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共11篇)
1.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 篇一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司法行政工作正确方向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司法行政工作正确方向
“在全体政法干警中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教育,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在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确保司法行政工作的正确方向、促进司法行政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月17日,司法部党组书记、部长吴爱英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
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司法行政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在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大意义
吴爱英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质上就是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司法行政系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司法行政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确保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绝对领导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也是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使广大司法行政干警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自觉接受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员干警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于确保司法行政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确保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坚持司法行政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在促进人们观念更新的同时,一些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些消极影响,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司法行政队伍。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对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正本清源,用正确的法治理念和价值取向统一执法思想,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各种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侵蚀,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司法行政工作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坚持司法行政工作的正确方向。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司法行政队伍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措施狠抓队伍建设,司法行政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少数司法行政干警中,仍然存在着执法理念不端正的问题;在一些单位和执法、执业环节和岗位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法不严格、不文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切实端正执法思想和理念,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执法理念和执法行为上存在的偏差,始终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人民矛盾凸显的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司法行政机关执法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教育活动,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头脑,明确权从何来、为谁执法、为谁服务以及如何执法、如何服务等根本问题,才能确保司法行政工作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吴爱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罗干、***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当前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中央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切实组织好、开展好。要认真制定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培训,组织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重点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和罗干、***同志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同时,认真学习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使广大司法行政干警深刻理解
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发挥表率作用。要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与学习中央政法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相结合、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查找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把教育活动搞实、搞活,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入脑入心,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罗干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取决于能否紧密联系政法干警思想和工作的实际。”吴爱英强调,要按照罗干同志的要求,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实际,扎实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真正在思想上搞清楚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防止什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坚持用正确的法治理念和执法观念武装头脑,指导司法行政工作实践。
吴爱英指出,要通过教育活动达到“五个务必”:务必使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维护宪法权威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的观念和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职能作用,认真贯彻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
务必使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要树立和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在思想上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实践中始终做到执法为民、服务为民,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工作手段,满腔热情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法律服务职能作用,大力发展法律援助事业,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法律帮助;广大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立足本职、奉献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务必使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要确立合法合理、及时高效、公开公正的执法观念。广大监狱劳教干警在监狱劳教执法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认真落实狱(所)务公开,坚决防止和纠正减刑、假释、保(所)外就医等执法关键环节和岗位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实现和维护司法公正;广大律师在法律服务工作中要本着对法律负责、对当事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职业操守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维护法律权威,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务必使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要树立和强化大局意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地把司法行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地服务大局,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有所作为。同时,要善于利用大局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的改革发展。
