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15篇)
1.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 篇一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大同南约70公里。它建在应县城佛宫寺的山门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顾名思义,木塔确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层直径为30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塔内各层,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壮观。据测,建筑该塔实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达3000吨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并曾遭受军阀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实践证明,它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以及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辽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当时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带大兴土木,修建佛庙、佛塔。应县木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营造的。塔的底层有一尊11米高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着辽代的风格。底层的墙壁上还有6幅如来佛画像以及飞天,色彩鲜艳,神采奕奕,是中国壁画中的珍品。
木塔的第三层和第五层分别有四方佛和释迦坐像。过去这里既是历代统治者拜佛的场所,又是战争时用于观战指挥的瞭望台。
木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国家曾多次拨
2.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 篇二
在山西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导游人员的劳动却常常被忽略, 很多游客对导游人员产生偏见, 认为导游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导购、拿回扣。
山西省内旅游景点分散, 交通也不很便利, 许多景点位于深山、峡谷之中, 在各景点间往返少则一两个小时, 多则十几个小时, 导游员工作十分辛苦。而在山西的旅游景区, 专门的旅游购物商店或娱乐消费场所少之又少, 这种情况使导游员想拿回扣都不可能。导游员带一趟团下来, 除去交通和通信等开支费用, 所得收入寥寥无几, 有的甚至还会倒贴。在这种情况下, 导游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达不到预想的目标, 甚至出现服务质量差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导游的薪水低, 在旅行社得不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就会跳槽甚至转行。
通过分析思考我们会发现影响导游服务质量、损害旅行社企业形象, 甚至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源在于目前山西省导游的薪酬体系不合理。旅行社要想提高竞争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设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关键。
一、山西省导游薪酬现状分析
1.薪酬水平普遍较低。在山西省境内导游员的薪酬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基本工资、带团补助、回扣及小费。笔者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1) 基本工资。只有部分旅行社给导游提供很低的基本工资, 一般为200元~500元, 不足山西省的最低工资水平, 还有很大一部分旅行社不给导游发放基本工资。山西省境内的旅游业季节性很强, 到了旅游淡季 (一般为10月至次年3月) , 许多旅行社就给导游员放假, 放假后导游连基本工资都没有了。
(2) 带团补助。导游只有在作全陪时, 或带一些不含餐的客人才给发少量误餐补助意义的带团津贴, 而且只有少数旅行社发放, 外语导游略高, 大部分汉语导游一般只有每天15~30元左右的补助。
(3) 回扣。在山西境内的旅游景区没有专门的、形成规模的旅游购物商店, 其他娱乐消费场所也不存在, 所以游客眼中导游导购、拿回扣、“挣大钱”的情况在山西省基本不可能发生。
(4) 小费。游客对导游员的服务感到满意时, 为了表示感谢和奖励而付给导游员的费用。山西导游员只有在接待境外旅游团时才可能收到小费, 而很少见国内游客付小费。
此外, 一些旅行社还向导游收取数量不等的“人头费”。所谓“人头费”是指部分旅行社根据旅游团人数向导游收取一定费用, 导游拒付则得不到带团的机会, 旅行社以此来弥补为了竞争而实行低团费甚至零、负团费带来的损失。
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山西省导游员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 收入没有保障。
2.没有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旅行社为了降低运营成本, 一般不会给导游人员缴纳保险费。山西省的导游员享受不到政府要求企业给职工上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劳动和社会保障待遇。有些旅行社在导游带团时连最基本的旅游意外保险也不给买。因此, 可以说导游员没有进入社会保障体系。
3.导游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在山西, 旅游从业者的流动性特别大。尤其是导游人员跳槽和转行的现象很普遍, 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导游工资待遇没保障, 另一方面因素是旅行社追求短线效益, 不愿对导游进行事业激励方面的投入。很多旅行社在旅游旺季招一批导游, 到了淡季不愿养人, 就把他们遣散, 来年再招人。这种情况使导游员享受不到企业的培训、各种福利、事业发展等激励, 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要想改变导游薪酬不合理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导游服务质量下降、旅行社人才流失等问题, 保障导游收入、稳定导游队伍, 同时有效抑制导游宰客现象, 就应该设计出合理的导游薪酬体系。针对山西省导游薪酬构成的具体情况, 笔者认为采用“全面薪酬”理论构建新的导游薪酬体系较为合适。
二、全面薪酬理论
全面薪酬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 它源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 许多企业将相对稳定的、基于岗位的薪酬战略转向相对浮动的、基于绩效的薪酬战略, 使薪酬福利与绩效紧密挂钩。“全面薪酬战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产生。
全面薪酬的构成可分为“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两部分。外在薪酬主要是指企业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 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 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 以及由企业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 如住房津贴、俱乐部成员卡、企业配车等等。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 对工作的满意度、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企业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企业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们相互补充, 缺一不可。
三、导游人员全面薪酬体系构建
导游薪酬设计要结合导游工作的特点。导游工作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导游带团在旅行社外部, 独立性较强, 工作量较大;导游既要陪同游客爬山涉水, 还要讲解景点知识、传递民俗文化, 因此要脑体高度结合;导游在给游客提供向导讲解服务时, 还要安排游客的交通、住宿、餐饮等事项, 有时还要解决一些游览时的突发事件, 因此导游工作内容复杂。此外, 导游长期独立在外工作, 管理和评估较为困难。针对上述情况, 应建立多元化的薪酬体系才更符合导游员的实际需要。
(一) 导游人员外部薪酬体系
1.以导游等级和综合能力为依据设定导游的基本工资。在山西, 旅游的季节性很强, 导游的薪酬也随着旅游的淡旺季而变化。在旅游淡季, 导游无团可带, 但也应该获得基本工资。所谓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导游是旅行社最核心的人力资源, 淡季得“养”, 旺季才能“用”。导游人员的基本工资应立足导游等级和综合能力决定。导游分为特级、高级、中级、初级四个等级, 综合能力表现在学历、职务级别、工作表现和执业经验上。通过综合评定来确定导游员的基本工资, 扩大收入差距。
