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2024-06-18

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12篇)

1.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具备在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和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搬进实训场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

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

“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

三、具体教学案例

我曾经给几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尝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一)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使用)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熟练操作,自主学习。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二)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办公软件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带来便利。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笔者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节课”等等教学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三)对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

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各单位从事文秘、行政等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而是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2.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二

1 PBL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知识更新速度快,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应用技能, 这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解决的核心任务。而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能够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有利帮助,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以问题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起点,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来设置针对性、意义性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进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协作、集体讨论、深入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及掌握能力。由此可见, PBL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 基于PBL模式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用探析

2.1 组织学习小组

PBL模式提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讨论。因而, 在PBL模式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来组织学习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 教师需挑选出一位较为出色的学生担任组长, 协助教师来组织小组学习。组织学习小组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教师对学生的分组不能任意而为, 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与习惯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 遵循相互促进、分工协作等原则来组织学习小组。

2.2 问题情境设计

在PBL模式中设计问题情境是核心环节, 问题作为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起点, 问题情境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性及教学效果, 因而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PBL模式的教学中, 教师需要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其中, 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是教师进行问题情境设计的主要依据, 为了利用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 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具有适当难度性、贴近生活的相关问题。

2.3 协作探究学习

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问题情境环节之后, 这时学生们已经明确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具体问题, 如此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协作探究。针对上述如何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计算机病毒这一课题,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开展自主学习、协作探索, 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来搜集各种相关的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来分析与讨论造成计算机信息安全、病毒破坏的原因、传播途径, 进而剖析和总结这些案例中的解决与防护措施。而后, 学习小组进行深入的讨论与探究, 每一个小组成员结合已学知识或案例经验提出个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展示小组协作探究的成果, 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向教师与其他同学讲解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2.4 学习效果评价

针对学生的协作探究学习结果, PBL模式还设置了学习效果评价环节, 着重通过该环节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以实现快速进步。《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锻炼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 而PBL模式中的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就是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 结语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够运用这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PBL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积极应用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中通过解决问题不仅学习与巩固了学科知识, 而且还培养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杰.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 13 (3) :50-52.

3.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多模式教学法;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ode Teaching for "Computer-basic Application" Course

Zheng Yungao

(Huaia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Huaian223200,China)

Abstract:"Computer-basic Application" is the first door for students entering college computer courses,computer education is the first level,

In the "Computer-basic Applications Foundation" the reasonable use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programs can be organic to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of un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o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Keywords:"Computer-basic Application";Multi-modal pedagogy; Application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一、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该模式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该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中,例如:在第3章第2节《Word 2003文档编辑》的讲课过程就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通过一个小的任务让学生进行新建、保存、修改文档等操作,以实现复习前一节内容的目标;其次,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个经过格式化的Word 文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通过讲授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介绍有关Word 文档编辑的知识点,包括字符的格式化和段落的格式化等;第四,让学生参与Word 文档的编辑,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堂练习,巩固关于文档编辑的相关知识点;最后,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汇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讲解、演示、纠错。另外,在第三章学习结束后,做阶段性复习和测试,以达到间隔性复习和强化记忆的目标。

二、概念获得模式的应用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

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这些步骤:选择和界定一个概念——确定概念的属性——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的例子——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

该教学模式也被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例如:在第4章公式中关于单元格位置的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概念的介绍就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选择并界定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相对引用:引用相对地址的操作称为相对引用,即复制公式时,随着目标单元格的变化,被引用单元格的地址也随之发生变化;绝对引用:引用绝对地址的操作称为绝对引用,即复制公式时,被引用单元格的地址始终不变,不会随着目标单元格地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其次,通过对概念的描述,确定相对引用和绝对应用概念的属性,包括三方面:a.相对地址/绝对地址:b.目标单元格;c.被引用单元格。

第三,举例具体说明,如图1 所示,如果在A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1+B1”,值为3,选中A3 单元格,向右拖动填充句柄,则B3=B1+C1,值为5。这里在拖动填充句柄进行公式复制的过程中,使用的即是相对引用的过程,目标单元格由A3 移动到了B3,向右移动了一列,则被引用单元格地址,也随之向右移动一列,由原来的A1 右移一列变化为B1,B1 右移一列变化为C1,故原来的公式“=A1+B1”,就随即变化为“=B1+C1”了。

图1

又如图2 所示,如果在A4 单元格输入公式“=$A$1+$B$1”,值为3,选中A4 单元格,向右拖动填充句柄,则B4=$A$1+$B$1,值仍为3。这里的公式复制就是一个绝对引用的过程,由于引用过程中使用的是绝对地址,故进行的是绝对引用,目标单元格发生变化,被引用单元格地址,保持不变,所以,虽然单元格由A4 右移一列变化到了B4,但被引用单元格仍是$A$1 和$B$1,最终的公式也仍然是“=$A$1+$B$1”,保持不變,值不变,仍为3。

图2

通过示例演示,接着,让学生再次描述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概念,就显得比较容易了。

随后,提供更多的例子,实际研讨。最后,布置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概念,实现概念的运用与拓展。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a.创设情境。b.确定问题。c.自主学习。d.协作学习。

该教学模式被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如:在第3章《Word文档编辑》中对分栏操作的讲解就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假定学生是某报社编辑,要对来稿进行排版设置,将设置版面的最终效果向学生展示。

其次,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此例中,即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最后三段文字设置成:分3栏,栏宽相等,加分割线的效果。

第三,自主学习,根据情境设置和问题的提出,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自主完成分栏操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掌握的目标层次是:选中最后三段,执行“格式”菜单的“分栏命令”,设置栏宽、分割线等。最终出现的分栏效果与样张效果不符。

