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15篇)
1.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一
提要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两个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传染病的防制措施(综合措施、主导措施);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消毒。疾病监测。
案例某县C村共有64户,351人。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发生腹泻病人252例,罹患率高达71.79%,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为2个月,15岁以上的罹患率为68.12%,15岁以下为78.69%。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病程短暂,一般3~4天即恢复健康。经调查全村351人均饮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数人饮用1号与2号井水,饮用者罹患率为77.81%;而饮用其他井水者为2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8、P<0.01)。病前有饮冷水习惯者罹患率为81.45%;无此习惯者仅为39.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50.9、P<0.01)。于发病后10天采水样,从水源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
你认为这次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流行面貌呈现什么型?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进行病因学调查?怎样控制及消灭这类腹泻病?(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5):319)
2.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二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大方县传染病类型19种, 发病2 241例, 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 发病2 005例, 丙类传染病7种, 发病236例。2012年大方县传染病类型18种, 发病2161例, 其中乙类传染病11种, 发病1 684例, 丙类传染病7种, 发病477例。
1.2 方法
对本县2011年和2012年传染病治疗、疫情数据、发病特点等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这两年本县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点形成统计数据, 为本县疫情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结果
根据对本县2011-2012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点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 2012年传染病的死亡率和2011年传染病的死亡率相比有明显的下降, 传染病的总发病率也有明显的下降。具体调查的传染病发病情况见表1。
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知道, 乙类传染病的死亡人数, 2012年比2011年下降了50%, 而且2012年乙类传染病的发病人数有明显的下降, 死亡率也有明显的下降, 由此可以得出, 对乙类传染病的控制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丙类传染病的发病人数和2011年同期相比有明显的增加, 由此说明对丙类传染病疫情的控制需要加强。见表2。
注:2012年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排行第五位是艾滋病, 第六位是伤寒+副伤寒, 2011年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排行第六位是麻疹。从乙类传染病的前四位以及伤寒+副伤寒发病人数进行分析, 2012年除了梅毒的发病人数有所增加以外, 其他类型的乙类传染病具有明显的下降。乙类传染病2011年前六位发病人数占乙类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的95.96%, 2012年乙类传染病前六位发病人数占乙类总发病人数的99.34%。
3 讨论
从大方县2011-2012年2年内的所有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总共可以将传染病分为四个类型:呼吸道传染病、血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
2011年以及2012年肠道传染病均分为5各类型:甲肝、乙肝、戊肝、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呼吸道传染病2011年分为四类:肺结核、麻疹、流脑、甲型H1N1流感。2012年分为肺结核、猩红热。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2011年有狂犬病、乙脑, 2012年增加了出血热。血源及性传播性疾病2011年和2012年均为:乙肝、病肝、梅毒、淋病、HIV、艾滋病。新破在2011年和2012年均没有发病。
根据本县传染病的传染类型和发病类型, 分析传染病的发病特点:2011年和2012年传染病主要以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为主, 2011年的传染病的前五名为肺结核、病肝、痢疾、梅毒、伤寒+副伤寒, 在2012年传染病的第五名为艾滋病, 而伤寒+副伤寒在所有传染病中占据第六位, 2012年传染病的发病人数和2011年相比有所下降, 发病率和2011年同期相比, 下降了16.01%, 传染病死亡率也有所下降。2012年传染病发病率和2011年相比有所下降, 主要是因为肺结核、病肝、痢疾、淋病、乙脑、伤寒+副伤寒以及狂犬病发病人数有了一定的下降, 进而总体上2012年传染病的发病率总体上低于2011年的传染病发病率。
通过对2011年和2012年本县传染病发病情况和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后, 发现当前本县疫情分析控制中, 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虽然各乡镇的疫情报告及时率有所提升, 但是还有部分乡镇没有重视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 针对这点需要加强工作, 保证传染病报告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疫情控制中心, 对传染病疫情进行真实有效的分析研究, 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的发展, 提高本县传染病控制质量, 降低传染病发病人数以及死亡率。
为了将本县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降低, 各乡镇需要及时的上报传染病报告, 对甲肝、伤寒+副伤寒、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进行及时的监测, 杜绝谎报、迟报、瞒报等现象, 提高疫情报告的准确率, 采取有效的措施, 控制疫情的发展[2]。
摘要:目的:对大方县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点进行调查研究, 为大方县疫情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大方县2011-2012年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并对传染病的类型进行分类比较。结果:大方县2011年全县的传染病有19种, 感染2 242例, 其中因感染传染病死亡的有15例, 死亡率为0.67%, 在所有传染病患者中, 没有感染甲类传染病病例。2012年全县传染病共有18种, 共有2 161例, 其中因患上传染病死亡的有8例, 死亡率为0.37%, 在所有的传染病患者中, 没有感染甲类传染病的患者。2012年传染病发病率和2011年相比有所下降。结论:2011-2012年大方县传染病感染患者以及传染病死亡率均有明显的下降, 这表明本县的传染病疫情控制有显著的效果, 需要继续加强传染病疫情控制, 提高本县传染病控制质量, 降低传染病发病人数以及死亡率。本次调查分析可以为本县传染病疫情控制, 提供可靠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依据。
关键词:大方县,传染病,特点
参考文献
[1]吴海波, 黎宝全, 陆迅杰, 等.2006-2010年宜州市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12, 18 (1) :30-31.
