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2024-08-28

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精选11篇)

1.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篇一

按照“梅监综[20**]2号”文件通知要求,我局就20xx年和20xx年在实施行政管理中,依法履行财政职能工作情况开展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XX县纪检监察部门的纪律监督下,20xx年和20xx年我局进一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认真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有效发挥财政政策制定执行和财政资金统筹、分配、监管职能,保障了财政资金效益和安全,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依法加强收支管理,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征收和支出管理,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行政职能。20xx~20xx年,我县实现了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特别是20xx年我县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财政支出结构也进一步优化,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1、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xx年以来,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减速下行风险逐步显现,同时,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财政征收难度加大,但是我们认真执行财政收入征收有关规定,落实收入责任制,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20xx年全县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9919万元,比增7.7%;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0820万元,比增30.1%。20xx年全县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732万元,比增22.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8698 万元,比降29.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收)。

2、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相应扩大。我们按照“有保有压”和“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原则,牢固树立“过紧日子,勤俭节约”的思想,坚持节支就是增收,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确保人员工资、机关正常运转和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文化、农林水等重点支出需要,在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加强项目支出管理,保证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xx年全县财政总支出136670万元,比增 38.7%;20xx年全县财政总支出153482万元,比增12.3%。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

3、预算编制科学合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结合闽清实际,科学合理地编制收支预算,细化了预算项目,规范了收支行为,强化了预算约束力。经县人大会依法审议通过预算编制安排。20xx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在20xx年部门决算工作中荣获全市第二名;经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依法审议通过的 公共财政预算是:全县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含水口)51800万元,比增10%,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0399万元,比增14.8%;政府性基金收入37000万元,比增17%。

(二)认真执行财政政策,资金效益成果丰硕。20xx、20xx年国家的财政政策改革进一步深化,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和规范性文件、制度规定相继出台,各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依法认真地执行好各项财政政策制度,依法加强专项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监管,是各级财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务。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好用好政策,依法加强财政监督,努力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在“三农”、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财政资金效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20xx年共下达财政支农资金16477万元,与20xx年8988万元相比,增长54.5%。其中:水利资金6855万元,比上年1845万元增长271.55%。林业资金4010万元,比上年3182万元增长26.03%;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1629万元,比上年584万元增长 178.94%;农业项目资金1231万元,比上年691万元增长78.21%;财政支农专户等2612万元,比上年2552万元增长2.36%。 20xx年县级以上财政下达水利建设项目资金6855万元,比上年1845万元增长271.5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针对性强,20xx年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1017万元,省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油茶基地示范项、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建设项目等累计投资384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效益显著,两年来全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287个,项目总投资6707.95万元,兑现财政奖补资金1792.19万元。惠农直补资金及时到位,两年省下达我县种粮农民综合直补资金2022.78万元;家电下乡补贴1970.89万元;油价补贴957.46万元,库区移民后扶资金1303.08万元,都按时全额兑付。

2、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xx年全县共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2477万元,受助居民6591户,11328人;拨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补助资金2073万元,受助居民35784人;安排新农合补助资金5941万元,将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20元提高到260元,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安排资金2597万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安排财政资金1250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配套设施建设及县级医院等项目建设,不断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社会事业发展支撑有力。20xx年和20xx年累计安排财政资金33099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财政资金3729万元用于文化、体育、计生发展,落实了相关政策;20xx年安排交通项目建设资金9969万元,梅溪新城开发建设资金11000万元,旧城改造资金5575万元,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依法加强财政监督,资金运行有效安全。严格依法、规范程序是财政资金有效安全的根本保证。在依法履行财政职能过程中,我局做到每笔资金的使用拨付都有依有据,20xx、20xx年度共办XX县长签批办件1270件,每笔资金运行程序正当、规范、公平,从未发生不公平、不正当和滥用自由裁量权的问题。

1、财政管理格局更加完善。20xx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出台了新一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对乡镇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短收扣支”的管理体制,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xx年乡镇地方财政收入18300万元,比增18.5%。按照全省统一部署,20xx年我县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于20xx年11月全面完成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和国库集中支付平台建设,我县136家改革预算单位全部上线运作。建立起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20xx年通过非税收缴系统缴入财政资金3727万元。

2、财政资金运行更加规范。20xx年11月县纪委监察局联合财政、审计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XX县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的工作方案〉》(梅纪综[20xx]28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预算指标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业务科室间指标管理、资金缴拨和资金对帐等制度,使财政管理、监督和运行更加规范高效。加强财政票据监管和稽查,加强票据源头监控,实现“以票管费”、“以票促收”。同时以票据电子化改革为切点,有效地监督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建立财政专户清理整顿与归口管理工作制度,有效防范收费单位及人员开具虚假票据、私设“小金库”、贪污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乱收滥支等腐败现象。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和整顿会计秩序,对单位会计核算是否合法、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完整、是否存在会计造假行为等问题依法实施检查,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财政资金使用、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等财政监督检查以及“小金库”治理的常态化紧密结合起来,对被查单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使财政管理、监督和运行更加规范、高效。

3、财政监督效益更加突出。按照《XX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公务用车控办手续,进一步规范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节约了财政资金。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福建省招标投标条例》以及相关政策,有效实施政府采购监督管理,20xx至20xx年共组织政府采购102 批次,采购预算金额6464万元,实际采购金额5971万元,节约资金493万元,有效的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财政投融资项目评审暂行办法,20xx年审结建设工程预、结算评审项目85个,送审金额29133万元,审定资金26799万元,核减金额2334万元;20xx年共审结建设工程预、结算评审项目76个,送审金额31789万元,审定金额28622万元,核减金额3167万元,两年共节约财政资金5501万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两年来,我局为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依法理财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工作措施:

1、抓组织,明确依法行政责任。局党组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成立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实施、协调和指导,形成了局党组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依法行政工作格局。建立局领导、科室负责人和一般岗位自我防控机制,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责任分解到每个科室,每个工作岗位,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形成“科室都有责任制,人人都有责任心”的良好局面。

2、抓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意识。针对财政执法特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精心安排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行政执法讲座、财政监督检查、执法工作经验、分析典型执法案例等专题培训,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依法行政工作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执法能力。创新财政廉政文化建设,把依法行政有效履行财政职能教育与党风廉政反腐倡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思想意识。

