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2024-07-27

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共11篇)(共11篇)

1.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篇一

王凌睿:确定选题分析事例;统计大三大四学生问题,记录人数,对其问卷进行整理,讨论和设计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研报告 题 目: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 学 院: 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电气1104 小组成员: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大学校园一直存在不和谐因素,因而导致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些不和谐因素以及不和谐现象的存在,校园内屡屡发生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呈现逐年严重的趋势,必须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才能确保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稳定安全。因此,通过调查校园内存在的不和谐现象,进而推论出产生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法,促进校园和谐。为此,我们开展了这项调查,旨在推进校园和谐,共建和谐校园。

二、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包括纸质问卷以及网上问卷)

四、调查内容

经过观察,发现在校园中诸多不和谐现象,因此我们决定针对这些不和谐现象深入调查阻碍校园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因而去顶顶了主题。在开展调查前,首先确定小组成员;然后,确定调查主题,设计问卷;再次,分发问卷,包括校内分发问卷以及网上调查;最后,交流心得体会,分析问卷,得出分析结果解决方案。

五、实践安排

时间:2012年11月(学期第十四、五周)地点: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以及网络调查 方式:1.调查我校大学生对于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认识 2.以问卷调查我校学生心中不和谐现象的种类和认识。3.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进行总结。

六、报告概要

我们的主题是关于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是为了帮助同学了解校园内存在哪些不和谐现象,帮助他们自省,以及他们认为的和谐校园时怎么样的。现在我国正在号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使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进而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学习、工作,干事业、求发展,进而促使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教科研秩序呈现出一种平稳、持续、连贯的运行态势,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与不断发展。

一、关于本次调查的优点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了纸上调查与网上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调查人数的多样性。纸上问卷针对的是本校的学生,而网上问卷针对的是其他高校大学生,因而比较真实可靠,反映当今大学校园的现状以及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这样使我们的调查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大学的特点,因而能够反映大学校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增设了许多多项选择题。纸上问卷由于答卷时需要花正字,比较麻烦,因而有些人会产生厌倦心理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是在网上问卷中,只需要点击选项就可以,真实性较强,弥补了纸上问卷的缺陷。

二、关于我们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我们看到,问卷的题目大部分是多选题,这样的设置最初的目的是希望答卷人可以有多个选择,并且我们集思广益,分析可能产生不和谐现象的成因,供答卷人选择。一方面,答卷人的选择多了,不是单一的拘泥于某一个选项。但是另一方面,随之而来也带了一些问题。由于选项比较多,在做问卷的时候就会缺少耐心,有的人甚至是随意填写,这样的后果对我们的调查结果准确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我们分两种方式分发问卷:纸上问卷以及网上问卷。这两种综合来看,大一的同学居多。大一的同学比较积极,而大二的同学产生了一种懈怠心理,因此不愿意答卷,此外,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居多。这可能与我们学校的现状有关,我们学校女生较多。但由于男女思路不同,所选择的也就会有所差异。

三、我们的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找到了本次调查中存在的缺陷不足,同时也肯定了我们的优点。因而,在以后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会以此为鉴。调查对象多元化,可以各个年级的都涉及,这些在纸上问卷或许无法做到,但是在网上问卷却可以实现。男女比例尽可能的均衡,男女生由于自身特点不同,思想观点也不尽相同,女生的想法更加细腻,而与之相对男生的想法比较大胆。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相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在确定小组成员的时候要加入男生的原因。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细腻的想法加上大胆的构想,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更臻完美的结果。针对问卷的设计,可以说这次我们的调查事件是比较充裕的,因此我们才会设计比较多的多选题。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答卷人的心情,这是我们的疏忽。在以后的问卷中,我们会做到换位思考,以答卷人的心态来设计问卷。问卷题目不需要过多,也要反应主要问题就可以了。多选的题目可以采取,但是不能太多,这类题目的目的在于增加题目的灵活性,但是要适度,否则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问题总结与反思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第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第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团队合作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需要的是团结以及一个领导者来组织,保证活动的圆满完成。其中我体会最多的是团队的合作。大学生的任务不只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锻炼自我。

在新经济时代学生应当具备掌握成熟技术的能力,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要有严密的思辨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保持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这次实践,同时也暴露了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那就是还是缺乏实践经验。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了我们调查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给我们调查访问带来了很大阻力。因此,我们急需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结束语

中共十八大之后,更加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目前建设和谐社会多大学生来说有些遥远,我们并没有接触到社会,但是,由于我们处在大学校园中,接触到各种现象都在大学校园中,因此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建设和谐校园更具实践性。

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要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

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 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 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 会。

关于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问卷

2.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控制,信息

一、网络舆论的兴起

网络舆论是一个新兴的词汇, 伴随网络的普及,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末,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渐成为左右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信息量、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人们对信息的应用程度都在飞速的发展, 由此, 人类进入了以计算机为重要载体和传播终端的信息化时代, 这个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 人们受网络舆论的影响更加明显。1969年因特网诞生在美国, 1994年因特网进入中国, 1999年因特网开始在中国普及, 1998年中国有网民超过了210万, 1999年达到了400万, 截止到2008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 并且这个数字在不断增长。

伴随网络普及率的提升, 专家学者把网络称之为既报纸、电视、广播之后的“第四媒体”,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经指出过: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 在受众之间形成了某些信息传播渠道。从而形成了网络媒体的受众需要。互联网被作为媒体传播的一部分是由于国际互联网具备了传播新闻信息的各种强大功能, 如电子邮件、万维网浏览、网络论坛、网络聊天等等。

网络舆论就是诞生在网络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网络舆论主要是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新闻更贴、个人网络主页、博客及微薄等够共同反映与形成的。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没有人身地位等级差别的交互式交流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外部的信息, 同时, 自己也可以发表言论影响他人对一些想法的认识, 从而形成舆论领袖。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人们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论造成的消极后果和不良影响, 由此, 网络舆论往往缺乏从道德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督促;网络上人人平等, 人们不分接阶层、不分财富程度都公平的进行的交流, 这种交流无形中笼络了各个阶层, 从而使网络舆论具有了根深蒂固的社会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 计算机等因特网信息终端出现了更加便捷的发展趋势, 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的代名词, 计算机逐渐被移动无线信息传输终端等因特网新模式所取代, 尤其是无线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 3G及4G等信息传输技术的成熟, 人们可以无时无刻不在成为因特网的信息领袖, 微薄就是建立在3G等无线信息传播技术基础形成的具有社会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制造和传播一族, 他们用手机上传自己的信息和所见、所闻、所感, 并通过微薄实现信息的链接, 制造一定的舆论。

网络舆论是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舆论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宣传阵地, 网络舆论的社会功能更加重要。舆论在《社会科学新词典》里的注解是公众的议论, 公众的议论是国家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没有公众议论的支持, 有些政策的推行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李普曼在《公众舆论》集中曾经提到:“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 就是他们的舆论。对人类群体或者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1归根界定就是舆论影响着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定群体, 这个群体因为舆论的导向性作用, 逐渐趋于一致, 这种趋向性既有理性, 也存在非理性。舆论的主体和客体处于相互转化, 不断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中。

二、网络舆论控制的重要性

网络舆论起到意见领袖和影响他人即整个群体的作用, 由此, 网络舆论对于地区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意识导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能任由网络中不良的舆论自由传播。国家规定: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 但是对于那些危害国家安全, 试图侵害国家利益的错误舆论导向要及时给予发现和制止。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 网络舆论越来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报纸、电视和广播互动性相对差一些, 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因特网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 交互功能在舆论的传播和扩大方面起着加快的作用, 控制好网络舆论的导向性, 对整个网络舆论的发展和扩大都具有较大的功能。网络舆论控制是一个相对的过程, 网络既要尊重网民的自由言论表达, 同时, 也要对不正确、极端的想法加以纠正和引导, 很多时候网络舆论的控制都是不能实现预期目的。技术角度讲, 网络舆论控制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伴随网络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技术的低门槛情况, 网络舆论控制层面的难度将会逐年加大。

网络舆论控制是由政府、网络媒体管理者及网名共同构筑起的网络舆论体系。政府是网络管理体制政策制定的权力部门, 近几年, 相对落后的政府网络舆论管理体制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 网络舆论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注定了我国王璐舆论控制药借助行政干预手段管理网络舆论。其次, 网络媒体管理者即是网络舆论平台的提供者, 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网络舆论管理体制的操作者, 他们对网络舆论具有决定性的介入力量;网名是网络舆论的创造和传播的主体, 网名是网络背后隐藏着的无数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为判断的网民, 他们通过因特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些观点和意见会形成网络的舆论氛围, 有的观点和意见成为影响社会制度改革的重要民间力量。

