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学中的想象力

2024-09-03

阅读文学中的想象力(精选9篇)

1.阅读文学中的想象力 篇一

2013高考语文拓展阅读:想象中的世界

在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待遇,有点像东方明珠之于上海。你远远看得见塔了,就会被纪念品小贩围住;许多路标都会指给你看:如何更简捷地接近塔。与铁塔隔河相望的夏约宫是公认的观塔好景点,所以游客遍布,以至于夏约宫后的烤肉小贩,都精通法、英、德、西、中、日诸国语言,嘴里跑马灯一样溜七八国外语叫卖。但你跟巴黎人提到铁塔,他们就会流露出上海人听到东方明珠和南京路的表情。这种表情用语言描述,就是:“得了吧,游客才去那儿„„”

世上有许多LOGO,在这个时代化做图片,流窜进每一个移动终端。所以我们时常会误解这个LOGO的威力。以巴黎而言,一个游客听到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圣母院、香榭丽居就能滔滔不绝,知识渊博可能胜过个地道巴黎人。类似的,当我试图跟一个巴黎人念叨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时,他会一边虚与委蛇,一边眼神流露歉意——就差直接跟我说:“其实我们对这玩意儿,没那么感兴趣。”

某天法语课上,一群亚洲人里,跑进来个巴西白人同学。我们立刻印象流地想到巴西的足球、桑巴和BOSSA NOVA音乐,试图拿这些做敲门砖,跟他开聊。该同学憨厚地表示:不看足球,不懂桑巴。BOSSA NOVA?不知道。一个迷恋小野丽莎的日本姑娘急了,赶紧报小野丽莎的名字:日本巴西混血的歌手,听过吗?巴西同学泰然自若地摇头:没有没有。众人面面相觑,若非不好意思,几乎忍不住再问一遍:您真是巴西人吗?当然是的,只是和我们想象里的不同罢了。

在巴黎,你有机会见到世界各地的人。当你跟美国人聊天时,会发现他们并不都对白宫、奥巴马、自由女神、好莱坞、布兰妮的绯闻、梦露的大腿、纽约洋基棒球队感兴趣。当你跟英国人聊天时,会发现他们也可能对莎士比亚一问三不知,并不人手一本《哈利·波特》,而且对伦敦奥运会和贝克汉姆也没有十足热情。你跟法国人聊电影,说到伊莎贝拉·阿佳妮和苏菲·玛索这些女神级名字,再加几个让·雷诺、德帕迪约老戏骨时,他们也并不都会做知心贴意状;你跟法国人说中国电影,会发现能跨越障碍、让法国人听了就满脸“噢我明白了”表情的中国电影名字,其实也无非莱斯利·张(张国荣)、托尼·梁(梁朝伟)等几人罢了。

许多时候,一个人特意跑去旅游的陌生城市、搜着店名去排队的名吃、朋友那里借来的书,倒会格外熟悉些;反而是自己所处的城市、小区后门外的小吃、已经买在书架上积灰的书、已经在身边很久的人,了解得少。我们生活在一个LOGO时代里,会习惯将那些遥远、璀璨而举世皆知的LOGO,与那些人贴在一起——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一个法国人都生活在铁塔下并且浪漫香粉、巴西人都在海滩边踢足球、印度人随时随地都坐着大象吃咖喱、西班牙人一天到晚边看斗牛边吃海鲜饭——实际并非如此。当然,这毛病外国人也犯。意大利人写过许多马可·波罗的小说,所有涉及中国的细节,看着都像港片里摘来,又像《图兰朵》歌剧,看着有许多中国意象,比如花园、绢册、碗筷、木结构建筑,但细品一下,才觉得都是《功夫熊猫》——许多人所共知的中国元素堆垒,但终究不是中国的。

我初到巴黎时,认识了一个波兰同学。他初见我,就爱摆李小龙造型,吐气开声,“呼——呀!”我花了很久才跟他解释清楚,中国也并不是人人都会武术、街边一个老太太就能飞檐走壁登萍渡水„„某天,我们在一个中国面馆吃完拉面,结完账出门,隔橱窗看见厨房里一个法国学徒正在拉面,耍得呼呼生风。波兰朋友看着那面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八变十六,直至千丝万缕,眼都直了。回头问我:“你会吗?”我摇摇头。他立刻泄了气。走了一程,他终于抬头,用幽怨的、梦想落空的语气对我说:“有时候,你都不像我以前想象的中国人!”

2.阅读文学中的想象力 篇二

一.儿童负面情绪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展现

美国著名作家莫里斯·桑达克的图画书《野兽出没的地方》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书中的麦克斯身穿野兽的衣服恶作剧时, 妈妈骂他:“野兽”!麦克斯说:“我要吃掉你”。这样的举动令妈妈生气, 并处以不让他吃饭的惩罚。就在那天晚上, 麦克斯开始了梦想的旅程。房间里瞬间长出的大树和海上飘来的足够让他可以远离家的小船。他终于到达了野兽出没的地方, 并意外地成为了王。可就在他能够随意支配野兽们时, 他却开始想家了。无论野兽们如何挽留, 他还是划着小船, 驶向家的方向。当他航行了一年后, 他又回到了他自己的那个房间, 意外的是晚饭还是热的。出走的经历让他平复了一切怒气, 而时间似乎停止在麦克斯离家的那个夜晚。母亲虽然从未出现在画面中, 但那碗盛满爱意的晚饭, 给了麦克斯的梦一个现实的结尾。

《生气的亚瑟》是奥拉姆的作品, 它表现得更为直白。一个因为看电视入了迷而不肯睡觉的男孩亚瑟遭到母亲的斥责后, 开始生气。他的气愤引发了电闪雷鸣、台风侵袭, 甚至连地球都支离破碎。最后只剩下他坐在火星碎片上。亚瑟甚至忘了自己当初生气的原因。随着这个故事越接近尾声, 读者越来越被一波高过一波的狂潮所席卷, 跟随亚瑟沉浸在发泄所带来的快感中。谁还去顾及亚瑟当初生气的理由呢。亚瑟的想象的目的是不明确的, 层层推进的情节是由愤怒引起的。一件小事导致的不良情绪随着想象的决堤而蔓延开来。他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而非强调想象的结果。

