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雨教学设计

2024-10-22

古诗春雨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古诗春雨教学设计 篇一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春雨、春晓)教学设计3苏教版

1.古诗两首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

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写几句话

教学方法

阅读法

教具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可加入自己的教学设想、创新设计等)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

现在正好是春天

天气暖和

百花齐放

人们心情舒畅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1、今天

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

齐读课题

2、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3、作者简介

杜甫

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被人称为

三、精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看图

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

边读边理解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

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

就下了起来

4、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5、齐读第一句

6、指名读第二句

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

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

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

滋润着万物

7、齐读第二句

四、教师范读

学生自己练习

有感情地背诵

首诗赞美了及时而下

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1.古诗两首

课 型

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掌握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

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

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

先说说

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写几句话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具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可加入自己的教学设想、创新设计等)

一、1.范读课文

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

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

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

很沉

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

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

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

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

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

风雨过后

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

雨过天晴

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

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

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

诗中有声有色

有景有情

意境清新、自然

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二、学习新知:

验收责任

请学生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第二节

教学责任

朗读背诵课文

学会诗中的生字

一、亮责任

背诵默写课文

学会诗中生字

三、、落实责任1.范读课文

注意停顿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请学生反复读诗

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

注意生字读音

3.请学生背诵课文

4.指导生字

(1)复习旧字

浇 民 耳 帝

(2)请学生说出新字

晓 眠 闻 啼

(3)指导重点字

晓:右上角最后一笔为撇

没有点

5.看图读诗

体会文中意境

注意语气

三、验收责任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2.古诗春雨教学设计 篇二

一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需要抓住两个要点: (1) 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是什么?蕴含哪些德育因素, 知识内容与德育因素联结点在哪里, 即在哪些章节能够体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2) 根据知识内容与德育因素的不同联结方式及学生的认识规律, 确定渗透德育的具体表达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教育寓于传授知识之中。教材中有多处阅读材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如利用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医术医药研究等方面的悠久历史、现代科技成就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的成熟、杂交水稻培育等一系列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产生一种要努力学习、将来实现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

二结合具体课例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通的行为准则, 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也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它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组织纪律、校园风气等各个方面, 如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等。这些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 但极为重要。讲究社会公德, 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因素之一。如在讲述《传染病》这节课时, 教师要特别强调传染病的显著特点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可以结合那场突如其来的、席卷全国的“非典”, 说明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有多么的严重, 大家一定要反思, 这场灾难带给人们怎样的思考?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大家一定要遵守公德, 不乱捕滥杀野生动物, 爱护环境, 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垃圾, 不吸烟、不喝酒、讲究个人卫生, 避免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这些行为虽然看起来很小, 但它却能检验出一个人的社会公德, 看一个人能否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晓的情况下做到严格要求自己, 一丝不苟, 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责任感, 取决于学生自觉的社会公德意识, 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多层次的道德行为的教育, 有赖于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在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述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发育和生物界发展变化的规律, 向学生进行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等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教育。让学生明白, 任何物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自然界中一切生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总之, 除了传授书本的知识外, 在日常生活中, 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参观, 改造小环境, 在校园或家中栽花、种草, 让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改造人类生存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 还可以结合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节日活动, 如“地球日”、“世界粮食日”、“中国植树节”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而努力!

3.考试似春雨,教学满园花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改革;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28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兴起,加上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似乎已要将应试教育置之死地。初中语文教学新手段、新观念不断涌现。然而,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固然有其弊端,却也不乏合理之处,与其说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不如说这是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需求所致,素质教育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下文,笔者就此展开具体论述。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学生的能力锻炼受到限制,综合素质较低。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语文本即是一门饱含情感的科目,在缺乏学生自主空间的机械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所受影响则更为严重。

1. 教法机械

“应试教育”将教育过程变成了应考过程,常常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仓库,不停地把知识往这个仓库里塞,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既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创新,造成课堂死板,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 目标狭隘

“应试教育”偏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只为升学而教育,忽视学生其他诸如思维、自主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文化素质、审美素质、道德情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并把知识学习的范围局限于书本,致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唯书是从、知识片面,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内容局限

以分数高低论优劣,以考试成绩论奖惩,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考试的内容死板,考试的方式为书面形式的考试,导致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考而教,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这种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把语文教学固定在了单一的一本语文教材上,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養。

由此可见,机械的教法、狭隘的目标、局限的内容使得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备受束缚,那么应试教育究竟有没有其合理性呢?答案是有的。