2.根据导游人员创造的效益来确定导游人员的绩效工资。在设定导游人员的绩效工资时, 应充分考虑导游人员在进行导游服务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企业创造的效益。比如, 因导游人员突出的工作表现招徕回头客, 以及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为旅行社节省费用开支等情况。导游员在带团时给企业创造了较好的效益, 就应相应地给予经济奖励。
3.根据游客的满意度和工作量设定导游人员的带团补助。带团补助是旅行社在导游外出带团时, 对其户外超时间、高负荷工作的补偿。带团补助与导游带团时间长度、艰苦程度、使用语言以及团队客人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此同时, 游客对导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直接影响旅行社的企业形象和经济利益, 应是衡量导游人员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因此, 制定带团补助的标准时要综合考虑游客满意程度、带团人数、游程时间等因素来确定。
4.根据政府规定和导游员需要确定福利激励。在现代企业的激励体系中福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福利待遇吸引、保留、凝聚着员工, 能够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提高企业的长远效益。员工福利一般不纳税, 与等量现金的支付相比, 对于员工有更实际的意义。
企业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可以有不同的项目, 根据福利选择的强制性不同可以将福利分为基础性福利和弹性福利。
(1) 基础性福利。为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我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给员工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 这是员工工作付出后应得的基本福利, 也是员工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导游来说必不可少。
(2) 弹性福利。可供企业选择的福利形式多种多样, 但企业支付于福利的成本有限, 因此, 不会提供给员工所有福利项目;而导游人员由于年龄、性别、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的不同, 福利需求也会千差万别, 企业也无法代其进行福利选择。基于这种情况, 旅行社可提供给导游一些福利选项, 导游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 在不超过一定总费用上限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福利项目进行组合, 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要。弹性福利可以较好地满足导游员独立性、差异性强的特点, 以相同的福利成本换取最大的激励效果。弹性福利项目可以包括:定期体检、带薪休假、话费补助、娱乐设施、集体旅游等。
山西省导游员现阶段薪酬水平较低, 收入结构不稳定, 此外经常外出工作, 各种费用开支也较大, 这些都决定了对导游员进行物质激励会是行之有效的。所以, 高薪不仅能满足导游人员的物质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导游员在有较高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有很强的精神需求, 因此旅行社还应做好导游员内部薪酬体系的设计。
(二) 导游人员内部薪酬体系
1.做好导游的职业规划与管理给予事业激励。导游工作的特殊性和不稳定性使许多人认为导游是吃“青春饭”的, 许多在职的导游人员也由于得不到企业的关心与重视, 感觉自己的职业没有前途, 做几年有机会就转岗或转行了。针对这种情况, 旅行社应结合企业和导游的特点为导游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对导游进行业务培训、提供可行的激励和晋升机会, 使导游员在为旅游企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 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让事业留住人才。
2.结合导游员的工作成绩给予荣誉激励。旅行社对于导游员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除了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外, 还应授予一定的荣誉, 使其在旅行社中树立威信, 受到其他员工的尊重。旅行社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品牌”导游战略, 培养树立一批“金牌导游”、“明星导游”, 以他们为榜样, 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其他导游。
3.立足企业自身条件和特色给予文化激励。旅行社可以结合自身条件, 创建具有特色的旅游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比如定期举办管理层与员工交流会, 让导游人员与企业领导层能够全面坦诚的交流;创办内部刊物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传递给员工, 也可以成为员工发表意见、袒露心声的园地;设立总经理信箱, 鼓励导游为企业出谋划策、参与企业管理;举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 增进员工间的团结。旅行社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激励可以加强导游人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 从而促进旅行社与导游员共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燕凌.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导游人员创新管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2].潘海颖.基于理念创新的导游“全面薪酬体系”构建{J}.经济论坛, 2006 (19)
[3].许丽君, 江可申.导游薪酬构成指标体系研究{J}.旅游科学, 2006 (6)
3.介休名胜古迹的导游词 篇三
介休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庙宇,位于介休县城西北角,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介休后土庙,是一处包括五进院落并配有楼台殿阁的庞大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里,有影壁、山门、过殿、东西廊房、三清楼、钟鼓楼、后大殿等。 后土庙内的主体建筑是三重檐十字歇山转顶结构的大楼 。楼顶 ,龙吻高耸;狮饰、琉璃楼阁、莲花脊筒、兽头角神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制品的图画。 后土庙之内,有反映道教内容的近千尊悬壁彩塑。这些塑像,塑造手法极高,达到了相当的艺术境界。这些彩塑,形象逼真 ,姿态各异 、衣纹线条流畅、形象丰满而神情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彩塑艺术佳作。据明代万历年间金妆圣像碑记载,这些彩塑可能是明代早期的作品。
4.名胜古迹长城导游词 篇四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
Heuo!我叫XX,我是你们这一次游览的导游。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世界文明举世瞩目的八达岭长城游览。希望大家好好观赏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名胜古迹!散文吧原创
大家看,我们现在已经在八达岭的脚下。大家抬头看,八达岭长城是不是非常像一条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延盘旋着。告诉大家,这段长城有一万三千里。大家再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西、北两峰,景色十分壮观、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如果大家想看长城的景色,那就上去大饱眼福吧。
游客朋友们!我们终于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上,真是雄伟壮观啊!这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是用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地上铺着方砖,非常平整,像很宽的马路,这么宽的宽度,如果马站在上面,五六匹马都可以并进,大家现在试一试,伸开手臂,大约能占十多个人。(诗歌 shige.sanwen8.cn)好了,大家再往前走,大家边走边看一下,城墙上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口,这是打仗时的瞭望口,和射击口。城墙的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这就是古代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承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5.台湾名胜古迹导游词 篇五