《兰心的秘密》是德国作家恩德的一部长篇幻想小说, 书一开头就说“海兰娜不失为一个很可爱很可爱的小姑娘, 假如父母在她面前百依百顺的话。遗憾的是, 她的父母总是和她唱反调。”这个小姑娘为要改变这种现状而去寻求仙女的帮助, 并得到了两块可以让父母缩小的方糖, 一旦父母违反她的意志, 身高就会缩小一半。从调电视频道的争执开始, 父母分别开始变得越来越小, 兰心开心地任意妄为, 做了很多以前想做不敢做的事情, 直呼过瘾的同时也深深体会了夜晚独自一人的孤独, 手流血后没人包扎的痛苦。小说中随着父母的缩小引起了很多惊险的事件, 当仙女再次出现时, 让兰心选择到底是要继续还是要父母恢复原状, 她坚持要让父母变回原来的样子, 即使代价是自己吃掉那颗神奇的方糖, 并永远顺从父母。文章的结尾是以父母的不知情为结束, 所有的经历都成了小女孩心中的秘密。

二.不良情绪在儿童文学文本中的书写策略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人们将它分为两种: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识性就是由于受情绪的左右, 从而引起两种情绪的波动。但更多的时候, 两种情绪并非泾渭分明, 二者之间的转换往往是内向而隐蔽的, 需要一种内向的观察才可以清晰地区分。良好的情绪所伴随的行为当然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反之, 儿童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呢?在儿童文学的文本中, 我们看到了儿童是如何通过想象来舒解自己不安、愤怒的情绪的。

亚瑟、麦克斯经历的事情是几乎每一个儿童都会遭遇的, 牵扯到面对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矛盾时到底该如何化解。儿童期的压抑从一出生之后就同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就儿童而论, 通常处在一个受压制的世界里, 到处存在着这种禁忌。“对于那些更关心自己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的成人来讲, 儿童永远是一种惹麻烦的根源。……他们必须保持安静, 不碰东西, 因为没有一样东西是他们自己的。每样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全都是成人的财产, 结果对儿童来讲都是禁物。”[2]这种禁忌从家庭中即已开始, 不许这, 不许那, 儿童的自然本性处处都迎头碰上管束的力量。而书中的儿童引起的不快都因为与成人对立而引起, 没有刻意的言语与行动来解释, 只有似儿童小说般常用的离家———回家模式, 通过想象的远行与冒险, 平息了怒火。

一种是像亚瑟和麦克斯所经历的, 这种想象被作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儿童文学的文本中, 开端大多为某种不良情绪或者某件事, 接下来主人公就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想象之旅, 以此来宣泄负面的情绪。

还有一种不良情绪的释放是通过想象过程中的一种替代性满足, 是通过对成人的报复或是对成人世界正常自然现象的颠覆来实现的。儿童主人公的负面情绪通过想象过程得以发泄后往往又回到了日常生活的秩序当中, 以成人的不知情或记忆的被遗忘为结束, 可以说自始至终参与到其中的只有小主人公自己。在叙述的过程中, 往往引起小主人公不满或不悦的事件被描述得过于简单, 而重点笔墨都倾力在想象的过程中。

这篇幻想小说同时向读者展示了并不是儿童所有负面 (消极) 情绪的发泄都是激烈的, 伴随着毁坏、敲打等剧烈行为和失控的情绪化言辞的。文本中儿童与成人的矛盾被会施魔法的仙女转化, 随着身体高度的变化, 女孩兰心似乎一夜之间就被迫长大, 大到要自己解决家里的琐事和应对各种困难, 甚至要保护家庭成员的安全。不难看出, 儿童文学中巨人与矮人这个著名的意象也被运用到这里, 巨人是成人的隐喻, 矮人则象征了儿童, 成人与儿童似乎颠倒了位置。儿童隐藏在内心的想象到头来竟然是一场只有自己参与其中的小小的恶作剧。这种负面情感的抒发值得我们玩味。

三.另类想象所释放出的不良情绪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1. 有利于儿童良好心理秩序的建立

宣泄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心中的积郁得到疏散和吐露。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宣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 “宣泄”的理论曾是弗洛伊德文学观的核心。文学所宣泄的, 可以是苦闷和不满、不安和激愤等等。因此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使得儿童的内心趋向平衡。在此之后儿童文学作品曾在贝特尔·海姆的著作中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他通过对童话的解剖来实现对人类内心的深层性意识的认识和满足。当它被作为一种案例来探讨时, 童话中的人物刹那间大模大样地穿行在我们中间。他以心理学家特有的嗅觉指出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每一个童话人物都有其藏身的理由。这是透过心理学对文学作品的阐释。

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醒儿童文学作家, 一定要注重儿童精神空间的挖掘, 尤其是儿童的一些深层的被压抑的情绪。“在儿童与环境的冲突之中, 儿童的自我开始生成。这刚出现的自我首先是寄寓在儿童想象之中的, 在我们这种常有反抗性质的想象中, 他成了不可轻视的勇士和男子汉, 暂时抛弃掉了自己的儿童形象, 借以达到这一阶段情感上的‘平衡’, 使受压抑的情绪从另一个地方得到‘补偿’”。[3]这种释放是让幼儿有机会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而我们选取的文本探讨的就是通过非言语的方式———即想象来完成不良情绪的释放。

2. 有利于儿童完成社会化的转变

“成人的权威 (authority) 是建立在拥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智慧之上的, 而不是来自独裁或溺爱。”[4]儿童与成人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视为软弱的需要保护的儿童, 其内心情感与感受同样需要成人的重视与聆听。“老师们可以自由地、随意地闯入孩子的外在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孩子们必须通过口头或书面的作业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思想。老师可以通过日常记录、工作文件、期刊杂志以及其他的教学手段来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孩子们经常以作白日梦、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暂时逃避老师的控制。”[5]同样, 作为儿童生活中与其关系密切的家长也要允许儿童偶尔用白日梦或者是走神的方式来缓解尖锐的冲突、生活的不满、从而逐步完成其自然人向社会化的过渡。

