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2024-10-08

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共15篇)

1.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一

单元教学要求

l.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写出比例,判断几个数是不是成比例;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 ,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 :5=24 :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   : 和7.5 :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  : =7.5 :3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      :2○  :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 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3.做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  :4组成比例?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学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专门性的教学设计, 在收获的同时与引发了相关的思考。基于此,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阐述。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入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存在心理上的畏惧甚至抵触。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并非是由于智力因素而学不好数学, 而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数学学习表现不佳。在教学过程中, 我利用北师大教材自身所具有的特色, 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在进行数学定义与术语的讲解时候, 教材中会有若干提示性与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引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 并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与卡通形象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 利用PPT把枯燥的数学术语变成生动的讲解, 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问题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堂, 并设置故事的亮点与悬念,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天地。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入点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数学, 用数学, 观察生活发现数学。

二、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六年级阶段正是小学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与低年级阶段不同, 此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更侧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逻辑概念。正因为如此, 在教学中, 我针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要求, 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应用题的讲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多用趣味性题目进行引入, 让学生去思考题目中的奇妙之处。并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扩大学生的视野, 利用数学知识的举一反三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用处。所以, 在教学中, 笔者引入大量真实数据与生活情境。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这一教学中, 笔者首先用充满趣味性提问来开始教学, 让学生想一想地毯的花纹与图案。接下来, 笔者再利用教具展示出许多美丽的地毯图案, 并小小地介绍了其来源与风格, 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当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内容中后, 笔者用简单的虚线条来标示出地毯上图案的面积, 并介绍了若干信息, 继而开始进入正式的理论知识教学。由于学生在丰富的铺垫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信息量, 再进入教学内容时, 反应速度非常快, 并且很容易就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其次, 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入诸多数学信息与数学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仅仅只是一堆无趣的数字与理论, 在其发展研究过程中同样有着很多值得去了解的知识与内涵。

三、以构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重视对学生思维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为重点, 强调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行教学设计。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升级到以带领学生“想一想”鼓励学生“议一议”发动学生“做一做”多让学生“试一试”的宽松教学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 心态轻松, 同时又可以体验动手实践, 尝试着自主探索, 并与同学们一起组成学习小组, 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从以往被动的满堂灌, 根本没有时间去自己思考, 只能一味死记题型。到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去思考与讨论, 把知识真正融汇贯通到自己的思维中去, “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特别是对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技能,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进行梯度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从熟悉数学的符号感入手, 逐步深入开始熟练运用符号, 理解方程意识, 学会设计方程去解决问题。并在不断的解题实践中, 可以根据题目所列条件进行推理与应用。而在图形的学习过程中, 笔者重点在于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侧重于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把传统板书所无法全面体现的空间感,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透视图与动态演示进行教学讲解。这样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 也就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也会形成思维模式, 不需要过分强调, 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四、结语

新教材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整理信息方式的多样化, 对于不同的学生呈现出的多种策略,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同时在方法多样化中, 鼓励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同时强调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为简洁的方法不等于是人人都会的方法, 如果学生用得方法不是最简便的, 教师也不应强求。总之,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一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身心发展基础, 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阶段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应吃透教材, 多进行教学拓展与教学手段的丰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巨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J].小学时代:教师版, 2010 (01) .

[2]陈兴林.武都区五马九年制学校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的“美”[N].陇南报.2009.

3.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学评析 篇三

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开篇第一章教学内容即为《算数学的复习》。教材的开篇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学生在回顾小学学过的内容同时开启对初中知识了解的大门。学生在这种小学与初中知识串联的过渡期中,能够尽快适应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思维模式,同时适时转变他们的学习习惯,为今后中学数学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北师版中学数学教材相对于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删减,降低了教材理论目标的难度和习题练习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教学内容难易度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在编订时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解题思维的探究;解题技巧、规律的归纳与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对数学理念的整理和数学技巧的总结。

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在存在其特色优点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薄弱环节。例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缺乏一定的趣味性。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上教材对理论知识追求的完备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产生问题。其次,在教材中,图表内容相对缺乏。针对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教材理应多一些图表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且具有形象性,学生学习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现如今,我国教改委已经开设了三级培训,并且通过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举办了相关的教学讲座。对于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的教学掌握,教师要摒弃传统守旧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模式,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语言传授给学生,积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学会主动将教材内容引向学生,而不是让教材牵着鼻子走。

当然,数学教改是一项相对复杂的教学工程,它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衰,同时影响教改的因素也是方方面面的,如升学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等。教师必须要熟悉自己教学版本教材中的数学教法与编订特点,并在教学方法中总结出一套易于自己传授学生的讲法与教学模式,兴盛教育百年大计。

4.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四

学校: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正 比 例

课 型 新 授 课 课 时 1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 学 活 动 及 主 要 语 言 预 设 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 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 求出各比的比值

(3) 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     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    。7和48是比例的      。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12 :6  =  8 :4

5.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五

1、变化的量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学习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二、合作交流: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三、汇报点评: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40页第1--3题

五、拓展延伸:

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随着()变化而变化。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系,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教学效果好。

2、正比例 正比例

(一)学习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学习重点: 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学习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导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自学感悟: 完成课本43页第4题

仔细观察: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合作交流:

结合两个实例,四人小组内说一说: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邮票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数量的比值相同。

四、汇报点评: 正比例的量的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正比例关系:y/x =k(一定)

五、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六、拓展延伸:

知识巧记

正比例,好脾气,两量相关要谨记。同扩同缩好兄弟,比值永远不变异。板书设计:

正比例

=k(一定)导学反思:

分析比较,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以及高度和体积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然后,老师用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最后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式。

正比例

(二)学习目标 :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yx 学习重点 :进一步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学习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

定),正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3、齐读正比例儿歌。

二、自学感悟:

“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三、合作交流:

在组内交流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

四、展示点评:

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两个量不成正比例。虽然乐乐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乐乐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习: 判断:

(1)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成正比例。

(2)三角形的底一定,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高成正比例。(3)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

六、拓展延伸:

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板书设计:

正比例

=k(一定)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特点便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

3、画一画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

yx例图象。

学习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圆的半径与周长。

10、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课本44页例题重点找出正比例图像的特征。

三、汇报点评:

小组汇报,集体点评。

四、归纳总结:

1、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相对应量中的各点在同一直线上,即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2、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45页“练一练”第1、2、题

六、拓展延伸: 完成课本45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画一画

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 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本着以下几个要求:

1、正比例是研究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2、知道正比例是一种怎样的图像。

3、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正比例图像在利用图像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着重让学生利用图像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体会认识正比例图像的好处,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4、反比例 反比例

(一)学习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学习难点: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自学感悟:

完成课本46页第3题,仔细观察: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合作交流:

结合实例题,四人小组内说一说:例子中的两个变量关系有什么特点?