务必使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要确立党的领导是确保司法行政工作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的观念,自觉接受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司法行政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贯彻落实,确保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吴爱英要求,在教育活动中,要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思想实际和司法行政工作实际,认真查找、深刻反思一些干警思想上和某些工作岗位和工作环节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教育方案,提出整改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通过教育活动,有力推进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狠抓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司法行政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内容丰富,要求很高。”吴爱英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处理好落实今年各项工作任务与搞好教育活动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个教育一起抓,切实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正在开展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和监狱劳教人民警察岗位练兵活动、落实“双六条禁令”结合起来,突出加强监狱劳教人民警察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教育,提高规范执法水平。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正在开展的律师队伍建设和公证岗位培训活动结合起来,强化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理想信念教育、服务为民教育、执业纪律教育等,保证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的正确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到司法行政执法和服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自觉克服和纠正不正确的执法、服务理念和行为,努力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热情、优质、高效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司法行政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结出丰硕成果。
吴爱英说,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司法行政干警头脑,是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她强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集中教育和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纳入队伍建设、干部培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进教材、进课堂,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成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司法行政干警指导工作实践、规范执法和服务行为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从而不断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执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 篇二
一、纳税筹划对企业的好处
1. 降低纳税成本。
降低纳税成本即减轻税收负担, 或者称为“纳税成本最小化”。这一作用产生的前提是纳税人纳税本身是有成本的。通过合理的筹划降低这些成本, 可直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进而降低应纳税额, 实际上就是为纳税人创造了效益。这种降低纳税成本的效益直接表现为企业现金流出的减少。
2. 降低涉税风险。
涉税风险是指纳税人在对纳税采取各种应对行为时可能涉及到的风险。它主要包括经济损失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心理负担风险等。降低涉税风险对纳税人而言, 就是通过纳税筹划, 做到账目清楚, 申报正确, 缴纳足额及时, 管理有条不紊, 企业健康发展。即在税收方面做到风险最小或者没有任何风险。这也是纳税筹划的重要作用之一。
3.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依法纳税是一把双刃剑, 它不仅要求纳税人依照税法规定, 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 而且要求税务机关依照税法规定合理合法地征收税款。由于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十分完善, 人治的因素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现实生活中, 随意减免税、包税、摊派、贷款交税、预缴税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此时, 纳税人可以通过自己手中拥有的纳税筹划的权利, 理直气壮地拒绝纳税,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以说, 注重维持自身合法权益是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是纳税筹划作用的重要体现。
二、企业应树立的纳税筹划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树立正确的纳税筹划理念, 目的在于发挥纳税筹划的作用并使之达到极致。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纳税筹划理念有:
1. 企业要树立纳税筹划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必要和可行的理念。
税负是企业的一项成本, 通过合理、合法的纳税筹划少缴税款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企业效益。中国加入WTO后, 中外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企业要想在同一起跑线上取得比外资企业更好的效益, 就要加强包括纳税筹划在内的企业财务管理, 以增加企业效益,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每个企业无论企业性质、企业大小都可以通过对税收法规的研究,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选择使用对企业更为有利的税法条款。各地税务代理机构的成立, 也为纳税筹划提供了方便。
2. 企业要树立纳税筹划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理念。
纳税筹划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和各个时期。 (1) 企业日常经营及财务活动中的纳税筹划。这类筹划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敏感地运用各类税收政策于日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中, 以达到节税目的。例如, 充分利用技术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 企业技术开发费 (包括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发生的各项费用) 年度实际发生额可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另外, 年度技术开发费若比上年增长10%以上, 年终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 还可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因此, 企业只要合理使用技术开发费, 使之呈波浪式增长, 即每隔一年技术开发费就比上年增长10%以上, 就增加了扣除额, 缩小了税基, 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另外, 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内的用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关键设备可一次性摊销进成本, 这一点也应引起企业重视。 (2) 投资决策阶段的纳税筹划。此阶段的纳税筹划是指筹划人员对原投资决策方案中的税收环节提出质疑和修改意见, 筹划前后节税的量化可以直观地体现出筹划效益, 这类筹划可以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可行、经济, 并且其产生的节税效益是持久和长远的。 (3) 经营决策阶段的纳税筹划。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阶段性的经营决策, 如品种结构调整、设备更新改造等, 这类决策形成之前, 经营者应该让筹划人员对各个可选方案进行纳税上的评估价, 以实现方案优选。例如, 国产设备的购置费用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 并允许在不长于5年的以后年度持续抵免。当购置费用较大时, 就很能体现筹划的效益。
3. 企业要树立每个税种都有筹划的空间和可能的理念。
目前, 在我国的税法体制中, 几乎每一个税种都有优惠政策可供纳税人采用, 包括税基筹划、税额筹划和税率筹划, 同时, 也有避税筹划技巧可供选择。只要企业经营者、财务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经营范围、产品开发方向、重组改制情况、税收政策变化情况潜心研读, 必定受益匪浅。
三、纳税筹划中的注意事项
1. 纳税筹划中应坚持的原则。
(1) 谨慎性原则。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 国家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日益完善, 税收工作的性质已经由“协调为主、管理为辅”转化为“管理为主、协调为辅”, 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压力日益加大, 但由于纳税筹划必须是在合法利用税法的前提下进行, 往往纳税筹划与“偷税漏税”仅一线之隔, 这就要求企业在纳税筹划时必须坚持谨慎性原则, 本着合理、合法、充分利用税收法律、法规的原则进行筹划, 不能心存侥幸, 滥用税收法规筹划从而偷税漏税。 (2) 综合整体性原则。由于税种和征税环节的多样性, 造成一项业务中往往涉及到多个税种, 同时由于业务操作的多样性, 在实际业务发生中可以采取多种操作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实际纳税筹划中必须坚持综合整体性原则, 综合考虑该项业务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不能仅限于一个税种的得失或者仅限于眼前利益的得失而忽略了企业整个税负和整个集团的利益。 (3) 沟通性原则。由于纳税筹划工作尤其是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往往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利益, 这就要求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沟通交流, 使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成员服从企业整体利益。同时, 也必须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交流, 由于税收政策法规的多样性, 企业在利用税收法规政策时往往不能及时、充分, 也未必能掌握筹划的尺度, 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交流。
2. 纳税筹划中应预知的风险。
(1) 政策变更的风险。税收政策是纳税筹划的关键。税收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总是处于调整变化之中, 有的纳税筹划符合原来的税收政策, 但却不符合变化后的政策, 这个筹划方案终将失败。因此, 筹划人员要不断研究经济发展的特点, 时刻关注税收政策及其变动, 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 (2) 经营过程的风险。由于纳税筹划具有超前性的特点, 因此, 每一个纳税筹划方案最终能否实现是带有不确定性的。还有, 纳税筹划的收益也常常不能准确计量。因此, 若将其纳入财务预算体系, 极可能导致偷税漏税而招致经营风险, 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3. 纳税筹划中需引入“机会成本”分析。
一般而言, 纳税筹划方案有时是一组互斥方案。决策的过程就是在每个入选方案已具有财务可行性的前提下, 比较各自的优劣, 然后利用评价指标从各个被选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优方案的过程。因此, 从纳税筹划的最终目的来判定, 互斥方案的选择标准有时会存在一些先天缺陷, 此时, 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尤为必要, 也就是说, 如果选择了一个筹划方案, 则必须放弃实施其它方案的机会, 其它方案取得的收益是实行本方案的一种代价成本。只有综合考虑机会成本后的税后净利润指标才是符合纳税人初衷和纳税筹划规律的筹划方案。
