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2024-10-11

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共11篇)(共11篇)

1.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篇一

弘扬志愿者精神 造就新世纪青年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的深化和延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当代青年的特点,更容易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多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的号召,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我们提出了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指导方针,以爱心献社会,温暖在社区为口号,以志愿为前提,以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服务社区事业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建立社区援助站和开展共建活动为组织载体,通过为社区开展美化环境、援助孤残、义务服务、义务家教、知识培训以及担任街道社委会主任助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为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活动中,我们坚持把志愿者服务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相结合,把参与社会服务与优化校园环境相结合,使志愿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青年志愿者团结、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同时通过活动培养了青年学生的公~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了青年学生的素质,并且促使青年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了社

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一、青年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早在95年上半年,我校就组织了由校团委书记挂帅、各院系分团委(团总支)书记任理事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并且根据各院系特点组织了一助一服务计划。96年5月份,我们制定了《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义务奉献活动实施方案》对大学生义务奉献活动制定了管理办法、奖惩制度及有关规定。96年开始,我们制定制度,要求每一名大学生每学期必须为学校和社会义务服务8个小时,由各院系分团委(团总支)进行记录和考评,不符合要求的将不得参与三好、优干、优秀团员等的评比。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更为科学、规

范、有序。

二、开展社区援助等重大活动,参与社会服务。

95年,在三城会期间,我校组织志愿者开展了赛场、驻地、新闻中心、大型活动等全方位的志愿者服务,向社会全方位展示了我校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为此,我校获得了团省委颁发的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最佳组织奖;96年在团中央推出社区援助行动前,我校已较早起步,建立了多个社区服务站:如培德里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鼓楼区市容委社区服务站、法律咨询服务站、锁金小区社区援助站、爱心姐姐活动、艺术活动服务站、义务讲解员等。同时,我们还与力学小学、拉萨路小学、三牌楼小学、锁金一小、锁金中学等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构建了社区综合服务的网络。这些服务体系和网络的建立,为本市居民提供了无偿、便利、长期、稳定的服务,博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称赞。尤为称道的是,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分团委以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提高自己为宗旨成立了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面向全市,义务为中小学生及家长解决心理难题,为全市十多家中小学、500多名中小学生及家长提供了咨询服务。他们的做法在96年11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里作了特别报道,《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也都为此作了专门报道;97年,我校向五台山街道22个居委会派出主任助理44名,并成立创建国

家卫生城市服务队,为社区创优出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98年,我校十个红旗团支部与十户下岗职工家庭结对,并在徐州市睢宁县苏塘乡人民政府建立定点扶贫单位,开展扶贫帮困、义务家教、捐资助学等活动,受到社会好评;我们还组织青年志愿者去梅园新村、市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参加公益活动,进行慰问演出。在南京市政府召开的大学生社区援助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校作为两所高校之一作了经验介绍,金女院刘江同学被评为南京市十佳青年志愿者,数科院张冬平同学被鼓楼区表彰为优秀居委会主任助理,金女院爱心姐姐志愿者小分队被评为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99年我们还被玄武区锁金街道工委授予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建功单位荣誉称号;2000年12月,我校以星火命名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省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4月,我们又向五台山街道的八个社委会派出以学生会、研究生会干部为主体的主任助理,与街道共同开展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使我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援助活动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开辟出一片新

天地。

三、立足校园,建立青年文明岗等志愿者服务队,为优化校园环境作贡献。95年开始,我们倡导并组织成立校园文明监督岗:如校学生会组织文明就餐值勤岗;教育系、生物系等团总支先后设立了德风园青年文明岗、绿色使者;经法院和校学纠队联合成立了校风巡查团;此外,还有紫藤园青年文明岗、赏识教育小分队、家电义务维修小组、爱心互助班、义务英语启蒙教育、家教援助站、计算机SOS援助站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年坚持活跃在校园文明建设的岗位上,在学校校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新校区建设等各项事业中,我们组织青年志愿者进行文明监督、清扫环境、美化校园、家电义务维修等义务奉献活动,做到了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

四、坚持把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相结合,促进志愿者活动

向纵深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

我们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服务相结合,作为其走向纵深的重要途径。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和学生专业上的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地开辟青年志愿者活动阵地,创造多种形式,使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能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自99年开始,我校大学生科协、各院系就与许多中小学挂钩,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宣传和普及活动,受到有关部门及中小学生的好评。去年,为配合电脑捐助高校行活动,我们在数科院建立了计算机捐助中心,由计算机专业的志愿者回收废旧电脑,进行重新组装,分批次捐赠给贫困地区的中小学,让那里的学生也能亲眼目睹、亲手操作计算机,取得了良好的社

会影响和实际效果。此外,我

2.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篇二

1 高校图书馆不文明现象及其危害

1.1 对馆藏资源的损坏

近些年, 高校图书馆已普遍实行开架借阅, 这一做法既方便了图书馆工作人员, 也方便了广大读者。与此同时, 书刊损毁、丢失现象也与日俱增。主要表现在:破坏书中防盗装备将书带出。而许多书籍更是遭到“乱涂乱画、撕页加批注、开天窗的厄运;有的书刊被血迹、油迹、墨水、茶汁、饮料等污染;也有个别读者如厕时带入杂志, 如厕完则把期刊扔到垃圾篓中。许多的图书被损坏的面目全非。很多图书封面残缺不全以至于无法继续借阅。

1.2 破坏宁静和谐环境

图书馆阅览室因环境优雅、学习氛围好, 深受大学生青睐。这就造成图书馆人满为患, 人多加剧了不文明现象的产生:有在馆内吸烟的, 而携带食物及饮料入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随意搬拽桌椅、高声喧哗、接打手机、聊天、着拖鞋高跟鞋入馆、霸占座位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个别谈情说爱的更是如入无人之境搂搂抱抱、亲密无间。这些现象不但破坏了图书馆应有的宁静环境, 也污染了人们的视觉及心灵。当不文明行为遭到制止时, 有的恶语伤人, 粗俗不堪, 给图书馆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

1.3 损坏大多数读者利益

就我校来论, 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环境首推图书馆。人多不良行为也多, 首先, 占座、抢座成了习惯, 有的学生每天早早就在馆前排队, 进入阅览室后随手从书架上拽来书籍用来占座;有的同学不在阅览区而书却“占着”座位, 让一些后来者只能“望座兴叹”、无可奈何;甚至还因占座有读者动起了拳脚。更有甚者, 有些读者大清早就把书放到阅览室抢占座位, 而自己直到下午甚至晚上才去上自习, 使阅览区有时呈现书满桌没有几个读者的情况;还有许多同学为了自己的方便, 使用完图书馆的书后不归架, 随手乱放, 还有的将书到处藏匿, 以至于急需使用该资源的读者无法及时获取资料。

上述不文明现象严重破坏了广大读者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势必会降低学校的育人质量。所以, 治理高校图书馆不文明现象,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显得十分必要。但是目前我馆采取全开架、实行了馆际互借、增加外借册数、延长开放时间、增加了服务项目, 这些工作导致服务量大增, 造成人员的紧张。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就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 通过志愿者去制止图书馆内发生的不文明行为, 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不足, 而且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场所。

2 我馆开展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

2.1 志愿者的引入

鉴于越来越多, 越来越严重的不文明现象, 我馆决定引入志愿者服务, 让大学生们从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 体会不文明行为带来的恶果, 鄙视品德的低下, 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 树立责任感。为此, 我馆与校青年志愿者总会联合开展“感受书香、传递文明——图书馆文明督导活动”。首先由图书馆办公室和校青年志愿者总会共同负责, 招募符合条件的志愿者, 成立专门的“图书馆志愿服务队”来参与图书馆管理。由图书馆提出人员、时间和具体岗位的需求, 校青年志愿者总会根据学生课程的安排情况, 选择学生的来源, 按学期进行聘任。学生自愿报名, 选择义务服务时间和服务项目。图书馆根据上报名单和服务意愿安排志愿者服务的部门和具体岗位, 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后, 采取图书馆部室主任负责制, 负责岗前培训、学期考评等工作。