3.传染病全球流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篇三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军队和移民的扩张,对外贸易的兴起,轮船和铁路运输的发展,促使霍乱走出印度,成为世界性流行病。1840年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将霍乱从印度引入中国。从历史学角度来看,霍乱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衍生物。在全球化过程中,一种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扩散,引发全球性爆发流行。
爆发于14世纪中叶的欧洲鼠疫大流行,估计死亡人数至少有2 500万。欧洲人均寿命从30岁缩短到20岁。致病菌隐藏在人体内以及周围生态环境中,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人患病,一大批人受到感染,短时期就蔓延成为社会大流行。整个社会陷入极度恐惧,社会心理容易出现崩溃,并摧毁社会道德和人性良知。欧洲社会行为出现极端现象,残忍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当街鞭笞自身肉体来驱除瘟神,形成“鞭笞派”运动。不少女子因打扮不慎,带几分姿色,被当作恶魔附体,活活烧死。
对疾病的恐惧演变成社会恐怖,原有隔阂的族裔或种族之间,因揣测“是谁引发瘟疫”,激化矛盾。鼠疫流行期间,犹太人遭大规模屠杀,恐怖事件频发。后续的300年中,各地疫情此起彼伏。领主或庄园主家族暴病死绝,农民取得无主之地,成为自耕民。然而,许多村庄空无一人,耕地荒芜。城市各行业缺乏劳动力,促使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镇。传染病的流行持续冲击社会结构,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终结。用历史学的眼光审视霍乱和鼠疫大流行,可以发现传染病全球流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2002年11月,SARS第一次爆发流行。发源地是广东佛山。当初国内没有采取应急防控措施,没有及时关闭野生动物集散市场,对外不公开疫情。病毒很快传播到北京,几周内向河北、吉林、甘肃、山西、内蒙古等地蔓延。病毒最初感染野生动物,然后传染人群,引发全球流行。
2003年初,一位美国商人在华期间发病,乘飞机抵达越南河内,住医院后死亡。意大利医师Carlo Urbani首先向越南政府和WHO(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他本人被感染而殉职。同年2月我国大陆一位医师,发病未经诊断,入住香港九龙某旅店,16名客人受到感染。这些旅客分别把病毒带到加拿大、新加坡、美国、越南和台湾。SARS先后向韩国、爱尔兰、西班牙等37个国家蔓延。2003年3月,WHO正式发出全球警报,并派官员进驻中国。北京全市实施隔离区制度,并控制各路交通运输。
再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起源于非洲,由移民带入美国,迅速传播到各大洲。第一次世界记录是1981年美国CDC发表的5例艾滋病报告。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游客人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三十年之后,艾滋病在我国己蔓延到各年龄段,包括60岁的老年人。走近那些被感染的人群,那些由母婴传播的无辜儿童,那些在输血、卖血过程中被感染的不幸男女,那些未婚的男女感染者,他们何尝没有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他们的心理被扭曲,在无奈中挣扎。这是健康的人们所无法深切体会的。然而,艾滋病在我国情势仍然严峻。
另一方面,艾滋病的防治从危机应急转向社会的常规行为。普及预防知识,加强媒体的宣传,建立社会化防治理念,就更为重要。今年国务院把“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的管理工作列入“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这无疑是重要举措。从长远看,要把政府的行为,从强制转化为社会自觉,把法律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最终改变社会风气。要做到这一步,必须有持久的、耐性的公共卫生教育。
从几次传染病大流行的历史来看,政府建立预警、警报、决策、执行等应对体制是关键环节。要成立专门卫生委员会,整顿生态环境的卫生,组织并协调医疗救援的力量。同时,把传染病全球流行的动态走向,纳入决策者的视野。传染病的防治,事关社会心理和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卫生问题。医学是科学,也是人文。
(北京协和医院官方网站)
4.春季流行病、传染病防控措施 篇四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预防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一)改善通风 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教室、寝室里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当周围有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
(二)接种疫苗
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三)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教室打扫卫生时,先洒水后扫地,免得把飞尘飞扬开来。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四)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五)生活有规律
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六)及时就医
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同时对发病的房间要及时消毒,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食醋熏蒸来进行预防。
(七)衣食细节要注意,合理膳食,增加营养
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使身体抵抗力增强。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春季流行病传染病防控措施
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5.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五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出现,为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就有必要提前进行细致的应急预案准备工作。应急预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传染病流行病防治应急预案(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传染病流行病防治应急预案1学校传染病一般以呼吸、肠道传染病为多发,针对这两类传染病制定如下应急预案。
1、呼吸道传染病的应急预案
卫生教师、班主任在班级中发现,诸如疑似流行性感冒、流脑、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时,应当立即让患病学生休息,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迅速联系学生家长,将患病学生送往医疗单位。对患病学生所在的班级进行消毒。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预案:学校坚持晨检制度,一旦发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异常增加时,要提高警惕。及时报告区疾控中心,配合疾控机构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2、肠道传染病的应急预案
卫生教师、班主任在班级中发现,诸如疑似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霍乱时,立即联系家长,把患病学生送往医疗单位,积极诊治。对患病学生饮用的可疑水或食物进行封存,若有排泄物亦应保留,以供采样检验。及时上报区疾控中心,并配合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学校卫生教师要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3、无论是发生呼吸道或肠道传染病,都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及早报告,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甲类传染病要求6小时内上报。学校发生的多为乙类、丙类传染病,根据要求发现后12小时内上报。卫生教师认真组织填写(学校传染病登记表)存档保留。
小学传染病流行病防治应急预案2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防止传染病在学校内暴发流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由学校负责人x为组长,x为副组长,其他各位老师及各班主任为组成成员。报告员由高丽兼任。
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①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制定本学校的工作预案;
②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分解到班级,落实到教师;
③制定学校晨检制度、“零”报告制度、专人负责联系制度、24小时电话畅通制度,并检查督促本校各年级落实情况。
④开展对学校师生的卫生宣传教育;
⑤建立每日学生缺课登记制度,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
⑥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对有传染性疾病症状的学生,及时督促到村卫生室就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⑦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
二、防治措施
(一)、全体教职工严格落实“五早”要求,对于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出快速反应。
1、要早发现。要坚持实行晨检制度。每天早晨由班主任到班级中检查学生到校情况(必要时要测量体温);每天都要保证教室的通风;加强对教室、食堂、宿舍等场所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学校食堂、小卖部、饮用水的质量管理,确保师生饮食、用水的安全,加强校园卫生清洁工作,尤其是学生接触的公共教学设施、公共用具要加强消毒,及时消除校内外垃圾堆和卫生死角;建立缺课登记制度,班主任要及时落实学生缺课的原因,并对生病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双休日、节假日结束返校时,班主任需对学生逐一进行晨检。
2、要早报告。出现疫情时,要第一时间隔离学生并报告学校有关领导,同时及时告知学生家长。
3、要早隔离。一是对疑似病人要及时隔离,并通过家长将其送往医院诊治,严重者直接拨打120将其送往医院;二是对密切接触者要实行隔离,通知家长接回家观察或到卫生室检查。当一个班级出现一例确诊的传染性疾病患者,整个班级应该停课。确诊的传染性疾病患者痊愈后需持正规医院的证明并经学校检查确认后方能返校。
4、要早治疗。发现疑似病人,必须及时通知家长将学生送往医院治疗。
5、要早处理。要配合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等相关医疗部门,做好疫情检测和发生原因分析,并配合有关部门对疑似患者或患者住所及所到场所进行科学消毒处理。
(二)、广泛宣传,普及卫生知识。
学校应普及卫生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做好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有关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培训,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三)、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的防范。
