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活动小结

2024-06-12

心理健康活动小结(共15篇)

1.心理健康活动小结 篇一

心理教研组活动总结

本学期,心理核心组经过一年的各自摸索,生涯教育在核心组里研究得如火如荼,欣欣向荣,让我个人也受益匪浅。其中的收获有以下几方面:

一、勤学——理论学习,提升素养

开学初,召集所有心理教师集中学习关于生涯教育的各方面知识,学习了《幸福村学区小学生生涯教育指导纲要》,开展了小学生生涯教育的探索和尝试。明确生涯教育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

在学区组织的各项培训中,认真聆听专家的讲座,尤其是以刘博士,杨教授,路校长等专家团多次参加的生涯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讲座,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尤其是上好一节生涯教育课更不是件易事,在我尝试上了《我的未来不是梦》这节生涯教育课之后,有刘教授的点拨,更是收获颇多。我愿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的尝试摸索心理活动课、生涯教育课的模式和方法,以及新颖童趣的各类活动的创编。

二、实干——实践操练,优化教学

1、备课

做到四个精心。每位心理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心理课将会有质的飞跃,紧扣教学目标,把活动与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心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用能力。

2、听课

梅兰芳同志说过: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也同理,听一课明一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本学期的心理教研组活动中听到和好几节我非常喜欢的课,包括教师个人风格也有我非常向往和学习的地方。我积极参加教师外出听课,接触各种新理念新事物新教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为做好自己专业开新芽,做个真正的学习型教师。

3、上课

一个教师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多上课。近几年我保证每学期都会在组里上研究课,每次都有收获,也感谢学区和心理组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今后争取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交流。

我在众多工作中将继续坚持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学习和开展。并争取在新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新的亮点在工作中呈现。

新源西里小学

赵军

2010.12

2.心理健康活动小结 篇二

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很多, 也很混乱。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很大, 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我们在作寻常型银屑病长期随访调查中发现, 绝大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得到较好缓解, 精神因素对疾病起着重要作用, 多数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而存在着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有必要对银屑病患者进行本病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 并在初诊时进行心理谈话, 以解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在此基础上给患者服四物汤加味联合复方甘草酸苷 (商品名, 美能, 日本美能发源制药公司生产) 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自2008年以来所治疗的36例重症寻常型银屑病作一小结, 报道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本组重症寻常型银屑病符合如下条件: (1) 病程在10年以上; (2) 接受过多种治疗; (3) 就诊时皮损为斑块型, 全身分布, 数量多, 超过体表面积的30%; (4) 患者的精神压力大, 部分患者对本病有恐惧感。

1.2 病例资料

36例中男19例, 女17例;年龄最小19岁, 最大70岁;病程最短10年, 最长32年, 平均17.1年。36例均为门诊患者。

1.3 心理疏导方法

初诊时详细询问病史, 重点了解患者在发病前、病程中生活或工作方面是否发生过对患者精神有较大影响的事件, 以及发病后患者的心理变化, 承受的精神压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谈话, 此过程一般不少于40min。

1.4 中药处方

以四物汤 (当归、生地、赤药、川芎) 为基础, 进行期时加用土茯苓、槐米、紫草、丹皮、黄芩等, 对年龄较大或处于静止期间加用黄芪、党参、丹参等, 每日1剂, 水煎服。10天复诊1次, 更改处方并观察疗效。

1.5 同时西药处方

复方甘草酸苷 (商品名美能, 日本美能发源制药公司生产) , 每日两次, 每次2片, 口服, 疗程同上。

1.5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皮疹完全消退或剩余个别皮疹, 心理压力解除。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 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患者对治疗效果甚感满意。有效:皮疹消退50%以上, 患者对银屑病的恐惧心理消失, 对治疗较满意。无效:系统治疗3个月, 皮疹消退不足50%, 患者对银屑病治疗仍缺乏信心。

2 结果

按以上标准判定, 36例中达基本痊愈5例, 占13.9% (5/36) ;显效17例, 占47.2% (17/36) ;有效11例, 占30.5% (33/36) ;无效3例, 占8.3% (3/36) 。

3 典型病例

例1, 患者女性, 28岁, 大学教师。患银屑病12年, 曾接受多种治疗。本次病情加重2月, 皮损遍及全身, 尤其是背部和四肢均呈大片地图样。患者的男友在国外留学, 最近即将回国, 患者心理压力很大。经谈话得知患者男友尚知患者患有银屑病。我们告诉她, 心理压力对银屑病的康复极为不利, 建议她把病情向男友公开, 若男友表示不理解则尽早分手。患者接受劝告, 并开始中药治疗。10d后皮疹开始消退, 患者男友亦已回国, 并表示对此病不介意, 此后皮疹消退迅速, 服药50剂, 皮疹完全消退, 患者偕其男友来到表示感谢。

例2, 患者男性, 75岁, 患银屑病15余年, 一直在治疗中, 病情较为稳定。患者于半年前丧偶, 皮疹迅速加重, 曾多处治疗未见疗效, 且出现下肢水肿, 对疾病甚感恐惧。来院治疗时皮疹遍布全身, 呈地图样大片斑块, 脱屑显著。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双侧踝关节部位有可凹陷性水肿。经各种检查排除了恶性疾患及由心、肝、肾病变所引起的水肿, 解除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让他了解银屑病加重与精神因素间的关系, 并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病情好转, 经服用中药及复方甘草酸苷治疗2个月后皮疹完全消退, 精神状态良好。

例3, 为一银屑病家族, 三年间共有4人来就诊, 均按上述方法治疗, 其中2例获痊愈 (家系图中的例2和例3) , 2例获显效 (例1或例4) 。本家族的家系图见图1。

