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实施方案(共8篇)
1.医改实施方案 篇一
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到2012年,本市着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一)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贯彻实施国家九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具体内容增加为42项。在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新增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60岁以上老人接种肺炎疫苗、新生儿疾病筛查等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各级财政保障所需经费,覆盖全体居民。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加强督导和检查。
(二)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整合市级妇幼保健资源,加快建设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整合全市医学科研资源,搭建国内外合作平台,加强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联合攻关。加强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微生物学、环境与职业卫生、健康教育等学科建设,大力培养现场流行病学应用等公共卫生技术人才。研制和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宜技术、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完善技术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和流程。探索开展气象公共卫生研究与服务。
(三)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为支撑、全社会参与的慢性 病综合预防控制体系。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工程,积极开展慢性病的综合干预,提高慢性病管理率和控制率。开展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探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主要慢性病早期筛查和病人社区综合管理。健全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
(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推广应用孕产期适宜保健和干预技术,优化孕产期保健服务模式。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模式,提高生殖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儿童综合发育干预、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和规范遗传代谢病等本市常见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和管理体系,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水平。开展儿童精神卫生需求评估。
(五)加强学校卫生服务。实行“医教结合”,探索“一校一医”工作模式,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将学生生长发育、心理健康纳入师范院校教育内容。开展校园内急救知识和技能全员培训。实施教室灯光改造工程,建立学生屈光发育档案。通过加强运动、合理营养等干预措施,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服务。加强因病缺勤缺课报告,完善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六)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以技术储备为基础,完善各类应急处臵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实验室及现场快速检测方法,配备相应设备和试剂,加强人员培养和科学研究。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现场侦检和采样、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援等方面的公共卫生应急专业技能培训。以应急处臵为重点,根据应急处臵预案,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提高现场处臵效率。加强“120”、“119”、“110”应急系统的联动,构建立体式、跨区域、多部门协调合作的应急医疗救治系统。加强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和专科急救中心的建设。
(七)努力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相关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和监测信息共享平台,配备食品药品相关监督设备和快速检测装备。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高风险食品的溯源系统,健全药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建 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挥好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
(八)加强职业病综合防治。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保障工作经费。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主体意识,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进一步发挥工伤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作用,搞好职业病病人的医疗救治。探索采取商业保险方式,鼓励用人单位投保,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保障水平。
(九)推进全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以建设健康城市为平台,结合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健康知识的传播,使全体市民的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围绕控油、控盐、控烟、控体重、适量运动、合理用药和控制抗生素滥用等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传和健康促进活动,并面向全市居民家庭免费发放相关实用健康工具。在居(村)委会推广建立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在企事业单位探索和推广职工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全市培育1万名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志愿组织者,每年组织20万名人群参加健康自我管理活动。
(十)切实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1年起按照常住人口标准,各区县人均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应高于50元。切实保障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
二、实现本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一)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本市多类型的医疗保险制度,简化医保人群划分,将从事自由职业人员和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缩小不同人群待遇差距,形成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2012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本市城乡居民,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缩小不同医保制度之间、城乡之间的医保待遇差距,搞好各类医保制度的转换衔接,逐步形成合理的医保 待遇梯度。逐步调整各类制度的医保支付比例,适度提高市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从7万元提高到28万元,达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超过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报销80%。优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综合减负办法。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1年全面落实区县级统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逐步达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筹资水平。新农合参合人员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70%、60%和50%;住院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达到70%;落实新农合大病减贫补助政策,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倍以上。相应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逐步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接轨。完善新农合“以奖代补”的财政投入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逐步提高外来从业人员医疗保障水平。
(三)完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总额预算支付方式,研究按照病种付费和按照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根据本市组建的医疗联合体性质、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情况,探索研究支持医疗联合体的医保支付方法。根据本市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调整,通过经济杠杆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就医。探索单病种管理等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基金使用监管。
(四)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计划。按照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整合利用各类老年护理资源,建立多层次、多元投入的老年护理保障计划。积极研究老年护理保障筹资、支付、运行、服务、评估等政策。
(五)发展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障制度,推动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和其他各类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加快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医疗机构和 商业保险机构数据和信息共享,推动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探索直接结算,简化理赔手续。
(六)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搞好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和社会综合帮扶工作的衔接。增加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调整和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实施事后医疗救助向事中、事前救助转移。适时调整医疗救助的低收入标准,取消低收入家庭的医疗救助病种限制;在住院救助的基础上,逐步开展门诊救助;简化医疗救助审批程序,推进定点医疗机构实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针对因病致贫“支出型”贫困人群,制定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切实缓解其实际困难。
三、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公平可及、价格合理的基本药物
(一)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立本市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委员会,负责基本药物制度有关重大事务决策。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07种的基础上,根据本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的实际情况,增加381种社区基本用药。2011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国家基本药物和本市增补药物的范围内配备使用药物,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按照国家要求,逐步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
