歌谣记忆地理事物,不仅巩固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创作地理歌谣的热情。
4.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开放式地理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纲要:一是开放教材内容,引进地理研究中的新观点、新看法;二是开放学生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新课标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具有开放性, 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三、营造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合作学习
1.建立教学机制,增强合作的意识。合作学习需要多样化,而小组成员的多样化,可以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小组成员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小组, 保证每个组内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将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男女生的混合则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丰富学生的思维。
2.体现教学民主,创设有效的合作。合作学习是为了达成团体目标,但它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理想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3.适时教学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每个组员对学习问题的 解读不同,这就需要讨论、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在讨论中, 教师必须牢记引导者的职责予以恰当的点拨,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会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会倾听”的训练。养成“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一要细心,二要耐心,三要虚心,四要用心。
四、利用开放式评价,捉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开放式地理教学评价更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开放式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开放式地理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坚持评价标准全面化、评价操作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13.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十三
合水县西华池初中
李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师教学行为及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力求方法灵活创新。“活”是课堂之趣,“新”是思维之髓,但不要为新而“作秀”,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前瞻性。
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注重知识与能力并举,转变传统封闭教学观念和单边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有效地促进教学发展,使课堂教学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有新颖性。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大胆应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在物理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环节上,可先放一段教学录像资料,以达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目的。如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教学中”,可先放一段运动员蹦床表演,或打桩机的片段,刺激学生听觉、视觉,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同时,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如测电阻实验中可采用“实验探究式教法”,在温度计教学中采用“竞赛制”等。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实用性。
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和整合,发掘出和学生心灵相撞“火花点”,使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及良好地科学素养。
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关注生活以及社会中热点问题,亲身参与实践探究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生活情境(白炽灯在那些方面用到物理知识),故事情境(王冠之迷)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索,参与知识地形成过程,享受从“过程”到“结果”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四、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现代教学理论,倡导“以人为本”、“育人育心”的教育思想,人人都有被理解,被人尊重的心理要求。如果无视学生需求,否定个体差异,就会使学生失去独立的学习品质,失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保护每个学生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反思知识的空间,对不同的见解,应允许学生进行争辩,切忌“一刀切”。教师要用锐敏的观察力,包容的心态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14.浅谈在艺术创作中的几点体会 篇十四
广州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陈其和
在每个人的绘画历程中都经历过从临摹写生在到创作的过程。创作较临摹和写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创作中所涉及的问题比临摹和写生更加的复杂,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对于绘画者的要求更加的全面。在创作中有很多问题并不是单纯技术上的,更有观念以及意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初步搞过一些创作之后,对于艺术创作有了一些感受,下面简单的谈一谈我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一、情感。艺术创作中是抒发艺术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幅画面给观众的第一感受就是他传达了怎样的境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绘画就是通过抒发绘画者的思想感情把情感用绘画的语言方式展现给观众,使观众的心里产生一种共鸣。我们人人有感情,我们的情感是丰富充实的,并且我们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体现在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身上所表现的题材主题以及内容上都是呈现多样化的;有表达喜悦的,有表达悲伤的,有表达平淡天真的,有表达浪漫的,有表达美丽善良的,有表达丑恶恐怖的等等。我们每个人的这些情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悲欢离合,人的一生充满了幸福欢乐和苦难坎坷,这些都真真正正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这些情感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自然的,真挚的。那么体现在绘画中我认为我们所要表达的这些情感没有好坏,高低,雅俗之分,只有我们在表达这些情感的同时是否自然,是否真挚,是否是在用我们的真情来表达。我认为在作品中只要能充分的表达出自然,真挚的情感,作品就能打动每一个观众,因为它能激发出每个人隐藏在内心深处所共有的本质的情感世界,是我们的内心深处与画面产生强大的共鸣。经典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自然,真挚的情感。我国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我认为他作品的最成功之处,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的真情流露。他的作品所表现的都是民间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题材,有人说他画的俗,但他俗的自然,俗的真挚。他的作品是那么的可敬,可亲,可爱。在这里,我认为自然真挚的情感都是另我们尊敬的,是严肃的,正直的。就算是表现一些带有恐怖,悲情色彩的题材了也是如此。在中西方绘画中表现这样的题材很多。例如,敦煌绘画中所表现的宗教题材的佛祖舍身饲虎的绘画场面。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描绘的《最后的完餐》中犹大形象。