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说课教案

2024-06-16

蚂蚁说课教案(精选12篇)

1.蚂蚁说课教案 篇一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及说课稿《小蚂蚁的生日会》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团结友爱、平等待人的良好情感,借助小蚂蚁开生日会的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小蚂蚁的生日会》含反思教案及说课稿吧。

目标:

1、借助小蚂蚁开生日会的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培养幼儿间团结友爱、平等待人的良好情感。

3、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准备:

图片小蚂蚁、蜻蜓、蜜蜂、蝴蝶、瓢虫、蜘蛛、蜈蚣、蚕宝宝蚕宝宝变蚕蛾。

过程:

一、认识蚂蚁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呢?(出示图片小蚂蚁)

2、师:小蚂蚁长什么样的?(六条腿、头、胸、腹)

3、小蚂蚁今天真高兴,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了,他想邀请朋友们来参加,于是就在门口贴了张海报,海报上说了一些什么呢?陶老师来念一念。(出示海报)

二、小蚂蚁过生日

1、丁咚,门铃响了,蜜蜂拍着翅膀飞来了,(出示蜜蜂)他会对小蚂蚁说什么呀?小蚂蚁会怎么说呢?

2、丁咚,门铃又响了,美丽的蝴蝶飞来了(出示蝴蝶)她对小蚂蚁说什么呀?小蚂蚁又会怎么说呢?

3、丁咚,蜻蜓飞来了(出示蜻蜓)他对小蚂蚁说什么?蚂蚁又会怎么说呢?

4、丁咚,瓢虫也来了(出示瓢虫),他对小蚂蚁说什么呀?小蚂蚁又会怎么说呢?(练习句式:你好,朋友,祝你生日快乐!谢谢,欢迎你,我的昆虫朋友)5、师小结:现在来了几位客人,他们是不是小蚂蚁邀请的昆虫朋友,为什么?(说出昆虫有六条腿)6、丁咚,门铃又响了,蜈蚣和蜘蛛来了,(出示蜈蚣和蜘蛛)小蚂蚁说:“对不起,你们不是昆虫,请你们下次再来吧。”蜈蚣说:“我们是昆虫,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蜈蚣和蜘蛛的腿太多了,昆虫只有六条腿。)

7、丁咚,一条蚕宝宝一扭一扭的走来了(出示蚕宝宝图片)小蚂蚁对它说:“对不起,你不是昆虫请回去吧!”你觉得小蚂蚁说得对吗?

9、师:现在请你们来听听故事,听完了你们就知道了,故事的题目叫《小蚂蚁的生日会》

10、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一遍11、师:蚕宝宝到底是不是昆虫呢?谁告诉小蚂蚁的?蚂蚁妈妈是怎么说的?

三、我们都是昆虫朋友

1、老师当小蚂蚁,你们来当昆虫朋友,你们来为我过生日吧!

2、教师与幼儿进行角色表演。并学说对话。

四、结束活动昆虫朋友们为我唱一首《生日歌》吧!

中班语言说课稿:小蚂蚁过生日

一、说设计意图

故事充满童趣,以幼儿喜爱的过生日情节为引点展开活动,带领幼儿一同走进小蚂蚁的生日会,从而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是有头胸腹,有六条腿。本次活动取材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易于理解,还可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正如《纲要》中提到教育活动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二、说教学目标:

新《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们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借助小蚂蚁开生日会的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体验同伴间团结友爱、平等待人的良好情感。

三、说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借助小蚂蚁开生日会的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发展语言交往能力,并体验同伴间交往间要团结友爱的良好情感。

四、说教法

新《刚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中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结合以下3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活动中通过图片出示,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通过图片的观察形象的了解来参加生日会的朋友的外形特征,为幼儿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做好了准备。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提问如:“它长什么样?”“它们会对小蚂蚁说什么”“小蚂蚁会说什么?”等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参加小蚂蚁生日会”,让幼儿在游戏的欢乐氛围中巩固昆虫的知识,又引导幼儿体验同伴间友爱的交往的良好情感。

五、说过程

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认识蚂蚁,引出课题首先出示图片,吸引幼儿注意,关注蚂蚁的外形特征:有一对触角,头胸腹,六条腿,为下面的昆虫朋友来参加生日会做好铺垫。

再以海报张贴交代邀请参加生日会的是和蚂蚁一样有头胸腹,有六条腿的昆虫朋友。鼓励幼儿猜测谁会来。

第二环节:谁来了首先教师以门铃的象声词“叮咚”和出示图片的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力,请出来参加生日会的朋友有:蜜蜂、蝴蝶、蜻蜓、瓢虫。引导幼儿直观的感受来参加生日会的朋友的外形特征并在幼儿猜测好朋友间的对话,模仿好朋友有礼貌的对话例如:“你好,小蚂蚁,祝你生日快乐!”“谢谢,欢迎你,我的昆虫朋友!”给幼儿创设了一个锻炼语言交往的平台,也引导幼儿体验同伴间有礼貌,团结友爱的互动氛围。接着教师小结:有几个好朋友来参加生日会,它们和小蚂蚁一样有头胸腹,有六条腿的昆虫朋友吗?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叮咚,谁来了?”出示蜈蚣蜘蛛,“你觉得它们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吗?”因幼儿对昆虫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会说道“它们不能来参加生日会的,它们的腿太多了。”小蚂蚁有礼貌的把它们请回去了,请它们下次再来。

