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使用网络

2024-09-01

小学生使用网络(12篇)

1.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一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现在大多数学生喜欢上网,可是上网之后做什么?这成为老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上网”成了“娱乐”的同义词。甚至有家长武断地认为:上网就是聊天和玩游戏。

事实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就在我们正为传统教育那种求同过多,求异过少及封闭式的弊端埋没了个性而叫苦的时候,网络的出现无疑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块“试验田”。怎样在这块“试验田”中培养出好苗子?“堵”和“禁”显然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对于学生上网聊天、交友和玩游戏的行为,“堵”也是无效的。学生为什么喜欢网络聊天?据我分析,学生喜欢上网聊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很重,渴望更多地与外界交流,渴望领略“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而网络在信息传递方面的高效与便捷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有着自身特定时期的烦恼与快乐。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权威性,不易亲近。当学生遇到烦恼与快乐时,他们需要交流、分享与指导,却很难在身边找到合适的人选。网络交友的方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带来了新的交友途径,导致许多学生宁愿上网与网友交流感受也不愿在家或学校与父母及同学交流。

3、网络聊天和游戏作为许多网站吸引人气的服务,本身具有简单、有趣等特点,对初上网的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参与到其中。还有休闲和交友在所有网民中都占有相当比重。那么,是不是有没有办法了呢?是不是就只能让学生们“将聊天进行到底”了呢?不是的,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让学生健康的上网。

那如何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到有用的信息上,避免沉溺于网络娱乐,针对以上原因,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一、首先,家长和老师对待网络交友的问题应该不回避、不否定,而是通过正面教育让学生明白,习惯于网络交流方式,会降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性格。另外,网络交流方式是通过昵称之间的沟通来完成的,别人确认你存在的依据就是你的昵称。如果换一个昵称,在网络中你就是另一个全新的存在,一切从头开始。正因为如此,网络上的人往往只是其真实个性在某个方面的投影,很难完整地认识一个人。网上聊天时一定要注意进行自我保护,“防人之心不可无”。同时自身也应该注意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害人之心不可有”。各种媒体上关于网络骗局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能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警惕、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二、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更多地意识到网络作为资源宝库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德高才能为师。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应该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例如,有一次我批评个别同学“上网只有聊天一件事好做吗?”时,学生问笔者:“老

师,你平时上网做什么?”此时笔者并未将之作为学生的顶撞,而是态度平和地正面回答了他的提问:“每天必做的工作是收发邮件、查看校园网信息平台上有无新消息发布和了解天气情况,另外常做的是到感兴趣的站点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更是离不开网络,它是我最好的信息库。”既让学生对自己单一的使用方式感到惭愧,又真切体会到网络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回答显然比粗暴地批评效果好得多。还有一次,学生问及一个问题时,笔者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指导她在Internet上搜索答案,结果她发现相关的解答很多,内容详尽而且清楚。她高兴地说,这样的办法太好了!

三、作为教师,应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整合方面花大力气,创设出适合本学科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尽量多设置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工具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辨识和思考的能力。

四、与学生一起上网。家长们应该意识到:作为主宰新世纪的一代,学生终归是离不开网络的。所以,我们的家长不妨放下对网络的成见,权把它当作一种生活的工具来看待,和学生一起来上网。毕竟成人的社会经验和辨识抵制能力比学生丰富,如果师长们对学生上网持的是支持但不失适当引导的态度,相信会比盲目的抵制更对学生有利。同时,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家长们来说,信息能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在与孩子一起上网的过程中,既能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适当加以引导,又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五、教师应该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拥有更高的信息素养,从网络中发现更多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例如,网络游戏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新生事物,可是由于它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加之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可是,一昧地反对学生接触网络游戏是没有用的,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为教育带来更大困难。其实,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事物是真正一无是处的。游戏也是依据现实构造的虚拟世界,游戏世界是虚拟的,但正义战胜邪恶这个道理是同现实社会一样的。在战争游戏中,参战各方的损失都惨重,我们可以以此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发现许多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思想正是我们引导学生时所必需的。

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学生的网络活动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当然,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还要求老师迅速提高自身信息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教育的要求。

2.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二

据不完全统计, 现在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上网着迷, 成天沉迷于网络, 夜不归家, 通宵达旦, 吃睡玩都在网吧。在花费金钱的同时, 也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进而逃学旷课, 成绩下降, 更有甚者“网恋”后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见面, 结果上当受骗, 时有惨案发生。这真是玩物丧志吗?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最起码, 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要时时刻刻教育我们的学生, 对网络上的假冒信息要提高警惕, 防止上当受骗!现在我们的政府对网络诈骗的管理和处罚力度相当大。那么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潜能与优势,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领导、教师, 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 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 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努力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讲解有关网络知识。从正面引导学生, 使学生能利用互联网来学习新知识, 利用互联网查询我们不懂的问题的答案。总之,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充分扩展学生的发展能力、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德育, 通过德育升华常规教学, 培养学生形成合法、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如教师在讲“浏览信息”时, 让学生饱览大千世界缤纷色彩的同时, 细品人生百味, 明辨是非曲直。教师也可以积极采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如教师在讲“设计‘网上交流’”时, 可以制作一个“心灵驿站”的网站, 开展网上讨论、网上咨询, 走进学生心灵, 为迷惘中的青少年拨开迷雾, 修正人生航向, 催发前进动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学生玩游戏的现象,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由于信息技术课在目前高中并没有纳入高考, 很多学生把这课当成休闲娱乐课。学生在课堂上竞玩游戏, 那课下在网吧玩就更不用说了,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和平时的调查我发现, 在网吧上网的学生大部分都在玩网络游戏, 对于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这种现象, 我认为应利用课堂上的游戏现象, 来充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中的游戏。

首先, 不应重视“游戏现象本身”, 而应重视“游戏现象带来的内在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样玩?怎样才能玩得更好?怎样才不让老师发现?”而不是“这样做是老师讨厌的学生, 不遵守纪律, 不学无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科学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能力。提取游戏中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东西, 加以引导, 让学生思考游戏的制作过程, 把学生从游戏的天地带入学习的天地,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 应重视实践与思维指导。学生“亲历”的学习或者游戏结束后, 肯定会各有收获, 如打字游戏里的部分游戏, 就是把学习与游戏结合在一起, 学生在获得游戏满足感的同时, 也激发了练习指法的热情。那么这些所获是否准确无误?很难确定, 因此要加强指导, 必要时, 可进行再实践、再动手, 共同获得准确的现象和正确的数据, 从而达成“共识”, 这共识是在实践活动之后, 由学生在真正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构建的。我们上课一般都要强调不准打游戏, 如果打游戏就要受到惩罚。也许这样做也剥夺了一部分学生发展思维锻炼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限定玩什么样的游戏, 玩多长时间, 体验游戏世界的精彩和计算机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告诫学生网络虚拟和现实生活的差别, 远离低级趣味的诱惑, 完善个人的自控能力、自主能力, 提升个人的人格和情操。

三、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提高学生德育修养

指导他们注意网络安全。要让学生明白, 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 都需要有一套道德规范, 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 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 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要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从而做到不在网上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 不能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不能制作、传播利用不良的信息, 不能攻击其他网站等。要让学生知道, 作“案”, 都能留下痕迹, 漏网只是暂时的。