二、应试教育的合理性

作为学习成果的主要检测手段,考试的存在是合理的,且应试是最终的检测手段与日常语文教学中素质能力的培养并不冲突,伴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进展和试题变化,甚至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各类试题从对知识储备的检测逐渐向能力运用的检测迈进,中考试题也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涉及课外,这无疑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语文教学内容也逐渐延展至课外的灵活应用。如此观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并非完全对立。

当然,这里的应试教育并非指的是机械生搬硬套和灌输式教学,而是在应试检测作用的促进下,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应试应当持有一个度,竭力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我们知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统一,其区别在于教育思想、观念上的区别,统一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两者又并非完全背道而驰,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应试教育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1. 以生为本,革新教育理念

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革新理念、创新课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走以生为本的道路。以生为本,是要摒弃独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格局,不做考试成绩的奴隶,且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改工作的深化,语文试题逐趋成熟、严谨,各类试题从对知识储备的检测逐渐向能力运用的检测迈进,中考试题也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涉及课外,这无疑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押宝”式教学已没有市场。

具体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师主导的位置,而以引导者的形式充分培养、发挥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如在曹操《观沧海》的教学过程中,简单地背景介绍后,不少学生对曹操的故事较感兴趣,尤其是男同学对三国故事了解较多。我们大可以此开展辩论课堂,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部分,围绕曹操的“忠”“奸”展开小型辩论。正、反双方为反驳对方观念搜寻资料,精研课文,激烈辩论。如此,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做引导、评价,既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提升效用,又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浓烈氛围下促进了教学效果的升华。

2. 精研教法,提升课堂实效

教师教法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语文教师当精研大纲,熟知近年的中考试题,寻找出题规律和发展趋势,让教学、复习工作有的放矢。尽量避免题海战术造成学生的过度疲劳,反而收效不佳。语文本身极为富含情感的科目,较易(上接第28页)调动学生情绪,教法更应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将量的堆积转换为质的升华,创高效课堂。

如可在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之前,先对其背景、生平做介绍和延展,这位“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女子一生跌宕起伏,晚年却又凄清不已。这位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子,她的才情、她的肆意、她的坎坷,无疑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情绪。在此氛围下再进入《如梦令》的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也无疑深受学生喜爱。

总之,新课改下,应试教育弊端显而易见,然而部分教师一味追求创新,是否能够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素质仍待思索。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责,在教学过程中务须不断探索,力求提升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思维、协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

4.古诗《春雨》的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春雨》。

2、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1个多音字。

3、初步理解《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预习要求:看拼音读读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2、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三、精读《春雨》

1、师范读,领读两遍。

2、指导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

3、理解第一句:

时节:时令,季节。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4、理解第二句:

潜:暗中,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指导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课堂:背诵古诗。

课外: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诗意。

二、揭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2、解题。

晓:指早晨。春晓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3、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4、简介孟浩然。

三、精读《春晓》

1、指导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2、练习朗读古诗。

3、学习古诗。

学习第一句:

眠:睡觉。晓:天亮。

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都有鸟的动听的叫声。

学习第二句:

这句写得是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4、有感情地朗读《春晓》,注意读好停顿。

四、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课堂: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外:1、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5.古诗春雨教学设计 篇五

《出塞》是鄂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古诗, 也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该诗描绘了一幅边塞风情画, 意境深邃、雄浑、苍茫。诗人从千年之前、万里以外落笔, 将历史与现实紧紧联系在一起。冷月、关隘、苍山、旷野、征士等纯粹的边塞意象使苍凉之状一目了然。

此诗写了边塞风情、征士之怨, 历经千百年后, 无休止的战争依然在侵袭着老百姓的心灵, 他们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友好, 渴望边塞春天的降临。诗人抓住月照边塞的典型环境, 极其简约地概括了从秦汉时代到唐代边境战争, 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 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在教学设计时, 笔者以“读”为主, 感悟语言, 想象画面, 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的要求:“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 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想象画面,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 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大家有兴趣吗?

3.板书课题。 (指导“塞”的读音, 理解其意) 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开课伊始, 笔者以复习学过的古诗导入本课,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首边塞诗和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此一来, 抓住学生心中的疑惑,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古诗, 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 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 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 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 同学们,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 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错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 相机正音“还”“将”“教”, 再指名读)

2) 诗是有节奏的, 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 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 (指名读, 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 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4) 小结:其实, 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 也不在于摇头晃脑, 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 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 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设计意图】

古诗讲究韵律, 读起来琅琅上口, 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古诗, 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 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 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注重朗读的层次性和目标性, 从浅入深, 循序渐进。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再出示标注的节奏, 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听古诗录音, 指导学生初步读出诗的韵味。这样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使诗中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印象。

三、细读古诗, 入境悟情

(一) 品读第一、二行 (课件出示)

1) 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 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 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看到这幅图, 你想到了什么?