3.浅谈树立法治意识的途径 篇三
首先,要从内心认识到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法治,特别是四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法治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经济建设到注重民生再到依法治国,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一个最有力的、最稳固的法律保障。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物质方面也就是经济建设上取得的辉煌的成绩,同时我们开始在民生领域开展建设,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国际更深层次的互信问题等等亟需解决,维护国家改革开放成果乃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成果的关键之举就是法治,改革成果要保护,人民利益要保护,都需要强有力的固化的体制、制度,这一系列的问题的保障机制最根本的靠法治,实现公平正义,这样我们的战略和思路才不会走偏,不会善举结恶果,这样才会稳定,才会互信,才会持续发展,才会繁荣,才会实现中国梦。
其次,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增强国民法治意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就是说,老百姓有法治意识,我们才能谈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否则只是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有法治意识,而广大的老百姓没有,何谈法治。老百姓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实现公民权利法治化保障,是总结我国多年的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的,是尊重和保障老百姓权利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法治进程。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这就要求广大的党员干部,要带领老百姓学法,要通俗易懂,要老百姓知道法就在身边,要老百姓能接受,知道法的好处,有了问题靠法,而不是过去的靠信访。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与当地的道德文化的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法治理念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精神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以便于老百姓更好的理解法、接受法、用好法。培养老百姓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即要享受就要承担义务,包括对自己权利的主张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由于我们每一个的权利都是与其他人的权利共存为前提,所有“为权利而斗争”与排他性的利己主义不同,不仅不会破坏这个前提,而会升为为法治而斗争,提升法治意识。只有具备了内在的、自发的法律意识,老百姓才会无条件的遵守法律,才能更好的引导老百姓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再次,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老百姓树立法治意识,作为法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这就要求必须把树立老百姓法治意识工作制度化,纳入各级的考核,作为党员干部评优、奖励、提拔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树立老百姓法治意识要建立惩罚机制,把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方便老百姓的监督和领导的督导,提高工作的实效。因此,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自己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还要带领老百姓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特别是要让老百姓正确的去理解法,要告诉老百姓的权利,也要告诉老百姓自己的权限和权力,充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自觉让老百姓监督,敢于向老百姓亮家底,这样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要加强普法工作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司法行政机关普法工作者队伍和各部门、各行业专兼职普法工作者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切实提高能力素质。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建设,选聘优秀法学人才参加讲师团,充分发挥讲师团在普法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司法人员、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社会法律从业人员、大专院校法律专业师生加入志愿者队伍,提高普法志愿者的法律素质和工作水平。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法律服务部门、单位、团体、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加强民生领域的法律服务,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让老百姓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得到有效幫助。在选拔村官,选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要把树立法治意识作为一项考核的重要依据,他们长期在老百姓当中,他们的法治意识,直接影响老百姓树立法治意识。
最后,树立老百姓法治意识,要深刻理解党的领导这个大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和老百姓都要明白这个大方向,我们的工作才不会脱离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因此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也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阶级性、人民性与共产党的性质是一致的;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是统一的。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目的、有步骤、有秩序的进(下转第281页)(上接第277页)行。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也不会有社会主义法治。在社会主法治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协调各方,这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因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根除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树立法治思想,养成法治意识。深刻认识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逐步形成的历史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实际推行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世界各国的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实行法治,都必须依靠于该社会的主导性政治力量;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必须加强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依法领导。
作者简介:
4.名著阅读教学应树立正确的导向 篇四
可见,要“治读书少”,光靠教材的改编还不行,还须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
一、读得多比教得多更重要
受应试的影响,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倾向非常严重,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教师教得多、学生练得多是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殊不知,“教”与“练”可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一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全部问题。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才能积累知识、丰富体验、形成语感。
(一)有时间才能读得多
时间从哪儿来,既不能寄希望于学生的自觉,也不能寄希望于家长的督促。因为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还是很重的,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初中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毕业班的学生要更多一些。他们很难抽出时间来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即使把阅读也作为语文学科的作业来完成,也习惯于先完成笔头作业再完成阅读作业,最后往往敷衍了事。
所以,要保障学生的阅读,学校最好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笔者过去任教的学校,每天下午第一节课上课之前的20分钟是阅读课,这一节课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这20分钟能充分利用,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计算,那么每天的阅读量就是一万字,一年在校完成的阅读量就可以达到两百多万字。而且由教师统一组织阅读,学生的阅读质量有保障,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更可贵的是,学生可以由此产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有氛围才能读得多
除了时间的保障,读书的氛围也很重要,在一个舒适、安静、人人专心阅读的环境中读书,阅读的成效会好得多;相反,在一个又脏又乱又嘈杂的环境中,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物质环境的布置,不必赘言。阅读过程的氛围营造值得探讨,有一些班级的阅读课,因为个别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无法安静地阅读,以致影响了全班同学的专注阅读。还有一些班级,语文教师自始至终在维持纪律,这也是败坏兴致的行为。笔者的做法是:每天的阅读课,提前十分钟到教室(这时候教室里人还不多,往往仅有几个提前到教室的学生在安安静静地写作业),趁这个黄金时间,带头认真地阅读,这样,后面陆陆续续进入教室的学生,谁也不好意思破坏教室里安静的读书环境,哪怕有一些学生在走廊上有说有笑,一进教室,也会被环境感染,立即安静了。笔者实践多年发现,不太需要开口维持纪律,阅读课的阅读氛围一直很好。