第四,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不同观点的争锋相对,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源。即:在执行分栏操作时,末段尾部的段落结束标记不能选中。

第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效果记录学生表现并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1]狄建雄.计算机应用基础[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6

4.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四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

摘要: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一般方法,探讨了该方法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中的应用,并以网站开发综合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在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作 者:贾勤 刘雪飞 孙岩岩 张毅 张英奇 Jia Qin Liu Xuefei Sun Yanyan Zhang Yi Zhang Yingqi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 EMCC年,卷(期):,20(2)分类号:X712关键词: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开发

5.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五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郭艳华

摘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应该都是类似的,那就是逐年被削减的课程总学时数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剧增的课程内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仅仅有限的总学时的限制下,到底怎么施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这都需要时间。为了从根结上解决或者改善本课程存在的矛盾和瓶颈问题,我们将尝试在课程中加入MOOCS的元素,我们的目标既不是对课程的完全替代,也不是对课堂的完全翻转,而希望是对课堂的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延伸、补充、转变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从而有效改善课堂学时的分配比例,通过布置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线上MOOCs知识点学习和跟踪测试,而把更多的课堂时间比例分配给师生互动和主题探讨以及现场点评和答疑。课程考核形式也从单一的集中考试改革为记录学生学习整个过程和课堂提问以及点评的多样性形式,更公平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是水平。

关键字: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Office应用、Windows操作、MOOCs、翻转课堂

引言: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是一种分析求解问题的过程和思想。人类需要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去解决各种需要大量计算的问题,这需要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机在本质上源自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它的形式化解析基础是数学,但是又受到计算设备的限制。所以计算思维是一种三元思维,即人、机、物的综合考量,彼此互补而又相互制约。

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大学计算教育重生(振兴)的途径”,明确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列为“大学计算教育重生的途径计划”的核心,确立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美国大学教育。2008年,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CSTA)在网上发布了报告《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报告认为,计算思维应当是所有学校所有课堂教学都应当采用的一种工具。

2009年,教育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一个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能力培养的目标,并列出计算机基础教育4方面的能力要求: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其中,前两个能力正是计算思维的两个核心要素:计算环境和问题求解,其实质是引发了计算思维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力培养核心内容的讨论、研究与实践。

2012年,教育部组织申报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要求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总体建设目标应该定位在“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上。

教育部明确定位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与数学、物理等同地位的基础课程。计算机不仅为不同专业提供了解决专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如何将计算思维融入到大学计算机教育,已经得到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作为多年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对此更是体会颇深。多年专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探索的研究中,所以希望能摸索出适合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模式和精准定位。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应该都是类似的,那就是逐年被削减的课程总学时数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剧增的课程内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仅仅有限的总学

时的限制下,到底怎么施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这都需要时间。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是:希望学生上完这门课之后有什么收获?课程应该覆盖什么?不该覆盖什么?如何讲授这门课?……

目前的基本目标和尝试定位是: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现计算是神奇的,计算无处不在,能够领会计算机科学的具体和特色的思维方式,即计算思维的内涵以及计算思维的局限性;同时确定本课程不牵扯具体的程序编写过程。因为计算思维是算法思维、协议思维、计算逻辑思维、计算系统思维、三元计算思维(人、机、物)。我们的教学不求全,只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基础知识和特色原理以及实例的思想方法。其次,课堂教学摒弃以往的以章节顺序讲解的刻板授课方式,尝试配合MOOCs元素的知识点视频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有效延伸有限学时的课堂时间,而线下课堂中更多的时间采用互动式主题讲座形式,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精神。操作技能实践部分采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前MOOCs基础操作视频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教师演示案例解析过程,制订任务驱动模式,学生以分组形式协作互助,按教师要求的目标完成指定任务。

通过加入MOOCS元素的教学模式改革能够很好地缓解课程内容多与授课学时短的突出矛盾;能够有效地调整和改善有限的课堂课时的内容分配比例;并能够颠覆传统课堂教师主角、学生配角的定位关系,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形式;将课堂授课方式从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能够有效地将线上MOOCS自助学习与线下课堂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延伸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的目的;将传统的单一形式的一分定乾坤,转变为形式多样、记录学习的过程、真实地体现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公平评价机制;对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得知识点和操作技巧的教授更统一规范;

同时在MOOCS的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监督性、导引性、评测性和互动性、激励性等诸多元素,提供学生自助学习的友好平台,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而人性化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平台。

一、课程现状

1、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全校每年4000左右的非计算机专业的一年级学生,涉及专业几十个,属于选修考查课形式。本课程已经开设了20余年。

2、学时分配

对于本课程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似乎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门课程已经没有再开设的意义,而更多人认为这门课不需要太多的学时。

做为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我们很清楚现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真实状况,也很明白这门课目前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所面临的尴尬境遇。

我们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模块:理论知识主题讲座和上机操作实践。学时实施方案:理论主题讲座部分12学时+应用技能上机操作20学时

3、授课方式

概论部分采用互动式主题讲座形式,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精神。实践部分以分组形式,协作互助,教师演示案例解析过程,制定任务驱动模式。不同专业有所侧重不同(目前先试行文理之分),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

4、课程教材

理论讲座教材为《计算机与计算思维导论》 电子工业出版社 实践操作教材为《计算机基础案例解析指导教程》 科学出版社

5、课程大纲目录

第一部分:概论部分(6个主题讲座专题)

第一讲 认识计算机与计算(主题一 计算机知多少、主题二 计算机能做什么、主题三 回眸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主题四 无处不在的计算、主题五 关于计算思维的理解)

第二讲 0 与 1 的信息世界(主题一 为什么是 0 与1、主题二 进制之间的关联与转换、主题三 0 与 1 呈现的数值世界、主题四 0 与 1呈现的文字世界、主题五0 与 1 呈现的声色世界)