3) “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 明月依旧, 边关如故, 只是这延续的战争, 从未停止过, 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 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 他们想回家吗?

6) 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 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 (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纪》载, 玄宗时, 改府兵为募兵, 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 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 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读了这份资料, 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 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 (沉重、悲凉、凄凉)

7) 指名读。

8) 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 (一二行)

9) 此时, 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 你会想些什么?

10) 是啊, 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 渴望回家的时候, 在同一轮明月下, 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 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天伦之乐不能享, 儿子孝道不能尽, 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 读到这里, 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 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板书:痛恨、同情)

11) 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画面, 读出情感。在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 笔者抓住表示时间的关键词“秦时”、“汉时”来引发学生思考: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但战争仍未停止, 戍守边关征士的生活是无与伦比的痛苦, 征士的心情是难以言尽的凄哀;抓住“未还”引导学生想象:这些征士为什么不回家?他们能回家吗?适时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战争的残酷, 人们心中的那份凄苦、悲哀。随后让学生进行换位想象:假如你是那些征士中的一员, 你会想些什么?这里的种种想象, 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 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二) 品读第三、四行 (课件出示)

1) 请大家自由读, 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 对齐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 理解“但”。

4) 了解了这些, 再来读读这句诗, 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 (板书:飞将在)

5) 是啊, 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 胡人——— (不敢度阴山) 阴山也就安定了, 那么边关也就会——— (安宁了) , 边关安宁了, 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 他们——— (就能回家乡) , 和家人团聚, 那么国家——— (也会更太平) 。

6) 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 (板书:期盼)

7) 期盼有良将, 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

8) 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 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 皇帝昏庸无能, 朝廷腐败, 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课件出示) 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 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 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板书:不满)

9) 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10) 引读:诗人王昌龄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 在大声地呼吁, 他希望———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 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 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

(三) 小结并尝试练笔

1) 通过刚才的学习 (师点板书) , 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 对战争的痛恨, 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 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 请写出来。

【设计意图】

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为读服务的, 写服务于读。因此在这部分教学设计时, 笔者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涵与情感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个小练笔的训练, 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 将理解获得的情感和语言经验化成文字输出, 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感, 情感进一步升华;二是提出了书写的要求:注意先想好了再动笔, 书写要工整, 尽量不要涂改。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非常重视, 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如果教师每节课都有这样的要求与提醒, 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赏读古诗, 背诵古诗

1.点出古诗的现实意义。

是啊, 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 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的情感, 然而战争结束了吗? (没有) 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 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 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 再读读这首诗, 试着背下来。

2.学生试背。

3.指名背、齐背 (配乐) 。

五、拓展延伸, 升华感情

1.出示介绍李广的诗。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 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 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课件出示《塞下曲》。

2.升华感情。

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 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 关爱生命的美好愿望, 让我们远离硝烟, 远离战争, 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设计意图】

在古诗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拓展是积累, 就是广泛且大量地积累语言。课后的拓展目是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积累。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古诗中“飞将军”进行拓展, 出示了卢纶赞扬“飞将军”的古诗———《塞下曲》。

6.经典春雨古诗词 篇六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

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

月暗云霄,星沈烟水,角声清袅。

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

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

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

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2、秋夜雨·秋夜(宋代-蒋捷)

黄云水驿秋笳噎。吹人双鬓如雪。愁多无奈处,谩碎把、寒花轻撧。

红云转入香心里,夜渐深、人语初歇。此际愁更别。雁落影、西窗斜月。

3、梨花为风雨所败(明代-朱诚泳)

夜来风雨酿春寒,断送梨花满地残。最恨洗妆辜旧约,小轩诗酒共谁看。

4、暮春小雨(明代-于谦)

霏霏小雨不沾衣,细逐斜风密又稀。

好湿香尘粘柳絮,莫教零落送春归。

5、雨中呈丰彦辉(元代-舒頔)

十年塞北干戈扰,二月江南雨雪深。时异世情难逆料,天寒老客不能禁。

江山明秀动归兴,花柳横陈惊壮心。休上贾生流涕策,且赓梁父《白头吟》。

6、元夕雨中偶成四绝奉寄东斋(宋代-陈起)