3 讨论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皮肤病。为探讨本病的演变规律, 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长期随访的调查研究, 并发现了本病病程演变中存在六种类型, 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中可获得较好的缓解, 即使是重症患者多数也能随季节的改变而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长期处于重症而不缓解的患者很少。在随访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很多患者存在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甚至对本病产生恐惧感, 对疾病的康复非常不利。反之, 当精神因素消除之后病情迅速缓解甚至痊愈的病例却屡见不鲜。为此, 要对患者进行本病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让患者全面了解本病的病因及使病情加重或复发的因素, 让患者做好坚持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树立信心及正确的心理防预,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很多, 也很混乱。国外对中、重型银屑病的治疗常采用氨甲喋呤、维A酸类、光化学疗法及环孢菌素等。国内治疗本病比较混乱, 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选择亦不严格, 除应用上述方法外有的甚至用激素或毒性很大的砷、汞制剂。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很大, 对患者的健康有较大的影响。甚至促使患者因白细胞减少或诱发恶性疾患而死亡。

中药治疗银屑病为我国的特色, 虽然作严格治疗效果评价的研究报告较少, 但很多临床观察患者在应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得到缓解。四物汤 (当归、生地、赤芍、川芎) 为治疗银屑病的常用方剂。很多报告于疾病进行期尤其是急性点滴型银屑病应用土茯苓、槐米、紫草、丹皮、黄芩等清热凉血或清热解毒类药物有良好效果。从现代的观点看, 上述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对于清除患者可能存在的病灶是有益的。同样, 我们考虑到应用黄芪、党参、丹参等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对银屑病的康复可能是有利的, 同时取复方甘草酸苷的抗炎和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作用。

3.中学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探讨 篇三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6、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活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体育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在我校的教育中,体育课堂即德育课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健康体检活动小结专题 篇四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在这骄阳似火的六月,我院开阵了一系列以“关爱儿童,关注健康”的主题活动,具体情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神组织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开展活动前,围绕活动主题制定方案。活动期间,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二、以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保健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医务工作者,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我镇儿童健康成长,充分体现我院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我院特组织专业检查小组,对全镇儿童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此次检查中,缺锌儿童为25%,缺钙儿童为15%,体重偏低占0.7%。对此,我院医务工作者一一进行了健康指导。

开展此项活动,体现了我院医务工作者对儿童的重视与关心。今后,我院将进一步探索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范围,努力为全儿童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祝站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5.糖尿病健康咨询活动小结 篇五

2011年11月14日是第五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天津市市三洲驿街道社区卫生为中心在桥头举办了糖尿病日宣传咨询活动。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提出的口号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3.5个亿,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40万人,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人口老龄化和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且运动减少、不良饮食均是引起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正值“联合国糖尿病日”之际,我社区开展了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咨询活动。将糖尿病宣教活动推至街头,让广大患者和家属零距离接触糖尿病健康宣教,从基层唤起全社会对糖尿病人群的重视,举全社会之力应对糖尿病。

糖尿病的易发人群为,凡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45岁以上人群、肥胖人群均为糖尿病易发人群,这些人每年都要定期参加普查。主要普查的项目有,随机血糖、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周围神经病变检查、眼底扫描、糖耐量检查、尿常规、血压、身体指数、视力检测、心电图等。

大家对糖尿病并不陌生,它被称作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到目前为止,医学界还没有找到彻底治愈糖尿病的良方,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将终生与疾病相伴,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糖尿病可以引起心脏病、脑中风、肾功能不全、眼底病变导致失明、血栓栓塞导致肢体坏死、截肢等严重并发症,全国每年死亡人数在四百万。不过只要科学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也可能长命百岁。引发糖尿病的因素很多,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引发糖尿病。超重与肥胖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防治糖尿病要坚持“运动、饮食、药物、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五项原则,并从小做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动现场戴医生跟群众详解糖尿病的饮食等注意事项,并向群众发放健康处方,糖尿病防治宣传资料300余份,活动现场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使大家能够主动了解相关健康知识,让宣传真正起了作用,大家均表示,希望这样的宣传活动以后能够多多开展。

津市市三洲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开展公民健康素养巡讲活动小结 篇六

----------人活百岁不是梦

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健康素养巡讲活动,我院精心组织,于7月2日特邀请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为**村老年朋友开展了《人活百岁不是梦》的健康知识讲座,也是“健康送百村,喜迎十八大”服务活动的内容之一。

首先施医师分析了当今社会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及造成慢性病的诸多因素。接着主要讲解了什么是健康,怎样活得健康,并用生活实例告诉大家,因缺乏自我保健,年轻结束了短暂的生活。最后讲了科学饮食,注重健康,并举例了6种国际明确公认的健康饮品,卫生部规定十种不能和能常吃的食物等。还对老年朋友编制了老年食谱,在生活中提醒老年人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精彩的讲解不时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讲座结束后,医院还赠送老年人保健宣传手册和礼品。

7.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设问 篇七

关键词:有效设问,心理课堂,策略分析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课堂, 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主,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设计上有别于一般学科。其问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不纠缠对与错, 注重的是学生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需求、发自内心的话语, 有效的提问更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手段之一。

笔者根据平时的观课、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发现, 心理课堂教学, 关于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引起注意并有效改进。

一、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实例

1、过于简单, 问题封闭

“这样做对吗?”“这样处理好不好?”“是不是”……这种封闭式的提问, 表面上会得到同学们积极整齐的回应, 看似热烈, 但根本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更有老师一节课十几个“是不是”, 其实并不需要学生回答, 只是老师的口头禅罢了, 未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2、重复罗嗦, 问题繁琐