3.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篇三

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

凡事都应该看两面,既要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因此,为了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强调网络的两面性。

1、网络带来的积极作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信息,并且可以有选择地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学生在筛选信息的时间了。适当地玩网络游戏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当学生学习累了的时候,他们可以适当地玩一些网络游戏放松心情,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有所提高的。也就是说,学生花适当的时间在网络上是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2、网络带来的消极作用

如果学生可以恰当地筛选信息,那么网络就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筛选信息的能力的,所以很多学生可能都无法筛选网络上的信息,而且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利用网络来交友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通过网络学生很难真正地了解对方是否如他所描述的那样,是否值得信任。但是事实证明,通过网络交到的朋友大部分都是骗人的,是不值得信任的,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交朋友,很容易上当受骗的。还有如果一些学生太过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这些学生就可能沉迷于这些游戏不可自拔,很容易陷入到这些游戏的情景中,可能会出现精神混乱的状况。如果学生过渡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期呆在电脑前面完游戏,这样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1、利用案例来教导学生要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要加强学生对网络的两面性的理解,引导好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老师们可以引用案例来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例如,老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报道来给学生讲述过渡沉迷于网络的害处,比如,小明因为过渡沉迷于网络,于是他的精神出现了混乱,将自己融入了游戏里面的角色,可能会出现了伤人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过渡沉迷于网络的害处,这样学生就会控制好自己的上网时间,避免自己沉迷于网络。

2、引导学生控制好上网时间

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计划能力都是比较薄弱的,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例如,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在做完自己的作业后花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的时间来上网,或者觉得学习学的太累了,没办法再继续学习的时候就可以花适当的时间来上网。这样就可以实现学习娱乐两不误了。还有老师可以教学生如何加强自己的控制力的方法,抑制自己的上网冲动。例如当学生想上网的时候,但是自己的作业还没有做完,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出去散散步,减轻自己想上网的冲动,散完不回来再继续学习。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生之所以会沉迷于网络,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有它的吸引之处,但是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学习上。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学习上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学习的过程太过枯燥,学生不愿意学习;二是家长和老师给学生们太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在这么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会转向比较有趣的网络来放松自己紧绷着的神经,放松自己的心情。例如,老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多多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在网络的时间了。还有,老师和家长应该注意自己带给学生的学习压力,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这样学生就不会从网络中放松自己的心情了。老师不应该一味地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应该灌输学生学到知识才是上学的目的,不能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观念。

网络的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因此网络的介入而变得更加方便和简单。但是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上网时间,不能让自己过度地沉迷于网络,活在自己的网络世界中,忽略外面精彩的生活。特别是正在成长的学生更不应该只活在自己的网络世界中,拒绝与外面的世界交流。

4.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篇四

亲爱的同学,您好!我们正在开展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以便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请您如实填写,谢谢合作!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网龄有多长?

A.两年以内B.两到四年C.四到六年D.六年以上

3)您上网一般在什么时段?

A.早上B.中午C.晚上D.不定,看情况

4)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可多选)?

A.聊天B.玩游戏C.学习D.下载软件

E.动漫,音乐,电影F.网上购物G.逛论坛,博客F.其他

5)您平时上网主要去那些网站?

A.百度等搜索网站B.优酷土豆等娱乐网站C.专业类学习网站D.其他

6)您浏览网络时对哪一类的话题感兴趣(可多选)?

A.国家时政B.社会民生C.国际大事D.娱乐八卦

E.历史真相F.高校有关G.体坛快讯H.其他

7)您一般使用的软件有(可多选)?

A.QQB.迅雷等下载软件 C.皮皮,酷狗等影音软件

D.办公软件E.浏览器F.其他

8)您是否愿意在网上购物?

A.愿意,经常在网上购物B.愿意,但没亲自试过

C.不愿意,不安全D.不愿意,体验不到购物的乐趣

9)您有没有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被欺骗过?

A.从未被欺骗过B.被欺骗过,但只是被错误信息误导

C.被欺骗过,而且有一定的财产等的损失

10)您的网络账号密码有没有被盗过?

A.有B.没有

11)您是否愿意学习某项电脑技能?

A.有并一直在做B.有想法但没开始行动C.没想过

12)您觉得上网对您学习的影响是?

A.往往有冲突 B.有时会影响学习C.有影响,但影响很小 D.不会影响

13)平时生活中你对网络的依赖程度?

A.很轻B.更多是学习工作需要C.有一定的依赖,一段时间会上一次

D.沉迷其中,一两天不上网很难受

14)总体来说,您认为上网?

A.利大于弊B.弊大于利C.利弊相当

15)您认为互联网是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A.几乎没有改变 B.多少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 C.目前没有,但将来肯定会

5.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篇五

摘 要: 本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问卷为调查工具,整群抽样调查了绍兴市3所高校600名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绍兴市高校学生网迷发生率为15%,其中自认为是网迷的仅为4.1%。从调查结果分析得出高校学生网迷的上网活动特征和心理特质,绍兴市高校学生网迷群体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生源地差异、诱因差异及自救能力差异,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并不明显。

关键词: 高校学生;网络使用;发生率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调查采取整群(以班级为单位)和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绍兴市3所高校6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所有被试年龄都在18—23岁之间,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后对问卷进行排查、审核,剔除信息缺失较多的问卷120份,确立有效问卷600份,并进行录入和编码。

1.2 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问卷为调查工具。此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即个人基本信息,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生源地及学习成绩等。(2)上网情况,包括对网络的态度、平均每周上网次数、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主要目的、常用的网络服务等。(3)沉迷网络情况,参考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的诊断网瘾的十条标准和金伯利,整合编制成7道题目,包括是否过于关注网络、不惜支付超负荷上网费用、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和冲动、对亲友隐瞒掩盖

上网事实、一上网就来劲头一下网就不快等问题。此问卷由以上三部分共21道题目组成。

本调查所取得的数据用EXCEL录入后,再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分析

2.1 网迷总体发生率

调查显示的网瘾发生率相比明显有上升趋势。调查中自己承认是网迷的只有约25人,占4.1%。可见高职学生网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自我警觉性偏低。

2.2 网迷群体特征

男、女学生的网迷值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由于社会和家庭赋予男性的权利和义务普遍多于女性,故男生承受来自社会现实的压力较大,其成就动机就越强烈,一旦受挫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这使得男性学生更有可能沉迷于网络的虚拟活动中。国内外关于网迷、网瘾发生率的研究结果都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

本调查的被试学生来自于农村的占多数,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城乡差别已经在逐渐缩小,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甚至表现出反差,但是总的来说来自城市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也更有条件沉迷网络。

不难看出,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们对自己迷恋网络的诱因认知存在多样性,同时又趋于同一性,即绝大多数学生清楚认识到迷恋网络是由于无法承受来自现实的压力及个人性格因素和高考后补偿心理导致

自身无法抵制来自虚拟世界的诱惑,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是社会文化低俗或高校对网络管理不到位等外部因素诱发。

根据调查发现,在被试的600名学生中大多数能够通过转移兴趣、与家人同学老师沟通等方式自我调节,只有极少数人愿意求助心理医生或借助外力强制阻止,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不曾自救。这些都反映出高校学生网迷群体自救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语