三、网络舆论控制的建议

1、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和立法。

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倾向是不可避免的潮流,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正确对待网络舆论的现实情况和问题, 是加紧制定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办法的契机。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网络普及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网络可以表达不同的声音, 但是不同的声音影响了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就要受到网络舆论监督体制的管理和纠正。

2、提高网络舆论及相关网络评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水平。

网络舆论控制关键是作为网络舆论领袖的网络信息发布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网络舆论加以正确的引导, 减轻网络中存在的不良声音, 保障网络舆论能够团结大多数人家。

3、提升网络舆论控制体系中的技术含量, 提高网络从业者的技术水平。

网络舆论控制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信息控制技术, 我国要加大网络舆论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保障从源头对不良信息进行控制。提高网络从业者的技术水平, 包括从业者的理论水平, 有的放矢的控制信息的传播, 正确引导信息的流动。■

参考文献

[1]刘毅, 网络言论传播与民众舆情表达, 电影评介, 2006, (14)

[2]王瑶, 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与劣势, 青年纪念者, 2009 (14)

3.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篇三

我在实验小学进行了为期5天的短暂见习,我主要听得是四、五年级的课。

首先,我认为大部分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比较积极的,但也有将近一半的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高,主要表现为不积极举手发言。

如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了,老师在课堂中再也不是一味地说教,将学生冷落一旁了。现在,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引路人,抛出问题,带领学生一起探究。老师负责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此来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辅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愉快体验,以此再反过来刺激孩子进一步学习。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很大关联。

我认为小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教师上课的内容和方式能否吸引学生,2、小学生自身的性格,3、教师与不同的学生在情感上的亲疏程度不同,4、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好坏。

网上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参与型的小学生语文成绩优秀的占30%,良好为56%,及格为12%,不及格为2%。这类型的学生成绩处于良好的水平的居多,不及格率所占比例比较少;低参与型的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及格和不及格的占这类型学生总人数的61.4%,而优秀的仅仅占11.4%,差距显著。

此外,根据我的观察和与小学生的访谈,我还了解到课堂参与程度低的学生基本上学业成绩不太理想。因此,我推测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对小学生课堂自我表现有直接的影响,学业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一般性格比较内向,比较自卑,或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十分调皮,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4.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篇四

0人参与 0评论

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

——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未柠

(2014年12月25日)

概述

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总书记亲任组长,完成了国家在互联网层面的顶层设计。这一年,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正能量更加巨大,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

2014年,中国从消费互联网正加速迈向产业互联网。各传统行业尤其是零售、金融、制造、医疗、教育等都在与互联网加速融合,互联网创业成为新亮点。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多样化及大数据云计算能力,互联网势必将迈向从改变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到改变各行业、政府乃至社会的“产业互联网”时代。

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外交元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成功召开,是中国首次举办的世界互联网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会议。12月,第七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在华盛顿举行,鲁炜主任率领罕见规格的中国互联网代表团访美,掀起了网络外交旋风。从乌镇到华盛顿,从“主场外交”到“征服之旅”,中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涉外活动数量增多、节奏变快、程度加深,影响力也更为广泛。中国正在以更积极的姿态,构建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领域的强国地位。

2014年,正能量网络生态正式形成。网友在微博上发起“待用快餐”活动,全国30多个城市的300多家爱心餐厅参与,请环卫工人喝口热茶、吃碗热饭的呼声络绎不绝。此外该活动持续发力,遍地开花,还衍生出“待用文具”、“待用面包”、“待用书籍”、“待用电影”等一系列公益主题;8月,境外社交网络兴起的旨在关注渐冻人等罕见病的“冰桶挑战”传到中国,各界知名“大佬”纷纷应战、传递爱心;11月,“微笑挑战”点名游戏蹿红微信朋友圈,“用微笑感恩身边所有人”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各种微笑照片疯传网络,传递快乐正能量。这种在互联网上兴起的正能量正以独特的O2O方式推动着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2014年,依法治国理念得到弘扬,网络空间日渐清朗。“净网2014”、“剑网2014”、“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治理”等10项专项行动的相继开展,在国家层面完成互联网层面的顶层设计后,互联网管理部门的网络治理思路逐渐明晰,分类统筹、分步管理的方法正在成型。

一、“三微一端”的移动舆论场成为中国网络舆论新重心

我国移动用户规模在2014年进入迅速增长期,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新重心。

二、2014年是中国媒体融合元年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入口、阅读习惯等发生了重大改变,门户网站也越来越成为了移动互联时代的传统媒体。除原有的微博平台外,诸多传统媒体都在积极布局微信及客户端,剑指平台级应用,进行“移动化”、“碎片化”、“矩阵化”传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中央视新闻的新媒体粉丝数已刚刚过亿,人民日报四个微信公号与五月份上线的新闻客户端也影响力颇大,新华社新闻客户端在六月份上线后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有,澎湃、界面等新媒体产品的陆续上线,也给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诸多价值参考。此外,在新浪效力了17年的总编辑陈彤11月离职加入小米负责内容运营,除了让世人感慨门户时代的落幕,更开启了终端、平台、内容、社交等整合发展多领域共生的“新媒体”时代。

2014年时事资讯类新媒体情况一览表

媒体

微博

(发博数)

微信

(当日累计阅读数)

APP

(豌豆荚-下载量)

人民日报 18077 903,049 98 万

央视新闻

18899 833,021 115 万

南方都市报

8708 270,841 2.2 万

广州日报

17607 255,736 1.5 万

澎湃新闻

965 89,063 11 万

南方日报

13352 69,429 3511

凤凰视频

6731 55,625 336 万

凤凰新闻

384 42,786 902 万

今日头条

3229 15,501 3069万

财经网

16293 6,516 4532

三、意见领袖“退场”,“自媒体人”登场

2014年,微博上“意见领袖”即“大V”群体的活跃度明显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整体发博量减少四成,并出现部分向微信公号迁移的现象。据腾讯微信官方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微信公众号总数超过580万,日均增长数1.5万个。随着微信公众账号影响力的扩大,往往聚焦垂直领域的作为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传播的“自媒体人”正逐渐取代微博“大V”并被赋予新的民间舆论场话语权。随着各类自媒体联盟风生水起,以“自媒体人”为核心的圈群文化开始在舆论场中扮演重要作用。

四、匿名、无网、加密社交工具出现

互联网技术革新促使信息形态发生变化,也将带来网络舆论生态的迭代更新。国外的“Secret”、国内“无秘”、“吐司”等匿名社交应用在社交媒体界刮起“匿名风”;Firechat、茄子快传等无网传播功能也使得该工具拥有较大用户市场;Twister也以“去中心化”的形式打破传统社交软件。

国内外新型社交平台一览表

社交平台/软件

上线时间

用户规模

主打特点

Snapchat

2011年9月

月活跃用户数超1亿

阅后即焚

无秘

2014年3月

累计下载量1674.3万(2014年9月数据)

加密社交

Yo

2014年4月

200万(2014年7月数据)

简洁 Twister

2014年6月

全球活跃用户3000左右

去中心化

无网社交平台一览表

应用名称

快牙

茄子快传

闪传

Firechat

瓦力快传 AirDrop 原理

WLAN热点形式来传输数据,不需要开启wifi

通过对环境声音的感应,将手机之间自动建立连接

利用手机WIFI网卡传输

通过蓝牙技术,将智能手机转换为一个个“路由器”,附近的设备越多,通讯信号越强。

创建WiFi热点

需要新型号的网卡,直接建立热点(类似蓝牙)

对象

最多五个手机与电脑 手机与手机

两个具有无线功能的电脑

手机与电脑

手机与手机

手机与电脑

手机与手机

手机与电脑

手机与手机

手机与电脑

手机与手机

电脑与电脑 手机与电脑(限于IOS)

