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新课教学反思(10篇)
1.高一地理新课教学反思 篇一
一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对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下面重点来说说个人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的反思心得。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而且是反复的成功,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
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内容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面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
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能力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而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同,形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2.高一地理新课教学反思 篇二
一、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 普遍对地理学科不重视, 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 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不感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 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 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 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 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 了解学生的需要, 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 应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尊重学生, 赞赏学生, 启迪思维, 激励斗志,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以“34个省级行政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为例, 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 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 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 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 寓教于乐,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简要地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学生出于好奇, 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可以看课本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页“1.7中国政区图”) ,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 (一、位于东北的3个省;二、位于北部边疆的1个自治区;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四、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六、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 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二轮:不可以看课本 (同上) ,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 (同上) 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 不可以看课本 (同上) ,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 (同上) 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教师点评]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六名者, 可以获得奖品 (注:“中国政区拼图”竞赛游戏, 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可以自动记时) 。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 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 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再次, 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一要做到冷静沉着, 不急不躁, 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先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短的时间内。二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偶发事件所包含的积极因素, 善于引导, 即使进行批评也不能埋没了闪光点。
二、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 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 学生在被教的同时, 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 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 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 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 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 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 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 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 获取新的地理知识, 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 如八年级上册就有120幅左右, 而且种类很多, 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 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 作为教者, 你有没有想过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地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3.高一地理新课教学反思 篇三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某某问题。”而课改前我们经常说:“这节课讲授或今天上第几章第几节……”,让人总感到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道,所以学生上课就是听讲,老师就是一个劲的满堂灌。
课改后上课期间,我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碰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也多说些:“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刚刚讲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
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四、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四
由于我参加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的研究,平时我就比较注意这方面的实践,在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适合这堂课的课件,从多方位辅助了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这节课的引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剪接了一段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前的片断,并图示了泰坦尼克号沉船的位置,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他所熟悉的情景吸引,调动他们投入的激情,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奋和期待,这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
通过这堂课教学工作的实施,我还深刻感受到恰当的利用好多媒体就能很好的辅助我们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比如这节课中我利用实物投影展示用吹风机吹动水面的情景,当学生看到漂浮在水面的.塑料小颗粒随风移动后,马上就能体会到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当吹风机被关闭后水面就会慢慢平静,学生进一步就感受到引起风海流的风应该是长期稳定的才行;又如 “洋流的形成——密度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资料,这时我又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一个油水与从两侧相遇后运动的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一方面回忆油与水的密度差异,一方面观察二者相遇后各自的运动规律。有了这个铺垫以后,我再给出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分布的剖面图。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利用知识的迁移,自然就得出了结论。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就是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动态展示的这一特点,将文字与图像,动态与静态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了解了密度流的成因,使这一难点得到突破,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地整合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而不是简单地替代板书和播放图片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除了以上这几点外,还有就是学案的设计,小组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一方面能使学生落实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并能学会一些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间互相协作的精神。