教室、会议室、图书室、实验室等人群较集中的公共场所,落实好以下防范措施:①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②课间要求师生到室外活动。
③学校应按规定定期消毒。
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防控传染性疾病疫情监测制度,建立晨检、消毒、隔离制度,重点实施对体温37、5℃以上、伴有咽痛或咳嗽之一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测,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疗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必要时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当地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传染性疾病疫情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传染性疾病疫情报告
1、学校召开传染性疾病防控专题会议,指定疫情报告责任人,我校由高丽负责每日疫情防控报告。
2、严格执行学校传染性疾病疫情报告程序,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出现疑似传染性疾病疫情时,学校领导小组必须马上启动本校应急预案,学校负责人立即(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3、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及相关科室平时要加强日常工作,各负其责,一旦发生疫情,按小组责任分工保证工作迅速到位。
4、任何人都不得隐瞒、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迟报、谎报传染性疾病疫情,对有违反者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传染性疾病疫情的应急响应
学校一旦发现传染性疾病疫情,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响应。
(一)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通报。
(二)学校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实行24小明值班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三)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四)发现疑似传染性疾病疫情时,要及时与卫生、疾控部门联系,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
教室、图书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做好消毒工作。(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六)当发现传染性疾病疫情时,学校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
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应暂缓进行;并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必要时可以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实施全面或部分停课。全体教职工必须把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落实各项防控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因工作不力、不负责任、措施不当等造成疫情扩散传播或对师生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的,要实行安全责任追究。
小学传染病流行病防治应急预案3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对社会的稳定也造成很大的影响。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市教委及卫生局有关文件精神,本着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及时有效地控制传染病在校园的发生和流行,使传染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特制定如下工作预案:
一、目标管理
1、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传染病信息监测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在校园的发生和蔓延。
二、组织机构
传染病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学校成立传染病应急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总负责,分管副校长负责保证转送病人的车辆,随时待命;体卫处负责与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的及时沟通,加强宣传工作,稳定师生情绪,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总务主任负责安排疫点的消毒工作,负责门卫的管理;班主任负责联系家长,掌握学生家长的电话;校医负责现场的及时救治和转送病人,校医要掌握并每学期核对全校学生的家长联系电话,确保紧急情况下与家长的联系畅通。
三、应急处理
1、学校在接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有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报告后,应不折不扣地实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应急预案。对上级相关部门应急指挥部的指导和督察,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2、学校师生员工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立即向校医报告,校医及时向传染病领导小组报告。
3、校医在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时,必须按照规定时间:甲类传染病(包括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6小时内;乙类传染病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告。统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区疾控中心报告。任何人不得瞒报、慌报、缓报疫情。
4、校医对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在做好自身保护的前提下,及时转送附近医院诊治。
5、校医和班主任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6、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由总务主任安排相关人员在校医的指导下做好消毒处理,必要时请疾控中心进行终末消毒。与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应严格进行临床观察。
7、对易感人群应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用药,群体防护措施。需要进行隔离的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应主动配合有关卫生部门采取的医疗措施。
8、校医应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的调查。
9、校医务室建立相对的隔离、配备防护和消毒设备,对疑似传染病人进行筛查、分流,发现情况及时上报。
10、在传染病期间,各班指定专人每天向校医报告本班学生的缺课情况、健康状况,班主任和校医要及时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并保持联系,以便进行跟踪管理。
11、体卫处安排相关人员加强校园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消灭鼠害,灭蚊灭蝇灭蟑螂。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换气良好,对人员密集的教室、电脑室、图书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定期进行消毒。
12、门卫要严格把好校门关,外来人员来访登记,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校园,禁止外来人员进入教室等人员密集区域。在校期间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离校。
13、教师利用健康教育课、板报、广播等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增加自我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师生自我保护能力。
四、注意事项
1、疫情发生后,校领导应稳定师生情绪,要求各类人员不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2、传染病疫情发生后,要注意维护正常的学习秩序和工作秩序,教室要做好患者以及家长的思想工作。
6.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六
孩子抵抗力脆弱,是极易被病毒侵犯和感染的人群,而春季又是流行病、传染病的高发、多发季节。近日,十里铺小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预防控制流行病传染病的传播,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建设平安幸福校园。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学校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以及一日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二是坚持晨检午检制度。每天由当班老师负责每天的晨午检工作,做到一看二摸三检查,做好晨午检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按要求上报。三是后勤工作抓细抓实。早上要求各班开窗通风,每天学生离校后要求老师对教室、厕所等活动场所进行消毒,防止一切细菌滋生蔓延。
7.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七
1 基本情况
铁盖乡属于半农半牧区, 其中拉才村、铁盖村、上合乐寺村属牧业三村。牲畜以天然草场终年放牧为主, 很少舍饲或圈养。调查中群众反映每年春季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和死亡, 尤其是以山羊羔发病最为严重, 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很高。多在冬春季节发病, 发病初期羊群中2~3只出现症状后, 逐渐在羊群中广泛发病和流行。主要症状表现为口腔粘膜、齿龈、舌面、唇部周围发生丘疹、脓疱、溃烂、结痂, 引起羔羊采食困难、极度消瘦, 甚至死亡。治疗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将病毒灵研成粉末和碘甘油 (或植物油、酢油) 拌成稀糊状涂擦患部, 肌肉注射抗病毒类药物。同时对同群未发病羔羊作预防性的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涂上5%的碘酒, 口服病毒灵预防起到很好的效果。
2 调查方法
2.1 调查对象
铁盖乡拉才、铁盖、上合乐寺等3个村山羊羔。
2.2 调查内容
对该乡拉才、铁盖、上合乐寺3个村农牧民饲养的山羊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产羔、发病及死亡情况, 并分析调查统计结果。