3、抓制度,规范依法行政行为。不断建立健全财政工作内控制度,以财政预算管理、资金拨付、资金监管等财政主要业务为内容,制定财政内控制度,通过优化流程、责任分解、要素控制、内部制授权等措施,将工作责任合理分解。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等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限额标准和有关规定,规范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公务考察等行为。坚持内部稽查制度,加强内部考核,将依法行政、廉政勤政纳入财政日常工作中,局长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年度目标责任状和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并按照目标责任状细化考核。通过制订《XX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暂行办法》、《XX县财政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支付范围暂行规定》等制度,全面推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结合实际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制度,保证了我县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现代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将依法行政行为纳入信息化管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营造了依法理财工作层层落实的良好局面,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三、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意见。

20xx 年和20xx年,我局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随着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和财政事业改革与发展,公共财政涉及面越来越广,社会各界对财政监督的意识越来越强,这些都对加快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这次自查,我们发现,在新形势要求面前,我局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观念不强,水平不高;各科室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进展不平衡;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财政监督和制约机制还不健全等。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开创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财政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财政权力运行,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保障财政职能更好地发挥。一是要进一步提升财政法律制度建设质量,强化对规范性文件的管理;二是要多措并举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加强财政行政执法程序建设,深入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是要积极稳定地推进财政政务公开,加大财政预算公开力度;四是要切实增强财政行政监督效能,严格财政行政问责,加大财政执法监督力度;五是要大力营造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良好氛围,做好财政“六五”普法工作,进一步健全财政干部学法制度,探索法制宣传教育新模式,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法制观念,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不断提高财政工作水平。

2.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篇二

2009年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已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2009年全省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已经编成。现在,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09年全省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执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决议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省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完成情况较好。

一、2000年全省财政总决算

2009年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142.5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983.81亿元,完成预算的105.3%。决算收入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增加0.14亿元,完成预算的104.9%,增长10.8%,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7.2%。不可比因素约69.50亿元,主要有:增值税25%部分免抵调不可比增收23.90亿元;受公共投资拉动和房地产市场行情回暖等诸多政策激励,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等相关行业税收不可比增收76.20亿元;车辆规费、耕地开垦费和交通违章罚没收入等不可比增收15.6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兑现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增值税转型、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暂免征收等政策性因素影响,不可比减收39.40亿元;燃油税费改革取消三项专项收入等因素不可比减收6.80亿元。

2009年全省财政决算支出2653.35亿元,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减少0.41亿元,完成预算的110.3%,增长20.1%,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8%。不可比因素约294.43亿元,主要有: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出82.00亿元;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增加支出62.75亿元;燃油税费改革、铁路投资等增加支出149.68亿元。

2009年全省重点支出完成情况:1,农林水事务236.08亿元,完成预算的126.4%,增长33.1%,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口径调整,石油价格改革对渔业的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由“采掘电力信息及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科目调整到“农林水事务”科目。2,教育519.33亿元,完成预算的108.7%,增长14.4%。3,科学技术99.30亿元,完成预算的108.5%,增长14.4%。4,文化体育与传媒64.09亿元,完成预算的95.3%,增长0.5%,主要是部分市县大型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较慢。5,医疗卫生177.05亿元,完成预算的117.5%,增长23.9%。6,社会保障和就业153.08亿元,完成预算的103.0%,增长8.2%。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9年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142.51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422.23亿元和各项转移支付补助206.0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82.00亿元,调入资金57.43亿元;减去全省财政决算支出2653.35亿元,上交中央107.80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调出资金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149.03亿元,收支平衡。

二、2009年省级财政决算

2009年省级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21.7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78.90亿元,完成预算的101.1%,增长5.8%。决算收入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增加0.11亿元,完成预算的105.0%,增长7.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3%。不可比因素约2.66亿元,主要有: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业放贷规模扩大,不可比增收6.20亿元;车辆规费、耕地开垦费和交通违章罚没收入不可比增收8.00亿元;燃油税费改革取消三项专项收入,不可比减收6.64亿元;电力企业发电量下降影响增值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暂免征收等,不可比减收4.90亿元。

2009年省级财政决算支出325.78亿元,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完成预算的105.3%,增长29.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5.7%。不可比因素约60.20亿元,主要是燃油税费改革增支等因素。

2009年省级重点支出完成情况:1,农林水事务36.98亿元,完成预算的152.5%,增长60.9%,增长较多,主要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口径调整因素,农资综合直补由“采掘电力信息及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科目调整到“农林水事务”科目。2,教育56.8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5%,增长7.9%。3,科学技术20.4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7%,增长8.3%。4,文化体育与传媒12.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3.0%,增长8.7%。5,医疗卫生24.22亿元,完成预算的101.5%,增长7.1%。6,社会保障和就业5.83亿元,完成预算的127.0%,增长32.1%,超预算较多,主要是充实社会保障资金因素。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9年省级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21.78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358.68亿元和各项转移支付补助183.44亿元,市县上交430.77亿元,调入资金31.70亿元;减去省级财政决算支出325.78亿元,上交中央84.25亿元,对市县税收返还211.60亿元和转移支付551.69亿元,调出资金5.38亿元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47.67亿元,收支平衡。

三、2000年预算执行成效

2009年,全省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有关决议要求,严格预算执行,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较好地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时下拨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资金37.44亿元,转贷地方政府债券82亿元,落实省本级财政性资金141.80亿元,支持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和“三个千亿”工程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对企业的解困帮扶力度,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取消、减免和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完善和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拨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资金9.98亿元,有效拉动居民消费。安排省级外贸发展资金3.50亿元,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二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整合和落实省级财政资金,促进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设立5亿元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设立5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实施分类分档激励奖补机制,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引导服务业加快发

展。支持推广应用新能源,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完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财政补助政策,加大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开展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762亿元,增长21.7%。全面落实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各项政策措施,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550元和350元,免除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支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稳定企业用工工作。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所有市县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均达140元以上。扩大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加大对景宁县和重点民族乡镇的挟持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283.38亿元,增长28.7%。筹措落实援川建设资金,确保青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实施。

