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共16篇)(共16篇)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篇一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论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怎样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有效地落实新课程呢?多年来,我们尝试过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发现近两年我校学习和实践的“洋思”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落实新课标的有效模式.一、洋思教学模式简介
洋思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自学(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习题等).“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疑难.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还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一些变化的形式,如:“两学两教,当堂训练”,“一学两教,当堂训练”,“多学多教,当堂训练”等.但不管这些课堂教学的结构怎么变,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体现了两条线:一条线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练,这是一条明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条线是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是一条暗线,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洋思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步:“提出目标,指导自学,质疑讲解,练习巩固”.洋思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三清”:课堂上的堂堂清,批完家庭作业后的日日清,学完一个单元后的月月清.综上所述,洋思模式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学,而这里的引导主要靠自学指导.二、当前数学教材内容的“缺憾”分析
一个时期以来,给学生“减负”之声此起彼伏,媒体加以操作,教育部门也认为学生不堪重负,并认定重负之因是教学内容过多,过难,要求过高.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删减教材内容,降低难度(本以低得难以应付中考)和要求(如在添加辅助线的条数;在证明中“因为、所以”的次数;在了解、理解、掌握的咬文嚼字上在做文章),大肆拆桥断路(如“二次函数”内容被肢解;几何图形留下性质,砍去判定;不少定理因为公理,最后成了“事实”),最后干脆决根(公理)断脉(证明),把“平面几何”拆成了一堆“空间与图形”的砖、瓦、灰、石、砂,等不一而足.有专家曾经说过:“课程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材.我们应当了解所用课本存在哪些不足,在教学中加以补充、完善、充分发挥其作用.”
这些教材内容的缺憾,给洋思模式中学生的自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洋思教学的精髓又是以学生自学贯穿始终.所以,急需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自学内容.近两年的洋思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肤浅的做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三、灵活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顺利自学
1.整合教材内容修复思维体系
案例1“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课本将“轴对称”安排在初二第一学期,内容有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区别与联系、作图,典型应用等,内容完整,结构合理.“旋转对称”和“中心对称”安排在初三第一学期,内容支离破碎,如只介绍了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旋转后一对对应点的性质.而练习题中又涉及到了有关旋转的作图;应用旋转变换进行证明;计算;判断某个图形是否旋转图形等的题目.本来“中心对称”是“旋转对称”的特殊情况,但课本并未提及这两种对称之间的关系.如果让学生按课本呈现的内容进行自学,别说应对中考,就连课本练习题也无法完成,如果教师靠课后追加习题课的方式进行弥补,那也只能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做了如下的整合.课前作业:复习整理“轴对称”这一节所学的各项内容.自学指导:
第一步回顾“轴对称”这一节所学的各项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复习情况的抽查并作适当的弥补,可用媒体展示有关内容.)
第二步第一组学生类比轴对称的有关知识点和具体内容,参考课本和练习册,用10分钟查找“旋转对称”的有关内容,把它们写下来.第二组同学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中心对称”的查找任务.
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篇二
1. 培养学生的兴趣
对于一件事物, 只有当它能足够引起你的吸引力时, 你才会看重它并且试着研究与接触它. 对于数学的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老师要充分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兴趣, 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 因为数学是一门拥有许多定理的学科, 这难免会让人感觉到乏味, 这时, 老师就要想办法使学习变得轻松,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下面用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 当讲解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时, 老师可以利用教室的墙壁为实例, 墙角的三条线相互垂直, 并且处于不同平面上, 天花板左边与右边的线相互平行, 永远都不可能相交, 再鼓励学生们自己发现这样的实例, 这样就能加深他们的印象, 还能使他们理解得更透彻,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 教学的重点要突出强调
数学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再加上知识又是连续性极高, 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讲解重点, 只有抓住侧重点, 才会更好地运用数学. 课堂的讲解要注重层次分明, 对于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要进行详细讲解, 而对于一些偏点就不需要面面俱到了, 只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数学知识即可.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老师会列举一道实际应用题, 来让同学们进行列方程. 很明显, 这一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而不是对所列方程的解答. 只有抓住课堂重点, 才能够使学生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及课后复习, 避免浪费时间, 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 对于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化讲解
极高的抽象性、严密的推理性以及广泛使用一直都是数学独一无二的特点. 初中的教学很关键, 因为这时的数学正是基础必备, 并且抽象的概念也非常多, 如果教师一直以抽象的讲解来描述概念的话, 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上课兴趣减退、负面情绪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 把抽象性的概念进行具体化讲解, 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无理数的引入, 可以采用一些实例, 例如运用“1-2”引出负数的存在意义, 相比之下,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们无理数存在的话, 会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困惑, 而引入实例就使这个抽象概念容易接受多了.