四、汇报点评:

反比例的量的特征:

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 X×Y=K(一定)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47页“试一试”

六、拓展延伸:

想一想:课本46页第一题中哪对变量关系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板书设计:

反比例 X×Y=K(一定)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反比例

(二)学习目标: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学习重点: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学习难点: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

定),反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二、自主尝试: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7页第1题。

学生独立填表,然后根据表中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判断它们是否成反比例,最后,根据表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三、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订正答案,然后借助表格中数据交流:在书的总页数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天看的页数和看完全书所需天数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四、汇报点评:

根据反比例意义,可以知道:在书的总页数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天看的页数和看完全书所需天数成反比例。

五、巩固练习: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1)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

(2)生产摩托车的总数量一定,每天生产的辆数和所用的天数。(3)出勤率一定,应出勤的人数和实际出勤的人数。

六、拓展延伸: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板书设计:

反比例 X×Y=K(一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练习四 练习四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学习重点:判断实例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学习难点:生活中比例知识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是什么?

二、自主尝试:

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三、合作交流:

在组内交流每个题的解答过程。

四、汇报点评:

分组汇报解答过程以及小组存在的问题。

第3题(1),每块地砖的面积和所需地砖的数量,这两个相关联的变量,它们的乘积(地面面积)一定,所以它们成反比例。

五、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第4题,学生分析图像,根据信息逐一解决各问题。

六、拓展延伸:

=(x,y不为0),x和y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板书设计:

练习四

正比例:

反比例 : x×y=K(一定)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体现了以下两点:

y=k(一定)xy27x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展示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自主探究、点化引领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借助教师 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练习四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学习重点:判断实例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学习难点:动手操作,用图表示成正、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找一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说明理由。

二、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判断: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反比例。

2、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成反比例。

3、正方体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4、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成正比例。

三、汇报点评:

班内订正答案,并说明理由。

四、巩固练习:

填空: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成()比例。

2、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比例。

3、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比例。

4、一个人的年龄与身高成()比例。

5、食堂买回150吨煤,已经烧的煤的质量与剩下煤的质量成()比例。

五、拓展延伸:

把一段木料锯成4段要用24分钟,照这个速度,如果将这根木料锯成7段,要用多长时间? 板书设计:

练习四

正比例:=k(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导学反思:

yx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同时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时间

6、绘制校园平面图 学习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比例知识,同时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测一测”“问一问”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综合利用方向与位置,长度单位,常见平面图形,对称,比例尺等知识,体验绘制校园平面图的过程。学习难点: 会确定参照方向,能以确定的参照方向为标准化出某个场所的简单示意图。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明确活动任务:绘制校园平面图

2、设计方案

(1)、观察教材第51页两张平面图,说说这些平面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想一想,绘制校园平面图前,要先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A、在校园平面图中需要绘制哪些主要建筑物?

B、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如何收集这些数据呢?

C、如何确定这幅图的比例尺呢?

(3)、设计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活动方案,包括主要步骤和分工。(4)、实地测量并记录。(5)、绘制校园平面图

二、汇报点评:

1、按小组展示绘制的平面图。

2、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知识?采用了哪些方法?

3、利用所绘制的校园平面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绘制校园平面图 主要步骤:

1、确定主要建筑

2、绘制校园围墙的形状。

3、各建筑的平面大小和形状、各建筑间的距

离及在校园内的分布情况。

4、确定平面图的外围大小。

5、算出比例尺。

6、确定各建筑在平面图上的大小、形状。

7、绘制出各建筑在平面图上的位置,添加图名。

8、实地验证,完善平面图。

9、绘制正确的校园平面图

教学反思:

在没有学习地图知识前先让学生绘制学校教室平面图,结果,有的同学图画的大、有的同学图画的小,符号的不同、方向的不同——有的同学横的画、有些同学纵的画等)通过学习一些地理知识,在让学生画,前后二幅平面图的对照,学生就能懂得一幅地图上必须要具备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三个基本要素,并掌握地图三个基本要素的含义、用法,真正学会读、绘地图,使学生终身受益。

7、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对比探究中认识莫比乌斯带,使学生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莫比乌斯带。

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体验“猜想、验证、探究”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3、让学生经历猜想与现实的冲突,感受“神奇的纸环”的神奇变化,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学习重点:用长方形纸条制作莫比乌斯带。

学习难点: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中线剪开后得到的形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魔术,想看吗?(板书课题)

1、自学感悟: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主题图。

在纸环的内侧有一点面包屑,外面有一只蚂蚁,如果不让蚂蚁爬过纸环的边缘,它能吃到面包屑吗?

2、合作探究:

二、活动:

活动一:认识莫比乌斯带(1)、制作圆环纸带。摸一摸纸环有几个面几条边?(2)、制作莫比乌斯带。

尝试制作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纸环。

三、汇报点评:

1、怎样制作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纸环?纸带一端不动,另一端扭转180°然后再把两头粘贴好。

2、用彩笔在纸环中间画一画,验证这个纸环只有一条边一个面。巩固练习:

四、研究莫比乌斯带:

1、剪莫比乌斯带(二分之一)先猜测结果,再动手剪一剪。

2、剪莫比乌斯带(三分之一)先猜测结果,再动手剪一剪。

五、拓展延伸:

如果不是旋转180°而是更多的度数,或者沿四分之一的宽度剪开莫比乌斯带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不妨先猜测,再动手试试,最后验证你们的猜测!

板书设计: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贴莫比乌斯带)

导学反思:我坚持让学生先想一想,猜一猜,剪完以后再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样,就不只是让学生动手做,还要学生动脑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意识以及勤于反思的习惯。学生在猜想验证的互动实践过程中有困惑、有遗憾、有惊喜、有自豪。他们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想法,分享他人的喜悦。

8、可爱的小猫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对中的两个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所形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相似。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学习难点: 体会图形的相似。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第56页主题图独立完成其中的第一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1、订正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2、观察第二个问题中的表格,讨论:天天,晶晶,欢欢点对应的数对和乐乐的点对应的数对之间有什么关系?

3、把教材第56页的表格补全。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中分别画出三只小猫的轮廓。

三、汇报点评:

1、按组展示方格纸中天天,晶晶,欢欢的轮廓。

2、大家是怎样画的?

A、根据表格中的表示每只小猫轮廓的点的数对,在方格中描出各数对表示的点。

B、再按照字母顺序依次连接起来。C、还要画出眼睛,鼻子和嘴巴

3、哪只小猫和乐乐最像?为什么?

四、小结:

数对中的两个数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得到的新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似。)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57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可爱的小猫

(X÷2,Y÷2)(X,Y)(X×2,Y×2)

教学反思: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

教学中,我们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9、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

(一)学习目标 :

1、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圆柱和圆锥、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2、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难点:教会学生自己总结和整理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1、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理出知识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并将整理的内容写下来。

2、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交流:

1、在组内交流整理的内容。

2、组内尝试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

三、汇报点评:

结合小组的汇报,帮助学生总结内容的呈现形式:可以采用列举(如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可以列举一些解决问题的实例)、表格或网络图等呈现形式,对于学生所做的好的总结,应加以评价并请学生介绍整理总结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小组订正。)

2、小组合作完成第5题。

提示:要先根据高与底面半径的比求出高的长度。

3、完成第3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再反馈交流。

4、完成第4题

提示:通风管没有底面,只要求侧面积就可以了。

五、拓展延伸:

完成第6题。沙漏下部沙子的体积可以用大圆锥的体积减去小圆锥的体积。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S表==S侧+2S底

V柱==S底h V锥==1/3S底h 导学反思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本小节对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相对于其它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整理与复习

(二)学习目标 :

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应用意识。学习重点: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含义。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

1、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并说出它和比的区别。

2、比例尺怎样表示?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呢?

