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法制讲座

2024-10-20

校园法制讲座(共8篇)(共8篇)

1.校园法制讲座 篇一

校园法制讲座主持词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尤其是我们少年儿童,如果不知法、懂法,往往会迷入歧途,走上犯罪的深渊。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当今青少年犯罪比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有的甚至十来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来说,适当了解法律常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及心理素质,自觉抵制不良 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意义重大。今天,县政协委员、县交警队、县教育局等一行送法进校。这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机会十分难得,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听讲座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遵守纪律,认真 聆听讲座。

一、下面我首先向大家介绍今天送法进校的各位嘉宾。县政协委员。。。交警队。。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警官讲课。

同学们,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警官给我们送来了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法律知识,解读 了一个个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可谓是学校法制教育的一次“雪中送炭”,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思考,努力规范自己行为,积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使这次法制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同学们,今天县政协委员一行在白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

二、袁校长讲话

三、主持人总结 同学们:

法律和纪律,都是一条轨道,一条能保证大家健康成长,能到达预定站点的轨 道。如果没有这条轨道的有效约束,我们可能都会“出轨”,后果自然不堪设想。

所以,通过今天法制讲座,大家务必都要自觉、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校的一 切规章制度。在火冒三丈或者心里极不平衡的时候,要及时调整心态,求助于学校、老师,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为一时冲动造成终生遗憾。同学们,希望大家结束后对照刚才警官讲到的案例,认真反思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行为,彻底革除以前那些不良的习气,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新时代好学生。

2.校园法制讲座 篇二

关键词:法治精神,和谐校园,学生

古往今来, 国无法则乱, 民无法则贫。正是法律的神秘、威严和崇高, 敲响了人们误入歧途的警钟, 约束着人们遵纪守法, 指导人类共建和谐的家园, 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安全和保障。然而, 神圣而又庄严的法律, 对青少年来说是陌生的, 他们仅凭自己的思想意识来判断那些事违法违规, 根本不懂的用法律来维权。正是这样, 导致了青少年目无国法, 犯罪率直线上升, 演绎出下面的一幕幕悲剧。

令人感叹, 让人心悸, 海口市一名10 多岁的男孩, 竟然敲诈勒索钱财; 校园暴力, 让人触目惊心, 杭州萧山区4 名女生1 名男生将1 名女生勒死并肢解, 随后弃尸荒野; 骇人听闻的轮奸案, 让人毛骨悚然, 海口市两所中学为主的19 名在校生和辍学学生, 疯狂作案15 次, 轮奸11 名女孩儿……

一桩桩血淋淋的惨案, 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道出了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深化法律进校园, 服务教育科学发展, 势在必行。为此, 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

一、强化法制教育, 提高思想意识, 形成法制教育合力

青少年是学习文化的最佳时期, 让他们学会遵纪守法、依法行事, 从小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有效地抵御“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现象, 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 已经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法制进学校, 让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 强化落实法制教育的“三个到位”

确立法制教育的“三个到位”, 即贯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到位、法制教育考核到位和法制教育管理到位。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法律法规, 及时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要认识, 牢固树立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由于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我校教师法制观念逐步增强, 依法治教的水平不断提高。

2. 重视法制教育的“四个落实”

新学期伊始之际, 根据桦甸市教育局工作要求, 深入贯彻领会教育局党委的法制教育工作意见, 认真组织实施“法制教育入校园, 服务教育科学发展”的法制教育活动, 切实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四落实”。对有关法制教育内容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工作计划, 从而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得力。

3. 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是实施法制教育的根本

“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异曲同工”是法制教育策略, 与政府公检法等有关部门建立共育单位, 同校外辅导员和家长建立联系卡, 定期辅导、家访, 交流情况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多渠道的法制宣传教育, 优化了法制教育的环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最终达到学校法制教育的预期目的。

二、认真学习法律法规, 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1. 全面落实法制教育

围绕“法制进学校”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的要求, 我校全面落实了法制教育制度,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法律法规, 督促教师做好学习笔记, 同时要求教师将学习的法律知识自觉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从法律角度来管理学生, 在管理学生中要处处以法律为准绳, 结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对学生进行各种常规训练和各种习惯养成教育, 提高了依法治校、依法从教的能力, 确保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2. 完善法律教育内容, 做到法律学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

精心选编学生生活关系密切、易于理解接受和掌握的内容为教材, 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向学生传授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宪法》的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从小树立法制观念; 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国徽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同时, 让学生导向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行为, 从小知法、懂法, 并学会用法。由于将活动的开展与学法、知法、用法紧密结合,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突出重点, 形成特色

我校制作成永久性法律法规宣传牌, 并置放于学校的显要位置。宣传栏、少先队板报、班级墙报均设置永久性的、固定性的法制宣传栏目, 内容新颖, 形式多样, 或是消防宣传、或是禁毒教育、或是道路交通安全学习, 力求法制宣传内容有特色, 有针对性, 有教育性, 保证了时事性。学校在广泛宣传各种法律法规的同时, 注重突出重点, 形成特色, 为学生学习法律法规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机整合, 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

法制教育应该形式多样化, 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及少先队工作, 做到有机整合, 让法律法规统帅一切, 在学生知法、懂法和用法的基础上学习文化知识,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 为依法治校提供保障

规范学校内部管理, 弘扬法制精神, 服务教育科学发展, 创建和谐校园, 必须结合我校实际, 科学有序地建立管理机制, 才能为依法治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强师德建设, 认真开展各项教育法规学习活动, 加大学生管理力度, 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 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使学生常规管理走上了科学、法制的发展轨道。

3.三Q礼仪讲座进校园 篇三

走进报告厅,一看到上课的主题是“礼仪”,大家都与我一样,顿时失了兴趣。唉,这不是“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嘛!

李老师不愧是金牌讲师,很快就扭转了局面。她频繁地与我们互动,虽然内容都是“干货”,但李老师幽默的语言与课堂上的机智反应,以及她自身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马上就吸引了我们。原本无精打采的同学开始活跃起来,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报告厅外面劲挺的绿树微微弯腰,似乎也想與我们一起学习……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这节课戛然而止,而我们还沉浸其中。经过一节课的熏陶,原本以为会抢着领礼物的我们,变成了一个个彬彬有礼的小绅士,一位位温文尔雅的小淑女。

是呀,一声声问候让校园变得更加友好,一句句感谢让同学情谊更加深厚,相信这些文明礼仪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久久地流动在校园之中……

点评

习作叙述了一次礼仪讲座及其带给“我”的收获,从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对这次讲座进行了描述。因为同学妈妈的邀请,李老师为大家上礼仪课;上课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大家没兴趣到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家,再到课虽结束同学们却还沉浸其中,突出了礼仪讲座的作用。如果小作者能将讲座内容叙述得更加丰富一些,比如老师如何与学生互动,学生如何积极参与,相信读者也能从这次讲座中学有所得。

(徐水萍)

4.校园法制讲座 篇四

-----防范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杨万明

近年来,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在网络上频频曝光,如何防范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已成为教育和社会共同话题。现就校园欺凌问题,从社会学、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及学校教育的不同视角,对此现象及其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和警觉,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近年来,校园欺凌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女生欺凌、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校园欺凌、网络欺凌成了新社会现象,呈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发展倾向,其残酷性、血腥性令人震惊!校园欺凌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也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对受害学生带来巨大的人身伤害,受虐致死、受伤情况屡见不鲜,损害其自尊心、自信心,如果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容易出现心理调适不当引发的过激反抗,而成为新的加害者,或发