“叮咚,又有谁来了?”教师出示蚕宝宝图片“他能参加生日会吗?”幼儿回答各不相同,这时教师设置悬念“蚕宝宝能不能参加生日会?我们到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里去听一听吧!”第三环节:完整讲述故事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幼儿倾听。借助故事欣赏和蚕宝宝变蚕蛾图片,幼儿都会说:“蚕宝宝能参加生日会的,他长大后就会变成蚕蛾,有头胸腹,有六条腿。”自然而然的解决了上面抛出的问题。

第四环节:游戏--参加小蚂蚁生日会师幼角色扮演不同的昆虫朋友,在帮小蚂蚁庆祝生日时,不仅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进一步感知昆虫的外形特征,还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体验好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要有礼貌,团结友爱。

评课稿教师的选材比较有趣,小动物的出示很吸引小朋友,提高了幼儿听故事的积极性,教师能抓住小朋友对小动物喜爱的特点展开这个教学活动,我觉得这点比较好。再导入环节中,教师以小蚂蚁出示,让幼儿观察小蚂蚁的样子,引导幼儿说出6条腿,头胸,腹。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在故事的时候,师以排图讲述的方法来实施教学。在引导幼儿对话的过程中,幼儿们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在第二个环节中,师能以提问式的方法做个小结,让孩子加深对昆虫的概念。在幼儿遇到问题时,是能以完整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到故事里去寻找答案,这种解决方法比较好。不足之处:1,在第一个环节时,师应总结孩子的对话,应示范性的讲述一遍小动物的对话,这样一来后面出现昆虫时自然而然会说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

2,在第二环节出现问题时,时应及时引导,避免孩子的思维远离教师的教学内容。对于这次三人组合的教学活动,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肯定还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大家多给建议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活动。

效果反思:

本活动利用各种动物图片、借助小蚂蚁过生日的故事情节,直观地让幼儿感受昆虫的特征,在开始设计教案时,我注重了让幼儿观察昆虫的特征,有些重科学偏语言的倾向,经过几次修改后,我将动物间的对话、故事讲述、情境表演,作为重点,为幼儿创造一个敢说、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幼儿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整个活动的气氛也活跃了,只是孩子们的回答有时真让人把握不好,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在回答我抛出的问题:“蜜蜂会对蚂蚁说什么呢?”他们知道好朋友见面打招呼用:你好,但不说祝你生日快乐,只为昆虫朋友准备送什么礼物给小蚂蚁动起了脑筋,他们说蜜蜂会将自己喜欢的蜂蜜送给蚂蚁、蝴蝶会送小花、蜻蜓喜欢在荷叶上就送荷叶等等。我却在为如何将他们的话题拉回来而犯难了,也在这时我处理的不是很好,只一味的让幼儿跟着我的思路走,我应该将蜜蜂与蚂蚁的对话进行小结和演示,这样可能有助于下一位朋友的出场。在教具的准备上,我忽略了一样东西,应该准备一个蛋糕盒,这样逼真一点,让幼儿感到有过生日的氛围,不过,整个活动进行的还算顺利,幼儿兴趣浓厚,特别是角色表演时孩子们都很兴奋,整个活动被推向了高潮,欠缺的是语言上的完整性,这有待加强。

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小蚂蚁的生日到了,他想邀请朋友来参加生日会,要求和他一样有六条腿,有头、胸、腹的昆虫朋友。丁咚,门铃响了,蜜蜂拍着翅膀飞来了,他对蚂蚁说:“你好,朋友,祝你生日快乐!”蚂蚁说:“谢谢,欢迎你,我的昆虫朋友。”丁咚,门铃又响了,美丽的蝴蝶飞来了,他对蚂蚁说:“你好,朋友,祝你生日快乐。”蚂蚁说:“谢谢,欢迎你,我的昆虫朋友。”丁咚,蜻蜓来了,他有礼貌的说:“你好,朋友,祝你生日快乐!”蚂蚁说:“谢谢,欢迎你,我的昆虫朋友。”丁咚,小瓢虫也来了,他高兴地对蚂蚁说:“你好,朋友,祝你生日快乐!”蚂蚁说:“谢谢,欢迎你,我的昆虫朋友。”小蚂蚁热情地招待着朋友。这时,丁咚一声,蜈蚣和蜘蛛也来了,小蚂蚁有礼貌地对他们说:“对不起,你们不是昆虫,请下次来玩吧!”蜈蚣说:“我们也是昆虫,为什么不能进去呢?”蚂蚁说:“昆虫都有六条腿,你们的腿太多了,所以你们不是昆虫!”蜈蚣和蜘蛛只能回去了。丁咚,一条蚕宝宝一扭一扭地过来了。小蚂蚁说:“对不起,你的腿太多了,也不是昆虫,请回去吧!”在一旁的蚂蚁妈妈赶紧说:“孩子,你错了!蚕宝宝长大后会变成一只蚕蛾,那时它就有头、胸、腹,还有六条腿和翅膀,它也是昆虫呀。”小蚂蚁和他的昆虫朋友过了一个愉快的生日会!