结论一:当前绍兴乃至全国高校大学生沉迷网络的趋势有增无减。如何防微杜渐,有效地防控网迷群体转化为网瘾群体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高年级的男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应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高危群体。大学生的网络情结已是不争事实,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我教育,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结论二:从大学生上网主要活动来看,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中约有85%上网主要目的是聊天、交友、玩游戏、娱乐等,约29%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6小时以上;而非沉迷网络的学生上网多数是出于学习和生活需要,主要是看新闻、找资料、收发邮件、网购等。为此高校应发挥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善于将新兴网络技术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搭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服务性、思想性的网络平台,真正占领高校网络阵地的制高点,科学引领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导航向。

结论三:从大学生对沉迷网络的诱因认知来看,尽管不少学生沉迷

网络有受到家庭、社会及网络世界诱惑的影响,但更主要诱因则是自身性格及心理因素使然。研究还发现网迷群体普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特质,即高考后补偿心理、现实落差心理、时尚猎奇心理、寻求慰藉心理及逃避现实心理等。因此,要有效地防止网迷群体进一步滑向网瘾的深渊,应该“攻心为上”,因为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高校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学科教育,以提升高校学生的价值认知和道德情操,使他们在熟练掌握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综上可知,高校学生沉迷网络不但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引导有直接关系,与大学生使用网络状况及自身心理和性格因素有着更重要的关联性。因此,探寻高校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解脱之道必须多管齐下,从大学生网上网下的学习、生活与自我成长等内外多种因素作出全面、深入和客观的分析与理解,从而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教育。参考文献:

[1] 顾海根.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心理科学

[2]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

6.大学生宿舍网络使用调查报告2 篇六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的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互联网的不健全,其中也隐藏着很多负面影响。而大学生由于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社会价值观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在上网的同时很容易被一些坏的思想所侵染。目前学校对大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明显不到位,学生已对从学校获取网络知识渐失信心。多数大学生注重的是互联网的娱乐、资讯、拓展生活空间的功能而非其学习功能,大学生不能挖掘出应用网络最实际的意义让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加强学校对大学生上网的监督,增强我们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大力开展网德宣传,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让我们大学生都有一个优良的网德,能够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做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大学生.二.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本次调查首先对学生的性别,家庭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然后又作了是否拥有电脑调查,结果得99%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可见笔记本电脑在宿舍已经很平常了.随后我们便展开了关于网络使用问卷调查.1.你每天的上网时间

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8小时以上 这个问题的人数调查结果如图

可见大部分的学生的上网时间都在1-2小时之间,还有一部分在2-4小时之间,基本上都是在这两个时间段上网,可见大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间还是合理的.当然也有少部分的同学上网时间过长,应该引起注意.就城市,农村学生来看,农村学生上网时间更少点.2假如你没有电脑和手机,你的业余时间会做什么?

A:睡觉B:与同学聊天 C:看世界、中国名著 D:下围棋、打桥牌 E:其他 这个问题的人数调查结果如图

如图可以得到大部分学生的业余时间都会睡觉或者干其他的事情,包括出去吃饭,逛街等等.其中也能发现农村的女生各部分所占比例比较平均.很显然,男生比女生睡得觉更多.还有,大学生对于下围棋,打桥牌等不太感兴趣.总地来说,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用在睡觉上比较多.3.你的网络娱乐方式主要有哪些(多选)A.网络游戏门户网站 B.人人 C.QQ D.飞信

E.看新闻 F.看小说 G.论坛 H.看视频 I.听歌 J.图片

这个问题的人数调查结果如图

如图可以知道大部分的学生的网络娱乐方式是QQ,人人,看视频和听歌.不过由图还可以知道农村的男生看新闻的人数比重明显比城镇的男生要高.而城镇的男生中看视频的比重最高.对于女生来说,城镇和农村的差别不大.总的男女对比来看,比重还是差不多的.可以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娱乐方式主要还是聊天,看视频.4.你父母给你买电脑的主要用途?

A.学习B。上网查资料C。与家人,同学网络沟通 D。玩游戏、看电影 这个问题的人数调查结果如图

由图可以知道,大部分的学生的选择是前两项.当然C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其实前两项的主要意思是差不多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不论城镇还是农村,个选项大学生的人数比重应该是差不多的.C中的与家人同学沟通也是能够理解的.不过对于D,很显然不会是父母的初衷,但是也不能排除例外.对于这种让自己的孩子放松的方法还是值得商榷的.既然有大学生选这一项,就说明有的同学还不能真正认识电脑的用途.5.晚上十一点停电熄灯后,你还会继续上网、玩游戏、看电影吗? A.是 B.否

这个问题的人数调查结果如图

由图知,很显然,大部分的大学生会自觉在熄灯后睡觉.但是也能看出来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别,女生熄灯后不在玩电脑的人数比重显然要高于男生.对于城镇和农村分析来说,差别不是很大.因此,大部分的学生能够遵守校规,但也有很少部分的学生熄灯后仍然玩游戏,看视频,违反网络使用规定.6.常玩的一款游戏是

A.射击类 B.体育类 C.角色扮演类 D.竞速类 E.音乐类 F.益智类 G.对战格斗类 H.模拟经营类 I.平台动作类 J.交友类 这个问题的人数调查结果如图

如图所示可以知道,射击类,智益类,对战格斗类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女生和男生的玩的游戏也不相同,女生更爱玩一些智益类,而男生更喜欢射击,格斗.对于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也不尽相同,农村的大学生更喜欢智益类,而城镇的大学生更喜欢射击,角色类.不过从大体上看,大部分大学生的常玩的游戏类型还是一样的.7.在宿舍当其他同学在学习或休息时,一个同学在玩游戏或看电影时,你如何看待?

A.没意见 B反对 C无所谓 这个问题的人数调查结果如图

从结果中显然看出来,大部分人对这种做法并不是很排斥,由图得城镇女生对这种做法的反对的比重最高.更多的人抱的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可见这种情况在大学已经习以为常了,大家对此或许已经习惯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8.网络游戏对我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觉得玩网络游戏弊大于利

A.非常不同意 B.基本不同意 C.不清楚 D.基本同意 E.非常同意 这个问题的人数调查结果如图

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已经就认识到了网络游戏对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觉得玩网络游戏弊大于利.但是仍然有少数人并不这么认为,或许真的网络游戏对他们没有影响,或许他们不愿承认罢了.对于城镇和农村来看,各比重都差不多的.如果能够处理好学习和网络游戏之间的关系,那么就真的不会影响自己,然而处理不好,那么将会是很大的打击啊.9.如果学院规定在你的电脑上安装一款软件来控制你的上网时间,你觉得? A同意 B不同意 C基本同意 D无所谓 这个问题的人数调查结果如图

很显然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这种做法是不同意的.可以知道,学院的初衷是好的,想要大家不沉迷网络,更好地学习,然而却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感受,大学生本身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公平,很自然地会抗拒,而且学院的做法有点极端,但是,不管怎样,这种方法不能否认是最有效的控制上网的方法,到底怎么样做让大学生接受还是应该好好商榷.10.对于网络娱乐,提出您的个人想法

大部分人想法都是一样的,就是适度娱乐,不能沉迷.当然少部分的人也说要好好玩.其实最重要的是不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太大的影响,娱乐可以,必须有前提,就是不能沉迷.三.调查总结