第三讲 宏观与微观的计算机系统(主题一 看得见的计算机躯体—硬件系统、主题二 看不见的计算机灵魂—软件系统、主题三 计算机系统的大管家—操作系统、主题四 计算机软件应用与服务、主题五 个人电脑——微型计算机系统)

第四讲 信息存储面面观(主题一 存储器概述、主题二 层次化的信息存储体系、主题三 信息的舞台—内存储系统、主题四 信息的永久驻扎地—外存储系统、主题五 高效的信息仓储中心—数据库系统)

第五讲 网络世界之信息共享与计算(主题一 信息传输平台—网络、主题二 天涯若比邻—互联网、主题三网络有风险—网络安全、主题

四、物联世界、感知天下—物联网、主题五 风起云涌的网络计算—云计算)

第六讲 计算思维之问题求解思想(主题一 探讨问题求解过程、主题二 相关知识的认识与了解、主题三 关于算法的理解、主题四 算法策略大搜罗、主题五 几个经典案例的算法实现)

第二部分:操作技能(10个示范案例)

1)Windows案例:系统个性化设置;文件管理(文件与文件夹、文件关联、文件路径);任务管理器;系统恢复与还原。

2)Word短文档处理案例(邀请函、自荐书、小报等):分栏、页面设置、分节、邮件合并、域等。

3)Word长文档处理案例(毕业论文、主题介绍、书稿等):样式、自动编号、目录、题注、页眉页脚、分节、分栏、域、文档审阅等。

4)EXCEL基本操作案例(个人日常开销账务管理):基础数据输入、单元格引用、基础统计:总和、平均、最大、最小、排序、汇总、图表分析。

5)EXCEL综合案例(成绩分析、管理):除包括前面基础操作外,还包括数据有效性、单元格混合饮用、三维引用、高级筛选、分类汇总、高级处理函数、数据透视表图等。

6)短幻灯片设计案例(节日贺卡):图文混排、动画、触发器、切换、超链接、音乐、视频或放FLASH、排练、放映方式设置等。

7)长幻灯片设计案例(主题介绍演讲稿):母版、模板、主题、版式、相册、节、项目符号、导航、超链接等。

8)网络配置案例:无线路由器设置;局域网络设置;Internet接入配置等。

9)信息浏览与检索:搜索引擎;电子邮件;FTP;浏览器配置;中外文期刊数据库等。10)问题求解算法验证:算法图、伪代码、教师用一种或几种高级语言实现部分算法,给予学生感观上的算法实现印象。

6、师资力量

由于学生人数多,授课教师基本分布在计算机学院各个部门,教师队伍不稳定,管理和监督有难度,虽然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和计划,但教师基本各自备课,授课方式和进度也是各不相同。实践操作教师只是指导,基本没有学时用于具体讲解和演示,学生操作能力差异大,缺乏自助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7、考核机制

考核采取:平时课堂互动提问成绩+上机习作成绩+实验小组大作业成绩+期末统考成绩(以考查拓展性思考论述题和逻辑推理的计算思维能力测试为主)。

目前考核标准无法达到完全的统一和公平,对于课堂习作和分组大作业缺少针对性地点评和分析,有的老师对平时成绩给的很松,有的则控制的严格,期末考试成绩由于占总成绩的比例不多,所以评价成绩的方法有待改进和完善。

二、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存在的问题

我们每年都会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议,也会常与开设同类课程的兄弟院校交流并调研取经,根据并借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教学要求和目标,适度调整教学结构并甄选最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各种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的尝试和改革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由于学时被大幅度的削减,为了尽量减少课程内容对学时的依赖性,我们将原本理论知识部分按教材章节授课的方式改革为按主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而原本实践操作部分按基础操作和技巧操作顺序讲解的方式改革为按案例解析的形式演示指导。

目前本课程的总学时数只有32学时,而实际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增加了。但是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和瓶颈限制却无法根本性地得到解决和突破,那就是在仅仅32个总学时的限定内,到底怎么施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课程的趣味性?怎么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传授的同时又要保持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性和探讨性主题讨论及其操作实践部分的针对性点评?这都需要时间。

2、学生问卷调查

去年年底我们对所有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做了一个课程授课效果问卷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学生普遍认为这门有必要开设,但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理论课内容多,课时少,老师上课信息量太大,几乎无法记住;由于无法深入具体地讲授理论知识部分,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略显枯燥;

 实践上机操作的内容学生普遍认为很实用也很感兴趣,但是没有老师示范指导自己做起来很吃力,可是由于学时的限制,老师无法全面展开讲解;

 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学时。希望增加教学互动性和思考空间,希望老师能更具体细致地指导上机操作并对学生的课堂习作和分组大作业进行有建议性地分析和点评;

 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操作技能能力有一定帮助。

三、改革理念和思路

针对我们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那就是在仅仅总学时32的限制下,到底怎么施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这都需要时间。为了从根结上解决或者改善本课程存在的矛盾和瓶颈问题,我们将尝试在课程中加入MOOCS的元素,我们的目标既不是对课程的完全替代,也不是对课堂的完全翻转,而希望是对课堂的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延伸、补充、转变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我们将先从操作实践环节入手,目前一堂操作实践课基本上是由以下基本分内容分割:基础操作(≥50%)+技能操作(≤20%)+案例分析(≤20%)+习作点评(≤10%)

这里的突出矛盾是:如果不对基础操作和技能操作进行细致的讲解,学生就无法理解案例的实现,更无法独立完成课堂的习作和分组大作业。而如果将课堂70%的时间用于讲解那些琐碎的操作,却将课堂习作和现场互动点评学生作品的时间就基本挤掉了。而学生最希望听到的是老师是如何点评他们的作品好在哪里?缺陷在哪里?需要做那些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可是目前这些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宝贵指导,却只能通过一个冰冷地打分而画上句号。学生永远无法明白自己的作品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那个分数是如何打出来的?