本文扩展阅读:蚁类为杂食类,有些种类捕食昆虫,有些取食植物种子,有些种类取食蚜虫及介壳虫分泌的蜜露;也有专食菌类的。在室内,蚂蚁常取食人类的食物。

2.初中英语说课教案 篇二

文章从八个方面对整个说课进行讲述。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英语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Unit1 Topic1 section A,选择了许多学生热爱的话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说话能力。这一课是本册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不仅在本单元占据主导地位,在本册书也占据主导地位,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万事开头难”,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大词汇量,并将会对他们本学期的英语学习有重大的影响。目前,新课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口语及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对本课综合知识与语言点的分析,我认为教材内容是谈论假期生活,这一题材学生感兴趣,很容易引导他们学习新的句型和词汇,激发他们交谈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口语。我将本课设计为一堂口语阅读课。

二、学生分析

本班的学生是来自学校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完全能与老师配合,在大部分是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去学习新的知识。但是,农村的学生羞于在公众面前表达,口语薄弱。因此,我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采用师生共同讨论以及不断鼓励学生开口的方法,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依据初中英语新课标交际用语的要求,并根据素质教育中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为这一课确了立三项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帮助学生掌握三、四个新单词,如:proper, by the way, bell, grandpa, chairwoman, grandson;②教学生学会现在完成时Where have you been, Jane?—I have been to Mount Huang with my parents;③教学生学会交际用语—By the way, wheres Maria? —She has gone to Cuba to be a volunteer…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交谈能力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倾听、热爱生活的品质。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重点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我采用英语趣味教学法,采取歌曲导入、分组训练等方法,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难点:口语水平的提高。

五、教具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故事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优化英语教学过程。本节课用了电脑、图片和小黑板。

六、教学方法设计

学生具有无限的潜力,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本节课中我尤其侧重训练学生通过合作探索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并注重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寻求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国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从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向注重知识发展及知识传授过程的转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们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中,我遵循整体教学的思路,运用情景教学法和交际法,分五个主要步骤进行,即:导入、展示、巩固操练、5分钟检测和布置作业。

七、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pre-reading):(6分钟)

一直以来,对于公开课的教师来说,最困难问题之一是老师与学生紧张,出现冷场。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运用语言的环境与场景。如何让学生轻松自觉地回忆、掌握和运用单词呢?我想到了多媒体技术。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通过投影仪上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谈论当时的情景,激发他们运用尽可能多的词汇来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学生通过迅速联想和回忆,复习学过的句型,如:Do you like going to the song? Can you sing the song? 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知识目标一步,我用了3分钟时间。

第二,展示(Presentation); (10分钟)

我让学生看幻灯回答我的提问,引出新句型have /has gone to ...以及 have/has been to .....等。通过由上一环节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新知识。采用多媒体中形象生动的卡通图片,使学生保持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此同时,我还告诉学生,我们整个班级的同学分为两个大组进行比赛,哪一组获胜将会得到礼物。让一组同学问,另一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用have /has gone to ...and have/has been to .....等句式正确表达出来,两组轮流转换。通过这一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化难为易,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若不完整,老师再补充,为此设计了几项具体的操练形式。这样一来,不仅体现了学生之间合作与探索意识,同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与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并扩大了词汇量。

第三,阅读(Reading):(10分钟)

首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跟读,叫他们注意语音和语调,然后利用多种形式操练。

第四,输出(Production):(15分钟)

让学生用句型“have/has been to .....”谈论假期他们去过的地方,用句型“have /has gone to ...”谈论他的朋友去了哪儿。主要考察现在完成时用法,进一步巩固课上所学内容。多媒体提示同学们熟悉的省份,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生活就是知识,对于他们熟悉的话题,学生总能大侃特侃,信心倍增。

第五,总结(Summary):(2分钟)

这一环节既为这一课做好巩固,收尾,又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故非常重要。

第六,家庭作业(Homework):(2分钟)

针对整节课内容,首先,让学生准备下节课用have /has gone to ...和have/has been to .....介绍他的朋友,以此培训学生组织语言、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其次,将本节课学的一个对话,写下给你的父母关于怎样度过假期的建议,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语言切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来。最后,预习下一课内容。

板书设计:我努力做到板书的清晰有序,安排合理。在主板书处列出语言点,副板书位置列出三会、四会及扩展词汇,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记在心里。

八、课后反思

整节课我都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90%的学生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于有很多老师在教室里听课,难免有些紧张,在语音语调上出现一些小失误,恳请评委老师们谅解,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批评,将尽力改正。

3.蚂蚁怎样走最近1(说课)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蚂蚁怎样走最近》内容选自北师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