总之,我越来越感受到一节课学生的体验、探究比老师的传授更为重要,只有“导之有方”,才能“学之有法”,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一定都能很好的实施,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这节课中出现这一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我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对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而这时又没能及时给学生搭建适度的台阶,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度放慢。比如,在讨论“德军潜艇是怎样在盟军眼皮底下溜走”这一问题时,学生的表述不到位,思维发散甚至出现错误时,如果提示学生适时阅读教材就能很快将学生引入正轨。再比如让学生总结中低纬、中高纬环流及季风环流时能针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弱的特点,先演示动画再总结效果可能就更好。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针对我所教学生的特点重新调整教学环节可能更好,比如学生基础以及理解分析能力都比较薄弱,可以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第一节课完成海水运动形式及洋流的形成这两部分内容,并复习大气运动等相关知识为学生下节课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打下一定基础,第二课时再讲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此外,这节课还是暴露出自己总怕学生不明白,总有自己要讲的欲望,比如有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不能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纠正,打断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尴尬境地,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5.高一地理月考教学反思 篇五
现在我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许多事情,但是仔细琢磨后又不尽然。或许在以后也会嘲笑现在的渺小,但我们不得不笑着回首我们所走过的路。
这次考试,我总结了以下的点滴:在学习上,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离开了知识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中学时代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我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是无价的。
首先,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分配好学习、工作、娱乐的时间。时间是搞好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效率和方法更为重要。
其次,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习。
另外,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抓住点滴时间学习。经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得融洽和睦;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尽管感觉良好,但还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
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
我要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当然,这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同学们的真诚帮助我希望我能进步。
6.高一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心得与反思 篇六
李荣俭(学员)发布时间: 2010-09-25 15:03:49
高一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心得与反思
心得体会: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认真落实教材系统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是达成课标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大胆创新和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困惑与反思:
1.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有些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学生学习的功利价值取向、学科惯性等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缺乏时间、精力,对地理进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学习,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两类要素之间应当做到相辅相成。高中地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随着地理方法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地理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和机会,无知绝对谈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的要求,又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知识仍是高中地理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例如,可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思维独特、别具一格的地理观点、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地理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还可专门开辟“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以知情者、参与者身份对现实地理问题作出分析评价、预测和决策,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新天地,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志趣及研究社会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5、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和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高中地理课程一向注意这一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地理视野,扩展地理思路,培养地理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一是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预报、旅游、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例如,资源评价、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等。三是可以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例如,调查市场经济状况、研究乡土发展规划、开展乡土建设咨询等。四是可以联系地理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地理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五是可以联系与地理科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能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地理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六是可以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应提高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新教材要注意借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国外优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处,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设组合图,增强其表现力,插图内容的难度也应逐步加大。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四要注意学生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五要编排位置灵活,各种练习可穿插于教材结构的各个环节中。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点击数:948 次
录入时间:2008/9/10 15:56:00 编辑:陈修璞
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摘要: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谁就拥有未来”。21世纪的主人,就坐在我们中小学的课堂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让他们成功地跨入21世纪。虽然每一个学生在认识和能力上都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有待开发的潜能。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地理新课程的魅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 反思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作为一位地理教师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以下是我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及反思。
一、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学启于思,而思源于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频频向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意识的启发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要发挥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师传-生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对于知识,他们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对知识的理解,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利于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要以材料为依托,以背景(如市情、乡情、校情等)为衬托,努力增强问题的生活性、实用性、探索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联想,主动联系生活的实际情况,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自学、合作、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把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例如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提出“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方式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去收集资料去解决问题。