歌吹萧条灯火稀,况逢连夕雨垂垂。

黄堂景色非街市,应对山棚赋好诗。

7、雨中花慢其二(宋代-晁端礼)

豆蔻梢头,鸳鸯帐里,扬州一梦初惊。忆当时相见,双眼偏明。

南浦绿波,西城杨柳,痛悔多情。望征鞍不见,况是并州,自古高城。

几多映月凭肩私语,傍花和泪深盟。争信道、三年虚负,一事无成。

瑶佩空传好好,秦筝闻说琼琼。此心在了,半边明镜,终遇今生。

8、雨後田舍书事,再用前韵(宋代-范成大)

村村畦圃艺新区,处处田庐葺旧居。

熟透晚梅红的皪,展开新箨翠扶疏。

向来矜寡犹遗秉,此去污邪又满车。

谁解续经如鲁史,为将连岁有年书。

9、舟中见雨(唐代-戴叔伦)

今夜初听雨,江南杜若青。功名何卤莽,兄弟总凋零。

梦远愁蝴蝶,情深愧鶺鴒.抚孤终日意,身世尚流萍。

10、雨(唐代-杜甫)

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

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拘闷出门游,旷绝经目趣。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岂无平肩舆,莫辨望乡路。

兵戈浩未息,蛇虺反相顾。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

针灸阻朋曹,糠籺对童孺。一命须屈色,新知渐成故。

穷荒益自卑,飘泊欲谁诉。尪羸愁应接,俄顷恐违迕。

浮俗何万端,幽人有独步。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

7.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的古诗 篇七

曲江对雨

唐代: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描绘的是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朝雨

唐代:杜甫

凉气晚萧萧,江云乱眼飘。风鸳藏近渚,雨燕集深条。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草堂樽酒在,幸得过清朝。

8.西湖春雨 篇八

那天, 我们从栖霞山的南麓出来, 已是下午三点钟。踏上闻名遐迩的苏堤不久, 便遇上一场小小的春雨。游湖恰能欣赏西湖春日雨景的美, 可算是赏心乐事了, 于是我们便沿着长达三公里的苏堤漫步而行。

极目远望, 苏堤宽敞而笔直, 古木参天, 桃柳成行。那青青的苔藓, 芊芊的绿茵, 含苞欲放的桃蕾, 在春雨中更显得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苏堤相传为四川老乡苏东坡所建, 他任杭州太守时, 为解水旱之苦, 便组织广大民众疏浚西湖, 广蓄山水, 灌溉良田, 还把湖中掘出的淤泥筑成这条长堤。苏东坡也许不会料到, 因了这一段佳话, 如今这风景宜人的长堤, 已成为”西湖十景”之首。

此刻四周山色空溟, 美丽的西子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含情脉脉, 飘逸着淡淡的清幽。正如清人魏源咏湖上雨景所言:“西施照面, 呵气于镜上, 玉人的风鬟雾鬓, 若隐若现, 似有似无。”加之春雨时大时小, 疏密之间, 周围的景色变幻无穷, 平添了一种神秘之感, 使人领略到一种朦胧的美, 含蓄的美。

为了更好地欣赏湖上雨景, 我们撑起雨伞, 索性在湿漉漉的长椅上坐下来。翘首四望, 远山如黛, 云水苍茫, 近处风儿卷起浪花, 在我们脚下翻动, 错落有致。湖心亭、三潭印月等风景点, 显得模糊而飘逸。雨越下越大, 雨滴落在我们身旁鹅黄的柳枝上, 发出沙沙的声响, 如鱼儿在水面嘬浪,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别有一番情趣。湖面上画舫轻棹, 喧声隐隐, 看来游客和我们一样, 并未因雨而减少一丝游兴。

走过六桥的最后一道桥, 我们来到苏堤南端的花港, 它因附近的花家山而得名。这儿港湾一角, 曲栏幽榭, 成千上万的金鱼活泼戏水, 追花逐影, 异彩纷呈。真是“鱼将花吞吐, 花逐鱼明灭”啊!我们在明媚的花港流连忘返, 不觉时光流逝。

从花港出来, 已是雨过天晴, 西湖恰像初出浴的美人, 以她明艳的丽姿, 出现在人们眼前, 真可谓“一湖新雨后, 万树欲烟时。”我们在湖滨往北回望, 斜晖悠悠, 绿水溶溶, 那南屏山寺桔黄的飞檐, 和宝石山上如美人玉立的古塔相映成趣, 三潭印月、湖心亭妩媚多姿, 红男绿女出没其间, 内湖、西里湖上游船如织, 笙歌喧腾, 真是唱不完的如画美景, 抒不尽的满湖欢乐啊!这时我也禁不住生发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情怀:“处处回头尽堪恋, 就中难别是湖边。”