3. 有利于儿童自我认知的形成

正如巴拉什所说:“在童年时代, 梦想赋予我们自由。显然, 最乐意接受自由意识的领域恰好是梦想。……除梦想的自由外, 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心理自由呢?就心理学而言, 在梦想中我们才是自由的人”。[6]通过一番离奇想象的重塑, 儿童又找回了失去的自尊、自信, 完善了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整个的想象过程如同游戏般具有虚构性、愉悦性、主动性, 因此, 在儿童的成长中这些只属于儿童的秘密会一直伴随其直到青春期身份的塑造。

对于儿童文学中另类想象的探讨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本文只是其中的一维, 儿童负面情绪的发泄途径还有很多, 对于不同年龄段也有着不同的差异, 以上的思考仅仅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英]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欧阳梦云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558。

[2][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9。

[3]班马.对儿童文学整体结构的美学思考——突破儿童文学的美学意识自我封闭系统.见: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84。

[4][美]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廖凤瑞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

[5][加]马克斯·范梅南, 〔荷〕巴斯·莱维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曹赛先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92。

3.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 篇三

关键词:想象;文学创;功能

一、想象的重要性

想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大脑结合记忆中原先存留的感性印象,经由改造、拆分、重组等再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不论是虚构出的人物,还是由这些人物串联成的故事,还是这些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和环境,可以说,没有想象,许多文学作品就丧失了其灵魂。从小的方面来说,一句话、一个修辞,也需要想象力的辅助才能显得更有力量,比如李白的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大的方面来说,整个文学作品的框架和情节等,都需要借助想象力的翅膀才能更加丰满。

二、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系列作品之一,以都市心灵修行课为主题,以小说为体裁,借助名校毕业生若菱在都市生活工作的人生起伏展开讲述,并将其作为与神秘老人对话的内容,徐徐展开作者自己对人生课题与生活智慧的理解。该书发行后收获了广大的读者,也造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以下结合这本书,浅要分析一下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

1.想象辅助创造

一部作品从萌芽到诞生的整个过程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正是借助想象力,才创造出了这一趟修行之旅。首先是创造人物,借助想象作者才能跳脱出来,虚构出若菱这个女主人公来代替她,代替千千万万的都市白领来在工作、生活中起起伏伏,也创造出了为了让作品更有说服力而来补充故事的人物,如坐在装满黄金的旧箱子上的乞丐、在光明处寻找遗失于其他地方的项链的女子、与若菱对话的古怪老人……;其次是用想象创造出故事脉络,人生在世,不可能体验别人的人生,但想象力可以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插上翅膀,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过漫长的、真实或虚构的人生,并利用这样的逻辑脉络使读者的阅读不被打断。

2.想象加强审美

大部分人眼中,景点处的照片往往比现实场景更美,而我们也不可能见识所有的风景。这两点遗憾在文学作品中能得以弥补。想象能够加强审美,首先从作者角度来说,作者对作品中人物所处环境的描写不一定是现实的,有时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而利用想象力营造了这样一个场景,比如,我们以为在安徒生的童话里到处都是金碧辉煌的皇宫,所以安徒生也生活在皇宫里,但去丹麦安徒生居所参观后,我们才知道安徒生也只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我们所喜欢的那些童话都是他在一栋简陋的阁楼里完成的。就是靠想象力,安徒生把阁楼“改造”成了皇宫,加强了读者美的享受;从读者角度来说,作者的描述本已经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为读者织成了一个美妙的环境。在这层想象之上,结合作者的描述,不同的读者会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构造出他想象中的场景,这就构成了双层的想象,让风景变得更具美感。

3.想象强化作者的主观性

想象能强化作者的主观性,也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主观性的体现。很多时候想象发生在创作之前,也正是由于平时的想象,为作者积累了一个个故事情境和感悟,这种想象由一个零散的小点逐渐越滚越大,激发了作者去把这零星的想象转为真正的创作,从骨架到血肉,直至成形,作品中的每个感悟都是作者本身在生活中的所遇所见以及由此引发的所思所想,是作者思想的浓缩和精华。其次,想象力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凸显自己的思想。本书作者以“若菱”的第一人称和作者本身第三人称的形式完成了整本书的诉说,事实上作者是借助想象把自己的主观性想法通过这两种人称的方式展现得更加饱满和全面,使之更具有说服力,古怪老人问若菱的问题也正是作者想要问读者的,从而使读者愿意从作者的主观性角度去思索自己。

4.想象让感受更深刻

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书中这些人生哲理是需要去体会、去实践的,而头脑的了解并不能造成任何的改变。”诚然,就像网络流行语所说,即使知道许多道理,许多人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些人生智慧看似很简单,但当局者迷,或者我们不会跳脱出事件本身来用大局的眼光看待它。但作者依靠想象,先用简单的故事博人一笑,接下来再把读者套进故事去感受,再带领读者跳出故事来去审视自己,这一点在本书的自序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张德芬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让读者们先觉得那个只在光亮处寻找钥匙而不是在丢钥匙的地方找的女子愚昧可笑,一掉头用这个小故事替换到我们的人生追求之旅所犯的错,把大家容易忽略的问题浅显易懂地指出来:我们费尽辛苦地找,却找错了地方。

作者依靠自己的想象,创造了文学作品中能令人更真切、更深入地认知的故事和讲述手法,让读者不只是浅显地知道这个道理,而是给读者机会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和感悟。作为都市身心修行课,作者依靠想象,做到了让读者身心修行这一点。

总之,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是无可取代的,想象力依附于作者,又作为文学作品创造的灵感推动了作者去创作,贯穿了一部文学作品诞生的整个过程。通过作者的想象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新视界,并把这种想象力延续到读者身上,构成作品的二次想象。想象的完美使用,也是作品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光华.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暨培育途径[J].南京大学学报,2002.