除了阅读的过程需要营造氛围,阅读之后的交流也需要营造氛围。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可安排一次读书报告会(或交流会),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如果组织得当,学生能够在报告会上畅所欲言,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那些读得认真、说得精彩的学生会在交流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人认真读书,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
二、有兴趣比有招式更重要
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会选择在阅读方法上给孩子以指导。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方法指导不得当,学生反而会因此对阅读产生厌烦。所以,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方法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首先保护阅读兴趣,因为阅读兴趣是多读的保障,也是持续读的保障。
除了指导不得当容易让学生丧失阅读兴趣之外,学生与名著之间的隔膜也是导致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所谓名著,都是经过岁月的淘洗,经过几代读者的选择而留存下来的经典著作。所以,够得上名著这个称谓的,都是有一定年份的作品。有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不爱读名著,很大程度上是对名著抱有敬畏之心,觉得自己读不懂;同时,中学生读名著,确实也存在着因历史背景、思想内容、语言表达而产生的阅读障碍。
那么如何消除学生与名著的隔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消除隔膜
学生与名著的隔膜主要来自时代的间隔、思想的隔阂以及语言表达的陌生等方面。
解决时代的间隔问题,可以适当介绍写作的背景。在语文教材所推荐的名著中,有一些作品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写的,作品内容也与当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不了解相关历史,必然很难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针对这样的作品,适当介绍一下写作背景是有必要的。比如“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所推荐的《朝花夕拾》,文章虽然都在回忆往事,但同时又借题发挥,讽刺、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文中出现的“流言”“公理”“学者”“正人君子”等词都是有所指的,如果对当时的创作背景没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必会觉得茫然。所以,教师在推荐《朝花夕拾》的时候,可以对当时的写作背景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结合文中的例子,让学生见识一下鲁迅“借题发挥”手法的高明,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想上的隔阂主要缘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以其有限的人生经验很难洞察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接受来自现代社会各种媒体的信息过于丰富,名著所传递的思想与学生所接受的其他信息常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化解。针对这种思想上的隔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在交流中明晰自己的观点,梳理自己的观点与作者观点的分歧点。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应掌握以下原则:其一,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同一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二,要鼓励学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既不要盲目崇拜名著的观点,也不要被鱼龙混杂的网络观点所左右;其三,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在他所处年代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仍以《朝花夕拾》为例,鲁迅在《朝花夕拾》一书中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的、否定的(其实在鲁迅其他作品中也大都如此),而当前的舆论导向是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看待这种矛盾?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读书交流会中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并发表观点:鲁迅反对传统文化的理由是什么?当前社会舆论要求弘扬传统文化的理由是什么?两者看待传统文化的角度一致吗?两种观点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必然联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待传统文化、对待鲁迅思想可能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态度。
语言表达所带来的阅读障碍主要来自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古代作品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大量的文言词汇,而外国作品则因为翻译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原因导致学生理解困难。读这类作品,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帮助,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则要进一步放低,囫囵吞枣则可,因为读得多了自然会形成语感并逐步接纳不同国度作者不同的思维方式。
(二)发现乐趣
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喜欢读名著的孩子,一定是他还没有发现其中的乐趣。以笔者个人的体验,读书乐趣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书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在教材所推荐的名著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写童年生活的,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仿佛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哪怕不是写童年生活的作品,我们也可以在其中看到生活的影子:作者笔下的春天,可能就是你眼前的春天;作者笔下的场景,可能正是你熟悉的场景;作者笔下的人物,可能正是你身边的人物。当我们在名著中读到了生活的影子,就会有一种喜悦,这种喜悦,是因为作品唤醒了我们的生活体验。
其二,在书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如果说“在书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是“求同”的乐趣,那么“在书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则是“求异”的乐趣。有一些作品,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是我们的人生所无法体验的,如《水浒》中梁山好汉的壮举,《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坎坷经历,《格列弗游记》中主人公的传奇经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战争生活……这些都是我们的人生不可能遭遇的,然而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也感受到一种喜悦,这种喜悦是我们将自己代入了主人公,与主人公一起经历别样的人生所带来的。
其三,在阅读中与作者的观点碰撞、共鸣。不论哪一种体裁的作品,作者都在表达一定的观点,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让自己与作者展开对话,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时候,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相同,我们会有一种畅快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说出了自己想说而没有说的话,又似乎是自己想说而不知道怎么说的话总算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表达。如果自己的观点与作者不同,那又是另一种乐趣,阅读中不妨自问:这个问题,我是怎么看的?作者的观点对吗?如果我的观点与作者不同,我的依据是什么?作者的依据是什么?我们会发现,同一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其四,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阅读还有一种乐趣,是来自知识的获得,如果在阅读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由此增长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那也是一种乐趣。如读《海底两万里》我们可以了解极丰富的科学知识,包括物理的、地理的、生物的;读《昆虫记》则可以获得昆虫的知识;读小说,我们可以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对于不爱阅读的学生来说,读书的这种乐趣,需要教师的引导方能有所体会。教师的引导未必要直接告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去交流,再给以适当的小结、点拨,效果会更好。
三、会读比会考更重要
说“有兴趣比有招式更重要”,并不意味着阅读方法不重要,而是说方法的指导要恰当,不要让枯燥的方法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有方法的。值得注意的是,平常语文课上传授的方法未必适用于名著阅读,因为语文课上阅读的内容都是篇幅短小的文章或是长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而课外的名著阅读是整本书的阅读,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一)通读———囫囵吞枣式阅读
所谓通读就是从头到尾地读。通读的目的是了解整本书的大概内容。
通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初中生阅读的速度应达到每分钟500字,所以在通读的过程中,要保证阅读的流畅性,不必拘泥于书中的某些细节,也不必因为一两个词句的不理解而停滞。
教师在指导通读的时候不能按精读的要求去指导,如果要求学生读懂每一句话,读懂每一个细节,阅读的速度也将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每一个生字都去查字典,每一处疑问都要作记号甚至求教老师,阅读的思维就不流畅,势必破坏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通读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名著阅读。
(二)跳读———享受式阅读
所谓跳读就是跳跃式的阅读,语文教材中对跳读的解释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那么哪些内容是可以舍弃和忽略的呢?首先,舍弃的内容应该是不影响全文理解的内容,如果舍弃的内容影响到全文的理解,那么舍弃的代价就太大了;其次,舍弃的内容应该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以《西游记》为例,书中有很多人物外貌、打斗场面以及环境的描写,这些描写当然不乏精彩之处,但也有一些过分渲染夸饰之辞,如果对这些描写不感兴趣则可以跳过。
阅读是一种享受,如果把自己不感兴趣的枯燥乏味的内容舍弃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得精彩的部分细细地读,那这种享受就更加纯粹了。