(二)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基本药物统一纳入市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体系,实行单一货源承诺、量价挂钩的集中采购方式,明显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由中标药品生产企业自主选择具有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建立核查档案。开展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处方工艺核查,严格执行GMP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监管,严格执行GSP的有关规定。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全面实施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追溯管理。探索药品“监督检查、快速筛查、靶向抽样、目标检验”的抽验模式,发挥抽验的最大效能。完善药物储备制度,确保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确定、不常生产的基本药物生产供应。
(三)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基本药物品种全部纳入本市各类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提高报销比例。完善医疗机构用药管理、处方审核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药物制度与合理用药的培训和考核。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健全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臵机制。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宣传,提高市民对基本药物的认知程度,普及合理用药常识,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良好氛围。
四、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制定本市医疗机构设臵规划,加强医疗资源准入管理,优化全市医疗资源布局,逐步形成“1560”就医圈,即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通过公共交通工具60分钟可到达一所三级医院。优化全市范围内的三级医院布局,实施“5+3+1”工程,即在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宝山区和南汇地区各引进一所三级医院,积极支持崇明县、奉贤区、青浦区中心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迁建金山医院。中心城区三级医院原则上不再增加床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照街道(乡镇)所辖范围规划设臵。
(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完善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优化老年护理服务资源,提高老年护理服务效率,整合和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部分二级医院、社会办医疗机构等现有医疗资源提供老年护理服务。探索建立老年护理分级管理模式,制定老年护理服务规范、老年护理机构出入院标准和第三方评估办法。加强康复医疗资源的配臵和人才培养,推进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市级层面重点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区级层面完成18个区县的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改造,加强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康复站。进一步完善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相关政策,逐步给予符合区域卫生规划、技术质量成本优势明显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应的医保定点待遇。
(三)健全中医服务体系。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以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平台,整合市和区县两级中医医疗、教育、科研资源,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结合市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推进研究型中医医院部市共建项目。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新建隶属三级中医院的中医门诊部,加强政府举办的二级中医医院建设,推进实施中医坐堂诊所项目计划。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传承,建设中医临床重点学科、中医临床优势学科、推广应用中医诊疗适宜技术。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培育中医药高级领军人才,开设高级西医师“西学中”研修班,实施优秀中青年和“杏林新星”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建设,组织研究中医医疗、护理、中药药剂质量控制相关标准。
(四)推进医疗资源整合。鼓励采取多种方式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探索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在本市选择2~3个区县先行开展改革试点,在探索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向全市推广。医疗联合体实施统一运行管理、统一医保预付、统一资源配臵,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推进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为市民提供全程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市民选择医疗联合体签约就医,并享受就医优惠政策。
五、探索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一)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围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进一步引导基本医疗服务重心下沉社区。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完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针对社区各类人群加强社区三级预防,积极开展健康管理,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服务能力。开展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工作,家庭医生负责对一定数量的人群开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形成更为紧密的服务关系。试行本市居民社区家庭医生首诊、定点医疗;需转诊患者由家庭医生根据病情需要转诊至二、三级医院;探索按服务人口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坚持服务数量与服务质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政府投入、医保定点资格、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等的 重要依据。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充实农村基层医师队伍,通过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下派至村卫生室开展工作。根据服务人群数量,按照8元/人/年的标准,对乡村医生开展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考核补助。
(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原则,强化政府责任,完善投入机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监管,实行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审计和绩效评估,完善预算调整机制和预决算审核制度。
(三)完善医保总额预付办法。合理确定各区县的医保预付额度,预付资金按月拨付。医保基金增量部分的预算分配适度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明确医保总额预付制度下的医疗机构相关财务管理操作规定。
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公立医院出资人代表行使公立医院所有权,推进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建立对经营者履行职责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开展部市共建,上海市政府分别与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共建卫生部在沪部管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加强全行业属地化管理。
(二)推进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构建以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质量管理、资产监管、审计监督为核心的专业化管理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在大型综合医院逐步试行总会计师制度。剥离“院中院”,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特需床位。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优先使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完善岗位设臵管理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度,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探索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办法和形式。建立以岗位责任、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 挂钩的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和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探索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政府投入机制,逐步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臵、重点学科建设等发展建设支出,经专家论证和有关部门批准后,纳入项目库管理,所需资金由政府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统筹安排。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探索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职业病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老年护理机构分类管理办法,在政府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规范收支核算,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公立医院政策性亏损的政府补助办法。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四)推进公立医院监管机制改革。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疗机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投入、医保定点资格、院长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基建项目规模,严格控制大型医用设备准入。实施医疗机构“一户一档”、医务人员“一人一档”和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实施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办法,完善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等管理办法,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和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支出监管。探索实行医保诚信管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等制度,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医保服务契约化管理。探索建立社会第三方的公立医院评价制度。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五)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不断深化医保和医疗联动改革,通过完 善医保预算管理和医保总额预付制,形成医疗机构积极主动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内在动力,保障患者合理的医疗需求,提高满意度。规范医保病人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的使用。加大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力度。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将医药费用控制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公立医疗机构院长绩效考核体系和医院等级评审体系。公立医疗机构应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加强医疗服务、医疗收费管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杜绝乱收费、分解收费等行为,减轻居民负担。