3、怎样把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

4、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二、自主尝试:

第10题。本题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学生先独立判断,再小组交流思考方法。

第12题。先让学生计算后填表,然后,让学生画图并说说图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得出y=0.8x,现价与原价成正比例.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题。本题是比例尺、面积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独立完成第8题。此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独立完成第13、14题,然后在组内订正答案。

四、拓展延伸:

园林绿化队要栽一批树苗,第一天栽了总数的1/5,第二天栽了136棵,这时剩下的与已栽的棵树比是3:5.这批树苗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设计:

比例

比例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正比例:两个相关联的变量,比值一定。反比例: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乘积一定。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导学反思:

我认为,今后开展复习课的教学特别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知识点的梳理和呈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表格法、网络法和列举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可放手培养学生反思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灵活把握复习课的上课节奏问题。注意有的地方要放手让学生思考和探索,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而有的地方节奏要快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问题,可以点到为止,不须为一些很容易的问题浪费太多的时间。

6.北师大版六年级比例尺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热热身。1.请填空(课件出示)

1千米=()米 1米=()厘米 1千米=()厘米

4千米=()厘米

5千米=()厘米

200千米=()厘米 1000厘米=()米

3000000厘米=()千米

60000000厘米=()千米

2、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如果我们想把整个中国的地域一眼看尽,有没有可能? 生:有可能,把它画在地图上

师:对,今天老师就把中国地图搬进了课堂。

师:你们知道人们是怎样把960万平方千米的大中国画在这张没有半个黑板大的地图上的吗? 生:把它缩小。

师:对了,就是把我们的祖国缩小画在地图上的。老师这里还有几幅中国地图,几幅国旗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师:为什么大小变了,而形状没有变呢?

生:因为它们缩小的倍数不同,所以大小不同,而形状相同。

再出示一副螺丝钉的放大图

师:这幅图是否能很清楚地看到它的螺纹?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把一些实际的物体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画成平面图。这就需要涉及到一种新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

二、独立探究、合作生成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亲手试一试,画一幅教室地面的平面图呢?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纸上画出长9米,宽6米的教室地面来。

学生1:(有学生会发出质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够画怎么办? 学生2: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教师:大家画的图是长9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或者是长3厘米,宽2厘米。)

教师:你的想法很对,跟老师的想法一样(用课件出示教室的平面图),在这幅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在图的右下方有“比例尺1:300”

教师:观察真仔细!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 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 学生1: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300厘米。

学生2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300。

学生3::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300倍。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得真不错,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自然生成、进行应用

1、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者: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教师: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比例尺? 学生1:在中国地图上。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

学生:在房屋设计图上。

……

3、出示各种比例尺,认识比例尺特征:(1)课件出示各种比例尺……

说说他们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米或()千米。(2)再次课件出示这些比例尺……

教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学生:比例尺是一个比;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的单位相同;比例尺的前项一般是1。

4、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学们理解的真好,你们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吗?(打开书先帮笑笑解决一下问题)

教师:图中比例尺1:100还表示什么意思?(注重意思的多样化)学生交流(略)教师:现在请大家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算法

学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5厘米,实际长=5厘米×100=500厘米=5米

学生2: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宽=4厘米×100=400厘米=4米

学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算出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研究性作业 课件展示练习

1、在这副图中,量得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是4.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你能计算出这副图的比例尺吗?

2、判断

(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3、选择

(1)用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千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A 1∶900000

B 1∶90000

C

1∶900(2)1∶240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是()千米。

A

B

240

C 2400

4、我们学校操场的长是200米,宽是100米。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操场的平面图画下来吗?

五、总结深化、活化知识

7.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七

【设计理念】“和谐教学, 多元发展”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在教学活动中, 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设计策略】在“和谐教学”观的指导下,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创设语言环境和情感渲染, 运用适度的课件资源和练习, 引导学生从对语言的感悟上升到“心灵之桥”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 力求达到教学中多因素的和谐共生。

【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 理解了“心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练习为桥梁,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无形的“心桥”。借助图片课件,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心桥。通过古今名桥、家乡的桥、心桥的三组图片的展示, 引发学生的思考。 (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明白“心桥”能使世界变得更和谐、美好。让我们共同构筑人世间美好的“心桥”, 让世界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 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 温故知新

1.课件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导入) 同学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 桥无处不在。这些造型优美的桥, 引发了作者樊发稼无限的思考, 今天, 我们要继续学习他写的散文——《桥之思》。请同学们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桥, 一边回顾课文内容。 (播放课件)

2.复习第一、二小节, 桥引发了作者樊发稼哪些思考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这篇散文的第一、二小节, 老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这两小节分别告诉我们, 桥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生个别回答, 师板书)

板书:桥之思;材料、形式、基本功能、美的享受……

[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桥的世界, 不知不觉地使学生既复习了一二小节的内容, 又引出新课,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练习引路, 品读感悟

(一) 多形式朗读, 初步理解第三小节的意思, 明白作者由桥思考了什么?

(过渡) 这些桥都是有形的桥 (板书:有形) , 世界上还有一种无形 (板书:无形) 的桥,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桥呢?作者由桥思考了什么?今天, 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散文的第三小节。

1.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

(1) 生自由朗读第三小节;

(2) 个别朗读;

(3) 男生读;

(4) 女生读;

(5) 全班读。

2.初步理解第三小节的意思。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你们读了几遍课文了, 对这段话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谁来说说, 桥引发了樊发稼哪些思考?

(1) 生畅所欲言。

师相机把握:A.理解“珍视”的意思。

B.举例说明“心桥”是如何架构在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C.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

(2) 再朗读理解第三小节。

[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 读中悟情]

(二) 以练习为桥梁,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无形的“心桥”。

借助图片课件,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心桥。

1.为了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心桥”的含义, 这里有一道语文练习, 请你们结合平时阅读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试着做一做。

(1) 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A.老师为我们架起了 ( ) 长桥, 让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B.《草原》一文中, 老舍的草原之行就是架设在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 ( ) 之桥;

C.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为大陆和台湾架起 ( ) 之桥;

D.1972年2月21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总理紧握着的手, 就是架在中美两国之间的 ( ) 之桥。

(2) 生口头交流。

(3) 展示完成的作业。全班齐读。比比看, 谁填得更准确。

(4) 每个同学选择其中一个例子在小组里讨论, 说说你对“心桥”的理解。

(5) 生自由选择交流。师相机把握。生交流“D”时, 出示有关尼克松访华图片及相关的资料, 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心桥”的意思。

2.“心桥”是多么重要!多么值得珍视呀!樊发稼就是由桥想到了心桥, 想到心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 民族与民族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心桥还存在于哪些地方?谁能再举其它例子说一说?