跳读适用于对内容有所了解的作品,或者是在通读基础上的再次阅读。
(三)回读———反刍式阅读
所谓回读,就是读过的内容回头再读一遍。回读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在跳读的过程中把不该舍弃的内容舍弃了,以致影响到对后文的理解;二是阅读中一些不该忽略的细节被忽略了,需要重新确认;三是精彩的细节,在初读的时候没有发现它的精彩,在读到后文与之相呼应的细节的时候才发现它的精彩之处,所以有必要回头再细细品读一番。
(四)选读———探究式阅读
所谓选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根据问题有选择地读。
问题从何而来?首先,是从疑问中来,学生在读作品的时候,会对作品的内容产生疑问,这些疑问通常可以通过再读作品得到解释,那么初读作品时产生的疑问就可以作为探究性阅读的专题,选读的时候就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选择作品中相关的章节来阅读。其次,可以根据作品的特色提出问题,如《朝花夕拾》一书中,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自然切换是其特色之一,学生如能发现这一特色,则可以围绕这一特色选取视角切换的片段开展探究式阅读。再次,如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有困难,则可以根据教材中“名著导读·专题探究”提出的专题,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开展探究式阅读。不过,教师提出问题或是围绕教材中的提示开展选读只是一个过渡,探究式阅读最终还是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或者说,能够提出问题比能够解决问题更重要。
总而言之,名著阅读教学要坚决摒弃“以考导读”的导向,以“多读、会读、喜欢读”为目标开展教学。这样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名著阅读教学要摒弃“以考导读”的导向,以“多读、会读、喜欢读”为目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消除学生与名著的隔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成效。
5.树立正确的语文复习观 篇五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复习观 方法探究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内容上没有深浅,宽泛无边,而且中考和高考语文的成绩占的比例很大。一个字的认读,属语文;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所表现出来的修养气度,亦属语文。难怪有些同学把语文成绩归结为考试时的运气和感觉,事实上语文学科与你最强的学科一样,是学得好的,只要方法对了,语文同样就会变成你的强科,而方法取决于正确的观念。
一、中心观——语文复习应以阅读为中心
(一)原因。一是语文试卷阅读题有文言文、现代文、诗歌等,所占比重大。二是题干的审读,干扰项的创新,作文的审题等也是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三是阅读量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前后贯通,使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等有可能在整体上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绝大部分考生的致命弱点是阅读的“量”积累不够。读得太少,知识面狭窄,不能正确理解原文,无法提取文中信息,缺乏正确的语言习惯,没有语感。二是绝大部分同学没有养成反复阅读原文、从整体上把握原文大意的习惯,没有提高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特殊含义或深刻含义的能力,一些同学习惯于断章取义、孤立地、割裂地肢解文章。三是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阅读技巧,不了解出题规律。
(三)正确的指导思想。一要靠尽可能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而不是指望单是埋头做阅读题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题得不到分,主要是读得太少,曾有命题者明确提出:“要让那些读书多,会读书的考生在高考中大大地占便宜。”书读多了,知识面宽了,自然会“心有灵犀一点通”,会读书,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阅读能力自然得以提高。二是要养成反复阅读原文,从整体上把握原文大意的习惯。要培养整体把握的意识,一定要读一些“不带题”的完整的文章或相对完整的文段。三是熟练掌握几类文体的阅读技巧,明白阅读题的出题规律。鉴赏诗歌,关键在“情气投入感情,理解大意;体验感情,领会意境;升华感情,拓深意蕴”。出题者往往从词义、句意、内容、表达方式、意境、立意、艺术形象等角度拟题。文言阅读,关键是实词理解,所命题目直接有文言实词的考查,句意理解、文句翻译和文章的鉴赏评价,都是以文言实词为基础的。平时阅读文言语段,应注意积累实词,正确把握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科技说明文阅读,要冷静地逐句地提取文章信息,应耐心地把选项内容与相关原文仔细对应,最忌粗心急躁。命题者往往就数量范围,已然未然,或然必然,源流先后,术语概念,程度深浅,是否判断,现象本质,主要次要等方面拟题。
(四)禁忌。一是一味地看而不想。看过之后一点印记也没有,等于没看,重要的东西要记笔记,甚至把它背下来,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读了几篇,未见提高,便丧失了信心,放弃阅读。应该相信,读一篇就有多读一篇的收获。无论谁要提高阅读能力,都不能跨过“扩大阅读量”一关。看得多、读得多、知道得多,你的联想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就强得多,自然阅读能力就强得多,就能“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就能“阐发”“抽象内容”,就能“解释”“含蓄词句”,阅读题就会迎刃而解,写起文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全面观——语文复习应立足全面系统
(一)原因。一是语文试卷内容完备。语文卷结构基本定型,综合各板块体现一个合格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及能力的合格结构,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二是知识点琐细,应系统化地清理。
(二)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点不全面。阅读可以的,写作又不行了;写作较好的,基础知识又不牢。琐细的知识点更是从未归纳过整理过,总是孤立的、死板地学某一个具体知识,不懂得应联系的理解的学习一类知识。其知识没有体系,就易忘记,同一个知识变换个方式出现就拿不准了。
(三)解決的办法。一是建立语文知识库,注重积累,把自己平时的所学所得分门别类地放进仓库里,需要的时候再从仓库里拿出来。
三、信念观——相信自己能学好语文
语文试题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从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到写作,每一块都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只要经过严格的全面的系统训练,就会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就是信念观。
(一)正确的思想。首先,有严谨踏实、认真刻苦的学风。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做好笔记。认真对待每一张试卷,搞好归纳总结。其次,养成背诵记忆,运用功具书(每人应该有一本成语词典、新华字典),反复阅读等一系列复习、应试的良好习惯。再次,上课、课外阅读、作文、练字四条线应齐头并进。最后,培养心理素质。
(二)禁忌。一是对语文有偏见,不能正确地对待语文。复习阶段,各科并进,互不相让,争分夺秒,对你们来说,压力是有的。有些同学觉得语文范围太广,不着边际,短时间内不大见效,便产生了消极“无为”的思想,不再花费力气,而抱着碰运气、靠天收的想法。二是独自蛮干。有的学生抛开课本,一头扎进题海之中,盲目地做着一本本的“冲刺”、“指津”,自行其是,对教师的系统复习训练却置之不理。老师在台上讲,他在台下做自己的事。这类同学可能本来语文成绩不是很差,但由于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地复习,很难提高语文成绩,吃了亏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6.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篇六
第一,中职生要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很多人认为,所学的专业就是将来一定要从事的职业,这种观念显然是不科学的。学校应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专业学习是具备技能的过程,而职业是人生中从事的各种工作。对中职生来说,身上具备的专业技能也许只有一种,但将来从事的职业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对于年轻的毕业生来说,可以先利用专业的优势进入岗位,在工作中不断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
第二,中职生要科学对待“兴趣”与“工作”。乔治·萧伯纳有过一段名言:“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梦想中的乐园,最终他们无法找到时,就亲自创造了它。”如果一个人选择的职业与自己兴趣吻合,那么枯燥的工作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就会产生一种动力。发现和准确判断自己的兴趣所在,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兴趣归类,并与相应的职业作对比,有助于最终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
第三,中职生要不断锻炼“性格”与“能力”。中职生的职业能力是在学习中逐步养成的,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差异会非常大。为此,学校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发掘自身优势,从而展现出相应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学生就会形成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能力,从而具备进行自身职业规划的基本素养。
第四,中职生要系统完成“综合”与“规划”。 全面测评自我、了解自身优势、明确选择目标、规划工作计划、适时调整发展等,这一系列的职业规划内容,是每个中职生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而具备的。在学校专业课程的帮助下,学生对自我有了真实的了解。综合这些可靠的依据,有助于学生独立完成职业规划。
第五,笔者想强调的是,就业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就业岗位”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才开始。在拥有了工作后,逐步考虑自身能力差距、岗位适应情况、如何选择工作等具体问题,而在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朦胧的人生梦想才会逐渐变得清晰而真实。
7.让阅读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篇七
古人云:“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材, 首先必须把孩子教育成人, 让他们从小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德育过程中, 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 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等, 对于不同的孩子要运用不同的德育方法, 其中让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关键的方法就是阅读。
如何让阅读帮助孩子确立远大的人生思想呢?