3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铁盖乡拉才、铁盖、上合乐寺3个村山羊羔传染性口膜炎发病率为33.2%, 死亡率为6.84%,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4 分析讨论
通过调查断奶前羔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幼年羊发病率低, 该病的发病率与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羔羊初生后适应性和抵抗力较差, 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发病后若不及时采取隔离、治疗、预防、管护等综合防治措施, 在全群中迅速传播, 引起大批羔羊发病和死亡。
该病多在冬季牧草枯黄, 开春牧草刚返青初期发病最为严重, 此时也是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干旱强风季节, 刚出芽的牧草尖被风吹日晒变成针刺样, 羔羊采食时容易被刺伤等引起的发病和传染。
羔羊饲养管护不当,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群众科学养畜意识差, 对传染病的危害认识不够。发病羊与健康羊仍混群饲养, 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5 建议
本病对外界环境有极强的抵抗力和传染性, 因此, 一旦在羊群中发现, 及时地将发病羔羊与健康羔羊隔离饲养。对圈舍、场地、饲槽、饮水用具等应定期彻底消毒。
对发病羔羊及时药物治疗, 加强管护, 饲喂麸皮等精料和柔软饲草料, 增强抵抗力, 尽量减少对创面的刺激, 促进愈合。对健康羊采取预防性综合防治措施。
每年春季该病流行之前预防性地对母羊及羔羊注射羊口疮疫苗, 有效防止羊传染性病口膜炎病的发生和流行。
8.传染病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篇八
摘要:传染病学作为我国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医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由于传染病所具有的传染源多样、发病突然、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此,为了能够及时的采取对策来应对一些突发性的恶性传染病,保障人们的健康,提高传染病的医疗水平显得刻不容缓。传染病學的教学作为提高我国传染病医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在遏制传染病的产生、传播与提高传染病的治疗水平等方面极具现实意义。因此,为了培养更高素质的传染病学医学人才,传染病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迫在眉睫。下面,本文将在以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为主线的基础上,初步分析我国传染病学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几条有效的对策来推动传染病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以期供相关医学教学人员参考。
关键词:传染病学 教学模式 创新探索
引言:当前我国传染病学教学工作的发展正处于低谷期,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在不断地涌现,给传染病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常见的传染病例已经得到控制并且这类病例产生的频率也在逐年下降,而新的突发性传染病在逐年的增加,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传染病临床教学内容与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多变的传染病例,传染病教学与现代医学实际需要相脱节,无法及时的应对突发性的传染病,当一个新的传染病产生时,往往大多数医学生会显得毫无头绪,不知所措,这就是当今传染病学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所导致。因此,为了提高医学生对传染病的应对能力,及时的阻止传染病的传播与恶化,保障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创新与改革我国当前传染病学教学模式显得极为必要。
一.当前我国传染病学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1.传统的医学理论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
我国当前的传染病学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沿用传统的课堂医学理论知识的授课为主,众所周知,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都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授课的内容大都是书本上的,内容有限,传统课堂教学的老师大都信奉“一言堂”,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相关传染病学的知识理念,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如何正确的处理突发的传染病,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学生缺乏进行传染病的临床实验,在传染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获得处理传染病的亲身的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导致传染病教学的效果不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传染病医学方面的需求。
2.医学教材内容陈旧滞后
由于我国的传染病具有发病突然的特点,所以,一些最新产生的传染病不能够及时的编入教材,因此,造成了传染病相关教材的内容不够完善,存在滞后性,同时,传染病的这种特征也给医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导致了教材内容的不够完善。其次,当前社会新的传染病在不断的产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适合用于传染病临床教学的病例有限,而能够利用的传染病例资料却无法满足医学生进行传染病的临床医学实践活动,最终也阻碍了当前传染病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1]
3.部分医学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专业素质欠缺
当前我国的医学教师大都是年纪较大、具有一定临床医学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虽然他们具有较丰富的传染病临床教学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他们大多奉行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开展传染病学的教学活动,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的已经不适用与当今的医学教学模式,因此,也就导致其传染病教学的效果不佳。其次,某些青年医学教师缺乏传染病临床教学的实践经验,且由于知识面的局限,其在传染病方面的专业医学素质也有所欠缺,在实际的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效果较差。
二.传染病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1.改革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注重实际医学需要
针对目前我国传染病学教学中所存在的理论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状,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实现我国传统的传染病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将传统的课堂医学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医学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医学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进行医学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传染病学的一些知识内容,在传染病临床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传染病的发展变迁,及时的将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传染病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学范围中来,通过进行传染病感染、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等专题研究,增强学生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在传染病学方面的学习兴趣,实现传染病学教学水平的提高。[2]
2.及时的将最新的传染病例纳入教学内容中来
我国的医学教材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内容上会产生滞后性,且由于其医学教学资料的有限,导致学生在传染病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相关可查的资料而最终造成学习的效果不佳。因此,加快教材内容的更新,积极的将最新的传染病案例纳入教学内容的范围中来,这一工作迫在眉睫。例如,当SARS、人禽流感等传染病产生时,虽然这些内容不在我国医学教学的大纲之内,也不属于医学教学课程内容所规定的范围,然而,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在进行传染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其纳入教学内容的范围中来,作为一个新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医学临床知识。
3.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医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我国传染病医学教学的主导者与组织者,直接影响着我国传染病学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医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推动我国传染病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十分的必要。首先,将新兴的信息技术引入到传染病学的教学中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来收集各种最新的传染病案例,建立传染病病例资料库,形成病例资料的共享,同时,教师在进行医学理论知识的授课时,将听、说、看等方式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传染病的诊治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进行传染病学的学习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在病例讨论中掌握传染病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其次,推动青年医学教师开展进一步的深造,提高教师的临床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医学专业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传染病学教学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在新形势下,相关医学教学人员需要不断的改革教学方式,勇于探索实践,提高自身的医学专业素质,以增强学生的临床医学实践能力,最终实现我国传染病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斌. 新发传染病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2015,02:21-22.