(生个别交流) 生答:个人与个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

师点拨:哦, 这就知识的长桥, 友谊之桥, 这就 ( ) 的长桥……

师再次点拨: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 民族与民族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那么这里的“。”可以换成什么符号呢?

3.指导品读排比句 (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 民族与民族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 。

小结:“心桥”虽然无形, 但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而“心桥”虽然无形, 但构建“心桥”也要有一定的基础, 这基础就是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只要我们有爱心、有诚心, 每个人都可以能成为一个构建“心桥”的专家。这样的桥越多, 我们的世界就越和谐, 越美好。这个和谐、美好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4.指导读第三句话

可见, 希望世间的“心桥”越架越多。这是樊发稼的心愿, 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愿望, 有感情地把整个小节读一读。

[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 教师通过精巧的练习, 图片课件, 创设情境, 化难为易, 适时引导, 层层深入, 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理解了 “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

三、课外延伸, 开拓视野

形态各异的桥, 引发了作者无限的思考。老师请你们看几组的图片, 看看它们也引起了你的哪些思考呢?

古今名桥:赵州桥、现代化杨浦大桥;家乡的桥:新桥、旧桥

心桥:我校手拉手活动, 胡锦涛与金正日会谈

他们引发你哪些思考呢?

[ 设计意图:通过古今名桥、家乡的桥、心桥的三组图片的展示, 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通过“桥”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祖国强大、人民的智慧;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国家与国家的友好相处。使学生的语文学习, 由课内到课外拓展延伸, 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做到既学文, 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的感情。]

四、总结学法, 学以致用

今天, 我们通过“反复读课文”, “抓重点词理解”以及“结合课外资料帮助阅读理解”等方法, 学习了《桥之思》的最后一段, 理解了“心桥”的含义, 明白了“心桥”能使世界变得更和谐、美好。让我们共同构筑人世间美好的“心桥”, 让世界更美好!。

[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 并加以总结, 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 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五、作业超市 (二选一)

1.搜集相关的资料, 了解家乡桥的历史和故事, 了解最新的建桥技术, 与同学交流。

2.你喜欢什么样的桥呢?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 你会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把你想到的桥写下来。

[ 设计意图: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 安排难易适中, 梯度明显的可选择性的作业,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 有弹性地选择完成,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8.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直观几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验几何阶段转入论证几何阶段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公式并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理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由于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景,呈现了一个旋转喷水的情景,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方法:通过割补、拼组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4.教学重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5.教学难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直线图形的认识到曲线图形的认识,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在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跃迁。

9.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九

(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

(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2、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

⑴请你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

.17.4.1反比例函数(1课时)

(设计人:)

【课程目标】

能力知识思维框架

探究

灵活运用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助线的方法.

方法.

常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解决有关计算问题及论证问题。

【教学过程】

时间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及方法

学生活动及方法

形成性评价

板书

15ˊ

10ˊ

创设情境

【目标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目标2】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目标3】

问题1

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的镇外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两人经过的路程一样,而且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问题2: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归纳总结:(上述两个函数都具有的形式,一般地,形如(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

说明

1.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定义相比较,本质上,正比例y=kx,即,k是常数,且k≠0;反比例函数,则xy=k,k是常数,且k≠0.可利用定义判断两个量x和y满足哪一种比例关系.

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又可以写成:(k是常数,k≠0).

3.要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只要求出k即可.

分析

和其他实际问题一样,要探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应先选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变量,再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设小华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是v千米/时,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是t小时.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所以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

1.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2.自变量v的取值是v>0.

分析

根据矩形面积可知

从这个关系中发现:

1.当矩形的面积一定时,矩形的一边是另一边的反比例函数.即矩形的一边长增大了,则另一边减小;若一边减小了,则另一边增大;

2.自变量的取值是x>0.

例1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2,它的一边是acm,这边上的高是hcm,则a与h的函数关系;

(2)压强p一定时,压力F与受力面积s的关系;

(3)功是常数W时,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函数关系.

(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式.

例2

当m为何值时,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

例3

将下列各题中y与x的函数关系与出来.

(1),z与x成正比例;

(2)y与z成反比例,z与3x成反比例;

(3)y与2z成反比例,z与成正比例;

例4

已知y与x2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2.求x=1.5时y的值.

例5

已知y=y1+y2,y1与x成正比例,y2与x2成反比例,且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

例题

1.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定义相比较,本质上,正比例y=kx,即,k是常数,且k≠0;反比例函数,则xy=k,k是常数,且k≠0.可利用定义判断两个量x和y满足哪一种比例关系.

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又可以写成:(k是常数,k≠0).

3.要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只要求出k即可.

10.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反比例关系的方法,感受学习方法的普遍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借助各种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能说明理由。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引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两种成反比例的量和它们的关系,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预设:

生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生2:这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质疑:反比例的图像是什么呢?

预设:反比例的图像是一条曲线。(教师板书)

2.质疑:回想一下,我们怎样学习成反比例的量。

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成反比例的量的学习步骤和方法:先把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列成表,再观察、讨论表中的变化规律,归纳变化规律,用自己喜欢的关系式表示。(板书:列表---观察---讨论---归纳---用自己喜欢的关系式表示)

[设计意图:让归纳研究成反比例的量的学习步骤和方法,目的让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应用与学习中去的好习惯。]

3.大家学习的真不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整理练习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关于反比例的知识吧。(板书课题:反比例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多媒体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

一篇文章,编辑设计了以下几种排版方案。

每页字数   200   300   400   500   600

页数   30   20   15   12   10

质疑:每页字数与页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分析:本题是巩固反比例意义的基本练习题。

建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算出每组对应数据的乘积,找到哪一种量是不变的,再结合反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预设:因为每页的字数×页数=总字数(一定),所以每页的字数和页数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这里让学生思考并自己概括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

(2)多媒体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说说你的理由。

①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与烧的天数。

②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③学校计划植500棵树,已植的棵树与未植的棵树。

④飞机从北京飞往上海,飞行的速度与需要的时间。

分析:本题是一组深入巩固反比例知识的判断题。

建议:

①先让学生思考,在明确思路后再让学生逐一解决。

②同桌讨论。

③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注意语言表达要具体完整。

预设:

①题每天的烧煤量与烧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每天的烧煤量与烧的天数是相关联的量,每天的烧煤量×烧的天数=煤的总量(一定)。

②题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因为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关联的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③题已植的棵数与未植的棵数不成反比例,因为虽然未植的棵数随着已植的棵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和也是一定的,但是它们的乘积不同,所以已植的棵数与未植的棵数不成反比例。

④题飞行的速度与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因为飞行的速度与需要的时间是相关联的量,飞行的速度×需要的时间=飞机从北京飞往上海的路程(一定)。

(3)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

已知x和y成反比例关系,请填写下表。

X   8  0.5  10

Y   4   16  0.2  0.25

分析:这是一道用抽象形式巩固反比例意义的题目。

①学生先思考,自行完成表格。

②讨论、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预设:先根据X和Y成反比例,确定X和Y的乘积一定,再根据第一组数据找到X和Y的乘积,然后利用这个乘积和每组中的已知数据,求出另一数据。

质疑:仔细观察表格,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x的值越大,y的值越小。

生2:第一栏的y的值4扩大4倍是第二栏16,x的值第一栏8就要缩小4倍是第二栏2。

……

再质疑:通过本题的解答,你认为这种类型的题解答技巧是什么?