2.2 志愿者培训

为确保文明督导活动的效果, 图书馆撰写了《图书馆文明引导员常规引导说明》制作了《图书馆文明引导记录表》《违规吸烟人员登记表》。志愿者由图书馆统一培训, 要求熟悉图书馆的基本概况、馆藏分布、服务功能、服务项目, 使志愿者了解自己所能承担的工作;介绍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加强其时间观念、责任心的培养;使志愿者明确要以一名图书馆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上岗的志愿者应佩戴图书馆制作的大学生志愿者绶带、臂章等物品, 以便于读者的监督和图书馆的管理。

2.4 文明督导活动的正式展开

经过简单培训的志愿者可胜任日常一线读者服务工作的各种岗位, 如图书上架与整理、阅览室秩序维持等。于是馆内各个阅览室出现了许多佩戴着绶带、袖章的文明引导员可爱的身影。有读者在检索机前或书架前踌躇迷茫的, 会有志愿者去帮助。有读者在阅览区及自主学习区域聊天说话或接打电话、在天井或楼道中高声喧哗或高声接打电话、聊天、破坏馆内安静氛围的会有志愿者去制止。有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破坏环境卫生的会有志愿者去劝阻。电梯门口也比以前有秩序了。食品饮料等也被拦在了馆门外。

3 志愿者服务取得的成果

3.1 图书馆的收获

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 弥补了图书馆人员的不足。另外, 大学生志愿者既是图书馆服务的提供者, 又是受益者, 这种双重角色使他们能从读者的立场出发去发现图书馆在服务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能及时反映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需求, 并将读者的诉求及时提供给图书馆, 图书馆根据这些反馈信息随时改进、调整工作, 完善服务。更重要的是, 在服务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其他人分享, 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图书馆, 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同学, 从而改变读者对图书馆员的印象, 使读者更加珍惜图书馆的阅读环境, 进而理解和认可图书馆的工作。他们来自普通读者, 立场中立, 宣传更具真实性, 也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自开展志愿者服务后, 馆内的秩序明显比以前有所提高, 读者在图书馆的不文明现象也明显减少。从而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贴近读者的需求, 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3.2 志愿者的收获

图书馆引入志愿者服务, 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在社会服务和奉献中展现和充实自己的大好机会。在实际工作中, 志愿者通过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交流, 与读者的沟通和具体的岗位实践, 可以培养自己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事业上的自我设计能力和公共社交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自我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 志愿者通过在图书馆的工作, 将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 从而, 通晓图书馆的工作概况, 并提高了他们搜集资料和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自身的情报检索能力和综合素质。

3.3 读者的收获

志愿者服务的开展, 为读者营造了更加温馨文明的阅读环境。同时, 也提供了一种社会公众参与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的方式。很多读者受志愿者行为的影响, 在得到了帮助的同时也受到了道德的感化。学生志愿者通过亲身体验,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多了理解, 少了抱怨。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将自己亲身经历中的所思所想、所感与身边同学交流, 使广大学生读者对图书馆有了客观、理性的认识。同时这也增加了一个和图书馆沟通的渠道。

4 结语

总之, 高校图书馆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服务工作, 这一举措对图书馆和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推动了图书馆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是符合我国《图书馆服务宣言》要求的。图书馆应当探索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服务模式, 不断地改善和落实这一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充分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主动意识, 发挥他们身上蕴藏的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巨大热情和积极性, 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服务他人的社会实践大平台, 让大学生自愿服务的热情、激情能在书香中更好地传递和传承, 让学子们传递文明、携手文明、感受文明, 从而为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的不文明现象, 并通过介绍我馆开展“感受书香、传递文明——图书馆文明督导”的实践活动,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引入志愿者服务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翁淳关, 肖廷超, 戴月.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8 (11) :253~254.

[2]宁艳艳.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设想[J].河北科技图苑, 2002 (6) :26.

3.志愿者精神 篇三

2015年12月5日是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志愿者,是指利用业余时间,不为任何报酬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无偿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时代需要志愿者精神,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因为志愿者精神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融洽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素材展示】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架起艺术与观众间的桥梁

从2006年起,中国美术馆活跃着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致力于让艺术走近更多的人。他们以默默的辛劳和奉献,成为联系美术馆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如今,这支1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平均每年服务观众6万人次,服务范围包括展厅导赏、教育活动等诸多方面。

崔暖华老人在中国美术馆当了7年志愿者,深得观众好评。“记得当志愿者第一个导赏的展览是《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当时我完全是个新手,而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那么深厚。”崔暖华回忆。

为了做好导赏、服务于观众,崔暖华平日里不断从报纸杂志、史书资料、研究报告里积累素材。在外参观游览时,看到任何可能对导赏工作有用的东西,她都会用心记下来。靠着这样的努力,崔暖华一次次成功完成各种专题展览的讲解任务。

在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2013年,中国美术馆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优秀单位”,中国美术馆志愿者队伍被评为“全国美术馆优秀志愿者队伍”。

“资教工程”:给山区孩子一个七彩梦想

12岁的罗素,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光照镇规模小学六年级学生。这个布依族男孩,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原来他是学校的小小“播音员”。他仰着小脸开心地告诉记者,自从学校来了“能唱会画”的新老师,他们有了音乐课、美术课、计算机课,“每个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孩子们课堂幸福指数的提升,缘于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传梦公益基金发起的“资教工程”。“资教工程”通过一整套科学创新的制度设计,从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乡村学校最薄弱的师资入手,有针对性地聘请贫困地区有志从教的应往届师范毕业生去当地的乡村学校教学,使得贫困山区孩子在信念培养、人格养成、素质教育、文化知识等方面获得与城里孩子均等的教育资源。这项公益项目运行两年来,已经在贵州省晴隆县、云南省腾冲市共遴选了12所项目学校,招募资教教师48人,受益学生2700多人。

以“互联网+”助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互联网+”志愿服务应运而生,志愿服务的目标、主体、内容以及形式也因此更加多元化。从“宝贝回家”QQ群,到“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再到“多背一公斤”公益网站,这些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成功案例,无不彰显着志愿服务因“互联网+”而多元化发展的魅力。“互联网+”为志愿服务开辟了新领域,让“人人可公益”“志愿服务定制化”成为可能。然而,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志愿服务为何能“互联网+”、如何“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在何种意义上推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等问题。

“互联网+”推动着虚拟社区、朋友圈的兴起,以青年网友为主体、以虚拟社区、朋友圈为平台的新型“草根”志愿者组织开始出现在生活中。目前,这些“草根”志愿者组织在服务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大众的社会志愿者组织,它所蕴含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是异常强劲的。因此,志愿服务“互联网+”不仅成为可能,而且也是一种必然。

扎克伯格承诺捐脸书99%股份

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于2015年12月1日在其脸书页面上公开了给刚出生的女儿马克斯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和妻子普莉希拉·陈表示将捐出其在脸书持有的99%股份,这些股份当前价值约450亿美元。

扎克伯格夫妇在信中对新生女儿写道:“你的人生充满了希望,我们希望你能够在世间平安喜乐。像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我们希望一代过得比一代好。”“马克斯,我们爱你,也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希望留给你和其他孩子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希望你的生命里充满了爱、希望与快乐,就如同你带给我们的一样。”

扎克伯格夫妇表示,将设立“扎克伯格-陈计划”(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来处理相关慈善事务,以帮助下一代的孩子们,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彼此的平等。这个组织初期将主要关注个性化学习、治疗疾病、让人们建立联系以构建强大社区等。