展为以暴制暴,最终对社会产生较大危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欺凌者和旁观者正确价值信念的形成,容易强化其暴力行为。旁观者由于未能阻止暴力恶行产生的愧疚和抑郁感,长期发展会形成懦弱、缺乏责任感等不良人格特征。欺凌者容易发展为社会暴力犯罪者,国内外众多研究数据均表明,校园欺凌者与其他青少年学生相比,具有更严重的暴力倾向和更高的犯罪风险。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印发,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当校园欺凌者由个别中小学生扩展为一个群体时,不能简单将其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品德问题,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性影响因素实则更加深刻、更加接近本质。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以防范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

校园欺凌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影响性因素复杂多样,只有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刑事政策学等视角看待这一问题,才能发掘其深层次本质和原因。校园欺凌问题背后既有社会结构、文化、家庭教养等因素,还受人际互动等影响,唯有综合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一现象。

校园欺凌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网络的推波助澜,引发的公众热议

近年来,由于媒体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在网络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校园欺凌逐渐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新闻媒体的过度报道、对事实的炒作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过多关注,这容易引发人们产生认知上的偏差,错误地以为校园很不安全、充满着不稳定因素,引发社会公众的恐慌。校园欺凌被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推到了舆论的浪尖,成了一个被建构的社会问题。

校园欺凌成为严重的公共性的议题,被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参与者、围观者,比如,“熊姐”打人事件一曝出,便引发了公众热议和社会轰动,网民甚至使用人肉搜索,发起屠熊行动。其他校园欺凌案,如四川一未成年女生被同龄人扒衣拍裸照、江西永新女生遭围殴、浙江一男童遭多名少年暴打、重庆女生被5同学围殴、福建南安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等事件,更是引燃舆论怒火。校园欺凌中众人围殴、扇耳光等凶残行径引发公众对校园未成年学生的热议。这正是网络的推波助澜而引发的,网络是推手。

2.社会关联的减弱,群体亚文化的影响

校园是由人和人组成的微社会。校园是社会系统复杂关系网的一个折射,处于国家、政府、社会关系的焦点上,它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够孤立于社会系统的场域。它是由人构成的一个场域,在这一小社会里存在着学校管理者、教师、班主任、学生群体和其他工作人员,由此构成了微型社会结构。校园欺凌正是在这样 的环境下发生的,校园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均是学校成员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同样涉及不同人员,有欺凌者、被欺凌对象,有时还存在旁观者。欺凌者在关系中处于强势、控制、凌驾地位,代表着权力一方;旁观者处于胁迫、依附地位;被欺凌对象处于弱势、受控、被剥夺地位。因此,从本质上说,校园欺凌是由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等构成的,在校园特定的环境下形成对受欺凌者身心上的长期伤害或侮辱。

校园里的同伴关系成为校园欺凌现象不容忽视的微观社会背景,校园欺凌是深受群体亚文化的影响结果。学习理论从人际互动视角来解释人的越轨,把越轨看成是对越轨规范和相应价值观念习得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个体与群体、与社会的互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校园欺凌者群体常因学业失败走到一起,逃课、逃学、迷恋网络游戏、打架斗殴。深受群体亚文化影响,尤其是同伴的交互作用,原本可能仅有轻微问题行为而对他人和社会不具备太大危害性的学生,也习得了暴力、谩骂等身体和语言的攻击行为,出现了许多以多欺少的校园恶性欺凌事件。

校园欺凌多数情况下发生于群体之中,并且欺凌者与被欺凌对象往往是在同龄人或年龄相当的学生之间,同伴关系成为校园欺凌现象不容忽视的微观社会背景。心理学不少研究表明,同伴群体背景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学生由于行为特征的相近或者空间的接近而组成小群体,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密切,同伴互动更加频繁,甚至开始出现拉帮结派现象。那些受拒绝的、经常欺凌他人的青少年学生容易与其他欺凌者结成团伙,从而导致欺凌行为的增加。此外,学生群体之间的分化和重组对校园欺凌行为也产生影响,从童年阶段向青少年阶段过渡时期,学生群体中的控制力、支配力会发生不断转移与变化,一些青少年学生将欺凌行为作为获取群体控制力和支配力的一种方式,造成欺凌他人的行为。

青少年社会关联的减弱促使其行为失范。特拉维斯·赫西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个体和社会的关联越薄弱,越容易出现越轨行为,社会中的个体都是潜在犯罪人,越轨源于社会控制的弱化。校园欺凌行为反映了青少年学生欺凌者与社会联系的削弱。与社

会关联的断裂促使部分青少年学生行为失范,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这样的学生一是缺乏对父母的依恋。家庭缺乏温暖、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或疏于管教,亲子关系疏远,家长缺乏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引导教育。二是社会为青少年学生创造的活动场所不足,使其加入传统活动的机会减少了,学校办学条件差,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缺乏对传统活动的卷入,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染上不良习气,不少人结成群体以欺凌弱者为乐,打发空虚无聊的时间。三是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课余活动不断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应试的辅导,学校生活枯燥,部分学生对学校失去兴趣,与学校纽带断裂,出现逃课、逃学现象,向往外面丰富的世界,产生诸如网瘾、抽烟、喝酒、出入娱乐场所等不良行为,在学校则以大欺小、恃强凌弱,通过暴力、强索等方式来实现自私本性的满足,出现了越来越多校园暴力犯罪。此外,校园治安存在漏洞、安全保卫薄弱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学校缺乏校园欺凌、校园暴 7

力或其他安全隐患防范的报告机制,缺乏校园欺凌处理的有效制度,对校园恶少等问题学生管理监控不严等。

3.社会冲突的表现,教育功利的折射

校园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罗伯特·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人的越轨行为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根源,社会结构无序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不仅分化为复杂多样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而且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呈现两极化发展势头,潜在的社会矛盾凸显,越发尖锐且难以调和,校园欺凌实则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群体性失范。因社会体制不合理带来的主流社会规范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抵制,社会的失范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欺负、伤害、侮辱同类群体等不良行为,社会性、群体性的失范容易诱发青少年学生的越轨和失范。

校园欺凌是功利化社会在教育上的折射。随着社会剧烈变革,社会结构、不同利益群体分化,社会成员对权力、金钱、成功的渴求与日俱增,青少年生活也受到了深刻影响,体现在家庭、学

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学习成绩的高度关注,他们面临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巨大的学业成功的期望与要求,社会为青少年学生建立起层次淘汰和选拔的机制,学校也被划分为结构等级分明的重点校和普通校,在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影响。第一,处于应试教育不利地位的青少年学生受教育淘汰、受社会排挤。闲散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偏远地区和农村落后地区的学生等群体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体制设计的不公平,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失去了向上流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自我放逐,长期处于受忽视状况,常常直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时候,才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校园欺凌行为是这类青少年学生在失序、混乱和扭曲的社会中获取存在感和价值感的麻药。第二,成人的社会焦虑和压力转嫁到青少年学生身上带来其心理负担的增大,其担心害怕学业成绩落后而惨遭淘汰,过多的学习负担造成不成熟的身心过早地承受了超负荷的期望和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寻求一个发泄的出口。而对同龄同学进行攻击、伤害、侮辱 9

等欺凌行为,自然成了其发泄的一个途径。第三,学校受功利社会影响,在升学考试指挥棒下,过于关注学习优秀的学生,对于学习困难、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则管教不够,带来了后一类群体对学校、教师失去应有的联系,加入到被标签化的其他社会边缘群体,成为校园和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校园欺凌映照社会暴力文化的消极影响。文化传递理论认为,人的越轨是逐步从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社会化过程。当今社会暴力文化泛滥,例如,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于暴力事件肆意报道、歪曲渲染,部分影视作品中战争、斗殴、厮杀等血腥暴力场面泛滥等。尤其是网络暴力游戏、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场景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极易引发其对暴力的模仿,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发生价值观念或行为方式的偏差,出现各种暴力伤害行为。