所以,通过加入MOOCs元素的课堂,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将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我们将对课程的讲授方式做颠覆性地改变,就是摒弃以往的以琐碎操作顺序讲解的刻板授课方式,结合MOOCs主题视频,采用主题知识点的讲座方式,围绕课程任务和目标内容,交互式课堂形式,课程有更多的时间提供师生互动和讨论,老师提出主题并侧重引导性地启发和激励,带领学生一同探讨扩展性的应用和现场点评学生的习作和大作业。

总之,是将之前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关注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达成度,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研讨式教学,确保教与学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加入MOOCS元素后的课堂,自然会变得更加开放和活跃,教师可以精讲课堂内容,给学生更多现场练习和提问的机会,可以更好的突出重点。同时课前对学生进行提问和抽查,确定和监督学生的自助学习情况,课后会布置学生自学的内容,进而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将课堂50%以上的时间用于讨论和点评分析案例和学生作品,让课程更加有趣和生动起来。此外,在MOOCS网站上会提供师生交流的空间,实现课外的在线辅导和答疑。网络的线上MOOCS与线下的课堂绝对不是完全脱钩的两部分,而是互补互生的关联体,学生在MOOCS中弄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回到课堂中得到解答和分析;而在课堂中不甚明白的一些操作细节可以课后回去补看MOOCS视频,来巩固课堂的操作和内容。

加入MOOCS元素的课程,使得评价学生成绩变得多样化并且更加直接和公平。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分布的更加合理,如课堂互动、随堂习作、随堂测试、调查报告、期末考试成绩以及相关分组大作业等构成学生课程考核的总成绩。

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从灌输课堂向互动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的进程。

加入了MOOCS元素的实践课程,可将需要老师示范解析的案例以及主要操作技巧,以MOOCS视频的方式展示操作技术点,而精心设计制作的MOOCS视频可以随时提供学生自助观看和学习,同时,网站会记录每个学生观看视频的次数以及回答预设问题的正确率,网站会将每个学生的所有数据保存起来并随时更新和自动跟踪记录的变化和打分。这些自助学习的分数直接纳入期末总分的比例中,为了确保网站中学生的分数的真实性,我们会在课堂做抽查性提问。

另外,MOOCS网站根据每个学生的答题测试情况,还会提供每个学生自助学习的指导性意见,即提醒学生应该着重观看哪些主题的知识点视频。因为,我们在设计MOOCS测试题目时,都会将题目的关联知识点做对应的标注。

为了确保学生能真正掌握MOOCS中要求的基本操作技能,我们会设计海量题库,每次系统自动抽题,尽量确保学生每次测试的题目重复率低。

四、改革目标

如果说更多的内容都转移到MOOCS视频中去了,那么课堂还讲什么呐?我们会指定学生实验内容的效果和目标,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课堂习作和互动的环节,课堂现场讨论并提交即时习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快速掌握操作要领,并可高效地完成布置的课后学生分组大作业。

最终考核也采取多样化灵活的打分方式。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习作讲评、现场提问等环节,都增加了考评的多样性和公平性。而不同专业的具体侧重,则可以由授课教师在课堂做补充和延伸(目前先试行文理之分),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

加入MOOCS元素后的一堂操作实践课基本上就由以下基本分内容分割:

案例分析(≤30%)+延伸性应用(≤10%)+课堂互动与提问(≤10%)+习作点评(≥50%)+基础操作(转换为MOOCS视频和在线问答0%)+技能操作(转换为MOOCS视频和在线问答0%)

加入MOOCS元素后的操作实践课总成绩基本上包括以下几部分:

MOOCS问题闯关得分(≥50%)+课堂抽查提问(10%)+课堂习作(10&)+分组大作业(10%)+期末综合论述题(≤20%)

五、改革内容

1、具体内容

(1)设计并构架MOOCS网站平台(已经与玩课网合作);(2)设计并构架课程体系和知识点归类;

(3)设计并制作MOOCS视频(从问题出发的对话形式);(4)编制海量题库系统;

(5)将MOOCS视频与题库中的题目建立知识点关联;

(6)建立学生信息库,记录每个学生的自助学习的轨迹和工程;

(7)将线上MOOCS与线下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形成互补互生的关系;(8)组织设计课堂互动主题和习作案例资料;

(9)重新规划和设计每堂课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10)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有趣起来、让学生爱起来、参与进来、共振起来。

2、解决的问题

(1)调整和改善有限的课堂课时的内容分配比例;

(2)颠覆传统课堂教师主角、学生配角的定位关系,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形式;(3)课堂授课方式从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4)将传统的单一形式的一分定乾坤,转变为形式多样、记录学习的过程、真实地体现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公平评价机制;

(5)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知识点和操作技巧的教授更统一规范;(6)让学生学会自助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而人性化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平台。

3、创新和特色

课程改革的创新和特色之处主要包括:(1)以问题出发的对话式MOOCS视频设计,亲切无距离感—互动MOOCS视频设计;(2)以通关式游戏模式来完成每个单元的问题回答,但是需要用自助学习和观看视频积累起来的积分来闯关拿单元成绩(系统自动记录过程),答对不扣分,答错就失分,当积分不足时,就必须通过观看视频再次积累积分,这样可以有效地督署和激发学生自助学习的兴趣——趣味性测验与自主学习激励模式;