(六)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风气,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行业风尚,促进医务人员廉洁行医。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保障医务人员合理的收入待遇。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工作负荷,科学配备人力资源。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完善医疗执业保险,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险,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依法治理“医闹”行为。
七、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统一管理、规范培训的原则,积极试点探索,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培养高质量的临床医师队伍。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原则上设臵在本市符合条件的三级医疗机构,少数可设臵在具有显著专科优势的二级甲等医疗机构。市卫生部门根据培训基地的培训能力和全市培训需求,合理确定培训基地数量和每个培训基地招录住院医师的数量。从2010年起,每年完成2000名左右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部集中在经认定的培训基地进行,其它医疗机构不再承担住院医师培训职能。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新进人员聘任临床医学类初级医师岗位和晋升临床医学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重要依 据之一;住院医师培训对象工资待遇参照培训基地同类人员水平,并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规定的社会保障,享受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合同约定的相关福利待遇。将全科医师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加强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培训基地建设,探索全科医师定向委托培养方式,形成一支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全科医生队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二)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和优秀人才队伍培养。实施新一轮医学学科建设计划,加强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建设。建设若干所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紧密结合、转化医学机制完善、临床新技术不断涌现、疑难重症诊治技术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研究型医院,争取进入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行列,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探索建设若干个转化医学中心和市级临床研究基地。构建上海医学科学研究平台,优化完善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的运行机制,发挥平台作用,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转化形成适宜技术、降低医疗费用为导向,加强联合科技攻关。推进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梯队建设计划,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一流医学专家队伍,培育德才兼备的医学专家后备队伍。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上海高校食品安全监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速食品药品监管人才培养。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处臵专家队伍。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培养,探索建立医疗救护员制度。
八、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
(一)建设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按照国家颁布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结合上海实际情况,为上海常住居民建立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内容的电子健康档案,为来沪就诊的外地患者建立电子医疗服务记录。
(二)建设覆盖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以政务外网为主要依托,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市级平台为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 康信息共享协同提供支撑服务,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数据共享提供支撑服务,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以及与本区县以外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支撑服务。
(三)促进医疗服务和健康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健康信息网为支撑,逐步形成连续、动态、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模式,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通过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信息交换共享,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业务协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提高检验检查、专病诊治等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健康信息网,为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家庭医生制度的运作以及临床用药的使用分析和监管提供平台支撑和信息服务。
九、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
(一)推进国际医学园建设。在浦东新区、虹桥商务区建设国际医学园。浦东新区上海国际医学园以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业和现代医疗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医学研发、国际医院、国际康复、医护和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等。根据本市建设虹桥商务区总体规划,启动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引进国际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本市临床医学中心的作用,建设一批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创新建设机制,由社会资金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公立医院以品牌、人员、技术等要素参与,发展高端医疗服务。
(二)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办医和社会办医。鼓励中外合资合作办医,引进优质国际医疗资源,建立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在供给短缺领域举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以高端技术或高端服务为特色的医疗机构。
(三)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业。发展与国际医疗保险接轨,符合国际医疗服务惯例的涉外医疗服务。培养涉外医师和护士队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涉外医疗服务市场。积极探索医疗旅游、健康管理、高端医疗、中医药保健养生、康复护理服务、整形美容等服务业态的发展。
(四)完善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本市现代医疗服 务业发展规划。在行业准入、机构建设、运营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请等政策,积极探索试行医师多点执业,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宽松政策环境。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合作,探索商业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参股医疗机构。培育并发挥好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使其承担起行业自律、协调、服务和管理功能。
十、切实解决居民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
(一)进一步方便居民就医。加强医院门诊力量配臵,增加专家门诊次数,加强普通门诊专家把关和指导。根据居民需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开设双休日门诊。推行门诊预约诊疗,提供网站、电话、现场等多种预约途径,逐步提高门诊预约率。试点开展专家门诊实名制挂号。推行门诊 “一站式付费”和医保病人“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减少病人排队次数和等候时间。提供网上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服务,减少患者就医往返次数。推广整合门诊,加强专科协作,方便居民就医。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市医疗机构。方便慢性病患者配药,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慢病患者,应当开具2~4周处方用量。对部分临床必需的贵重药品,以集中定点的方式保障供应。
(二)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各级医疗机构不得采取任何与科室或医生经济创收直接挂钩的分配方式,禁止发生与医药促销有关的不正当医疗行为。建立医疗行为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是否存在过度医疗行为进行认定,认定结果记入责任医生的执业档案,并与个人职称晋升和执业资格挂钩。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控,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规范多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严禁各级医疗机构出现院内“假出院”等弄虚作假行为。设立违规医疗服务行为联合投诉电话,加大卫生、医保等部门联合执法力度。
(三)规范医保病人自费药品和自费医用材料的使用。医院使用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应当事先告知,征得病人或家属的书面同意。医院内 使用的所有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应当由医院提供,并进入医院的财务账目。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医保住院病人自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并实行严格考核。定期公示医疗机构自费项目的费用情况,鼓励居民举报医院违规使用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的行为。适度调整医保药品和医用材料报销范围,逐步将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且无替代品的部分药品或医用材料纳入报销范围。
(四)改善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服务。市、区县两级医疗急救中心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加一线值班救护车数量。合理布局急救站设臵,推进急救站标准化建设。提高随车急救医师保障待遇,探索建立医疗救护员制度,解决随车急救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规范医院急诊接诊流程,保持“绿色通道”畅通。二甲以上医院必须确保核定的留观床位数量,加强急诊人员配备,提高收治急诊病人的能力,救护车到达后及时接车救治,确保救护车快速离院。落实就近急诊原则,一般疾病按照就近原则,送往设有急诊的距离最近的医院,各接诊医院必须落实首诊负责制。