家长和老师通过和孩子的共同阅读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不论中外, 大部分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主题单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这一特点。家长和老师在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时候, 可以让孩子很容易地分析作品中的美丑和善恶。如《伊索寓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每篇故事都很浅显, 但是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一个能受用一生的哲理, 所以不论是《狼和小羊》还是《想吃葡萄的狐狸 》, 孩子都可以很容易地分清楚其中的哪些是“好人”, 哪些是“坏人”, 哪些是有意义的事, 哪些是愚蠢的事, 这些鲜明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 都可以作为德育的资源。结合故事说理, 让枯燥的讲道理变成有趣的说故事, 可以消除孩子厌恶听道理的消极心理, 可以和孩子拉近距离, 从而使得德育的效果显著。有时候, 孩子甚至会自己通过这些故事感悟出道理, 这比成人对孩子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得多。
家长和老师通过给孩子讲解儿童文学树立典型形象。很多儿童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和孩子年龄接近, 年龄特征也就很相似, 通常表现为好奇心强烈, 爱冒险, 有时候会犯点小错误, 等等。孩子们和这些儿童文学接触的时候, 就很容易和这些角色交上朋友。最著名的一个典型角色是木偶皮诺曹。这本是个有很多缺点的男孩子, 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孩子差不多, 但是通过一次一次冒险, 遭遇, 小木偶最终成为一个诚实、善良、有爱心的好孩子。这个长鼻子木偶不仅长得很有个性, 也很有个性。很多孩子在阅读《木偶奇遇记》时, 有时候会感觉这写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而最终伴随木偶的成长, 孩子们的内心也在成长, 在阅读过程中, 善良、诚实、有爱心这些优秀的品质也会渗透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然, 中国儿童文学中也不乏此类典型形象, 如勇敢、爱冒险、爱幻想的皮皮鲁《皮皮鲁外传》;聪明、善良的鲁西西《鲁西西外传》;调皮、滑稽但很有自己思想的戴小桥《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淘气但懂事的桑桑《草房子》, 等等, 甚至这些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的中国孩子角色和我们的孩子的性格、见识、理想等更接近, 孩子可以更容易接受他们。家长和老师可以让这些艺术形象成为孩子的榜样, 让孩子们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从而提高修养, 和他们一样, 树立远大理想。
孩子可以通过阅读达到自我教育。这里说的教育, 除了知识的传授外, 更多的是情操的陶冶, 美感的教育。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幽默, 人物形象生动。通过阅读, 可以陶冶孩子情操, 明白什么是美的,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 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热爱生活, 热爱世界,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是不是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呢? 其实不然, 在我们周围, 有一批披着儿童文学作品的外衣, 实质是一些无聊垃圾的读物在腐蚀着孩子的思想。如一些光怪陆离的恐怖小说、鬼怪小说等。有的孩子可 能为其中刺激的情节所吸引, 但是不知这些书籍对于人的成长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甚至可以说有很多害处, 如让孩子的思想消极, 或者产生一些恐怖的情绪, 等等。在平时选择时, 家长和老师尤其要注意, 千万不能让这些书籍腐蚀孩子的思想。有必要的话, 甚至在书到达孩子手里之前, 自己先看看, 看看是不是适合孩子, 同时通过阅读, 和孩子找找共同的话题。
8.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篇八
历史的事实证明,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切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的时候,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的思想观念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纷繁多变、鱼龙混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重薪酬、重名利、轻奉献、轻发展、扎堆大城市、不愿意下基层等等。这些特征与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时代风貌不符,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国梦不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如同一场及时的春雨,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公民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提出了集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只有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要求内化为思想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将自身的专业特长、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认清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采取积极主动的就业策略,从而实现顺利就业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坚定理想、奉献社会,诚实守信、敬业为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就业观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角色特征和历史责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内容,是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理想信念是支撑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价值观的最高体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应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坚定理想,才能奉献社会。诚实守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立人之道”,敬业为本是各行各业历来奉行的价值准则。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力军,理应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美德当做一生职业生涯的最基本要求,诚信就业、敬业为本、踏实工作、友善待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得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作为职业追求,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时代的要求合拍,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9.温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篇九
正确的金钱观教育会对孩子的品格产生有利的影响
Q: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金钱观的培养吗?从小培养金钱观对于孩子的一生会有怎样的影响?
王园长:其实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羞于谈钱的,对于孩子更是难以启齿的,这就造成孩子长大成人后没有金钱的概念,就会出现社会中一些极端的消费观念,比如唯利是图、挥霍金钱等等,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正确的金钱观教育会对孩子的品格产生有利的影响,将来成人后也不会因为金钱迷失自我。
一方面,告诉孩子钱是劳动所得,每一个人都要经过辛勤努力的工作才会有金钱的回报,这样对于孩子在回报父母和社会时会增加责任感,培养出良好的品格。另一方面,当孩子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能分清楚哪些是想要的,哪些是必要的,学会良好的用钱习惯。当然,家长不要走进误区,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金钱观是为了让孩子长大成人后成为财富的成功者,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懂得如何使用钱正确地获得金钱。人生是需要规划的,金钱也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对于孩子进行金钱观的教育的确是不容忽视的。
Q:孩子多大开始接受金钱观教育比较合适?
王园长:2-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对钱有了初步的概念,这个时期,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认识钱币,区分硬币和纸币。
稍大些再让孩子认识不同的面额,4-5岁的孩子可以完全理解钱币的基本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对孩子进行金钱观的初步培养,还能训练孩子的算术能力。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金钱的使用和管理
Q:什么样的金钱观教育能使孩子沿着健康的人生道路发展?具体有哪些方法?
王园长:父母要坚持一个原则:培养孩子的金钱观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金钱的使用和管理,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家庭生活中开始学习,根据每个家庭的理财习惯,经济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当然在教授的过程中,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只有出错,才能纠正。
首先是学会零花钱的管理,可以每月固定时间给孩子发一定数额的零用钱,不要过多也不要太少。零用钱主要让孩子购买他所需的学习用品或者玩具等,特别是过年的压岁钱,可以让孩子存起来一部分,剩下的作为零花钱使用。生活必需品如日用品服装等不建议用量花钱支付。其次,让孩子学会记账,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通过检查账本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理财游戏扮演角色的方式进行培养。最后,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家庭的收入和每月需要的支出,如话费、水电费、房贷等等。
Q:可以借鉴国外的家庭让孩子做家务劳动按劳取酬的方式吗?