在扎克伯格的脸书页面上,不少美国公众人物纷纷为他们夫妇的决定点赞。

比尔·盖茨的太太,慈善家梅琳达·盖茨留言表示:你们今天所作的榜样激励了我们与世界。我们应该对此感到自信:马克斯和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会成长在一个比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世界还要好的世界里。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你们的付出将让后代受益无穷。“红十字天使计划”10年募款34亿元:

人道初心 守望十年

“红十字天使计划”启动于2005年8月。当年,震撼于山东烟台14岁少年孙海栋罹患白血病、其父亲“自杀救子”的人间惨剧,中国红基会发起救助贫困白血病儿童的“小天使基金”,成为整个“红十字天使计划”的开端。其后10年,中国红基会以设立儿童大病救助基金、为贫困地区援建博爱卫生院(站)、开展乡村医生培训为主要方向,努力构建防救兼顾的红十字人道救助体系,在改善人的生存与发展境况,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维护人的人格与尊严等方面做出贡献。

10年来,中国红基会依托地方红会组织,动员定点医院资源,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多平台立体合作的项目执行体系,并逐渐从个案救助向社会协作、政策倡导、社会服务等多重目标的综合性人道救助转型。“红十字天使计划”10年以来,共募款34亿元,累计救助贫困大病儿童10万余名,援建博爱卫生院(站)2321所、博爱学校365所,培训乡村医生5597名,发放赈济家庭箱5.1万个,为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改善基层卫生和教育条件、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益创新:让大学生感知世界 触摸梦想

“在参加星巴克青年领导力项目的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课堂里面没有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想法。更让我拓展了视野,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云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星巴克青年领导力项目一期青年领袖十强,目前在星巴克昆明嘉年华店兼职的马伟良在第二期青年领导力项目启动仪式上说道。

提升当代大学生领导力,助力青年实现梦想。2015年11月18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第二期星巴克青年领导力项目在北京宋庆龄故居正式启动。来自10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新学员将展开为期近一年的青年领导力培训,通过公益实践与领导力项目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掌握未来。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基金部部长唐九红在启动仪式上说,“一年来,我们看到了许多富有创新以及优秀成型的公益项目,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力量,服务于周边的人和事,从体验到改变,获得更多认同感,更体会到创新的意义所在。”

一年的时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青年领导力项目让五百名学生走访了超过200个社区,服务了20000余名群众,成立了100个公益项目,在社会上营造了公益创新的新风尚。

【运用示例】

4.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篇四

摘要: 广大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深入理解大学生志愿精神既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也是社会现实的紧迫需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社会;志愿服务;弘扬

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大学生的培养都是国家工作的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而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缓解社会压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积极因素之一。

一、发展、进步是大学生志愿事业的生存主题,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其中“进步”是我们志愿事业发展的目的和愿望。团中央在2008年志愿服务工作要点中把“着眼发展,着力建设”作为中国青年志愿工作的基本思路[2],可见“发展、进步”的理念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既可以促进志愿者本人的发展,同时也能推动中国社会事务的向前发展。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发展和进步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奉献社会: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二是丰富生活体验: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问,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二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工作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他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对社会而言,发展和进步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发展、进步是大学生志愿事业的生存主题,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离开了发展、进步谈中国的大学生志愿事业是没有意义的。

二、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青年志愿精神的根本宗旨

1994年,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初期曾以:“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服务宗旨。在以后的发展中,人们发现这种道德观念式的宗旨表达,与快速发展的志愿服务难以相符,不能统罩志愿服务所绽放的全部时代内涵及精神养分。后来,中国青年志愿事业的大发展,其事业性、社会性迅速地凸现,人们看到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事业,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青年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已不是先前的“学雷锋、做好事”,青年志愿行动已远远超越了道德所能限定的范畴,其行为活动已延伸至了社会进步事业更多的空问角落。团中央直属的志愿者网站中有关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宗旨为:通过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青年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作出贡献。团中央的这种对青年志愿服务宗旨事业性描述较之以前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大的进步,但其主旨还是不够简练、明了。不过在志愿者“西部

计划”的网站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青年志愿者宗旨新的表达:“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宗旨是: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完善自己,弘扬新风。” [3] 其实,分析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含义,用最为精炼的语句来表达就是:服务社会、关爱他人。

三.志愿服务活动奏响了青年学生和谐发展的乐章

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具朝气,最具创新精神,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但不可否认,青年学生“智力因素高,非智力因素低;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低;政治热情高,综合素质低”。这是家庭和学校难以弥合的教育缺陷。而提倡志愿服务精神,契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而且充满时代精神,人文色彩和青春气息,更容易激发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极大地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1.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青年学生树立博爱思想的重要途径。

青年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通病是冷漠自私,好高骛远而又意志飘浮。这是非智力因素不高的表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的性质来决定的,从小就养成这样还是那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4]由忽略带来的是习惯性的麻木,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长此以往,会造成青年学生思想空虚,价值取向扭曲。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年学生培养奉献意识和“博爱”思想提供了契机。青年学生正青春,应该用最实际的行动充实自己的生活。送别人一份健康,留自己一份成长;送别人一份祝福,留自己一份快乐。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青年学生逐渐养成尊重普通生命,关注大众生活的观念意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树立“博爱”思想,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最坚固的基石。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青年学生理性认知社会的开放窗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进步,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价值取向也必然会波及到校园,导致校园教育导向功能弱化,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当代青年学生都壮怀激烈,志存高远;但又普遍与社会脱节,缺乏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识。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一知半解,并想当然地勾画着外面社会的模样。对社会的模糊认识,容易使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四处碰壁而心灰意冷产生消极抵抗情绪,甚者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而志愿服务活动,以其鲜活的社会教育功能,使校园理论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校园内的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与社会提前进行“磨合”过程;活动中他们积极应对困难,创造性地寻找化解困难的科学方法。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存经验,也明确了自身优势与不足:准确的定位有利于将来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射了一剂强心剂。

3.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青年学生培养公民意识的必修课程。

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需要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支撑。公民意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5]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公民对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体系,是国家法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保障,是文化建设的导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要素。面对“公民意识”教育这一重大课题,无论从哪个方面落手,其落脚点都必须扎根于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志愿服务精神,契合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温家宝总理在给“好运北京”国际乒乓球测试赛服务的北大志愿者的回信中激励和鞭策道:“用热情真诚友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重和友爱”。[6]志愿精神的宣传和志愿服务的普及,唤醒了更多人的公民意识。

安国启在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的发言中总结当代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面临着的几个矛盾:青年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与青年边缘地位的矛盾,青年参与热情高涨与参与渠道狭窄的矛盾,青年参与感性过强与缺乏规范引导的矛盾。[7]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人格健康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培养了青年学生自尊自强自重的精神。许多大学生在参加完志愿服务以后感受到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无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平台,一个能力展示的平台,一个自我完善的平台。

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我国历史上就曾产生过不少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在当今社会,践行志愿服务行为,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好实践。

1.志愿服务精神的本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相吻合。

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全面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志愿服务所提倡的“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恰恰体现的就是这种和谐关系。志愿者们因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集合在一起,使原有的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等差异退居次要地位,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志愿者们参加志愿服务,传递爱心,宣传文明,健全法制,关注弱势群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青年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广泛参与植树造林、水污染治理、清理白色垃圾及环保宣传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缓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提倡志愿服务精神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无穷的动力和潜力。

2.志愿服务精神的推广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财富。

服务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和国际会议,是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青年学生热情高,思维敏捷,精力旺盛,为赛事提供了高质高效的服务,更为国家社会节省了巨额的财政支出。此外,广受社会关注的青年志愿者“支教下乡”和“支援西部大开发”,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更是促进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为社会直接或间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据统计,全国累计已有3.82亿人次为社会提供了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8]不仅使全社会对“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3.志愿服务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志愿服务之所以广受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志愿服务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现。从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和航天精神,都是支撑我们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而这些精神的本质是奉献,是服务,是与志愿服务精神的本质保持高度一致的。“2008北京十大志愿者”获得者,原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孙茂芳,人称“京城活雷锋”,他四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照顾五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难的老人。[9]这种志愿服务的行为,不仅传递了爱心,传递了文明,更是传递了一种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人人进步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志愿服务精神为营造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的精神氛围。

台湾作家何权峰在他的畅销书《爱,错在哪里?》中写道:爱不是得,而是给予;爱不是需求,而是分享;爱不是出于匮乏,而是出于丰富。[10]志愿者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要求,也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统一的。传承与弘扬志愿者精神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责任。在校大学生要以传承与弘扬志愿者精神为己任,并为此不懈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胡锦涛.中共十七大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008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要点[EB/OL]http://

[3]西部计划志愿者手册[EB/OL].http:///html/85/n——885.hun.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6页.[5]葛大伟.《公民意识与改革破题——论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机制的构建》【J】.“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年

[6]曾嘉坤、沈叶、于前广等.《真诚微笑,良好服务:北大奥运志愿者全力以赴迎接北京奥运会》【J】.北京大学新闻网.2008.07

5.志愿者精神名言 篇五

2、热爱公益事业,践行志愿者精神,让志愿者精神永放光芒!