十一、落实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和协调推进改革工作。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区县政府要相应成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接受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指导和督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部署的各项工作。成立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步骤。加强医改监测评价工作,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改革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二)加强财力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各项卫生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完善补偿办法,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鼓励试点探索。对改革中的难点问题,鼓励因地制宜制定具 体实施方案,开展试点,探索新路。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各项试点工作。要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深入推进改革。
(四)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广泛宣传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解答居民关心的问题,积极引导社会的合理预期,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参与改革,让居民理解和支持改革,促进医患和谐;及时总结、宣传改革经验,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
2.医改实施方案 篇二
据了解, 此次医改方案主要有7大创新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全民医保缓解“看病贵”顽疾;首次确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遏制虚高药价;增设药事服务费, 推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 转换政府职能;“破冰”多点执业改革。
新医改方案确认公益性
《意见》全文13000余字, 共分6部分, 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
《意见》的最大亮点是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看作是一种公共产品, 这标志着政府职能向服务者的进一步转变。和《征求意见稿》相比, 《意见》不但设有“2020年目标”, 还新增了2011年的目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 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 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原则, 在《意见》中再次得到确认, 同时还强调“医疗卫生服务将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医疗保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 《意见》加入了“多元化”、“竞争”等表述词汇。
对于“最艰难”的公立医院改革, 《意见》亦有多处阐述, 明确取消药品加成, 扭转以药补医机制的改革原则。同时也列举了公立医院维持运行和发展的“收入”, 包括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开设药事服务费、适当调整医药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
针对百姓最关心的“看病贵”问题, 新医改给出的是一张综合“处方”, 包括重新考核医疗服务和药品成本、调整医药价格、探索按病种付费、推广由国家限定指导价并全部纳入医保的基本药物等。对于“报销”的问题, 《意见》也对此前的多种猜测给出了答案, 明确“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保险支付。”
对五项改革作出具体规定
根据《意见》, 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五项改革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基本医保制度将覆盖全民推行异地就医结算
《实施方案》指出, 三年内,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 同时将改进医疗保障服务, 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 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实施方案》还指出, 用两年左右时间, 将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 确有困难的,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 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 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2010年, 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2011年, 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 (地) 级统筹。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简化到县城外就医的转诊手续。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根据《实施方案》, 由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 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 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 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
《实施方案》规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 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 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的统一采购价格, 其中包含配送费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各地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
《实施方案》还强调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开展社区首诊制
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 《实施方案》指出, 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 (含中医院) 建设, 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 再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并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从2009年起, 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 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实施方案》规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 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制定。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 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 不得接受药品折扣。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
另外, 《实施方案》还明确指出, 鼓励地方制定分级诊疗标准, 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 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 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居民健康档案实施规范管理
《实施方案》指出, 从2009年开始, 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并实施规范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 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 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 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实施方案》还规定, 要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同时强调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 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取消药品加成
公立医院改革一直被视为医改的最大难题。《意见》明确提出, 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实施方案》指出, 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推进医药分开, 逐步取消药品加成, 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 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 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 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鼓励地方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 (介) 入类医疗器械行为, 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 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
《实施方案》还指出, 要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 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 《实施方案》指出, 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 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要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
据悉, 公立医院改革于2009年开始试点, 2011年逐步推开。
8500亿元保障实施鼓励各地试点
为实现改革的目标, 经初步测算, 2009~2011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 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
为此, 《实施方案》提出,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 抓好组织落实, 加快推进各项重点改革。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 调整支出结构, 转变投入机制, 改革补偿办法, 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 情况复杂, 政策性强, 对此, 《实施方案》指出, 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 逐步推开。由于各地情况不同, 要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 进行探索创新。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各地试点工作。要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 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同时, 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制定分步骤、分阶段的宣传方案;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 广泛宣传实施方案的目标。
3.“难产”的新医改方案 篇三
一份在2005年提出“中国医改不成功”的调研报告掀起千层巨浪至今波涛未平。
正是这个医改话题,一直让人们感到神秘莫测:国家财政对卫生事业的补贴从补“供方”到补“需方”,这看似简单的医改思路转换,其间却经历了三年坎坷的荆棘路……
至今,人们仍在讨论医改思路的是非得失,遥盼着新医改方案的出世。
医改思路僵持
“目前医改方案的争论就僵在:国家财政如何补贴卫生事业上。”11月21日,一位接近国家医改协调小组的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已经有很大进展,医改协调小组中的各个部委都已认同‘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根源是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投入不足、被迫‘以药养医’。各方对通过国家财政补‘需方’(即财政用于补贴‘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方)解决‘投入不足’的思路,也不再有分歧。”该人士说,但在“如何补需方的问题上,争执颇大。”