9.春雨教学设计 篇九

1、学生展示收集的与乡愁有关的诗词

2、(师配乐深情朗诵)

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你到白头,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永远难忘他的影,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温馨……

同学们,这首小诗,曾让著名的台湾女作家琦君几度午夜梦回,泪湿枕巾。那么,是什么样的酒和情?又是怎样的人和事,会让她如此念念不忘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近琦君,一起来听她把酒话往事,遥寄心中情。共同来学习琦君的这篇回忆性散文。(板书:春酒)

二.板题、示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体味文中蕴含的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4)、检查预习:枸杞、薏仁米、炮制、挑剔、家醅、顾名思义。

学生抄写词语,给红色字体注音,学生朗读。

三、知文意:

我们说好酒要品,好文章要读。台湾著名的作家白先勇先生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本文“承载着哪些记忆?”

(什么酒?什么情?哪些人?哪些事?——构成了作者最美好的回忆?)

1、交流上述思考题。(板书:“我” 母亲 乡邻)。

四、赏细节:

1、有人说:“读琦君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她的文字清新、素淡,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如。尤其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前面白先勇先生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现在我们来给这旧相簿翻新几张相片。接下来交给大家一个任务:

在咱们班成立一个摄制组,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对童年的琦君、母亲、乡邻中任选一人拍摄几张相片。如果你是摄影师,你最想选择哪个人或物?给他拍摄哪几个镜头?并说说你的镜头要表现的是什么?

如果我是摄影师,我最想拍摄的对象是。

我要拍的这张照片的理由是。

我的这个镜头想表现的画面是。

学生默读——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2、小结。(拍摄人物往往要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服饰等细节,看哪组同学眼光独到,最有摄影师的潜质。)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而课文中就有许多这样有情趣的细节描写。

① 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的细节。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句式比较。赏析比喻句。)(思维操:粉笔)学会挑选最贴切的喻体。

② 能体现母亲身上的那种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热情的细节。

③ 能体现乡邻淳朴厚道的细节。

五、感乡愁:

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非常精彩。我想这归功于作者琦君细腻的表达,我们也要像她那样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使我们笔下的文章也变得充实而感人。

1、提一个问题:前面白先生提到“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很好地概括了这些美好的情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板书:道地家乡味)

2、想像一下:作者行文至此,是一种什么心情?(语速、重音)

(深深的惆怅)(板书:纯真的童趣、美好的母性、淳朴的乡情)

(强调解题方法:抓字眼——挖信息——诉感情)

3、作者如此思念故乡,一定和她的经历有关!

琦君奶奶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1949年迁至台湾,1983年定居美国。自从去了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没有回到过她的故乡——温州。她在乡书中曾深情地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奶奶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永远地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最后,她的骨灰被带到了家乡温州,了却了她的心愿。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才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六、诉真情: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故乡,对于故乡都会有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鲁迅对社戏里吃过的罗汉豆念念不忘;汪曾祺对故乡端午节的鸭蛋念念不忘;而琦君魂牵梦系的是母亲所酿造的八宝酒。那么我们呢?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背上行囊走四方,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但总有那么一些夜晚,会有一些东西触动我们柔软的心房,让我们想起慈爱的父母、质朴的乡情、熟悉的故土家园……那么最能引发你的故园情怀的会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相信:不管你将来身居何处,故乡一定会是你心灵永远的归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杯浓浓的春酒。

七、测试(100分)

1、给红色字体注音(5╳9=45分)

碗盏 枸杞 薏仁米 橄榄 门槛 家醅 两颊 酿 挑剔

2、本文记叙了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0分)

记叙了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三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

3、课文题目为春酒,作者仅仅怀念的是家乡的春酒吗?(10分)

在文中主要写故乡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深深的思乡之情,是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10.春雨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线、论”等十一个认读字和“你、们”等六个书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3、在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变化的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具准备〗字卡、词卡、燕子、麻雀、黄莺头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千条丝,万条线,掉在河里看不见。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雨) 板书:雨

2、我们管春天的雨叫什么?(春雨) 补题:春

3、谁认真观察过春雨,它是什么颜色的呢?