9.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九
为建立完善学校卫生与传染疾病安全管理防控制度,切实加强学校卫生安全管理和流行性传染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根据国家中小学卫生工作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特制定学校卫生安全管理与流行性传染病防控制度。
一.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卫生安全管理与流行性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学校卫生安全管理与流行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和领导管理。
二.学校将卫生安全管理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小学卫生工作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学校卫生安全管理及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开展工作总结。
三.学校按照中小学卫生工作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设置卫生室,配配专(兼)职卫生技术人员,添置学校、班级、食堂等环境卫生设备、设施,在校园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卫生健康与传染病防控提醒警示标志、标识,加强校园卫生健康与传染病防控环境文化建设。
四.学校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要求配强配齐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开足开齐健康教育课,利用周前集会、班(队)会、手抄报活动,通过板报、专栏、网络等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食品卫生法规及卫生健康、传染病防控与环保知识教育。
五.学校制定完善和落实卫生检查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检查制度、预防接种制度、晨检午检制度、疫情报告制度。(1)定期开展班级学生个人卫生抽查,班级每周进行一次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并做好记录;
(2)流行传染病频发期,学校坚持晨检午检制度,各班级认真开展晨检活动,发现发现流行传染病疫情,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卫生防疫部门,对患病学生及时隔离、治疗;(3)学校加强卫生防疫部门支持配合,定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检查,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七.加强学生个人卫生管理督导,培养学生良好文明卫生习惯。学校、班级、班主任、教师争取家庭地、家长协作、配合,督导学生遵守作息时间,按时睡觉、起床和下、下学,按时作息,饮食定时定量,1
坚持“六勤”(勤刷牙、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被褥),做到“九不”(不喝生水、不吃“三无”或过期变质与不洁食物、不吸烟、酒、不乱用毛巾和茶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壳、纸屑杂物,不用指沾唾液翻课本,不把笔衔在嘴里,不做不卫生的游戏活动,防止传染病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八.学校加强教学卫生管理。(1)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课程标准、计划排课,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2)教师上课不拖堂、压堂,板书字迹工整、清楚,讲课声音符合要求,让最后排看得见,听得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要求学生坐姿;(3)学校、班级认真组织开展“两操”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用眼卫生习惯,要求学生看书写字时眼离书本或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不要在走路、阳光下、黑暗处看书或写字;
(4)学校每学年根据年级高低配套调换课桌椅一次,班级每月分组调换座位一次。
九.学校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1)学校实行校园环境每天一小扫,每周五一大扫的卫生制度,各部门(科室)、年段办公室,公共厕所、食堂、班级教室、楼道环境做到墙壁无脚印等污迹,无蜘蛛网,桌椅、门窗干净整洁无划痕和污迹,地面无痰迹、烟蒂、果皮纸屑垃圾及蟑螂蚊蝇孳生,桌椅、扫帚、废纸篓、畚斗、拖把等清洁卫生器具摆放整齐有序,并做发保持工作;(2)班级操场公共区域环境无果皮纸屑垃圾、杂草、洼地积水及卫生死角;(3)厕所每日定时冲洗一次,师生入厕做到大便入坑,小便入槽,便槽便坑无粪便堆积;(4)学校坚持落实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值周领导、教师、各班主任每周(日)认真检查班级教室、公共区域及厕所等环境卫生,做好记录,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学生的依据之一;(5)学校定期对食堂、厕所及周边蚊、蝇等孳生场所环境进行消毒、杀菌,开展灭蚊、灭蝇、灭鼠等除“四害”工作,预防病毒传染;(6)学校定期对学校花草树木打枝修剪、花园除草,做好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7)学校定期开展戒烟行动,禁止教职工及外来人员在校园公共场所吸烟,危害他人健康。
十.学校切实加强食品饮食饮水卫生安全管理。(1)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法规,按规定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等手续;(2)食堂工作人员聘用坚持健康检查和持证上岗制度,并定期组织体检和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及业务培训;(3)食堂食品原料采购坚持索票索证、2检查验收、入库、使用登记,建立安全台帐制度,禁止购买、使用、出售“三无”食品原料和过期、腐烂变味变质食品,杜绝食物中毒;
(4)加强食堂食品原料存储管理,坚持专人管理和分类、隔墙离地存放,生熟分开,标识明显,防止食物腐烂变质;(5)食堂食品原料加工制作严格操作规范及卫生要求,操作人员严格做好并随时保持个人卫生;(6)严格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使用登记制度;(7)严格坚持食品饭菜试尝、留样和餐厨器具清洗、蒸煮消毒杀菌、保洁制度;(8)督导学生在规定时间统一中餐,提倡学生自带餐具,饭前便后洗手,不暴饮暴食,珍惜粮食,禁止浪费;(9)禁止学生购买、携带“三无”食品进入校园食用,提倡不吃或少吃零食;(10)做好饮用水源的监测管理和学生卫生安全饮用茶水、桶装的供应、管理工作,禁止学生喝生水;(11)学校定期开展食品饮食卫生安全专项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十一.学校加强体育与社会实践卫生管理。(1)严格落实学校体卫工安全作条例制度,开展体育课与竞赛活动做好准备活动,并根据学生性别、年龄、体质特征合理确定运动量和安排组织活动;(2)劝阻生病学生参加不相适宜的体育活动;(3)学校、班级安排社会实践劳动,不能让学生干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性大的劳动,劳动工具、劳动强度,要考虑学生年龄、体质等特征,劳动时间不宜过长,同时要注意劳动安全保护。
10.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篇十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一、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C、HBeAg和抗Hbe:HbeAg出现较晚,在病变极期后消失,一般仅见于HbeAg阳性血清,若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抗Hbe出现而HbeAg消失,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期,传染性降低。
2、HBV DNA:存在于Dane颗粒中,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最直接、最灵敏标志。
3、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甲戊型: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
乙丙丁型:体液或血液传播,如母婴传播、输血、密切接触及性传播等。
4、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
黄疸前期:本期持续5-7天,甲戊型起病急,多伴发热,其他型多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肝功能主要为ALT升高。
黄疸期:本期为2-6周,自觉症状好转,尿黄加深,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1-3周达峰,肝脏大而质偏软,脾脏轻微肿大,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功检查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恢复期:本期持续1-2月,症状渐消,黄疸消退、肝脏脾脏回缩,肝功能正常。总病程2-4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
5、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改变者。可分为轻重中三度。
重度慢性肝炎:有岷县或持续的感言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6、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及诊断
1)肝衰竭表现: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3)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出现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4)腹水
5)出现肝肾综合征,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6)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ADD:胆酶分离即在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的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现象。
7、窗口期:即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后,机体尚未产生免疫抗体的时期,此期抗病毒抗体检查为阴性,易漏诊。
8、肝炎的重要并发症
A肝性脑病:旧称肝性昏迷。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其主要表现包括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昏睡或昏迷等。
B、急性肾功能不全:又称为肝肾综合征或功能性肾衰竭。在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时发生。C、腹水:在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时发生。钠潴留是早期产生腹水的主要原因。
9、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的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的发生率。只有慢性乙丙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并非所有的肝炎都需要。
2、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病毒,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临床表现】
发热期---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和肾损害,发热多称稽留热和弛张热。“三痛”即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即面红、眼红、颈胸红;“一肿”,即球结膜水肿。
低血压休克期---血压刚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后血容量继续下降则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出现烦躁、谵妄、神志恍惚的表现。
少尿期---主要表现为“一加重”即高血容量综合征,“二紊乱”即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三中毒”即尿毒症、酸中毒、水中毒
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又分为移行期(尿量由400ml增至2000ml)、多尿早期(尿量每日超过2000ml)、多尿后期(尿量每日超过3000ml)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恢复到每日2000ml以下。ADD:高血容量综合征,即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因水钠潴留引起的血容量增加,表现为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大,心音亢进,此期易出现肺水肿、充血性心里衰竭和脑水肿等。【治疗】综合治疗为主,早期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对症治疗,做到“三早一就”,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适量,争取在4小时内稳定血压。应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切忌单纯输入葡萄糖液,重者可输入双渗平衡盐液。由于本期存在血浓缩,不宜输入全血。血容量补充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变化,血压正常后输液仍需维持24h以上。