文件类型

无限制

无限制

无限制

无限制

无限制

无限制

使用距离

10M内

10M内 10M内

30.5M内

10M内

9.2M内

五、微信政务开启建设移动互联服务型政府新时代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5日,已有29家中央机构开通政务微信,其中政务微信公号34个,服务号5个。垂直服务领域中,至2014年9月1日,全国公安交管系统政务微信数量已达703个,全面覆盖大陆31个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武汉交警的政务微信,自开通后已成功实现了交通事故快速拍照处理、带图片的事故信息推送、微信支付缴纳罚款等重要功能,并在筹划利用微信政务解决远程定责、基于个人位置信息的路段限行等交通信息提醒以及将整个车管所搬入服务号等场景。此外,全国共计几万余个基于宣传和服务的政务微信公号(订阅号与服务号)在2014年的快速开通,对未来移动互联时代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六、新闻网站仍是网上舆情首曝主要途径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12月共计4783个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网络舆论场中关于信息来源,新闻网站、报纸等仍是舆情热点首曝的主要途径,各传统主流媒体作为热点事件首曝渠道的比例均有提升,微博爆料占比较去年有所降低。值得注意的是,相关传统媒体在有关报道中譬如马航事件等,为“博眼球”抢发未经核实消息致讹传频现,引发舆论广泛质疑。此外,今日头条、澎湃等新兴媒体平台以及独立网站等也抢占信息首发地位,信息外溢至多平台的现象渐显。

七、超四成网上舆论热点能得到回应

2014年,近四成网络舆论热点得到涉事主体回应,相较2013年,涉事主体无回应的现象显著减少,回应也从追求回应速度转向兼顾回应节奏上,相关回应能够在一周内完成。回应方式方面,以接受记者采访最多,占比达48.2%,通过官方网站及微博等网络形式回应的涨幅明显。积极主动回应热点话题显现出涉事主体舆情应对能力日渐提升,逐步掌握消息发布和舆论引导主动权。

八、反腐倡廉、司法执法、国防外交是2014网上舆论最为关注之三大话题

九、反腐舆情进入官方主导模式,网络反腐出现断崖式降温

自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上线并开通网络举报通道后,中纪委官方网站很快显示出引领网上反腐舆情的“引擎”作用。此后,全国各地纪委监察部门紧跟中纪委步伐开通官方网站,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纪委主动发出权威声音、抢占舆论高地的积极氛围。与此同时,网络反腐(或称民间反腐)发生断崖式降温,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统计,2014年由网络举报而揭露的腐败案件仅51件,全年总和不及网络反腐“鼎盛时期”一个季度的件数。由此可见,反腐“正规军”出击成效显著,网络反腐进入官方主导时代,摆脱过去“网络爆料—纪委介入”这种舆论的被动状态,转而形成“纪委公布—舆论热议”模式,官方牢牢把握住舆论话语权。舆论一度总结的“周一拍苍蝇,周五打老虎”纪委工作规律,正是印证了反腐“官方节奏”的深入人心。

十、“***现象”火爆网络

5.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篇五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具有鲜明的自主独立意识,表现出很强的新鲜取向,实现个人价值愿望强烈,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多样。这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势话语权已经不能适应网络一代。在网上的各种信息,只要“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他们已经拥有与教师对称的信息选择权,教师不再是话语与知识的权威。大量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带来思想观念上的冲击。网上信息海量庞杂,各种社会思潮、敏感事件话题相互交织。大学生思想处于相当矛盾、混乱,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同样,网络世界具有极大的隐匿性,网络使用者的言行不留任何痕迹,学生的猎奇和挑战自我的心理极度膨胀,这就极易导致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致使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据调查统计,在大学生网民中,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甚至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会尝试黑客行为;利用网络进行聊天、玩游戏等与学习无关活动的学生占到了70%以上,而真正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学习的学生不到30%。总的来说,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大多停留在表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理想兴趣的激发和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高校官方网站存在影响力度和引导力度不够,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有了自己的主打网站,大都以“新闻网”的形式出现,但许多高校新闻网仅重视学校信息的传递,对学生思想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负责网站的工作人员仅仅完成新闻的上传下载,而忽视了对网络宣传整体运行机制的探索和思考,从而造成了我们所谓的“官方网站”点击率不高,在师生中的影响甚微,网络宣传陷入空泛淡化且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挑战越来越明显,现状不容乐观。

如何在网上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如何提高学校新闻网站的吸引力?如何加强校园网的舆论导向功能?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构建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和提升网络宣传工作。

一、关于新闻分级发布

可按照重要程度将网络新闻划分为三个级别,由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根据新闻具体内容作出级别判定,发布在校园网相应栏目。

一级新闻为学校要闻(即校园网主页新闻)。主要包括:上级领导来校检查指导工作,全校性的会议、活动,学校教学、科研、人事、后勤、党建、学生工作等各方面的重要事项,重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要的奖励、表彰,典型人物和事件,重大创新活动,各部门、各学院工作中具有全校影响的示范性的事件,学校外宣稿件,其他重要事件。校园一级新闻发布在学校主页“校园新闻”和学校新闻网的“要闻”栏目。

二级新闻为院部新闻。主要包括:各学院举办的各种讲座,专题培训,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的日常交流合作,参加一般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各部处举办的工作部署会议、工作动员、业务培训、工作检查,教研活动,各类教职工活动,其他各种院部活动。校园二级新闻发布在学校新闻网的“院部新闻”栏目。

三级新闻为校园生活。主要包括:各类学生活动(包括院系、分团委、学生社团等活动)及其他活动。校园三级新闻发布在学校新闻网的“校园生活”栏目。校院各类学术报告、讲座等,在学校新闻网“学术讲坛”栏目专门报道,极为重要的讲座(报告)上学校主页(“学校要闻”栏目)。

二、关于新闻分级编审

要加强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对新闻稿件的编辑审核把关。一级新闻实行三级审核,由采写人或有关部门负责人初审,网络宣传科科长二审,(分管部领导终审。分管领导有事时,由其他领导代审),特别重大的由部长审核。新闻中心记者采写的重要新闻,必须经相关领导“回审”后方可终审发布。

二级新闻实行两级审核,由各单位初审,网宣科工作人员交叉审改,科长终审。

三级新闻由学生记者或编辑初审,网宣科工作人员终审上传。条件成熟后部分三级新闻可由学生终审上传。

审核发布时效要求是:一般新闻及时上网,重要新闻除特殊情况外24小时内上网,特别重大新闻当天上网。各学院、部处的新闻,各单位安排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宣传通讯员,负责本单位的新闻稿件的撰写或初审工作。重要的稿件,必须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查。

要进一步明确审核责任。初审的主要职责是:核查主要新闻事实是否准确无误,确保稿件没有“硬伤”;主要包括: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名字,职称职务,头衔,主要新闻事件等要清楚,不能出现失误。二审的主要职责是:做到文从字顺,并按照新闻格式和要求编辑修改,初步把握新闻事件的角度、新闻层次。终审的主要职责是:全面宏观把关,侧重新闻事件的方向性、新闻层次(分级)、角度、分寸的把握等。要建立新闻来稿反馈机制。由网宣科网络办公系统“稿件接收员”值班人员做好所有院部新闻来稿登记并负责及时反馈,反馈要求统一格式书面反馈。

三、关于新闻采写联动

以网络宣传科专职人员为主体,宣传部其他科室人员参与新闻采写。这样既解决网络宣传科人手不足的矛盾,又保证了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使全部门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最新动态和最新形势,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新闻采写联动的原则是:按照新闻事件,网宣科的人员每采写两次,其他科室人员采写一次,依次进行轮班。在一般情况下,坚持“一事一人”,负责照像和文字报道;凡涉及学校重大新闻事件,坚持“一事两人”,校报、网宣科的人员都参加,自行协商具体分工(图片和文字)。一般情况,由网宣科负责通知。凡需要摄像报道的,按照学校和部门领导的要求,由网宣科负责人通知电视台,做好相关工作;没有特别交代的,按照新闻要求摄录。需要全程摄录的,分管部领导提前指示,提出具体要求。电视台每两周制作完成一期《视频新闻》,经分管部领导审核后上传发布。

四、关于新闻主动采写

高校新闻网应该打造成一个以新闻为主导,融合各类信息服务、视频、广播等多媒体化的综合性网站,但任何时候都必须突出新闻宣传主线,凸显新闻取胜特色。目前,许多高校新闻工作人员被动地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去报道,其结果就是会议新闻铺天盖地,而且新闻形式也以短消息为主,没有厚度、没有深度,缺乏新闻的可读性。那么,既要保证导向正确,又要保持发展活力,网络新闻除了发挥“快捷、真实、新颖”等优势外,就必须加大主动采写力度。所谓主动采写也叫综合采写,就是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站在学校工作全局的高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突出宣传重点,精心策划,组织记者深入新闻事件采写、综合报道,确保网络新闻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主动采写,就是通过实地深入采访新闻事件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背景,对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我们所倡导的正确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度报道。从新闻点击率可以看出,主动采写的新闻往往倍受受众关注,效果更好。主动采写是新形势下网络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增强高校网络新闻宣传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也是网络宣传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关于新闻报道联系