四是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加大“三个子”预算管理改革力度。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组织管理框架。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定额体系、预算费用支出标准体系和设备配置标准,进一步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完善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扎实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改革和公务卡制度改革。组织落实部门单位绩效自评和重点项目评价工作,省级共对41个部门128个项目组织实施绩效自评,并对全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和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等20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对我省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政府采购实际采购合同金额483.40亿元,增长10.4%,节约资金69.71亿元,节约率为12.6%。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省级重点整合工业、服务业、农业、科技、生态环保等五大类专项资金,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开展地方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和“小金库”治理工作。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对超过债务预警指标的市县进行通报。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全省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出国经费分别减少5%、24%和20.5%。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仍然不够,预算编制仍需进一步细化;预算执行不够均衡,特别是项目预算支出进度偏慢;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市县政府性债务超出警戒指标,财政风险不容忽视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研究措施,尽力加以解决。

针对2009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按照省人大有关决议要求和审计意见进行整改。

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细化公共预算编制,严格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相衔接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计划管理,健全政府预算体系。

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单位支出进度考核、通报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支出责任制度。改革现行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分配方式,推进省级专项资金分配方式改革。严格预算追加,加快预算资金拨付,建立健全限时下达预算制度,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三是加强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强化支出标准和项目库建设,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费用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立资产、绩效、执行与预算相结合的机制,夯实预算管理基础。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充分发挥县乡基层财政实时监管的优势,切实保障各项涉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是稳步推进预算公开。扩大部门预算上会单位,在2010年30个上会部门的基础上,2011年除涉密单位外将所有政府序列部门纳入上会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预算公开内容,积极推动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公开。加强对地方财政和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工作指导,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确保预算公开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加强财政监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肃财经纪律。加强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的结合,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运用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深入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和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财政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建立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关于2009年省科技厅、省农业厅部门决算和2010年省林业厅、省环保厅部门预算执行情况,2009年全省和省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以及我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情况,详见专题材料。

下面,我汇报今年以来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进展情况。

一、今年以来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至8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880.77亿元,完成预算的82.9%,比上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4.3%。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260.93亿元,完成预算的65.9%,增长2.3%。2,营业税589.70亿元,完成预算的83.0%,增长27.0%。3,企业所得税300.16亿元,完成预算的96.5%,增长33.6%。4,个人所得税108.77亿元,完成预算的85.5%,增长21.8%。5,其他各税508.97亿元,增长40.9%,其中,城市维护建设税97.69亿元,增长28.0%;房产税52.75亿元,增长5.1%;契税152.97亿元,增长57.0%;土地增值税84.77亿元,增长151.2%。

1至8月,全省财政支出1713.97亿元,完成预算的63.5%,增长17.9%。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260.76亿元,完成预算的64.3%,增长12.4%。2,公共安全147.27亿元,完成预算的65.9%,增长16,6%。3,教育362.00亿元,完成预算的66.0%,增长23.3%。4,科学技术57.53亿元,完成预算的53.5%,增长21.5%。5,文化体育与传媒39.19亿元,完成预算的58.2%,增长17.5%。6,农林水事务153.61亿元,完成预算的61.3%,增长16.4%。7,社会保障和就业119.76亿元,完成预算的74.4%,增长38.9%。8,城乡社区事务126.07亿元,完成预算的56.9%,比上年同期下降(以下简

称“下降”)5.8%。主要是城乡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支出下降。9,医疗卫生118.39亿元,完成预算的64.4%,增长27.5%。10,环境保护38.00亿元,完成预算的67.7%,增长19.1%。11,交通运输90.22亿元,完成预算的49.6%,下降6.5%,主要是上年同期铁路路网建设支出增长较多。12,资源商业粮油金融等事务129.85亿元,完成预算的79.2%,增长32.8%。

(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至8月,省级地方财政收入181.29亿元,完成预算的77.1%,增长9.8%。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16.69亿元,完成预算的77.0%,增长25.4%。2,营业税78.39亿元,完成预算的80.7%,增长14.4%。3.企业所得税42.82亿元,完成预算的75.5%,增长16.7%。4.个人所得税5.36亿元,完成预算的66.6%,下降12.3%,主要是利息所得税免征因素。5.其他各税6.01亿元,增长12.2%。

1至8月,省级财政支出174.86亿元,完成预算的51.1%,增长11.6%。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12.57亿元,完成预算的40.9%,增长9.0%。2.公共安全23.36亿元,完成预算的62.2%,增长13.7%。3.教育40.86亿元,完成预算的68.0%,增长8.7%。4.科学技术9.04亿元,完成预算的41.7%,增长12.7%。5.文化体育与传媒6.63亿元,完成预算的52.0%,增长10.9%。6.农林水事务26,69亿元,完成预算的68.0%,增长12.5%。7.社会保障和就业3.30亿元,完成预算的53.9%,增长11.8%。8.医疗卫生17.78亿元,完成预算的69.8%,增长16.6%。9.环境保护0.99亿元,完成预算的43.5%,增长14.5%。10.交通运输18.46亿元,完成预算的23.9%,增长6.5%,主要是省级铁路建设资金根据项目进度尚未完全支出。11.资源商业粮油金融等事务11.24亿元,完成预算的73.7%,增长11.0%。

(三)全省财政预算执行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全省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支出重点保障有力,财政运行总体较好。一是收入恢复性较快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得益于全省经济总体良好的运行态势及去年的低基数,今年以来全省财政收入实现较快的恢复性增长,1至8月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增幅达24.3%。1至8月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4.0%,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二是市县级收入快速增长。省、市、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9.8%、27.3%、24.3%,全省11个市本级和58个县(市)中仅20个县(市)收入增幅低于20%,区域间发展较为协调。三是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1至8月全省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68.5%,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全省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支出凸显刚性,一些市县财政收支平衡仍然较紧。收入方面,1至8月收入累计增幅比1至7月回落2.4个百分点,8月当月增幅仅为2.8%。随着通胀预期加大、融资环境趋紧,原材料、劳动力及环境成本进一步上涨,企业利润空间趋窄;外需恢复持续性尚待观察;宏观调控政策对内需动力带来新影响;加上去年下半年高基数及新的税收增长点尚待培育,今年后期收入增幄回落态势将更为明显,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支出方面,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校安工程”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计划”、加大“两房”建设力度等民生支出刚性很强;支持全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中心镇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援疆援藏工作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财力。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将对后期地方基础设施融资带来较大压力。

二、今年以来财政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坚持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积极发挥财政支撑、保障、引导作用,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达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资金5.20亿元,争取中央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0亿元,重点保障我省中央投资公益类项目地方配套和支持杭黄铁路项目建设。落实省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调整娱乐业营业税税率,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推进工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和政策实施力度,统筹相关部门70%左右的产业类资金,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大科技和人才等投入,积极缓解经济发展要素制约。