阿乌瀑布共分五层,以第二层可及性最高,瀑水高长而涓细,很是平均、清秀,顺着陡高的岸壁冲下,水势强劲,阵容宏壮,时有游人突入瀑布下方,享受瀑水当头冲下的刺激与愉快畅快。瀑水下坠之后先积蓄为一泓深潭,湖南导游词,再潺潺注入溪谷,溪谷中大石错落,台湾绿荫稠密,更增加安谧幽深。
循着步道上行,在将抵瀑布之前有一处凉亭,由此处远望,尽是一片绿野平畴,尤其落日西下时,老浓溪映着斜晖,波光粼粼,景致最是醉人。
6.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 篇六
一、自然风貌
庐山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区, 得益它于的自然风貌。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特征、气候等, 使其拥有具有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的自然景观, 满足了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的需求。
(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幕阜山的东端余脉。庐山是幕阜山在鄱阳湖口的伸延, 庐山山体总面积约282平方公里, 山体绝对海拔约在1400米左右, 庐山高度在国内名山中并不拔尖 (详见表1) , 但由于庐山与其他大山不相连属, 深入湖口的独特地理位置, 同长江两岸和鄱阳湖地区的平原相比较, 显得孤峰突起, 故有“一山飞峙大江边”之说, 尤其是它的最高峰———大汉阳峰, 海拔为1474米, 显得更加挺拔高峻,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登汉阳峰时就有这样的描写:“南瞰鄱湖, 水天浩荡, 东瞻湖口, 西盼建昌, 诸山历历, 无不俯首失恃……”
(二)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宋代大文豪苏轼游历庐山时, 对庐山变化多端的景色惊异不已, 他曾说:“仆初入庐山, 山谷奇秀, 平生所未见, 殆应接不暇……”。游历过天下大川的苏轼也为之所迷惑, 可知庐山自然景观的秀丽多姿。庐山由于冰川运动, 使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 并获得了“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上尽诸峰地转平”正是庐山地形的特异之处。在庐山的造山运动中, 使庐山的整个地形是山顶上相对起伏不大 (详见表2) , 在峰岭之间的谷地相对宽展, 如庐山北端海拔1165的牯牛岭, 它两侧的“东谷”、“西谷”都拥有几千平方米的宽阔平坦的地面, 并且在山顶形成了不少大小湖池, 如芦林湖、大小天池等。这种山顶平台的地形地貌, 为庐山提供了风景优美的大面积观景场地, 供游人休憩游览。
(三) 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
庐山作为地垒式断块山, 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及冰川运动的影响, 形成了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貌。又因断层地质和冰川剥蚀, 构成瀑床, 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 最有名的当属庐山三叠泉瀑布, 海拔1391米, 飞流直下, 长达300米的瀑布, 赢得的了唐代诗人李白“疑似银河落九天”的赞美。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 迄今为止, 在庐山已发现100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 形成了庐山特有的自然景观———地学景观, 因此在2004年2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四) 优越的气候资源
庐山气候宜人, 全年平均为11.4℃, 更为优越的是, 庐山有充沛的雨水, 使夏季山上山下温差较大, 夏季的鄱阳湖盆地, 最高气温可达39℃以上, 庐山山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 成为中外知名避暑胜地。
由于庐山地形封闭, 容易形成漫山云雾, 据不完全统计庐山一年云雾日多达190天, 形成了庐山特有的云雾景观, 使得古今文人墨客竞相赞叹。清人吴阐思对庐山云雾写出这样的赞美:“晓起, 推窗四望, 烟雾弥漫, 如舟行大海中, 四面波涛, 不复知有世界。微风东来, 云气舒卷, 忽而一峰乍现, 忽而绝壁半开, 忽而千峦中断, 忽而万壑合冥……山城半角, 或隐或见, 又如天孙织锦, 五色眩目, 匡庐幽赏, 无过于斯, 观止矣。”
二、人文风貌
有所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灵”, 名山大岳均因人而闻名。正因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 引来文人墨客、宗教先哲游驻山上, 书写出瑰丽的文化篇章。
(一) 三教同山的宗教文化
庐山名称的见诸笔端, 始于司马迁在《史记》的记录:“余南登庐山, 观禹疏九江。”庐山的出名标志着庐山文化的开始, 庐山仙风道骨的自然风貌, 引得古人入山寻仙问道。时至魏晋时期, 庐山已成为当时的佛教圣地, 是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抗衡的中心, 在佛学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佛教昌盛发展的同时, 南朝时期道教也开始扎根庐山, 在庐山东南麓修建了许多道观, 在唐宋年间道徒一度多至数千人。
时至1886年, 庐山的景色和气候吸引不少外籍人士在庐山修建避暑别墅, 1933年, 在庐山召开了举世瞩目的“在华外国基督教传教士大会”, 当时庐山上仅基督教新教的教堂就有13座, 在整个南方基督教界, 具有不小影响。像这样以基督教作为名山宗教文化支撑的, 也唯有庐山了。
由此可见, 庐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貌、宜居的自然环境, 成为宗教开创思想、弘扬教义的理想场所。
(二) 中国古代文人与文化教育对庐山的文化影响
在儒家文化思想下, 中国古代文人游历山水、隐居山林, 成为文化传承。庐山也成为古代名人雅士游驻的胜地。著名的隐士有《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等;游历庐山的名士有, 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苏轼、苏辙等。
庐山地区多文人隐士, 由此形成了文化聚集。至宋代, 在庐山建立了濂溪书院与白鹿洞书院, 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教育家周敦颐游览庐山, 有登庐山诗云:“三月山方暖, 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 人在半空行。”表达出他对庐山的喜爱, 后隐居庐山兴建濂溪书院。而作为官学的白鹿洞书院, 在宋代教育家朱熹的经营下, 成为当时国内四大书院之一。
(三) 近代史迹
1885年, 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以诈骗手法购买庐山牯牛岭土地, 修建避暑别墅。所谓“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 庐山的宜居环境成为庐山被外来侵略者占为己有丑恶行径的导火索。但是, 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 给庐山留下了富有异国风情的山中城市。据统计, 现庐山还余留英、美、德、法等18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600余栋, 在中国的名山中, 也唯有庐山有这样大规模的“世界村”。
外来势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文明, 在山中建立了包括交通、医疗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的“山中城市”, 解放前庐山成为蒋家王朝的“夏都”, 国民政府要员, 多在山上拥有别墅, 使庐山在当时成为政府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解放后, 庐山依然得到当局的重视, 除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 庐山也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场地, 中共中央曾在庐山召集过三次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会议, 这在国内名山大岳中也是罕见的殊荣。
三、结语
庐山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满足了文人雅士独特的情操和意趣, 对自然美的渴求, 提供了孕育文明的理想场所, 而文人雅士们的精神成果也为庐山的自然风貌披上了文化的外袍, 给风景赋予了灵魂。自然风貌与人文风貌交相辉映, 风景造就了名胜, 名胜成就了风景, 使庐山成为当之无愧的风景名胜景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主席诗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2]徐霞客.徐霞客游记[M].北京:中国书局, 2009.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版, 2009.