3、我志愿、你自觉,携手共同创建文明新空间。

4、弘扬爱心精神,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贡献一份力量。

5、志愿服务源于心,献出爱心在于行。

6、弘扬志愿精神,播撒爱心火种,共建和谐社会。

7、礼仪,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之“催化剂”。

8、弘扬志愿精神,优化发展环境,共建文明精河。

9、与文明同行与公德同伴,志愿服务。

10、弘扬民族传统,争当时代先锋

11、团结、实干、求知、创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12、青年的心永远与雷锋相通

13、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者服务,建设精神文明

14、与时俱进跟党走,开拓创新献青春 14、青年志愿者真诚服务到永远

15、奉献你我他,服务千万家

16、弘扬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展示开拓创新的青春风采

17、争做新时期雷锋式的青年志愿者

18、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再立新功

19、让智慧与创新闪光,让青春与发展飞扬

20、我光荣,我是中州铝青年志愿者

21、热爱公益事业,践行志愿者精神,让志愿者精神永放光芒!

22、奉献爱心弘扬新风帮助他人完善自我。

23、用爱心播撒阳光,用高尚践行平凡。

24、即使你身无分文,只要你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25、付出比收获更快乐,给予比接纳更心安!关心别人,善待自己!

26、除了微笑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回忆什么都不要带走!

6.志愿者和志愿者精神主持词 篇六

道德是一种社会形态,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志愿者这个群体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社会公德,也就是有道德的体现,所以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一、认识中国志愿者:

提到志愿者,大家首先想到的场景可能就是一些身着统一服装的人在参加各式各样公益活动。确实,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在中国,志愿者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下面我们就首先通过一部短片来认识一下中国志愿者。

二、什么是志愿者?

从这部短片中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志愿者的队伍不仅庞大,而且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无论是大型赛事、抗震救灾等活动,都能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所以,在2010年,中国志愿者群体被授予了“感动中国2010年度特别奖”。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志愿者呢?

三、志愿者行动实施的一些重点项目和工作:

1、扶贫开发领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地区从事1-3年的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工作。这些照片是我们的志愿者积极踊跃参加志愿服务西部活动的情景,他们为西部的开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社区建设领域: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

它是以“共建、互助、共享”为主题,动员广大青年及其他社会公众以志愿服务方式参与社区建设。这些图片就是我们的志愿者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的场景。助老、助残。

3、海外服务领域: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

顾名思义,向海外的一些国家派遣志愿者在一些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比如汉语教学、中医治疗等。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传播中华文明,增进与世界各国青年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4、环境保护领域:保护母亲河、节能减排、垃圾分类

环保志愿服务相比其他的志愿服务,参与性更高,因为我们生活的点滴都与环境相关,参与环境保护也是每个人的举手之劳,所以适合全民参与。

5、大型活动领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特别是2008年,各类志愿者队伍多达上百万,他们高素质的志愿服务成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

6、应急救援领域:非典、汶川地震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先后动员1200多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集中开展了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活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工作。

四、身边的志愿者:陆家嘴楼宇志愿者

陆家嘴楼宇志愿者队伍于2011年10月成立的,10月29日在陆家嘴地铁广场举行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得到了浦东新区文明办、陆家嘴管委会、浦东新区环保局以及小陆家嘴区域45栋楼宇的支持,之后主要由我们当时的中心区协调科来进行组织和推广,到2012年底为止,共开展楼宇志愿者活动21次,共计130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逐步成长为浦东向世界展示文明形象、传送先进文化的窗口。

楼宇志愿者们以无私的奉献和优质的服务,充分展示了陆家嘴区域白领的精神风貌,受到国内外游客和市民的高度赞赏。

除了每月一次的环保志愿服务,在特殊纪念日如浦东开发开放、迎国庆、国际志愿者日等开展一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2012年3月5日以学雷锋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最有特色,参与人员最多。我们陆家嘴城管署的许多同志当时也是积极参与其中,请郭明说说当天参加这项活动的感受。

五、志愿者之歌: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志愿者,都是在为我们的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作出着贡献,所以为了表彰他们,许多以歌颂志愿者为主题的歌曲应运而生。

在这一系列活动当中,我们最熟悉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应该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了,184天、7300多万客流,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200余万世博志愿者的辛勤劳动。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之歌—《在你身边》。

就像歌词中写到的,志和愿两个字都有一颗心;人人加人人,变成了众人。志愿服务也是需要志愿者用心的付出和众人共同的努力。

六、什么是志愿精神?

我们看到,在这么多的领域,这么多的志愿者前赴后继,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如此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的呢?(是志愿精神)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精神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

★奉献。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

★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

★互助。志愿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与仁慈,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

★进步。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所以,正是这四种精神鼓舞着我们的志愿者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当中去的。

七、道德人物故事:

之前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志愿者和志愿精神,也认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志愿者群体,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着的志愿者,他们没有身着传统意义上的统一服装,他们的事迹也没有传入千家万户,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双手为身边的人、为社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却又至关重要的事。

张汉舜老人的事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尤其作为环保系统的一员,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就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和城市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八、互动提问:

除了之前提到的陆家嘴楼宇志愿者,我们陆家嘴城管署也组织单位人员参加了一些其他各式各样的志愿活动,比如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绿色星期六(号召居民用废旧物品换取小礼物,提倡废物再利用)、每月第一个礼拜三举办的护绿保洁活动等等。我们陆家嘴城管署的同志们每次都是积极地参与其中。提问:参加了这些志愿活动你认为有些什么价值呢,题目范围比较广,可以选择一方面来说?

九、总结

7.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篇七

关键词:志愿精神,志愿者 (志工) ,志愿服务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 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一些国家, 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1]。志愿服务的持续深入开展以及调动志愿者积极主动性都需要作为内在动力的志愿精神的支撑, 志愿精神都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关于志愿精神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涉及志愿精神与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的关系, 强调从传统慈善观念、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中挖掘适应现代志愿精神培育的宝贵资源[2];二是侧重志愿精神的本土化发展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比照国外经验提出挖掘本土文化中已有的可与志愿精神对接的资源[3];三是从政府作为、规章制度建设、教育培训以及激励机制几个角度关注培育志愿精神的经验做法[1,4,5,6]。相关研究选取多元视角对志愿精神进行讨论, 却并不全面。一是仅从传统文化或制度建设, 抑或教育培训等某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二是偏好以西方国家在志愿服务中的经验做法为标杆作比较研究。为了倡导志愿精神, 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开展, 我们选择在台湾志愿服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慈济志工进行深入观察和访谈, 分析讨论其培育和传承志愿精神的做法, 反思大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开展, 传递志愿精神的建议。