预设:

生1:先根据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出这两种量的乘积一定,然后根据题里给出的已知数据求出它们的乘积,再根据它们的乘积一定与已知的一种量求出另一种量。

生2:若题目里,只给出一部分数量,应先判断这两种成什么关系,再按照相应的关系进行计算。

生3:填完表格后,还要再验算一下每两种量的乘积是否都相等。

小结:是呀,我们在做练习时,不能只为了练习而练习,要不断的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应用,本题是对反比例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也是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

印刷厂用6000张纸装订练习本。先填写下表,再思考每本的页数与装订的本书有什么关系。

每本的页数 20 30 50 60 150

装订的本数 300

①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表格。

②同桌交流。

③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归纳:表中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即装订的本数随每本的页数的扩大而减少,减少而扩大,而且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本数6000张(一定),所以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关系。

质疑:从题目的哪句话中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

预设:印刷厂用6000张纸装订练习本这句话,这句话说明要装订的练习本的总张数是一定的。

(2)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

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为什么?

⑴橘子的单价一定,购买橘子的数量与总价。

⑵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

⑶小明上学,已经走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

⑷小华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与看的天数。

⑸圆的面积与半径。

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成。

①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说)。

②预设:⑴、⑵、⑷成比例关系,⑶、⑸不成比例关系。

③质疑:正比例与反比例有什么异同点?

预设:

生1:相同点:不论正比例还是反比例中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

生2:不同点:正比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

生3:正比例与反比例所成的图像也不一样,正比例所成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反比例所成的图像是一条曲线。

生4:根据图像是直线还是曲线也能判断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大家归纳总结的真好,只有熟知了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关系以及成哪种比例关系,学习就是这样,要不断地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自主判断成比例的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找出正、反比例的联系做准备。]

(3)出示新课堂p27第5题

①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成。

②小组内讨论。

③汇报交流。

质疑: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关系,而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却不成反比例关系?

预设:①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和宽的乘积,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和宽的和的2倍。

②长方形的周长虽然一定,但是它们长与宽的乘积不一定。

教师小结 :很好,我们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一定要满足乘积一定的条件。

[设计意图:对不成反比例的量进行分析,反面推理,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深刻理解。]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多媒体出示新课堂练习:

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如下:

行驶的路程(千米)     32   96    128

耗油量     (升)     2   6     8

照这样计算,行驶480千米耗油多少升?

①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②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汇报。

质疑:从上表格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的比值相等,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正比例关系。

质疑: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预设:照这样计算就是按照每升油能行多少千米的路程计算。

再质疑:可以怎样计算?

预设:

生1:32÷2=16千米/升,480÷16=30升。

生2: 96÷6=16千米/升,480÷16=30升。

生3: 128÷8=16千米/升,480÷16=30升。

生4:480÷32=15         15×2=30升。

……

再质疑:看到这些列式 ,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

生1:列式不一样,但结果一样。

生2: 这一道题有很多种算法。

师总结:是的,同是一道题,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算法也就不同,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延伸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比例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你能给大家说一说,今天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师点名汇报,全班交流。)

2.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练习中进一步知道了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②两种量的乘积一定。通过比较我们又知道了正、反比例之间的联系,知道了同是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会不同,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板书设计:

反比例练习课

反比例的图像是一条曲线。

反比例

列表---观察---讨论---归纳---用自己喜欢的关系式表示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亮点之处:

⑴设计的练习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备课前,我深入研究我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明确每一道习题的作用和功能,根据班级特征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的习题作了适当的调整、组合、补充,对每一道习题都力求用足、用好、用到位,发挥习题的价值,并注重解题后进行反思或小结,使解题的方法牢固树立、融汇贯通,满足不同学生对练习的不同要求,充分实现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2)努力营造愉悦课堂,让学生爱上数学。这节课我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努力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轻松愉快的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了知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使用建议。学生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判断时会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在补充这些练习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再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

3.需破解的问题: 是否要对比例的应用进一步延伸拓展?

11.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体验教学法;教学方法

伴随新课改在学校教育中的推进与发展,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成效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已由过去的聆听教师讲授与做题巩固方法,向全面参与学习活动与自主理解掌握学识的方向发生着转变。体验教学法就是基于这一改革趋势下应运出的新教学措施,它旨在让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与实践中,亲身“体验”抽象的数学思想与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到课堂学识,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质量。

一、记忆型体验教学法思路与措施

高中数学课堂教育中有许多知识技能是需要记忆并在其基础上才能予以掌握应用的,如定义(指数的定义)、概念(角的概念)等,而学生在学习记忆时一方面会产生这个定义概念是如何确立为何这样确立的疑问,另一方面也会出现即使将定义背诵得极为熟练却在实际操作与做题时不知如何运用的问题。针对学生在记忆定义概念过程中知识理解与运用不到位的现象,可以在教学中使用记忆型体验教学法优化学生记忆知识的掌握能力。即通过创设相应的知识技能教学情境,学生经由情境中的学习体验深化对学识的理解认知程度,提升其对定义概念的应用意识与水平,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发展。

比如某一函数例题:下列表达式中是函数的有?(1)y=sinx2,(2) =sinx,(3)y=sin (4) =sinx。为了让学生作对本题,就需要理解到函数的定义并能实际运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游戏的记忆体验法帮助学生认知:将班级学生分为四组,首先让组内同学依次接力、一人一笔进行绘画(如人或动物)展开小组竞赛,并加以适当的奖惩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课堂实践的积极性与兴趣。然后于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基础上再进行将例题引入让各小组进行竞赛比拼(后一位同学可修改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学生为了获胜会仔细回忆与熟记定义,将学习融入于游戏带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水平。

二、理解型体验教学法思路与措施

除了对数学概念的记忆,高中课堂教学还包括诸多数学公式定理的学习。与定义概念不同的是,公式定理是满足一定条数学件才成立的推理结论,通常的结构是:“若条件,则结论”,也可以理解为条件 结论。这类定律不仅需要学生熟练记忆,还要能把握到推理过程的性质与触发条件,在对定理本身与推论过程的充分理解基础上才能有效应用在数学测试与操作中。对此教师可用理解型体验教学法即创造定理公式的理解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体验学识优化其学习掌握能力。例如在学习离心率e=c/a这一椭圆焦距比长轴长时,为深化学生对其的理解与领悟,可从其是圆锥曲线的定型量为角度出发,给学生设想人的长相风度与气质就是曲线中离心率的某一数值,当e=0.9时就说明此人的气质出现偏差同时椭圆的形状也较偏,通过情境帮助学生领会抽象化的学生定理,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与氛围。