[4]周敦颐.周濂溪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7.湖北名胜古迹导游词 篇七
武当山以宏伟的建筑规模著称于世。现有古建筑群均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规模的大小,间距的疏密都恰到好处,达到时隐时现、若明若暗、欲扬先抑、前呼后应、玄妙超然的艺术效果。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将之誉为“天下第一山”。
玄岳门:武当山的玄岳门是三间四柱五楼式仿木石结构建筑,高十二米,宽十二点四米。它代表着道教所信仰的“五城十二楼”,即这个地方是等侯和相遇神仙的场所。而道家又以人的喉管为“十二重楼”穴道,故又寓意此地是阴阳交界处,为武当山第一道神门,被称为仙界第一关。在武当山有“进了玄岳门,性命交给神”的说法,意思是说,凡人进了这神门仙界后,是生是死,是福是祸,就由不得自己了。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相传是净乐国王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玄武大帝—十五岁入武当山-时最初居住的地方,又因其意志不坚在返回家的途中,被紫气元君用“铁杵磨针”点化,复又上山-,因而得名复真观的。
坐落在武当山主峰一天峰柱上的金殿,是我国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殿高5.5米,宽5.8米,进深4.2米。殿内栋梁和藻井都有精细的花纹图案。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人称“避风仙珠”。传说这颗宝珠能镇住山风,不能吹进殿门,以保证殿内神灯长明不灭。其实山风吹不进是因为殿壁及殿门的各个铸件,非常严密、精确。
8.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 篇八
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台山名胜古迹导游词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径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9.浅析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涵和外延 篇九
事物只有具备风景资源性质, 独特区域特征, 深入文化层面的内核才能转变成为风景名胜区。针对风景名胜区进行合理的重新配置, 使其能够满足展示自然与文化遗产, 提供游憩风景胜地, 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协调发展的功能要求成为规划层次的内涵。而内涵决定外延, 决定我们在规划过程中运用保护, 艺术, 文化, 经济, 避免城市化影响等多方面的手段。
1. 具备资源的特征又有其不同于普通资源的特殊性
从广义上讲, 资源指物资、动力的天然来源。风景名胜具有一般资源的整体性和有限性特点, 另外, 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一样, 社会对其需求的不断增加不能通过增加其供给来满足, 即其不可再生。[2]除此之外, 风景名胜区资源还拥有与土地、矿产、水、能源等类型完全不同的特殊性质: (1) 、资源具有有形和无形特征, 是在有形基础上内涵的扩展, 山、水、石、田地本身不是风景, 风景是指这些事物被加以人工化的理解, 是“具有附加值”而且必须附加的有形事物, 此外, 注入人类智慧的具有价值的人工构筑物也可称之为风景, 但这不意味可以脱离自然, 它仍然是在自然基础上的有节制的加工, 仍具有不可再生的性质。可以大致按其存在状态分为, 自然景观资源 (包括山岳、岩溶、江河、湖泊、海洋、生物、沙漠、冰川、特殊地质地貌等) 和人文景观资源 (名胜古迹、人类遗址、陵园、园林、社会风情、城市风貌等) 。 (2) 、不可逆性, 主体非人工再造和不可重现性。这一点也许会引起广泛争议, 引发对于恢复自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讨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可以仿造其形体, 但对于其中的附加值 (历史, 文化, 宗教底蕴等) 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再造的。
因此从资源角度看如何保护与合理开发就成为规划的一个重要外延, 克鲁蒂拉和菲舍尔 (1989) 曾以黄石国家公园为例, 讨论其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黄石国家公园的间歇温泉, 是地质活动不多见的产物, 是黄石国家公园独特的景观之一。其资源分配有两种选择:立法建立黄石国家公园, 执行保护这一地区自然风貌的政策, 将其进行可控制的开发用于观赏游览等娱乐休闲活动和科学研究, 这是以前和现在的决策;另外, 还可以选择开发地热资源, 用以发电, 科学研究表明, 一旦热水开发率超过自然释放率以及蓄水层的充水率, 便会导致间歇泉停止活动, 即便停止开采地热能源也不会立即自动恢复间歇泉的喷射, 恢复系统的时间估计要成百上千年。可见我们应当以保护为先决条件, 开发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可控制的进行, 而不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
2. 具备独特区域特征
风景区内涵中应具有鲜明的地方和个性特色。各风景区的景源特征、自然生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千差万别, 其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和结构布局也不应相同, 因此规划中就应在异地对比中着力提取其特殊性, 扬长避短, 因地、因时、因景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 力求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形象, 避免千篇一律。比如江西省风景区在规划过程中, 就是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 互不重复, 并各自突出特色的。在制定风景名胜区的结构形态时, 既考虑了主体景区与周围景点的联系, 统一构思和布局, 又不把不相干的景点网罗在一起, 构成了以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主体和骨干的赣北、赣西、赣东北、赣中的风景区体系。[3]
同时要防范城市化过程对风景区的影响, 它将导致风景名胜资源、视觉景观以及生态水文环境的破坏, 最终将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 具有文化底蕴
对我们中国风景区来说, 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体现在风景的文化中。风景的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具象的问题, 也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不可置疑的是没有文化就不能称之为风景, 文化层面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内涵。
将文化和审美艺术相结合是值得探索的。老子说:大象无形, 就是说意念的东西没有形象, 老子的这种思想可以恰如其分提升风景名胜区中美的层次。规划中不能只注意到形式的美、物象的美, 而应提升到意境上去, 意境具有独特的魅力, 达到提升景观的作用。所以风景名胜区规划不仅要考虑物象, 更要考虑到意境。意境就是把理想的境界通过诗画来提升的概念。在规划中, 不仅要考虑物象的美, 还要考虑到意境。怎样才能产生一种联想, 达到一种境界。尤其是我们在做规划时, 要身处这个境界中, 只有身在其中, 才能体会此中意境, 才能做出具有独特的魅力的规划。
4. 从规划层面, 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
独特的景观形象、游憩的魅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是风景名胜区的三个主要功能, 规划的目的就是促使风景区适度、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这些功能的正常实现必须以规划管理为前提保证。
加强管理是当前风景区规划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广西某溶洞风景区数万年形成的钟乳石形态万千、色泽晶莹,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当地居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将钟乳石炸下来, 做成旅游纪念品出售。不出几年, 这里的溶洞美景就消失了。[4]而当地却无人管理或管理者自身缺乏常识, 致使在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中盲目的选取前者, 造成了风景名胜不可弥补的破坏。