一、大陆地区志愿服务现存问题

从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 “志愿服务”从破土而出的萌芽发展到现在已近三十个年头, 但与发达国家践行百年的志愿服务相比, 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2001年, 我国志愿服务计量课题组曾开展第一次大规模志愿活动调查, 对全国六省市——北京、上海、新疆、四川、黑龙江和广东的志愿服务状况进行调查[7]。此后关于志愿服务状况的大规模调研便少有, 更多的是针对某个省市的志愿服务调查活动。结合此类调查研究结果和实践观察, 我们将志愿服务的参与现状归纳为:短期参与的多, 长期参与的少;大型活动参与的多, 日常服务参与的少;青年学生参与的多, 其他群体参与的少;登记参与的人多, 实际参与的人少。

以福建厦门为例, 厦门市社会科学院2012年“推动厦门市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发展的研究”重点项目就厦门市志愿服务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厦门市的志愿服务存在着自组织能力不足, 缺乏培训、激励及评估机制, 缺乏统一管理监督, 资金瓶颈等问题[8]。在针对其他省市的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中, 此类问题也存在。我们认为除缺乏志愿服务立法, 缺乏统一管理监督, 缺乏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 缺乏有效的激励评估机制之外, 在志愿活动中只关注服务任务的完成而忽视挖掘志愿服务背后的意义, 忽视引导志愿者从中思考和反思志愿精神, 也是影响志愿服务未能长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而台湾志愿服务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志愿者 (志工) 队伍不断壮大得益于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1966年发起成立的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下文简称“慈济”) , 发展至今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公益慈善机构。志愿服务涵盖医疗、教育、人文、环保等四大志业八项重点工作[9]。在接触慈济志工, 参与观察慈济服务的过程中, 我们感受到了慈济培育和传承志愿精神的用心和坚持。因此, 本文选择分析慈济在培育志愿精神方面的做法, 为推动大陆地区志愿服务长效开展, 传递志愿精神提出建议。

二、慈济志愿精神的讨论

本文主要从规章制度、教育培训、组织公信力、礼仪仪式四个方面分析慈济培养、启发志工内化志愿精神的做法。

1. 无形的规章

一般地, 组织通常都会设定一系列的明文规章来阐明目标、架构、权利义务关系。规章可以发挥对成员的约束作用。在慈济, 约束志工行为却是慈济创始人证严上人所说的“以戒为制度, 以爱为管理”的无形规章。“戒”指的是自我要求, “爱”指的是彼此的互爱关怀。这传递出台湾慈济管理志工、培育志愿精神的一个重要理念, 志愿精神不仅包括利他助人, 还在于自我约束及互信互爱, 事实上已扩大志愿精神的概念范围。一方面, 规章让志工了解如何开展志愿服务, 帮助别人, 又顾及服务对象的尊严, 将这种无形规章体现于具体服务, 并内化于心。另一方面, 从慈济的规章可以看出, 慈济已将志愿精神内涵加以延展, 不仅强调助人, 也看重志工的内省, 并通过内省改变行为方式。

2. 特殊的培训

开展培训一直是组织建设, 实现组织目标, 传递组织文化、理念的重要手段。在大陆, 志愿公益组织也会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 为志愿者讲解机构理念以及服务须知或技能训练。志愿者在这类单向教学式的培训中只是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 通过“听”可以记忆志愿精神的理念却不能内化为价值观。慈济的培训并不局限于单向教学式授课, 而更看重志工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养成, 强调价值观的获得是需要志工亲身经历和反思体会的。在访谈中, 几乎所有受访志工都提到选择志愿服务就意味着选择付出和奉献, 但却能从中收获欢喜心和感恩, 在“做”的过程中学会助人, 也懂得爱人, 将志愿精神内化于心。教育不仅贯穿在志愿服务的始终, 也成为慈济四大志业之一。慈济对于教育的重视表明志愿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要从小培养。这样的培训教育才能真正深刻地影响一个人, 才能让志愿精神传递让志愿服务普及和持续开展。

3. 公信力

公信力是公众的信任度。慈善事业是一种建立在自愿和信任基础上的事业, 慈善事业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和能否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10]。借助慈善事业中公信力的概念, 我们认为, 在志愿者中建立公信力对培育志愿精神同样重要。慈济在服务项目以及费用支出上做到公开透明, 其网站上均列出各年度服务成果, 详细说明各类服务方案, 实施内容、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实物捐款明细。慈济将募款服务进行公开透明的运作, 在社会中建立起公信力, 也赢得了志工的充分信任。志工的信任感一旦形成势必推动志工积极主动参与到服务中, 在一个值得信任的组织中“欢喜做”, 志工找到了归属感, 志愿精神也逐步养成。

4. 礼仪和仪式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认为“礼仪是一些行为的方式, 它仅在集合的群体中存在, 其功能是去建立、维持和改变群体中的心灵状态”[11]。涂尔干提到的礼仪是针对宗教信仰中的礼仪仪式, 虽然本文讨论的志愿精神还未上升到信仰层面, 但它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将影响志愿者的心灵状态。这种改变通过何种渠道实现?礼仪仪式的作用不可小觑。

参与观察慈济冬令物资发放, 发现志工发放物资时都会统一90度弯身递送物品并合十掌向贫弱者表示感恩和祝福。志工表示志愿服务也要顾及人的尊严, 即使是一时需要帮助, 但每个人的生活都含有他人的付出需要感恩。因此不管是90度鞠躬还是合十掌道感恩和祝福, 这些仪式和礼仪已不仅仅代表一个动作或一句话, 而是存在于慈济这个集体中, 用来塑造每个成员的心灵, 间接地引导志工在助人中要尊重、关爱、感恩, 志愿精神也就自然而然形成并深深影响着志工。

三、实现志愿服务目标, 传承志愿精神的建议

慈济在规章目标、教育培训、公信力、礼仪仪式四个方面的做法为培育传承志愿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慈济在志愿者运作模式和理念目标上未必与大陆本土公益机构一致, 但在志愿服务中强调传统道德文化及志工反思, 鼓励志工在志愿服务中“欢喜做、甘愿受”, 内化志愿精神的做法也为本文提供几点反思:

1. 重视和重拾传统道德文化

复旦大学的于海教授曾区分了中国传统道德与志愿精神, 认为前者是在传统伦理社会中形成的具体人伦道德及其引申, 它们都指向熟人社会;而志愿精神主要是对与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他人的贡献, 源于宗教的慈善传统, 是普世主义和抽象的博爱原则, 这正是中国的特殊主义道德传统所缺乏的[2]。与现代志愿精神同道德传统抽离的观点不同, 慈济所倡导的现代志愿精神正是注入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观念。从传统文化、道德观中挖掘适合培育志愿精神的内容和资源, 连接志愿服务、志愿精神以及传统道德文化引导志工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对价值观的重新选择,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志愿精神内化于心生根滋长。就大陆地区志愿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而言, 我们需要打破志愿精神与传统道德文化的界限, 重视和重拾传统道德文化, 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挖掘适宜培育志愿精神的元素, 在开展志愿服务中促其融合发展。

2. 社工带动志工

8.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篇八

关键词:志愿者精神 小微企业 企业成长

一、背景

志愿者精神意指一种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湖南作为雷锋的故乡,“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已持续多年,润泽三湘。2014年,在国家工信部、省委省政府帮扶中小微企业有关精神的指引下,湖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举办了湖南省企业家志愿者助力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即“携手行动”,旨在弘扬大企业家、行业专家的志愿者精神,充分利用大企业家、行业专家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沉淀的经验、市场人脉、知识技能,精准化帮扶小微企业成长。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体系

“携手行动”从策划开始,就得到了湖南省经信委的精心指导。湖南省经信委有关领导亲自担任项目总顾问,湖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管领导亲自主抓项目实施,组建了专职项目团队,负责“携手行动”各项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二)树立了“四精”帮扶理念