二、给学生一个活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活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较多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教学时,我们让学生选用身边的工具一边演示地球自转一边解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激发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引导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因特网广泛地收集材料,进行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从活动中提出兴趣、获取知识、学会正确地认识地理知识。课外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些活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整个过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学习就变得格外重要。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有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提出建议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对其合理部分应积极采纳,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给地理课堂提建议”的活动。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作业甚至教师的仪表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很多是非常有价值的。
四、给学生一个鼓励,让他们自己去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参于评价的机会,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以增强学生发挥自我潜能的决心和勇气。
五、反思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并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反思1: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在部分学科课堂上,教师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课堂教学固然要对问题进行预设,但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问题的出现要正合时宜,要难易恰到好处,份量适中,且正好适合答问的某个学生。因此,新课程倡导互动教学方式的背后要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支撑。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课堂的真谛,师生在互动过程中要有思想火花闪现与撞击。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形动,更重要的是脑动,让学生在真正的互动课堂里变得越来越聪明是新课程理念的追求。
反思2:尽管活动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意义,它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但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是不够的。如在一堂课里设计的活动及其形式过多,活动晃动的频率过快,让学生视听的画面过杂(简称“三过”),提出问题后又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就失去了内容活动化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十分零乱。其实,教师应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关系。切实做好既要内容活动化,又要活动内容化,避免出现“三过”现象。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践行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7.新课标下高一生物教学的几种转变 篇七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实验,转变
从2009年秋季, 河北省普通高中全面使用新课标教学, 而鹿泉市作为全省试点县, 已从2006年开始相应的配套改革, 面对新课改越演越烈, 面对的新教材、新课改的大气候, 高中生物教学势必有很大的改变。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方面的学习体会, 深刻觉得作为高中生物教师, 不但要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和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 而且还要就自身的教学进行反复的思考, 我们应及时的转变观念、思想、方式, 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和理解, 还要在课堂结构上很下功夫, 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新课改要求下, 有以下几种转变。
一、高一新生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经过初中近几年的新课改, 使刚升入新高一的学生, 既有新课改带来的一些优势, 又有新课改带来的一些劣势。做为高中生物的教师, 应该心知肚明, 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便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又能更好的早于开展工作。
1、存在的优点
初中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讲究师生民主平等、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 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较多;课改下的学生思维开阔、灵活, 动手能力强, 对科学知识感兴趣, 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与高中新课改相吻合, 便于高中教师更快更好的开展工作。
2、存在的缺点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 生物学的知识是比较浅显, 尤其是新课改之后的教材, 和以前相比, 知识比较零散, 缺乏系统性。很多的知识不能够深入, 只能停留在表面;许多学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养成了口头表达能力强, 而动手操作和书面表达差的特点;再有生物做为升学中的“负科”, 导致许多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兴趣性差。升入高中后, 很长一段时间, 转变不过思想。
二、高一教学的转变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段话:“播下一种思想, 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和学习,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产物, 这就要求老师具有更多更广的知识。不但具有渊博的书本专业知识, 而且具有更广泛的课外知识, 就要求我们随时随地不断的充电学习, 及时补充和更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在更新知识的前提下, 更要的转变自己的观念、思想、教学方式, 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现今的教学观念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
1)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即为“填鸭式”的, 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和记, 而这种模式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仍有较大市场。
2)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 这种模式是随着网络的普及, 教学上强调了网络环境下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的整合, 多采用课下教师制作课件, 课上教师播放课件, 这种模式是当今的主流。
3) .“以人为本”和利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观念的主旋律, 这种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课程, 从以往的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 变成了现在的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就学什么,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生动有趣, 综合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这正是值得大力推崇的教学观念与方法。这种模式即尊重个人的选择、尊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人生存状态的教学组织形式, 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教学思想的转变
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使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 迅猛发展。复杂的劳动使劳动者, 仅凭借自身的体力和传统的技能去操作已不可能去完成, 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相当水平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 懂得机器的性能, 并能正确地操纵机器,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这种要求将越来越高。摧残人性、脱离实际、烦琐哲学、等级森严的古代教育和父传子、师传徒的原始的和手工生产的家庭、行会教育已不能适合大生产的需要。要培养出现代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人才, 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系统学习和专门培训。