4、同学们,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找一找吧!打开书,看第2课春雨的色彩,继续。

补题:________的色彩。

二、朗读课文,认读生字,了解感悟内容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字卡,认识生字:

⑴ 读准音。(形式可采用随机叫或开火车)

⑵ 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怎样记住呢?(学生说一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提示:趣和题都是“半包围”结构的。

题和颜都有“页”。

“低”字换偏旁就是“底”字,“吹”字换偏旁就是“欢”字。

“淋、洒、滴、油”四个字都有“三点水”旁。

“线”利用数笔画来记忆。特别是右边笔/顷:一二弋戋戋。

⑶ 读一读词语:

争论、问题、有趣、到底、颜色、你们、红花绿草。

3、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⑴ 自读课文,说一说哪些小鸟讨论了春雨的颜色?(小燕子、麻雀、小黄莺)与此同时老师板书。

⑵ 他们是怎样回答的?请三位同学戴上头饰向大家展示。(读课文的 内容)谁听出来了,他们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板书:绿红黄

⑶ 谁再试一试,读出争论的语气。

⑷ 谁听出来了,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鸟儿们在争论?(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 请同学们继续练习用争论的语气读鸟儿们的话。

⑸ 鸟儿们争论得这样激烈,同学们你们也四人为一组讨论讨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讨论后说一说

小组建议。

⑹ 是不是跟你们说的一样呢!让我们一起到外面看一看吧!(带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感觉、去领悟)

〖板书设计〗

2、春雨的色彩

小燕子:绿

麻 雀:红

小黄莺: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你、们”等六个字。

2、体会春雨带给大地的变化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

3、主动积累一些词语。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练习扩词的小黑板,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我们认真地观察,你们知道春雨的色彩了吗?春雨让大地变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

那春雨到底什么样儿呢?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打开书,再读一读课文。(自由读)

2、谁能通过读书来告诉大家春雨到底什么样儿呀?(读第一段)

3、你们的收获可真大,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哪个小朋友的本领更大?

二、学习记忆课本里“我会写”中的六个生字

1、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字卡,谁能读准字音。(教师迅速抽读卡片:你、们、红、绿、花、草)

2、谁发现了这几个字有什么规律吗?

3、写字指导,边说边观察边书写:

绿:右半部的上边是 ,下边是 ,不要写成水。

花:草字头的横不宜太长,两个小竖要上开下收。

草:草字头下边加个早,早下面的十字的第一笔横最长。

4、自己练习写字,练习后将自己感觉写得最好的字写给同桌小朋友,互相欣赏、评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写字的练习。

2、读一读,说一说,主动积累一些词语。

滴:雨滴 水滴(点滴)(泪滴)(滴水穿石)

欢:欢乐 欢笑(欢庆)(欢迎)(欢歌笑语)

题:题目 数学题(问题)(考试题)(题词)

〖板书设计〗

你 绿

们 花

11.古诗教学刍议 篇十一

关键词:古诗,联想,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阅读、写作的翅膀, 是中学生必须训练的两种能力。中学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有其特殊的作用。古诗教学应当遵循其教学原则。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触景生情”, 恰到好处地吟诵和引用一些古诗, 就会在学生心中播下乐诗的种子。向学生介绍一些政治家、军事家所写诗词, 如三国时代的曹操及其《观沧海》, 将山水自然溶入自己的人格、理想与政治抱负之中, 表现诗人那气吞山河, 纵横千里, 以天下为已任的豪迈气概, 如此教学无疑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重视导入意境分析。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 无不如是。”

我们试举例分析:初唐王之涣《凉州词》, 它形似描写杨柳春风, 而实喻君恩不及关外, 似含蓄不露, 却怨意更深。故明人杨慎谓“此诗恩泽不及边塞, 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 。其后, 吴逸一再用其含蓄手法:“满目征人苦情, 妙在含蓄不露” (《唐诗正声》) 。斯为得之。如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通过写实 (生活中的形象、环境) , 写梦境, 朦胧中, 自己骑着战马, 跨过河杀敌立功。这种只能在梦中去实现理想的痛楚, 气魄宏伟,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 我们在古诗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意境的分析, 分析意境, 首先要注重“导入”, 即抓住诗的韵律, 有层次地提出若干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品味。如教学唐代李白《望天门山》, 设问紧扣题目的“望”字下笔, 又以写“山”为中心。首句合写“山”、“水”, 次句专写“水”, 第三句独写“山”, 末句写“船”、“日”景色。使学生领会诗中那雄壮的景、那喜悦激动的情。唐代杜甫的《石壕吏》, 则反映老夫被抓应役, 真实地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无情。其次是“评”, 精要的评点提示, 如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叙写中孕含着丰富的内容, 唤起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联想。仇兆鳌评说“此诗抚今思昔, 世境之离乱, 人情之聚散, 皆寓于其中”。诗人的“江南好风景”不是称赞江南山明水秀好风光, 也不是表达老友相会的分外高兴, 而是反衬“风景不殊”, 举目有河水之异 (东晋周颐语) 的历史变化。一个“正”字暗含诗人无限感伤, “落花时节”显示诗人的忧国之心, 意境丰富。