网络新闻的一个特点就是,一经上传发布,世界各地都可以检索到,影响大,需要在不影响时效性的情况下加强管理。高校的新闻涉及到校内各个单位,各单位情况各不相同,往往各单位投送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新闻网工作人员需要对每篇稿件审核,重编,甚至需要重新了解线索,大量的时间花在修改来稿上,无法分身再去挖掘、捕捉更多的新闻。这就需要在各学院、各部门确定新闻通讯员作为新闻网的“分身”去做一些工作。通讯员均由各学院、部处办公室人员担任,他们接触的事务多,便于工作。遇到院部重大的活动等情况,通讯员会主动与宣传部相关人员进行联系,这既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又保证了新闻的质量。宣传部(新闻中心)参与新闻联动的人员作为联系记者,每人负责几个学院和部门的联系。

联系记者的主要职责有三,一是负责联系部门和学院师生记者和通讯员的联络和指导;二是经常深入联系部门和学院,了解和掌握新闻动态,及时提出宣传报道的意见和建议;三是根据学校新闻报道的总体要求,配合部门和学院,积极策划和采写深度报道稿件,为部门和学院提供优质新闻服务。

六、关于网络舆情监管

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在相互转化间不断被强化,引导社会热点事件走向、促进网民集体智慧叠加、完成精英与大众、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乃至推进具体制度的变革,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所接受的良好教育使其成为最有意愿和能力发出声音的网民群体。因此,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控、分析、引导、预警和应急处理,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园舆情管理机制,是推动高校校园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舆情监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网页监管,二是舆情搜集与引导。为此,宣传部可依托网页监管学生团队,对学校各部门、各学院以及各学生网站进行内容监管,每半个月形成一个监管报告。监管内容涉及有无政治导向问题、有无错别字、是否长时期未更新等。在舆情搜集与引导方面,宣传部可依托舆情学生团队,专门负责搜集整理舆论情报。一是搜集师生在BBS、百度贴吧上发表的舆论情报,二是通过舆情小组成员在网上发帖引发舆情。舆情团队通过这两种方式,把搜集到的舆情送至宣传部,经工作人员整理后,形成《舆情简报》,为学校领导了解师生思想行为状态提供参考。除了在网络上搜集舆情之外,对于重大的事情,网络宣传科工作人员还可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学生团队成员深入学生群体,通过谈话等方式来了解和掌握舆情。

七、关于网络团队建设

高校新闻网既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使命,又担负着向师生员工有针对性地、系统地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具体任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建设的需要,必须着力建设政治合格、思想敏锐、技术过硬的网络宣传工作专职团队。

一是组建网络宣传科,建设一支数量够、质量高的专职教师网宣记者编辑团队,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宣传及舆论引导的基本力量。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新闻网站,加大了网络宣传力度,但与其他外界专业网站相比,大多存在着活力不足、专业程度不够的弱点。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专门成立网络宣传机构,选择高素质的具有新闻学或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年轻的同志担任网络宣传记者和编辑。事实证明,只有走专业化道理,大力依靠专业工作团队,才能快速提升高校网络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提升网络新闻在学校党政领导和师生中的影响力。要通过网宣团队杰出的工作,不断强化师生员工点击新闻网的兴趣,形成师生关心新闻网站、关注学校最新动态的习惯。

6.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篇六

调查时间:2012-3-15~2012-4-15

调查地点: 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学生寝室和校园

调查对象: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大一至大四部分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

王新华:结合现状,集思广益对调查问卷的内容编排、打印。

崔红亮: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对敏感的、普遍的内容进行总结,得出调查结论。

李海林:对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针对突出的问题进行社会性的分析。三人共同:在校园和寝室,分发调查问卷,在不耽误同学们日常活动的前提下邀请同学们填写调查问卷,回答问题。

前言

当今世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遍布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08年6月和2009年2月,成为无数中国网民难以忘记的两个时间节点。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先后通过人民网、新华网与网友亲切交流,“亲密接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网络舆论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盛事”和网络问政的标志性事件。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官员与网民频频“零距离”对话,回答网民提问,开展互动交流。近年来网络文化进入了大学校园,在方便、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对某些大学生的心理、学习、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要数当代大学生。正是他们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敏感和关注,使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 ,统计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影响 ,以及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参与水平和状态。

网络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特征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心灵的沟通和文化的共享等本质性特征;技术基础性、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自主创新性、相对的不可控性等基础性特征。功能方面主要包括:传播知识、从事商业活动、服务于社会和个人、供人娱乐和休闲、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功能。这种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决定了其对“人”特别是大学生必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主体

调查的统计结论之一是大学生的上网目的。从指标看,上网查找资料、扩大信息量的比例最高,占62%以上;追求时尚的最少,只占2.5%;有42%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44%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全面了解社会和比较中西文化、政治思潮,两者相加占86%;有3%的同学认为,网络对个人的学业会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网络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无疑具有相当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过程中,诸多良好的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其中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民主意识和个性意识;它扩展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丰富了交往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同时网络文化还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为他们提供的良好的教育平台,提高自己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

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固然是主流,但是在现阶段它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初见端倪。我们认为网络文化之所以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网络文化自身的原因,还有整个社会对网络文化认识和准备不到位的原因。耗时最多的网络项目是查找资料、网上阅读等,其次是游戏娱乐、聊天。我校大学生上网主要有两大目的:即追求知识和娱乐放松。目的基本上是健康的、理性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对网络的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或者说没有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有不少同学在游戏、娱乐和聊天上耗时最多。通过调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弱化现实人际关系,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上进行人际交往的手段大致如下:电子邮件、BBS、网络文本聊天(QQ、MSN等)和网络游戏。每周上网1~7小时的占46.96%,每周上网30小时以上的只占6.9%,有3.48%的同学通宵上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

拟”世界中进行,即“人—机”交往,再加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自我主义和崇尚独立的个性,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网络沉迷必然影响到其人际交往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思维能力减退,网络时代的一个全球化现象,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变得更迟钝和麻木,更懒得思考了。因过度依赖搜索引擎,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减弱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分析能力。由于对搜索引擎的过分依赖,让很多大学生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很多大学生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丧失了对知识的最基本的积累;价值取向紊乱,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导致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结尾

近年来, 高校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校园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的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有很多。我国还应该注意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制定出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以便使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章可依,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网络自由与自律、责任与道义相互统一。使他们能够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和“免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地防止和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次,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理想信念在职业方面的具体化,它通过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一进校就想到毕业,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学习生活同步。科学、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步骤,也是制止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主宰自由的时间,再加上网络娱乐化、低俗化的诱惑,很容易走入歧途。最后,我建议学校校园网上开通网上咨询服务活动。服务学生需求,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就业、心理咨询等需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就业发展与指导中心等专门的网站,让校园网与学生实际的成长和成才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学生服务。同时,我们号召大学生洁身自好,把握青春。

7.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 篇七

班级:09级网工五班

指导老师:张慧民

制作人:宁新丽

一.调查的背景: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虽然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但我们早已清晰的看到它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现在生活在e时代,网络已无处不在,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娱乐、交友的重要工具。同时互联网对我们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代表着新经济体系,而作为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尤其像我们专门学习网络知识的大学生,则无疑是新一代的代言人。当新新人类碰到新事物,碰撞之下,究竟会产生怎么样的火花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弄潮儿?!”这充分看出我们是敏锐的一代,自信的一代,成长的一代,我们正式这新事物的支持者,正参与其中,它伴随我们每时每刻,我们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推进者,也极有可能影响明天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去年7月发布的调查数据知,在我国约2650万网民中,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我们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则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乃至整个未来社会文明的进程。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高校管理和网络建设以及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都有着重大意义,为此,我们为了了解大学生上网的实际情况,于今年12月份,以我校的软件学院中一部分学生为群体,进行了一次有关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问卷的活动。

三.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选取我校软件学院本科生为问卷对象。调查问卷主要在东南校区的自习室,学校食堂,宿舍以及软件学院的教学楼附近进行发放。,主要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由9个选择题和二个简答题组成,在此,我们将会把我们的问卷以及调查结果以图表方式给予展示来表述我们调查的结果。

四、样本情况(共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

五、调查过程

附:我们的问卷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问卷

被调查人 系别 专业 姓名 电话

调查人 系别 软件学院 专业: 09级网络工程五班 姓名 电话:

⑴.你通常打开电脑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A.打开IE浏览器 B.登QQ 飞信等聊天软件 B.C.打开千千静听等影音软件 D.打开游戏 ⑵.你的课余时间大概多少分配给上网?