参考文献
[1]付军著.风景区规划[M].气象出版社.2004, p31
[2]张晓著.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7
[3]付军著.风景区规划[M].气象出版社.2004, p35
10.湖北名胜古迹或景点导游词 篇十
总面积154平方公里,旅游区内人迹罕至,群山逶迤,浩瀚苍茫。有12万亩原始森林、8万亩原始次生林和6万亩人工林。有树干直径达80厘米以上的千寿杜鹃王和万亩千年古树杜鹃林,有红豆杉、珙桐、鹅掌楸、秤锤树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植物和1300多种植物树种;生活着华南虎、金钱豹、锦鸡、香獐、大灵猫等128种珍禽异兽。
罕见的穿洞群落、幽深的峡谷急流,别致的飞瀑流泉以及宜人的高山气候、古朴的土苗风情,堪称树的王国、花的海洋、动物的乐园、人间的仙境和天然的原始风情博览园。
“万顷林海一奇观,四大绝洞紧相连,一洞香深通世外,二洞明镜照宇寰,三洞天窗相思梦,四洞峡谷瑶池潭,一把丘比穿心剑,置身仙境不思还”。杨斌庆游览咸丰原始森林坪坝营奇景后即兴写下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坪坝营绮丽的风光。
坪坝营原始生态旅游区是一块旅游开发的处女地,除基础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外,景区景点仍保持着原始风貌,接待服务设施也保留着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特色。在已开发出的四洞峡、万亩古树乔木杜鹃林、鸡公山原始森林、青云阁等四大景区内,山、水、洞、情集于一体。在这里,可以游原始野景,赏缤纷野花,沐清凉山风,觅珍奇异兽,宿苗寨餐馆,听土家山歌,感世外真情。
1.四洞峡
四洞峡位于坪坝营旅游风景区东面,一条2000米长的峡谷从四座大山的山体穿过,从而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四个穿洞和深山峡谷,并贯穿成一景,四洞峡因此得名。
四洞峡是一处极为少见的穿洞群落景观,也是罕见的地质构造景观。据考证,这些洞大约在一亿四千万年前开始形成,十分古老。四洞峡每个洞各有特色,发育畸形,集山、水、洞、溪、泉、瀑以及原始的生态于一体,处处体现出和谐、优美和神奇。景区内有流水飞泻、水雾弥漫的“二叠瀑”;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杜鹃花;吉祥如意、平平安安的“青蛇迎宾”;清澈透明、清凉可口的山涧泉水;还有容纳上千人的大型“会议厅”——旱洞;岩溶洞穴,明暗交错,曲径通幽的“人工栈道”、“地下迷宫”;闪着幽幽神光的“金字塔”(神仙塔);从巨石中穿壁而出、喷涌而下的“仙人泉”;能使您梦想成真的“千年神龟”;庄严雄伟的“天桥”;石壁光滑如削的“法国凯旋门”;从80多米高空款款飘洒而下似天降珍珠般的“风吹银帘”;规则、圆润,似工匠精心磨过的柠檬——“天窗”;仙女沐浴过的“留花潭”、瑶池潭等多处自然景观。整个景区犹如一幅天然画卷
2.万亩古树乔木杜鹃林
景区因生长着一棵直径超过80cm的千寿杜鹃王和万亩连片古树乔木杜鹃而得名。这里的杜鹃品种达30多种,其中被当地人合称为“土家杜鹃”的云锦杜鹃和似血杜鹃为独特,花开春秋两季,春开红花,秋开白花。原始杜鹃林景区步行里程6千米,一步一景,沿途有溪流、峡谷、野兽、野果、野菜、野药材和五颜六色的野花、野草;有天然石桌石椅、凉蓬、露天凉席等。
杜鹃林四季景色各异,春暖花开,赏花踏青;夏秋季节,满山遍野的杜鹃花,目不暇接,蔚为壮观,伴着清凉的微风,徜徉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冬天一派北国风光,白雪皑皑,特别是倒挂在悬崖上的巨大冰瀑,会让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3.鸡公山原始森林
鸡公山原始森林景区主要突出原始生态特色,景观多样而奇特。森林中的山、水、瀑、花、草、树等处处流淌着原始的汁液。“硕大的古树,粗壮的藤蔓,厚厚的腐殖质层,倒伏千百年的枯木朽树,四散漫布的苔藓(青苔)”等原始森林的五大特征尽显其中。华南虎、金钱豹、花面狸、锦鸡、穿山甲、野猪、兔子等500种动物;古树杜鹃、珙桐、红豆杉、鹅掌楸等1300余种植物树种;白龙须、四季参、毛鸡腿、野芹菜、野洋合、鸭脚七等70多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野菜;野草莓、野樱桃、野生猕猴桃、野荔枝、八月瓜、野板栗、锥栗等180余种野果,定会让您一饱眼福或口福。百鸟欢叫、清脆婉转,群兽低吟,浑厚有力,在茫茫林海中萦绕回荡,宛若一首森林的交响曲。
4. 青云阁
11.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 篇十一
中国风景名胜古迹
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纵横千年、驰骋万里。在中国的大地上,有多少壮丽山河,就有多少不拘一格的精彩风光;有多少丰富的文物古迹,就有多少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人文风光和无限的自然让人驻足流连,不断回味、遐思,中国风景名胜古迹,凡是经典,必定珍藏!五岳名山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天山
武当山 黄山 庐山 四姑娘山 峨眉山 珠穆朗玛峰
梅里雪山 雁荡山 武夷山 火焰山 青城山 普陀山
玉龙雪山 阿里山
江河湖海
哈纳斯湖 青海湖 长江三峡 杭州西湖 泸沽湖 漓江
海南岛 长白山天池 壶口瀑布 纳木错 黄果树瀑布 滇池
德天瀑布
自然景观
魔鬼城 鸣沙山月牙泉 九寨沟 黄龙 海螺沟 稻城亚丁
蜀南竹海 张家界 石林 西双版纳 五彩湾 吐峪沟
库车大峡谷 新疆胡杨林 坝上草原 神农架 虎跳峡 苍山洱海
宫殿陵寝
秦始皇陵 北京故宫 明十三陵 乾陵 西夏王陵 沈阳故宫
清东陵 清西陵
园林艺术
北海 拙政园 避暑山庄 颐和园 网师园 狮子林
留园 圆明园
名城古镇
平遥古城 曲阜孔庙 西安 南京 同里 宏村
西递 丽江古城 交河故城 高昌故城 洛阳 周庄
乌镇 凤凰古城
宗教圣地
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布达拉宫 大足石窟 五台山
麦积山石窟 大昭寺 乐山大佛 扎什伦布寺 雍和宫 外八庙
文明古迹
长城 楼兰 天坛 都江堰 黄鹤楼 华清池
古格王朝遗址 山海关 嘉峪关
睿智导航
12.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 篇十二
1 核心问题梳理
四川省兴文县石海镇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的景区所在地。全镇约有60%的面积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其城镇与风景区呈现耦合的空间关系(见图2)。通过对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及石海镇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全国多个城镇发展分析,发现城镇在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城镇经济发展缓慢,对风景区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严重不足
从石海镇2013年产业分析来看,与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仅占石海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0%,其主要收入仍然来自于第二产业(见图3)。可以看出石海镇对于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开拓不足,旅游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龙头带动作用。另外对于石海洞乡风景区的文化、特色挖掘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且与省内周边多个旅游型城镇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无明显差异,形成同质同构的旅游小城镇,以致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严重地制约了石海镇的发展。