[2]蔡毅.创造之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 篇四

康德就认为:“鉴赏是与想象力的自由合规律性相关的对一个对象的评判能力”“想象力可以自得地合目的地与之游戏的东西对于我们是永久常新的.人们对它的观看不会感到厌倦”。可见.想象力对于文学鉴赏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想象力帮助鉴赏者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夏丐尊和叶圣陶在《文心》中曾说:“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却要倒翻过去.把自纸上黑字依旧翻成具体的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不论是欣赏小说还是欣赏诗歌、散文.都必须将文字符号首先转化为具体形象.想象力就担当了转换者的角色。

接受美学学者英伽登认为,文艺作品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其中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处等待读者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在文学鉴赏中.想象担负着通过作品的语言再现审美意象和创造新的意象的重要任务。鉴赏者鉴赏作品的再创造性想象是具体、不同的.所以就导致了“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林妹妹”的现象如前所言,鉴赏和创作是两个相逆的程序。创作大体上说是将情感、意义负载在文学形象上的,鉴赏则是运用想象.从文学形象来领悟意义的。鉴赏中想象力的作用方式是一个由“形”到“神”的逐步的想象力再创造的过程.当然.这种想象的再创造具有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就是“使有限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面前展开着有感觉的有限性通向形象的广阔性的道路”,“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想象来充实和扩展形象诉诸感觉的有限性那么无论哪一种艺术形象都将失去它那广阔、深人反映生活的可能”。想象力对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鉴赏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创作主体将自己的情感、感受、意义藏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想象力将这些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这对于读者领会其中的内容是十分有利的。不仅如此,鉴赏者的积极想象,还有助于发现、补充、发展作品的内在意蕴。当鉴赏者丰富、发展作品意蕴的时候,也是深刻领会了作品意味的时候。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鉴赏者不是也不应该一味被动地接受文学作品的精神内容,而是在鉴赏作品的同时能动地、自发地发掘更多的精神内容,以此填补作品形象结构中的空白部分这也是再创造性鉴赏的一部分。

文学鉴赏对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创作主体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鉴赏主体对它的反应,那么.文艺作品的形象构造必定要顾及鉴赏者的因素.这就造成了对创作的反作用了。鉴赏的心理机制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鉴赏者如何想象就不能不是决定创作主体如何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了。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取向决定了文化生产的重点.文本的创作亦是这样。

想象还是文学鉴赏中发生情感共鸣不可缺少的条件文学欣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共鸣发生的基础是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或类似。诚如此言:“艺术就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进人作者的世界,与作者同思同感,才能体会到作者倾注在形象画面中的思想情绪。无论欣赏者的主观条件如何.即使在情感上与作品有了共通之处,没有想象力的帮助.共鸣还是不能产生的。

总而言之.文学鉴赏是不能没有想象的。

3 结语

想象在文学中显示出非常明显、重要的作用,在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过程中渗透着想象力心理机制的作用“‘文学’一词如果限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它的作用还是源远流长的.马克思也说:“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字,而且已给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

在文学领域.它对文学创作与鉴赏都有着重要意义,是创作与鉴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环节缺少了想象.文学作品就会变得毫无活力和张力.也就不能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深刻意义和内涵.文学鉴赏将会变得索然无味。“在实用主义不断获得尊崇的今天.文学创作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由此而导致的结果.便是近些年来的文学创作.已越来越远离必要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失去诗性的审美质感.越来越依赖于客观的现实生活作为阅读上的逻辑印证这种远离梦想、放逐想象的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对文学核心品质的一种公开抛弃与逃离”。这段话非常郑重地告诉我们,现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并不是充满着想象的“空白”.而是想象力呈现了一种空前溃败的局势。

5.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五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也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 可见,想象力是何等重要。那么想象力从何而来呢?吴克杨先生说“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落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该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优美情境,激发想象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于生动鲜活、色彩靓丽的形象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一些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起遐想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色彩鲜艳、翩翩起舞的彩蝶画面,配上悠扬的音乐、动听的解说,把学生带入了“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的蝴蝶王国中。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谷中的一只蝴蝶,生活在这里,心情会怎样?会如何欢迎游客;如果你是一名游客,来到如此仙境,会有怎样的想法„„在这如此美妙的情境中,学生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各种奇思妙想纷至沓来,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利用插图,启发想象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导,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的。有些课文图文并茂,就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而精心设计的。这些图画,不但有助于学生识字、学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好好地利用课本中的各种图画,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学习古诗《登鹳雀楼》中的第一行“白日依山尽”,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问:“诗中描写的阳光为什么是傍晚的阳光?”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展开想象回答。又如《乡下孩子》一课配有插图,生动活泼,富有乡土气息,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有的学生编出了有趣的诗歌:拾一把稻穗,谗坏了骄傲的公鸡。割一篮青草,乐坏了漂亮的白鹅。拿一根骨头,逗一逗谗嘴的花狗等。其实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配着插图的课文。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尽力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苏教版的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美插图。插图是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丰富学生想象的凭借。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画面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地、大胆地进行想象,让插图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意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角色表演,唤起想象

“角色表演”是根据故事、童话等情节和内容,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动作,运用想象,创造性地进行的一种表演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角色表演是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积极地感知、理解、迁移和运用,用形体、动作、表情、语言来表现角色,通过合作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情景,拓展文字空间。为了演好角色,孩子们必须潜心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想象表演的对象,感受角色的表情、动作、内心情感等,大脑思维被充分激活,思维碰撞的火花随处可见,可贵的想象被有效唤起。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受青蛙登山的艰难,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创设了“青蛙登山”的情境。戴着头饰的“小青蛙”,在“松鼠”的带领下,一阶一阶地往上跳,没跳上几下,很多孩子就累得气喘吁吁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累死我了,有的干脆席地而坐,有的趁势仰在台阶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登山途中所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极大地丰富了文本内容,真正感受到小青蛙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

四、扩展课文内容,训练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准时机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要进行创造想象,应该教育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因为只有厚实的知识的积累,才是产生想象灵感的沃土。

苏教版的教材选材典型生动,语言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极富想象的空间。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培养想象力。如《水乡歌》一课,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朗朗上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水乡的特点编儿歌。大家都成了小诗人,他们编出了内容各异的儿歌,有“水乡什么多?桥多。东一座,西一座,东南西北千万座,出门就要把桥过。”有“水乡什么多?鱼多。千条鱼,万条鱼,沟里渠里都是鱼,条条船上装满鱼。”有“水乡什么多?田多。东一块,西一块,田地一块连一块,块块田地大丰收。”还有“水乡什么多?灯多。千盏灯,万盏灯,家家户户都有灯,一闪一闪放光明。”

又如《云房子》一课,讲到小鸟造的房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小鸟还会造出什么样的云房子呢?让学生联系白云千变万化的特点展开想象,于是“有的像圆圆的大西瓜”,“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方方的盒子”,“有的像美丽的向日葵”就应运而生了。每篇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这样的联系,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就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会像鱼儿一样在想象的海洋里自由地跳跃,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