A.<25% B.≥25% ≤50% C.>50% ≤75% D.>75% ⑶.你通常打开浏览器都干什么?

A.浏览新闻 B.下载音乐电影 C.查阅学习资料 D.漫无目的 ⑷.你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你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A.朋友联系 B.娱乐 C.获取最新知识 D.提高工作效率 ⑸.互联网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必不可少? A.是 B.不是 C 无所谓 ⑹.你怎么看待360 VS 腾讯这场战争

A 支持360 B 支持腾讯 C 事不关己 ⑺.你如何看待网络文化

A 是传统文化的扩展 B 侵蚀传统文化 C 没想法 ⑻.你对人肉搜索有什么看法

A 很好 B 不好 C 无所谓 ⑼.你以何种方式上网?

A 个人电脑 B手机 C 网吧

⑽.你觉得作为一个网民应该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简答)答:

附加选做:⑾.你觉得网络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们通过众多调查,对每一项作出的统计。以下是我们对每一题具有针对性分析的过程:

六、样品分析:

⑴.你通常打开电脑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A.打开IE浏览器 B.登QQ 飞信等聊天软件 C.打开千千静听等影音软件 D.打开游戏

通过此题我想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调查情况。

从以上调查的数据看:

从这一方面说明了网络的开放性,网络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网络提供给同学们充足的学习资源,娱乐资源,甚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所需,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调查中,当我们问及“如果没有网络,你会有何感受?”时,有59.3%的同学表示生活将变得单调,47.1%的同学表示将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可见网络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⑵.你的课余时间大概多少分配给上网?

A.<25% B.≥25% ≤50% C.>50% ≤75% D.>75%

通过此题我想了解当代大学生是否合理使用网络的调查情况。

对于风靡于大学中的网络,给大学生生活带来无尽利益,如大学生网民在学习,玩游戏、看新闻查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或资料、制作主页、跟帖灌水、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常规上网任务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关于网瘾早已成为近些年热议的话题,据我们了解,有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合理的去使用网络。所以能把握好一个“度”。非常关键。因为如果大学生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网络后,高依赖度过了一个“尺度”,很可能致使同学们一味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不可自拔。因此学校、家长、甚至包括同寝室的同学等各方面都需要共同努力,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

⑶.你通常打开浏览器都干什么?

A.浏览新闻 B.下载音乐电影 C.查阅学习资料 D.漫无目的

通过此题我想了解当代大学生怎么用网络资源的调查情况。

在利用学校网络资源进行调查选项中,不管我们做什么似乎都于网络不可密分,我们习惯依赖网络,“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已不算什么,足以体现网络生活化,大众化,全球化等特点。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它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为学习、工作、生活提取各种有用信息和进行种种交流的工具。我们大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的年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都非常的快,是接触网络最多的人群之一。所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相当重要,我们一定好好把握!

⑷.你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你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A.朋友联系 B.娱乐 C.获取最新知识 D.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此题我想了解网络资源是怎样影响我们大学生生活的调查情况。

我们知道,网络提供的娱乐功能俨然成为最受学子青睐的娱乐方式。其中交友聊天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普遍现象。网络就象一把双刃剑,会影响学习,但更多的是扩大知识面,促进学习。”有人认为:“互联网极大地方便了我们查找各类信息,提供了各种实用的电脑软件以及各类学习教程,对我们的专业知识扩充有很重要的作用方便了朋友和同学间的通信联系,丰富课余生活。”也有同学承认“有时为了跟同学聊天,都打乱了我的生活规律,但网络可以使生活空虚时有东西消遣,学校太小,没什么地方可去,上网可以交到很多网友,”有的同学认为“上网可以驱走孤独和无助,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由此可见,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网络改变我们的生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尽量扬长避短,好好使用我们的网络资源。⑸.互联网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必不可少? A.是 B.不是 C 无所谓

其实这道题我们从上面学生反馈的信息就能知道网络对我们生活是相当的重要,呵呵,希望我们好好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更好的去提升和塑造自己,与时俱进,更好的服务于社会!⑹.你怎么看待360 VS 腾讯这场战争

A 支持360 B 支持腾讯 C 事不关己

通过此题我想了解我们大学生对当代网络一些具有争议性问题的看法的调查情况。

说句实话,腾讯和360火战,一场软件行业的商业大战,貌似二个水火不容,这是他们的商业竞争的结果,不过也暴露出我们网络发展的一些瑕疵,目前网络管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改进与提高,从这次竞争的白日化,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当然希望网络能够和谐发展。呵呵,这可能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哦。

⑺.你如何看待网络文化

A 是传统文化的扩展 B 侵蚀传统文化 C 没想法

通过此题我想了解网络对我们文化的影响的调查情况。

网络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我们知道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网络正好冲破了这一现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化形态,而且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融的平台,也是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所以面对还不健全的网络体系,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盲目排异,但也不能一味吸收。

⑻.你对人肉搜索有什么看法

A 很好 B 不好 C 无所谓

随着网络文化时代的进步,我们发现网络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所需的资源,给我们娱乐放松展示自己的机会,更是驱使一个网络现象漫延的一个重要过程。比如网络文化中的跟风现象,最能体现跟风现象的就是“人肉搜索”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利与弊。大家愤怒时,可以发起“网络通缉令”,于是被“通缉”的人无论是好还是坏,很快,在互联网上我们就能看到有关他包括他周围一切的相关资料。人们在惊叹网络力量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会参与进来,而像“人肉搜索”这一集体化或个人化的网络行为,会被大家跟风的一种行为,可以被我们看作是一种由网络文化引申的现象。不过我们大多数还是反对使用“人肉搜索”的。我个人觉得这还是和我们目前所处的网络体系还比较混乱有很大关系。⑼.你以何种方式上网?

A 个人电脑 B手机 C 网吧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可以连接至网络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电脑上网之外,在对于同学们上网方式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平日有通过手机上网习惯的同学占到了36%,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新途径。⑽.你觉得作为一个网民应该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简答)答:通过我们汇总,大体知道有以下几点是大家比较赞成的: 诚信文明,文明上网、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隐私,不随 便攻击他人、自律自重自爱

⑾.你觉得网络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答:娱乐,教育,个人终端,人工智能,便携上网,电子商务,网络安全

不管未来网络将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我们都能感到未来绝对不仅仅是卖产品,卖终端,而是一个终端+服务。我们通过卖终端带动卖服务。我们不仅仅是要卖服务,而是通过卖服务,再反过来卖终端,这形成一个闭环,更好完善网络体系,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七、结论与思考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以小组由探讨了这个问题,经过我们大家的积极发言,我们又汇总了网络带给我们的利与弊。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大学生 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大学生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

3、开拓大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网使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2、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3、信息垃圾弱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5、的诱惑性造成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八、组员心得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通讯技术、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正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交往方式和个性心理等。对于在校大学生,互联网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认为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其之长为我所用。网络世界虽然虚幻但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网络行为虽不规范但也是现实行为的反映;网络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网上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阴暗的角落。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网络,网络来了,挡也挡不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通过网络及时地使自己跟上时代。所以,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就不是一个合格大学生。

九、存在的不足

 由于时间与精力限制,样本容量偏小,且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调查对象以管理学院学生居多);

 由于知识构成体系的缺陷,对某些数据的分析不是十分到位;

 组员构成不是完全合理(软件学院男多女少严重失衡),缺少女生参与,某些观点偏男性化。

8.关于大学生网络游戏调查报告 篇八

题目:大学生网络游戏

作者:张壮党支部:

日期:调研报告

李令威2013级2013年11月29日

《大学生网络游戏调查》

电子133 张壮 电子 131

一、摘要

1、自从网络游戏进入中国,它便始终受到众多视点的关注。网络游戏在中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随着网络进校园,更把网游带到了高校大学生的身边。

2、为了客观、公正的了解和评价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认识程度,我们特地在本本校开展了这一调查。这一调查的主要目的即是希望了解当前大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程度以及分析其原因及特点,以便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游戏认知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引导大学生合理接触网络游戏提出对策建议。

3、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热衷于网络游戏其中一半的同学玩游戏为了消磨时间,减轻压力,不少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一有时间就玩不少已经到了上瘾的程度。

二、调查结果

1、有多少大学生玩网络游戏?

此次调查针对在校大学生,在收到的调查问卷中,其中超过1/3的大学生经常玩网络游戏,25.5%的大学生有时参与网络游戏,36.3的大学生很少接触网络游戏。

2、喜欢玩什么网络游戏?