中国民间绘画所表现的门神,天王等等。在欣赏这些经典艺术作品的时候,作品中的形象虽然不象常人所认为的那么美丽,善良。但你在欣赏之时却并不想远离他,有一种为威严正气的精神存在于作品中,除了感受到精神的震撼外,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那是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自己自然真挚的情感。不但在绘画领域中,在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待文艺形式中也是如此。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欣赏之后给你的感受并不是悲哀和丧气,而是使你感觉整部作品是一种正直的悲壮色彩,反而使你的更加喜欢去读它。去我看它,去感觉它。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影片表现的主题是永恒的爱情。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在全球有着极高的票房的收入,除了投入量的资金,高成本的制作外,还有下胪重要有因素就是导演表达出的爱情主题是自然的,真挚的。因为人们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这种自然,真挚,纯洁的爱情的。所以这部影片打动了每个观看电影人的心。所以,我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应找到自己内心深处自然,真挚的情感,发掘自己的内心感受,以为自然真挚的情感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在学习传统艺术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习传统优秀艺术家的表现技巧,还要学习他们是怎样用自己的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并不是要求我们去追求前人的那种心境,因为那种心境不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所以他并不自然,也不真挚。比如有人想追求元画的那种心境。那么你内心深处的心境真正的达到了那种平淡天真,清润空灵的状态了吗?如果没有达到,你的作品就会是一种外在的样式,作品呈现出概念化和表面化,人们看久了就会发现内涵不深刻,画面中没有真正的自我,只是一种样式罢了。所以在绘画过程中,我们应带着自己的自然,真挚的情感去创作,我们的色彩,造型,构图都应符合自己内心感受。
二、创作过程中的投入程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情感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的作品当中呢?在这里投入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投入程度是一种状态,一种进入到画面当中的状态。我在画画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受相距甚远,除了自已的表现能力差以外,还有就是内心深处投入程度不够的原因。只要是身心没有投入进去画中的形象立刻会是一种表面化,概念化和说不出的丑恶感觉。所以你的身心要全部的进入画面,那里有你的感受,有你的情感,你就是画面中的人,画中的景,你已经忘记了你的存在,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感受和情感真正的融入画面,达到一种古人所说的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我国清代山水画家石涛说,作画之时,要心在画中之物。在传统的绘画佳作中,我们能看到传统的艺术家么深深的懂得这个道理。我国古代的画论和艺术家也都不同角度的论述了这个问题。在这里,我的认识只局限于此,就不多谈了。
三、冷静,稳定。带有真挚的情感去创作是固然重要的,全身心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在投入情感创作的同时,往往过于激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进而控制不住画面。我们创作的目的就是要把情感恰如其分的表现在我们的画面中。着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中必须冷静,稳定,不浮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的提醒自己是在画画,尽可能的把自己的感受转化为现实的形式化的形象,通过形象的意境传达给观众,从而让观众体会出你的情感。我过明代的花鸟画家徐谓,从他的作品中,你能深深的感受他内心的激情。他之所以把这种情感传达的那么的恰如其分,那时他在创作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冷静,稳定的成分。我们看近代山水画家傅抱石的作品有一种轻灵的洒脱气质,山石树木在他的笔下随意的飞舞,感觉是那
么的漫不经心,自己看来作品中的每个局部却又是非常的精彩与巧妙。可见他在创作过程中,也是经过一翻冷静,沉稳的苦心经营的。而齐白石的作品较前两位冷静,稳定的成分要多一些。冷静,稳定与激情在创作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的多少是没有一定的限制的,它是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个人的情感的体现。我体会在作画过程中,太冷静,太稳定会使作品形象僵化,整幅画面不贯气,作品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也会有所下降,有时太追求沉稳,也会出现紧张,胆怯,越想画好越画不好的情况,而导致最心情浮躁,无法完成作品。所以在作画过程中,冷静,稳定的同时也要多一分激情,多一分勇敢,多一分理直气壮。
四、随机应变。现实的比想象的总是有差距的。想象的总要比现实的完美。就好象有人说一个地方的风景是多么的美丽多么的壮观,你的心中就已经开始勾画出了这处风景的图画,当你看到现实的风景时你会发现和你想象的差距很大。那么在创作过程中,当我们带着感情冷静,勇敢的画出一笔是,发现画面中的一笔和你想象的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想法画下去,就会导致画面局部和局部之间的衔接生硬,没有内在的联系,整体感觉秩序混乱。那么我们怎样把现实的与想象的有机结合起来呢?当现实已经画出这一笔时,你应接受这个现实并根据原有的感受相应的画出下一笔。就如同我们在足球场上踢足球时,你的队友所传出球的落点并不一定那么的准确和恰到好处,但你仍然要想进办法达到你原有的目的————射门得分。所以,作画的过程如同上战场,在有激情,冷静,勇敢的同时,还有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情况,多一分机智,灵活多变的战胜敌人。
五、心态。怎样才能把冷静与激情,控制与随机,勇敢机智良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呢?我想在冷静与激情,控制和随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是最好的结果。这个平衡,我认为是作者时刻调节自己面对画面的能力,是一种心态的平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平常心,只要我们找到了平常平静的心态,也就真正的懂得了怎样去面对一副画面。
总之,我体会在创作过程中,应带着自然真挚的情感。冷静,稳定,勇敢机智,还有一颗平常心去进行创作。
15.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十五
一、师生平等相处,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 教师往往作为知识和权威的代言人凌驾于学生之上, 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主、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因此, 班主任热爱、关心和理解学生,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课前、课后经常问候学生, 关心学生的学习情绪、生活情况、身体状况, 善待学生的失误, 不随便斥责, 朋友般地和学生一起商讨学习方法等, 这无疑是沟通师生感情、加深相互理解、增进师生情谊的好方法。
二、班委轮流上岗, 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
在班级管理中, 如果一个班委会长期从事班级管理工作, 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 我对班委会进行大胆改革, 打破“班干部终身制”的常规做法, 另外组建了一个新的班委会, 委员严格依据标准从全体学生中选拔。让两个班委会通过适当竞争轮流“上岗执政”。
经过仔细考察和民主选举方式成立的班委会, 所有班委会成员必须接受全班学生的监督与考察。在每周的班队会上, 由班委会主持班队会内容, 总结上周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班主任可旁观点评。这样, 班主任就把管理权利真正下放到学生手中, 让他们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 从而营造“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
三、以活动为载体,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往往能将抽象的道理、空洞的说教细化、形象化、生动化, 活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育的过程。任何班级都有形成积极班级精神的潜能, 任何学生都有通过教育获得积极发展的需求。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按照学校的计划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大胆设想、安排, 班主任则以合作者的身份与他们共同商讨, 提出参与意见, 不过分干预, 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 由学生自己总结活动的得失。通过活动, 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展示, 交往的品质、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得到了培养。应该说, 活动有助于学生间的了解、交往与人格完善, 并能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到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活动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产生了互动发展的感情。