三、操作型体验教学法思路与措施

当涉及立体几何、函数图象之类需要学生作图促进领悟的学习内容时,就需要操作型体验教学法帮助学生优化操作与理解能力,即以合适的情境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通过作图深化对学识的认知程度。例如函数图象中三角函数y=Asin( x+ )相关例题:三角函数y=2sin(2x+ /3)可由y=2sinx经由何种变换得出?对此的应试解答一般有:(1)把y=2sinx图像向左平移 /3单位,在将图像横坐标减缩为原有的1/2可得;(2)把函数图象的点横坐标先缩减为原有的1/2,再左移 /6单位而得出。为了让学生理解两类移动均能得出相同函数的原理,给学生设问:“把一个球形橡皮泥由A点移动到B点,且到达时泥球的高要变成其直径两倍形成一个圆柱体,应如何实施呢?”学生经过思考与作图很快就能得出两种方法:(1)在A点把橡皮泥变为所需圆柱体后再移动到B点;(2)先将泥球移动到C点再将其变为圆柱体使得正好位于B点。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通过这一设问了解到三角函数的变换原理。

结束语:

将体验教学法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与理解水平,还能让他们在数学情境体验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氛围。教师在使用体验教学法的进程里,要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与自主学习意识两手抓两手硬,让其在数学教育不但获得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升学识水平,同时在认知探索中深化思维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永亮.高中数学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和反思[J].才智,2014,27:139.

12.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十二

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 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只需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

二、学习内容分析

1. 本课是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2Unit 4 Writing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单元话题:Cyberspace

单元结构:Lesson 1 Tomorrow’s World

Lesson 2 Websites

Lesson 3 Virtual Reality

Lesson 4 Virtual Tourism

Communication Workshop (Writing an Internet page & planning a scientific experiment)

Culture Corner (New Zealand Fact File)

其中, 第一、三课为Language Focus, 第二、四课为Skill Focus, 第五部分侧重说和写的输出, 第六部分的文化广角侧重文化知识的输入。

2. 本课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学生学完Lesson 4 Virtual Tourism的基础上, 对Communication Workshop的内容进行的改编。Lesson 4 Virtual Tourism是介绍新西兰的阅读课, 而Communication Workshop是设计一个Internet page来介绍某地的写作课, 因此, 教师将两部分进行了合并, 并删除了Communication Workshop中说的部分。第四课文章结构清晰, 学生很容易提炼出文章结构和介绍某地的表达, 从而为下一步的写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为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 处于从初中向高中的过渡阶段。学生水平差距较大, 层次参差不齐, 英语学习兴趣一般, 但对一些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同时,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较为匮乏。

四、学法分析

学法: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展示纠错、学生互评。

理由: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和合作学习, 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师角色:指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五、学习目标

通过仿写, 学会介绍某地。

六、难点及突破

学习难点:避免中式英语, 运用地道句型, 介绍某地。

突破措施:反复强化。

形式:学生自主总结句型、教师借图片口语示范、小组讨论及板书展示、句子仿写、教师纠错引导、学生写作运用、教师评阅、范文展示。

七、教学设计思路

“词→句→段→篇”的教学思路, 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八、理论依据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本节课通过表格的设计, 使学生提取介绍某地相关的信息, 在讨论和写作环节, 使学生用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英语写作, 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交流与合作”。本节课的设计, 从始至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小组合作, 使所有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 从而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本课中“学生互评”“科代表总结”等方式, 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同时, 根据分层次教学理论, 教师要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本课在小组句子板书展示的环节, 使“学困生”借鉴仿写, 降低其写作难度, 通过“两种表达加1 分”的评分规则, 促使程度好的学生大胆挑战, 训练其灵活多变的语言组织能力, 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此外,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本节课在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水平的前提下, 将第四课与Communication Workshop进行了整合与删改, 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九、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学案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十、教学环境

1. 教科书、学案 (见附录)

2. 教学课件、投影机

3. 黑板、英语专用作文纸

十一、教学流程

步骤一:复习 (4minutes)

1.自主研读 (2minutes)

学生从课文中提炼介绍某地的句型和短语, 填入自主研读学习单的表格中。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设计, 培养学生用英语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语言的input和intake。

【自主总结】根据课本第14 页的课文, 总结介绍某地的句型和短语 (如表1 所示) 。

2.小组合作讨论、展示补充 (2minutes)

步骤二:句子仿写 (10minutes)

1. 通过图片介绍洛阳 (2minutes)

设计意图:①扫清写作生词;②激发写作兴趣。

2.小组讨论 (3minutes)

用所学的表达方式,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单中的七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group work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运用所总结的信息进行讨论, 帮助学生实现对语言的初步output, 为仿写句子搭台阶。

【句子仿写】

(1) 洛阳, 牡丹之都, 位于河南省西部。

(2) 洛阳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3) 它的人口超过650万。

(4) 洛阳四季分明。

(5) 著名景点有龙门石窟 (Longmen Grottoes) 、白马寺 (The White Horse Temple) 、关林庙 (Guanlin Temple) 以及众多公园。

(6) 洛阳当地美食很多, 比如洛阳水席 (Water Banquet) 。

(7) 洛阳以牡丹闻名, 每年四月, 许多游客来洛阳游玩。

3. 小组展示 (2minutes)

(1) 各组派代表上台板书展示 (采用随机抽取方式安排各小组展示任务)

设计意图:① 在写作中, 学生可能出现共性问题, 借板书引起关注。

② 采用随机抽取方式安排各小组的展示任务进行展示, 促使所有小组在准备阶段积极参与。

(2) 台下学生在学习单上翻译句子。

设计意图:①确保每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②“学困生”可借鉴学习单及黑板上的句子, 降低写作难度。

4. 评阅纠错 (3minutes)

(1)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评阅句子, 纠错并打分。 (2minutes)

评分原则:基础分5 分错误一处扣1 分

书写漂亮加1 分两种表达加1 分

设计意图:① 通过小组互评, 培养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行文逻辑的纠错能力。

②通过“错误一处扣1 分、书写漂亮加1 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书写漂亮, 表达准确。

③通过“两种表达加1 分”的评分规则, 促使程度好的学生尝试不同表达方式, 训练其灵活多变的语言组织能力。

(2) 教师点评引导, 纠正共性错误, 介绍好作文标准。 (1minute)

步骤三:写作 (17minutes)

1. 提醒学生使用恰当的过渡词、添加自然的头尾, 并举例说明 (1minute)

设计意图:为“句→段→篇”提供衔接素材, 以使行文连贯。

Transitional Words:and, besides, but.

The natural beginning and ending

Example:Luoyang is an attractive city.

The hospitable Luoyang people are waiting for you.