休闲益智类游戏在大学生中最受欢迎,占28.6%,其次是人类角色扮演、战略策略、体育竞技和音乐舞蹈。调查显示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更喜欢玩人类角色扮演、战略策略、体育竞技游戏,而女生更喜欢休闲益智和音乐舞蹈类游戏。

3、为什么玩网络游戏?

50.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用来消磨时间和缓解现实压力等。学生们遇到问题时,如果身边无人帮忙或无人

倾诉,往往寻找另外一种途径排解心中的郁闷,这时,网络游戏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方式之一。也有一些学生想在游戏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找到自我,觉得在现实中有些不能达到的,在游戏中可以达到。有将近1/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是和同学朋友交往的一种方式,有15.9%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网络游戏对现实有何影响?

对于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4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游戏中有时与现实生活一样,有时不一样。24.1%的大学生会用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中一致的方式行为。这部分学生不区分现实与游戏情境,因而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相互影响的程度很高。还有23.2%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游戏中处理问题应该和在现实中处理问题相区别,这类大学生能够很理智地认清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其网络与现实生活的相互影响程度很低。

5、为什么不能摆脱网络游戏?

32%的大学生不想离开网络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已经取得的等级和地位,29.3%的大学生是因为游戏中和好友之间的交情,33.2%的大学生是因为身边有同学或朋友在玩,56%的大学生觉得空余时间无聊,所以就玩网络游戏,37.1%的大学生是为了放松心情和发泄烦恼,15.1%的大学生是为了享受网络游戏中的对抗激情,8.9%的大学生是想通过玩网络游戏赚钱,剩下11.2%的大学生有其它原因。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能摆脱网络游戏束缚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更多的是因为空闲无聊。

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约有半数参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会区分网络游戏世界与现实生活,1/4的学生不区分网络游戏世界与现实生活。这可能存在两种情

况:一种是这些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参与网络游戏,另一种情况是大学生把网络游戏中的价值观念和暴力倾向带入现实生活。

网络游戏参与者认为网络游戏对自己生活的很多方面产生了影响,对学业成绩(网络游戏沉迷者普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偏低)、生活作息、身心健康与经济状况的影响多表现为负面的,而在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多认为是积极的。

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从大学生自身这个主体入手,找出症结所在。通过各种辅助方法进行自我监控,提高自我控制力,防止沉迷网游。第一,了解自己因游戏正在失去的东西。如果选择玩游戏的话,将要失去哪些重要的东西,通过比较分析,是游戏重要还是失去的东西更为重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益,如果一直沉溺下去会出现什么后果。第二,写玩游戏、上网生活日记。具体记录一周主要何时上网、持续几个小时、玩什么游戏等。通常很多大学生知道自己沉迷游戏的时间后非常吃惊,记录本身会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如果能既写游戏日记又写全部生活日记会更好,家人一同参与记日记也会更有效。第三,好好安排和规划自己的时间。第四,找出情感情绪方面的原因。第五,正视孤独。有交往恐惧症的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有恐惧感和困难,但在网络游戏中就会应付自如。但问题是,网下的生活会因此愈加畏怯和孤立。应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自己正面的情感,积极地改变自己的现状,表达自己的痛苦,必要时可接受咨询。

(二)学校方面:学校要积极干预、引导大学生的网游行为。网游痴迷对大学生在学业、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从调查可以看出,沉迷在网游世界中,很可能会强化大学生的暴力、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淡化朋友道义和责任,从而对其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加强对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引导是非常

必要的。能够通过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在学业和智力上都是能达到优秀的,不让大学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在学业和道德上掉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区分网络游戏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果大学生只是把网络游戏当作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的一种消遣方式,能够区分网游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不同情境,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世界中行为,应该是可以从中获益的。这样可以使网络游戏成为排遣压力、不满,满足成就感的一种很好的途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可能导致大学生的网络双重人格。实际上,只要大学生能够在不同文化情境中进行适当的行为与交流,并顺利实现场景切换,区分不同的情境进行不同的反应与表现,反倒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社会方面——加强市场管理

从社会方面来说,应该加强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现在的网络游戏市场极不规范,暴力、色情、异端充斥其中,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开展了对进口游戏的审查。目前政府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并采取了相关措施。例如,2009年6月26日下午,文化部、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同一企业不能同时经营虚拟货币的发行与交易,并且虚拟货币不得支付购买实物,防止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对现实金融秩序可能产生的冲击;2010年6月3日,文化部蔡武部长正式签发《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网游新规的出台无疑是政府重视网络游戏产业,力图规范网游市场,在为玩家营造和谐绿色游戏环境的道路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期待一个“绿色网游环境”的形成。

附录:调查问卷

大学生网络游戏调查问卷

同学你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够参予到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来,其次,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网络游戏影响、影响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因素我们设置了本次的问卷调查。为了调查应有的效果,本问卷会牵涉到您的隐私,希望您能够在积极配合我们的同时如实地回答下列问题,谢谢!

1、你喜欢的游戏是?

A、DotaB、穿越火线C、魔兽世界D、英雄联盟E、其他

2、你每个月在游戏上花费多少钱?

A、从不花钱B、30元以下C、33—100元D、更多

3、你觉得目前你所玩的游戏影响你学习吗?

A、没影响B、有点影响,但不大

C、有影响D、影响很大

4、每天在网络游戏上花费的时间?

A、一小时以下B、一小时到两个

C、两个小时到三小时D、更多

5、作为大学生,你认为玩网络游戏的好处?

A、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

B、可以与其他人找到更多话题有利于处理人际关系

C、可以给人带来很多欢乐

D、劳逸结合,有利健康

6、你感兴趣的游戏?

A、角色扮演游戏B、动作游戏

C、策略游戏D、射击类游戏

7、你认为是游戏的什么吸引你?

A、华丽的画面B、玩游戏时的感受

C、故事情节D、任务

8、你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程度,是否沉迷?

A、不是经常玩谈不上沉迷

B、间接性的有时候玩的时间很长,有时候好长时间不玩

C、课余时间大多时间在打游戏

D、又时为了打游戏逃课

9、从什么时候接触网络游戏?

A、小学期间B、初中时候

C、高中D、大学期间刚刚接触

10、你能否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危害?

9.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篇九

在网络日渐发达,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的情况下,大学生占据了网民的绝大多数。那么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状况又是如何的呢?为了进一步服务广大同学,并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沈阳体育学院人文科学系2008级新闻专业一班在全院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现状的社会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我院运动训练系、体育教育系、人文科学系、管理系、武术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93%。

通过整合各个小组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情况:

1.根据前8道关于上网基本情况的题目可以得出,我校学生平时接触网络主要是网络、手机、报纸和广播。拥有个人电脑的人数也较多,另外一部分同学选择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网吧上网。被调查者多数通过网络了解体育和时政信息,并且利用网络辅助学习,丰富自己课余文化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主要干什么这一问题中各个小组的调查结果无疑例外的显示现在大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进行看电影、动漫,玩游戏等娱乐活动。

2.在上网时间方面,多数同学能够很好的自控,不过由于系别的差异,空课数量的不同,调查结果也有很大差异。而周末上网时间更是大大多于平时。

3.在交友工具方面,我院学生上网聊天主要是为了打发无聊时间,聊天对象多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家人。对陌生人有一定的防备心理,与陌生人的交流也多限于网络上。

4.游戏方面,半数同学玩游戏是为了额打发时间,而且从中收获甚少。多数同学都认为“网络文明工程”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收效甚微。

5.学习方面,根据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网络多数已经习惯了利用网络来完成老师留的作业,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刻意学习课外知识。关于网络对于英语、写作等能力的提高也是因系而异。非体专业学生更多倾向于通过观看原声电影学习英语,通过写日志来锻炼自己写作能力。

6.购物方面数据显示,我院学生对于网络购物的看法还是比较保守的,通过网络购物的人数并未过半。选择网络购物的同学主要购买的还是服饰和书籍。

7.关于网络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绝大多数同学倾向于丰富课余生活一项。

8.就学校上网时间限制一问题我们设置了开放性题目。超过六成的同学反映上网时间规定不合理,网卡贵使用时间少。了应该适当延长上网时间。同时也有同学提出这一制度是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学习和休息,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现在大学生使用网络存在以下问题。

1、大多数同学的自制能力不够,不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学习作用,更多的是把电脑当成了娱乐工具。这样不仅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还对青年的身心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2、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上网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在消磨时间。只通过网络交流无形间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交往。

3、多数同学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差,老师留任务才会关注自己专业相关知识。

由此,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改善“网络防沉迷系统”使其真正能发挥限制青少年上网时间及主要行为。