网络以其巨大的有时吸引着现代人。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上的资源较多而且获取速度快,所以很多人选择在网上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电视剧,下载软件、电影等等。他的全球性的特点也使与千里之外的朋友聊天、见面成为可能,并能使网民接触到更为全面的知识,更及时的讯息。因此,网络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产生影响。

通过本次调查,确实也发现了好多的问题,有的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有的学生晚上熄灯后仍然存在继续玩游戏的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好好讨论并且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对于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对比来看,他们之间的做法没有什么差别.男女生之间的做法也没有很大的差别.其实细微的差别完全是兴趣引起的.除此之外,网络的便捷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懒惰心理,需要自己思考总结的一些文章不再是自己深入思考,而是直接在网络中寻找答案,这对大学生思想深度的挖掘是没有益处的。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也有一些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这些在网络中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大学生的“噪音”,不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由于他们的思想长时间浸泡于杂乱的信息中,其兴奋点和注意力被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这些千变万化的信息,许多学生还没来得急理性思考与判断,就已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偏激的心理。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分清是非,正确吸收信息,并且要学会自制,防止自己沉迷网络。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人都意识到这点,仅有少数同学还需要他人帮忙监督,防止沉迷。

7.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七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

网络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产物。给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带来了方便和快捷, 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质量。当今大学生在享受着网络时代的快捷与方便的同时, 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大部分的学生能够适度、合理地使用网络, 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 染上网瘾, 无法控制上网行为, 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 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幅减少以致成绩下降, 社会实际交往减少,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兴趣减少、情感错乱、价值观扭曲等诸多问题。一些研究表明, 许多大学生存在轻度的网瘾, 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的比重有增加的趋势, 因此, 网络成瘾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大学生中较为困惑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生网瘾的成因

1. 大学生正处于的心理断乳期, 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渴望了解各种知识、信息。

网络的信息丰富、自由开放等特性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需要。此外, 网络具有较大的操作性和互动性, 许多内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设置和管理, 有一定的挑战性, 故而激发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吸引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此上。过度迷恋这些活动, 就导致网络成瘾

2. 网络游戏的生动性、新奇性、自由性等特点吸引现代年轻人

的审美观、好奇心、好胜心。在这个充满自由与竞争的环境中, 很多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关心。于是, 这部分群体便将现实生活中对尊重和爱的寻求转向于网络交际与网络游戏。在更容易“建功立业”的网络游戏中尊重, 在更容易获得“爱”与“关心”的网络交际中获取别人的关心与爱。因此, 在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驱使下, 大学生便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三、防治大学生网瘾的对策

1. 提高心理控制能力, 正视危害。

心理控制在个体的身心健康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网瘾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互联网大量的信息失去了判断、选择能力, 。所以大学生在要戒除网瘾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一是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个体咨询, 二是可以参加团体心理训练, 这是戒除网瘾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一些互动交流, 对学生产生感染、促进和推动作用, 帮助学生改变认知, 改变心态, 获得心理上的提升,

2. 强化干预体系, 预防为主。

在当前高校学生剧增的情况下, 高校要及时配备、补充德育队伍, 高校学生处、团委及各院系团总支等德育部门除了开展好正常的各项活动、工作外, 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及各种刊物进行网络知识和道德教育, 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应着眼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锻炼学习意志力和自控能力, 使他们能主动告别网瘾, 适度上网。开辟疏通渠道首先应开辟校园网吧, 将大学生上网的地点, 从校外转移到校内, 以便于监控。

从当今现状来看, 我国对大学生网瘾的预防和矫正措施还较为薄弱, 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 要与时俱进, 认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理念。

摘要: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 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需要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瘾产生的原因, 认为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来满足生活需要不无关系, 要解决好网瘾问题, 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在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满足创造健康良好环境的同时, 还应从学生思想的根本问题出发解决错误观念,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理念和上网习惯。

8.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和网络使用 篇八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使用;寝室人际;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40-02

一、问卷调查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1]。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其双刃剑的作用越发凸显,一方面网络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网络也为各种不良信息提供了最为迅捷的传播平台,同时助长着人类的惰性和依赖性,网络成瘾这一新型心理障碍的出现就是最典型的表现[2]。

高职学生,和所有当代大学生一样,是网络居民的主力军和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3],为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我们对高职学生在宿舍使用网络的行为和寝室人际关系进行了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8份。被调查学生年龄介于18-23岁,其中:男223名,占22.6%,女765名,占77.4%。涵盖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生源地全面覆盖了大中小城市。

二、调查结果

1.网络使用习惯

调查发现,就总体而言,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较为健康、文明。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仅占14.1%,多数学生上网时长都较为合理;93%的学生几乎或很少彻夜上网,经常彻夜上网的学生仅占7%;上网时,几乎不注意文明用语的学生约占7.3%,74.3%的学生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注意文明用语。

就上网目的而言,排在前五位的是:聊天(77.2%)、看电影(72.7%)、查询资料(37.2%)、网上购物(31.9%)、写日志、刷微博(24.9%),其次是:看新闻(21.4%)、打游戏(11.9%)、登录论坛(11.7%)、收发邮件(6.1%)。从中可知,娱乐、网络社交和网络购物占了极大部分,学习所占比重较小。

进一步调查发现:68.2%的学生上网是为了“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41.5%的学生是“纯娱乐,打发时间”、38.4%“为了方便学习”、23%为了“购物”、21.2%为了“浏览时事新闻”、18%为了“玩游戏”。

调查同时发现:66.5%的学生关注娱乐、体育,49%的学生关注生活小知识,33.4%励志、求职,31.3%的学生关注时政要闻,29.6%的学生关注专业知识,17.7%的学生关注校园新闻,

调查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发现:77.3%的学生不会因为在网络上与人观点不同就破口大骂,保持了应有的节制,但13.55%的学生承认,他们在网络上比平时更容易因为与人观点不同而卷入争论,约10%的学生表示“在网络上评论事情时,我比平时容易冲动、不假思索”。说明部分学生极易陷入网络上的观点争论,而且在争论的过程中更加冲动。

31.9%的学生表示,“网络上传播的社会不公现象很容易让我义愤填”,25.4%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自己的“爱国热情更容易被激发”;16.5%的学生承认,“在网络上自己比平时更具正义感”。说明多数学生在网络上都能保持理性客观,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正义、公平、爱国热情等主题比较敏感,极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

2.相关分析

研究中,我们检验了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生活满意度、网络依赖程度、学业成就、感恩水平和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

注:*表示在0.05水平显著,**表示在0.01水平显著

结果表明,网络依赖程度和学生的感恩水平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感恩水平越高的学生,网络依赖程度越低,两者相关为-0.349(p<0.01);网络依赖程度和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82(p<0.01),年龄越高,网络依赖程度越低;网络依赖程度和生活满意度呈较弱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1(p<0.01)。

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和感恩水平相关最高,为0.485(p<0.01),其次是生活满意度(r=0.288,p<0.01)和学业成就(r=0.245,p<0.01))

生活满意度和感恩水平的相关最高(r=0.345,p<0.01),其次是学业成就(r=0.339,p<0.01)、人际关系质量(r-0.228,p<0.01),皆高于和网瘾程度的相关。这说明:优秀的学业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感恩生命、珍惜生活,要比投身于网络所带来的生活满意度高得多。