3、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或日本脑炎,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
初期:第1-3天,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极期:病程第4-10天,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本期的严重症)
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日趋好转。
后遗症期: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IgM可在病程第2天CSF中检测到,2周时达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补体结合试验为检测IgG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发病2周后出现,不能用于早期诊断,可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调查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重点处理危重症 对症治疗为主。
高热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降温不宜过快、过猛,禁用冰水擦浴,以免引起寒战和虚脱),药物降温为辅(应防止用药过量致大量出汗而引起的循环衰竭),同时降低室温。亚冬眠疗法---适用于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具有降温、镇静、止痉作用,肌注氯丙嗪和异丙嗪,因有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故应保持呼吸通畅。
抽搐处理: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若因高热引起,则降温为主;若因脑水肿所致,应加强脱水治疗;若因脑实质病变则使用镇静剂,常用地西泮,亦可采用亚冬眠疗法,巴比妥钠可预防抽搐
呼吸衰竭处理:去除病因对症治疗。氧疗;因脑水肿导致应加强脱水治疗;因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者应定时吸痰、翻身拍背,必要时用化痰药物和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道切开;中枢性呼吸衰竭时可使用呼吸兴奋剂,首选洛贝林,亦可用尼可刹米;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东莨菪碱、阿托品、酚妥拉明,可改善脑微循环、减轻脑水肿、接触脑血管痉挛和兴奋呼吸中枢。
4、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单链RNA反转录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CD4+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或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HIV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唾液、眼泪和乳汁等也含有HIV 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为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可经胎盘传播,或经产道及产后血性分泌物、哺乳传给婴儿 其他---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或污染的器械等。【病理特点】
组织炎症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主要产生细胞免疫,如导致CD4+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单核-吞噬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异常,异常的免疫激活。人肺孢子菌肺炎为常见的机会感染;卡波希肉瘤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HIV相关症状期、机会感染及肿瘤期)【治疗】抗反转录病毒为主(ART)
婴幼儿期,对于小于18个月的婴儿,首先选用PCR测定HIV DNA,阳性则可诊断,或PCR两次测定HIV RNA均阳性者可诊断。
5、伤寒:由伤寒杆菌(沙门菌属,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有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带菌者---潜伏期带菌者、暂时带菌者(恢复期排菌但3个月内停止)、慢性带菌者(恢复期排菌超过3个月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潜伏期---形成第一次菌血症,未被胃酸杀灭的伤寒杆菌在回肠下端,穿粘膜上皮侵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形成初发病灶,后侵入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入血循环。初期和极期---形成第二次菌血症,伤寒杆菌向肝、脾、胆、骨髓、肾和皮肤等器官组织播散。1)初期,为病程的第一周,最早出现的是发热。
2)极期,为病程的2-3周,此期传染性最强,出现伤寒特征性临床表现,如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玫瑰疹:在病程的7~14天(极期的5-6天)出现的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约2-4mm,压之褪色,多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天变暗消失,可分批出现、缓解期---为病程的第四周,极期和缓解期,一部分细菌随胆汁排出肠道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结,形成更严重炎症反应,易出现肠出血(累及血管时)、肠穿孔(累及小肠肌层和浆膜层时),是最严重的并发症。4)、恢复期---为病程的第四周,体温、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血常规:类病毒感染血象,WBC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血和骨髓培养:阳性。为最常用的确诊依据,在病程1-2周阳性率最高,且骨髓培养的阳性率(80-95%)高于血培养,骨髓培养受抗菌药物影响较小。
肥大试验:阳性。多在病程第二周出现阳性,但阳性率最高时期在第4周。有假阳性可能,当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或O抗体效价有四倍以上的升高时,才有辅助诊断意义。【治疗】
病原体治疗,首先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儿童和孕妇伤寒患者宜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
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血压和大便出血量,暂时禁食,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用止血药,如维生素K、卡巴克络(安络血)、酚磺乙胺(止血敏),必要时输血,内科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
6、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为志贺菌病,主要表现为腹痛、排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装,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病理解剖】
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乙状结肠与直肠,严重者可波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 急性菌痢:肠黏膜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典型病程初期为急性卡他性炎,后出现特征性假膜性炎和溃疡形成,最后愈合。假膜是由渗出物中的大量纤维素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假膜脱落后,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溃疡。由于病变局限,故溃疡表浅,肠黏膜穿孔少见。急性菌痢中,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轻微,突出的病理改变为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慢性菌痢:肠黏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黏膜溃疡不断形成和修复。【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中毒性菌痢
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伴头痛、腹泻,多先为稀水样便,后为黏液脓血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变量少,可有里急后重感,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无中枢神经功能症状。
中毒性菌痢:2-7岁儿童多见,成人偶发,可发生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局部肠道症状很轻或缺如。休克型:即周围循环衰竭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脑型:即呼吸衰竭型,因脑血管痉挛导致脑水肿、甚至脑疝,严重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混合型:以上两者兼有
慢性菌痢: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诊断】
多发生在夏秋季,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大便常规检查---外观为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和少数红细胞。
7、猩红热:由A组β型链球菌(又称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皮疹有“粒疹”、“线状疹”、“草莓舌”,“杨梅舌”等。
线状疹:又称pastia线或帕氏线,在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色线状。【治疗】
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每天2-3次/d,肌注,连用5-7天。脓毒型,加大剂量到800万U-2000万U/d,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成人1.5-2.0g/d,分四次静脉滴注。
4、流行性脑脊髓炎: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氏菌(又称为脑膜炎球菌,G-)引起的机型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流行病学】带菌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临床表现】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 普通型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 脑膜脑炎期 恢复期
巨脾型:最常见。脾脏进行性增大,下缘可达盆腔,表面光滑,常伴脾功能亢进。
腹水型: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可长期停留在中等以下,但多数进行性加剧,以致腹部极度膨隆。结肠肉芽肿型 侏儒型
异位血吸虫病(异位损害)---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人体常见异位损害在肺和脑。
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虐、三日虐、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雌性按蚊。
传染期:间日虐1—3年;恶性虐1年以内;三日虐3年以上,偶达数十年
三、基础治疗:
1、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
2、要注意水分的补给,以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应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
3、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力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
4、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
四、预防措施
11.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十一