(二)加强社会民生保障。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住宿费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建设。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省各市县新农合(含农民健康体检)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85元以上。支持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政策,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及时分配下达中央油价补贴资金,确保国家油价补贴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认真做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收费公路工作,确保全省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取消工作平稳进行。完善财政生态补偿政策,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支持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扶持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对口援建青川工作,拨付省级财政援建资金4.10亿元。

(三)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深化公共预算改革,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政府性债务计划,健全政府公共预算体系。加快推进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省已有54个市、县(市、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对部分列入国家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实行强制采购或优先采购。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重点做好省级支农、文化、卫生等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建立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机制,组织开展49个部门的129个项目的绩效自评工作。加强财政支出项目审核,上半年完成各类财政支出项目审核561.76亿元,净核减不合理资金34.07亿元,审减率6.1%。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按中央要求做好农林、卫生等领域外债项目的债务减免。采取措施落实中央和省厉行节约各项规定,严格

控制行政成本。

三、关于后几个月重点工作

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财政收支矛盾仍十分严峻。我们将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有关决议精神,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加强收入分析和预测,做好组织收入各项工作,实现收入的均衡入库、持续增长和平稳运行。密切关注财政支出情况,改革转移支付管理方式,切实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确保年初预算目标顺利完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认真落实扶持经济发展各项政策,确保民生等重点支出。同时,严格控制行政成本,2010年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按中央政策要求实现“零”增长。

(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口,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扶持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引导机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落实海洋经济扶持政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融资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其他高成长性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船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绿色能源、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产品推广,推进节能减排。

(三)着力改善社会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支农专项资金监管,确保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严格落实法定增长要求,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医改卫生投入政策,重点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支持全省县乡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中心镇特别是具备发展成小城市功能中心镇的改革与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成我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筹措落实援疆、援藏和欠发达地区扶持资金,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

(四)推进综合预算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三个子”综合预算改革。严格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加大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调配力度,通过预算编制形成资金合力。统一政府性债务管理,编制政府性债务计划,逐步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强政府预算管理,建立由政府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以及政府性债务计划组成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

(五)加强财政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费用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推进项目预算基础资料库建设,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建立完善预算公开责任制度,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做好省级部门绩效自评和重点项目评价工作,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规范省级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扎实推进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成今年新增43个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地方公务卡改革试点,扩大省级公务卡结算范围。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和历年结余清理力度,加强专项资金规范管理。认真开展对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工作。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清理化解其它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和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3.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篇三

县委统战部: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发展”,促进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现就20xx年县财政局深入开展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紧紧围绕创建活动,努力做好财政工作。

20xx年在个县范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载体。我单位在搞好创建活动中,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团结、进步、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总目标,最大限度的调动—切可用财力,促使自治县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力争在5年内把县财政局创建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做了不懈的努力。

二、开展创建活动的主要作法与措施

20xx年我局本着“活动要搞实,实事要办好”的原则,坚持长期规划与年度安排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注重实效相结合,年终考核与平时检查相结合。主要采取了以下作法:

一是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局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法制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是把创建活动贯穿于平时工作的始终,与日常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

三是坚持以树立典型为载体,推动创建活动不断深入丁卜展。根据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本单位的创建活动每月两次在全局职工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会上学习宣传,使全局职工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受教育面达到了100%。

四是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在创建活动中,教育全局干部职工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牢固树立各民族—律平等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五是进—步加强宗教工作。在建活动中,我局在单位内部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护合法,制止违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做到了及时防范,及时处理。

六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20xx年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保护和支持民族特色产业,做强民族工业为重点,增加经济总量,维护民族群众利益,促进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稳定自治县社会和谐进步。

三、开展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效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xx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切实做到了履行,确保丁法律法规赋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权益。

二是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通过重视民族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了本单位的议事㈠程,各族千部职—上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4.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篇四

为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全面实施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切实开展我公司联网直报自查和全面检查工作,保证在新的工作方式下顺利完成2012年统计年报和2013年定期统计报表任务,我公司认真开展企业网上直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基本情况

我公司按照文件要求,积极准备,结合我们自身实际积极加强“联网直报重要意义的宣传动员,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完成企业独立上报统计数据的行为。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坚决不允代填、代报现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查,发现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料归档不完整。统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二是统计人员力量不足、操作不够熟练,同时也是行政人员兼任,对统计工作还不够重视。三是统计报表报送不能确保时间节点和数据的一致性。对此我公司今后将进一步健全相关台帐,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规定进行报送。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要加强自身检查,重视网上直报工作。要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深化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工作责任,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推进、顺利开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水平。切实加强网上直报工作统,多参加统计部门开展的网上直报工作培训,努力提高公司统计员素质。

5.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篇五

在县委、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下,我局在巩固“三五”普法成果的基础上,自2001年以来,积极开展“四五”普法教育与宣传工作,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圆满完成普法规划,取得了可喜成绩。回顾五年来的普法历程,对照《*县“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总结验收标准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于后:

一、组建班子,完善制度。

我局班子非常重视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把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法律法规水平,依法行政能力,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工作的始终。

(一)建立法制机构网络,为普法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切实有效地抓好全“四五”普法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下设办公室,由法制科负责普法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随工作变动而调整。各工商所确定了主管法制、普法工作的领导,落实了专职法制辅导员具体抓。为普法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二)建章立制,确保普法工作化、制度化。我局以制度为保障,强力推进“四五”普法工作。

第一,建立中心组学法制度。一是局领导坚持了任前通过统一的法律考试,每年参加县里组织的理论知识考试及每季度学一部法律的计划。述职时,总是把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作为重要工作进行总结,二是带头当好辅导员,认真备课,讲解法律知识。三是对系统举办的法律、法规考试把好试题关,并亲临现场监考,甚至还带头参加市、县局组织的法律、法规闭卷考试。

第二,建立法制培训、考试、奖惩制度,确保普法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建立了每周学习日、每月一堂法制辅导课制度。坚持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职工全年集中学习不少于50个学时。二是对新任命的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实行任前法律考试制度,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任职。三是坚持逢训必考制度,将考试成绩载入个人档案,作为个人任职、定级、晋升、工作调动的考核依据及单位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四是对在普法考试中成绩优秀者进行通报表扬,并颁发一定数量的奖金;对考试作弊者通报批评并扣发季度目标奖。对普法、执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实行通报表扬,颁发奖牌并给予单位全体职工人平工资的50%的奖金。