结束语
数学, 作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 只有把它学习好, 才能够使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所以, 初中数学的教学绝对是重中之重, 有待专业人士的研究与探索. 正确的教学方式, 才能够培育更多优秀的学子.
参考文献
[1]方运加.一个被忽视了的目标:做有学问的数学教师[J].湖北教育, 2004 (3) .
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篇三
摘要: “分层教学”就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它主张“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它强调“因材施教,分层提高,使优等生更优,使多数学生进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再根据《课标》要求进行因材施教。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智力、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从而造成优等生学习没动力,不能更优;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失去学习兴趣;也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的策略
分层教学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讲究策略,我们不能让学生在分组时觉得自己是优越者或者是差者,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不断进步,能向更高一层靠近。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分层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三、分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师生的情感也在互动,最起码应达到一种和谐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自主地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享受自己的成功和喜悦。那么,教师就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更不能摆出一副“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架势。而是要让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千万不能漠视学生的不成熟的见解,更不能随意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到处有发言、有争议、有讨论、有发现,学生热情洋溢,情绪高涨,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和谐同步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
(二)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熟悉《课标》的前提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C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A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三)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C组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A组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组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A、B组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C组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探究。对C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完成《课标》的要求,优秀生尽可能的拔高。
(四)分层练习、作业
分层练习和作业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检测反馈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和作业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以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五)分层测评
分层测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A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组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组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
4.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篇四
・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英语课堂・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课程论文_现代教育技术让语文课更高效・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优化科学实践教学・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现代教育技术
・ 成长记录袋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论”教学评・ 数学教学评价的及时性与过程性・ 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师资能力分析・ 教育论文_论发展性主体课堂教学评价・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教学评价
・ 和谐愉快教学氛围在小学英语新课改中的探・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育论文发表_浅议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新课改
摘要: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跟不上课改的步伐,为了使数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求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领会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机会留给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论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要想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采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语言规律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能再搞新的“一刀切”,教学要求的高低应由学生的实际来决定,应体现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有的只要求学生去感受、体验;有的需要组织学生去观察、动手实践和操作,达到识别和鉴别的目的;有的则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过程;也有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不要回到“教师主宰一切”的老路上去,我们还要用发展的观点把握教学要求,在教材的基础上,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提问时要特别关注,估计它们能够答对的问题,应该尽可能把机会留给这些学生,这样他们才会有成功感,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动态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应该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应该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公开课上应该不怕学生出错误,因为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会使整节课锦上添花。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往的评价,往往以选拔人才或评优为主要目的,在评价时常常是鼓励了一方而打击了另一方,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可以这么说,激励是教学评价的精髓。评价应是无形的激励。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以及自主行为的调控力。所以,教师要有一种伯乐的眼光、宰相的胸怀,要用亲切的口吻评价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趣味的语言点拨学生……教师应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失误、不足,应持宽容态度,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给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轻松的环境、不衰的兴趣、积极的动因。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因,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三角形的相似可以用SAS来证明,平行四边形是否也可以用SAS来证明相似呢?”虽然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问题很可笑,但我认为这是认知过程中自发的顺应和迁移现象,更是学习中勇于探索的大胆猜测。对学生的这种想法,我是这样评价:“你能做出这样的大胆猜测,这是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表现!现在就让我们先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这样的激励性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情境是为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而创设的,任何与学习无关的情境都是不必要的,否则只会干扰正常的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自然,贴切,有助于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展开和学习潜能的开发。另外,教师还要学会适时地抓住教学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教学情境的再创造。我们在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一定要防止出现新的套套,即反掉了老传统,形成了新传统。现在的新课程强调多样化,那么教学方法也要提倡多样化。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反思哪种方法更好。所以,我们在在课堂教学评价时,不要落入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新套套。