教材将其安排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之后,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本教材在安排本节课时的内容时,提供了丰富的、来自于生活的或历史的实际例子,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纲要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及教材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经过动手实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直角三角形),初步学会数学建模;3.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学会判断直角三角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3、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鉴于学生目前的知识积累和认识层次,结合本课时的内容特点,将本课时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一是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从而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空间图形中的最短路径问题;二是如何利用平面几何相关知识如对称、线段公理、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平面内的求最短路径问题。

【关键】构造直角三角形。

二、说学生:

(1)本节内容是本章最后一节新课,安排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之后,学生对直角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2)八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是比较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阶段。一方面,八年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因而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显得尤其重要。

(3)八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很感兴趣,已初步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探索交流空间,借助圆柱、长方体等教具,让学生全身心地亲历这种过程。

三、说教法:

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他们尝试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几何图形,学会用所学的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法:

小组讨论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此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一)温故知新(本部分用7分钟)

问题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你还记得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问题2: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问题3:在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5,6,7 B、1,4,9 C、5,12,13 D、5,11,12(设计意图:主要是对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复习,从而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理解,为引入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

1、例1:(勾股定理的应用)

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的取值为3)

问题1:尝试从圆柱模型中画出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的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

问题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 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吗?

问题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设计问题1、2、3,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从而再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解题。)

2、例2:(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问题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问题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

问题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模型的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设计问题1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设计问题2的目的是,将实际问题具体化,利用问题1所讨论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问题3的目的,扩展学生的思维,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思考,找出可行的方案。)

(三)巩固练习(本部分用15分钟)

1、如图1,工人师傅在架设电线杆时,需要从电线杆离 地面8m处向地面拉一条10m长的缆绳,则这条缆绳在地面的 固定点离电线杆底部 m。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问题)

图1

2、如图2,一个透明的直圆柱状的玻璃杯,由内部测得其底面半径为3cm,高为8cm,今有一个12cm长的吸管任意斜放在杯中,若不考虑吸管的粗细,则吸管露出杯口外的长度最短为 cm。

(设计意图:检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3.如图,阴影的矩形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掌握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的平方分别为:()32,42,x则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x的值是A.42 B.5 C.7 D.5或7(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掌握利用勾股的逆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本部分用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与伙伴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质是构造直角三角形的原理。)

(五)布置作业:(本部分用1分钟)

1、必做题:

课本第23页:(1)随堂练习:第1题。(2)习题1.5第2、4题。2.选做题:

一只螳螂在树干的A点处,发现它的正上方B点处有一只小虫子,螳螂想捕到这只虫子.但又怕被发现,于是按如图所示,绕到虫子后面吃掉它.已知树干的半径为10cm,A,B两点的距离为45cm,求螳螂绕行的最短距离.(取3)(设计意图: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需要”的思想,设计了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基础型练习题后,深入钻研所学知识点。)

六、说评价与反思:

1.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了一个有效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发展。

4.韵律活动《蚂蚁搬豆》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韵律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项内容,是提高幼儿音乐素养、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它通常借助动作来感知音乐旋律、诠释意境,深受幼儿喜欢。但传统的韵律活动教学我们多采用让幼儿反复听、反复练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缺少对幼儿音乐情趣的激发以及音乐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的拓宽和思索空间,如何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声、韵、意融为一体的兴奋积极状态,自主参与对乐音的感受,曲意的理解,乐境的体验,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是我一直在探寻的课题。

在组织过《走路》这节歌唱活动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走路产生了兴趣:课间与自主性游戏时都会时不时地模仿小乌龟、小兔、小鸭等小动物秀上一回。为了有效地把“迎合孩子兴趣点”与“拓宽孩子知识面”融为一体,我以《不倒翁诙谐曲》为材,设计了“蚂蚁搬豆”这一韵律活动,让孩子们在老师预设的情境游戏中,体验到音乐表演以及邀请舞游戏的乐趣,为幼儿的自主性表演增添活力。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旋律,随乐曲学做蚂蚁走路、打招呼等动作。

2.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

3.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和与同伴交流,享受表演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蚂蚁胸饰,记号笔,音乐《蚂蚁搬豆》(原曲为《不倒翁诙谐曲》)。

经验准备:幼儿对蚂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惯有初步的了解。

环境空间: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或马蹄形。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小蚂蚁走路的样子以及打招呼的动作。

难点:理解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1.出示“神笔”,师画小蚂蚁,引出主题。

(1)师:瞧,今天老师又带来了神笔。看,这次它能变出什么小动物?(师当场画小蚂蚁。)

师:我们和小蚂蚁打个招呼吧!(拍手欢迎,嗨,你好。)

(2)借助提问与表述,巩固幼儿对小蚂蚁特征的认识

师:小朋友喜欢小蚂蚁吗?那谁来说说小蚂蚁长得什么样?幼儿表述后师简要总结。(六条腿、一对触角,头,身体,尾部。)

师:小蚂蚁长得那么可爱,怪不得小朋友都喜欢。现在,我们也把自己变成小蚂蚁吧(提示幼儿戴上头饰)。

(自我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重温蚂蚁的特征与习性。)

2.创设情境,感受乐曲,自主表演

(1)创编、表演蚂蚁走路、打招呼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都变成了可爱的小蚂蚁,老师就来做你们的蚂蚁妈妈吧。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小狗家搬豆豆。呀,我们小蚂蚁是怎么走路的?(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

集体练习蚂蚁走路动作(跑跳步)(走走走走走走)。

[page_break] 师:哟,这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红蚂蚁吗?孩子们,打个招呼吧!怎么打呢?