一个情境在同一环节, 提问的绝对数量多, 不但会给学生造成思维负荷过重, 还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核心的把握和感知。

有《我宽容我快乐》一课, 老师首先展示了情境“善待他人”, 然后向学生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小刚, 为什么听了小丽的话你觉得不快乐?小丽自己快乐吗?如果你是小刚, 为什么听了小圆的话你觉得快乐?小圆自己快乐吗?”先不说学生, 即便听课的老师也会感觉眼花缭乱, 质问问题的核心在哪?这样细碎的问题, 学生以一般的经验和知识便能解决, 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3、价值模糊, 问题歧义

心理活动课离不开心理知识的融合和渗透, 授课老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在处理一些问题的价值判断上要科学, 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或者负面影响。

如《情绪红绿灯》一课, 其中“心理透视”环节, 老师设定了以下四个情境:1你被人冤枉时;2与人吵架时;3上台演讲时;4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画出情绪脸谱。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那些情绪反应是合适的?那些情绪反应是不合适的?为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绿灯, 不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红灯。”由于问题本身的歧义, 学生为了配合老师, 纷纷把“愤怒、气恼、愤愤不平、慌乱、痛心”等情绪反应认为是不合适的, 而“开心、兴奋、激动”等情绪反应才是合适的。情绪本没有对与错, 只是情绪的管理需要适度。由于问题设计歧义, 课后有学生提出疑惑, “难道被人冤枉时感觉气愤不正常吗?难道与人吵架感觉愤懑不可以吗?”所以, 授课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科学, 价值取向要正确。

4、脱离实际, 问题偏难

一般情况下, 心理课堂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而且必要时有一定的深度。但有时候问题过难, 或者让学生过于自我暴露, 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或抑制心理, 课堂的“阻抗”现象就出现了。

有《学会放弃》一课, 老师列举了四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考选择。其中一情境是“父母离异, 选择跟爸爸经济无忧, 但妈妈更懂得关心你。”其余三个问题均有同学发言, 唯独这一问题学生拒绝回答。原因在哪?父母离异的情况大多数同学不会存在, 脱离了学生实际, 而有真实情况的学生也绝对不愿意回答此类问题。因此, 教师对问题要有预见性, 对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冲突的问题, 要慎重处理。

二、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分析

1、问题设计的依据不足。

有一项调查发现, 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前进行问题设计, 但设计问题的依据却各有不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比例最高, 占85.7%, 远远超过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也超过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无可厚非, 一节课要成功, 问题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目标, 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但过度的照本宣科, 忽视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 就相当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学情分析。因此, 在一些课上, 我们看到, 有些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师对问题本身的预期, 老师又不善运用现场知识的生成, 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因此, 教师要善于总结实际的教学经验, 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让问题问得有效, 答得生动。

2、问题设计的能力不足。

试想一下, 如果问题脱离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漫无边际;如果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问题提出不契合时机;如果问题不能帮助知识的展开……这节课的效果如何?因此, 老师务必加强问题设计的能力, 认真思考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提;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提出的问题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等。从而避免盲目性, 使课堂有深度, 有启发。

3、问题设计的理念模糊。

以“积极心理学之积极情绪”为主题的初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来说, 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运用了情绪ABC理论来建立“积极情绪”, 问题设计都围绕如何转换想法“B”, 结果课听起来都大同小异。究其原因, 在于老师对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没有研究清楚, 导致问题设计理念上有偏差。

三、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

1、问题设计内容准, 学生有话可说

“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水平和认知特点来设计, 问题太多、思考时间太长、偏难、深涩等, 都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倦、懈怠等心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其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均有所差异, 因此设计问题时, 要体现年龄特点性。

(1) 小学课堂, 宜动不宜静。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事物吸引, 问题设计时教师适合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直观的手段, 辅以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为主,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

有一节小学心理课《聆听你我他》, 为了践行“积极倾听和热情有礼”, 教师让学生带着“怎样做到热情有礼和积极倾听?”的问题, 邀请在座的听课老师一同加入到自己小组的话题讨论中。学生们纷纷主动邀请老师, 饶有兴致地聆听老师的分享。讨论一结束, 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分享自己刚才如何做到热情有礼和认真聆听。因此, 对于小学生而言, 问题设计不宜“思考”太多,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实验, 效果会超出预期。

(2) 初中课堂, 宜动静结合。

初中生较之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 他们善于思辩, 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 思维特点与小学五、六年级更有类似之处, 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 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机械、封闭, 应该形象、生动、逐步推进、层层深入, 激起学生回答的欲望和无限的兴趣, 而问题设计的递进性就好比如“跳一跳, 摘桃子”,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从而使问题圆满解决。

有《当怒火来到时》一课, 教师首先展示了一段关于“愤怒”的视频, 根据视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 然后把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团体小组中进行讨论分享。

问题一:故事主要表现了哪种情绪, 从谁开始, 经过了哪些人, 最后又到了谁那里?这个故事, 让你想到了什么?

问题二:价值澄清———一个人有愤怒情绪正常吗?当愤怒来临时, 是压抑好, 还是及时处理好呢?

问题三:管理有术———小欣可以怎么想, 让自己没那么气愤呢?

问题四:管理有术——— (角色扮演) 你对小欣表达愤怒的方式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怎样的表达会更好?

问题五:管理有术——— (制作“情绪魔方”) 你对小涛以踹桌子、踢凳子的方式来宣泄愤怒有什么看法?像这些特别容易激动的同学, 他们可以做些什么, 把怒气消解掉呢?