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和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互动教学。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设想可以当场评价,便于应用反馈原理。从心理学角度讲,反馈原理运用得好,通过师生对话,通过知识反馈和情感反馈,使学生明确所学学科的意义,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任何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以他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了高度的兴趣为前提的,任何一个优秀教师和优等学生,都是以他对所教、所学课程有高度兴趣为基础的。赏识就是一种典型的正面的信息反馈和情感反馈,它可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最积极的水平。“积极水平”表明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通道的有关部分保持高度畅通,因而“神经噪音”大大降低,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内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这只有在极大兴趣、专心致志下才可能达到。新教材的编排就容易应用这种赏识教学。
5.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最近几天,初中数学组组织学习了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面谈一谈我的一点心得:
一、课堂中师生应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思维的互动,专业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二、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我们应把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6.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篇六
西宁市回族中学
周占虎
2011年7月12、13日学校教研室组织参加了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得培训会,对整个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初中数学课程有了一个全新得认识,具体如下: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获益,人人成长的教育。我感受到了新课标对于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要求教育工作者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发展。
新版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更加全面、科学。“双基”变为“四基”,在原实验课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样全面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
新版课标数学知识领域的表述更加系统规范。把原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这样表述与“数与代数”形式上更加一致,内容上更加科学。
新版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从实验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而当前教育中学生急需提高的素质,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体现。
新版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数学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学习的程度,特别是对学生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做了具体的描述。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实施。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7.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
新阶段催生了教育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明确了课堂讲解新要求, 新要求提出了方式方法新策略。 以往教学理念下, 初中数学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精力, 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究其原因之一, 是由于教者所采取的实施手段, 不能遵循现有教学规律, 不能按照教学实施原则, 不能呈现教学显著特性。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没有处于科学合理的位置, 师生没有形成融洽平等的关系。 素质教育态势下的初中阶段数学工作者需要选择和践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体现教学的内在本质、展示二者的根本作用, 而形成的新型方式, 推动学教协调发展, 学讲活动持续推进, 教学合一、教学互赢目标成为现实。 我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选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一、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双向互动特性, 利于双边沟通交流
教育运动发展学明确指出, 课堂教学充满了运动发展的特点, 其中包含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刻互动、深入探讨、强烈碰撞等双边实施环节和因素。 一切教学方式的设置和运用, 其目标和意图都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师生之间深入高效的互动和发展。 因此, 教师开展知识点讲解或者问题讲授等不同实践活动中, 选择和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时, 要紧扣住教学活动的双向双边特点, 设置的教学方式要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沟通、讨论和辩论, 从而让师生能够更深入地认知和理解知识点要义和解题思路策略。 如“二次根式的除法”第一课时新知讲解环节, 教师采用动手操作为主要手段探究性教学策略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等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讲解商的算术平方根, 展示其数学形式:。
生:观察商的算术平方根所具有的特征, 并指出其内涵意义, 指出其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本质内涵, 就是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师:组织学生讨论, 商的算术平方根式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讨论, 指出a≥0, b>0。
师:组织讨论为什么b>0?
生:通过讨论明确, 因为b=0时分母为0, 没有意义。
点评: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商的算术平方根, 在讨论和分析的双向过程中, 学习了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内涵意义, 同时也有获得了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的结论, 并能进行有效展示。
在上述讲解进程中, 教师组织学生群体深入学习和研析, 在深入讨论和相互交流中, 将自己对新知内容的认知观点进行了表达和展示, 让学生进行了有效训练。
二、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时代发展特性, 利于教学实践活动
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科技发展成果应该助推学校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实效。 现代社会下的学科教育, 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器材开展课堂教学, 已成为教师所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 课堂是现代教学器材的使用主阵地, 学科教学的时代特性和发展特点,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是其重要一面。 教师实施教学新方式, 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 将电脑、电视、课程软件、电子产品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抽象、复杂、深刻的数学学科知识或问题案例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表达, 便于初中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讲解中, 该节课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讲清讲透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内容, 同时也是初中生认知掌握的一个难点, 加之函数图像和性质内涵和外延较复杂和丰富, 需要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教材的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等特性, 开展有效深入的讲解和指导。 教师在其具体讲解过程中, 借助现代化教学多媒体器材, 将电子白板这一教学工具运用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讲授过程中, 通过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软件, 运用投影仪将准备好的图形符号其他相关内容逐步投射在电子白板上, 再通过批注、覆盖、拖拉、标识等手段, 将一次函数的图像运动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初中生面前, 让初中生对其图像特点及性质内容有直观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为初中生有效探究一次函数案例问题提供认知基础。
三、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课标核心要义, 利于学生发展进步
锤炼参与对象的技能、素养、品质, 是新课改的重要核心要义, 同时也是新阶段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 都为了达到发展和提升学习对象能力和素养这一目标。 因此, 教者在使用新方式手段时, 应贯彻落实锤炼和提升参与主体的探知技能和解析能力, 把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使得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与锤炼学生的技能过程同步实施、同向进步, 不能走形式主义路线, 为了追求所谓的新课标、新要求而实施新方式, 为了达到所谓的新要求而开展新手段, 应将新方式的使用建立在促进他们良好数学技能、优秀品质形成的基础上。
总之, 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 要与时俱进, 学习借鉴, 多用“拿来主义”思想, 选用更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手段, 实施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推动学与教科学、持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朝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探究例谈[J].内蒙古教育, 2007.02.