1.2 传统产业对风景资源危害较大,城镇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由于特殊的成矿条件,镇域内矿产多分布于石海洞乡风景区内。矿产开采不仅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还严重损害了风景资源。但由于这类传统产业能够就地取材,见效迅速,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在风景区内屡禁不绝。
1.3 建设用地的局限性,城镇建设与风景资源保护之间存在冲突
石海镇由于地处川南山区,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缺乏建设后备土地资源。在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如果城镇建设缺乏预见性与统一引导,就会导致城镇建设与风景区冲突的情况,侵占风景区内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并对风景资源产生严重的危害,城镇空间发展就会处于被动需求的局面。
2 小城镇发展与风景资源保护相互关系的思考
2.1 两者间相互矛盾的关系
小城镇发展受制于风景区保护措施的制约,如果对产业不加以科学的选择,环境污染、建设凌乱等问题势必会大大降低风景资源的景观价值,对风景资源产生破坏。
如片面过分强调风景区的保护,对小城镇发展建设加以绝对地禁止和限制,这种被动的单纯保护方法无疑会限制和延缓小城镇的发展。
不加以本土化的商业化和机械人工化的环境氛围,对风景区传统人文、自然资源的冲击,将造成风景区传统文脉的断裂和遗失。
2.2 两者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风景区内小城镇健康发展可作为风景区旅游后勤保障基地,有利于提高风景区旅游服务水平,减少游人对风景资源的破坏,促进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风景资源的有效保护,为小城镇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背景环境,对小城镇发展旅游业及其他第三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疏散风景区内破坏性的生产活动,并为搬迁安置核心区内的农民提供条件,能改善风景区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对防止开山采石、淘汰景区内落后产业等方面都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 规划目标与规划策略
3.1 规划目标
以当地传统文脉的整理、传承、利用为出发点,结合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及优美的自然风光,优化重塑文化与生活氛围、合理布局空间与功能、科学构建自然与人文环境,建设与石海洞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适应的旅游综合服务基地,营造主题为“生态石海、文化石海、魅力石海”山水田园宜居的川南精品旅游镇。
3.2 规划策略
建立“自然+人文”相辅相成,“景区+村镇”特色突出的全域旅游模式。合理规划布局旅游接待设施的规模和数量,通过提高对外交通环境,新建景区通往各行政村、新村聚居点的道路,串联和整合公路沿线苗寨、村庄、田园、河流等,组成有机的文化生态序列。既增强景区可进入性和通达性,也有利于吸引科考、教学人员及游客到与景区有耦合关系的苗寨居住、休闲、度假、娱乐,促进旅游全域化。
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主题村落,塑造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实现产业发展与风景资源保护“双赢”的策略。根据不同旅游类型,划定主题发展片区,将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和其他服务业进行互动。
城镇建设与风景区整体环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整体风貌凸显风景区田园景观之美与人文特色。城镇建设尊重自然地形,符合自然、人文特色,避免城镇建设的无序与千篇一律。使城镇建设与风景区环境两者既相对独立,又融合一体,形成城镇大区域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旅游氛围(见图4)。
4 空间形态与布局特色
从城镇功能分区、尺度与肌理、景观空间体系、适度风貌格局、多系统配套体系等方面提出符合城镇地域性与风景区发展的规划布局理念。
4.1 产业耦合发展思路下的产业布局
一三产业联动,即农业和手工业围绕旅游发展而展开,农业为旅游接待提供物资和优美的旅游环境,限制污染型工业发展,主要生产旅游纪念品。
4.2 有机离散的组团式空间布局形态
综合考虑镇区用地自然条件、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经济发展情况等方面的因素,提出“田园聚落”的空间发展模式,规划形成有机离散的组团式城镇与自然环境相融的空间布局形态,结合“保护”与“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城镇功能与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旅游服务业发展对环境的特殊要求(见图5)。
4.3 适度空间尺度的“串珠式”道路交通系统
合理控制交通路网密度,使城镇空间的生长相对紧凑有序,避免传统城镇规划的无序生长与尺度失衡。
规划依托现有道路,石海镇区形成干路与支路两个道路等级。规划结合用地情况形成“串珠式”的组团发展结构,不同功能组团在路网结构方面采用不同的布置形式(见图6)。
4.4 维持绿色生态基底,凸显自然之美
规划充分利用石海镇自然景观和城市形态特点,制定出基于“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理念,景、镇、田、林与人文相融的生态绿地网络,强调城镇对自然生态的亲密性和依存性,有意识地建立生态廊道和城镇绿地主体构架(见图7)。
4.5 搭建自然风光与乡土文化相融的城镇景观风貌体系
城镇景观风貌构建以突出小巧宜人的城镇氛围,充分解读当地人文僰苗文化与自然兴文石文化,优化城镇轮廓,构筑城镇旅游服务特色为目标,使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有机融合,突出“兴文石海,炫丽苗乡”的旅游定位。打造人文与生态和谐、城镇与自然共融、景观与田园相呼应的兼具自然风光与乡土文化特色的城镇景观风貌(见图8)。
4.6 适度拓展总规内容深度,制定城乡建设导则协调城镇建设与风景名胜区保护
由于石海城镇与风景区耦合的特殊空间关系,为统筹全镇城乡规划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适当拓展总体规划的内容深度,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加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的内容,分别从全域控制、镇区控制、村庄控制、景观旅游、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城市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控制措施和风貌建设指引。
5 创新思考体会
随着石海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深入,笔者对具有空间耦合关系的小城镇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层面有以下三点思考体会。
(1)生态、文脉为底——风景名胜区资源生态、地域文脉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
在充分分析研究生态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强调风景区景观资源、地域文脉的保护与利用,强化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基本原则,强调对区域生态资源与风景资源的保护。
规划提炼景观、文化要素作为核心资源建构景镇建设的空间基础载体,城镇建设考虑地域特色,彰显地域文化内涵,并使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
(2)城镇空间、风貌为表——城镇建设生态有机生长,适当拓展总体规划深度,塑造景镇整体形象品牌。
借鉴离散数学的思维模式,规划城镇与自然环境相融的空间布局形态,使得城镇建设用地被生态自然所包裹,交通网络结构顺应地形自由穿插其中,形成生态有机的旅游小城镇空间。
适当拓展总体规划内容,用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城乡景观风貌(全域控制、镇区控制、村庄控制、景观旅游、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城市设计等)进行引导与控制。
(3)新常态下,产业联动为谋——产业发展强调以旅游业为产业龙头,区域产业经济根据旅游活动规律进行组织。