二、长远规划,分步落实。

为了使普法工作循序渐进地进行,我局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转发的《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及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全县“四五”普法教育的决议》精神,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了《*县工商局“四五”普法(2001至2005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四五”普法过程中,把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一年完成一个主题,一年上一个台阶,分步落实,使普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一)搞好普法教育,着力打造“法制工商”。

第一,以计划为支撑,使普法内容系统化、科学化。我局每年拟定普法计划,以《规划》确定的内容为基本要求,根据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法运用等方面情况,增加该普法内容,对学习、宣传方式,辅导人员、考试方法进行规定,年初以专门文件的形式下发,要求各单位制定培训计划,在完成县局下达的普法任务的同时,根据本单位具

体情况确定法律、法规及业务的学习。

第二,以培训为载体,全面落实普法计划。5年来,重点学习了《宪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商标法》、《广告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若干证据问题的规定》、《产品质量法》、《公司法》、《合同法》、《查处无照经营办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信访条例》、《统计法》等公共及专业法律、法规30余部,开展业务培训40余次,参训人员2795人次。一是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派员参加县里的普法培训,并组织培训单位普法员,完成县里的普法培训任务。二是通过对公务员实行执法资格证考试制度,增强干部懂法、用法的总体水平。三是加强各单项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及法律、法规运用能力。

第三,以考试为手段,检验普法教育效果。一是组织干部参加每年县里的普法统一考试,及格率达100%。二是我局公务员必须经过市工商局及市法建办组织的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法资格证后,方能上岗执法,目前,我局在册在编的207名公务员全部取得了执法资格证。三是组织干部参加上级举办的业务资格认证考试,提高干部的专业执法能力。四是每年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业务知识考试。5年来举办了“2+1”等各具特色的考试10余次,对考试不及格者,停发执法津贴,待岗学习直到考试合格。

(二)抓好普法宣传,营造良好执法环境。为了全面贯彻依法治县的方略,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我们把加强对服务对象及执法相对人的法制宣传当成自己的普法任务加以落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服务对象及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意识。

第一,搞好各种活动,开展普法宣传。一是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利用 “三月治安宣传月”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广告法》、《合同法》等工商法规。三是参加科技、文化、法律“三下乡”活动,向广大农民宣传工商法规。四是通过每年的“12.4宪法宣传日”活动,向社会宣传法律、法规。五是建立“青少年维权岗”,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法律、法规宣传。5年来,受宣传人数50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0.5万份。

第二,采取下企业实地考察和到片区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私营企业主进行《公司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专题宣传。5年共上辅导课29堂,宣传达1358人次。

第三,热情接待来访,注重个别宣传。县局机关法规、公平交易、市场、登记、商标、广告科及16个工商所分别设立了咨询服务窗口,做到了来人、来电有答复,来信有回复。在热情接待每个来访群众,耐心解答政策规定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据统计,5年来,对来信、来访者的宣传达5092人次。

三、依法治理,普法见成效。

普法是手段,建设法制社会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四五普法的教育、宣传工作,我局依法行政的部门形象初步形成。

(一)依法行政有力度战果不蜚。一是依法行政,加大了案件查处力度。5年来,共办理各类经济案件1493件,罚没款633.24万元,所办案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理适当,程序合法,文书规范。二是投入40多万元完善了“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网络设施。“12315”举报中心,实行24小时服务,使消费者的投诉纠纷、受到的损害能及时得到解决,保护其合法权益。三是广泛开展了“信得过企业”和“消费者满意商品”评选活动。

(二)依法行政效果显著。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我局普法工作多次得到上级认可。2001年,我局被县法建办确定为18个“四五”普法试点单位之一。被县委、县府评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县级卫生红旗单位;目标考核为一等。在重庆市工商局目标考核为三类地区第1名。治安治理工作被县委、县府考评为优秀单位、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我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农村学教活动先进集体。被县委、县府表彰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在《200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稳定保平安责任书》考评中获达标单位;被评为县级最佳文明单位、县级卫生红旗单位;在县政府综合目标考核获一等第1名;被县政府表彰为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被县政协表彰为承办提案先进单位;被重庆市工商局党组表彰为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在重庆市工商局目标考核中获第二类地区第1名;

2003年, 我局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在纪念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二十周年表彰活动中,荣获3.15荣誉奖章;被重庆市工商局通报表彰为“12·23”抢险救灾突出贡献奖;在重庆市工商局目标管理考核评比二类区获达标奖;被重庆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评为非煤矿山安全整治先进集体;被县委县府评为全县企业改革攻坚工作先进单位贡献奖。

2004年, 被县委评为县级部门、乡镇综合目标考评鼓励奖;“创建平安开县”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稳定保平安先进单位;、普法工作先进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评一等奖;在重庆市工商局目标管理考核评比获达标奖;行政执法质量优良等次。

6.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篇六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7.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篇七

近年来,财政局以创先争优为主题,以“双学双提”为契机,夯实基础,创新载体,丰富活动,健全机制,激发动力,把党的建设与财政工作有机结合,抓党建促工作,抓党风转作风,实现了党建工作和财政业务的相互促进、同步发展。今年6月,局党总支被市委授予“20xx-20xx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局长柳学全被授予“20xx-20xx全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现就2012年党建工作述职如下:

一、夯实“八有”基础,筑牢党建主阵地。建立阵地、夯实基础是党建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按照党建工作要求,我们制定了一个系统的《财政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统领党建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了一个有力的领导组织,统揽组织活动扎实开展;建立了一支专门的党建工作队伍,统筹党建活动同步进行;完善了一套健全的党建工作制度,保证党建工作有条不紊推进;绘制了一张基层组织创先争优、晋位升级规划图,指引组织工作按计划、分步骤实施;设立了一个配套齐全的电教室,为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开辟了专门场地;专设了一个党建办公场所,标志标牌明晰,电脑设施齐全,健全党员基础台账和党组织工作台账,保障党建活动开展的必要空间;建立了融合财政网、电子屏、触摸屏、党建宣传栏为一体的开放式平台,交流经验做法;单列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县乡财政预算,对村级活动场所达标建设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加强专款专用监管,建立起来源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同时按照党员人均200元标准,从我局办公经费中划出3万元作为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慰问老党员、帮扶贫困党员、开展党建专题活动等。通过夯实“八有三专”基础,促进党建活动的有序、健康、高效运行,形成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争做“五带头”共产党员的浓厚氛围,凝聚创先争优、抓好党建的强大合力。