2. 展示好作文的六条标准 (1minute)

设计意图:使学生根据好作文标准, 对自己作文进行优化。

设计说明:高考评分标准有五个档次, 但对于高一学生, 具体细则更加适合, 因此在此环节, 只展示更符合学情、更易操作对比的六条标准。

What makes a good passage?

(1) Beautiful handwriting.

(2) Correct spelling and punctuation.标点

(3) Transitional words.过渡词

(4) Good expressions.

(5) All the key points.

(6) About 100 words.

3. 限时写作 (15minutes)

限时15 分钟, 为洛阳网写一篇英语文章, 向外国人介绍洛阳。

设计意图:限时训练, 使学生有时间意识。

步骤四:评阅 (6minutes)

1. 范文展示 (2minutes)

设计意图:通过范文展示, 为学生打分作铺垫。

Luoyang, the peony capital, is an attractive cit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 Henan Province. The history of Luoyang goes back over 4, 000 years and it has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6.5 million. It has a distinct climate throughout the year. Famous sights include Longmen Grottoes, White Horse Temple, Guanlin Temple as well as all kinds of parks.

Besides, there is various local food, like Water Banquet. Luoyang is also famous for peonies, so every April, a lot of tourists come here to enjoy the beauty of peonies.

The hospitable Luoyang people are waiting for you.

2. 学生对投影上文章进行评价, 教师点拨 (4minutes)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打分评价, 使学生尝试评价英语作文;通过教师点拨, 使学生明确评分标准, 并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调整。

步骤五:总结 (2minutes)

1.教师总结学习内容

(1) How do we introduce a place?

(2) What makes a good passage?

2.课代表点评各组课堂表现

步骤六:作业 (1minute)

Grade your own passage and your group members’passages.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作文的评价标准, 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十二、评价表

十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笔者感受最大的是以下几点:

首先, 灵活处理教材。本节课在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水平的前提下, 将第四课与Communication Workshop进行了整合与删改, 写作的话题变为“介绍家乡洛阳”, 激发学生兴趣。

其次, 目标明确。本节课目标明确, 所有环节的设计围绕“通过仿写, 学会介绍某地”这一目标, 环环相扣。

再次, 此次写作课效果很好, 目标达成较好, 学生在规定的15 分钟时间内写出了作文, 表达地道, 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符合好作文的标准。

另外, 此次公开课前, 笔者每天坚持练习发音, 模仿英美剧和广播中的语音语调, 口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更自然、更地道, 为公开课的成功增色不少。

我的困惑:复习引入的效果好, 还是图片介绍洛阳引入的效果好?为了教学设计的流畅性, 我选择了复习引入。但是, 没能完全激发学生兴趣, 因此我想, 调整顺序或许会更好。

专家点评

本节课亮点如下:

1. 优秀的任教素质。全英教学, 发音标准, 语调升降有度, 肢体语言丰富自然, 上课情绪饱满, 恰当的鼓励点评让学生也充满激情。

2. 科学的设计思路。由“词→句→段→篇”的教学思路, 目标明确, 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 充分信任学生。在句子仿写的板书展示环节, 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 让学生纠错评价, 充分信任学生, 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纠错能力。在作文展示环节, 给了学生评分标准, 在教师示范评价之后, 把评分纠错“大权”再次交给学生, 教师“退居”为引导者、帮助者。

4. 分层次教学。本课在小组句子板书展示的环节, 使“学困生”借鉴仿写, 降低其写作难度, 通过“两种表达加1 分”的评分规则, 促使程度好的学生大胆挑战, 训练其灵活多变的语言组织能力, 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5.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 使所有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 从而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本课中“学生互评”“科代表总结”等方式, 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需提高的方面:

1. 对学生的评价要简短, 冗长会浪费时间。比如, 学科代表总结后, 可以只说a wonderful speech, 不需要谦虚, 不需要再说Your oral English is so good that I think all of us should learn from you.

2. 课结束时没有小组分数总结, 要在平常养成下课总结的习惯, 才能加强学生的小组团队意识。

3. 由于此课是写作课, 有十五分钟时间学生是在低头默默写作文, 所以课堂气氛稍显沉闷。

附录:学案

Module 2 Unit 4 Writing

编制:田笑利审核:张艳俐时间:40分钟

【学习目标】通过仿写, 学会介绍某地。

自主研读学习单

【自主总结】根据课本第14页的课文, 总结介绍某地的句型和短语。

【知识链接】

合作探究学习单

【句子仿写】

(1) 洛阳, 牡丹之都, 位于河南省西部。

(2) 洛阳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3) 它的人口超过650万。

(4) 洛阳四季分明。

(5) 著名景点有龙门石窟 (Longmen Grottoes) 、白马寺 (The White Horse Temple) 、关林庙 (Guanlin Temple) 以及众多公园。

(6) 洛阳当地美食很多, 比如洛阳水席 (Water Banquet) 。

(7) 洛阳以牡丹闻名, 每年四月, 许多游客来洛阳游玩。

【课堂检测】

写作:牡丹文化节期间, “洛阳网”征稿, 你打算投稿。请写一篇英语文章, 向外国人介绍洛阳。

13.人教版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十三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体验到比例尺的意义。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让学生“分分类、分析画得像不像”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兴趣。比例尺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点,我在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意义时,把教室的占地平面图中的图上距离实例和实际距离组成一个比,并求出比值,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口脑并用,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本节课的教学经过两次听、评课后进行了修改,反思整个教学,感觉比较清晰、流畅,知识点也都落实到位,学生参与的热情比较高。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

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另外在预设课堂的生成,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也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我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4.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看图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

3.正确、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加法问题,给大家说一说?今天,小兰和小明要去调查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你们愿意和他们一块去吗?

二、进入情境,探求知识

(一)出示图片:主题图1

1.教师:他们首先来到停车场,猜猜看,小兰和小明会发现什么加法问题呢?

学生1:他们会发现一边有2辆车,一边有3辆车,一共有5辆车,2+3=5.

学生2:他们会发现一边有3辆车,一边有2辆车,一共有5辆车,3+2=5.

2.教师:他们说的都对吗?

学生1:他们说的都对,因为小兰是先数左边的3辆,再数右边的2辆,小明是先数左边的2辆,再数右边的3辆,不管怎么数,都是5辆.

学生2: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数的就不一样,列式也不一样,但是得数是相同的.

3.小结: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得数是相同的,即3+2=5,2+3=5(板书:3+2=5,2+3=5)

4.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两个算式中3和2的位置变了,得数是相同的.

教师:两个算式中交换3和2的位置,得数不变,也就是3+2=2+3.

(教师板书:3+2=2+3)

(二)出示图片:摆一摆1

1.他们乘车来到了公园,看到一些美丽的鲜花,你们知道他们又发现什么问题吗?

2.我们先用小圆片代表花来摆一摆.同桌2人,一人摆,一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说出2个不同的算式.

3.反馈.

(三)出示图片:小鸟图

1.他们来到了大树下,发现了几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吗?

学生1: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有3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算式是2+3=5.

学生2:地上有3只小鸟,树上有2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算式是3+2=5.