1.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该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于深秋、冬季和早春,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1周龄内哺乳仔猪病死率可高达100%。
症状:仔猪突然呕吐和腹泻,几天内可波及全群。粪便呈黄白色或浅绿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患病仔猪很快出现脱水症状,1周龄内仔猪常于发生腹泻后2~4天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30日龄后少见死亡。成年猪的临床症状只限于腹泻、减食,偶尔会呕吐,排糊状至水样粪便,粪便呈黄灰色、灰白色不等,恶臭,通常在1周内恢复正常。
病变:胃内充满凝乳块,黏膜充血;外观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充满黄色含有凝乳块和泡沫的液体。
2.猪流行性腹泻(PED)
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12月至翌年1~2月多发,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任何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有的成年母猪不表现临床症状。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如果猪场内陆续有多窝仔猪出生或断奶,病毒会不断感染失去母源抗体保护的断奶仔猪,呈地方流行性。
症状:患猪出现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数可达100%。患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仔猪、母猪常出现精神委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约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症者水样腹泻3~4天可自愈。
病变:眼观变化仅限于小肠,可见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系膜淋巴结水肿。
两病均无特效治疗药物,用鸡瘟I系疫苗20倍量肌注,并交替口服补液盐和高锰酸钾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
二、两病相似之处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相互误诊几乎很难杜绝,因为两病有以下相似之处:①临床症状和病变无特征性。②发病时间都集中在冬春季节。③传染性强,可波及任何年龄猪群,哺乳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成年猪很少死亡。④无特效药物治疗。
三、两病鉴别表
四、两病鉴别图解
五、两病鉴别分析与讨论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分别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以猪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流行性腹泻有以下细微差异:①传染性胃肠炎病死率比流行性腹泻要高;②传染性胃肠炎传播速度较流行性腹泻快;③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期很少超过2个月,而流行性腹泻可长达6个月;④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呕吐严重,多是先出现呕吐,继而腹泻;流行性腹泻呕吐较轻,一般是在采食或吮乳后出现呕吐;⑤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胃充血、出血情况明显比流行性腹泻严重;⑥传染性胃肠炎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而流行性腹泻哺乳仔猪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0%。抓住以上要点,可减少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误诊,对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注射是有积极作用的。实际上,目前市面上所售疫苗几乎都是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且严重病例治疗时多进行强心、补液,因此,二者误诊并不意味着误防或误治。
六、实验室鉴别诊断
根据GenBank收录的PEDVM基因和TGEV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能分别特异性扩增TEGV和PEDV相应基因的引物,在优化RT-PCR反应条件以及敏感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等基础上,建立能同时检测TGEV和PEDV的复合RT-PCR检测技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开展TGE和PED的流行病学调查。
12.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十二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 2006—2012 年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中, 报告的宁夏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进行判定, 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事件4个级别, 一般级别以下为未分级事件[4,5]。
1.2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3录入数据,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2006—2012年宁夏共报告学校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295起, 占学校突发事件总数的97.36% ( 295 /303) , 占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93.65% ( 295/315) ; 波及人数302 915人, 报告病例8 840例, 无死亡病例, 罹患率为2.92%。事件分级以一般事件为主, 无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事件发生。报告疾病均为呼吸道传染病 ( 占90.85%) 和肠道传染病 ( 9.15%) 。见表1。
2.2 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2006—2012年宁夏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发生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009年最多91起。每年5月和11月2个高峰, 且春夏高峰报告数高于秋冬高峰, 高峰月份报告事件数占总数的97.29%。见图1。
2.2.2地区分布7 a间, 宁夏全区5市有21个县 ( 市、区) 发生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占总县区数的95.45%; 其中银川市最多 ( 128起) , 中卫市最少 ( 27起) 。发生起数居前5位的县 ( 市、区) 是兴庆区 ( 44起) 、西吉县 ( 27起) 、西夏区 ( 26起) 、平罗县 ( 20起) 和金凤区 ( 20起) 。
2.2.3病种分类2006—2012年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共涉及8种传染病 ( 呼吸道传染病6种, 肠道传染病2种) , 分别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甲型H1N1型流感、流行性感冒、麻疹、手足口病和甲肝。无甲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3种24起, 占事件总数的8.14%; 丙类传染病4种161起, 占总数的54.57%; 非法定传染病1种110起, 占总数的37.29%。报告事件数和罹患病例数均居前3位的病种是水痘 ( 110起, 3 125例) 、流行性腮腺炎 ( 92起, 2 898例) 和风疹 ( 30起, 1 226例) 。
2.2.4学校类型分布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多发生在小学, 共报告203起, 占事件总数的68.81%; 其中乡小学报告最多, 占事件总数的48.47%。乡小学的罹患率最高 ( 6.02%) , 其次是幼托机构 ( 5.41%) ; 不同类型学校间的罹患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 899.02, P< 0.01) 。见表2。
2.3 疫情发现和报告情况
2.3.1疫情报告机构295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有122起为属地医疗机构报告, 占41.36%; 95起为发生学校报告, 占32.20%; 69起为疾控人员通过网络直报发现报告, 占23.39%; 其他方式报告9起, 占3.05%。
2.3.2疫情报告及时性295起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中, 报告时间与网上录入时间间隔最短0.5 h, 最长168 h, 中位数为6 h。能够在2 h内进行网络直报为及时[4], 2006—2012年网报及时率分别为39.13%, 32.35%, 30.00%, 36.26%, 47.22%, 50.00%, 59.25%, 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11.61, P = 0.071) 。
3 讨论
学校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防控, 可有效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农村学校, 特别是乡小学将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6,7]。不同类型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罹患率不同, 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小学, 尤其以乡小学为主, 其次是县小学。报告病种主要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与全国和其他省份报道结果一致[8,9,10,11]。
报告病种除手足口病外, 其余均为疫苗针对性疾病。由于家长对收费疫苗的接受程度和对疾病防治的认识程度不够, 在学生中尚未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本研究结果显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机构仍以医疗机构 为主 ( 41. 36%) , 其次为学 校报告占32.20%, 疾控机构通过网络直报审核发现占23.39%。可见传染病疫情监测对早期发现学校聚集性疫情灵敏度不高, 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报告质量和及时性仍有待提高。
根据宁夏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 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1) 做好联防联控。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加强信息沟通, 做好疫情日常审核和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信息的核查工作, 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质量。 ( 2) 针对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多为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特点, 做好日常免疫接种管理和疫情暴发后的应急接种工作, 构建人群有效免疫屏障, 有效控制暴发疫情的发生。 ( 3) 加强学校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制度, 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患病学生传染期内严格居家隔离治疗, 痊愈后方可返校。 ( 4) 学校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疾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和幼儿的自我防病意识, 同时提高学生家长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防控认知度。 ( 5) 发生突发事件时, 学校要针对学生、家长、社会公众等多个方面进行危机处置, 减少群体性癔症的发生。 ( 6)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卫生资源缺乏、未配备校医、卫生条件差、学生卫生行为养成率低等问题,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公共卫生的关注和投入, 特别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卫生保障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李明芳.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应对措施[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3, 19 (1) :23-24.