二、校园欺凌的防范策略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其预防和治理也应该基于社会综合性视野,多管齐下,采取广泛的社会预防措施。需要

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基于社会良性运转和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结合社会系统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进行综合治理。德国著名刑法学家佛朗茨·李斯特提出:“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要想从根源上防控校园欺凌现象,根本在于制订综合性社会防治策略,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给予特殊青少年学生以特殊保护。

1.加强关注引导,做好舆论导向

近几年,人们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态度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不少校园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认为,校园欺凌现象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未能完全意识到问题青少年学生的潜在社会危害性,缺乏必要的惩戒,放任不管,对被欺凌学生的平等保护远远不够。另一种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过度渲染和夸大,认为校园安全形势极其恶劣,校园恶少罪大恶极,必须进行严惩。这两种态度均未理性而正确地对校园欺凌现象加以认识和理解。

制订积极有效的社会防治策略,必须引导社会公众理性关注。一方面,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不应被夸大其词,甚至扭曲恶搞以吸引公众眼球,防止“孕妇效应”(一种心理投射,即偶然因素随着人的关注而不自觉地被视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和学生的人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公德。大众媒体要积极发挥舆论作用,提高民众维权意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观念。应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对未成年人权益尤其是人身安全的保护,对困境儿童进行帮扶,倡导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成长,使之形成一股社会风尚,培育公民自觉意识,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要做好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理性关注,防止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和非理性,既要认识到欺凌与暴力行为是部分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现象,又要进行有效干预,平衡好对未成年加害人和被害人的保护。

2.控制暴力文化,改善文化氛围

首先,对各类大众传媒传播有害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要给予必要的打击,通过惩罚性措施进行有力控制。还可借鉴国外经验,将影视节目分级分类,限定不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节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控制。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动员社会力量,打击非法生产、传播暴力文化,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社会暴力文化的传播,降低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预防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

其次,合理引导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远离不良亚文化,社会各界要帮助青少年在健康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校园暴力文化进行有效疏导,以教育、引导为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创造有益于培育积极亚文化的条件。

再次,优化社区环境,改善社会文化氛围。青少年学生深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在校园欺凌的防范和治理中加强学习与

生活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增进学习和生活社区环境的统筹管理,特别是注重寄宿制学校生活环境的改善,强化学生宿舍管理,妥善处理学生宿舍里的矛盾,消除危险性因素,改善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免收侵害。此外,应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增设生活与娱乐设施,满足学生生活、娱乐需求。同时,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加强对校园内部及周边各区域的巡查,保障学生的安全,防止学生打架斗殴、欺负侮辱等行为。

最后,转变功利主义社会文化氛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纠正对智育的一边倒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对“唯分数是举”的功利主义教育取向,转变对差生的忽视与歧视,降低学校边缘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敌对情绪,注重生命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学生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修复校园恶少断裂的“社会腱”。同时,通过化解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引入教育矫正积极因素,以加强依恋、14

提高认同、巩固信念,改变其长期受排挤、被孤立的状态,帮助他们迅速回归主流社会。

3.化解矛盾冲突,增进人际互动

孩子行为的失范是社会失序的反映,孩子有着什么样的行为,深受成人世界影响。如果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公平、非正义的混乱现象,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孩子世界能够呈现出有序、良善的状态。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重构社会秩序,建立清朗有序的社会。社会学家涂尔干和默顿都极其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认为有序的社会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理社会失范。我国社会转型期更加需要处理好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通过社会规范和秩序的合理设计,健全法律、道德、制度规则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彰显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平衡各方利益以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是由人组合而成的整体,社会中的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往,以此构建起人和人的联系。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倡导“忠恕之道”,在人际交往中懂得相互理解、相互

包容。因此,社会秩序的和谐,尤其要从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增加社会个体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只有社会冲突缓和与社会成员关系和谐,才能使校园里的青少年学生逐步学会友善相处。建立友好同学关系,进行同伴交往时才能领会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爱自己、爱他人推广到爱世界万物,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才能得以根治。

4.整合主体力量,建立矫正教育

存在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学生中,部分学生轻微的不良行为经过班主任与教师的教育转化,可逐渐得到矫正,对其他学生和对学校及社会不会构成危害。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极其顽固,单纯依靠说服、感化和教育已经达不到效果。这类群体成为校园恶霸,结成团伙,欺负、殴打、辱骂同学,破坏学校的校规校纪,而学校又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有效管理,建立不良行为的矫正教育制度,破解校园欺凌困局。

对行为轻微的加害人,应由学校德育处、班主任教师进行训诫和必要的教育惩罚,公安部门责令家长严加管教,增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在社工帮助下,对行为不良学生进行矫正教育和家庭辅导。对经常欺凌同学并带有其他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必要时由少年法庭作出裁决,可以通过收容感化措施进行教育,探索少年收容感化制度,积极借鉴日本等国家少年收容的有效经验,设置少年收容感化场所,以教育为中心,医疗、心理、劳动等其他措施为辅助,对校园欺凌者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对已触碰刑法需负刑事责任的欺凌加害人,可推进行刑的社会化,由社区矫正机关对其进行心理、危险性因素的评估,进行分类教育,尝试个别化矫正,引入社区矫正志愿者对其进行监督、教育、帮扶和管理,增强教育矫正效果。

5.完善社工服务,构建支持网络

校园里的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当教养不当出现不良行为以及受到欺负和侮辱时,需要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心理帮助,避免更大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需要完善社工服务,帮扶欺凌加

害人与受害者。一方面,构建对校园欺凌加害者教育帮扶的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增强对欺凌受害者的援助,完善校园欺凌报告和援助机制,设立校园欺凌社会援助机构以及欺凌受害者心理辅导室,为受害学生提供援助,一旦遭受欺凌,可直接向欺凌援助机构进行求助。

校园欺凌的社会支持和社会服务,需要完善社工服务,需要专业的方法、专业的人才和专业化的运作。第一,在完善相关管理规范基础上,注重管理规范的科学性、实效性,增强规范的可操作性,完善配套措施。在对欺凌者进行教育矫正、对受欺凌者进行援助的社会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强化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第二,建立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积极培育社会工作专业化组织和专业人才,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关爱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氛围,增加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第三,加强校园欺凌者的社会服务和教育辅导,在社区中可依靠社会组织引入社会力量,创造义务劳动、社区公益等机会,帮助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此外,依托社会矫治力量,加强

对校园欺凌者的社会帮教,尝试“一对一”式教育辅导,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以及心理健康辅导。通过教育服务、心理辅导、情感支持,帮助青少年学生缓解学习、生活和人际等压力,降低其相对剥夺感。

6.加强群防群治,提高防控能力

随着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活动空间的拓展以及成长环境的复杂化,单纯依靠公安机关和校园保安的力量恐怕难以承担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任务。虽然政府有职责保障校园安全,但是校园安全的维护、学生欺凌现象的预防和治理不能脱离社会的积极参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宣传动员难以发动社会公众真正参与到校园欺凌的预防中,依靠公民的道德感和奉献意识不足以形成强硬的力量。因此,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就需要拓展视野,创新社会参与形式。在市场经济下,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尝试建立校园及周边安全防范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如有专门公司提供有偿服务,学校通过与专门的防范公司签订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