3.回归分析

以网络依赖、感恩水平、学业成就、生活满意度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建立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回归模型。

注:*表示在0.05水平显著,**表示在0.01水平显著

最终四个变量,全部纳入回归模型,最终解释率为26.6%,说明高职学生的感恩水平、学业成就、生活满意度和网络依赖程度能有效预测寝室人际关系质量,其中网络依赖程度起负向预测作用。

寝室人际关系质量=6.36+0.393感恩水平+0.115学业成就-0.95网络依赖。

三、结论和对策

高职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习惯总体是健康、文明的;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虚拟社交,学习和网络购物也占主导,对时事的关注度较低;网络行为特征总体是理性、克制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网上的言行容易冲动、失控,易受敏感事件的影响。

网络依赖和感恩水平、年龄负相关,说明越珍惜和热爱生活的学生,越不容易网络依赖;年龄越高,自制力越强,则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越低;网络依赖与生活满意度的正相关,说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瘾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这也许解释了为何学生会陷入网络依赖的状态。

寝室人际关系和感恩水平、生活满意度、学业成就正相关,说明感恩他人对自己的友好,会极大促进寝室人际关系,对生活满意的人,也倾向于有更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这和已有研究一致[4]。学业成就越好的学生,似乎寝室人际关系越佳,这应该是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关。

高职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质量,可以经由感恩水平、学业成就、生活满意度和网络依赖程度来预测,解释率为26.6%。

结合调研结果,笔者建议:一是进一步合理引导学生的上网习惯。尽管上网习惯不良的学生比例不高(7%左右),但乘以高职学生的基数,则数目不小;学生沉迷网络,更造成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和感恩水平普遍低于合理使用网络的学生[5]。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多数学生在网络上都是理智、克制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容易受敏感事件影响,容易陷入网络争执,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而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是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必然选择[6-7]。

参考文献:

[1]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 355-359.

[2]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96-603.

[3]徐伟,刘智莹.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概述[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2:132-135.

[4]甘雄,李承宗.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4):53-56.

[5]黎慈.政府防控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责任体系建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5(65):61-66.

[6]王海明,任娟娟,黄少华. 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及其与网络认知的相关性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102-111.

[7]朱琳. 大学新生网络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2:61-64.

9.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九

1.介绍这种现象。

2.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网络的盛行,学生沉溺于网络,学生的标新立异心理)。

3.怎么看待这种现象。(1)客观来讲反应出语言的普及化,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是有利的。(2)另一方面,这种不正规的语言不利于正规语言发展,一些网络语言传递着不良信息,腐蚀青少年心灵。

4.综合来讲这种现象是不利的。如何杜绝这种现象。

例文:

对网络语言能否进入高考作文的几点看法

■赵振翔

2011年6月4日全国的大多数报刊均刊发了一则《“给力”“神马”等都算错别字》的消息。一时间对这则消息的议论不绝于耳,就连鸡毛蒜皮、陈芝麻烂谷子都关注的网络也人声鼎沸,对高考作文能否使用网络用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叫好声,也有叫骂声。毕竟“高考作文每错一字扣一分,重复不计”的规定牵涉到了众多考生和众多考生背后的家庭的利益,真是高考“伤不起”啊。

可事情仅仅过了还不到24小时,上海的《新民晚报》就登载出了《上海否认高考作文现“神马”等词将被扣分》的消息。周宏教授辟谣说:“此前他从未以阅卷负责人的身份接受过媒体有关高考禁用网络热词的采访。”

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两则消息在短短的一天内混淆着人们的视听,我比较愚笨,因为我不在现场,且我对新闻向来是报怀疑态度的,所以无法判断周宏教授到底说了还是没说“高考作文现‘神马’等词将被扣分”的话。但一向以语文工作者自居的我对此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聊述如下。

语言是社会变迁的镜子

如果一个社会里,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有皇帝、丞相、太尉、布衣、庶人、箭、戟等词语,那么我们可以凭这些语言作出判断,这个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语言现象反应了社会现象。社会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自然语言也就如影随形地发生变化。

既然语言是在不断地演变的,那么对语言要采取吐故纳新的态度。对于新词的出现,我们不应该有“狼来了”的恐慌,也不要固守自己的传统,认为“天朝上国的一切都是好的”,更不要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语言的演变情况,及时把新词新义吸收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来,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越来越丰富,使用起来才有可能更自由更贴切更生动。不然就又会出现一个个穿着洋装的黄皮肤却背诵着“清晨见面谷猫迎,好度由途叙别情”这样的《洋泾浜英语歌谣集》。

全民是否有学习英语的必要?

“洋泾浜”英语见证了中国的屈辱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英语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英语在我们国家可谓随处可见。在许多大酒店、车站、银行、商场、公园甚至公司等的牌子上都充斥着英文。而我们大多数的人,从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都始终把英语作为必修的科目。就连我这个读中文系的本科生,拿到文学学士的证书,也不是取决于自己的中文水平,而是靠勉强过关的CET-4。

各种英语培训机构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小的姑且不说,“新东方英语”、“李阳疯狂英语”可谓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每年的高考中,英语同我们的汉语一样都占了150分。英语似乎同汉语有了并驾齐驱的味道。这让许多的语文工作者慨叹良久并痛心疾首。许多有识之士难免发出“拯救汉语、捍卫尊严”的号召。虽说这种做法有些极端,体现了不自信,但也反映了维护民族语言尊严的紧迫性。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以来,英语在中国越来越重要,举国学习英语的热潮方兴未艾。我们不能极端地认为学习英语不重要。那么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人浪费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去学习英语吗?

我想发挥人尽其才是最关键的。在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英语专业人才。学英语等外国语言也是个人的需要,况且有需求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赶鸭子上架”式的强迫或是“一刀切”的武断都未免是明智之举。

高中生要正确使用汉语

2004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曾引起了轩然大波。相关媒体以《上海再次成为中文禁地,物理学家大会竟然“禁说”中文!》为题对此进行报道。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民族文化的兴盛紧密相联。

就连《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我们若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就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而要做好这件事,首要的便是正确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这应该是每个爱国的中国人的良知。毕竟我们的灵魂是根植在自己的文化里,而能真正传承民族文化的只有自己的语言。

考试语言使用应该规范

东拉西扯了半天,还是回到网络语言能否进入高考作文这个话题上来。我曾几年参加高考语文的作文阅卷工作,学生的作文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学生中英文夹杂,生造词语、随意简化、滥用网络新词等现象,我们的学生使用词语太过随意,而这些现象造成了作文表意不明,也自然影响了学生的得分,也引起了阅卷老师的隐忧。

高考的作文是有导向性的,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写。每年高考过后的满分作文为众多的中学生追捧甚至膜拜,于是下一的高考中类似的作文便数见不鲜。曾记得几年前高考作文中排比大兴,题记流行、古人出场。秦志强老师曾撰文《浮华之忧与断根之痛》另眼看满分作文。众多的满分作文大都是语言流畅、构思新颖之作,值得欣赏和借鉴。当然也会有一些存在语言硬伤的作文。

我们的汉语延续了数千年,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用法,也表达固定的意义,而网络词语仅是新兴事物,虽然代表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能否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语,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网络用语过早地出现在高考这样的严肃的选拔性考试当中略有不妥。