[2]熊士荣, 肖小明, 苟娇娇.科学探究学习教学实施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
8.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像以前那样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进行大满贯的教学方式,而是更多地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对于初中数学也适宜选择分层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做如下阐述:
一、在初中数学内容上的分层教学
1.在备课方面的分层教学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分出层次,首先就是要对上节课的内容進行复习,对于那些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是一个加深理解的过程;其次就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化,要注意由浅入深的步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化;最后,就是在新课内容的准备上也要先易后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在上课方面的分层教学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同样要进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在导入课程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点引入主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讲解关键知识点的时候要严谨的展开讲述,让学生详细的了解,在讲解习题的时候要细致,尽量给学生满意的答复。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采用不同的讲述方法,也是一种分层教学。
二、在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上的分层教学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差别还是挺大的,他们的学习能力不同,作业完成的状况也不同,如果布置一样难度的作业,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会觉得做的没有价值,而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又会觉得很吃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体现出分层教学的优点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这样进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布置难度不一样的作业,这样的方法,既可以让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产生主动向成绩好的学生看齐的竞争心理,又可以让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这个环节当中都得到较好的巩固的效果,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韦志华.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13(3):121.
[2]张光恒.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再探究[J].课改 前沿,2013(4):77-78.
(作者单位 河北省隆化县蓝旗中学)
9.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篇九
武学斌
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新课标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实践表明,《学案》的使用非常奏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看成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创造性工作的话,那么制定新的教科书则是第二次创造性的工作,而教师依据新课标、按照新教科书实施教学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创造性的工作了。因此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就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行动研究法”是目前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10.数学课程标准 篇十
一、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基础上,创设 “ 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 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 “ 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三、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 用好 ” 教材,而不能 “ 教好 ” 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四、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1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篇十一
一、概念的引入
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根据概念获得的不同形式,概念的引入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
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现实原型。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现实世界,对于这类概念,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入。这种联系现实世界引入概念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客观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的现实融于一体。比如,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正、负数及互为相反数的概念;在提供日常生活中具有各种对应关系的实例基础上引入“函数”的概念;几何变换与许多实际问题有较为密切耳朵联系,可通过列举蝴蝶、人脸、花朵、窗户的排列、镜面反射等,提供對称图形的现实原型。
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从新概念形成背景看,有的数学概念具有清晰的现实原型或直观模型,有的则产生于已知的相对初级的抽象概念,对于后者,常根据新旧概念的关系,采用恰当方式让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发现,从而引入新概念。在已知概念基础上引入新概念的方式取决于新、旧概念之间具有的逻辑联系。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属性,使得到“矩形”的概念,平面几何中的概念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再如分式的有关概念通过分数的相应概念引入。
运用数学问题引入。通过数学问题引入概念,可以充分说明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有助于产生认识需求,明确认识任务。这里的数学问题一般来自于生活实践,或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如:求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的问题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从而引入实数概念;“已知当m>n时,a÷a=a,那么当m=n时,a÷a等于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出“零指数幂”概念,等等。
二、明确内涵、廓清外延
引入阶段提供的生活实例是形成概念的毛坯,接下来便是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抽象化、形式化来掌握概念的内涵,廓清概念的外延,能够从理性层面上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教学常常通过下列环节达到对概念内涵的把握与外延的界定:
给出、剖析概念的定义。大量的实验和教学经验表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反之学习越困难。用词语和符号表述前一阶段的认识结果,即给出概念的定义,就是扩大概念关键特征的有效途径。
运用变式材料。所谓变式材料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变式材料由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直观材料组成,在教学中,通过对变式材料的辨析可以更鲜明地揭示内涵与外延。比如:“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不是有理数”引入实数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无理数就是不尽方根数的模糊认识,这时可以在例题或练习时给出多种形式的肯定例证,如:Π、0.1010010001……等无理数,突出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的本质属性.