“携手行动”自创立之初,就主动适应中小企业服务需求的变化,提出“精准、精细、精品、精益”的四精帮扶理念,努力实现帮助湖南省中小微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一是帮扶内容要精准。“携手行动”在实施帮扶之初,均会组织各市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或内部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形成帮扶需求汇总文字材料,找准企业的需求。二是帮扶专家择精品。根据帮扶的需求,在导师库及省内寻找与企业需求方向匹配,并有实操经验的知名专家实施帮扶。三是帮扶过程力求精细精益。为此在帮扶活动的组织、帮扶活动的成果测评方面设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允许帮扶企业选择导师,通过积分制形式对导师的帮扶效果进行评价,促进预期帮扶效果的达成。

(三)遴选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及行业专家志愿者

一是通过商会协会、服务机构、各地州市服务中心推荐的方式,聚集各个专业领域与地域的优秀企业家及行业专家。二是通过省内各重点高校科技及校企合作部门吸收一批有着丰富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的教授、博士。三是通过上市公司的湖南分公司在省外吸收了一批知名行业专家。目前“携手行动”组委会共吸收了企业家导师、行业专家281位。其中上市公司企业负责人就达15名,博士教授有80多位。如步步高集团总裁、科力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四)开展了及时有效的宣传报道

一是设立了专门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及时报道所有的活动进程,并发布活动的通知、预告,收集企业的需求,展示导师风采。目前“携手行动”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数已达5000人。二是对重点活动进行作程微信直播,让更多的企业家们能通过微信直播了解活动详情。目前微信直播的活动场次已达50场次,累计观看人数达2万人次。三是与省内主流媒体对接,对重要活动进行宣传报道。目前湖南省级电视台已对活动作了三期专题节目,各类报纸、电视新闻、官网等媒体报道已累计达100余次。

(五)创新了活动举办形式

为了增强活动的效果,让导师与受助企业的能深度参与,组委会不断创新活动举办形式。一是导师面对面。根据前期对中小微企业服务需求分类归依,组织有共同服务需求的小微企业家们(人数不超过15名)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家导师、行业专家们面对面,问诊把脉,现场解答,促成中小微企业与导师结对,持续帮扶。二是登门求教。组织有共性服务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家们(一批不超过5个企业)到结对企业家的企业或结对行业专家的机构学习请教,促成服务需求的深度对接与持续帮扶。三是导师进企业(企业巡诊)。针对中小微企业提出的服务需求,匹配相应的导师或行业专家深入中小微企业现场指导。以上各类形式的活动基本满足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帮扶需求。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为大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深度帮扶

“携手行动”实施3年以来,聚集各类导师281位,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000余次,共帮助湖南省中小微企业3000余家。在帮扶过程中,许多企业与导师之间碰撞出了火花,形成企业与专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联接。大部分受帮扶小微企业实现了市场收入的成长和利润提升。

(二)推动了中小微企业志愿者帮扶体系快速形成

“携手行动”的开展促进了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全省各地商会协会、市州、县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深度合作,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帮扶体系的快速形成。在活动过程中,湘商协会、湖北商会、长沙市培训协会、株洲市工商联等商协会持续提供导师、专家支持。组委会与长沙市麓谷孵化器共建网络直播间,构建了服务园区小微企业的定点交流场所。湖南省人社厅、湖南省工商联、湖南省文明办等部门陆续作为指导单位加入,为活动持续开展提供更广泛的资源支持。

(三)提升了全省各中小企业集聚园区的帮扶能力

为了提高全省主要中小企业集聚园区企业精准服务能力,由“携手行动”组发委牵头,2015年在长沙市麓谷孵化器、长沙市开福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怀化市大学生创业基地及株洲市天元区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区四个园区,建立了企业精准帮扶活动基地。基地与园区管理人员一起依照园区的特色定制化策划、组织开展各类携手行动,为园区企业提供持续、有效、精准的帮扶。

小微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能否顺利成长关系到企业自身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湖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企业家、高校和协会等多方面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志愿者精神,开展“携手行动”助力小微企业成长,为小微企业的成长提供贴心服务。这种帮扶模式的创新,将对发挥政府职能,扶助小微企业成长产生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坚. 中小微企业成长瓶颈的要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王俊峰,王岩.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 商业研究,2012(09)

9.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优秀志愿者 篇九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和各大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从此,学雷锋的活动举国上下,历久不衰。

雷锋不仅是英雄,更是历史的挑夫,他勇敢的挑起历史赋予的那份责任和使命,成为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标志。

雷锋曾经发出了这样的叩问:“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也许从这段优美的日记中可以得到启示:像雷锋一样,永远的那么富有爱心,永远的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人,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弘扬雷锋精神,争做优秀志愿者:

一、弘扬雷锋精神,就是从我做起,做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者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推进城市文明、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以能够参加志愿活动,从事这项高尚事业而自豪,踊跃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以实际行动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深入发展贡献力量

二、争做优秀志愿者,我们要加强自身道德文化修养

雷锋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的崇高精神体现在平凡岗位上和日常工作中,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就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在本职工作和日常工作生活中,分类制定法律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在实践中磨砺品质、增长才干、成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三、弘扬雷锋精神,做助人为乐的优秀志愿者

雷锋同志胸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一个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人,非常注重道德实践。他从不拒绝做小事情,坚持从当下做起,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人,我们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法律援助志愿活动做起。在我们的身边,有更多的人,继承了雷锋精神,在新的时代,用新的形式学雷锋。上下电梯的时候,为其他人按下楼层;乘坐公交车时,给老弱孕残者让座;有些富裕的人还经常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为灾民捐款、捐物等。

学习雷锋,就要发扬其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雷锋,就要存善心,献爱心,争做优秀志愿者;学习雷锋,就要甘愿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尽职尽责地工作和生活。

10.学习雷锋精神 做优秀志愿者 篇十

如果你是一滴甘露,你是否愿意用你的生命复苏万物?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愿意为前行在黑暗中的路人送去一线希望?

也许你的力量很渺小,甚至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不要忘了,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如今雷锋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我们不可否认,有很多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都会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悔恨,为自己曾经虚度年华而悲凉。但我们也坚定,雷锋的一生是富有的,他永远的富有爱心,富有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同时,雷锋精神也已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昨日,我们没能成为雷锋;今日,我们努力学习雷锋精神,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再现活雷锋!

我们是90后,我们很懒,但在看到敬老院孤独年迈的老人时,我们依然会放下一切,为他们打扫卫生,拔草锄地;我们很坚强,但在残疾儿童依依呀呀的喃叫声中,我们依然会流出辛酸的泪;我们很爱美,但在知道医院需要指甲制药时,我们依然会毫不犹豫的剪掉自己的指甲···因为我们是志愿者,我们是当代的活雷锋!

我们曾经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旗下宣誓向雷锋一样奉献自己,毫无保留;我们曾经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版面上绘制青协的标志;我们曾经都带着那顶红帽子,在街头,在敬老院,在儿童康复中心留下我们的爱心,我们的热心。我们曾经无数次的重现昨日的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做优秀志愿者。

昨日,雷锋是众多人心中的傻瓜,今日,我们也成了众多口中的傻瓜。他说我们是在这个只工作没工资,吃力不讨好的地方浪费青春。我笑笑说,肤浅。这种生活,他们不懂,也不会懂。一个在蜜罐里成长,只知道金钱与权势的人怎会懂得舍己为人、奉献自己一生于社会的雷锋?怎会懂得因为一个场景而落泪,因为一句话而感动的志愿者?