以上五个问题贯穿于整节课, 对情境的问题挖掘做到了最大化。问题的设计严密周全, 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从不同的角度,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既有思辨的过程, 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主动探索;也有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高中课堂, 以思辩为主。

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逻辑抽象思维更具优势, 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其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走向成熟, 是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因此, 问题设计应更倾向于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提问为主。通过启发式提问,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性提问, 让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产生独到的见解, 提出新颖的想法。

有《“秘密”引发友谊危机》一课, 教师出示了情境“好朋友静静和朗朗闹矛盾了, 因为朗朗把静静的秘密泄漏了。”接着让学生探讨“1、静静要和朗朗绝交, 是谁的错?错在哪里?2、所有的秘密都不能泄漏或分享吗?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 却包含了要学生判断、分析、探究的过程。学生需要探究秘密的级别 (轻度、重度、特殊秘密) , 判断哪些可以分享, 哪些需要保密;还要了解分享秘密的对象;最后还要学会正确分析情况, 为自己的秘密负责。“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此问题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调动了学生的质辩思维, 从而明确是非,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设计启发巧, 学生主动去说

有些老师喜欢直截了当, 单刀直入, 这种开门见山式的直接提问, 实在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不妨采用启发性提问。如《当幸福来敲门》一课, 直接提问学生“什么是幸福”, 不如把问题稍作变换, “知足常乐是一种幸福;每天品尝到妈妈为自己准备的可口饭菜是一种幸福……对于你来说, 你的幸福都在哪里呢?”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启发, 写下最真实的幸福体验。

3、问题设计变化妙, 学生愿意去说

相信不少一线心理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当话题比较敏感, 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或需要学生自我暴露时, 学生往往不敢或者不愿意说。当然, 这可能会跟课堂的安全性和开放性氛围的营造有关。此时, 我们不直接提问, 可以采用迂回战术, 尝试着变一个角度提问, 打破僵局。如《当花季来到时》一课, 老师首先通过图片呈现了一些性意识觉醒的表现, 如做性梦、幻想、看与性有关的杂志……然后提问“除了这些, 你认为性意识的觉醒还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性意识活动的?”问题一出, 大部分同学羞于启齿, 或不好意思, 或担心被同学笑话, 课堂处于胶着状态。老师与其鼓励学生“没关系, 大胆说”, 还不如巧妙变化问题设计。我们暂且把情境的主角称为“小明”, 问题可变为“小明表现出哪些性意识觉醒的行为?你觉得可能还会有哪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性意识觉醒?”问题从暴露自己变成了探讨他人, 心理防御会降低, 而且通过他人反思自己, 教学效果一样可以达成。

4、问题设计追问到位, 学生乐于去说

课堂上免不了老师的追问和对回答的评价。评价更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层面。老师追问合理, 评价到位, 可以很好给予学生激励和期待, 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比较完美时, 老师不妨说:“你的回答很到位, 能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到的吗?”;当学生回答有所欠缺时, 可引导:“这位同学提供了一点不错的建议, 还有其他同学需要补充完善吗?”当学生回答完全偏离时, 老师可引导“看得出你经过了一番思考, 可能否结合问题从另外一角度探讨呢?”当学生不愿意回答时, 老师可鼓励:“我们一起分享, 交换想法, 互吐心声, 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不是吗?”积极的评价, 合理的追问, 相信学生会乐于与老师一起享受课堂, 深入课堂。

8.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快乐课? 篇八

春暖花开时分,笔者有幸到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参加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举办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研讨会”。通过一天半内容充足的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许多地市的成果之花已经竞相开放。本次研讨会为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与会人员两百多人)的交流创设了平台,让大家在此分享心得、探讨问题。这次交流引发了困扰笔者已久的疑惑,现将困惑及思考进行整理,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

在高一主题为“应对挫折”的同课异构结束后,有教师认为其中一个活动教学环节氛围比较压抑,建议尽量在结尾处营造快乐氛围,让学生释怀后能够愉快地走出教室。而另一些教师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有必要每堂课都是快乐的,要因主题而定。这一争论引出了我思考已久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快乐课吗?近几年,许多校内外机构都在提倡快乐课堂、实施幸福课程。细心的教师会发现这些课程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重合之处。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这些课程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分析以上问题,有必要厘清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厘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价值取向。

长久以来,受早期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咨询主要采取问题或疾病模式的取向,即个体在生活中出现了困扰,心理咨询师针对症状进行辅导或治疗。这一价值取向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以本校学生出现的各类成长性问题作为课程的切入点设计相应主题的活动课。这一做法无疑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任何措施如果只关注补救、纠正问题,而没有强化正面力量的话,都是不完整的。教师过分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性或个体性问题,将很容易忽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

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二为: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纲要》指导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以问题为取向进行预防和干预;也要从发展的积极取向入手,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及挖掘心理潜能方面。显然,以不同流派为理论依据的两类取向均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程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问题取向或是积极取向,而应该把这两种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系统地反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体系及模式。