五、创编故事结尾,放飞想象

教材中很多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叙述到结尾时忽然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此时,教师若能抓住机会,放飞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创编故事结尾,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狼和小羊》结尾这样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对于小羊的命运到底如何,大灰狼能否得逞,课文并没有交代。此处,教师引导学生续编故事结尾,想象狼扑向小羊结果会怎样。有的说“大灰狼由于用力过猛,一下子张进河里淹死了。”有的说“忽然,猎人出现了,他标准灰狼,一声枪响,大灰狼中弹身王„„”还有的说“小羊一边哭一边哀求大灰狼,‘求求你,放„„’没等他说完,狼就把小羊咬死了”„„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如《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学完后,教师让同学们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学生中有的想象狐狸因为平时太狡猾,恶有恶报,最后被毒死了;有的想象乌鸦为了教训狐狸,第二天把一块大石子涂成肉的样子,狐狸上当了,把牙硌掉了;有的想象狐狸离开后,乌鸦找来猴子、熊、小象、马、小山羊等来到狐狸的洞前,一起教训狐狸;有的想象乌鸦回到窝里告诉了自己的孩子,小乌鸦接受了教训,长大后不再上当了;„„。学生想象力被激活后,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犹如脱缰的野马,自由驰骋,想象大胆而奇特,个个都成了妙语连篇的说故事能手。

6.文学类文学阅读 学案51 篇六

学案目标 1.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2.掌握做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具体方法。

文学即人学,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自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一般来讲,塑造人物形象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综合几方面内容加以综合概括。

一、肖像描写 1.知识梳理

它是一种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切入分析,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等方面。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人物的肖像描写,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骆驼祥子》节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描写 1.知识梳理

人物语言是小说中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精妙的语言描写可照见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内心毒辣,或心细绵密,或憨厚诚实,或单纯可爱。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的人物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玛兰在做部长的同学帮助下做了行政法院参事。„„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臵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天早上,他去行政法院,在避雨的门口遇到一个老神父(指桑蒂尔,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他说: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当他得知那位神父是一个骗子,有损于他的声誉时,张皇失措地对他的同学珀蒂帕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节选自莫泊桑《保护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动作描写 1.知识梳理

人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其思想、性格的制约,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的动作,势必会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还应关注人物的动作描写。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概括领队的性格。

(一驮队将要通过竹索越过怒江边的一个峡谷)领队稳稳地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溜到对岸了。„„(待驮队人员全都溜索到了对岸后)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节选自阿城《溜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心理描写 1.知识梳理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灵魂精髓的支撑。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演练体悟

阅读下文,注意“他”的心理活动,概括“他”的性格。

(他租个黄鱼车,把书从车站运到静安寺。对手是个小伙子,他骑自行车跟着)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他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侧面描写 1.知识梳理

侧面描写是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通过对相关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形象。这种手法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其方式方法主要有两种:

①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的作用有: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b.揭示或凸显主旨,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②借助物象陪衬烘托。小说的特殊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暗示环境特征。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如2009宁海卷《孕妇和牛》中“牛”的作用,2010江苏卷《溜索》中“牛”的作用等。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文段,从刘四爷和虎妞两人的表现中分析概括祥子的性格。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想弄个上门女婿。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侮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认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分析人物形象题应避免的问题及纠正方法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 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现场答案:

A.母亲很爱面子,因为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愧。她经常责备姐姐、哥哥和我,她口硬心软,她虽然说不让父亲回来,但她暗地里让我偷食物给父亲。

B.母亲掌管全家,有一定的权势,从母亲得知丈夫自己定购一条船后便“唠叨”不停,可看出母亲对丈夫不听从她的行为的不满;她因丈夫的怪行为而感到羞辱,可看出母亲的爱慕虚荣。从母亲故意帮我偷到食物给父亲可看出她对丈夫的爱是很深的。

C.母亲是一个严厉、强悍、稳重、爱唠叨的人。

D.母亲不赞成父亲的决定,但暗地里支持“我”偷食物给父亲,可见无论多恼怒,还是尊重爱护自己的丈夫的,只是他对父亲的行为感到不解,感到羞辱,但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装得很平静,可以说她是个含蓄的人。

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综合分析)探究方法(对策)针对上面两道题所暴露出的问题,你认为纠正的方法和问题的对策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课记录:

1.审题

人物形象分析题题干较为明确,主要有两类题目。

一是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角度有二:A.整体把握,如问:①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某某”这一人物形象。②小说中的“某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③文中表现了“某某”哪些优秀思想品质?B.局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如问:画线句(或为语言,或为动作)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一是分析人物形象作用,如问:写某某人物形象有何用意(或作用)? 2.答题(1)答题思路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几个方面是指: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2)答题模式

人物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说来,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另一种是“简要分析”或“具体说明”,答题的格式:观点(思想性格是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

答人物形象作用题要把握好三个角度:

①自身的性格特征。②对其他人物的烘托作用。③结构方面的作用。答案应严谨、完整、有深度。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睡美人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A角却突然“失踪”了。

“嘭”,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朝回过头来的导演一耸肩:“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声响给绷断了。突然,他的手指向了坐在一边的B角:“你上!”

B角激动地站直身,双手抚摩着短裙,眼里闪着倔强和自信的光。只见她,踮起脚尖,一个优雅的旋转,轻盈地提着舞裙,飘然来到台上„„

导演余怒未息。A角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扮演王子菲力普的男A角又是老搭档,今天的汇报演出正是胜败定局的关键时刻,万一,万一B角腿一软„„他不禁打了个冷战,不敢再往下想了。

B角在追光下独舞。多么雍容的舞步,多么飘洒翩翩的舞姿,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灯光的光芒融会在一整套的芭蕾舞的语言里了„„

„„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月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这是最令人担心的,B角和男A角是第一次同台演出。奇怪,导演的眼前B角分明已被爱情拥簇而起,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她手臂的姿势犹如玫瑰花瓣的开放;她的双脚和着音乐在踩踏,犹如树叶飘然落地。她和男A角的搭档真是天衣无缝!