在全域旅游发展方面,规划通过调整和优化景镇经济产业结构,把农业发展与资源保护、风景旅游相结合,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联动效益,以生态观光农业发展为契机,发展特色产业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结合优势,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景镇功能互补,双赢的局面(见图9)。
6 结语
在局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无序的城镇发展使自然与历史人文环境显得十分脆弱,如何在城镇建设中尊重自然、保护风景资源,并在其中挖掘、提取、利用其特色,在规划中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风景区环境及特色保护和城镇发展建设不一定互相矛盾,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可以相互促进,互利互荣。
对于类似石海洞乡与城镇空间关系密切耦合的风景名胜区,只有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以风景资源合理保护为前提条件,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辩证思想,合理选择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进行小城镇建设,才能实现小城镇与风景名胜区的协调发展,开创风景资源保护与居民社会发展双赢的局面。
摘要:伴随着旅游业发展的热潮,经济发展的诉求对于风景资源保护的挑战也日益加大,但是国家对于风景资源的保护力度也在升级,与风景名胜区相邻相融、关系密切的小城镇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也是莫衷一是,在发展与保护之间难以抉择。根据这类小城镇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文章以四川省兴文县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内石海镇总体规划为例,提出了对于风景区内小城镇建设推进的思考与对策,以求在小城镇发展建设与风景资源保护相互协调中探索“双赢”策略,实现小城镇建设与风景区整体环境的有机融合,旨在小城镇总体规划层面探讨这类小城镇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这类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小城镇,风景名胜区,耦合关系,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莫琳.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索溪峪镇总体规划实施的空间实效性[D].北京:北京大学,2012.
[2]胡佳.城市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共生途径研究——以常熟虞山景区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3]武旭阳.与风景名胜区衔接的城市地段规划策略探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4]邓武功,贾建中.城市风景区研究(二)——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园林,2008(1):4-9.
[5]陈战是.小城镇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探讨——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小城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5(1):84-87.
[6]赵新平,等.小城镇重点战略的困境与实践误区[J].城市规划,2002(10).
[7]唐进群.风景名胜区毗邻城镇地带范围界定的探讨[J].城市规划,2011(1):24-26.
[8]黄光宇,等.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推荐浙江的名胜风景区导游词 篇十三
东西岩风景名胜区坐落在丽水市西北——莲都区老竹畲族镇的虎迹溪畔,离市区30公里。总面积9.03平方公里,共有100多个景点,海拔高度一般为200至300米。景区因有东西两座丹霞岩峰对峙而得名,是浙江省1985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现正在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明朝进士、江西提学何镗著文称东西岩“为海内十八洞天之一,穹窿崛起,怪伟环峙。”所以,东西岩景区的特点是“奇、伟、怪、险”。
东西岩雄伟奇特的丹霞山水,形成和发展于中生代,被雕琢于新生代。它的演化历史,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从活动到稳定的发展历程。
远在8亿年前,浙东南地区经历了晋宁运动后,长期隆起,结束了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当咸涩的海水缓缓退去以后,这片裸露的大地,从此经历着漫漫岁月的风雨侵袭和自然剥蚀。
中生代时,燕山运动又一次震撼浙南大地,板块俯冲造就了强烈的地壳断裂,在断裂带南东侧的地块大幅度下沉,形式了东西岩这一带陆相簸箕型断陷盆地。
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东西岩盘地内水网纵横,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到处都是茂密的丛林,大片绿地包围着众多的池塘。在丛林周围和水域地带,成群的恐龙在悠闲地觅食和嬉戏。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在湖盆早期形成的蚌、螺、昆虫、蕨类动植物化石,和流纹岩石泡。
那个时候,湖盆外围高山环绕,含有铁质的岩石砂土,被四周的河流冲刷到湖盆内,在强烈氧化的湿热环境中,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日积月累,从而形成了巨厚的红色砂砾岩层。这种岩石形成的地貌,广东的仁化丹霞山最为典型,因此称之为丹霞地貌。东西岩的地质山体,就是白垩系方岩组紫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典型丹霞地貌山体。
当地质历史进入到6500万年前的新生代之后,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盆地面积不断缩小,湖水干涸,原先覆盖着巨厚红层的湖盆,这时开始逐渐隆起,形成原始的东西岩山体。在湖盆抬升隆起的同时,地块内产生了一系列的垂向断裂,将红层山体切割成巨型岩快,最终形成了现在景区内峰岩沟谷的展布格局。丹崖赤壁,峡谷洞天,这就是地质运动造化的东西岩。
东西岩景区还是著名的畲乡,老竹畲族镇政府离景区不到两公里。四周的村庄,都是畲民居住之地。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瞒大家,我奶奶当年就是有名的畲族女歌手,唱歌唱来了我爷爷。在这里旅游,你不但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会体味到浓浓的畲乡风情。
这里还是历史上的风水宝地。不光风光奇美,而且人才辈出,文化灿烂。宋代,东西岩脚的曳岭脚村,光一个蔡姓,就出过14个进士、12个举人,其中有“一家双桂”、“一门三人同扣龙门”之佳话。状元郎蔡仲龙就是这些人才的杰出代表。在文化方面,不但有丰富的畲族文化,还有流传深远的神话传说以及当时地方官和文人的游记和诗作。另外,东西岩自唐以来,一直是佛、道、释、儒多教合流,其文化影响源远流长。东西岩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代的黄巢起义,宋代的方腊起义,明代的矿工起义,清代的太平天国起义,都和当时的朝廷军队打过仗。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是抗击日军的战场,至今战壕尚存。
14.河北名胜古迹导游词 篇十四
白洋淀(Bai-yang Lake,亦作Baiyang Lake),又名西淀,古称掘鲤 白洋淀
-淀。白洋淀上游接纳海河水系中大清河上源唐河、潴龙河来水,下游由大清河排出。湖区水产丰富,芦苇分布面积广。环湖洼地大多已改为稻田。
白洋淀是国家级5A景区白 洋淀在河北安新县境,地处京、津、石腹地,各距离150公里左右,总面积366平方公里,这里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诗赞“北国江南”,歌咏“鱼米之乡”,是帝王巡幸之所,“荷花淀派”诞生之地,雁翎神兵扬威之处,“小兵张嘎”造就之域。