三.在活动中促进教学。《木兰诗》里的“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持;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我们让学生自学理解“闻”与“来”字的三次反复, 进而想象全家迎木兰返的热烈气氛, 接着进行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爱国主义精神的演讲等主题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延伸展开古诗教学。延伸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改写, 如将王之涣《凉州词》改写:“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这样一来, 其含义和原诗差不多, 但意境则显得情调低沉, 充满了哀怨。二是扩写, 把诗句的言外之景, 言外之情写出来。如唐代白居易《忆江南》, 我们训练学生想象那苍翠的青山, 葱郁的绿树, 飞翔的小鸟, 嘻戏的游鱼, 移动的白帆, 以及此唱彼和渔歌。如此秀美的风景, 怎不让人怀念?三是引写, 如唐代孟郊《游子吟》, 写的是寸草, 但语意双关, 因此我们让学生以寸草为题, 叙写儿女应该怎样报答慈母哺育之恩, 变索取为孝敬, 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仁爱教育。四是学写, 将语言的浅白和感情的深厚统一在一起, 由平淡中见浓情,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从儿童天真烂漫的问话上, 更觉自己的“老”和离家的“久”, 使人理解诗人对故乡、对世事极为复杂的感情, 值得借鉴。

12.《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设计思路:

《春雨的色彩》课文文质兼美,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色彩斑谰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春雨贵如油,细如丝,柔似水,美如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插图创设情境,希望学生可以在看、读、演画中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悟大自然的美,以及文字的美,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1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喜欢春雨的思想感情。

4、教给孩子们积累词语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结合图画、课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2、燕子、麻雀、黄鸳的图片和头饰。

3、搜集描写春天的成语、古今诗人的诗歌。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满怀激情地导入: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不知什么时候,春姑娘己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而且还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妹妹,听,她在唱歌呢!

2、欣赏多媒体课件,配乐《春雨沙沙沙》,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3、春雨多美啊,它到底是什么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板书课题《春雨的色彩》,并指导轻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手指课文,看谁听得最认真,指得最准确。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圈出不会认的生宇,再拼一拼,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会认字,请会读的同学展示读,愿意给哪个生字组词就给哪个组词。

4、看老师课件演示的情景,用一个字抢答:

A、一群人在雨中(淋)B、洒水车(洒)C、小水珠落下(滴)

5、出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三、指导观察,学会写字

1、我会写(课件出示:写于田字格中的“你、们、红、绿、花、草”)认读后仔细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及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哪些字难写,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2、范写,弄清笔顺。(课件演示“绿”的笔顺,注意左下的笔画。)

3、学生试写,利用投景了评议。

4、学生书写,展示作品,点评。

四、布置作业,激发兴趣

1、抄写生字,并积累写春天的词语或谚语。

2、学唱一首描写春天的歌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认读生字

1、认读生字宝宝:同学们,俗话说,春雨贵如油!瞧,一个个小雨滴沙沙沙地唱着歌,来到了我们班,你们认识它们吗?(开火车认读雨滴卡片上的生字)。

2、小朋友们真棒,会认识这么多的字了!那么,你们知道小雨滴是什么颜色的吗?(透明色)对呀,不过,森林里的小鸟们可不是这样说的,它们是谁?又是怎么说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

二、品读全文,感受春雨之美

1、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拼读讨论。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春雨的形状了吗?板画:春雨 复习会认字“线”,并组词。

(2)读了这句话,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3)指名读、齐读后。教师给予中肯的评价。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朗读质疑。

(2)问:读了这句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如:“大家”指的是谁?大家争论什么问题呢?等)

3、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贴三种鸟的图片)

(2)分角色朗读,讨论:

A: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色彩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B:春雨从天上下落到不同的植物上,用了不同动词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3)认识生字:淋 洒 滴 油