辨析否定例证。如果概念的肯定例证提供了最有利于概括的关键特征,那么概念的否定例证则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掌握一个概念意味着能够分辨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该概念的外延集合。而否定例证的运用可排除概念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进一步弄清概念的外延。如:与弦垂直的直线不一定是圆的切线;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等等。
三、概念的应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抽象的产物,并且具有“对象”与“过程”的双重属性。因此,在获得概念后,还要通过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这些属性。
四、建立概念体系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内容的知识单元,概念之间的联系则形成了教学内容体系的框架结构。概念体系隐没在知识内容之中,分析者要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明朗化。中学数学概念间的联系有以下两种情况:
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群。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可以用一种逻辑链将它们连接起来,因此形成的概念体系一般成线状结构,如: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具有并列关系的概念群。有些概念之间不具有种属关系,但它们具有某种潜在的联系,我们称这类概念具有并列关系,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二次三项式、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等。
1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篇十二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激发学生潜能, 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家长、同学)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主动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由实践创造出来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2. 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 教师不要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则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扬,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 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值得为学习而勤奋, 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4. 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总之,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 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 而其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素质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旨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而数学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素养, 理应发挥其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就必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这对开发人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几年来笔者对数学素质的培养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1. 以发展为根本, 以学生为主体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 使学生完全处在学习的被动地位, 智能及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从而影响到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对差生教学中, 笔者将知识分成不同的环节, 以讲、练、读、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由浅入深地给出问题, 让学生练习或口答, 使其感觉有所收获,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培养师生情感
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仅对其学习成果肯定和表扬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在课堂上以填空、选择题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创设生动新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 还要注意搞好师生关系,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处处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 使学生自动调节, 并在行动上做出积极反应,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功和喜悦,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而真正做到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
3. 及时积累, 锻炼意志
由于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的连贯性比较强, 总是一环扣一环, 前面学习过的公式、概念及特殊题型的解题方法等, 在后面知识的学习中都要用到。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一定要使学生认识自我, 克服怕苦、畏难、烦躁的心理, 养成每天坚持巩固、小结、积累、预习的学习习惯, 以不甘失败的坚强意志弥补知识学习上的漏洞、积极探索新知识。同时还应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4. 让学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深深地感知数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它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能促进学生智能开发、个性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优化。培养教学素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的教学形式。
1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卷 篇十三
命卷人:徐玉平时间:2011-9-17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
2、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以和为指导。
3、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应体现义务教育的性、性 和性。
4、历史课程改革应当有利于学生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
与教学过程。
5、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6、初中历史课程内容标准有哪六个方面:、、、、、。
7、编写历史教科书应当依据编写。
8、教科书的内容应当体现:性 和性。
9、历史教学评价应当以为中心。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
1、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
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2、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增
加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
3、历史学习是一个从积累历史知识到感知历史、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
程。()
4、学习历史要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
到民主、从法治到人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历史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如何处理教科书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关系?
2、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3、历史学科有哪些丰富的课程资源?