(个别演示,后优化组合: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花,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树,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狗,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自我评析:这里借助情境创设,看见小花、小蜗牛等,使走路与打招呼练习变得有趣味性。)

师:我们走得有点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下吧!

(2)发现豆子,创编表演蚂蚁传递信息的动作。

师:哟,宝宝别动,妈妈发现那边有个东西。哦,原来是颗大豆子,比妈妈的身体都要大好多倍。妈妈来试试看,能不能搬起来?(师示范,搬不起。)

师:妈妈搬不起来,怎么办?(请别的蚂蚁来帮忙)那我们怎么告诉其他蚂蚁呢?(用触角传递信息,碰碰身体、屁股、触角、肩膀……)

听音乐来一次(将消息告诉别的同伴)(走走走走走走、碰触角;走走走走走走,碰碰肩:走走走走走走,碰碰手;走走走走走走,碰身体。)

(3)创编、表演搬豆动作

师:这么大的豆子我们该怎么搬呢?(幼儿演示,然后师请幼儿听音乐演示:或联手推、或联手抬……)

3.休息感悟,分享快乐

师:豆子终于搬到家里了,我们都累了,休息一下吧!(幼儿回座位)宝宝们,今天我们去公园玩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遇到好朋友,打招呼:豆子搬不动,告诉伙伴;最后大家一起把豆子抬回家。)

师:宝宝们,今天发生的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团结合作力量大。)

师总结:对啊,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要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战胜它。就象今天,所有的蚂蚁宝宝都齐心协力,就把一颗大豆子搬回了家!刚才搬豆有点累了,让我们为好朋友捶捶肩、捶捶背吧!

师接到电话:蚂蚁奶奶又发现了一条大虫子,我们一起去帮忙吧(蚂蚁搬豆的`音乐起,师幼边做动作边出场)。

(自我评析:通过相互合作捶背的方式,让相互团结、合作的行动自然传递;最后一个巧妙的电话,再次激起孩子的兴趣,使活动处于意犹未尽之中。)

六、说教学反思

5.蜻蜓和蚂蚁 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以读促感,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感悟有劳动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明白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教学方法:

点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以读促感,读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

1、看大屏幕,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蜻蜓,他在干什么?

2、找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你是从哪一个词语知道的? 板书:逛来逛去

3、可是这样美好的日子一晃就过去了,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时间过得快呢?

4、你能用“转瞬之间”说一句话吗?

文中有一只悠闲、自在的小蜻蜓,那么,就让我们就化做这只蜻蜓齐读第一自然段吧。第二自然段

过渡:夏天在小蜻蜓轻松快乐的玩耍中很快地过去了,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来了,田野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吗?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

1、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田野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吗?

2、什么样的景象才叫“荒凉”呢?猜测一下

3、同学们边听老师的描述边看画面。

冬天来了,花儿、小草早已经干枯了,树枝已经变得光秃秃的,刺骨的北风狂扫着大地,小动物们都销声匿迹了,田野里一片寂静,没有一点生气。同学们你们体会到“荒凉”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了吧?

4、对于小蜻蜓来说,荒凉就更加可怕了,那么它怕什么呢?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 板书:寒冷和饥饿

5、你通过读哪个词就马上知道蜻蜓现在的心情?

6、插问引读这一自然段。第三----七自然段

过渡:此时此刻,如果蜻蜓继续这样伤心下去,他就有可能会被饿死,于是,它想了办法,它去找谁了呢?又说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呢?

请三人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3-7自然节,一人读旁白,其他两人读蜻蜓和蚂蚁。蜻蜓和蚂蚁共有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

咱们先来看看他们的第一次对话,谁来读一下蜻蜓所说的话。(课件出示对话)是呀!这时的小蜻蜓太可怜了,你们读得真好!那蚂蚁同意收留他了吗?他说了什么?看课件(课件出示句子)

你知道它还可以怎样说吗? 这是一个什么道理呢?(板书:劳动 安乐)

既然,蚂蚁说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那么,你知道蚂蚁夏天都做了哪些劳动吗? 正因为蚂蚁有了这些辛苦的劳动,所以现在他才能在温暖的家里安乐的生活呀!