你发现了这些字的规律了吗?去掉偏旁来看看,是你认识的什么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熟字加偏旁法;偏旁联想法)

(4)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

“„„花„„了,„„花也„„了。”

(5)分角色朗读对话。

(6)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戴上头饰演一演。

三、课后拓展,发散学生思维

1、你们看,春雨多神奇呀!那么,开动脑筋想一想,在别的小动物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呢?(出示相应的提示画面)

小兔说:“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瞧,春雨滴在梨树上,梨花就变白了。”

小猴说:“春雨是咖啡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土地上,土就成咖啡色了。" „„

2、听了同学们的积极发言,春雨下得更欢了。(再次出示最后一段内容。)思考:春雨为什么下得更欢了?理解句子“我本身是无色的,可是我能给春天送来美丽的色彩”的意思。

教师点拨:植物的生长与春雨有关,在春雨的滋润下,植物吐绿,花儿盛开,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春雨的色彩是美丽的。)

3、古人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

A:在音乐伴奏下,学生欣赏古诗《早春》、《清明时节》和《暖风》。

B:学生配乐背诵《草》、《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教师相机给背诵能手奖励雨滴状古诗卡片)

四、作业超市,任你选择。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春天的美景。

3、和父母一起到公园去寻找春天,并写几句话。

13.描写春雨的古诗名句 篇十三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 欧阳修《田家》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 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海棠红近绿阑干。 —— 蒋捷《虞美人·梳楼》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 虞集《听雨》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 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一水鸣东西寺,春雨洗南北山。 —— 章甫《题画》

人间春雨足,归意带风雷。 —— 苏辙《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八栖云室》

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 —— 高观国《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 —— 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一犁足春雨,一丝摇晴风。 —— 叶茵《耕钓境》

斜阳外,春雨足,风吹皱一池寒玉。 —— 李致远《落梅风·斜阳外》

春雨满,秧新谷。 —— 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春思淡,暗香轻。 —— 孔榘《鹧鸪天·却月凌风度雪清》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志南《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杜甫《春夜喜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杜牧《江南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韦应物《滁州西涧》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 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14.小学古诗教学“四法” 篇十四

一、将古诗改写成散文

节选在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或描绘田园风光,或论时事、歌咏人物,为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其诗意,每教学一首古诗时,笔者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对古诗进行现场改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学生充分读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诗意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想象成现场的第三者,以送别人起笔,将古诗改写成散文。事实证明,将古诗改写成散文,对学生理解古诗背景及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是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高招,因为它比那种声嘶力竭的讲解要省时省力得多,学生的感兴趣程度及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为古诗谱曲

古人写诗大多讲究韵律美和节奏美。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古诗的这一特点,古今结合,古为今用,鼓励学生借古诗的词和现在的曲进行谱曲练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高招不但教师爱教,学生也爱学,还能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如,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学生将其用《摘草莓》的曲谱唱出来,能够轻松地记住古诗的内容;在学习《春晓》一诗时,当学生用《好孩子》等歌曲哼唱古诗时,就说明学生已经从这种学习方式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古诗谱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和动脑能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古诗记忆法很适合学生,以致于学生每次学习古诗都兴趣盎然,甚至不等笔者开课就已经谱写好曲目了。

三、给古诗巧配画面

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优美的意境,如果能适时地将这些意境挖掘出来,不但能使古诗变得丰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意,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为古诗巧配画面就可以有效地将古诗中的意境挖掘出来,将古诗的内容表达出来。所以,笔者总是引导学生每学完一首古诗后,给其配相应的插图,学生总是跃跃欲试,各显神通。看着学生画出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作品,笔者欣慰地知道,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已经透彻,因为只有充分地读悟、感受古诗内容,才能深刻地理解、想象出诗的意境,才能用图画表达出诗的意境。

四、用古诗精编情景剧

古诗中往往蕴含着一些浓缩的“景”和“情”,如,别友诗中总有一些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景语”,而咏史诗中又总会有一些历史典故的“情语”,山水田园诗中总有一些借景抒情的点睛之笔。教师如果能及时将这些课程资源挖掘出来,将会达到情景交融之功效。如,在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有的合作小组将其一、二两首古诗串编成情景剧,将贺知章回乡前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青年贺知章临走之前和乡亲们告别的情景,又有中年贺知章在外漂泊的艰辛历程,还有老年贺知章回乡后又惊又喜的场面和悲叹。看着学生们演出的投入劲儿,不难发现他们对古诗背景及内容的熟悉程度。

上一篇:专业课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途径探索下一篇: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