“卫生部门现在提出,补需方的操作可以由社保部门把资金交给卫生行政部门,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核定收支,以收定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这种 ‘收支两条线’的思路正遭到其他各部委的反对,”该人士说,“其他部委目前赞同的是,财政资金由社保部门直接和医疗机构结算,中间不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接力’。”
据了解,卫生部门的思路正处于“以一对多”的“不利态势”。其他部委对卫生部门思路的质疑是:
首先,“核定收支”如何操作?一个卫生局管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医院,卫生局官员人手有限,怎么核定这么多医疗机构每年到底实收多少钱、又实际支出多少钱?如果核定不了,各医疗机构岂不是可以钻空子?
其次,让医院“超收上缴”推行得开吗?这么做虽可以使医院断绝其逐利动机,但也可能使得公立医院的医生没有了积极性,造成另外一种“看病难”——看病要排队甚至“买号”,做手术、做检查要找熟人开后门, 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都将恶化等。
最后,对医院“差额补助”,即医院收支之间的“窟窿”由财政补贴,这岂不是要面对一个个“无底洞”?
对于种种质疑,卫生部门的态度是依然坚持上述思路,并认为预测到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想办法避免。但不能因此否定这一思路。
新医改“爽约”的背后
自从2005年7月28日,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医疗卫生与社会经济改革整合研究》提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被媒体当做标题刊出,引起舆论大哗之后,人们就开始期盼新医改方案的问世。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首次以最高会议决议的方式明确指出医改的方向——“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这次会议对医改的定调,的确为推动医改方案制定起了催化作用。
2006年10月23日下午,一个令人关注的事件发生了。胡锦涛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主讲人是来自卫生部门的前任官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刘俊教授,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讲课内容是介绍国外的医改经验和我国卫生事业的关系。
由卫生部门的前任官员执鞭如此重要的讲座,以及卫生部门向外界透露的一系列动作,给人们的印象是,卫生部门将可能主导新一轮的医改。
各方分歧难调和
然而,2007年两会期间,前卫生部部长高强在透露“新方案即将面世”的同时,出人意料地宣布:涉及十多个部委的医改,终究不可能由卫生部一家部委包揽。他同时表示:“在医改方案的多部门讨论中,并不存在部门利益之争。”
2007年3月,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医疗卫生问题不单是一个简单的财政投入问题,首先应从各国国情出发做好医疗卫生改革的制度设计。
金人庆说,医疗卫生中涉及到公共卫生以及民众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应该由公共财政给予解决;其他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
“财政部的态度显然已经很明确了。”杜乐勋,这位7旬高龄的资深卫生经济专家指出,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之争,在决策层已经取得了一致,但在操作层面,各种分歧仍在继续探讨。
“每个部委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各方都在医改中博弈。” 杜乐勋坦言,在医改思路的争执中,三家主要部门的意见分歧如下:
卫生部门的主张是,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是“以药养医”的畸形运行状态,医改后的财政补贴应该侧重补“供方”,即资金应注入医疗机构。
社保部门的主张是,补“供方”导致医疗单位服务水平难提高,效率和公平性都欠佳,医改应改为财政 补“需方”,即投入到社保中来。
财政部门的主张是,卫生系统普遍是账面上亏损的,医改的财政资金拨不下去,肯定会被先用于“堵窟窿”,这样的拨付怎能改变长期以来卫生部门的 “大锅饭”现象,财政支出怎能不超支浪费。所以,财政部比较倾向于补“需方”。
新医改仍在路上
2007年两会期间,媒体透露,有高层人士说2007年六七月间,新方案将公示。
这一次,起草中的医改方案似乎真的被推上了“快行道”。
3月中旬,人们发现,财政部正在厉兵秣马。在其间举行的“中国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论坛”上,财政部社保司一位官员首次向记者透露,作为医改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财政部正在酝酿财政部的医改思路,对于“购买医疗服务”以及“市场化的模式”高度认同。
此间,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为之作序的一本名为《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译著被隆重推介。此书主张医疗卫生事业采取“集体融资”方式,解决医疗救治和资金筹集问题。据说对于财政部这个负责资金筹集和分配的部门,这一思路颇对胃口。
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不甘落后,在3月29日,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出任会长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应时”成立。消息人士指出,这家民间机构实质上是社保部的医改“智囊机构”,他们希望从医保专业角度向国家医改协调小组提出医改建议。
但是关于医改的分歧仍在协调,政府高层的行动也未因此停步。
7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2007年内在79个城市试点,2010年将覆盖全国。
10月,众盼已久的十七大召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论述让医改话题再次成为热点。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论述,应当是为医改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4.乡镇医改工作方案 篇四
新医改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我院为了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卫生局关于在全县乡镇卫生院于6月20日前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目标,为了切实做好新医改工作,国家基本药物的实施,经院委会研究,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基层医疗卫生公益性原则。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
三、具体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
我院首先成立了新医改工作实施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院委三组成员担任小组成员,医院各科室分工协作,密切协调配合。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不怕碰硬、不回避矛盾,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环境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关系到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做好改革动员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改革的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讲清政策,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3、转变服务观念,将以医疗服务为主转移到以公共卫生服务上来,突出卫生院公益性质
乡镇卫生院的基本职责就是满足当地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服务。在新医改实施后,我院要努力的将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包括: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型精神病人管理等等,突出卫生院的公益性质。
4、积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在新医改实施后,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即: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利润销售,让群众在药品能够受益,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我院积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将在206月20日前将所有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品全部下架,所有使用药品保证全部为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
四、严格督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规范运行
我院在实施新医改的关键时期,要切实加强对新医改政策的学习,培训到每一位职工,同时在国家基本药物实施阶段,院新
医改工作实施领导小组要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力求做到制度合理、公开透明、有效监督、及时调整。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确保新医改工作落实到位,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运行。
陈良中心卫生院
5.医改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篇五
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 2011年1月27日
按照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实施进展和效果进行中期评估。为组织做好这一工作,现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评估目的
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改革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国办函[2009]75号,以下简称《2009年工作安排》)、《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主要工作安排》(国办函[2010]67号,以下简称《2010工作安排》),跟踪分析、评价判断医改重点改革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经验进行推广,找出执行中的不足予以改进,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政策环境变化提出推动《实施方案》顺利实施的对策,并研究提出做好201医改重点工作安排和“十二五”期间医改实施方案编制思路。
二、评估方法
为全面客观反映各地医改进展,拟通过多层面、多视角、多方式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在各方面提交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形成总评估报告。
(一)内部评估。国务院医改办以发文形式统一部署中期评估工作(核心指标体系一并作为附件印发)。⑴地方自评。各省(区、市)医改领导小组按照要求,制定本地中期评估方案,对医改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在规定时间内向国务院医改办上报中期评估自评报告。⑵部门评估。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改革评估,按照国务院既定的分工分别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组织力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地调查分析,按照要求向国务院医改办提交专项改革评估报告。⑶系统评估。国务院医改办组织力量对各地医改进行中期评估调查和现场督导,抽查核实核心指标数据,组织力量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全面的系统评估报告。
(二)外部评估。为增强评估的客观性,相互校验内外评估结果,拟委托第三方对《实施方案》的进展和效果开展2
独立平行评估。第三方评估报告将作为国务院医改办起草总评估报告的参考。⑴典型地区评估。拟委托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对医改进展较快的典型地区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以总结典型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提供政策建议。(2)满意度调查。拟委托第三方,重点对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进行社会调查。
(三)专题研究。拟选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效果、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等题目,委托第三方进行专题研究,以解决难点问题,为取得政策突破和进一步提高政策效益提供政策建议。