当前我国像这类的保安公司主要服务对象虽已深入各单位,然而主要服务内容集中于预防盗窃等违法犯罪。中小学校园绝大部分也配备了保安人员,然而配备比达不到要求,对于校园欺凌这类不安全事件的预防和治理也很少列入其工作职责范围。推行民营校园欺凌与暴力防范机构,将其作为辅助性的校园安全维护力量,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具有较大意义。当然,对于校园安全保障的市场化运作,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应的管理规定,规范运作,建立和完善资格认证与监督制度。此外,建立多主体校园警务系统,联合校园警务部门、保卫处、校园警察、保卫干部、专兼职校园保安等协同力量,共同构建校园安全工作体系。工作特点由原先的以暴制暴转变为教育、协同和沟通,排除危险性因素,预防学生之间的欺负侮辱、暴力伤害等事件,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动校园外部的家长、社会公众等力量的参与,建立合作型、开放式的校园安全保障工作模式,打破校园欺凌预防的对抗式和僵硬的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柔性的教育转化。

5.校园法制讲座 篇五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近日,雅长司法所联合雅长中学、雅长中心小学开展法制进校园宣传活动。

在活动中,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在学校悬挂法制横幅、张贴法制标语、展挂法制宣传图片、发送法律资料等进行宣传,并召集全校师生集中开展了一场生动的法制宣传讲座,有效的宣传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毒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活动现场,共计发放了《宪法与我》、《农村常用法律知识》、《法律知识进校园》等宣传资料200余份,宣传书籍300余份,受教育学生500余人。在随后的法制讲座中,司法所和派出所的干警针对当前未成年常见的一些违法犯罪情况,从一是了解有关未成年人基本法律常识,二是通过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三是讲犯罪的危害,四是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预防,五是未成年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方法等方面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本次宣传活动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们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也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警醒自我,远离犯罪。

雅长司法所

6.禁毒法制讲座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受镇委领导的指派和学校领导的委托跟同学们一起学习关于毒品危害性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学习毒品相关问题是不现实的,再者,同学们也难于消化。因此我就挑其中一些最基本的且与大家生活上,学习上都有密切相关的知识与大家共同学习。

在学习之前我想有二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1、每年的6月26日是什么日子?(国际禁毒日)

2、咱们的禁毒口号是什么?(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同学们:讲到毒品二个字,大家就很容易想到鸦片,想到清朝后期的鸦片战争,同样也就想到虎门销烟的大英雄——林则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创造了三十年无毒的奇迹。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受国际毒潮的影响,我国毒品问题又死灰复燃。毒品一度呈现出泛滥之势。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毒品问题,密切关注毒品动向,积极部署,全民动员,大力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分子。2008年6月1日,我国专门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目的在于实现禁毒工作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最大程度上遏制毒品的危害。

那么,什么是毒品呢,毒品又会对人们造成哪些危害呢?下面,我将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第一,什么是毒品?《禁毒法》在第一章第二条对毒品的定义作了如下阐释: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第二,毒品的种类。毒品种类很多,卫生部于1996年1月颁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分别有118种和119种,我国常见的有鸦片、大麻、可卡因、苯丙胺及其他五大类。按照毒品出现的时间也可以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两种。传统毒品主要有鸦片、海洛因等鸦片类、吗啡类毒品;

新型毒品是相对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它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病变,使人过度兴奋和致幻。常见的有K粉,摇头丸(狂喜丸),冰毒,麻古等。第三,毒品的特征。毒品具有依赖性、耐受性、非法性、危害性四大基本特征。

1、依赖性。毒品能使人从生理到精神上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不管是百万富翁,还是普通人,仅一两次的吸食即会上瘾。一旦停止吸毒,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出汗、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等一系列反应。为此,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使吸食者连续使用该药,并且不择手段地去获得它。

2、耐受性。表现在:吸毒者不断使用一种或同类毒品,其药性效力会逐渐退化、减弱。吸毒者必须逐步增大吸毒量、缩短吸毒间隔时间以及改变吸毒方式(由烟吸、烫吸、鼻吸、口服到直接注射进血脉),以缓解毒瘾发作的痛苦,直至奔向死亡!

3、非法性。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吸食贩卖毒品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刑法》中规定了十二种相关罪名:(1)容留他人吸毒罪;(2)强迫他人吸毒罪;(3)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4)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5)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6)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7)走私制毒物品罪;(8)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9)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10)非法持有毒品罪;(1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12)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六章第五十九条也有相应的规定,严厉打击涉毒违法犯罪分子。

4、危害性。科学研究表明,无论吸食哪种毒品,都能使人成瘾,都能将吸毒者的生命引向黑暗和死亡的地狱。毒品无论对吸毒者个人,还是对其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将产生许多可怕的严重恶果。

第四,我将跟同学们着重讲一讲毒品的危害性,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⑴毁灭自己。吸毒首先毁掉的是吸毒者自己。为什么这样说?一是因为吸毒严重摧残人的身体。毒品对人脑中枢神经直接造成刺激性的不可逆性损害,引起脑部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直至毁掉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即使经过脱毒治疗,由于大脑神经的不可逆性损害,人也会产生木呐痴呆等症状。据统计,吸毒人群的平均寿命一般30 岁- 40 岁,死亡率比一般人群高出 15 倍。目前,全球每年因滥用毒品致死的人数已高达20多万。2008年土桥镇永安村何某在朋友的怂恿下于歌舞厅初次吸食毒品,因过量,当场昏迷不醒。好在缉毒民警及时查处并马上施救,才摆脱死亡之神。事后,该吸毒者还专门来感谢缉毒民警的救命之恩,还说再也不上朋友的当,再也不吸毒了。2007年城郊乡东正村朱某因注射过量毒品,当场死亡。二是吸毒扭曲人格,自毁前程。人一旦吸毒成瘾,大多数就会人性丧失,道德沦丧,不顾廉耻和人格尊严,做出抢劫、绑架、偷盗、卖淫、聚众淫乱等违法违纪的事情,最终都会受到法律法纪制裁。三是吸毒极易引发自伤、自残和自杀等严重后果。毒瘾发作后的痛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为缓解痛苦,有的吸毒者甚至不惜采取切手指、砍胳膊、烫烟头等自残方式,不堪忍受痛苦的折磨而引发自杀的也不乏其数。四是吸毒传播疾病。吸毒者通常聚拢一起共用一个注射器,极易导致传染艾滋病病毒和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扩散,同时也给细菌性心内膜炎,破伤风、败血病、肺癌、横断性脊髓炎的发生增加了机会。所以说,敲开毒品的门,就等于挖好了自己的坟。⑵祸及家庭。吸毒不仅消耗大量的资财,还是导致一个家庭破败和毁灭的罪恶祸首。吸毒者平均每天用于吸毒的费用最少100元以上,一年就耗资4万元以上。因此谁家只要有一人吸毒,必然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美满和睦的家庭就会失去往日的宁静、和谐、幸福和快乐。丈夫吸毒导致夫妻不和、矛盾激化;妻子吸毒则加速婚姻破裂;父母吸毒子女遭殃;子女吸毒则父母担惊受怕。城郊乡津江村朱某吸毒上瘾,妻子苦劝其戒毒,仍不见效后,无奈离婚。2008年12月因谋求毒资而贩毒被关进监狱,留下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和一个年仅八岁的儿子艰苦度日。某市一个16岁的少年在省城的一所中专上学,因为吸毒回家向母亲要钱,在遭到拒绝后,竟然残忍地杀害了他的母亲。有关部门曾就毒品对家庭的危害做过一个专门调查,在被调查的124 个家庭中,因吸毒引起夫妻矛盾的有 68 例,离异 15 例,为吸毒而借贷和变卖家产的 61例,其中4个家庭倾家荡产,竟将自己亲生的子女以几百元卖掉以获取毒资。人们常说:家有吸毒者,满是泪和血。⑶危害社会。吸毒对社会的危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诱发犯罪,危害社会。吸毒者在耗尽钱财之后,为了维持吸毒,往往挺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据统计,我国吸毒人员中,男性80%以上有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由此可见,毒品已成为诱发违法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吞噬社会巨额财富。吸毒消耗大量资金,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三是吸毒严重影响国民素质。吸毒严重影响国民的身体素质。因为吸毒,人的体力会下降、劳动能力会减弱,从而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此外,毒品还有许多潜在的危害。比如,吸毒必然引发种毒和制贩运毒品,而毁林种毒以及制毒废料都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的生存空间等等。对于毒品的危害,有一幅对联写的很形象:

烟枪一支未闻炮声震响打得妻离子散,锡纸半张不见烟火冲天烧尽田地房屋。

第五,俗话说得好:清代魏子安的《花月痕》: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抵制毒品的侵害呢? 首先要识破吸贩毒分子引诱吸毒伎俩。毒贩们常用的引诱伎俩有:伎俩一:谎称“K粉、摇头丸不是毒品”。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谈到毒品就想到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而对于K粉、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常识缺乏认知。贩毒分子抓住这一认知空白恶意误导,甚至大肆宣扬,混淆视听,居心不良,欺骗他人尤其是青少年吸食毒品。而事实上,K粉、摇头丸不仅是毒品,更是毒性直接摧毁脑部神经、毒害更大的毒品。伎俩二:谎称“吸一两次毒品又不会上瘾”。这是贩毒分子利用人们心存侥幸的心理诱骗他人吸食毒品。很多毒贩花言巧语,甚至现身说法,声称自己吸毒很多次都没有上瘾。很多人不明就里,不加分析,就这样信以为真地上当受骗了。而实际上,一般来讲,毒贩子本身也是瘾君子,其实早就染上了毒瘾。众多吸毒者的亲身经历是:一朝吸毒,永远想毒,终身戒毒。伎俩三:免费尝试。几乎所有吸毒者初次吸食毒品,都是接受了毒贩或其他吸毒人员“免费”提供的毒品。等他人吸食上瘾后,毒贩们再高价出售毒品给上瘾的人,从而谋取高额利润。所以,大家要相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贪小便宜,必有大损失。伎俩四:声称“吸毒能治病”。毒贩们利用人们对毒品的无知和对疾病的恐惧,引诱吸毒。我们知道其实毒品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在医学上有麻醉、止痛、亢奋或抑制神经等功效。但如果正常人滥用这些药品就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损害大脑机能,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还会降低生殖和免疫能力,甚至导致死亡。这时,药品也就成了毒品。所以毒贩子打着“吸毒能治病”的幌子,欺骗他人吸毒,全不顾他人的死活,使本已受病痛折磨的人从一个苦海跳到另一个更大的苦海,结果在病痛和毒瘾的双重折磨中悲惨地死去。伎俩五:鼓吹“吸毒是有钱的象征,现在有钱人都吸毒”。毒贩们瞄准一些家庭较富裕的青少年或者通过自己努力积攒了一定财富的青年,向他们兜售“吸毒是有钱的象征”这样极其荒唐的错误观念。而事实上,社会上真正有钱的人都是很吝惜钱物的,稍微理智的人都懂得一旦染上毒品,再富有也将成为毒贩的俘虏,任其摆布,最终将因巨大的毒资而倾家荡产。伎俩六:利用女青年爱美之心,编造“吸毒可以减肥”的谎话。毒贩利用吸毒会引起生理机能紊乱,导致食欲明显减弱,从而使人消瘦的现实,故意编造“吸毒可以减肥”的谎话,引诱他人吸毒。显而易见,吸毒不仅不能真正的减肥,还会严重损害面容和身体。所以,爱美的人啊千万不要上当,决不吸毒!

对于这些,我们青少年要学会三个拒绝,掌握抵制毒品不良诱惑的方法。

1、拒绝尝试:面对毒品千万不要心存好奇和侥幸心理试图亲身尝试,而要坚决予以拒绝。一个叫露露的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交了一个吸毒的男同学为友,为了找到一种戒毒的方法来拯救她的男朋友,竟以身试毒,结果不能自拔,以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她在留给母亲的遗书中写道,“面对有生的日子,我一天天胆怯,如进入一个恐惧的魔场,我被魔鬼附着,越陷越深,我已经无法自拔了。这个将人往死里拖的魔鬼就是毒品海洛因。”对毒品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好奇心,增强鉴别和自控能力;千万要牢记这位女大学生以身试毒的惨痛教训。这真是“吸毒一口,掉入虎口”啊。

2、拒绝毒友: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朋友,正常的交友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我们又强调交友一定要有原则,同时也不主张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与社会青年结交朋友。如果一旦以涉毒人员为友,那就很难逃脱噩运了。在某戒毒所戒毒的年轻人小王,高考落榜后到省城一家餐馆打工,认识了一个老乡并交上了朋友,时间不久就送给他一点海洛因,告诉他吸上这个非常过瘾。等到上瘾之后,就开始向他贩卖毒品,等小王明白这个老乡原来是个毒贩子的时候,已悔之晚矣。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毒者惨。

3、拒绝虚荣:不要以为吸毒就是时尚,就是有财有势的象征。珍重自爱,不轻易涉足公共娱乐场所。歌厅、舞厅、茶楼、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各种公共娱乐休闲场所情况相当复杂,有许多极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有些公共娱乐场所由于管理上存在漏洞,吸毒、贩毒人员经常出没,往往成为吸贩毒活动的地下场所。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毒品不断流入我县娱乐市场,摇头丸这种新型毒品,最初就是从歌舞厅开始泛滥的,现在仍然出现在这些地方。许多毒贩子认准了进入公共娱乐场所的人除了有钱的大款,还有许多就是涉世不深、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所以他们就长期潜藏在这些地方,采取在饮料、烟卷里添加毒品或直接赠送海洛因、摇头丸等方式设圈下套,引诱上钩,谋财害人。家长和学校经常告诫同学们不要涉足这些场所,这是对同学们尽职尽责的关心和保护。因此同学们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第六,青少年对禁毒工作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自觉远离毒品,拒绝毒品,而且还要主动配合当地,积极参与一些力所能及地禁毒宣传工作。全民禁毒,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履行禁毒职责或者义务。

也许有同学就会问:我们还小,能为禁毒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呀?我们认为同学们可以做以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积极参与当地政府开展的各项禁毒活动;

2、在家里开展禁毒宣传,要让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邻居朋友明白毒品的危害性及相应的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

3、有条件、有机会的情况下,可以参加禁毒者协会,成为禁毒义务宣传员。

4、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现有涉毒行为,就大胆举报,可以向当地派出所举报,也可以拨打110。

同学们:你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自觉地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积极参与禁毒宣传,同一切吸贩毒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净化学习生活环境,共同构建禁毒防线,为实现无毒校园、无毒家庭而努力奋斗!