雷锋,远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雷锋,有一种精神叫无私奉献;雷锋,有一句口头禅叫“不用谢”;雷锋,有一颗心,叫感恩。如今我们以雷锋为榜样,我们有着同样的口头禅和同样的感恩之心,我们有信心做最优秀的志愿者,我们会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带给周围人希望与欢笑,我们在用爱改变着周围。

学习雷锋精神,做优秀志愿者,我们是辛福的。志愿活动也让我们走进了社会,也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从第一次到敬老院参加志愿活动到之后的到儿童康复中心慰问残疾儿童以及一系列的志愿服务工作,再到今天,敲着键盘,书写着向雷锋学习五十周年的文字,我觉得真的成熟了许多。我总是想像雷锋的样子,总是面带微笑,用心对待每一个人,同时也真正的理解了“爱与幸福都是双向的”这句话的含义。给别人爱,自己也会感到被爱,送别人幸福,自己也会感到幸福。学习雷锋精神,做优秀志愿者,我们是骄傲的。因为有个雷锋在我们心中,因为有一种精神在我们周围。我们口中有无法表达的感受,我们心中有无法言喻的暖流。就向雷锋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我们的心中也是充满爱的,人不可能只为自己而活。

11.最后的志愿军精神病人 篇十一

3年后,她因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转入浙江第五康复医院、也就是如今的湖州第三人民医院。

年仅19岁的蒋振娟,就此开始她漫长而混沌的余生。

2010年2月下旬,湖州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病区里,满头白发的蒋振娟坐在床边的的靠背椅上,低头摆弄衣角,一丝口水从歪斜的嘴角慢慢滑下。间或抬起头来,眼神空洞发直,没有聚焦点,没有一丝情感波动。

从56年前入院起到现在,医生护士们一直叫她“小蒋”。 “问她多少岁?十七”,护士长俞静如说。75岁的“小蒋”,记忆永久停留在了发病前。

在蒋振娟的隔壁,另一位87岁的志愿军精神病人胡久昌,鼻孔插着氧气管,颈窝插着营养液管,已经卧床不起。

“战争应激反应”

朝鲜战争,陆续参战的300万中国军人中,有近20万人伤残。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精神病患者,有普通士兵,有战斗英雄,也有中高级军官。

特等战斗英雄赵桐风就是一位。在张家口沙岭子疗养院里,他一天到晚只重复一件事,声称设计“威力无比”的大炮。间或对着天空大吼,有如冲锋陷阵。

战后,这些病人由东北陆军医院陆续转到大后方休养治疗。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医院也接收了一批。其中417名志愿军精神病人,陆续转到了1955年在诸暨成立的精神病防治所,这就是湖州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

这417名病人,除部分康复出院,或是转回原籍继续休养治疗外,最后剩下146人长期留院休养直至终老。

和当时国内其他医院的收治情况大体相似,他们入院时,大多年龄只有20多岁,最大的不超过35岁,有的甚至还不到20岁。

这些“最可爱的人”,就此早早开始了连过去与现在、生存与死亡都模糊不清的人生后半场。

50年来,他们陆续离世,到现在只剩下蒋振娟和胡久昌两人,也已处于生理机能整体衰退状态。

护理了老兵们30多年的俞静如说,在此之前,他们就已丧失记忆,丧失语言能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类型的病症还伴随不同的怪异行为,“千奇百怪,匪夷所思”。

沉默型的如蒋振娟终日枯坐不语,狂躁型的如胡久昌动辄无故打人。偏执型的如已去世的谭才生,固定在每天凌晨2点起床一遍遍扫地、重复擦桌子。只有护士声称“不准凌晨两点起床,这是军令”时,他才会停止强迫性劳动。

不同类型的病人,也有相似的刺激反应。他们大多对电视里的战争场面反应强烈。每当枪炮声响起,有的老兵就会高唱解放军军歌、志愿军军歌,站起来向电视里的毛主席敬礼。

他们的病症,被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Rache称为“战争应激反应”。他说,军人可能会在战争结束后的数周、数月、数年间,都一直处于战场上才会有的特殊亢奋状态,最后会到达”崩溃点”,然后出现严重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缓,甚至记忆、语言功能退化、战争噩梦、终日独处脱离群体,以及其他轻重不等的抑郁症状。

这或许能解释,蒋振娟等人的病情,在走下战场之后才慢慢发作。

恐战自伤

与赵桐风等人的亢奋、狂躁截然相反,志愿军20军58师174团三连副班长马玉堂,却是因恐战而成了精神病人。

1951年,刚从第20军后勤部抽调到一线战斗部队,马玉堂就流露出了强烈的恐战情绪。某次高地阻击战时,敌军炮火猛烈倾泻,身为副班长的马玉堂竟躲到了防空洞里,直到被副排长强行拖出。

从那以后,马玉堂一直情绪低落。“我身体不行了,但现在还没有复员条件。”他时常和战友念叨。部队也注意到他回国训练时,“工作不起劲,拒绝参加政治学习”,进而拒绝进食、声称“班长要拿冲锋枪打死他”、“班长说我是特务”。

当人们开始觉得马玉堂“似有神经错乱”时,他已经在反复念叨“要死,自杀”之类的字眼。几天后,马玉堂支开看护他的两名战友,以“身体直立、两脚平行”的古怪姿势从楼上跳下。

送医院救治时,马玉堂咬紧牙关,显得很痛苦。但军医检查后认为并无大碍。因此,组织鉴定结果认为,马玉堂并非真的想死,而是“想通过自伤的方式尽快脱离现役”。

1955年5月,马玉堂终于退役,原因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已经“不适合服役”。退役后,马玉堂转到湖州三院长期休养。

因“战争应激反应”产生的心理、精神异常,往往会被视为贪生怕死。士兵也可能因此受到严厉处罚,如关监狱,强迫加入“突击队”,送上军事法庭,甚至处决。

然而,至今仍有很多军事人员坚持认为那是违反军纪。因为“真正的违纪行为,与心理应激性违纪行为之间的界限不易确定”

军医院事后对马玉堂跳楼事件的分析报告也认为,马玉堂所在部队的基层领导及身边战友,都存在认识不当的失误。即不应该表露出强烈鄙视其“贪生怕死”的态度,“这个态度进一步刺激了马玉堂,导致其精神失常加重,最后选择跳楼”。

但当时部队的组织结论仍然强调马玉堂“贪生怕死、思想落后”。

美国精神病学家Rache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战时心理、精神异常视为“应激”。因为“当战斗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精神异常。若能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治疗,将能大大减少军队的精神病减员。”

事实上,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对手美军早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这场战争及此后的越南战争中,美军精神疾病退役人员均占总数的10%。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有7830名精神症患者被解除兵役,占解除兵役总人数的2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因患精神疾病退役的官兵为312354人,占减员总数的33.6%。

浸透硝烟血色的青春残片

并不是每个志愿军精神病人都象马玉堂一样,保存下了较详细的病案记录。随着医护人员一代代更替,他们的生平事迹渐渐湮没无闻,甚至连籍贯、部队番号、年龄等基本信息也变得模糊。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从档案里,从老医护人员口中,从他们故乡的亲友述说中,试着去完成一幅浸透硝烟血色的青春残片拼图。

湖州三院院办主任马琼芳说,三院早年多次搬迁,档案也有部分散失。如今病案室里“或许还有一些”。

医院病案室里,确实还保存着一个敞开着的旧纸板箱,装着100来份牛皮纸档案袋,有的纸袋上注明着“牺牲”或是“死亡”。还有10来本鲜红封面的军人退役证,无法归入任何一个档案袋。

每个档案袋里的材料多寡不一,大多只有一份军人登记表或是退役证明。仅有个别袋里存放有病历,或是审查材料、询问笔录。

随手打开一本军人退役证,发黄的相片和纸张粘在了一起。显然,已经很多年没有人翻动、注目过这些曾充满英武气息的青春面容。

这些老兵中,绝大多数是一线战斗人员。其中一位已去世的湖北籍老兵王明德,隶属12军34师102团。12军是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预备队,34师106团则是在战役后期接替伤亡惨重的15军45师一部,固守了阵地28天。