(四)评估总报告。在地方自评、部门评估、系统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第三方独立评估报告,由国务院医改办组织力量撰写评估总报告。请专家对总评估报告进行论证,提出论证意见。总评估报告连同专家论证意见一并上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审议。争取2011年3月底前完成。
三、评估重点
(一)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中心,对《实施方案》提出的23项指标、《2009年工作安排》提出的30项指标、《2010工作安排》提出的34项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指标实现的进度、完成目标的趋势判断等。
(二)对核心指标体系提出的26项指标的有关情况进行与医改实施前的变化分析,包括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分析。
(三)对《实施方案》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出下一步推动医改的对策建议,包括是否对有关医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等。
四、评估组织与时间
《实施方案》中期评估由国务院医改办统一组织实施。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改领导小组负责本省医改实施方案中期评估的领导、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和资料验收、技术指导和咨询等项工作。样本县(市、区)医改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实施本县(市、区)医改中期评估的调查表填报和质量控制工作。中期评估指标数据采集的时间结点统一要求为2010年12月31日。
五、调查方法与对象
中期评估采用省级部门全口径报表与县(区)抽样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抽样调查与满意度抽样调查相结合,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医保部门调查表以统筹地区为基本单位,卫生、财政、民政部门调查表以县(区、市)为基本单位,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
满意度抽样调查,由国务院医改办统一组织专家设计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问卷、基层医务人员对医改的满意度问卷,确定抽样调查方法并进行预评估测试。由国务院医改办会同相关省医改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进行社会调查。
六、评估调查的抽样设计
按照第一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30%)的时间分为两类:一类是试点县(区、市),一类为非试点县(区、市);每省从市试点县(区、市)中随机抽取15个样本试点县(区、市),填写县(区、市)调查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查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从非试点县(区、市)中随机抽取15个样本县(区、市),填写县(区、市)调查表。如所抽样本县(区、市)医保为地级统筹,所属地级市填写统筹地区调查表。
七、评估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中期评估顺利开展和调查质量,必须对评估的每一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贯穿于评估的全过程,包括设计阶段(含调查表的设计)的质量控制、对调查员的质量控制、现场评估阶段的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评估方案设计、论证和预评估
评估方案设计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围绕评估目的对评估指标进行认真筛选和清晰解释。对评估和调查方案进行反复、多方论证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及专家的意见。评估方案设计完成后组织开展预评估活动,检验评估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及可行性,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查表,积累现场评估组织实施的经验;各省(区、市)在正式开展评估前也应进行预评估,通过预评估使调查员熟悉调查内容,做到准确、完整地填写调查表格。
(二)评估人员的培训
拟与世界银行共同委托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写评估指南手册,手册内容包括评估工作方案、指标体系及解释、调查设计及编码、抽样设计及方法、各类调查表及填写说明、附件(相关文件)等。同时,由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组织专家编写培训课件、录制VCD等培训资料,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开展中期评估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和解释、调查表的填写和数据核查上报、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培训方式采取集中授课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省级医改办、相关部门同志和专家代表进行集中培训,并发放课件、VCD、评估指南电子版至各级填报人员。
(三)建立调查质量核查制度
明确调查人员任务与职责分工,提高调查人员的责任心6
和积极性,防止由于分工不清和责任不明造成的扯皮现象。调查质量的核查制度包括:
1、在调查表填写完毕后,机构填表人员和负责人都要对填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有疑问应询问核实,如有错误要及时改正,有遗漏项目要及时补填;
2、每个县(区、市)的调查指导员要对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调查表逐项进行审核,从正式调查开始后的当晚就应逐日检查每份调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发现错漏项时,要求填表人员应在第二天重新询问予以补充更正,认真核实无误后,方可签字验收;
3、每个县(市、区)设立质量考核小组,在调查过程中抽查调查质量,调查完成后进行复查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查的复查考核应在已完成机构数中随机抽取5%,复核调查结果录入计算机后,观察复核调查与原调查结果的符合率;复查项目与原调查结果的符合率要求在95%以上。
4、在现场评估过程中,各省(区、市)要组织专人进行现场督导;
5、国务院医改办将组织督导组,分赴各地进行现场督导和质量考核,并对数据质量考核结果进行通报,与医改评估工作资金分配挂钩。
八、评估调查数据上报及处理 拟会同我委办公厅委托有关软件公司编制数据录入软件。数据由填报对象按照统一提供的录入软件负责录入,为了保证数据录入质量,采取调查数据两遍录入的方式。省(自治区、直辖市)医改办负责收集和审核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报数据,审核无误后网报至国务院医改办。由国务院医改办统一组织国家信息中心、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保中心的统计专家,对上报数据进行整理,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各省数据返还省医改办,用于地方自评;分专题数据提供部门和机构用于专题评估。
九、领导与实施
中期评估由国务院医改办统一组织,成立中期评估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务院医改办孙志刚主任担任,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成员单位相关司局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工作组组长由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胡祖才同志担任,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卫生部政法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医保司、财政部社保司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国务院医改办(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同志以及抽调部分省(区、市)医改办、物价系统的精干力量组成,负责各省(区、市)中期评估的现场调查实施、质量控制等项工作。评估专家组由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8
等国际组织、国内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著名专家组成,负责中期评估的技术指导和咨询。临床药学专家组由省(区、市)医改办推荐1名临床药学专家组成,互相交流进行处方数据的核查。各省(区、市)医改办应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本省的中期评估的领导、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和资料验收等项工作。各县(市、区)医改办应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调查填报员的培训、现场调查实施和调查表的质量控制工作。
十、统一组织舆论宣传
6.实施医改培训工作总结 篇六
县卫生局、财政局: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院于2010年12月23日-29日对我院所有医务人员以及我镇20个村卫生室村医进行培训,现将我院医改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推进我院医疗体制改革的有序进行,成立了以…同志为责任组长,…、…同志为副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强化部门医改职责,做到任务分解到位,部门职责明确,工作协调推进。
二、制定培训方案
通过本院医改领导小组的研究,制订了我院医改培训日程,组织全院职工及村医进行系统化培训,做到医改精神人人了解。
三、培训成效
通过…同志对新医改政策的解读,使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及我镇所属20个村卫生室人员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培训,大家对医改的总体目标以及四大体系、八大体制机制的基本框架和当前及今后重点改革任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任务明确。
四、存在的问题
我院医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仍有差距,一些重要医疗设备不足;二是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上仍有差距,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三由于我院是新建医院,经济基础薄弱,负债较多。
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深刻的领会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理念、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掌握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推进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明确我院参与医改需要采取的具体举措和行动以及如何引导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医改,促进我院医务人员转变日常服务行为,并在服务中引导群众转变就医和用药习惯,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
7.医改实施方案 篇七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深化,如何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控制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以较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目前共同关注并急待解决的问题。2010年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中指出: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2010年底,卫生部会同财政部修订印发了《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医院现行的粗放式预算管理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势在必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医院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1 新医改环境下市级公立医院特点和管理要求
公立医院是指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市级公立医院,即集医疗、教学、研究等为一体的大型医院,它在功能、任务、设施条件、技术建设、医疗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等综合水平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医院。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公益性。市级公立医院为公益型非赢利组织。它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必须把社效益放在首位,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2)经营性。市级公立医院实行的是差额拨款,随着医药改革的深入,医院成为经济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向经营型转变,走向医疗服务市场。社会效益是目的,经济效益是手段,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