3、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作为我们学校第一个接触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师, 感觉责任重大, 要让学生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变化, 首先就要让他们感觉到现在的课堂和以往不一样, 由于他们在升入高一之前, 本身存在的一些优点, 如“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讲究师生民主平等、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要让它发扬光大, 更要在师生间生根发芽, 又要开花结果。我们的具体做法就是, 课前教师根据本节教材的需要和大纲对知识的要求, 教师指定出课前预习提纲, 由学生课前预习并完成, 课上通过以前分好的小组, 进行统一答案和疑点解析, 然后有学生在讲台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其他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言, 说出对这个问题不同的看法, 这时的老师不要对不同的见解加以干涉, 再有学生在课本中寻找和探索正确的答案, 然后有学生再进行交流, 再统一答案,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只是提醒和引导, 整个过程教师不能直接说出正确的答案, 而是由学生尽量多的说出不同的结果。最后找出出现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 教师在整个过程只起到“导演”的作用, 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 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鼓励学生, 让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对同样问题的不同的看法。
4、生物实验的转变验的转变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生物科学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 所以要想学好生物, 不重视实验是行不同的。同时, 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都有重要作用。
8.中学地理新课标教学初探 篇八
一、研究课程标准,转变传统观念
笔者以为,过去经验丰富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地理教师,不能全凭经验教学,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订阅一些地理方面的教学杂志,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刻研究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任务,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创新思维、创新教学上狠下功夫,从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创新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师的素质呢?笔者认为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具备奉献精神。第二、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第三、加强教育研究,提高教研素质。第四、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第一,地理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要切实加强地理素质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能力与创新精神。
第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教师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增,替换例子,调整教法。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
第三,要注重“双基”。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学习过程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第四,要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我们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学校、社区、家庭)校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有潜力的课程资源。新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的倾向。教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载体,掌握知识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材是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恰当选择和组合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像(音)带、图片等)和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及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三、不断总结、认真反思
9.高一地理新课教学反思 篇九
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把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应用到问题研究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规划月球基地。
2.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月球基地的整体规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放映)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计划片段。
(投影)月球环形山图片。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先后有6次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440千克的月岩样品。
科技大国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加拿大和印度,最近都燃起了对月球的兴趣,计划在10年内派太空船到月球展开探索,并提出要建立月球基地。
2002年6月,科罗拉多开采学院土木工程师苏姗特,就跟欧洲太空总署(ESA)旗下的欧洲太空研究及技术中心(ESTEC)合作,于荷兰举办了第一届欧洲月球基地设计工作坊,由来自16个国家13个学系和40名毕业生,构思出他们心目中的月球基地。结果,工作坊成功“开发出”数个独特的月球基地设计,每个基地都发挥特有的功能,如开采冰水研究、开发太阳能、用水研究、开采氦-3等,同时也顾及在月球居住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那么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已经对月球做了哪些探测研究。
(投影)
就国际上的探月活动来说,从1958年至今,美国进行了9次载人月球探测,其中有6次为载人登月;前苏联、美国、日本和欧洲空间局向月球发射的无人探测器共计87个。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这一年先后有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440千克的月岩样品。
1972年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以后,月球探测一时有所降温,因为探月活动耗资巨大。
1990年日本发射了“飞天”月球探测器,正在研制“月神”月球探测器。
1998年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准备在2004年发射“破冰者”探测器。
2003年9月27日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在格林尼治时间顺利升空。
2004年2月我国公布了首次探月计划。
师:再看看今后各国的探月计划。
(投影文本及图片)
美国:准备重返月球
据美国媒体报道,虽然许多科学家担心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耗资太大,影响到其他科研项目的执行,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布什政府重返月球的雄心,美国国会已经批准了美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预算。
执行重返月球计划的第一步骤是寻找合作厂商,本月初,美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签出总价值约10亿美元的70份合同,获得这些合同的都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和科技设备制造商,如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波音公司等。这些合同项目包括建造一个机器人探测者,用于寻找一个适宜做月球基地的好地点,建造采掘月球资源的设备以及着陆器等。
美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在一份太空探索战略文件中建议,月球南极可能是最适宜人类驻扎的目的地。因为月球南极地区有冰冻水存在的迹象。这些冰冻水可用于饮用或分离为氢气和氧气作为燃料。这份文件还提议在2008~2011年间开展一系列月球无人探索任务,搜集数据并选择着陆地点。2011~2015年间,美国将为建立永久有人基地作准备。
(投影文本及图片)
NASA设想研制移动式月球基地
美国宇航局(NASA)正在积极研究新的月球计划,其中包括设计未来月球基地的研究工作,不仅要研究固定式月球基地,而且还要研究移动式的。
目前,位于加州的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已成功研究出一种移动式月球基地的设计计划。该中心专家已在6月底提出移动式月球基地新构思,相应的计划由NASA研究员迈克尔·科埃恩博士在新墨西哥州美国物理研究所举办的论坛上提出。
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科埃恩博士指出,移动式月球基地具有一系列优点,其中一个主要优点是,移动式月球基地不会拴死在月球表面一个具体点上,借助于移动式月球基地将可以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同时建造移动式月球基地的费用也不会太高。
科埃恩博士批评了传统的月球基地模型,为了确保长期考察队的安全,必须至少派3部车辆运送他们。这样,建造移动式月球基地要简单得多。除此之外,移动式月球基地可以协同工作,连接成特殊的“列车”,然后再分散进入各自的研究区域。不过,研究月球移动式基地的设想暂时还处于起始阶段,到真正实施时也许会与现在讨论的方案完全不同。
(投影文本及图片)
俄罗斯:要建造月球基地
在美国大张旗鼓准备重返月球的同时,俄罗斯也准备实施相似的计划。早在2002年,俄罗斯航空航天局领导人就曾宣布,俄罗斯在一系列月球项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许多专家也多次强调,俄罗斯可在近期实现月球飞行。
在美国公布重返月球计划后,俄罗斯航空航天局副局长莫伊谢耶夫22日宣布,俄罗斯将会在2020~2025年间在月球上建成一个自动化基地。莫伊谢耶夫当天在华盛顿参加美国航空航天局组织的国际空间站项目问题研讨会上宣布,俄罗斯不排除近期在月球建设基地的可能性。
莫伊谢耶夫还告知其他国家的官员关于俄罗斯国际空间站的计划,包括旨在探索太阳系的先进研究,以及自动化航天器的应用。
(投影文本及图片)
欧洲版 “嫦娥工程”:(图为欧洲首颗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
“SMART-1号”月球探测器于2003年9月发射升空,它是欧洲航天局名为“高级技术研究小规模任务”的系列低成本探测计划的第一步,该计划担负着为日后重大研究项目进行前期技术考察的任务。