四、多方联动, 建构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教师或者学校就能形成的, 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因此, 班主任在建立和谐班集体时, 应该与家长、学校领导保持密切的联系, 积极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等形式, 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开创第二课堂活动, 让学生发展兴趣爱好, 同时, 要认真做好教室的“软件建设”, 优化学习环境。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 教室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教师应把教室建设成能让学生自由发挥能力的“乐园”,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如“学习园地”让学生自己分工合作设计、完成, 定时更新, 评比总结。让学生平时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与整洁。这项工作很琐碎, 但是却很重要, 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 班集体的良好环境才能得到保障。
五、面向全体,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和谐班集体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班集体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以学生为主体。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 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和自尊需要。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在选拔班干部时, 班主任要鼓励后进生参选, 帮助他们全面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挖掘自己的潜能, 提高各种能力, 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我, 使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充分发挥, 特长充分展现, 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16.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十六
关键词:更新观念;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调整,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以下是新课改后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传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的格局,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其作用像导游,像节目主持人,而不是过去说的像教练,像导演。在处理这一关系时,要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发现、探究、总结的能力,由扶到放,逐步建立起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带领学生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师生共同转换角色的起始阶段,老师要及时检查自己的行为,纠正包办过多的做法,逐渐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创设情境,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例如:在讲“艰苦奋斗”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将红军在革命时期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等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从而导入本课。
当然,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它因人因时而异。在教学中,我除了运用音乐、图片等形式创设情境,还采用设问法、主题辩论法等多种方法。运用设问法,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双方的交流,学生产生了学习动力,发展了认知能力,特别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辩论法,教师可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例如:我曾组织学生就“中学生应不应该上网”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学生在课堂上,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锻炼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
总之,不管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还是运用问题法、辩论法等方法创设情境,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寓教于乐。
三、以情动人,理论联系实际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师更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坚持正面教育,在育人上下功夫。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以理服人。这样,不仅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感情上把思想品德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
教学中,教师要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除了讲课本上的实例外,教师应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课外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跃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
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尤为重要。思想品德课讲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概括,若教师只是空洞说教,照本宣科,势必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选取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事例、材料。通过这些事例、材料,引出分析讲解课本理论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有时将“道德观察”、“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的一些案例引入课堂。这样,教师不再是一位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一位“穿针引线”的联系者,是一位灵活机动的“节目主持人”。
17.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十七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模块;能力
论文摘要:中职语文课程如何积极构建与实施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课程模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从模块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课改尝试。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偏差,造成就、问题突出。出现这样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未完全摆脱以文本讲授为主要内容的普通教育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知识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脱节。如何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行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探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模块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巾职语文课改进行思索和实践。
模块教学