(3)学生学习的轨迹以及通关答题的次数和分数,MOOCS平台都记录在案,老师可以随时查阅,并在课堂中针对多数人答错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而课堂中陌生的操作方法或是技巧,可以课后去学习和巩固——线上线下的互补互生的新模式;

(4)结合MOOCS视频和闯关测验,学生自助学习的过程成绩至少达到50%左右在MOOCS视频的学习和自己搜索查阅资料中获得,而课堂更多的是现场提问互动和习作点评的抽查性成绩——评价形式的规范性和多样性;

(5)结合MOOCS视频,进行案例解析指导,而在机房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驱动方式,将学生分组进行现场习作和讨论协作—任务驱动实践模式创新;

(6)MOOCS视频提供主体知识点,而不同专业的重点侧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关联则可以通过授课教师的课堂补充—分类教学模式创新;

(7)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多,教师少,目前这个部分一步到位有难度,但可以先从实践操作小班化小组化做起)—针对性强的灵活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新;

(8)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挑选优秀的教师进行MOOCS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工作,保证知识点传授的规范统一以及记录学习过程成绩的公平性——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的新模式。

(9)从小范围试点到全校范围的辐射教学新模式。希望通过几轮的尝试和摸索,找到一条适合本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新方法并拓展到课程的全部内容。

6.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六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法,主要是完善教学内容、实行分模块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改进考核方式、加强师资培训等.

作 者:杨波 许海成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7.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七

1 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人才的培养为教学核心,这与高等教育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将高等教育的模式和经验照搬到高职教育中是不科学的,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职业培养的目标相脱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一项重要的参考条件。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时,要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合理地规划设计。了解职业岗位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并以此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工作能力,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校方与社会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教学内容和计划共同商议和制定。社会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职业需求[1]。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Web Quest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有效满足社会需求。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能力。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了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普及与推广,培养更多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职业人才。但是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无法与信息时代社会职业需求相互匹配,教学方式和手段稍显落后,Web Quest教学模式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

2 Web Quest教学模式的优势

2.1 目标明确

Web Quest教学模式是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开展课程单元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并有效地予以利用,以解决课程教学当中的任务和问题。在进行Web Quest教学时,先设计好教学任务,然后进行课堂组织教学。明确的教学任务说明了教学目标明确性,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完全围绕其展开。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Web Quest教学模式能够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Web Quest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2.2 资源优势

对于新时期的高职教育来说,信息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相比,Web Quest教学模式在信息资源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利用互联网这一巨大的平台,从中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Web Quest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同样也带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同样受到十分深远的影响。正是Web Quest教学模式发挥其资源上的优势,可以在教学当中创设多个情境问题,学生也能从中获得多元化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是难以获得的。Web Quest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地思考和探究,并学会收集和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有效地分析、处理和解决。

2.3 良好的引导性

Web Quest教学模式当中,主要分为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等六大基本模块。这六大模块可以看作Web Quest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添加非关键性因素,比如分组、跨学科等活动。Web Quest能够将活动、任务划分成多个小模块。将小模块当中的任务有序地串联起来,组织规划。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任务的分析和处理,学生在该过程当中获得更多的收获,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随着学生对于Web Quest模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接下来的学习[3]。

3 基于Web Quest的教学设计

Web Quest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增强可操作性。根据Web Quest的各大模块,相应地予以设计。Web Quest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需要围绕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进行,突出任务的真实性、整体性以及开放性,同时还要保证其科学性、趣味性,对于高校职业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某高职一年级进行调查研究,当前大多数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之前,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有着一定了解,包括上网浏览、搜索信息,进行电子邮件收发等,对于office等办公软件能够简单地操作和应用。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Web Quest模式显然更能满足他们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和掌握。

3.1 教学情境设计

情境创设与设计是Web Quest教学模式的核心,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贴近日常生活以及社会需求。教学任务要尽量保持真实性。对于该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本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计算机基础可以作为本专业的辅助课程进行教学。因此在情境设计中,创设与学生本专业相符合的情境。增加学生在教学当中的参与度,吸引学生主动投入进来。学生能够在模拟现实的场景当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在情境当中能够寻找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并予以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在教学情境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使Web Quest主题模块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4]。

3.2 教学任务设计

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主体模块的情境设计贴近于生活实际,教学任务的设计同样如此。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布置,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贴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升自信心,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任务的难度要保证合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决定。要做到循序渐进,从解决小任务着手,逐渐提升水平,锻炼思维能力。

3.3 过程设计

在Web Quest教学过程设计中,需要有效地拓展思路。对于过程模块来说,可操作步骤是关键性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起到指导、组织以及帮助的作用。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源与步骤,以小组或者个人任务的形式,分析和解决各类学习问题。在Web Quest教学过程模块设计中,需要进行详细的过程分析解读。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Web Quest教学中,将模块设计分解为出发、探索、创作、交流以及答辩等几个环节,并对每一个环节步骤进行描述分析,一般使用第二人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和工具,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资源模块设计

Web Quest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而资源模块设计则是Web Quest教学模式设计的重要部分。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要,向其提供与教学主体相关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这一优势平台,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学生。当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网络平台得到有效的利用,为Web Quest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4 结语

评价与总结是Web Quest教学模式当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在Web Quest教学完成后,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设置评价表格,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成绩进行综合性考量。以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Web Quest教学效果予以客观准确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总结,以获得经验。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总结,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善,有效地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Web Quest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有着教学方面的诸多优势。借助网络平台,通过Web Quest的教学模块设计,以更好地发挥Web Quest的优势,能够充分满足当前职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就业需求,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范燕,段旭,王芳,等.基于Web Quest的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49,84.

[2]蒋玉婷.基于Web Quest教学模式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12-113.

[3]樊伟,周正国.基于Webquest模式的高职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设计[J].职教通讯,2012(33):72-73.