(3)科研性。由于市级公立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能力为一体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因此,它也肩负着当地医疗与预防科研、教学任务,向地区医院和医学院提供教学科研资源、成果和场所。
在新医改环境下市级公立医院的管理具有以下要求:
(1)组织结构设置严谨。按卫生部有关组织编制规定确定,公立医院的规模应该根据综合医院所需要承担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四大任务。
(2)管理职责明确。建立科学决策机制,重大事项经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报批。院级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管理工作,推进医院管理职业化进程。建立院、科二级管理责任制。
(3)管理内容广泛。作为集医疗、教学、研究等为一体综合医院管理内容包括医院经营管理、医院业务技术管理、医院教学管理:包括学生实习带教、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等。
(4)管理模式科学。其运行管理模式方案表现为资源社会化、运行市场化和管理科学化。
(5)管理方式科学化。医院必须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现代化手段。
2 市级公立医院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必要性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医疗机构忽略医院预算管理工作,而医院负责人是通常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对预算管理工作了解不足、认识不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淡化了医院的预算工作。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现行的预算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显得很有必要。目前在市级公立医院实施预算管理中存在诸多方面错误认识:
2.1 对全面预算的认识比较片面
部分医院管理者认为全面预算就是财务人员根据医院业务部门上年度实际运营结果,结合下一年各部门发展规划等相关因素,最终编制收支预算表,因此很少有医院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其实全面预算管理是涉及业务、资金、财务、经管、信息、人力资源、行政等各个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管理工作,并非财务一个部门就可以制定实施的;
2.2 预算管理总体水平不高,编制不合理,缺乏科学依据
为数不少的市级公立医院在编制预算时采用增量编制法,即每年的收支以一定比例递增,这种编制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影响预算收支的基础及其变动的诸多相关因素,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过去已经发生的收支是否正常、预算的增速是否合理等。同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还存在重支出预算、轻收入预算的现象;
2.3 预算管理与医院其他管理严重脱节
医院全面预算实质上是全面管理的“纲”,如果预算管理得当,可以“纲举目张”,提升医院各方面管理。而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业务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相互之间是脱节的。
3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3.1 实施总体思路和实施原则
3.1.1 建立健全组织保障系统
为了加强对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组织领导,医院要高度重视,从全面提高管理效益出发,成立由院领导、各职能部门领导和有关机关人员组成的“全面预算领导小组或预算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全面预算管理思路、实施方案和具体核算办法,研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制定相关的补充政策。
3.1.2 制定预算办法,明确预算内容
全面预算对医院来说,既是新生事物,又是一项繁杂艰苦的系统工作,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使预算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又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3.1.3 完善配套措施
全面预算仅有方案和办法还不够,必须依据预算要求,对各部门、各科室和各类人员制定符合预算要求的相关措施才行。为了保证全面实施,必须具体规定配套措施并加以实施。
3.1.4 做好全面预算的数据资料统计工作
全面预算涉及多方面的项目,且各项情况复杂,项目的各种数据容易出现不完备和不准确的现象,造成预算不真实。为此,针对上述情况,应建立完备的预算管理机制,明晰界定预算项目。同时,严格监督、约束和奖惩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和核算行为。
3.2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体系与内容
3.2.1 全面预算类型、定位和功能
全面预算包括了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筹资预算,因此,预算控制涉及到公立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市级公立医院应当采用全面预算对一定期间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做出预算安排,将公立医院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与一个体系之中。全面预算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也是重要的控制活动和风险控制的措施,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整合和优化医疗资源,提升市级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成为促进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全面预算基本流程一般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三个阶段,其中,预算编制阶段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下达等具体环节;预算执行阶段设计预算指标分解和责任落实、预算执行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调整等具体环节,这些业务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衔接,周而复始地循环。因此,通过全面预算的实施对市级公立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协调,完成医院既定的经营目标。
3.2.2 全面预算组织机构、工作流程
医院通常需设置一个常设机构——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一般由医院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财务部门主管人员等组成。预算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并审核整个预算的编制工作,以及预算的实施、调整、监督等后续环节。如解决预算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出现的问题;随时发现医院的经营活动与预算的偏差并分析原因,尽快组织对预算进行调整。因此,预算管理委员会最终促使各方面协调一致地完成预算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程需要科学有效,首先需要制定规范的预算工作流程,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的顺利实施。预算管理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1)预算编制;(2)预算执行和修改;(3)预算分析;(4)预算考核和绩效评价及总结四个步骤。
全面预算方案制定下达后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易轻易调整。如果全面预算在执行中由于市场环境、投资决策、政策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不可抗力的因素,致使编制基础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或者将导致财务预算执行结果影响总体目标的实现,此时可以通过预算委员会讨论通过后调整相关的预算指标,这时的预算调整可以由上而下发起,也可以由下而上申请,但原则上不宜超过总预算的20%。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责任部门要及时检查、追踪预算的执行情况。责任部门每季度以全面预算业绩报告和差异分析报告等书面报告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报告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各个环节中的潜在问题,确定改进措施,明确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年末预算管理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对当年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重点是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措施。
3.2.3 全成本核算是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开展的基础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预算项目为载体,以科室、项目或作业为预算对象,在医院经营战略规划的指引下,依据历史的成本数据,科学、精细地编制预算,实现全面预算下的实时控制、目标控制。如果医院没有实施全成本核算,没有进行科室级、医疗项目级成本核算,很难想象医院全面预算能够准确有效。目前很多医院由于成本核算口径过于粗略,预算只能编制出费用预算而编制不出真正意义的成本预算。因此,开展医院级、科室级和医疗项目级三层次成本核算是提升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基础平台。
3.3 全面预算实施的保障条件
3.3.1 领导重视并参与
医院领导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强化自身的预算意识,并亲自参与全面预算管理,从而对医院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3.3.2 抓住思想、目标、体系、技术四个要领
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起战略第一、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明确医院战略目标,建立健全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地利用医院资源,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要。
3.3.3 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这里的基础工作是指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些前提性、先行性的工作,如会计统计分析工作、日常监督控制等。
3.3.4 做好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
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围绕着共同目标协调作用的统一体,因此必须明确各有关部门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职能并规定其职责、以及围绕一定的预算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
4 结束语
文章以市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医改环境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实施。首先,论证新医改环境下模式市级公立医院需要通过全面预算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然后,文章重点论述了医院全面预算工作体系与内容;最后,文章论述市级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实施需要四个方面的保障条件。
摘要:文章以市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医改环境下医院如何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作为以公益性事业为目标的公立医院,在如今医疗市场逐渐开放,医院面临着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设备检查费等诸多医改新政策的形势下,从财政渠道取得的补偿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医院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科学编制预算方案,建立健全预算考评和绩效考核机制,公立医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改环境,全面预算,市级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邓瑞平.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努力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9):828-829.