白洋淀水域辽阔,烟波浩淼,势连天际,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被39个村落、3700条沟壕、12万亩芦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143个淀泊。
白洋淀气候宜人,风景绝美,四季竞秀,妙趣天成。春光降临,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至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荡飞雪,稻俗飘香;隆冬时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15.徽州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 篇十五
关键词:徽州,文化古迹,价值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
徽州,从地理区域范围来说,包括当年徽州府所辖的六县,即今天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今宣城市的绩溪县和江西省的婺源县。今天的徽州范围包括黄山市全部和绩溪、婺源两县,是一个特定地域空间单元。徽州地域相对封闭,文化内涵丰富,著名的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在徽州的土地上发掘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它们是徽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是当今旅游业开发的宝贵资源。
一、徽州文化古迹的类型与分布
根据调查,徽州的文化古迹有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社屋、庙宇庵堂、古树、古桥、古水圳、古堨坝、古井、古水塘、古水口、古塔、古墓等10种类型,广泛分布在徽州大地上。目前以黄山市的统计,其类型与分布如表1。
资料来源于黄山市人民政府中国徽州古民居黄山市千村保护与发展研究报告。
此外,市内还有古墓4处、古亭23座、古桥3处、纪念碑2处、古园林1处、桥亭1处。由此可见,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二、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
徽州文化古迹的价值主要包括美学价值、适用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等。区内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方法,根据专家和调查咨询每一个评价因子确定权重和模糊记分,再应用的公式评价因子权重,Pi——评价因子模糊记分)计算[1],得出评价因子的评价分。因为因子权重取10,所以评价分为百分数。区内文化古迹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18个评价类型中得分在85分以上的有6个,占评价类型总数的33%,分别是古民居、古树、古桥、古水口、古楼和古园林,说明这些类型文化古迹综合价值高。评价得分在75—84分的有10类,占总数的56%,说明徽州文化古迹大部分类型的综合价值在中等水平。评价分在75分以下的有2类,占总数的11%,说明区内综合价值比较低的文化古迹比较少。18个评价类型总评价分为1 457分,而所有类型满分是1 800分,由此可以得出徽州文化古迹价值总体综合得分百分数是80.94,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区内文化古迹综合价值比较高。
三、文化古迹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
(一)文化古迹保护措施
1.全面普查,分类保护
建议由政府牵头,由文物管理部门和旅游开发部门组成的综合普查组,对全区不同类型的文化古迹进行全面普查。按照文化损坏程度,进行分类保护,尤其是优先保护重要的和急需保护的文化古迹,保护中要保持文化古迹原始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化古迹的适用价值。
2.筹集资金,确保保护资金到位
可采取政府部门投资、集体融资、个人集资、开发商投资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保护资金统一管理,分摊到户,并采取专款专用,使保护资金到位,并真正起到保护文化古迹的作用。
3.搞好规划,分期实施
制定区内文化古迹保护性规划,划分不同等级的保护类型和保护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由于文化古迹年久失修,需要保护的面较大,因此根据文化古迹的现状,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并实行分期保护,确保文化古迹的整体水平不下降。
4.明晰产权,合理划分职责范围
将政府、开发商、旅游公司、个人的产权、权利、义务和职责界定清楚,同时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条例来保障实施。
5.明晰效益分配方法,投资与效益挂钩
合理划定个人、开发商、旅游公司、政府的利益范围,本着投资多的利益分配也相应增加的原则,杜绝侵害人民利益、危害文物保护的行为。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的监管文物保护资金,确保每一笔资金落实到位,富有成效。效益分配要实行年终总结报告制度、合理的审批制度、合理的监管制度。
6.采用责任制,制定奖罚制度
明确个人、开发商、旅游公司和政府在保护文化古迹上的职责范围,确保不遗漏、不重复。责任到人,全面监督,年终评比,实行合理的奖罚条例,防止文物流失,杜绝文物的人为破坏。
(二)开发利用措施
1.保护第一,适度开发
文化古迹主要是历史遗存具有的美学价值,具有适用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文物,文物价值随着历史的延续而不断增大,其价值是蕴涵在不同文化古迹的形态和内涵上的,如若不加以保护,文化古迹的价值会很快遗失。因此,对文化古迹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开发以不破坏文化古迹的形态为前提,主要开发文化古迹的形态美、内涵美、清晰美、模糊美等美学价值;开发古民居等文化古迹的居住等适用价值;发挥文化古迹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观光旅游价值。开发强度不能超过文化古迹的承载能力,以免破坏文化古迹的价值。
2.搞好开发利用规划,做到保护性开发
文化古迹旅游区要搞好开发利用规划,开发利用规划要与保护性规划相一致,开发的目的是为更好地维护文化古迹的价值,所以一切纯经济利益的开发应加以限制。开发中应不断提升文化古迹的品位和观赏价值利用,使其发挥应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开发
文化古迹的所有者,包括个人、集体、开发商、旅游公司和政府应协调一致,因为文化古迹的真正所有权是属于国家,属于人民的,拥有者主要是管理者。因此,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明确责任,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保护与开发协调一致,达到可持续开发目的。
4.物尽其用,综合性开发
各种文化古迹有不同的适用价值,只要不断地挖掘文化古迹的内在潜力,就一定能不断地开发出文化古迹的内在价值。因此,要从多角度、多视野综合开发文化古迹的适用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5.发展文化古迹开发产业,文明开发
区内有许多文化古迹产品,如徽墨、歙砚、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徽派版画、徽剧、徽菜等,因此可以开发不同的文化古迹产业,以品牌为突破口,使产业做大做强,以徽商的“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义、礼、智、信”的商德为准绳,开发出更多的徽文化产品,促进区内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山西的名胜古迹导游词】推荐阅读:
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09-30
山西省境内的导游词09-24
导游词山西的历史文化10-23
山西太原晋祠导游词11-10
关于名胜古迹对联07-24
名胜古迹手抄报10-16
家乡的风景名胜(教案)范文06-12
介绍开封名胜古迹作文09-05
高中暑假参观名胜古迹日记600字06-09
各国名胜建筑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