“SMART-1号”拥有一套全新设计的动力推进系统:一种高效能离子驱动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由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电力,以此使得氙气燃料加热后电离化,产生的离子由探测器后部喷射出来,以此推动探测器向前飞行。据悉,整套系统比传统的火箭推进系统效率高出10倍。为建月球基地选址欧洲航天局表示,此次“SMART-1号”主要探测活动之一,是详细考察月球上一座名为“恒久光明之巅”的山峰。这座月球山峰山顶上由于能常年沐浴到太阳光照射,其温度在适宜人类活动的-20 ℃左右,是人类建造月球基地的理想位置。同时由于其常年能接受到太阳能辐射,可以满足宇航员工作生活上对能源供给的要求,据初步估计在其附近环形山地带也许还有大量可供使用的水存在。
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作为“SMART-1号”探测器上X射线分光设备的主要负责人,来自英国牛津郡的拉塞弗德·阿普尔顿实验室的曼纽尔·格蓝迪博士称:“月球上的南极地区很可能是建立人类月球基地的理想选址地区。”
绕月追寻月球身世按照整个探测计划,从2005年1月开始,“SMART-1号”在环绕月球的轨道飞行中逐步测绘出月球表面等高线轮廓图、绘制月球上各种矿物质分布图,并进一步探索月球表面地层的进化线索。
其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详细研究月球南极的“埃特肯盆地”区域。“埃特肯盆地”宽度接近2500千米,深度更达到13千米,是迄今为止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冲击陨石坑。据称,埃特肯盆地几乎深达月球地幔内部,可以使科学家看清月球的内部构造,进一步了解到月球的过去。
(投影文本及图片)
日本:日本于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都处于国际航天业的前列,1996年,当日本拿到为美国休斯公司发射30颗卫星的合同时,日本更是意气飞扬,认为是本国H2火箭计划的巨大成功。但不幸的事接踵而来,H2火箭接连4次发射失败,致使合同几乎全部被迫取消,虽然此后H2A火箭也有连续两次发射成功的成绩,但是日本火箭的信誉已经丧失殆尽。
早在13年前,日本就开始了研发“月神A”号的工作,并计划于1995年让其搭载M5火箭从位于日本鹿儿岛县的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发射升空。但是,受M5的开发延迟等因素影响,探月卫星的发射一推再推,如今已经是第7次推迟了。日本宇宙机构在去年发射“希望”号火星探测卫星失败后,决定对探月卫星“月神A”号进行全面检查,结果发现仍有不少问题。据悉,宇宙开发委员会下个月将对该卫星进行重新评估,不排除终止探月卫星计划的可能。
发展探月十余年永久基地是目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探月热潮之后,90年代又掀起第二次高潮,当时拉开新一轮探月序幕的正是日本。
1990年1月24日,日本用M35-2型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缪斯A”号科学卫星,这颗卫星进入太空后更名为“飞天”号。这是日本第一次发射接近月球的科学卫星,使日本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探测月球的国家。
1996年,日本提出了建造永久月球基地的计划,预计投资260多亿美元,在之后的30年之内建成月球基地,包括居住、氧和能源生产厂以及月球天文台等。将月球软着陆和自主漫游车技术作为核心技术进行开发,计划2005年将漫游车送上月球。现在看来,这个愿望恐怕难以实现。
正在就日本几十年后的宇宙开发长远规划进行研究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完成了一份《中期汇总方案》,其核心内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无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远的地方建立“深层空间站”等。
方案中包括了利用机器人技术在月球表面建设无人基地,在不受大气影响的环境下进行天体观测,以及为载人太空活动积累技术经验等内容。
此外,还计划用30到50年的时间,在离地球大约150万千米处太阳和地球的重力保持平衡的特殊稳定空间内,悬浮一个无人的太空基地,以此构筑“深层空间站”。该空间站将可以用来设置望远镜观测宇宙,或是作为探测火星和木星等行星时的中转站。
加拿大:10年内登月奔火星拟与印度共探月
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加拿大航天局局长加内奥表示,加拿大有能力在今后10年内登上月球或火星。他还透露,加拿大已经开始与印度进行月球探测方面的合作。
加内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如果有充分的经费保证,依加拿大现有的技术能力,加拿大完全可以在今后10年内登上月球或者火星。
加内奥指出,加拿大已经开始与印度进行月球探测方面的合作。他表示,在去年3月与印度方面进行会谈时,印度提出双方的合作可以先放下登月计划,而从发射月球轨道探测器开始。加拿大目前正在研究在印度的卫星上安装仪器的可行性。
印度:已准备好参与登月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奈尔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表示,印度希望参与美国“新登月计划”的实施,并已为此作好了准备。
奈尔对记者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对布什讲话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与美国在航天技术领域进行合作有利于印度空间技术的发展,也将大大推动印度自身的“登月计划”的实施。
奈尔表示,印度将在2007年或2008年用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PSLV”将重达530千克的无人驾驶飞船“月旅1号”送入月球轨道。此外,印度还计划发射一艘低空极地飞船,以探测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
据悉,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官员将在班加罗尔与美国国家宇航局官员就两国在航天领域进行合作事宜继续进行磋商。
中国:早在1978年,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就送给中国政府1克月球样品,中科院就曾组织全国力量对0.5克月球样品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还利用月球陨石和其他途径开展了相应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我国国力的增强,“嫦娥奔月”将这一神话变为现实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工程立项后,经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我国的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要在2007年打出去。
根据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月球探测卫星系统由卫星平台与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及其他卫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月球探测卫星平台。卫星选用的有效载荷有: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粒子探测器等。根据设计要求,月球探测卫星重量为2350千克,有效载荷总重量130千克,在轨运行寿命为1年。
按照计划,运载火箭系统选用“长征”3号甲作为月球探测卫星的运载火箭。发射场系统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发射场,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以完成月球探测卫星发射任务。
我国科学家已为在月球上建设科研基地作准备,将着重针对在月球上建立天文观测基地、对地球观测基地、深空探测基地、新师:大家收集并分析了很多资料,请你借鉴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来分析,月球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满足人类生存。请大家思考:月球上已经有哪些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月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有:引力,极地可能有冰、矿产资源等。
师:很好。请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在月球上生活,人类还需要创造哪些生存条件?
生:月球尚不具备、需要人类自己解决的条件是:适合人类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条件、可以饮用的液态水、防御宇宙辐射的措施等。
(投影图片)“生物圈”2号
师:答得不错。再看资料“生物圈”2号和月球基地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生:都是人工建造的全封闭的模拟地球的生态环境。但“生物圈”2号是建立在地球上,而月球基地建立在表面引力只有地球1/6近乎真空的月球,“生物圈”2号失败了人还可以重新回到地球的自然环境,但月球基地一旦失败,人就不容易转移到地球上。
师:答得很好。我们可以从“生物圈”2号实验中获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生:(1)模拟的生态系统毕竟不是自然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生物种类少、食物链的复杂程度比农田生态系统差,需要人为调节而不是自然调节。(2)种植绿色植物制造氧气但不能过多,否则二氧化碳和肥力不足;动物饲养不能太多,否则氧气消耗会增加;科学家要维持气候、大气成分、生物种类和数量平衡,创造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3)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内部气候没有调节好,粮食歉收,生态平衡被破坏等导致实验失败。(4)日本的“迷你地球”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大力宣传的“生物圈”2号计划性质相同。氧气未能顺利循环正是导致“生物圈”2号失败的重要原因。由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生物圈”2号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其中氧气含量从21%降到了14%。到后期,“生物圈”2号中的植物几乎灭绝,必须注入氧气才能维持人员生存。“迷你地球”没有使用土壤和依赖微生物,而是使用机器来人工分解和处理废料。这个人工支持部分占据了整个场地的1/4。支持系统的中心部分是复原氧气的处理机,使用高温和电解水的办法从二氧化碳中重新获得氧气。
师:很好。“生物圈”2号实验能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生:“生物圈”2号实验说明人类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人造生态系统是有可能的,这就为在月球上建立一个类似的人造生态系统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但实验失败则说明人类目前的科学与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自然界不同于人工控制系统,大而全的设计导致了顾此失彼。“生物圈”2号内的土壤均来自一个地方,不像地球那样不同地带有不同的土壤类型。模拟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地球上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间关系很复杂,目前人类还未全面了解生物间的协调性。
它最重要的启示在于:我们人类目前对地球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保护和利用好地球,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师:同学们思考得很深刻。下面看资料:月球资源,考虑两个问题:月球上具有哪些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哪些月球资源可用于发展月球基地?