7.校园法制讲座 篇七

关键词 法制 安全意识 教育 和谐校园

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学校安全事故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责任认定也没有明确的依据。因此学校应该以人为本,强化法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并严格执行;积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合力;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深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

首先,强化法制安全意识,做到养中有素、建立组织、健全制度、明确责任,防患于未然。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些事故是由于老师的责任心不强或是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周全造成的,但更多的是防不胜防的意外事故。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对事故发生后要求学校承担不尽合理的法律责任感到困惑、不公,但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则常常抱着息事宁人的心态,以“私了”的方式解决纠纷。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双方法律责任的划分,而且往往损害了学校的合法权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事人不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缺乏法律意识,更不会自觉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有关纠纷。作为学校,应该以法律为准绳,熟悉必要的法律知识,譬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管理条例》、《学校工作规程》、《民法通则》等,建立安全领导组织,制定合理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教师安全职责、监护措施、户外活动组织安全制度,以及平时教师、家长和学生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上扼住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学校家长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为儿童创设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社会大环境文明程度的高低,社会道德规范、法纪意识的强弱,也是孩子安全自护意识形成的因素。这就要求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引导家长或监护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生存安全意识,自觉遵守社会道德法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把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把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当做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耳濡目染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

1.开展特定情景摸拟活动。如组织观看电视录像“阳台上的故事”、“冬天的故事 ”、“陌生人的故事”、“超市里走失了”等等,让孩子们去体验、了解初步的安全知识,懂得求救方法;进行防震救灾逃生救助演练,观摩“消防中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防、救火灾的安全知识,将消防知识从娃娃抓起落到实处。 2.让儿童自己参与安全管理,使他们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中受益非浅,既维护了秩序、保证了安全,又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品质。在可班级建立安全宣传监督小组,为他们提供交流、交往的机会和环境,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可制定班级安全规则和个人安全防护措施,在实践中感知、操作、领悟、建构生存安全能力。比如师生共建安全规则:“教室的安全规则”、“课外活动安全规则”均可以是学生自己制定并配有他们设计的标识。这样,学生在享有充分尊重与自由时也面临困难与挑战,他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同时注意安全的意志品质也因此而逐渐形成。

第四,外出活动必须有安全预案,各负责人一定要尽自己的义务。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也明确规定,学校组织儿童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要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按民法原理而言,这也是由于当事人的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义务。组织外出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组织者要配备足够的教师,出发、集合、分散活动都要事先有计划、有预案,确定好详细的活动方案,确定具体的责任人,一旦发生事故,能够进行及时处理。

第五,了解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儿童的身体状况,建立儿童健康检查制度和儿童健康档案,以防事故的发生。去年和前年我县各发生两起儿童课堂猝死事件,就是因为平时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详细了解,学生发病时手足无措。同时,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安排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儿童的体能训练,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家庭应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

第六,定期检查教育活动场所、安全设施,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教育法》第26条、第73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第52条明确规定,学校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要符合标准,保证儿童在校内的人身安全,如果明知校舍或其他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重大伤亡事故的,将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教育法》第44条、《未年人保护法》第32条都要求学校给儿童提供安全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卫生的校舍环境,学校要保证儿童的饮水、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预防各种疾病在校内传播、流行。教师发现学校的教学设施存在安全的隐患时,要及时汇报,让儿童远离危险设施,避免儿童在危险的条件下活动作为学校,应该以法律为准绳,熟悉必要的法律知识,以人为本,强化法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并严格执行;积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合力;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深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

8.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篇八

老师们、同学们: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前途。因此,教育和保护好下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及时预防各种危险事件的发生,增强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同学们的身心健康,经学校研究决定,今天给大家举办这个讲座,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下面,我主要讲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校门口安全

前段时间在全国部分学校校门口发生的几起恶性杀人事件,我想同学们可能早已知晓。在此,我简单的提一下: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持刀行凶,造成实验小学学生8死5伤,伤亡人员均为南平实验小学学生;4月12日,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发生一起凶杀事件,共造成2人死亡5人受伤。4月28日下午,一名男子冲进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校园,见到学生就砍,当场砍伤18名小学生和1名教师。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本地一名无业人员徐玉元,潜入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持刀砍死砍伤32人。其中学生29名,教师2名,保安1名,有5名学生死亡。4月30日上午,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村民王永来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一个个鲜活可爱的小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深爱他们的父母!

为坚决杜绝类似的恶性事件在我们周围发生,切实保护好我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必须加强学校门卫管理和校门口安全工作。目前,学校也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同学们的生命安全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比如:加大门卫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加派领导干部和教师在校门口及附近巡逻;调整校门开关时间,禁止流动摊点在校门口经营等等。公安、特警也对我校所在路段进行不定时的巡逻,桃花源派出所还在我校设置了驻校警务室,所有这一些,都为同学们的人身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那么作为同学们,更应该配合学校的工作,自觉行动起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自觉遵守校门口管理制度,正常上课期间外出,一律要出示班主任和级部或学工处签字的请假条;

2、跑校生放学回家离校出校门时,要主动向值班领导及管理人员出示跑校证;

3、严禁将在校外购买的饭菜、食物带入校园;

4、进入校园后,推车慢行,不得骑乘任何车辆。

二、校园暴力

当前,校园暴力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长期困扰着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在美国,每年都要发生数十起校园枪击事件、数千起校园暴力案件,造成无数无辜的在校学生受到伤害。在我国,校园暴力案件也在不断攀升,居高不下。根据百度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0%的学生表示身边存在校园暴力,11%的学生表示曾经遭遇过校园暴力。有15%的学生表示自己存在暴力倾向,可能会用暴力解决问题。仅今年以来,在网络上热炒的校园暴力事件就多达17起,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比如今年6月份网上流传的“熊姐打人视频”中,一名被称为“熊姐”的女生不断地抽打另一名女生的脸,还扯头发、拳击肚子、脚踹小腹,最令人愤怒的是她的飞腿动作,助跑十多米,飞腿踢向女生背部,将其踹倒在地。8月份,网上再次流传出河南新郑“布鞋妹妹被打”的视频。一名穿着黑色布鞋的女生被五六个女生推搡、殴打,用棍子戳,用脚踹,打人者则哈哈大笑。视频结束时,还有人命令布鞋妹妹对着镜头笑一笑。今年2月,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小张,因与同学小林发生争执,持匕首将劝架的高三学生小赵刺死,将小林刺伤。年底,在我们身边的黄石六中连续发生两起校园暴力,造成两名学生命丧黄泉。10月29日晚9时许,黄石六中学生甲(男,18岁)为报复同学乙(男,18岁),邀约社会青年朱某(男,26岁)等6人,在中窑湾华莱士炸鸡店门口,用匕首将学生乙刺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2月10日晚6时许,该校高二学生丙(男,16岁)与同学丁(男,17岁)在教室上晚自习时发生口角,进而扭打在一起,随后其中一人被打倒地,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这些情况表明,校园暴力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有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危害越来越严重。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青少年教育事业发展前进、影响未成年人成长进步、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严重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不言而喻,校园暴力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首先,是对受害人及家庭的危害。对受害人来说,失去的是生命或者身心健康。比如今年3月17日,由于同学打架而招致报复,遂溪县乌塘镇乌塘中学,发生一起歹徒闯校园殴打学生事件,造成15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学校内一座山上废弃的防空洞内发生割喉案,一名高三男生怀疑同班女同学造谣将其杀死;4月9日,因为与同学发生口角,陆丰一名初二男生将硫酸泼向同学,造成18人不同程度受伤。河南新郑的“布鞋妹妹”被打后,身心崩溃,不久就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对家庭而言,失去子女的父母从此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据我省公安机关统计,2009年,发生在校园的暴力案件达890余起,受害死亡的学生达11人,受伤或致残215人。这些,都给被害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其次,是对暴力行为人及家庭的危害。我们可以这样讲:“年轻人犯错误,上帝可以原谅,但法律不会原谅”。《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明确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我是学生,还没有满十八周岁,不负法律责任吧?错了,《刑法》明确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就是说只要满十四周岁,就要负刑事责任。据统计,2009年,因实施校园暴力而被我省公安机关打击处理的学生达291人。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所有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罚的人,在政府网络和公安网络上,终生都有违法犯罪纪录,和个人身份信息始终相连,今后在找工作、出国、结婚时,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可以说一生的前途都会受影响。大家千千万万要注意这一点,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当前,校园暴力还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起因小。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了校园暴力事件。不是我瞪了你一眼,就是你撞了我一下。比如云南墨江县校园暴力案件中,就是因为学生甲把牛奶不小心撒在了乙的书上,两人发生了争吵,随后其中一人拔刀便捅,导致命案。二是手段恶劣。不少校园暴力的场面触目惊心、令人发指。比如今年5月,云南孟连县某中学的8名初三女学生,对一名初二女生小艳施暴,她们将小艳拖进厕所,拳打脚踢、把地上的脏卫生纸塞进小艳的嘴里,场面令人惨不忍睹。有的校园暴力中,男生直接使用匕首或者其它管制刀具,将对方刺死刺伤,手段十分残忍。三是女性校园暴力案件呈现上升趋势。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柔弱的女生,有的竟然成为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大姐大”。今年以来网络上热炒的校园暴力案件,主角大多都是女生,年龄只有十六七岁,实施暴力的原因仅仅是看对方不顺眼,或者是所谓的“男朋友之争”。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从外因来讲,有社会的原因,如暴力影视、暴力网络游戏、封建迷信,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和诱惑。也有家庭、学校、政府等多方面的原因,但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次要的,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更应该从自身来找原因。