[4]黄亚娴.基于Web Quest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的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8.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八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计算机课程也就成了技工院校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技工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计算机使用技能,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更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全面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了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作 者:彭玲  作者单位:深圳市技工学校,深圳福田,518049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 关键词:兴趣   能力  

 

9.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九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主要目的。同时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以及成功就业方面奠定基础,在整个高职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鉴于本课程的重要性以及本人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简单谈谈本课程教学的几点改革。

1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专业需求

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不是“零起点”、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结合、与应用结合等问题是现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用以下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

1.1 分层次教学

在现有的教学中,大多数院校却是在大一课程中进行统一排课,不同起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同的学习,由于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因此,可以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摸底考试(30+70),其中30%为理论知识,70%为操作技能。以考核操作技能为主,根据成绩不同分数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分层教学,并取得相应学分。

1.2 突出专业特点,满足不同专业需求

本课程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期末参加统一考试。这对以达标为目标的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却忽视了两点差异:各个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

在教学中,应该围绕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来讲解计算机的应用。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测重点教学,这样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测重学习Excel,掌握数据的统计和管理等知识,才能为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打好基础;而机电系的学生重点是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课CAD的学习打好基础。又如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可放在办公自动化的掌握和应用上;理工科学生的学习重点则是一些实用技术,如硬件实体的辨别及安装,软件和系统的安装,防火墙、密码学等相关知识。

2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注重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1 重组教学顺序,优化教学链

传统的教学顺序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每块内容都是先理论后实践。一开始就以大量篇幅、源源不断的理论概念充斥,学生不能用计算机做具体的事,往往使学生一来就中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应设法加以改变,让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有趣操作应用中,一来就能用电脑做些有意义的事。先接触硬件、软件的使用,熟悉特点后再去了解它的历史发展、结构特点、运行基础,学生才会有兴趣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同时把“计算机网络基础”提到“操作系统”前面,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前,会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资源,熟悉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对未知领域有了迫切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有许多软件的使用(概念和操作方法)有相似之处,可以采用将相似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软件分块教学,块间相似内容进行联系引入,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异同,组成相似块,进行模块化教学。

2.2 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现在很多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在讲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多动手,多尝试,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多媒体演示工具自己主动地去学习,远比教师在课上“填鸭式”地讲,效果要好得多。比如一些同学在操作时使图片和文字的关系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通过“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就会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实践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大量的项目实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愉快的教育,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的不竭动力。

2.3 改善考核制度

改变一般考试一次性定论的传统做法,变有限考试为无限挖潜。对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将课程成绩分成三个部分,平时成绩、上机考试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情况来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理论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

2.4 教学条件的改革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演示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近几年,我院投入大量的资金,不断更新计算机,同时在机房增加了大量的多媒体设备,每个机房都安装了投影,“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 结束语

21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我们必须有创新思想,达到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充分利用现代资源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兴趣,牢固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和利用计算机技能解决专业问题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移芝等.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鱼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分级教学改革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

10.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十

1 慕课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

慕课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A Massive Open OnlineeCourse),起源于美国。2013年是慕课在我国的历史元年,课程一推出上线就迎来了飞速的发展,有人认为,这是一场信息教育的革命,也有人认为,这将造成大学传统教学模式围墙的消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社会媒体都在倡导“互联网+”时代,在我们高校教育中,也可以加入“互联网+”元素,而目前的慕课就是互联网加网络课堂教学的最好体现。目前随着国内慕课资源的大量开发,很多高校都加入了慕课联盟,也有很多高校开始探索慕课教学,特别是很多独立学院都开放了部分选修课的慕课教学,学生在慕课学习完成一定学时,考核合格就认定学分。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利用慕课在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进行试点,随着慕课资源的不断强大,随着学习观念的不断改变,慕课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途一定会非常光明[1]。

2 当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水平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经常上网的同学计算机知识掌握得很好,一看就会操作;一些高中时代很少碰计算机的同学对计算机操作水平就很差,有的同学鼠标还用的不是很流畅。这样的差异就给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带来了麻烦,使老师的教学进度不能适应水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

2.2 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目前计算机基础主要讲授的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和网络基础知识。要将这些知识完全让学生吸收消化,是需要利用大量时间来让学生上机实践操作,而目前很多高校安排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上机实践学时偏少,学生上机只够将老师布置的实验进行验证,换个实验内容学生就束手无策了,这就让实践教学没有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如果增加实训上机的环节,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那么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就会巩固和提高。

2.3 教学手段滞后,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在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PPT利用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操作步骤本来就很繁多,学生大都当时看的精彩,下课后可能就忘记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学生上机实践时又要对着教材和笔记慢慢操作,教师在机房里面不停地为学生答疑,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最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走向

3.1 改革教学形式,引入计算机基础MOOC教学

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了能适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的目标,那么必须对其进行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改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慕课教学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来,无疑是对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一个有力的补充,慕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可以使课堂教学重现,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这样能满足所有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度,有些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学习拔高的知识点,一般的同学可以通过慕课巩固课堂基础知识。同时慕课还开通有互动交流区,交流区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这样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相信通过慕课的引入会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更加精彩[2]。

3.2 进行多样化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如果只凭一份考试试卷来进行评价,这样是不科学的。计算机基础本来就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必须采用多样化得评价体系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引入慕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慕课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的情况给个平时成绩,上机实践是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否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上机实训就能非常清楚地反映出来。我们的综合评价可以按照平时成绩占30%,上机实践占40%,期末考试占40%来进行考核,按照这样的比例可以科学的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也能让所有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3.3 翻转课堂教学,让课堂充分融入MOOC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信息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这门与互联网时代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改变教学课堂主体,传统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引入慕课后我们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翻转,学生利用课余在慕课上进行在线知识点学习,课堂他们是主体,他们将学习的经历和学习的心得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这样每个同学好的学习经验都共享给了大家,使大家都养成主动学习和学会思考的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将学习的问题提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共同研究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非常精彩和活跃,也会增加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3]。