1.模块教学的理论支撑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国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的观点,将整体优化理论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变静止的、分割的、单一的教学为动态的、整合的、开放的教学体系。
2.模块教学的分类
根据“以能力为本位,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这课程设计理念。把课程模块分为三大类:基础模块、专业模块、选修模块。这种集群式模块课程既满足学校多工种多层次培养目标的要求,又符合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它以语文课本为教学内容,是学生必修的一个模块。
专业模块是为适应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需求而设置的内容,可以根据专业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设计若干子模块。如“财经应用文”这一课程原本由专业课教师讲授,往往会忽略其语言运用能力,现在就可将该课程放到语文课程中的专业模块,由语文教师来教学。
选修模块是由若干门选修课组成,它是为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而设置的内容。它具有选修科目多、学生选择余地大、课程时间安排灵活、教学形式多样等特点。
这三个模块构建了灵活、开放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现了“目标多元,指导分类,教学分层”的职业教育特点。
3.贯穿于模块教学中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语文模块教学还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出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以及学生未来职业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这种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借鉴,教师们感到困惑。对此,我们存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尝试。
(1)构建活动框架。
从“亲近自然、发展自我、关注生活、服务社区”四大板块构建设计活动内容,以一个个鲜明的主题构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框架。
(2)对学生进行指导。
活动前,让学生明白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怎样收集、整理、积累有关资料,如何写作,介绍常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最后,围绕一个主题,学生把自已的成果通过小报、网页或报告等形式呈现出来。
(3)抓评价,激励学生创新。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通过评价可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学习兴趣,调适自己的行为,体验成功的快乐。
评语评价。评语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今后的发展情况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评定、激励。 分值评价。将语文学科试卷中的10%~20%分值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
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们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横向联系,就毕业生语文能力需求,如何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等问题,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从实践看,中职生语文能力培养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而。
1.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如何使语文学科中的内容与专业结合得更紧密,是中职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我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走上财经岗位,或多或少要接触财经应用文体,而学生对应用文不熟悉,对专业性较强的财经应用文更是无从下手。针对上述特点,我们选择了说明书、广告、经济合同、经济论文、市场调查、计划与总结等学生工作中常用文种进行教学。
针对毕业生,我们在教会学生设计广告的同时,就如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布置学生制作自我介绍的幻灯片,为即将进行的求职做准备,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制作出很多想象力丰富,很有创意的个性广告。
2.培养体现专业特色的听说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不是简单的聊天,也不是单一的普通话培训。口语交际训练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首先,应强化课堂教学双向互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仅限于口语交际课巾,在只常课堂上,要克服“教帅满堂灌,学生当哑巴”,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当主角的教学格局,让每个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他(她)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和组织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主动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语言的组织应用能力。
其次,创设课堂交际情境。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将学生从课堂引入生活,再从生活回归到课堂。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再次,注重学生个体的语言表现。学生个体的语言表现也是口语交际能力素质的展现,如:讲故事,即兴演讲,情境复述,应聘口语等。针对毕业生面临着与用人单位见面的情况,我们利用语文课开设模拟应聘场面,从如何从容应对面试现场,如何机智有礼的回答等方面训练学生的而试口语,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我校的毕业生大多从事窗口行业,社会对他们的普通话要求相对较高。我们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普通话培训课,集中两周时间进行普通话专项训练,并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考级。
3.培养专业常用字为主的汉字书写能力
根据近几年毕、生的反馈信息发现,财会学生写就一手规范漂亮的硬笔书法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们对中职生必须掌握的常用字进行了适当增删和调整,在一二年级开设了书法课,要求学生以练习楷书、行书为主,书写力求规范、美观,对_书写情况适时组织评比。
18.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 篇十八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我们还应成为学生活动学习的引导者。同时在教材的内容上,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充分地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关键词】衔接初高中、关注高中生、分析新大纲、挖掘新教材
现在我们的高一数学使用的教材,是根据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试验教材。而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材方面,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旧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将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还将减少。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我们新教师怎样通过新教材和新大纲,按照现代高中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的教学,我谈谈一些心得体会,在此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搞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比较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的特点,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
高中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新教材的学习。