第二,学生的快乐成长不等于健康成长,学生的成长需要快乐的体验,同时也需要其他情感体验。

《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我认为这段话中蕴含着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即个体的成长性问题是必然会存在和发生的。目前来看,许多学生、家长,甚至包括一部分教师认为心育课就是做游戏、讲故事,大家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上课。很多人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视同快乐课程、幸福课程,甚至是梦想课程。该现状一方面告诉我们,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大体能够按照《纲要》的理念进行;另一方面又提醒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可能被部分教师曲解了:过于重视快乐的体验而忽视了其他感受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例如,在三年级主题为“‘外号’像颗怪味豆”的活动课中,教师从外号的两面性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优点、共促成长,这一教学思路相当不错。在交流中,教师表示担心学生因“负面外号”在课堂上受到二次创伤,因而有意避免让学生讨论“负面外号”,转而引导学生们互相发掘“正面外号”。值得思考的是,学生应该如何面对“负面外号”?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作为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也在不断提高。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约从小学中年级起,儿童开始学会独立地把自己的行为同别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把别人的行为当作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自我意识的独立性逐渐发展起来。然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受外部评价的影响依旧很大,家人、教师、同伴的不当评价很可能会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恰当性。有学者认为,自我评价恰当与否可能激发或压抑人的积极性。“外号”是外部评价中的重要形式,中低年级学生的“外号”几乎都带有消极性质。如何缓解“外号”外来的负面影响,是当下需要处理的迫切现实。因而,体验和分享“负面外号”带来的内心感受,在课堂中有重要的意义,不能回避。笔者认为,本课可以调整为如下三个环节:让学生从“取外号”和“被取外号”两个角度去体会“负面外号”带来的伤害;再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变“负面外号”为成长动力;最后让学生意识到“人各有长”,以“正面外号”为目标进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强调“快乐成长”的理念,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诸如“焦虑、痛苦、压抑等情绪情感是不好的、产生这类情绪是不对的”等不良暗示。事实上,情绪本身无好坏之分,人为定义的消极情绪情感和积极情绪情感都是个体发展和蜕变的必需品。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所有校内外教育中所提倡的“快乐”,并非意味着避免、无视甚至消除所有的“不快乐”,而是需要让学生学会关注现在、关注自己当下的体验,挑战悲观信念,强化复原力等。那些消极、不快乐的事件和感受将丰富学生的阅历,关注这些感受、想法,并习得应对方法将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个体的成长不仅需要快乐相伴;也需要痛苦、焦虑、悲伤、抑郁等其他情绪情感体验相随。所以说,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所涵盖的范围比快乐成长的理念要广。

第三,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得的体验并非只有快乐,而是多元且复杂的。

学生在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内心体验绝非只有单纯的快乐,而是喜怒哀乐各有滋味。从个体层面而言,课堂活动的任何环节对不同的学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在“异掌同声”的热身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认真看、仔细听,能够跟上节拍,玩得很开心。小部分学生由于走神或自身的韵律感较差,节拍没跟上,遭到小组同学的责怪,感到既自责又难过。在课堂过程中,学生以自身的成长经历为基础,结合对活动的体验、对故事的感悟、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分享,其心路历程的变化是各不相同的。即便是安全快乐的氛围下,学生在活动中所体验的情感深度和侧重面不同,他们的情绪表现也不一样。

从群体层面来看,由于课堂主题设计不一,学生集体的情感体验也有所差异。教师从不同学段的辅导主题入手,可有所侧重地营造课堂活动氛围。例如,小学阶段可以主要以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成长,即使是问题辅导也应该以较幽默诙谐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并自觉、主动地解决问题。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情绪体验更加多元、情绪结构更加复杂,情绪体验更加深刻。单纯以轻松快乐氛围主导的活动课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让他们觉得幼稚、无趣。另外,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如高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因此,中学阶段可以适当加入较为严肃、现实的主题,以讨论、思辨等形式开展。随着中学生接收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负面信息逐渐增多,他们需要一些平静甚至严肃的氛围来思考、面对、反省内心的冲突,通过挖掘自身资源转化冲突,促进成长。课堂中不必非得有活跃的氛围、活泼的游戏和此起彼伏的笑声,只要对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其内心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不论是从群体层面还是个体角度来看,心育课带给学生的体验不只是单纯的“快乐”二字可以代表的。

综上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能简单地等同为快乐课、幸福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门以促进学生积极发展为目标的学科,落实到每一堂课则需要按照教学主题进行具体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不同的情绪变化,在不同情绪体验的触发下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龙岩,364000)

9.心理健康活动小结 篇九

主题实践活动小结

一、完善机构设臵,加强规范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积极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争创“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列入学校行政计划之中,每年校务会议、行政会议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有记录。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范的管理实施是实现创建规划的有力保证。为了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领导机构,成立了以教导主任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唐老师为副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开展工作。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每年的具体实施计划,建立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学期不少于1次,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切实的指导、协调、检查和评估,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地开展。

学校还创建了专用的“心理健康咨询站”,室内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提供专用的电脑等设施设备,添臵必要的报

刊杂志,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了条件和场所。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趋规范化。并认真做好起始年级学生简要档案及问题行为学生心理档案,有保密措施,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我们目前已有一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参加市级的培训,每次培训都积极参与,做好笔记,吸取他人经验,并在工作中付诸实践。富有耐心、信心和恒心,人人对心理健康辅导充满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切实努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还以此为契机和起点,从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辐射开去,吸收一批有责任心、爱心的优秀班主任老师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中,逐步形成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很重要。我们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部分,从关心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开展教师培训,通过讲座、学习理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分析案例和实践等使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不断改进育人方法,积极实践探索。

三、强化教育辅导,培养健全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学校心理健康的目标,也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归宿。为了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并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了让学生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1、集体辅导。我们参照和改编教材,利用每周一次的晨会课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各学科教学和其它各项教育活动中全面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得到了保证;我们加强班级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班集体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位班主任都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我们积极开展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心辅主题活动、少先队主题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广播中开设了“悄悄话”信箱,为学生排除烦恼和困难,送去关心和呵护;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创办心理小报等,结合、整合班内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