3.4 建设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MOOC教学资源库

将慕课引入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最关键项目是慕课系统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慕课学习不是简单的几个教学视频录像和一些教学课件,这样就失去了慕课教学的真正含义。我们独立学院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在慕课资源的构建上做到以本校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将慕课的教学资源利用知识点视频微课模块,网络评论模块,课后训练模块,留言板模块和师生互动模块进行有机的表现出来。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将章节内容资源进行无缝的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通畅的网状学习路径,各路径的节点处都嵌入有各种活动的模块,各内容都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这种资源的建设就像是开发一个程序,从开始到结尾要统筹布局,分模块进行实施,各模块之间要能相互调用,不可以出现运行发生死循环的情况。同时在资源的建设上还要考虑建设一些提高性的训练内容,为那些有需要提高自己的同学创造学习条件,这样就做到因材施教,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发挥慕课资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重视课堂、课外的学习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互动是引入慕课后区别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学习互动是慕课教学的精华之一,互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同学们进行自主慕课学习时难免会遇到问题,当疑问没有解决时就没有办法进行后续的学习,这时经过互动交流环节,可以在互动平台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会在第一时间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他个人得到了提高,其他正在学习的同学也对问题的知识点进行了学习。这种问题不断地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同时还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班级QQ群实现小班化辅导,老师定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专业特点在群里布置作业,同学们有什么学习心得也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让他们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

3.6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改革教材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载体。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大都是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办公处理软件及网络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内容普及,大部分讲解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菜单的基本功能,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教材上面大多只罗列了基本的例子,遇到深入的问题就无法入手了,只能照本宣科,无法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操作计算机的思维。这样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改革,将教学内容进行难易程度分解,设置难易系数,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同时设置拔高选项,为那些需要提高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最重要的实验环节不能松懈,实验内容要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进行与时俱进的设置,要让实验内容贴近我们的生活,同时还要增加实验学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课后能自主进行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慕课上增加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室是以后实验教学的发展目标,他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空间进行自主实验,他和慕课结合在一起将会让高等学校的教学相得益彰,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4 结语

引入慕课教学是独立学院教学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基础课程引入慕课教学可以极大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慕课的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网络媒体手段进行解决问题。引入和利用慕课必定会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带入互联网时代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2]祁博.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24):82-85.

11.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十一

信息技术是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总称。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因为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扩大视野。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元素合理地注入到教学方式中,基于网络交互平台,创设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等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跟其他科目相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有着更大的优势,我们可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信息技术手段适当地运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不一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一学年里,对象是刚进校的新生。由于一年级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地方,且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正因为生源地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和教育的不平衡,学生在中学阶段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明显不一,如城里学生很早就接触和使用了计算机,他们的基础较好,而在农村的一些学生很少或者几乎从没接触过计算机,到了中职学校后才开始接触和使用,他们的基础很差或者毫无基础。加上城里来的学生虽然能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但他们还是很少用来学习,大部分只是上网、看电影或者玩游戏之类,对学习不够主动,兴趣似乎也不高。基础不好的学生呢,虽然最开始比较有兴趣,也在认真学习,但由于学习难度还是稍大,不能及时消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地他们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挫败感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此时想要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

2.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通过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手段,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们通常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确,这种教学方式也很不错,尽管优点很明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1)教师为了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会花大量时间,如查找素材,设计版式等,而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些本末倒置。

(2)有时多媒体教学过于形式化,课堂上就是播放教学课件,只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移到了电脑上,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容易让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授课内容会明显增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必会加快教学进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和消化那么多的知识有些困难。

2.3考核和评价方式传统单一

考核和评价的方式比较传统单一,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出的题目,再提交给老师进行检查评分就可以了。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考核方式的模式,模式固定、命题无新意、考核标准单一,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时,他们就会有些束手无策,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毫无益处的。

3.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创新教学设计

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任课教师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如教学内容,任务目标,效果验收与评价方式等。每堂课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任务,如看书自学、利用网络在电脑或手机上查阅资料或分小组进行讨论等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这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发挥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方面都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有了这些,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气氛不会再那么沉闷,会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邮件合并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邮件合并的含义、作用和使用范围,最后让学生掌握邮件合并的基本方法及步骤并灵活运用。在进行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如模拟情境、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在QQ群里或大学城空间等发布任务,模拟相关的情境,如发布毕业证书模板图片和毕业生信息数据,要学生讨论如何制作毕业证书?然后让学生看书或上网查找邮件合并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最后制作微课视频并上传至QQ、微信群或世界大学城空间让学生观看、学习,还可以在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如自学成果展示,学习交流等。课中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再次提问并进行点评,强调知识点,布置课堂任务。课后进行拓展学习,邮件合并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应用,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小组间互相出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挑战赛,看每个组是否能又快有好的完成任务。课后制作以小组为单位把完成后的作品上传至QQ群文件或大学城空间中,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按等级计分。测试内容和形式可以是:(1)根据课前任务,随机提问学生。(2)参与讨论和回复,参与者计分。(3)课堂和课后竞赛,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计分并将完成任务优胜者名单公布于QQ群或大学城空间,同时展示优秀作品。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后,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也把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毫无兴趣,也很难主动探究学习。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创设一些跟工作、生活相关的项目、案例等教学情境,模拟工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组实践共同完成任务,学生会在模拟的情境中得到学习与锻炼,提高知识和完成项目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优化了学习目标,还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团结协作。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了锻炼。