高中学生认识事物更加全面。他们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探索。因此,我经常让学生完成值得深入思索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高中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高中学生更加自尊自爱,对成功充满信心。根据这一特点,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尝试问题的解决和目标形成的实现,使每个学生均获得成功的机会,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我采用的训练思维的办法有:多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意义的练习,促使学生思索,使学生思维经常保持活跃状态;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采用题组训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训练、多题一解训练、纠错训练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品尝解题中的闪光点。、比较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特点,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
高一新教材,有许多内容都是以初中的教材为基础。在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初中的教材,进行升华与提高。例如在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中,将初中的二次函数进行升华。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习中,我联系到初中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正、余弦定理的教学中,我由初中解直角三角形中学到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入到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小、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对初中的数学知识加以推广和延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和升华。在学习方法上、自学能力上、思维习惯上,都对高中学生有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我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运用数学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3、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我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有多少种分 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我对他们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搞模仿性的证明,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 的正常教学。同时,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我要求他们限期改正。对学生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我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测经常化,用以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上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了解高中学生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从初中升上高中,进入一个新环境,遇到的全是新事物,注意力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或困扰。而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转折点是高一,并且高中数学学习课时紧、容量大、进度快,他们的学习基本上变成了被动的听课、练习、记忆、考试等单调的过程,甚至认为数学学习不再是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导致他们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不安情绪,遇到问题也不敢问,以至于考试成绩下降,对抽象难懂的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为此我认真按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数学史,开展一定的数学活动等。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育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师怎样调动、培养和发挥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
二、努力学习、实践新课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功能。我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整体性、一致性、针对性等原则,准确恰当地制定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活动中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所以我认为对课标的分析和了解是必要的,并在教学中坚持贯彻新的课程标准。
刚过去的20 世纪,我国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基本停留在18、19 世纪的旧知识体系上,不少陈旧知识占去了学生相当多的学习时间,学习知识老化与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极不相
称。所以在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近代和现代的数学成果,我们要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比如19 一20 世纪发展起来的“向量数学”,在物理学和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很快形成了一套具有优良运算通法的数学体系,现已被纳入中学数学基础教程中,成为数学新教材改革的一大闪光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截止1980 年,当代人类知识体系中,人类有史以来100 多万年积累的知识占10 %,近30 年积累的占90 %,而90 年代后,人类知识积累速度更加迅速。显然人类新知识体系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膨胀的短周期效应,这就使人类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怎样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呢?现代化的电子媒介技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的新的广阔前景,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教学相长”吧,教育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进步了的科学技术反过来又会推动教育向更高层面上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辅以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网络、电子读物、多媒体手段等。
三、新教材的挖掘
新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严密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 定理(或性质、公式)一一范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往往看不到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只看到完善的结论。新教材在更适合学生阅读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鉴于此,我们对新教材必须进行较深的挖掘。
具体来说,对于新课引入,我在教学中一般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即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的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推荐阅读:
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08-03
对新课改的几点困惑12-14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0-20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09-25
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11-17
初中数学新课改之我见11-12
面对新课改,一线数学教师怎么做12-10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06-20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10-14
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实践思考的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