2、个别咨询。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由心辅兼职教师

轮流值班,进行个别辅导,我们还设立悄悄话信箱,对于学生的来信,我们的教师都逐一研究并回信,与其进行交流。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这那些有烦恼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对有关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记录和资料。

3、学校共育。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我们开展对家庭心理环境和心理教育的指导,我校老师除了采取家访,采用《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每学期还至少召开两次以上家长会,给家长上心理辅导课,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改进育儿方法,为孩子成长创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使家长懂得了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文化知识的增长,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和积极配合,获得了家长的一致称赞。

4、文化渗透。我们还注意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感染作用,给学生提供有利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如结合本学期学校开展的《小学生校内外生活常规》的培养,我们更是重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礼仪的训练,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友好,顾及对方及别人的心理感受,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

离,提高了校园的文明程度,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创设了更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石碁镇茂生小学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日

石碁镇茂生小学“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网上投票相关相片

2010年12月份,石碁镇茂生小学学生积极参加“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网上投票。学校教师在踊跃投票。

10.心理健康教学小结 篇十

(1)教学计划:

本人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充分咨询过有经验的教室后,我详细的安排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备课:

本人在充分理解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团体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内容,把理论融合团体实践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教学内容。

(3)教学:

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结合本班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团体体验、讲授、提问、绘画、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并主动将素质训练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所收获,不仅收获知识,还收获合理的人之理念和快乐的心境。

(4)课后辅导:

由于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很多学生都向我咨询为人处世的相关问题。我通过课上答疑、课下个体约谈面谈等各种形式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学期,我还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我深知,团体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心理课程,需要有足够的带团经验、个案基础,我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处处留心,处处学习,处处总结,以期在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我担任了该班《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对于该科目,我认真仔细的研究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掌握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并制定了本人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等内容。现就本学期教学进行具体教学小结。

(1)教学计划:

本人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充分咨询过有经验的教室后,我详细的安排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备课:

本人在充分理解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团体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内容,把理论融合团体实践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教学内容。

(3)教学:

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结合本班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团体体验、讲授、提问、绘画、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并主动将素质训练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所收获,不仅收获知识,还收获合理的人之理念和快乐的心境。

(4)课后辅导:

由于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很多学生都向我咨询为人处世的相关问题。我通过课上答疑、课下个体约谈面谈等各种形式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1.浅谈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 篇十一

我校刘娜教师在前不久上了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课堂上,我认真地观察了每个学生,令我感到惊奇地是几乎每个学生都很专著地在倾听,并积极思考,甚至有几个男孩的发言让我这个为师者都自愧不如,他们的表达既流利又自然,既全面又那么富有哲理,整堂课自然流畅,全无雕琢的痕迹。再看上课的老师,他始终微笑,时而倾听,时而启发,将呈现问题逐渐导向深入,整堂课“形散而神不散”。这堂课正印证了教育家李镇西说过的那句话: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尊重学生与老师引领的和谐统一。

学校以前的心理健康课的现状一直都是每节课按部就班地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环节在上,课堂上老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地听,即使有些互动,到头来也是老师总结,学生被动接受。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任课教师在活动课上进行新方法的尝试。起初,学生对这种上课方式还不大习惯,讨论问题只停留在表面,不仅调侃性地指向个人,有时还变成互相揭短和指责。听课后,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多次尝试后,学生渐渐喜欢上了活动课,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理活动课的尝试让我受到诸多启发,也激发了教育智慧,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思考。学生喜欢心理健康课,更喜欢这种活动课的模式,要想让学生在每周期盼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多多受益,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心理健康教师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一、情绪感染、气氛宽松 。一节好课肯定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老师平和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都能营造较好的课堂气氛,而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要有真诚关怀的感情,要通过认真的“听”达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使对方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本身内在的健康成长。在心理活动课上,学生发挥的空间大,出乎意料的问题可能会随时摆在教师面前,甚至让你觉得尴尬。比如在讲到青春期性教育这一专题时,有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许多关于性的问题,而这些平时不能启齿的问题一旦提出,男生一般会哄堂大笑,女生一般可能羞涩得坐不住,作为心理老师,面对这类敏感问题,首先要保持平和的情绪,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坦荡自然,不急不恼,进而迅速运用教育智慧恰到好处地加以解决。心理教师能以不变应万变不容易,但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加里宁有个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双精致的、富有敏感的,即善于窥视出教师情绪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他,从而不断地感染着自己。”研究也表明,学生在和谐、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更易流露真情、表现真我,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此时的学生也更易得到启发、感悟、获得心灵的营养。学生对老师的情绪越是敏感受到的影响就越大,教师不仅要用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情绪去带动学生,还要善于调整和掌控自己的不良情绪,让每个学生在教师平等的教育下,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二、设计完整、主题鲜明 。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也就是说从课堂开始到结束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周密、细致的编排,将运用什么教学手段,呈现哪种教学方法,指导语是否简练易懂,每个环节的时间如何分配,过度是否自然,活动准备是否充分,并将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一些情况做出估计和预测,每节课结束后也要及时地归纳和总结,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整,使课堂变成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艺术空间。当然,同一教学模式尽量不要重复使用,哪怕只是稍微改变也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每节课的改变极符合他们求异的心理特点,也较容易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比如,前几年兴起的课堂情景剧表演,不管是有准备的表演还是即兴发挥,学生对此都很有兴致,但一直采用这种模式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所以不妨把编排好的小品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时进行拍录,学生就有拍电视当演员的新鲜感觉了,诸如此类的变通非常必要,教师要敏感地觉察到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新需求。此外,还必须注意的是,每堂课的课堂设计都应围绕某一方面的某个主题去开展,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始终都应紧扣主题,使学生课课受益。