1、不懂法不学法。校园暴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他们大多不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知道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由此无所畏惧,为所欲为。结果,不但伤害了他人,自己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2、讲哥们姐们义气。不少同学崇尚江湖“义气”,称兄道弟,拉帮结伙,如果有兄弟姐妹被欺侮了,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于是集体出动,报一箭之仇。为了“哥们儿义气”,信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观念,不考虑打架斗殴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有的和校外不良青年讲江湖义气,遇事向校外的无业青年求助,导致发生聚众斗殴、伤害同学的恶性案件。

3、不会沟通交流。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一帆风顺,没有尝过生活的艰辛,不知世事的艰难,因此有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在遇到压力、挫折、委屈时,不会敞开心扉与别人交流,不会与老师、父母、同学沟通自己的想法,而是自己默默地承受,因此很容易发生极端的违法犯罪行为。

4、容易冲动。同学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和周围的人发生一些误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矛盾怎么办?有的同学遇事不冷静,不懂得包容和谅解,不懂得正确处理矛盾,结果为了一点点小事而报复伤人。在云南墨江县发生的校园血案中,当事人就是和同学发生冲突后突然爆发,拔刀伤人。

5、早恋。据统计,有36%的校园暴力案件,起因都涉及早恋问题。十月份黄石六中的校园暴力案件中,就是两名女生发生矛盾后,其中一名女生的男友参与其中,进而引发了血案。上海的熊姐打人视频中,也是因为熊姐怀疑对方抢了她的男友,所以组织人员对其殴打。可以说,初高中阶段早恋的学生,一般都是不安心于学习的学生,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不安份守已的学生,很容易发生一些“争风吃醋”的问题,也很容易引发校园暴力现象。

以上这些,都是产生校园暴力的因素,可能还有一些原因,同学们可以自己分析、探讨、写写心得体会。那么,对于校园暴力,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1、学习法律、立大志向。同学们,一切校园暴力,都是从缺乏远大理想、放松学习开始的。所以,只要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陶冶情操,就没有时间和别人争长短,争输赢,争高下,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怎么对付别人、报复别人。同时,要认真学习法律。今后,要学会把法律作为处理纠纷、处理矛盾的准绳,只要是违法的事情,都坚决不做,只要是发生了冲突,都要通过合法的手段来解决。

2、远离早恋、远离网络。记住,恋爱是成年人的事情。在校期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打基础、抓学习的时间,千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谈情说爱。否则,你就会失去根基,失去基础,就会变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麻烦就会接踵而至,校园暴力对你也会乘虚而入。同时,要远离网络,特别是要远离暴力电影、电视剧,远离暴力网络游戏,因为这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会培养你的暴力倾向,形成用暴力解决冲突、暴力解决矛盾的习惯和行为模式。在网络上杀人杀习惯了,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所以,要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

3、学会求助、学会交流。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与别人发生冲突,遭遇到校园暴力,要及时向老师、学校求助,向家长求助,向警方求助。求助的对象年纪越大越好,因为年纪越大,社会经验越丰富,解决矛盾冲突的正确方法越多。求助的单位越权威越好。比如向警方求助,公安机关一定会公平公正、依法处理,会依法保护你的正当权益。请记住,千万不要向社会上的所谓朋友、无业青年求助。他们只会让事情变的更糟、更复杂、更麻烦。

4、学会冷静,学会包容。特别是要正确面对挫折,正确面对冲突。在挫折面前学会冷静,在冲突面前学会包容。在这里,我送大家两句话。这是《周易》上的两句经典,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什么意思呢?天行健,就是宇宙、世界的运行规律,刚劲强健,生生不息,不受任何事物影响,不受任何因素束缚。君子,也就是人,就要和天一样,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怕挫折,英勇顽强。同学们有了什么挫折,比如考试没考好,成绩上不去,都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看别人不顺眼,和别人发生冲突,而应该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斗志昂扬。我希望大家都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有这样顽强的精神风貌。这样,就不会被挫折所压倒,不会被困难所屈服。地势坤,就是指大地的地势博大宽广,一望无际,没有什么不能包容,没有什么不能承载。人,就要像大地一样,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有深厚的道德,去承载万事万物,去包容一切。同学们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和同学争吵了,被别人欺负了,被老师批评了,被家长埋怨了,特别是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冲突、纠纷,都要有正确的心态,保持理智,保持冷静,保持平和,学会忍耐,学会理解,学会包容,这样,就不会冲动,不会使用暴力,不会走歪门邪道,不会发生校园暴力。

三、交通安全

人们说,交通事故猛于虎。可是老虎再凶,也只能一次吃掉一个人,而交通事故则会一口吞噬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的生命。在此我向大家介绍一组数字:据2010年1月9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通报: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据统计: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都在10万多人(死者大多是年轻人),占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排在了世界第一位。2007年的11月14日早上6点,山西沁源县二中900多个学生在公路上晨跑时,一辆大东风带挂货车向学生横冲过来,造成21名师生死亡,18人受伤。当时公路上躺满了遇难学生的尸体。

2009年2月10日6:05,西安108国道长安区官庄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该区斗门初级中学四名学生死亡、一名学生受重伤。

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这一起起惨烈的事故背后,有多少家庭失去了亲人,有多少欢乐变成了悲剧,有多少幸福化为乌有。在每一起交通事故背后,使一个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使一个个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使一个个孩子与父母阴阳两隔。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道路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据交通警察调查统计,在所有的交通事故中,除极少数属意外原因外,75%以上的事故都是驾驶员或行人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无证驾车、超载、超速行驶、疲劳驾车、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在,我向大家列举几个由以上原因造成事故的案例: 1、2009年6月28日,某乡青年刘某无证驾驶一辆摩托车搭乘一个朋友从乡下往县城一路狂飙,结果在105国道上撞上一个同向骑自行车的人,由于车速过快,双方都被摔出20多米远,造成骑自行车的人当场死亡,刘某及其朋友也严重受伤,昏迷不醒。2、2009年9月底,新干县某中学一个老师经过几年苦战,终于考上研究生,正准备启程入学深造。可就在启程前的一天,经不住亲朋好友的盛情,多喝了几杯酒,结果在骑摩托车回家的途中死在路边,直到第二天才被人发现,一家人悲痛万分。旁人也为之惋惜。据公安部统计,凡是醉酒后驾车者,每3人中就有1人死亡。

综观这么多起交通事故,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不珍惜生命,不遵守规则。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应该爱护,应该珍惜。出入平安,这是大家都希望的。然而,很多人却为图“方便”或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违反交通法规。殊不知,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源于某些不经意的违法行为。在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对交通法规不甚了解,对安全常识掌握不多,有一些人是抱着侥幸心理,明知原故犯的。所以学习和遵守交通法是每一个人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使交通秩序安全有序所以必须履行的义务。有人比喻,道路交通法规是用亲人的泪水,死者的血泊,伤者的呻吟和肇事者的悔恨换来的。

中小学生是道路交通行为中的弱势群体,大家在参与交通的过程中,怎样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呢?