上甘岭战役之惨烈,一直被公认为朝鲜战争之最。此役前后历时43天,“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志愿军固守的两山头发射炮弹共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顶部,竟被炸弹生生削去了1~2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有学者指出,枪、炮、地雷等武器,即便没有直接造成杀伤,形成的震波、高分贝噪声、燃烧等因素也会对士兵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他们把“战争应激反应”称为“炮弹休克”。

几乎所有的志愿军老兵都会在回忆中提及,朝鲜战争中美军炮火格外猛烈:敌人“像撒胡椒面一样扔炮弹。以前扔汽油弹也就一颗两颗,看准了来这么一下,那天的汽油弹扔得不断点。在营指挥所里看着那个山头就像一个大火炬。整整一天烧得如同火焰山。”

那个环境里,很多人当场就精神错乱了,“前方有,后方也不少。一个个目光呆滞。胡言乱语。动不动就在那里’打炮了,打炮了!’或是‘卧倒卧倒’的乱叫。那样子,没有人见了不发怵。”

归俘洪朝林

志愿军第40军119师355团二营机炮连弹药手洪朝林,就是在战场上激发出的精神分裂。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40军率先入朝作战,收复平壤、越过三八线、徒涉临津江,一路杀去,势不可挡。

然而在“不到汉城的一个半山腰上”,洪朝林被美军俘虏了。“碰到了大批敌人,我跑得慢,掉队了”。

在战俘营里,洪朝林先是被拉去“听讲耶稣”,而后又有美军心理战部队、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联合志愿军叛徒,在战俘营里成立了准武装性质的“战俘警备队”,在志愿军战俘的胸口和双臂等处强行刺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或是“反共抗俄”等政治宣传口号,洪朝林也未曾幸免。

1953年8月,作为6000多名被遗返战俘之一洪朝林带着手臂上洗不掉的“反共抗俄”刺青,回到了国内,安顿在辽宁省第十康复医院里。在这里,洪朝林开始整天“乱跑乱闹”,在理发馆理了发不给钱,嫌弃鞋小穿不进去乱发脾气,还在牛奶碗里小便。

院方最初怀疑洪朝林是“胡说装疯”,理由是“初入院不说话,有一次打麻药痛得受不了就开口了”。

“反动刺字”及国民党旧军人履历,使得洪朝林在此后的4年间,经历了至少4次极为详尽的政治审查,留下了30多页文字材料。包括浙江与辽宁方面的往来协查公函、组织上对洪朝林的审查记录,以及洪朝林自述材料。

这些审查记录和询问笔录条理清晰、完全看不出患精神病的痕迹,洪朝林自称“在战争中吓出了精神病”,但“在被俘那时是清醒的”。

洪朝林的档案袋,最后落在了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这至少证明,洪朝林在1957年后在这里休养过,甚至可能是终老。

浙江中部浦江县潘宅镇洪田畈,一个仅有一条机耕路出入的浙中小山村,洪氏家族世代聚居于此。

洪朝林这个名字,早已被人淡忘。以致于我们道明来意后,和他年纪相仿的邻居洪才水也大感惊诧。

“他们一家人已经死绝了。”洪才水说,洪朝林最后在世的亲人、有智障的弟弟,也在20年前走失了。

和绝大多数乡亲一样,洪朝林念了三年小学勉强识字后,就辍学回家了。他家出身中农,有几亩水田。如无意外,春种秋收、娶妻生子,然后盼个儿孙满堂,顺理成章地奔向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心目中理想的人生结局。

只是,大时代的巨浪中,小人物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一切都在1946年6月的一天里改变:母亲渐渐远去的哭喊声中,19岁的洪朝林被国民党军抓了壮丁。

两年零三个月后,洪朝林以国民党军93军“解放官兵”的身份,在辽西会战后被编入了解放军第40军,然后跟随四野大部队南下,从华北一直打到海南岛。

洪才水说,1950年代,洪朝林曾经回到过老家一趟。那时,洪朝林的父亲已经去世。

“他有时神经兮兮的,有时又很正常。”洪才水说,洪朝林只在家里呆了半个多月,原因是“病情时好时坏,痛苦难耐”,据说“又回部队治病了”。他已记不起洪朝林那一趟回家的确切时间,也从来不知道洪朝林参加过朝鲜战争。

那以后,洪朝林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就此下落不明。洪朝林的母亲情知“儿子多半死在外面了”,无奈认了村里一个孤儿作义子,为自己养老送终。如今,洪家养子也已到垂暮之年,卖掉了洪家祖宅后,住进了浦江县敬老院。

“他家收干儿子、卖房的契约都是我执笔的。”洪才水说。

两天后,马琼芳向记者发来短信:确认洪朝林已于1959年1月在我院病故。

“胆小怯生”的学生兵

在湖州三院里保存着档案的志愿军精神病人中,像洪朝林、马玉堂这样的“国民党被解放官兵”并非个案,他们都是被国民党方面强抓壮丁入伍的农民。

并且,无论有没有旧军人经历,这批病人中绝大多数军龄不超过5年,除去发病到久治不愈退役休养的2-3年,正常服兵役时间往往也只有2-3年甚至更少。

Rache比较了新兵与老兵、未受过军训者与受过军训者、普通部队与精锐部队的“战争应激反应”情况后,证实前者发病率均比后者高。

另一个可佐证该项论断的事实是,这批病人中的少数“学生兵”, 没有念完中学就直接参军上了朝鲜战场,从入伍到发病时间通常不超过1年半。

“学生兵”吴曾规,1950年参军,服役于志愿军第26军。从此与家人音信断绝。

这支部队于1950年11月开赴朝鲜,略晚于洪朝林所在的40军,也是第一批踏入朝鲜战场的志愿军。

在姐姐吴玉华眼里,吴曾规是一个“胆小怯生”的孩子,竟然主动报名参军去朝鲜战场,这让全家人都感到意外。吴玉华认为,弟弟是受了“当时全国上下热火朝天的报名参军潮”鼓舞。

吴玉华也谈到,当时母亲很担心,觉得吴曾规完全不适合上战场。但“看看到处都在宣传参军报名”,又想想儿子也是“为国效力,参军也是好事”,就同意了。

直到战争结束,吴家仍然没有吴曾规的音讯。多方打听后才得知,吴曾规可能在浙江省第五康复医院里。

于是,吴玉华在1956年去信查询。院方回复“请来院当面确认”。

“他恍恍惚惚抬起头,迟疑了片刻,叫了声姐姐”。吴玉华悲喜交加,欣慰弟弟总算还认得“一直和他感情最深的姐姐”。

1952年10月,吴曾规在朝鲜战场上被炮弹弹片击中头部,“脑子也震坏了”,在东北陆军医院几经医治没有起色,只好转回浙江。

这一面,成为吴玉华和弟弟的诀别。

两年后,久病不愈的吴曾规病故于湖州三院,吴玉华去医院带回了弟弟的所有遗物以及骨灰盒。

在湖南常德精神病院里休养的志愿军女护士长凌小云,与吴曾规情况大体相似。她在上甘岭战役中抢救伤员时,被炮弹削去半边头盖骨。凌小云大难不死,但大脑功能严重损坏,记忆永远停留在了20岁。

遗忘与关爱

从吴玉华找到弟弟,到弟弟去世的两年时间,因为“家里上有老下有少,又要工作养家”,即便是“和弟弟感情最好”的吴玉华,也没有再去看望过弟弟。

和亲友断绝了联系,几乎是这群志愿军精神病人的常态。

常年照顾胡久昌的护工徐成役说,上一次有老兵家属来医院,还是几年前一位老兵去世时。“在医院十几年,我就没看到过有谁的家属来探望的。”

不过,在垂暮之年,湖州三院里的老兵们得到了一份迟来的关爱。近年来,湖州地方政府为在世的老兵承担了每人每年40万人民币的全部生活、医疗开销。马琼芳说,十年来,湖州地方政府党政领导也会在春节及建军节时来看望老兵们两次。

上一篇:物品发放登记流程下一篇:大班科学 妈妈和娃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