二、凝聚“三种”力量,做强发展动力源。学习知识、选树典型、弘扬精神是支撑党建工作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抓学习,增动力。借助“双学双提”活动契机,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教授开办“财政大讲堂”,参加全县财会业务技能展演,举办电子政务竞赛等,学党章、学宪法、学党的方针政策、学财经法规,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实现学习生活化、培训常态化;二是学典型,聚合力。大造声势学先进,学习财政系统涌现出的先进人和事,挖掘先进的闪光点,发掘典型的可贵处,让财政人懂得大事从小事做起、成功从用心开始。同时大张旗鼓树先进,多次选树了财政部门党员先锋模范、争先创优标兵等,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三是传精神,激活力。“精打细算、精细管理”是财政精神,“逢先必夺、逢一必争”是财政传统,均与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不谋而合、一脉相承,我们把财政精神、传统很好地融入到党建活动中,并通过组织建设来光大财政传统、弘扬财政精神,进而形成干事创业的干劲和闯劲、动力与活力。

三、丰富“三项”活动,提升组织战斗力。实践活动是强化党建成效的载体和关键。一是一诺三评,践行宗旨。围绕党的建设、财政职能、岗位职责、业务目标等,局班子成员、中层干部逐一登台庄严承诺,通过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社会测评,做到人必诺、诺必践、践必果。组织7个党支部向局党总支述职,并将群众评议结果、党建工作成效纳入班子成员年终考评和选拔任用,增强党员奉献、责任、服务意识。二是分类定级,动态管理。按照“五个好”标准,对照七项指标,遵循“基层组织自评、党员群众测评、上级党委评定”的程序,对7个党支部进行了分类测评,全部获得优秀。同时按照商办〔2012〕24号文件要求,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制定切实的晋位提升措施,积极争创“基层党组织红旗单位”,创建创先争优“党建品牌”,形成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凝聚力、号召力。三是激活群体,增强活力。以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教育、学习、培训,如开办大讲堂,开展大巡讲,聘请党校专家授课,单位党政一把手讲党课等,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今年新发展党员4名,为党的肌体注入新鲜血液;开展“每月一星”评选活动,大力弘扬新风正气;选派机关党员干部纪道昌担任“双薄弱”村――金刚台乡横山村第一书记,帮助该村理清发展思路,改善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向非公经济组织――中原制鬃有限公司派驻党建指导员,进一步强化党的向心力,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

四、创新“五大”载体,增添党建影响力。活动载体是强化创先争优、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方式和必要因素。一是组织蹲点调研。深入企业、乡村,了解民情民需,正视困难问题,撰写调研报告,为企业做大做强想办法出点子,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信息、技术、资金支撑。二是开展红色教育。带领党员干部到金刚台红军洞群和革命历史展览馆感受革命先烈艰苦创业历程,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增强党员责任感、使命感。三是扮靓窗口形象。实行窗口人员挂牌上岗,办事流程、标准、时限、要求全部上墙,严格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讲清制、限时办结制,把窗口打造成展示财政形象的平台。四是抓好文明创建。“党建带三建”,创树文明形象。目前全系统创建市级文明单位20个,县级文明单位3个,局机关被市文明委评为我县唯一的“优秀省级文明单位”。五是搞好牵手共建。与长竹园乡上峰山村和周湾村、伏山乡余子店村和毛坪河村开展组织建设、脱贫致富、计划生育等结对帮扶、牵手共建,明确专人负责,深入村组调研,掌握村情民情,动员党员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抓好村级组织晋位升级,帮扶发展资金,协助跑争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帮助他们转观念、理思路、送信息、上项目、建产业、增收入,达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8.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篇八

县法制办: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法制办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认真开展财政法治建设,积极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创造了良好的财政法治工作环境,现将2011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依法行政工作进展情况

(一)建章立制,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1、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局领导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提升全局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一是成立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一把手”亲自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局领导担任,负责全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依法行政日常工作。二是把依法行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定期研究部署,并将依法行政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2、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一是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确定各执法股室的职责,建立以局领导为核心的依法行政工作责任制体系,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股室及各个执法岗位,进一步明确执法股室及其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范围、权限、责任,并制定考核标

习计划,党组中心组每季度专题学习相关法律制度,全局每周组织一次干部集中学法活动,采取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以开展的“五个一“学习活动为契机,通过讲座辅导、网络教育、“股室讲坛”等多种方式方法,切实提升全局干部的法制意识。在学习内容上密切联系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新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方向、强农惠农政策等,着力加强了《会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各项财政法律、行政法规的学习,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和各项财政工作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进程。

2、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工作,规范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和内部监督管理。对全部执法人员进行了行政执法专业法律知识培训考核,积极参加县法制办组织的普法、依法行政统一考试,申领了行政执法证,做到所有执法人员持证上岗。

(四)加强宣传,营造和谐的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环境。结合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干部普法、学法、用法实效。先后开展了法律咨询、法制宣传图片展览、法制系列讲座、“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财政法制教育活动,在宣传财政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营造了浓厚的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的氛围,使学法用法深入人心,融入全局执法人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五)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提升依法理财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组织开展“财政支出管理年”活动,加强预算单位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不断完善财税联席会议制度,抓跟踪,重分析,解难题,促收入,着力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税源监控,促进主体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并不断挖掘小税种的增收潜力,积极营造公平税收环境。9月底,全县地区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43297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入完成15808万元。二是强化非税收入管理。依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对非税收入收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强化源头管控,采取以票控收的管理办法,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扎实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2010年13家单位成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流程,加强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培训和系统建设,年内62家一级预算单位成功上线运行,截止9月底,通过国库集中支付资金2460万元,全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四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建章立制,强化监督,严把关口,实行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管理约束机制和多部门参与监督的工作机制。先后对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设备等67个项目实行政府采购,节约资金508万元。五是强化财政监督检查。牢固树立“检查处罚是手段,规范管理是目的”的财政大监督观念,不断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工作,改进财政监督的方式和方法,逐步建立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把财

利推进。医疗卫生类资金支出4849万元,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七)注重规范、强化监督,保障依法行政工作有序进行。