10.网络室使用须知 篇十

(开放时间:09:00-00:50)、目的1.1 为了能使网络室有较好的娱乐环境,保证员工个人与公司财产安全,有效提高网络顺畅,更好的为员工服务,特颁布此须知,希望大家自觉遵守公司制度,爱护公司财产。

2、执行

2.1 网络室安装有电子监控设备,全天二十四小时对网络室进行监控;

2.2 保安部有权提醒、制止有损网络室设施设备及扰乱网络室秩序现象;

3、相关操作规定

3.1 网络室只面向公司在职员工开放,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

3.2 网络室内禁止浏览不健康网页,一经发现取消使用网络室资格;

3.3 凡在网络室的员工,须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保持室内清洁;

3.4 不得在室内争吵打闹、高声喧哗;

3.5 不得在室内抽烟、酗酒(含啤酒),经发现给予50元处罚;

3.6 不得在网络室内用餐,经发现给予50元处罚;

3.7 网络室内禁止使用音响,经发现,先由保安部保存,写下保证书后方可归还;

3.8 网络室内不保存个人物品,望个人物品在离开网络室时随手带离网络室;

3.9 离开网络室后将椅子摆放整齐;

江南厨子办公室

11.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类成语 问卷调查 传统成语 语言学

一、引言

网络词语已经不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了。从21世纪初互联网开始普及,各种网络词语就层出不穷地涌现,随着网络词语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语言学界对网络词语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有些研究总结了网络语言的结构类型、构造方式,有的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类成语的生成机制。2013年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网络新词语,它们大多是四字格,也有少部分的三字格,如:十动然拒、细思恐极、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累觉不爱、冷无缺、请允悲、语死早。由于这些词语的语义清晰度比较低,如果不去特意了解,很难从字面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传统成语的意义一般也不能从对各个字词的字面意义的分析中推断出来,基于这种相似性,我们把这种词语称作网络类成语。

有人认为网络类成语是语言污染,应当予以否定,有人认为网络类成语是语言顺应时代的新发展,给现代汉语增添了活力和新的元素。究竟网络类成语的使用主体对网络类成语持什么态度,网络类成语和传统成语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有待于调查分析。网络主体以年轻人为主,所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北京大学生网络类成语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对了解网络类成语的使用现状和预测网络类成语未来的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形式、对象和目的

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开展,问卷题型全部采用选择题,既有单项选择也有不定项选择,其中25%的题目设计了开放性的选项。大部分的调查题尽量做到使用简单的词语和句式,语句力求简洁清楚,避免使用不好理解的术语。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30份,有效问卷109份,回收率为84%。

实际有效参加调查的共有109人,他们是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和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北邮”)的本科生。从专业背景来看,文科35人,占32%,理工科74人,占68%;从性别看,女生68人,占62%,男生41人占38%。调查对象所设专业分布合理,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分析价值。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旨在研究如下问题:

1.以问卷形式,对网络类成语在北师和北邮大学生中的认知度、使用率、使用特点以及北京大学生对网络类成语的态度做详细调查。

2.从问卷反馈信息中分析北师和北邮大学生使用网络类成语的情况,对网络类成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研究。

3.基于问卷调查,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类成语和传统成语的区别。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类成语使用情况

表1显示,75%的大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会使用网络类成语,25%的大学生不会选择使用网络类成语,只有1/4的大学生不使用网络类成语,说明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大学生占大多数。从性别来看,在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大学生中,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但是从学科专业来看,在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大学生中,理工科比文科高12个百分点,理工科学生明显比文科学生更愿意使用网络类成语。

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原因有哪些?调查问卷中,我们提供了5个选项,分别是:幽默好玩、言简意赅、从众心理、时尚新奇和其他,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网络类成语的诙谐幽默是吸引年轻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重要原因,也是调查中北京大学生使用网络类成语原因的最重要因素。

网络类成语具有诙谐有趣、自嘲调侃的特点,是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减压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常常用网络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在现实世界,面对社会压力人们无处可逃,青少年甚至包括成年人都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充满向往,网上交流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一种方式,也通过创造和使用幽默好玩的网络语言体验生存快感。

幽默和自嘲是当代年轻人热衷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前几代人或直接或文艺的表达方式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更加追求娱乐精神,追求幽默的心理促使他们不愿意正面表达辛酸、悲伤的情绪以及对世界的不满,自嘲和吐槽反而成为主流的生活态度。调查显示,有39%的学生都是冲着这一原因的,幽默诙谐的网络类成语迎合了他们的胃口。比如“十动然拒”,用以形容屌丝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酸心情。“不明觉厉”表面词义用于表达菜鸟对专业型技术型高手的崇拜,引申词义用于吐槽对方过于深奥不知所云的言语行为,或作为伪装自己深藏不露的托辞。

2.言简意赅

从构造方式上看,大多数网络类成语使用的是缩略造词法,从一句话或一个事件中挑选出3~4个相对具有代表性的语素概括整个句子的意思。例如:“不明觉厉 ”是“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听起来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的缩略形式;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略形式;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30%的网络类成语使用者选择了言简意赅这个原因,是仅次于“幽默、好玩”的重要理由。

刁晏斌提出“大量缩略形式的出现,最根本的动因是追求用语的经济,或者说是表达的效率。”[1]“一个汉语成语形成的过程简单地说是这样的:某个人说过的话或历史上发生、传闻过的某事被后人简洁地用文字概括并反复袭用,它就有可能成为成语。在概括过程中,为了行文的简洁(汉语成语许多是4个字的),有时会舍弃一些内容,甚至是重要内容。”[2]和传统成语的形成过程相似,一方面,网络类成语表达意思都是比较复杂的,要么讲述一个新闻事件,要么是表达一种完整情感的句子;另一方面,这些新闻事件和情感的使用频率很高,新闻事件通常是一段时间内人们热议的,而情感也是很常见的,经常需要表达的。意义的复杂性和使用的高频性就促使人们用谐音、缩略的形式对原来的时间或句子进行改造。使用谐音、缩略语的形式符合“方便快捷、省事省力”的原则,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交际符号越简洁越好。

3.从众心理

同辈群体是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他们渴望创造属于本群体的亚文化,所以青年同辈群体的心理遵从性原则在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8%的大学生表示在使用网络类成语时,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网络类成语在青年同辈群体中的高频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担心疏离群体文化、久而久之被排斥在群体之外的心理。

4.新奇、时尚

调查中,12%的大学生表示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原因是“新奇、时尚”。网络类成语大部分来源于网络,使用于网络,而网络主体则以年轻人为主。特立独行、个性张扬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在语言应用上,就是追求新奇独特的语言形式,网络类成语的产生反映了他们求新猎奇的心理需求。谐音也是网络类成语的常见的构造方法,是语言变异的一种手段。谐音的目的在于造成一种“突出”。所谓突出,就是不寻常,就是不落俗套,引人瞩目。比如“火钳刘明”是“火前留名”的谐音词,该词语经常出现在百度贴吧或者论坛跟帖中。网友发现一篇神帖,常会说火前留名,希望能跟着沾点人气,自己的ID也可以跟着热帖混个脸熟。由于输入法的缘故,人们在输入“火前”的时候出现的是“火钳”,与原义不符的书写形式正好符合网友渴望创造新奇古怪的网络语言,渴望从大众文化中抽离自身的心态。所以网友们也就将“火前留名”变成了“火钳刘明”。