通过这两幅图,我们不难明白,虽然蜻蜓在夏季可以自由的玩耍,但是好景不长,到了冬天,他就有可能会被饿死。可是,蚂蚁在夏季辛勤的劳动,就换来冬季安乐的生活。正应了那句话: 只有劳动才会有收获。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其实呀,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爸爸、妈妈。你能说一说吗? 第二次对话

经过小蚂蚁耐心的说教,小蜻蜓好像明白了什么,那么,它反思过去,谁来读读小蜻蜓说的话。(课件出示对话)

那蜻蜓之所以没功夫劳动,是因为――(引读)第三次对话

今年冬天,好心的蚂蚁收留了他,那明年呢?蚂蚁打算怎么做?我们来看他们的最后一次对话,老师来问,你们来答好吗?老师是替谁问?你们替谁答?(课件出示对话)准备好了吗? 谁来读一读蜻蜓所说的话

你明白小蜻蜓的意思了吗?(课件出示要„„也要„„)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小蜻蜓明白了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的道理.所以,他明年不仅要继续快乐的唱歌,也要踏实的劳动了。让我们带着蜻蜓对明年的希望齐读他的话。

现在咱们把这几次对话连起来读读,好吗?老师来读旁白,男生来读小蜻蜓,女生来读小蚂蚁,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三.课外延伸

小蜻蜓都知道劳动了,你觉得老师是不是劳动呢?

付出汗水是一种劳动,可老师教你们知识,使你们获得了收获,那么,老师是不是劳动呢?不一定就只有蜻蜓和蚂蚁是在劳动,你为妈妈洗衣服,刷碗是在劳动,你每一天在辛勤的工作、学习也同样是劳动。只有劳动才会有收获。也只有有了收获,我们才会有快乐地生活。那么,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我们课文学完了,欣赏我们课前排好的课本剧吧。3.蜻蜓和蚂蚁你认为谁最美?

6.“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说课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综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抽象的定理,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别方法,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有关的应用.

▲能力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教学情景.(例如装潢店要招聘店员,老板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一位顾客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玻璃,你能否利用手头的工具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并说明这张玻璃符合顾客要求的道理.”你能为招聘人员设计一个方案吗?)此问题可先提示学生用定义,但用定义不好测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2.判别方法的探索

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三组探索题:

探索一,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探索三,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3.挑战自我

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给出四个条件: AB∥CD;AD=BC;∠A=∠C;AD∥ BC.现在,以其中的两个为一组,能识别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只填序号.)

[设计意图:此题为条件型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求使学生不停留在重复与模仿的阶段.]

4.实际应用

生物实验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在做生物实验时,小华一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谁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4个顶点D.)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同时又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92习题4.4:1、2.

2.体会本堂课你所获得成功的经验,写好数学日记,同学间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集贤县第1中学)

编辑/张烨

7.蚂蚁做操教案 篇七

授课教师:西安市碑林区铁五小学 赵娜

教材分析:“蚂蚁做操”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习了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有表内乘法和整

十、整百、整千数(或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竖式的的书写和各部分的意思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尤其是十位上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的积的含义,更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六单元P52~53《蚂蚁做操》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学会竖式计算乘法。

2、难点是如何理解竖式乘法运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具准备:点子图练习纸、练习本、课件

过程预设

一、复习链接

(一)、口算:60×7=

200×3= 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二)、圈一圈,算一算。

15×4=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借助题目复习点子图圈算和列表格的口算的方法。)

二、活动

(一)圈一圈,算一算。结合点子图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出示“蚂蚁做操”的情境图。

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情境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讲一个数学故事。2.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

即:每排有12只小蚂蚁,有4排,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3.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与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法:

活动

(二)试一试,说一说——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

(1)交流方法一,对用加法竖式计算的,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尝试写出乘法竖式。(2)交流方法二,在黑板上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即每一步求出的是电子图中的哪个部分。

回顾列表计算的方法,表格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哪一步是对应的?(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

第二步,4个10是40个点,写在第二层,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3)交流方法三,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与方法二的竖式进行比较,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结合前面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合起来是什么?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53页练一练1题:圈一圈、算一算。)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交流方法,巩固口算。

(2)用竖式算一算,并与同伴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巩固竖式方法。

活动

(三)算一算,说一说——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213×3= ”,你会算吗?试试看!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2.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计算方法

口算方法:200×3=600 10×3=30 3×3=9 600+30+9=639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①具体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②说一说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③比较一下列表的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它们的算理相同。)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53页练一练2题 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活动

(四)想一想,说一说——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8.蚂蚁教案 篇八

博泸小学 曾维琼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教学过程 :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9.蚂蚁的救助(教案) 篇九

2.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从文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2课时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蚂蚁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昆虫,然而就是这种小昆虫的相互救助之举,却给了作者以巨大的启迪。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会对小蚂蚁产生一种新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感悟。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齐读题目,思考问题:(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音。如“挣扎”与“挣到”都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词语,但它们的读音却不一样。

四、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蚂蚁的救助(齐读课题)。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当花盆水的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援,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就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2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2)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3自然段。

(3)读第4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点拨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奋力”说明了救助过程并非轻而易举,而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

②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③我看到还有一只落难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它的?(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

④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⑤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4)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简单地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3学习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有什么感受?(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总结: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关爱他人,关爱生命。(板书总结)

四、布置作业

10.(教案)上天的蚂蚁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了解巨人与蚂蚁的不同表现,从对比中体会“蚂蚁”品质。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勇往直前。教学重点: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蚂蚁,站在蚂蚁面前,你有什么感觉?很小很小的蚂蚁平常都干些什么事情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上天的蚂蚁》,看看文中的这只蚂蚁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

1.请翻到语文书53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不懂得地方打个问号。

2.复习生字词。

A: 课文中的词语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想考考你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找小老师领读)

B:看到大家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玩个抢读的游戏,就是老师指大家读,比比谁的反应快?