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平时怎么会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著、自信大于技巧?是由于我对女A角的偏爱所形成的偏见?还是„„

„„B角弯曲着双腿,柔软的身子在向地面上倾倒。

„„哀怨、激昂的主题乐如泣如诉地轻叩观众的心扉。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角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堵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演了一出“悲剧”。唉!

„„醒了,奥罗拉醒了!安睡了一百年后,由于菲力普纯真的爱情,她,死而复生了!而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

“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B角噙着泪,微笑着向观众躬身回礼;

可是,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

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着掌„„

1.第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对女A角、女B角和导演三个人物的写法各不相同,请指出对他们各自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女A角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作者最着力塑造的形象,请你扼要评价这个人物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为何以“睡美人”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51 鉴赏人物形象

知识整合

一、2.突出了刘四爷的“虎相”和“虎气”。

二、2.从他对熟人及那位陌生神父说的话语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天真、热心、没有原则,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炫耀、虚荣、自私、自高自大。从他对珀蒂帕所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私自利、见风使舵。

三、2.在怒江天险前“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敲一敲那索”“瞟一眼汉子”表现他的认真负责,与手下配合默契;“一声唿哨”“抽身跃下”,表现出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四、2.他既有精明、敏感、细腻、谨慎、多虑、小气甚至吝啬的一面,又有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一面。

五、2.从刘四爷的表现中可以看出祥子的真诚勤快、勤劳本分、讲究干净;从虎妞的表现中可以看出祥子的脾气好。

重点突破

探究问题:1.没有规范的答题意识。当命题涉及到人物形象分析时,应当规范地表述为“某某是一个„„人物(形象)”。A、B类考生都没有这样答题,只是罗列了母亲的一些表现,没有回答实质性的问题,造成答题不得要领。

2.思维不严谨。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事例分析与总结概括不对称,一种是缺少必要的事例分析。前者如B中的“她因丈夫的怪行为而感到羞辱,可看出母亲的爱慕虚荣”,很明显此时母亲的羞辱绝对不能用“爱慕虚荣”来概括,此时的母亲是一种无奈和痛苦、失望与懊恼交织在一起的难言之痛。后者如C项“母亲是一个严厉、强悍、稳重、爱唠叨的人”。整个答案没有事例支撑,缺少分析,从而使答案中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不能与作品要刻画的形象相吻合。

3.思维没有深度。以上四个答案都犯有思维没有深度的毛病。我们重点分析D项“母亲不赞成父亲的决定,但暗地里支持‘我’偷食物给父亲,可见无论多恼怒,还是尊重爱护自己的丈夫的,只是他对父亲的行为感到不解,感到羞辱,但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装得很平静,可以说她是个含蓄的人。”值得肯定的是这位考生选择了一个较好的角度来分析母亲这一形象。选择事例较准确,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考生没有深入挖掘母亲对父亲的态度及对父亲的行动的矛盾之处,只看到这是一种情绪的不外露,把答案的重点放在了“含蓄”上,偏离了作者就是想通过“母亲”的这一矛盾来表现她的善良。

探究方法:1.规范答题意识。答非所问是考场之大忌,如果没有规范的答题意识,往往会答非所问,或隔靴搔痒。如上面的答案A和B,说了一大通,就是不回答关键问题。如果在答案中加以归纳总结,“母亲是一个„„的普通劳动妇女”,得分就会提高。而试题一现场答案①③都犯了审题不严的错误。

2.学会信息分类与归纳总结。上面4个答案都表现出考生思维不严谨的缺点。而要思维严谨,最好的方法是学会信息分类与归纳总结。首先要善于将信息归类。如果分析母亲这一形象,就要把文中表现母亲性格的信息分类列出,如母亲对待家人的态度“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她天天都责备我们”表现出她是一个普通的妇女,“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尽力保持着镇静”“母亲觉得羞辱”表现出母亲在父亲将要离开时的善良等。其次是要善于归纳总结。如上面一样,在列举出事例后要给予准确的归纳总结。

3.加强阅读,提高分析能力。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只有加强阅读,读的作品多了,遇见的人物类型多了,才能品味出作品的深刻内蕴,才不至于在答题时答非所问,也不至于思维不严谨和分析问题没有深度。

总之,平时要积累常见的小说知识,做题时要有答题的规范意识,要善于将信息分类并归纳总结。答题要严谨,要多角度思维。分析要有事例,要有深度。

正确答案:“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到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巩固提升

1.①造成悬念,吸引读者;②埋下伏笔,前后照应,突出A角成人之美的精神;③引出B角上场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2.对女A角是侧面描写,以虚写实,更好地展示了她高尚的精神世界。对女B角是动作描写,充分地展示她的艺术才能。对导演是心理描写,既交代了情节的发展,又能很好地展示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精湛的舞蹈才能,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深得导演信任;又善良博大,毫不嫉妒,创造条件,成人之美;又很机智,采用关键时刻“失踪”的办法,“逼”导演起用B角。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赞美了成人之美的艺德(或德艺双馨的艺人),也引导读者该如何做人。

7.文学篇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关键词:文学篇章,英语阅读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中国新高考英语改革的推进,英语学科的教学方向与方法引起广泛关注。按照现在的计划,如果以后高中生的英语高考成绩由其参加的社会化英语考试决定,那么则需借鉴当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模式,改进现有的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做好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过渡。在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学篇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常被忽略。这主要是因为文学篇章语言结构复杂、思想深刻,很难运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语法分析和学习。然而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包括中文教学中使用的文学篇章的作用,已经证明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文学篇章,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交际能力。本文就文学篇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价值,文学篇章的具体选择及文学篇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做初步探索。

一、文学篇章的作用

从语文教材与教学的改革发展,语文课外读物的兴起,我们看到文学的作用已经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但是英语的教学篇章往往只为语法分析服务,落后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不符合二语习得的“i+1”的理论,这无疑使学习者丧失了学习兴趣。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其语言的最高表现形式,传达了本民族的文化诉求,积淀了本民族最深刻的思想与人文精神。英语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将语言视为工具的层面,而应该通过学习文学篇章,对学生品德与心灵进行人文培养。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能有效进行沟通。高中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其语言学习需要以文化学习为主,为其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高中阶段学习文学篇章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文学篇章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文学作品的情节增加了篇章的故事性和娱乐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吸引学生注意,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自主学习的兴趣。文学篇章的许多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段也会使学生产生模仿的愿望,对学习者产生认知与实践的挑战,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文学篇章有助于学习者文化背景知识与世界知识的积累,提高篇章解读能力