除了74%的大学生会在表达中使用网络类成语之外,还有26%的大学生拒绝在表达中使用网络类成语。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1.理解障碍

调查中,3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类成语存在理解上的障碍。在调查表的正式题目前面,我们挑选了10个比较常见的网络类词语,用来考察大学生对网络类成语意义的理解度。能正确理解5个及5个以上网络类成语的学生达到74%,只能理解5个以下网络类成语的学生占26%。这个数据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类成语的理解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仍有38%学生认为网络类成语在使用中存在理解障碍,这个担心是不无道理的。言语交际涉及交际双方,考虑到我们交际对象的并不仅限于同辈群体,而是包含各个年龄段和各种工作岗位的人群,虽然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类成语的理解不是很大,但其他群体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同样的10个网络类成语,我们随机发给20个中年人,没有人能理解5个及5个以上,能理解1~4个的占21%,79%的人表示全都不能理解。由此可见,网络类成语的理解度有明显的群体性差别。

2.表达不规范

在不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原因中,选择表达不规范的被调查者比例同样高达38%。文科生有23%认为网络类成语是不规范的表达,理工科学生有17%认为网络类成语是不规范表达,可见由于文科学生对语言的规范度要求更高,这也是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愿意使用网络类成语的原因。

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使用网络类成语是因为没有听说或者不喜欢、不习惯。

(二)大学生对网络类成语的态度

大学生对待网络类成语的态度如图4所示,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96%的大学生不排斥网络类成语的流行,对网络类成语持否定态度的大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4%。即使图3显示3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类成语会对语言产生消极影响,但仍有高达95%的大学生不排斥网络类成语。由此可见,对于网络类成语的出现和流行,大学生持十分宽容的态度。

(三)网络类成语和传统成语的区别

1.形成时间

传统成语大多是历史上形成的,多数成语都有1000至2000年的历史,例如“困兽犹斗”“一鼓作气”都出自《左传》,至今已使用了两千多年。较之于传统成语的悠久历史,网络的普及也不过才十多年的时间,更不要说网络类成语的出现。大多数网络类成语出现在2013年,再往前追溯,也只有2008年出现了“正龙拍虎”“秋雨含泪”“范跑郭跳”“黔驴三撑”“谁死鹿手”“猪涂口红”等有限的类似形式。

2.语言风格

大部分传统成语由于形成于古汉语使用时期,跟古汉语有着天然的联系,例如“否极泰来”,“否”保留了古音;“含辛茹苦”,“茹”保留了古词义“吃”。因此,传统成语具有典雅色彩,多在书面语里使用。而网络类成语是网友追求效率、别出心裁甚至将错就错的产物,谈不上典雅,表现更多的是诙谐的语言风格。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5%的学生会在书面语体中使用网络类成语,95%的学生表示只在口头或网络上使用网络类成语。

3.意义的整体性

传统成语作为一个固定词组,其意义并不是各个词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各个词义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意义的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成语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不了解故事或背景就很难懂得它的意义。例如:“完璧归赵”讲的是《史记》里的一个故事,蔺相如将完美无缺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就这一点来说,网络类成语也是如此。“十动然拒”,说的是2012年光棍节,华中科技大学一男生历时212天创作的16万字情书《我不愿让你一个人》送给心仪已久的女生,女生十分感动,但还是拒绝了他。此凄美故事传上网络后,“十动然拒”问世并迅速走红,用以形容屌丝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酸心情。

二是这些词语的表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必须整体把握它的比喻意义或其他转义。例如“瓜田李下”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简括,喻指“容易引起嫌疑之地”。网络类成语虽然也是一个句子或者一个事件的简括,简括之后其意义的理解度肯定降低,但意义不具备双层性,通常就是将网络类成语扩展之后的表面意义。比如“说闹觉余”义为“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并没有引申义。

(四)主要来源

传统成语的主要来源有3个:

1.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如:“夸父逐日”出自神话故事《山海经》,“老骥伏枥”出自曹操的诗《步出夏门行》。

2.外国语言,“杀鸡取卵”来自《伊索寓言》,“昙花一现”源自佛经《妙法莲华经》。

3.当代创造。例如“自力更生”“一穷二白”“百花齐放”等。

网络类成语的主要来源新闻事件和网络互动空间:

1.新闻事件

很多网络类成语出自一段时间内受关注度很高的新闻事件。例如:

“秋雨含泪”语源:2008年6月5日,余秋雨在其博客发表博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余秋雨在文中含泪劝告要求惩处豆腐渣校舍责任人的请愿灾民,说他们在地震中死亡的孩子全都成了菩萨,已经安宁,不要因为请愿而横生枝节,被反华媒体利用来进行反华宣传。余秋雨的含泪劝告被许多网民批评为“腐败的政治帮闲”和“谄媚的文化口红”,“余秋雨含泪”也被形容为“鳄鱼的眼泪”。

“兆山羡鬼、欧阳挖坑、猪涂口红、黔驴三撑、聚打酱油、范跑郭跳、林貌杨音”等也都出自热极一时的新闻事件。

2.网络互动空间

(1)源自贴吧论坛:“喜大普奔”源自“百度化学吧”,“累觉不爱”源自“豆瓣网”,“冷无缺”源自“漫游PPG论坛”。

(2)源自微博:“我伙呆”源自微博上被大量转载的一篇小学生作文,“啊痛悟蜡”源自微博评论。

除了新闻事件和网络互动空间,还有些网络类成语来源于歌词、电影等。例如:“人艰不拆”源于林宥嘉的歌曲《说谎》;“不明觉厉”源自周星驰电影《食神》。

四、结语

问卷的最后,我们对网络类成语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调查。2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类成语的出现符合语言发展趋势,未来会产生更多的网络类成语。57%的大学生认为一部分网络类成语会随着时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一部分生命力强的网络类成语会留下来,最终进入词典。只有19%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类成语不符合语言规范,缺乏生命力,这种语言现象终将消失。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作为网络类成语的使用主体,超过五分之四的大学生对网络类成语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这种压倒性的调查结果出乎多数人的意料。

“其实,很多语言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而我们又常常以为是语言的问题,以致否定了某种语言现象或某种语言交际方式的价值。”[3]网络类成语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有相对固定的使用群体,有内部形成的规则,有其他语言形式不具备的优势,所以网络类成语的存在是有理由的。

参考文献:

[1]刁晏斌.港台汉语独特的简缩形式及其与内地的差异[J].华文教

学与研究,2011,(1).

[2]徐盛桓.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J].暨南

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

[3]施春宏.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

2010,(3).

12.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十二

一、学生假期沉迷网络的状况

如今网络的普及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成为对青少年而言最具魅力的虚拟世界。放假后,由于没有课时限制,没有教师监督,加上获得了假期———“名义上”的学生休息时间,学生往往抛开一切所谓“学习的束缚”,被网络巨大的魅力磁场所吸引,醉心于网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至2014年7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 32亿,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5. 9小时,网民年龄结构中10—29岁网民占55. 2% ,学生占网民的25. 1% ,为网民职业结构之首。另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曾经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 “我国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中,初中生上网成瘾比例达到23. 2% ,另有13. 2% 的青少年 存在网瘾 倾向。”[1]笔者的研究团队于2014年4月对琼山中学高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组随机调查了150名学生,共发出1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7份。其中高一5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0份; 高二5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0份; 高三5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47份。其中有关假期网络使用情况的两道问题数据呈现如下:

1. 寒假期间,你上网的时间平均每天:

A. 3小时以上B. 1—2小时C. 0. 5—1小时D< 0. 5小时E. 没有

调查结果为: A占42. 90% ,B占32. 39% ,C占14. 20% ,D占10. 51% ,E为0。

2. 你上网一般干什么?