3.同桌互读课文。

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记住这些字了,那调皮的字词趁大家在游戏的时候又回到了课文中去了,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同桌轮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得好,夸夸他;读不好,教教他。

(三)品读课文

听教师范读课文,思考:

1.蚂蚁和巨人都想从哪里爬到天上去 ?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勾出描写通天树高的句子。A:谁找到了?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有一棵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

读得好时:通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插入云霄的通天树。(板画通天树:用绿色粉笔)同学们,像他这样来读一读。

没读好:孩子们,通天树高吗?而且是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可是,这个孩子的读,让老师觉得通天树不太高。谁能读得更高一些?(评语:有点高了!更高了!好一棵插入云霄的通天树!)来,大家一起读。B: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从树干往上爬,一直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通天树就像一架通向天上的梯子,好高哟!来,一起读,边读边想象。C: 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他抬头仰望,脖子都仰酸了,也望不到树尖。做一做“抬头仰望”的动作。

同学们巨人多么想知道通天树到底有多高啊!他就抬起头望呀望,脖子都仰酸了,他可能望到什么,也望不到树尖?

他望到了白云,也望不到——(引读)树尖。他望到了小鸟,也望不到——(引读)树尖。他望到了大雁,也望不到——(引读)树尖。通天树实在是——(引读)太高了。

来,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通天树的高。

巨人的懦弱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巨人的话。1.这时,多么想上天的巨人怎么说?(生读巨人的话)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想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树很高,我知道了巨人认为爬到天上去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学生说到巨人心里很害怕,及时表扬,“你真会读,读到了巨人的心里,掌声送给他。”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巨人心里的害怕,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说树很高,老师就引——树很高,巨人心里就很——害怕,所以他说,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孩子们,现在你就是这个心里十分害怕的巨人。加上动作、加上表情,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巨人的害怕,可以站起来读。谁来读?

——从你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害怕!谁再来读? ——从你的表情中,我们感受到了害怕!——胆小的巨人们,来,一起读。

小结:孩子们,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加上表情动作,读出心里的感受。

2.我们读出了巨人的害怕,白胡子爷爷也听出了巨人的害怕,白胡子爷爷怎样鼓励巨人?(如果学生没有读好,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想想白胡子爷爷会怎样说话)

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去能爬上去。”(生读第四自然段))声音再低沉一点,再慢一点。

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师读第四自然段)

巨人说——“不行,我爬不上去!”(生读第四自然段)

3.通天树下还有黄牛、山羊、小鹿、大象等等,当然,也有你和同学们。想想谁还会怎样鼓励巨人?(课件出示)

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

__________鼓励_______:“试一试吧!__________。”

巨人后退两步,说——不行,我爬不上去。巨人低下头,说——不行,我爬不上去。

巨人声音越来越小,说——不行,我爬不上去。

4.像巨人这样的表现,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什么?(连连告退)最后,巨人终于跑掉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巨人啊?懦弱(nuò ruò): 害怕面对眼前的事实.逃避事实.胆小怕事.蚂蚁的努力

1.面对同样高的通天树,蚂蚁又是怎么说的呢?默读5——9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蚂蚁说的话。蚂蚁说的话是,谁来读——

2.课件出示句子:反复读读这三句话,勾出重点词语,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 3.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板书:自信、坚定、勇敢)

4.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这只勇敢、自信的小蚂蚁,选你最喜欢的一句,加上动作表情,读出自信、勇敢、不放弃。

谁来读?读得好,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评价语言:就这句,谁能更自信?)

1、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去!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 ________________!

5.小蚂蚁向上爬着,通天树太高了,想想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a、寒风吹来了,吹得大树都摇晃起来,可小蚂蚁还是没有停下来,他勇敢地告诉自己:“_________!” b、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小蚂蚁一步一步不停地爬,他坚定地告诉自己:“_______________!”

c、小蚂蚁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又累又饿,多想

停下来休息,但他仍然不停地爬,他自信说:“___________!” 6.望着一步一步不停往上爬的小蚂蚁,你会对他说什么?

四、分角色朗读

1、我们一起分角色来读读课文,感受小蚂蚁的勇敢、自信。

课文中有蚂蚁、巨人、和白胡子爷爷。现在我们就分别来扮演他们读读课文。第一组读巨人的话,你们就是故事中的——巨人。第二组读白胡子爷爷的话,你们就是——白胡子爷爷。第三四组读蚂蚁的话。其余部分老师读——注意:边读边想象故事内容,加上动作、表情。全体起立,准备!