三、活动针对、注重实效

心理活动课很显然是以活动为主,这就要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有针对性,从最初的热身、到每个环节的小游戏,在编排时都要考虑到是否为主题服务,是否具有实效性。比如有位老师反映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印象是很好玩,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活动内容设计上要抓住问题的症结,从情感、认知、行为等各方面,步步深入,层层落实,由点到面,由表及里, 运用多种方法、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高质量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心理活动课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体验之后有所收获,哪怕仅仅是勇敢地参与也应该得到教师的欣赏和肯定,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玩”的目的是感知。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必须要考虑周全,活动的形式为活动的内容服务,活动的内容决定活动的形式。还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差异应该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尤其是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定要非常明确而具体,以确保学生在安全、有效、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当然,心理课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以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主题来设计活动,如痴迷网络和游戏机的问题,厌学的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消费指导和职业生涯问题等等,符合学生需要的课堂内容和活动会更受学生欢迎,更具有指导意义。

四、分享充分、触动心灵。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活动课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所以每节课设置分享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分享是学生由活动到感知的一个升华过程,在分享中学生会因他人的智慧而豁然开朗,更会因自己的智慧被他人欣赏和肯定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若分享充分,一节课不仅能达成教学目标,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我在上《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时设置的分享感动一环节上,有个学生在描述同学背着生病的自己气喘嘘嘘地跑去医院时,不禁落下泪来;还有个同学联系整节课的表现开展自我批评,说自己先前对同学的态度很不应该并当着大家的面表示了歉意。由于分享时学生动情、认真,在接下来“相亲相爱”这个环节上,同学们争着跟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握手并真诚地表达谢意,整堂课的气氛达到高潮。

12.心理健康活动小结 篇十二

一、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 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 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 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 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 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 通过体育运动, 可使身体正常发育, 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 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 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 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但是, 在小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 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 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 小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 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 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 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 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四、体育运动调节小学生的情绪状态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反应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 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 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 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 闷闷不乐, 行动无力, 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 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 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 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 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 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 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小学生情感的成熟, 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五、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小学生在参加锻炼时, 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小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六、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小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小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 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 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 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 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心理的心理导向。

体育活动能让小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 融于集体中, 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活动能使小学生情绪稳定, 能培养小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促使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 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 改善人体机能, 提高运动能力, 并对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小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 所以,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 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小学生的群体活动, 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 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 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能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 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摘要: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 我们要使小学生在校期间, 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 从而保障小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小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活动对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 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小小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

[2]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9) .

13.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小结 篇十三

经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段时间来,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集中精力参加培训的各项活动,顺利完成了培训预定的各项任务。

一、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在专家们的讲课中,很多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还学习到了老师的人格的力量。

二、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14.心理健康小报的小结-工作总结 篇十四

一、常规工作

(一)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的开设:本学期在初一年级开设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内容主要围绕在人际交往(同伴、异性、师生、心理、亲子)。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交往技巧。针对个别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殊情况,补充增加了青春期教育的课程内容,尤其对于七班部分男生出现的言行举止方面的偏差、对“性”话题的过度谈论进行了男女生分班教育。

(二)心理咨询工作:每周一~五中午12:15到13:00,心理咨询室对全校师生开放,学生也可以自己在心理咨询室借阅书籍、听音乐、放松等自我调节。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初三年级专设了心理信箱,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并进行跟踪观察,在他们需要时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对于情况特殊的学生,进行了家访。

(三)心理联络机制:心理联络员的工作依然有序进行,每周各班心理委员汇报各班学生心理动态。六、七年级学生心理状态普遍正常,但七八年级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较严重。

(四)心理小报:本学期心理小报的制作流程开展有序,与大队部校报编辑组合作,每月制作一期心理小报,宣传心理知识及学校心理工作、活动动态。并制作版面,在校内橱窗展示。

二、专题活动

初三年级学生减压考试。

(一)为初三学生专设心理信箱,挂与走廊内,每周定期取信,为个别同学回信解答疑惑。但实际情况,使用率很低。在下学期将对心理信箱加大宣传力度。

(二)在心理联络员提供的信息基础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开设讲座、严重焦虑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并做好记录。总结经验、规律的同时提炼有效的师生沟通、塑造自信、锤炼意志、提高抗逆力、培养积极生活观念等的策略,并将这些策略在班主任、各任课教师中做好宣传、交流工作。

15.谈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篇十五

一发现问题, 明确目标

1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

观察法的特点是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长期性的、累积式的考察和研究。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 必须坚持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并注意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其他老师的观察结果相比较。在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解释时, 应与学生所处的具体情景和学生的一贯表现以及学生的整体人格特征相结合, 防止得出片面的结论。在具体的操作上, 可采用档案袋记录的方法, 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引人注目的事件或表现加以观察和记录。这样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出正确的评定。

2运用调查法了解学生的状况

运用调查法了解学生的状况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采用问卷的形式;另一种采用会谈的形式。问卷形式虽然具有简便易行、调查面广、信息量大的优点, 但学生在回答问卷中一些涉及到个人真实想法的问题时, 可能会产生某种“掩饰”, 致使答题出现表面化、虚假化的倾向。这时可使用投射问卷。所谓“投射”是指将自己的动机和想法当做别人的动机和想法的倾向, 也即是所谓的“推己及人”。通过这种投射问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