王园长:这样的方式有一定的弊端,会导致孩子将义务劳动与工作相混淆,尤其会将对亲人的照顾,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变成金钱的交换,这是非常可怕的。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将家庭中一些具体的事务分配给孩子来做,每月给孩子发放固定的薪酬,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消费,懂得节约。不过,家长要注意避免过度节约导致孩子变成“守财奴”和“吝啬鬼”,建议家长多观察孩子的理财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专家简介
王茜
BuddyBaby国际早期教育机构,是一家专业从事教育教学,早教课题研究的教育机构。BuddyBaby历时12年,深入了解研究国外领先早教品牌,并将国外一些前沿的教育理论结合,同时采用北美高端早教品牌教育理论,并将此理论在全球多个国家实践并取得家长一致推崇。历经12年的研究实践,2009年正式引入中国。王茜是北京巴迪豆豆国际儿童教育中心园长。
10.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 篇十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既要传授科学技术, 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梦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梦想, 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有这一责任, 历史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正确的梦想呢?
1 利用著名历史人物
历史, 即对过去的记载。历史人物, 就是已经过世的人物。著名历史人物, 指的是名气特别大, 对人类贡献特别大的历史人物。一般说来, 历史教科书上有姓名的人, 都属于著名历史人物的范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独秀、洪秀全、康熙、李清照、屈原、张衡、张仲景都是著名历史人物。张国焘、秦桧也是著名历史人物, 但是他们是不光彩的著名历史人物。当然, 一个人死去的爷爷奶奶虽然在这个人的记忆中是伟大的, 但他们不能算是著名的历史人物。著名历史人物有正面的, 也有反面的。
不论是正面的著名历史人物, 还是反面的著名历史人物, 都是对学生进行梦想教育的好教材。《三字经》说:“人之初, 性本善。”是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善良的, 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社会的熏染, 渐渐使人产生了分化, 出现了善者和恶者。反面的著名历史人物, 不是生来就是坏蛋, 他们原本也是善良的, 而是后来的生活环境, 使他们善良的本质发生了改变, 成为历史的罪人。他们和其他著名历史人物一样, 起初都是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踏上人生旅程的。
著名的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的名人, 除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外, 重要的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树立了正确的梦想。梦想是人想达到的一种希望, 一旦人有了某个梦想之后, 就会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 甚至是用毕生的精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屈原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正面历史人物?百度百科对屈原的注解说得很清楚:“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 (今河南省西峡县屈原岗) ,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 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三闾大夫, 常与怀王商议国事, 参与法律的制定, 主张章明法度, 举贤任能, 改革政治, 联齐抗秦, 提倡‘美政’。在屈原的努力下, 楚国国力有所增强。”所谓“胸怀大志”, 其实就是有正确的、长远的、宏大的梦想。如果他没有想使楚国强盛的梦想, 那么他从生到死恐怕都是河南省西峡县屈原岗上的一个农夫。每一个正面的著名历史人物都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 他们所树立的梦想是中学生确立人生梦想的典范。
在历史教学中介绍著名历史人物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分析著名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 探索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的根本原因, 使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人生梦想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对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影响, 就而引导学生以先辈为榜样, 树立正确的、远大的梦想。
2 利用重要的历史事件
历史有六个含义, 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我们在学校谈历史教学, 侧重于历史的第四个含义和第五个含义。
事件,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事件, 泛指事情;狭义的事件, 指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事情。一个人在吃饭的时候拿错了筷子, 大街上两只鸡在角斗, 上午8点在学校会议室召开考务会议, 这些事情只能算是广义的事件。法轮功分子在天安门广场自焚, 日本右翼分子强行登上钓鱼岛, 菲律宾把一条破军舰放置到黄岩岛的滩涂上, 这些都是狭义上的事件。我们这里所说的事件, 主要指狭义的事件。有些对社会发展影响特别大的事件, 人们往往会在事件名称的前面冠以“重要”、“重大”、“特大”等词, 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历史事件, 指载入史册的事件, 其中, 对社会发展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事件, 叫作重要历史事件。
历史是研究社会来历、沿革、发展的。而社会的变革是由一件件事情并列或者串联成的。其中, 重大的历史事情, 起着决定历史走向的作用。例如陈桥兵变。公元960年 (后周显德七年) 正月初一, 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中原, 主政的符太后束手无策, 屈尊求宰相范质, 范质求大将赵匡胤出兵抗敌, 赵匡胤推脱兵少将寡不肯出战。无奈, 范质将全部军权交给赵匡胤。正月初三日, 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 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 (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晚上, 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 说“今皇帝幼弱, 不能亲政, 我们为国效力破敌, 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 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 (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 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 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 并皆拜于庭下, 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 遂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 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 逼使恭帝禅位, 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 在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陈桥兵变使一个旧的王朝覆灭了, 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
重要的历史事件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 影响着一个朝代的生死, 与国家、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现在的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是国家未来兴旺的希望, 他们的梦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将来。如果学生的梦想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 与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奋斗目标, 国家的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一致, 那么这些学生将会成为推动中国历史车轮前进的巨大力量。如果学生的梦想超越了法律的界线, 与国家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那么这些学生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人民的罪人。我们希望学生的梦想是正确的, 即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治国方针是一致的。学生的正确梦想与重要的历史事件之间有比较高的关联度, 我们可以利用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梦想教育。
比如, 教学虎门销烟事件。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 对事件有整体的了解。然后,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从深层次探究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 侵略者才不敢对我们的祖国进行经济掠夺;只有我们的政府强硬了, 才有可能阻止列强的侵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使他们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 产生成为教育家、科学家、工程师的梦想。
3 要让学生产生树立梦想的冲动
梦想是一个人自发的行为, 他人不可代替。梦想是有前提的, 这个前提就是人。我们说梦想, 总是离不开人, 学生甲有什么样的梦想, 学生乙有怎样的梦想, 张三有什么样梦想, 李四有怎样的梦想。梦想都是自己确立的, 一个人不可能确立另一个人的梦想。教师不能够确立学生的梦想, 家长不能够确立孩子的梦想, 同学不能够确立朋友的梦想, 只能是自己确立自己的梦想。不可能是教师让学生确立什么梦想, 学生就一定会确立什么样的梦想。比如说, 教师对一个学生说:“学生甲, 你树立一个当科学家的梦想吧。”这个学生就立刻接受了教师的意见, 树立了当科学家的梦想。而是学生有了无限敬佩科学家的心理之后, 出于对科学家的羡慕和尊重, 产生当科学家的冲动, 把当科学家的欲望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便树立了做科学家的梦想。教师的梦想不能够代替学生的梦想, 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梦想不能够强加在学生的身上。但是, 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艺术,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梦想。