2、文中的三个人物,小蚂蚁、巨人和白胡子爷爷,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深化总结主题:

1.我们相信,蚂蚁总有一天能够——(引说)爬到天上,而巨人却永远不能——(引说)爬到天上。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靠的不是——身材、体力,靠的是——勇敢、自信、努力。在学习中、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难题,只要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不敢会成功。

2.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出示句子)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布置作业

写话:你有什么梦想?你想怎样去实现?

八、板书设计

上天的蚂蚁

巨人

身强力壮

连连告退

懦弱

蚂蚁

很小很小

充满信心

11.《蚂蚁》教案设计 篇十一

第二单元第1课

课题:《蚂蚁》(2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2017年10月17—18日

单位:涅阳二中 王营 蚂 蚁

南帆

一、导入新课

以谜语导入

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又远,只怕跌进热锅里。

猜一动物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

2、赏析并学习文中对蚂蚁生动传神的描写。(重点)

3、领悟作者对生命独特的感悟。(难点)

三、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饼干屑 涵义 感慨

捻成 戳破 怜悯

嗅着 渺小 顷刻

蹒跚

(二)作者介绍

南帆,原名 张帆,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当代学者。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辛亥年里的枪声》获鲁迅文学奖。《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获华语传媒文学奖。

四、自主学习

(1)自学指导

请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5分钟后,找同学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完课文后,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写了一只蚂蚁爬上我的书桌,意外得到一些饼干屑, 并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2)自学指导

边默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6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回答问题,比谁的答案正确,语言简洁。

1、请同学们细读1、2、3、5四个自然段,标画出表现蚂蚁形象性格的相关语句,说说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提示:动作、神态)

2、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提示:从修辞入手)

3、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使用下列句式回答:

我喜欢(句子),因为_______。

五、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细读第1、2、3、5四个自然段,标画出表现蚂蚁形象性格的相关语句,说说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这是只胆小、谨慎、信念坚定、自足、幸福的蚂蚁。

2.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3、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使用下列句式回答:

我喜欢(句子),因为_______。例如:

⑴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

“畏畏缩缩”运用了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蚂蚁初到陌生环境时的胆小畏惧的情态。

“偷渡者”采用了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蚂蚁历尽千难万险爬上书桌时计既侥幸又心存恐惧的情态。

⑵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

运用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蚂蚁初登书桌时的 小心谨慎。

(3)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此刻,这只蚂蚁从我 面前的稿纸上面爬过,信念坚定。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蚂蚁在书桌上爬行时 信念的执着坚定

④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了我丢下的一粒饼干屑,它惊奇地停了下来,快乐得就要晕过去了。蚂蚁围绕着这粒饼干屑不停地打圈子,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远远地打量这个意外的战利品。它在瞬息之间明白了运气的涵义。

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蚂蚁意外获得食物的惊喜与激动。

六、拓展练习

观察图片,展开联想想象,把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200字左右)要求: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七、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

1、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好处是什么?

2、为什么说“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 又说“蚂蚁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

12.蚂蚁和西瓜教案 篇十二

一、内容简介

《蚂蚁和西瓜》讲述了一个充满情趣的故事。一天,几只蚂蚁发现了一块西瓜,它们想把它弄回家,可是搬不动。于是,一只蚂蚁回家叫来了很多蚂蚁。它们有的挖,有的抬,有的扛,有的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西瓜被分解运回了家。而剩下的瓜皮则成了蚂蚁们西瓜滑梯。

二、教学目标

1.借助绘本阅读,在听听、猜猜、想想、说说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发展语言,丰富内心,从而从绘本走向生活,乐于分享。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

2.培养孩子对画面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逐步搭建起语言和画面的桥梁,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实现读、写、绘一体化。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衬页蚂蚁图,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看清了吗?这是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猜猜看,它们这是要干什么去?

学生观察想象

(二)观察封二

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 猜一猜:蚂蚁们干什么去了?

揭示故事《蚂蚁和西瓜》

(三)分享故事

1.听老师讲故事,边听边观察、想象、思考、表演: ①蚂蚁们发现西瓜时,它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你怎么看出来的?

②那一只蚂蚁拼命奔跑,它要做什么? ③蚂蚁来到家门口,会怎么说?谁来学一学。④仔细观察蚂蚁的家,你发现了什么? ⑤来到西瓜跟前,蚂蚁们都在干什么? ⑥如果你是蚂蚁,你会怎样把西瓜运回家? 我们来搬吧!

⑦西瓜运完了,只剩下了西瓜皮,那么西瓜皮该怎么办呢?

说说你的想法

(四)复述表演

看图,听音乐,回忆故事

(五)拓展延伸

1、看图

队长又急急忙忙去做什么?猜猜看

2、蚂蚁还会和什么之间发生有趣的故事?

3、还有谁会和西瓜发生故事?(六)编故事、配插图 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一个,认真完成): 作业1:

A、请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写下来。

B、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看谁讲得最棒。

作业2:

开动脑筋,完成绘本故事《蚂蚁和

上一篇:小学生:猫头鹰作文下一篇:灵活就业合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