1、高质高效审核规范性文件。一是积极开展规范性文件审查。按照规范性文件管理实施办法,严格细致开展规范性文件审查。二是在规范性文件的审核中提前介入。积极参与规范性文件的制订工作,仔细对照上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严格把关,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订修订工作,努力提高我局规范性文件的制订质量。三是加强报备公布管理。对于我局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通过文件汇编、政策宣传、政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同时,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及时统一报备。

2、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一是按照《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规定,自觉接受县人大、政协等上级行政机关和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的行政执法监督。二是建立和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制定《******财政局工作规则》等工作制度,规定了受理投诉举报的步骤和要求,设立了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聘请了监督员,通过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对外公布投诉举报的途径和方式,广泛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对投诉举报情况按相关规定进行认真监督查处。

3、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一是所有执法依据、执法权限、适用规则、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向社会公布。二是依法对行政收费项目等情况进行查阅监督。三是对群众申请公开的信息,依法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局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我们的工作与上级机关的依法行政工作要求和社会各界的法制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与深化财政改革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财政绩效评价制度尚需完善;二是财政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普法学习教育形式有待创新,宣传力度覆盖面还需进一步加大。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树立法治意识,坚持依法行政,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创新工作方法,严格依法办事,积极履行职责。积极探索把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提高工作效率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纪律规范,严格遵守“程序公正、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2、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上位法相关配套的内部实施制度,以合法、明确的责任制度规范财政各项管理行为,为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9.财政省直管县的浙江回望 篇九

日前,财政部提出可以在全国实施省财政直接对县的体制改革,浙江的长期实践终于成为中央政府的正式制度安排。

事实上的省管县

1982年,中央关于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文件下达后,浙江便开始积极准备实施。笔者当时在调查中了解到,市里对于实行“市管县”体制具有很高积极性,但县里则普遍表示忧虑。县里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是,担心“市带县”变成“市括县”。同时也担心“中梗阻”,即担心多了一个实体的管理层面以后,影响县里工作和发展。基于多方面的慎重考虑,1983年以后,浙江虽然在名义上也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但财政体制在全国独树一帜,仍坚持原先省直接对县的做法。以后虽然上有压力,下有意见,但财政直接对县体制一直坚持至今。1994年全国实行分税制后,浙江省财政对各县,在划分税种基础上,仍实行比例分成等做法,并在此后采取了一系列完善措施。

这样,浙江在事实上实施了“省管县”体制。由于县财政直接对省,县在事实上远市而亲省。同时由于市里解决不了县(市)财政问题,这固然是由于市财政本身较弱,但更重要的是省没有授权于市。

因此对市来说,在这种状况下实施对县(市)的管理具有一种两难困境。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利益激励;另一方面则有一种管理的名分,具有一种所谓协调全局利益的责任。陷入“管则不能,不管则不行”的两难境地。而在最后,名分让位于实际利益,行政隶属关系让位于市场竞争需要,市和县各自都去追求更为实际的利益,而不再在乎这种有名无实的所谓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因此,市对所辖各县(市)的经济活动,通常处于一种管不了和实质上的不管状态,事实形成了省直接管理县的较好效应。

经济行政共推进

浙江实践表明,实施“省管县”体制具有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弱化了市对县的领导,有利于统筹全省发展。浙江的县市在事实上亲省而远市,同时市在经济活动上也把县作为平等的伙伴关系,大大提高了全省的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二是形成了“虚省实市”的利益格局,有利于优化市场经济竞争格局。在浙江,由于省一级的直接利益较少,且市和县处于同一竞争层面,因此与其他省份相比,形成了单一竞争主体局面,避免了多层次行政干预对于市场竞争关系的扭曲;

三是提高了全省经济运行效率,有利于加快县级经济发展。由于减少了中间层次,提高了行政效率,优化了竞争关系,有利于提高县市自主权,增强县级经济活力。

当然,浙江省能够实行这样独特的体制,是与其具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分不开的。比如,所辖的县较少,面积较小、地级市实力较弱等。

目前,浙江县级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或者说是出现了两极化趋势。

一种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区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这些县市与传统意义上的县已有了本质区别。这些县的数量大致占全省的二分之一,GDP则占全省的四分之三。其中又有一半多县已融于都市圈之中,城区人口10余万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在20万以上,已成为中等城市,甚至正在向大城市跨进。对于这些市来说,如果上面还有一个实力不强、甚至比他们还弱的“婆婆”,就会事事处处受到掣肘。

另一种是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多数位于山区,工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但生态环境较好,与传统意义上的县没有太大区别。这些县数量占全省的二分之一,GDP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目前,这些县均有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当前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把工作中心从经济发展为主转移到社会发展和管理为主。而目前“一刀切”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对他们也是不利的。

深度和广度并重

强化“省管县”的体制进程中,还需要新的思路。显然,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深化实施省直接管理县市的改革。这一改革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先是扩大设区市的市域范围,把一部分毗邻县市并为这些市的区,使其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然后,就是把没有并入设区市的那些县市,实行由省直接管理的体制,并在法律上与设区市具有同等地位。由于这一改革较少涉及具体的利益调整,是一项成本较少,收效较大的改革。

与此同时,也可以考虑较大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宁波已在事实上实行了“市领导县”体制,宁波计划单列实行市管县的办法很好,中央政府直接对接宁波市,宁波市直接对接它的县,形成三级管理体制。另外还需明确,县和乡的工作不再以经济为中心,而是以社会发展和管理为中心。

10.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篇十

市财政局:

XXX严格按照《XX市财政局XX市纪委机关XX市审计局关于印发<严肃财经纪律及财务管理风险排查工作方案>的通知》(XX财政监〔20XX〕XX号)的文件要求,结合十二个重点领域方面开展自查。现将我单位自查报告如下:

一、预算管理方面

一是预算编制准确。严格结合市财政局预算编制明确范围、标准、人员和公用预算按照定员定额标准编制本部门预算,编制结转资金与上年部门决算数据衔接。每预算结合下计划开展活动,按照“二上二下”时间节点,履行集体决策程序。

二是预算执行规范。本单位不存在非税收入,按时缴纳银行利息至国库指定账号,不存在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列支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情况、不存在违规发放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问题。

三是结转资金符合政策规定。

二、支付管理方面

每年年底制定下预算编制用款情况,加强用款计划管理,严格资金支付,并安排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统一管理XX省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数字证书。

三、货币资金管理方面

严格库存现金管理,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标准,建立大额现金提取审批制度。安排财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于每月底结合银行月对账单明细逐笔核对银行存款收支明细信息。不存在违反规定私设“小金库”情况、不存在违规将预算单位账户中的财政拨款资金转为定期存款情况、不存在采取购买理财产品方式存放资金情况。