当调查的内容比较敏感、调查对象有所顾虑时, 观察和问卷就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此时应选用会谈法。会谈不但可以通过言语交流触及和了解学生内心深处“不可告人”或“难以言表”的一些想法, 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学生非言语行为的观察, 体验其内在动机、情感和意愿的真实情况。运用会谈法必须注意以下一些基本技巧:如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和尊重的会谈关系, 在会谈中注意对学生的倾听, 当学生在会谈中出现“阻抗”时, 要鼓励学生把“心病”说出来。此外, 对学生的一些活动作品 (周记、日记、作文) 进行分析, 也是调查和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一种重要方法。

3运用心理测验对学生进行心理诊断

心理测验是准确诊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班主任在使用心理测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端正对心理测验的态度。一方面, 不要高估心理测验的效能, 将之当成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 也不可认为其完全不可信, 仅凭经验去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 (2) 慎重选择心理测验的种类。一方面, 所使用的心理测验必须要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 对那些正规的心理测验也应根据不同的施测对象有区别地、有针对性地使用, 而不可“千人一测”。 (3) 施测过程应严密规范, 要严格按照指导语操作, 尽量控制测量误差。 (4) 对测验结果要替学生保密, 对结果的解释应全面、客观, 并结合学生的其他表现, 不可采取“唯分数主义”的态度, 认为测验分数具有绝对意义。

二激发动机, 全员参与

1激发动机

学生的活动动机源自于其自身的学习、交往、发展等需要, 并以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有效地引起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动机, 教师可考虑运用以下方法: (1) 提出诱人的、振奋的奋斗目标, 使学生知道活动的目标、价值。 (2) 形象地描述即将开展的活动过程的种种趣味, 引起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 (3) 设置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活动动机从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激发学生去探索答案。 (4) 树立亲切感人的、具体实在的榜样, 引起学生学习、模仿的需要。 (5) 实行兴趣转移, 将学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过来。 (6) 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让学生产生参加活动、接受教育的需要。 (7) 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渴求赞许等特点, 激发其参加活动的动机。

2通过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 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班级活动的多样性是吸引学生全员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班级活动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有游戏活动、心理剧表演、主题辩论、参观访问、体育运动等。这里主要讨论两种:游戏活动与心理剧表演。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 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 进而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的助人活动。游戏是学生的天性, 在游戏中, 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 揭开他们平时面对老师时所戴着的人格面具, 流露出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此时班主任应创设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展示自己, 在活动过程中不应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 否则会造成学生畏首畏尾。

心理剧表演是以某种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发表演为主, 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 把参演学生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在戏剧活动中逐渐呈现于舞台, 以达到宣泄情绪、消除压力的作用。同时, 学生受到参演过程中激情的影响, 对所演的角色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 从而使参演学生的日常行为发生改变。班主任在导演心理剧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要鼓励学生自发地参与表演活动, 表演应尽量能够再现日常生活的情境和真实的自我, 尤其应反映本人心理上的重大矛盾和冲突;对辅助性配角的选择应合理, 配角应尽可能逼真地再现主角所处的真实生活情境, 使主角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与这种背景相联系着的内心冲突;在表演中要打消学生的顾虑, 帮助他们把自己内心深处从未吐露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 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缓解情绪紧张。

三班级活动的体验分享及引导

“体验性原则”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在活动中, 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把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在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理解、同化过程中实现“助人自助”。要让学生做到真情流露, 班主任就要营造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情感体验的心理环境, 否则学生有话不敢说, 或者言不由衷, 就不能取得心理教育的效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真情流露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因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活动, 它要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尊重体现在对学生的接纳与关注上, 教师应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 不轻率地对学生的观点横加批判。真诚是信赖关系的基础, 对学生要胸怀坦白, 不要掩饰自己。班主任也可以以集体一员的身份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让学生觉得可信可敬。

在班级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合理情绪疗法的创立者艾利斯 (A·Ellis) 认为:人兼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 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 他们就会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使自己在快乐中成长, 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当人们用不合理、不合逻辑的思维去行动时, 他们就会逃避现实, 缺乏忍耐, 或苛求自己十全十美, 或自怨自艾。如果个体陷入一种非理性的取向而不能自拔时, 就会产生许多情绪、心理的困扰和适应不良。贝克 (A·Beck) 的认知疗法也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而, 班主任在倾听、尊重学生表达情感体验的同时, 着力在引导上下工夫。一方面使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产生一定的碰撞;另一方面要在碰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班级活动的评价

评价的过程, 从维列鲁学派的活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来看, 就是心理的反馈调节机能发挥作用的过程。因而, 在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班级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学生和班主任这两大要素。所以对班级活动的评价也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1班主任评价

(1) 班主任是否具有共情、真诚、尊重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等人格特征, 能否正确、积极、主动地将这些特征外化并与学生建立平等、理解、信任和合作的师生关系, 能否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

(2) 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能否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能否通过多种方式手段去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 增加他们的正向情感体验, 能否发现学生潜藏的各种能力, 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这种潜能表现和发挥出来。

2学生评价

(1) 学生能否自主地、积极地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 能否全身心地投入班级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

(2) 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能否对自身心理与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 是否有优化和健全自身心理素质的态度和意愿。

但需要说明的是, 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的心理健康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自我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十分推崇学生的自我评价, 断定“只有一个人能评价目标实现的程度, 这就是学生自己”。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 从而促进他们心理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炳楠, 陈家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2]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 2000 (11) .

[3]周东明.论学校和班级中的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青大师院学报, 1995 (12) :2.

[4]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评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5]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6]李伟健.学校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7]班主任素质与班集体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

[8]李臣.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9]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朝阳作文400字下一篇: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