2、学校应该鼓励同学们多参加可以活动,真正能吸引同学们,从而从网络里抢回沉迷网络的学生,并指导同学们合理利用网络。

3、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增强同学们的自控能力,使同学们自己意识到合理利用网络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针对专业特点,老师可以列出适合学生浏览的网站,适当加以强制手段。这样可以丰富知识,充实自身,为未来打好基础。

以上就是我班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体的现状与问题”调查的调查报告。希望同过这次调查能让参与调查活动的同学们认识到正确使用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希望在校大学生能够合理利用网络,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

人文科学系2008级新闻专业一班

10.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篇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微型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脑和信息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国家社会团体还是个人,都在享受着网络便利的同时接受着网络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考验。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培育和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的机构,更是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也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高校网络舆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如何运用网络教育的现代教育手段,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引导大学生的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主要以重庆大学民主湖论坛(民主湖BBS)为例,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调查与研究,对当代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方法和策略,从实践探索的角度,为高校网络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比尔·盖茨曾说: “如果80 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那新世纪的前十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以其传输快、覆盖广、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总人数为4. 2 亿人,网民中18 - 24 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 1%,高中以上文化的比例占到了53. 6%,而学生在其中的比例高达31. 5%。在互联网络提供的网络服务中,网民使用论坛、BBS、微博等比例达41%。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络(包括局域网—校园网)进行沟通和交流,校园网络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主要阵地。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

高校网络舆情一般以校园网站、论坛(BBS)、博客为载体,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为客体,与作为舆论主体的学生根本利益一致,会针对同一事件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从而形成“舆论场”。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

高校是所有大学生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年伊始到步入社会的关键性转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类。1.网络论坛。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各大网站纷纷开辟各类论坛,以供网民畅谈言论、发表见解。在此趋势下,高校相继建立官方网站,随之成立了学生论坛。作为学生参与率最高、最为活跃的版块,BBS集中囊括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各类信息,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如时事政治、校园生活、就业信息、娱乐休闲等。由于高校有专门部门、专门人员对其进行组织管理,且参与人员多为本校学生,相对比较容易对舆情进行引导和监控。2.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是指通过安装特定软件和网络上的其他玩家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因其独有的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几乎成为每个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交流渠道。目前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有QQ、MSN、ICQ等。因为聊天对象相对固定,所以谈话气氛宽松、融洽,相对于BBS,也更具有隐私性和指向性。由于聊天对象仅限于好友,因而他人难以了解此种通讯方式中的舆论信息。3.QQ空间、博客等。

很多大学生愿意将生活状态、逸闻趣事、思想见解与众人分享,因而纷纷在各大知名网站开通博客。此后,QQ也适时开通了QQ空间功能。日志内容多与情感、娱乐相关,也涉及到时事政治等热点话题。但此种传播途径浏览量毕竟有限,要想汇集信息还是有相当难度,不便于监控和管理。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看极为广泛,从国际政治、国内焦点到校园生活、个人情感,大学生都会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其中具有代表性或争议性的往往能获得强烈的反响,并引发激烈的辩论,最终形成强大的网络影响。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探讨时事热点。

凡是遇到能触动民族情感的事件,往往会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敏锐的思维,如强烈谴责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台独势力妄图分裂祖国的卑劣行径等,言论和内容大多尖锐和犀利。2.交流思想情感。大学生渴望得到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关注,却又往往在相处和表达的过程中充满困惑,极其需要倾诉和沟通。“大学生怎么才能感情上不空虚? ”“毕业了你会闪婚吗? ”等问题往往会引发大量的讨论。由于观点不同,某些敏感话题也可能引发一定规模的讨论和某种程度的争论,控制不当,很可能会造成网络上的口水战。

3.寻求意见建议。

此类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通过提问方式,针对学业、就业及一些社会问题寻求网络咨询和帮助。此类帖子多半问题得到热心人的解答,发帖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4.分享心得体会。

大学生以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者经验为主,出现较多的内容是某某学科考试经验分享、毕业生找工作经验分享。此内容大多轻松愉快,因而也较受大学生网民的欢迎。

5.发泄不良情绪。

这是比较普遍也比较棘手的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大学生由于心智尚不成熟,遇到误解或挫折后往往一时难以调适,便通过网络宣泄对学校或社会的不满情绪。帖子内容一般比较极端,甚至出现谩骂,时常造成“一边倒”的舆论趋势。网络管理人员针对此类帖子应该和发帖者好好沟通弄清发帖意图,最好能争取到发帖者主动要求删帖。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双重影响力

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首先,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作用。高校网络舆情一般以发生在学生身上和周围的事件或问题为客体,对同一事件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产生带有群体性的意见、情绪和行为。正向、积极的网络舆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助于校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变化有着积极导向作用。其次,由于网络舆情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加上大学生年轻单纯,易受他人诱导,一旦出现负面信息,则会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网络舆情内容庞杂,论点分散,不利于统一监督和引导。尤其是学生对社会弊端问题或事关学生重大利益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不满情绪往往通过极端的形式反映出来,将缺陷和不足放大,发表、转帖、宣泄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些言论一旦形成网络舆情,就会使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刺激,容易造成他们价值判断的模糊。大学生在受惠于网络便捷迅速的同时,也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网络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身边的人和事,能够在现实中解决的,最好不要放到网络,避免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在网络发起话题或者制造舆论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和相关人员的隐私。网络并非万精油,网络舆情也不是救世主,网络是媒介,操纵舆论的还是人,传播方式的改变并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才是净化网络舆论的可行办法。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问题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般舆论的规律,同时因其身处高校这个知识性、开放性较强的文化环境下,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群体性

大学生由于交际圈大多只限于校园,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日渐激烈,他们也更渴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社会网络舆情相比,高校网络舆情主体更为集中,均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经历等均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同质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具有交往频率高和持续时间长、相互作用和人际吸引大、群体认知共性强等心理特征[3]。一旦其个体的言行在网络上得到广泛认可,群体效应就极易被点燃,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甚至是汹涌的网络危机。

(二)互动性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单线条式管理。在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泾渭分明的界限下,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求平等、宽松的双向交流。有情绪和意见要倾泻时,他们宁愿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寻求“同盟”,在得到充分回应甚至赞颂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强烈互动性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同时也直指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漏洞,在提出质疑的同时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三)偏差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之一,有着强烈的是非观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明确,包括触动民族情感的事件(如日本向热比娅发放签证)、社会热点问题(如筹办奥运会)、教育腐败现象(如学术抄袭事件)等,大学生维护国家尊严、捍卫领土完整、抨击不公和黑暗面,都显示出莘莘学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深的文化修养。与此同时,在高校BBS上,时常又能见到不少过于偏激的观点、激烈的情绪甚至是无理的争吵谩骂,从而形成消极甚至负面的网络舆情。这是由于大学生生活背景较为闭塞和单纯,尚处在20岁左右的青春期,人生阅历较浅,加上在网络上发言者可以隐匿身份,缺少法律制约和有效监督,网络成为一些学生盲目发泄情绪的渠道,舆论的理性因素缺乏。对于显而易见的反动言论,如攻击党的执政路线等,大学生通常能快速反应,及时反击,不受其误导。但对于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学生不满情绪及其引发的舆情,有时就不易被大学生识破,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偏差。此类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坚决制止。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乐于不断接受新生事物,尝试更多的新鲜渠道。网络舆情作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各高校相关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并正确引导。四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问题解决途径

1.坚持正确导向,用先进思想与文化占领高校网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克服网上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必须坚持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导向,引领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当前,尤其要注重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对错误言论、思潮敢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开设网上文化课堂,开展网上文化活动等,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使网络舆论的导向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旗帜指引下,在互动交流及比较、筛选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走向立体,变被动为主动。

2.创新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实效性要努力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方法,要结合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开辟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新途径。利用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技术举办讲座,利用网络新闻进行正面引导,利用网络全面探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规律,利用电子公告系统组织主题论坛。可以发动学生组织开发、创办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和专题网站。要善于抓住有利契机,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把传统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积极的、互动的引导,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要综合运用BBS、E-mail、QQ(群)、BLOG(博客)等网络交流载体,改变教育方式,与同学平等交流。要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如主题班会可以尝试采用班级QQ 在线进行班级事务讨论,充分发挥网络这种共享性、便捷性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要针对网络舆情内容的特点,突出服务性,拓展网站功能,建设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将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信息上网,及时收集校园热门话题和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回复和引导。