[2]朱智莉.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在公立医院中应用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9,(9):47-49.
[3]邓文景.医改形式下全面预算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0(5):63-65.
[4]Curtis P.The manage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New York.:JohnWiley&Sons,Inc,1986:3215.
8.新医改方案三年破茧 篇八
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会议决定,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改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五项改革,预计3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资金。
这一刻,距离新一轮医改筹谋的2006年,已过去近3年;距离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的1997年,已过去约12年。
股市迅速作出反应。1月22日,医药股高开,万东医疗、通策医疗、新华医疗和四环生物4支股票涨停。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健康保障处处长任伟告诉记者,医改方案的宣传报道工作将在春节后有计划地展开,目前尚无更多信息发布。
据一位知情者透露,医改的话题在近几年始终保持较高关注度,政策的风吹草动都会被媒体细致呈现,“新医改方案的内容其实并不‘新鲜,但8500亿的高额投入却是首次披露,这笔钱将怎么花值得关注。”
深度参与清华版医改方案设计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沈群红评论道:“医改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是加大投入,而是合理科学地激励、依靠与引导医务人员提供可靠、安心的医疗服务。”
加大投入此其时也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2009年1月16日在博客上发表《公立医院改革如同鸡肋?》,文章认为,“政府财力投入是实行有效医改最重要的保证”。
廖新波以官员身份公开讨论卫生领域的大事小情,在卫生圈里已有一定知名度。他强调政府财力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爆发,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要求政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的呼声不绝于耳。
政府加大投入应投向哪里7“补供方”一派的观点认为,政府应通过预算拨款的方式,支付公立医疗机构运转的全部或部分成本;“补需方”一派的观点认为,政府应出钱购买医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这两派观点的争论,直到2008年10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出台都不曾停止。
辩论激烈,源于以下基本事实——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到6%,而国际上许多不发达国家的投入也多超过7%,发达国家更是达到15%~20%。
卫生部2008年5月公布的《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在2006年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占18.1%,社会卫生支出为32.6%,个人卫生支出是49.3%。
不少学者认为,政府投入趋于萎缩,个人承担的卫生支出陡然上升,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将卫生事业列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社会建设任务之一。
2008年11月,国务院又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之一,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有评论认为,政府此次安排4万亿元资金力求拉动国内需求,很重要的就是要解除城乡消费者当前和长远的忧虑,从而释放其消费活力。而从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三大民生领域——住房、教育和医疗来看,前面“两座大!广通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已在开展“移山”的工作,只有医疗卫生还未见大的举措。
8500亿怎么花
“这次承诺投入8500亿元资金,也是对公众要求减轻医疗负担的一种回应。但中国的问题向来复杂且叠加,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存在投入不当的现象。因此,这笔钱究竟怎么投尚需讨论。”一位医改专家认为,投入领域之一当是“看病贵”的源头之一——医学的基础研究、技术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等人的研究表明,2005年中国各种疾病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占GDP的12.9%,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到2020年将占到GDP的20%以上。
2008年10月,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举办的“健康与发展高层论坛”传出消息:中国因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一半以上,费用是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
“疾病造成的负担连美国都难以承受,何况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位深度参与医改方案的人士对记者说,“这一方面要求中国走出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区,大力推广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则需要医疗界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寻找适宜、价廉的技术和药物,不能一味依赖国外的高新技术、新药成果。”
这位人士称,资金投入的第二个领域应当是公共卫生。“这已经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
新医改方案准备重点抓好的5项改革之一,就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等。
“医疗救助应是政府投入的第三个领域。”这位人士说。此前,清华版医改方案已经建议政府考虑设立中央紧急医疗救助基金等方式,满足一部分经济困难群众的医疗需求。
如何取得预期的成效
问题的关键仍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
“补供方、补需方的辩论本身没有错,但声音都集中在这个话题上,容易造成公众的误解,以为医改只要加大政府投入就能成功。”沈群红对记者说,“事实上,医改的核心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投入,而是以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为中心,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其间需要恢复医患之间的信任、和谐,让公众能够安心、放心地接受医疗服务。甚至更深入地说,医改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还取决于公众的期望值是否合理。”
沈群红说,世界上堪称比较成功的医疗改革都需要认真处理人力资源的问题,而我国现有的医疗服务补偿和激励机制均不到位,难以有效调动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新医改方案对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应该有助于改进现状。一些医疗机构在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积极努力,已取得了医疗费用降低、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规模扩大的初步成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公立医院内部制度优化的重要意义。
她认为,医疗服务是一种基于长期积累形成的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具有整合活动的属性,是医疗安全的关键,也是医务工作者价值的所在。医疗服务机构的整合功能则表现为帮助患者降低分散获得医疗资源的成本。
但在现实中,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的这种贡献往往遭到忽略,扭曲的补偿和激励机制甚至迫使医院、医生为自身利益过度医疗,致使医生、患者、医院三者之间彼此都存有怨言。
2006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医院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7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况;有近60%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聚众围攻医院和医生的情况;有近7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缴纳住院费用的情况;有近62%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医院内摆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事件。
近几年来,砍杀医生、拒绝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导致亲属死亡等极端案例亦不时传出。
身处这种医患环境的医生,同时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据记者了解,许多医生在门诊日时,不敢喝水,没空吃饭,在办公桌前往往一坐就是半天、一天。
沈群红说,不少医生、学者都在呼吁转变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提高医生待遇,但是,医疗服务的定价与补偿问题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极为敏感,也相当复杂。倘若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医疗服务体系的治理模式不能完善,那么,比8500亿元更大的投入也可能难以见到预期的成效。
链接
新医改大事记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环节,学术界开始反思1997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引起强烈反响。
2006年:6月,国务院筹划启动新一轮医改;9月,16个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成立;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强化政府责任。
2007年:医改协调小组委托包括北京大学、世界卫生组织等在内的多家海内外机构提交、讨论医改方案。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4月与9月两次主持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向社会征求意见;10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3.5万余条。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