3.3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目标,那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是指从项目发布、任务分发、作业布置到学生作业、作品提交都是在机器上完成。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还提高了评估的实时性,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或世界大学城空间等现代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样化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4.结语

12.基于工作模式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十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课, 是计算机领域中应用最广最普遍的一门学科。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由计算机汉字录入、WORD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Power Point的制作软件四大基础技能的应用组成, 所以, 该课程内容涉及应用软件多、平凡而实践性强, 要能熟练地应用他们, 必须是日积月累、熟能生巧。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学习实训起来枯燥乏味, 即使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成为编辑高手, 没有学到文字处理课程中的很多编辑技巧及应用技巧, 这不便于今后他们走入工作岗位, 进一步使用计算机进行大量的文字处理工作。因此,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基础技能的训练, 单项录入、编辑、电子表格管理基础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 而综合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更加必要。因此,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上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实训, “动脑、动手、动起来”, 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笔者发现,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大力开展“互动式”教学,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作用因素而完成教学的方式。它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近年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教学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改善。

2 互动式教学的应用方式

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法, 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以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使教师在“教”中探学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 从而达到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互动”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信息技术媒体互动。在教学中, 应将三个方面的互动相互联系并综合应用, 而不应片面地孤立某一种互动。

2.1 教师与学生互动

由于我国计算机普及和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 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学生的差异要求计算机教育观念必须从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向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转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面对面或网络的交流, 了解学生的需求,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反馈意见, 通过互动找到他们恰当的学习起点, 建构最适应他们需求的教学模式。

2.2 学生与学生互动

计算机知识涉及的范围广泛, 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软件开发, 都需要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支持。讨论、团队竞争是实现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较好方法, 通过讨论和团队竞争, 学生之间可以互取所长, 学习新知, 发现新知, 弥补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3 学生与信息技术媒体互动

计算机教学效果最终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学生要面对计算机去应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在上机实践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网络, 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机互动学习环境。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互动式教学实践

3.1 提问与回答问题进行互动式教学

提问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手法, 包括教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向教师提问等形式。在教学中, 如果学生愿意提出问题, 那么课堂已经具有互动的气氛,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所有人对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学生不愿意主动提问或不知道怎么提问的时候, 教师则要拿出精心准备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热情, 使之参与。

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学习动机, 教师对所提问题应组织学生共同思考, 并让学生上机亲自操作, 在实训中找到最佳答案。例如, 我在“WORD字处理”图文混排综合排版实训的教学中, 向学生展示一份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报纸, 然后提出问题“正文是如何环绕在文章标题周围?我们可以通过WORD中哪些排版命令来实现?报纸中照片是如何排在正文里?图例又是如何添加进去的?你觉得这样的版式还需要怎么排更具阅读吸引力?等等问题”, 带着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就必定想亲自动手进行上机操作, 在上机操作过程中, 有时难免会遇到操作技巧方面的问题, 这时学生就会提问, 老师具体指导解决问题, 并让学生将所遇到的操作问题记在本子上, 本子划分成两栏, 第一栏写上遇到的问题, 第二栏写上解决的方法, 日积月累, 熟能生巧, 学生今后遇到操作方面的问题就会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问过又忘了, 至此,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 就会有事可做, 有问题可解决, 并能及时总结提炼, 形成自己的排版风格, 最终让《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实训课程不再单调乏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发现学生在排版创作过程中, 会使用一些较为优化的方法, 并融入了他的排版思想与美学基础, 排出来的版式有的比所见到的报纸更具阅读吸引力, 这给我的教学引导提供了另一种思维形式,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过程中, 实现了教学相长。

3.2 团队竞争、角色扮演进行互动式教学

团队合作是互动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利用群体的智慧, 实现优势互补, 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分别扮演角色, 教师精心准备一些问题, 让各小组集体分工完成, 教师与其他同学共同进行评价和答辩, 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寓教于乐。例如, 笔者在五笔字型汉字录入技术课程中, 就进行了这样的团队角色扮演式学习, 五笔录入技术中, 当基础理论知识已讲解完, 学生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拆分汉字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以熟记字根编码为基础, 运用五笔字型汉字拆分原则, 将汉字拆分成字根编码, 达到输出汉字的目的, 初学的学生往往会拆分错误或字根编码记不住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改用拼音输入而放弃五笔字型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运用字根编码进行输入汉字, 笔者将五笔字型拆分训练, 设计成一堂游戏活动, 将班级划分成两大组, 每组中每一人扮演成一个编码 (人数不够可一人扮演二个编码) , 戴上字母编码帽, 学生必须记住自己的字母编码所分布的字根, 然后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 教师每出一个汉字, 涉及到哪些字母编码, 就让戴有相应字母编码的学生以最快的方式按五笔编码的顺序从左到右出列站好, 等待老师评价, 出列错或排列顺序错将扣所在小组的得分, 通过这样的团队竞争互动式游戏, 学生常常在角色出错的笑声中对字根的记忆加深了, 拆分汉字的能力加强了, 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也是体现教学互动性的关键。教学信息可以包括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考试情况分析等,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的观察、学生的提问、实践效果或课后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获取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馈信息研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以便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使其更加合理化, 达到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符合学科的特点、能够使教学由单向传授转化为多向交流, 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而且促进了教学相长,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探索与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中的运用, 达到了教学目的, 获得了更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课。因此, 必须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的训练。对如何加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能实训, 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互动式教学模式, 旨在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 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综合技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互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晓川.《互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J].《宿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2]李赟.《浅析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3]杜绍奎.《浅析中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J].《科学咨询》.2008年第7期.

[4]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5期.

上一篇:大班科学教学的计划下一篇:大学生创业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