文学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富含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所表达出来的形象思维,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其折射出的文化信息会使学生增加间接体验的世界知识,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中英文学作品的比较,对中西方的文化异同也会产生自觉的思考,对本民族的文化与语言都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与体会。学习者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在多角度的解释冲突中,逐步提高对篇章的解读能力。在与外国文化者的交流中,除去生存必需的日常交流之外,真正深层的理解往往依赖于对彼此文化的认识。

3.文学篇章有助于学习者英语语言本体知识的积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精彩的文学篇章都是语言的精华,文学作品的作者往往都是驾驭语言的大师。文学篇章运用语言更加灵活,同时不同风格的作家往往书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或简洁、或深刻、或幽默,成为学生揣摩、模仿、实践的最佳“模板”。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数语篇都围绕主题给学生以某一方面的启示或隐含着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文化因素[1],学生通过学习文学篇章,能将语法知识活用,对隐喻等词汇的多义性现象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交际能力也会在一次次的体验性实践中得以提高。

二、文学篇章的选择

从我国和世界各国英语阅读教学传统和实践看,学习文学语言对英语学习者是必要的,但是为了发挥文学篇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必须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出发,选择最适合学习者的文学篇章的形式、内容及深度。

1.文学篇章的选取应该采取多样式

散文、诗歌、记叙文、戏剧、议论文等都可以选择。多样的篇章形式往往为多样的文化表达提供适合的土壤,因此选择各种不同文体的篇章有利于学生接触各种不同层次及类型的文化。但是对于高中英语教学,在选择数量上还是应该以记叙文为主。

2.文学篇章的选取深度应恰当

篇章的选取深度应该遵循既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又能使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知识对篇章做出恰当的解读的原则。目前英语教材及教辅材料所收录的篇章,往往为了适应学习者的英语词汇量,而降低篇章所需的认知水平,结果是只要知道词汇的表层含义,连小学生都能读懂中学生教材里的篇章。这就使篇章对学习者没有任何挑战,不能从学习中获得最多的知识,得到最大的成长。

3.文学篇章的节选应适宜

高中阶段教学最主要的记叙性文学篇章的节选应该以选择整个篇章的开头或者是介绍性的部分为主。因为节选篇章的内部语义关系应该有意义,篇章的衔接项通常都是前指,所以篇章的介绍性部分的衔接破坏性最小,最适合教学使用。节选部分的文学价值不在于节选部分,而存在于整个篇章,所以不要以“文学价值”作为选择标准。

三、文学篇章的应用

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才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1.要选择正确且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恰当使用文学批评理论,能深入到文学篇章本身,同时多元化的批评也能建立一种新的客观评价标准。在当前的文学批评诸理论中,自然化理论、哲学解释学理论及解构主义理论都可以与文学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文学篇章的实用性。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书写的文学篇章,人们往往都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套既定原则和习惯解读,这就是“自然化”过程。[2]自然化的方式有很多种,最直接、最“自然的”就是假定“表面真实”,即将篇章内容视为对现实的“真实”描述。人们的世界知识使人在读到文学篇章所描绘的人物和情景时,就会与现实关照。比如一提到“英雄”,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一种高大威武的人物形象。另外,无论文学篇章描写的人物和故事如何稀奇古怪、匪夷所思,读者还是能找到作品与现实的关联。“自然化”是读者阅读心理与习惯的必然倾向,作者创作时也就利用了这种倾向进行创新。读者会按照自然化过程解读不同的文学篇章,对诗歌和散文的解读方式肯定是不同的。

哲学解释学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所探讨的是作品表面结构之下的人的本质问题,是关于人对存在的理解。说到底,对于英语这种语言的学习也是为了理解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在解读文学篇章时运用哲学解释学理论能培养学习者更多元的思维方式。学习者对人生的感悟与体验也随之获得丰富,变得深刻。如法国哲学家利科的隐喻思想,就将文学作品,比如诗歌等富含的隐喻现象与人的存在相结合。利科认为隐喻不仅传达新的信息,而且是与真理分不开的。世界的客观事实与读者的主观解释正是篇章呈现给我们的可能的世界。

解构主义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开创的批评理论,目前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批评中。德里达认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篇章,都可以解读出与篇章表面所言之意不相同的双重意义甚至多重意义,一个篇章可能会“背叛”其自身。对篇章意义的解释与批评只能立足于篇章,不能依靠其外部的任何东西。解构主义重视篇章本身,强调读者在篇章解读过程中的作用。在对篇章的“解构”之中,读者不否认他者的语言认同、文化认同及民族认同,这就避免了民族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3]

根据不同文学篇章的特点,应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解读,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篇章解读能力,对世界的认知和对存在的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解读文学篇章,应该按照篇章的解读规律进行

在具体篇章结构等层面的解读可以按照DeBeaugrande和Dressler提出的篇章的七个标准作为依据:一是衔接,指篇章表层成分,即我们看到的实际词汇在一个序列中互相连接的方式。二是连贯,指篇章事件的成分,即支撑表层篇章的概念与关系结构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方式。三是意图性,指一连串事件应构成一个衔接、连贯的篇章以体现作者的意图。四是可接受性,指一连串事件应构成一个对篇章接受者有用或与接受者相关的衔接、连贯的篇章。五是信息性,指所呈现出的篇章中的事件在期望之中还是期望之外,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程度。六是情景性,指使篇章与事件情景相关的因素。七是互文性,指对一个篇章的理解要依赖与对先前遇到过的一些篇章的认识和认知。[4]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操作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及参与各种活动。利用不同文学篇章的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这里提供三种可以实行的教学策略:

第一,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有关作者的生平信息、作品的写作背景等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在课堂上小组分享,再选人做口头报告。对于有些文学作品,如果有相关的歌曲及电影等资料,可以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影音作品,欣赏后讨论并回答问题。注意提出的问题应该适合学习者认知水平,多样有趣,从语言的表层问题到有思想深度的文化问题都可以包含在内。对学生的答案应该采取宽容及开放的态度,不提供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采用“完形填空”等词汇练习。对于文学篇章涉及的词汇,应该区分简单词汇(通过字面就能理解的词汇)和复杂词汇(如隐喻等具有多义性和深层含义的词汇)。可以设计填写词汇的练习,让学生记忆常用的词语搭配、语法知识,同时体会篇章的衔接与连贯等结构知识;学会利用上下文的情景语境,选择恰当的词汇。

第三,使用多种体验式教学手段。利用文学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故事结局的预测、口语对话、情节改写、内容概括等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分配不同任务,尝试采取戏剧表演、辩论、朗诵、演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和实践等体验性活动刺激学习兴趣,将英语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让文学篇章给学习者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

8.想象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想象 教学价值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它既是修辞手法运用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必要手段。具体来说,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想象的性质特点以及学习内容的需要,把想象引入到阅读课堂,让学生借助想象理解词语,感受句子,体会主题,升华情感,那么,将会使本来平淡枯燥的课堂教学彰显出不一样的精彩,从而使想象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就想象在阅读教学中的教学价值进行探讨。

一、借助想象,理解词语意思

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在词语理解方面,一些词语的意思如果单让学生借助字词典来理解,学生的感受也不一定会深刻,就更别提结合课文来理解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如能根据词语的特点,让学生借助想象来理解词语,那么,将会有效降低学生对词语理解的难度,进而使学生在想象中彰显出词语教学的精彩。

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教学“山崩地裂”这个词语时,如果仅让学生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那对学生来说不过是“山崩了,地裂了”。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感受并不会有多么深刻。为了使词语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笔者让学生想象一下“山崩地裂”时可能出现的画面。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块石头在空中乱飞,大地裂开了好大一个口子,好像是世界末日到了。”有学生说:“只听轰的一声响,好像什么爆炸了似的,接着就看到满天一片昏暗,更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升到空中又落下来,大地也裂开了,这种景象真令人感到不安。”就这样,在学生结合词语进行丰富想象的过程中,不仅激活了词语,而且还赋予这些词语不一样的意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关于“山崩地裂”一词的理解上,教师没有采取就词解词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学生借助想象说说自己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在学生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无疑对“山崩地裂”这个词语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二、借助想象,感受句子意境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中的语言含义深刻,意境深远,如果让学生单凭字面意思来理解,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也不一定会透彻,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如能让学生借助想象来感受句子意境,那么,文本语言中哪些深奥,或者意境深远的句子在学生的想象中也会变得生动起来、明朗起来,进而为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果服务。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在关于大榕树的描写上,有这样一段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教学这段话时,为了使学生真正领会这段话所要表达出的意境,体会感受到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教学这段话时,笔者主要采取了引导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于是笔者让学生想象一下大榕树的形态、样子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说:“这么茂盛的大榕树我可是第一次见到,你瞧,那么多的树叶,那么亮,那么绿,挨挨挤挤的,我真想在下面乘凉。”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看到了,那翠绿的树叶,那亮闪闪的光泽,那颤动的節奏……一切的一切,都使我感到陶醉。”在学生的想象中,不仅丰富了文本语言,而且在学生的想象中,句子所要表达的意境也凸显出了不一样的色彩,为课堂教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文中具有特别含义或者意境的句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把想象引入课堂的教学方法,如此一来,文本句子所要流露或者表达出的意境在学生的想象中不由地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演绎了阅读教学的无限精彩。

三、借助想象,明确文章主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题理解,不是指抽象的文字概括,而是指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的展示,让学生获得对文本主题丰富、形象的认识。而对于这点,单凭平常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食知其味。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想象把学生引入到领会文本主题的教学中,这样教学,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

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结合教学重难点以及文本主题,在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谈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样一来,由于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感到最为神秘也最难解决的问题,许多学生在想象中,就黄河的变化想象到了不同的版本,从大禹治水到各个朝代在治理黄河方面做出的贡献等等,使学生更加感受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借助想象,本来枯燥的语文学习在学生的想象中变得精彩起来,生动起来,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自然而然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主要采取了抓住文本主题引领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这就不仅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认识感悟更深刻,而且借助想象,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着自己对文本主题的感悟体会,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学生也更加喜爱与乐于接受。

四、借助想象,促进感悟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课文的情感浓郁,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深的情感。在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一方面很难使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体会文本情感;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觉得语文学习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如能把想象引入到阅读教学,必将可以化平淡为精彩,促进文本情感感悟升华,进而使阅读教学产生出不一样的魅力。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桑娜夫妇收养邻居孩子的故事,赞扬了桑娜夫妇美好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认识,在教学结尾的时候,教师主要采取了想象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了课堂教学,让学生想象一下,邻居西蒙孩子长大以后会对桑娜夫妇说些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有学生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以后一定会回报你们的。”有学生说:“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我们只想说我们会永运与你们在一起,再说了,你们年龄大了,以后重活就让我们来做吧!”还有的同学说:“遇上你们是我们的幸运,我们会永运感谢你们的!”就这样,在学生的想象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桑娜夫妇的了解认识,而且也使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学效果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教学即将结尾的时候,教师主要采取了把想象引入课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站在长大后西蒙孩子的立场上谈感受,于是便有不同的发挥可供选择。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想象中一舒胸臆,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升华文本内容,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妙用想象对于优化学生阅读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学习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尽情去想象,去抒发,去建构。只有这样,本来静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想象中也会显得生动起来,丰富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课堂化平淡为精彩,把想象的教学价值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罗坳中心小学)

9.《想象的原则》阅读答案 篇九

评分:本题3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要点: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不能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反对自己的人)。 评分:本题3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①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千万不要以为和你过不去的人是世界上最坏的人;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解决了纠纷才能干其他事。 ②干事情第一,人际关系第二。 评分:本题4分,每小题答对得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①各行其道; ②开好自己的车; ③不当拖车,也别让别人拖着; ④不闯红灯,也别扎人家的轮胎。

评分:本题4分,每个要点概括准确得1分。

5.答案要点:①要管好自己,约束自己; ②要与人为善,多干事情,多读书; ③

当出现矛盾和纠纷时,要冷静思考,妥善处理。

上一篇:廉洁风险防控制度下一篇:供电公司新员工入职成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