生: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月球上的空间资源、矿产资源、太阳能资源等。
(1)空间资源。月球是人类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台。科学家认为,月球表面刻有能够追溯到数十亿年前被彗星和小行星碰撞的痕迹,而在地球上这种记载已被大气层所化解。这种记录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月面上没有人为改造和破坏的某些本来面目研究月球,有助于了解地球的远古状态、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变,了解月球的成因、演变和构造等诸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搞清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地球、太阳系以及整个宇宙起源和演变及其特性的认识,从中寻求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线索。
用月球作基地,进行深空探测活动。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航天器从月球上起飞,可大大节省能源。
寂静的月球环境,是进行空间天文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场所。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极其稳定,月球直接承受太阳的辐射,没有大气层对光线和电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扰,没有尘埃污染,没有磁场,月球的背面没有人造光源和射电的干扰,地震很微小。月球有漫长的黑夜,夜间温度极低。这种环境为建造高精度天文观测台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在那里架设望远镜可以进行全波段的天文观测,获得地面观测系统所无法得到的信息。总之,月球可以作为对太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阳系、恒星系和银河系中的其他星体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风水宝地”,是进行天文物理学、重量波物理学、中微子物理学、生物科学和高能物理等观测和实验的理想场所。
同时,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的特殊环境,既能生产特殊强度、塑性性能优良的合金和钢材,还能生产诸如超高纯金属、单晶硅、光衰减率低的光导纤维和高纯度药品等。
(2)月球并非不毛之地,而是一片未开垦的宝地。月球具有丰富的物质资源。据探测,月岩中含有地壳中的全部物质元素,约有60种矿藏。地球上常见的17种元素,在月球上都可以找到。在月球岩土中,具有丰富的氧、铁、镁、钙、硅、钛、钠、钾、锰等物质。月球表面平均有10厘米厚的沙土,共含有80000亿吨铁。月球研究者认为,如果不把碳氢化合物计算在内,月球上的物质能为人类制造出90%的所需物品。月球上有丰富的能源。月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岩屑、粉尘、角砾岩和冲击玻璃组成的细小颗粒状物质。这层物质中富含由太阳风粒子积累所形成的气体,如氦、氖、氮等。这些气体在加热到700 ℃时,就可以全部释放出来。尤其是月球上的氦-3,是地球上所没有的核聚变反应的高效燃料,在月壤中的资源总量可以达到100万~500万吨。30吨这样的尘埃,经热核反应产生的能源,可相当于美国一年生产能源的总和,如果每年从月球上开采1500吨氦-3,就能满足世界范围内能源的需要。利用氦-3进行热核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最低,具有经济、安全两大优点。另据计算,从月球中每提炼出1吨氦-3,还可以获得6300吨氢气、700吨氮气和1600吨含碳气体。所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来获得这些气体,对于人类找到新的能源和维护永久性月球基地十分重要。
月岩土壤中氧占40%,可以就地生产推进剂和作为受控生态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的氧气来源。硅占20%,可以为航天器制作太阳电池阵,其他金属可以为航天器制作各种部件设备。还可以用月球作中转站,为过往的航天器进行检修和补充燃料。
(3)太阳能资源。由于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太阳辐射可以长驱直入。计算表明,每年到达月球范围内的太阳光辐射能量大约为12万亿千瓦,相当于目前地球上一年消耗的各种能源所产生的总能量的2.5万倍。按太阳能能量密度为1.353千瓦/平方米计算,假设在月球上使用目前光电转化率为20%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则每平方米太阳能电池每小时可发电 2.7千瓦时,若采用1000平方米的电池,则每小时可产生2700千瓦时的电能。
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与其绕地球公转周期的时间相等,所以月球的白天是14天半,晚上也是14天半,一天相当于地球一个月的长度,这样它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能。科学家认为,如果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的并联式太阳能发电厂,就可以获得极其丰富而稳定的太阳能,这不但解决了未来月球基地的能源供应问题,而且随着人类空间转换装置技术和地面接收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还可以用微波传输太阳能,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月球上的空间资源、矿产资源、太阳能资源等都可用于发展月球基地
师:非常好。要想在月球上建成永久性空间站,必须达到哪几个基本要求呢?