A. 玩游戏B. 浏览新闻C. 阅读文学作品D. 聊天E. 看电视剧

调查结果为: A占29. 81% ,B占12. 59% ,C占12. 05% ,D占29. 24% ,E为16. 31。

其中高一阶段 显示的数 据为: A占45. 45% ,B占4. 55% ,C占4. 55% ,D占22. 73% ,E占22. 73% 。

以上通过间接借用数据到本课题组实际获得的直接数据,无疑都指向一个客观的事实———青少年学生假期网络使用情况的事实: 假期学生上网不容忽视。据本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学生在假期中迷恋于网络,差不多每一位青少年都会“触网”,至少42. 90% 的学生假期使用网络超过3小时以上,其中假期使用网络的主要方式第一是玩游戏,第二是借助QQ、微信等工具聊天。有学生自述,其假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甚至于陷入网络虚拟的缤纷多彩世界无法自拔。他的假期状态常常是抱着一大袋薯片,坐在电脑前。如果不是父母督促他睡觉,他往往晚不睡,早不起,天昏地暗,网瘾成疾。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网络平台是现代化的信息通道,是个体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但对于涉世不深,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青少年而言,一旦使用不当就会误入歧途。假期学生沉迷于网络,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社会问题。现在假期网瘾已成了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在家长们的焦虑中,一线教育教学教师和相关教育学专家着手对学生上网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讨,人们普遍认为,导致假期学生沉迷于网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主体原因———学生 所处的人 生发展阶 段,客体原因———网络虚拟世界的无限诱惑。

就主体原因而言,青少年时期属于人生心智发育期。在这个阶段,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蝶变”,变化激烈,具有神经质人格的特征。许多调查数据证明,网络成瘾与学生该阶段的人格特征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好奇、敏感、焦虑、愤怒、抑郁、冲动,这些消极情感与行为模式导致该阶段的学生较少与家长交流,他们更愿意以个人的方式去揭示各种现象和问题。此举导致他们在现实中较少受到社会支持,更容易在互联网上通过隐身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沟通情感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加之学生群体本身缺乏稳定性,使他们最容易无节制地使用互联网。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和自制力均较弱,因此易患网瘾[2]。

就客体原因而言,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为学生的网瘾问题带来了可能。当前,网站建设和游戏开发,以及各种软件的研发速度很快。互联网以最大的能力,发挥着它的“蛊惑”功能。繁复的内容,无限开放的空间,游戏的升级和复杂化,娱乐性和互动性的增强……网络为学生的单调生活打开了一扇瑰丽而繁复多彩的门。此外,当前网络基于盈利的目的,也使尽浑身解数,在网络上布满陷阱,设定各种诱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沉溺其间。尤其是目前网络游戏的开发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具有超强的娱乐冲击力、逼真的现实感以及各种特效。就因为网络游戏有很强的娱乐性、激烈性、对抗性,能无限升级、可以任意PK,导致许多青少年深陷网络游戏的泥沼,难以自拔。

三、以阅读为导向的解决方案

网瘾成疾,而上网综合症高位期为假期,这已经是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关于上网综合征的治疗,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美籍华人学者,著名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者、实践者陶宏开老师自21世纪初就曾经发起“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3]。如何解决假期间潜在的学生网络使用矛盾,是本课题组尝试完成的任务,课题组通过一线教师,对学生假期课外活动进行相应组织,以阅读为导向,开展灵活的学生网络使用引导。

1. 正视网络,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网络阅读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视网络。曾有家长和教师因为网络潜在的教育危害而强制性地禁止学生使用网络,不允许学生碰电脑,这种做法甚为武断。众所周知,治水之法,宜导不宜堵,这道理与解决学生使用网络问题是一样的。大家不应当消极地抵触网络,而是积极地使用网络。基于这个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可以在放假前,有效地组织一场关于网络的班会,让学生在情感上,树立一种科学的网络观。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是现代的一种有效信息传递工具,但网络亦是双刃剑,用得好,上网可以获取很多知识; 用不好,上网可能会伤神害体。在此基础上,明确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的网络使用方式,开展假期网络使用活动。摸底学生的阅读情况,提出相应的网络阅读和欣赏任务,教师也要有相应的阅读检查方式。

2. 迎合学生网络使用习惯,为学生搭建有效的网络平台

明确网络只是一种有效学习的延伸工具,只有使用得得心应手,学生才会积极地加入到网络阅读中,否则学生刚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必将消失殆尽。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进行学生假期网络阅读引导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为学生组建有效的网络平台。提供合适的交流平台,统一使用共同的交流软件,这是引导学生开展网络阅读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就本课题组在海口琼山中学的教学实践而言,以腾讯软件搭建的交流平台是该校学生普遍使用的网络软件平台。在该次教研活动中,教师申请一个QQ号,要求班级同学全部加入组成班级讨论群。学生在讨论群中自己随时自由阐述自己的相关阅读见解和感悟,教师每周组织一次学生在QQ软件提供的直播间平台进行语音讨论。课题组惊喜地发现,QQ软件讨论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审视学生阅读的过程,也不仅是一个学生自主交流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学生同时在网络上不断搜索相关信息学习的过程。网络上的讨论,让不懂或不知道的学生也有可能通过网络立刻搜索相关问题,使他们在讨论中又再次获得了认知。可见,迎合学生网络使用习惯,为学生组建有效的网络平台,合理使用,有效使用,确实能保证学生投入到有效的积极网络阅读活动中,使学生的网络使用更为健康,合理。

3. 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

在网络阅读中提及评价体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考核。评价的存在只是基于对学生网络阅读的一种认可。合理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对自我的网络阅读充满成就感,使学生更有阅读的信心。所以,只有配套相应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保持网络阅读与网络交流的激情。基于该点考虑,课题组合理的网络阅读评价方式仍是必须存在的。本课题组曾在活动的最后以纸质打印“佳言妙语”的方式,把学生在阅读之后网络交流活动中的真知灼见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宣传栏。这种考核方式,为学生再一次提供了积极交流的机会,效果很好。

总之,学生网络使用是学生当下学习环境不可避免的现实,在当前网络使用环境中,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开展网络阅读引导是一种于教学、于学生成长都非常有益的方式。尤其在寒暑假期,开展有效的网络阅读引导对学生的假期生活安排而言意义重大,有效的网络阅读引导开展,能够杜绝学生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淖,让学生的假期更为充实而有益。

摘要:寒暑两个假期是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的自主时刻,但学生往往把寒暑假当成学习间隙的狂欢,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放假就沉迷上网就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而有效的网络阅读引导,能够杜绝学生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淖,让他们的假期过得更为充实。

上一篇:明天,我们毕业第二课时教案下一篇:国土所2011年度工作总结