[2]沈春安, 沈衡.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08, 3 (3) :65-66.
[3]韩俊锋, 王子军.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4) :463-465.
[4]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试行) [S].2005-12-27.
[5]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S].2006-02-26.
[6]毛国华, 杨天池, 王海波.2004-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控制, 2013, 28 (3) :233-235.
[7]张维萍.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隐患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0, 21 (5) :358-359.
[8]左丽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医学动物防制, 2010, 26 (8) :713-714.
[9]罗春蕊, 伏晓庆, 徐闻.云南省2007-2011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12) :1468-1470.
[10]谭兆营, 金辉.江苏省2006-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2, 23 (5) :1-3.
13.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十三
2018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大纲
2018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传染病学已经正式公布,为帮助广大考生清晰了解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信息,文都医考网整理了考试大纲内容,请参加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参考: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第一单元 传染病学总论
细目一:感染
要点: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表现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细目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要点: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
要点:
1.基本特征
2.临床特征
细目四:传染病的诊断
要点:
诊断依据
细目五:传染病的防治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治疗原则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预防
细目二:流行感冒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细目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细目四:艾滋病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细目五:流行性出血热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细目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7.预防
细目二:伤寒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细目三:细菌性痢疾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7.预防
细目四:霍乱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
6.治疗
7.预防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单元 消毒与隔离
细目一:消毒
要点:
1.消毒的概念
2.消毒的目的 3.消毒的种类
4.消毒方法
细目二:隔离
要点:
1.隔离的概念
2.隔离的种类
3.隔离的期限
细目三:医院感染
要点:
1.医院感染的概念
2.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14.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 篇十四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Gumboro)镇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该病又称为甘布罗病.
作 者:尹卓 周君 作者单位:尹卓(九台街道办事处畜牧站,吉林,九台,130500)
周君(伊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伊通,130700)
15.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十五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传染病资料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统计甲、乙、丙类传染病,统计日期为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2007—2010年幼儿园人口数据来源于遵义市统计年鉴(2008—2011年),2011年的人口数据来源于遵义市教育局。
使用Excel 2003录入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7—2011年遵义市托幼机构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共19种,病例6 872例,年均发病率为926.89/10万,发病数在全市总发病数中所占的比例为4.26 %。见表1。不同年份托幼儿童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179,P<0.01)。
2.2 传染病病种分布
2007—2011年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病例548例(7.97%),年均发病率为73.91/10万;丙类传染病6种,病例6 324例(92.03%),年均发病率为852.97/10万;年均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是手足口病(52.17%)、流行性腮腺炎(35.13%)、其他感染性腹泻(2.81%)、痢疾(2.30%)、风疹(1.46%),占托幼机构总病例数的93.86%。见表2。
2.3 地区分布
遵义市14个县(区、市)均有传染病病例报告,其中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红花岗区(1 833例)、汇川区(1 329例)、遵义县(862例)、桐梓县(579例)、道真县(359例),占托幼机构报告总病例数的72.21%。
2.4 发病时间分布
见图1。
3—7月和9—12月是传染病发病高峰期,病例数依次是4 135例和2 190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0.00%和32.00%。居于前5位的病种中,以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高峰期较突出。手足口病的高峰期是3—7月和9—12月,病例数依次为2 203例和1 262例,分别占手足口病总病例数的61.54%和35.20%;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峰期为3—7月和10—12月,病例数依次为1 507例和553例,分别占流行性腮腺炎总病例的62.34%和22.91%。
3 讨论
遵义市2007—2011年托幼机构传染病总发病率高于遵义市总发病率,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市乙类传染病学发病率,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高于全市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与其他地区的报道[4]类似,提示托幼机构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场所,特别是丙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遵义市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防控一方面应针对活动机构现实中存在的消毒措施不完善、保健室设立率低等[5,6],进行有效改善;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完善托幼机构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机制,而且应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托幼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多部门、多系统共同协作防控体系。
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率5 a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病种以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和风疹为主,传染病顺位与济南市较接近[7],但与鄂州市[8]和佛山市[9]不同,提示传染病的疾病谱存在地区差异。居于前5位的病种中,以手足口病为主,与其他地区相似[10],说明手足口病已成为托幼机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例数居第2位。该病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可通过加强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减少该病的发生[11]。由于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条件比较薄弱,如校医配置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12,13,14]、教师和校医参与传染病监测无时间保障等[15]。为有效提高托幼机构的防控能力,应大力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传染病报告监测制度,如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晨检、午检、缺勤登记和因病缺课追查等制度,尤其应强化教师在托幼机构传染病监测中的作用[16]。针对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应加强儿童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严格按照《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开展入托儿童的查验补种工作[17]。
3—7月和9—12月均为传染病发病高峰,以前者更为突出,与其他地区报道相似[18]。高峰期均处于托幼机构的两个学期期间,原因可能是托幼儿童在此期
间相互接触机会多, 易发生传染病并造成流行。因此,在学期中,不仅应加强托幼机构传染病的监测、晨检、消杀等预防控制工作,还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家长对传染病特别是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的认知能力,使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形成对托幼儿童的健康保护意识,并采取健康保护行为,提高托幼儿童的防病能力。
摘要:目的 分析2007—2011年遵义市托幼机构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幼托机构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7—2011年遵义市托幼机构法定传染病的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遵义市托幼机构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病例6 872例,年均发病率为926.89/10万,5 a间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703.179,P<0.01)。其中乙类传染病13种,病例548例(7.97%),年均发病率为73.91/10万;丙类传染病6种,病例6 324例(92.03%),年均发病率为852.97/10万。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手足口病(3 585例)、流行性腮腺炎(2 414例)、其他感染性腹泻(193例)、痢疾(158例)、风疹(100例)。3—7月和9—12月是发病高峰期。结论 遵义市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和流行腮腺炎是防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