中学生风华正茂、血气方刚, 容易冲动。这有利于教师激发他们的热情, 树立正确的梦想。产生梦想的冲动。冲动是从心底里迸发出的动力, 它能够驱使人做出某种选择, 并为自己做出的选择不惜一切。学生对事物有了冲动, 就会产生与该事物相关联的梦想。譬如, 教学戊戌变法, 学生听了教师讲述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市宣武门外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情景, 有些学生会热血沸腾, 表现出对清政府的愤怒和对谭词同的敬佩, 产生做谭嗣同式人物的强烈愿望, 梦想当一个革新人物。历史教学,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产生树立梦想的冲动。
教师可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描述, 把学生带到历史人物的身边、带入历史事件之中, 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把促使历史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可以让学生评判历史人物, 通过评判认清一些历史人物的本质, 加深对正面历史人物的感情, 激起对反面历史人物的憎恨, 产生向正面历史人物学习的冲动。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研究一些历史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 激起他们的爱国情绪和民族意识, 产生振兴民族、报效祖国的冲动。
例如, 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可以让学生回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飞夺泸定桥”, 播放电视剧《长征》的一些片段,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再让学生讨论和讲述最让他感动的场景, 用长征的动人情节冲击学生的心灵, 强化长征情景在他们心里的位置, 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激发他们的情绪。最后, 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树立什么样的梦想才对得起牺牲在长征途中的先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冲动, 在冲动之下树立正确的梦想。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 万众一心, 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无比强大。”[1]国家的发展, 民族的振兴, 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一个、或者多个正确的梦想。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梦想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要。
参考文献
1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 篇十一
1.基础目标
知道不同的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
知道如何正确评价几种不同的消费心理。
2.发展性目标
懂得如何才是理智的消费者。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重点难点】
树立正确的消费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话题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尝试方法指导
《赢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全新打造的大型选拔活
动,是2006年中国空前的寻找创业英雄的“造星”事件,更是一个让具备商业潜能的英才横空出世的平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把这个节目搬到我们的课堂现场,在座的各位同学将都是参赛的创
业者!
项目名称:赢在横中——校园电视台消费栏目编导选拔赛
本期内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条件的改善,同学们的消费能力是越来越强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各种奇装异服出现在各个班级,同学之间攀比情景也比比皆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校园电视台决定开辟一个新的节目——校园消费你我他,现需要编导一位。赢在横中,给你机会,给你舞臺,也许,你就是我们苦苦等待的小编导。
比赛规则:回答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抢答的方式,本期获胜小组将获得编导职位和学校发放的节目经费500元。
设计意图:采取模拟电视节目的形式,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探究的习惯和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二、实践过程,培养能力
1.赢在横中——任务篇
探究一:
(1)根据预习,回答下列各题分属于哪些消费心理。
A.今年流行这种样式的包,我也买这样的。
B.校服也太大众化了吧,这次我得搞个七分裤来穿穿,再挖它几个洞,有型、透气。
C.妈,给我买个MP4,今年特流行,好多同学都有。
D.名牌鞋太贵了,我自己又不挣钱,还是买双国产的回力运动鞋吧,才35元,价格便宜,质量也不错,很耐穿。
(2)选择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消费心理说说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
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吓死人。
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乐融融。
[列表比较各种消费心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书,找出表格中的内容,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活动,又紧扣课本,打牢基础知识。
2.赢在横中——调研篇
探究二:
(1)调查本校的同学,他们的哪些消费行为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哪些消费行为是合理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联系前面讲的消费心理进行总结和点拨。
(2)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要求:A.这里的收入包括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
B.这里的度还应该提倡积极、合理、有计划消费。
引入话题:贷款消费是不是超前消费?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它以追求享乐为目的,以消费高品牌、高档次的商品为特点,是一种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而盲目攀比、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它败坏社会风气,在经济上会造成虚假社会需求,妨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贷款消费等于超前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看课本漫画《小儿麻痹症》,学生在欣赏漫画的同时也明白消费要理性,不能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借此引导学生,我们在消费的时候要避免哪些误区?
总结:“三避免”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忽视精神消费的现象。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展示身边的污染图片,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污染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同时树立绿色消费观的理念。
探究三: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为节能减排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室里人走灯灭,禁止长流水,作业本再利用……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用事实说话】
100多万元的劳力士手表,30万的卡地亚胸针,500万的钻
石……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火速进入中国。
——摘自《中国的高消费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我国贫困人口3597万绝对贫困人口,我国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例持续,增加领生活保障救助的居民2246万。
播放视频:《大山里的孩子》
看完后,让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山区孩子的生活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中国的高消费时代是否已经来临?我们能否放弃艰苦奋斗的古训?
3.赢在横中——总结篇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4.赢在横中——运作篇
统计哪个学习小组回答的问题比较多,找出最佳优胜组。放手让他们制作一期以消费为主题的节目,将在校园电视台播出。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课题。本堂课教师设计一个活动,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
【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推荐阅读:
如何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12-05
高一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07-10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反思11-19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学习体会06-25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主题班会教案09-21
树立正确是非观07-09
树立正确发展观10-25
入党积极分子如何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07-06
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成熟”观08-28
思想汇报: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