生:(1)那里要有生产太阳能所需要的充足阳光,能使空间站获取足够多的能源,以维持空间站的运行。
(2)那里十分靠近一个很可能储存着丰富的冰的永久性阴影区,便于空间站人员获取水。这样一个初步的月球生存体系就建立了,空间站的基础也就有了。
(3)能够进行有效准确的空间天气预报。从太阳抛出的氢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等离子流,就是所谓的太阳风。太阳风的等离子流,由于地球磁场的屏障作用而对地球影响甚微,但是月球屏障作用弱,在月球空间站户外活动的空间站工作者却要经受高能粒子“雨”和等离子“风”以及磁爆的袭击。
地球上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有1千克的大气,保护我们免遭宇宙射线的侵袭。然而,如果我们来到宇宙空间,便失去了大气这个保护伞。在这样残酷的宇宙气象环境中,要想积极地、安全地从事月球开发工作,就必须很好地了解和预测月球环境的变化情况。
慧通教育网 慧通教育网
在月球南极有一些区域接近于在太阳永久照射之下。以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命名的一座环形山的边缘,是一个优选地区,因为它有80%的时间处于阳光的照射之下,基本符合上述第一个条件。
在沙克尔顿环形山的内部,是一个永久性阴影区,有可能储存冰。该地区又符合上述第二个条件。
在这座环形山的边缘地区建立空间站,可以把生产电力的太阳能发电站架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并通过电缆或微波将电力传输到空间站去;同时,该空间站还能到环形山内部的阴影区采集冰块,从而获得必需的水源。
由于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在那里发射太空探测火箭,所消耗的燃料将比从地球上发射少得多;再加上月球上有丰富的核燃料,因此,月球还是优良的航天发射基地。
师:很好。我们再来了解美国温德尔·门德尔的月球基地计划。希望对你们能有一定的启发。
(投影文本)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负责人温德尔·门德尔向白宫提出建设月球基地的设想,认为建立一个月球基地对支持在太空进一步大规模的开发是极其重要的。白宫批准了温德尔·门德尔建设月球基地的设想,并命名为门德尔计划。
门德尔计划的第一阶段从1997年开始,先发射人造卫星,为基地的最佳地点作勘测。第二阶段从2005年开始,为施工阶段,将向月球运送起重挖掘等基建机械,并用微波对地基进行硬化处理。第三阶段为构件组装,采用21根直径6米,长18米的巨型管道,组成3个等边六角形,六角形中用高压充气建立18米高的巨大圆舱,人员设备皆可容纳在管道或圆舱中。第四阶段开采利用月岩中氧、铝、铁、钛、硅等资源,制取生活用氧及扩建月球基地所需的金属、玻璃等原材料。
科学应用国际公司根据门德尔计划第四阶段作了相应的研究,其结果是令人乐观的:一座重量为1吨的小型试验型化工厂,在1年中可把10吨以上的月岩加工成氧、金属和玻璃。
门德尔的整个计划需耗资上千亿美元,人类必须不间断地努力100年才能完成。
小结:可见,建设月球基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月球环境引力小、真空、无菌、磁场小、温差大、昼夜交替周期长,加上地质条件特殊、具备地球原材料资源等特点,月球基地有望成为人类在地球外星体上建立的第一个活动场所。预计在未来20年内人类将重返月球,利用空间航天基地进行地月轨道运输船的组装维护,最终建成月球基地。
●板书设计
10.高一地理新课教学反思 篇十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To activate the S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2.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listening
3. To help the Ss know something about cultural relics.
Step 1 Warming up
1. Questions:
1) What are cultural relics?
The Great Wall in China; The Pyramids in Egypt; Stonehenge in England
2) 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
They are all very old and are all symbols of their countries and their culture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ir countries. They once had a practical importance (burial site, defence, magic / superstition). Now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o to visit these places.
3) What does the phrase Cultural relics mean?
relic: something that has survived the passage of time, especially an object or a custom whose original culture has disappeared; something cherished for its age or historic interest.
4) Do you know any other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 or in the world?
2. Some information about:
1) The Pyramids in Egypt
2) The Great Wall in Chins
3) Stonehenge in England
When they were built?
What they were built for?
Stonehenge is a circle of large standing stones located near Salisbury, in Wiltshire, England. People began to build the site about 3,100 BC. It is not clear who built it.
Step 2 Listening
1. 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hree cultural Lis sites and fill in the table.
2. Go over the listening exercise on Page 121 to make the Ss know what to do as homework.
Step 3 Homework
1. Go over listening exercise on Page 121.
2. Go over Speaking on Page 44 and fill in the table.
3. Think about cultural sites in Nanjing and what should be done to protect them.
Period 2 Speaking
Teaching goals:
1. To activate the S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2.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speaking
3. To help arouse the Ss’ wide imagin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4. To foster the Ss’ ability to cooperate harmoniously
5. To learn ways of giving advice or making suggestions
Step 1 Warming up
1. Check the Listening exercise on Page 121.
2. Go over Part 2 by discussing in group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Step 2 Speaking
1. Work in Groups to discuss what to be put in the culture capsule. And give the reasons why these thing should be put in it.
Things that can be put in the culture capsule:
A Chinese painting, doll, the globe, a tool, a CD/DVD, a letter
2.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3 Talking
1. Go over Talking on Pages 121 ~ 122.
2. Check the answer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4 Homework
1. Go over the Pre-reading questions on Page 45
2. Read the text and finish Ex 2 in Post-reading on Page 46.
Period 3 reading (1)
Teaching goals:
1. To activate the S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2.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and skills of guessing word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3. To help the Ss get into a good habit of reading.
Step 1 Pre-reading
1.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pairs.
2. Check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with the whole class.
1) A great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usually the capital of a country;
has a large population;
something important once took place here;
some great people once lived here or are living here
2) the food, the people, the weather;
modern and beautiful;
the place where I was born and grew up
3) They tell us who our ancestors were and what their life was like;
They show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y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who we are and where we are from
3. More questions:
1) Do you know what cultural relics in our city ar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untry? How are they protected?
2) How many cultural sites in China have been list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UNESCO?