3.加强网络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学校各相关部门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密切关注、积极引导。当前,特别要加强网络队伍建设的力度,要努力建设一支既有过硬的思想水平和觉悟、又具备较高的网络管理技能的网络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结构应该是多层面的,既有专家教授,又有相关领导,有青年教师,又有学生骨干,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又有学生辅导员。尤其是辅导员作为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队伍,要不断加强网络实践,提高网络信息化意识,熟练掌握并运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媒体。对于一些发布偏激、不当言论的学生,要特别注意追踪其上网时段,通过留言或发信等形式主动约其聊天,掌握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强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网络技术强的学生评论员队伍。此外,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论坛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网络论坛学生管理员的作用。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学校要逐步完善论坛的组织机构。要定期召开BBS 站务人员、版主协商会议,交流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舆论动态,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研讨;要培养站务、版主队伍,拓展学生网络自我管理的成效等。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由于网络论坛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感觉在网络论坛发表言论比较自由,不受到道德的约束,进而造成一些不健康的言论产生。因此,要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自律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中,应组织一些生动的有吸引力的感化人心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自律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加强网络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使用意识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增强辨别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正确对待网上人际交往,以确立积极、健康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最后还要做到6点:

1、适当调整管理思路,从“维稳”到“促和

2、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规制

3、加强行业自律

4、“问计于人”,积极采纳学生教师等人的意见和建议

5、重视网络监督,提高网络公信力。

6、突发事件迅速反应,网络危机管理泰然自若,“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

五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育人

1、以人为本、贴近学生,提高网络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多样化的需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其感染力的内在要求。校园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已引导广大同学成人成才,服务广大同学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在内容形式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了学生;另一方面,在网站的定位与内涵建设上,要以培养了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注重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着力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2、突出特色、强化内涵,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思想性 校园网络的内涵建设是围绕网络育人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平台建设和能力建设,它旨在提高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内涵建设是特色形成的基础,而特色是内涵建设的结果与体现。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加强以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为主题的特色建设,努力形成了一批具有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了网络文化在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了校园网络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教育价值。

3、联系实际、开展教育,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认识来源于实践,联系实际开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而且也容易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校园网络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快捷性,而凸显特殊的育人功能。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是围绕特色网站建设开展相关的专题教育活动,把优质教育资源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提高了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校园网络文化特有的思想价值;二是针对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文明上网”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路文化氛围;三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培养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形成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合力;四是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传播了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

4、加强规划、培养队伍,把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导权

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是师生思想交流文化和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填充。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文化的教育工作队伍,把握网络思想文化育人的主导权,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实现了这一目标,一是健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加强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队伍,指导和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二是加强了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相关工作技能,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网上引导、信息监控、内容更新、系统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建立网络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管理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抓住这两个关键问题,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一是完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专题教育网站的备案制度、信息发布的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网络突发舆情处置报告制度等;三是建立“分级负责、按快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校纪、技术、思想教育、学生自律等手段,将管理和教育。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依法监管、学生自律、规范有序的信息传播秩序。

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 “数字化社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1]校园网络的建设,对广大师生提供了“拉出想要的比特”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BBS,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比特”推送出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无数“推送”的“比特”加在一起,经过筛选和升华,促成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比较广泛,各类网站上的公共论坛、校园BBS 及个人网站、学生网站、博客、微博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平台,“权威”、“中心化”等得以消解,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还是校园BBS。校园新闻网、校方微博发布的新闻信息往往被大学生转移到BBS 论坛进行讨论或评述,而学生个人网站和博客网站、校方微博等由于质量、访问人数、阅读的有效性、可控性等问题,只是停留在“浅舆论阶段”。其一,高校校园BBS 的使用人数。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校园BBS 的用户数量日趋增多,其影响力也极为广泛。例如: 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平均每天拥有同时在线用户数近14 000 人;华中科技大学的白云黄鹤BBS,每天拥有在线人数超过30 000 人;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BBS,己有注册用户近35 000 人;西南大学的樟树林和稻草人BBS,已有注册用户近40 000 人;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已有注册用户近92 000 人,平均每天在线用户数近7 000 人。其二,高校校园BBS 的版块设置。同社会性的网络BBS 一样,校园BBS 也设有多元化的讨论版块。大学生群体成员虽然具有相近的年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但志趣、爱好、专业等不同要求讨论版块更加多元化。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设有“校园信息”、“学术学科”、“文化艺术”、“生活休闲”、“体育竞技”等10 个分类讨论区,81 个讨论版块。多元化的版块不仅能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而且能保证多元化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但也有调查显示,只有6%的校园BBS 用户表示版块设置“非常能满足”,31%的用户表示“不太能满足”[2]。因此,校园BBS 版块设置有待完善。其三,高校校园BBS 使用频率。一项对成都某高校校园BBS 使用频率的统计显示,59% 的大学生一个月内上校园BBS 的时间超过20 个小时[3]。另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登录所在学校BBS“一天多次”的占5%,“一天一次”的占12%,“几天一次”的占41%,“从来不去”的只占30%[1]。据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管理对访问者的统计: 以月为单位统计,其中3 - 7 月、9 - 12 月为访问的高峰期,最高达2 000多万页面流量;以小时为单位统计,其中10 - 12 点、22 -24 点为论坛访问的高峰期最高达5 000 万页面流量。其四,高校校园BBS 的使用目的。据一项对登录校园BBS 目的的统计数据表明,选择“了解学校的情况”占57. 3%,“了解学术信息”占32. 7%,“人际交流”占36. 4%,“娱乐”占37. 3%,“随便看看”占46. 4%,“发泄情绪”和“其他”占2. 7%[1]。对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使用用户的调查显示,主要使用目的依次排序为: 了解校园信息、了解社会热点、人际交流、情感需求、娱乐、学术讨论、记载网络日志、其他。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网民来说,获取信息、人际交流和娱乐占了很大的比例,以BBS 为代表的讨论类校园网络文化以其内容之丰富与涵盖范围之广泛而独树一帜。其五,高校校园BBS 讨论话题统计。关于校园BBS 热门话题的调查研究显示[4],BBS 话题呈现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情感交流占据重要地位,即校园BBS 上更多的话题突出情感问题;二是专业性较强,即把BBS 作为获取专业信息、解决学习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关注焦点有明显地域差别,和广东、上海、北京相比,具有更多开放性和商业性的特色。笔者通过对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一周的讨论热点进行随机抽样,统计结果见表

1、表2。表1 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每天15 大热门话题”分类统计结果 分类 篇数(共48)% 社会热点讨论 11 22. 9 情感生活 6 12. 5 休闲娱乐健身等 15 21. 3 校园建设 11 22. 9 日常生活 5 10. 4 表2 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每周热门话题分类统计结果

11.中学生关于网络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上网。

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有:上网,查阅自己爱好的信息或玩游戏者较多,其次是聊天、娱乐、收发邮件、下在音像资料或图片,再次是查阅资料、做网页、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浏览新闻等等;大部分男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一多半女生上网是为了聊天。

比较热门的网站有腾讯、搜狐、百度、新浪等。

中学生上网的时间一般在在节假日,还有的是在放学后和同学一起上网。

中学生上网的途径大部分是中学生在家里上网,其次是在同学、朋友家上网。

网络对中学生有很多好处。⑴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⑵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的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思想情况; ⑷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在网上查阅信息非常方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的老师。这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率。

网络对中学生也有很多坏处 :⑴容易上瘾。许多中学生沉迷于

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的出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病症,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⑵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受它们的影响。⑶容易荒废学业。许多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上网经常着迷,晚上经常拖得非常晚,不但影响了这一天的写作业和复习,还会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和生活。

家长对中学生上网意见:支持者居多,反对者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其实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自己应该要加强自控能力,上网避免浏览不良信息,并要少玩游戏,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太长。不但我们应该这样做,而且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上网,不能盲目的“堵网”。而应该通过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引导我们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还要通过教育,提高我们的素质,重点培养我们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我们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更重要的是应多多建立一些针对我们的网站。这些网站应该要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我们,并能使我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而且应该努力监督网络中网站的内容,净化网上环境,如果发现对我们思想、行为有误导作用的网站,应该把它们清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实,只要我们自己管好自己,去健康的上网就可以解决问题

附录;

调查问卷

1.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2.你喜欢上网吗?

A.喜欢B.不喜欢

3,你上网主要干什么?

A.玩游戏B.聊天C.查资料

4.你什么时候上网?

A.每天B.每周C.每月

5.你上网的途径是

A.家里B.朋友家C.网吧

6.你家里是否支持你上网?

A.是B.不是

7.你常用的网站是

8.你上网的时间有多久?9.你认为网络对中学生的好处是

上一篇:家乡习俗作文600字下一篇:中国好舞蹈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