四、会计管理方面

单独配备会计岗、出纳岗,严格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内控制度并执行。按规定建立会计账册、设置会计科目,依法依规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坚持定期对账制度,做到账证、账账、账表和账实相符;按规定保管和使用财务印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

五、内控管理方面

成立单位内控领导小组,加强业务层面内控建设。建立“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要求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和定期轮岗。积极开展自我评价监督,建立内控报告制度、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和内部监督机制,结合财政局内部控制工作要求,开展本单位内控和自我评价工作。

六、政府采购管理方面

在政府采购上,严格按照法定采购方式和程序实施采购,进行计划备案,及时支付采购资金,不存在无预算采购、超预算采购情况。

七、资产管理方面

定期清理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采取数字化动态管理,按照固定资产的标准、分类及时录入XX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八、账户管理方面

账户开设规范,账户使用中严格按照批准的核算范围使用账户,不存在账户之间无正当理由相互划转资金情况。

九、往来款项管理方面

定期清理单位往来款项,建立清理台账,针对往来款项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加强借款管理。办理借垫款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签订借款申请书。

十、票据管理方面

单位票据管理制度健全,开设XXX财政电子票据uk账户,申领、使用符合票据管理要求。票据保管合理,建立票据台账,使用保险柜保管方式,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不存在擅自印制财政票据,转借、串用、代开财政票据,伪造、变造、买卖、擅自销毁财政票据,伪造、使用伪造的财政票据监(印)制章情况。

十一、决算管理方面

按部门决算编制要求,将单位所有收支和结余结转情况进行全面反映,决算报表相关数据与单位会计账簿数据和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一致、与上一数据衔接一致。决算报送及时,上报的决算报表数据准确、手续完备。

十二、存量资金清理方面

11.县财政局关于党建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篇十一

关于开展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市场行为

专项活动的自查报告

****市: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市场行为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电[2009]67号文件要求,对全县土地征用、供应、使用及土地整理项目等情况,按照活动内容逐项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的基本情况(一)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情况

我县耕地保护秩序得到了全面规范。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健全和完善了耕地保护制度和目标责任体系。出台了《土地管理细则》、《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政策,并按年度与各苏木(镇)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把保护责任落到了村组、农户。本轮规划期内,做到了村村有指标,户户有责任。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加强新增建设用地管理,到2008年底,我县耕地原有量为1943.17公顷,现有量为1274.92公顷,有668.25公顷已退耕还林。

(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

从2006年以来,全县共挂牌出让经营性土地25宗,面积4.396公顷,总成交价359.89万元;工业用地招拍挂14宗, 面积43.16公顷,实现土地收益2018.87万元。

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在我县得到全面落实,但由于我县土地市场较小,全面形成土地市场的激烈竞争机制还需做很多的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履约执行情况

近年来,我县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履约执行情况总体较好,除行政办公等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用地外,其他用地均实行有偿有限期使用,对划拨土地改变用途的一律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报政府批准,对存量划拨土地随房交易补办出让手续的,因其面积较小,部分未签土地出让合同但在办理土地出让登记手续时均已报请县政府审批。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要求土地使用者严格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利用土地,不允许擅自改变出让合同约定而使用土地。在基准地价覆盖的范围内,土地出让金征收按标准执行。

(四)土地清理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件精神, 巩固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成果,妥善处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22号)及省、市等规定精神,我县及时对违法用地情况进行了清理。

1、违法用地基本情况及处理

自2006年以来,我县违法用地共3宗,占地面积4公 2 顷,罚款2.7万元,收回土地1.33公顷。及时制止土地违法行为2起,违章临时建筑5起,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均已拆除。

2、违法用地处理的原则

经报请县政府批准同意:

(1)对占而未用,闲置撂荒的,限在接到责令整改通知书30日内组织复耕,退还原集体经济组织。

(2)对已经占用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依法处以30元/平方米以下的罚款后,补办土地报批手续。

(3)对已经占用但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依法没收或拆除处理。

(4)对不主动接受处罚的非农业建设项目的单位或法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群众权益维护情况

征收农牧民集体所有土地及征地补偿情况

自2006年以来,我县23个建设项目共征收农牧民集体所有土地总面积48.01公顷,都是未利用地。征收土地全部经过省人民政府批准。补偿总额44.33万元,已及时足额发放到农牧民手中,不存在拖欠情况。

(六)土地整理情况

豪镇土地整理项目是**县国土资源局于2007年申报并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的省级土地整理项目,项目总体规模130.16公顷,省财政总投资2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新增耕地4.85公顷。项目开工以来,我们把实施好土地整理项目这一增地造粮富民工程做为工作重点,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大对整理项目工程施工监理力度,确保了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施工计划和任务,目前此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准备迎接省的验收。

(七)供地备案制度落实情况

挂牌出让信息均在网上发布,挂牌成交后,及时将有关挂牌资料装订成册存档,做到备案数据客观、准确、全面、可靠。

(八)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省、市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县国土资源系统扎实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指导原则、治理范围、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等。二是召开动员会议,对全系统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三是认真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国土资源领域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及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实施意见》等内容,观看了《蜕变的人生》等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营造浓厚氛围。四是在政务公开栏橱窗设置了宣传栏,在局网站开辟了专题,设立了举报箱,公布了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五是自查自纠,狠抓落实。根据上级要求的治理范围和自查自纠的重点,将专项治理 4 工作与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相结合,对2004年以来办理的国土资源审批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自查。

二、今后工作思路

(一)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政策的要求,加大土地清理力度,规范用地。

(二)规范管理。一是制定完善《建设用地审报流程表》、《土地登记发证审批流程表》和《采矿许可证审批流程表》等工作流程,及时受理办事单位和群众的报件,确保公正透明、优质高效。二是加大土地动态巡查力度,制定巡查路线,加大巡查范围,对当场发现的问题,就地依法制止解决。三是坚持县国土、监察大队联合巡查执法制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执法合力。五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有关规定依法用地,对新出现的各类非农业建设项目违法占用土地的,将依法严肃查处。

(三)加强各类非农业建设项目用地管理,规范项目用地行为,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通过用地预审。没有国土资源既用地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县发改委等部门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

上一篇:县妇联巾帼志愿者服务活动调研报告下一篇:职业个人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