首先,我们都来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或身边同学的交通行为,是否曾经有过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是否曾因自己不安全的交通行为而给自己带来过一些伤害。同学们,你们当中很多人每天好几趟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途中又大多要走马路,不管步行也好,骑自行车也好,总要避让来往的车辆。想想看,当你们走在马路上时,是不是有同学追逐打闹?是不是有同学边走边看书?是不是有同学随意横穿公路?是不是还有同学骑自行车时喜欢显示自己的本领,随意双手离把或单手骑车?

当你们在马路上追逐打闹或随意横穿马路时,你们是否意识到灾难会随时降临呢?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学生身上几个不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悲剧。1、2008年1月17日,某乡镇一位19岁的哥哥到学校接15岁的弟弟回家,他们骑着摩托车一路快速行驶,当来到一弯道处时,违章超过了一辆农用车,哪想对面刚好来了一辆小货车,结果两兄弟的摩托车正面撞上了小货车,导致两兄弟当场死亡。2、2010年1月9日晚9时左右,金坛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4名学生放学后到街上买东西,没有仔细看看公路上过往的车辆而横穿马路,结果被一辆家用车撞倒,经抢救无效死亡。3、2010年5月1日晚10点,山西阳城县4名八甲口中学学生无证同骑乘一辆无牌摩托车沿八芹线由西向东行驶,与一大型汽车相撞,造成摩托车上3人当场死亡,1人受伤。我们平常骑车或走路、总免不了要横过马路,但在 横过马路时,一定要看看左右来往的车辆,要确认安全之后再横过,在有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地方,一定要走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千万不能因抢时间,抢速度而随意横穿。现在,我教大家学习三大本领:一会走路、二会骑车、三会乘车(这三个“会”的含义就是要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1、走路时,要走人行道或在路边行走,严禁边走路边看书,边走路边听音乐广播;过马路时,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不乱跑、不随意横穿,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攀爬栏杆,养成良好的个人交通素养。

2、在无交通信号的路段,无论骑车还是步行,在横越马路时,严禁与机动车抢道,要等机动车过后,方可通行;

3、乘车时,等车停稳后先下后上;坐车时不要把身体的任何部分伸出窗外,也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

4、不要搭乘超载车或车况不好的车,如摩托、三轮等。更不要坐农用车,尤其是人货混装车。

5、遇到交通事故,拨打122或110报警电话,如果同伴被车撞倒,要记下撞人车辆的车牌号,车身颜色或其它特征。

四、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增加食品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在农产品质量、产地环境、动物防疫、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依然存在安全隐患,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吧,当时它给中国多少个幸福的家庭带来了灾难呀,小小年纪就要遭受如此大的痛苦,这使许多家庭在遭受精神打击的同时,还得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

2009年6月11日,吉林省九台市庆阳中心校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近300名学生出现中毒症状。

2010年2月3日,洛宁县上戈镇东岭村发生一起严重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两死三伤。

2010年3月31日上午,安徽外国语职业技术学院发生一起学生食物中毒事件,造成39名学生出现中毒症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频频发生,不得不为我们敲响安全的警钟。尤其是现在气温越来越高,空气湿度增大,各种致病微生物更容易繁殖,食物容易腐败变质,食物中毒也极易发生。再加上入夏后苍蝇叮爬,污染食物,如果人吃了被病菌或病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就会引起食物中毒。

为了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定要注意食品的卫生安全。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会把致病菌从人体带到食物上去。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从而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2、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状,是否有腐败变质。尤其是对小食品,不要只看其花花绿绿的外表诱人,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有厂名、厂址等标识。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否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究。

3、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尤其是生吃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需加热的食物要加热彻底。如菜豆和豆浆等,不彻底加热就会引起中毒。

4、尽量不吃剩饭菜。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6、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7、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尤其是在目前地沟油泛滥的时代,没有质量监督,没有卫生保障的校外小摊点上,经过多次烹炸的地沟油内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所以,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方便,一时的口福,而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10、出现食物中毒后,应尽快消除毒物,立即上报,并送医院救治。

五、心理健康

中学阶段是人生当中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是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发展的黄金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且是中学生身心发展急剧变化并充满矛盾的“危机期”,有时会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严重的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曾给人的健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的人就处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位同学,该事件起因很小,就是因为四位同学爱拿他来戏耍,开他玩笑,让他在很多时候下不了台,所以,他怀恨在心,在2004年2月10日因打牌发生争执,他随即凶残杀死了四位同学,其中还有一位与自己平时关系很不错的同学。2010年1月4日凌晨,北川中学一名16岁的高一学生母志鹏潜入隔壁宿舍,用利刀将熟睡中的一位同学割喉杀死,而他杀人的理由却是“杀个人,就可以不上学了。”

我们认为,马加爵、母志鹏都有心理缺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能够处理好身边的烦恼。如果他的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我想,这些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见,只有排除自己的烦恼才能真正获得心理健康,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

心理健康对我们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一遇到烦心的事情就学不进去。比如,有一位学生王某,从高一到高二,他都在全年级前五名之内,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是重点大学的苗子。但在这个时候,他飘飘然了,他和本班的一位女同学谈起了恋爱,后因一位男生对这个女生说了一句不敬的话,使他很恼火,于是整天算计着如何教训这位男同学。

为此,他接触上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闲散人员,拉帮结派,拜把兄弟,最后终因和这个学生在校园内打群架,而被学校给予留校查看处分,虽然没有被开除,但因为他天天无心学习,最后名落孙山,后来他连续复习了5年,最终还是没有考上大学。我们可以看出,他为此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心理健康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四川大学的一名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留下了遗书,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些事例虽然属于特例,是个别现象,但心理疾病在目前的社会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二)、心理疾病挑战全球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纽约:每年精神病发病率平均为8.3%,同时每年还以0.6%的速度在递增。在美国,有30%的人曾经接受心理治疗。近50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

据统计,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已经超过了购买食品的费用。镇静药每年使用1亿多盒,平均每人每年两盒。因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在我们中国,由于社会的转型,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自杀研讨会”上,中科院一项调查批露: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为14至16万,平均每天400人(当然,这个数字不包括自杀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杀意图的)。1989年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

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也考虑在内,则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就达到32%。

听到这些数据,可能有些同学会问,什么样的心理才算是健康呢?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四)、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我们学校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适应不良,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高一年级。因为,进入高中后,他们会发现高中的学习生活与初中是完全不同的:

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高中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有所不同,所以,刚上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

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2、情感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以及抑郁、暴躁等。

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

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

13、14到17、18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担心的“早恋”问题。

其实异性吸引以致于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来自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谈,我偏要谈给你们看看,从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荒废了学业,耽误了一生。有的同学为此很烦恼,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理十分压抑。

其实在中学阶段,同学们无力承担组建婚姻与家庭的重担,同学们也不可能在中学阶段选择好真正适合于你的伴侣,因为恋爱、婚姻与家庭都是社会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

3、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常常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家长对子女学习失去信心,放任不管,从而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同学的过激行为。

高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高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至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呢?有一为智者说过这样四句话:

一是把自己当成别人。比如,有些同学善于欺侮别人,你试着想一下,如果别人这样对待你,你是什么感觉。

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抽烟,总认为自己抽烟的样子一定很酷,到底是不是很酷呢?你只要看一看极个别小学生或者幼儿园的小朋友抽烟时的摸样是不是很酷,你就知道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自己就会明智许多,许多问题也就想开了。

智者的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下,要同情别人的不幸,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富有善心的人才是心灵的富裕者 智者的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说要充分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要侵吞他人的财物。智者的最后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创造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上一篇:话剧队规章制度下一篇:帮妈妈做家务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