(四)出示图片:小兔子拔萝卜

1.在返回的路上,他们看到路边的地里,几只小白兔正在拔萝卜,你能给大家提一个加法问题吗?

学生1:1只小兔加4只小兔等于几只小兔?

学生2:1个萝卜加2个萝卜等于几个萝卜?

学生3:上面有4只小兔,下面有1只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

学生4:上面有1个大萝卜,下面有2小个萝卜,一共有几个萝卜?

2.教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现在我们在小组内继续提问,并讨论解决所提的问题,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小组活动并汇报.

(五)出示图片:蜡笔图

1.他们俩发现了这么多的加法问题,非常高兴,想把今天看到的都画下来.他们拿出蜡笔,发现了什么?

小兰的盒子里有5支蜡笔,小明的盒子里一支也没有.

2.教师:小明被难住了,要列出两个加法算式,该怎么列呢?

学生:小兰借给小明1支,就可以列出1+4=5,4+1=5.生:从上往下看可以列出0+5=5,从下往上看可以列出5+0=5.

(五)出示图片:排队图

1.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小兰和小明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想看一看吗?

学生1:一共有10个小朋友.

学生2:小兰排第7

学生3:从右边数,小兰排第4.

学生4:从左边数,小兰排第7,从右边数,小兰排第4.

三、游戏:我摆你说.

15.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十五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 一天我刚回到家, 女儿就跑向我, “爸爸, 今天课堂上老师讲了个题目, 我没弄明白, 6×5+10= () ×5。”

“那你一开始是怎么做这个题目的呢?”

“我用6+10=16, 写成16×5, 可是老师说我的错了。”

这个问题孩子问得太好了, 这不正是四年级将要教孩子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变式吗?我左思右想, 如何让孩子弄明白, 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知识铺垫呢?

正好茶几上摆了几个苹果和几个梨, 我顺势指着茶几, “茶几上有几个苹果和几个梨啊?”

“茶几上有6个苹果和2个梨。”

“6个苹果和2个梨一共是多少个苹果?”

“是8个, 不对, 苹果和梨不能相加。”孩子支吾道。

“如果把2个梨换成2个苹果, 可以说6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8个苹果了吧?”

“这样就可以了, 原来2个梨和6个苹果是不好相加的呢。”

“那6×5+10= () ×5, 我们可不可以换成数苹果数梨的方法呢?”

“能, 可以说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那在这里你把谁看成苹果了?”

“把5看成苹果, 10看成梨。”

“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算不出来, 那为了好数, 可以把梨换成苹果, 也就是把10换成5, 怎么换好?”

“我知道了, 10是2个5, 6个5加2个5等于8个5, 括号里填8。”

“爸爸, 您再出几个?”

“9×8+9×2=?”

“等于10个9。”

“4×5+5×3=?”

想了一下, “等于10个……不对, ……”

“像你刚才想的, 把哪个数看成苹果来数啊?”我小声提示道。

“5, 那应该是4个5加3个5等于7个5等于7×5。”

“那9×9+9=?”

出乎我的意料, 对于这个孩子会说出“9个9加1个9等于10个9”。

看到这, 想起我现在所要教的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 我决定尝试下。

“那99×99+99呢, 这可是我们四年级很多孩子都弄不明白的, 你能做出来吗?”

“99个99加1个99等于100个99。”

“太好了,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19×9+19=10×19, 29×9+29=10×29……”

我的思考:女儿在班级属于反应不是特别快, 但是给点提示能自己慢慢领悟的那种类型, 也就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孩子吧, 在这个辅导过程我有意识地尝试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孩子的回答尤其是孩子后面自己的举例, 表明她对乘法算式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 并能尝试灵活运用了。在这个过程中, 提示孩子说乘法算式的意义, 再联系相加, 问题不大, 但是稍出现变化, 比如“4×5+5×3=?”的时候, 孩子往往不能很快到位说出“4个5加3个5等于7个5”, 有可能说出“4个5加5个3”的情况, 以致得不到结果;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 难以很快琢磨出“不同因数相加的和乘相同因数”的道理, 这需要给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具体情境和现实原型, 我利用数茶几苹果数量的情境, 给孩子理解提供了思维的现实材料。现在到了四年级, 乘法分配律成了一个学习难点, 是否与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乘法意义的理解不深或者是运用不多, 再或者是孩子经过一年多时间, 已经忘记有关呢?

我的教学困惑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 这五条定律是“数学大厦的基石”,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明显难于前四条, 而且在学了乘法分配律后, 部分同学还会产生学习干扰。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难以把握, 难以取舍, 但又深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于是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训练, 以求学生掌握, 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反馈有时让人崩溃, 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再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小数和分数运算的时候, 有的学生是一知半解, 有的混淆不清, 有的束手无策, 有的为了简便, 会拼出些令人费解的答案。学生难学, 教师难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可说得上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到底存在哪些教学困难呢?

1. 学生对于交换律、结合律很容易从字面理解, 乘法分配律孩子们对分配二字难以感受, 用相对规范的数学语言概括甚至用字母表达存在一定难度, 甚至孩子认为“a×c+b×c= (a+b) ×c”这就是把a和b结合, 是结合律啊。

2. 乘法分配律是两种运算组成的混合运算, 标准的展开式是三个数变成四个数, 这种基本式还有章可循, 但一经变式, 学生就混淆不清了。

3.学生对于a×c+b×c= (a+b) ×c的类型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 (a+b) ×c=a×c+b×c的理解难于前面一种情况, 甚至容易出现25× (200+4) =25×200+4, 还有部分孩子对于99×99+99如何运用一筹莫展, 对于一些变式如99×12= (100-1) ×12、39×101=39× (100+1) 难以区分加一个还是减一个。

我的教学思考

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成为一个难点, 有很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选择, 我们能否走出让孩子单纯的模仿、反复的训练的一种常态教学手段, 系统把握教材内容, 年级教学前后衔接, 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 让孩子在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去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从以下方面做好学习的前期准备。

1.让学生充分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准备。

2. 加强乘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铺垫。

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乘法》这单元的教学中, 教材第36页, 如下图 (图略) 。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北师大版第6册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看图说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列竖式 (笔算) 与列横式 (口算) , 它们的过程一样, 只是书写方式不一样。在这里通过数形结合, 孩子能弄明白把12分成 (10+2) , 2个14加10个14等于12个14。如果在这个时段的教学与练习中, 我们始终坚持先让学生说横式 (口算) 的过程, 再列竖式, 相信到了四年级解决类似“25× (200+4) ”的问题, 学生能顺利实现知识正迁移, 就不会出现“25× (200+4) =25×200+4”的问题。

3. 呈现多种情境, 理解适时, 运用不滥用。

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后, 会出现一种感觉, 就是什么题目都可以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我们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 提供的情境都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迅速解决的, 如果我们同时提供一个不同情境, 让孩子明白适时运用, 能用则用, 不能用还是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这样的教学从学的角度看, 会更完整。

上一篇:树叶散文下一篇:高中数学试讲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