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被动接受、死记硬背
2、唯物史观、科学的教育理论
3、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4、学习方式
5、教师、学生
6、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7、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规定的总课时
8、时代性、适应性
9、学生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简答题
1、答:要正确处理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惟一依据。教科书编写者要认真研究《标准》,领会《标准》的基本精神。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知识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答:1.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2.观察法。3.活动法。4.学生自我评价法。
5.测验法。总之,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
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应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14.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心得 篇十四
邵阳市第十四中刘锦秀
暑假,我市举办了《生物学课程标准》培训,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略有收获。
初中生物新课标的内容分四部分:
一、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设计的思路。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
四、实施建议。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活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村、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深刻理解了《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和新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国内多数人对科学素养的解释:所谓科学素养的含义就是学生能够合理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去。如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
息传递给后代。一些进行无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来自同一亲本;一些进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可来自不同亲本。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位于细胞染色体上。生活中利用遗传学解决许多问题,如医学上用它来检测两个人的亲子关系,我国婚姻法规定近亲不能结婚·······
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在新课中为什么要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的价值培养。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在看、听、说、闻、思全方位得到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有了认知的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得到加强,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的认识,就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沟通,懂得尊重人,体谅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师的主要职责,并不是那么多地去培养学习者,而是去训练开拓者。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职责是:
(一)激起学生内心的深处的学习动机。
(二)和盘托出教学设计,凸显活动的目的性。
(三)引导点拨学生思维,使讨论焦点化。
(四)融入激励性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华。
当然,通过学习新课标,我知道课改的路还很长,而且很崎岖。
因为生物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大多数的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员,而探究性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面临的问题。但不管有多难、多辛苦,做为一位生物教师,还是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应付,更加努力的投入!都应一颗热诚的心去工作。
15.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篇十五
1. 善于发现并呵护创造性思维的亮点
首先,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创造性。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只要有点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 就称得上创造。”教师不要把创造看得太神秘, 更不能对学生的创造给予太高标准的要求, 否则, 我们在课堂上就难以发现学生的创造性。
其次,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萌发创造性思维的土壤。教师要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建立师生情谊,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此外, 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表述, 切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 往往最怕在同学们面前出丑, 如果教师不注意鼓励和引导, 势必造成其心理上的胆怯, 以至于不敢在课堂上发言。试想, 一个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怎么可能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呢?
2.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数学问题解决就是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 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抽象问题。所以, 问题解决本身就贯穿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要加强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按照“问题解决”的思路,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抽象、概括、联想、类比、猜想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 使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且富有启发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中, 问题的设置要在不影响学生理解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实践证明, 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从而引起学生的参与。
3. 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 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 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 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 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 其内容是有趣的, 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 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 学生所作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挑战性、开放性及探索性等特征中的全部或数个。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 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 实践操作,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 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如学习了解方程之后, 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 教师放手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 另一方面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 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5. 理透教材
不能机械地“教教材”, 而是要“用教材教”, 对教材作出理性且合理、合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 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 不要把握教材意图。我认为, 要实现真正有效的课堂, 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 理清教材中每一个内容领域的编排意图, 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或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 这样, 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其次, 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 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话。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 “深入”是“浅出”的前提, 把教材钻研得越深, 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也能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 但有些教师却会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 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 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6. 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会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7.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16.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标准 教育现状 创新教育 策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180
初中阶段是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也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比较大,而数学成绩不够理想。或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心理上有负担,对于数学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这都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要想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数学教材的知识内涵。其次,教师要能够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做到关心和爱护,让其树立数学学习信心。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教师必须要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突破。
一、转变师生角色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师要将以前以教师为根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师生之间的探究知识。尤其是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的构建,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者。
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将数学课堂开展得丰富多彩,还要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设置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教师要善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数学问题意识。
二、数学创新教育对于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教师要具有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于新课程标准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领会课标精神内涵,构建全新的数学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将其贯穿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具有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学会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师必须要对课程改革有良好的领会能力,找准新旧教材变革的不同之处,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教材的要求,全面转变数学教学的方法,将新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新教材更具渗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要具备数学教学反思能力。数学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知识,而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要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能力的进步情况等。只有在总结和反思中,教师才能寻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弥补漏洞,积累经验,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另外,教师还要经常观察和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通过取长补短,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积极转变数学教学手段
首先,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逐渐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仔细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数学知识的框架中去把握教学内容,从而设置最佳的教学方案。为了使教学过程能够顺利开展,教师要事先设想好学生可能掌握不到位的地方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依靠,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讲授数学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况以及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创设不同的教学试题来锻炼学生。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比较高,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让学生的能力能够逐步得到提高。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较低,在安排试题练习的时候,可以适当简单一些,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而不感觉吃力。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实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就是通过数学教学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期待的效果。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数学教师就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要将学生逐渐引导到生活中去,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和水平。
最后,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困难时用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尤其是那些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他们对于数学学习存在一种心理障碍,不愿意主动学习,对此,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并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是瑕疵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影响学生,这对学生的以后的学习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更新教学思想,用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桂花.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
[2]顾金峰.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12).
[3]金菁.新课程改革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下,2013(9).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推荐阅读:
课程新标准初中数学06-25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初探07-18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计划08-26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07-28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08-28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06-27
小学新课程标准数学07-15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06-15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反思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