3) If you were a UNESCO official and wanted to add some cultural sites in China on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which relics would you suggest? Why?
Step 2 Reading
1. Explain the title of the text:
What can we know from the title of the text
A CITY OF HEROES?
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when we read
the title of it? About a city or about the
heroes of the city?
1)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city? (St Petersburg)
2) Who are the heroes of the city? (Both Peter the Great and the people of St Petersburg.)
3)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City of
Heroes and Heroes of a City? ( A City of Heroes focuses on a city, where there are many heroes; while Heroes of a City focuses on heroes. Who live in a city. So the text mainly tells about the city of St Petersburg.)
2. Read the text and go over Part 2 in Post- reading. Ask the Ss to correct the false
sentences.
4. Listen to the tape of the text and go over Part 1 in Post-reading.
5.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a. Why do people think St Petersburg is a great city?
b. Why was it so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rebuild the old palaces?
c. What did people use to help them rebuild the city?
d. Why are the people of St Petersburg heroes?
Step 3 Homework
1. Read the text and find out useful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in it.
2. Read the text and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in each paragraph.
3. Finish Part 1 and Part 2 in Vocabulary on
Pages 122~123.
Period 4 Reading (2)
Teaching goals:
1. To activate the S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2.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and skills of reading.
Step 1 Warming up
1. Ask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point out the topic sentence in each paragraph.
Step 2 Reading
Paraphrase some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1. 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
Where here is used to introduce an adverbial clause of place (= in / at / to + the place + where-clause)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
Where bees are, there is honey.
I like to live where the climate is warm.
I found your jacket where you had put it.
They marked the spot where the treasure was buried.
2. It was under attack for 900 days, but the people of the city never give in.
be under + n.
The road is under repair and is closed to motor traffic.
The woman injured in the car crash is still under treatment in hospital.
As the matter is under discussion, I can’t give you a definite answer now.
The police are under fire from all sides for failing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3. Restoring the city and its cultural relics seems impossible, but the people of this great city would not give up.
seem + adj. / n. / to be / to do / …
It seems that / as if + clause.
He seems quite pleased with your work.
It seems that he is quite pleased with your work.
They seem to have a high opinion of you.
It seems that they have a high opinion of you.
Tom came to see you this morning. He seemed (to be) tired. / It seemed that he was tired.
He seems to have been here before.
It seems that he has been here before.
Yesterday I met a man who seemed (to be) a famous director. / to be a director.
She doesn’t seem / seems not to be at home.
4. “We will not let our history and culture be destroyed, and we will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save out city.”
5. Pieces of the palaces that had been hidden before the Nazis came could now be used to rebuild the city and its culture.
6. It was difficult to save the palaces without destroying their old beauty.
7. Old painting, including a portrait of Peter the Great which was found in the snow outside St Petersburg, have been carefully recreated, and the old palaces have been made as wonderful as in the past.
8. Today Peter the Great on his bronze horse can once again look out over the city he built.
9. Strong, proud, and united, the people of St Petersburg are the modern heroes of Russia.
Step 3 Homework
1.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again.
2. Go over Language Study on Pages 46~47.
Period 5 Language study
Teaching goals: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analyzing, summing up language structures.
2. To enlarge the Ss’ vocabulary by means of word-formation.
3. To enable the Ss to use 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freely.
Step 1 Word study
1. Go over Part 1 in Word Study.
More words that begin with re-:
replace, redo, recover, redouble, remarry, rejoin
2. Go over Part 2 in Word Study.
3. Go over Part 1 and Part 2 on Pages 122~123.
Step 2 Grammar
1. Go over Part 1 in Grammar on Page 123.
2. Go over the Passive Voice on Page 47.
3. Go over Part 2 and art 3 in Grammar on Pages 123 ~ 124.
Step 3 Homework
Preview the text on Pages 124 ~ 125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about the text.
Period 6 Integrating skills
Teaching goals:
1. To activate the S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2.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writing sentences and passages.
3. To encourage the Ss to write a letter to the editor about the problems they come across.
Step 1 Warming up
1. Greetings.
2. Check the homework, giving some explanation if necessary.
Step 2 Reading
1. Language input:
Quite often in our daily life we may see or hear or read sth that make us feel happy, sad or even very angry. And we usually want to tell others about our own feelings. We have several ways of showing how we feel:
We can have a talk with our close friends or relatives; we can get a pen friend; we can make a phone call to the local radio or TV station; and we can also write to a newspaper, a magazine and so on. Now please read the letter and try to find out what is going on.
2. Questions:
a. Where does the writer live?
b. What is the writer worried about?
c. How does the air pollution come about?
d. What suggestions does the writer make?
Step 3 Writing
1. Questions and Answers:
a. Who are you?
b. Where do you live/study?
c. What problem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d. How does the problem come about?
e.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problem?
f. What about the other people around you?
2. Sentence writing----ask the Ss to write down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in form of sentences.
Homework
【高一地理新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高三地理教学研究论文07-31
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09-03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10-27
导入新课的教学反思01-30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反思11-15
unit 11 语法(新课标版高一英语教案教学设计)10-09
人教新课标高中必修四 unit 1 金色教案(新课标版高一英语必修四教案教学设计)09-05
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10-28
初中地理新课标测试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